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守恒定律优质课

2024-10-13

质量守恒定律优质课(9篇)

1.质量守恒定律优质课 篇一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例6、例7《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我的设计理念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建构知识、发展思维。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计算、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从生活入手,通过几组算式,让学生计算出○的左右两边算式的得数,找出它们的相等关系,总结出整数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同样适用。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以后能用本课所学的使一些分数的计算简便,也为以后学习用不同方法解答应用题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材特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能力目标: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用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过程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在经历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进行交流的能力与合作意识,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结合相关内容,渗透“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运用运算定律对一些分数计算采用简便的算法;

难点:学生能掌握运算定律,根据题目的特征,灵活、合理地进行计算。

4、教具:

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的教学中,我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得到发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组织学生猜想,让学生自由地、充分地发表观点后,引导学生自行设计方案来验证猜想,开放了教学的时空。在这样的设计下,学生的思路突破了教材的束缚,使学习数学的过程真正成为了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从个体尝试到小组间交流,再到全班汇报,步步为营,层层递进,获得成功体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认识我安排了六个环节进行数学活动,分别是:知识链接,接题示标;引入情景,探究新知;运用规律,简便计算;课堂检测,巩固提高;反思体验,总结评价。

(一)知识链接,接题示标

根据小学生掌握知识的遗忘规律,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两个复习题,一是让学生回忆四年级学过的乘法的运算定律,二是五年级学的娴熟的乘法简便运算。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温习,架起与新知识间的桥梁,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在学生完成练习后,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也同样适用,那么对于分数适用吗?如果适用,又是怎样简便的呢?我这样问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刺激他们的求知欲望,接着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猜想开始学习。

(二)引入情景,探究新知。

接着我出示例题:

学生会有两种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对比两个算式和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有的同学可能会发现这道题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于是让学生大胆猜想在分数乘法中,是不是也能使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接下来出示

通过计算、学生讨论达成共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在分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三)运用规律,简便计算。

在这个环节,我让学生独立计算例7的两道题。要求学生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在此我不作任何提示。第一题的计算有三种方法:可以直接按顺序计算,也可以运用乘法结合律,还可以三个数一起约分,第三种方法是最简便的,但是没有运用规律,所以做第三种方法的学生很少。这时,我给学生点拨:第一道题的算法有三种,有的运用了运算定律,有的没有运用,有时候把三个分数放在一起,一次性约分是非常简单的,这种情况下,你可以不用交换律或者结合律,要灵活选择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第二题运用的是乘法分配律,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对。

最后小结:在做分数简便运算时,要先观察算式的特点,然后再决定运用什么运算定律。

(四)课堂检测,巩固提高。

在这个环节,我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9页的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充分说明运用了哪个运算定律。

前两道没问题,第三道有点难,要让学生说清楚为什么拆87,怎么拆。并在出一道类似的题进行练习巩固。

(五)板书设计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

(六)反思体验,总结评价

让学生回顾这节课学习的内容说说自己有何收获,以及自己、同学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理清知识结构,形成完整认识,并通过自评和互评,使学生受到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自我教育。

四、需要改进之处:

①对学生的多样思维应加大评价力度。比如:在开始的情境导入一环节中,学生除了两种做法外,还出现了另外的做法,虽然这种做法与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没有多大的联系,但老师却不应忽视孩子多样化的思维方式,应及时给予肯定,并加以合理的评价。

②课前对学生的估计过高,所以使一些事先设计好的练习,没来得及做完。这也提醒我,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案,更重要的还是要备好学生,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总之,通过本节课,使我在教育教学上,在落实新课改精神上,有了很大的转变和提高,让教为学服务,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课堂。

2.质量守恒定律优质课 篇二

一、懂得融入

因为是借班上课,教师对学生很不熟悉,如何活跃课堂气氛、尽快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就显得至关重要。有的教师就打破机械、呆板的公式化问候:Good morning.How are you?...一边问学生如“What’s your name?I’m glad to know you.”等,一边和每一位学生握手或拥抱。这不仅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的教师则从自己的姓名上做文章,说:“My family name is Yang.Who shares the same family name with me?My second name is...Who shares...”对于和教师拥有同样的姓或名的学生,教师会走到台下与之寒暄或握手。有的教师则是通过巧妙的导入调动学生的情绪,播放学生喜欢的电视剧《家有儿女》的精彩片段后问学生:“Do you like the parents in the show?Why?”当学生回答说喜欢民主、理解子女的父母时,教师顺势说自己就是这样的老师,而且说:“Do you want to check what I said about myself and know more about me?If so,let’s go together!”

二、让学生有成就感、充满信心和活力

有的教师尽可能教学时语言生动,非常富有感染力,并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例如有个教师总会用升调说出:“Boys and girls!You are the best in your teacher’s eyes!You are the cleverest students I’ve ever seen!”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是穿插类似的表达,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教师的尊敬和关怀,体验到学习的欢乐与成功。古语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于是课堂上学生会滔滔不绝地讲述、淋漓尽致地表演。

有的教师布置小组讨论并produce a letter。有的小组不仅写出了信,还在信纸上加上了自己的创意,设计得精美漂亮。教师适时地大加赞扬,并给予物质奖励,学生直至下课时还要求展示自己的作品。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喜悦后会更加积极踊跃。

有的教师在处理知识点时采取师生互动形式。本来英语知识点是枯燥乏味的,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当采用竞争机制。学生对难的知识点可以先提问,能回答出来的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会的学生可以举一反三,还可以要求其他学生做自己出的题目,如翻译、选择、填空、接龙等,教师也被学生当作同学提问,答对的加分。真正达到了“Learning is fun.Learning is not punishment.Learning is not suffering.”的境界。

三、注重关注学生的情感

奥地利教育家贝尔纳曾强调:“没有情感的教育不会成为成功的教育。没有情感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学生。”教学中,师爱是基础,起主导作用。

有一位教师发现一个学生上课愁眉苦脸,气色不好,他不怕影响公开课的进度,拍拍那个学生的肩膀说:“Are you feeling well now?Anything wrong with you?”那位学生即使有点不舒服也被老师的细心打动了。从学生那善意的笑声、敬佩的眼神里,我感到了教师的慈爱必然转化为学生对教师的敬爱。注意用师生之间的爱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关注学生的情感,这也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

有的教师上课前很精心地设计了教学课件,应用了各种教学手段如图片、简笔画、实物、多媒体等引导学生回答、做游戏、猜谜、讨论、欣赏音乐等。教学话题是关于teenage problems,教师通过问“Do you have a problem?Tell me and I would like to help you!”表示对学生的关心和呵护,激发了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同时,教师用富有激情的表演,引起了学生共鸣。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升华,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相比之下,有的教师就略显不足。如有位教师整堂课都以一种命令的口气说:Sit down!You answer...连起码的please都吝啬说。作为听课教师的我听上去尚不舒服,更何况学生呢?还有位教师老是一种体态语,像军训教官一样要求学生做每一个任务。想象一下学生的感受吧!另外,有的教师也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但都是蜻蜓点水,学生并没有调动起来。

以上是笔者在一次优质课竞赛活动观摩中的感悟,虽不丰厚,却实实在在。笔者认为每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展现,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为此我们要不断地学习研究。

摘要:每位优秀的教师都有各自的教学特长。优秀教师的教学技巧有懂得融入,让学生有成就感、充满信心和活力,注重关注学生的情感等,运用这些技巧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优质课竞赛《质量》教学设计 篇三

石门初中

占水波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质量的初步概念和单位;

(2)通过实验的方法学会天平的使用并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物体的质量这一属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验求真的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克服困难、解决困难的能力。【教学重点】

质量的物理意义及单位和天平的使用。【教学难点】

天平的使用,质量是物质属性的探究。【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器材】

多媒体展示仪器、天平、砝码、烧杯、橡皮泥、碎冰块、三脚架、酒精灯、石棉网等。【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小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 :我和朋友到超市去买东西,出来时看到超市门前有人测体重,便商量测一下各自的体重,我的体重正常,当我的朋友上去时,体重计却没有反应。过了一会儿,体重计发出:“本仪器只限一人使用”。哪位同

学能说一说为什么?

学生 :回答。(学生很容易答出朋友的体重太重了)

教师 :关于现实生活中的轻与重的问题在物理学上是怎样表示的呢?今天我们共同探究一下。

(二)认识质量(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不同的物体含有物质多少进行认识,并通过学生自主讨论,从而完成质量概念的学习并掌握质量的单位及换算)

教师:下面我给大家展示的物品比我这位朋友可轻得多了。(展示多媒体图片)它们是由什么物质形成的? 学生:回答。(展示的铁钉和铁锤含有相同的物质,但多少不同,含有多的重,含有少的轻)教师:现在我们看到调羹和碗又是什么构成的呢?

学生:回答。(通过学生讨论能够得出:二者是同种物质,区别在于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同)

教师:所有物体都是由一定的物质构成的。有的是由一种物质,有的是由多种物质。不同的物体含有的物质是否一样多?(看图片)

学生:观察并讨论。通过对铁锤和钉子、自行车和摩托车的比较和图片的观察,得出结论:质量是表示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

(以上完成对质量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教师:谁能告诉老师你的体重?

学生:体重100斤。(可能出现各种单位有千克、公斤、斤等)

教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体重,也就是自己的质量,并且采用了不同的单位。那么质量的国际制中质量的单位有哪些呢?(展示图片)

教师:(展示多媒体图片)请同学们把以上这些单位对号入座。(展示多媒体图片)

学生:回答。(通过刚才对质量单位的认识,学生基本上能够正确填出所给数据的单位。如:一只鸡蛋的质量是50克)

(三)质量的测量

教师:展示一枚钱币,请同学们选择测量钱币的工具。学生:回答。(学生能够回答出天平)

教师:(展示多媒体图片介绍托盘天平各部分的名称。)我们已经知道了天平的构造,关于天平的使用,请同学们阅读资料并认真思考,一会儿我将请同学们到前面来演示。

学生:阅读材料并思考。(学生的阅读能够初步掌握天平的使用)教师:找学生到前面按步骤演示。学生:学生调节天平平衡。

(学生阅读调平歌:先拨零、再调平,调平要看指针情,左倾向右行,右倾向左行,然后再看平不平)学生:测物体质量。

(学生阅读称量歌:左加物、右加码,砝码要用镊子夹。从大到小要记清,加到最小要看平,如果不平拨游码,拨动游码要慢行,等到天平已平衡,砝码加游质量清)

教师 :通过刚才的演示大家已经学会天平测质量的方法,同时也能正确读出物体质量。请同学们自己操作,测出自己随身携带的小物品的质量。

学生:分组测量。(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并能够完成下面的实验探究)

(四)实验探究 :质量是物体的属性。(通过分组实验测量当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改变时的质量,从而认识到质量是物体的本质属性)

教师:(展示多媒体图片)请同学们从位置的改变、状态的改变、形状的改变任选一个角度进行探究。学生:分组探究。

教师:巡视并指导。(巡视时应注意对实验中可能有的同学测量时产生的误差及时给予指导。例如:冰熔化实验时会有少量蒸发,从而产生误差)

教师:大家做得都很好,请把你的实验过程、结果和遇到的问题与大家一起分享。学生:回答。(基本能得出质量不随形状、状态、位置而改变的结论)

教师:今天与大家共同学习了关于质量的基础知识并完成了相关的实验探究,大家都显示出了很强的动手实验能力。这为我们以后学习物理知识、探究物理规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五)作业

4.中考化学质量分析质量守恒定律 篇四

在对质量守恒定律应用时,常出现以下错误:对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反应的”意义理解不透,常把反应物当成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范围是化学反应,有些同学却用来解释一些物理变化;对可燃物燃烧或有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时,认为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因此,在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时,一定要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不能片面强调某一点。

例1 下列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因为“质量守恒”,所以煤燃烧后产生的煤渣质量一定和反应前煤的质量相等

B.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镁的质量大

C. 100g水与100g酒精混合后,质量等于200g,这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D. 1g氢气在9g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了10水

正确答案 D

解析 :

煤完全燃烧,消耗氧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排放到空气中,致使剩下的煤渣质量不等于所用煤的质量;1g氢气在9g氧气中完全燃烧,由于有1g氧气过量而未参加反应,所以生成水的质量是9g,而不是10g;质量守恒定律是针对化学反应而言的,而100g水与100g酒精混合,并没有生成新物质(即没有发生化学反应);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是镁和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镁和氧气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物氧化镁的质量,所以生成物氧化镁的质量比镁的质量大,故B正确。

错因会诊:

错选A是由于对可燃物燃烧或有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中的“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概念中的关键词没有抓住;错选C是不能明确质量守恒定律适用范围而导致误答;错选D是对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反应的”意义理解不透,把反应物当成参加反应的物质了。

例2 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各项中,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

①原子数目;②分子数目;③元素种类;④物质的总质量; ⑤物质的种类;⑥物质的体积;⑦物质的状态

A.②④⑤ B.①③⑦ C.①③④⑥ D.①③④

正确答案 D

解析 :

本题主要考查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理解。从分子和原子的观点来看,在化学反应中只是由于发生了原子间的重新组合,才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但在这一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发生变化,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既然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会改变。由于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分子被破坏,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因此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也就是物质的种类发生改变,而参加反应的反应物分子总数和生成物分子总数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

错因会诊 :

有些学生对这部分的知识掌握不牢固,往往就会把这部分的概念混淆,选出错误的答案。错选④、⑥、⑦是由于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没有记住。错选②是由于不明白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实质,不能利用原子、分子的知识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初中化学高频易错点

一、明明冰和水混合了,偏说它是纯净物

这是关于混合物与纯净物的概念。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物;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是混合物。冰和水的混合物,虽然看上去是两种物质,但是水——冰之间的变化是物理变化,不是化学变化。因此在化学上,冰水混合物还是纯净物。

二、明明只含一种元素,偏说它是混合物

与第一题相反,有时候由同一种元素构成的物质,反而是混合物,例如:

石墨和金刚石(均由碳元素构成)、红磷和白磷,等等。

三、明明讲的是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非说氢原子核不含中子

原子由原子核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这是正确的。但是有例外,元素周期表中的第1 号元素、也是最轻的元素——氢原子的三种同位素中,有一种不含有中子。

四、明明一瓶水是无色透明的,还说它不一定是纯净物

生活中的水中含有大量金属离子。例如镁盐、钙盐、钠离子、钾离子等等,当然属于混合物。有色无色,是否透明,不作为判断纯净物的标志。

五、明明说燃烧是可燃物跟氧发生的反应,又说没有氧气也行

燃烧,通常情况下是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发生的反应。后来扩充了定义为:燃烧是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所以有些可燃物也可以在氯气、氮气中燃烧,没有氧气也行。

六、明明说爆炸是在有限空间内急速燃烧造成的,却说锅炉爆炸不是化学变化

锅炉爆炸,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锅炉中的可燃物质爆炸,属于化学变化;锅炉本身的金属破碎,是物理变化。

七、明明合金“合”的是金属,却说铁和碳也能形成合金

合金,是一种金属与其他物质熔化在一起形成的混合物。铜和金属锡能形成合金(青铜),铁和非金属也能形成合金(钢)。

八、明明说二氧化碳可以灭火,又说镁着火不能用它来灭

我们知道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这是一般情形,一些活泼金属可以在二氧化碳、氮气这样的惰性气体中燃烧,比如Mg 就可以在CO2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单质碳。

九、明明写的是“铅笔”,非说它不是用铅做的

铅笔是习惯用的名字,铅笔的笔芯是由石墨和粘土构成,与金属铅不搭界。

十、明明催化剂的“催”字是加快的意思,却说减慢也算

催化剂,开始的时候指的是“加快反应速率的物质”,但是后来科学进步了,发现减慢反应速率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就把前者叫做正“催化剂”,后者叫做负“催化剂”,通称还是催化剂。例如核反应的时候就需要减慢反应速率,需要负催化剂(重水)。

类似地,经济上也不说减慢增速,而叫做负增长;管理上也不叫惩罚,叫做负激励。

十一、明明说是水银,可是偏偏说水银不是银

水银是汞元素(Hg)的中文习惯称呼,与银不搭界。

十二、明明铁生锈不发热,非说它产生了热

铁生锈,是反应速率非常慢的化学反应,它发热了你也不会感觉到。

十三、明明一种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蓝,非说它不一定是碱溶液

根据酸碱性的定义:能够使石蕊溶液变蓝的是碱性溶液,而不一定是碱溶液。最有代表性的是一些钠盐、钾盐、铵盐等,例如醋酸钠、碳酸氢铵等等。

十四、明明是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还说不饱和溶液可能更浓

溶液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密切关系,见教材上的溶解度曲线。以硝酸钾为例,20°时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大约30 克,溶液的质量分数大约23%。而在更高温度、例如50°时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可以达到90 克,溶液的质量分数可以达到41%。即便不饱和,50°的硝酸钾溶液也可能比20°时候的溶液更浓一些。

十五、明明是50 毫升水与50 毫升酒精倒在一起,非说不到100 毫升

两种液体混合,分子之间会互相“填空”,大小搭配,因此体积可以减小。

十六、明明白金更宝贵,还说白金丝毫不含金

白金,是铂元素(Pt)的俗称,像金子,但是不含金。

十七、明明大家都叫“银粉”,非说它不是银做的

银粉,是形象的说法,银子一样的粉,是铅粉和铝粉的混合物,与银不搭界。金粉也是如此,是研细的铜粉,同样不含金。

十八、明明纯碱就是碱不应怀疑了,偏说纯碱它是盐

纯碱,是碳酸钠的俗名,是生活中的习惯用法。说它是盐,是从化学结构上讲,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组成的是盐,碳酸钠是盐。

十九、明明说分子由原子构成,又说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

分子由原子构成,这是正确的。但是世界上有114 种元素、几百种原子,最大的原子是钫原子(Fr,半径1.53A),最小的分子是氢分子(H2,半径1.15A)。

二十、明明KClO3 中含氧元素,却说它不是氧化物

5.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篇五

南通特殊教育中心 杨晓莉

【设计理念】

本节课以实验探究作为教学的突破口,注重以学生为本,坚持直观教学,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实验。由实验过程的设计、探究,到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充分考虑到视障生的特点和差异,尽可能让视障孩子拥有与健全人同等的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权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守恒的原因.(2)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2)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探究兴趣,获得探究的乐趣。

(2)通过实验探究和史实资料,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

态度。

(3)树立“物质不灭”的辩证统一观点。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理解其涵义。

【教学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从微观角度认识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教学准备】

仪器药品:

1、演示实验:电子秤、烧杯、铁钉、硫酸铜溶液、镊子

2、学生实验: 电子秤、烧杯、小试管、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碳酸钠、锥形瓶、小试管、气球。

自制教具:水分子模型

【教学过程】

【回忆引入】:在前几章的学习中,我们接触了许多化学反应,请大家回忆一下,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是

什么?

【提出问题】: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物质,那么反应物的总质量与生成物的总质量是什么关系呢? 【大胆猜想】:化学变化前后,总质量是增加、减小、还是不变?用事实说明你猜想的理由。PPT出示

教师:那么怎样证明你的猜想呢?(通过实验证明)称量物质的质量关系,用到的主要仪器是什么? 讨论:实验怎么进行

小结:(1)用天平称量反应物的总质量

(2)让反应物反应

(3)再称量生成物的总质量,进行比较

师演示: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请大家注意观察现象,盲生认真听好。

这是蓝色的硫酸铜溶液,我把它倒入烧杯。这是一枚银白色铁钉。反应前先称出它们的总质量,记录。

现在我将铁钉投入硫酸铜溶液中,请大家观察反应现象。

生描述现象(铁钉表面出现了红色物质)。

师:如果反应时间足够长,溶液也会变色。这是课前老师做的实验,现在溶液变成了浅绿色,现象 师:得到什么结论?PPT出示

变色,有新物质生成,红色物质是铜,浅绿色物质是硫酸亚铁

铁+硫酸铜→铜+硫酸亚铁

师:生成新物质后质量有没有改变呢?再称量它们的总质量

得到什么结论?(反应前后总质量相等)

师:两次称量中,铁和硫酸铜变成了铜和硫酸亚铁,其它物质没有变化,而反应前后总质量相等。PPT分析过程。

师: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参加反应的铁与硫酸铜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的铜和硫酸亚铁的总质量。PPT 师:一个实验不足以说明问题,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有这样的结论呢?大家愿意亲自探讨一下吗? 请大家做盐酸和碳酸钠反应。师:你准备怎么做呢?说说步骤

我们每张桌上都有碳酸钠和稀盐酸,请取两药匙碳酸钠放在烧杯中,取稀盐酸约10ml于试管,现在请大家开始实验

注意:操作过程要小心,不能让物质溅出造成误差

盐酸和碳酸钠反应(让盲生体验气体的生成)讨论:学生描述实验现象,让盲生观察。结论 PPT出示

反应前后的总质量是什么关系?(变小了)

【设问】

铁和硫酸铜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而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为什么变小了呢?

【讨论分析】

因为在敞口情况下,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放出使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减小。也就是说二氧化碳我们没有称到。

【讨论】如果二氧化碳不排放出来,反应前后总质量是否相等呢?大家能不能改良实验设计再探究一下?

生:锥形瓶上加塞子,将生成的气体一起称量,反应前后质量应该相等。师:有没有疑义?

启发:如果生成气体很多,瓶内压强增大,会有什么后果? 师:如何进一步改进?

如果在锥形瓶上套一个气球,我们称量反应前后的质量,应该不变,对吗?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这样的密闭装置:锥形瓶里装有碳酸钠,小试管里装有稀盐酸,锥形瓶口套上气球。请大家验证反应前后质量关系。

结论:反应前的质量和反应后的总质量相同。

误差分析

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碳酸钠和盐酸的质量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PPT 对比:两个结论,说明什么?

师:说明只要不漏掉任何物质,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应该相等

我们做了两个实验,事实上,无数实验都证明,只要不忽略任何反应物或生成物,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质量守恒定律

【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 1 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质量守恒定律 PPT

从实验过程说说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应注意什么?(要把所有反应物、生成物都计算在内,特别是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不能忽略)

【讲述】科学家也是沿着我们刚才所走过的研究路线发现并一次次的验证了这条定律。【语音史实资料】:《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

师:为什么波义耳失败了,罗蒙诺索夫和拉瓦锡成功了呢?

波义耳未保证称量出所有物质的质量。后两者称出了所有物质的质量。

【思考】波义耳的实验反应后物质的质量增加了,增加了什么物质?

【启示】波义耳是著名科学家,一生有许多重大的发明发现,可他忽略了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守恒定律就与他失之交臂了,而罗另两位科学家,仅仅将敞口容器换成密闭容器就获得了成功。

实验过程中小小失误就导致了波义耳的失败。看来我们要养成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

【提问】科学家和我们都得出了质量守恒

那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 宏观物质的反应和微观分子原子的变化是密不可分的。

【分析回顾】:从分子原子的观点看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分子化分为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

以水分解为例体验反应的微观过程。水里有无数水分子,我们以其中两个水分子为例。

盲生用分子模型演示 PPT演示:

你们发现了什么?

【结论】: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的原子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板书】 2 守恒原因 PPT

原子的种类不变; 原子的数目不变; 原子的质量不变

我们知道了质量守恒,也知道了为什么守恒,那我们能不能解决刚才的(生活中的)问题呢

【实践运用】:

1、有人说,铁生锈后质量比原来铁的质量大,这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2、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少,“损失”的质量到哪去了呢?这与质量守恒定律矛盾吗? 启示:物质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也不会无缘无故地消失。有物质消失,必然会有新物质生成。

【总结反思】

谈谈你的收获。

1、知道了质量守恒定律和为什么守恒

2、体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

我们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学习验证了一个重要定律——质量守恒定律,这是化学变化中的基本规律,也是自然界中的普遍规律。同时我们还感受和体会了一种探索知识的过程,初步学习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那么,在化学用语上能用什么形式来体现质量守恒定律呢?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6.理解和运用质量守恒定律之我见 篇六

质量守恒定律的关键词含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为帮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教师可先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即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的分子分成原子, 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的过程, 然后导出质量守恒的微观原因:在一切化学反应中,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 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因此, 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而为了使学生更清晰明了地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可将上述理解概括为三方面:质量守恒、元素种类守恒、各元素的原子总数守恒。

正确而深刻地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 方能灵活地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我在教学中注意归纳总结、分类整理, 使解题思路更清晰, 便于学生接受, 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质量守恒

(一) 解释现象

例1.铁生锈后, 为什么铁锈的质量比原来的质量增加了?

分析:铁在潮湿的空气中与水、氧气作用而生成铁锈。据质量守恒定律, 生成铁锈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铁、水和氧气的质量之和, 故铁锈的质量比原来铁的质量增加了。

(二) 求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

例2.在反应A+2B=C+D中, A、B两种物质完全反应时质量比为5﹕2。若生成C和D的质量共140克, 则需消耗B物质的质量为克, 假设A、B、C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50、10、40, 则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分析:据质量守恒定律知参加反应的A与B质量和等于生成的C和D的质量和, 即A与B的质量和为140克, 又知A、B的质量比为5﹕2, 即可求B物质质量为2/7×140=40克, 同理有A与B质量和等于生成的C和D的质量和即有A+2B=C+D, 将各相对分子质量代入得:50+2×10=40+D, 求出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0。

二、元素种类守恒

例3.某有机物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__元素, 可能含有元素。

分析:据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反应前后各元素的种类不变, 而生成物只有二氧化碳和水, 燃烧时氧气参加了反应, 所以物质A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可能含有氧元素。

例4.某有机物1.6克完全燃烧后生成4.4克二氧化碳和3.6克水, 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只含C、H两种元素

B.一定含C、H、O三种元素

C.一定含C、H两种元素, 可能含O元素

D.不能确定

分析:有机物燃烧生成4.4克二氧化碳和3.6克水, 其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为4.4×12/44+3.6×2/18=1.6克, 等于有机物的质量, 可知有机物一定含C、H两种元素, 不含O元素, 故A正确。

三、各元素的原子总数守恒

(一) 确定物质的化学式

例5.在化学反应2MO+X=2MO2中X的化学式为 ()

分析:据质量守恒定律知化学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原子个数不变, 则X为O2。

(二) 推断化学方程式的物质系数

例6.化学反应方程式为a C2H6+b O2=m CO2+n H2O, 下述各式为各物质间系数关系, 正确的是 ()

分析:据质量守恒定律知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守恒得:H原子数6a=2n, C原子数2a=m, O原子数2b=2m+n, 所以D正确。

(三) 判定化学方程式

例7.已知反应X2+Y2=E, 若E得化学式为XY3, 则下列方程式正确的是 ()

分析:依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数守恒, 将XY3代入上述各式, 则D正确。

四、综合运用

例8.一定条件下, 下列物质在密闭容器内反应一段时间, 测得反应产前后各物质的质量 (如文末所示列表1) 。

根据列表1信息判断,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X、Z是反应物, Y、W是生成物

C.反应中Y、W两种物质变化的质量比为22︰9

D.Z为化合物

分析:由题可知, Y物质反应后质量增加2.2克, 为生成物, Z物质反应后质量减少8.1克, 为反应物, W物质反应后质量增加0.9克, 为生成物,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 即反应后质量增加的质量等于反应后质量减少的质量。X物质反应后增加的质量为8.1g-2.2g-0.9g=5.0g, 为生成物;反应后X物质质量增加5.0g, a=10g-5g=5g;反应中Y、W两种物质变化的质量比为 (4.4-2.2) : (1.8-0.9) =22:9。由以上分析可知, 反应的表达式为Z=Y+W+X, 为分解反应, Z中不可能只含有一种元素, 为化合物。

7.《质量守恒定律》教学反思 篇七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中的重要定律,学习这一定律应注意三点。第一点要重视实验。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律文。第二点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律文强调“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第三点从本质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之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是因为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变,原子的数目没变,原子的质量没变。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它物质(生成物)的过程。

反思一:探究式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的指导作用。本节课设计实验有白磷燃烧、铁与硫酸铜溶液、蜡烛燃烧、镁条燃烧。探究活动多,学生参与多,活动形式开放。在组织这么多活动的同时,要组织学生总结出守恒定律,要分析原因,要巩固应用守恒定律,还要组织进行装置的创新改进。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而更重要的是引导者。教师给学生的不应是平坦的道路,而应是正在修建的桥桩或是杠杆的支点,让学生自己搭建桥梁,操起杠杆实现应有跨越。

反思二:教学设计要强化追求“预设和达成”的统一。在百分之百成功的铁与硫酸铜溶液分组实验中,学生体验深刻。在平坦顺利地得到质量守恒定律的同时,未能展示学生的许多设想和猜测,会失去许多探究机会。所以,备课时要考虑学生会怎么想,多做出些针对学生认知思维方式预想,上课时要随时抓住和利用学生提出的问题,从学生的问题出发组织教学,将学习的第一机会和权力交给学生,课堂的教学才有活力和生机。

8.《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篇八

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对本节内容作出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质量守恒定律是在前四单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此前,学生对化学反应中质的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将引领学生从量的方面来认识化学变化,使学生确立质量守恒的化学思想,从而为书写化学方程式和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打下理论基础。

同时质量守恒定律是构成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学生进行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所以本课内容对学生十分重要。

2.重点难点: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通过科学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由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加强,所以我确定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是本节课的学习难点。

二.目标分析

根据初三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会用定律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并能从微观上解释这个定律。

(2)过程与方法:

l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分析解释,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及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三.教法学法分析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本节课教学我采用的是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科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获得真理。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尝试、探索、交流、感悟中体验做科学的过程,从而享受到探究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流程共分八个环节,设计如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学习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愉快而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取得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我是这样来创设情境的:化学变化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请看大屏幕,屏幕出示铁丝燃烧和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图片,你能说出他们分别是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吗? 这是从质的方面认识化学变化,那么从量的角度,前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有什么关系呢?这样,我利用两幅图片为学生提供了思考问题的载体,利用两个设问为学生创造了思考问题的氛围。学生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进入下一环节。

(2)讨论交流、作出猜想

学生思考后、引导组内讨论,交流各自的猜想,教师则要将学生的猜想归纳为两种情况:

A.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B.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相等

到底哪种猜想是正确的呢?

(3)实验探究、引导发现

①明确探究内容

为了减少探究的盲目性,先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大屏幕出示两个探究实验的题目

探究实验一: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探究实验二: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②设计实验方案 由于学生对这两个实验的反应原理及白磷保存使用都不了解,所以首先讲解原理及药品的使用注意事项。然后分组设计探究方案,组内讨论,交流汇报,评价每种方案的优缺点,确定最佳方案。强调:白磷的块量要小,因为生成物五氧化二磷与水反应会生成剧毒物质。

③分组实验,观察记录

根据确定的实验方案及实验台上提供的仪器药品自主选择一个实验来做。在积极认真地操作和观察记录思考中,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终于获得了满足!学生们在享受学习、享受探究!

④分析讨论,获得结论

学生根据反应前后天平平衡的事实,很自然地得出了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的结论。正如伟大的教育家皮亚杰所说,一切真理都要有学生获得,而不是简单的传递给他。学生真真正正靠自己的努力获得了知识,获得了真理!

设计意图:这样,学生通过尝试设计并成功地进行实验,交流讨论,获得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科学结论,既培养了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又学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到探究成功的乐趣,构建了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很好地突出了重点,有效地实现了本节课的各项目标。

(4)联系实际,理解运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否对任何化学反应都适用呢?

师演示课本90页碳酸钠与盐酸反应,镁条燃烧两个实验。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变化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吗?能用它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吗?怎么改进就可以了?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进一步巩固了质量守恒定律,并认识到用该定律分析化学反应时,不可忽略反应中进入的或出去的气体这类隐含的物质。

设计意图: 挑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会在发现指针偏转的一霎那,迸发出改进实验探究的动力。这样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

接下来,我将通过三个小题加深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第1题意在使学生明确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反应,不适于解释物理变化;第2题 旨在强调守恒的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不可忽略参加反应或生成的气体;第3题意在使学生明确属于反应物,但没参加反应的不能算到反应物的质量总和里面。

设计意图:通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使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得以强化,也锻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刚才实验探究的共同结果是——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为什么呢?”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于是我利用游戏模拟突破难点,即进入下一个流程。

(5)动画模拟、突破难点

多媒体播放水电解的动态过程,动态形象地展示出:化学变化的过程就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不变,这就是质量守恒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演示化学变化的实质,既帮助学生弄清了守恒的原因,又激发了学生兴趣,很好的突破了教学中难点。

(7)达标检测,查漏补缺(8)反思回顾,解疑释难: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懂得了什么样的化学学习方法?你有什么心得体会?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9)布置作业:必做题:课本96页3、4两个题

探究作业:你还可以设计那些方案来得出质量守恒定律?进一步与同学交流并实验。

设计意图:必做题旨在加深学生对定律的理解,探究题旨在强化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

五.关于教学设计的两点说明

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清晰、重点突出、一目了然,便于学生总结归纳学习内容。

设计理念:我追求动态生成的课堂,我希望我的课堂因精心设计而动态生成,因动态生成而更加精彩!

9.质量守恒定律实验课堂生成的探讨 篇九

2006年北京市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大赛的一个课题是质量守恒定律,北京师范大学王磊教授是比赛的评委之一,她观察了20节不同参赛选手的课。根据王磊的观察,比赛有许多亮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上课之前王磊了解到,学生已经知道质量守恒定律。学生认为:木炭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和燃烧前木炭质量相等。课后王磊又询问同样的学生同样的问题,其中一个学生的回答和课前完全一样,另一个学生回答:“木炭的质量等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与剩余的木炭的质量之和。”

生成的课堂在于把“既定的”目标变成“将成的”目标,课堂成为师生创造生命意义的动态生成的生活过程。要充分认识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强调从学生的纠结点入手,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笔者根据平常的教学实际情况与有关文献资料,试论质量守恒定律教学生成缺失。

一、教科书中实验设计效度不利生成

浙教版教科书有两个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第一个是白磷燃烧,第二个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具体装置如2014年浙教版科学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88页所示。上述两个实验中,白磷燃烧实验更重要,该实验现象和学生的日常观念不一致,容易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白磷燃烧实验运用得好,有助于学生克服错误概念,建立科学概念。第二个实验没有燃烧现象,但有沉淀生成,是在一个封闭系统内进行,不管里面发生了什么,质量都不会变化,这与学生原有经验一致,不易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认为,编者在实验设计上存在实验效度问题,不利于教学中有效地激发探究,生成知识,得出结论。

(1)教科书中的实验装置无法显示反应中的质量变化。标准状态下,氧气密度为1.43×10-3克 / 毫升,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为21%。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可以算出,仅仅使0.124克磷和0.16克氧气(反应物总质量为0.284克)完全反应,就需要大约533毫升的空气。但是实验时使用的锥形瓶是150毫升或250毫升。假定实验中使用250毫升的锥形瓶,氧气质量约为0.072克,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可以算出磷的质量约为0.054克,那么反应物总质量是0.126克。假设化学反应过程中质量变化了百分之十,就认为质量不守恒,质量变化小于百分之十,则认为质量是守恒的,那么0.126克的反应物发生了百分之十的变化,相当于增加或减少了0.0126克。0.0126克的变化在托盘天平(感量为0.2克)上观察不到。也就是说,即使化学反应中质量有明显的变化,利用教科书的实验装置也显示不出来,实验是无效的。

因此,使用托盘天平,至少能够提供2000毫升的空气,才可以说如果反应物的总质量发生了百分之十的变化,天平的指针就会有明显偏转。但是整个装置的总质量不能超过200克。经过实验探究,我们将1.75升的塑料饮料瓶与250毫升的平底烧瓶相连(篇幅所限,图略),两根玻璃管穿过两个橡皮塞,其中一根从饮料瓶底到烧瓶内口,另一根从烧瓶底到饮料瓶内口,使烧瓶里的热空气与饮料瓶里的冷空气充分对流。烧瓶底部的一侧放一小块导热性能好的金属片,以避免燃烧直接在瓶底发生,白磷放在金属片上,用酒精灯加热瓶底以点燃白磷。如图(篇幅所限,图略),瓶外的气球只是防止燃烧开始的时候体积稍有膨胀,但压强并不大,不会冲开瓶塞。因为燃烧过程中,消耗氧气的体积远大于热膨胀(标准状态下气体的热膨胀系数为1/273)的体积,瓶内的气压小于大气压。所以,瓶外也可以不设气球。

第二个实验也存在效度问题。氢氧化钠溶液或硫酸铜溶液“储存”在胶头滴管内,挤压胶头滴管,里面的溶液滴入锥形瓶,两种液体混合发生反应。胶头滴管里溶液数量很少,溶质质量更小。即使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有变化,从托盘天平上也观察不出来。第二个实验装置的目的是使反应物和生成物处在一个封闭的环境内,避免学生产生“也许有看不见的物质进来或出去”的疑问。因此,可以将滴管取下,把装有烧碱溶液的试管放在锥形瓶内,倾斜锥形瓶,试管内的烧碱溶液与锥形瓶内的硫酸铜溶液混合而发生反应。

(2)实验操作难以保证。在“白磷燃烧”实验中,白磷放在锥形瓶里,一根玻璃管穿过橡皮塞,露在瓶外的一端套上气球,将处于瓶内的铁丝一端加热后准确地戳到瓶里的磷,同时橡皮塞又要刚好盖住瓶口,使锥形瓶密封,实验中常常出现“白烟”泄漏。

二、实验教学中实验目标“既定”不利生成

为了和现有科学结论一致,将没有办法确定质量是否变化的实验结果当成质量不变,这是非常可怕的。不能使用没有效度的证据来验证现有的科学理论。实验方法错误导致实验数据无效,最终无法确定质量是否变化。有的老师可能会说,因为化学反应中质量肯定是守恒的,即使使用更精确的称量仪器,只要操作正确,工具显示的质量就不会变化,与教科书中的结论恰好吻合。所以,只要化学反应的现象明显,让学生看到反应前后天平依然保持平衡就可以了。

(1)科学态度问题。学生怀疑的是教师用于说明科学结论的实验。他们认为:教师为了让他们接受教科书里的结论,就千方百计地运用各种手段说服他们,实验就是科学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手段。有时教师会用假的东西欺骗他们。学生的观点不是没有道理,有时候教师的确用不正确的实验现象说明正确的科学原理,有时是教学态度问题,有时是实验技能或教学方法问题。例如:紫色石蕊试液遇到碱性溶液变成蓝色,由于配置的石蕊试液没有经过处理,显示的是蓝色或接近蓝色,不是紫色,但教师告诉学生是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烧碱溶液后,很难看出颜色的变化。学生说没有变,依然是“紫色”,老师就说:你们所看到的紫色实际上就是蓝色。

(2)实验目标问题。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经历获得科学结论的过程,认识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改变过度依赖接受学习的一种方式。学习科学不是接受最终结论的活动,而是探究科学结论的过程,不能将实验简单地看成是收集证据与验证结论的一种手段。

虽然许多学生早就知道质量守恒定律,但是他们的理解并不正确、不深刻,更没有探索质量守恒定律的经历与体验。教学要以学生的认知为起点,让学生在探究中理解科学原理。不能假定学生看不出实验漏洞而用错误的实验应付。大部分老师的目的是通过实验让学生确信质量守恒定律,这样的实验目标是不合理的。学生不是不相信教科书的结论,他们一般不会怀疑现有科学理论。假如学生怀疑现有的科学结论,很可能他们对科学具有好奇心,感到迷惑,或者具有质疑意识,这是有助于科学探究的一种品质。反之,学生往往将现有的科学结论看成是毋庸置疑的真理,只要记住结论就可以了。朱清时院士在七年级科学教科书前言中提出:“科学并不是简单地对自然规律加以揭示,更重要的是找到研究自然规律的方法。”实验就是研究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要一丝不苟,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实验过程的每一个细节,要用确信有力的数据来证明相应的科学结论。

三、实验探究停留在承认“守恒”上不利生成

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不能停留在承认“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保持不变”上,实际上很多学生在课前就知道质量守恒定律。问题在于不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具体的现象,不会分析具体化学反应中不同物质的质量关系。

首先,要明确有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生成什么物质、反应物有没有全部参加反应。研究质量是否守恒时,是把剩余的反应物质计算在内还是不计算?如果反应物有两种,两种反应物的质量比例关系有没有限制?这些问题都要在实验时考虑到。否则,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和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以及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就变得没有内在关联。这是平常质量守恒定律教学的一个缺陷。没有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学习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计算会遇到更大的困难。虽然会模仿例题解答已知一种物质的质量求其余物质的质量,如果给出两种物质质量,学生不知道选择哪一种进行计算。遇到溶液问题,不理解为什么不能直接用溶液的质量计算。

其次,不仅要做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实验,也做质量“变化”的实验,如镁带燃烧后质量“增加”、木炭燃烧后质量“减少”,分析质量增加或减少的原因。这里可以融入科学史,教师用燃素说解释燃烧中的质量变化,让学生分析、判断解释的合理性,进一步理解燃烧的本质与质量守恒定律。

四、微观解释停留在“确认守恒”不利于生成

微观解释的教学活动环节所起的作用,停留在进一步确认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确实是真的,有根据的。微观层次上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并没有迁移到运用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上。因此,微观解释活动没有收到应该具有的教学效果,可以尝试通过学生的动手活动来模拟化学反应,让学生拆、拼模型以表示化学变化。

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通常采用两种方法。有些教师在得出质量守恒定律之前利用分子和原子模型示意图说明化学反应的微观机制,启发学生对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提出猜测。有的教学则在得出质量守恒定律之后,再做出微观解释,帮助学生从物质微观结构层次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微观解释时一般配合使用模型图或动画演示,很少动手操作,而且两种反应物的分子数或原子数恰好用完,没有“过量”情况出现。

使用模型在微观层次上解释质量守恒定律,与宏观实验结论相互印证,掌握质量守恒定律似乎不成问题。但是,微观层次上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并没有迁移到运用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上。微观解释的教学活动环节所起的作用,停留在进一步确认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确实是真的,有根据的。如前所述,没有必要担忧学生不相信质量守恒定律。因此,微观解释活动没有收到应该具有的教学效果。可以尝试通过学生的动手活动来模拟化学反应,让学生拆、拼模型以表示化学变化。计算反应前后各种原子与分子的数目和种类,得出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同时认识不同反应物的比例关系。需要注意的是,给学生的分子、原子模型数目是随意的,不要刚好与真实反应数目相等,在活动中就会遇到某种模型不够用或太多的情况。如果学生一定把模型使用完,可能会拼出与正确模型不同的模型,编造出实际不存在的物质。然后学生之间互相讨论、比较,为什么有的没有用完模型?为什么有的不够用?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化学反应中的不同物质有确定的比例关系,理解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过程,就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正确的比例关系的过程。

摘要: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文章从实验设计效度、实验教学中实验目标“既定”、实验探究停留在承认“守恒”上、微观解释停留在“确认守恒”上等几个方面阐述教学生成的缺失。

上一篇:古诗词中的渔翁形象下一篇:煤矿基础知识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