浅谈中学生叛逆的成因及对策

2024-09-25

浅谈中学生叛逆的成因及对策(精选11篇)

1.浅谈中学生叛逆的成因及对策 篇一

中学生叛逆心理产生的成因分析

春雷教育专家指出,中学生叛逆心理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成因,具体如下:

一、学生自身主观因素

1、中学生生理发育逐渐成熟,进而形成日益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和成人意识。

中学生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面对成人的指教,有意无意地回避、反感甚至背离。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持批判、怀疑态度。他们感受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

2、中学生不满足于教师和教科书给予的现成的关于事物的解释,希望独立思考得出结论。

他们对别人的思想、观点一般不愿轻信和盲从,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时不容易接受正确的,而对某些经自己深思熟虑的思想,不管对错,又固执己见。

3、情绪与理智的矛盾。

中学生在生活中容易感情用事,缺乏冷静的思考,难以及时地用理智控制自己,容易走向极端。凡事不考虑可行还是不可行,只要他想干就干,随心所欲,不考虑后果。

二、家庭因素

1、父母不当的教育方法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主要原因。

在众多家长的眼中,子女从小听话,是乖乖女、乖乖仔,长大了也应该是听话的,他们一如既往的管束着子女。

2、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不当也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

学校老师过于经验主义而不考虑现实社会各种因素对学生的影响,简单地指示学生必须怎样想、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脱离教育实际,激起学生叛逆心理。

3、单亲家庭、夫妻关系不和,矛盾突出的家庭。

青少年期缺少家庭关爱极易发生心理叛逆,而且往往叛逆更加彻底、敌对更加严重。

2.浅谈中学生叛逆的成因及对策 篇二

关键词:叛逆思想,成因,表现,解决方法

学生思想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学生思想工作开展得如何, 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校风、班风、学风, 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前途。学生思想工作难做, 处在心理叛逆期的初中生的思想工作更难做。学生叛逆思想产生的原因及表现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好有叛逆心理的初中生的思想工作?笔者在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过程中对此进行了一定的探究, 在此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 与同行共勉。

一、学生叛逆思想的成因分析及表现

学生产生叛逆思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最主要最常见的有:一方面, 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 正步入青春期, 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 开始独立行事, 渴望从父母、教师那里拿到“解放证书”, 希望别人像对待大人那样对待自己, 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却又缺乏生活经验, 缺乏足够的辨别是非能力, 对长辈的叮嘱和意见嫌啰嗦, 因而产生矛盾, 甚至挑战父母、教师的权威。另一方面, 家长或教师教育方法的不当也会促使学生的逆反思想愈发强烈, 有些家长和教师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动则打骂或贬损他们, 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 没有考虑他们的感受, 这会增加他们的反感, 引发他们更加强烈的逆反;有些家长溺爱自己的小孩导致小孩以自我为中心, 个人欲望膨胀, 为所欲为, 无法无天, 容不得别人任何不同的意见, 一旦别人对他提出一点批评或建议, 就觉得别人是有意为难他而受不了, 进而采取抵触叛逆的做法。再有就是由于家庭变故 (父母离异、死亡等) 或父母都外出打工缺乏对子女的教育与关爱, 学生因缺少父母之爱和家教缺失导致个性缺陷, 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学生逆反思想的表现主要有你要我这样, 我偏要那样;你说这个好, 我非说那个好;你让我相信这个, 我非相信那个;对父母、教师不理不睬、冷漠相对, 用强硬的态度顶撞, 以粗暴的举止反抗, 或者由对某事的分歧迁移到对父母、教师本人的恶感, 甚至离家出走或做出更极端的行为, 酿成不良后果。

二、解决方法初探

1.用细节感动学生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笔者所带的C2010 级 (4) 班有个姓赵的女生, 在初一该班刚成立时, 笔者发现不管学校和班级布置什么任务, 她总是不乐意去配合, 抵触心理很强。经过多方面了解得知, 她的父母离异, 她和父亲一起生活, 父亲忙于生计, 一天到晚在外奔波, 平时对她疏于管教, 她不愿与人沟通, 不管对谁, 防备心理很重, 不相信别人, 逆反心理也很强, 不管采取何种方式对她进行引导教育都收效甚微, 除了班主任她不敢强硬顶撞, 其他所有科任教师都和她闹过不愉快, 她已公开与教师作对。笔者决定采取迂回战术, 给予她更多的关心和照顾, 善于发现她的闪光点并在班上公开表扬和鼓励她, 让她觉得教师非常尊重、重视她, 同时不再就事论事地批评教育她, 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 用细节感动她。

笔者主要通过这几件事感化了她。第一件事是, 开学不久, 学校就召开新生家长会, 要求每个学生家长都要到会。发了开家长会通知给每个学生, 笔者单独找她了解她爸爸的情况, 她说她爸爸来不了。笔者对她说, 实在没空不来也没事, 关键是要把开会所强调的事情让家长知晓清楚。笔者就让她把家长会的要求带回去给她爸爸看, 会后又专门打电话与她爸爸沟通。她没料到笔者在开完家长会后还与她爸爸沟通, 并把她在学校的表现如实向她爸爸反映的同时, 着重表扬了她做得好的方面, 这令她很感动。第二件事是, 第一个学期段考过后, 为了激励学生拼搏奋进, 笔者要在教室做一个班级学生“荣誉榜”, 在教室公布每个学生所获得的荣誉, 需要学生最近的生活照。她参加全国中学生语文能力竞赛获得了一等奖, 其他获得荣誉的学生都交了照片, 就她不交, 笔者多次劝说没用, 就把她那块该贴照片的地方空着, 她的姓名和获得的荣誉照打上去, 就这样张贴在教室里。她的那一块很影响整体美观, 同时很多学生围在荣誉榜前议论纷纷, 甚是疑惑, 她却独自坐在座位上趴着桌子。笔者知道这时她的思想斗争一定很激烈, 她的心里也一定很不是滋味。这时, 笔者就故意对其他学生说:“赵××不是不交相片, 而是她已经拍了照拿去照相馆晒, 一下子还没晒好, 过一两天就能拿回来了。”同时, 私下再叫平时和她关系最好的一个学生去说服她, 第二天, 她乖乖地把自己的照片拿来了。第三件事是, 距离学期结束还有一个半月, 笔者开始填写学生手册, 先把学生手册按学籍编号, 然后把编号和姓名做成标签打印后贴到手册封面右上角, 并尽量做到贴在同一位置。一天下午第七节自习课, 笔者就拿手册去教室, 一边维持课堂秩序一边忙活。下课后, 她特地跑到笔者跟前说:“没想到老师你工作这么认真细致, 比我们小学时候的班主任做得好得多!”笔者先是吃一惊, 旋即平静下来, 说:“是吗?如果你注意观察会发现, 我做得好的地方远不止这些!”她说:“我已经观察大半个学期了, 事实确实是这样!如果你愿意, 我可以帮你做点事情!”这时, 笔者着实感到欣慰:我的计划实现了, 就是用细节打动了她, 改变了她!她虽然因为平时缺少父爱母爱而形成了目前的个性, 但她其实是一个有灵性又任性的学生, 引导得好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笔者不会放松对她的改造。没想到, 第二个学期她自告奋勇做笔者所教科目的科代表, 这为笔者进一步开导她提供了更好的机会。经过三年的努力, 2013年初中毕业, 她顺利地考上了南宁二中。她开心, 笔者比她更开心, 因为我们都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宝贵的东西。

2.用诚心感染学生

2005级 (1) 班有个姓梁的女生, 学习不专心, 还经常欺骗教师和家长, 为了骗家长要钱, 她曾多次私自到街上文印店打印各种学校要求购买教辅资料的收费通知, 拿回家骗家长要钱。教师和家长多次做说服教育工作, 但她根本不听, 还在校外结交了个男朋友, 为了取悦这个男孩, 她偷了家长的手机拿去给这个男孩用, 一个星期五的晚上为此和家长吵架, 最终离家出走。家长希望笔者做做工作, 笔者先是通过平时和她关系好的同学劝说她, 希望她如果确实一下子不愿意回家, 最起码能住到这个同学的家里来, 这样对她来说就安全得多。可是她根本不听。笔者通过这个同学得知, 她去网吧玩了, 于是就和家长在周边的网吧一个一个地找, 一直找了三天, 也没发现她。笔者又发动更多的学生提供线索。有个学生说她要借钱, 约好中午放学时在市八医院门诊大楼门口把钱交给她。得知这一情况后, 笔者和家长提前10分钟从四面包抄过去, 可是扑了一个空!笔者没放弃, 在那里等了半个钟头, 还是不见人, 又去她曾经去过的网吧找, 也没发现她, 只好回家了。后来, 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这个姓梁的女生当天下午竟自己主动回到了学校直接去办公室找笔者!这令笔者非常惊愕, 真是又气愤又激动。没等笔者开口, 她就说:“老师, 我之所以回来, 是被你的诚心所感动了, 你这几天去网吧去医院找我, 我都看到了。没想到你为了我舍得花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 甚至顾不上照顾自己的小孩。” (当时笔者的小孩正读小学一年级, 为了找该女生, 笔者的小孩那段时间连正常午餐也没吃上) 笔者痛心地说:“傻孩子, 有哪个老师不是一心为自己的学生好的呢?你们健康成长, 学有所成, 这是老师最大的心愿!听老师的话, 回家和爸妈好好沟通吧!家才是你们的归宿, 父母才是你们最值得信懒的人!”她答应了笔者, 笔者马上通知家长过来把她领回了家。可见, 学生年龄虽小, 但教师怎样做是对他们好, 他们是完全懂得的。教师多一分诚心, 多一分耐心, 或许就可以多感化一个受挫的学生心灵。

3.言传身教, 用行动说服学生

初中这个年龄段的学生, 一般都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针对这一实际情况, 笔者对班级的管理有严格具体的规范要求, 并从班级一成立就制定执行, 做到以制度管理人, 以理服人。在班级常规管理中笔者制定这样的管理规划:对初一的班级和学生, 侧重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在新生培训时, 笔者就制定好班规和班级操行分评定办法, 作为培训的一项内容让学生认真学习, 做到以制度管理人。开学后, 笔者狠抓学生好习惯的养成。比如, 在教室要求学生课桌椅的摆放, 横要成排, 竖要成列, 同时, 每个人时刻管好自己课桌椅所属范围的卫生, 任何时候都不能有废纸垃圾;要求清洁区值日和教室值日时刻保持讲台和备用桌以及各责任区的干净, 笔者经常利用课间来到教室检查, 发现课桌椅摆放不整齐了会亲自动手示范, 发现地上有垃圾, 会自己用手捡起拿走并告诫学生:不论谁, 发现垃圾都应主动捡起。笔者这样注重对学生言传身教, 用实际行动让学生信服。一开始有些学生怀疑笔者只是搞一阵风, 有些学生甚至当面问笔者:“老师, 你是不是有洁癖呀?”每次笔者都对他们耐心说服, 亲身示范, 时间长了, 见笔者一如既往地坚持, 他们就信服了, 自觉按要求去做了。

对初二的班级和学生, 侧重责任教育: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南宁市、城区和学校开展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承担与自己年龄、身份相应的责任的能力。比如, 2012年12月4日是宪法颁布纪念日, 笔者的班级参加了南宁市司法局等多部门联合举办的法制宣传活动;2013年初参加了城区政府主办、多部门联办的生活安全常识宣传活动;2015年6月26日参加了南宁市西乡塘区国际禁毒日宣传活动。号召学生主动为学校为班级为自己生活所在的社区做力所能及的事, 2015年3月21日, 我班学生去南宁夕阳红老年公寓看望慰问那里的老人, 并为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还有一些学生利用周末上街协助环卫工人清扫大街, 通过这些活动把学雷锋内化为自己的一种品质和习惯。学校需要班级开展的大型劳动, 绝大部分都是笔者所带的班级主动承担。比如2014年这一年, 为全校40个班全部更换的新课桌椅, 从卸载到搬运、更换, 都是笔者的班级主动承担;2015年暑假学校搬迁美术室、图书室、阅览室, 也都是笔者的班级主动回校义务劳动。通过这些活动, 学生锻炼了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与自立能力, 主动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责任。

对初三的班级和学生, 侧重理想和职业教育, 让学生知道以实际行动发奋努力, 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担当起振兴民族的历史重任。

3.浅谈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篇三

一、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中学生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身心发展等内部因素,也有来自环境与教育影响等外部因素。

1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是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观原因。初中生进入青春期以后,首先由于生理上的发育开始趋向成熟,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自尊感明显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渴望独立,往往嫌父母和教师管得太严、太啰嗦,对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其次,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特别是对成人世界的好奇,尤其是对那些受到封闭禁锢的事物,向往之情更为迫切,以至于产生你越不让我知道,我就越想知道的逆反心理。

2学校不良教育的影响,是产生逆反心理的客观因素。有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不按照中学生心理变化的特点进行管理,对学生出现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不是耐心引导而是采取强制甚至违背学生个性的方式要求学生服从。这样的做法,由于脱离学生的需要,超出学生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有些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当,不能充分尊重学生,处理问题时常常未经深思熟虑,不问青红皂白,就采取过激的措施;有的教师教学时不能因材施教,而是搞“满堂灌”、“一刀切”,导致基础差的学生产生厌烦情绪,逆反心理;有些教师自身言行不一,虽然教育学生要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但自己的行为表现却又是另外一套。这种矛盾行为会降低教师的威信,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3家庭教育的影响也是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有的家长没有掌握孩子的心理变化,把已经步入青春期的孩子当小孩看待,使孩子产生不满和反感。还有些家长在家庭教育观念上存在误区,期望值过高,只重视孩子智力的培养,没有好好把握教育规律,不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往往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甚至导致孩子失去信心,产生逆反心理和行为;家庭破裂或残缺的家庭,使一些学生在家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性格孤僻,产生自卑心理;某些家长脾气暴躁,对子女要求过高,方法简单粗暴,导致子女心理压力过大;还有一些父母视孩子为“太阳”,无原则地迁就孩子,甚至包办孩子的一切……其结果可能导致学生执拗、暴躁、易冲动、刻薄、自私等不良心态的产生,稍不如意,就以吵闹、打骂等方式对抗他人,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的产生。

二、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转化对策

1对学生已形成的逆反心理的处理要慎重,不可盲目地埋怨学生。首先要分析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先看看是由于学生自身的问题造成的,还是因为教师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上的问题引起的。如果是学生思想认识的问题,教师就要耐心地做好引导教育工作;如果是属于教师态度和教育方法上的问题,教师就要主动承担责任,认真向学生道歉。

2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教育克服逆反心理。克服逆反心理的最好办法是自我教育。教师要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培养他们自我调节的能力,使他们学会正确归因和自我疏导。比如,用心理换位法理解他人,减少对他人的责难和埋怨;用自我激励法来振奋精神、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用情境和心理转移法、归因客观投射法和自我宽容法来减轻过重的心理压力。总之,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他们学会自我调控,既善于自我解脱,又善于自我振奋,这是避免产生逆反心理的有效途径。

3培养师生情感,提高教育实效。教师必须善于捕捉教育时机,以高超的教育艺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着力于提高自身素养,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首位,把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当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要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师生冲突。教师要经常进行换位思考,回忆自己在学生时代的想法和做法,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这样,就会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有利于减少和避免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4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健康的舆论,团结友爱、自尊自重的班级,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等,都会有利于学生逆反心理的转化。因此,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下工夫:一是创造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二是针对学生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展示才华,提升品德,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总之,学生的逆反心理,并非是不可解的疑难问题,我想只要我们本着一颗真诚的爱心去感化他们,用恰当的方法去教育他们,学生的逆反心理一定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

4.浅谈中学生叛逆的成因及对策 篇四

丁虹

湖北省京山县第二高级中学 ***

【内容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有一部分的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将子女留在本乡由长辈或其他亲戚帮助看管,催生出了“留守孩子”这一特殊群体。这些孩子难以得到父母关爱,他们缺乏社会责任感,留守孩子的问题作为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关注和解决。

【关键词】 留守孩子 社会问题 社会关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有一部分的农民在外过着低收入的打工生活,无力支付高额的异地借读费用,只好将子女留在本乡由长辈或其他亲戚帮助看管,催生出了“留守学生”这一特殊 群体,他们享受不到父母的温暖和叮咛,只能在隔辈或亲戚有心却无力的关爱中徘徊,而贫困山区的留守人员,恰恰大多也是老、弱、病、残、文盲、半文盲等弱势群体,这对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多么不利啊!

“留守学生”普遍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无论是隔代亲人还是亲戚,对他们大多局限于对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在监护内容及责任上存在着很大的盲区,难以尽到对他们的教育责任。

“留守学生”难以得到父母关爱,却渴望温情,年幼无知的他们为得到温情可能不择手段(诸如偷窃、陷入早恋之中),或得不到温情后漠视人情甚至发展为仇视人情。而代理监护人与“留守学生”之间由于年龄上的差距,直接造成两者之间心理、思想、行为等差异。由于想不到一块,因而也就“说不到一块儿”,无法经常沟通。代理监护人对学生的所作所为,更多的表现为看不惯,不理解。因此,学生在心烦或受到委屈,有学习焦虑时,选择不向代理监护人诉说,也就不足为奇了。

部分“留守学生”的共性是情感冷淡,缺乏爱心;生活铺张,不懂节俭;我行我素,不受管束;性格偏激,容易激动;有挫折感,自信心弱;行为乖僻,不计后果。“留守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明辨是非能力尚欠缺,好的行为习惯尚未养成,离开了父母的管束,便表现出自由散漫的特征。即便是有监护或是寄居,但因寄居家庭的负面影响,祖辈们的唠叨,独处时的孤单,双休日的无聊,没有父母的关爱,缺少同龄孩子的乐趣等等,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留守学生”容易出现自卑孤僻,不合群等心理障碍。留守学生还存在只知单相的接收爱,不去施爱,更想不到如何感恩回报,整天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对他人缺少诚信,片面强调个人利益,依赖性强,对家庭朋友、邻居、社会冷漠缺少热情,缺乏社会责任感。留守孩子学习表现在:对学习缺乏主动性,成绩不稳定,有的甚至出现厌学,逃学。

有些“留守学生”的家长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或本身层次不高并不希冀孩子在校学习怎样,而仅仅把学校当成“托儿所”,放松对孩子的要求,对学校工作不予理解和配合,这样更助长了孩子的不良习气。父母更是缺少跟代理监护人或孩子的经常协调沟通。把孩子放在自己的老人或兄弟姐妹处,做父母的比较放心,所以跟家里的联系很少,偶尔打电话来,也无非是对孩子一顿训斥,或以“不听话,回来一顿打”相威胁。年长日久,这些“留守学生”就有可能变成人格心理均存在一定障碍的新一代国民。

代理监护人教育方式存在一定问题。第一,说教多。表现为成天地唠叨。学生做错事时唠叨,取得成绩也唠叨,在他们看来,孩子是在一刻不停地提醒下成长起来的。第二,包办代替。许多祖父母、外祖父母出于对孩子的无限关爱,把学习之外的一切杂务都包办下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较差。第三,溺爱。对孩子的教育多采取放任态度,有求必应,百依百顺,关爱有余,近于溺爱。第四,专制。代理监护人往往从安全原因出发,对学生行为采取简单地限制,学生自由活动空间很狭窄。

作为教育机构,学校要建立健全留守学生制度。学校可成立关爱工程领导小组,制订具体计划,实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真正地使学校成为了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让典型学生与学校教师结对,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儿童谈心,随时把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生活、指导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对所有学生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卡,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建立教职工关爱留守学生的成长日记,让留守学生在教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乏家庭教育和亲情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我们大力宣传,发动社会力量。关爱留守孩子仅仅依靠力量微薄的学校是不够的,还需发动社会的热心群体加入到“关爱行动”中来,让他们担任“代理家长”的角色,与孩子们一道迈向新的明天。真正让他们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帮助代理监护人正确对待“留守学生”的教育,改善教育方式,提高成效性。学校主要通过举办家长会,对代理监护人进行专题讲座辅导,使代理监护人懂得“留守学生”的特点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不要因为孩子小,父母不在身边,而对他们加倍的溺爱。要尊重孩子的选择,留给他们一定的空间。通过开展访万家活动,帮助代理监护人正确分析“留守学生”的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教育措施。

留守学生”父母离家乡,但孩子的许多问题因他们不在身边而产生。因此,学校在每学期要发出:“致留守家长的一封信”,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的情况并告诫他们不应该用一个“忙”字推脱,要经常来信来电和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每次来电来信,不能一味地训斥或威胁,而应注重沟通方式,进行耐心地询问、了解,帮助孩子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鼓励孩子的每一个进步。父母对孩子最了解,因此父母与监护人之间应加强联系,了解各种信息,提供施教方法。学校老师是代理监护人、学生、及学生父母之间的桥梁,当寄居生活已经严重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时,老师应该及时联系孩子父母,根据孩子的特点,重新选择寄居家庭,尽一切可能减少“留守学生”的心理障碍,以避免出现更大的损失。

留守学生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关注。学校更应该站在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高度,扎实解决好留守学生问题。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坚韧、独立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他们健康茁壮地成长,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为社会培养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学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对这项工作进行不断的探索、研究,全力做好这项工程,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5.浅谈信访积案的成因及对策 篇五

浅谈信访积案的成因及对策

信访积案是指因时间跨度长、处理的证据和政策缺失、案情复杂等原因,没有得到及时妥善解决而遗留的疑难信访问题。自去年10月以来,我局组织开展了3次信访积案排查活动,从排查的情况来看,我县仍然存在一定数量的信访积案,致使重复上访甚至是越级上访不断发生,这些信访积案已成为影响全县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因此,找准信访积案成因和制定有效对策是当前信访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对此,笔者浅谈个人的看法。

一、信访积案的成因

(一)经济利益格局调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经济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势必影响部分群众的利益,产生矛盾纠纷,但当时一些政策的出台和做法不够成熟,导致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妥善处理,留下“后遗症”,久而久之,变成了积案。

(二)工作中执行政策不规范。为了加快经济发展,一些地方和部门没有规范执行政策,有的采取“变通”的办法来达到目的。如在过去征用农村土地时,不同程度存在“先上车后开票”的现象,在没有办理和完善好征地手续的情况下,强行占用农村的土地发展经济,甚至有的事后连手续都没有补办,最后把问题拖成信访积案。此外,因各地的现实情况不一,执行政策中,同样性质的问题有不同的落实方案,如库区移民生产开发资金分配方案,引起群众信访。

(三)处理信访积案的事实依据缺失。由于一些信访积案时间久远、案情复杂,处理信访积案对政策依据等要求高,必须以证据为依据,以政策法律法规为准绳,但随着政策的不断变化,致使一些信访积案尤其是有的山林、土地权属纠纷问题,争议双方都找不出能证明权属的政策依据和相关证据,致使问题很难处理,久拖不决。

(四)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淡薄。一些干部对群众反映的问题重视不够,缺乏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在处理时方法简单粗暴,千方百计敷衍推诿,导致一些本来可以及时就地解决的问题,因工作人员不尊重事实规律或进行风险评估,使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把小事拖大,最后变成了积案。此外,一些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三跨”信访问题,由于牵涉面广,责任主体不明,大家相互“踢皮球”,造成问题久拖不决。

(五)部分信访群众法制观念不强。部分信访群众,在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存在信访不信法的错误思想,本来他们的诉求问题应当通过行政复议、仲裁或诉讼渠道去解决的,但是他们听不进信访部门的解释和引导,执意走信访渠道解决,久而久之也就把问题拖成难题了;还有就是一些已经法院判决过的信访案件,信访人不服判决,但他们不再走法律程序去解决,而是错误的认为政府大过法律,当官的说了算,所以执意到信访部门缠访、闹访。究其原因,就是部分群众的法律知识欠缺,法制观念不强。

二、信访积案的特点

(一)持续时间长。部分信访积案跨度时间长,有的达几十年,经历了多任办案领导和人员,仍没有办结。

(二)负面影响大。还未得到有效解决的信访积案一般都是涉及面广,处理难度极大的“钉子案”、“骨头案”,稍有不慎,容易激发或引发更多的矛盾和难题,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定时炸弹”。

(三)处理难度大。由于信访积案成因复杂,持续时间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导致问题发生的历史环境、政策法律环境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客观上给解决问题设置了很大障碍,增加了问题解决的难度。

(四)信访诉求高。一些信访人的合理合法诉求已全部得到解决,但信访人却不满意,执意要求政府解决超过政策法规允许的利益要求。

三、信访积案的化解建议

(一)以人为本,区别对待。信访积案的本质是人的利益问题,案结事了和息诉息访是化解信访积案的核心。从接访的情况看,大多数信访群众都是通情达理的,因此,对信访积案,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区别对待,对合理诉求的信访积案,责任单位要认真研究,制定化解措施,财政每年要预算部分专项资金,逐步解决。对坚持过高要求的信访群众,一定要耐心细致的做好思想疏导、理顺情绪工作,用真心、真情感化群众;对诉求不合理的,但生活确实有困难的,要采取政府救助、社会救济、民间互助等方式,为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综合治理,协调解决。对合理诉求的信访积案,一是要积极引导群众通过信访复查复核、行政复议、司法诉讼、仲裁等渠道来解决;二是要综合运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方式,有效整合信访、维稳等资源,充分发挥民情分析会、律师参与调解矛盾纠纷等制度,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资源参与化解信访积案。三是发挥信访联席会议作用,信访联席办要加强综合协调,通过组织召开案件协调会等方式,整合各方力量进行化解。

(三)压实责任,包案化解。各乡镇、各部门要加强对信访积案的排查梳理,坚持领导包案制度和化解信访积案“四定”(定领导、定任务、定承办人员、定办结时间)、“四包”(包调查、包处理、包疏导教育、包回复回访)和 “五个一”(一个案子、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责任制度,充分发挥领导组织协调、调动资源的能力和推动作用,提升信访积案化解工作的整体水平。

(四)完善政策,源头化解。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要注重从顶层设计、政策层面解决信访积案,以点带面,解决带普遍性的信访积案。防止因政策不延续、不平衡、不完善、不周全和不落实激化矛盾纠纷。要注重源头预防,充分发挥基层的作用,第一时间处理化解矛盾纠纷,防止形成信访积案。

6.浅谈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篇六

陈杏媚

一、问题的提出

说谎往往被人们视为一种恶劣的品质问题。但对于幼儿来说,“说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就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及对策做出探讨。

二、幼儿说谎行为的概念及成因

根据心理因素来分析,幼儿说谎大致可分为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两大类。

(一)无意说谎的概念及成因 1.无意说谎的概念

从幼儿认知和心理理论能力发展的特点来看,3岁幼儿已有说谎的经验,4岁幼儿开始出现策略性说谎,但这一时期幼儿的说谎行为基本上都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属于无意说谎,常表现为满足愿望的心理、理解性心理错觉和自信心的萌动等。

2.无意说谎的成因(1)满足愿望的心理

幼儿有时会把幻想、愿望与现实混合在一起。他们为了满足某种理需要,常常无意识地和不自觉地“说谎”,这与品德行为无关。如一幼儿在电视上看到海边的孩子玩得非常开心,就在幼儿园和小朋友绘形绘色地说自己在大海边玩得多么开心,形成一种“美丽的谎言”。

(2)理解性心理错觉

幼儿常因认识不足和理解错误产生心理错觉,用想象的情节代替记忆不确切的情节。于是便出现了“说谎”现象。例如,有的幼儿在园里做了错事,老师教育说:“你做错事是不对的,以后注意改了,就同样是好孩子。”幼儿听到“好孩子”这样词语,往往会把它当成“表扬”,回家就高兴地报告给爸爸妈妈,说:“老师今天表扬我了,说我是好孩子!”这种情况就是由于幼儿缺乏经验而产生的理解性心理错觉。又如,有的幼儿不理解某些概念的真正内涵,往往不自觉地“说谎”。有的幼儿在家看过爸爸妈妈和朋友打扑克、下象棋,就对老师说:“我会打扑克,也会下象棋。”其实,他只不过是会模仿大人的样子,并不理解这类活动的真正含义。

(3)自信心的萌动

幼儿由于理解问题的简单化和不善于分辨想象与现实,往往不切实际地说“大话”,夸“海口”。例如,在运动会前挑选小运动员时,教师问:“我们班谁跑得最快?”结果全班幼儿都争着举手说:“我跑得最快!”从另一角度来说,这不但是孩子无意说谎,同时,还是幼儿自信心的萌动时期。

(二)有意说谎的概念及成因 1.有意说谎的概念

有意说谎是指说谎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有意编织谎言,并做出相应的行为。

2.有意说谎的成因(1)取悦家长,虚夸成绩

幼儿有时想取悦家长却没有实际成绩,往往会出现有意说谎现象。例如,有个幼儿在老师指导大家剪五星的过程中,留下一颗红五星放进口袋里,回家后向妈妈夸耀:“妈妈,我今天得了一颗小红星。”妈妈说:“得了小红星不是贴在《好孩子》专栏里吗?”这孩子又说:“老师叫我拿回来让爸爸妈妈看的。”幼儿的这类说谎,属于有意编造事实骗人,是幼儿说谎现象中错误性质较为严重的一种,多发生在五岁以上的幼儿身上。这类错误的产生,多与成人的教育不发有关。

(2)谎造优越感,满足虚荣心

幼儿有时也会谎造优越感,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类说谎在幼儿中是多见的,如见别人有一件好玩具,便谎说自己家中那件更好;见别人的爸爸是一个警察,也谎说自己的爸爸是个警察,还捉住了很多大坏蛋……其产生的原因也是常与家庭教育不当有关。如有的家长为使孩子“幸福”,过多地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人为滋长了孩子过强的优越感。但不论物质还是精神追求,都是无穷无尽的,一旦某一方面比不上别人,孩子便可能以说谎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3)开脱责任,逃避惩罚

幼儿的这类说谎,往往是恐惧心理所致,而滥施惩罚就是造成幼儿产生恐惧心理从而导致说谎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有的家长怕孩子变坏,常常不问清事由就训斥责备孩子;有的家长受传统思想影响,认为“棍棒之下出孝子”,动辄打骂;有的家长性格粗暴,孩子稍有不当之处就呵斥打骂。这些错误的家庭教育,都容易造成孩子的恐惧心理。孩子做错了事或有行为过失时,为了开脱责任,逃避家长、教师的惩罚或打骂,便有意说谎。

这类说谎在表现方式上有三种:一是只承认一部分错误,极力减轻错误的力量。例如,为争夺玩具,路路打了玲玲。当老师来处理时,路路却只承认轻轻推了玲玲一下,而 否认打了玲玲。二是全部否认错误,极力表白不是自己的犯错误。例如,扬扬在家,本来是他找玩具时打碎了桌子上的茶具,但却硬说不是自己打碎的。三是嫁祸于人。例如,三个孩子在滑梯上玩,其中一个故意推人,推人者不仅否认是自己所为,还一口咬定是另一个孩子推的。当然,也有嫁祸于物的,如找东西吃打破了杯子,不敢承认,便说是小猫打破的。

(4)成人说谎,殃及幼儿

有些幼儿说谎,往往与成人的影响有关。特别是幼儿家长的说谎行为,常是造成幼儿说谎的直接原因。成人对幼儿说的话不兑现,也往往被幼儿视为“骗人”。父母和教师是幼儿心目中的权威人物,如果在孩子面前说了谎,就会使孩子产生“说谎不为错”的错觉,起码为他们的说谎骗壮了胆。

例如:在老师带领幼儿布臵室内环境时,看到孩子们很积极,老师高兴地说:“下一节我们搞评小红花活动,看哪些小朋友最能干!”可是,老师只是一时高兴说说而已,下一切却在室外组织起了游戏活动。这使很多孩子认为老师在“骗人”。老师的行为是无意的,但的确又是在“骗人”,这不能不影响到孩子。

三、幼儿说谎行为的对策

(一)无意说谎行为的对策 1.正确引导,不应责备

幼儿无意说谎时,他们往往分不清自己的想像与现实之间的界限,把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当做已经得到的东西,以假当真,“信口雌黄”。这种“说谎”实质上是幼儿想像的反映,是幼儿在表达某种愿望,并没有故意要“欺骗”别人的 意思。所以,遇到幼儿以假当真的情况,家长不要过分担心,也不要过分指责,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将会越来越少。从另一个角度说,这种“说谎”也是幼儿想象力发展比较好的一种表现。

2.正确对待,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幼儿的无意说谎,往往与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有关。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迅速发展的,幼儿口语表达很多情况下是在模仿成人口语中习得。在模仿中,成人使用的许多词语,幼儿似懂非懂。这样,幼儿说话就难免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有时,听见年幼的孩子说些不正确的话,那是因为他们无法辨别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有时甚至搞不清“大”“小”和“多”“少”的概念,于是就常用错这些形容词。面对幼儿这样的“谎言”,一般不应视为说谎,当然,更不能看作是“品德不良”。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词汇的丰富,这种现象会逐渐消失的。

(二)有意说谎行为的对策 1.成人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作用

幼儿以模仿为主,成人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在孩子面前不能轻易许愿,不能让孩子觉得成人言而无信,从而使他们产生“说谎不为过”的错误心理。如果成人真的是有事不能履行对孩子的诺言,那么就要及时的跟孩子解释原因并道歉,以挽回不良的影响。

2.采取正面的提问方式与孩子交流 其实,很多孩子说谎是由于家长为孩子提供了说谎的语言环境,因此,家长不该给孩子说谎的理由。如有的家长在接孩子放学时,常问:“今天你能干吗?”“老师表扬你没有?”由于家长对自己所问的问题没办法得到及时的求证,就给孩子说谎制造了良机。因此,家长们不要提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应采取正面的提问方式与孩子交流,且所提问题应能急于得到证实为宜。如,家里可以问孩子:“你今天在幼儿园表现怎么样?”

3.不要用过于严厉的方式来惩罚孩子的说谎行为 有人说, 孩子说谎是家长“逼”出来的。这种说法并不过分。有些家长不尊重孩子的人格, 经常用强制压服甚至体罚的办法教育孩子,孩子便产生一种消极防御的心理, 为了逃避家长的斥责, 有了错误不敢说。因此, 家长要不但能听得进去令人愉快的真话, 也应该听得进去令人伤心的真话。当孩子犯错误时, 不要采取高压手段来对付孩子, 应鼓励孩子承认并改正错误, 耐心地向他们讲明道理, 使孩子知道错在哪里, 该怎样做才对。没有了孩子惧怕挨打的“因”, 也就没有了掩饰错误而说谎的“果”, 这样孩子才会讲真话。

4.给孩子营造一个诚实表达事情的气氛

幼儿在做错事后,很担心被成人责备,这时,成人应保持冷静,不应责骂孩子。要帮助孩子分析导致错误的原因,让孩子明白错在哪里,并给孩子反思和改正的机会。对一些非原则性的错误,还可以表示谅解和宽容。孩子改正了错误,应给予肯定。在这种氛围中,孩子才能把自己的错误坦白地告诉家长或老师,而不会发展到用说谎来逃避惩罚的程度。如果幼儿说谎了,作为父母的不要对他进行恐吓或者利诱,比如对幼儿说如果再说谎就把他赶出家门,或者向幼儿承诺只要说出真话就不责骂他,如果幼儿承认错误,也是一种诚实的表现,那作为父母的就应该对幼儿的这种诚实行为给予肯定。而不是要一味地批评,应该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尽量满足幼儿合理的愿望,不过同时一定要坚持不懈地告诉他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坚决不允许的,更不能让幼儿在说谎中得到好处。

5.及时表扬孩子的诚实行为,教育孩子要勇于正视、承认自己的错误

说谎是幼儿心理发育不成熟的表现,它往往是一时的行为,并不能全面反映孩子的品性,通过不断地制止和纠正,幼儿完全可以成为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当孩子有意识地“说谎”时,一定要重视。我们最应该关心的不是谎言本身,而是谎言背后的含义,找出孩子说谎的动机;最应该做的不是批评和责罚,而是向孩子说明道理,使孩子懂得为什么不应该说谎。幼儿偶尔的说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永远失去了诚实,只有做父母的端正了自己的态度和行为,能以宽广的胸怀原谅幼儿的过错,才能让幼儿在说谎后勇于承认错误,并纠正错误。

6.借助文学作品,帮助幼儿克服说谎的心理

不管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幼儿最喜欢听故事。《狼来了》、《长鼻子》、《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诚实的列宁》等等优秀的文学作品,讲的都是为什么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怎样做一个诚实的孩子,让我们的孩子多听这方面的故事,自己去体会故事的含义,在日常生活中以这些为榜样来约束自己。幼儿说谎的原因很多,性质也各不相同,对孩子“说谎”的行为,成人应给他们更多一点理解、更多一些爱心和耐心,不要轻易认为孩子“定性”。只有做出正确的判断,才能有利于进一步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对孩子的积极行为要给以重视,如果孩子的积极行为得到了关注,那么谎言便会逐渐消失。

7.中学生叛逆心理分析及对策 篇七

1 中学生叛逆心理的表现

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 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 都会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叛逆心理, 有的学生表现得比较严重, 而有的写生表现则比较轻微, 归纳下来, 初中生的叛逆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1 定力不强, 容易被误导

有些初中生, 在刚刚进入校园时, 是一个十分和善听话的学生, 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接触到学校外面的一些人和事, 就会不自觉的进行模仿, 而后把这些恶习带到学校中。很多爱打架, 吸烟他、逃课的学生都是由于定力不强, 受到校外不良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了叛逆心理。

1.2 厌学、逃学

这种现象在学校中也是十分普遍的, 尤其到了初三复习时, 很多学习成绩差的学生, 由于成绩落后, 对学习失去信心, 就产生了叛逆心理, 厌学、逃学, 不听老师的话。

1.3 自以为是

这个现象就与家庭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 很多中学生由于从小受到家长的溺爱, 就形成了高傲、自私的性格, 而且这种性格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严重, 很多学生在学校中, 在学习上, 不听教师和学生的意见, 只顾用自己的方法, 当成绩无法提高时, 也不接受老师的意见, 固执己见。

1.4 自卑和自负

有些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 对荣辱有了认识, 总觉得自己的家庭或者学习上不如别人,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卑的性格, 相反, 另一部分学生却认为, 自己应当从平庸中走出来, 在各方面都应当超过别人, 因此经常采用一些不当的方法想吸引别人的注意, 比如怪异的头型, 各种奇装异服等。

2 叛逆心理的成因

2.1 青春期独特的心理特点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 在思想上开始步入成熟, 自我意识也初步形成, 这个时期的孩子, 在心理上很需要别人的承认和接受, 渴望受到尊重和理解, 为了展示自我, 他们常常采取一些在我们看来十分叛逆的行为, 很多父母无法理解孩子的行为, 对于孩子的变化, 十分的不理解, 生硬的进行制止, 这反而会限制了孩子的正常成长。

2.2 来自家庭的原因

有些父母, 无法理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产生的叛逆行为, 对孩子的管教方式不当, 往往侵犯了孩子的精神世界, 当孩子的承受能力超过他们所能承受的范围时, 就会产生对父母, 对生活的反抗, 而这时父母如果采取批评、压制、罗嗦或者是暴力手段, 不但不会缓解孩子的叛逆心理, 反而会加重他么的反抗意识, 使叛逆思想越来越严重。

2.3 来自学校的原因

学校是孩子生活的另一个重要环境, 来自教师和同学的压力也会使学生产生叛逆心理甚至是加重, 有些教师只根据学习成绩来判断学生的好坏, 对于成绩差的学生, 冷嘲热讽, 不会用心与学生沟通, 而其他学生在老师的影响下, 也会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产生歧视, 在这种情况下,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必然会产生各种不良的心理情绪, 产生各种叛逆的行为, 希望以此来转变其他同学和老师对自己的看法。

3 中学生叛逆心理的疏导对策

3.1 来自家庭方面的疏导

当孩子处于青春期时, 父母要能够正确认识孩子在这个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怪异行为, 并且对孩子的行为表示理解;同时, 注重孩子心理健康的培养, 教导孩子不注重学习成绩, 注重的是学习能力的培养, 并且不盲目的与其他孩子做比较, 充分肯定孩子的成绩, 使他们在心灵上受到理解和尊重;对于孩子所犯的错误, 不能粗暴的进行批评, 应当能够用一颗宽容的心来面对, 用道理代替体罚, 使问题简单化, 让孩子充分体会到家庭的温暖, 体会到来自父母的爱, 不良的心理情绪自然而然的就会减弱, 才能促进孩子心理健康的成长。

3.2 来自学校方面的疏导

作为老师, 应当能够公平和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 不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判定学生的好坏;与学生建立起亲人一般的师生关系, 充分取得学生的信任;在学习上和生活上主动关心有叛逆行为的学生,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当学生犯错误时, 包容学生的错误, 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指导;同时老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人格魅力, 做学生的榜样, 用自身的影响力去引导学生, 因人而异, 因势利导。

总之, 只有通过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才能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产生的叛逆心理进行有效的疏导, 使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 健全的人格, 才能形成优秀的品质, 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 来自学校和家长的压力, 使现代的中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 这也使得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们叛逆的心理越来越严重, 本文将针对中学生的叛逆心理成因以及对策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中学生,叛逆心理,成因,对策

参考文献

[1]牛涛.中学生叛逆心理的探究与思考[J].内蒙古教育, 2008 (12) :56.

[2]吕会平.学生叛逆心理分析[J].21世纪中学生作文 (高中教师适用) , 2009 (1) :23

8.初中叛逆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篇八

关键词:初中叛逆生;关爱;宽容;耐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158-01

叛逆是一种心理现象,叛逆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时产生的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它存在明显的年龄特征,青少年较突出。叛逆心理具有负效应,轻者对学习、生活等构成影响,重者导致过激行为,严重影响个人成长。因此研究学生叛逆心理的成因,寻找积极的转化策略,是教育工作者着重研究的课题。

一、初中叛逆学生的形成原因分析

1、初中生叛逆是人性的本质使然

初中时期是一个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开始主动承担责任、逐渐建立自己的个性,成就一个完整的自我过程。初中生的大脑结构和机能趋于成熟,思维方式超越童年期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发展,逐渐形成孩子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和成人意识。初中生出现叛逆是普遍现象。

2、初中生叛逆是心理上不成熟的表现

青少年在心理上的成熟滞后于生理上的成熟,在心理的认知发展中,由于阅历不足,孩子的认知容易动摇。思维有独立性、批判性,由于认知事物和问题不全面客观而出现偏激、片面、固执甚至极端化,把家长、教师的劝说、提醒和督促看成是不理解、不尊重的管教与约束,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作出违背施教者初衷的行为。

3、初中生的叛逆与家庭的不良影响有关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本环境,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与个性。家庭中的不良因素有: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命令式的说教、无休止的唠叨以及在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等,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压力,渐渐地孩子的心理就有抵触,进而产生叛逆心理。

4、学校教育中不恰当的教育方式

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是逆反心理产生的主导外因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由专职的教育者对学生施行的双边活动。对学生心理现象的形成、发展起主导作用。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就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5、大众传播与社会文化对初中生的影响

以电视、网络为主的大众传播媒介注重大众化、新奇性,不可避免地存在对青少年起负面作用的不良影响,并辐射着青少年反文化心态和反文化意识的形成。

二、初中叛逆生的转化策略

1、投其所好,对症下药

对于“逆反”学生,教师应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对于缺乏经验而造成“逆反”心理的学生,要联系他们的实际,运用生动事例,讲道理,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形成正确观念;对于教师因处理问题不公,造成“逆反”心理的学生,教师要承认自己的错误,改进方法,以行动取信学生,赢得他们的信任;对于因教师要求过高,造成“逆反”心理的学生,教师要摒弃强制手段,更不能求全责备,应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要求。笔者教过一名学生,入学成绩为班级前茅,体育成绩突出,但逆反心理强,热衷踢足球,课堂上看一些关于足球信息的杂志,成绩直线下降。一次老师在课堂上批评了他,从此上课就更加不认真了。老师通过了解得知,该生“吃软不吃硬”,此后,老师从他的喜好出发,和他一起讨论“足球”,收集足球名星照片送给他,不时地渗透一些道理,对其思想、心理疏导,渐渐地,他上课认真,思维活跃,成绩稳步上升。因此,要消除逆反心理,最关键的一条是教师要找到学生叛逆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

2、用关爱和宽容的力量感化叛逆学生的心灵

(1)关爱的力量

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传承,需要在良好的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进行。心理认同容易入耳、入脑、入心,形成“共振”效应。反之,会出现思维盲点,产生心理障碍,影响其效能。因此,要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形成心理上的认同,教师必须对学生倾注爱心,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体贴关爱学生,以赢得学生的爱戴。笔者遇到这样一个案例:一名男生,一直以来沉默寡言,成绩较差,性格孤僻。经调查,该男生自幼父母离异,跟随母亲生活,很少见到父亲,更不用说得到父爱。因而他腼腆、柔弱,缺少男子汉的阳刚之气,心眼小,最怕别人误解,从而把自己孤立起来。了解情况后,老师和同学主动与其交流,将他纳入集体活动中,从学习、生活上关心、帮助他。渐渐地,该生成绩稳步上升。

(2)宽容的力量

对学生一味指责,或过多采取冷处理的态度,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助长他们的叛逆思想,进而使师生间形成敌对态势。教师不妨一改往日的严苛态度,用宽容的心去接纳学生的错误,选择时机有针对性教育,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用耐心和坚持赢得学生信任

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会倾听,才能了解学生,对症下药。当学生充分表达意见后,教师应做出积极的反应,让学生心情愉快,充满成就感,有利于双方的情感交流。对于学生的偏激行为,教师要耐心疏导,不随意指责。当学生出现“逆反心理”,往往来势凶猛,公开抗拒,教师不要“关、卡、压”,先“冷处理”,摸清情况,了解原因,然后心平气和地交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耐心和坚持赢得学生信任,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对初中叛逆学生的转化,要针对其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做到教育与学生的心理相匹配。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前提下,对症下药,转变学生的不良心理,使学生的不良心理得到控制,转化其为前进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杜月玲.感化叛逆学生三法[J].广西教育,2011(9)

[2] 王肖燕.教师的宽容造就学生的成就[J].吉林教育,2010(5)

9.浅谈中学生叛逆的成因及对策 篇九

(北京市平谷区刘家店镇信访办主任王春景)

(二0一二年五月二十一日)

落实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创新方法,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化解农村信访矛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首要任务。认真分析,准确掌握农村信访行为的特点,成因及对策,对于成功化解各类农村群众信访矛盾,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北京市平谷区刘家店镇信访办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对农村信访行为的特点,成因及对策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探讨,目的在于对优化镇域社会管理,维护镇域社会稳定,推动镇域整体和谐发展发挥服务作用。

一、农村信访行为的五个特点。

(一)、信访主体多元。从多年的农村信访行为来看,目前农村信访对象不仅仅是过去的普通村民,还包括农村党员,村民代表、卸任干部、在职企事业职工,非公企业农民工,改制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离岗民办教师、幼儿教师、老复员军人、新退伍军人、保释矫正人员、病残弱智人员、社会无业闲散人员、党政机关、公安执法部门的临时工等多种信访群体。

(二)、信访形式多样。从多年的农村信访行为来看,农村群众越级个体上访、重复集体上访者,由少增多、从四五个人增加到十人到二十人。在联名上访信签字从几个人增加到几百人,反复拨打电话,发送手机短信,网上邮件,在网上注册空间博客,传送信件。信访者组织严密,情绪激烈,动辄聚众闹访,围堵拦截镇村党政领导干部或办公场所、静坐示威,无理取闹,谩骂侮辱要挟等过激行为都有发生。

(三)、信访时机敏感。从多年的农村信访行为来看,农村信访者尤其是集体上访者易选择在重大节日及党和国家及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要政治会议、社会活动期间,高频率反复上访。

(四)、信访内容复杂。从多年的农村信访行为来看,在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更替,社会发展进步的大环境中,农村干部群众心理准备不充分。信访内容包罗万象、纷繁复杂,涉及的领域,触及的层面繁多,既有社会矛盾、经济利益矛盾,也有体制矛盾、思想观念矛盾,还有相互交织的复合性矛盾;主要集中表现在闲置资源开发利用合同签订、山林综合开发利用,产权归属、村民房屋建设审报审批、违法建设查处,邻里纠纷、换届选举、党务政务村务公开、干群矛盾、企业改制、辞退失业下岗人员待遇、工资福利、保险等方面信访呈现有增无减的趋势。

(五)、信访处理艰难。从多年的农村信访行为来看,农村信访行为有增无减的现象,涉及现实问题,牵扯各方利益,触及面宽,问题处理难度大。不是一个部门或一个地方能够解决的,有的很难依据现有政策法规解决,如部分老户重复上访问题往往与其他矛盾交织在一起,牵涉到历史问题、政策问题。

二、农村信访行为的六个成因。

(一)、体制更替,个人利益心理失衡。在农村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一些干部,党员、村民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心理发生扭曲,是引发农村个体上访和集体上访的主要原因。由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村级事务决策一言堂,利益分配大平均等方面的旧体制弊端依然存在,新型经济体制运行中出现的问 题和矛盾,缺少配套的政策法规措施。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的分配格局被打破,利益重新进行调整分配,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各异,自然而然的出现了大量新的问题和矛盾。如有的非公企业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能适应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环境,由于经营不良,造成企业效益越来越差,无限期的拖欠职工工资福利待遇,不能如期兑现,职工失业,生活困难,企业决策者和企业职工,把市场竞争和不良经营给职工带来的损失强加给政府,要求政府买单,理由是“共产党,社会主义不能饿死人”,导致较大规模的频繁集体上访。

(二)、调处不当,社会矛盾隐患蔓延。在接待办理农村信访矛盾问题上,有的基层组织和政府部门领导,存在着息事宁人的思想,只要是不违反大原则,对上访者提出的一些要求往往予以迁就,在一定程度上就形成了一种无形的“激励机制”,“信访获利”现象无形中带来了一串新的矛盾,出现了“跑惯了腿儿,得惯了已儿”,“大闹管大事,小闹管小事,不闹不管事“,“闹而优则仕”“闹出来的利益是白得,闹不出来利益不废啥,闹了还捞痛快,不闹白不闹,“闹的让政府畏惧没有办法”的“闹事上访”恶性循环情境。因此,有的村民受利益驱动闹事上访不断,对一些问题的处理如果没有达到个人或群体的预期目的,便不断地“闹”下去,从人少变人多、从村到镇村,基层到上级,即使是明显不符合政策法规的事情,也希望借助“人多势众”,从中余利。一些家族,宗族、宗派、黑恶团伙势力趁虚而入,组织严密,对群众欺骗,威胁、利诱,私自起草联名上访信,煽动不明真相的党员村民群体上访,干扰基层党政部门从事正常公务,逼迫基层党政组织领导答应其政治和经济利益需求。

(三)、随意决策、群众不满情绪膨胀。因为个别农村干部的思想和政治理念陈旧,心理素质不能适应现代民主管理机制,依法行政意识淡薄,“有权不使,过期作废,老子天下第一,为我独尊,酒杯一端,政策放宽,瞎指挥、行政命令,自我感觉良好,不满意可以告,哪告都行,随便。”的执政理念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损失,村民群众有意见,不满情绪膨胀。如有的村级组织决策者求政绩心切,头脑发热,无视政策法规的“警戒线”,在闲置资产资源开发利用活动中,急于求成,随意许愿,乱写条子,不按政策法律程序办事,违背市场经济规律,以短期随意行政代替依法民主行政,引起一些村民不满情绪升级,产生逆反心理,最终引发群众集体越级上访不断,在短期内难以化解。

(四)、消极懈怠,矛盾复杂积少成多。有的农村干部凭自己心理兴趣随意决策行政,荣誉好处自己捞,问题矛盾网上交,轻视矛盾,发现问题不及时调处化解。初信初访发生时,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态度生硬,用不文明不和谐的语言刺激信访者,不是以积极的态度想方设法的解决,而是不负责任地躲避、推诿、敷衍或者搪塞,观望上级党政部门的行动,看笑话,和上级行政部门要条件,讲价钱,使本应及时解决的问题长期得不到化解,导致矛盾升级,范围扩大,简单的矛盾问题复杂化。

(五)、观念狭隘,思想认识误区重叠。部分群众认为现在乡镇级以上的党委,政府害怕上访,害怕群体性事件,认为只要群众上访,党政领导就会挨批评、丢“乌纱”。据调查,综合起来群众有四个方面的错误认识:一是信“多”不信“少”,认为只要人多,造成的影响大,对乡镇党委,政府的压力就大,问题就容易得到解决;二是信“上”不信“下”,总认为上级机关大、“官员”级别高,就会站在高度为群众着想,而错误地认为乡镇,区县党政领导总是在压制群众、欺骗群众。三是信“闹”不信“理”,认为凡事只要不停地闹,就会引起重视,就能得到解决,步入“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不闹白不闹”的心理误区;四是信“访”不信“法”,有的信访问题本应通过司法程序解决,但上访人却走上访之路,认为通过信访的途径,逼迫各级党委,政府采取行政手段解决问题的效果一定会更快更好,省得向法院起诉,丢面子不说,还得缴纳诉讼费。

(六)、定性缺失,和谐农村发展受阻。在一些群体性事件中,对少数人借机上访,长时间滞留,谩骂侮辱,拦截围堵镇村党政领导工作人员公务,损坏镇村办公公物等过激行为,难以对其行为性质进行定性,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不了了之,多年来几乎很少有人因非正常上访受到法律制裁,因此一些非正常上访者的气焰越来越嚣张,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也认为法不压众,加上为首者的威逼利诱,导致群体性“闹访”事件屡有发生,引起多数党员群众强烈不满。

三、农村信访行为的四项对策。

(一)、坚定全局意识,高度重视农村群众信访。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发扬民主、体察民情、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信访工作做得好不好,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能否得以维护、落实和发展,关系到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能否得以巩固。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增强做好信访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善待上访群众。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努力做到“六个亲自”,即亲自安排部署信访工作、亲自协调处理信访问题、亲自过问承办单位信访件落实情况、亲自查办重要信访积案、亲自接待人民群众来访、亲自排查各种矛盾和隐患。

(二)、增强责任意识,认真履行群众工作职责。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关键要把信访工作绩效切实作为目标责任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责任到人,努力就地解决问题,就地化解矛盾,就地稳定情绪。千方百计地把上访问题解决在基层,最大限度地杜绝“出事在下面,闹事在上面”的现象,同时,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大对信访工作责任制监督检查的力度,严肃纪律,对那些解决群众上访问题态度消极、敷衍、应付的干部,要给予严厉的批评,对那些严重失职、渎职、造成不良后果的干部,必须追究其责任。

(三)、创新机制,努力营造和谐社会环境。一是坚持领导接访制度。实践证明,党政领导信访接待,既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有效地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能把信访问题的处理导向司法途径,依法处理各类矛盾纠纷,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二是建立分级办理制度。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杜绝相互扯皮,推诿现象。三是建立定期下访制度。变上访为下访,经常组织干部深入村组农户、田头,倾听农民呼声、填写《包村干部手册》,党员《一联三帮》手册,及时解决农民提出的问题。四是建立交办督办制度。对农民上访的问题,限时办结,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有关部门和责任单位要跟踪督办,落实结案期限,化解各类矛盾,营造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五是建立司法接待制度。律师参与信访接待,为处理信访突发事件或疑难信访案件提供法律帮助,在解决上访群众提出的法律问题中,阐明政策及法律依据,并引导和帮助上访群众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使律师成为信访工作的“分流器”和群众上访的“稳压器”。

10.浅谈中学生叛逆的成因及对策 篇十

路基整体或局部不均匀沉降、路基纵横向开裂、路基滑动或者边坡滑坍等问题是路基工程的通病.本文从工程地质,设计及工程施工等方面分析总结了影响路基工程质量的`成因,并根据浙江省一些工程实际做法提出了对应的治理对策.

作 者:齐勤芬 朱卫国  作者单位:浙江天一交通建设有限公司,浙江,仙居,317300 刊 名:中国西部科技 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WEST CHINA 年,卷(期): “”(4) 分类号:U4 关键词:路基工程   款土地基   盾量   治理  

11.浅谈中学生叛逆的成因及对策 篇十一

【关键词】大学生;考试作弊

一、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现状

考试是对学生学习质量和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检验方式,同时也是学生刻苦学习的动力,但现今的大学生对考试的态度却是令人担忧的。多数的大学生在考试中作弊已成了见怪不怪、屡见不鲜的现象,尽管各高校都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也采取了严厉的处罚措施,但效果却不尽人意,为此,针对这方面的调查和研究也越来越多。

针对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现状,相关的一些研究也作了一定的调查研究和总结。据此概括出,现今大学生考试作弊现状的特点有如下几点:

1.普遍性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大学生将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大学生的作弊现象存在于各类高校,作弊行为已不是个别现象,而成为了十分普遍的现象。作弊现象渗透在大学各种类别的考试中,无论在结业考试还是各种取得资格证书的考试中都能发现作弊现象。

2.认同性

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学生已认为作弊行为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偶尔作弊未尝不可,能通过作弊取得好成绩就是“成功者”,看到别人作弊成功就感到“自己没作弊吃亏了”。

3.形式多样化、手段现代化

随着电脑、手机、微型话筒、微型发射器、多功能计算器等现代工具的出现,高科技的利用已成为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新趋向。作弊手段的复杂性和科技含量随着考试的重要性加强而不断升级,远比传统考场上交头接耳、替他人代考、交换、偷看试卷、夹带传递纸条、利用上厕所之机、利用手势或其他方法暗示解题正确与否等手段高明得多。

二、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成因

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有客观因素的影响,也存在主观因素方面的影响,本文从这两方面进行了如下分析:

1.客观因素

(1)社会因素。不良社会风气的冲击是考试作弊的社会影响因素。首先,考试作弊风气与社会不正之风有密切关联。弄虚作假、欺诈蒙骗的社会现象正向学校蔓延,作为社会特殊群体的大学生一方面对不正之风深恶痛绝,另一方面又看到一些营私舞弊者得到好处且未受到惩罚。这种内心相悖的矛盾心理驱使大学生道德天平发生倾斜,助长了大学生对考试的投机心理和功利本能的诉求。

(2)学校因素。由于高校扩招,人数成倍增加,造成了老师教学生难,学生不学习容易。教师很难达到教学目的,学生则学会其他方式通过考试。而现有考试模式和考试内容也存在问题。现有考试形式主要是一种学科成绩测验,单一的笔试为主为学生作弊提供了客观条件。就考试内容而言,概念题、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等题型的分数占的比例偏高。这些题型多属于单纯记忆的范畴,学生在书籍和笔记中很容易就能找到答案,且方便抄袭和“交流”,为作弊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而实际上作弊一般也是集中在这几个题型上。

(3)家庭因素。有的家长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四处拉关系、走后门,甚至不惜弄虚作假;还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子女的教育“重智轻德”,忽略了对子女日常行为的规范和矫正;有些家长虽然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有意培养孩子的诚信意识,但方法不当;等等。这些都对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带来了不利影响。

2.主观原因

针对考试作弊,从大学生自身因素来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缺乏健康向上的心理,自信、自尊、自重、自强、自立意识薄弱和自我约束力差是导致作弊行为的重要原因。

(1)自我的认知障碍。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在大学阶段发展迅猛。他们渴望和强烈地要求肯定自己和保护自己,在同学中获得一定的地位,对触及自尊心的刺激十分敏感。但与此同时,他们对价值观念缺乏正确的认识,价值取向不够准确往往过多地关注社会阴暗面,过分追求实惠,而对“真、善、美”的认识存在片面性,由此将社会上的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沿用于学习之中。面对考试成绩,只要有机会作弊,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达成目的的“捷径”。

(2)侥幸、从众心理。凡是考试作弊被抓获的学生都承认他们作弊时存在侥幸心理,虽然都知道作弊是不道德的行为,是学校禁止的行为,一旦被抓就要受到处分,但他们总希望自己碰上“好运”。还有一些学生开始并不认为考试作弊是应该的,看到别的同学考试作弊轻而易举,尤其还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使得一些学习努力的反而不如考试作弊的,这些学生就感到考试成绩不公平,产生心态不平衡,也就挤身于作弊行列。

(3)虚荣、功利心理。高校一般每学年或每学期进行一次奖学金的评比和综合素质测评名次排列,这些关键都是看考试成绩。尽管,有些学生成绩不差、平时表现不错,但为了保持荣誉和评奖评先,满足高人一等的虚荣心理,就选择作弊这一捷径。有的学生把帮助别人考试作弊当成社会交换的筹码,通过帮助别人作弊、充当代考的 “枪手”等,达到获得别人尊重、情感、某些承诺甚至获得物质利益的目的,是典型的急功近利的心理作用的表现。

三、大学生考试作弊的解决对策

1.营造一种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

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一种诚信的社会氛围,广泛宣传、褒奖诚信行为,提高公民诚信认知水平,增强践行诚信的自觉性。每位学生家长要用自己高尚行为,熏陶子女诚信成才。

2.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作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学校应发挥自身相对独立性的优势,加强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努力建设一种以学为主的严格自律的风气,给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健康发展的环境,多给他们以积极的正面引导和熏陶。

3.健全考试管理制度

要建立一套健全的考试组织管理制度,在选题、印卷、考试组织、监考人员责任、成绩评定、考场纪律等环节上严格做出要求。

4.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的锻炼,提升心理品质

努力培养具有自信、自治、果断、持久性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注重克服盲目从众、言行不一等不良意志品质。可以人为地创设一些挫折情景,学会自己去处理,增强自制力,不产生盲目的冲动,增加自我的行动导向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此外,还要有意识地进行意志磨练教育,有目的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通过实践,增强自己的抗挫折力和抗诱惑力,养成不畏困难的精神。

参考文献:

[1]王金彪,张丽霞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现状调查及其对策[J].大学教育科学,2004,(1):7

[2]谢文新.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特点、心理起因与防治[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3)

[3]王丽萍,梅永刚.大学生考试作弊浅析.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年7月第13卷第4期.

[4]周长青,等.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特点、原因和控制策略[J].高等农业教育,2006, (9):39

[5]王术,陈振武.大学考试作弊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08,(8)

[6]陈秀华,娄红伟.考试舞弊的社会诱因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6,(5)

[7]范玉辉,周先进.加强考风建设构建和谐校园[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7,(3)

作者简介:

上一篇:家庭教育三种教育方式对孩子成长不利下一篇:综采队人员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