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的成语

2024-07-26

桃花的成语(精选14篇)

1.桃花的成语 篇一

形容桃花的成语有哪些

描写桃花的成语:

笑若桃花 桃花朵朵 艳若桃花 灿若桃花 人面桃花 桃红柳绿

桃之夭夭 世外桃源 人面桃花 投桃报李 桃红柳绿 门墙桃李

杏脸桃腮 夭桃秾李 流水桃花 李代桃僵 桃花潭水 桃弧棘矢

桃李满天下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艳如桃李 冷若冰霜

描写桃花的优美句子:

1、阳春三月,桃花怒放,黄海岸边,就像落下了百里胭脂云。

2、门口有一大片盛开的桃花,粉红粉红的,娇嫩得仿佛吹口气就能化成水。

3、那粉红色的桃花一朵紧挨一朵,挤满了整个枝丫,它们像一群顽童,争先恐后地让人们来观赏自己的艳丽丰姿。

4、春天,纷繁的桃花在晨光中开得格外喧闹,密密层层,宛如一片朝霞。

5、惊蛰以后,桃树枝头的.蓓蕾惊醒了,东一枝西一枝,那些嫣然微笑的花朵,喷出醉人的芳香。

6、桃树上的小骨朵一天天鼓起来,露着红嘴圈儿,像抿嘴含笑的小姑娘。

7、桃树上挂满了花骨朵,羞羞答答地互相簇拥着,仿佛是一群胆怯羞涩的小姑娘,谁也不肯第一个统开笑脸。

8、到了春分,山上山下的桃花,千树万枝就像火焰一般地怒放了。

9、桃林蓓蕾初绽,密密的枝丫上好像挂满了银色的微型的灯泡,串串洁白的花苞珍珠似的晶莹闪耀。

10、从远处看,一株株桃树活像一个个张开的大花伞。

11、这棵桃树一人多高,树干透着紫红色,极其光洁,柔软的枝条上,长满了褐色的娇嫩的骨朵。

12、桃花凋谢了,枝头残留着几片花瓣,仍像点点跳动的火苗。

13、花果林里的桃花开了,粉红粉红的花团,像片片火烧云,远远望去,美极了。

2.桃花的成语 篇二

赖声川, 江西会昌客家人, 1954年生于美国华盛顿, 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戏剧博士。台湾著名舞台剧导演, 现任台北艺术大学教授、美国斯坦佛大学客座教授及驻校艺术家。1984年创立剧团表演工作坊, 被誉为“亚洲剧场之翘楚”。

他被日本NHK电视台称为“台湾剧场最灿烂的一颗星”;美国橘郡记事报称他为“台湾现代剧场的创造者……世界上很少剧场艺术家有赖声川如此广远的成就。”远东经济评论曾称他的作品为“中国语文世界中最精彩的戏剧”;美国新闻周刊说他的作品“是最新的印证, 台湾正创造着亚洲最大胆的中国艺术。”新加坡联合早报说赖声川的戏“为世界华语剧场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悲喜剧经验。”从别人给他所覆盖的种种定义不难看出, 赖声川是一个在剧场文化上有着相当功力的人, 也唯有这样的人才能编排出像《暗恋桃花源》这样令人拍案叫绝的剧本。

《暗恋桃花源》讲述了一个奇特的故事:“暗恋”和“桃花源”是两个不相干的剧组, 他们都与剧场签订了当晚彩排的和约, 双方争执不下, 谁也不肯相让。由于演出在即, 他们不得不同时在剧场中彩排。“暗恋”是一出现代悲剧。青年男女江滨柳和云之凡在上海因战乱相遇, 也因战乱离散, 其后两人不约而同逃到台湾, 却彼此不知情, 苦恋40年后才得以相见, 时以男婚女嫁多年, 江滨柳以濒临病终。“桃花源”则是一出古装喜剧。武陵人鱼夫老陶之妻春花与房东袁老板私通, 老陶离家出走桃花源, 等他回武陵后, 春花已与袁老板成家生子。“暗恋”和“桃花源”两个本来相互之间毫无联系, 甚至是悲喜相互矛盾的故事, 透过赖声川的巧妙设计并不矛盾地展现在所有观众的面前, 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这个剧本创作于20世纪60、70年代, 而创作灵感也赋有戏剧化, 一次赖声川在台湾艺术馆看朋友排戏。下午彩排, 晚上首演, 可就在中间, 还有两个小时要给幼稚园开毕业典礼。舞台上的彩排还没有结束, 小朋友们都来了, 钢琴啊, 讲桌啊, 都急着要往舞台上搬。本来, 赖声川一直就在琢磨怎样在舞台上表达悲与喜乃是“一体之两面”。整个大环境的混乱无序, 正好给他提供了描述的对象。于是, 各自并不完整的悲剧“暗恋”与喜剧“桃花源”就这样出现在一个舞台上了。

“这个时代, 是钢筋、水泥、混凝土构筑的森林, 我们在这个森林里追逐嬉戏, 不得不穿上防弹背心, 将心灵装上防弹玻璃。最真的地方已经看不见了, 每个人都拼命追逐。”——赖声川

电影开始的时候, 我们首先来到旧中国的上海, 进入江滨柳和云之凡的爱情故事。一个家乡云南, 一个家乡东北。同在西南联合大学读过书, 未曾相识于云南, 却共同热恋在了上海, 两个人漫步在上海的黄浦江边, 相互诉说着对未来的渴望和对彼此的爱恋, “你是晴空的流云, 你是子夜的流星”, 正当我们沉浸在两个人的感人故事和那黄浦江水时, 导演的一句停, 让我们忽然发现原来这只是个表演, 迫使把我们的思绪从上海拉回到了台湾的一个剧场, 当所有的人都以为这是一场闹剧, 认为江滨柳和云之凡是虚构的人物的时候, 导演的一句句斥责, 让我们重新审视两者的真实性, “你演的是江滨柳, 你们现在站的是黄浦江上, 你们是彼此相爱的”, 剧中的林青霞反驳导演的时候, 导演的一句“你永远演不出云之凡”, 再配合苍凉的背影时, 在这一刻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疑问, 剧中的江滨柳是不是就是导演本人, 《暗恋》这部戏是不是就是导演本身的经历与感悟, 而这两个问题即使到了影片结束都没有给我们最终的答案。随着影片的推进最具戏剧性的事情发生了, 另一个剧组桃花源忽然闯入到剧场中, 给整个影片添加了矛盾与戏剧性, 这个剧组在“暗恋”剧组的排练中间强行撤去下了他们的布景, 并出具了自己所谓的剧场使用证, 也正是这个剧组的闯入给整个影片增添了矛盾冲突, 随着这一剧中李立群饰演的老陶的出现, 我们跟随导演的镜头进入到了另一个故事之中, 桃花源记里每个演员夸张的表现手法, 轻松而略显轻浮, 夸张而稍带浮夸。所有演员的动作均极尽夸张之能事, 将剧中人物的性格、情感与情节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记得袁老板喜欢不断重复说:“我有一个伟大的梦想, ”然而, 他的梦想他始终没有去做, 但却在桃花源中实现了。这又有何隐寓呢?是否, 梦想总是遥不可及, 却又唾手可得呢?也许, 只要你迈出了那一步, 你的梦想就已然实现。由于两个剧组都有剧场的使用权, 又都演出在即, 于是不得不做出一个虽在意想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方法, 共同使用一个剧场进行排练, 也正是这样的一个决定把影片推向了高潮, 此刻我们看到了一个滑稽的方式, 在剧场的一面呈现的是台北病房的一角, 老年时的江滨柳开始怀念自己心爱的人, 充满着悲情的色彩;另一面则呈现出了老陶进入到了心驰以往的桃花源的幸福故事, 充满着戏剧的色彩。巴赫金曾说:“自我永远无法获得完全的自主性, 每一种话语都试图在与别种话语的交谈中成为标准的、特权的话语。”而在《暗恋桃花源》中, 这种话语权的斗争直接体现为谁占据舞台的使用权, 谁就成为权威话语的掌控者。在两剧的交替演出与台词穿插的背后, 两部戏剧同时也在进行着相互诠释、影射和解构。而这种诠释使得“暗恋”中的悲剧与“桃花源”的喜剧同时升华, 而升华的感情是喜是悲, 是欢笑还是泪水只有观影者自己才能了解。

为了不让这场闹剧继续下去, 不让观众形成视觉的疲劳, 赖声川巧妙地让“暗恋”剧组的导演大方地让出剧场的使用权, 使影片恢复到原有的轨道中, 悲与喜同时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当所有人都认为下面呈现给我们的将是一个运用平行蒙太奇展现的老式叙事情节的时候, 一个疯女的出现, 又将两个没有关联的剧情重新串联在一起, 在两台话剧的排练过程中, 一个疯女人不断地寻找着一个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提到的古代寻梦者刘子骥同名的人。这个疯女人莫名其妙地举动连同排练的舞台把两个故事完美地连缀在一起, 并使这两个故事与观众保持一个适当的距离, 有利于观者进行反思和深入挖掘。影片采用戏中戏的复式结构, 叙述了一个永恒的情感困境。江滨柳与云之凡相见最后一面时所发出的哀鸣, 与老陶面对春花和袁老板无休止的感情纷扰而发出的仰天长叹, 一起构成了对这个问题的终极回答。悲剧的《暗恋》和喜剧的《桃花源》, 在这一瞬间殊途同归, 令人黯然神伤。

“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有情感, 而正由于有情感, 才会比动物更加无情。有的时候, 我也不知道想要什么, 我要的是我的桃花源吗?”——赖声川

《暗恋桃花源》想呈现的主题思想有很多种说法, 有人认为是爱情, 有人认为是海峡两岸的思念, 无论每个人怎样理解影片都没有给出否定和肯定的答案, 纵观电影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影片本身在表达形式上恰到好处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不仅呼应了内容, 而且意想不到地成为戏剧冲突和舞台效果的源泉。在《暗恋桃花源》中, 导演使用了套层结构, 即戏中戏的形式, 使电影在一个大故事的背景下由两个话剧同台演出。当两剧组在舞台上发生冲突时, 一个不断来寻找刘子骥的女人暗示了影片基准的现在时态。这种套层结构就是让片中形成两相对照的镜像文本, 它们彼此折射、彼此包容, 以互文本的方式共同构筑了同一文本的叙事。两部话剧共一舞台产生了结构上彼此支撑、文本上互相解读的复合效应。

人们常说人生如戏, 戏如人生, 有时候我们根本分不清是否已经在自己设定好的剧情中演绎另一个自我但却浑然不知, 《暗恋桃花源》中所营造的美丽桃花源是不是又是一个自己设定好的剧情呢, 再次回望影片, 无论是江滨柳云之凡又或是老陶, 他们在最后的一声长叹不就是在表明作者的心理, 其实我们想要到达的桃花源并不存在于世上, 而是存在于心理, 即使达到了那个地方, 那个桃花源还是自己想要的桃花源吗?

摘要:《暗恋桃花源》讲述了一个奇特的故事:“暗恋”和“桃花源”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剧组, 由于剧场安排的失误, 他们都与剧场签定了当晚在场地彩排的和约, 在确定晚上谁使用剧场的问题上双方争执不下, 谁也不肯相让。由于演出在即, 最终, 他们不得不同时在剧场中彩排, 遂成就了一出古今交错、悲喜交替的舞台奇观。其实桃花源是每个人心中都有的挚真挚纯部分, 虽然这个部分被社会尘封了起来。但不同的人有他不同的桃花源, 桃花源只是自己的憧憬, 也只能是憧憬, 既然无法去爱桃花源, 那剩余的唯有暗恋桃花源, 一个永远到达不了的桃花源。

关键词:暗恋,桃花源,爱情,戏中戏

参考文献

[1]巴赫金 (苏) .巴赫金全集 (第3卷) [M].晓河, 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147.

[2]张森.我的桃花源——《桃花源作者阐述》[J].戏剧文学, 2005 (7) :104.

3.《桃花扇》中桃花意象的意蕴分析 篇三

桃花是美的符号、美的化身,是李香君这个女子的象征。李香君美丽、聪明,追求个性自由,对爱情执着、忠贞不渝。她的美丽漂亮、乐歌之才、政治见识以及坚强不屈的反抗精神打动无数人。“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李香君不是这样的女子,她坚定顽强,比同时代的精英们更懂得“亡国”之恨。她在国家大厦将倾之时忧心忡忡,尽力挽救;在国破家亡之后看破红尘,入道而去。在侯方域送给李香君的扇子上,侯方域写了“定情诗”:“夹道朱楼一径斜,王孙初御富平车。青溪尽是辛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青溪边辛夷树树上的白花远远比不上那娇嫩的桃花,李香君就是那娇嫩的桃花。但她又有着“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顽强精神,宁愿毁容也不愿屈服于阮大铖的淫威,她守的不仅是作为侯方域妻子的节,更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大写的人的节,真正做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骂筵》堂堂列公,半边南朝望你峥嵘。出身希贵宠,创业选声容,后庭花又添几种。”“东林伯仲,俺青楼皆知敬重。干儿义子从新用,绝不了魏家种。”立场坚定,是非鲜明,妓女骂宰相,骂得义愤填膺,痛快淋漓。王国维先生在《文学小言》中则说:“以其不顾一己之利害故,使吾人生无限之兴味,发无限之尊敬。”所以作者选择桃花作为他最爱怜 的女主人公的形象,作为他最敬重的忠贞精神的象征。

桃花易落,扇面的桃花暗示着香君前途否测,是李香君悲剧命运的象征。 “【锦上花】一朵朵伤情,春风懒笑;一片片消魂,流水愁漂。摘的下娇色,天然蘸好;便妙手徐熙,怎能画到。樱唇上调朱,莲腮上临稿,写意儿几笔红桃。补衬些翠枝青叶,分外夭夭,薄命人写了一幅桃花照。”香君历尽艰难险苦,最终与心上人相遇,可是家破了,国亡了,沧海桑田,哪有个人幸福可言,香君只能出家了。“桃花薄命,扇底飘零”,薄命人由桃花写了照。

中国文人习惯上把桃花和悲伤凄美的爱情联系在一起,桃花是香君理想爱情破灭的象征。“【奈子花】这封书不是笺纹,摺宫纱夹在斑筠。题诗定情,催妆分韵。(净指扇介)看桃花半边红晕,情恳!千万种语言难尽。”当侯方域明白了扇上桃花的来历,决定回南京城去寻找香君。当他来到媚香楼,已人去楼空,物是人非。映入侯眼帘的是闲庭院里桃花满枝,使他顿生“人面不知何处去”的感慨;他思念着那多不知飘零到何处的“桃花”。“【前腔】便天涯海角,便天涯海角,十洲方外,铁鞋踏破三千界。只要寻着侯郎,俺才住脚也。”“舍烟花旧寨,舍烟花旧寨,情根爱胎,何时消敗”,香君以“三寸金莲”寻找她的侯郎。“【醉扶归】拿住情根死不松,赚他也做游仙梦”李香君愿以生命作代价来追求爱情。好不容易和侯方域相遇了,但人被训斥了,扇子被撕了。扇子上有鲜血染就的桃花,但扇子撕碎了,它所象征的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便也无处附丽,他们的理想爱情毁灭了。

桃花渲染了悲剧气氛。“青溪尽是辛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桃花越是娇艳,她的零落越是让人伤心。“一朵朵伤情,春风懒笑;一片片消魂,流水愁漂。”李香君用了苦肉计才得遂全身之节,此处桃花的艳丽让人触目惊心,悲剧气氛笼罩全剧。“【玉芙蓉】春风上巳天,桃瓣轻如翦,正飞绵作雪,落红成霰。濺血点作桃花扇,比着枝头分外鲜。”对着桃花扇,侯方域陷入深深的思念,思念愈浓最后的分离愈让人心痛,桃花的艳丽让人心惊。梁启超称《桃花扇》是“一部哭声泪痕之书”,“一部极凄惨极哀艳忙乱之书”。

桃花意象在《桃花扇》中成了一个表现末世繁华又饱含身世伤感的符号,描绘了萧条的景色,叙述了剧中人物的身世、命运、情感,也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桃花意象是李香君这个女子和她悲剧命运的象征,也是她理想爱情破灭的象征,渲染了全剧的悲剧气氛。

参考文献:

孔尚任《桃花扇传奇凡例》,蔡毅《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第三册

孔尚任《桃花扇》 人民文学出版社

翁敏华《桃花扇选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

4.人面桃花的成语故事 篇四

【人面桃花例句】

明.梅鼎《玉合记.言祖》:“蝉联岁华,怕游丝到处将春挂,闷孤眠帐额芙蓉,可重逢人面桃花。”

柳永《满朝欢》:“人面桃花,未知何处,但掩朱扉悄悄。”

【人面桃花造句】

成都的天是晴朗的天,美丽天府花骨朵儿光彩夺目,人面桃花,枝头树梢,满目姹紫嫣红。

5.桃花源记浓缩成语 篇五

1.与世隔绝

成语释义: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

成语出处: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豁然开朗

成语典故: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成语例句:宝玉豁然开朗笑道:“很是,很是。(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一回)

解释:一下子出现开阔明朗境界。也形容一下子感悟某中道理。

3.怡然自乐

成语释义:怡然,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成语出处:晋·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死后友人私谥“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现江西省九江)人)《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成语示例:这简直是不伦不类的态度,但他却怡然自乐,认为是义薄云天,忠贯日月,大有关云长“降汉不降曹”的气概。--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复辟谬说》

刘厚守听了,怡然自乐,坐在椅子上,尽兴地把身子乱摆,一声也不响。(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4.无人问津

成语释义:没人探问渡口。比喻事物已被人冷落。津:渡口

语出:晋陶潜(陶渊明)《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示例:这部传记小说,虽然摆在书架上,却根本无人问津。

结构:兼语结构

用法:常作谓语、定语、宾语

近义词:置之不理

反义词:门庭若市

古意为渡口,今意为唾液

5.鸡犬相闻

成语释义:每家鸡和狗的叫声互相听得到,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示一种和睦的景象。

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成语例句:乡下的景色很美,鸡犬相闻,呈现出一派和谐的景象。

6.阡陌交通

成语释义: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成语例句:那一片片水稻田中,阡陌交通,掩映着农家的自在。

7.落英缤纷

成语释义:落花纷纷。缤纷,纷纷。

6.湖南馆:现代的桃花源 篇六

湖南馆以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实验区为背景, 演绎未来自然生态的新型都市, 通过“师法自然”来实现现代城市的生活意境。桃花源这一主题, 意在建设“安乐和美”的生活情态, 用人类的智慧来实现自然与城市的完美融合。

一、三个桃花源

湖南馆展现的是三个“桃花源”。它们分别是自然桃花源——师法自然区;人文桃花源——湖湘印象走廊区;理想桃花源——畅想空间区。这三个“桃花源”共同描述了湖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自然”区和“印象”区展示了湖南秀美的自然风光, 诠释了湖南未来的生态环保与城市形态。在“畅想”区, 参观者可以身置其中畅想湖南未来的城市风貌。

自然桃花源、人文桃花源和理想桃花源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融合的。走进师法自然区, 参观者见到的只有桃花、碧水、翠竹、青草, 仿佛走进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而抬眼便可见到两条“彩带”中流动的影像。参观者的脚下是玻璃水面, 就像桃花林里的小溪。参观者举手投足间, 小溪就呈现出水波荡漾的质感, 这种空间的互动很快拉进了人与自然的距离。正是这一精心巧妙的设计, 让展区的空间上下呼应, 给人以豁然开朗的感觉。

进入湖湘印象走廊区, 便涌动出历史的记忆。在这里, 昔日的历史变成了一张张画卷:蔡伦造纸术的发明, 翻开了人类历史的新篇章;怀素笔下的汉字, 流动着东方的含蓄之美;周敦颐赞誉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 则显露出古代文人的高洁气质。此外, 沈从文笔下《边城》的水, 贺绿汀的《牧童短笛》, 齐白石信手拈来的画作, 都体现出湖南人一直在追求人文底蕴的生态城市。

在畅想空间区, 未来由你来设计, 你是未来的主人。为让参观者抒发个人对未来城市的想像, 湖南馆用电子壁画等多媒体现代手段, 使参观者在现场可任意涂鸦, 并与互动屏展示融为一体, 让每一个人都可以畅快地想像自己心中的未来家园。参观者涂鸦后的作品还将投在12米宽的电子墙面上, 而画面将不断地变换每个人涂鸦出来的梦想, 直至升入馆内的穹顶。

湖南馆的“桃花源”是现代科技的展现。设计者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设计出很多有趣的动感空间。譬如湖南馆内的“湖泊”, 其实是一个交互式的地幕。设计者在地幕中放置了压力传感器, 配合红外与可见光摄像头与先进的图像识别技术, 使水面和水中生物与人的脚步互动。这样, 溪水的影像就会投射在地幕上, 而当人踩在地幕上时, 通过传感出现涟漪荡漾的效果, 使人仿佛真是踩在水面上。

东晋诗人陶渊明写了《桃花源记》, 从此给后人们无限遐想。陶渊明虚构的世外桃源和谐安静, 没有战乱, 人们彼此和睦相处, 安居乐业。陶渊明的桃花源更像是一个乌托邦的世界, 而湖南人所展示的桃花源则并非如此, 而是向世人许诺一个湖南的未来!

二、两个魔比斯环

湖南馆是31个省份展馆中惟一的开放式展馆。整个场馆的主体是由两个“魔比斯环”相扣组成, 分为A环和B环, 总重量为1.2吨, 环体的最高处达7.2米。由于展馆四面没有墙体, 与自然相融合, 再加上魔比斯环的灵动大气, 显示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当参观者走进国内馆展区时, 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巨大的几乎悬空而立的魔比斯环体, 而在它的周边, 参观者几乎看不到任何遮挡的障碍物。

湖南馆主体采用双“魔比斯环”相扣, 目的是要实现环体的播放内容无限流动, 给人视觉震撼的效果。整个馆体呈现不同的曲线, 环体表面的影像随着展馆的外形旋转和伸展, 从每一个角度观看的效果都不同, 给人交错成趣的印象。其实, “魔比斯环”就像展开的卷轴, 环体上的影像时而全景演播, 时而滚动变化, 时而回归为纯净的留白, 给参观者许多遐想与回味的情趣空间。

“魔比斯环”表达了一个无穷大的理念。而这一无穷大的理念承载了湖南馆所需展示的巨量信息流。及此, 我们才会看到“魔比斯环”静静地流动在自然景观当中, 缓缓地描述着湖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可以说, “魔比斯环”与三个桃花源内外融合, 共同创造了一个现代桃花源的奇特景观。

虽然, “魔比斯环”呈现出流动的画面, 然而它的实体却有的地方凹, 有的地方凸, 还有的地方宽度也不一样。正因为如此, “曲面投影”技术在魔环面前提出了新的挑战。可是, 这些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设计者不仅让画面在环体的任何地方都能顺利通过, 而且还可以让画面逆向流动。

“魔比斯环”播放屏采用竹和纸的结构, 主要有三方面考虑。一是可以在纸上涂上特殊涂料, 使画面达到细腻的质感效果。二是竹和纸分别是湖南的特产和发明, 借尔展现湖南元素;三是以竹和纸为材质, 表达一种自然环保的理念。此外, 为了实现自然环保理念, “魔比斯环”只用两个支撑点就使自身完全独立于地面上, 它的顶部和地面从未打过一个螺栓。

也许还有人不知道“魔比斯环”的来历。1858年, 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将一张纸条的一端反转180度, 然后与另一端对接在一起, 这样便呈现出只有一个面和一条边的八字环体。这一简单的对接成为数学上的巨大发现。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莫比乌斯, 便将这样的环称为“莫比乌斯环”或“魔比斯环”。

三、一块菊花石

如果说花草树木的自然景观是湖南馆的最大特色, 那么, 湖南馆的那块菊花石就更是一大自然奇观。这块巨型的菊花石并不是人工仿造的, 而是发现于湘西的崇山峻岭之中。

这样一块体形巨大的菊花石, 在世界发现的菊花石当中极为罕见。整块石头宽280厘米, 高120厘米, 重近4吨。当参观者走近这块菊花石时, 可以发现它的正面雕刻有“湖南桃花源里”字样, 而它的背面则有数朵石菊花若隐若现。在石头的右上角, 还有一个天然而成的洞, 更给人别有洞天的感觉。

7.老公的桃花缘 篇七

竹 韵

一个好男人之所以好,是因为他拥有一个好女人。而我就是那个好女人。老公一向有女人缘。一个周末,时近半夜。我俩正躺在床上看碟,忽然老公手机响了,里面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老公下意识地坐起身子,捂着听筒向我介绍:“大学同学!”我笑嘻嘻地靠近电话,听到那个女生正在絮絮地说希望他能帮忙之类的话。老公无奈地看着我,一副“我和她真没什么事”的表情。我贴在老公胸前,嗲声嗲气:“先生,谁的电话呀?怎么接了这么长时间?”老公愣了,举着手机不知如何是好。我听到电话里传来那个女生疑惑的声音:“喂,是你吗?你在哪儿?”老公仍旧硬撑:“没事,你说你的。”我媚笑着贴到老公的耳朵上:“先生,好了没有啊?人家都等不及了!”这次,我听到那个女生匆忙的声音:“啊!那你忙吧,我挂了。”我滚到被子里狂笑,老公一把将我揪出来:“你想干什么?”我笑得喘不过气来:“我也没说什么啊。”老公愤然:“人家会怎么想?”我搂住他:“爱怎么想怎么想。这么晚了还给你打电话,我还想知道她怎么想的呢!”老公长叹一声:“唉,我的一世清名,就这么完了!”果然,从此后,这个女生很久都没再给老公打过电话,估计是以为他真那什么呢。我劝慰老公:“这说明人家是个正经女子,一旦怀疑你在外面拈花惹草,立刻就抽身远离,人家那是洁身自爱!”老公用鼻子向我喷气:“天地良心!我什么都没干!”我笑得打跌:“你若真干了什么,我也不理你啊!”老公一个男性同学,与我们关系不错,平时喜欢在一起聚聚。忽然有一天,那男同学的妻子给我老公打来电话,说最近老吵架,若她老公能有他一半好就满足了等等。老公很是耐心地劝慰了几句。只是,此女好像将我的老公当成了她的倾诉对象。有一天晚上,我与老公刚要睡觉,她忽然来了,一进门冲着我老公就掉眼泪,说坚决要离婚!老公有点手足无措,茫然地看着我。我赶紧拿了纸巾递过去,又吩咐老公:“去泡杯茶。你上网去吧,这是咱们女人的体己话儿,你不方便听。”老公长吁口气,如蒙大赦。我直劝到半夜,那同学的妻子才渐渐收住哭声。我与老公帮她叫了辆车,老公仍旧不忘细心体贴:“我把车号记下来了,你到家后打个电话。”得,就这一句,又把那同学的妻子感动得热泪盈眶。眼看车子飞驰而去,我恨恨道:“你就不能不说话?”老公委屈:“平时你打车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啊。”我狠狠掐他的胳膊:“我是你媳妇,你当然应该这样!别人的媳妇你就省省心吧!”我得想个办法,永绝后患!我张罗着请那个同学及其家属吃饭,地点定在家里,由我亲自下厨。上菜时,那个同学的眼睛都直了,一个劲儿地说:“真没想到,你还有这手艺!”我顺水推舟:“其实做菜是件挺有趣的事,尤其是想到给他做,我就特有耐心。”吃过饭,我开始泡茶,这是我专门向功夫茶大师学的,老公很有些上古风度地啜着茶,一副心旷神怡的样子。我借机发挥:“男人在外面工作压力很大,总要想点办法让他轻松一下,喝茶这件事不费多少银子又颇有点情调,很适合两个人一边喝一边闲话。其实夫妻两个人平时都需要交流一下,有话当面说出来会比闷在心里好得多。”总而言之,这一次聚会效果极好,我用实际行动表达了一个真理:一个好男人之所以好,是因为他拥有一个好女人。我就是那个好女人。老公始终保持着有女人缘的良好势头,不是美女同事央求:报表做错了,帮我改一下吧,便是有女同学邀请:请你吃饭。而实际上是电脑坏了让他修理⋯⋯有闺蜜半开玩笑问我:“有这样的老公,会不会紧张?”我笑:“才不会!”老公有女人缘同样也是我的骄傲不是?这说明他有品位,有情调,有胸怀,直接说明我的眼光不差!而且,老公对别的女子的关心坦荡自然,那是兄长般的爱护,本意不过是出于古道热肠。更何况,还有我在旁边把关呢。一次,与老公在酒吧小坐。他眯着一双半醉的眼,望着我喃喃:“老婆,我怎么觉得你越来越善解人意了呢?”我莞尔,小样,要的就是这效果。

8.逃走的桃花(组诗) 篇八

是一种深刻的预谋

洁白的棉花,纯净的吻

薄如蝉翼的远行

离不开故乡温暖的棉被

和新鲜的泥土

穿梭于城市的街头小巷

汗水打湿了肉体,停下来的时间

除了整理我松掉的鞋带之外

还有扣紧城市的钮扣

剪去城市疯长的指甲

有爱的故乡是成长

有爱鼓舞的远方是征程

白天,我忘却故乡

深夜,我又将故乡重重地拾起

那些漫山遍野的狗尾巴草

是多么地难忘,它们坚强,隐忍,延伸

这是难道是故乡存放在

我脑海的面积和宏图吗?

如果相信命运,那就必须相信

生而如此,我们就得静下心来

留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学会使用

父亲的犁铧与母亲的镰刀

开山、培育、创新,体会故乡深刻的爱

而这种爱是预谋的,无法逾越的

我得到了骨头

当眼前的木槿剥离最后的一朵

我再次相信枯萎的力量

那些一天一天消逝的时光

啃树干,啃带血的骨头

像明晃晃的刀,剃光我们的身躯

因此,我得到了骨头

我先祖的,我爷爷的,我奶奶的

他们将自己藏在三尺深的地里

任肉体剥离,任骨头钙化

我再次染上他们的脾气,如同血缘

游弋在我的身体里

姓氏无法更改,而墓志铭可以

延续给我们用

我得到了骨头,身上的骨头

手臂上的,胸腔上的,衰竭的骨头

时光的贡品,我要坚持黑暗的来临

在挥霍完短暂的人生之前

得将身上的骨头磨练,让时光的剑

砍下去也会留下刀痕

闻到彻骨的芬芳和白色的寒冷

一只鸟的幻想

在城市,我所见到的鸟儿

一般栖身与公园里

它们懂得风暴,懂得与人为樂

因为高楼和坏天气

它们在城市里活得更加细腻

方向更加谨慎

夜晚,鸟儿在城市里压低光芒

它掠过粗壮的高压线和楼顶

经过城市的胸腔,驶入深夜

而翅膀下喧嚣的人群

在不夜城里狂欢,有人被诱骗

有人被毒死

暴风雨的晚上,鸟儿会藏于哪里?

消失的鸟音,让我学会了沉重

因此,在喧闹的城市人流当中

我不敢去触碰过暗的醒者

怕他们过早醒来

扰乱一只鸟的幻想和城市的秩序

逃走的桃花

一个白色的身影从

春天逃遁,桃花绽放的声音

接近我的睡眠

它们多么可爱,一朵朵、一簇簇

一串串缀满枝头,张开的花瓣露出鲜艳的蕊

排着红色的队形

寄居在我们的村庄

更替的蜜蜂,它们不再后退

它们伸出吸管,传授花粉

这个粉红色的春天

蜜蜂已将自己置之度外

为红颜交出一生

站在桃树下

我看到桃树暗藏的功力

我看到带泥的树根

开始盘踞在我的血液里

这些年,每当这个桃花盛开时节远离家乡

我已不止一次

想把肉身与血液交给树根

交给泥土

而那又是多么脆弱的远行?

桃花逃走的时候,村庄换了一种肤色

阳春的新绿漫山遍野

在遥远的异乡,美好的事物重新聚集

我再也看不到我的身体里

飞出其他的颜色

溢出忧郁与伤情

9.《蒹葭》《桃花源记》的悲剧性 篇九

《蒹葭》所描写的画面非常之美丽。在那条迂回曲折的古老的河道边, 在那片无边无际苍苍茫茫如雪如荼的芦苇中, 在那个霜露重重的秋日的清晨里, 诗人翘首眺望河的对岸, 看见了那位美丽的“伊人”:她有时无声无息地站在河边, 长长的头发飘扬在空中, 长长的裙裾飘扬在水边;她有时“参差荇菜, 左右采之”, 活泼灵动得像一只燕子。她异常地美丽, 美得朦胧, 美得神秘, 像一轮水中月, 像一朵镜中花, 像一支渺远的乐曲, 像一缕淡淡的幽香。

可是, 当诗人忍不住想走近她仔细端详、与之相会时, 却发现河水茫茫, “道阻且长”, 继续追寻, “道阻且跻”, 再去追寻, “道阻且右”。也就是说, 无论如何追寻, 诗人总是无法走近伊人, 而且永远也没有走近伊人。这就是《蒹葭》所表现出来的悲剧性, 即诗中抒情主人公追求意中人最终失败所构成的悲剧。

《桃花源记》所描写的境界也是非常之美丽。那“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的优美景致, 那“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的田园风光, 那“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逍遥生活, 那“设酒杀鸡作食”的殷殷盛情, 那“咸来问讯”、“皆出酒食”的热闹场面, 那“大惊”、“叹惋”的生动逼真可亲可爱的神态, 让所有的人都不知不觉地深深爱上了那个小小的村寨, 徜徉徘徊, 留恋忘返。

可是, 当渔人带领太守所遣之人前去探访时, 却“寻向所志, 遂迷, 不复得路”;即使南阳的高尚之士刘子骥也终究与桃花源无缘, 并且郁郁而终, 以至于后来人再也不能问津。这就是《桃花源记》所表现出来的悲剧性, 即众人追寻理想世界最终失败所构成的悲剧。

《蒹葭》和《桃花源记》中所表现出来的悲剧性之所以被人们忽视, 是因为其正面主人公并没有毁灭, 其结局也没有像典型的悲剧那样感天动地惊心动魄。相反, 《蒹葭》的一唱三叹, 很容易让人醉心于朦胧缠绵的美好爱情歌谣, 《桃花源记》的生动描摹, 很容易让人倾倒在仙山琼阁般的童话世界, 从而对文本的悲剧性熟视无睹。

其实, 《蒹葭》中的“伊人”和《桃花源记》中的“洞中世界”都是美好理想的象征, 其追寻者最终没有得到, 则是现实中“可望而不可即”状态的象征。两个文本的深层意义就在于其用象征的意蕴揭示了人类生活中现实与理想的矛盾, 这种矛盾则反映了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难以从现实到达理想的悲剧性。就最终的结局而言, 两个文本中的理想追寻者在现实中虽然失败了, 但是他们的行为一方面反映出人类精神对更广阔、更自由、更完美境界的追求, 一方面表现了人类“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不懈精神, 折射出人性中顽强不屈的美丽光辉。

10.描述桃花的作文:灼灼·桃花 篇十

昆山市玉山中学初三(7)班严明程

三月,阳春之季。春光明媚时,空闲下来,也想去游游园,看看景。此时的花园,百花始开,万千花朵中,姹紫嫣红之色是一轮又一轮。赏花,感受植物的生机带给人的快乐,走着走着,便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见一排桃树,生长于粉墙之傍。温婉的花瓣,随风自流;清润的花香,如波潋滟。夭夭之桃花,也就如此自然的,渗透进人的心底……

近观,是一树心花的怒放。静谧的石板路上,片片墨迹粉黛,与青陈苍苔,同落宣纸,形成一幅绮丽的山水之作;厚重朴实的地表,一缕漆黑闲兮生长,是虬枝的高低屈曲、旁逸斜出,舒展着灵魂的苏醒;其中,黑色低语和着粉嫩轻唱,初春之时,尚未完全绽放,稚小的花苞,柔弱多情,又有几曾高歌,放飞自我,两者相衬相生,映入了一簇一簇的气息之中;甜香滋味,与之相伴着满地星辰,美到令人无法呼吸,难以自拔。

桃树,没有松柏的挺拔﹑楠木的秀颀,却有着自己的浪漫,拥抱着自己的情怀。

细品。桃花,就静静的开在我面前。前尘往事,也就如此含蓄诉说。蓦然,听一声吟唱:“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原来是应天解元的名诗。“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睥睨权势,傲岸不屈,写下这首《桃花庵歌》。思古幽情,你的故事,至今是扑朔迷离。只知天妒英才,所谓科场舞弊案,击碎了你博取功名的南柯梦;只知淡泊人生,所谓心灰意冷,看淡仕途名利,愿以一生游历名山大川,书画终老。可惜!可惜!呜呼,最终的结局,也只是世人眼中的一个形象:一个才子,一代风流……

桃花,好似步入历史,深入人心:苏轼“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崔护“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历代文人墨客,有多少不为桃花姿色所倾倒?有多少不在桃树下追忆—追忆一颗最初开满桃花的心,寻找一种令人难忘的欢喜。

“忽逢桃花林,夹岸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若是陶渊明独爱菊,那么在他的心灵最深处,又为何会有一片如此桃花源,寄托着对世俗的不屑,对战乱的斥责,更是对浪漫之心的追求。

自盛开一刻,桃花便开启了自己的传奇。初见中,看红颜曼妙、香华倩影,“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回眸笑,莽红尘一刹,“可惜狂佛那个吹落后,殷红片片点莓苔”。绵延千年,开放至今 ,连接一片片花开绮丽的情感,接连一份份花下零落的感情。试问:沉默了多少心宿芳华,安慰了几何无助寻者?

花开赏花,花落品酒。一碗酿造千年的桃花酒,清甜﹑又极苦涩。一曲黛玉《葬花吟》,唱出人间之生死﹑世间之爱恨,复杂斗争中,难忘口中焦虑迷茫,便满腹惆怅。一首龚自珍《己亥杂诗》尝出了不甘沉沦之豪,不畏挫折之勇。

醉卧桃花,遇见夭夭桃树,

花开花落,幸赏桃之灼灼。

11.《难忘桃花江》的风格特征研究 篇十一

《难忘桃花江》一歌详细地写到了桃花江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等,这更加有利于外地游客了解桃花江。这首歌是由湖湘音乐元素创作而来的创作歌曲,跟传统民歌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别。

一、歌词意蕴丰富

“我游览过多少风景名胜,最难忘是美丽的桃花江。难忘那修女山云遮雾绕,罗溪瀑布从天降,飞溅万丈……”开篇采用直叙的形式,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桃花江的美,然后逐句列出桃花江的风景名胜及风土人情,最后在总结时抒发了作者对桃花江的热爱与向往。整首歌词采用“总 -分 - 总”的写作手法,将桃花江的美直接呈现在听众眼前。全歌押韵以江阳辙为主,句式为多字句。

总的来说《难忘桃花江》是一首充满浓郁湖南特色的声乐作品。这首歌在歌词的填写上,简洁如诗般的描述让人了解到桃花江“修女山、罗溪瀑布、洪山竹海”的美景以及“春江掠影、擂茶飘香、山歌飞扬、瓜果芬芳”的人民安逸、祥和的生活面貌,主题深刻,意念明确、蕴寓丰富、脉络清晰,是一首别致的作品!

二、曲调悠扬流畅

这首作品的音乐旋律主要围绕五声调式的宫、商、角、徵、羽进行。期间在节拍的弱位出现了极少数的变宫。

引子部分10个小节引用的是整首曲子的高潮部分,节奏轻快、曲调悠扬,在给人以享受的同时也给人留下了一定的印象。

主歌与副歌部分分别围绕五声调式的五个音展开,是中国传统的民族调式,从旋律的连接上讲,乐句多使用1级、4级、5级,从而增加了旋律的稳定性与民族性 ; 因歌词较含蓄,旋律多表现得婉转、细腻、多情。从节奏特点上讲,中速、优美的旋律与歌词中的风景紧紧相连,歌唱者慢而从容的演唱更容易让人联想到“那山,那水,那美人”。

三、曲式简洁质朴

这是一首无再现的二段式曲式,整体由68个小节组成。其结构图示如下:

整首曲子由AB两段组成,B段带重复。是一首加变宫的六声降E宫调式。前面的10个小节为引子,柔美的古筝刮奏一开始就给人营造出了一个美丽的意境,很好地引起了听众的兴趣。最后在主歌开始前有4拍的预备拍。

A段是呈示段:总共16小节,4小节为一句,分为4句,属于并列四句式乐段。四个乐句分别结束在属主和弦上,以单一的调性为主,属于方整型的收拢性结构,其音乐性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歌词分为主歌和副歌两部分,主歌重点描写了桃花江的名胜古迹。如“云遮雾绕的修女山、从天而降的罗溪瀑布、山歌飞扬的深林幽谷”。节奏多以附点和八十六为主。这一系列的描写反映了桃花江人民对宁静、祥和生活的美好向往,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桃花江的环境清幽、山清水秀,人民生活无拘无束。

B段是展开段:总共16小节,4小节为一句,分为4句。与呈示段稍有不同的是,此乐段引入了新的主题材料,使它在呈示段音乐结束时,又引发乐思,将整首曲子推向高潮。与呈示段相同的是此乐段也结束在属主和弦上,属于方整型的收拢性结构。副歌重点描写了桃花江的风土人情。节奏多以附点和四个十六为主。这一系列的描写反映了桃花江这一地区民风古朴纯情、农民热情好客、情感真挚,同时作为歌曲的核心部分对主歌起到了一定的巩固作用。附点和四个十六等节奏的使用使曲子节奏更加平稳有力,增强紧张的效果,感情丰富,从而也将曲子推向高潮。

摘要:歌曲《难忘桃花江》是以桃花江为歌唱对象的声乐作品中较为经典的作品之一,其歌词道出桃花江的风景名胜及风土人情,抒发了作者对桃花江的热爱与向往;旋律优美、节奏轻快、曲调悠扬,无再现的二段式曲式显得简单质朴、线条流畅,是一首充满浓郁湖南特色的声乐作品。

12.诗意的桃花溪 篇十二

张 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赏析】

唐代诗人张旭嗜酒,每每大醉,便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颇有遗世之风,世号张颠。张旭的书法早已有定论,而他的诗作似乎鲜有人知。其实,他的诗也是极耐人寻味的,其中这首《桃花溪》,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唐诗中的上品了。

桃花溪位于湖南省桃源县西南桃花洞的北面,溪水的两岸,满目桃林,暮春时节,那桃花的粉色如云似雾,就连清清的溪水也悠悠地飘动着片片的粉红。据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此作为背景的。而张旭描写的桃花溪,无疑也是暗用其意境,借一溪一桥,一矶一船,描绘出诗人心中的桃花溪,尽管它较之陶渊明的桃花源更显得虚无缥缈,可诗人心中的绵绵诗意却满溢纸背。

“隐隐飞桥隔野烟”,诗人一起笔,就将读者引入一个梦幻般空灵的境地:“飞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野烟”袅袅娜娜,缠缠绵绵。静止的桥,在飘逸的烟中,如虹般临空而飞;浮动的烟,在静默的桥上,似幔样悬空而挂。荒山野谷,动态的物与静态的景交织一体,相映成趣。而一个“隔”字,极为巧妙地点出人与物、景的距离。这种距离又给物、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产生一种朦胧的美。

“石矶西畔问渔船”,诗人的笔触,自然地由远山转及近水。远山的朦胧,近水的清澈,一下子使诗人恍若走进一个虚幻的世界,这世界实实在在是陶渊明的。于是,诗人便觉得自己也站在了那晋代的古老的石矶旁,那在溪水中轻摇着渔船的渔父,也仿佛就是那“缘溪行”的武陵渔人。于是,那“问”便由衷地脱口而出,这种情不自禁,最为逼真地折射出诗人心驰神往的情态,而这种情态,无疑就是诗人内心深处最为归真的情感的流露。

这种“问”,显出的是诗人的天真,现出的却是诗人向往,“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满眼的粉红,在幽幽的溪水里艳艳地流淌,诗人也便自然而然地联想起那“林尽水源”,仿佛透着光亮的“洞”,这洞,一直通向那世外的桃源,可这洞又在哪里,渔人不可能知道,诗人也不会知道。然而,就是这一问,透露出的是诗人理想境界渺茫难求的怅惘,激起的是读者种种美妙的遐想。这种怅惘,这种遐想,全然是属于精神的,是一种超然于物外的美轮美奂,它充满的是一种诗意化的境界。

13.关于桃花的童话故事:桃花精灵 篇十三

来到桃园,看到参差错落的桃枝,如梦亦幻云霞般的花海,就不由得想起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树上的桃花你挤我碰,仿佛在争先恐后地让观赏的人们一睹为快呢!我仔细地观察每一朵桃花,发现花瓣呈粉红色,里面是黄色的花蕊,好像一个个小仙子在天空中飞舞着,可爱极了!这时,我无意中看见了一朵与众不同的白桃花,立刻被吸引住了,只见里面有一个白色桃花精灵在甜甜的梦乡中。我连忙摘下这朵花,小心翼翼地捧回了家。

回到家,我往花里一看,桃花精灵已经醒了,她揉了揉惺忪的眼睛,打了个哈欠,伸了伸懒腰,一边好奇地环顾着四周,一边自言自语地说道:“这是哪里呀?”我回答:“这是我的家。”当她看到我,吓了一大跳,但是看到我善意的眼神,她就放松了下来,还大胆地绕着我飞了一圈,轻轻地站在我的鼻尖上。我听到桃花精灵的肚子在“唱”空城计了,就拿了一点蜂蜜给她吃。她吃饱后,对我说:“谢谢你,我们交朋友吧!”我爽快地答应了。

第二天,老师布置了一篇《谁最美丽》的作文。回到家后,我绞尽脑汁也没写出来。桃花精灵飞了过来,问:“你怎么愁眉苦脸的,遇到了什么麻烦事?”我不好意思地说着:“老师让我们写一篇作文《谁最美丽》,我……我写不出来。”我盯着桃花精灵,忽然觉得她非常美丽,又问她:“你为什么这么美丽?”她谦虚地回答:“真正美丽的人靠的是学识、素养、诚实、谦虚、善良这些品质,而不靠那些五花八门、花花绿绿的外在形式。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听完后,我立即来了灵感,写出了好文章。

清晨,桃花精灵不见了,急得我到处寻找。忽然,从书中滑落下来一张粉色的桃花书签,上面写着:

亲爱的好朋友:

虽然我很舍不得你,但我得走了,因为我还要和伙伴们一起去展现桃花的美丽和芬芳,去孕育美丽过后甘甜的果实。希望明年再能见到更美的你。

爱你的桃花精灵

拿着这张书签,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希望明年还能再见到她——春天的使者。

14.桃花的成语 篇十四

因此, 山洞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一个关键之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之后, 一种颇具特色的“山洞思维”模式就一直存在缠绕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挥之而不去, 驱之而不走, 从而衍生出许许多多的“山洞”故事。本文仅以《幽明录》、《太平广记》、《水浒传》、《西游记》、《射雕英雄传》为例, 来说明《桃花源记》“洞穴思维”的影响。

一、《桃花源记》之“山洞”及其故事的特点

《桃花源记》中的“山洞”具有四大特点:一是洞极隐蔽;二是洞在山边;三是洞口狭小;四是洞有两口, 另一口外是与世隔绝的另一个人间世界。这个世界与外面的世界只是一山之隔。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没有人从这座山上攀过去, 而这座山与外面世界相通的只是一个有两个口的“洞”。作者没有说明这座山有多高多陡。但是, 显然, 作者心中的想法是, 此山极高极陡, 故从未有人从山的这一边攀过去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重在理想社会, 即向往一种美好的社会制度。因此, 在陶渊明的洞幻想中, 洞是一个中介, 并不是演绎故事的场所。故事的情节, 发生在洞的另一方。那里是另一方世界, 和现实的社会仅隔了一座大山。可是外面的人们却不知道他们在山那边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因为他们“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曰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1]

这也可称之为理想社会式“洞境界”。陶渊明死后, 他的这种幻想思维被继承下来。以“山洞”为中介的“山洞”故事时有产生。

二、《幽明录》之“洛下洞穴”及其故事的特点

与陶渊明稍晚的宋刘义庆 (公元403—444年) 所撰《幽明录》, 也有类似有山洞故事:

汉时, 洛下有洞穴, 不测, 有一妇欲杀夫, 推夫下, 经多时至底, 乃得一穴, 匍匐行数十里, 渐见明旷, 郛郭宫馆, 金宝为饰, 明踰三光, 人皆长三丈, 被羽衣, 如此九处, 至最后, 诉饥。长人指中庭大柏树, 近百围, 下有一羊, 令跪持羊须, 捋之得一珠, 长人取之, 次亦取, 后捋令噉, 即疗饥。乃问诣九处名, 及求住, 答云:“君不得停, 还问张华当知。”乃复行, 出交州, 还洛问华。华曰:“九处地仙, 名九馆, 大羊为螭龙, 初一珠, 食之与天地等寿, 次者延年, 后者充饥而已。”[2]

刘义庆所处时代, 与陶渊明有相合的年代, 不过, 刘义庆比陶渊明年龄要小, 因此, 有可能刘义庆的所记的故事是受到了陶渊明的影响。这个故事中的张华是西晋的大学问家和大政治家, 在“八王之乱”中死于非命。因为张华饱读诗书, 故该故事的作者也就让他参与其中。这个故事的主旨低下, 不过是讲世间的仇恨演绎出一个地下的天堂, 与长生不老相连。但从这个故事中也可以看出, 南朝人的神仙想象, 是从地面向地下思考, 这比秦始皇为山东的方士所欺骗, 以为仙人与不老药都在大海远处有很大的不同, 也与汉武帝以为神仙在天上也有不同。由此可见, 南朝人已经从秦汉的远方与天空寻找仙人转而从身边的地洞向下思维了。这里的“洞穴故事”不仅没有超越陶渊明的故事模式, 而且失却了陶渊明的故事中的仁爱思想和救时济困的社会人道精神。

三、《太平广记·秦时妇人》之“山洞故事”特点

《太平广记》卷六十二有“秦时妇人”的故事:

唐朝开元年间, 代州 (今山西) 都督因为五台山来了很多他地的僧侣, 担心他们可能会聚会闹事, 就下令驱逐不是当地的僧侣。这些僧侣惧逐, 多数逃进山谷。有个叫法朗的和尚, 就躲到雁门山的一个深涧之中。在那里, 听说有个石洞可容人出入。他多带干粮, 去寻找此洞, 找到洞, 向里走了几百步, 洞渐渐开阔, 一会走至一个平地。他涉过流水, 上了岸, 感觉日月甚明, 又行了二里, 到了一座草屋中, 屋里有几个妇人, 全穿着草叶, 容色端丽。见到他, 惧愕问道:“你是人吗?”僧道:“我是人。”妇人笑道:“还有人像你这样打扮的!”僧道:“我事佛, 佛教要剃去胡须和头发的。”这些女人就问佛是什么东西。僧人就对他们细细说了一遍。女人相顾笑道:“说得有理。”并说:“我们是秦人, 随蒙恬筑长城, 蒙恬多使妇人, 我等不胜其弊, 逃窜至此。初食草根, 得以不死。此来亦不知年岁。不复至人间。”遂留僧以草根哺之, 涩不可食。”法朗在这里住了四十多天, 说暂时出去找点粮食再返回。到了代州, 备粮再去, 却迷了路, 再也找不到那地方了。[3]

这个故事中的山洞位于北中国的雁门山中, 与南中国的武陵山中的桃花源山洞有相似的特点, 结局也同《桃花源记》相似。然而, 其境界依然远逊于《桃花源记》的思想。该故事境界低下的根本原因, 在于故事中没有美好和谐的社会模式, 缺乏济世的精神, 却存在大量的佛教虚无思想的成分。故事的主要目的在于借助陶渊明桃花源故事模式的外壳, 来宣扬佛教的思想, 还掺杂道教的长生梦想。

四、《水浒传》与《西游记》之“山洞故事”特点

《水浒传》第九十九回记鲁智深作战中跌入一洞中 (缘缠井) , 在出洞后活捉了一个敌方大将。请看他回答戴宗的问话:“前日田虎差一个鸟婆娘到襄垣城外厮杀。他也会飞石子, 便将许多头领打伤。洒家在阵上杀入去, 正要拿那鸟婆娘。不提防茂草丛中, 藏着一穴。洒家双脚落空, 只一交颠下穴去。半晌方到穴底。幸得不曾跌伤。洒家看穴中时, 旁边又有一穴, 透出亮光来。洒家走进去观看, 却是奇怪!一般有天有日, 亦有村庄房舍。其中人民, 也是在那里忙忙的营干。见了洒家, 都只是笑。”[4]这个故事显然是抄袭了《桃花源记》的内容。

神魔小说《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 是制造魔幻式“洞穴故事”的大家。《西游记》写了许许多多的洞, 其中的水帘洞, 堪称“花果山福地, 水帘洞洞天”, 毫无疑问, 是众多洞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此洞是孙悟空行者发迹的起点, 也是他成就事业的重要场所。可以说, 没有此洞, 《西游记》也就没有了重要意义。此外, 吴承恩还编造出其他众多的山或地洞, 也各有其价值。如:斜月三星洞———孙悟空学艺处 (第一回) ;黑风山黑风洞———黑风怪住处 (第十六回) ;福陵山云栈洞———猪八戒住处 (第十八回) ;黄风岭黄风洞———黄风怪住处 (第二十回) ;平顶山莲花洞———金角大王、银角大王住处 (第二十二回) ……这些洞, 都有名号, 洞中的景色与外界并无差别。如第八十二回所描写的陷空山无底洞:“里边明明朗朗, 一般的有日色, 有风声, 又有花草果木。”[5]但是, 洞中所居, 却多是妖怪。《西游记》是典型的神魔小说, 虽然给人以奇异的想象, 却存在着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毕竟, 神与人不同, 神的虚假性, 必然要压缩读者的神思空间, 削弱自身的诱惑力。

五、《射雕英雄传》之“山洞故事”特点

如何填平《西游记》神人之间的这一壕沟?显然, 这个难题吴承恩没有解决, 而施耐庵也只是在《水浒传》中把洞穴作为一个点缀。但是, 到了现代, 以金庸为代表的武侠小说家们, 在陶渊明“山洞故事”幻想的基础上, 大胆创新, 构思出众多的“山洞故事”来。金庸借《桃花源记》、《水浒传》、《西游记》的“山洞故事”思维, 以武侠英雄取代神魔, 从而填平神魔小说中人与神之间难以直接沟通的壕沟, 给众多的读者以极大的现实可能性般的幻想美感。毫无疑问, 发扬陶渊明“山洞故事”幻想至极致地步的代表, 非金庸莫属。金庸的武侠作品, 如果没有洞穴的存在, 几乎难以想象。

在《射雕英雄传》中, 岳武穆的遗书是藏在一个山洞中的。在《神雕侠侣》中, 小龙女住在一个古墓中———人工洞穴, 她与徒弟杨过之间违反伦理的爱情也是在这个洞穴中产生的。在《笑傲江湖》中, 华山奇峰中有好几个洞, 其中一个洞中竟有绝世武功秘籍, 可遇而不可求, 只有心肠善良的令狐冲才有得到的机会。在《书剑恩仇录》第十六回中, 这种洞就更为神奇了:在一个冬日夕阳余晖的照耀下, 天山上的一个千余年前为人所开凿的山洞, 竟为男主人公陈家洛所发现。更为奇异的是, 在这个山洞中, 还通到一个山谷间的温泉处, 其间鲜花丰艳, 真是人间难觅的仙景———竟然超过了陶渊明的桃花源。金庸以洞穴为重要场景, 挥动手中的大斧, 砍造出无数个洞穴故事来, 也就重重敲开了成千上万的海内外华人读者的心扉, 为主人公的悲欢离合和奇异的经历而感动不已。金先生后来金盆洗手, 封刀挂笔, 依笔者浅见, 是再也超越不了自己的“洞穴幻想”了, 见好就收。试想, 当金先生把中国土地上几乎所的名山宝刹中的洞写完之时, 他还怎么去幻想另一种“洞中的世界”?

可是, 这种洞穴幻想, 再令人神往, 也不过是一种小我式的成人童话, 只是为英雄个人服务, 比起陶渊明的大我式的幻想, 为普天之下受苦受难的人民寻找出路来说, 其精神价值也就显得极为渺小。

六、余论

宋朝时候, 改革家王禹偁跳出了陶渊明的“山洞故事”的幻想模式, 构思一个“海洋版”的《桃花源记》, 情节大致这样:秦朝末年, 有一天, 一个海岛的夷人向朝廷上书, 声称遇到了徐福等带去的中人。他们生活在一个海岛上, 有一百多户人家, 有的在打鱼, 有的在割草, 有的在嬉戏, 有的在沐浴, 过得非常幸福。他们说没有了五岭之戍、长城之役、阿房之劳, 已不想回中国了。[7]显然, 该故事的境界与《桃花源记》并无二致。

陶渊明“洞穴幻想”的本质在于为社会设计了一种和谐的制度, 这是陶渊明政治人格的伟大之处。因此, 后代的思想家, 政治人格高尚者, 尚可循着陶渊明的洞穴思维前行。等而下之者, 却只会从陶渊明的洞穴中幻想到避难、藏宝、奇遇等。因此, 作为小说创作的“洞穴故事”, 无论是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 还是现代武侠名著《射雕英雄传》, 都背离了陶渊明的社会政治模式的宏观构想, 仅仅保留了陶渊明“洞穴幻想”的形式而已。陶渊明所构思的“山洞故事”母题, 永远立于思想的顶峰, 后代的文人墨客, 不管如何大动干戈, 却因为思想境界的限制, 他们所构造的“山洞故事”, 再也难以超越《桃花源》记。不过, 这些模仿《桃花源记》的众多“山洞故事”, 还是大大丰富了中国的洞穴思维文化。

摘要:《桃花源记》开创了中国“洞穴故事”的先河。其后, 中国洞穴故事多以《桃花源记》为范本进行演绎, 这些故事虽然与《桃花源记》有相似之处, 却在思想境界上难以超越《桃花源记》, 但是依然大大丰富了中国的“洞穴思维”文化。

关键词:《桃花源记》,“山洞故事”,“洞穴思维”

参考文献

[1]陶潜.搜神后记[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7.

[2]刘义庆.幽明录.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8.

[3]李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 1961.

[4]王禹偁.小畜集[M].四库丛刊本.

[5]施耐庵.水浒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

[6]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上一篇:3周国旗下讲话稿下一篇:鼎尖教案数学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