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小学低年级进行双语数学教学

2024-09-26

浅谈如何在小学低年级进行双语数学教学(共12篇)

1.浅谈如何在小学低年级进行双语数学教学 篇一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董村小学 胡莹莹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摘要】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老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 这就是说课堂提问,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调动行为,能开启学生的心智,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愿望,课堂提问,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活动的展开,也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因此,教师的提问应该体现出启发性和挑战性,能让学生去积极主动的思考和探索。那种“听明白了吗?”、“是不是?”、“同意吗?”等简单并机械的问题,表面上看师生互动、活跃流畅、热热闹闹,实际上思维含量低,多数学生并未深入思考,只是随声附和,难以有效地激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和认知的参与。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提问艺术;有效性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但是,到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提问作用的发挥远远不够。在我们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着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了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

一、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一)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

国内的一些研究表明,当前数学课的提问平均次数多达30余次,如此高的提问频率导致了所提问题的小、碎、浅、细,带来课堂提问是一问一答多,独立思考少,不少课堂中学生的思维行动都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提问不能太多,要适可而至。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的提问如连珠炮似地射向学生,问题的量多而散,尽管有的问题设计的还比较好,但由于太密集太频繁,学生不能静下心来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效果当然不佳。

例如:有位老师在教同分母分数加法例题是这样提问的:

仓库有化肥一堆,第一天用去它的,第二天用去它的,两天一共用去这堆煤的几分之几?

师:(1)谁来读题?(2)这道题已知什么?要求什么?(3)单位“1”是谁?(4)线段图怎么画?(5)用什么方法计算?(6)怎么列式?(7)等于多少?(8)为什么用加法做?(9)分数加法的意义是什么?(10)你会背吗?(11)怎么计算?(12)你能说出这样算的道理吗?(13)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14)你同不同意这种解法?还有别的方法吗?你是怎么算的?(15)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上述课例,教者看似给学生设置了一个个小台阶,但如此程式化的提问却使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受到了限制,教师只注意了提问的提示性和序列化,学生只能亦步亦趋地跟在教师的后面,完全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权,提问虽多,但探究性少。

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抓住数学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运用归纳和综合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定位准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密集,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二)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只接受期望的答案

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 3

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例如:

师:什么叫素数?

生:素数是指它的约数只有1和„„ 师:它的本身,对、对了。

有时是另一种情况:学生开始了一个教师知道错了的回答,马上被教师打断,并代为说出正确的回答:

师:那么什么叫合数呢? 生:能被2整除的„„

师:不,不!合数是指它的约数除了1和它的本身还有别的约数。毫无疑问,这两种后果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特备是刚开始教书生涯而教授新内容时,自然会努力想使自己更安全更有信心一些,于是往往会把答案限制于教师所熟悉的范围之内,教师的第一反应会是:对于超出认为是恰当的范围之外的答案,教师会拒之门外。

例如:在教学“平移”一课时,教师出示一辆小汽车并让其沿直线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师:这辆汽车是在做旋转运动还是平移运动? 生1:汽车的轮胎是在旋转。师:汽车在旋转吗? 生2:汽车平着开是平移。

教师应该先肯定生1的回答再引导:“车轮是在做旋转运动,那整辆车实在做什么运动呢?”让学生思考得出汽车是在做平移运动。本来在生1回答的基础上加以引导,问题就解决了,可是这位教师不能或者不想再已有的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答案,却一定要等心中的标准答案,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也没能挖掘学生的开发思维。

(三)候答时间过短

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教师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课堂提问是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调动行为,能引导学生心智、调动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愿望。斯苗儿老师曾说过:我们提倡大问题(要有一定的空间),是从发展学生的思考出发的,我们又要善于设计恰当的问题空间(要有一定的指向),是从小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和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40分钟的限制出发的。因此,教学要为学生留有充分的活动、想象、交流的空间,教师提问更应该体现出启发性和挑战性,能让学生去积极主动的思考 4

和探索。

例如:教师在教学《平行线》时,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3个问题,在创设了“学生在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的情景以后,教师提出第一个问题:“你们能根据两条直线的关系把自己画出来的图形分类吗?”在学生分类之后引出平行线,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能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吗?”学生得出平行线概念之后,老师又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线?”课堂教学紧紧围绕着这3个问题,组织了相应的3个活动。保证每个环节的活动时间,充分探究,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促进每个环节的教育功能最大化,从而落实课堂教学目标。

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做出回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提出别的问题,或叫其他的学生来回答,而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做出反应。有研究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等候一段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显著变化:学生会给出更详细的答案;学生会自愿地给出更好的答案;拒绝或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学生在分析和综合的水平上的评论就会增加,他们会做出更多的以证据为基础和更具有预见性的回答;学生回提出更多的问题,学生的评论回显示更大的自信,学生的成就感明显增强。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

二、什么是有效提问

那么,什么是有效提问呢?有效提问是指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问。教师要通过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优化教学结构,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这样的提问才是有效。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所谓“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三、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有效提问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系统透彻掌握教材

首先,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

其次,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

而且,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还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对教材体系作全面了解,问题才能有层次和坡度。

教师问题的设置要有合理的程序性和阶梯性,要善于把一个复杂的、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问题。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和能力,进行问题情景设计,应分层次。如概念的理解、例题的要求、练习的完成都具体分层次。从而使问题的提出,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近及远。比如,在不同年级中都出现了《统计》这一内容,对此,教师必须有所了解。在不同的年级学习统计时,应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以解决不同的问题,并让学生获得有层次的体验。

(二)充分了解学生

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数学第五册“可能性”一课时,针对可能性有大有小这一知识点,想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成语,如:十拿九稳、平分秋色、微乎其微等。这些成语能够巧妙地体现可能性的大小。但是这些本以为很简单的成语,很多学生竟没有听说过,更别说联系数学内容了。所以说课前必须了解学生们对成语的认识和掌握情况,确定提问的成语内容,学生才能顺利解释成语内容,同时紧密联系课上所学的内容。

(三)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地探究,对于真正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积极的作用。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问。生活蕴涵着大量的数学知识,数学问题多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产生。教师要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背景材料,从学生熟悉的事物、事件等入手,采用现实再现、猜迷、讲故事、游戏、竞赛等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自主产生问题,激发探究的欲望。

例如:如教学用“连乘”解决的实际问题时,可创设有趣的场景,让学生收集有效信息,由学生自由地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买6袋球一共要用多少元?”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明确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单元的最后,安排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根据情境中提供的各种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6

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

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有效教学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在这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但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当教育界屡次倡导对话教学、互动教学之后,依然保持一言堂、满堂灌教学习惯的教师似乎不再多见。但教师从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习惯走出来之后,不期又遇到了满堂问的尴尬。

(五)提问要有层次

有效的提问应在富有层次的情境创设中激发学生的思考,由表及里,把学生引入思维的深处。

例如:在教学“中位数”一课时,通过层层设问,逐步揭示主题,巧妙地设问似石投于水,引起了学生心海中涟漪阵阵,环环相扣。一开始,创设了一个情境:一位朋友想找工作,根据招聘广告提供的部分信息,学生不假思索就选择了甲公司,因为甲公司的平均工资明显比乙公司高,可当看到具体各部门的月工资表时,同学们又反悔选择了乙公司,这时老师适时提问:这是为什么呢?引发学生思考。这是一个生活中的真实问题,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交流,引起了学生对“月工资水平”的认知冲突,发现单靠“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特征有时并不合适,从而相机引出了“中位数”的概念。

所以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要有梯度、趣度,要建立解决问题的“层级”,帮助学生沿级而上,处理好“浅表”与“深表”的关系。

(六)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问题能启发学生思路,这样的问题必须具体,明确,严密,不能含混不清,模棱两可。也能引起学生认识中的矛盾,这样的问题存在于新旧知识的联系处,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处以及低层次知识与高层次知识的联系处。还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师:“我们能否也利用转化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来推导出它的面积公式呢?”

问题一出,学生们立刻活跃起来:

生1:可以把它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出面积公式。生2:可以转化才三角形来推导出面积公式。生3:可以转化成长方形来推导出面积公式。

教师合理的引导能让学生发觉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提高系统学习的能力。

(七)提问应把握恰当时机

提问要选择恰当的时机:一是学生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的时候;二是学生研究目标不明、思维受阻的时候;三是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

比如,在教学某课内容时,学生都已找到答案,达成共识,教师是否可以继续追问:是不是只能有这种情况呢?还有没有其它的可能?这样的问题尤如在平静的湖面上丢下一块石子,效果是很明显的。

要注意把握提问的频率与契机。提问既要立足于学生共性的问题,又要兼顾学生中存在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同时还必须注意提出的问题,一定要适应学生个体的发展实际。提问的数量要具体分析、计划周密。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激发与引导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让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效。

2.浅谈如何在小学低年级进行双语数学教学 篇二

一、为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组织多样化的活动

学生在初次深入地接触汉字的时候,都会感觉到学习汉字的枯燥无味,并且,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又有好动和喜欢追求新事物的特性,这就导致了小学生的注意力极其容易被分散,充满着不稳定因素,因此,教师就要开展兴趣学习,让学生产生对汉字学习的兴趣,乐趣才是学生动力的源泉,才能够有效地提高记忆生字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的特性来展开教学活动,诸如一些猜字游戏,可以加强学生对字形的记忆。例如,在教授“羞”这个字时,教师可以说出一句谜语,让学生猜字:“一头羊长得丑”。这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探索这个字。又如“躲”这个字,教师可以根据顺口溜来进行猜字游戏。“一朵花藏在身后”———“躲”,小学生就会被这样的识字方式所吸引,从而了解要学的字的结构,对字形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在不断地识字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识字能力。

二、为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经验

小学生的知识体系主要都是来源于生活,而中国的传统文字———汉字也是从生活中演变而来的,因此,教师要将汉字的教学与实际的生活紧密地结合,实现高效的汉字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学设计中将汉字引导回归到生活中,让学生主动地去感知身边的汉字,通过不断的摸索和积累,学生所能发现生活中的汉字越来越多。例如,教师在教学生认识“龄”这个字时,学生可能会很难理解:为什么龄是由“令”和“齿”组成的呢?“令”表示的是音,那么“齿”呢?这时教师就可以将教学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长有牙齿,而要看一个人的年龄,可以从观察一个人的牙齿开始,因此,“龄”的左边是“齿”字。并且,在生活中时常出现的标语和路牌等,我们有时很难注意到上面的错别字,但是由于现如今的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计算机的应用导致错别字出现的概率逐渐增加,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广告标语也有可能出现错别字,要注意留心发现,并做出有效的改正,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发现识字的快乐所在,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识字能力。

三、为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对汉字进行归类

不同的事物之间其实也会存在有某一相同的特性,而汉字尤为如此。很多汉字除了偏旁不同之外,其他结构都完全一样,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之中,对汉字的形体进行研究,找出汉字在形体上的某一方面的特点,从而进行有效的归类,同时,教师也可以找出汉字在音节和意义上的相同点,在学生不断地学习识字中,合理地利用汉字的特性,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汉字的学习。例如,在教授“水流湍急”的“湍”字和“祥瑞”的“瑞”字时,教师可以教导学生,“湍”字的意思可以解释为水势急速,常常用来形容急水,与水有关,因此“湍”的偏旁是“氵”;而“瑞”字在古代都是最为凭信的玉器使用,称之为瑞玉,在古代,一般的诸侯想要面见帝王时,都要持有瑞玉,因此,“瑞”字的偏旁是“王”。在学生理解两个相似的字的意思后,就很容易区分这两个字,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为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促进学生间的交流

学生间的沟通交流也会影响到学生学习汉字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上或是在课下进行汉字间的沟通交流,就会加深对汉字的形体印象,并且对该汉字的含义了解更加深刻。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分成各个小组,分别进行探讨研究,这样就能够增加交流的效率。例如,教师在进行识字教学时,可以将实物投放到多媒体上,抛出一个问题,“这个汉字‘亮’的结构特点是什么?”这时候学生在接收到教师的问题之后自发引起激烈的讨论,有的人说这是上下结构,有的人说是左右结构,众口难调,但是在不断地探讨中逐渐加深对这个汉字的认知,在教师说出“亮”字是上中下结构时,学生反而会引起继续探索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总之,识字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基础,其重要性可想而知。而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教师要明确定位自己的位置,在进行识字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性,让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感受到识字的快乐,将有趣的活动融入识字教学当中,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带入汉字学习当中,用科学的方法来提升教学的水平,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参考文献

[1]武吉兰.低年级识字教学总结[J].现代农村科技,2013(04).

[2]樊艳霞,夏社明.庆城县农村小学识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8(24).

3.浅谈如何在小学低年级进行双语数学教学 篇三

摘 要:俗话说:兴趣是学习一切新知识最棒的老师。兴趣是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一种非智力条件因素,是人们进行学习新知识的一种内心深处的倾向,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动力源泉。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阅读时,应该遵守兴趣优先的原则。为学生在课堂中营造出快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给予学生更多关于阅读的新知识。就如何进行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育

小学生在四、五年级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普遍来说都比较贪玩,不会主动去学习、去阅读。因此,教师应该在教育中做好学生的阅读工作,那么教师要怎样做、要做些什么才能激发小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学习兴趣呢?

一、调动学生在生活中的阅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谁也远离不了谁。所以,教师可以从学生生活方面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阅读的热情和激情,让学生用独具特色的学习生活方式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并能够在学习生活中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在学习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时候,让学生带着丰富的感情朗读课文,感受到父子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到什么是无私的、伟岸如山的父爱,要教导学生尊敬父母,孝敬父母,懂得感恩。当然,除了感恩教育之外,老师还可以借助课文,适当地普及一些有关地震的安全防范知识,通过提问的方式“地震的时候,我们该怎么保护自己呢?”引发讨论,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最后老师总结各位学生的看法,归纳总结:“地震的时候,一定不能慌张,及时往外跑,或者可以躲在课桌底下、墙角,互帮互助,等待救援”。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教师应在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热情

学生有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小学生的阅读教育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教师想要在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得做到以下几点:(1)告诫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要学会心平气和,专心致志,不能一心二用;(2)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文章中不断提出自己内心深处的疑问,以达到学生能够明白文章中的用意;(3)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动手的能力——遇到文章中优美的段落、字词时,先用笔勾画出来。文章阅读完毕后,用一个小笔记本把勾画出来的字词、段落进行摘抄、理解。通过这样日积月累地学习,难道还怕学生厌烦阅读,不能够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不能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吗?

三、教师应在阅读教育中适当增添“游戏”

把阅读转变成一种游戏,何尝不是一种激发学生阅读热情的好办法。教师要怎样做呢?父母是学生的启蒙老师,学生家长在教学工作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因此,教师可以和学生家长进行交流、沟通,让学生家长支持、配合自己的教育工作。例如,举办亲子活动。邀请学生家长和自己的孩子在校园中进行阅读开放日。让学生和家长在阅读中互动,并对其进行班級测评,在班级中评选出书香家庭,给予学生在阅读中更多的鼓励。

想要让学生喜欢阅读不是一件容易之事,也不是说立竿见影。所以,教师要循序渐进,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激情。让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让阅读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无忧无虑地翱翔。

参考文献:

[1]宋丽华.实现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尝试[J].辽宁教育,2011(10).

[2]刘丽欣.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J].学周刊,2011(08).

[3]顾春芳.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J].中国体卫艺教育,2010(02).

4.浅谈如何在小学低年级进行双语数学教学 篇四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做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智力,还要体现出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根据数学学科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新理念中的这些新目标实际上是指明了小学数学教育中德育的内涵,因此,我们教师要结合这些目标适时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善于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渗透德育教育

在现在使用的义务教育新教材中,许多情境、例题和习题中都蕴含着思想教育因素,教师应善于从教材中挖掘、提炼其蕴含的德育因素,把显性的教学问题和隐性的德育影响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在数学教学中的育人功能。例如:在二年级计算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中以“北京申奥成功”作为主题情境,北京以56票的绝对优势胜利,鲜艳的五星红旗、五彩缤纷的烟火激起了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在应用题教学中,“啄木鸟吃害虫”、“南京长江大桥”、“节约用水”等数学问题分别渗透着环保意识、爱国意识、节约能源意识,都是鲜活的德育素材,教师“提纲挈领”似的的引导,可以起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不失时机的进行思想教育。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中,教师在让学生认识钟面的同时,还要让学生认识到时间是不可逆的,教育学生从小就要珍惜时间,科学的安排时间,准确的把握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在教学应用题时,结合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出示我市城乡建设的一些数据和资料,编出例题和习题,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激励学生为家乡的繁荣而努力学习。这样,不仅加强了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还赋予了数学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时代的气息,学生更加容易产生共鸣,有新鲜感。

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数学教学是以教学数学知识为主,因此只能结合教学过程抓住德育因素的一词一句、一例一题、一表一图,适时适量、自然地进行渗透。

例如在教学统计时,有这样一道练习:“我国运动健儿在第24—26这三届奥运会上各获得奖牌数为20块、36块、52块,要求制成奖牌的统计表。”对于这道题,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解题,而是让学生仔细读题,接着让学生说说想到了什么,许多学生都想到了我国的体育成绩进步飞速,紧接着我就说我国的体育事业飞速发展,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祖国争得了荣誉,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感到无比的自豪,你们也应该努力学习,像运动员那样为国争光。结果,所有学生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做起题来也是十分认真仔细。

又如,在教学“时、分、秒”的时候,教师在学生初步建立了时、分、秒的概念后,通过让学生读书、写字、数心跳等形式,让学生切实感受1分、1秒到底有多长,可以做多少事情,那么一节课40分钟有40个1分钟,究竟应该怎样使用这个时间,从而适时地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还如,在教学“元、角、分”时,可教育学生人民币是国家财产,代表着国家的尊严,我们应该爱护好人民币。当学生说出“爸爸妈妈挣钱很不容易,我们不应该乱花钱”时,教师就适时的加以鼓励和表扬,希望班上的其他同学也能够像这名同学一样懂事、勤俭节约、合理适度地使用人民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三、在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数学实践活动是渗透德育教育最好的方式之一。例如教学《面积的计算》实践活动,在学生认识图形和会计算面积的同时,带领学生开展实地测量教室、操场等活动,把测量的数据整理出来,再计算出面积。这样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们在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要意识到个人目标和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加强了所学知识与具体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态度。既让学生认识团体合作的重要性,又让学生增加了集体责任感,学会与人合作交流。

四、在数学训练中渗透德育教育

数学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要求学生学习数学时要一丝不苟,那么教师在教学训练中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小学生而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是通过不断地反复训练、再现来实现。通过严格地训练,使学生形成对任何事情都认真负责的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敢于正视错误、改正错误的优良品德。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优良品德的训练要有严格的要求,正确、积极地引导,从一点一滴抓起,既要注意循序渐进,又要贯穿始终。教学时,教师还要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对于低年级学生在听课、写字时要有正确的姿势,回答问题要说完整话,写作业时字、运算符号要写工整,划等号的时候要用直尺,计算要准确等;对于中年级学生要求听课要专心,分析题意是重点的字句要用尺画出来,作业要干净正确,要求验算的要列式验算等;对于高年级学生要求不仅听课专心,而且要手脑并用做好笔记,解应用题时要借助线段图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计算时要选择简便的方法,要自觉检查等。只有在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地做好点滴,才能在不断地要求提升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做事态度打下良好的基础。

5.浅谈如何在小学低年级进行双语数学教学 篇五

一、“双语”教学背景

为全面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作出《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在全区少数民族学校大力推进“双语”教学模式,不断扩大“双语”教学的范围和规模,最终实现全区所有少数民族学校全部实现“双语”教学模式的目标。

二、存在的问题

我校“双语”教学工作起步比较晚,“双语”办学经验不足,再加上“双语”教学办学条件有限,使得该校“双语”教学工作不能很好展开。目前,该校“双语”教学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双语”师资投入不足。学前“双语”教师和小学“双语”教师严重不足,这些因素直接制约该校开展“双语”教学工作的步伐。

2、双语教学资源紧缺,不利于顺利开展“双语”教学工作。

3、没有良好的“双语”教学环境,远离汉族聚居的城镇,缺少与汉文化交流的机会,使得学生学习汉语效果不是很好。

4、“双语”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三、提高双语教学的策略

1、加强“双语”领导班子建设,加大“双语”教学检查和指导力度

加强学校“双语”领导班子建设,以校长为组长,组建一支优秀的“双语”教学领导小组,负责抓学校的“双语”教学工作。

学校双语负责人全面负责本校双语工作,在做好“双语”档案的同时,要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双语”教师的备课情况、批阅作业情况、教学情况等,找出“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提出解决的方案。

“双语”教师要认真备好课,上好课,批改好学生的作业,及时做反思和总结,从实践中不断探索“双语”教学新思路。借鉴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结合我校实际应用到“双语”课堂教学中来。

2、因材施教,优化整合“双语”课程资源

由于该校学生全部是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边远农牧高寒山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畅通,文化经济方面相对比较落后,学生家长的观念也比较落后。学生从出生开始就一直在贫穷和落后的环境中成长,缺少学习汉语的环境,平时都是用本民族的母语进行交流。在“双语”教学中,可以采用图片、实物等道具教学,课堂上可以采用模仿、案例等结合少数民族生活习惯和特色教学。教学中因势利导地结合当地的生活习惯。

学校缺乏“双语”课程资源,作为双语班的一二年级的学生,没有多余的汉语课外书看,知识仅限在课本之上,缺乏开阔眼界的机会。我们可以考虑优化整合“双语”课程资源,然后再次开发与利用。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多和外面的世界接触,创造良好的汉语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提高汉语水平

3、加强“双语”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加强双语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师资投入力度,合理配备师资队伍,注重培养民汉兼通的业务能力又较强的骨干教师。积极向上级申请优秀的“双语”教师到该校任教,切实解决双语教师不足的问题

作为“双语”教师,有责任加强自身业务水平的学习。在工作期间互相学习,民族教师向汉族教师学习汉语,汉族教师向民族教师学习民族语言,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同时增进感情、促进民族团结。利用工作之余,可以借助网络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

法,不断地在学习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在提高双语教学技能的同时也在提升学校“双语”教学质量。按照上级部门的部署与安排,寒暑假期间组织本校“双语”教师参加培训,在培训中不断提高“双语”授课能力。

4、采取奖励性措施,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

学校可以通过讲公开课、发表论文、评优等方式多种措施鼓励教师,教师的平时表现作为年终考核标准之一,对优秀者给予奖励。

4、改善“双语”教学条件,扩大“双语”教学规模

不断改善“双语”教学条件,提高待遇“双语”教师待遇,吸引更多教师来我校工作。扩大“双语”教学规模,教学模式不断从模式一向模式二转化,教学质量也将不断地提高。

如何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工作论文

论文题目:如何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工作论文

6.浅谈如何进行低年级识字教学 篇六

浅谈如何进行低年级识字教学

李娟 电话 *** 重庆市合川区龙市镇三星小学

论文类别:学科教学经验 学段:小学 学科:语文 在语文教学中,字词教学始终是教学中的一个重难点:识字量大,内容较为复杂,复习前面的字,又忘了后面的字。反反复复,识字效果总是不尽人意。因而,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辛苦。如何有效进行识字教学?

一、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不断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才能使他们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低年级孩子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一堂课中如何牢牢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显得更为重要。

在识字教学中,能否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保持旺盛的求知欲,这是识字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也是令教师感到棘手的问题。因为低年级识字量大,课时紧,教师要想在一堂课中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学会,的确很难完成。根据低年级学生顽皮、活泼、好动的特点,又喜欢游戏,把游戏引进课堂,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识字,寓教于乐,让学生真正喜欢汉字,对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平时注意收集学生中喜欢的游戏,进行精心设计运用于识字教学,根据课文要求,设计不同的游戏活动。例如:猜字谜。这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游戏形式。可以出现在初识生字时,如要学“雨”字,教师可以让学生猜一猜“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中看不见。”指的是什么?也可以出现在记忆生字时。如“告”字,教师可打字谜“一口咬断牛尾巴。”字谜还可以让学生动脑筋创编,培养创新意识。我常用的游戏还有摘苹果、开火车、找朋友等。教学中还可以经常以比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二.教会孩子识字方法,让孩子会学。

教师教是为了不教,这就要求我们教给孩子识记的方法。我常用的方法如下:

1、记住基本笔画。万变不离其中,笔画始终是汉字的基础。学生只有在正确而又熟练的掌握了笔画的情况下学字才轻松、准确。所以,在识字过程中,进行扎实的生字笔画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2.形象记忆。在识字教学中,通过简笔画、动作、语言等,创设情景,使汉字与事物形象地联系起来,能有效地提高识字效率。如教“笑”字时,老师可以出示一幅小娃娃笑的图画,让学生观察小娃娃笑的时候的眉目与嘴巴,学生便会发现与“笑”字有共同的地方,便望文知义了。再如会意字“休”,指出,人累了,靠在树旁休息。

3.编顺口溜。遇到难、易错的字,借助顺口溜教学。如教学“美”字:羊字没尾巴,大字在底下;“金”字:一个人,他姓王,口袋装着两块糖。顺口溜识字教学,幽默风趣寓教于乐,琅琅上口,易学好记,学生印象深刻,既能展现语文课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识字效果

5.比较法。汉字中的形声字占了多数,因此掌握好这类字的造字规律将对今后提高生字的识记效率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形声字有两部分组成:形旁(表义),声旁(表音)。教学时,要将汉字音、形、义三者结合起来识记。如教学“青、请、镜、睛”,告诉孩子们“青”是声旁,所以这几个字的韵母都是后鼻韵母ing, “请”跟语言有关,部首是言字旁,“镜”是金属,部首是金字旁,“睛”是眼睛,所以部首是“目”旁。运用这种方法能使孩子牢固建立音、形、义三者之间的联系,有效地提高识记效率。

6.鼓励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创新者,他们喜欢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去认识事物,得到肯定后往往会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并会用更高的情趣,更积极的方式去探索新知。教师要想方设法保护他们这种热情,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识字,不要强求统一。如:学习钓鱼的“钓 ”字的时候,有的学生就说,金字旁表示是金属做的,右边就像一个鱼钩,中间的一点就是钓上来的一条鱼。相信经过这样的记忆,学生们都记住了“钓”字了,而且以后都不会和“钩”字弄混。

三.生活中识字,课外阅读识字。

《课标》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知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这就要求我们把识字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联系起来。联系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校园环境中识字。如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校园内的标语、宣传栏、黑板报,从中寻找熟字朋友;课间时常和学生一起做“生字开花”游戏;在班级的板报上专设“汉字百花园”专栏等。浓厚的识字氛围萦绕学生的学校生活,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识字热情。

2、家庭环境中识字。动员家长密切配合,在家庭中创设识字氛围。比如和孩子一起给家中的物品、摆设做标志牌,和孩子一起做“找朋友”游戏,把认识事物与识字结合起来;看电视、看书报时有意识地让孩子读一读,不认识的字及时记下来,识字和阅读紧密结合;带孩子走出家门,有意识的询问孩子认识哪些字,不认识哪些字,把识字和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观察周围事物结合起来,以提高识字效率。

三、及时巩固,减少遗忘

7.浅谈如何在小学低年级进行双语数学教学 篇七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学校安全关系着每一个学生的安危、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学校的安全教育是全社会的重托、 是所有家长的期盼、更是教师时时刻刻关注的生命工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除了上好专门的安全主题教育课外,还应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地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我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在此具体谈谈我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如何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

一、深度挖掘,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安全防范意识

教师在备课时,要时刻留意材料中的有关安全教育知识。 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应结合本课的安全教育知识,利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授课形式,对学生进行自我安全防范意识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小学语文课文《与象共舞》,这篇课文饶有趣味地讲述了泰国人与大象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展示了泰国独特的地域文化。课文中有一段内容“在人的训练下,它们会踢球,会倒立, 会用可笑的姿态行礼谢幕……在他们的身上轻轻地抚弄一番, 有时也会用鼻子给人按摩。”课文这样写是想告诉我们大象聪明而有灵气。但我在讲授这些知识时,就教育学生如果真有机会让自己来和大象进行亲密接触时,一定要注意安全,没有十足的安全保证,不能铤而走险。并进而联系到有些不正规的马戏团来到农村演出。搭个棚,摆几把小凳子,就收门票演出。 这些马戏团的大型动物,因为种种特殊原因,时常造成动物伤人事件。全国各地马戏团动物伤的悲惨人事件屡屡上演。只要在“百度”上搜索一下,类似的报道比比皆是。

二、营造氛围,在语文教学中传授安全教育知识

教师地授课过程中,要抓住课文中与当今热点相关的安全教育主题。引导学生展开对生命的讨论。在问题的讨论中,学生在不觉中增强了对生命之宝贵的意识,开始了对生命价值的思索。

小学语文课文《乌塔》,写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表现了这个少女有很强的自主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在讲授本课时,我就给学生提了问题:你会独自一人外出旅游吗?如果独自外出旅游, 要注意哪些安全事项?如何防止被人拐骗?问题一提出来,学生发言非常积极,气氛非常热烈。无论孩子们持哪一种意见, 哪一种观点,但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中,他们都在不觉间增强了外出安全的防范意识,开始了对生命安全的思索。这样既让学生受到了一次安全教育,又提高了学生的安全认识。

三、多措并举,在语文教学中丰富学生的安全教育知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过程中注重丰富学生的安全教育知识。 教师除了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安全知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外,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合理利用学校图书馆、多媒体、因特网等收集有关的安全知识,进行制做手抄报、安全读书笔记等来丰富学生的安全教育知识。充分利用“福建省学校安全教育平台”, 平台中安排有大量的演示文稿,音像视频资料,教师可结合自己的教学合理使用这些文稿、资料,来丰富学生的安全知识。 充分利用学校开展的安全生产月、安全教育周,每月一次的逃生安全演练,学校开设的各种专题安全课或讲座(包括预防溺水、预防交通事故、预防地震、预防火灾、预防踩踏、预防暴恐、 防触电、预防食物中毒、预防诈骗、预防体育运动伤害、预防煤气中毒事件等)。通过各种形式,来丰富学生的安全教育知识。 这样学生不仅接受了比较系统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而且把安全教育寓教于乐, 学生更乐于接受。

四、防患未然,在语文教学中做好心理健康安全教育,消除隐性安全隐患

近年来,有很多校园伤亡事件,产生的原因都是孩子存在心理心理健康问题。像著名的“马加爵”事件,和“校园投毒” 事件。身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们还肩负着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的重大使命。于是,我在语文教学中也侧重于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比如讲《落花生》一课的时候,我让学生抓住“有用的人”几个字,展开讨论:“什么是有用的人?”、 “如何才能成为有用的人?”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预防孩子心理问题的产生。在学习海伦 • 凯勒的《再塑生命》时, 我设计让孩子们用一块布蒙上眼睛绕教室一周,看看能否顺顺利利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结果他们没有一个可以顺利完成任务。 再读课文时他们无不为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却能凭着自己的毅力战胜困难、刻苦学习的海伦 • 凯勒而叹服。他们从海伦凯勒身上学到了:要热爱生活、珍视生命,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时要勇于和困难作斗争,要充满信心地去追求理想,终将会成为强者。 诸如此类的教育,在此我不再一一列举。虽然,孩子们是懵懂的, 这些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会有显著地外在表现,但是其在安全教育上的价值不亚于上述措施。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掌握安全知识,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是每一个语文老师的职责所在。我们每位语文老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认真挖掘出安全教育因素,寻找突破口,利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安全防范能力。长此以往,学生心中的安全警钟才能长鸣不息,从而真正做到:高高兴兴上学来,平平安安回家去!

参考文献

[1]劳凯声主编.《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王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安全教育[J].小学教育,2010.

[3]姚乐霞.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安全教育[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

8.浅谈如何在小学低年级进行双语数学教学 篇八

一、主体分层——尊重差异,表现个性

学生受到“先天的遗传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形成了千差万别的个性差异。学习方式、接受知识等都各自不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就必须把他们以分层的方式区分开来,根据他们的学习基础,心理素质,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以及交际能力,分别指导,以促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我一般采用以下方式进行分层:一是按学生现有掌握的基础知识情况;二是按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三是按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等。每个学生在不同的课例中,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情况是不可能一致的,还要,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后,他们的综合素质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正如恩格斯所说: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始终注意这些变化,及时的进行调整。我们必须要提高对分层教育、教学的认识,把它作为一种理念,并落实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只有尊重差异,给每一层的学生表现的机会,才能使每个分层,每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得到较大的提高。

二、目标分层——激活思维,展现个性

设计教学目标,提出学习任务要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使各层次学生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这样才能让他们“跳一跳,摘果子”。例如5A Unit 3 Our animal friends一课,知识目标:掌握句型I have… He has… 单词no, leg, foot, give。技能目标:模仿课文,练写小作文my animal friend。情感目标:关心爱护动物。以上的教学目标,是老师充分考虑各层学生的实际,体现目标分层的特点,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展现了学生的个性。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只要能达到知识目标就基本可以过关了,对于优等生和中间生,要求能进行小作文的训练。

三、施教分层——着眼差异,培养个性

课堂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主渠道,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堂课里都能发挥作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是最为重要的。我们面对着每个学生都存在着差异,这是绝大多数老师所认可的,对他们进行分层教学也是大家认为比较合适的。可是课堂分层教学的模式是什么呢?这是每位老师所关注的问题。我想分层教学不可能是一种模式,而是一种理念。要使一堂课获得成功,不管使用什么方法,都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主体地位得到落实,而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就不可能不分层次、层面进行教学。在分层教学中,还要注意层次互动、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共同提高。例如在朗读方面,让朗读能力较差的同学朗读,让同学们进行评议,再请具有一定阅读能力的同学朗读,还可以请同学边朗读边表演。

四、评价分层——增强信心,塑造个性

我认为对多个层面的学生应及时进行客观评价,把评价贯穿在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堂上由于采用了分层教学,老师必然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去回答不同的问题,完成不同的作业,并给予评价。在评价时,教师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是中下生的,以鼓励为主,并可稍降低评价标准,让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但中上生错漏一个字也要纠正,并指出表达要准确,不能随便。课堂上,我还教给学生学会评价,如果认为他是中上的学生,那评价的要求稍高;如果认为是中下生的,只要基本答出来就可以表扬,给予肯定。师生评价,生生评价,极大促进了课堂的和谐交流。而不同层面的学生也学会了用不同的语言进行不同层次学生的评价。这样,每一个学生都学会了评价,同时自己也得到了合适的评价,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我们抓住这股力量,激发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进取精神,树立了他们的自信心,这样才能塑造各类学生独特的个性,他们的素质的也会全面提高。

五、作业分层——唤起热情,张扬个性

无论是课堂作业还是课外作业,切忌一刀切,否则优生觉得吃不饱,他们的智力发展就会受到抑制,容易产生自满情绪;而学困生就会觉得压力太大,对学习目标望而生畏,失去学习信心。因此,教学中对学生的课内作业可以坚持“优生多而适当提高难度,差生少而适当降低要求”的原则。

9.浅谈如何在小学低年级进行双语数学教学 篇九

摘要:脑科学、心理学研究启示我们,儿童时期是记忆最强、认字最快的时期,这就决定了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针对课程标准对识字的要求和新教材的特点,我校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努力从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识字等方面,做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激发兴趣 主动识字 联系生活

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它不仅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也是文化素质养成和提高的第一步,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还关系到开发儿童的智慧潜能、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脑科学、心理学研究启示我们,儿童时期是记忆最强、认字最快的时期,这就决定了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针对课程标准对识字的要求和新教材的特点,我校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努力从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探索识字方法、拓宽识字途径、提高识字效率等方面,做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

一、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培养识字能力、激发识字兴趣,还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

1.图画创设情境

教室周围用几张大展版围成一圈,上面画的是公园的美景,上课伊始,老师带领学生去参观这些美丽的图画,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宝塔、小桥、红花、山洞、荡船……学生看到的这些事物就是今天要学的词语,学生在这样优美的情境中开始了识字活动。然后教师让学生发现画上的小秘密,原来画上有些小窗户,里面藏着今天要学的词语。孩子们把这些小秘密一个个找出来,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老师再让孩子们读这些词语时,孩子们的情感大不一样了,读得很有兴趣,因为这些可是他们自己发现的小秘密。

2.音乐创设情境

这些词语在一起就是一幅美丽的画,老师根据这个特点,设计了很巧妙很有趣的朗读词语的环节。先把这些词语配上音乐编成一首小诗让孩子们听,然后让孩子们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读,也把这些词读成一首诗,孩子们读得摇头晃脑,读得有滋有味。老师又给学生配上音乐读,随着轻松欢快的音乐,孩子们真像读诗一样,陶醉其中。这样有创意的设计把一个个孤立的词语变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变成了一首可爱的小诗。学生们读得兴起,和老师一起边读还边配上了动作,枯燥的读词语竟然变得这么有趣味。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识了字,学了词,还受到了美的熏陶。

二、引导学生主动识字

一学期认识400个汉字是个繁重而艰巨的任务,除了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外,还必须大力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第斯多惠说:“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在识字教学当中,如果让学生被动地记、机械地抄,学生会很快厌倦。教师只有调动学生的识字愿望,在识字过程中让学生逐步掌握识字的方法,形成独立识字的本领,去主动识字,体会成功的快乐,才能让学生的兴趣持之以恒,让单纯的兴趣变成学生的一种心理满足,形成学习的内驱力。

1.引导学生发现识字的方法和规律

汉字本身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在学生识字过程中,可依据汉字构字规律和儿童认知规律进行教学。教学中,教师要授之以“渔”,抓住汉字音、形、义的联系,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及规律,使学生具有分析字形、自主识字的能力。另外,还有会意法、联想法、比较法等等,结合课文,教师自然渗透这些方法,学生通过自主的识字逐渐领悟,老师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大胆地用这些方法学习,学生识字的能力在实践中逐步提高,兴趣也越来越浓,感受到了创造的快乐。

2.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

前面说过,孩子们在识字上的差异很大。因此我们鼓励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有的孩子学前有基础,表现欲强,就让他当小老师,教大家识字,小老师、小学生都兴趣盎然;有的孩子喜欢找小伙伴一起识字,在交流中提高能力;有的喜欢读儿歌、故事,就在语言环境中巩固;有的喜欢抄写;有的善于联想……只要学生能够尽快地记住汉字,方法不求统一。学生干自己喜欢干的事就不会觉得厌倦,而是一种乐趣,一种心理需求的满足。

三、联系生活,让生活成为识字的舞台

语文是母语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可把识字教学置于生活的大背景中。在生活中识字是很方便、很重要的途径。教材中很多课文本身就创设了一个个真实的生活情境,如《在家里》、《操场上》、《自选商场》等,与儿童的生活密切结合,反映了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时代生活等,拉近了识字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在社会上要引导学生养成随时随处识字的良好习惯。结合语文园地,开展在生活中识字的比赛,食品包装袋、广告牌、街标、路标、单位名称牌等等都成了学生识字的教材,学生乐此不疲。

10.浅谈如何在小学低年级进行双语数学教学 篇十

在强化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绝不能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兴趣、教给方法、培养习惯、正确评价、准确纠偏、及时引导等,都离不开教师的引领,要把枯燥的识字变为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对识字产生积极的兴趣,他才能自觉地去学习并掌握汉字的音、形、义。

关键词:识字教学自主学习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于一、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受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影响,还远没有达到对语文的欣赏水平,看法多有局限,甚至是错误的。因此,在强化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绝不能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中,激发兴趣、教给方法、培养习惯、正确评价、准确纠偏、及时引导等,都离不开教师的引领,因此,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识字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而识字过程又是十分枯燥的。孩子只有知道了掌握汉字的重要性,并对识字产生积极的兴趣,他才能自觉地去学习并掌握汉字的音、形、义。因此,我在教学中对识字教学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激发兴趣——把学习生字当作交朋友

对于孩子来说,有了兴趣之后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小学生天真活泼,爱交朋友,并富有想象力,喜欢把学习跟动画片里的称呼联系起来。因此,我在教学时,将生字形象地称为“小朋友”“生字宝宝”或读课文时的“拦路虎”等等,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识字的过程也随之变成了交朋友、战对手的过程。这种合乎孩子们心理的称呼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识字就不再是枯燥的记忆,乏味的抄写,而是充满情趣的场景、过程。

二、形式多样——“游戏”中学字

小学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比较短,无意注意占主要地位。作为新课程下的教师,我们只是一个兴趣的激发者,是知识的引导者,变换多种多样的学习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自主的去学习、去追求知识。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特征,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一同游戏,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使学生的创造精神得以充分发挥,使其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例如:我在教学第三册集中识字单元带有“门”字框的字时,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教师带“门”的头饰,发给学生能和“门”组成新字的头饰,教师说:“我是门,我在找朋友,谁是我的朋友?”带其它头饰的学生陆续上台,师生共同读出生字的音并组词造句。不光如此,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还设计了“猜谜语”“字形小魔术”等游戏。在游戏中,师生关系融洽和谐,互相尊重,形成了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教师的参与更激发了孩

子们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动”了起来,做到了在游戏中学字,游戏中学会思考,学习中学会创新。玩出自己的特点、自己的个性。

三、教给他们方法——学会做“小老师”。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教学的一个方向,是新课程标准真正进入课堂的一把标尺。我们的课堂只有充满乐趣,才会吸引学生,使其积极主动的学习。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而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低年级教学中 “接受式”学习方式虽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间接经验等以书本为载体的知识,但又捆住了学生的思维,只有在“接受式”中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积极融入“探究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汉字的方法与规律。在识字教学中,我将一些简单的识字任务交给孩子们自己小组内完成,互当小老师,互教互学。教师加以纠正、补充,并且帮助学生找出隐含在汉字中的童趣,例如:“团”字,我们可以用猜谜的形式,“国”字“玉”出门,“才”字进了门;“坐”两人坐在土堆上;“朋”两个月;“胖”半个月……还有很多很多,学生能够用自己的小脑袋想出稀奇古怪的学字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很有兴趣,而且能够掌握一定的属于他们自己独有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较之教师的教授,他们自己的方法更容易掌握,印象深刻,识字将不再是他们的负担,而会成为一种乐趣。

四、分层引导学生——做他们的领路人

小学生由于自身的一些语言、逻辑、音乐、交际能力、自我认知、观察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他们接受知识速度的差异。我们教育者应该及早发现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教学。分层次是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不是给学生划分等级,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才能促进学生在学习能力、基础和性格方面有差异的学生得到普遍发展。对于学有专长的学生可以给他们多一些思考性质的作业,让他们养成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在识字过程中,我经常让这些同学去用自己认识的字写出一些小文章,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使他们有认识更多字的欲望,而且能够让他们从小有自己的独立思维形式,无形中发展了思维,开阔了视野;同时我积极创造条件,激励基础差的同学向基础好的同学学习,让他们自己确立一个追逐的对象,老师替他们保密,不断鼓励他们,以便让这些学习上暂时存在困难的学生重塑信心,在学习中让他们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样各个层次的孩子都可以体验成功的幸福,也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可以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五、联系生活——拓宽孩子们的视野

在社会生活与科技飞速发展的21世纪,仅局限于书本的知识,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对小学生来说,生活是一个大课堂,他们可以通过看电视,通过商场购物,还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学习许多书本上还没涉及到的东西,这对孩子们的学习需求是非常有帮助的,也是教师所不能教与的知识,所以,在课堂上,在生活中,我经常鼓励学生在购物时多注意物品标签,在走路或者逛商场时多看看广告牌或

者商场名,多看一些有益的少儿节目,这些事情都是小学生乐意去做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让儿童在娱乐中学习生字,在娱乐中成长呢?

六、和其他学科相联系——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新课标指出,要增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学科之间要加强整合,提高教学综合效益。各学科是相辅相成的。如我在教学生字时会时常让学生们在学生字的过程当中可以画一画,用自己的形体语言比一比,做一做等等。在画和做的过程当中学生兴趣高涨,既在娱乐的氛围当中学习了生字,而且发展了他们画的能力和肢体的谐调能力,促进各种能力的协调发展。

11.浅谈如何在小学低年级进行双语数学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德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281-01

一、充分利用数学教材挖掘丰富的德育素材

我们现在使用的新教材中有许多的数学史料和插图,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数学研究的突出贡献,如:“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会计算土地面积”“我国在2000多年前用算筹记数”“小数是我国最早提出和使用的”“大约在2000年前,我国数学名著《九章算数》中的方田章就论述了平面图形面积的算法。”“约1500年前,中国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6位小数的人。”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渗透这方面知识可以在无形中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教材中还涉及一些反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有力说服数据,比如长江的长度、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等,能够进一步使得学生领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同时,在学习有关统计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列举一些工农业的实际数据来辅助教学工作的开展,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充分发挥教师人格魅力的德育功能

从一定角度上讲,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形成至关重要。教师的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是有着重要影响的。一般说来。具有一定人格魅力的教师,其形象一定高大而感人,他们总会以其巨大的感召力和感染力去影响他的学生,使学生产生向师性,并以教师为榜样和楷模,来进行自我人格塑造。这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讲:“只有人格才能够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规定。”教师的思想、信念、品质、作风、行为等,每时每刻都在潜移默化地、耳濡目染地感染和熏陶着学生,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美好的痕迹,从而使学生的灵魂得到净化,品质得到陶冶。这种身教是任何言教和规章制度都无法比拟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上,用优美雅观的板书设计、流畅风趣的语言表达、大方得体的教学形态来组织教学任务,这种轻松地氛围无形中陶冶了学生的情操,给其一种美的享受,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最重要的是也能使得学生体会到责任的意义。这是学生日后学习工作中的一笔宝贵财富。所以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要注重自己的言传身教,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以自身的真诚、正直、纯洁、责任等优秀品质去塑造学生,托起学生美好的未来。

三、充分利用数学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将德育教育局限在课堂中,所起到的效果毕竟是有限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其和课外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积极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体活动。例如,在教学时间单位“年、月、日”时,可以让学生拿乒乓球演示,让两个学生站在讲台上转圈演示“地球自转一圈是一日,地球绕太阳转一圈是一年,以及平年、闰年的形成”等。通过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深,记得牢。另一方面也使学生领悟到了实践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又比如,学生会在四年级接触一些简单的数据整理知识,为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最后将所有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以及一年中所使用垃圾袋的总数量,再向学生讲解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认识。既学生增强了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也在无形中使学生认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同时,教师也可以在充分考虑学生爱好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知识竞赛问答,数学小知识讲解等,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引导、理解。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反映了客观物质世界互相联系和运动发展的规律,因而为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发展辩证思维,提供了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中含有的哲学因素,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奠定基础。

(一)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渗透“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观点;一切事物都有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当然不例外。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克服孤立静止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组织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发挥原有知识的正迁移作用,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数认识”的教学,从“十以内数认识”发展到“多位数的认识”,教材是分段安排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以旧引新,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分别突出不同的重点,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多位数的读数方法。这样,学生对数的认识就会逐渐深化。

(二)注意引导学生沟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滲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和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观点。数学是对事物、数形特征的高度抽象概括,以它严密的逻辑性、系统性反映客观事物的普遍联系。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揭示数与数、数与形、形与形、四则运算之间、概念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去观察和处理实际问题。例如,加减乘除法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但教材只分别安排了“加减法关系”“乘除法关系”。为了深化认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加、减、乘、除四种运算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不仅认识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而且认识到“加与乘”“减与除”之间存在着“转化”关系。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既注重数学知识的教学,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将德育渗透其中,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双.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缺失与重构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12(04).

[2]张娜.德育化无形 心灵润无声—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8).

12.浅谈如何在小学低年级进行双语数学教学 篇十二

关键词:体育教学,小学生,德育教育

体育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 更是德育培养的过程, 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小学生喜欢体育课, 这就为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天然的条件。体育教师就要在“以学生为本”, 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前提下, 把德育本身的目标与体育学科教材所含的德育因素, 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德育内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

一体育教学的特点

1. 教学的复杂性

由于大部分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具有很大的差异, 同时每个人又有不同的心理特征, 特别是每个年级的差异都不同。因此, 不同的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动作行为极为复杂, 在体育活动中也有各自的特点, 最终使体育教学比一般学科显得复杂。

2. 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体育教学的内容是很丰富多彩的, 从其所拥有的项目看, 可以分为田径、体操、球类、游戏、民族体育、韵律活动等;从运用的形式上看, 可以分为比速度的、比力量的、比灵敏的、比技巧的、比难度的等。

3.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体育教学的方法有多种多样, 这些方法在形式上具有形象、直观、易操作等特点, 符合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如果再加上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得当, 那对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将具有显著的效果。

4. 体育运动的竞争性和集体性

竞争是体育运动最突出的特点, 它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在竞争过程中, 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行为特征都能充分地暴露出来, 各种思想都会随时表现出来。另外, 体育运动还具有明显的集体性。这种竞争性和集体性使学生产生一种对集体的向往, 这种向往所转化出的凝聚力对个性品质和活动本身所涉及的社会道德规范, 在体育活动特有氛围中的形成和改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 体育教学为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有利的条件。

二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 根据小学体育教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和纪律的约束下进行的活动, 各种体育项目活动中, 有的要求快速, 有的要求持久, 需要集体配合。个人项目的成绩会影响集体的成绩, 教师善于启发和引导, 帮助和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思想品质及团结奋斗的集体主义精神。优秀道德品质的主题很多, 有爱国、勇敢、团结等。我们可以围绕一个主题指定相关的内容及游戏, 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学到这些优良的品质。体育有一个强竞争性的特点, 只要是比赛都要争第一, 这可以培养学生奋发图强, 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因而在各种球类、拔河和接力等项目教学时, 教师应在讲授巧技战术配合的同时, 向学生强调集体配合的重要性, 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2. 结合教学内容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 这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条件。由于各个运动项目的内容不同, 所达到的教育效果也不同, 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 在娱乐游戏中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大家都知道, 小学生喜欢体育, 更喜欢体育游戏, 体育游戏有着很好的教育内容, 例如, 可以结合社会公益活动, 设计有意义的体育游戏。如为了保护学校的草坪, 在上体育课的准备部分时让学生吟诵“小草才露尖尖角, 我的脚下把情留;等到绿草如茵时, 我在上面跑跳投”的诗句。这样含有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德育目标, 入情入理, 自然会拨动学生们的心弦。

4. 在课堂管理细节中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上课前领取体育器材或课后回收体育器材, 是引导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大好时机。如果发现有不爱护公物的现象教师要及时制止并进行教育, 对于那些热心协助教师和爱护公物的学生应给予当众表扬。这样, 既保护了学校的体育器材, 也促使学生们养成了热爱劳动和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

三处理好德育教育中“形”与“质”的关系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时一定要摒弃形式主义, 摒弃理论空话与教条, 认清新时期德育教育的基本问题, 不能夸大或只做表面文章。在这里, 有必要再提一下体育教师的道德人格问题, 因为它决定着教师能否以身作则, 以身立教。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 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比, 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更深的“亲密性”, 在这种“亲密接触”中, 体育教师可能要比其他教师更多一份人格暗示与辐射。因此, 体育教师要以自己语言的优美、行为的文雅、生活的朴实、衣着的整洁、态度的积极、思想的进步和作风的正派等, 给学生以耳濡目染。因此, 体育教师首先应具有希望在学生身上建构起来的普通公民道德, 其次, 还必须率先修养希望学生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养成的一些特有的良好品质 (如尊重他人、公平竞争、敢于争先、民主、果敢等) 。“身正为师, 学高为范”, 教师必须实事求是, 脚踏实地地去完善自己。可以说, 当体育教学中的“育”与教师人格不一致时, 真正起到有效性教育作用的只能是在言传身教中的教师的道德修养, 而不是“育”。最后, 在宣扬与实现“快乐体育”的同时, 在体育教学中落实德育教育也完全可以使其成为一种“愉快德育”, 成为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德育, 一种让学生个性尽情舒展的德育, 一种能促使学生健康人格可持续发展的德育。

总之, 小学体育课是将智慧、体质、娱乐、意志和道德品质融为一体的综合教育。体育教师应通过体育课的教学, 不断增强学生的体质, 使学生在学习体育技能的过程中, 享受体育的快乐, 同时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锻炼。

上一篇:气动马达特性及工作原理下一篇:理论力学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