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运行机制

2024-10-08

财务运行机制(8篇)

1.财务运行机制 篇一

构建阳光运行机制 推进国企源头防腐

中国电信宣城分公司 赵燕霞

近年来,电信业经历了数次重大的转型、改制和重组的过程,目前已经进入完全市场化运作阶段。市场竞争在给企业带来生机与活力的同时,也为企业规范权力运行、构建惩防体系提出了众多全新的课题与挑战。在探索与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制度约束权力,以流程规范行为,以措施防范漏洞,以监督杜绝失足”的理念,按照“公开、分权、制约、监督”的要求,从规范权力运行入手,践行源头治腐工作逐步形成并推行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权力运行和监督机制,在保障企业良性运行、实现又好又快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构建360度反腐倡廉责任体系。

中国电信作为国有企业,全面推行党风建设与反腐倡廉责任制,切实落实“一岗双责”。企业内部实现权力与责任一一对应全覆盖,不留死角。主要领导切实担负起一手抓经营管理、一手抓反腐倡廉的责任,坚持“四抓四严”要求,抓活动、严要求;抓制度,严落实;抓岗位,严考核;抓监督,严防范”,以身作则增强管理团队反腐倡廉责任意识和“四慎”品格修养。在工作中要摆正自身位置,合理安排日程,确保为反腐倡廉留出时间与空间,既要学廉洁、又要讲廉洁、更要行廉洁。

《党风建设与反腐倡廉责任书》不能停留在走形式、搞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层次上,必须要实现“一岗一模板,一年一更新”。我们对各单位、部门主要负责人根据其岗位特色和年度工作实际目标任务,分别确定其责任的具体内容。同时,《责任书》要与公开廉洁承诺、中层干部集体廉政谈话、新提任干部任前廉洁谈话制度等相合,实现4个100%。管理层在廉洁上树立良好样板。

构建反腐倡廉责任体系做到“五要”:

一要“规定动作不走样”,落实集团、省公司和地方政府工作部署不走样,从体系建设、目标制定、计划分解、宣传教育、专项活动、监督检查、考核奖惩等方面落到实处,起到实效。

二要“联系实际讲实效”,将党风廉政建设与经营发展、岗位创建、阶段活动、企业文化建设等有机结合,深入基层一线参与营销实践,开展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员工思想动态,求真务实开展党风建设,切实推进廉洁文化和作风建设。

三要“重点环节监控好”,通过精确化管理、效能监察和专项治理等工作,有机整合各方面的监督资源,加强对各级领导班子、人财物事关键部门、关键环节和关键岗位从业人员的监督。

四要“方式方法有创新”,坚持“抓经营、带队伍、促业绩、保大局”,开展有特色的主题活动;积极学习、借鉴和引进先进经验和有效手段,开拓思路,创新方法;拓展宣教载体,创新教育形式,提升教育效果。

五要“检查考核显力度”,加强对基层单位党风建设与反腐倡廉工作的帮扶、指导,落实一把手党风建设责任机制,严格执行党风建设与反腐倡廉建设的检查、考核与问责制度。

二、构建权力运行监督的“六大平台”

建设行之有效的权力运行和监督机制,还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证。2008年,中央制定出台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全国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也相继制定出台了相应的实施办法、实施细则。落实到具体的电信企业内部,除了已经制定或正在拟定即将出台的相关“三重一大”工作要求和具体反腐倡廉制度外,笔者认为,应当建立如下的六大平台:

一是反腐倡廉制度平台。建立强有力的“制度链”,完善权力制约机制。首先是企业单位的反腐倡廉制度和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决策、大额资金使用,以及其他关键部门、关键岗位的管理制度。其次是坚持执行年检制。年检制并不意味每年只检查一次,而是说到了年底检查考核必须严格按照年初制定的目标任务落实奖惩兑现。第三是领导干部离任的审计制。对中层以上的干部在调离现在所在的单位时,应当通过内部审计工作对其任期内的经济责任进行认真的审计,对发现的问题根据问题的大小、性质给予及时适当的处理。第四是追究制。对已离任的干部,在其任期内发生的经济问题乃至案件,在其离任后发现的,要进行有效的责任追究,决不放过一个贪污腐败分子。

二是内控管理平台。加强企业财务、审计、监察等专业部门的监督工作,充实专业人员,明确制度流程,落实岗位职责,开展定期检查通报,及时查找管理中的短板与漏洞,堵塞管理中的死角。同时,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加大OA办公网络、网上审批报帐系统、IT数据分析和支撑系统的建设,提高管理的数据化采集、分析、辅助决策的能力,加强管理工作的刚性。

三是企务信息公开平台。企业要避免形成“一言堂”、“领导一个人说了算”的痼疾,就必须发挥群众观点和加强观众意识,主动深入群众、联系群众,征集群众意见建议,发挥群众民主参政议政和实现民主监督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群众对企业的形势、工作任务、面临的困难大多不了解,就很难凝聚有效的共识。坚持职工代表大会、职工代表巡视、厂务公开等制度,同时,打通信息交流的双项通道,比如定期深入群众开展座谈,开辟企业公开信息专栏等。

四是廉洁宣教平台。反腐倡廉不是少数部门和几个领导的事,需要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因此,有必要将廉洁文化纳入企业文化之中,对全体员工进行潜移默化的宣传教育。宣传教育必须要有一定的量化指标来考核,既要保证宣教的频次,又要能反馈宣教后的实际效果。在领导班子中要坚持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在中层管理者中要通过党员干部组织生活会、专题会议、定期开展专业讲座、时事报告等来加强学习。在普通党员群众中,要通过党员大会集中上党课、全员征集廉洁理念、开设反腐倡廉网络专栏、宣传橱窗、定期推送廉洁短信、组织家属开展廉政座谈,等等,筑牢廉洁宣教的各道防线。

五是主题活动平台。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廉洁活动,加强廉洁建设的实效性。在党员干部中,结合企业当前面临的营销服务难点,加强党风党性党纪建设和创先评优等活动,推出员工身边“思想坚定、作风过硬、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先进典型人物与事例。同时组织开展“服务进社区”、社会公益服务、管理部门对口支援前端一线、以及开展红色旅游、组织红歌比赛以及各类群众性文体活动等,培养员工的服务意识、公益意识,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进团队精神,培养陶冶员工健康的兴趣和高尚的情操。

六是员工信息交流平台。员工有了参政议政意识,还需要有良好畅通的交流载体和管道。有必要搭建一个民主、和谐、宽松、活泼的信息交流平台,让全体员工平等参与,畅所欲言,既能增进企业内部纵向、横向间的沟通了解,同时也能够在早期就发现和杜绝企业内部的一些管理瑕疵和不良风气。这方面需要领导一要开门纳谏,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和呼声;二要进行适当投入资源,为员工创造一定的必要条件,如建立网上交流论坛,建立员工意见公开接待日、设立内部监督举报电话和邮箱,等等。

企业要想健康发展,需要从规范权力运行入手,建立一套完整的责任体系,搭建对权力运行监督的六大平台,同时还需要对六大监督资源,就是“党内监督”、“民主监督”、“关键领域、关键环节监督”、“专项效能监察”、“合作方监督”、“社会监督”等监督资源加强整合。应当看到,这六大监督资源,既有组织的,又有群众的;既有业务的,又有专项的;既有利益关联方的,又有来自社会各界的。六大监督资源的视角不同,关注点也各异,其发挥监督制约的作用和力度也有大小之分,但每一个资源都有独特的切入点,“管中窥豹,只见一斑;多管齐下,可见全貌”。综合运用这六大监督资源,就能使权力运行在阳光下,腐败分子无所遁形,企业实现健康发展。

三、权力运行监督的六大关键步骤

一是开展“大清理”。组织全面清理企业内部各项重要的管理制度,编制各个管理和生产岗位的岗位说明书,界定各自的权力与责任。对经过修订完善的管理制度,汇编成册组织管理人员和涉及岗位员工进行学习。对岗位说明书,通过企业内部绩效管理、综合审批、财务管理、内控建设、内控评估等等进行界定和设置。

二是绘制“流程图”。按照“内容合法、程序规范、形式简明、操作方便”的要求,将权力运行的各个部位划分为若干个必经环节,绘制出各单位、部门职权运行流程图。明确规定每个环节由谁来办、怎么办、什么时间办结,使每名员工履行职责时有固定“路线”和“规矩”,实现权力运行的“单轨制”、“标准化”。

三是设置“硬杠杆”。严格实行“三重一大”集体讨论和民主决策制度,杜绝“一言堂”和暗箱操作。建立规范透明的审批程序,对审批标准、审批方式、审批程序、审批时限等作出明确规定,严格规范各个环节的运作,积极推行IT管理,防止随意性。

四是构筑“防火墙”。以教育引导干部员工牢固树立学习意识、效率意识、流程意识和服务意识,大力弘扬用心服务、服务至上,倡导“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成就一番事业”,不断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建立和完善廉洁从业、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提高制度意识,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实现关口前移、防范在先,从源头上防范廉政风险。

五是架设“高压线”。进一步完善责任追究制度等制度,将廉政风险防范工作与目标考核、干部年度考核、干部离任审计、干部任免挂钩。认真开展来信来访查办,对群众反映的服务质量、行风问题切实加以整改,对发现的违反廉洁制度和规定的严肃进行查处,切实绝不纵容和姑息。坚持日常检查与年度考评相结合,时刻不放松对反腐倡廉工作的要求,警钟长鸣、越界必究,既要架设“高压线”,又要保证“不断电”。

六是编织“监督网”。严格对外公开服务承诺,公开服务项目、流程、期限、结果以及收费项目和标准,凡是与消费者利益相关的事项,一律向社会和群众公开。认真整合各项监督资源,形成“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监督网。加强对招投标、审批权力监督。招标和决定环节、受理与审批环节实行分离。切实做到行为有规范、权力有制约、过程全透明、结果有监督。

2.财务运行机制 篇二

1 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预算管理是以预算为主线并按其全面展开, 从编制预算的路径和编制预算的管理组织流程着手, 按系统、按部门、按收入与支出的内容编制预算。编制预算的路径, 见图1。

按预算管理组织路径编制预算, 见图2。

一个完整的医院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应该由收入预算、财务预算、资本支出预算三大部分组成, 这三大块组成的医院全面预算是整个医院预算体系的中心。医院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是医院一项重要的管理工具和手段。预算的编制首先要制订医院的战略目标, 要充分考虑本单位的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 同时要适应形势和改革的需要;要考虑到本年度的预计收入和指出, 也要考虑到由于国家政策因素引起的资本性支出增加;要考虑到财务预算和收支结余预算及医院的现金流量、资金收入和偿付能力。要通过编制预算的过程, 帮助医院管理者改变对预算概念上的误区:预算就是计划、预算就是拍脑袋估计、预算就是预测、预算可以随意变动等错误观念

2 全面预算管理的模式

医院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在执行预算的过程中, 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 形成了不同的全面预算管理的模式, 本文主要阐述主要四种管理模式以及各自的优缺点:

2.1 以业务总收入为核心的全面预算管理

医院业务总收入主要包括: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其他收入、差额拨款、专项补助款收入等。医疗收入和药品收入的预算编制主要是按目前的业务收入状况和今后预计的业务收入为主要依据, 也要考虑到其他变化的因素, 核定基数、比率递增;在其他收入的预算编制前, 要对本单位各个部门进行梳理, 尤其是容易忽视的部门, 将各个收入都纳入医院的总收入范围;差额拨款通常是财政部门对医院采用“基数加增长”的分配方法, 在上一年的基础上, 根据财政情况, 增加几个百分点作为当年的拨款。这一传统的拨款方法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财政部门将打破传统的拨款方式, 打破基数的概念, 逐步推行零基预算;在编制专项补助款预算时, 首先要把本院目前因业务发展急需添置的设备或改建扩建医院, 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尽量做到心中有数。采取这一方法其优缺点, 见表1。

2.2 以利润 (收支结余) 为中心的全面预算管理

以利润 (收支结余) 为中心的全面预算管理的特点, 是以“利润 (收支结余) 最大化”作为编制预算的核心, 预算编制的起点和考核及主导指标就是利润 (收支结余) 。它与以业务总收入为核心的全面预算体系基本相同, 所不同的就是利润 (收支结余) 预算的确定是关键。在编制利润预算时, 要充分考虑到其战略性、可行性、科学性、统一性。这一方法一般适合于: (1) 以医院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大医院。 (2) 大型医疗集团。采取这一方法其优缺点, 见表2。

2.3 以成本为中心的全面预算管理

以成本为中心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是指以成本目标的控制为预算编制和管理的核心内容, 以成本核算为起点, 以成本控制为核心, 预算的考评以成本为主要考评指标的预算管理模式。它有3个基本环节: (1) 设定目标成本; (2) 分解落实目标成本; (3) 实现目标成本。由于成本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经济指标, 医院为了保证预算指标和各级责任预算的顺利完成, 需要医院各级各部门和每一个职工共同参与和努力, 充分调动医院全体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力争节能降耗, 降低成本, 按质、按量、按时地完成预算指标, 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这种预算管理的模式一般适合于平稳、成熟型的医院和大型医疗集团的成本中心。采取这一方法其优缺点, 见表3。

2.4 以现金流量为核心的全面预算管理

以现金流量为核心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 是一种根据医院现金流量进行预算管理的模式。全面预算管理有两种管理形式: (1) 以医院日常现金流量为起点; (2) 医院业务正处于下降趋势以现金流量为核心。这两种管理形式均对医院现金流量极为重视。以现金流量为核心的全面预算管理的预算体系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 现金流量预算, 它是编制预算的起点; (2) 医疗业务收入预算, 它是编制预算的核心; (3) 资本支出预算, 它是编制预算的关键。这种以现金流量为核心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只适合于以下几种医院: (1) 医院的业务正处于下降趋势; (2) 医院财务状况不佳, 资金周转困难; (3) 重视现金回收的医院。采取这一方法其优缺点, 见表4。

3 预算执行中的控制

医院在执行预算管理的过程中, 必须要对其进行监控和控制, 要有强有力的措施, 有紧控制和松控制的手段, 严格按照预算的实现程度来考评责任人的业绩, 保证医院组织收入顺利进行;在执行过程中要有比较灵活的考核方法, 适当将权力下放, 激发他们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预算的控制一般分为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外部控制对医院预算执行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国家出台的各种新的政策和措施、市场的环境、社会的环境等都会对预算的执行产生作用;医院内部控制是预算执行的关键, 通过内部跟踪反馈、分析调控来对预算执行进行监督和分析评价, 最后取得医院最终的财务成果。预算控制的路径, 见图3。

预算在各单位经济活动中的地位随着卫生事业的发展越显重要, 预算编制的好坏, 预算执行得好坏, 将直接影响到医院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在预算执行中, 要加强对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分析、预算调控、预算考评等环节进行监督和管理, 按各个不同的侧重点加以细化, 互相连接、互相钩稽, 形成完整的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的体系, 做到这一点, 医院的经济效益将得以稳步上升。

摘要:通过对医院预算的编制、执行、控制、探讨, 结合医院的特点, 从编制预算的路径和编制预算的管理组织流程着手, 与医院的业绩考评、管理措施相结合, 使医院管理更科学、合理、精细, 能让医院经济保持良好的可持续稳定地增长。

关键词:预算编制,预算管理,管理体系,预算控制

参考文献

[1]庄逸洲, 黄崇哲.医疗机构管理制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3.探究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运行机制 篇三

关键词:现代企业 财务管理 运行机制 探究

从目前来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仍未摆脱计划经济管理的模式,财务管理滞后于市场经济对企业的要求,影响了企业效益水平的提高,妨碍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因此,深化财务改革,挖掘财务潜能,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对财务管理的运作方式进行改革,构建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机制是主要问题,笔者简要探究如下。

一、加强财务风险的预防和控制

在市场经济社会里,由于企业所处经济环境以及企业本身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人们认识与控制未来的局限性,理财过程中遇到一定的风险是在所难免的。而且,商品经济越发展,市场竞争越激烈,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影响便愈加重大。因此,认真研究风险问题,采用科学的方法对风险予以识别、衡量、分析和控制,便成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工作中的重要课题。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作为国家的附属机构无需承担任何风险,企业的财务风险被转嫁到国家或银行,因此企业很少考虑财务风险问题。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方面各种风险急剧增加,另一方面企业与国家、银行之间的关系已经或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经营的经济实体,应当为自己的经济活动担负起所有的责任,承担所有的风险。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其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地呈现出了多变性,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稳操胜券,必须十分注意风险的防范与管理。在财务风险管理中,应当建立起“财务风险识别,财务风险评估,财务风险预防和控制,财务风险处理”的管理机制,特别应加强财务风险的预防和控制,通过制定应付风险的方案和措施,以增强企业的财务应变能力,及时有效地阻止不利事件的发生,把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加入WTO后,机遇和挑战并存,企业的生存环境更加复杂,更需要我们制定企业财务管理战略,建立信息网络,为正确进行各项决策的风险预防和控制创造条件。

二、开展财务诊断工作

财务诊断是以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为目的,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诊断的一系列行为过程的总称。因为企业财务活动的复杂性和系统性,要求企业财务诊断人员必须是一支集知识、经验和技能于一身的密集型专业队伍,因而一般由独立于企业之外专职财务诊断人员担任。虽然有时它也表现为由企业内部人员进行财务诊断,但更多的情况它是一种社会性的服务活动。由于我国长期不重视财务工作,财务管理水平低的现实,以及受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管理水平急需提高的压力和需求的影响,就迫切需要在我国现阶段开展财务诊断工作。在开展财务诊断实践中,参照日本企业财务诊断的主要内容:收益性诊断、成长性诊断、安全性诊断和流动性诊断。除了要注意诸如系统性与连续性相结合,全面性与重点性相结合等基本技术规则要求,以及中立性、保密性等基本职业道德要求外,對于提出的财务诊断结论,需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提出的意见要具有建设性,即不仅提出对企业目前财务状况的劣势的纠正措施,而且要注意提出全面根治企业财务状况的措施;二是提出的意见要具有超前性,财务诊断不仅要揭示企业过去和现在财务活动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而且要着眼于未来,揭示企业财务的未来发展趋势,为企业财务工作指出发展方向。

三、树立企业财务形象

财务形象是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实力在市场上的表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作为企业经营舞台的市场,既为企业财务形象的评价提供了依据,也为企业财务形象的树立提供了机会。在股票市场上,股价的稳定提高是企业财务形象良好的最有力的表示,不管是企业的投资者、债券人,还是往来企业、社会公众将会树立起对企业的良好印象,而这一优越的企业外部环境将是企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对于债券市场,如果企业财务状况较好,偿债能力强,则企业通过债券筹资的可能性就会增大,从而使债券筹资等行为对企业的评价更具说服力,更具直接、快速反映的特征。因此,良好的财务形象是企业一笔不可低估的物质财富,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坚实基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缺乏市场,也就缺少了市场对企业财务形象的公平评价,企业也就没有必要注意财务形象的培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市场尚未完全发挥作用以及由于传统体制的惯性影响,使人们对财务形象的重视仍然不够。因此,培养良好的企业财务形象是现代企业制度下,开展企业财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现代企业财务工作的新领域。良好的财务形象主要依赖于企业良好的财务状况,丰硕的经营成果和稳定的财务政策。企业在树立财务形象进程中,必须坚持财务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取得各方面的信任,积极开展财务公关,以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德宝.“转换机制管理生财”.财务与会计[J],2000;9:11~12

[2]周晓苏.“构建企业会计模式的探讨”.财务与会计[J],2000;5:12~16

[3]施世平.“强化全面预算管理,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上海会计[J],2000;1:54~56

(责任编辑:张 彬)

4.县党委工作运行机制 篇四

县党委工作运行机制

随着市县党委换届基本完成和领导班子配备改革逐步到位,市县党委领导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尽快适应新变化,积极改进和完善工作运行机制,确保换届后市县两级党委规范高效运转,是当前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合理确定市县党委常委的职责分工

科学合理地确定

职责分工,是市县党委常委切实负责的前提和基础。要使分工科学合理,至少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提升党委的领导水平,形成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整体合力;二是有利于理顺各方面的关系,解决好党委与政府之间、专职副书记与其他常委之间、各常委之间分工交叉重叠的问题;三是有利于调动领导班子成员的积极性,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党委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后的实际情况,按照上述要求,在新的领导体制下,市县党委常委大体上可作如下分工。

——党政“一把手”的分工。党政“一把手”在领导班子中处于核心地位,负有全面责任,起着关键作用。党委书记作为“班长”,担负着抓班子、带队伍的重大职责,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党委全面工作,组织常委会活动,协调常务委员会委员的工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市(县)长作为党委副书记和行政首长,既是党委书记的“副手”,又是政府的“一把手”,其主要职责是负责政府全面工作,分管审计、行政监察等部门,集中精力抓好区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专职副书记的分工。根据常委分工负责制的要求,专职副书记和常委都直接对常委会和书记负责。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合理定位专职副书记的职责分工,使之既能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又不影响常委分工负责制的实施,避免出现“实职虚设”或“专职不专”的倾向。根据甘肃的实践,专职副书记的职责定位是,做好协助决策、协调落实的工作,不再分管其他常委分管部门的工作,主要承担三个方面的职能:一是协助书记处理日常事务,受书记委托负责有关工作;二是协调落实常委会决定和书记安排的有关工作;三是根据实际情况,负责群团工作,分管主要负责人未进入常委会的党委部门,联系政协工作。书记未兼任人大主任的,联系人大工作。

——常委的分工。常委是分工负责制的实施主体,对分管工作负有调查研究、提出意见、组织实施、督促检查的职责。面对新情况,常委的职责定位和分工,很难用一个固定模式一次规定到位。从甘肃的实践看,目前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常委、纪委书记负责党的纪律检查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联系行政监察工作;常委、组织部长负责党的组织工作,联系编制工作和政府人事工作;常委、宣传部长负责党的意识形态、思想理论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联系政府科教文卫工作;常委、政法委书记负责政法工作,分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维护稳定工作,协调公检法和安全工作,联系行政司法工作;常委、秘书长(办公室主任)负责机关日常协调运转和各常委的服务保障工作;常委、统战部长负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联系民族工作和宗教事务工作;常委、常务副市(县)长协助市(县)长负责政府日常工作,分管政府有关综合部门。其他常委根据所任职务,集中精力抓好本职工作,可视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由市县党委确定分管或联系某一方面的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各常委不仅要认真做好分管工作领域有关事项的决策,还要充分履行常委会成员的职责,参与常委会的所有决策。

改进和规范市县党委的议事决策程序

市县党委换届以后,随着党委领导体制的变化,原来的决策程序、议事规则和运行方式,在许多方面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迫切需要重新修订和完善。

取消书记办公会。书记办公会作为一种会议制度,虽然《地方党委工作条例(试行)》明确规定“不是一级决策机构”,但在以往的实际操作中,对重大问题,一般都是先上书记办公会,再拿到常委会上研究决定。这样做,既不利于调动其他常委的工作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常委会和全委会的作用。因此,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以后,取消书记办公会势在必行。考虑到书记办公会完全取消后,有许多重大事项还需要在常委会之前进行酝酿、沟通或协调,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由书记召开不同形式的会议,对干部任免等重大事项进行酝酿和沟通,但这类会议不得决定重大问题。对重大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书记、副书记或分管常委可以临机处置,但事后必须及时向常委会报告。

强化常委会的决策功能。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以后,需要提交常委会决定的事项比以往增加了许多。适应这个变化,有必要适当增加常委会议的次数。原则上每月召开2至3次,如遇重要情况可随时召开。同时,还要进一步规范常委会议召开的程序,提高决策的质量和水平。重点抓好以下六个环节。一是确定议题。常委会议的议题由各常委根据分管工作需要提出,秘书长(办公室主任)统一协调,报书记审定,也可由书记

委托专职副书记审定,或由书记直接确定。二是提前通知。会议召开前2天通知各常委,并送达会议有关材料,以便常委根据议题做好准备工作。三是酝酿讨论。提交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必须由分管常委负责介绍情况、作出说明,各常委充分讨论、发表意见。在这个环节,书记作为主持人,既要注意营造民主氛围,让大家能够畅所欲言,又要能够驾驭局势,保证议题能够在得到充分议论后形成一致意见;各常委必须增强全局意识,敢于议事、善于议事,变“谁分管谁说话”为“分管的说明情况、不分管的表达意见”。四是进行表决。常委会决定事项,一般可采取口头、举手、无记名投票或记名投票表决。决定多个事项时,应逐项表决。五是作出决策。根据表决结果,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当场宣布议题的决策结果。六是形成纪要。会后3个工作日内印发会议纪要,由常委根据各自分工抓好落实。

突出全委会的监督作用。在新的领导体制下,全委会除了履行安排部署本地区今后一定时期内的中心工作、讨论决定涉及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审议和表决下一级党政领导班子正职和其他重要岗位主要领导职务拟任人选等职责外,还有一个重要职责是听取和审议常委会阶段性工作情况的报告,监督检查常委会贯彻执行全委会决策的情况。也就是说,与换届前相比,全委会的监督功能进一步强化了。为此,一方面要适当增加全委会次数,原则上每季度召开1次,如遇重要情况可随时召开。另一方面,要规范全委会的程序和规则,切实发挥全委会的职能作用,确保委员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得到充分落实。在召开全委会前,应由常委会确定议题,并提前5天通知各委员,同时送达会议有关材料。在全委会议上,要汇报常委会工作情况,自觉接受委员的监督;对提交全委会研究的事项,应安排充足的发言时间,让委员充分酝酿讨论,发表个人意见;对需要决定的问题,一般应采用举手或无记名投票表决,决定多个事项时,应逐项表决;对投票结果,应当场计票并公布,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宣布决策议题通过或否决。会后,应在3个工作日内印发会议纪要,由常委会负责执行或落实。除保密事项外,对全委会决定的事项,一般应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

进一步完善市县党委工作运行的配套制度

要以完善决策程序、扩大决策民主、确保决策落实为目标,进一步建立完善与常委分工负责、党委议事决策相关的配套制度。目前,应重点建立和完善以下五项制度。

1、建立和完善调查研究制度。各常委在提出议题前必须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组织相关部门认真讨论,研究提出比较成熟的方案,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应提出两个以上可供比较的方案。在方案提出以后,一般应征求相关部门和单位的意见,有的还应听取人大、政协、人民团体、民主党派、党外人士及有关方面的意见。

2、建立和完善咨询制度。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要广泛征询意见,充分进行协商;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在提交会议讨论前,要认真进行专家论证、决策评估;对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要实行公示等制度,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增强党委工作的透明度,提高民主、科学决策的水平。好范文版权所有

3、建立和完善工作汇报沟通制度。常委要定期向书记和常委会汇报分管工作,便于书记和其他常委了解全面情况。担任政府副职的常委,在向书记汇报工作前,还要及时向政府正职汇报。涉及其他常委分管部门的工作和事项,在向书记汇报或提交常委会之前,要与分管常委充分协商沟通。同时,充分发挥简报、专报等信息渠道作用,适时向各常委通报分管部门的重要政策制定情况,工作部署、工作进度及需要各常委了解掌握的情况,以利于集体决策和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好范文版权所有

4、建立和完善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要进一步规范决策的必经程序,明确各个决策环节的责任主体和责任人,并对决策过程进行记录备案。对重大决策的出台,必须形成完整的资料,建立档案,以备查阅。同时,对造成失误的决策,要认真进行分析,根据备案资料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5、建立和完善督查落实制度。全委会作出的决策,由常委会负责组织实施;常委会作出的决策,由常委分工负责组织落实。决策实施过程中,应加强监督检查和信息反馈。常委会应定期向全委会报告工作,常委应每半年向全委会进行一次述职。对决策进行重大调整或变更,应由作出决策的全委会或常委会决定。(

5.创新运行机制 提升管理水平 篇五

实现又好又快的跨越发展

--****年行政工作报告

各位董事、各位代表:

现在,我受董事会委托做****年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第一部分 ****年工作回顾

****年是**公司成立的第*年,本着稳定发展的原则,公司在董事会的领导下,各级领导和全体员工围绕全年生产经营目标,挖掘潜力,攻坚克难,落实考核,在机构设置、干部队伍调整、生产组织、设备管理、质量管理、市场开发、技术改进、制度建设等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认真贯彻落实董事会会议精神,重点抓好开源和节流两大主要环节,实现了全年的目标利润指标。为了使****年的工作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现对一年的工作作一回顾,以便发扬成绩,解决问题,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一、生产经营指标完成情况

二、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明确任务指标,分解细化利润

**公司资源整合后,根据董事会确定的**万元利润指标,重新核算制定了今年的生产经营计划,并对**万元利润指标进行了分解细化,将利润指标分解到每一种产品和每一个部门车间,并配套制定了相应的考核办法和费用控制计划,每月按照绩效考核办法逐项进行严格考核,加强了目标任务实现的可控性。

――整章建制,规范企业运作

为了有序推进公司的各项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公司组织力量制定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先后制定完善了生产、安全、营销、财务、劳资、设备、质量、绩效考核等各方面的管理考核制度,规范了生产组织、质量控制、产品出入库、资金管理等多方面的管理工作程序,明确了部门、车间职责,逐步理顺了公司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规范了员工行为,保证了公司的正常有序运行。

――完善机构调整,合理配置人员,实现中层管理人员公开竞聘上岗

根据新的生产经营格局,公司对原有的机构进行了调整完善,成立了****的生产、管理机构,并重新明确了各自的职责范围和工作程序,加强了相互之间的协作,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协作,为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在*月份,公司对中层管理人员进行了公开竞聘,以任务指标的完成作为主要条件,完成了各部室车间中层管理人员的配置,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并在正职的提名下,给相关部室和车间配备了副职及主办,进一步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公司的整体管理水平。同时,公司还对全体员工进行了重新摸底,建立完善了员工档案,通过三周的小时制工作写实试行,基本掌握了各岗位的工作量情况,为定岗定编定员工作奠定了基础。

--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发挥考核激励效应

区别生产、销售、管理等不同情况,制定了配套的绩效考核办法,建立完善了公司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闭合绩效考核体系,将绩效考核指标层层分解量化,做到了人人头上有指标,人人都参与考核,逐月对各项任务指标进行考核,并对部门、人员进行分类排名、末尾受罚,发挥了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推动了公司各项工作的开展。同时配套制定了以岗技加绩效工资为主导形式的工资分配方案,实行一岗一薪,岗动薪动,体现了责权利相统一和多劳多得、多能多得、奖优罚劣的分配理念,发挥了工资分配的激励效应。

--一手抓安全,一手抓生产,以生产促安全,以安全保生产

根据公司生产经营计划,结合市场销售情况,公司区别各车间及各产品品种的不同情况,积极组织生产,最大限度地完成生产任务。**车间在恢复生产后,公司积极组织和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克服**作业和**作业受限等种种困难,完成产量**吨;**车间加强生产组织和控制,通过强化设备维护保养、强化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积极进行工艺技术改进等措施,基本满足了用户需求;为了实现保质保量按时供货,公司上下克服了很多困难,加班加点,实现了按时交货;

安全作为正常生产的保证,也是公司常抓不懈的一项重点工作。根据**公司安全文件精神及公司的实际情况,公司重新制定了《**安全管理考核办法》及《**安全考核细则》,加强了安全网络建设,明确了责任,加大了走动管理巡查力度,增强了安全的细致化管理。同时,对**作业和高压用电进行了重点监护和强化管理,做到了重点区域重点对待,特殊作业特殊监护,保证了生产作业的安全正常进行。通过努力圆满实现了**年的安全工作目标。

――减少投入,加强维护,稳定设备完好率和运转率

设备完好是正常组织生产的基础,要想在尽可能少的投入下最大限度地满足生产的需求,就需要加强日常的维护点检。为此,公司首先对现有设备进行了重新的摸底建档,并制定了设备维护、点检、检修等管理办法,实行了设备检修单制度,建立完善了设备运行、检修、润滑等各种记录,逐步规范了公司的机电设备管理工作。各车间在日常的设备维护保养中都投入了较大的精力,加强日常的维护、润滑、点检工作,充分利用现有物资修旧利废,在保证设备正常运行的同时尽可能减少投入,降低成本,各车间的设备均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完好率和运转率。**年平均设备完好率达到 **%,平均设备运转率达到**%。

――发挥技术优势,加强生产工艺和过程质量控制,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

质量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命脉,公司在提高产量的同时也对产品的生产工艺和过程质量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并充分发挥专家技术优势,积极组织力量进行工艺技术改进,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来占领和拓展市场。在产品的生产中,从原材料的进厂、生产过程到产成品的出厂都进行了全程监控,并及时取样进行试验分析,及时调整工艺配比,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得到了用户认可。全年产品质量基本保持了一个基本稳定的状态,没有发生较大的质量事故和质量纠纷。

――开源节流,降低成本,强化目标成本精细化管理

本着过紧日子细日子的原则,公司实行了以目标成本管理为主线,以费用目标管理为侧重的全方位的财务管理工作。通过调整库房管理、出入库管理,重新确定核算管理办法等措施,进一步增强车间的目标成本管理力度,下移了财务控制的关口,变纯粹的一级核算管理为从车间核算控制开始的自下而上的较为精细的目标成本管理模式,使财务数据更加准确,经营结果更加真实,管理也更为可行有效。通过每月定期召开的成本分析例会,及时发现问题,及早进行解决控制;为了合理调配资金,公司每月进行费用资金计划平衡,对当月的回款、支出、费用等资金运作进行整体控制,量入为出,区别轻重缓急进行合理调配,做到既要保证重点也要兼顾一般,为生产、经营工作提供了资金保障。严格执行公司“**”及“**”等相关费用管理制度,控制非生产性费用的支出。

――以市场营销为龙头,加大市场开发力度,努力扩大产品销售区域

在今年的市场营销工作中,公司克服了营销队伍力量薄弱、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业绩缺乏等困难,千方百计开拓,并制定出台了供销考核办法等政策,鼓励全员销售,加大市场开发力度;同时积极组织技术力量进行产品工艺技术改进,提高产品质量,调整产品结构,进一步稳固现有市场,开发占领新的市场。对大订单,公司从原料进厂、生产组织、产品发运、用户现场协作指导、售后服务等环节都进行了严格控制,保证了用户的满意。**产品市场先后开发了**、**、等多个新用户。

在过去的一年中,公司全体员工竭尽力量,克服困难,基本完成了目标任务。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开拓创新精神不足,思路不宽;相互协作精神有待提高,公司基础薄弱,非常需要一种凝心聚力、团结奉献、坚韧不拔的团队精神,非常需要一种敢想、敢干、敢闯难关,谋大事、干大事的战斗作风,骨干力量的业务能力、管理水平需要提高;工作效率不高,考核不够严格。计划、实施、考核三个环节有脱节现象;需要做好技术的创新和积累,市场开发力度不够,周转资金不足,工艺较为落后。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和制约了公司的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须下大力进行解决。

第二部分 **年经营目标和工作任务

**年,机遇和挑战并存,压力和动力同在,公司上下要正视问题,克服困难,客观分析企业所面临的内外形势,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发展,努力使各项指标再攀新高,各项工作再上台阶。

**年工作指导思想:

主要生产经营指标是:

围绕以上工作指导思想和经营目标,**年要重点抓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营销队伍建设,创新营销管理模式,加大市场开发力度,建立完善以销售为龙头的运行机制

**年,公司的营销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如何在巩固现有市场的同时,大力开辟新的多元化的产品市场,是一个关乎公司生存发展的重要问题。为此,**年的营销工作应该着重在队伍建设、管理模式、市场开拓上下功夫。第一,鉴于公司目前营销队伍力量薄弱的现状,要强化营销队伍的培养和建设。通过选拔、招聘等各种形式,充实壮大营销队伍。同时通过定期技术培训、业务理论学习等方式,加强营销人员对营销理论知识及产品性能技术指标的了解掌握,不断提高营销人员的业务、技术素质,使他们真正成为**产品销售的行家里手,最终实现营销员综合素质和公司整体营销水平的双重提高。第二,创新营销管理模式,逐步建立营销监控机制、营销责任追究机制和营销激励机制,将目标任务进行层层分解,做到人人头上有指标,并实行以业绩为主要考核指标的末尾淘汰制度,加大奖惩力度,使每个营销人员既有压力又有动力。同时,本着企业得大头,个人得小头的原则,进一步放宽营销政策,鼓励全员销售,多渠道多方位地开辟新的产品市场。第三,加强市场调研和市场开发力度,重点突破,兼顾一般,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年的市场开发重点要放在利润点较高的**产品和**产品上。要将**市场的开辟作为**产品营销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充分利用**公司**政策,依托**公司的综合优势来发展自我。通过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及时掌握了解市场信息,做到知己知彼,充分利用灵活多样的营销策略和手段,积极推广宣传公司的产品,扩大销售区域,创造公司产品在各个领域的销售业绩,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推广引深岗位价值精细化管理,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创新激励考核机制,实行管理创新创效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精细、完善、高效的管理是企业人财物实现合理配置、发挥最大效能的必要保障。**年公司要在生产、安全、机电设备、质量、成本等方面贯穿精细化管理理念,围绕“一个把关”、“两个控制”、“两个提高”下功夫,不断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

“一个把关”即严把生产安全关。

企业的目标是实现效益最大化,而效益的重要保障是实现安全生产。安全和谐是企业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也是生产组织工作的重点。安全管理工作要以公司安全一号文件为主线,牢固树立“安全为天”的思想,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的关系,做到不安全不生产。同时要强化安全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的督查落实,加大生产作业现场巡查力度,发现隐患,及时纠正排查,防患于未然。加大重奖重罚力度,把安全考核同职工的切身利益直接挂钩,充分发挥安全风险抵押金的作用,保证全年不发生人身和设备安全事故。

“两个控制”即做好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和目标成本费用控制。

质量是产品成功进入市场的前提和必备硬件,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已经有了前车之鉴。为此,今年的质量管理工作重点要放在稳定和提高产品质量上。在质量控制环节上,原料质量的提高是首要问题,过程质量控制的关键问题。首先要对原料采购、过程质量控制等各项质量指标进一步细化、量化,明确各部门的质量职责,并责任到人,严把每道工序的质量入口关。通过健全和完善原料进厂检验制度,严格控制进厂原料的质量,质量指标不达标的坚决不能进厂。进一步完善原料出入库手续,在生产流程上控制不合格原料投入生产。在生产中要按公司的内控指标和国家、行业标准对产品质量进行工艺控制和过程质量控制,规范工艺操作,杜绝人为造成的产品质量不合格,避免产品产出销不出或销后发生质量纠纷等状况的发生。同时要建立质量问责制度,对因人为原因造成的质量事故损失,要由责任人承担。

目标成本管理推行以岗位价值精细化管理为核心的事前控制管理模式,实现“人人都是经营者,岗位都是利润源”的财务基础管理,重点突出财务管理的合理、准确和严格。首先要在市场和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准确地测算确定目标成本,尽可能将成本费用控制在最低额度。目标成本一经确定后,在目标成本核算管理工作中要始终贯穿目标选人的理念,严格考核。其次,要将目标成本尽可能的细化分解量化,加强目标成本的可控性,做到事前控制,而不仅仅是事后处罚。同时要充分发挥目标成本核算管理的指导作用,真实准确地反映出企业的经营成果,及时分析查找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改进措施。第三,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原料物资采购、出入库管理、资金收付等管理办法,规范工作程序,明确职责,加强部门之间、生产经营环节之间的相互监督制约,堵塞管理漏洞,挖潜节能降耗,控制管理、财务等非生产性费用支出,努力降低产品成本。

“两个强化”即强化生产组织的合理性和设备管理的规范性

生产组织是实现市场销售的前提。根据市场销售情况,合理安排生产计划,积极组织生产,强化生产组织的合理性和生产计划的周密性,搞好产、供、销的衔接工作。合理调配生产淡、旺期,做到淡期不闲,旺期不乱,最大限度地发挥人财物等综合生产力的效能,不断提高产品产量。特别是对临时性的销售订单的生产组织,要做到合理、及时、保质、保量,保证满足市场的需求,不能因为生产组织不到位而影响产品销售,如因此而造成市场丢失的,所造成的损失要由相关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承担。

设备完好是生产顺利组织的基础,设备正常运转是产量提高的基础。要保证这两个基础,关键是人,即人对设备管理的到位。**年设备的完好率要达到**%,在以销定产的基础上,当班的设备运转率要达到**%。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强管理。首先要建立设备分类管理台帐,做到计划检修与机会检修相结合,日常维护与重点检修相结合,完善落实设备日常维护和计划检修管理制度,对设备进行有计划的定期的维护检修,提高维修质量,降低维修费用。其次,要加强设备事故分析和考核力度,增强设备操作人员和维护人员的工作技能和责任心。对机电设备事故和人为生产事故要分清责任,严格考核,加大奖罚力度。第三,要严把生产工艺关和操作规程执行关,提高台时产量,杜绝空载运行和低负荷运行。

今年要继续推行完善绩效考核这一管理手段,不断创新公司激励考核机制,压力和动力并存,以提高员工收入来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严格细致的管理考核来增强员工的危机感和责任感。首先要通过岗位评价、绩效评定等环节,完善岗位责任制,从岗位描述、岗位责任、考核标准、岗位权力、岗位待遇五个方面对每个岗位进行明确界定;通过全员竞争上岗,实现能者上、庸者让的指标选人择优择贤择能机制,并将员工绩效、部门绩效和公司绩效紧密联系在一起,保证了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平衡。其次要明确部门职责和权力,细化量化考核标准,完善相互监督制约程序,加强考核的严肃性和公平公正,避免使考核流于形式,促进从“知道”指标到“做到”指标的转变。第三,绩效考核结果要与激励挂钩,避免人为操纵,充分体现责权利相统一和多劳多得、多能多得、奖优罚劣的分配考核理念

三、调整产品结构,适应市场需求 公司目前的产品品种相对单一,不能很好的满足市场的需求。在今年,公司要着力于产品结构的调整,把生产重点放在适销对路、利润点高的产品生产组织上,以求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

**产品市场稳中有升,尤其是**产品市场有较大潜力,且利润较高,所以今年的**产品生产要进行调整,在岗位人员配置、生产设备加强等方面保证**的生产,同时提高工艺技术改进等手段,提高产量,努力满足市场的需求。**产品要针对市场销售情况,有的放矢的开发**、**、**项目等所需的**产品,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同时对产品进行分级分类,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提高产品利润。

四、发挥特有的技术优势,加快技术创新,大力开发新产品,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随着**相关产业的升级发展,市场对**的质量和品种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公司要充分发挥特有的技术优势,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改进,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提高产品档次,增加技术含量高、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生产,以开拓更为广阔的新产品市场,为公司增加新的利润增长点,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新产品开发的重点要放在**

** 等产品上。同时,还要致力于对公司现有产品的工艺技术改进,通过调整产品配比、寻找低值替代原料等途径,提高产品技术指标含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率,不断拓宽产品领域,实现企业由资源型向技术型的转变。其次还要借助股东单位的技术优势,加强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技术队伍。

五、创新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多层次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效益效率最大化

在各车间实现内部模拟市场运行,将管理权限下移的同时,将任务、责任逐级分解,压力层层传递,充分发挥多层次的主观能动性。首先根据公司整体的经营目标确定各单位的任务目标,实行目标利润和目标成本总控制,其他方面由各单位自主调配的宏观控制、微观搞活的管理模式;其次,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任务,完善服务、监督、协调、控制职能,保证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平衡;第三,完善奖惩机制,加大奖惩力度,在动力和压力的双重驱动下实现最大的效率效益。在赋予中层管理人员更大管理权限的同时,也要增加责任和压力,避免出现干好干坏一个样,试一试的现象;第四,制定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考核标准,使工作衔接有序,有章可循,避免责任不明、人为扯皮、相互推诿、只以小团体利益为主的现象出现,从而影响公司整体经营成果的实现。

6.深化县级权力运行机制改革 篇六

县级政权是国家政权体系中的关键层级,以县级权力运行机制改革为突破口,是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途径。2010年11月,中纪委、中组部印发《关于开展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工作的意见》,对在各省(区、市)深化开展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以下简称“县权公开”)试点工作作出全面部署。从试点的总体看,各地的“县权公开”试点工作坚持以发展民主为基础,以加强公开和监督为重点,围绕厘清县委职权、规范操作程序、公开权力运行、加强权力监督等四个环节,进行了积极的改革探索。

从实践效果看,试点单位围绕县委权力公开运行这个重点环节,在明确县委权力职责、深化党务政务公开、发展党内外民主、加强县委权力的监督制约等难点问题上实现了重点突破。通过制度创新和再造流程,把县委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放在了阳光下,把党员和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落到实处,有效减少了暗箱操作和滋生腐败,这对于构建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升人民群众对县委工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明显的推动意义。

但从深层次看,许多地方只是把改革的着力点放在县委权力“公开”和“透明”上,而在如何科学化解县委权力高度集中,如何有效监督制约县委书记的权力方面则明显力度不够。在实践中,仍然存在县委权力职责不确定、存在运行阻力,县委权力运行封闭、难以形成外部制约,以及缺乏民主制度保障,难以形成长效机制等深层问题。为此,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在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县级权力运行机制改革,从破解权力高度集中的体制弊端入手,站在整个县域政治的宏观视角下思考,在科学配置县级权力架构、发展党内外民主、理顺县级权力制约关系、监督制约县委核心权力等难点问题上实现有效突破,深化县级权力运行机制改革。

厘清权力边界,明晰县委权力内涵。权力本身具有天然的扩张性、变异性和腐蚀性。如果不能对权力运行边际清晰界定,必然会导致权力越界运行,从而诱发集权揽权、滥用权力现象。从深层次看,也正是因为权力失控和失范等权力配置机制的不合理才为腐败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因此,在深化县级权力运行机制改革过程中,必须首先破解县委权力高度集中的问题,要以“放权”和“限权”为重点,科学厘清县委权力边界,变高度集中的权力为相对分散的权力。要在总结“县权公开”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按照“权力配置科学、界限清晰明确、行使依法规范、运行公开透明”的原则要求,遵循党章和党内相关制度的规定,研究制定统一的《中国共产党县(区)委员会工作规则》,细化党委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的关系,健全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机制,科学配置和严格界定县委书记、县委常委、县委委员的权力,特别要科学分解一把手权限,明确界定一把手职责,有效监督一把手权力。通过明晰县委权力内涵,界定权力疆界,确定权力行使方式,完善权力运行效果评估体系,真正把县委权力纳入到科学、民主、依法和公开透明的轨道,关在制度的“笼子”里,从而保证县委权力正确行使,公开透明运行,有效防止集权揽权现象和权力腐败现象的滋生。

科学配置权力,构建党内监督机制。监督与被监督是一种权力博弈关系,监督的效果从根本上取决于各种权力之间的力量均衡。按照党内法规要求,在党内领导体制中,党代会是党内决策机构,常委会是决策执行机构,纪检委是党内监督机构,各自承担相应职责。要根据建立健全党内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的要求,深化县级权力运行机制改革。在深化改革实践中,健全县级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对于确立党员主体地位,实现党内权力科学分解和相互制约具有重要意义。突破对“党代会常任制”形式意义上的理解,真正落实党员在党内的主体地位,在发挥党员权利主体的监督作用上取得实质性进展;通过落实党代表质询、弹劾制,建立党代表提案、评议制度,充分发挥党代表的代理、表达作用,加强党代表队伍建设;完善县委会向党代会报告工作制度,完善县委书记和常委的定期述职、述廉制度,有效发挥党代会的决策监督作用,实现县委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全委会向县党代会负责,党代会向全体党员负责的转变

加强整体设计,理顺县级权力制约关系。深化改革必须从县级权力运行体制的构成和特点出发,在整个县域政治的制度框架下思考,从县级政治体制改革的整体上推进。应当看到,越是在地方基层,具体政务性工作越繁杂,党委、人大、政府和政协的职能交叉重叠度就越高,县委权力也越加集中。针对这个问题,要将规范县委权力与强化人大功能、明确政府职能、发挥政协民主监督作用等方面的改革有机衔接、整体设计、配套建设。应高度重视人民代表大会的政治优势,有效发挥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在民主监督、干部任免、重大决策和财政预算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理顺县委与政府的关系,使县委权力公开运行能够与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确保政府机构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行政权力。“县权公开”改革只有与人大改革、政府机构改革有机结合,整体推进,配套改革,才会产生最优化的整合效果。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建立民主监督机制。民主政治是对公共权力的根本性制约,也是遏制权力腐败的最本质要素。人民群众的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体现,也是党和国家权力制约和监督制度的基础。深化县级权力运行机制改革,限制和制约县委权力是核心,但并不是改革的全部,人民群众民主监督权利的实质性回归才是关键。要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高度,明确民主监督的内容,完善民主监督的运行机制,健全民主监督制度,使县级权力运行过程始终体现“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这一现代民主理念,在人民群众政治参与中实现对县级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实践中,要通过县级权力运行机制创新,把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融入到体制框架之内,通过探索在县级人大中建立人民监督委员会和群众监督员制度,并把它作为县级权力运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人民群众能够通过权威性机构、通过合法程序、以有组织的形式参与到县级权力运行的监督中,真正从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上实现“让人民监督党和政府”的设想。

7.财务运行机制 篇七

一、高校财务运行机制分析

体制与制度是事物规范运行的基础。要想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运行体系, 前提条件是良好的制度环境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在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中, 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肩负了优化制度环境的重任, 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由于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多样性, 必然要求规章制度本身具有层次性。高校财务管理的基本制度是财务工作的决定性制度, 作为其它制度制定的依据和基础。分析高校财务运行体制中存在的众多问题能够更好地认识高校财务混乱的困境, 更好地解决高校财务工作难题。

(一) 财政政策不统一, 缺乏统一规范

财政政策是高校发展的基础, 是高校开展财务工作的前提条件。我国高校由于级别的不同分为几大类, 包括:教育部直属、部门直属、省级直属等。不同的行政级别代表学校经费的来源和收支形式的巨大差异。不同的财政政策导致一些学校内部在会计核算、创收分配、财务开支等方面财经政策和制度政出多门, 不能根据统一的法律法规予以协调一致。在实际生活中, 有的高校将下达给本单位的经费指标归属单位所有, 因此, 擅自提高开支标准, 扩大开支范围, 甚至审批权限职责不清, 截留应缴公款现象时有发生。这不利于高校财务工作的统一开展, 规范的财政政策是高校财务工作的基础, 只有清晰地认识到这一因果关系, 才能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做出更加明确细致的规定和指导。

(二) 财务管理体制不够明确, 缺乏监督职能

高校的财务管理制度是高校财务管理的基础, 没有财务管理制度就无法按章办事, 财务管理就失去了依据与标准, 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将直接影响和制约高校的管理和发展。我国现行的高校财务管理制度是1997年制定的,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现行的财务管理制度已经滞后, 加上目前有一些高校对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不重视, 内部管理制度不全面或有关内容不合理, 造成经济责任不明, 有章不循, 财务信息失真, 资产不清, 债权债务不实, 使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流于形式, 失去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 从而产生贪污腐败的风险, 浪费教育资源, 损害高校的整体利益和教职工的切身利益, 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在我国, 高等院校一直被视为事业单位, 只强调会计核算, 不注重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在高等学校的成本结构中, 存在着投资“重物不重人, 重官不重学”的失调现象。虽然高等院校在文字制度上制定了一些内部控制方面的规章制度, 但是制度不完善、不健全。有些高校对财政性资金的控制往往比较重视, 但是对于预算外资金却管理不严。因此, 改进和完善高校资产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成为政府当务之急。

(三) 预算制度不完善, 预算执行得不到保证

高校资金来源主要包括政府行政拨款、学费收入和其他来源, 而前两者占高校收入的绝大部分。预算管理是学校安排年度财务收支的计划文件和执行依据, 且涉及到高校经费活动的各个方面。首先, 部分高校在预算管理的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 部分高校对于教育事业经费预算编制重视不够, 认为学校预算管理就是预算编制, 预算表完成后就算完成了预算编制任务。其次, 预算编制范围不全面, 属于学校或部门的很多预算外收入未纳入学校综合预算, 不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学校财务收支状况和高校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最后, 预算执行力度弱。有些部门对可能超支的财务活动不加控制, 随意扩大开支范围, 提高开支标准。

(四) 高校理财观念淡薄, 缺乏风险意识

我国高校的固定资产购置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因此, 高校的领导只重视社会效益, 而忽视经济效益。各部门购置的设备等一经形成固定资产就为其所占有和使用, 很难做到资产在全校范围内共享, 以至于资产使用效率低, 浪费现象突出。各部门之间缺乏配合, 没有定期核对制度, 缺乏沟通与协调。

综上所述, 我国高校改革虽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但是财务管理活动的改革并没有同步进行, 相反还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在制度层面上的改革还未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 还未能为高校财务管理活动创造一个比较理想的运行环境。在规章制度的执行和监管层面, 大部分高校还处于监管失位的状态, 内部控制并没有很好地起到监督和管理的职能。在预算制度制定层面, 高校的预算观念并没有深入人心, 预算工作还仅仅停留在表面, 没有针对具体活动展开有效预算, 对已经形成的预算报告也并没有有效地执行。从财物价值观念层面上而言, 高校财务工作人员还没有足够的风险意识, 对资金的增值和有效管理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 对高校资产的管理没有形成相关的办法。

二、高校财务管理风险控制建议

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直接影响和制约了我国高校改革的进程。针对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财务管理迫切需要建立和健全各项财经制度, 规范校内经济秩序, 规范各级各类的财务行为;建立合理有效的财务管理体制, 规范财经工作;科学配置学校资源,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资产管理, 对高校内部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监督。根据以上思路, 高校财务管理风险控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完善财务管理体制, 为财务活动奠定基础

财务管理作为高校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性、政策性、时效性比较强。因而, 制度管理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体制是提高高校统筹调控能力的基本保证。高校应着力构建以效益为中心的财务管理体制。高校的实践证明, 集中核算、统一或分级管理是财务工作健康运行和发展的有力保证, 而过度分散的财务管理体制会造成管理混乱和财力的分散, 是财务管理的严重障碍。具体而言, 加强财务工作的统一领导, 实施归口管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目前已在全国各高校全面推广实施。各高校的财务管理都自觉顺应这一改革趋势, 不断完善自身制度建设, 将改革推向深入。在统一领导的前提下, 选择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模式。

(二) 积极拓宽筹资渠道, 缓解高校财务压力

《高等教育法》确立了高等教育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投资体制, 规定“高等教育的举办者应当保证稳定的办学经费来源”, 明确了国家和其他高等教育学校的举办者在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确保投入方面的原则与责任。发展高等教育需要依靠各个方面的优势,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高等教育融资体系的构建, 从根本上说是解决计划经济的教育经费筹措体制与市场化背景下的教育发展的矛盾冲突。我国已经成立了几家政策性银行, 对于专门领域进行专项扶持, 教育发展基金也可以借鉴类似的经验, 借助国家政策的优势, 建立教育专业金融机构, 建立教育银行, 协调教育投资方面遇到的问题。

(三) 强化预算控制职能, 保证财务收支平衡

随着高校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体制的逐步形成, 尤其是高等学校实行了部门预算的改革后, 高等学校改变了原有的高校预算管理体制, 建设了“大收大支”的财务管理模式, 实行综合财务预算, 将各种渠道取得的全部收入及安排的全部支出, 统一纳入学校的综合财务计划。在这种情况下, 高校在编制预算时, 应从学校的全局出发, 既要考虑学校事业发展和建设的需要, 又要考虑学校财力的可能;既要保证重点, 注重效益, 又要向教学、科研倾斜, 进行综合平衡, 统筹安排学校的各项资金, 全面反映学校的财务收支情况和总体规模, 确保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加强预算管理是高校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实现稳定持续发展的关键。高校人员经费、教学科研经费等刚性支出急剧膨胀、自筹基建规模不断扩大以及预算外收入急剧下降是造成赤字的主要原因。因此, 高校必须建立规范的预算管理制度。

(四) 建立财务分析评价体系, 提高财务管理绩效

财务分析评价体系的建立能够促进高校财务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 提高财务活动的绩效。高校财务分析评价是运用事业计划、财务报表及其它有关资料对高校一定时期内的财务收支状况进行系统剖析、比较和评价。高校财务分析评价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1) 财务综合实力评价, 即学校的办学经费筹集能力。包括国家教育经费拨款额、科研活动收入、学校资产总额等。

(2) 财务运行绩效评价, 即按照收入和产出相比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价原理, 对学校财务运行的效果、效率、效益等进行评价, 其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事业发展效率指标、自筹经费能力指标、科研成果评价指标等。

(3) 财务发展潜力评价, 即评价高校在负债和财务风险方面的承受能力。该类指标包括年末借款余额、年末流动资金、资产负债率、负债收入比等指标。财务部门应当充分利用现有的会计数据, 全面系统地分析各类资产的拥有和配置状况, 掌握学校的总体实力, 充分挖掘学校的内部潜力, 努力增收节支, 有效地规避财务风险, 为学校的重大决策提供准确的资料。

(五) 加强财务人员培养, 全面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水平

财务活动最终受财务人员控制, 无论是制度的建立还是规则的完善, 最终的落脚点都是财务人员的活动。高校财务管理活动改革对对高校财务人员的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 除传统的会计核算能力外, 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更显重要。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定期组织财务人员的学习培训, 认真学习有关方针政策和财经法规, 尤其是对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改革等新知识的学习。鼓励财务人员钻研业务, 更新观念, 优化知识结构, 准确把握事业发展与财务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而改进并提升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 提高高校办学资金的使用效益和高校竞争力。

总之, 高校财务管理活动的改革和优化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任务, 需要理论界和实务人员在研究和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需要不断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解决。但是, 制度环境和规章制度的建立是改革的首要任务, 也是财务风险控制的根本措施。我国未来的高校财务运行机制改革也应主要围绕这些方面进行。

参考文献

8.财务运行机制 篇八

【关键词】高校教育基金会;财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简述;现状;建议

教育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加强教育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高校教育基金会是为了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为高校募集更多的发展资金,而由高校依据相关法律成立的非营利性民间组织。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发展开始于1994年成立的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经过20多年的探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高校教育基金会的数目已近500家,但是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仍处于初级的发展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因此,如何更好地对其进行管理,提高运作的能力,是目前我们急需重点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教育基金会的性质和功能

1.高校教育基金会的性质

高校教育基金会是一个特殊的、具有非营利性质的社会团体,由高校依据《基金会管理条例》而成立,社会各界向其捐赠发展资金,主要包括政府的专项拨款、个人及社会团体的捐赠等,并在合法的资金运作下,使资本可以保值增值,同时吸引更多的后续社会捐助,用以开展与高校教育发展相关的学术及教学研究、改善教学设备、奖励优秀的教师和学生、资助贫困生等活动,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高校教育基金会不以追求利润为目标,只为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公益性和社会性,而且它为高校发展拓展资源,具有实用性。同时,其资产规模、捐赠收入、资助金额等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性。

2.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功能

高校教育基金会主要包括三大功能:一是通过募集资金,为高校更好地建设与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提高高校的办学质量及其综合实力,扩大其社会影响力;二是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使用捐赠的资金,充分发挥其奖励与资助功能,使教师可以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与科研活动,学生可以更专心地进行学习和发展;三是在专业的理财投资的运作下,使捐赠资金可以更好地保值增值,从而为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后续捐助资金,充分发挥资本的价值,更好地为高校的发展服务。

二、高校教育基金财务管理的现状

1.管理体制还不够健全,自主权不高

高校教育基金会的管理模式很多,当前我国以行政管理的模式为主,虽然高校教育基金会是一个独立的法人,但在实际上它只是一个由高校来管理的职能部门,基金会的理事长一般由高校的党委书记或者主管的副校长兼任,基金会的财务负责人也由高校财务处的相关人员兼任,其他工作人员由校友会的办公人员兼职,在高校领导班子的管理下开展工作,这使得高校教育基金会的管理职能模糊,相关职权划分不够清晰,自主权不够高,致使基金会管理不够规范,工作效率低下,无法适应社会市场的发展需求。

2.基金会资金运行机制不够健全,资金增值不高

高校教育基金会财务管理其中的一个职能就是要保证和促进基金会的捐赠资金得到保值增值。但是就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更重视资金的募集筹措,对基金会资金运行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相应的运行机制也不够健全,方式单一。除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一些较为成熟的高校基金会聘请了专业的人员和机构进行基金的运行管理外,其他大多数高校都只是将捐赠资金存入银行获取利息,没有真正意义地进行投资增值,资金运行的收益很低。

3.会计核算体系还不够完善

会计核算包括了记账、算账、报账等会计工作,反映了会计主体的资金运行情况。原则上,高校教育基金会作为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应该配备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但实际上,由于我国大部分的高校教育基金会都只是附属于高校的职能部门,其办公场所、设备、人员等都与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共通,其产生的费用也就无法真正进行单独的会计核算,这就使得高校教育基金会的会计核算体系不完善,会计信息无法实现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

三、完善高校教育基金会财务管理的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建议

1.改进管理模式,健全财务管理体制

健全完善的财务制度是高校基金会良好运行的保障。因此,为了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更好的发展,应该逐步转变其管理模式,改变其当前的依附状态,配备专人进行基金会的管理工作,增强其自主性,使其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规律和需求。同时,还要健全财务管理体系,加快完善财务管理的相关制度,加强审计、内控、监督等机制的建设,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以及财务管理的水平,保证基金会可以更安全、高效地运行与发展。

2.加强资金运行机制建设,促进基金保值增值

为了更好地促进高校健康发展,高校教育基金会需要开拓渠道广泛募集资金,除此之外,对资金进行有效的理财投资也是保证基金来源的有效方式之一。因此,应该加强资金运行机制的建设,成立专业的资金投资部门,将资金的投资理财管理交由专业团队进行打理,增加资金投资的安全性、高效性。同时,还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保证其工作规范性及科学合理性,从而促进基金可以有效地实现保值增值。

3.完善会计核算体系

作为一个具有特殊性的独立法人团体,高校教育基金会所使用的会计制度与高校财务的会计制度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应该建立和完善独立会计核算体系,以适应其自身的特点。高校教育基金会应该参照《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来制定会计核算制度,明确其会计成本核算的范围,与高校财务进行清晰的划分,合理控制收支,使其会计成本信息更真实、有效地反映基金会的运行情况。

4.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加强监督

为了加强高校教育基金会的财务管理,保证其财务信息真实、合理,必须加强监督,加快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高校教育基金会具有公益性质,其资本运作及财务报表等信息都不具有商业竞争价值,不属于机密。因此,可以也应该向公众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这样既可以增加财务信息的透明度,让社会了解其运行情况,从而树立起公正、可靠的社会形象,获得更多的社会信任,吸引更多的个人和团体捐赠,促进其更好的发展。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发展越来越迅速,为了保证其更健康、良好的发展,必须加强其财务管理,因此,必须改进高校教育基金会的管理模式,增强其自主管理。而且还要健全财务管理体制和资金运行机制,完善会计核算体制,并通过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加强社会的监督,从而促使高校教育基金会更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剑,方柯青.高校教育基金会财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3):85-87.

[2]王丽丽.关于高校教育基金会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探讨[J].生产力研究.2013(3):191-193.

[3]黄秀蘅.高校基金会财务管理探析[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3(08).

[4]张永合.大学教育基金会财务管理构架探析[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01).

上一篇:责任的演讲稿三分钟下一篇:出口生产企业免抵退税申报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