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建设工作情况报告(共8篇)
1.信息化建设工作情况报告 篇一
股份公司信息化建设工作报告
一、信息化基本情况
股份公司信息化建设统一有公司行政人事部管理,现在信息化建设人员14人,先关政策正在制定当中。
二、信息化建设现状。
公司现有电信100M光纤接入,分别应用与公司门户网站、办公OA、用友NC平台、视频会议系统以及办公正常上网,在信息安全按方面,公司与2008年添设H3C防火墙一台,2011年9月起实施了整体的Symantec数据安全与备份系统来保障公司的信息数据安全。
三、“十一五”期间企业信息化工作开展情况
(一)推进网络硬件基础建设
在公司总部机关大楼计算机网络建设中,公司网络拓扑结构采用三层交换方式实现内部网络连接,电信光纤接入后经过防火墙到达三层交换机,再有三层交换分配给各应用服务器与接入交换机,公司全部采用千兆网络构架,实现千兆带宽到桌面。
(二)实施财务电算化和集中管控
2005年,公司与用友软件公司合作,开发U8财务系统,实现财务电算化。2009年11月至2010年5月,公司投资27.2万元,认真实施用友NC财务系统,推进财务信息一体化建设,提高财务数据归集、分析效率,增强财务集中管控能力。
(三)建立企业协同办公平台
2006年,公司实施了易方得普办公自动化系统,具备了企业内部电子邮件收发、文件中心管理和简单工作流等功能;随着企业的发展,该办公系统渐渐不能满足办公需要。2009年10月,公司投资8.95万元,建立了用友致远A6协同管理平台,导入“协同管理”理念,采取“人为中心、事件驱动、流程导航、表单呈现、内外互通、应用整合、集中共享”的办公思路,各项工作主要以“流程”方式实现,有效提高了办公效率。
(四)实现进销存网络管理
2008年以来,公司万年、玉山、瑞金、于都4大生产基地先后与云天软件公司合作,导入C6.NET水泥专业管理系统,规范进出厂物资管理。2010年8月,完成云天管理软件挂公网事宜,公司领导随时可在线查阅生产基地当天进销存表格和数据。
(五)建立网络视频会议系统
2008年7月,公司根据行业特点,采用DDN、E1专线联网,实现了公司总部与万年、玉山、瑞金、于都等4大生产基地专线联网;9月份,公司在专线联网基础上,与中兴通讯公司合作,投资47.1万元,架设了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实现了公司总部与生产基地远程视频会议通讯。
(六)架设公司门户网站
2008年9月,公司充分发挥现有技术力量,独立完成公司门户网站建设,域名为:。2010年12月,与先锋软件公司合作,完成公司门户网站改版升级工作,提升了视觉表现,新增股票资讯、应聘简历在线提交等功能版块,为主要子公司分公司设置了独立的资讯页面,完善了CI系统、视听宣传等版块,建立了更加安全高效的网站运营和维护后台。新网站页面更美观、内容更丰富、功能更强大,对外展现了良好的上市公司公众形象。
(七)架设企业邮局系统
2009年11月,投资2.25万元建立U-MAIL企业邮局系统,使公司拥有自己的邮局系统,提升公司形象。登陆地址为:。
(八)规范网络流量管理
2010年11月,针对网络利用率不高,导致NC财务系统访问不畅的问题,投资
7.8万元,在南昌总部机关部署一台SANGFOR网络流量管理设备,对公司机关内网用户实行上网流量规范化管理,提升线路利用率,控制对外业务保障带宽,确保NC财务系统等应用业务顺畅访问。
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系统规划。公司没有成立专门信息化管理机构和专职管理人员,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缺乏系统规划、统一指挥和领导,存在各行其事、因地制宜的现象。企业内部软硬件的“不对称”,不利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推进。
(二)缺乏专门人才。在从事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的人员中,大多是计算机技术人员,对于管理方面的知识相对欠缺,技术产品辩识水平较低,对计算机信息化应用仍停留在初级层面。
(三)缺乏专业服务伙伴提供完善的服务。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比较复杂,而企业人力、物力有限,在系统维护过程中常会遇到困难。当前,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软件市场较为混乱,大多数供应商提供的服务仍然停留在“以我为主”的理念上,企业的个性化服务得不到满足。而且,由于缺乏信息化管理的专业咨询机构,从而不利于信息系统的推广与维护。
四、“十二五”期间推进企业信息化总体思路
(一)实施系统集成在信息安全综合管理系统项目的基础上,结合公司信息化建设的最新情况,进一步明确信息安全建设需求,优化和完善公司信息安全体系,提升公司信息安全的整体防护能力,保障公司基础网络和业务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具体内容如下: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包括:
1)信息安全管理人员机构及职责体系建设;
2)信息安全管理策略、制度、流程和规范建设;
3)风险评估与安全加固;
4)业务系统渗透性测试;
5)公司应用软件系统信息安全建设;
6)应急响应与预案演练。
信息安全技术体系建设,主要包括:
1)基础安全建设,包括物理安全建设,数字证书认证,数据灾备与恢复子系统等;
2)业务专网安全防护建设,包括业务专网网络安全防护,业务专网网络攻击监测、主机服务器安全防护、应用安全防护等;
3)Internet信息服务网安全防护建设;
4)信息安全监控管理平台,并以此为核心,提升技术体系的整体防护能力和安全
水平。
安全运行与维护建设:
1)安全运维组织机构、制度和流程规范建设。
(二)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建立健全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包括人事日常事务、薪酬、招聘、培训、考核以及人力资源的管理,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方面面进行分析、规划、实施、调整,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使人力资源更有效的服务于公司。
(三)推进软件正版化
为响应国家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大力推进企业使用正版软件工作,规避法律风险,防止因使用非授权软件影响公司应用软件服务器使用,公司计划在2011年购买4套
windows2008 server企业版操作系统,SQL2005 svervr数据库软件1套,分别应用于公司财务NC系统、公司对外门户网站以及公司OA办公系统。
(四)视频会议系统植入VPN网络
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公司计划将视频会议系统覆盖至各个熟料生产基地和粉磨站,并通过实施VPN网络替代现有的E1专线网络,使运行成本大幅度降低。
(五)规范各子公司网络结构
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公司计划将各子公司网络结构进行统一规划,使各子公司访问公司应用系统更加流畅安全。
(六)推进数据安全建设
鉴于公司应用系统内重要数据越来越大,数据备份的计划性、可靠性越来越重要。公司将有计划地建设公司数据备份中心,使公司各应用系统的数据得到相当安全的保证。
(七)培育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
目前公司信息化建设中对各类信息化的专业人才普遍渴求强烈。其中:
1)严重缺乏的是管理性人才
信息化管理性人才是既精通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又有丰富的企业信息化实践管理经验的人才。企业只有聘有借助外部咨询/软件公司的此类人才帮助企业
做好信息化整体战略规划,才能使企业信息化从战略的高度进行整体规划,避免信息化建设‘孤岛现象’的发生,避免信息化建设重复投资的问题。推进这类
企业称信息管理师的培养。
2)普遍缺乏的是技术性人才
技术性人才是企业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的中坚力量,侧重于企业信息化某一关键应用领域,并对此领域有专门研究和丰富的项目实践经验,如ERP应用、DCM应用等。他们是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生力军,是企业信息化战略的关键执行者。没有这些信息化技术性人才,企业的信息化即使有好的战略规划也很难得以贯彻执行,必须高度重视此类人才的使用。这类人才在企业称之为关键用户,在咨询公司或者管理软件顾问公司称之为实施顾问/应用顾问。
3)大量缺乏的是技能型人才
技能性人才具体而言就是企业信息化实际操作的人员,一般在企业中,主要负
责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中的具体操作,比如ERP系统中的制单人、审核人等等。在企业一般称之为系统用户,或者操作员。这些人员尤其关键,是信息化战略的具体执行者,虽然只是简单的操作应用,但是必须有非常好的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把好每一张单据和每一个作业环节。
4)研究性人才基本很少
研究性人才主要集中在一些管理软件顾问公司或者学校中,数量较少,但长远看来对整个公司信息化应用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不容忽视。
针对上述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人才匮乏的现象,特做以下提案建议:
1)政府应在企业信息化专业人才建设方面起到的作用
首先,信息化人才战略规划,政府应着眼于企业信息化战略的大局出发,以国家十一五规划实施为契机,制定有针对性的上述企业信息化四类专业人才的相关政策或法规;
其次,建立一个企业信息化专业人才的管理机制,包括:规划、评估、引进、培养、使用等环节,该机制需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等;
再次,制定辅导企业信息化人才建设的具体措施,并落实到基层贯彻实施。
2)建议主要措施
1.聘请信息化专家针对企业信息化人才需求进行详细调研,为制定信息化人才发展战略和规划政策提供事实依据;
2.尽快制定针对本地致力于从事企业管理信息化业务的管理顾问公司或管理软件公司人才发展优惠政策。
3.尽快建立信息化高级人才激励机制。如依据国家《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并结合企业信息化实践需要,对达到一定级别人员,如中级和高级人才提供政策性补助,包括住房、就医、保险等方面;
4.结合已经进行的企业信息化示范项目评审工作,提高项目评审过程中人才培养方面的考核和引导,对培养人才有突出贡献的企业提高政策性补助力度;
5.建立企业信息化专业人才库,对从事企业信息化工作的上述四类专业人才进行统一登记、评审、专业培训、考核定级等基础管理工作,已提升企业信息化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
6.尽快建立以职业学校+管理软件顾问公司/管理顾问公司模式的企业信息化中技术性人才和技能性的机制,建立职业学校+管理软件顾问公司+企业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
“ 十二五”期间,公司将进一步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充分发挥现代化工具的作用,强化企业内外部信息的有效采集、科学分析和决策,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加快捷和强大的支撑,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五、企业对加强本单位信息化建设有哪些要求?对国资委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意
见和建议;
建立信息化建设机构,规范信息化建设流程,培训信息化建设队伍。
企业信息化建设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个层面是外表的信息系统开发;第二个层面是标准体系建设,这是信息系统能够持续、深入发展所必须的支撑;第三个层面是标准化组织机构的职责到位、发挥作用,这是标准体系能够完善和贯彻所必须的保障。
不了解企业信息化标准化的作用,仅仅把企业信息化当作是一次性系统开发的工程行为,就会局限于第一个层面;不了解标准化组织机构的作用,仅仅把企业信息化标准化工作当作是一次突击性的工作,就会局限于第二个层面。
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如果仅仅孤立地从某个问题、某个层面着眼,盲目地赶国外的ERP、CIO等时髦的概念,虽然短期内见效快,终归是扬汤止沸。只有第三个层面的标准化组织机构发挥作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信息化的问题,从而发挥信息化的后发优势,走在别人的前面。
2.信息化建设工作情况报告 篇二
一、2013年全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扎实主动, 稳中有进
过去的一年, 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 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 也是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的一年。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 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 牢牢把握主题主线, 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创新思路、攻坚克难, 优化举措、真抓实干, 扎扎实实推进工业强省建设, 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运行呈现总体平稳、结构优化、融合加快、质效提升的良好态势。
一是总体平稳。全年工业经济运行总体走势平稳, 虽然上半年有一定回落, 但三季度趋向稳定, 四季度继续巩固夯实。预计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近3万亿元, 增长11.5%左右。工业和技改投资保持平稳增长, 预计全年全省工业投资和技术改造投资分别增长18%、17.6%左右。全年工业用电3794亿度, 增长6.5%。
二是结构优化。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增长18%, 高于全部工业7个百分点左右, 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兴产业投资增长23%左右, 高于全部工业投资增幅5个百分点;私营个体经济投资增长超过30%, 增幅较上年高4.4个百分点;七大高载能行业投资增幅低于全部工业3.8个百分点。区域发展呈现“北快南升”。苏北、苏中地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4%和13.0%左右, 增幅分别高于全省平均2.9个和1.5个百分点;苏南地区工业增加值增长9.3%, 较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三是融合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军民融合步伐加快。预计全省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达到86.5, 位居全国第一。全省企业信息化指数达到77.49, 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占比上升1个百分点以上, 工业设计、现代物流、软件和信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等重点领域发展提速, 支撑了制造业转型升级。
四是质效提升。1-11月,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1.0%、16.8%和17.9%, 预计全年仍将呈现出利润增幅高于利税、利税增幅高于主营业务收入的良好态势。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6%以上, 七大高载能行业生产增幅低于全省工业。预计全年全省单位GDP能耗下降3.9%, 累计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的63.8%。
去年, 我们坚持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有机统一, 聚焦重点, 精准发力, 在“稳”上下功夫, “进”上想办法, “效”上强措施, 突出抓了三个方面工作:
(一) 认真落实三项要求十项举措。
去年3月份全国两会期间, 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工作提出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三项要求, 省政府把落实这三项要求具体细化为十项举措。我委紧紧围绕三项要求十项举措, 明确目标任务, 制定落实方案, 强化工作责任, 全力加以推进。加强研究, 协调推动, 省政府出台了培育规模骨干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化解过剩产能、促进信息消费、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快船舶转型升级及海洋工程装备发展三年工作计划、支持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等政策意见, 制定了工业强省建设“六大行动”实施方案、六个集中连片地区帮扶工作方案, 把中央要求、省委省政府部署全面落实到经信工作中。
(二) 扎实推进工业强省建设六大行动。
一年来, 我们紧紧围绕工业强省建设目标, 以六大行动为牵引, 促进经信工作水平提升, 带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 在产业高端发展方面, 各地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方案和“万企升级”行动计划, 推动新技术新产品市场应用, 实施创新成果转化和创新能力建设项目, 组建产业联盟和企业联合研发中心,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与突破。大力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和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针对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 我们分行业制定了化解方案。各地加大淘汰落后力度, 累计关停并拆除90家企业落后设备;扎实开展第三轮化工整治和铅蓄电池专项治理, 全省关停并转企业409家。在信息化引领方面, 持续推进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百千万”工程、百项信息化关键核心技术示范项目、工业软件应用示范, 制定实施产品、生产过程、电子商务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标准, 建设两化融合服务产业园、工业云平台等公共信息服务载体, 建成省数字企业创建体验中心。在技术改造提升方面, 制定工业强基专项行动工作方案, 重点项目列入国家强基工程。持续推进“百项千亿”重点技改工程, 实施436项、总投资5112亿元的重点技改项目和352项、总投资3166亿元的“四新”技改项目, 推动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型。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开展融资洽谈活动, 协调国土部门优先保障重大技改项目用地需求, 推动技改项目加快实施, 加速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在绿色发展推进方面, 重点强化节能降耗责任, 完善节能推进机制, 制定11项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千企能源管理体系和评价指南。实施电机能效提升三年计划, 推进节能改造工程, 年节能量超过200万吨标准煤。建成省级能效监测分析平台, 启动一批企业能源中心示范项目和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工程, 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加快绿色制造步伐。在生产性服务业提速方面, 突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节能服务、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等重点, 优选120家企业和203个项目给予重点扶持。在国际化企业培育方面, 各地认真贯彻《省政府关于加快培育规模骨干工业企业的意见》, 结合实际出台配套政策, 制定培育计划, 着力创造条件, 协调解决企业做强做大的困难和问题。开展百强企业成功之路宣传, 加强典型引导;安排专项资金鼓励、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各市主动出击, 融入央企战略布局, 赢得发展新机遇。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升和“科技小巨人”培育计划, 认定100家高成长型中小企业和100家创新能力建设示范企业, 组织了5000多人次的高端人才培训, 把国际化企业培育举措落到实处。
(三) 着力保障经济平稳运行。
我们统筹处理稳增长与调结构、促转型的关系, 持续夯实工业经济总体平稳、良性运行的基础。一是加强产业研究。二是加强市场开拓。三是加强增量培育。四是加强要素协调。五是加强企业服务。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清醒看到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不足。主要是, 工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 工业发展的质量效益仍需进一步提高;部分行业存在产能过剩, 企业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还不够强, 转型升级、结构调整仍需进一步加快;对照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要求, 我们的改革意识、创新精神、市场理念还需进一步强化, 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工业、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机关办事效率不高、抓落实不够、服务意识不强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对此, 我们将高度重视, 并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4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稳”有基础, “进”有动力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 我们必须认真研判形势, 准确把握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所处的阶段, 按照省委2020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总体要求, 进一步解放思想, 扎实推进工业强省建设, 努力开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局面。
从国际看, 世界经济处于深度调整期, 虽总体复苏, 但仍面临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新的增长动力源尚不明朗, 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抬头, 国际需求状况短期内难以明显改善。发达国家凭借自身优势力图重振制造业, 一些后发国家依托传统优势更多参与中低端市场分工, 给工业发展带来双重影响。从国内看, 我国经济既有增长动力, 也有下行压力, 发展中的“两难”问题增多。工业化、城镇化协调推进, 城乡、区域逐步协调发展, 国内有效需求将逐步释放, 发展空间将进一步拓展;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的重大改革全面有序推进, 具有针对性、指导性的政策措施接连出台, 市场机制的作用将进一步发挥, 新的改革红利持续释放, 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将进一步激发;中央注重既稳当前、又利长远, 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 给市场稳定的预期。同时, 我国经济已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 经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相互叠加, 过度依赖投资拉动难以为继, 土地、劳动力等传统成本优势相对减弱, 环境资源约束加强, 大范围雾霾天气频发倒逼产业加快转型调整。从我省看, 经过近年来的艰苦努力, 发展后劲和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在产业结构上,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现代服务业比重上升, 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一半以上;在需求结构上, 消费拉动持续发力, 智能终端、电子商务等新兴消费热点爆炸性增长, 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增强, 民间投资、新兴产业投资比重进一步提高;在区域结构上, 苏中、苏北占全省经济的比重上升, 三大区域各展所长、互动融合, 区域协调发展格局进一步形成。但我省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比如:外贸形势依然严峻, 去年全省进出口总额仅仅略有增长, 对日本、欧盟、拉美等主销市场持续低迷, 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出口呈负增长;传统消费热点进入平稳期, 新兴热点还不多;产业投资需求不振, 制造业投资增速低于全部投资;企业用工成本刚性、持续上升, 产品价格下行进一步挤压企业利润空间;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没有明显缓解等。
三、狠抓关键重点, 奋力推进工业强省建设
2014年全省经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及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 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 坚持稳中求进, 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信工作各方面,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紧紧围绕工业强省建设目标, 瞄准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企业国际竞争力和江苏制造国际影响力三个提升, 推进产业高端发展、信息化引领、技术改造提升、绿色发展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提速和国际化企业培育六大行动, 深入实施转型升级工程, 强化创新驱动, 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打造江苏工业经济“升级版”。
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年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 11%左右, 工业投资增长16%左右、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7%左右, 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8%左右, 地区信息化水平指数达到88以上, 单位GDP能耗下降3.6%。
实现上述预期目标, 奋力推进工业强省建设, 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六大行动部署, 统筹兼顾、突出关键、集聚资源、创新举措, 着力抓好十项重点工作:
(一) 突出创新驱动, 推动产业高端发展。
把创新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集聚各类创新要素, 加快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着力推动产业向高端攀升。一是形成新的支柱产业。继续实施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方案, 引导创新资源向新兴产业集聚, 加强关键核心和共性技术攻关, 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提升产业链重点环节, 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快速发展。密切关注有望引领新的技术和产业革命的移动互联网、先进机器人、3D打印等重大颠覆性技术发展趋势, 围绕工业机器人、高速电梯、高效节能装备、轨道交通等优势领域, 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 跟踪支持我省相关重点企业研发创新, 培育新兴产业新增长点。省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专项引导资金重点用于支持新兴产业重大高端项目和创新平台建设。二是强化创新能力建设。完善研发创新支持机制, 引导企业、科研院所攻关核心技术、研发新产品, 争创一批国家级创新示范企业, 认定一批省级首台 (套) 重大装备, 培育产业发展的高端优势。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区域性公共技术平台建设, 继续实施企业技术中心培育计划, 力争新增一批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以技术性能和质量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为目标, 着力实施重点质量攻关项目。三是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围绕创新成果工程化、产业化和推广应用三个环节, 搭建一批转化应用平台载体。实施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百千万”工程, 建立完善省、市、县三级联动推广机制, 全年重点推广应用百项关键技术、千个新产品, 实现新增销售收入超万亿元。落实财政补贴政策, 支持南京等城市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实施光伏下乡计划, 拓展市场应用空间。加强新产品示范应用, 扩大对使用单位的支持。四是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五是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推进各类特色产业聚集区和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建设, 引导企业入园进区, 培育产业竞争优势、降低配套协作成本、提升土地等公共资源效益。培育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强化授牌基地的评价考核。
(二) 瞄准前沿领域, 提升先进制造水平。
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极端制造已逐步成为先进制造业发展方向和重点, 要敏锐捕捉其发展机遇, 深入实施“百项千亿”重点技改工程和工业强基专项行动, 运用信息技术、低碳环保技术和精益制造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实现传统产业脱胎换骨、凤凰涅槃。一是加快智能制造。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交汇创新, 提升制造业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水平。在数控机械装备、纺织装备、电子装备、自动化仪器仪表等领域, 推动智能制造生产模式集成应用。二是促进绿色制造。推广低碳节能、清洁安全、循环利用等先进工艺技术和生产装备, 减少污染物排放和资源能源消耗, 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加快推进环保装备和技术的研发创新与产业化, 支持培育一批具有研发设计、工程总包、设备制造、运营服务等一体化经营能力的龙头企业, 形成技术先进、产品配套、门类齐全的节能环保产业体系。三是突破极端制造。极端制造是指在极大型、极小型、极精密型等极端条件下, 制造极端尺寸或极高功能的产品或系统, 是一个地区、一个企业先进制造能力的重要标志。随着信息技术等新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 极端制造技术日趋成熟, 极端制造产品越来越多且应用领域越来越广。要加强极端制造理念的宣传推广, 引导企业以极端制造提升核心竞争力。支持企业在纳米材料制造、超精密加工设备等领域先行突破, 以极致产品抢占市场竞争制高点和价值链高端环节。
(三) 化解过剩产能, 加速产业结构调整。
要按照“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的原则和“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方向, 多措并举化解过剩产能。一是扩大市场份额。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 抓住城镇化发展机遇, 围绕保障性住房、中西部铁路、建材下乡等重点, 强化市场开拓, 释放、消化钢铁、一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过剩产能。二是推动兼并重组。研究制定财政补贴、土地有偿转让、职工社会保障等综合性鼓励政策, 推动重点行业加快兼并重组, 鼓励支持优势骨干企业兼并、收购、重组同类企业和落后产能企业, 加快布局调整和集聚集约, 优化提升产业竞争能力, 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三是引导产业转移。抓住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的机遇, 实施沿海产业升级行动, 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 鼓励资源、市场两头在外的企业走向省外、境外, 开展国际和省际产业合作, 充分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和全球资源优化配置。支持鼓励省内产业转移, 提升南北共建开发区水平。四是坚决淘汰落后。制定高于国家要求的淘汰落后标准, 分解落实2014年淘汰落后产能任务, 淘汰关停一批炼铁、炼钢、水泥、平板玻璃、印染行业落后产能。落实差别电价、差别水价等政策, 倒逼落后低端产能尽快淘汰和退出, 将有限的资源和环境容量用于支持高端产业发展。深入开展全省第三轮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和沿海地区化工园区环保专项整治行动。五是建立长效机制。建立产能过剩行业动态监测分析预警机制, 提高节能节地节水和技术、质量、环保、安全标准, 加强相关部门协调配合, 形成合力推进过剩产能化解的长效机制。
(四) 扩大信息消费, 加快两化深度融合。
紧紧抓住消费结构升级的机遇, 积极打造信息消费环境, 着力培育信息消费热点、丰富信息产品与服务, 以极大的消费需求牵引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加快提升信息基础设施。二是加快扩大信息产品和服务供给。三是加快培育信息消费市场。
(五) 培育国际企业, 增强核心竞争能力。
以规模骨干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重点, 落实扶持措施, 加大培育力度。一是培育国际化大企业。二是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引导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开展专业化协作配套, 提升在细分行业中的竞争优势。实施“专精特新”企业提升和“科技小巨人”培育计划, 认定100个“专精特新”产品和50家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 组织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服务行动, 推动中小企业创新转型。围绕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技术, 重点培育、认定一批专精特新产品。三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六) 创新业态模式, 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伴随着全球化、信息化不断深入发展, 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要大力探索我省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机制, 以业态模式创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速, 增强制造业转型升级动力。一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二是培育智慧产业新模式。三是着力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四是积极拓展新赢利模式。
(七) 完善服务体系, 助推小微企业升级。
要进一步落实、省委省政府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全面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一是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二是推动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创业。三是帮助解决企业突出问题。
(八) 强化节能减排, 提升绿色制造水平。
要强化责任落实, 完善倒逼机制, 着力提升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水平。一是加强节能综合协调。制定实施年度全省节能行动实施方案, 推动出台有关配套政策措施。节能目标分解落实到市, 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 形成责任到位、分工明确的工作推进机制。定期公布对各地节能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 严格落实节能预警约束措施。二是更大力度实施节能重点工程。突出重点耗能行业, 大力组织实施节能改造工程, 力争全年新增节能能力200万吨标准煤。积极推进重点耗能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 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和高效节能产品, 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深化电力需求侧管理, 从各行各业再选择2000家用户进入省电能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扩大推广应用。三是推动重点耗能企业能效提升。继续启动编制一批产品能耗限额标准, 组织开展重点用能单位专项能源监察审计, 对单位产品能耗超过限额标准、违规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用能设备的, 执行惩罚性电价。深入推进千企节能低碳行动, 建立覆盖“千企”的能耗在线监测系统, 50%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 全年实现节能400万吨标准煤。四是推进清洁循环低碳发展。以电子、化工、造纸、电镀、纺织印染等行业为重点, 组织500家企业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 创建20家清洁生产先进企业。以产业生态链接、废弃物资源化、机电产品再制造等为重点, 实施一批工业循环经济示范项目, 开展低碳工业园区试点。
(九) 优化经济调节, 促进工业平稳运行。
保持工业经济合理增长, 突出发展质量效益, 着力为调结构创造有效空间和条件。一要优化运行调节。二要创新要素保供。三要搭建市场平台。四要强化增量带动。
(十) 推进改革创新, 加快职能转变步伐。
3.信息化建设工作情况报告 篇三
【关键词】 国土资源 信息技术人才建设 调研报告
1.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国土资源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
1.1国土资源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
1.1.1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是一家大型国有地勘单位,地处美丽的草原城市锡林浩特市锡林大街88号,主要从事地质矿产勘查、矿业开发等工作,下属8个企业、实体,产业涉及地质勘查、矿业开发、矿业权经营、五星级酒店经营、基金管理、房地产、物业管理、设备修造等行业。“十一五”期间单位实现经营收入10.4亿元,其中2010年实现经营收入2.25亿元,2011年全年实现经营收入2.5亿元,年末账面资产总额9.27亿元,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1.2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86人,全部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知识,实现信息化办公;其中专职计算机人员5人,全部为大中专毕业生,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4人。
1.1.3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地质资料室、信息制图部实现计算机操作与管理,全院建有人事系统数据库、事业编制实名制数据库、财政供养数据库、地质勘查资质数据报盘管理等数据库。
1.1.4由于推进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全院管理和业务工作进行了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工作的准确率,降低了资料传输、资料储存、办公消耗、人力强度等工作成本。
1.1.5推进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以来,加快和促进了单位获得固体矿产勘查甲级资质等8项地质勘查资质、4项地质灾害资质和安全生产许可证、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高了单位的整体技术实力、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2.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国土资源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2.1计算机专业人才和专职计算机管理人员较少、年龄结构不合理,全院186名专业技术人员中只有5名计算机人员,而且全是新进大中专毕业生,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只懂得基本的浏览网页、网络聊天等计算机知识,限制了信息化和办公自动化在单位的推进和深入。
2.2单位没有单独设立信息化机构,计算机人员在全院的管理和业务工作中只是从事计算机信息制图等辅助性工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得不到足够的培训、适合的办公资源和长期发展。
2.3全院近五年来招聘和引进了百余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但绝大多数是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管理、财务等专业,计算机专业人才只要5名,而且单位近期也没有招聘计算机专业和内部选拨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计划。
2.4在每年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和人员培训上,几乎没有单独的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培训,计算机专业职称评审并入制图系列,在上级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举办的各类学历教育和专业培训上,也几乎没有计算机专业的学历教育深造和相关培训。
3.加强国土资源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1要想更好的推动国土资源事业的发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在理论上我们一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部系统人才培养、选拔、使用的规律,以培养和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学科带头人为重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使人才环境逐步优化,素质不断提高,结构得以改善,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领导干部双重管理工作稳步推进,一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为国土资源事业各方面工作上新台阶提供了有力保障。
3.2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人们对国土资源人才素质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做好新形势下的国土资源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实践中我们要不断提高国土资源调查、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国土资源的保障能力。能够实现上述要求的关键要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国土资源部门中,人才不少,但是具备综合素质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不足,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急需进一步提高,专业结构和地区分布不尽合理,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和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从目前来看,做好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综合复杂的工程,要充分考虑到当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到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切实从整体上提高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4.对“十二五”期间国土资源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4.1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国土资源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要和整个国土资源系统发展的大方向相一致,通过学习和整合最新的信息化技术为单位发展提供最大的智力支持和做好信息及管理服务。
4.2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加快信息化建设,是新形势下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迫切需要,其中组织领导是关键、统筹协调是前提、业务部门牵头是重点、资金投入是保障。
4.3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对信息化队伍的要求:信息化队伍必须站在信息化技术的前沿,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知识,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服好务;信息化队伍必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断研究信息化建设如何最大化的利于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和单位经济发展;信息化队伍必须有大局观念,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把自身发展与单位的整体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4.3对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建议:国土资源系统从上到下加强领导,切实把信息化建设推向深入;加强部门之间协调,保证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实施;业务部门带好头、加强自身技术力量,做好示范和推广作用;单位保证资金投入,加强信息化设备的引进、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信息化机构的建设。
4.4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措施:①单位设置独立的国土信息化科室,由一名副院长分管,职责是:整合单位的信息化资源,设计、管理和建设全院的信息化网络。②根据单位实际需要,有计划、有步骤的招聘引进或内部选拔培养急需或将来需要的国土资源信息化人才。③在单位培训经费中,拨出专款,用于全院的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④领导型人才在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从根本上提高领导人的整体素质。要着眼于增强领导班子整体功能,把加强领导人才队伍建设同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紧密结合起来。⑤抓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领导人才。继续抓住和利用好班子调整和换届的有利时机,把一批政治素质好、工作成绩突出、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优秀年轻人才选拔进各级领导班子。
结论
加快信息化建设,是新形势下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迫切需要,是今后国土资源部门节能增效的突破点,我们应该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加强学习,认真总结,将国土资源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向前推进,让信息化建设为实现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成为全国一流地勘单位的目标提供智力支持和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 国土资源部人事司在西宁召开人才工作座谈会[J]. 青海国土经略. 2010(04)
[2] 孙文盛. 认真学习 狠抓落实 努力开创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新局面--在全国国土资源厅局长会议上的总结讲话[J]. 国土资源通讯. 2001(01)
[3]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努力实现国土资源工作的全面发展--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厅长王文升同志在全省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山东地质. 2003(01)
4.信息化建设保密检查工作自查报告 篇四
中共潮州市潮安区委办公室:
收到你委发来的《转发<关于开展全市信息化建设保密检查工作的通知>的通知》,我局领导高度重视,立即按照通知要求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自查,先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保密制度建设情况:
我局已经于2004年建立《潮安县建设局计算机信息保密制度》并一直严格按照本制度执行。
二、国家秘密确定、变更和解除情况:
因我局相关业务中并未涉及到国家秘密,所以尚未发生以上行为。以后若涉及相关国家秘密我们一定按照保密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依法执行。
三、国家秘密载体管理情况:
因我局相关业务中并未涉及到国家秘密,所以尚未拥有国家秘密载体。
四、信息系统和信息设备保密管理情况:
我局使用的OA系统采用与英特网物理隔绝的方式,全网安全使用360企业版集中控制,实时监控。而其他信息系统均处于H3C SecPath Fc100-C 企业级硬件防火墙后方,并定时升级防火策略。
五、互联网使用保密管理情况:
严格对信息发布制度的落实和执行,对使用互联网人员要求按照保密法要求做好各项工作。
六、保密技术防护措施、设备使用情况:
由于我局并未涉及国家秘密类信息,故全网只配备H3C SecPath Fc100-C硬件墙及任子行上网管理两款设备进行防护。
七、涉密货物、服务采购等项目管理情况:
由于是未涉密单位,所以从未采购涉密货物、服务。
八、信息公开保密审查情况:
我局已经于2004年建立《潮安县建设局信息发布管理制度》并一直严格按照本制度执行。
九、保密组织机构设置情况如下: 设立信息保密组,其中: 组长:李启高 副组长:洪旸
成员:陈东晓、李一夫、张桂旭、吴小冰
5.5.14信息化建设工作报告 篇五
信息化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为进一步提高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水平,构建健全软硬件环境,打造过硬的数据平台,为全县“一个平台、两个市场”建设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撑和保障,我局按照德州市国土资源局《关于在全市国土资源系统开展“一个平台、两个市场”建设的通知》部署和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为民、便民、利民的服务宗旨,为加快信息的充分共享和广泛使用,逐步建成完善的国土资源信息化工程。现将我局信息化建设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健全管理制度
我局高度重视“一个平台,两个市场”建设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一个平台,两个市场”建设领导小组,并先后多次召开例会进行专题研究,领导小组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做到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责。
二、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
1、机构编制情况。我局于2007年6月成立信息中心,明确了职责、职能分工,根据工作需要配备了专业技术人员3名(其中本科学历1人,专科学历2人),做到了机构、人员、职责全部到位。同时,为进一步做好信息化建设工作,先后组织科室人员到周边县市参观学习多次,组织专业培训
2次。另外,今年下半年,我局还与上级部门协调,将在社会上公开招考4名计算机专业的高级技术人员,充实到信息中心,进一步壮大了信息队伍,为我局今后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政务信息网站网站建设。信息中心自成立以来一直
非常注重网站的建设工作,聘请专业技术人员长年负责网站的建设和维护。通过网站公众可以了解我县土地、矿产、环境地质等自然资源状况,了解武城国土资源工作动态、地方性政策法规、土地市场等信息,我们在网站上还设有服务指南和依申请公开两个栏目,网民有疑问可以进行咨询或举报。同时我们也非常注重网站内容的更新,注重配合各科室的工作,并根据工作情况在网站上及时增设二次调查、保增长保红线行动、两整治一改革等专栏,充分发挥了网站宣传、沟通、展示、服务等各项作用。
3、信息化机房建设情况。我局信息化建设机房建设同投资60余万元,机房面积51㎡,采取里外间隔断模式,分为设备机房和工作室,现已按要求购置服务器一台,硬盘
1.5TB、内存16G,机房主要设备还配置机柜3台、核心交换机、接入交换机、高速路由器1台、支持热插拔块1.5T硬盘8块、UPS电源一台(6KW以上,连续供电5小时。办公设备共配置台式电脑4台用于内外网接入、笔记本2台用于数据交换、1T移动硬盘3块用于数据存储、16G优盘3个。
根据实施方案和标准机房建设要求,按照防尘、防潮、防火、防盗、防静电、防雷电的要求进行装修,地面安装防静电活动地板,配置机房安装专用空调、烟感报警器、水浸报警器、应急照明灯、自动气体灭火器、温湿度自动控制设备,工作间配置监控机,建立门禁管理系统,保证机房设备及数据安全。
三、数据库建设情况
我局抽调相关科室骨干力量,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经费到位,积极参加业务培训学习,数据库建设各项工作得到落实。
1、我局数据库于2010年11月份启动,截止2011年10月已完成数据库建设。
2、我县农村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于2009年建成并通过省厅和国土资源部验收。
3、城镇数据库建成于2010年通过省厅验收。圆满的完成了三个数据库的建成并启用,在建设用以项目申报、规划修编、更低占补平衡、土地置换、增减挂钩、第六次人口普查等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了信息化的作用。
三、下一步打算
我们将按照市局的部署要求,完善机制、提升标准,在硬件设施建设上,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在人员配备上,除对现有人员进行更多的业务知识和软件操作培训外,通过招考的方式引进信息化建设专业人才,为做好国土资源综合管理平台和数据中心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以上是我局在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取得的一点成绩,但与上级要求和兄弟县市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局将以这次检查为
契机,取长补短、超找不足、找准方向,使我局的信息化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6.信息化建设工作情况报告 篇六
自查报告
学校教育的发展,需要规范的管理来保障,教育信息化的支撑。普义中心学校在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不断探索实施信息化管理的有效策略,营造严谨、扎实、生动的校园文化,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共同发展搭建了崭新的平台。总结我校的现代信息化教育发展状况,自评报告如下:
一、规范组织与管理
1、设立合理的人员机构
为加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我校信息化教育工作由周永海校长全面负责。按照要求,学校成立了信息技术中心,组长叶春勇、陈文军带领全校教师正常开展教育信息工作。根据工作需要,全校共有兼职信息教师一人。
2、制定可行的规划计划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学校在学校发展规划中制定了信息化建设的规划,每个学期信息技术课都认真制定学期计划,提出了具体可行的目标、任务、措施和实施步骤,确保了信息技术工作顺利开展。
3、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
多年来,学校逐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如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白板教室等设备设施的管理和使用制度,管理员岗位职责等,并制定了检查各项规章制度落实的相应措施。为使管理规范,学校将各项规章制度装订成册,部分制度上墙。在此基础上,我们建立和完善了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管理和教育资源建设的机制,针对学校组织的备课评优、教学反思评比、教学课件评优等活动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机制。
二、加强信息化环境建设
1、我校的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均设置了专人管理。管理员随时检查维修设备,清扫教室卫生,保障了设备使用率。
2、掌握了一定信息技术技能的老师,不断尝试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因此经常使用各种设备设施,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等专用教室使用率较高。其中多媒体教室平均周使用时数占平均周时数的50%以上。平均每天每个教室的设备都能使用,全校任课教师60%以上经常使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三、注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与应用
1、丰富校级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
我校不断鼓励教师进行教学课件的开发和积累,并在教研组内不断的存放起来,不断的修改,积累了一定的资源。但是,由于教师对学生使用的软件开发不够,造成学生使用的资源尚有些欠缺,也就带来了使用的不便。
2、不断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要求教师深入挖掘应用教材,领会编者意图,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实现有效学习。因此30%以上的教师能够恰当适时地应用好媒体。学校每学期都组织一次应用信息技术的课堂 评优,极大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四、提升队伍素养
1、加大培训力度
为迅速提高教师们的信息素养,我们精心确定自办培训的内容,逐步扩大培训的范围,对校领导、学科教师进行了相应的培训。学校每学年都制定出重点突出、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并按计划完成培训任务。通过培训,提高了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水平。在技能方面,学校提出了 “四会” 培训标准,即会文字处理;会发送电子邮件;会自制课件并运用课件辅助课堂教学;会熟练使用多媒体教室中相关设备。为达到这一培训标准,学校制定了培训计划,分期、分批、分层次对教师进行培训。
2、发挥示范作用
教师信息素养的快速提升,使课堂教学更具生机和活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所上的公开课、研究课受到广泛好评。教师自制了大量的多媒体课件,这些课件经使用实施,对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效果是显著的,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共享价值。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以建设教师交流、展示、研讨的平台,学生学习发展的新平台而努力。
五、存在问题
1、加强科学的信息化管理,完善信息化建设的各项制度,做到责任到人,加强对信息化专用教室的各项管理,进一步提高专用教室的利用率,真正让教育信息技术手段为教育教学服务。
2、我校硬件设施有了初步的改善,但学校内各教室等无闭路 电视,不利于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学校办公室电脑老化,不利于现代信息技术与科学的整合;图书室没有电子阅览室,无信息化管理。
3、我校绝大部分教师已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课堂教学,但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今后将继续加强教师的信息化培训,做到与时俱进。
普义中心学校
7.甘肃草原信息化工作调研报告 篇七
根据省草原总站2014年的调研统计,全省14个市州中有12个分别设有本级草原站、饲草料站或草原监理站,全省86个县区市中有66个设本级草原站、饲草料站或草原监理站,共有专业技术人员413人,基本覆盖了全省的牧区和半农半牧区。
本次调研重点走访了市州草原站,并利用各种会议对县草原站参会人员进行访问,共计67人次。
网络问卷的提问设计分为四大板块:受访人群构成及其所在单位、日常办公场景与信息共享方式、个人信息化工作能力与提升以及对草原信息化工作的认知与解析。调查共计回收有效问卷368份,调查地域覆盖率达89.10%。
文献调研选用中国知网(www.cnki.net)为检索数据来源,检索得到相关的文献2638余篇,剔除新闻报道、科普文章、产品广告以及行政发文通知等无关文献和重复文献,最终得到检出文献2497篇(1981-2014年),检出率94.66%。学术刊物是刊发检出文献的主力(图1),草原信息化的相关研究工作多集中于本世纪,并呈逐年递增态势(图2)。
二、甘肃草原信息化现状
甘肃与全国信息化浪潮基本同步,全省草原信息化工作起步于本世纪。在偏远的草原地区,随着现代通讯技术水平和人口科技素养的逐步提高,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得到普及,为草原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最基本的技术条件。在草原行政管理部门、草原科技工作者和信息技术集成开发者的共同努力下,信息采集、传送和处理的速度和时效以及信息决策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甘肃草原信息化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且发展势头良好。
㈠草原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条件基本具备
1. 硬件条件基本具备。
随着电脑化办公条件的逐步加强,除个别偏远牧区以外,问卷调查受访者的98.4%拥有办公电脑,个人拥有电脑率69.8%,已经接入并且能够正常使用互联网的达到了70.9%,草原信息化工作的硬件基础已基本成形。表1引自全国畜牧总站2014年开展的体系机构建设情况调研有关信息装备的调查结果。
2. 信息化传媒逐步成形。
甘肃草原信息网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专业门户网站。自2008年开通以来几经改版优化,目前设有政策法规、行业动态、生态专题、技术服务、草原建设、草原防火、监督管理等十余个栏目,年均上传更新发布各类信息千条以上,阅读浏览点击在十万次以上,成为宣传甘肃草原、普及草业技术的基础平台。
3. 网络交流得以充分利用。
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各专业QQ群和12316短彩信平台的建立和使用,为迅捷地传达、交流各种政务、业务信息提供了便利。特别是业务技术培训方面,改变了以往的组织形式,基层参训人员无需集中面对面讲授,培训方只需组织音视频教程在网络平台播放,各级参训人员在联网电脑前就能参与培训活动,既能拓展培训空间,又降低了培训成本。
4. 信息化工作方式已初步建立。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全省草原技术推广体系所从事的日常工作以收集数据和整理报表为主体,多数人在电脑上采用电子表格或文档方式来处理数据,但还没有完全放弃借助纸笔或计算器的传统办公作业习惯,只有少数人使用统计图来表达数据分析结果。工作方面的联络与沟通,主要以电话、手机短信或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同事之间或单位之间电脑办公信息的相互传递主要通过U盘拷贝和网络工具传递来实现,很少使用网络信息共享手段,在他们的办公电脑中几乎找不到单位内部或单位之间协同工作的应用平台,只有20.7%的人提出了相关的需求来弱化“信息孤岛”效应。
5. 信息化工作意识已基本形成。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信息技术能够推动草原经济跨越式发展,能够提高草原管理科学化水平,能够改变草业生产方式,能够助力草原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够及时共享资源加快行业进步。草原工作的宣传、草原政策的落实、草原资源的保护、草原生态的治理和草原技术的普及等,是问卷调查受访者给出的草原信息化建设中的优先工作的排序。
㈡科研推广体系成为推进草原信息化的排头兵
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作为全省草业生产和草原建设的推广大站,在甘肃草原信息化建设中起到了应有的推动作用。2005年开始关注3S技术并在草原监测工作中得以应用;2007年承担的全球环境基金赠款(GEF)项目使3S技术应用在区域性大面积资源调查和草原生产力评价等方面得以充分地实践;2008年甘肃草原信息网正式上线;2009年在厅系统各单位间率先实现单位内部办公计算机网络化;2011年在草原生态奖补政策落实过程中建立了人工草地信息化数字管理平台试点;2012年业务科整体转型更名为信息科,为推动全省草原信息化工作从组织保障上添加了助力;2013年开展甘肃省第二次草原普查工作,3S和MIS技术将成为此项工作的基础技术框架并贯穿于始终;2014年启动了全省苜蓿草产业基地空间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工作;2015年启动甘肃草原基础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项目,为实现全省草原草业信息化行业管理与决策奠定基础。
兰州大学开设了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了23个全国大型空间数据库和15个专业知识库,开展了甘肃省生态建设与草业开发专家系统、中国生态建设与草业开发专家系统、牧区草畜数字化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全球潜在自然植被分类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工作,在遥感监测、系统模型和仿真模拟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研究。
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设立了“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草业工程实验室”和“中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开展了青藏高原草地改良与牧业生产、草业系统类型及其系统耦合、3S技术行业应用等研究。该院承担的“甘肃省格网化草地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构建及示范应用”项目建设,为水土保持、防风固沙、草地监测和退牧还草工程等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的“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和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在草原牧草生物量的遥感监测与估算方面开展了相关工作。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及其前身“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中科院兰州沙漠研究所”、“中科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在牧区雪灾遥感监测与评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西北师范大学在植被覆盖格局分析及草原生态安全评价、西北民族大学在牧区主导产业模型等方面开展了相关工作。
㈢信息化成果应用现状
依托农业部草原防火项目,全省共投入资金3000万元,建设1个省级草原防火指挥中心(含信息系统及平台)、2个市(州)级防火指挥中心,建成3座国家级草原防火物资储备库,8个县级草原防火站,建立起了草原防火信息管理系统。省草原防火指挥中心与省气象卫星遥感中心合作,在草原防火期每日发布火险和干燥度预报,通过卫星遥感全天候监测,及时发现火情,通过草原防火信息管理指挥系统予以处置。
在相关85个县(市、区)部署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管理信息系统,审核录入290多万农牧户基本信息,约占总户数99.4%。其中草地面积最大的甘南州共录入117187条农牧户基本信息,占总户数100%。2013年全省新安排专项资金在8个牧业县部署草原数字化管理信息系统,由省草原站牵头指导各牧业县完成草原基础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等工作。每年一度的草原返青情况监测、草原生产力情况监测以及退牧还草工程效果监测等工作,充分利用RS、GIS和GPS的一体化集成技术,以陆地卫星影像为数据源,配合典型区调查和路线调查,结合相关专业图件和知识,建立了空间分辨率为250米的同时相合成NDVI植被指数模型,将遥感数据反演成为植被盖度、地上生物量等面数据,为快速准确获得监测数据提供了技术保障。
全省草原普查项目,综合考虑草地信息化管理及全省草地资源普查对草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需要,利用3S一体化集成技术在空间定位、分析和管理以及可视化表达等方面的优势,以2.5米分辨率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结合地面路线调查,统一标准和程序,快速、准确、高效地完成全省草原普查工作。
全省秸秆资源统计、苜蓿产业基地统计、生物灾情分布、饲草加工企业分布等图上作业工作的开展,弥补了相关空白。甘肃草原基础信息管理系统开发项目的启动,将开启甘肃草原信息化的全新局面。
二、草原信息化发展的桎梏
甘肃草原信息化工作尚属起步阶段,基础硬件条件配备、行业信息技术应用研究、行业信息化成果推广应用等方面的推进显得极不平衡。尤其业内从业者、管理者和决策者在不知不觉中被卷入信息化大潮,对草原信息化工作的认知与解析存在偏差,缺乏行业统一的策略与规划,分散建设的各种信息化项目,由于兼容性问题的困扰,并没有真正形成信息网络,点上突破明显大于面上的推进。
㈠草原信息化工作策略和目标不够明确
新兴的信息化技术在草业的运用和知识普及程度较低是不争的现实。近年来更多的相关工作基本集中在省和国家一级的技术部门或科研机构及大专院校,从行政管理和政策跟进等方面的规划布局、配套措施等顶层设计不足,在战略层面还未形成草原信息化工作的全局观念,使得草原信息化工作推进呈不平衡状态。在基层单位走访座谈中,能明显感觉到“草原信息化就是加强草业宣传”的模糊认识,问卷调查同样印证了这一点。
㈡尚未形成常态化信息工作机制
当前但凡与信息化相关的工作几乎全部被当作传统项目来做,这在工作启动之初是可以的,项目结束后若不建立常态化的信息工作机制,信息的采集与发布就处于凌乱松散状态,缺乏系统性、持续性和有序性。在调研座谈中,人员队伍不稳定是被反复提及的问题之一。草原信息化工作只有稳定地融入到各级草原技术推广部门的日常工作当中解决好草原信息高速公路最初一公里的问题,才能够快速得到真实有效的高质量信息,充分发挥其行业管理“润滑剂”的效能和“推进剂”的作用。
㈢现有行业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行业相关单位自行收集整理的资料数据,散布在各自独立建立的存储系统中,没有统一的格式和描述,有没有进行分类处理并进入数据库管理都不得而知,信息的管理及利用水平参差不齐。文献调研结果表明,2006~2013年间只颁布了6项有关草原信息化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省级相关技术标准完全空白。由于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必要处理手段,基层单位产生的描述性信息仅停留在文本文件中,数据性信息也只保存在电子表格当中。业内信息的共享和交流还停留在总结报告和打电话要数字,大数据汇总分析机制尚未建立,信息资源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其价值和效益流失严重。
㈣信息服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不够
现有的网站和信息系统多数是宣传展示的平台,绝大部分内容是工作进展的报道和政策法规的收录,草原专业知识的信息量不够,大多采取文字加表格的传统表达形式,看完听完印象不深,数据可视化表现不够,缺乏质感。面对基层服务的信息少,尤其是对生产企业、合作组织在政策、技术、市场及社会化服务类的信息几乎空白。没有建立起行业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数据共享平台,信息化为为生产服务、决策服务、为消费者服务的核心职能尚未建立。
㈤信息化宣传与培训不到位
基础软硬件配置、网站建设、协同办公平台、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牧户信息采集系统、草原防火信息系统等都属于草原信息化工作的范畴,但大多数行业内人士对其认识模糊,对草原信息化开展的实际工作缺乏认知,对计算机到底能干什么、该干什么缺少足够深入的了解,甚至出现将业务信息系统服务器作为办公终端使用、卸载相关信息系统软件等错误的操作。
三、加快甘肃草原信息化建设对策
草原信息化工作不能只停留在宣传媒介、公文传递或网店营销,其终极目标是“全方位收集整理信息为全行业管理决策提供服务”,其基本模式就是在行业信息标准化规范体系框架内,利用高效互联网络传输平台和现代大数据手段,将现场采集的前端数据和整理存储的后台资料进行有机整合,为草原生产与生态建设的结构性研究和科学性决策提供强有力支撑。
草原信息化建设,是针对草原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基础性建设,是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工程,是跨地区和多种业务技术综合集成的大系统工程,牵涉资源、生产、管理和流通等多个层面。因此,全面、深入地梳理和掌握行业内部各个环节以及相关行业间的信息传播方式和流转机制,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条件下开展各项草原工作的流程、机制和制度等保障措施,才能真正彰显出信息化对草原事业发展的强力助推作用。
㈠尽快出台草原信息化总体规划
草原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应包括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基本原则、信息安全、政策法规和机制措施等内容,从战略实现角度出发,自上而下地进行系统建设的统筹考虑,既重点突出又全面规划,既能以点带面又考虑历史系统的可继承性与再利用性,成为全省草原信息化总体建设的实施指南,真正避免实施中重复建设,从而有效保护信息化投资。
㈡强化草原信息化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是整体理念的具体化,在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全局视觉出发,对项目的各个层次、要素进行统筹考虑,认真细致地梳理业务架构、信息架构、应用架构和技术架构,实现理念一致、功能协调、结构统一、资源共享。业务架构是草原信息化顶层设计的核心,可采用归类法对现有业务清理归并,理清其相互之间的关联,特别要对业务流程给予重点关注;信息架构是草原信息化顶层设计的难点,要对各种专业数据的描述及交换规则进行梳理,重点制定相应标准和规范;应用架构是草原信息化顶层设计的灵魂,着重考虑可视化信息展现、动态的数据共享以及灵活的即时服务等设计;技术架构是草原信息化顶层设计的基础,要重点关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多媒体信息技术、3S技术以及云计算、物联网、电子商务和移动互联等信息化技术的综合应用。
㈢建立草原信息化标准体系
统一标准是信息系统互通、互连、互操作的前提。只有通过统一技术要求、业务要求和管理要求等标准化手段,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才可以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最终形成一个有机完整的信息化体系。草原信息有文字、数字、图像、视频等多种类型,每一条信息又具有编码、来源、内容、时效等属性,没有统一的标准规范来约定,很难实现信息共享。当前,全面提高信息质量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首要工作,就是要建立健全甘肃草原信息标准规范体系,可参照《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的技术参考模型,按照“面向应用、采标优先、突出重点、轻重缓急”的原则,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就总体标准、信息资源标准、应用标准、基础设施标准和管理标准等五个层面开展工作,在认真研究国际标准和国内外已有的先进标准的基础上,合理引用并制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急需的、共性的、基础性和关键性的标准,提高强制性标准的比例,鼓励推荐性标准的应用推广。
㈣建立健全草原信息化常态化工作机制
各级草原部门要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成员由相关所属各部门或单位主要领导组成,形成省、市、县三级草原信息化组织体系。组建各级草原信息化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各级草原信息中心,明确职能、编制,落实经费来源,配备相应的工作条件,充分发挥其在草原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全省草原信息化建设分省、市、县三级,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扩展到乡镇级,在统筹规划、分工合作的原则下进行联动共建。各级信息化建设具体工作由本级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
㈤建立健全草原信息化工作考评机制
要始终坚持建、管、用并重,在建设、管理、应用推广和运行维护等方面建立一套比较健全的机制,为草原信息化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草原信息化建设管理要按照国家电子政务相关要求执行。在立项阶段,要把好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和投资概算等审批关。在建设阶段,应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明确项目责任人,严格执行国家招标投标、政府采购、工程监理和合同管理等制度。项目建设后期,要做好项目验收和评价工作,对未实现项目目标和未达到预期效果的要提出整改要求。建立全省统一的考评标准,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信息业务考评,优秀者给予奖励。
㈥广泛建立技术协作和资源共享机制
加强与草原有关的科技教育、企业等单位信息化共建。鼓励草原科研教育部门、企事业单位积极申请国家、地方相关科研课题和信息化建设项目,扩大各级各类建设经费支持。同时,在市场化效益明显的领域,积极吸收社会投资,加快草原信息化建设步伐。资金投入要建设和运行并重,在加大信息化建设投资的同时,重视系统运行维护、基础设施、应用系统升级换代以及人员培训等年度专项投资,为信息化建设成果的长期稳定运行提供必要技术和资金保障。
㈦加强草原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草原信息化建设集多项高新技术于一体,技术含量高,建设难度大。草原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要本着“科学编制、整合资源、严格筛选、用管一致”的指导原则进行。下大力气普及信息技术知识,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各级草原技术推广部门,是草原事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同样也是草原信息化工作的技术支撑,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利用工作,都将落在草原技术推广部门的肩上,特别是县级以下的基层推广部门,身处信息高速公路的最后“一公里”,担负着一线信息的采集和报送工作,是草原信息化工作的基础和龙头。全省草原机构要注重技术队伍的建设,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促进高技术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吸引高素质的信息技术和管理人才。建立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激励机制和用人机制,造就一支规模和结构能够适应草原管理现代化需要的电子政务技术队伍。
摘要:为摸清基层单位草原信息化现实工作条件,收集草原信息化科研和技术成果,总结草原信息化服务、宣传与培训的专业性和有效性,采取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文献调研等手段,开展了甘肃草原信息化工作调研。通过对目前全省草原信息化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建立覆盖各级部门、功能齐备、互通共享、高效便捷、稳定安全的草原信息化体系,为建设生态草原、实现草产业飞跃发展奠定基础。
8.检察工作如何与信息化建设对接 篇八
“互联网+”理念带动信息化全面应用。加快推进检察体系和司法能力现代化,是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把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真正应用到打击犯罪、检察管理等主要业务领域,是对检察干部的重大现实考验。黄梅县检察院树立大数据、大格局、大服务理念,信息化在检察工作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案件评查系统实现案件的自动抽取、分配、反馈和评查,数据中心实时提供案件流程及行政管理的动态分析,接待受理中心及时跟踪涉法涉检信访动态……该院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助力检察管理现代化,降低司法成本以及为检察工作提供决策参考依据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实践。
“互联网+”拓宽检务公开渠道。利用互联网立体化传播,提升公开效能。坚持全媒体“发声”、多媒体发布,运用动漫视频、图解新闻、H5网页、话题专栏等方式宣传检察职能和工作成效。同时,运用检察院案件信息公开网,依托门户网站设置的权威发布、鄂检直播、公示公告等检务公开栏目,及时权威发布职务犯罪案件信息17条;发布案件程序性信息100余条、法律文书30余份,加强与网民的互动,对网民提出的意见、建议和诉求,件件有回复、事事有回音。黄梅县检察院借助流程系统、多媒体电子卷宗、短信平台、12309热线、内外网站、微博、微信、“今日头条”客户端等,实现信息化与检务公开的深度融合,使当事人及社会公众对检察工作能知情、能参与、能表达、能监督,体现了司法自信,取得了良好效果。
“互联网+”创新便民司法服务。当前,当事人渴望及时获知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信息,人民群众期待全面了解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检察权的运行内容。黄梅县检察院借鉴O2O运行模式,使互联网成为检察服务的渠道和平台。先后开通了网上受理中心、约见检察官等十多个服务平台,推出了17项检察业务查询与办事功能,将微信“黄梅检察”和门户网站打造成通达社情民意、提供便民服务的新平台。在网上开辟了“网上受理”“辩护与代理网上预约”等检民互动栏目,广泛收集和听取民意。将检察机关综合性受理接待中心各项窗口服务功能整合到官方网站、微信等平台中,集中了检务公开、在线申诉、网上举报、律师接待预约等服务功能,努力提供“掌上一站式”情景服务。(文/肖波)
【信息化建设工作情况报告】推荐阅读:
关于审计信息化建设情况的报告09-18
朱庄小学关于教育信息建设情况自查报告08-18
农业信息化建设报告07-14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调查报告06-21
信息化建设工作情况汇报08-10
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08-07
2007年度运政信息化建设工作计划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