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校长领导力开发及启示研究(通用4篇)
1.美国大学校长领导力开发及启示研究 篇一
浅论大学生领导力开发的途径和方法
李涛公管二班20061131218
内容提要:所谓大学生领导力,是大学生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影响力,是大学生在与他人交往中影响和改变他人心理和行为的能力,它主要分为权力性的影响力和非权力性的影响力。要提高权力性的影响力,大学生必须要参加学生组织和参加社会实践;要提高非权力性的影响力,大学生必须从品格魅力、学识魅力和情感魅力等方面加强修养。
关键字: 领导力大学生领导力途径
一、领导力理论综述
(一)、领导力的界定
领导力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纵观西方各派领导力研究理论,不难发现西方领导学对领导力的研究实现了两个有重要意义的转变:从领导力为领导者固有的观念向领导力是可以培养的观念之转变;从领导力单方面存在于领导者身上的观点向领导力是领导者和追随者相互
[1]影响过程的本质及其所产生的结果的观点的转变。领导科学最初的特质理论强调领导者具
有一些不同于其他人的特殊品格,而这种品格都是固定的,是不可后天形成的。如果把特质理论看作是英雄主义的领导观,那么从行为主义领导理论开始到领导权变理论的一系列发展便是平民领导观的兴起。这两种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被领导者的在“领导”中的作用,与以往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界限分明的情形大不一样。
要讨论领导力,首先必须弄清领导力与领导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领导是个人或集体影响团体成员,以实现团体目标的一个过程。领导更多的是一种行为,而领导力是一种隐性的促进领导行为有效进行的推动力,这种推动力不一定来自于领导者。同时,领导一定需要领导力,而领导力不一定伴随领导。有学者对领导力作出以下界定:就是一种特殊的人际
[2]影响力,是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影响和改变他人心理和行为的能力。
(二)大学生领导力及其构成以上对领导力有了一个初步的界定,那么大学生领导力的内容又与一般意义上的领导力有何区别?笔者认为大学生领导力与一般意义上的领导力有很多因素是通用的,所不同的是大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真正从“领导”意义上来实践领导力的作用。所以这里依然把对领导力的定义套用在对大学生领导力的定义上:所谓大学生领导力,是大学生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影响力,是大学生在与他人交往中影响和改变他人心理和行为的能力。从根本上讲,大学生的领导力在很大程度依然是一种影响力。
有学者认为有效的领导力是指领导者通过自身权力范围对人们行为施加影响力,分为权力性的影响力和非权力性的影响力。大学生领导力的要素也可依次分为权力性的影响力和非权力性的影响力。大学生权力性的影响力是指大学生在大学内部学生组织中形成的,帯有一种正式性;而大学生的非权力性的影响力,简单来讲,即是大学生的个人魅力,包括品格魅力、学识魅力和情感魅力。以下的讨论将围绕这两方面展开讨论。
二、大学生领导力开发的途径和方法
(一)大学生权力性领导力开发的途径和方法
权力性影响力又称强制性影响力,它是由社会赋予个人的职务、地位和权力等形成的, [1]
[2] 贺善侃:《论领导力开发的理论依据和现实途径》,载《人才开发》2008年5月。马建新:《有效领导力的构成及提升途径》,载《政治文明》20007年1月。
带有法定性、强制性和不可抗拒性。这种影响力的获得与职位和权力的获得是同步的。再有明确规章制度的组织中,制度上处于领导位置的人具有一种正式的领导力,这种领导力来自于制度与组织,与领导者个人影响力没有关系。
大学生实现权力性领导力的开发途径并不多,主要有两条途径。首先,大学生提升领导力的一种重要途径便是积极参与学生组织,并以此达到以下目的:
1、通过在这种比较正式的组织中的锻炼,感受集体组织中的正式领导力;
2、在正式组织的运行中培养一种开阔的襟怀和宏观的视野,创新看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学会领导控制全局的方法,随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克服影响阻碍工作进程的因素
4、在组织中的大学生对于权力性影响力要正确认识和端正态度,要认识到在组织中的权力性领导力并不是永恒的,且自己的本质身份还是学生,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 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切勿过于官僚。
其次,大学生为了更真实的感受正式组织中的领导力,仅仅在学生组织中锻炼是不够的,还必须积极主动抓住一切机会参与社区、企事业单位、政府组织等组织的实习。通过亲身经历社会正式组织中的实践,学习在制度化的环境中如何服从和影响领导者。这对大学生领导力开发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将来的发展尤为重要。
(二)大学生非权力性领导力开发的途径和方法
所谓非权力性领导力,即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通过个人的品格、知识能力、情感等因素的作用,赢得他人及下属的信任、支持和拥护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他更多表现为一种个人魅力。大学生培养非权力性领导力有利于于提高自己的人格影响力和号召力;有利于促进各种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增强个人自信、吸引他人、能更为有效地开展说服、鼓舞、影响、激励他人等工作。大学生在大学的四年学习过程中,主要是致力于非权力性领导力的提升,这种领导力的提升比权力性领导力的提升要重要的多。以下从三方面来讨论非权力领导力的提升途径和方法。
1、注重基本品格的培养,提升自身人格魅力。高尚的品格会让人表现出一种不威而严、不令而行的魅力,一种宽宏大度、虚怀若谷的胸襟。大学生应该注重在一方面努力。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大学生要着重培养以下品质。第一,以真诚取得他人的信任。在其他人眼中,诚实表现出言行一致和公正坦率。这在老师和同学眼中是难能可贵的。作为回报,他们也会回报以最大程度的支持。第二,以宽容赢得他人尊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既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可贵的境界,也是一种感人的力量。第三,以自强赢得他人喝彩。所谓“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坚韧的品格,其实是一种心境状态,能够不断地得到增强。
2、加强知识的系统学习,提升自身基本素质。领导力开发的根本途径在于学习。领导力的核心魅力的提升在于对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学习。提升知识层次是提升综合能力的基本前提和基础,作为学生,我们的基本任务便是通过学习来不断提高知识储备。同时积极参与各种实践和活动,提高自己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紧急问题处理能力、表达能力、综合协调能力等各方面综合能力的提高。
3、注重开发情商潜力,提升自身的情感号召力。情感魅力是指以真挚的情感,增强与他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思想沟通,满足他人的心理需求,形成和谐融洽的学习工作氛围。培植领导情感魅力建立在关怀他人、真诚与他人沟通的基础上。平时大学生应该对这一方面有目的的加以偏重。
由于篇幅有限,这里仅仅讨论了最为肤浅和宽泛的领导力提升途径。大学生领导力的开发途径有千万条,把握住领导力提升的基本规律,并付出实践和努力,永不放弃坚持到底,则领导力的提升指日可待。
2.美国大学校长领导力开发及启示研究 篇二
关键词:农机企业:市场开发:启示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且稳定的发展,为中国的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再加上国家的一系列惠农政策,造成了对农机的巨大需求,不仅国内的农机企业在快速地膨胀,国际上的一些跨国公司也纷纷抢占中国的农机市场,这就使得中国的农机市场竞争激烈。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海啸,使发达国家的农机市场出现萎缩,一些农机的大企业更加增加了抢占中国农机市场的力度,使本来就竞争激烈的农机市场更加激烈。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国内的农机企业在市场开发方面面临许多问题。此外,中国的农机企业,也要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走出国门,在更广泛的市场上发展。不论是在国内市场的竞争,还是走出国门,中国的农机企业都需要借鉴一些大公司关于农机市场开发的成功经验,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市场开发模式,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一、全球化市场概述
一般我们将全球农机市场分为两个区域。一个是以北美、西欧等区域为主的发达地区,主要特点是农业作物经济效益较高,农场收入稳定,市场成熟规范,耕地面积趋于饱和,消费需求相对稳定。因此这三大农机公司一直将主要市场(传统市场)放在北美、西欧等地区。这部分地区的销售额也是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是在成熟发达的市场中,作为全球知名农机企业一直面临的问题是:竞争激烈、市场成熟、新产品与市场适应性、产品的生产周期等。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年度报告显示,在传统农业市场中很难有新的增长点。另一个是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发展中地区,主要由一些进入工业化进程的国家和自然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组成,特点是自然资源丰富,农场收入较低。农业水平落后,市场较为混乱,生产力需求极大。2000年以来,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快速增长以及耕地利用率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际化大型农机企业将市场增长点放到了中国、印度、巴西、东欧以及部分非洲国家,这些国家的农机销售增长率一直位居世界首位。迪尔、凯斯纽荷兰、爱科公司这三家公司在这些非传统市场中也具有竞争力较强的产品,如小型拖拉机以及配套农具和草地机械等。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农机市场的年产值增长率远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并且在亚洲地区占有将近一半的市场份额。所以,近些年来大型跨国农机企业纷纷在中国开设工厂,建立合资或独资公司,寻求新的增长点,这种趋势也为中国农机企业带来了新的竞争压力。
二、三大农机企业全球市场发展状况
随着全球经济增长和农业的发展,各地区的农机需求持续旺盛,至金融危机前,世界农机市场一直处于稳步增长态势,市场年需求增长保持在4%-6%。以全球三家最大的农机企业——迪尔、凯斯纽荷兰、爱科公司为例,这三家大型农机企业的市场分布在全球各地并占据世界农机市场份额的1/3,因此,其市场销售业绩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反映了全球农机市场的状况和发展趋势。迪尔公司扎根深美国市场,占据其农机市场份额的50%左右;凯斯纽荷兰公司拥有覆盖全球的经销网络;爱科公司以特色品牌的策略,占据欧洲、非洲、中东主要市场。其共同特点是采取全球区域化市场战略,积极开发新兴地区市场,加速拓展企业的全球化规模,保持了营销业绩的稳步增长。
1.迪尔公司——根深美国市场,寻求潜在增长
全球第一大农机生产企业迪尔公司一直将自己的传统市场放在北美地区(图1),而在北美地区又主要以美国市场为其业务核心部分。通过近几年的年度报告显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美国,迪尔公司占据市场份额的50%左右,称霸美国市场,同时这部分销售额也是迪尔公司农业装备收入的最大来源。这种高度区域化的发展模式与迪尔公司的企业发展历史和市场开发战略是有很大关系的。首先迪尔公司成立于美国本土并拥有170年的悠久历史,它在美国一直是农机的标志性品牌,见证了美国农业机械现代化的整个发展历程。因此,它与美国市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关系,也正因如此,迪尔公司一直在北美市场拥有良好的美誉度和深厚的品牌文化,为公司在美国市场开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次,迪尔公司将美国市场定位为全球市场的最主要部分,并深层次地开发了美国市场的各种购买需求,将本土业务做到最大化、最优化。公司根据美国市场购买力的特点和政策的导向将客户群划分为赢利和非赢利两个部分,同时再将这两个部分依据公司的业务形式和产品种类划为8个亚单元,明确了消费需求的差异性。从而通过分析不同单元的消费差异特点提供合适的产品和特殊的服务项目。第三,迪尔公司根据北美市场各个地区的差异性将细分后的市场进行区域规划,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市场。所以,迪尔公司一直将其高端产品投放到美国本土市场的产品分层销售战略,并依照各个地区的种植特点和市场需求再分配产品给经销商,如迪尔公司在美国中西部传统农业种植区提供最新的精准农业技术产品。因为这些产区地域广阔,是美国玉米、大豆的主要种植区,并具有农业基础设施发达的良好条件。对于最新的农业技术有很高的需求度和接受度(图2)。
此外,根据近年来企业发布的报告可以看出。迪尔公司正逐渐将市场开发方向调整为:以美国市场为基础,以海外市场拓展为潜在增长点,尤其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战略方向。虽然美国为迪尔公司的最大主体市场,但是公司的主要经济支撑点是依*于美国农业的循环经济发展,依赖于购买力(农户)的生产收益状况。这种发展模式使得企业的业绩增长更依赖于经济形势,这种模式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在全球化进程推进的同时,迪尔公司也正慢慢调整企业对于美国农业经济的强烈依存关系,着眼于新兴市场开发。尤其是近几年来,迪尔公司分别在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墨西哥、中国、印度等国家开设拖拉机厂,并根据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特点,向这些地区提供更接近当地经济、生产状况的产品——中、低档拖拉机产品。而高端的拖拉机产品仍在美国本土生产并主要在传统市场销售,同时也销往全世界各地。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这些发达地区的农业收入较高,农机购买力很强,同时农业基础建设发达,农业耕作制度先进,从而有较高的生产需求性和实用性。相反在亚洲、非洲和拉美地区农民收入较低,购买力不足,而且一些地区农业种植技术原始,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劳动力价值过低,从而造成对农机的需求水平较低。二是,在发展中国家生产中低端产品成本较低,可以有效地降低销售价格,增加产品在当地的竞争力。同时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工艺落后,专利技术保障制度不完善,不适于生产高端产品。
2.凯斯纽荷兰——企业强强联手,覆盖全球网络
凯斯纽荷兰公司(CNH)是一家市场分布广泛的大型跨国农机集团,公司主要的收入来源集中在北美和西欧地区,并且二者比例较为均衡(图3)。这种分散而平均化的市场分布状况是因公司发展的历史特点形成的。凯斯纽荷兰公司是由美国凯斯公司和欧洲的纽荷兰公司合并而成的一家大型农机企业。两家公司的兼并被誉为农业机械发展史上最大规模的收购活动,并且公司间的合并为整个集团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收益。首先,合并后的凯斯纽荷兰公司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农机生产企业,巩固了行业间的地位。而在合并之前,虽然凯斯公司和纽荷兰公司在行业中排在第二、第三位,但是任意一家企业的销售额都不足迪尔公司的一半,很难与第一位的迪尔公司竞争。在合并之后,凯斯纽荷兰公司与迪尔公司的市场份额差距接近,并且拥有行业中最大规模的经销网络,增加了竞争优势。其次,两家公司的合并拓宽了整个集团的市场分布,并使得公司的产品地域分布和优势产品的种类达到互补。在合并之前,纽荷兰公司一直不能成功打入美国市场,而两家公司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产品都有很高的覆盖程度。合并后凯斯纽荷兰公司迅速扩大了相应的市场覆盖面积和产品种类,为全球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由于合并后管理上的问题,凯斯纽荷兰公司处于持续亏损的经营状态。同时,由于集团业务过于庞大和分散,凯斯纽荷兰公司与迪尔公司在合并之初拥有的市场规模相近的竞争优势已经不复存在。直到2005年,凯斯纽荷兰公司宣布将公司重组为4个部门:凯斯IH和纽荷兰农机品牌,以及凯斯和纽荷兰工程机械品牌,以此来重新划分集团子公司的市场定位,改善管理上的缺陷,走出了合并后的低潮发展状态。
3.爱科公司——树立品牌联盟,打造全球战略
爱科公司于1990年成立以来,以投资管理集团为依托,迅速收购了许多世界著名的农机生产企业,如Fendt、Massey Ferguson和Valtra等。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收购,爱科公司由1990年年销售额2.2亿美元的规模发展到2008年80多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如今爱科公司已经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三大农机生产厂商。与迪尔和凯斯纽荷兰公司不同的是,爱科公司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农业与草业装备市场,并不涉足工程机械和其他商业机械领域。根据公司的年度报告显示(图4),爱科公司的主要市场在EAME地区(EAME为欧洲、非洲、中东地区)以及北美地区。而近些年来爱科公司的成功发展和快速扩张是有一定经验和模式的。
首先,爱科公司采用在不同地区主打特色品牌的市场开发策略(表1)。爱科公司旗下主要有4个核心品牌——_Massevy Ferguson、Fendt、Valtra和Challenger,它们分别在不同区域和不同领域有着很高的市场份额。Fendt公司是一家著名的欧洲农机企业,在欧洲农机市场享有盛誉,保证了爱科公司在欧洲市场的很大份额。在北美市场,公司旗下的Massey Ferguson、Challenger一直是该地区市场的两个主力品牌,其中Challenger公司是爱科公司从全球著名的工程机械公司Caterpillar收购的一家大功率拖拉机公司,其大型拖拉机的动力和质量一直在美国业界有很高的美誉度。爱科公司在不同地区内,以收购或联营的方式迅速吸纳当地品牌,通过品牌的号召力和良好的管理方式有效地拓展了市场。其次,爱科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开发战略为企业在新兴市场带来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使企业从中获得巨大的收益。根据年度报告显示(图4),爱科公司近几年来在南美地区的销售增速显著,净销售额甚至接近公司的核心市场北美地区的份额。这是因为爱科公司在南美区域的主要市场——巴西拥有竞争力较强的Valtra品牌,而Valtra公司在巴西的市场份额和产品口碑在同行业中处于优势地位。不仅如此,在2005年Valtra公司参与了巴西的一个官方生物能源项目(the Valtra Biodiesel Project)。这是当时第一个也是唯一参与巴西生物能源项目的跨国农机企业。爱科公司选取巴西为市场潜在增长点并大力开发是有一定原因的。这是因为巴西一直是全球甘蔗的主产区并且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生物能源原料国。所以,巴西对于农业装备的需求量在最近几年急速增长,市场潜力巨大。因此,爱科公司一直十分关注巴西市场,并投入很大财力去开发和培育企业品牌。事实证明,爱科公司对于巴西市场的策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收益和稳定的市场份额。
三、启 示
1.细分消费需求,把握市场定位
在市场开发时应对市场进行深度的调查与分析,区分不同购买者的消费需求,把握产品的市场定位,最终以市场需求制定开发策略。在开发市场时,也应考虑到地区间的需求差异,产品功能是否满足不同地区的适用性。通过地区的生产特点、农场收入以及适用性的深入调查。在2010年购置补贴进一步扩大的背景下,如何抓住市场机遇,扩大市场份额已经成为了各个企业的最主要问题。首先,企业应积极改变“生产”策略,着力于提供满足不同需求的产品,学习迪尔公司在美国本土市场分层次的产品供应策略。其次,中国农机企业应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以适应市场变化。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土地流转进程的推进,国内小型拖拉机市场将逐步萎缩,其使用范围、作业能力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农业生产的需求。而大中型拖拉机势必将成为未来市场的主流产品。
2.提高产品质量,增强适用功能
近些年来,凭借着购置补贴的进一步扩大,许多中国农机企业的市场销售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资金日渐充裕。于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核心竞争力放到了产品的研发和质量升级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大型的国内知名农机企业在研发创新和产品质量控制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就:产品种类扩增迅速,适应性提升,企业的核心技术专利也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与国外农机企业在产品性能和适应性方面仍有很大差距。以配套农具为例,发达国家主机与配具的比例为1:7,而中国农机市场的产品仅为1:1.6,主机与配套农机具比例不协调,作业规模、作业效率受到限制。而在大功率拖拉机市场中,国内产品很难满足大型农场的生产需求,只能进口国外的成熟产品,造成大功率拖拉机市场的外资垄断。
爱科公司2004年率先开发出了高效低耗的CVT变速技术,并迅速应用于旗下众多品牌的主力产品中。同时,带有CVT技术的多类产品在世界范围内分别获得了变速器的最佳设计奖项。时至今日,公司旗下品牌Fendt公司就有5万多台带有CVT变速技术的拖拉机在世界各地作业。可以看到,通过革新技术可以有效地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占有市场、提升品牌形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树立企业形象,打造企业品牌
从凯斯纽荷兰公司和爱科公司在开拓全球市场的成功经验来看,企业打入各国市场都需要先树立品牌形象,形成文化上的认可度,同时积极打造企业的名牌产品也对企业在不同地区的市场开发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面对未来的市场激烈竞争,中国农机企业也要及时转变市场开发的战略方向,改变低价销售的策略,从低端市场逐步发展到中高端市场,同时要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以适应当地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4.积极开发东盟市场,支持企业发展
3.国内校长课程领导力研究综述大全 篇三
国内学术界越来越关注校长课程领导力的研究,关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校长为什么要具有课程领导力
关于校长要具有课程领导力的原因,学者们认为:一是课程领导能力是校长专业发展的重要向度,这是因为教学(课程实施)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程是育人的重要载体和媒介,课程的决策、统整、选择、实施、评价是中小学工作的主旋律,中小学校长的专业领导应该更多地体现在课程领导上。二是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保障。作为学校课程改革的“领头羊”,校长应该具有相关的课程知识和课程领导能力,这是决定课程改革成效的重要因素。1三是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是促进学校自主发展和校长以及师生全面发展的一个实际上,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就要求校长要从课程管理走向课程领导,重要途径。2 34也即校长要从行政权威走向专业权威,更加关注学校课程的开发、指导与实施,更加关注学校教师专业的成长,更加关注学校课程文化的建构,而这些正是校长课程领导力所关注的核心。
二、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内涵研究
关于校长课程领导力内涵的研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如有的学者从课程领导者具有的特质出发,把校长课程领导力定义为,校长作为课程领导者在课程实践中吸引和影响教师及其利益相关者实现改善学生学习品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课程质量的领导品质。
5有的学者从校长课程领导的任务和目标出发,认为校长课程领导力,就是依据国家的课程方案在学校创造性地组织实施课程的本领。同时指出,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新时期校长的核心领导力,是校长专业发展的根本任务,是教育及学校发展规律与特点所决定的,是区别于其他行业领导者的根本所在。6杨连明也从这一角度出发,认为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是指校长领导学校全体教师创造性实施新课1 王传金,谢利民:《价值、场域与愿景——论中小学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年第12期。杨连明:《回归课堂: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有效途径》,《上海教育科研》,2008年第3期。3 钟启泉:《从“课程管理”到“课程领导”》,《全球教育展望》2002年第12期。钟启泉:《从“行政权威”走向“专业权威”——“课程领导”的困惑与课题》,《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4期。夏禄祥:《论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提升》,河南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景梅石:《试论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内涵与建设》,《辽宁教育》2008年第11期。
程,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能力。7
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主要是指校长领导教师团队创造性实施新课程,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能力,是一个校级团队决策、引领、组织学校的课程实践的控制能力。8
从领导力的特征或性质出发,指出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校长与追随者相互作用的合力,是校长与追随者为实现共同的课程目标而迸发的一种思想与行为的能力,用公式表示:校长课程领导力(合力)=校长的能力+追随者的能力-阻力。9
实际上,这些观点并不是对立的,他们所强调的侧重点不同,第一种强调了校长作为课程领导者应该具备的品质,第二种强调了校长作为课程领导者应该完成的任务。第三种强调了领导力是双向影响的。从这些不同的定义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校长课程领导力它至少应包含以下几个特征:
1、校长课程领导力是在课程领导的过程中,校长课程领导意识和作风、课程领导知能、课程领导行为和实践的共同作用的统一体。
2、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校长职位权力与非权力影响力的统一。
3、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校长与课程领导相关追随者的合力。
三、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构成研究
对校长课程领导力应该包括哪些方面,学者们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校长课程领导力应该包括七个方面,即课程理念的建构力;课程设置的执行力;课程内容的管理力;课程实施的组织力;课程资源的开发力;课程评价的实施力;校本教研的引领力。10其中,课程实施的组织力是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核心,因为新课程理论是否树立,课程标准是否落实,校本教研是否有效等等都集中地反映在课程教学上。
有的人认为校长的课程领导力表现在对课程的准确理解力、课程资源的开发力、课程实施的规划力和课程文化的建构力。11其中,对课程的准确理解首先表现在对国家课程的正确理解,表现在国家课程的校本实施上,表现在对校本课程的准确理解。
还有学者指出校长的课程领导力表现在课程动作机制的创设力、课程事务的决策力、课程实施的监控力、课程评鉴的实施力、课程文化的建构力。12其中课程动作机制包括课程人力资源开发机制、课程决策机制、课程开发机制、课程激励机制、课程评价机制、课程补救机制等。
尽管不同的研究者对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构成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关于校长7杨连明:《回归课堂: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有效途径》,《上海教育科研》,2008年第3期。师晓星:《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思考》,《辽宁教育研究》2008年第4期。孙向阳:《校长课程领导力:从“个力”走向“合力”》,《江西教育科研》,2007年第11期。10 景梅石:《试论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内涵与建设》,《辽宁教育》2008年第11期。师晓星:《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思考》,《辽宁教育研究》2008年第4期。王传金,谢利民:《价值、场域与愿景——论中小学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年第12期。
课程领导力的主要构成的看法大体上是一致的,即他们都认为校长的主要课程领导力包括课程决策力、课程组织力、课程引导力。课程领导的决策内容主要有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以及课程的改革走向。课程领导的组织职能主要是指课程领导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分配课程领域人员及组织的责任和权限,制订课程实施的规章制度,协调课程实施中的各种关系,把各种力量尽可能地组织到实现课程目标的活动上来。课程领导的引导是指领导者对课程建设情况的监督和检查。要求领导者要随时掌握信息,及时发现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采取恰当措施给予引导与矫正,确保课程实施的正常运行。1
3四、关于校长课程领导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梳理已有研究成果,学者们把影响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因素划分为以下三个层面:
(一)教育制度层面的因素
1.集权管理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教育管理体制,不仅使校长缺乏课程领导意识,还使得校长缺乏一定的课程领导能力。
2.科层化管理体制的影响:受科层化管理体制的影响,校长受到来自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配与控制,缺乏课程领导的自主权。同时,校长又支配着学校教职员工,使学校内部形成强力的控制,教师难以真正参与到课程领导中来。
3、学校评价机制的影响:受“应试评价”的影响,各个学校之间是一种竞争关系,缺少必要的沟通与交流,校长缺乏课程领导的同行者。
(二)思想文化层面的因素
1、“大教学论”思想的影响:受“大教学论”思想的影响,校长们多是熟悉教学领导的概念而不清楚课程领导是什么,更不用说有效实施课程领导了。
2、传统学校文化的影响:学校保守文化使学校和教师习惯于维护现状,拒绝合作,排斥变革。学校权威文化的表现是注重不同角色的权力等学校权威文化的表现是下级不敢对上级的决策质疑,也导致校长在课程领导的过程中无法知悉教师的真实情感。
(三)校长自身层面的因素
1、校长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在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校长们的心理极其复杂,既有对未来的憧憬,又存在着对现实的焦虑与不安,这些都成为制约校长课程领导有效达成的因素。
2、专业素养的影响:从目前校长的总体队伍来看,其专业素养并不尽如人意。一些校长的课程观存在着偏颇,课程意识狭隘,旧有的课程管理思想根深蒂13 沈小碚、罗入会:《课程领导问题探析》,《教育研究》2004年第10期。
固。有些校长知识面狭窄,无法超越传统课程的局限去思考和行动,缺乏整合的专业知识以及系统的课程论知识体系。还有一些校长课程能力不足,面对复杂的、难以确定的未知领域,往往是力不从心、束手无策。
(四)支撑环境层面的因素
校长课程领导不是孤军奋战的行为,其有效实施还需要一定的支撑条件。
1、教职员工参与的影响:教职员工的参与意愿不足,以或显性或隐性的方式抗拒课程改革者不在少数,影响校长课程力的发挥。
2、行政部门政策的影响:虽然三级课程管理的政策早已开始实施,但来自上级主管部门的规定、命令、规范对学校控制依旧过多过死,学校课程管理的自主权难以落实,校长们依然难以有效开展课程领导工作,现实中课程实务开展不力的现象普遍存在。
3、学生家长配合的影响:学生家长之所以成为阻碍校长课程领导力提升的因素,其中一个原因便是教育观念落后,学生家长不了解新课程的精神。
五、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的途径或策略研究
关于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的途径或策略,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更新校长课程领导理念、增强其课程领导意识、改变课程领导作风 课程领导观念和领导意识的更新、增强主要体现在:校长要更新思想观念,增强课程领导意识。14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关键在于唤醒校长职业自觉,增强校长职业意识,从“课程一统不须管、分数至上不去管、专业缺乏不会管”的思维定势中走出来,由过去单纯的行政领导转变为课程领导,不断促进校长的专业发展。校长要转变领导方式,建立学校课程与教学工作管理运行机制。1
5此外,校长要与课程理论专家合作,要与其他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人士互助合作,要加强与其他学校的联系,拓展自己的课程领导视野。16
(二)丰富、提高校长课程领导知识与技能
校长要认真学习和掌握先进的课程与教学理论,丰富课程领导知识,具体包括实施课程行动研究、开展校长自传研究、建立民主的教育论坛、发展新形式的学习。校长要落实赋权增能,提高课程领导能力,具体包括实行课程领导分权、把教师培养成领导、提高课程执行能力。17
课程领导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既可以通过专项培训,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
(三)校长要参与课程领导实践
校长要积累实践智慧,改善课程领导作为,具体包括校长要建构课程愿景与1
415 夏禄祥:《论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提升》,河南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景梅石:《试论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内涵与建设》,《辽宁教育》2008年第11期。王传金,谢利民:《价值、场域与愿景——论中小学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年第12期。夏禄祥:《论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提升》,河南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目标、革新课程规划与设计、监控课程实施的过程、变革课程评价的方法。18同时,校长要回归课堂,校长不能只是坐在办公室里领导课程,真正深入课堂进行观察思考对其提高课程领导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在听课和分析课的同时,我们还建议校长无论多忙也要上一定数量的课,去真正体验和实施课程,这不仅是提高课程领导能力的需要,也是许多优秀校长的成功经验。19
(四)建立校长课程领导力的考核与评价机制
20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校长实绩考评制度,推动校长的专业发展。纳入评价。
在校长评价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应将课程领导能力纳入其中并占据重要位置,为考核提供依据,也为校长提出提高课程领导能力的目标。在校长选拔、任用、提升、考核过程中,应将课程领导能力作为重要依据之一。
4.美国大学校长领导力开发及启示研究 篇四
-----摘自西南交通大学官网
9月5日下午,2014级研究生开学典礼在犀浦校区隆重举行。全体在校校领导,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清泉,各教学单位、相关部门负责人,全体2014级研究生,以及教师代表出席典礼。副校长冯晓云主持典礼。
“学术研究是大学的题中之义,追求学术本位,是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应有的本然价值。”徐飞说,“作为未来科研工作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在你们即将开启的学习和研究生涯之际,我和大家共勉一句话:视学术为志业。”
徐飞指出,志业(aspiration)固然可简单理解为“志向与事业”,但它根本上是“心、灵”使然,是一种让内心变得更加淡定从容的执念。《说文解字》曰:“志,从心之声。志者,心之所之也”,志业超越功利,追随本心,不忘初心。要真正做到视学术为志业,需要在以下几点上下功夫:
一是力戒浮躁,耐得住寂寞,“只有视学术为志业,才能淡然面对生活的清苦、社会的功利,才能克服物欲的诱惑和内心的欲望,才能战胜科研之路的艰难险阻。”二是踏实勤奋,孜孜以求,“做学问容不得半点投机取巧,需外绝声华,内无假借,潜心钻研,持之以恒,惟此,学问局面方能逐步展开”。三是锤炼对问题的感受力和学术质感。现在,为数不少的学者对周遭丰富、鲜活的现实问题熟视无睹、麻木不仁,习而不察、浑然不觉,对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的重大实践和社会变革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一味埋首于自我世界,习惯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从范式到范式,几近丧失了对自然界和现实世界的感知能力,其研究成果若去掉洋洋洒洒的文献综述、晦涩艰深的数理工具和貌似精当的标新模型,理论的空洞和思想的苍白立马可见,这非常值得学界警惕。四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要敢于打破旧有观念束缚,挣破旧有体系牢笼,敢于质疑、反思、检讨、追问、解构乃至颠覆,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大胆创新和批判性思维,对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新的假设或解决的可能。在此基础上,尊重事实,尊重证据,坚持严谨求实的态度,将假设或可能进行充分论证。”五是平正笃实,求真务实。“学问观其会通,性行归于平正”是学者追求的境界。为此,在治学态度上,要力争成为开放型的现代学人,既融贯中西、通释古今,博采众长、集思广益,又择善固执,不倚傍前贤时俊,坚持自己的学术路向。在治学精神上,追求学问精纯、缜密、谨严,思想疏通知远,识力深透。在探究工具理性的同时,注重价值理性,关切理性背后的正义性和正当性,发展各种知性美德。在学术操守上,矢志不渝地捍卫学术尊严,力戒学术功利,遵循学术规范,杜绝学术腐败,尤其要对沽名钓誉、曲学阿世、趋炎附势高度警醒,保持学人应有的风骨和气节。
主席台就座领导为新生代表佩戴学校校徽后,导师代表、电气工程学院吴广宁教授与同学们分享了治学心得;2014级研究生新生代表、土木工程学院向琪芪同学,留学研究生代表、来自卢旺达的穆海同学分别阐释了对于“学术”,对于“责任与担当”的理解。
“牢记交大校训,肩负历史使命;弘扬交大精神,立志报效国家„„”全体研究生新生面向校徽庄严宣誓后,校党委书记顾利亚教授也为2014级研究生上了第一课。
顾利亚谈到,研究生,顾名思义,就要具备较高的学术研究能力,能够承担学术研究任务,必然也就要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学术责任。学术责任的根本在于讲求学术诚信,学术诚信是大学精神的根本之所在,更是科学精神的具体体现,客观唯实、追求真理是科学精神的首要要求。近些年来,学术不端行为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势,一些科研人员论文抄袭、成果剽窃、数据捏造等行为被公之于众,身败名裂,对中国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抵制学术腐败现象,严惩学术不端行为,维护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是高校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更是同学们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
【美国大学校长领导力开发及启示研究】推荐阅读:
北京外国语大学美国社会文化研究复试经验09-04
美国金融监管改革与启示10-01
96分美国大战略及其启示06-30
学美留学教育:美国研究生生物化学申请要素及就业前景10-22
美国基金业的发展给我们的启示10-27
当代美国教育改革六次浪潮及其启示10-13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校长特别奖学金管理办法(试行)11-15
关于大学生对大学生活及心里研究问卷调查10-07
中国美国领导人对比07-27
东华大学研究生学费及奖学金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