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歌曲中的古典文化

2024-06-19

流行歌曲中的古典文化(精选10篇)

1.流行歌曲中的古典文化 篇一

古典诗词中的月文化

月亮,是文人墨客最喜欢吟咏的对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有神秘色彩而且最具亲切感的意象。千百年来,月光带给读者无尽的温暖和感伤,无尽的希望和怀念。以至于成为中国人寄托情感的最好的载体。

1、“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李白《古朗月行》)此句先把月亮比作白玉盘,符合小孩的认知特点,又将其比作瑶台镜 台镜,想象奇特,充满了童真童 趣。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的《暮江吟》)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多么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真珠”,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多么可爱的九月初三夜啊!诗人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了初秋江上的清冷夜景。

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先写出词中人“无言独上西楼”的孑然身影,再摹写其人所见的楼外之景:月不是圆月,而是如钩的残月。残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门紧锁。一切无不笼上冷落凄清的浓郁色彩。这里虽未出现“愁”字,但不言“愁”而愁自见

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第一句是月夜俯视所见:

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入流速缓慢(因江面开阔)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

明镜。第二句是白昼眺望所见:天上的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那拉 得满满的弓不正像空中的圆月吗?比喻很恰当。此句表述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意思是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这里作者用“天狼星”代指从西北来侵扰的西夏军队。

6、“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是很重视友情的,当他听到好友王昌龄遭贬远放时,心情十分忧愁。他心想世上惟有明月能分别照见远隔千里的人,那就将“愁心”寄与明月吧。明月也确乎有情,将“愁心”传与王昌龄,带去了诗人莫大的精神慰藉。

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床前一片洁白的月光,好像地上铺着一层霜。抬头远望天上的明月,低头不禁想起家乡。本诗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画出一幅生动的月夜思乡图。

8、“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女主人公早晨起来对镜梳妆,为别离日长会使自己变得衰老而发愁,男主人公由于情人不在身边,他感到异常孤单,以致觉得月光也是寒冷的。这两句把一对真挚相爱的情人分别后的痛苦情状表现得很真切。

9、“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为了不使田园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陶渊明的诗于平淡中很富有情趣。

10、“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是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是自然界的规律,自古皆然。既然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那就没有什么好悲伤的了。„„

11、“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的《游山西村》)

1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的《西江月》)

1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14、“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15、“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16、“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

17、“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18、“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

19、“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缪氏子《赋新月》)

20、“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前后的夜晚天高气爽,一轮明月,清辉泻地,桂香浮动,令人陶醉,人们对月怀乡对月抒怀,眷念团圆是人间最美好的时候。在我们独特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作用下,借助于人们丰富的想象,由自然及人事,于象外之象中虚拟出人的情愫,月便被赋予生命、感情和灵性,于是,明月作为触发情思的媒介和熔铸感慨的意象常在诗词中大量出现,翻阅历朝历代的诗词,咏月的作品不可计数,且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在这些诗词作品中望月怀人的数量最多。唐王建诗:“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霜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杜甫《月夜》道:“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二者把客居异地思念亲人的细腻感情抒发得缠绵悱恻。张若虚的诗句:“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一语双关,把思妇的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但又含蓄婉转。张九龄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则是对友人的思念。

月圆之夜,明月的清辉不知牵动多少游子的思乡之情。故乡是每个人的初始点,也是每个人的精神归宿。虽天涯异地却共此一轮明月,正是基于这种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现实,因此诗人们自然会触景生情,以眼前的明月作为精神的参照与寄托。诗仙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千百年来引起无数客居异乡人们的共鸣。诗圣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孟浩然《宿建德江》也说:“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冷月无声,容易令人伤感,月光清泠是自然现象,人的凄寂是心理现象,二者交织交融便有了皓月寒光割人肠的萧瑟效应。如李白《长相思》:“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李煜《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都是这类作品。

也有许多诗人词人把明月作为一种极高的境界来思考人生与宇宙,表达自己玉洁冰清的高尚品格。李白的《把酒问月》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最具代表性。前者塑造了多情美好崇高的明月,透视着诗人天马行空的思考,将人事翻覆、良好的祝愿融合一处,揭示出内涵丰富的哲理;后者通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借明月自喻清高,借月之阴晴圆缺感慨宇宙流转和人生悲欢离合。张若虚也有佳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句空灵别致,引人深思。

在时空感觉上,明月也极容易勾起人们的怀古之心,出现一些以咏月表达爱国情感的作品。如刘禹锡的《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是对东吴政权烟消云散的慨叹,相似的还有李白的“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具有强烈的今昔之慨和悲剧力量。总之,因情感的认同,月亮很自然地以独特的形象在古诗词中大量出现了。探究这种文学现象,有助于加深对诗词作品内涵和古代文人人格魅力的理解,也有助于加深对我们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认识。

中秋即近,该又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了吧。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中,月亮始终是诗人所不断吟咏的美好意象,统观诗人笔下的月亮,我们发现月亮绝非无情物,乃是诗人表情达意的载体。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托月言志。如曹操的《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里所描写的灿烂的天河,运作的日月,都好像出于沧海之中的雄阔气象,其实寄托着这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昂扬的进取精神。这里月亮成为诗人寄托美好理想和抱负、表达自己志向和追求的载体,而这种寄寓正是诗歌这一体裁的含蓄性本身所决定的。众所周知,诗歌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炼,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直抒胸臆,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咏物则托物言志。因而月亮这一美好意象就成为诗人言志的载体。

二、借月抒情。古典诗词中的月亮常常是思乡怀人的代名词,诗人常常借月表达故园之思,故人之念。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由床前的月亮而生思乡之情,眷眷的乡思借着床前的月表达得淋漓尽致。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的月更明,因为自己的忆弟思家。诗人借助月亮,突出了自己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诗句道出了月圆之夜人们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达了对故乡朋友的深刻思念。“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诗人借“残月”抒情,恰当地表达了分别的苦痛和对恋人的思念。而苏轼“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诗句,则借“江月”叹华发早生,老大无为,功业无成的忧愤之情。姜夔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名句,则借无声的冷月,表达了自己凄凉的黍离之悲,故园之思。

三、以月烘托。烘托作为一种创作手法,是指从侧面描写,以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古典诗词中,借月烘托的例子不胜枚举:“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漫月。„„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白居易《琵琶行》)作者借月烘托,渲染出了一种凄清之感,别离之情。而“东船西舫悄元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诗句,则借月渲染了一种静的氛围,从侧面表现了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而“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和“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的诗句,则以月烘托渲染了一幅幅清丽、明朗、宁静的月夜景象,折射出了作者的愉悦心情。

月亮,不论是皎洁如玉盘,还是弯曲如吴钩;月亮,不论是清朗之月,还是朦胧之月,总能给人以无限的情思,触动诗人的心灵之弦,因而,古典诗词中的月,呈现着丰富的多面性,需要我们细细地体会诗中的“月”情,这样才能抓任诗歌的真谛,理解作品的内容。

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此外“月”还有以下意象(1)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

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2)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

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

(3)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2.流行歌曲中的古典文化 篇二

时下流行乐坛刮起一股“复古”狂潮,很多优质流行歌曲都都融入大量古典因素,用历史的经典和元素诠释当今的文化现象,通过这种方式为流行音乐注入新的色彩,表1中粗略列举了近几年流行音乐创作中的复古现象。

二、流行音乐复古趋势的原因分析

(一)时代背景。

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自身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发面也跟全球的交流日益频繁。音乐作为其一种表现分支也发展的日益丰富多彩,如R&B的流行,蓝调音乐的推广。近几年来,许多研究中国传统文学的学者,都呼吁、提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激起了中国人民对重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激情。他们提倡“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认为本民族的特色才更值得我们去研究去发展,通俗点解释就是:全球交流频繁,平台越来越大。音乐作为一种媒介,也很时髦的赶了一回“复古热”。

(二)心理因素。

心理上的好奇是心理认知和感知的原动力,如果一件事或者行为长期的体现在眼前,那么就可以说这个事或者行为已经在心理上失去了好奇感,那么你的潜意识就会让你的头脑或者说意识转而去发现可以从新唤起好奇感的事或者行为,这时,所谓的审美疲劳出现了。现在的流行音乐或者更确切的表达为商品音乐吧,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为了满足人们复杂多变的审美观,在观众听惯了普通音乐之后,“复古风”是它必然的选择。

(三)古典音乐的价值。

无论是心理原因还是时代原因,笔者认为这只是外部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古典音乐的价值。不喜爱古典音乐的人听古典音乐都会觉得的音乐沉闷,没什么激情,不能带来如重金属音乐给人带来的那种神经冲击,但是如果你真的认真欣赏了古典音乐你会发现,古典音乐的魅力。

很多流行音乐初听觉得旋律很美好,但是禁不起细细推敲和琢磨,就像大提琴家王建说过这样一句话“喜欢流行音乐是一时的,但喜欢古典音乐是一世的”,古典音乐的本质正是流行音乐所缺少的那种严谨精致,内在的感染力和思想深度。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喧哗,艺术和金钱联系的也越来越密切,古典音乐从表面上看,似乎已经被打上了“老古董”的标签应该趁早送去博物馆收藏了,但是,越是浮华不实的社会越是需要古典音乐这样拥有内涵的文化进行滋养,用他的纯净去除社会的复杂,用他的严格秩序完美和谐去去除这个社会的混乱无序。

三、文化反哺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文化反哺”意指“在急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本文中所提到的音乐的文化反哺,是指现如今融入古典音乐元素的流行音乐推动了古典音乐的发展及推广,使古典音乐听众少的尴尬局面得以缓解。

流行音乐是时下最受大众欢迎的音乐,从汉语词语表面去理解,所谓流行音乐,是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或欣赏,流行一时的甚至流传后世的器乐曲和歌曲。但是当今社会的流行音乐似乎并没有那么单纯,时下的流行音乐应该是等同于商品音乐的。笔者认为:在当今社会,流行音乐是指符合大众审美的,结构短小、歌词精细、曲风朗朗上口,容易被传唱且能够带来一定经济效应的音乐。

西方古典音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西洋古典音乐,也就是那些从西方中世纪开始至今的、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音乐。狭义指古典主义音乐,是1750~1820年这一时期的欧洲主流音乐。笔者认为西方古典音乐进一步定义应该是古典加经典,即禁得起时间推敲的并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音乐,主要因其复杂多样的创作技术和所能承载的厚重内涵而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间音乐。所以这样的音乐是音乐史上不可多得的精华,值得我们仔细去欣赏去琢磨。

中国古典音乐是在中国五千年历史背景下创作的、符合中国古典的五声调式的音乐。中国古典音乐的形式有很多:戏曲、民歌、山歌、劳动号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这些音乐很多都是反映一定阶层人们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写照。

中西方的古典音乐,都是先辈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生活积累和文化积淀的成果,是古代先辈的流传下来的不可多得的智慧财富和宝贵遗产,值得我们去欣赏琢磨。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物质文化需求趋向多样化,音乐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在纷繁多杂的音乐市场,古典音乐的市场需求越来越狭窄,丰富多样的流行音乐逐步占据市场。古典音乐由原来的主流音乐地位慢慢的滑向“非主流音乐”的地位,甚至成为了小众音乐。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发展越来越快餐化,人们越来越追求的是音乐的娱乐功能,古典音乐因为其“阳春白雪”而曲高和寡,知音少让人望而却步,有些人甚至把古典音乐和严肃音乐划上等号。其实古典音乐就是曾经的流行音乐,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是一个相对而言的。舒曼、贝多芬他们创造的音乐是随时间和文化积淀而成为古典音乐,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也可称之为流行音乐。我们可以设想,现如今流行的流行音乐,会不会随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在若干年后被打上古典音乐的标签?

现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的加快,音乐的娱乐功效慢慢的以压倒性的趋势掩盖了其其他功能。流行音乐发展至今也出现了很多流派。尤其从2003年开始,流行乐坛的“复古风”更是愈吹越烈。

四、流厅音乐创作中“复古”趋势带来的益处

笔者前面提到古典音乐发展到如今面临一个很尴尬的局面,就是很多人把古典音乐和严肃音乐划上了等号,使得古典音乐不被世人所接受,复古潮的兴起正好化解了这样的局面,一方面流行化的古典音乐的更加受到新新人类们的欢迎,使得古典音乐和时代接轨,更好的进行发展。另一方面融入古典的流行音乐也更加具有内涵,避免了快餐化带来的随意化和肤浅化。流行音乐的发展趋势似乎给我们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只是一种音乐形式的区分,并不是我们所想像的水火不容,流行的娱乐配合古典音乐的高雅,正是时下人们需要也会喜爱的一道听觉美味,符合文化市场的大众需求,流行音乐中出现的这种古典音乐反哺现象,将成为未来流行音乐的主要发展趋势。

摘要:从2003年开始,流行乐坛刮起一股“复古风”,从乐坛小天王周杰伦到美少女天团SHE,还是通过“星光大道”一夜成名的李玉刚等等的音乐作品,似乎在给我们透露出一个信息,大众的音乐审美越来越有“复古”的趋势。大家不再沉迷于流行音乐带来的巨大冲击,转而更加喜爱古典元素的音乐。文中分析了产生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提出古典音乐反哺将成为流行音乐的发展趋向。

3.把流行歌曲引入古典诗词教学 篇三

一、流行歌曲引入古诗词教学的理论基础

自古以来,诗词与歌曲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谓诗歌,即诗可以歌,歌可以诗之谓,许多诗词都可以谱曲弹唱,而许多语言凝练典雅的歌词本身就是一首诗。古代文人墨客吟咏诗词之时,也常常有歌妓弹唱。虽说多数流行歌词难登大雅之堂,然而其中也不乏典雅、优美,能充分展示语言之魅力与文化之张力的佳作。若把这些歌曲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引入到课堂中,可以让学生结合诗词内容,在音乐当中驾驭联想与想象的两翼,再现诗词意境。

二、流行歌曲直接应用于诗词教学

有不少流行歌曲是直接采用古诗词配上音乐而成,而且其中有不少是经典的诗词作品。这类歌曲可以让学生在听歌中学习古诗词,寓教于乐。此类歌曲有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苏轼《水调歌头》),邓丽君演唱的《几多愁》(李煜《相见欢》)和《独上西楼》(李煜《相见欢》),蔡琴演唱的《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送别》(李叔同《送别》),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临江仙》(杨慎《临江仙》)等等。

这类歌曲大多可以直接运用于课堂教学当中,因为歌词即诗词,歌义即诗义,歌与诗一拍即合,便于学生理解把握。诗词教学中的难点——意境,也可以在歌与诗的结合中得到突破。如在舒缓低沉的《几多愁》音乐中,连平时最为调皮的学生都沉浸在歌中所传达的哀情愁绪之中了。

三、流行歌曲之意境应用于诗词教学

不少流行歌曲运用了古典诗词的意境来创作,听这些歌,能够让人自然而然地想起所对应的诗词。盖其意境相同或相似之故,这些歌词的“意”,便可应用于教学。

《涛声依旧》即是典型的利用了古诗意境,试看歌词:“带走一盏渔火/让他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已经疏远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才发觉又回到你面前/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这明显是借用唐朝张继的《枫桥夜泊》所表现的意境,歌中保留了唐诗当中的多数意象,在意蕴上则能翻出新意,述说一段逝去的恋情,歌词典雅,抒情含蓄委婉,是流行歌中不可多得的一首好歌词。“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犹如钟声穿越千年时空,在歌者的心头激荡;“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一句在继承上顺流而下,传达出亘古不变的愁绪;而“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则是对愁绪的全新诠释,歌者之愁,乃是对一段逝去的情感能否重续的询问,全然不同于诗人落榜思乡的双重愁怀。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诗与歌的意境与感情的异同之处。

四、流行歌曲之意象应用于诗词教学

有些歌词,虽然其意境不能与具体的一首诗对上号,但其遣词造句却运用了古典诗歌的意象,解读这些歌词的意象,则可视为如同解读古典诗词意象之路一样,故可“借用”。

周杰伦的《东风破》这首歌的歌词就写得很有韵味,不似一般流行歌曲的粗制滥造。全词如下:

“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我在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旧地如重游/月圆更寂寞/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花开就一次成熟/我却错过/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犹记得那年我们都还很年幼/而如今琴声幽幽/我的等候你没听过/谁再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篱笆外的古道/我牵着你走过/荒烟漫草的年头/就连分手都很沉默……”

全词呈现的意境与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中那种淡淡哀愁极其相似;内容虽属写情思却无邪,类于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那种两小无猜的爱情。而且,歌词中多处可以捕捉到古典诗词的影子,如“酒暖回忆思念瘦”源出李清照“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水向东流”容易让人联想到后主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名句。此外,词中出现的多种意象,如灯盏、如琵琶、如琴音、如枫叶、如篱笆、如古道、如漫草,都可以联系到古典诗词,都透出一种典雅之美。

这些歌词,就可以借用到教学中,如笔者就用这首歌,串讲了以上所提到的与这首歌所关联的诗词。这样,学生不仅仅学了一首诗,而且给学生提供了解中国古典诗词传统的有效途径,他们可以知道诗词当中意象、意境的传统运用,可以窥见诗词的继承与发展的脉络。◆(作者单位:江西省万安县潞田中学)

4.古典诗词中的茶文化 篇四

茶中流露出的是“情”。茶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它早已把=浓郁的茶香飘散到每个角落。品茶抒情,寄情于茶的诗句数不胜数。浅近的有:“秋夜凉风夏时雨,石上清泉竹里茶;”典雅的如:“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朴实的有:“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比欲仙。”这些历代的咏茶诗词,数量丰富,体彩多样,都很好的融入了人的真情感触,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支奇葩。

茶诗与茶词的兴起,是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我国作为诗词的国度,茶文化诗词成为我国诗词中的重要一部分。诗人以茶会友,在茶香弥漫中吟诗作赋,茶成为诗人寄托情感、寻求心灵慰藉、感悟人生真谛的挚友。“结性不可污,为尔涤尘烦。”茶文化诗词不但为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容,也为我国诗词注入了新的活力。

1、最早的茶诗

在我国早期的诗赋中,最早赞美茶的应该是晋代诗人杜育的《茶赋》,诗人以饱满的热情歌颂了这一奇产----茶叶。诗中云:茶树受丰壤甘露的滋润,满山遍谷,生长茂盛,人们成群结队的前去采摘。另外,西晋左思的《娇女诗》:

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百晰。

小字为纨素,口吃自清历。

有姐字慧芳,眉目粲如画。

驰鹜翔园林,果下皆生摘。

贪华风雨中,筱忽数百适。

心为茶F剧,吹嘘成对鼎。”

写左思的两位娇女,因急着要品香茗,就用嘴对着烧水的“鼎”吹气,非常深动地描写了两个娇女烹煮茶的姿态。

2、关于茶圣羽和茶经

说到茶事,不可不提一个人,那就是被后人称之为“茶圣”的陆羽。陆羽仿佛天生就与茶有缘,他是一孤儿,三岁的时候被一位禅师收养,陆羽的少女时代便在寺院中度过。因为最早种植茶树的是僧人,所以最早的饮茶习惯也是由僧侣间发起的。小陆羽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因此对寺院中僧人种茶煮茶,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之后陆羽走出寺院结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时考察了各地饮茶习俗并总结了历代制茶经验后,撰写了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书中全面阐述了煎茶的制作过程,也奠定了中国茶道的基础,因此陆羽也被称尊为中国茶圣。

5.古典与流行随笔 篇五

古典是一个很浪漫的词语,一盏油灯,一杯清茶,几句诗词,便令古典之美展现在你的眼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首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让我们看到了他的一颗铁血丹心,为自己的国家死不投降,面对诱惑和逼迫,毫不惧怕,“死也要为正义而死”!他让我懂得了在面对生死关头,只求问心无愧,就可以直面生死而无所畏惧,充满勇气.“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这句话来形容洛神伏妃是再合适不过了.丰富的想象;词藻华丽而不浮躁,清新之气四逸,令人神爽;传神的描写刻画,这些都可以让我体会到曹植的文采和对于甄氏深深的爱慕之情.“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欧鹭.” 听到这句诗,你一定想与易安居士登上那叶诗的`扁舟,惊起一滩美丽的鸥鹭。在此情此景,你一定不会想到居士生命中的惆怅与孤独.这些都是古典文学给我带来无尽的遐想,让我遨游古典的世界.

流行,有人把他当作一种时尚.很多人对于流行非常不屑一故,认为它内涵很“浅薄”,只是人们对于新的事物的一种好奇心.而这些在前一时间段“流行”的事物,经过人们的狂热后,人们已经对此有“腻”的态度,这些流行事物就此告一段落。而接踵而来的是更多的人们所谓的“流行”。.其实不然,流行给我们的生活中带来欢乐,让我们有所追求,为人们提供一个茶余饭后的讨论话题,为写作提供一个素材,使那些时尚杂志不至于关门大吉,也为枯燥的学习增添一些乐趣。在这个世界上,流行是瞬息万变的,没有什么东西会永远流行,但是,那些流行过的东西,仍会在人们的记忆中闪动。

6.中国古典诗词歌曲112首前言 篇六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112首前言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是采用了音乐的体裁,来宣传中国的古典诗词。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优秀的文学形式,代表了一个民族的、经典的、传统的精神,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和财富,值得发扬和继承。流行音乐的词曲家已经注意到了,中国古典诗词是可以开发的一大资源:如白居易的《花非花》、陆游的《钗头凤》、苏轼的《水调歌头》和《念奴娇》等,都已作为新流行歌曲的一种形式或体裁。中国古典诗词内容丰富,从先秦、秦汉、魏晋,到唐、宋、元、明、清,直至近代、现代,流传的优秀古典诗词无论从形式和内容上都是很丰富,表现的范围广泛,情感深切,思想深沉,每一首诗词本身就是一首歌曲。

中国古典诗词能够吟诵,原本都是可以演唱的。采用了或是青楼酒肆流行的通俗唱法;或是山野村社流传的民俗唱法;或是戍守疆域放歌的“摇滚”唱法,或是知识沙龙(士大夫圈内)偏爱的“美声”唱法;或是宫廷官宦实现的“美轮美奂”唱法;形成了随意、朴素、忧郁、豪放、雄伟、高雅、华丽等多种风格。这里收集的是从我的百多首曲谱中选择出来,雅俗不分,供音乐爱好者们呈正。

在对古典诗词进行的谱曲过程中,本人也历经了文化和思想的磨练和升华。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1.我没有选择的诗词理由是,有些已经是太优秀的作品,如岳飞的《满江红》,本人觉得已经表现的太完美了,无改变之必要。毛泽东的诗词谱成的曲,是集一代人的智慧完成的,如《蝶恋花·答李淑一》、《七律·长征》、《西江月·井冈山》等实在是太精美了。何占豪谱写的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旋律低回悠扬、余味绵长;王立平的《枉凝眉》,凄切宛转,满腔惆怅;这些都很难超越了。

2.有些诗词的曲谱也很优秀,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有邓丽君和王菲的女生版、有张学友的男生版,使古典诗词和流行音乐的结合,并得以广泛传播;但本人似乎觉得这两个版本有点远离了原作精神,苏轼是在不得志的中年,月明夜沉之际,怀念其弟时写下的,更多地是感叹,“高处不胜寒”和“此是古难全”。白居易的《花非花》,黄自写的很有民风,作品带有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痕迹,表现上有时代的局限性;我试着改变,是不是有所突破,也有待于读者的认可。所以,我对作品的重谱是以我的生活时代和背景,以及我的情感和对诗词的理解为基础的。

3.已经谱了曲的诗词,应该都是我个人比较喜欢或最为流传的古诗词。没有谱的不是因为我不喜欢,而是本人的音乐修养不深,对诗词音律的捕捉能力欠火候,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五律·好雨知时节》等。谱与没谱,也有诗词本身的原因,其一,短诗词容易写就,长诗词工程浩大,费时费力;其二,诗词的易谱性,如《诗经》中的许多,太适合演唱,古风淳厚,容易表现;唐诗过于整齐工整,音乐上也显得中规中矩;宋词长短自如,富于变化;元曲贴近生活口语,乐律显著,几乎可以直接演唱。另外也有个人的偏爱,我更喜欢朴素无修饰、民风淳厚、自然怡情的诗作或小令;同时也与个人的操行、性情和情绪的流泄有关。

4.本想各个时代都选择几首,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但也有顾全不周之处,如明清时期的诗词,主要是流传的广泛程度不够,很想多谱上几首,如秋瑾的《满江红》和《对酒》、谭嗣同的《临终语》等,只是一直没有捕捉到感觉,甚为遗憾。

5.对古诗词进行的谱曲,不是返回到古人的时代,所要表现的形式。因为“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所以不能是王维的《渭城曲》(又名阳关三叠),完全是唐音。本人本质上是以今人的方式对古诗词进行谱曲。对古诗词音律的理解,更多地是今人对古诗词的解释。本人基本采用了中国古典的五声音阶调式(宫商角徵羽)来表现古诗词音律的古朴,深重、酣厚、纯真,以区别于流行音乐。同时也尽可能适应学生的演唱,音律简单且口语化,体现今中有古、古中有今的感觉。

6.尽可能忠于原作,是我谱写的原则。所以诗词一般不延伸扩展,一般也不添加词语,除非是乐律的需要。普及中国古典诗词,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文学修养,能以演唱的方式熟记和背诵几十首古典诗词,这就是我的希望所在。7.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数字音乐的普及和推广,使学生的音乐修养有了极大的提升。使用计算机技术,进行音频处理,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本集可以成为音频处理的原始素材,使用曲谱进行计算机自动编曲,再配上图片、动画、视频,加上片头、片尾、字幕等,练习做成一件完整的多媒体的作品。本书的下一本将介绍如何使用计算机进行音频处理的方法和过程,书名暂定为《数字音频基础和制作实例》,希望读者能喜欢。

7.传统文化在古典建筑中的应用 篇七

关键词:传统文化,古典建筑,特点

0 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 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而这种展现, 渗透在建筑之中, 铸就了中国古典建筑的独特内涵。所以, 在中国传统的建筑中蕴藏着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底蕴。

1 中国传统文化在古典建筑中的体现

若想探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国建筑领域中的应用, 首先要明白, 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的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 而这些精神在中国的建筑方面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凝聚之学

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 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 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 形成一种文化关系。其中个人与他人, 个人与群体的有机联系主要表现在古代中国的社会组织形式上。这种组织形式可以用三个字概括———家天下。小到社会基本单位, 大到国家, 皆是如此。反映在传统建筑空间, 首先是合院式建筑居多。比如传统合院式民居, 所有居住空间都是内向性、防御性、凝聚性的;宫苑建筑也是如此, 只是尺度加大, 结构层级增多。最初的这种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建筑物能够有独立的空间, 也就是能够给自己一定的私密空间, 让室内空间与外界环境有所分离。而古代中国社会组织的结构是相当森严的, 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伦理制度的外化, 反映在建筑上, 就表现为建筑形制的定型, 以及使用上的严格限制。重檐庑殿顶是民宅不可以使用的, 黄色琉璃瓦也是如此。与中国不同, 西方社会人神分治, 社社会组织形式也比较松散。希腊与罗马曙光照耀的时期, 城邦内部建筑空间都比中国的公共性强;剧场、斗兽场、浴场、市政厅……公共建筑的数量和类型也较中国的多而丰富。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人文关系在建筑中独特的展现。

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在中国古典建筑中的主要表现为分布在大江南北, 边远村寨的各式民居, 这些古代最大量的建筑, 营造自由, 不拘一格, 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密切地溶化为一体, 显现出丰富多样又自然严密的特点来。它们的平面布置灵活, 结构上也随宜地采用当地的物产, 因村致用、因地制宜, 从而变幻出极为丰富多样的形式来。就拿江南丘陵的农村住宅来说吧:三间四柱, 白墙青瓦, 依山傍水, 与清风, 白云, 烟霞晨曦, 幽林曲溪, 自然地融化在一起, 表现出一种亲切、秀丽而又含蓄的美, 那些专门为观赏自然风景美而设置的, 各名山胜水的风景建筑, 以及再造山水美的小巧园林, 亦以清丽, 明秀, 脱俗而有韵味取胜, 这些都是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在中国古典建筑方面的最佳体现。

1.2 兼容之学

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 但是中国的古人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这种兼容, 主要表现在佛教寺院的建筑格局方面。最初的佛教寺院是廊院式布局, 在寺庙的中心建塔, 或建佛殿。寺院布局, 依据中国礼制的规定, 主要建筑都建在中轴线上, 左右对称, 前低后高;以大雄宝殿为中心, 从山门到前殿到左右钟鼓楼, 因地制宜进行建设。这一点也恰恰应和了中国古典建筑中人与自然的有机结合这一特点。殿堂的屋顶, 较多地采用庑殿、歇山、重檐、悬山、硬山、卷棚等样式。屋顶, 无疑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最重要的部分, 无论正视、侧视、俯视, 它的立面平面都是曲线。曲线优美的屋顶, 尤其翼状起翘的“飞椽”, 轻巧活泼的动人形象, 是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部分。这既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委婉曲折为美的审美观, 又有着非常实用的价值。大殿一般采用梁柱结构。其梁柱做法, 是沿进深方向在石础立柱, 柱上架梁;梁上又立短柱, 上架一较短的梁。这样重叠数层短柱, 架起逐层缩短的梁架。最上一层立一根顶脊柱, 形成一组木构架。每两组平行的木构架之间, 以横向的枋联结柱的上端, 并在各层梁头和顶脊柱上, 安置若干与构架成直角的檩子;檩子上排列椽子, 承载屋面荷载, 联结横向构架。这种木构架, 是用中国传统工艺做成, 可抗地震的破坏, 可以说是既美观又实用。而佛塔大多采用砖石建造, 包括西安大雁塔、小雁塔和大理千寻塔均为砖石塔。石窟是在河畔山崖上开凿的佛寺, 是早期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佛教建筑不但记录了中国佛教的发展历史, 石窟和寺院里大量的壁画、雕塑及其他文物, 还反映了辉煌的中国古代艺术与文化。由此可见, 在中国的佛教建筑, 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这也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之学。

1.3 经世致用之学

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 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 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 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 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 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这种基本精神表现在中国古典建筑中就是一种务实精神。因为中国古代以农耕生活为主, 在农耕生活中, “一份耕耘, 一份收获”。这种在实践中获得的理念便渐渐使中国人形成了一种求真务实的群体趋向。农民在农耕活动中认识到“利无幸至, 力不虚掷”的真理。而这种农人的务实之风同样也感染了古代的知识分子, 于是“大人不华, 君子务实”便成为贤哲们一向倡导的精神。同时, 实用理性也逐渐成为我们根深蒂固的民族精神。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的若干特征及其建筑概念都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实用理性的务实精神。由于中国古典建筑体系一直坚持着有节制的人本主义建造原则, 始终以人体尺度为出发点, 不求高大永恒, 所以, 我们无论什么类型的建筑都很少出现像西方教堂那样超尺度的东西。中国建筑的庞大是通过小尺度单位的院落, 不断有规律地衍生而产生的。不本论建筑群有多么庞大, 人在其中活动, 所感受到的永远是人与人相亲和的尺度。而且, 中国古典建筑中的外饰, 也多是在实用的基础上兼具美观的效果。这种设计取向, 正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实用理想性思想居于统治地位的特点, 迥异于西方在神学迷狂之下所追求的超尺度。

由此可见,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凝聚、兼容与经世致用的特点, 很好地渗透到了我国的古典建筑群中。学习、理解中国的古典建筑, 对于我们现代的建筑设计来说, 意义非凡。

2 结语

总而言之, 建筑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 建筑的发展同时也是文化的发展。所以, 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理解中国的古典建筑, 并在此基础上传承和发扬, 是对我们新一代建筑师最为基本的要求。这里, 还要引入另外一个概念, 就是建筑符号。没有建筑符号的建筑师不会创建出有生命力的建筑。因为建筑符号中凝聚了大量的文化信息, 传递给人们传统的信息和共鸣。因为不同的建筑带给人的感觉不同, 他们可以借助人的思维发展空间, 让人能够不由自主的回忆起中国传统文化。所以, 将这种建筑符号元素直接提炼到现代建筑的设计, 再加上一些通过整理以及升华之后再应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这样就可以很有效地传承具有浓郁色彩的中国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曲晓舟.简述建筑与文化各个层次的关系.

[2]罗超君.汉传佛教寺院建筑布局 (2005年中国古建筑考察报告) .

8.法餐古典也流行 篇八

有时候我们能感觉到人们对于法餐价格的敏感,但其实法餐的多样性能够满足客人用平价来探索法餐的美妙。在法国“小馆子”“当日特供”也比比皆是。法餐是世界三大主流菜系之一,每个厨师都在尽自己最大所能去让更多人感受法餐、理解法餐、爱上法餐。

展演的第一道菜的主材是扇贝和法国黑鱼子酱,灵感来源是Gordon Ramsay创作的米其林星级菜品, 用很简单的食材制作而成。主要的想法是用新鲜的苹果和软块茎芹与带子碰撞出多重口感。最好的处理在于带子,要让客人先感受到它的鲜,然后其他的食材再带出等多的味道。同时我尊重法餐的烹饪步骤,以及自己的摆盘风格,菜品呈现相对自然。

第二道菜想为大家奉上一道“海陆大餐”, 要既能代表法国传统又有我的个人风格,最终我选择了鸭肝和蓝龙虾,两个法餐里的顶级食材。如何平衡鸭肝中的油腻?我选择了两个主要食材,第一个是柠檬,第二个是甜菜头。同时它们的颜色也有着鲜明的对比。食用时搭配Brioche,甚是美妙。

9.流行歌曲中的古典文化 篇九

[摘要]流行音乐歌词对古典文化、古典文学元素的吸收和利用,使流行音乐歌词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被赋予古典美。大学生是流行音乐的主要受众之一。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以三首融合形式各异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乐歌词文本的代表性作品为个案,分析研究大学生对流行音乐歌词古典美的鉴赏能力现状,以期为鉴赏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流行音乐歌词 古典美 案例分析

流行音乐歌词对古典文化、古典文学元素的吸收和利用,无疑是流行音乐歌坛大众艺术和高雅文化的融合性的变革。融合形式,从以邓丽君的个人专辑《淡淡幽情》为代表的古典诗词直接入乐;到以陈小奇《涛声依旧》为代表的化用古诗词;再到以方文山的纯粹“中国风”歌词,;再到最近在《中国好歌曲》盛典上一举夺冠的霍尊的《卷珠帘》。这些都是具有古典美歌词的流行音乐的代表性作品。

下文通过案例分析来展现目前大学生对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乐歌词的鉴赏能力现状。实施方法为,首先选取三首具有代表性且形式不同的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乐歌词文本;然后在《音乐鉴赏》《经典诗词鉴赏》的课堂上让学生鉴赏;最后,采取个体访谈和集体提问的方式来探究目前大学生的鉴赏水平。探究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歌词的名称、内容、情感、意象和意境、修辞、炼字等方面。

案例分析一:《独上西楼》

《独上西楼》是邓丽君个人专辑《淡淡幽情》(里面收录的都是配以现代流行音乐的唐宋词名篇)的一首,取自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全词短短数字,用淡淡的口吻,轻轻地道出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最后用在心头的另一番滋味作结。全词短小精悍,却深蕴情感,表现内心的忧愁,虽浓烈但内敛。

对于词作所表现的情感,学生基本上都能以“孤独”“寂寞”“离愁”“忧愁”“离愁别绪”等词语呈现出来。词中凄清孤冷的氛围,学生也都能从独上西楼、残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些意象上找到线索。但是关于清浅内敛实际却深郁浓厚的细微感情,大约有一半的学生体察不到。至于最后一句的故作豁达以及其背后深深的叹息,大部分学生都体会不到。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独上西楼》这样直接入乐歌唱的词作,仅能体察到粗笔勾勒的明显的情感,对于细微的感情表达和感情层次的变化难以体察。

案例分析二:《涛声依旧》

陈小奇作词的《涛声依旧》化用了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词中,一个个意象重新组合,演绎了一段非常经典的曲折缠绵的爱情故事。男女主人公久淤于心的祈盼、渴望、见到对方后的欣喜,以及对对方心思的猜度和心灵的感应都蕴涵在歌词所表达的意境中了。

学生都能找到它与《枫桥夜泊》的化用和被化用的关系,都能理解出是爱情主题。但对于“枫桥”,很多学生不知道这是姑苏城外的一个古镇名。此外,很多学生对《涛声依旧》歌词表达的细微情感模糊不清以及对场景的作用认识不到位。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涛声依旧》歌词的鉴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与他们学习过《枫桥夜泊》以及歌词的明白晓畅有一定关系。不过,虽然如此,学生还是缺乏对细微情感和意境作用的认识。

案例分析三:《东风破》 《东风破》是一首古意盎然的歌曲,歌词文本本身就洋溢着古色古香的韵味。①这首歌的歌名是可以有多种理解的:可以理解为词牌名的借用;也可以理解一种词调(即曲谱),这里指词作者借古曲来抒发情感;诗词中还常用“东风吹花落”来喻示青春的逝去,暗示感情不能圆满。②内容写一个抒情男主人公重游故地,回忆起了多年前那段没有结果但最美的恋情,如今事过境迁,他仍然在琴声幽幽中默默等候——虽然他早已将故事的结局看透。③歌词表达了两种情感——“离愁”和“思念”,体现了我国古典诗词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情感:一是离愁别恨与身世飘零之苦,二是物是人非、世事变迁之感。④用到了孤灯、月圆、烛火、酒、水东流、琵琶曲、枫叶、篱笆、古道等文学意象,描写凄凉之景,表现孤独寂寞之情。⑤巧妙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并非常注意炼字,使之更具有古典文学的韵味。如“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花开一次成熟,我却错过”“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等句。关于炼字,“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中的“瘦”字和“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一句中的“偷”字用字巧妙。总之,歌词以宋代“婉约词”的手法,借助一系列的美好意象与巧妙的修辞来间接地传情达意。

学生基本都能理解歌词的内容;对于歌词所表达的情感,都能找到关键词“离愁”和“思念”,但对于更深层次的游子漂泊之苦和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感则很难体会出来;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出歌词中的意象,指出这些意象组成的凄凉古朴之意境,并能联想到很多与之相关的古诗词句;但对于歌曲名字的多重含义和歌词使用的修辞手法以及炼字,则很难鉴赏出来。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东风破》的歌词文本的鉴赏还停留在较浅层次上,理解的仅仅是歌词文本清晰表达出来的内容,对于稍深层次的内容以及需要古典文学知识的内容的鉴赏还有所欠缺。

小结:

通过以上对《独上西楼》《涛声依旧》《东风破》三首具有古典美歌词的案例分析,可以大略总结出目前大学生对具有古典美歌词的流行音乐的鉴赏现状:对歌词通俗易懂、故事脉络清晰的流行音乐,学生鉴赏起来得心应手;对歌词文言意味浓郁、修辞手法较多和故事场景古今交替、今昔交错的流行音乐,欣赏起来则需跨越重重障碍;对歌词表达情感的鉴赏,学生仅能体察粗笔勾勒的情感或歌词文本明白呈现出来的情感,对于细微的感情表达和感情层次变化则体会不到;对于需要古典文学知识的歌名或意境以及炼字等内容,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总体来看,目前大学生对具有古典美歌词的流行音乐的鉴赏还停留在一种浅显和粗犷的水平上,还不能达到对歌词深层次挖掘和精雕细琢式的鉴赏,有待于古典文学知识的补充和鉴赏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0.流行歌曲中的古典文化 篇十

关键词:语文课堂;古诗词;激发情感;运用举例;引导鉴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286-01

在运用古文化渗透课堂教学时,应注意三个问题:一是教师本身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选择典型的案例,对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有个大致的了解和把握,运用自如,恰如其分。二是善于辨别真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分析问题,宣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不能盲目照搬。三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开阔思路,积极参与,有时候将学生的智慧火花聚焦,就令人眼花缭乱,课堂上就会有意外收获。对教师而言,能更多地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扩大表扬面。对学生而言,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学好语文的兴趣。

我认为古文化的魅力不应单纯散发在语文课堂上,它也可以通过教师精湛的语言、生动的讲解和别致的设计渗透在每一科教学中。在语文教学中,我通过反思发现自己有意无意将古文化渗透于课堂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运用古典文化:

一、古诗古词之运用于激发情感

古诗词造句齐整寓意丰富,很多是家喻户晓、朗朗上口的名句,咀嚼起来,令人齿颊生香。如在讲“不同的情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情绪”,这一部分内容时,我运用了情感色彩对比强烈的苏东坡的两首风格迥异的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谣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樽还酹江月。”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的代表作,高瞻远瞩的豪放情怀充分展示了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读毕,令人“荡胸生层云”,浮想联翩,正是这个唱出“大江东去”,喝酒也要“把酒问青天”的东坡,写出的《江城子》,却真情郁勃,句句沉痛,惨绝痛绝。“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首词的情境是什么呢?其时,夫人王弗逝世十年,东坡本人亦经历人生沧桑,做此悼念亡妻之词寄托哀思。同学们通过这两首词的对比,感受到了情绪的复杂性及人类情感世界的丰富细腻。许多同学将它摘抄在阅读笔记上,反复吟诵,既深刻理解了教学内容,又体会到古典诗词动人心魄的美。

至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等更是随手拈来,这种耳熟能详的诗句的运用比用语言解剖来讲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

二、古人古事之运用于举例

几千年的灿烂文明,涌现出多少代代传诵的人物及可歌可泣的事迹。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陶渊明,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大丈夫——项羽,有“精忠报国”的血性男儿——岳飞,有清正廉明的陶侃,有忍辱负重的司马迁…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他们身上得到集中的体现。

在讲课过程中,我除了列举当代英雄人物的事迹,还有意筛选古人古事让学生穿越时空,体会异同。如在讲“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这一内容时,我就用了“曾子杀猪”“孟母三迁”的故事,与当前“小皇帝”“小公主”的家庭教育作了对比,让学生思索。一个学生写道:“爱孩子是母鸡都会做的事情,可是怎样才是正确的爱?古人尚且明白言传身教。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看看现代社会有些家长迁就、溺爱孩子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令人担忧,这种没有方向的爱只会让孩子栽跟头”。实现了预期的教育效果。

三、文学作品之运用于“佐料”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喜爱、鉴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修养,从而培养理解力和语感,促进学习,这是我联系文学作品进行教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如讲“高雅情趣与庸俗情趣”时,我大量引用了《红楼梦》中的宝黛钗的怡情雅趣与赦珍琏等一干子弟的骄淫奢侈作对比。宝玉作《芙蓉女儿诔》,黛玉谈琴,宝钗论画都是洋洋洒洒一大篇。古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并非夸大之词。高雅情趣使大观园的女儿们个个言谈举止不俗,在相互倾轧、勾心斗角的复杂环境中仍拥有一份高洁的情怀,给精神以憩息之地。《红楼梦》是中国小说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庞大的故事脉络,立体多维的人物描写,很多都可以用做语文教学的“佐料”,让课堂变得有滋有味。当然,除《红楼梦》外,还有很多其他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可供采撷。

时间久了,我发现学生越来越喜欢上语文课,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表现得出奇的活跃。课堂上常常笑声不断,不时迸出智慧的火花,语言的火花。我也更热爱自己的事业,因为从孩子们的成长和笑容中我感受到了创造的快乐和工作的价值。另外,我亦明白了什么叫“教学相长”。为了给孩子们更丰富的知识,我要求自己拥有不止一桶的“活水”,不断学习。

上一篇:平安社区百姓讲堂健康知识讲座下一篇:体育局工会主席就职讲话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