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2024-07-20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精选8篇)

1.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篇一

形势与政策论文:

当今经济形势下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学院: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工商1001班

学号:201046900410 姓名:陆鑫

摘要 :

当前世界经济处于调整中,世界经济出现了一些新特征,世界经济治理也出现了一些新变革;自从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过后,世界经济基本面良好,主要经济保持增长。近年,美国经济增长4.1%,欧盟经济增长2.1%,增速均有加快。据联合国统计,近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达到3.6%;与此同时,世界经济运行也面临全球经济发展失衡加剧、资源能源价格高位震荡、贸易壁垒增加、货币政策环境趋紧等问题和挑战。地区热点问题持续、恐怖主义活动、地震等自然灾害也增加了世界经济运行的成本和风险。面对世界这样的经济发展形势,我国经济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我国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呢?等一下将为您分析。关键词 : 经济形势;发展;机遇;挑战; 正文:

为了更好地把握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我们首先要分析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在充分把握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前提下再分析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给好地发展我们的经济。

一、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

当前世界经济正向全球一体化转型,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世界经济发展方向及其重要,了解了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就如同兵家在打仗中了解了敌方,可以主动快速地适应世界、发展自己。了解世界经济发展形势,是更好地发展自己国家经济的必要前提。

(一)当前世界经济的基本情况。

2010年,世界经济在经济刺激和宽松货币的支撑下,复苏势头较为强劲,但2011年,虽然国际经济环境短期内向好,但各国经济刺激政策基本结束,世界经济、贸易和工业生产难以保持2010年的增长形势,增长速度明显减慢。

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调整,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明显分化。发达经济体复苏步调不一,宏观经济政策出现分化。例如,美国经济复苏态势好于预期,但工业生产尚未恢复到危机前水平,产能利用率依然处于较低水平,私人消费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有限,失业率居高不下。

全球货币流动性泛滥增加了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美国央行继续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欧元区维持低利率政策,全球货币供应量持续超出实体经济的需求,导致货币流动性泛滥,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不确定性。随着市场不确定性风险的增加,全球股市也出现分化。全球货币流动性向增长较快的发展中国家集聚,增加了这些国家管理通胀的难度,不仅加大本币升值压力,而且增加了资产泡沫,使股市出现分化加大现象。

(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经济发展全球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由于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虽然部分地区存在动荡和不安定因素,但趋向缓和仍是当前国际形势发展的主流。在这种新的世界历史环境下,世界各国特别是经济大国都以振兴经济、增强综合国力、争取在世界

上占据有利地位为目标,纷纷调整自己的内外政策。这在很大程度上为世界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方便。另外,为更好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世界区域经济集团化也在迅猛发展。这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可忽略的。

公司跨国化也是当前经济发展的趋势之一。各国各大公司再也不能满足只在自己国家发展,纷纷向国外扩张。成为世界经济体中新兴的主力军。

(三)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当今的世界经济是全球性的市场经济,世界市场是世界经济体系的核心。因此,随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世界经济运行中的竞争和摩擦也将日趋激烈。美国的强权政治、霸权主义行动,必然要遭到包括西方盟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强烈抵制。另外,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意识已比过去大为增强,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也日益上升。因此,美国的霸权主义行径,必将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更广泛的反感和抵制;西方强国在涉及自身利益问题上的摩擦,今后还将不断产生

二、我国面临的机遇

“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科学分析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和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所得出的重大判断。国外经济正在复苏,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调整,世界经济正向全球一体化转型,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可见我国面临着很多机遇。

(一)世界经济正在复苏,使得世界经济形势缓和,为中国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经济每年增长8%--9%,正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就业、国内基础实施建设。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我国槁建设的精力,再加上国外经济高速发展对我国造成的压力,我国搞建设的精力更是分散。但此时,国外经济发展趋势放缓,这可以节省我们很多精力,我们便可以更加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同时,国外经济发展放缓,也给了我们快速融入世界经济并取得有利地位提供了外部条件。也就是,总的来说,我国在经济建设上拥有有利的外部条件。

(二)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调整,为我国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提供机遇。在世界经济调整中,我国可以抓住这个机会,融入世界经济市场,把我们的产品推向世界,加大我国对平困国家的帮助力度,尽力帮助在世界金融危机中受影响的国家,以显示我国综合国力,加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

三、我国面临的挑战。

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不足,发达经济体私人需求乏力,美国继续受失业困扰,欧元区面临财政紧缩压力,日本则继续面临通缩压力,发展中经济体通胀压力可能进一步加大,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一)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下,地区或集团的经济贸易保护主义壁垒,使我国对外经济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当前,各国为了自己国家利益,都会和相邻的国家相互结合,形成区域经济集团,集团内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税下降,这对正在扩大出口的中国产生很大的打击。我们应该如何突破这个堡垒,是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

(二)面临新科技革命的挑战。21世纪是科技的世纪,各国都在调整国家战略,把发展科技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各国都把科技开发作为综合国力一个关键因素。如何选择适应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并使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迎接和战胜新科技革命的挑战,是当今时代向中国提出的新课题。

(三)正面临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挑战。历史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按国际经济惯例办事,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合作,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任何国家已很难保持封闭的经济模式,所以,中国的唯一选择,是适应这一趋势,争取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四)正面临着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考验。在两极格局解体以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它在推行强权政治时减少了前苏联的牵制,对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压力也会相应增加。面对以上挑战,只有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只有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只有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才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增强综合国力,迎接各种挑战,尽快地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当前世界经济正在复苏,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调整,世界经济正向全球一体化转型,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的形式下,我国面临着许许多多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许许多多挑战,我们能不能在这样的形势下把握住自己,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发展我国经济,这主要看我们自的智慧。

[1].韩文秀.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发展前景[J].《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6期 [2].毕吉耀 张 一 张哲人.“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及其给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J].《宏观经济研究》.2010年第2期 [3].毕吉耀 姚淑梅 李大伟 杨长 杜琼.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及发展趋势[J].《中国投资》.2011年11月 [4].彭骥.世界经济格局变化中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6月第3期第24卷(总第118期)[5].段若兰.我国在全球化发展中有新优势 未来应加快经济转型技术创新.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11月2

2.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篇二

一、低碳经济给我国绿色餐饮发展带来的机遇

绿色餐饮是指在提供美味佳肴、确保所提供的菜肴绿色、环保、营养和健康, 实现从原料采购、菜食加工, 到菜食销售、服务与废物处理等各环节绿色化。它包括采购环节、生产环节和服务环节绿色化, 服务人员要秉着“经济实惠、合理配置、减少浪费”的原则推荐食品, 同时提高公共卫生和健康意识, 尽量为顾客创造一个整洁、安静、雅致的消费环境。低碳经济给绿色餐饮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

1、消费者越来越重视营养膳食结构, 绿色健康饮食渐成新宠。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老百姓收入的逐年提高, “合理营养膳食”日渐成为现代我国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人们从吃得饱已经过度到要吃得好, 即吃得营养健康, 对膳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尤其是2003年以来, 在SARS、禽流感等事件的影响下, 我国消费者的营养健康意识不断增强, 倡导绿色消费探讨我国绿色餐饮的发展对饮食卫生和营养的要求不断提高, 绿色餐饮渐成新宠。

2、绿色餐饮原料市场迅速发展, 餐饮企业可选范围逐年扩大。

自1996年绿色食品标志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成功注册以来, 我国有5315家企业使用绿色食品标志, 产品14339个, 认证产地面积达1000万公顷;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28600个, 认定产地面积2107万公顷;认证的有机食品标志2647个, 认证面积近311万公顷。同时, 绿色餐饮企业可以选择的绿色食品原料范围也在逐年扩大, 我国当前绿色食品已经覆盖到了粮食、食用油、蔬菜、水果、鸡蛋、水产品等领域。最近几年, 北京、天津和深圳等国内许多大中城市都已建立了自己的绿色食品流通渠道。而且, 出于技术、质量、价格和品牌等方面的优势, 相当多的我国绿色食品品牌及产品已经成功进入了日本、美国和欧洲市场。绿色食品原料范围的逐年扩大为我国绿色餐饮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3、餐饮企业节能减排意识增强、绿色餐饮生产技术逐步改进。

不少餐厅采用节能减排的生产设施, 以减少碳排放。有些有实力的餐饮企业则建设独有的原料供应基地, 如重庆陶然居先后在全国各地投资建立了自己的对虾、腊肉和生猪生产基地。同时, 一些餐厅使用可再利用餐具, 处处让顾客感觉舒适温暖。不少餐饮企业开始把握好进货渠道, 在烧制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剂, 不用珍稀动物和野生动物, 积极向客人提供绿色菜谱, 提供绿色服务, 还一些企业还实行分餐制等, 我国绿色餐饮生产技术逐步得到了改进和提升。

4、政府与行业协会配合、食品卫生监督力度空前提高。

近年来有关食品安全的话题频见报端, 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日益重视, 普遍要求有关政府部门强化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各级政府对此也极为重视, 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 大力打击黑窝点, 坚决堵住污染源头;加大宣传力度, 及时发布相关信息, 保证信息的透明化。2009年6月1日起施行新食品安全法, 该法对食品安全监管体制、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食品生产经营、食品安全事故处置等各项制度进行了补充和完善。食品卫生监督力度的空前提高, 为规范我国绿色餐饮市场、促进绿色餐饮发展创造了良好外部环境。

二、低碳经济给我国绿色餐饮发展带来的挑战

1、绿色餐饮市场秩序仍较混乱, 缺乏统一的标准。

一方面, 我国绿色餐饮市场体系还不健全。流通领域条块分割、行业封闭体制惯性使得绿色食品市场的发展仍相对滞缓, 间接导致食品的毁坏及浪费, 发展也不平衡, 制约了绿色食品市场发育的速度和扩张的规模。同时, 企业之间统一的协调与组织, 产品跨地区集中经营比较困难, 产品的覆盖面及影响力也非常有限。另一方面, 绿色餐饮市场还不规范, 一些企业对绿色食品的知识缺乏了解, 甚至误解、曲解, 自认为产品在种植及养殖加工过程中没有被污染, 就自称是绿色食品, 更有的错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 还有的恶意假冒、仿冒绿色食品及产品, 尽管有些商品的价签上标的是绿色食品, 但在食品包装上却找不到绿色食品认证标志, 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 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同时, 餐饮企业原料环节还存在一定安全隐患。采购人员为节省成本, 会采购一些保存时间长的灌装、听装或其他已经加工制作的本成品原料, 但仍当新鲜食品销售。有些餐饮企业为图便宜和省事, 多买少购, 积压食品而造成原料不新鲜, 甚至变质浪费。餐饮企业许多原料的加工与生产也还存在安全隐患, 这些问题导致餐饮非绿色化。

2、绿色餐饮人才短缺, 餐饮员工的绿色餐饮意识亟待加强。

餐饮服务员是连接顾客和厨房生产的桥梁, 是宣传产品知识、传递消费信息的主要渠道。但部分餐饮服务人员为了业绩和回扣, 不合理的建议、不科学的组合产品, 从而使消费者多点误购, 导致铺张浪费;不能及时上菜, 灵活服务, 最后导致食品的积压浪费。剩菜打包本该是大力提倡的, 但一些餐饮服务人员对顾客的打包服务却不屑一顾, 更有甚者冷眼相看。即使打包, 也应提倡杜绝造成白色污染的发泡塑料饭盒, 选用可降解材料来包装食品。但我国从事餐饮行业的服务人员大多没受过高等教育, 不能辨别或意识到发泡材料带来的环境危害和可降解材料的安全卫生性。服务人员刻板的太过繁琐的服务流程, 对口布、杯具毫无选择性地提供, 都会加大服务用具的污染和洗涤量, 既浪费水资源, 又加大了污水的排放量。因此, 餐饮企业员工缺乏环保意识和整个行业缺乏绿色餐饮人才成为制约我国绿色餐饮发展的关键所在。

3、传统饮食习惯制约, 绿色餐饮消费习惯有待培养。

精工细料、复杂精深是我国饮食的习惯, 源远流长。在推崇低碳经济生活的当下, 传统的饮食习惯在制约着人们所追求的绿色餐饮的发展。一是饮食观念的还不够科学。有些人还盲目追求食用一些稀有的、被誉为灵丹妙药的食材, 如猴脑、人胎盘等;而国人喜欢聚餐制, 抵触分餐制, 卫生则大打折扣, 还会导致铺张浪费, 增加了坏境的负担, 违背低碳经济发展理念。二是饮食习惯还不够健康。食用油摄入过多是我国国民饮食中最大的弊端, 我国居民的饮食中, 每人每天食用油的摄入量严重超标、腌制品也很泛滥;由于工作节奏加快, 许多人三餐组合越发不合理。

三、低碳经济下我国绿色餐饮发展的建议

1、政府部门需正确引导, 提供相关政策支持。

政府应该为绿色餐饮提供一个稳定且健康可靠的外部环境。第一, 应加大对农业投入, 开发出符合国际标准的安全、优质、营养、无污染的自然生态食品。第二, 加快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和行业标准规范市场行为。有一些企业擅自或超限期使用“绿色”标志, 不仅坑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还严重损害了绿色产业的信誉,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完善的绿色产业正是绿色餐饮可持续发展的“源头之水”。第三, 政府仍需不断完善检测体制, 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 对毒大米、地沟油、瘦肉精等假冒伪劣产品加大打击力度, 加大违规者的机会成本。

2、绿色餐饮企业严格控制原料采购, 建立绿色体系。

在采购绿色食品及原料时, 要严格控制质量关。第一, 要摒弃刁精尖的用料陋习, 尽可能地少剔除废弃部分, 充分发挥原料的烹饪作用;第二, 对餐饮废弃垃圾处理应分类存放, 及时清运, 最小限度地减少对饭店及城市环境的污染;第三, 冷冻、冷藏、厨具、消毒等设备采购要符合有关规定, 注重节能、环保以符合低碳经济模式要求。

3、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形成低碳式的绿色餐饮消费。

日常生活中有些小举动无不在潜移默化中向“低碳生活”靠拢, 如每天使用传统的发条闹钟, 取代电子闹钟;电灯、空调, 任何电器一旦不用了, 随手关掉;手机一旦充电完成, 立即拔掉充电插头;不开汽车改骑自行车等。低碳生活是当今的潮流, 饮食也从关注“低脂”、“低盐”、“低糖”向“低碳”发展,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低碳行为促进对餐饮消费的低碳支持, 形成低碳式的绿色餐饮消费。

我们传统的饮食文化主要追求的是以色、香、味、形、器为基础的感官享受, 当代饮食文化更进一步提出了要健康、安全、低碳的概念, “食”不再仅限于填饱肚子。餐饮不仅要有一桌美味佳肴, 要有良好的内部用餐环境, 还要有安全、环保的外部餐饮环境。绿色餐饮的发展应真正做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 建立能源及材料的高效利用, 在低碳发展的同时带给人们健康的餐饮产品与服务享受。

[关键词]海南菜;国际旅游岛;开发

要]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

经济环境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海南菜。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海南菜的开发带来新的机会。本文分析了海南菜的特性及其开发优势, 简要提出其开发对策。

[文献标识码]A

海南岛内市场是个有限市场, 国际旅游岛建设带来的游客增加扩大了餐饮消费市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提出, 到2015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4760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达540亿元, 到2020年年接待国内外游客将达7680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达1240亿元。按行业内统计经验测算, 餐饮业在旅游业中的产值约占38%[1], 那么, 到2015年, 由旅游业带动的餐饮业的总收入将达到205.2亿元, 2020年由旅游业带动的餐饮业的总收入将达到471.2亿元。海南菜作为地方特色菜, 面临重要开发机会, 当然也意味其他菜系的竞争。本文将海南菜综合归类, 分析其特性和开发优势。

一、海南菜分类

《中国烹饪百科全书》将海南菜描述为:取料立足于海南特产, 鲜活为主;味以清鲜居首, 重原汁原味, 甜酸辣咸兼蓄, 讲究清淡, 菜式多样, 适应性较强。将海南菜从名菜和小吃两方面划分。海南名菜是指那些名称被认同、

.1 (海

大南南

经济菜

与管理的

院, 海●特南海口张德性57生021与

28, 王

;2.天许开

津大学2发理管优

院, 天势

3津000分) 72析

做法相对固定、成为宾馆酒楼推荐并具有代表性和一定知名度的菜品, 而小吃则指具有地方特色在市场上可见并商品化的各类食品。海南名菜有海 (河) 鲜、畜禽、山珍类等, 小吃有米粉、米饭、面食、甜点、汤水类等, 汇总见表1。

二、海南菜的主要特性

1、菜品保持生态与原汁原味。海南菜以鲜、香、甜、酸为主, 格调质朴自然, 具有浓郁的海岛风情与南国韵味。突出清、鲜, 注重养生, 突出特点就是清新, 保持食物为原味、真味。具体手法有白切、清蒸、清炖、汤焗、原汁、净涮等[2]。取材用料保持原生态性, 对新鲜程度要求高, 对植物追求自然与绿色, 对动物重视活杀现宰, 力保鲜嫩, 体现本味。做法以白斩、清蒸、清炒、原汁、白灼等, 推崇菜品的原汁原味。作为生态与原味菜品, 海南菜可称为是第一层次的饮食。

2、当地饮食原料资源丰富。陆地动植物物种繁多, 传统瓜菜、野

摘要:随着环境保护和低碳经济日益为人们所关注, 我国绿色餐饮迎来了一个难得的发展良机。本文在诠释绿色餐饮内涵的基础上, 深入分析了低碳经济给我国绿色餐饮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并为我国绿色餐饮未来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餐饮,绿色食品,机遇,挑战

参考文献

[1]昝月梅.借鉴国际低碳发展经验推动我国低碳经济有效发展[J].经济论坛, 2010, (04) :81-83.

[2]林平.低碳经济催生新的消费观[J].江苏商论, 2010, (09) :20-22.

[3]尹秋花.浅谈中国餐饮业发展趋势与营销[J].科技资讯, 2009 (19) :161-161.

3.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篇三

2008年10月,UNEP提出了绿色经济的号召,目的是促使全球各个国家向绿色经济方式转变。UNEP已经号召各国拿出总额差不多2.3万亿美元经济刺激方案中的一部分资金作为绿色经济的资金投入。伦敦20过峰会以上发出声明,确定的许诺:我们愿意努力做好关于财政刺激方案中的资金使用情况,促使经济向复苏、可持续及绿色的目标前进。我们将坚持向清洁、创新、资源有效以及低碳技术与基础设施的方向转变。

1中国绿色发展的机遇

发展的劲头比较足。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全国积极响应。“十一五”计划执行的前四年,中国的GDP年平均真实的增长是11.4%,和“十一五”时期的年平均增长速度高出1.6%;全年万元以上的GDP消费累计减少了15.61%。同时,“十一五”对二氧化碳及化学需氧量减少方面的目标已经提早完成。另外,“十二五”计划更加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会大范围的调整产业的结构,重点做好三件大事:第一,提高先进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速度;第二,推动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第三,强化基础产业的设施建设。这样才能加快绿色发展的速度。中国差不多有3.5亿农村人口将会变成以后的城市人口,他们在城市中所要拥有的房子、街道、工作场地以及公共交通现在都还没有开始建设。

高速发展的可再生清洁能源。核能,在2007年我国核电就占我国全部能源总量的1.2%,2020年有希望可以达到5%,2030年实现10%。第七届中国核能国际大会上,有的专家认为,根据“十二五”计划的要求,到2015年中国的核能总量可以达到3900万千瓦,到2020年可以达到7000万千瓦的装机目标。由于受到日本核电站的影响,核电站的安全标准将会得到大范围的提升,但是核能依然是未来发展中主要的能源之一。风能,中国的风能资源特别的充足,主要分布在西北及西部;总量可以达到7万亿到12万亿千瓦,年发电量可以达到1.4亿到2.4亿度。徐匡迪指出,伴随我国风能技术的不断成熟,风电将会逐渐提高自身的发展速度。估计到2012年,我国的风力发电可以占总的发电量的2%。现在,虽然还在继续着“十一五”期间的发展速度,2010年的年末,中国风电总量已经超过了4000万千瓦,在世界上排第一位。太阳能,中国也是太阳能非常充足的国家,特别是青藏高原、甘肃西部、内蒙古西部以及新疆南部等地方太阳能特别的充足。

2绿色经济在中国的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2.1消费者缺乏绿色消费意识

第一,绿色产品的技术创新及低污染性决定了它的价格一般比较高,一般比普通商品的价格高30%-100%,是一种高层次的理想消费,然而中国现在人们的收入水平都不是很高,這为绿色消费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43期2014年第11期-----转载须注名来源第二,我国人们缺乏绿色消费的观念,消费者几乎不会考虑其使用过程及生产过程中对社会环境造成的污染。第三,因为大部分的消费者还是第一次了解绿色产品,我国还没有建立专门的绿色管理部门,致使绿色产品市场依然没有形成一个健全、规范的管理系统,消费水平不高以及缺乏绿色消费的观念,再加上绿色消费市场的不健全,致使中国绿色消费依然处在低消费的起步阶段。

2.2 政府的投资不足,项目融资比较困难

中国经济刺激方案中的绿色投资比例可能很高,但是总体上来说还是处在较低水平的绿色投资,没有形成有助于绿色技术创新宣传的市场体系。一方面,虽然已经颁布了很多的政策,但是起点及目的仍然停滞在解决资源浪费及污染严重等初级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上,缺乏对新型产业及产品创新的积极性及能力,缺少在提升能效及可再生资源开发方面的集中投资;另一方面,我国国内绿色产业融资平台主要是商业银行,整个绿色产业还处在起点的环节,规模不大,依靠政府的投资容易产生投资途径单一、结构不平衡,大型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普遍不及时的状况。

3 中国实行绿色经济发展的策略

3.1企业方面

公司应该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走绿色营销的路径。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融合到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制造、包装以及运输的整个环节中,充分的掌握绿色市场的信息及消费者的绿色要求,在此前提下,提升绿色技术研发及创新,全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高新技术,改善传统的工业,快速发展现代化服务行业。在房地产、汽车以及纺织业等行业中大力宣传绿色观念,全面的发挥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及降解,做好包装壳及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公司应该成立专门的治理部门来监督及管理,强化公司间的绿色协作。

3.2行业方面

增强行业的自我监督、自我检查,推动各企业实施绿色经济的交流和协作,建立各种环境保护策略及健全绿色技术、绿色经济的评估系统,评估的内容涉及行业内绿色技术成果、绿色经济实体的各项标准,在技术项目立项、中期考核、成果鉴定以及验收中应该确定绿色的标准,对成果开展跟踪调查,按照绿色标准系统进行奖励。

在应付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方面,增强和发达国家的绿色经济协作及沟通。快速制定出和国际标准相适应的环境保护法规,增强环境治理的力度以及环境保护的投入,使用环境无害技术、清洁生产技术以及资源节约技术等等,来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进一步推动结构的完善及升级,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3政府方面

政府应该发挥其自身的宏观调控作用,利用环境规划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鼓励绿色行业及产品,提高地方经济的环境可持续性。在构建节约型社会方面,应该学习美国能源利用的历史经验,在能源的使用上不采取先利用后节约的方式。构建绿色经济跟踪及评估系统,科学的了解各个部门的发展情况,然后对其发展给出科学的预测。强化资源管理及环境保护的立法执法,通过设定及执行经济策略,认真地落实策略,并对绿色经济有所贡献的公司给予优惠,对违背绿色经济的公司给予限制、惩罚更严重的可以取缔。

总之,绿色经济是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健康的发展新动力,也是下一次竞争中每个国家相互争夺的新经济制高点。中国要想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绿色经济发展的道路,就一定会面临很多的危机,应该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提高新能源及环保行业的发展速度,重视高能耗及高污染的问题的处理,与此同时,还应该关注世界及未来。政府、企业以及行业应该一起努力,把绿色经济的建设推广到经济发展的所有领域、所有阶段中去。

4.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篇四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规定了我国电视业改革发展的方向。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贸易全球化的趋势,“十五”计划要求“进一步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全面估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形势,充分体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按照国际通例,电视作为视听传媒行业也是一个产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电视业的经济属性逐渐被承认并得到强化,它要服务、服从于发展市场经济、对外开放这个大局,适应“入世”带来的新形势新要求。“十五”计划提出信息化战略:“推动信息产业与有关文化产业结合”,“面向消费者,提供多方位的信息产品和网络服务”,“扩大利用互联网,促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支持“数字视听产品的发展……满足市场对各类信息产品的要求”。电视业既是广义的信息产业,又是文化产业,电视产品作为视听产品,属于信息产品,信息化战略为电视业发展拓展了更大的空间。从长远看,电视与电信、计算机联网融合,必将破除目前电视业与电信业的壁垒,顺乎自然地使电视业实现产业化、市场化。“十五”计划强调科教兴国战略,要求“加快科技发展,提高国民素质,精神文明建设明显进步”,这是社会主义电视事业的使命。 电视传媒应当为此目标服务,发挥宣传教育功能,传播相关信息,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重要方面军。

电视业面对新的形势及挑战,必须形成自己的发展思路和应对策略。我认为重要的有以下几点:

1。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拓展电视事业发展的新思路。

历史的经验证明,人类历史上每次重大社会变革,首先是人的思想观念的变革,只有人的思想观念的自我解放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变革的实践中去,变精神力量为物质力量,有所作为、有所创新。当前我们正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我国即将加入WTO的新形势,面对生存空间的巨大变化,我们必须从适应与发展的角度作出积极的回应,从旧有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以一种新的理念审视过去、着眼未来,因此电视媒体的从业人员,必须认真分析形势,清醒地认识到在今后的五到十年里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电视事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只有顺应时代的潮流,以改革和发展为工作主线,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取得胜利。

2。 建立电视产业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理念和运行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投入产出的一般效益法则来分析我国现行电视节目生产管理状况,可以看到,电视节目经过采编、录制等一系列创作生产过程后,一经在荧屏上播出,并有受众的参与,就在实际上完成了电视产品交换的一般过程。人类抽象运动凝结的价值和具体劳动创造的使用价值的客观存在,使其具有了商品的属性。当然,我们还不能把电视节目作为一般意义上的商品。必须从我国国情和意识形态领域的特殊性出发,认识其政治属性并把它作为根本性质。事实上,电视节目的使用价值也非一般商品可比,它要通过视觉和听觉作用于人的精神生活,并以宣传正确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为价值实现的标准,以导向的正确与否为尺度。以此为前提,呈现一个电视节目生产和管理领域的产业特征,对电视媒体的改革和创新是具有崭新意义的。比如,电视产品生产如何实行成本核算,降低成本,如何构建科学的生产工艺流程,如何制定市场营销战略,扩大电视节目的市场覆盖,如何开源节流,积累资金,扩大生产规模等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借鉴企业的生产运营模式,牵动电视媒体的改革和创新,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其意义不仅在于开拓电视媒体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促进其实现跨跃式发展,同时,还会通过自身实力的增强,推动其更好地担负起“喉舌”与“桥梁”的历史使命。

3。 积极探索应对挑战的思路与对策

(1) 以牢牢把握新闻节目的制作权为前提,以媒体掌握资产的控制权、干部任命权、节目终审权为原则,对有的节目实施“制播分离”,并与此相适应,重组电视片制作公司。电视片走向市场始于90年代初,当时大部分是各电视媒体自己生产的电视剧(包括译制片)。渐渐的出现了一些电视传媒之外的制片公司,其经营范围也从电视剧逐步扩展到专题片,甚至栏目节目。如目前播出的《中国娱乐报道》、《中国城市报道》等,由于市场广阔,成为又一投资热点。加入WTO后,由于中国严禁外商独资企业经营电视和电影业的承诺,进入中国的国外资金除了投资其他产业外,一部分资金必将改头换面,以各种投入的方式挤进影视产业。因此,可以预见,一个以赢利为目的的电视片制作业新一轮竞争必将到来。

从各台的情况看,以现有的节目生产部门和企业为基础整合组建一个至几个制片公司,这是走向市场的重要基础,以新的理念为指导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引入新的运行机制必定会激发出强大的活力。

(2) 开发和利用影视资源。今后几年,我国IC产业将会出现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在这个发展阶段中,宽带网络传播以其快速、信息流量大,特别是传播活动连续画面成为其有别于现在网络的“特点”。宽带网的终端不只是电视荧屏,通过电脑也可使用,最大的特点是互动性,通过点击随时收看自己喜欢的节目,改变了电视节目“我播你看”的传统收视模式。因此,建立供互动式播出使用的影视资料库,以迎接未来的挑战,也是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目前,各台磁带库拥有为未来提供互动使用的音像资源优势,这是一笔重要财富。我们面临的课题是如何清点片藏,并千方百计地增加磁带库的储备。使其从单纯的片藏功能,发展成一个为互动式传播提供影视制品的经营实体。

(3) 实施灵活的广告经营策略。加入WTO后,由于国外资金和产品的准入,广告投入将进一步扩大,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如何在这激烈的竞争当中最大限度地分割占领市场,获得自己应得的份额,一是靠节目的优化,二是靠广告经营策略。要认真地分析广告资源的流向格局,一方面通过努力使广告经营收入接近或达到应有的份额,另外还要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争取更大的份额。策略上包括加强市场监测;制定广告经营中能够吸引客户的灵活政策;在分配上对广告从业人员实行能够充分释放个人能量的激励机制;除主要频道和主打节目外适当留出一些非黄金时段吸纳广告市场零散客户,不厌其少,积少成多;依据广告市场及客户的需求,灵活调整节目或开辟新栏目,以获取更大的广告效益;扩大横向联合,实行大广告经营策略等等。

(4) 调整电视覆盖战略。根据广电总局提出的在底前完成中国广播电视传输网络总公司和各省级广播电视传输网络总公司的组建,实现省、地(市)、县三级贯通、全国联网、统一管理、分级运营、利益共享、协调发展的“十五计划”,可以预测,电视传播和覆盖无序纷争的时代即将结束,一个新的有序的.新时期即将到来。 面对新的格局,省级台要把握机遇,实施积极的覆盖策略。比如:建立自己的传输平台,以自有资源实现对等落地;在资金支持下,按互利原则,对重点地区缴纳落地费等等。

(5) 以频道专业化整合为契机,塑造频道的新形象。根据广电总局关于“三台合一”的精神,省级台将进行重组,面临如何实施频道专业化问题。这里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主要的有这样几点:一是频道模式的思考角度。目前,绝大多数频道定位在社会生活的层次,诸如政治、经济、文化、体育、教育、影视等等。其实专业化模式可以是多角度的,关键是我们的思路要打开,注重研究社会层面,受众层面,地区层面的需求现状,办出有别于其他的频道并以其特有风貌先声夺人。 二是频道的形象设计与包装。某个频道的定位一经确定,紧接将要面临频道的形象设计和包装的问题。从目前看,这个问题在电视媒体的激烈竞争中越来越引起广泛的关注。笼统地讲,一个频道的形象设计和包装既是这个频道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又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主要目的是在受众中塑造起这一台的这一频道不同于那一台的那一频道,在诸多专业化频道中体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重点环节在于通过荧屏画面和形象向受众不断地揭示该频道传达何种信息,表现该频道所蕴含的文化特色、地域特点。三是节目的设置和组合要以频道定位为核心,搞好该频道的各个节目和栏目的定位,做到节目和栏目定位精确,编导人员在具体的节目或栏目的采制、编辑过程中切入的题材角度和提炼主题精确。同时还要搞好前期策划,防止同一频道节目出现内容的雷同交叉,还要认真研究早、午、晚黄金时段和非黄金时段节目或栏目的配置组合,实行缜密、机智的布阵。既要保证黄金时段节目的收视率,又要考虑不同收视群体非黄金时段节目的配置,使整个频道的节目播出有张有弛,浑然一体。

(6) 制定网上发展战略,及时抢滩。从长远的观点看,开办网站的最终目的是为未来参与信息化进程留下一个接口,一是向网上尽可能地转录现有的节目,一是开办网站编辑部自编自采的节目。从目前看只有一些报纸传媒能完整传录自己的整版内容,电视传媒还没有一家能够完整转录自己的播出节目,主要原因是受技术限制,当然在网上自采自编的节目更谈不上,但这并不妨碍对这个问题做前瞻性的思考。 一旦时机成熟,即时推出并扩大战果。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的对策外,现有的传统的管理模式也要注意创新。比如:进一步完美节目质量的评估体系,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搞好人事、财务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等等。

5.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篇五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农村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已经渗透到农村产业链全过程中,改变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当前农村电子商务呈现政策支持、企业推动、民众积极参与的局面。但是,基础设施落后、农村传统观念制约、人才缺乏等问题仍然存在。对此,必须进一步完善通信、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培养农村居民网购习惯,引进专业化人才以及树立品牌意识,实行农产品差异化发展,畅通城乡双向流通渠道,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农村电子商务 意义 机遇 挑战

2015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全面部署指导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健康发展。这是继多项支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政策之后的又一重大政策。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已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释放农村消费潜力、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是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意义

农村电子商务的实质是借助于互联网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实现“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优化农产品供应链结构。

(一)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新手段

长期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对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意义重大。联想控股战略投资云农场,京东集团积极发展“互联网+农业农村+新丝路”模式,此外,阿里巴巴、一号店、亚马逊、腾讯都在加大农业互联网的布局,积极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全面发展。根据阿里研究院资料显示,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迅猛,截至2014年年底,阿里零售平台农产品网商同比增长达98%,数量达75万家。农产品网商和淘宝村的出现,有效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吸引了广大农民工和大学生返乡创业,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例如,山东平邑县10个“电商村”,带动了10000余名农村劳动力就业,成为农村发家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电子商务平台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交流,自主交易,交易环节减少,市场需求信息透明化程度提高,加强了农业生产者的自销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二)完善农村流通体系

流通体系建设是影响流通成本和流通效益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国农产品生产的小规模和分散性等特点,农产品主要通过批发市场、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贩销大户等主体实现产品流通。这种流通方式信息化程度较低,供需信息不对称,导致流通成本高、损耗大、渠道不畅等问题普遍存在,果贱伤农、菜贱伤农、卖难买贵等现象时有发生。农产品电子商务,旨在建立生产与消费有效衔接、灵活多样的农产品产销模式,通过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问题,改善我国农产品流通现状。

(三)促进农产品供应链结构优化

农产品供应链是指以农产品经营为中心,由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商、农产品生产者、加工经营者、中间商、物流服务经销商、消费者构成的动态网络结构。传统农产品供应链管理过程分散,节点层次较多且各节点协调不足,造成农产品损耗严重,流通成本过高。2008年推进鲜活农产品“超市+基地”流通模式,使供应链一体化得到进一步发展。自2012年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以来,出现“农超对接”+“O2O”模式、大型B2C生鲜电商企业“产地直采直供”模式,基于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加强了农产品供应链节点组织之间的协调关系,精简了供应链结构,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

(四)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从生产领域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加强优质供给,使农产品品种和质量适应消费者需求变化,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供给失衡问题日益凸显,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产销衔接的农业服务平台,加快发展涉农电子商务。全国农村电子商务在政策引领下,发展的如火如荼。例如,江西省正在建设完善的农业物联网、农业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江苏省供销合作社投资1亿元,整合全省50个县(市、区)供销合作社成立的“省级队”综合服务电子商务平台等。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农村地区对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大大增强,带动社会资本下乡,推动农业产业链转型升级;使农民更便捷优惠地获取生产资料,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农业新需求与供给有效衔接,促进生产结构优化,提高有效供给水平,促进了农业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机遇

(一)互联网与“三农”的融合

近年来,互联网经济正在深刻影响中国经济社会的各个行业,电子商务开始由城市向农村发展,已经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一是“互联网+农村”产生了淘宝村。2014年,浙江、广东、福建、河北等地出现的淘宝村数量达212家,2015年,全国的淘宝村可能超过1000个,而全国淘宝村数量最多的浙江省,有可能突破250个。二是“互联网+农业”催生了农产品网商。商务部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涉农的网站已经超过3000个,在淘宝网经营注册的163万家农村网店中,经营农产品的网店近40万个,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1000多亿元。三是“互联网+农民”带动了农民网络消费。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5年7月23日发布的《第36次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为27.9%,规模达1.86亿。2014年在阿里平台上农村地区消费额达到1800亿,预计2016年全国农村网购市场规模有望达4600亿元。

(二)农村电子商务环境的变化

政策方面。2015年2月1日中央发布一号文件,指出要大力“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并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以空前的力度鼓励开拓农村市场。5月7日的国发〔2015〕24号文件,7月4日的国发〔2015〕40号文件、9月29 日国办发〔2015〕72号文件均涉及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内容,11月9日,由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全面部署指导农村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此意见的出台,是在8月21日由商务部等19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

企业方面。京东2015年以大家电送货、安装和售后服务为特点的“京东帮服务店”数量超过1100家,服务覆盖近6万个行政村,其中贫困县服务店234家。菜鸟网络最新数据显示,通过联合日日顺,阿里已经建立了一张覆盖全国2800个区县送货入户的网络,包含了7600多个县级网点,2.6万个乡镇级网点,19万个村级网点;蚂蚁金服2014年为832个国定贫困县的约2.02万名经营者发放贷款29.73亿元,此外,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于2015年11月12日宣布将于2016年1月中旬举办首届淘宝年货节,通过营造与众不同的节日气氛,将淘宝平台服务和农村淘宝实体结合,实现“土”货进城、“洋”货进村。企业通过技术和资金支持,为发展农村电商提供了关键的动力因素。根据《企鹅智酷》关于“农村电商用户行为调查”结果显示,通过阿里和京东等电子商务企业积极开展向农村市场销售种子、化肥、农用工具等商品,已使10%的用户培养起了新的消费习惯。

物流方面。2014年,国家邮政局推出快递“向西、向下、向外”三项工程,圆通、中通、申通、汇通、韵达等快递企业纷纷在各乡镇布置网点,以提升农村快递末端服务水平。截至目前,快递网点已经覆盖全国2/3以上的乡镇,2015年前三季度全国1626个县共完成快递业务量9.3亿件,同比增长72.2%,增幅超出快递业整体水平26个百分点,农村的快递量已经占到全国快递量的1/5。

(三)城市对农村特色品需求和农村居民多样化需求双向增加

近年来,电商企业经营品类不断地从服装鞋帽、图书、家电扩展到了日用百货、生鲜、生活服务等领域。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们的消费方式、消费结构和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多样化和追求食品安全的消费观念成为消费新常态。城市居民对农产品、农村特色品,如有机、绿色农产品、地方特色品等需求逐年增加,为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新的市场机会。而农村居民实体消费可选择的商品种类较少,无法及时地购买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电子商务网上交易模式恰恰可以弥补农村居民购物的缺陷。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瓶颈

虽然农村电子商务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在发展的道路上仍然困难重重。基础设施落后、人才缺乏,思想观念制约、农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一)基础设施落后

互联网是电子商务交易实现的重要基础。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1.86亿,但是,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为30.1%,与城镇地区64.2%相差了34.1个百分点。同时,由于农村地区宽带接入质量有限,网速较慢、上网成本过高等原因,影响了农村居民使用互联网的积极性。

农村交通运输设施是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助推器。长期以来,由于农村公路建设标准不完善,虽然政府积极推进“村村通”工程,但很多乡村道路不能经久耐用。同时,农村中心集镇货物运输站场建设进度缓慢,基础设施依然短缺且设备简陋,冷链物流运输专用车辆所占比重偏小,而中小型货车所占比例偏大。不合理的运力结构造成资源浪费,运输效率低下,运输成本过高,严重影响了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功能和车辆运输效率的充分发挥。

农村物流体系是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核心。由于我国农村地域分散,路网规划不完善,物流体系不健全,尤其是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滞后,使物流配送成本过高,配送及时性得不到保证,从而影响了网络交易完成。

(二)农村传统观念的制约

农村消费者有自己独特的信息获取渠道,并保持着传统的购物习惯。目前,大多数农村居民接受和利用网络信息的能力不强,作业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念跟不上时代信息化发展,对计算机网络应用十分有限,乡间小卖部、超市、传统集市仍是农民购物的主要渠道。研究表明,我国农村居民整体文化素质水平偏低,从而影响了他们接受新知识和各种信息的能力,制约着思维水平,造成他们信息意识封闭,不易接受网络销售这种新的营销方式。如何改变农民的意识,转换购物方式,并尝试将农产品通过网络销售,是目前农村电子商务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信息化人才缺乏

电商是互联网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需要一大批熟悉互联网知识与技术的现代人才,2014年9月24日,阿里研究院与淘宝商学院联合发布的《县域电子商务人才研究微报告》显示,当前,农村电子商务最紧缺的是运营推广、美工设计和数据分析三类人才,其中,79.1%的网商表示缺乏运营推广人才,60.4%缺乏美工设计人才,50.3%缺乏数据分析人才。未来两年,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量可能超过200万,随着销售额不断上升,除以上三类人才外,客服、物流仓储人才需求也将迅速增加。

(四)农产品品牌化程度不高且同质化严重

《2014-2015年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有各类涉农电商3.1万家,其中涉农交易类电子商务企业接近4000家。但其中7%的企业出现巨亏,88%的企业略亏,4%的企业持平,仅仅1%的企业盈利。这种现象与农产品同质化严重不无关系。当然,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已取得一定的成绩,如产生了一批以“地域名称+产品名称”代表的品牌,烟台苹果、吐鲁番葡萄、赣南脐橙,但企业主导的市场品牌短缺,比如烟台苹果,消费者只知道烟台产的苹果好,但不知道烟台哪家企业的苹果才正宗。农产品电商既要发展线下的大品牌,也要培育线上的“淘品牌”。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策略

农村电子商务涉及一、二、三产业和多个横向关联产业,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商务、农业、工信、工商、交通等多个部门协同推进,确保农村电商基础、配套设施完善、交通路网规划合理,物流渠道畅通,而且要求企业多样化发展,民众积极参与。

(一)加强农村地区的交通、物流、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物流建设。首先,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农村康庄公路建设,继续推进“村村通”工程的实施,提高农村公路建设的技术标准,改善农副产品的交通运输条件。其次,加快农村货运站场建设,扩大农村货运网络的覆盖密度,建立县级综合物流中心、乡镇物流配送站、行政村物流信息网点三级农村物流服务网络体系。其次,完善农村地区快递服务网,构建覆盖国内外的快件寄递体系,实现农资、农产品、农村消费品的快速流通,增强农村交通运输服务能力,实现城乡物流的无缝对接。最后,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产地预冷、产地冷藏、冷链运输、终端冷链销售、低温配送等全程一体化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保证农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

信息化建设。农村信息化建设涉及到多个政府部门,需要各个部门协调同步地开展工作。首先,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健全相关工作制度,对信息化工程项目的建设、验收、运营和维护实现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其次,把社会力量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纳入战略规划,鼓励电信企业和民间资本参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提高网络通信覆盖广度。最后,出台金融、信贷、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引导各类相关企业和组织积极参与,提高农村宽带普及率,促进宽带网络提速降费。

(二)更新农村居民生产和消费观念

网商银行农村金融业务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先建立消费习惯,再改变农业的链路,互联网化和数据化齐头并进,才能真正打开农村电商的大门。”农村居民的观念更新主要包括生产观念和消费观念的转变。

作为农产品的生产和提供者,他们对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意识及认知程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产行为,并直接决定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因此,相关部门要通过多种平台和渠道大力宣传,增强农户的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和可追溯意识;开展绿色农业知识、技术的培训和指导,增加对农业投入品使用量要求标准的了解,规范其生产操作流程;实施对农产品定期抽查检验,使农户自觉规范生产行为,逐步形成自我约束,保证农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产品综合竞争力,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

长久以来,农村居民购物消费习惯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只有让农民切身体验到电商带来的实质性好处,才能更快更好地让他们养成网络消费与销售习惯。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培养农村居民网上购物的消费理念,增强农民使用智能手机的能力,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拓宽电子商务渠道,使网络购物成为农村居民的生活常态;其次,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培训,使更多的人认识计算机、熟悉网络;再次,手把手地教农民如何使用电商平台,如何网上购物;最后,安排企业的乡村推广员、农村合伙人等帮助农民代购代销。多管齐下,营造浓厚的农村电子商务氛围,使农村居民从被动接受到自发试探,再到自动完成。

(三)加强人才培养

发展农村电商,要把专业人才培育放在重要位置。首先,由于各县级领导既是思想启蒙者,又是政策制定者,更是管理监督者,对各县级政府领导人员加强电子商务知识培训,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至关重要。积极开展类似阿里巴巴集团组织的“县长电商研修班”,实地考察了解农村淘宝运作经验,通过参与讨论、学习互动,提高自身电子商务能力,最终能够结合本县具体情况制定电子商务发展方案。其次,加强校企联合培训和企业自主培训,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建设培养农村电商骨干力量。最后,加强对农民和合作社的技能培训,弥补农村居民和组织早期电商教育的先天不足,满足农村电子商务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四)树立品牌

品牌是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过程中必不可缺的因素。农民网商要想发展壮大,在走规模化发展道路的同时,必须注意差异化发展,摒弃低成本模仿的经营方式,通过品牌塑造,提高产品的知晓度与附加值。首先,农产品经营者必须树立现代品牌意识,制定品牌发展战略。品牌是产品品质和企业形象的象征,在竞争激烈、同质化严重的农产品市场,只有在保证产品品质基础上,走品牌化、差异化路线,才能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保持竞争优势。其次,基于特定地域文化和自然地理资源优势,挖掘区域原生文脉,丰富农产品品牌文化内涵,促进农产品区域品牌产业化发展。在地域标志的品牌基础上,培育企业主导的市场品牌。再次,建立农产品品质保证体系和标准化体系,有效解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全程质量控制问题,解决质量可追溯难题,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最后,加快“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建设,提高品牌信任度。

参考文献:

1.魏延安.农村电商的机遇与现实困难[J].新农业,2014(12)

2.宁迪.商务部:今年将大力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国青年报,2015-3-18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6.周正祥,罗珊,蔡雨珈.交通运输体系改善促进农村中心集镇发展的中国路径[J].中国软科学,2014(5)

7.胡杨名.农村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13

6.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篇六

务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良好形象。机遇:意识到环保、节能、绿色生态的重要性,live and let live.

挑战: 对中国的决策层,官僚的管理制度的挑战。走低碳经济,需要大量的投资,以高科技为主。而中国目前都是在低能耗,重复浪费中消耗资源。这与相关技术 有一定关系,更重要的是体制问题。

中国发展报告 2010 全文

我看过,中国清明网上有 3 月 31 日,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联合举办了《殡葬绿皮书》 发布会,正式对外发布了《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0)》。报告内容摘要如下: 实施惠民殡葬政策、推行绿色殡葬和殡葬服务标准化是 2010 年我国殡葬改革的三大重点 内容 《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0)》指出,2009 年,我国殡葬事业化挑战为机遇,科学 发展迈出新步伐,公墓管理实现新突破,平安清明取得新成就,行风建设有了新举措,绿色 殡葬取得新进展,人才培养迈上新台阶。同时也存在着公共财政投入不足、基本服务能力和 水平不适应、市场化服务不规范、用品销售市场监管不健全等问题。2010 年,殡葬事业将 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大局下,以贯彻落实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促进 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契机,在建立殡葬基本服务补贴制度、完善依法监督与行 业自律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加大政府对殡葬服务设施设备建设的投入、加快殡葬服务和技术 标准体系建设、加强殡葬事业单位建设和殡葬技能人才培养、巩固公墓清理整顿和行风建设 成果等方面取得新发展。报告强调,2010 年,我国殡葬业要在以下三大领域加大工作力度,力争有所突破: 第一,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加大实施惠民殡葬政策的力度。2010 年,贯彻落实《民 政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 将是全国殡葬改革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各地应当把制定和实施惠民殡葬政策作为贯彻落实《指导意见》的工作重 点。原因在于:一是实施殡葬惠民政策是人民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的迫切愿望。长期以来,我国只对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职工提供丧葬费补贴,广大农民和无单位人员不享有这一待 遇。这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必须加以改革。同时,随着殡葬服务 费用的增长,困难群众的丧葬费用负担加重,迫切需要予以必要的减免。第二,进一步保障 和改善民生是 2010 年各级政府工作的大局,中央和地方政府将在事关民生的领域加大投入。以此为契机,把惠民殡葬政策列入当地的“民生工程”,摆上政府的工作计划,

既丰富了 保障民生工作的内容,同时也为惠民殡葬政策的落实提供了财力保证。第三,实施惠民殡葬 政策有成功的经验可资借鉴。因此,为减轻群众的经济负担,使更多的民众得到政策的实惠,建议加快建立和完善面向城乡困难群众的殡葬基本服务政府补贴制度,因地制宜地探索政府 为辖区居民的基本殡葬服务买单的相关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殡葬救助保障体系。第二,大力推行绿色安葬方式。在土葬区,要大力推广安徽省土葬改革的经验,出台相应 的政策法规,将土葬改革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加大土葬改革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提倡遗体 深埋,不留坟头,不占用耕地,着力治理乱埋乱葬现象,确保土葬改革健康有序推进。在农 村火化区,要推进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加大执法工作力度,依法治理“装棺二次葬”。推行 花葬、树葬、草坪葬、壁葬、海葬等绿色葬法,是世界性的殡葬改革发展方向,在西方发达 国家已经由传统墓葬向花葬、树葬、草坪葬、壁葬等环保葬法转变。在我国,上述新葬法还 不为人们所接受,处在试验推介阶段。2010 年,要研究制定倡导、鼓励、扶持新葬法的政 策,研究制定相应的服务规范和技术标准,因地制宜地推广花葬、树葬、草坪葬、壁葬等少 占地或不占地的新葬法。第三,探索建立标准宣传贯彻监督机制。殡葬行业是高科技含行业,必须有相应的标准化 体系来规范和制约。目前,我国殡葬行业的标准化工作处在起步阶段。总体情况是:标准的 制定取得了较大进展,标准的实施进展缓慢,标准的宣传贯彻监督机制尚未建立。由此造成

殡葬行业执行标准不力甚至有标准不执行的情况比较普遍,直接制约了殡葬行业的科技进 步。2010 年,要着重就建立殡葬技术标准宣传贯彻监督机制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提 出建立这一机制的对策建议,为建立殡葬行业标准宣贯监督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我国殡葬专业教育培训 促进从业队伍素质不断提高 绿皮书指出,截至 2008 年底,全国共有殡仪服务单位 3754 个,其中殡仪馆 1692 个,民政部门直接管理的公墓 1209 个,殡葬管理单位 853 个,职工总数达 7 万多人。随着我国 殡仪服务市场的放开,民政系统外直接或间接从事殡仪服务以及殡葬用品生产、销售的人员 必然逐步增多,殡葬从业人员队伍还将继续壮大。目前我国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武汉 民政职业学院等 4 所民政类高职院校和江西、福建、河南、辽宁省中等专业学校开设“现代 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2008 年开始,民政部原社会福利和

7.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篇七

1 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及机遇分析

1.1 国内经济环境良好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 2013年我国GDP为56.88万亿元, 较2012年增长7.7%, 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这为医药行业未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内经济环境。[1]众所周知,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 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国经济实力也逐渐在增强。另外, 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 在国家正确决策的指导下, 使得我国国民经济保持稳步较快发展, 这显然为我国医药行业的蓬勃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内经济环境, 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机遇。

1.2 国家扶持力度逐渐增大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 十二五”期间我国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将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 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将逐步提高。同时, “十二五”期间我国政府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投入力度和强度要高于2009年至2011年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投入。[2]随着国家逐步加大对医药卫生领域的投入、逐渐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 足以看出国家对医药卫生行业的扶持力度逐渐增大, 对医药卫生行业的健康发展越来越重视, 这无疑为我国医药行业的迅速发展创造了一种良好的外部环境, 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

1.3 人们药品需求日益增加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国民收入迅速增加, 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知, 在人们物质生活的最基本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之后, 会转向更高层次的需求, 从而会导致健康意识不断增强, 对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然而药品与人们的健康和发展息息相关, 从而增加了对药品的需求量。另外,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水平的逐步提高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 使得我国老龄人口日益增加, “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渐增大, 这就增加了老龄人口对卫生保健的需求、对药品的需求。显然, 这都会促使人们药品需求日益增加, 扩大我国药品消费市场, 为我国医药行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

1.4 医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日益突出

近几年以来, 中国医药产业的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全部工业总额的比重逐步提高, 医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不断增加。[3]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虽然医药产业仍然不是我国的支柱产业, 但它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 地位日益突出, 说明它的重要性逐渐彰显出来, 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为我国医药行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

1.5 药品GMP和药品GSP的实施与落实

药品GMP是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药品GSP是指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这两个规范的实施与落实因为有利于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声誉, 提高竞争力, 有利于提高医药企业人员的素质, 提高医药生产经营水平, 有利于提高医药企业的经济效益, 所以为我国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 创造了一个美好的前景。

2 我国医药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虽然, 近些年来, 我国医药行业发展迅速, 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 也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果, 但同时, 也存在令人忧虑的一面, 在其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这无疑会制约着我国医药行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2.1 产能过剩、闲置

现阶段全国4800家药品生产企业整体产能过剩, 20%~40%产能闲置, 有1000多家小企业甚至是不开工的。[4]可见由于产能过剩、闲置, 我国许多医药企业陷入了困境, 并且在药品生产企业出现整体产能过剩、产能闲置的情况下, 会影响我国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此时, 很可能会导致药品价格大幅度下跌, 从而降低医药行业的效益。另外, 还会导致许多药品积压, 增加企业成本, 从而缩小医药企业的盈利空间, 进而影响我国医药行业的持续发展。

2.2 行业集中度低, 存在小、散、乱等问题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统计数据, 截至2012年底, 我国医药行业共有6, 625家企业, 2012年, 我国医药行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18, 255亿元。而根据《制药管理者》杂志公布的数据, 全球前20强制药企业2010年共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 611亿美元。[5]可见虽然我国医药企业数量众多, 但由于规模小, 生产技术水平低, 经营管理不当, 并且行业集中度低, 存在分散、凌乱等问题, 导致我国医药行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国际竞争力不强, 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中, 将不利于我国医药行业“走出去”, 严重制约了我国医药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2.3 研发投入不足, 医药产品附加值低

发达国家医药企业的研发费用一般要占销售收入的15%左右, 而我国医药企业研发费用的投入平均占销售收入的2%左右。[6]我们可以发现, 我国医药企业对新药研发的投入和创新能力明显比不上西方发达国家, 我国药品的生产以仿制药为主, 新药所占的比重十分小。然而我们都知道, 新药具有高附加值、高收益性的优势, 仿制药的利润空间明显要小于新药。另外, 由于研发投入的不足, 也制约了医疗器械的更新换代, 从而也限制了新药的开发。所以, 研发投入不足, 导致医药产品附加值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与创新, 以致医药行业重复生产严重, 造成资源的浪费。

2.4 缺乏对医药行业品牌的建设

时下有部分企业并没有看到品牌对于医药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很多中小企业, 因为企业本身的人力、财力等不够强大, 没有能力建设品牌。甚至很多企业的领导提出先占领市场再打造品牌的战略, 认为建设品牌会耽误市场的拓展。[7]然而, 品牌, 是一种无形资产, 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企业的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甚至是支撑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柱。由于医药与人们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 所以医药行业的品牌显得尤为重要。缺乏对医药行业品牌的建设, 导致其产品缺乏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会使消费者逐渐失去对该医药产品的品牌忠诚度, 最终将不利于我国医药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2.5 行业管理水平高低不等

中国医药行业参差不齐的管理水平, 因超标的重金属含量药品的使用而发生的不良事件普遍存在, 这对我国医药行业的信誉造成严重损害。[8]可见, 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一个行业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它可以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从而维护企业信誉。然而我国医药行业管理水平的高低不等, 使得有些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进行一些违法的、损害人们身体健康的活动, 这也许短期内会给这些企业带来一定的盈利, 但将不利于它们的健康持续发展。

3 对策建议

3.1 调整医药产业结构, 推动优化升级

由于产能过剩、产能闲置, 缩小了医药企业的盈利空间, 阻碍了我国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 所以我们需要切实解决好产能过剩、闲置的问题。医药行业应该调整医药产业结构, 及时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产能企业, 淘汰那些成本高、缺乏竞争力的企业, 大力发展那些低能耗、低污染的先进产能企业, 发展那些低成本、竞争力强的企业, 从而调整我国医药产业结构, 推动结构的优化升级, 进而扩大盈利空间、促进我国医药行业的持续发展。

3.2 推动我国医药产业走向集聚, 形成规模效应

由于我国医药行业存在集中度低、规模小、分散等问题, 导致我国医药行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国际竞争力不强, 所以我们需要推动我国医药产业走向集聚, 形成规模效应。国家可以采取建立医药产业园的措施, 推动同类医药产业走向集聚, 促进产业园内各同类医药产业的交流、沟通与合作, 延长同类医药产业的产业链, 促进共同利用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先进技术等, 提高医药行业集中度, 从而形成规模效应, 增强我国医药行的国际竞争力, 推动我国医药行业“走出去”

3.3 加大研发投入,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这对于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同样适用, 医药科学技术的投入, 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显然对医药行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所以, 一方面国家要加大对医药行业研发的投入, 大力发展医药科学技术, 加快推动医药行业的技术创新。另一方面, 医药企业要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大力促进新药的研究开发, 推动医疗器械的更新换代, 减少重复生产, 努力提高医药产品的附加值, 从而推动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与创新。

3.4 加强医药行业品牌的建设

一方面, 国家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探索建立健全医药行业品牌保护法, 切实保护医药行业品牌, 严厉打击各种盗用其它医药企业品牌, 进行销售“假药”、“劣药”的行为。另一方面, 我国医药企业要切实加强品牌建设, 努力打造知名品牌, 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从而建立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可以运用市场营销理念进行创作———通过市场调研, 充分了解目前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现状, 进行市场细分和正确的品牌定位, 不断加强品牌建设, 努力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培育知名的医药品牌, 以促进我国医药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3.5 加快建立健全医药行业的管理法律法规

一方面, 国家要加快建立健全医药行业的管理法律法规, 对医药企业的管理行为进行规范, 坚决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的、损害人们身体健康的活动, 从而提高医药企业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 医药企业管理者要严格遵纪守法,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提高管理水平, 使企业的经济活动在法律法规范围内进行, 从而促进我国医药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4 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我国医药行业取得了蓬勃发展, 有机遇, 也有挑战和问题, 我们需要牢牢把握好发展机遇, 并且正确应对所面临的挑战, 解决好存在的一些问题,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促进我国医药行业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摘要:医药与人们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所以医药行业的发展一直备受社会关注。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对健康需求的不断增强, 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面临着很好的机遇、迎来了美好的前景。但不可否认, 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需要解决。分析了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和机遇, 具体探究了其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与挑战, 并提出了一些对策, 以促进我国医药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关键词:医药行业,发展现状,机遇,问题挑战,对策

参考文献

[1]中商情报网.2014年中国医药行业发展状况分析[EB/OL].http://www.askci.com/news/201406/20/20160440915.shtml, 2014-6-20.

[2]中商情报网.2014年中国医药行业发展状况分析[EB/OL].http://www.askci.com/news/201406/20/20160440915.shtml, 2014-6-20.

[3]赵文, 马爱霞.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15-2-1.

[4]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2013年中国医药行业集中度将逐渐放宽.[EB/OL].http://www.abaogao.com/c/yiliao/Y16189GJ6E.html.

[5]中商情报网.中国医药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EB/OL].http://www.askci.com/news/201406/20/2016235640931.shtml, 2014-6-20.

[6]中商情报网.中国医药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EB/OL].http://www.askci.com/news/201406/20/2016235640931.shtml, 2014-6-20.

[7]李铎, 孙麒翔.医药行业品牌形象亟须重建[N].北京商报, 2014, 12 (17) :T02.

8.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篇八

1.大豆生产及进口状况

(1)大豆生产情况。大豆是植物蛋白和植物油的重要来源。大豆在我国虽然作为粮食作物来统计,但是榨油用大豆的比例逐步上升,目前油用大豆已占总产量的55%左右。我国是大豆的原产地,曾经是世界上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但是我国大豆生产于1993年达到1950万吨的历史最高点之后,产量一直在1300万 ~ 1600万吨之间徘徊,国产大豆在国内榨油原料总产量中的比重也由41%逐渐下降到35%。大豆播种面积波动是近年来我国大豆产量徘徊不前的重要原因。

我国大豆播种面积和产量增长的波动,表现出与生产效益(尤其是比较效益)变动相吻合的趋势。全国平均大豆减税纯收益虽然明显高于小麦,但在许多年份低于玉米。在我国各主要大豆产区,玉米都是大豆的主要竞争性作物,二者比较收益的变动与大豆生产的变化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玉米收益低于大豆收益的年份(1991 ~ 1993年),大豆产量逐渐增加,玉米收益高于大豆收益的年份(1993 ~ 1997年),大豆生产则随之下降。

(2)大豆进口情况。1995年前,我国基本上是大豆净出口国,主要进口成品植物油,油料进口很少。1996年以后,我国大豆关税降到3%后,植物油和油粕进口迅速下降,大豆进口大幅增加,大豆进口贸易形势发生了逆转,进口量首次超过出口量,从此以后我国大豆进口持续快速增长。1995 ~ 2003年期间,我国大豆进口量从29万吨增长到2074万吨,进口大豆占国内大豆总压榨量的比例从4%增加至71%,大豆进口量已远远超过国内生产量。目前大豆进口在我国油料进口中居于绝对主导地位,大豆进口平均占油料总进口的82%,我国已超过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2.大豆榨油业的现状与趋势

(1)榨油企业不断减少,平均规模迅速扩大。长期以来,我国实行鼓励发展农村小机组及地区粮油自给政策,导致粮油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榨油厂、面粉厂、碾米厂等粮油企业的平均资产规模均在1000万元以下、日处理能力100吨左右的小型加工厂在行业中占有相当比例。近年来,由于沿海大型油脂加工厂及进口植物油的猛烈冲击,许多中小榨油企业被迫停产或倒闭,我国油脂企业数大量减少,而平均规模却迅速扩大。1995 ~ 2003年期间,我国油脂企业数减少了4000多家,而平均资产规模却增加了1亿多元,目前,油脂企业的平均规模已远远超出面粉厂、碾米厂等其他粮油加工企业。

(2)市场集中度较低,市场结构仍为完全竞争。近年来,油脂企业数量不断减少,市场集中趋势日益明显,尤其在小包装食用油市场,几大著名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已超过50%以上,但是国内目前仍有1000多家中小油脂企业占据着散装食用油市场,我国植物油工业整体上仍处于相当分散的情况。1995 ~ 2003年期间最大的4家企业销售额占行业总销售额的比例(CR4)及最大8家企业销售额占行业总销售额的比例(CR8)分别在12% ~ 15%、17% ~ 20%之间徘徊,植物油市场集中度变化不大,仍处于较低水平。按照产业经济学对市场结构的分类标准,我国植物油工业目前处于原子型完全竞争阶段,每一个企业的行为不足以影响市场供给和需求。

二、优质大豆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机遇

(1)需求增长为优质大豆业发展提供了契机。十几年来,中国对大豆及其加工品的消费需求增长迅猛。1992年国内大豆消费量仅为1015万吨,到1994年国内大豆消费总量达到1576万吨,但仍未超过当年的产量1600万吨。从1995年开始,中国大豆生产和消费之间开始出现缺口,目前国内大豆产需缺口不断加大。

需求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刺激了畜牧业、养殖业的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的两个显著标志:一是食用油消费大幅度提高,二是肉禽蛋奶消费迅速增加。大豆榨油的两个直接产品恰恰满足了这种需求增长:豆油用于人们植物油消费,豆粕用于饲料生产。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豆粕在我国饲料和畜牧业生产中的消费量相对较少,主要是作为大豆压榨业的副产品而存在,国内年产量基本保持在400万 ~ 700万吨之间,而且国内还不能完全消费。1996/1997年度,国内生产豆粕720万吨,同期消费量为920万吨,产销量之间的缺口达200万吨。从那时起,中国豆粕消费进入高速增长时期,此后国内豆粕产销量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

(2)高油大豆优势区域建设有利于优质大豆业发展。为了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现代化,形成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力布局,农业部出台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 ~ 2007年)”,对专用小麦、高油大豆等11种优势农产品,优先规划优势区域,重点予以扶持建设,尽快提高这些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实现抵御进口冲击、扩大出口的目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养殖业的发展,我国高油大豆的需求呈上升趋势,预计到2007年全国大豆消费量为3300万吨,其中高油大豆2500万吨,比2001年增加700万吨。我国大豆品种资源丰富,近几年培育了20多个含油率接近国外高油大豆的品种,加上东北地区生产条件优越,发展高油大豆的潜力很大。规划要求重点建设东北高油大豆带,主要抓好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吉林中部、辽河平原、内蒙古四盟市5个优势产区,把东北地区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非转基因高油大豆生产区。主要布局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4个省区的30个地市(盟)127个县市(旗)。高油大豆优势区域建设,对提升国产大豆品质和国际竞争力产生了积极作用,有利于优质大豆及其加工业的发展。

(3)政府高度重视优质大豆种植及其加工业的发展。近来来,我国加强了大豆良种培育和推广工作。2002年初我国开始实施大豆振兴发展计划,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建立了67万公顷优质大豆示范区,并给予每667平方米(1亩)10元的补贴。该计划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大豆单产水平大幅度提高,67万公顷高产高油大豆平均667平方米产量达到了175公斤,超过了农业部2002年初确定的150公斤的产量目标。

此外,政府高度重视优质大豆加工业的发展,并在“全国食品工业发展规划”中制定了大豆食品工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着重发展销路广、市场潜力大的豆奶、豆奶粉、分离蛋白、浓缩蛋白、组织蛋白等新兴大豆食品。加快传统大豆食品的工业化生产进程;充分发挥我国优质大豆资源的优势,积极开发大豆磷脂、皂甙、低聚糖、异黄酮、食用纤维等功能性食品,加快研制高质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具有特殊营养功能的新产品。

2.挑战

(1)进口冲击对大豆种植业发展形成较大威胁。过量进口大豆使我国大豆种植业受到了严重冲击。由于进口大豆的挤压,我国大豆与小麦、玉米、稻谷等粮食作物的比价持续下降。1998 ~ 2002年期间国产大豆价格一直在1.9 ~ 2.2元/公斤的低价位运行,与1998年以前相比下降了40%左右。价格下跌使种植大豆的纯收益急剧下降。另外,进口大豆大量增加使国内外市场联系加强,大豆价格波动加剧,大豆种植面临的市场风险越来越大。收益下降和风险扩大抑制了农户种植大豆的积极性,对大豆种植业发展形成较大威胁。

(2)行业进入壁垒较低、大豆压榨能力过剩。我国植物油工业的市场集中度较低(CR4=12.4%)、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为数众多的企业无法采取统一价格等阻止竞争对手进入的行为,大多数企业也没有雄厚的资本金和强大的研发、营销能力,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和产品差异障碍。另外,植物油工业是一个技术成熟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对准备进入企业没有技术壁垒,只要拥有足够的资金就可以进入。总体而言,我国植物油工业的进入壁垒较低。

由于行业进入壁垒较低,加之国内植物油消费量增长迅速,近年来国内外资本纷纷进入我国植物油加工业。截至2004年,我国大豆压榨能力已达6000多万吨,而大豆压榨业的原料总供给仅为2900多万吨,豆粕市场容量折合为大豆也不过2700万吨左右,我国大豆压榨能力已超过原料供给量和市场需求量,目前我国大豆压榨能力已出现过剩。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大豆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但是优质大豆的种植和加工业仍有很大发展空间,而且面临良好的机遇。今后优质大豆种植、加工业发展应主要做好以下工作:①实行大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借鉴国外的经验做强做大;③加大大豆生产、加工技术的研究和引进力度,加快研制高质量、高附加值、具有特殊营养功能的大豆产品。

上一篇:《繁星春水》读后感400字下一篇:伤仲永导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