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发展云南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思考

2024-06-28

培育和发展云南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思考(共6篇)

1.培育和发展云南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思考 篇一

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链发展探索

【摘要】:新世纪,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的产业正在崛起,各少数民族也在发展自己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所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已经被众多国家所认同,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正在强劲崛起,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的重点和支柱产业。在我国,十二五规划正式指出,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全力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工程。但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一哄而起,没有看清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思路,缺乏对本民族文化产业市场发展的长远思考,导致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不是很顺畅。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正在相互交融,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多元化的态势。本文结合当前文化的多元化与同质化,探讨分析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文章从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传统体育、艺术品、民俗等方面,叙述少数民族丰富的文化资源,各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文化资源是少数民族发展的基础,少数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绚烂多彩的文化,留下了许多文化遗产。其次,重点分析内蒙古、云南、新疆、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分析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分析民族工艺品的发展、分析民族艺术品文化发展,从而找出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最后,总结经验,针对少数民族发展的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提出深度开发云南节日、推动内蒙古那达慕体育旅游、促进新疆地区民俗旅游发展的几条发展模式,同时,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实施民族文化品牌战略、加大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发展旅游业是核心、发展民族体育产业、民族文化走创新之路等方面使民族地区找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努力创造民族特色文化,使我国的文化产业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中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创新之路。本文采用了文献分析、比较分析、总结经验法等研究方法,论文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及民族文化资源的现状的研究,指出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少数民族 文化产业 发展

一、少数民族标志性文化资源内涵

少数民族地区,通常指内蒙古、宁夏、新疆、青海、广西、西藏、贵州、云南等少数民族聚集区域。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藏族、侗族、壮族、瑶族、苗族、傣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繁衍生息、文明嬗变的历史发展进程,积淀了丰厚的根植于特有的民族生态环境,凝聚着民族感情、意志和追求,体现着民族智慧的深厚的文化资源,成为民族特有的标志。

二、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

民族文化是民族文明发展的记载,少数民族的歌谣、曲艺、传说、民族工艺和建筑、传统礼仪和习俗等文化片段历经漫长岁月风霜可能会濒于失传或销毁,需要民族文明传承的保护性开发;民族文化是精神化的物质资源,文化资源可以商品化满足人们精神消费的需求,因此,更需要将文化资源的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经营性开发。

(一)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

应注重少数民族文化景观资源和民族文化风情资源开发,初步形成地区民族特色旅游产品体系,拓展旅游市场,使旅游产业获得长足发展。内蒙古依托草原风光和蒙古族文化风貌,开发 4条精品旅游路线,12 个重点旅游区,2009 年旅游人数 4009.1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 611.35 亿元。广西依托秀丽多姿的自然景观和独具异彩的壮族的文化古迹,开发了包括5 个城市的特色旅游资源,建设了6 条精品旅游线路,2009 年旅游人数 1.2016 亿,旅游总收入 701 亿元。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是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运作,少数民族地区以其民族生存的地域风光和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开发,推出民族特色旅游产品,形成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脉络,但民族特色旅游服务相关配套程度较低,还没有形成特色旅游产业价值链体系,一些民族风情资源挖掘的旅游产品往往拘泥于形式而缺少民族文化精神与内涵,因此,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特色发展需要“行、游、购、住、食、娱”六要素组合追寻民族文化价值,拓展旅游产业价值链体系可持续发展。

(二)少数民族地区演艺产业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蕴藏的丰厚民族文化资源,以音乐、舞蹈及工艺美术等艺术形态的开发,开启了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其中融入民族生态要素,又用现代观念和技术进行了阐释的民族歌舞艺术,以全新的运作模式促动的民族文艺演出业的发展最受关注。云南的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和广西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是民族艺术资源开发商业运营的成功典范。自2003年以来,《云南映象》以其柔美细腻、气势磅礴的民族歌舞生态美巡演全国33个省市,并远赴台湾、东南亚、日本、澳大利亚、美国,欧洲等地区商业演出,演艺蜚声海内外,到目前为止,演出突破3000 多场次。自2004年,《印象·刘三姐》以其如梦如诗、气势恢宏的实景演出,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观看,截至 2009 年上半年,演出 1400多场次,票房收入3亿元。

(三)少数民族地区工艺美术业发展

少数民族文明发展的地域环境与经济文化水平,塑造的民族习尚以工艺美术思维创作的物质形态,记载民族生活方式,传承民族风尚审美。民族历史嬗变引发的经济与文化技术的变更,创造了民族时代风格烙印的民族工艺美术的工艺和内容。因此,民族工艺美术创作及工艺美术创作品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内涵,成为民族文化绚丽的瑰宝。当今,少数民族工艺美术品制作突破了民族习俗的传承功用而拓展出更宽的商业发展路径。随着少数民族生活的现代化,本民族对民族工艺美术品日用需求相对弱化,而区域旅游业发展带动了本民族之外对浓郁民族风格工艺美术品使用、陈设或收藏需求的市场,而且海外需求也比较大。2010 年中国工艺品贸易额达 3200 亿美元,其中少数民族工艺美术品占一定比例。

(四)少数民族地区会展业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依托民族区域资源特色和已形成规模的产业,筹办专业会展,推动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但会展业的发展,由于受制于地区经济、社会、场馆等因素制约,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会展业发展相对发达地区,主要包括云南、新疆、内蒙古、广西。举办的国内有影响的节庆会展包括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和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地区产业特色的专业会展包括内蒙古奶牛及乳制品交易会、中华民族商品交易会和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2010 年举办的会展 300 多项,贸易成交总额约20 亿人民币,会展业日渐凸显着内蒙古第三产业中的地位。广西地区会展业 “中国—东盟博览会”会展品牌带动了会展业的全面发展。2010 年,中国—东盟博览会已举办了七届,共有150 多家商协会参与,参展企业达一万多家,贸易成交额达49.2 亿美元。2010 年 12 月 20 日广西正式实施《会展服务规范》和《会展场馆安全管理要求》,规范会展服务,使其发展更具专业性和国际性。

三、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特色推动发展

(一)文化生态观与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西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因此,西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新的发展阶段,应融汇什么样的意识和观念支撑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协调文化产业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显得尤为重要。文化生态观是生态美学的一个分支,认为自然滋养了人类文明,人类应尊重自然,感恩自然,保持人与自然和谐氛围;自然环境塑造人类生存与生活方式,哺育了多彩的民族文化,保持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呼吁人类生产的扩张不能突破自然的承受能力,人类物质的文明不能摧毁民族文化“物种”及“物种”多样的绵延,主张用生态的智慧研究与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提出不是所有民族文化资源都可以作为产业化的形态来运作发展,反对民族文化的表层造设的经济发展。因此,文化生态观引导的文化产业发展坚守以文化资源开发的民族本源性为基础,追求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文化产业发展涌现出一些成功的范例,众多成功的范例其共同点蕴含文化生态的思想。其中,西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核心产业—演艺业典范示例《云南印象》、《印象·刘三姐》、《草原传奇》以史诗的笔调勾勒出了蒙古民族由神话起源到草原生活这样一幅雄浑多彩的历史画卷,展现蒙古诗词音乐曲艺独特的音韵意境之美,蒙古民族蓬勃的生命活力与博大的精神情怀。

(二)特色推进与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十一五”期间,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获得一定程度发展,但政府宏观导向的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并不十分明朗。2009 年国务院发布的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明确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在此基础上,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确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十个重点领域,包括演艺业、动漫业、文化娱乐业、游戏业、文化会展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品与工艺美术、艺术创意与设计、网络文化、文化产品数字制作与相关服务业。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在寻求文化产业均衡发展进程中,政府需要确定产业发展重点并推进发展。文化资源要素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应在指导意见圈定的重点领域结合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确定重点发展方向,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技术和创新能力影响文化产业发展,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总体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状态制约文化产业自主形成与发展,政府需要基于文化生态观意识下,审视标志性的民族文化资源文化产业的运作方向与方式,采取特色推进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为此,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应设立民族文化产业项目审核委员会和民族文化产业项目风险投资委员会。民族文化产业项目审核委员会由民族文化领域专家学者和文化产业高级经营管理者构成,负责审核文化产业项目申请,项目所属文化产业方向、项目开发文化资源的品相要素、价值要素、效用要素、发展预期和传承能力、成本及时间,筛选获得支持的文化产业项目及区分文化产业项目支持等级,保持文化产业内涵的民族文化生态和文化产业重点方向的特色发展。民族文化产业项目风险投资委员会由文化产业高级经营管理者和风险投资的专家构成,负责提供文化产业项目开发与运作的资本金、经营管理及其他方面的支持,促进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成果的市场化,孵化特色民族文化产业项目的产业化。

参考文献

[1]江平.中华民族问题理论和实践[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6 [2]刘纯 旅游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傅迎春 贵州导游基础知识[m].贵州省旅游局编写 2005 [4]徐万邦, 祁庆富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6 [5]罗康龙,黄贻修 发展与代价——中国少数民族发展问题研究[m].民族出版社 2006

2.培育和发展云南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思考 篇二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社会的快速进步,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更新换代, 旅游产业变得日益兴旺起来。我国西部大开放战略的实施, 有效加快了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的步伐, 有效促进了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1]。可以说, 西部民族体育文化与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西部民族体育文化能够有效推动西部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是西部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源源不竭的力量源泉。

1 云南民族体育文化与民族地区旅游融合发展的优越性

1.1 民族体育文化为旅游业增添活力

云南民族地区的旅游主要是以自然景观为主。民族体育文化的融入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增添了崭新的活动。优美的自然风光是旅游产业的基础, 而个性鲜明的, 独具特色的民族体育文化的融入则为其注入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因而更加受到游览者的青睐。在当前的旅游产业中, 特色是必不可少的一条。

1.2 民族体育文化为旅游业提供资源

云南地区的民族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 因而积淀出的一种稳定的极具地方特色的民族体育文化。这样的民族体育文化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民族风情, 而且还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精神, 为游览者提供了与众不同的心灵体验与精神享受。例如云南地区的景颇族, 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灿烂的民族文化、目瑙文化、长刀文化和牛头文化, 还有那气势磅礴素有万人之舞美称的民族传统节日“目脑纵歌”节等独领风骚。如果能够将这些资源都利用起来, 就能够有效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3 民族体育文化提升旅游业文化品位

现阶段, 全国各地的旅游景点众多, 要想在众多的旅游景点中脱颖而出, 其中的法门莫过于个性化的特色。对于云南民族地区的旅游来说, 就是展现其独具的民族特色。在这个基点出来, 将云南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与西部民族地区的民族体育文化有机融合起来, 重点突出云南民族体育文化的特征与精神, 能够有效提升云南地区民族旅游产业的文化品位, 使游客在游览秀丽风光的同时, 更能切身体会云南民族地区特有的民族体育文化之美。

2 云南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忽略民族文化内涵

现阶段, 一些民族地区在发展旅游产业的时候, 一味热衷于商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而严重忽视了民族地区文化的建设, 导致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缺少民族文化的内涵与精神,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区民族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忽视民族体育文化开发

现阶段, 一些民族地区在发展旅游产业的时候, 一味热衷于自然景观的开发与利用, 而严重忽视了民族地区的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与民族的风情, 民族的饮食, 民族的建筑, 以及民族的服饰等割裂开来。忽略利用民族的特色文化来吸引游客的有效手段, 造成许多西部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十分乏味, 旅游项目和形式十分单一。事实上, 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与西部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的开放是离不开的。

2.3 缺乏有效的管理模式

一些民族地区在发展旅游产业的时候已经意识到了开发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的重要性, 开始有意识地自觉地开发利用民族体育文化资源, 但需要指出的是, 在开放利用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模式。具体表现在, 很多民族地区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的开放尚未形成一定的系统, 相对比较分散;一些民族地区的旅游景点由村民本人经营与管理, 缺乏完备的管理与监督机构;游客的权益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 游客受到侵害时找不到相应的投诉部门。

3 云南民族体育文化与民族地区旅游融合发展的建议

3.1 转变观念

在现阶段的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中, 人们的观念还处于认识的初级阶段, 很多人片面地认为, 民族地区民族体育旅游就是单纯地指诸如民族舞蹈, 民族武术表演等一些传统的项目与形式, 其实, 民族体育文化绝不仅仅是这些, 民族体育文化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文化精神, 民族体育文化透过民族生活, 民族饮食, 民族服饰, 以及民族建筑等具体地呈现出来。民族体育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之间所存在的巨大差异是受到众多游客青睐与喜欢的关键所在。

3.2 政府重视

在现阶段的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中, 政府要积极制定相关的政策与法规, 在民族地区旅游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中找到合理的平衡点, 有效指导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良好与健康发展, 使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辩证关系得到合理的处理, 注重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多多展现优秀的民族体育文化, 使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得到有效发展的同时也有效保护与传承民族体育文化[2]。

3.3 规范市场

民族体育文化与民族地区相应的地域环境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 在一定程度上, 我们说民族地区相应的地域环境是民族体育文化的基点与依托,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离不开相应的地域环境的, 因此, 我们要对相关的市场进行有效的规范, 努力做到在开发利用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的时候, 有效防止外来文化对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的干扰, 努力葆有民族体育文化的个性化特色与独特魅力[3]。

因此, 我们要抓住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机遇, 充分挖掘本地区厚重的民族文化资源, 用厚重的民族文化资源进一步丰富民族体育旅游的内涵, 充分发挥本地区民族文化资源的优势, 以民族文化为载体来进一步推动民族体育旅游的更快更好发展[4]。

参考文献

[1]王保金.对西部地区体育旅游业发展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3, 14 (3) :218-219.

[2]黄河.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与旅游资源综合发展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 10 (3) :371-372.

[3]刘少英, 赵志强.西部民族体育文化与民族地区旅游融合发展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 18 (1) :116-117.

3.培育和发展云南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125-02

一、文化产业的含义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为,文化产业指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在中国,文化部制定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我国文化部队文化产业的定义,可以理解为文化产业就是依靠先进的文化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从而使得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进而拉动内需,促进就业。它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也是第三产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民族地区创新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文化资源丰富,特别是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更具特色。因此,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是改善民族地区经济状况、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有助于改善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局面。民族地区多位边疆地区,多与他国家接壤,地理位置特殊且有利。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资源丰富,例如旅游资源、手工艺品、节日文化等,文化底蕴深厚。“一带一路”是中国打造世界经济新格局的重大战略,通过“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我国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可以与周边国家文化产业相互交流、借鉴,吸收其他国家先进经验,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从而推动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因此,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是全面协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

(二)有助于改善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民族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城乡差距很大。文化源自于民间,而人民的生活就是文化产业的发源地,如果人民的生活水平过低,就会影响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也会使民族文化难以传承下去。民族文化产业不仅具有文化价值,也具有经济价值,民族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有助于改善民族地区人民生活水平。

(三)有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八大以来,我国致力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0年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特殊的经济,使其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环节。没有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全面小康,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兴盛与否,关系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更影响到民族地区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与否。因此,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是全面建成民族地区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三、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现状

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新兴产业,被誉为“朝阳产业”、“黄金产业”。所以它的产生和发展相对其他产业存在着不成熟的表现,具体说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文化产业缺乏创新复合型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时它也是文化产业的灵魂所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新颖的东西追求不断增大,而创新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同时文化产业需要的是既懂管理又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但是从整体来看,我国这样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许多管理者都是半路出家,没有接受过系统性的训练,对文化产业相关的知识也比较匮乏,有些有专业知识背景的却不懂得管理。所以,文化产业需要复合型人才,他们既要懂得专业知识,又要懂得管理,还要懂得创新。当前市场对这种人才需求很大,大力培养这样的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文化产品层次低。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问题,是提升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现阶段,民族地区由于受科技水平的影响,民族地区高层次文化产品相对较少。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得到开发,促进了民族地区特有的服饰、手工艺品的销售,推动了文化产品的开发。目前民族地区生产的服饰、手工艺品、土特产等,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例如,云南地区有很多生产民族服饰、手工艺品的小作坊,其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不高,销售状况不是很好,不能更起到起到传播民族文化、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

(三)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市场法律不健全,市场上充斥着的低俗的期刊杂志音像等,就是法律不健全的表现。因此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法律治理,保护合法的、可以传承优国优秀文化的期刊杂志音像等应给予法律上的保护和支持。对于违反道德、违背法律的,应给予相应处罚,确保文化产业市场的纯洁度,这有助于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文化资源没有充分开发。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优秀文化的国家,其优秀的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同时,56种不同的民族文化更为这种优秀的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许多民族地区,一些优美的自然风光、传统工艺等都没有被充分开发,这无疑是一种浪费。充分开发这些资源,不仅有助于推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有助于发展民族地区经济。

四、国外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

在国外,文化产业的发展代表着经济实力的发展程度。在美国,文化产业发展是按市场价值规律进行的。他们没有刻意去发展文化产业,然而他们的文化产业却成为世界的龙头,这是发达经济体的共同特征。在高科技和雄厚资本的推动下,迪斯尼,NBA等优秀文化产业已经成為世界文化产业的龙头。我们的近邻日本也是一个文化产业大国,动漫产业高度发达,已经成为日本文化产业的支柱。另一个邻居韩国则是凭借着有较强针对性的文化政策逐步成为亚洲的文化强国,现在韩国的电视剧产业影响较大,逐渐被其他国家认可接受。

五、民族地区创新发展文化产业的路径

“十三五”时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时期,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越来越重要。在量上,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增加;在质上,高层次文化产品日益丰富。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文化产业将成为“十三五”时期经济增长、创新创业的主要产业,在经济转型升级中发挥着也来越大的作用。

(一)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这是本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民族地区要发展,首先要依靠的就是本民族的特色文化,也就是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很多发达地区,民族文化与外界极易融合;在很多偏远山区,民族文化很难走出大山,走向世界。这就需要协调好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关系,既不能以消费为导向而牺牲传统文化,也不能为了保护文化传统而牺牲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在给予传统文化相应重视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清楚地看见文化产业带给民族地区的利与弊,以便更好地开发利用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

(二)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手工艺产品,每一件手工艺产品都有其特有的生产方式,我们要不断发掘这些手工技艺,特别是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技艺,这些传统的手工技艺应该是我们大力挖掘和发展的对象。它们不仅保留了本民族文化的文化基因,同时也適应现代的审美需要。将这些民族文化产品投入到民族文化产品市场,将会促进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我们也要提高这些产品的科技含量,在不破坏原有手工技艺的前提下,加大对民族手工艺产品的生产,以保证市场的需要。要树立民族产品的品牌意识,加强对本民族独有的手工技艺知识产权的保护。

(三)建立相应的文化市场,扩大销售途径。制约民族地区的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的主要因素就是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规模发展不够,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该以交换平台建设为纽带,以市场需求为原则,创新经营模式,以消定产,增强多种方式的合作与协同创新,转分散化经营为集约化经营,扩大规模化发展,实现特色文化产品和特色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有着许多的不足和问题。由于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相对于其他国家处于落后的趋势,但这并不代表着我国文化产业没有发展前景,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还很大。只要我们将历史文化资源转为现实产业优势,对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尽快制定发展文化消费、文化产业的政策与法规,逐步进行完善,相信我国的文化产业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专家:“十三五”将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调整时期[N].中国经济网,2014-12-23.

〔2〕“十三五”文化产业:文化成为发展新动力[N].中国文化报,2016-3-23.

〔3〕范建华.“十三五”中国文化产业带状发展新趋势[N].中国文化报,2015-5-20.

〔4〕王小佳.“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趋势与对策[N].太原日报,2015-11-24.

〔5〕十三五规划建议:文化产业成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N]. 新华网,2015-11-3.

〔6〕张瑾燕.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科技创新提升路径研究[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3,(4).

〔7〕袁明旭.论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政策创新[J].经济问题探索,2008,(8).

〔8〕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大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5-10-29.

〔9〕高宏宇.文化及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D].同济大学,2007.

〔10〕杨吉华.文化产业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

〔11〕杨永生.中国文化产业作用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

〔12〕谭博.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8.

〔13〕项莹.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与文化贸易的政策选择[D].浙江大学,2007.

〔14〕可运领.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郑州大学,2007.

〔15〕车勇.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广西大学,2007.

4.培育和发展云南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思考 篇四

思考》试卷 《关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几点所属课程

思考》 倒计时 47:27

一、判断题(10 道)

本试卷共有判断题 10 道,单选题 10 道,多选题 10 道,总分 100 分,60 分及格。

您的得分:93.33!恭喜,您通过了《关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几点思考》的考试!

1.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

正确 错误

2.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

正确 错误

3.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邓小平同志定下的方针()

正确 错误

4.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信息技术等的融合和突破催生了新兴产业()正确 错误

5.全球范围内,绿色经济、低碳技术等正在兴起()

正确 错误

6.我国的工业化当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正确 错误

7.绿色能源革命是中国率先提出的()

正确 错误 8.生物技术将引发农业、工业、医药等领域的深刻变革()

正确 错误

9.转基因技术由于未知危险要全面停止在农产品上的使用()正确 错误

10.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飞机已经成功首飞()正确 错误

二、单选题(10 道)

1.在16—17世纪,()在造船、金融及贸易等领域远比英国具有优势

A.荷兰 B.美国 C.法国 D.德国

2.“连接美国:国家宽带计划”目标是至少()亿美国家庭将拥有可承受的100Mbps实际下载速度以及50Mbps实际上传速度

A.0.5 B.0.75 C.1 D.1.5 3.20世纪60年代,()政府重点扶持和发展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器件、汽车、造船、数控机床、化纤、钢铁等产业,完成了对西方发达国家的赶超

A.日本 B.韩国 C.台湾地区 D.新加坡

4.我国计划第一步到()年,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在我国发展中发挥有效影响,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左右

A.2012 B.2015 C.2020 D.2030 5.()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举超过英法成为欧洲第一强国,其重要原因也是抓住了第二次技术革命引发的化工、电气等新兴产业形成的机会,在较高起点上开始了工业化的飞跃

A.荷兰 B.意大利 C.西班牙 D.德国

6.我国要大力发展()产业

A.生物 B.高端装备制造 C.新兴信息 D.节能环保

7.美国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将成为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

A.物联网 B.互联网 C.万维网 D.生物网

8.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风电装机大国。A.1

B.2 C.3 D.4 9.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

A.根本要求 B.关键一环 C.前提条件 D.必然结果

10.预计到2020年,生物医药占全球药品的比重将超过()

A.1/3 B.1/2 C.2/3 D.4/5

三、多选题(10 道)

1.()属于高端装备制造业

A.大型先进运输装备及系统 B.海洋工程装备

C.高端智能制造与基础制造装备 D.卫星及应用 E.风能发电

2.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具有()等特征

A.新兴性 B.阶段性 C.战略性 D.全面性 E.国际性

3.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有()

A.金属精加工材料 B.新型功能材料 C.先进结构材料 D.高性能复合材料 E.弹性材料

4.我国要积极发展的新兴产业有()

A.高端装备制造业 B.生物产业 C.新材料 D.新能源汽车产业 E.节能环保

5.()是21世纪新技术革命时期的技术发明

A.纺织技术 B.互联网 C.纳米技术 D.内燃机 E.生物技术

6.随着全球能源安全、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以新一代()发电等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迅速崛起

A.太阳能 B.核能

C.天然气 D.风能 E.石油

7.()是信息革命时期的技术发明

A.纺织技术 B.互联网 C.手机 D.内燃机 E.汽车

8.()是电力革命时期的技术发明

A.电灯 B.电话 C.发电机 D.内燃机 E.汽车

9.新型工业化就是要把握新技术革命机遇,大力发展()等新兴产业,加快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A.纺织技术 B.新能源 C.节能环保 D.内燃机 E.新材料

10.()是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发明 A.纺织技术

5.培育和发展云南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思考 篇五

阳畅宏

文化软实力是发展的 “硬功夫”。以文化产业为载体的文化软实力, 在现代经济结构和综 合实力竞争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要使怀化综合实力进入全省第二方阵, 提升综合实 力, 增强以文化产业发展为核心要素的文化软 实力, 是重要而现实的途径。

一、文化产业在低层面不断成长发展

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断提高。2004 年到2007 年, 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每年以超过1亿元的增值递增,2007年达到7.49亿元, 占GDP的比重为1.8%, 增长速度分别比GDP 快3-3.7 个百分点。

对社会就业拉动力不断增强。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 失业人数增多的情况下,2008年怀化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6万余人, 比2007年增长30%, 远高于全市从业人员5.8% 的增速。

经营性企业增加, 对财政增收贡献增强。据调查统计,2008 年全市经营性服务业企业达到3000多家, 初步形成了娱乐、印刷、广播电视、网络、图书发行、报业、旅游等十大门类, 实 现产值18亿余元, 营业收入过11亿元。其中,年营业额在1000万以上的民营文化企业达10余家。

总量排行全省 “第三方阵”。2007年, 怀化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全省的1.7%, 总量只有位于第一方阵长沙的3.6%, 只有位于第二方阵常德、梆州的21%、46%。对经济的贡献率居全省第10位, 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1%, 比最高的长沙低7.6个百分点, 比常德、梆州分别低

2.3、0.7个百分点。

二、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制于五大瓶颈

思维理念滞后使文化产业发展达不成共识。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和束缚, 部分人对文化 产业认识不清, 仍未从计划经济的 “公益文化”的圈子中跳出来, 认为 “文不经商”, 缺乏经济文化和文化经济意识。一些人虽然已经认识到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 但又顾虑一旦做大做强, 政府投入的事业经费就会逐年递减、被 “断奶”, 与其这样, 不如维持现状。还有少数人将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混为一谈, 推脱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上的责任。

体制机制不顺文化产业发展打不开局面。在管理体制方面, 政事不分、政企不分, 难以形成一个完全公平的竞争环境, 无法使文化单位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主体, 不利于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 使文化单位和社会办的各种文化都管不好。在运行机制方面, 文化产业经营主体适应市场能力不强, 经营中缺乏科学决策和管理, 分配上还普遍存在“平均主义”,人事制度上还存在严重的“政策壁垒”,难以形成流动机制和淘汰机制。

政策环境欠优使文化产业发展形不成规模。一是政策不配套。文化产业发展牵涉的众多部门制定的政策规定往往受自身权力和利益的驱动, 缺乏统一协调性, 甚至相互矛盾、相互掣肘。二是政策落实不到位。一些政策性费用的征收, 比如文物管理、小区文化设施建设的征收等难以落实到位。三是政策有空档。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既要按企业征税, 又要按事业单位进行财政调节, 较重的税费负担拖累事业发展。民营文化企业的诸多经营领域在税收方面没有相应的政策依据, 税务部门一直参照娱乐场所征税, 致使新型文化产业的发展严重落后于其它地区, 文化产业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更为艰巨。四是政策不对等。民营文化企业在资源配置、市场准入等方面未能享有国有文化企业的同等待遇, 制约了民营文化经济的发展。

市场发育不良使文化产业发展活力不够。主要表现在: 文化资源的垄断和市场准入的限制等问题仍很突出, 未能完全建立起规范有序、有利于平等竞争的市场秩序, 导致了市场机制的失灵。文化资源整合不够, 缺乏综合有效利用, 文化和旅游各自为政, 没有形成携手联合的强势, 影响了文化产业链的形成和延伸。城乡市场分割失衡, 农村文化的供需市场还没 1

有真正形成。

技术、人才缺乏使文化产业发展难上档次。文化产业是高科技和高文化相结合的产业, 而怀化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不高。以广播电视为例, 我们的设备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 掌握先进广播电视技术的人才也是寥寥无几。大多数文化产业经营者文化程度较低, 知识面窄, 知识更新不够, 对现代企业管理、资产经营知识掌握较少, 尤其严重缺乏高素质的文化经纪人、中介机构。

三、文化产业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从宏观经济政策来看, 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 文化具有的 “反经济周期调节” 特点发挥作用, 国家投资和社会资本受利益驱动也将流入文化产业这一 “洼地”。中央和省委准确把握形势, 制定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利好政策, 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新产业来发展。省委也召开了全省文化强省建设会议, 把文化产业作为重要战略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 将把大湘西培育为新的文化增长极。怀化正处于大湘西增长极的重点区域, 占有一定的政策优势。同时, 新兴传媒技术的推广应用, 不仅为传统文化产业提供先进的手段和多样的形式, 也催生出电子票务、网络游戏、手机文化、数字文化节目制作等文化业态, 极大拓展了文化节目传播的出口和通道, 为以内容制作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提供了快速发展的机遇。

从怀化来看, 文化产业己经具备快速发展的基础条件。一是经济的高速增长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支撑。国际经验表明, 人均 GDP 达到 1000~3000 美元之间是文化消费快速增长的时期。据统计,2008 年怀化GDP 达到503亿元, 人均 GDP 达到1400美元以上,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025元。预计未来10年中, 怀化年均潜在文化消费能力在50-60亿元, 文化产业可保持比GDP高2-3个百分点的增长率快速发展。二是丰厚的文化底蕴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怀化自然、历史、人文等文化遗存十分丰富, 部分己转化为产品优势或产业优势。目前全市文化市场己初具雏形, 大众传媒初具规模, 文化旅游方兴未艾, 县域文化产业初现繁荣, 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日益增强, 为打造强势文化产业创造了良好的资源条件。三是良好的区位优势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宽阔的平台。历史经验表明, 交通便利的区域中心城市是文化产业较快发展的首要条件。怀化现代综合主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 五省周边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不断巩固, 为文化产业的发展畅通了便捷之路。四是多年的积极探索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积累了有益经验。这些经验体现在以推进产权改革、盘活闲置资产、鼓励社会办文化为主要手段, 创新了投入机制: 以降低民营资本市场准入门槛、大力扶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规范文化产业发展市场秩序等为主要措施, 带来明显的政策效应: 正在逐步建立以加强周边地区政策协调、工作沟通、信息交流为主要目标的合作机制。

四、积极推动文化产业超常规发展

结合怀化产业发展现状, 建议在五个方面下功夫, 推动怀化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1、解放思想, 形成发展文化产业共识。在观念上实现 “三破三立”: 破除对文化只讲公益服务的观念, 树立对文化经济价值和产业属性的新认识。破除将文化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对立起来的观念, 树立以充分满足社会文化需求为标准的市场效益观念。破除把发展文化产 业看作只是文化战线工作的狭隘观念, 树立文化产业发展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替代 的战略地位的新认识。

2、科学定位, 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思路。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富民强市一项重大战略, 科学制定与 “十二五” 规划相配套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具体发展思路是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 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载体, 以效益为中心, 坚持政府引导与自我发展相结合, 坚持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相配套, 全力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不断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实力。重点搞好 “三个一批”: 建设一批重点文化设施, 重点抓好

标 志性文化设施和城乡基层文化设施建设: 发展一批重点文化产业, 不断提升平面传媒、广播 影视、出版发行、文娱演艺等传统产业, 大力发展创意产业、网络文化产业、文化旅游服务业和文化产品衍生产业等新兴文化产业: 培植一批文化企业, 使之发挥龙头作用, 带动群众文化发展, 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争取今后5年文化产业年均增长15%左右, 到2015年,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 GDP 的8% 左右, 成为怀化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

3、加大扶持, 健全发展文化产业政策。一是建立市级文化产业引导专项资金。规模可设在 500-1000万元左右, 并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收入的递增逐年增加。重点扶持符合 政府支持方向的文化产业, 并建立健全跟踪、评估、考核机制, 充分发挥好引导资金的作用。二是尽快制定具体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包括产业组织政策、投资融资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分配激励政策、人才培养引进政策和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政策等, 尤其是在人员安置、土地变性、不良资产核销等方面要敢于突破。三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调整和完善文化体制的所有制结构, 尽快制定鼓励非文化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创办文化产业的政策, 明确文化市场化开放的领域和准入标准、准入程序及管理监督办法, 降低准入门槛。、加强管理, 优化发展文化产业环境。首先, 政府的文化管理职能要实现“三个转变”,即从 “办文化” 为主向 “管文化” 为主转变, 从以管理文化服务机构及设施为主向管理全社会 文化为主转变, 从以行政手段、直接管理为主向以经济法律手段、间接管理为主转变。其次, 要建立和完善四项机制: 一是协调机制。借鉴上海、深圳等地做法, 建立由市主要领导挂帅, 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全市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对全市发展文化产业工 作统一规划、统一协调。二是考核机制。把发展文化产业列入对各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考核体系进行考核, 做到年初定目标, 年中抓督查, 年底搞评比。三是创新服务机制。出台文化产业投资目录, 组织开展文化招商引才、产品展销、观摩研讨等活动, 吸引民资、国资和外资投资兴办文化企业, 为文化企业发展牵线搭桥。加强文化产业项目跟踪服务, 促进项目加快建设。四是完善管理机制。加强对文化市场的依法管理, 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与培训, 强化执法队伍建设, 切实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健康发展环境。

5、凝聚人才, 培育发展文化产业主体。文化产业能否快速发展壮大, 归根结底靠人才。首先, 要多渠道培育人才。鼓励高校和企业联姻, 开展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 壮大文化产业企业家人才队伍。继续发展文化艺术教育, 培育艺术人才。鼓励文化工作者进修深造, 重视对珍贵民间艺术文化传人的培育。其次, 要大力引进人才, 实施引得进、留得住、用得活的人才战略, 以优势产业积聚人才, 以重点项目吸引人才, 以合作方式招揽人才。大力引进经营管理人才、文化经纪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等文化产业急需的各类人才。通过文化人才兴办文化企业, 以文化企业的发展壮大实现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 要大力推进文化生产、流通与高新技术的结合, 提高文化产品制作能力、表现能力、创新能力和技术含量。积极推进文化产品的多层次开发和网络化服务, 改造传统文化, 开发新兴文化产业, 增强我市文化产业的竞争能力。

6、突出重点, 打造文化产业特色品牌。一是培育龙头, 发挥主要产业带动作用。扶持印刷出版、广播影视、文娱演艺、文化旅游等现有文化优势企业通过技术改造、科技创新, 做出精品, 做大规模, 做强实力, 使之成为怀化文化产业的 “龙头老大”。通过企业壮大, 带动相关 基地和产业链发展。二是做大园区基地, 形成特色文化产业优势。继续推进出版物交易中 心、怀化报业中心、怀化影视艺术中心、“风情五溪” 影视制作基地、南西部文博中心、市印刷科技园等文化产业基地建设。进一步扶持壮大图书城、音像城、电脑城三大市场, 形成五省(市、区)周边出版物集散中心。三是做好精品, 提升五溪文化影响力。充分发挥怀化文化资源特别丰富的优势, 通过人才、科技与本地文化的有机结合, 把沅陵传统龙舟赛、侗族的踩芦笙、瑶族的盘王节等传统习俗, 咯啰打打、侗族大歌、苗族歌鼟、辰河高腔、目连

戏等民间歌舞, 培育一批地域性的怀化文化精品。深入挖掘资源的文化内涵, 努力打造“龙兴文化圈”、“洪商文化圈”、“苗侗文化圈”、“生态文化圈”, 形成更多的怀化文化旅游品牌。

6.培育和发展云南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思考 篇六

1 西部地区培育发展优势产业 (产品) 链的现状分析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年来, 西部地区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实现了质的飞跃。但是, 西部地区在发展优势产业 (产品) 链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许多问题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1.1 优势产业 (产品) 链的发展进程相对滞后

与沿海发达省市相比较, 西部地区优势产业 (产品) 链的培育和发展进程在客观上还存在巨大差距:西部地区大多数产业集群尚未形成规模, 集群的整体实力较小, 带动力和竞争力不突出, 导致优势产业 (产品) 链在整体发展过程中进程相对滞后。如同样是“万亿俱乐部”成员的四川优势产业重装制造业就没有浙江的优势产业摩托车产业发展得那么快, 那么好。西部地区在各方面与东部的差距是明显的, 而且差距还有继续拉大的趋势。不仅是发展进程上存在巨大差距, 而且整个西部地区的产业布局特点也决定了必须加快优势产业链的整合与发展, 必须要充分依托大企业大集团进行要素整合, 带动配套中小企业的发展, 并以此来解决“嵌入式”的产业布局和产业集群发展的矛盾。

1.2 优势产业链短, 断链多, 关联弱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造成西部地区产业基础薄弱但产业门类较为齐全。但是, 由于特殊时期为着特殊的目的在特殊的地点进行的特殊布局指导的思想的影响, 再加上条块分割管理体制的强化, 西部地区众多的产业门类基本自成体系, 各自为政, 孤军深入。因此, 西部地区各产业部门既缺乏与区内其他产业部门的联系, 也缺乏与区外相关产业部门的联系, 优势产业尤其如此。从产业角度看, 西部地区几乎每一条优势产业链都较短, 其核心产业部门吸聚的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前向联系产业、后向联系产业和旁侧联系产业都不多, 而且联系不紧密。这从西部地区当前大多数大型企业集原材料采购到生产到包装到分销到售后服务于一身, 以及不少企业家仍受“企业办社会”所拖累可见一斑。

1.3 优势产业链多链并行, 耦合度低, 重点不明确

较为齐备的产业门类体系, 地域单元的相对分割, 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产业自循环系统格局, 造成了西部地区各省份多年以来多链并行的局面。其实, 在西部地区这种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初级特征明显, 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的较大经济区域内形成多条并行的优势产业链本无可厚非。但问题的关键在于, 各省份以及省内的优势产业链之间衔接不紧密, 协同度不高, 有些产业链之间甚至不相容。如西部某省提出的电子信息产业和医药卫生产业, 装备制造产业和饮料食品业几条优势产业链之间相关度和耦合度极低。除此之外, 西部地区普遍存在着并行的多条优势产业链重点不突出, 没有明确以某条产业链建设与延伸为重点, 辅之以其他产业链的配套发展。其结果, 无疑是在资源稀缺条件下平均用力, 造成每一条链都难成气候。

1.4 产业链区内循环, 关键环在区外, 区际交流少, 区域特色不明显, 产业效益差

西部各省自成一体的经济, 固然形成较为独立的产业特色。但在区域开放条件下, 各省优势产业链基本布局在区内, 产业活动基本可以在区内实现循环, 与其他区域的产业系统交流少, 即便有, 也有相当部分是一方面为其他区域提供能源、初级加工产品等原材料, 另一方面却又消费其他区域产业系统输出的半成品、成品。也就是说, 一方面充当其他区域的原材料基地, 另一方面担当其它区域的产品销售市场, 换言之, 优势产业链的关键产业环抛在区外。与此同时, 由于优势产业链在区域内循环生成, 而不是在更大的开放的经济区域范围内在考虑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结合区域经济特色形成, 故而部分产业链又与其他区域产业有惊人相似之处, 即由于区域特色不明显而表现为区际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十分明显。其结果是, 在开放的市场条件下, 必然与其他区域的产业系统争夺原材料、市场份额。从而导致产业效益差, 资源优势难以通过生产优势、产品优势形成产业优势, 最终实现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1.5 西部地区各省优势产业链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第一是企业的规模结构不合理, 大企业大集团少而中小企业多, 辐射带动作用不强。以2010年公布的中国企业500强为例:西部11个省市共有58家企业入围, 比去年减少了3家, 占11.6%。而东部9省市共有354家企业入围, 比上年增加了6家, 占2010中国企业500强总数的70.8%。从行业分布上看, 进入全国工业500强的西部企业, 多数集中在石油开采、电力、石化、烟草、钢铁等由国家严格控制的垄断性行业, 一些竞争性较强、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则很少有西部企业的身影。由此可见, 正是由于大型骨干企业太少, 其支撑带动作用明显不足, 造成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不能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 制约了整个区域内企业整体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改进。第二是优势产业链条中的产品技术水平总体上不高, 附加值低。从产品结构看, 传统产品、中上游产品、原料型产品比重过大。第三是优势产业链普遍存在着外向型竞争力弱的结构缺陷, 同时面临着居民消费结构特别是农民消费结构与供给结构不匹配所造成的现实需求不足的问题。

1.6 承载产业发展的工业园区规划建设落后, 间接阻碍了优势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西部各省工业园区建设起步较晚, 数量少、档次低, 而且西部的工业园区大多由一般的综合性招商引资方式形成, 园区的集聚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较少。目前具有县域、区域特色的“块状经济”集聚区很少, 而沿海省份中一个浙江省就多达上千个。近年来, 按照形成产业集群这种产业经济模式建设特色工业园区已经成为主流, 在推动生产要素集聚, 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推进对外开放、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成为了重要的载体。尤其是在产业空间布局结构调整方面, 作为后发展地区, 建特色工业园区是推进优势产业向同一区域聚集, 培育发展优势产业链的一个有效办法。因此, 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工业园区, 通过特色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优势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进而促进优势产业链的健康发展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但西部地区在这方面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 西部地区培育发展优势产业 (产品) 链的思考与探索

事实证明, 一个地区只有构建了自身的优势产业 (产品) 链才能形成自身的竞争力。西部地区虽有一批优势产业, 但是怎样使这些优势产业形成优势产业 (产品) 链并避免出现各种问题, 使其发挥出应有的竞争力, 实现优势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呢?本文认为:

2.1 要充分发挥信息化引领工业化的倍增效应来加快优势产业 (产品) 链的发展

事实证明, 加快优势产业 (产品) 链的发展, 必须充分发挥信息化引领工业化的倍增效应, 适应重化工业化阶段产业结构升级的客观要求, 运用信息化手段对优势产业进行全面改造, 实现设计、制造、营销、财务、管理等全流程信息化, 迅速提升优势产业 (产品) 链的核心竞争力和产品的科技含量,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必须加大优势企业实施产业价值链整合和构建产业联盟, 降低能源原材料采购成本, 增强企业成本竞争力, 全面提升优势工业品的盈利能力;必须全面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实现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大力营造节约型社会;必须充分发挥西部人才、劳动力比较优势, 实施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战略, 为优势产业 (产品) 链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人力资源保障。

2.2 要建立优势产业 (产品) 链的企业群体

在整合产业链、发展优势产业集群中, 龙头企业因其拥有各方面不可替代的优势, 因此, 抓住了优势产业链中的“龙头企业”就抓住了整合优势产业链的“牛鼻子”。所以, 要加快培育优势产业链的龙头企业, 形成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鼓励强势企业通过各种形式, 在竞争中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品牌知名、管理科学、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集团, 使其成为优势产业链的重要核心和带动力量。需要注意的是, 在培育龙头企业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防止应用行政手段搞“拉郎配”。另外, 对于跨区域的产业链整合, 还要注意妥善处理地区之间的经济总量和税收的关系, 建立经济总量与税收分享的合理机制。

2.3 要推动优势产业 (产品) 链的纵向延伸

积极推动产业链的前后向延伸, 提高产业控制力、加工深度和附加值。鼓励产业链中的龙头企业根据资金、技术、管理等有利条件加强对原材料和能源等要素、上下游产品和市场渠道等环节的有效整合, 提高资源配置使用效率, 最大限度降低交易成本、获取更大的市场竞争优势。一是支持龙头企业抓好扩能技术改造, 有效放大生产能力, 显著提高市场份额。二是积极引进国内外企业, 有效弥补产业链的缺失环节, 形成原材料和上游产品的供给能力。三是支持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 提高产品档次和科技含量, 努力提高新产品产值率。

2.4 要在工业园区建设发展上进行重点突破, 突出园区的产业聚集和产业带动功能

一要科学制定工业园区发展规划, 合理布局工业园区建设。通过强化工业园区规划, 达到明确园区产业定位的目的。二要更新规划理念, 按照“体现优势、适当集中、形成规模”的原则, 形成各具特色、层次分明、功能完备、有机链接的产业园区空间布局。三要重视工业园区投资强度, 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着力搞好以工业园区为载体的工业产业招商引资, 依据各个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的区位特点和现有优势, 依托传统优势产业整合分散的产业资源, 加强产业协作配套, 提高产业互动发展能力。四要完善工业园区功能配套, 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加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培育和发挥西部各省工业园区的后发优势, 按照高起点、高水平、适度超前的要求建设好基础设施。五要调整完善产业引导政策体系, 强化产业政策在工业园区建设中的导向作用, 做优做强优势产业。

摘要:优势产业 (产品) 链的发展是西部地区缩小与沿海发达地区工业差距的有效途径, 是实现西部优势产业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的主要抓手, 因而对如何培育发展优势产业 (产品) 链的研究, 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西部,发展,优势产业 (产品) 链,研究

参考文献

[1]蒋国俊, 蒋明新.产业链理论及其稳定机制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1) .

[2]龚勤林.区域产业链研究[D].四川大学博士论文, 2004.

上一篇:小学生如何选择课外读物下一篇:油罐车卸油安全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