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两会(精选7篇)
1.高考政治两会 篇一
七彩教育网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2010年高考政治热点:
陈云林访问台湾,“两会”领导人第四次会谈
湖南省郴州市嘉禾一中教研室
罗石文
校对:钱文柳
背景资料:
材料一:2009年12月21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率海协会协商代表团抵达台中市,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在代表团下榻的台中裕元花园酒店举行欢迎仪式。陈云林致辞时表示,历经北京、台北、南京三次会谈,海协会与海基会的制度化协商已走上行稳致远的轨道,两岸通过平等协商发展两岸关系的理念深入人心。只要我们坚定走下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陈云林首先代表海协会和代表团全体成员,向在19日花莲外海强烈地震中受灾的台湾同胞表示慰问,向遇难同胞表示哀悼。他还代表大陆人民向2300万台湾同胞表达诚挚的问候和最良好的祝愿,祝愿他们“人人幸福,岁岁平安”。他说,一年多来,海协会和海基会平等协商,善意沟通,累积共识,务实进取,达成一系列有利于促进两岸经济繁荣和民生福祉的协议。这些协议所衍生出来的无数人流、物流、资金流以及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使两岸同胞互蒙其利。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两岸关系今天正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前进。
材料二:2009年12月22日,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与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据悉了第四次两会领导人会谈,双方就两岸渔船船员劳务合作、两岸农产品检验检疫合作、两岸标准计量检验认证合作等三项协议达成共识并签署协议。这将有利于促进台湾渔业发展,有利于促进台湾农产品对大陆的贸易,有利于千千万万工商业者的切身利益,有利于为两岸同胞双向投资创造宽松、优惠的税收环境。这说明,两岸协商正让更广泛的社会群体直接受益。材料三:2009年12月21日,“台湾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隆重开幕。这是大陆首次举办比较全面、系统介绍台湾少数民族文化和历史的大型主题展览。台湾少数民族十四个族群的长老头目等同时亮相开幕式,这也是台湾少数民族代表首次成规模地来大陆参访。台湾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中的一员,在宝岛台湾的开发和建设上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知识精析:(一)经济生活
1、双方就两岸渔船船员劳务合作、两岸农产品检验检疫合作、两岸标准计量检验认证合作等三项协议达成共识并签署协议,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两岸签署“两岸农产品检疫检验”、“两岸避免双重课税”、“两岸渔业劳务合作”与“两岸标准检测及认证合作”等四项协议,有利于促进台湾渔业发展,有利于促进台湾农产品对大陆的贸易,有利于千千万万工商业者的切身利益,有利于为两岸同胞双向投资创造宽松、优惠的税收环境。有利于两岸经贸往来,促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有利于企业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利于两岸优势互补,有利于促进两岸经济繁荣和民生福祉,实现共赢。
2、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国家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国家财政部、交通部、商务部、农业部等部门推出扩大和深化两岸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了两岸关系的发展。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双方就两岸渔船船员劳务合作、两岸农产品检验检疫合作、两岸标准计量检验认证合作等三项协议达成共识并签署协议,加强经济的交流与合作,将极大地推动两岸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两岸的社会生产力。
4、社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双方就两岸渔船船员劳务合作、两岸农产品检验检疫合作、两岸标准计量检验认证合作等三项协议达成共识并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签署协议,有利于促进两岸经济繁荣和民生福祉,有利于满足两岸人民社会生活的需要,提高生活水平。
5、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国和地区必须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当前大陆和台湾都面对全球化、区域经济整合、知识经济来临的客观事实,台湾经济发展的最佳策略是走向彻底国际化与自由化,并且善用大陆广大的土地、廉价的劳动力及丰富的天然资源,成为自身经济发展的助力,这已是台湾经济永续发展必走的道路,而这样的经济发展策略需要建立两岸和平稳定的关系并建立制度化的协商管道。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环境不确定的因素明显增多,世界经济环境发生的变化,使得两岸金融合作和经济合作更为重要、更为迫切。以互利双赢的精神致力于促进两岸交流,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
(二)政治生活
1、双方就两岸渔船船员劳务合作、两岸农产品检验检疫合作、两岸标准计量检验认证合作等三项协议达成共识并签署协议,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加强两岸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地区稳定与发展,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最终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2、我国的国家职能。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坚决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体现了国家履行政治、经济等国家职能。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国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式。根据“一国两制”的方针,两岸统一后,台湾保留现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将得到保障,台湾经济将真正以祖国大陆为腹地,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台湾同胞可以同大陆同胞一道,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利,共享伟大祖国在国际上的尊严和荣誉。
4、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两岸关系问题的正确方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推动两岸关系向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也要坚决抵制一切“台独”分裂势力妄图把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的行径。
5、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义务。作为中国公民要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同一切分裂活动作坚决的斗争是每个中国公民应尽的责任。
6、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发展需要和平,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中,才能顺利实现经济的发展。发展经济是维护和平的重要基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陈江会”签订的几项协议,是在两岸“三通”上的重大突破,两岸交流将会更加便利,给台湾带来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文化生活
1、文化的重要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第四次陈江会的实现将会大大促进两岸的文化和信息往来,增强两岸人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为祖国和平统一奠定坚实基础。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瑰丽灿烂,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是维系两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纽带。台湾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隆重开幕,体现了中华文化是维系两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纽带。
3、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中国传统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缔造的,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喜好和共同的民俗等,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4、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为基本内涵。历经北京、台北、南京三次会谈,海协会与海基会的制度化协商已走上行稳致远的轨道,两岸通过平等协商发展两岸关系的理念深入人心。体现了团结统一是民族精神的基本内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涵之一。
(四)生活与哲学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顺应时代潮流,双方就两岸渔船船员劳务合作、两岸农产品检验检疫合作、两岸标准计量检验认证合作等三项协议达成共识并签署协议,是符合两岸人民的意愿,符合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思想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思想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两岸关系的发展是在两岸和平发展的政策指导下进行的,体现了正确意识的推动作用和正确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也体现了科学正确价值观对社会实践的导向作用。
3、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台湾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是祖国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台独”分子割裂联系、分裂祖国的行径注定是会失败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两岸“两岸农产品检疫检验”、“两岸避免双重课税”、“两岸渔业劳务合作”与“两岸标准检测及认证合作”等四项协议,必将对两岸经贸关系乃至两岸关系产生积极重大的影响,给两岸民众带来实际利益。
4、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和变化发展的,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签署的“两岸农产品检疫检验”、“两岸避免双重课税”、“两岸渔业劳务合作”与“两岸标准检测及认证合作”等四项协议,是致力于开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加强两岸之间经济贸易的发展,有利于达到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5、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一国两制”是在实事求是基础上确立的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双方就两岸渔船船员劳务合作、两岸农产品检验检疫合作、两岸标准计量检验认证合作等三项协议达成共识并签署协议,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符合社会规律,有益于两岸人民。“台独”势力逆历史潮流而动,违背社会规律,注定会失败。
6、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要重视量的积累。只要我们深入解决攸关人民利益的经济议题和民生问题,累积成果,增进互信,本着以协商化解分歧,以合作取代对抗的精神,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两岸关系今天正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前进。
7、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两岸加强经济贸易合作,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和民意,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任何势力都阻挡不了的。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过程中,必须同阻挠两岸关系发展的“台独”势力和“台独”分子进行坚决斗争。
8、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实现祖国统一要努力把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落到实处。要广泛团结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争取世界上更多国家、更多的人是理解和支持我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原则立场和方针政策,努力形成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反对“台独”、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局面。创新精练:
1、陈云林在致辞时表示,海协会与海基会的制度化协商已走上行稳致远的轨道,两岸通过平等协商发展两岸关系的理念深入人心。只要我们坚定走下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看问题要抓住主要矛盾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D.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2、一年多来,海协会和海基会平等协商,善意沟通,累积共识,务实进取,达成一系列有利于促进两岸经济繁荣和民生福祉的协议。这段话体现了
①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②原因和结果的对立统一
③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3、双方就两岸渔船船员劳务合作、两岸农产品检验检疫合作、两岸标准计量检验认证合作等三项协议达成共识并签署协议。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与期盼,将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②有利于促进台湾渔业发展,有利于促进台湾农产品对大陆的贸易 ③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
④有利于为两岸同胞双向投资创造宽松、优惠的环境。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在海峡两岸经贸、劳务、农产品合作交流中,大陆的主要优势是 ①资金 ②技术 ③市场 ④劳动力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5、陈云林在致辞时表示,方才沿路上我看到有很多的乡亲们反对我来,不欢迎我来,我也看到了很多的乡亲希望我来,希望我们两会坐下来商谈我们面临的许多问题,寻求我们两岸的互利双赢,对乡亲们表达不同意见,我们会绝对的尊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意味着我们反对“台独”的态度和决心有所改变
B.意味着我们对两岸和平发展及和平统一比以前更理性 C.意味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有所变化
D.意味着两会商谈是两岸关系的唯一平台
6、在欢迎仪式上,陈云林首先代表海协会和代表团全体成员,向在19日花莲外海强烈地震中受灾的台湾同胞表示慰问,向遇难同胞表示哀悼。而四川大地震后,不少台资企业、台湾学生、台商个人以及台湾岛内各界人士纷纷向大陆遇难同胞表示哀悼并积极为四川灾区募捐。两岸人民深深感受到了海峡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这主要体现了民族具有
①共同的宗教信仰 ②共同的地域 ③共同的经济生活 ④共同的心理素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我党对台政策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采取单纯诉诸武力的解决方式;第二个时期以武力方式为主,同时又辅以和平争取的策略;第三个时期则以和平方式为主,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我党对台政策的演变与各个时期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有着复杂深刻的联系。回答7—8题:
7、以和平方式为主,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表明
A.促进两岸平等协商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目标 B.促进两岸平等协商是处理两岸关系的最佳方式 C.我国致力于促进两岸和平发展、和平统一 D.祖国统一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8、我党对台政策的演变与各个时期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有着复杂深刻的联系。这启示我们 ①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②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
③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反对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④坚持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③④ 9、2009年12月21日,“台湾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隆重开幕。台湾少数民族十四个族群的长老头目等同时亮相开幕式,这也是台湾少数民族代表首次成规模地来大陆参访。台湾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中的一员,在宝岛台湾的开发和建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设上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台湾文化通过中华文化表现出来 B.台湾文化存在于中华文化之中
C.中华文化存在于台湾文化之中 D.中华文化可以分为台湾文化和大陆文化
10、陈云林致辞时表示,历经北京、台北、南京三次会谈,海协会与海基会的制度化协商已走上行稳致远的轨道,两岸通过平等协商发展两岸关系的理念深入人心。只要我们坚定走下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其哲学寓意与下列诗句一致的是
A.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B.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C.七十二溪成一瀑,合流飞落玉渊长 D.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1、2009年12月22日,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与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据悉了第四次两会领导人会谈,双方就两岸渔船船员劳务合作、两岸农产品检验检疫合作、两岸标准计量检验认证合作等三项协议达成共识并签署协议。这必将有利于 ①祖国的和平统一
②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两岸的和平与发展
④遏止“台独”的分裂活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2009年12月,海峡两岸(厦门)农渔业论坛暨产业对接会透露,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目前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投资大陆的台资农业企业已有5900余家,投资大陆的农业台资达到69亿美元,台资农业企业已成为大陆农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对投资大陆的台资农业企业认识正确的是
①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具有平等的市场竞争地位
③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④属于外资经济,我们应鼓励、支持、引导其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3、材料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多元一体,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既异彩纷呈,形成诸多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又相互融合,构成丰厚多姿的中华文化统一体,并决定着各区域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华文化是台湾文化的根基。千百年来,随着大陆居民不断迁徙台湾,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节日礼仪等早已传播至整个宝岛,使中华文化深植台湾、茁壮成长。
(1)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整体与部分关系的?
材料二:2009年12月22日,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与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据悉了第四次两会领导人会谈,双方就两岸渔船船员劳务合作、两岸农产品检验检疫合作、两岸标准计量检验认证合作等三项协议达成共识并签署协议。
(2)从经济生活的角度看,两岸为什么要加强两岸渔船船员劳务、两岸农产品检验检疫、两岸标准计量检验认证等方面的合作?
材料三: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秘书长郑剑说:“2009年,两岸关系发展迅速。但与此同时,影响两岸关系顺利前进的各类问题和障碍也有所暴露,各种思想观念出现新的交锋,统一与反统一矛盾上升,‘台独’与反‘台独’斗争犹存,岛内各类政治势力内部围绕两岸关系发展方向、路线、策略的争论、角力也如火如荼。”
(3)为维护祖国统一,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做?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参考答案及解析:
1、D
“只要我们坚定走下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直接体现了发展观点。
2、B
材料没有直接体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排除④。
3、D
两岸不是国家间的合作,排除③,4、D
大陆的主要优势是市场和劳动力。
5、B
A、C、D说法都不科学。
6、D
7、C
A、B错误;D材料没有体现。
8、B
①的说法违背了联系的条件性和客观性。④“客观与主观”位置颠倒,说法不科学。
9、C
A、B、D都表述不科学。
10、A
材料直接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只有A符合。
11、D 材料与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没有直接联系,排除 ②。
12、D
投资大陆的台资农业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①不选。
13、(1)①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多元一体,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既异彩纷呈,形成诸多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又相互融合,构成丰厚多姿的中华文化统一体,中华文化是台湾文化的根基。②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离不开部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部分,整体就不存在。千百年来,随着大陆居民不断迁徙台湾,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节日礼仪等早已传播至整个宝岛,使中华文化深植台湾、茁壮成长。
(2)①两岸加强两岸渔船船员劳务、两岸农产品检验检疫、两岸标准计量检验认证等方面的合作,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②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和竞争性。两岸加强两岸渔船船员劳务、两岸农产品检验检疫、两岸标准计量检验认证等方面的合作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③两岸加强两岸渔船船员劳务、两岸农产品检验检疫、两岸标准计量检验认证等方面的合作是两岸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④两岸加强两岸渔船船员劳务、两岸农产品检验检疫、两岸标准计量检验认证等方面的合作,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调节余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促进台湾渔业发展,有利于促进台湾农产品对大陆的贸易,有利于千千万万工商业者的切身利益,有利于为两岸同胞双向投资创造宽松、优惠的经贸环境。
(3)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义务。作为中国公民要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同一切分裂活动作坚决的斗争是每个中国公民应尽的责任。要维护民族的团结,不断增强包括各民族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要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坚持反对任何外来势力的入侵或占领,坚决反对分裂国家的行为。要坚持“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2.高考政治两会 篇二
一、《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的政治修辞分析
(一)全方位报道主题,建构多元声音立体认知
政治修辞的主题就是政治传播主体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根据政治环境的需要,传播主体确定传播主题,明确话语基调,运用政治语言表达思想。“两会”关注的是国计民生,《人民日报》在进行报道时,一方面要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也要有所聚焦,突出重点,主动进行议题设置,以引导社会关注方向,形成政治认同,达成共识。通过对631篇文本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的主题主要分为政府工作、经济建设与创新发展、生态环保、民生关注、党风建设、民主法制、外交、国防力量等13个方面,关键词围绕“十三五”规划展开,从多重角度、不同层次的议题切入,建构起一个多元声音的“两会”报道。
在“两会”报道过程中,《人民日报》主要分为前期预热、强势报道和后期追踪三个阶段,让受众对“两会”形成立体感知。
2月29日至3月2日,《人民日报》共刊登7篇文章为“两会”的召开预热。同时《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公众账号作为其资讯补充平台,在3月2日推出《两会,将这样影响“小明”的生活》,以更接地气的方式阐述了今年“两会”关注的各大议题,普及了“两会”知识,介绍了中央领导人的工作安排和参会代表的人事变动。
3月3日至3月16日正式进入“两会”时间。《人民日报》在要闻版、评论版刊发多篇相关稿件,报道会议进程,解读政策文件。《评论员观察·我在两会》《人民时评》《两会议政录》等强力发声,有效凝聚了社会共识。同时,在《人民日报》专门开辟的《两会特刊版》中,《声音2016》《融·我的两会》《两会e客厅》《新理念新发展》《代表委员议国是》《十三五十三问》《法治新实践》等板块对不同子议题进行报道,有效进行了议程设置,引导了社会关注点。另外,《我与中国两会》《驻华大使看中国》以及国际上的相关评价则丰富了“两会”声音,使受众能全方位、立体化感知“两会”。
3月17日至3月19日,报道侧重对“两会”的总结和政府工作的具体落实部署上。
(二)巧妙设计用语框架,寻求传受双方最大公约数
政治修辞的用语框架是指政治语言的选择与使用具有一定的规定性。[3]政治语言是传播主体与受众之间用来沟通的基础元素,政治传播主体需要用政治语言来传播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传播主体通常按照一定的社会传统和受众接受心理来选择合适的用语表达,与受众在话语体系上建立默契达成共识,这样既能表明立场态度,又能准确明晰地传递理念,从而实现政治说服。同时,传播主体还运用政治话语的引导、激励、团结等作用,传递乐观向上的精神态度,使受众树立信心和希望,为国家发展和政策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在对631篇报道进行分析时我们可以看出,“商量,中国的民主智慧”“小康”“民族复兴”“深化改革”等词语体现了中国特色,是传受双方间共有的默契认知。“创新点燃中国经济新引擎”“绿色描绘美丽中国新画卷”等表述,体现了政策的延续性与展望性,传递了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针,为民众描绘了未来美好的愿景。同时,报道中还采用积极向上的词汇,如“曙光”“信心”“决胜”“活力”等,来激人奋进、鼓舞士气,让受众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政治认同。
此外,《人民日报》还巧妙使用俗语、俚语、流行用语,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实现了平等沟通。比如3月3日评论版刊登了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撰写的评论《当好“扩音器”,做好“共鸣箱”》一文,用“扩音器”“共鸣箱”的说法来要求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一定要察实情、讲实话、谋实策,真正体现政协委员的作用与价值。3月7日“两会”特刊09版刊登了《三问:创新瓶颈怎么破》一文,标题采用网络用语“怎么破”来探讨如何突破科技领域创新目前面临的瓶颈。文章中还用了“该咋补”等方言,通俗易懂,便于受众理解新闻报道的内容和意图。除此之外,“棒棒哒”“颜值”等词语也出现在了《人民日报》“两会”报道中。其实这不是《人民日报》第一次使用网络用语,早在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就使用网络用语“给力”一词,获得受众好评。通过这些用语的巧妙设计和安排,传播主体建构起受众理解和接受的传播话语体系,寻求传受双方的最大公约数,达成认知共识。
(三)精心搭配论证模式,情理结合让读者产生共鸣
政治修辞的论证也叫说服论证,是政治修辞的技术问题,它表明该问题应该如何说。政治修辞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政治说服,而实现说服需要一定的论据支撑,发挥论据的说服性就需要选用恰当的论证方式,也就是对论据进行选择、组织和安排。政治修辞的论证模式首先体现为政治文本的结构模式。[4]不仅要在理性上说服受众,还要在情绪上感染受众,让受众获得情绪认同。这就要求政治文本要按照一定的逻辑层次开篇布局,既要所言有物,更要所言有情,让受众接受和认同接收到的信息,产生情感共鸣,给予情感上的支持与信任。
2016年《人民日报》在进行“两会”报道时,并没有长篇累牍地刊登会议报道,而是缩短会议程序性报道篇幅,对政府工作报告的解读采用关键词抓取的方式,精练生动,便于读者理解。在“两会”特刊中,《e言e语》栏目整合分析人民网推出的“两会”热点问题调查,实现报网互动,贴近受众。3月3日“两会”特刊02—06版以“聚焦新发展理念”为主题,以“创新点燃中国经济新引擎”“协调奏响全面小康协奏曲”“绿色描绘美丽中国新画卷”“开放拥抱世界谋共赢”“共享决胜小康攻难关”为子议题阐述五大发展理念,并采用不同颜色进行版面设计,如以蓝色喻示“创新”,以红色喻示“协调”等,使受众一目了然。《习近平总书记谈》板块采用数据可视化的方式,形象直观地阐述了这些发展理念给民众带来的“改革红利”,同时描绘发展蓝图,使受众对未来的美好愿景产生期待与向往,评论引导受众作出价值判断,基层代表和网友的声音则进一步佐证了理念的正确性与可靠性。通过论据的排列组合,一步步支撑起了受众对于“五大”发展理念的认知,强化了内心认同感,为“五大”发展理念的继续实施赢得了支持。
除文字报道之外,《人民日报》此次“两会”报道采用大量图文漫画和数据图表,将视觉展示与语言表达相结合,成为说服受众的强大武器。如《代表委员议国是》栏目整合基层代表委员的建言献策,并配以图文漫画和数据图表;《深化改革》《依法治国》《长江经济带合作发展》《最关心的话题》《干部退休》等系列漫画在政策解读方面也对激发斗志、动员支持起到了直接作用。2015年“两会”期间推出的“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中央厨房”,在今年全国“两会”报道中继续发力,共刊登16篇文章,其中在《融·我的两会》栏目中附二维码,读者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进入《人民日报》新闻客户端观看相关短视频、数据图表、报道视频等视觉意象,感受更为直观、更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这样,既能丰富表达内容,又能实现线上线下的呼应联动。
(四)善用修辞格,为新闻报道增添灵气
修辞格是“修辞上具有特定表达效果的语言结构格式”[5]。修辞格的使用常常能让语言更具感染力和生动性。对语言的变形应用,发挥语言的艺术效果,增强语言的穿透性,更易使受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政治修辞中,通过对词汇、语句、篇章等进行艺术修辞,将原本生硬晦涩的政治语言、政治观点转变为受众易于接受的形式,能够增强政治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得到受众理性和情感的支持和认同,从而达到政治说服和形成政治认同的目的。
《人民日报》在此次“两会”报道中善于运用比喻、对照、排比、列举、拟人、引用等修辞格,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读性,为新闻报道增添了活力与灵气。如3月4日要闻版刊登《读懂“绿叶精神”的蕴含》一文,引用“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云闲望出岫,叶落喜归根。”三句诗分别论证党员领导干部要乐于奉献、甘当配角、忠诚实干的三层含义,把对党员干部的要求通过对“绿叶精神”的阐释呼吁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扬好“绿叶精神”,不辱使命责任。3月5日“两会”特刊05版刊登《爬坡过坎,吹响攻坚号角》一文,用“爬坡过坎、滚石上山”形象说明我国目前所处的阶段和状况,号召大家齐心协力,“不断攀登抵达新的高度”,这能够与受众的自身生活经验产生共鸣和互通,拉近双方的距离,使受众形成一定的感性认知。3月11日要闻版刊登《总书记重要讲话振奋人心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一文,将各民族比喻成“石榴籽”,用“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来说明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团结和睦、共同发展。
二、善用政治修辞,提升新闻舆论工作水平
主流媒体作为传播社会主流思潮的重要平台,在传播政府执政理念、推动社会发展、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引导舆论走向等方面肩负重任。把握好、运用好政治修辞,兼顾方向性与可读性,有利于提高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是建立在信息传播功能基础之上的。为更好地提升新闻舆论工作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媒体从业人员在进行舆论引导时必须以真实性、客观性为前提,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同时,新闻舆论引导也是一门艺术,既要有方向性又要兼顾可读性。所谓方向性,就是媒体在进行舆论引导时,必须坚持党管媒体,坚持党性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所谓可读性,就是新闻宣传报道要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首先,要注重舆论引导的实效性,以受众需要为本,重视从实际出发,及时了解受众需求和社会舆情,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避免无效引导。在进行新闻宣传报道时,应立足社会发展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从具体问题入手,把握受众需要,重视受众心理,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将媒体宣传与受众所需紧密结合起来,提升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有效引导舆论。其次,新闻媒体还应重视新闻文风建设,力戒文字生硬。话语方式是文化软实力的体现,政治修辞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政府的执政能力。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中,新闻媒体应重视文风的建设,巩固好舆论阵地,增强新闻宣传报道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引领社会风尚。再次,在新媒体冲击下,新闻舆论工作要适应当前传播新形势,必须具备创新意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的,“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政治修辞关注的本质就是谁在说、为什么说、对谁说、说什么、如何说和说的效果。[6]传播主体依靠对修辞手段的合理运用建构起自己的话语体系,通过对政治修辞技巧的使用,有利于实现官方用语与民间用语的交流沟通,加强双方互动。这种对话在形式认同的基础上,实现了内容的认同,进而转化为理念认同、思想认同。2016年《人民日报》的“两会”报道,用亲和晓畅的表达方式传递政府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针,将意识形态概念用受众易于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有利于消融视听过程中的抵触因素,缩小心理差距,从而赢得受众的政治认同。同时,《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还不断创新传播技术和传播手段,如H5形态的实时云直播、VR技术的运用等丰富了话语形式,使传播渠道更为多样化,为新媒介环境下的政治传播做出了良好示范。
参考文献
[1]薛忠义,刘舒,李晓颖.当代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综述[J].政治学研究,2012(5).
[2]刘文科.权利运作中的政治修辞---美国“反恐战争”(2001-2008)[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刘文科.权利运作中的政治修辞---美国“反恐战争”(2001-2008)[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刘文科.论政治修辞的基本要素[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
[5]中国修辞学会华东分会编.修辞学研究(第1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3.高考政治两会 篇三
2009年2月6日上午9时,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发布公告,宣布就该纲要所涉及的20个重大问题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包括与高考改革方向直接相关的“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短短的10分钟内,社会各界通过多种渠道发表意见或建议110多万条(据东方网2月6日报道);在短短的24小时内,“高中是否应取消文理分科”就成为国内主流门户网站的头条,据不完全统计,参与讨论的网民接近5000万人,相关发帖近亿条(据人民网2月7日报道);在短短的48小时内,参与“高中是否应取消文理分科”的各类讨论上亿人,国内主流门户网站投票结果公布,支持者超5成(据央视国际2月8日报道)。其火暴程度超越想象,国民对于教育的热情、对于高考的关注,虽在官员的意料之外,却在国民的情理之中。
3月5日上午9时,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用了600多字专门讲“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问题。其中,“教育公平”和“素质教育”两个问题与高考改革密切相关。教育公平,最核心的体现是教育机会公平,包括教育入口、过程、出口和再教育的公平,在国家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下,教育公平最明显的体现就是高考公平。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发展起来的一个教育新理念,经历了从朱基时代的“继续积极改革教育思想、体制、内容和方法,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到温家宝时代的“各级各类教育都要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快课程、教材、教育方法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把中小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实践、创造”的重大转变,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教育论述的重要继承,是科学发展观对新世纪、新阶段国家教育战略思想的重大创新,为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考试改革,尤其是高等教育改革、高考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再把我们的眼光往前延伸32年,即1977年,当年8月8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科教工作座谈会上,时任国家副主席的邓小平作出了一项重大决策——恢复被废止了达11年之久的高考制度。这一伟大战略决策,不仅改变了三代中国人的命运,而且改变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正因为恢复高考所具有的划时代的标志性意义和巨大历史影响力,使我们更加坚信,在21世纪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征程中,在中国崛起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关乎全体国民命运的中国高考,牵连全体国民心神的高考改革,必然也必须在党和国家领导下,在体现国家意志和民族意志的前提下,迈上科学的改革轨道,走上伟大的中兴道路,继续发挥其国家“抡才大典”的历史使命。
一、兼顾公平性与效益化的统一
高考改革的公平性主要是指过程的公平,它首先体现在考选机会上,其次是考试过程和质量上,再次是考选资源配置上,最后是考试评价和录取上。高考作为国家最大规模的考试,必然要求逐步提高其效益:一是提高选拔人才的有效性和公开性,加强对加分政策和自主招考政策运行过程的监管,实现“阳光高考”,从而为更多有培养潜力和发展能力且符合条件的公民接受高等教育提供公平机会;二是要尽力节约高考成本,实现“绿色高考”。
二、坚持全国性与区域化的统一
高考是对促进社会稳定、分层和流动的合理性等有着重大影响的“控制阀”,其公信力、影响力和控制力首先来自它的“国家标签”,因此,高考改革必须体现党和政府的意志,维持高考的全国统一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可以保证最大限度的机会公平。同时,由于区域教育发展的非均衡性,在最大限度体现高考主导权归国家所有的前提下,我们应大力推进高考改革权的区域化,国家与政府有责任和义务对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等欠发达地区采取倾斜政策,改变目前这种向少数发达大城市倾斜的政策,使日益扩大的自主招生提升其存在的正义性和合理性。
三、促进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高考改革要实现人才选拔最优化,就必须追求全程科学性,即高考的命题理念、组织实施等要符合科学的评价理论和测试原则。同时,高考是“选贤与能”的现代化考试,因此,其全程设计不仅要评价高考考生掌握科学知识的程度和水平,也应测试他们的人文知识和素养,一方面避免学生沦为“考试机器”,另一方面也要为大学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把好“入口”关。此外,由于高考在知识的运用环节测试上具有一定随机性,一方面导致了猜题、押题等歪风邪气,另一方面导致了高考的不公平性。因此,高考改革必须提升其科学性,逐步克服高考试题设计中“生、偏、怪、狭、奇、难”等不良倾向,避免误导教育方向,使高考真正能倡导人文性原则。因此,高考改革必须在利用科学方法提高其人文内涵方面加以努力。
四、体现传统性与现代化的统一
评价是一个永恒的理念,而高考则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如果从最早的高考形式——科举算起,至今也不过1000多年的历史。但是,高考所积淀下来的传统,特别是文化传统,则是深远和厚重的。为避免重蹈遽然废除科举所导致的社会恐慌和公众心态失衡的覆辙,高考改革必须努力做到继承和发扬高考传统中好的做法、理念,比如统一阅卷的做法、追求公平的理念,在较好地吸纳优秀传统考选文化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的考选文化,从而做到传统与现代的和谐统一。
五、保障客观性与人性化的统一
高考是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高考改革必须走实事求是的路线,不能盲目跃进或想当然地改革,要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规划高考改革的目标和进程。同时,其客观性还体现在内容和评价上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仅仅以多重发达地区的情况来作为设计和编制高考内容的标准,当然也不能只是以多重欠发达地区的现状来作为高考试题命制的来源。另外,高考改革也要符合人性化原则:一要方便监考人员,二要方便考生,三要方便监考考务,四要方便阅卷考官,五要方便高考信息发布者,六要方便高考录取人员,七要方便大学有关管理人员。总之,高考是一个综合化工具,它必须以人为本,为国家和社会大众服务。
六、力保多样性与一元化的统一
高考延续至今,其生存秘诀就是不断改革。从组织层次上,从最初的全国统考,到以全国统考为主、部分地方自主招考为辅,再到以全国统考为主、部分地方和高校自主招生为辅,并逐渐向后者倾斜;从高考形式上,从最初的“3+2”模式,逐渐过渡到“3+2”“3+X+综合”“3+综合”等各单一模式并行不悖的局面,再到最新的多模式并存,以“3+X+1”“3+综合+1”“2+文/理科数学+文/理科基础+1”等为代表的高考新模式将成为主流。但是,无论是高考主办方的多样化,还是高考模式的多样化,抑或录取的多元分层性,都离不开一元化的指导思想,高考要坚持“为国选才、公平考核、政府主持、民间监督”的统一,即改革可以有多种理念但指导思想必须一元化,改革可以有多方试验但管理主体必须一元化,改革可以有多向探索但价值取向必须一元化,改革可以有多样衡量指标但评价标准必须一元化。
七、彰显均衡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追求公平和体现效率的统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核心理念,而彰显均衡则是追求公平的必然条件。高考改革必须注重均衡,一方面要照顾全国范围的整体公平,另一方面更要体现区域均衡、阶层均衡,主要体现在:全国范围内录取最优秀学生应该“一视同仁”,适当向多重欠发达地区倾斜,即适当增加录取指标。同时,高考改革作为一项全国性系统工程,为保证改革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就必须进行整体设计,循序渐进,“先小范围试点,获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然后全国大范围推行”。
八、突出稳定性与变革性的统一
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国家要崛起,民族要强盛,就必须拥有大批人才,而高考则是选拔人才的必经之路,因此改革一定要慎重,出台的高考政策一定要有较高的稳定性,因为政策变换太快很容易导致混乱。选拔人才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未来,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够草率,高考能够在被废除的情况下得以恢复发展,在被质疑的声浪中得以改革延承,就在于高考的稳定性对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性有巨大的影响力。但是,高考改革也要与时俱进,要不失时机地将成熟技术和做法应用到高考中,要通过局部或整体的不断变革,使高考适应不同时代和阶段对于公平、科学选拔人才的需要,变革性应该而且能够成为维系高考活力的源泉。
九、维护原创性与借鉴性的统一
中国是考试发源地,这一判断毋庸置疑;现代高考起源于西方,这一观点也毫无疑问。正如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与古代太学书院没有显性血脉继承关系一样,我国的高考与延续了1000多年的科举也并无明显的衍生关系,高考从名称到蕴涵的文化都是中国特色的,我们有上千年的考试文化积淀,有进行大规模考试改革试验的条件,经过高考管理者、研究者、执行者、评价者等的共同努力,高考改革一定能走出一条原创性道路。另外,在国际化和“地球村”的今天,任何国家或组织封闭起来搞改革都是不现实的,高考改革必须有开放心态和兼收并蓄的胸怀,在兼容并包中去粗取精,在洋为中用中去伪存真,欧美等国类似高考的测评制度在某些方面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但我们却不能照抄照搬,而应该根据国情走“引进——吸收——消化——创新”的道路。
十、提倡知识性与能力性的统一
教育部“新课标”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倡导新的导向——知识与技能融合、过程与方法统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协同,在这种新人才培养理念的指导下,高考单纯以“抽样随机的一次性方式考查考生掌握、理解和运用部分知识”的方式是远远达不到选拔具有良好“德、学、识、能”素质的准大学生的目标。因此,必须采用新的既独立于高考系统又与之一体协同的测评系统:在尊重基本的考试原则与规律的基础上,注重考查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在减少考核记忆性知识比重的基础上,侧重检验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更好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提倡系统化考查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建构;等等。这样,就可以很好地解决如何测验“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问题,从高考取向上更快地推动现有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
十一、招生自主性与自律性的统一
高校实施自主招生考试制度,是我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在教育评价和人才评价领域的重大创举,它有助于弱化高考“指挥棒”的不正当性,减少“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残酷性,降低“一考定终身”的随机性,从而一方面加速高考多元化的探索进程,另一方面提速“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必将成为与全国统一高考模式并行的自主招考模式,因此,自主招生高校数必将逐年增加。自主招生高校的增加,无疑给了那些“品行优秀、能力出众、特长明显、偏才突出”的优秀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但必须加强对自主招生的监管,加强自主招生各环节的自律。必须着力建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问责制度,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追究哪一个环节责任人的责任,从而把自主招考建成“阳光高考”。
十二、试点学科化与学分化的统一
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元化,要求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多样化,传统的分科教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对于复合型专业化人才的需求,因此,必须逐步改革高校的分科人才培养模式,走综合型专业化分流式培养道路,即大学前两年甚至前3年要实行通识教育,按文理平台、学门大类招生交叉培养,余下的时间按学生潜能和兴趣实行分流培养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只有大学培养模式实现了改革,高考模式才能做出相应的调整,也给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留下了足够的探索空间。具体而言,原来的高考文理分科主要是应对大学的分科培养,大学实行通识教育,就可以逐渐取消文理分科,先试点文科班、理科班和综合班,大学分别采取相应的录取策略并对综合班适当倾斜,然后逐步统一为综合班实行学科学分制,同一门高中课程,可分为不同程度的自由选班,通过相应程度的学习即获得相应的学分,学分可作为不同类型高校录取新生的参考依据。
十三、必考科目与选考科目的统一
高考文理分科备考,过窄的专业口径招生,按系录取和专业人才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不利于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为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在改革大学培养模式和高考招生模式的前提下,应在全国高中逐步试点必修课、选修课、特色课的课程体系改革工程,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将语文、历史、政治等整合为人文社会科学,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整合为自然科学,体育和英语课程单列,应提高体育课程的比重,降低英语课程的比重,全部为必修课程。另外,应因地制宜开设选修课和特色课,比如武术、戏曲等课程,既可以培养学生与全国接轨的知识能力,又能传扬地方特色文化特别是祖国大江南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些自主招生的高校可以设定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这样既考查了学生的整体知识,也能考查来自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学生的才艺,体现了大学传扬民族文化的精神。
十四、大学规模化与质量性的统一
温家宝总理提出的2009年要实现8%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是综合考虑了发展的需要和可能的。在我们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要扩大城乡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就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同理而言,我国要实现两大历史转变——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转变为高等教育强国、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就必须保持一定的高等教育规模增长速度,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断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创造条件,不断应对发达国家高强度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的咄咄逼人的态势,不断逼近教育总投入占GDP6%的目标。而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协调波动规律,当社会经济发展逐渐靠向波峰的过程中,就业机会就会增多,继续深造成本增加,为下一个波谷做好物资储备,上大学的人数逐渐减少,高等教育规模逐渐缩小,教育质量有所下滑;当社会经济发展逐渐靠向波谷的过程中,就业机会就会减少,借此机会“充电”,为下一个经济波峰的出现做好知识储备,上大学的人数逐渐增多,高等教育规模逐渐增大,高等教育质量有所上升。全球金融危机,正好给我国持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所以,高考要扮演“培养人”而不是“淘汰人”的角色,体现教育公平的理念。
“高考非恶制,弊者人也。”1977年,邓小平决定恢复高考之所以具有划时代的标志性和窗口性影响,一方面在于它本身作为思想解放突破口和改革开放“试验田”的伟大时代意义,更重要的则在于它通过给全体国人一个重新选择发展的机会来调整人才结构和社会秩序,最终为中国和中华民族创造一个和平崛起和伟大复兴的机遇与可能,这是恢复高考的伟大社会价值。高考改革没有绝对公平可言,但我们要努力做到和坚信的是,未来的高考改革必将使越来越多的群体受益、使最广大的群体受益、使这个国家和民族受益,这就是邓小平恢复高考30周年给我们的最大启示。高考是举国大考,像任何其他领域的全国性改革一样,高考改革也是一次利益重新调整和分配的重大事件。因此,在当代中国,作为从最高国家领导人到最底层的平民百姓关注的重大话题的高考改革,其总体策略应是在积极进取中追求稳健推进,在“多元互补”中发挥其最佳效益。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
4.政治学习-2012两会 篇四
期待已久的政治学习如期而至,春光明媚,万事万物都充满了生机,这大好的时光正是学习的好时候。生机勃勃的三月,“两会”带着新的起点破浪而来。
“两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简称。每年3月份“两会”先后召开全体会议一次,每5年称为一届,会期的时间一般控制在10至12天左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根据宪法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具有全权的和最高的地位,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则是组织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参政议政,以达到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作用。“两会”的召开是将各代表从人民中得来的信息和要求进行收集及整理,传达给党中央,“两会“的意义就在于畅达民意、集中民智、发布政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2012年3月5日在北京召开,两会开幕之前,就有超过155万网民参与了人民网的网上调查。结果显示,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医疗改革、社会管理、教育公平、三农问题、反腐倡廉、物价问题、食品安全、房价调控成为网民最关注的十大热点问题。这十个问题,无一不直接关系亿万人民群众的生活,这更显示了人民群众主动争取改善自身生活环境的积极性的不断提高,彰显了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互联网的充分利用,给了广大普通百姓更多的了解和参与到 国家政治中来的机会,老百姓能够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这是我国民主建设的重要进步,也充分体现了我国讲 民主,重民生的执政理念。真正做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我深信,随着新一届国家领导人的选举 产生和开展工作,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发展将更上一层楼,中华民族的未来也更加充满希望。
“两会”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重要片段和缩影,承接去年,展望明年。历时9天的“两会”主要审议了政府工作报告、计划报告、预算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等等。虽然仅有几天的时间,但对于广大代表委员来 讲,却是厚积薄发的几天,凝聚着过去一年的艰辛付出,也规划着新一年的未雨绸缪。过去的一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这一规划的重要目标。2012 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二年,温总理在报告中说: “今年是‘十二五’时期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我们要恪尽职守、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决不懈怠,交出一份人民 满意的答卷。”在我国发展进入“十二五”的黄金时期,更要做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遏制物价过快上涨,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产业的竞争力。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去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为 47.2 万亿元,比上半年增长 9.2%;公共财政收入 10.37 万亿元,增 长 24.8%;城镇新增就业 1221 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 8.4% 和 11.4%;温家宝总理在 2012 年的工作部署中指出,今年的经济发展目标是: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7.5%;城镇新增就业 900 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6% 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 4%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 10%左右,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同时,要在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和经济增长保持同步。扩大内需是今年工作的重点。在政治思想方面,我们仍需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 思想。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要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到实践当中,从生实践当中体会党的正确指 导思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发展与环境的这一块,“两会”中也指出,我们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 级。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从中我们看到了 我过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社会需要发展但却不能以破坏环境作为代价。我们要节能减排,维持生态。保护环境共建绿色家园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共同努力。在文化方面,“两会”中指出,我们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优秀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要提供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 神文化需求。而在就业创业方面,温家宝总理也指出,今年就业压力仍然很大 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各级政府务必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扶持就业容量大的现代服务业、创新型科技 企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城镇就业 困难人员就业,加强退役军人技能培训与就业安置工作。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农村、基层、中西部地区 建设。作为在校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毋庸置疑是所有人关注的焦点。面对毕业之后严峻的就业形势,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就业的压力,并把这种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巧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另外还要有一定的创业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 这严峻的就业环境中游刃有余。除此之外,“两会”的热点问题还包括“贫富差距”“反腐倡廉”、“房价调控”等等。不管哪方面的东西,都能体现出我们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非常关心民族团结,关注民生。这也是体现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5.高考政治两会 篇五
——《心系祖国,关注两会》政治学习活动方案
为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感悟“两会”精神,促进广大同学了解国内外形势,号召同学们关注社会,热爱社会,土木工程系学生党支部特制定以“心系祖国,关注两会”为主题的政治学习活动。具体如下:
一、活动内容:学习领会“两会”精神,分析讨论大学生教育、就
业和助贷等相关政策以及其他专题内容,进一步加强党员学习、讨论和交流。
二、活动时间:2011年4月12日
三、活动地点:实训楼302党员活动室
四、活动顾问:毛婵
五、活动指导:巫珠霞
六、活动承办:学生支部党章时事学习班
七、活动对象:土木工程系所有在校学生党员、预备党员、2011年
上半年发展对象
八、活动安排:
1、宣传“两会”精神及相关政策,设立“两会”宣传栏,以图文形式让广大党员和团员们进一步了解、关注“两会”,营造一个良好的政治学习氛围。
2、由每位同学搜集关于“两会”中的热点问题以及与当代大学
生有关的一些议案和观点进行学习和讨论。
3、各小组根据自己准备的材料相互交流、探讨、解说、学习(可以以讨论会的形式)。
4、活动完成两天后,每位同学上交一篇学习心得,遴选优秀的作品参与“政治学习标兵”的评选。
2011
6.高考政治两会 篇六
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来参加这次有关“2012两会精神”的政治理论学习,这次理论学习的主题是“关注社会热点,学习两会精神”,目的是帮助我们凝聚力量,深刻理解,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引导我们抓住战略机遇。
3月,万物复生,春暖花开,这是一个极不寻常的月份。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两会”代表齐聚北京,代表人民将有关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一些社会问题提交“两会”讨论。“两会”的召开也引起了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改革、反腐、社保、军事、教育、医改、土地等都是大家讨论的热点话题。其中房价一直备受人民关注,拥有自己的房子已经成为成功人士的标准之一,那么目前我国房价行情如何,房价上涨的原因又是什么,下面我们有请第一小组的同学来为我们阐述相关信息,大家掌声有请。
控制房价上涨是保障民生的关键,第一小组的同学做了详细的分析,让我们受益匪浅。但是另一方面,“稳定物价,严防通胀”也是网民关注的头号热点。物价上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从我们学校的北门商店和食堂看,商品价格普遍上涨了两元,这是令我们很头疼的事情。那么两会对物价这一问题持有怎样的看法呢,我们有请第二小组的成员来带领大家看一下。
感谢第二小组的同学。关注两会的同学都知道,两会的热点话题离不开” 抑通胀,保民生,调结构”,要保障民生,促进就业是一项重要途径,第三小组的同学对这一热点讨论出了怎样的结果呢,我们有请第三小组的同学。
对于即将毕业面临就业问题的我们,第三小组同学的讨论内容给了我们很多启示。除了以上提到的物价,房价,促就业等热点之外,教育改革一直是民心所向,教育乱收费也是两会讨论的并且与我们息息相关的问题,我们有请第四小组的同学来为我们演示这一热点的具体内容。
感谢上一组同学的展示,近年来,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国民的的文化素质也得到了普遍的提升,但是从之前的***,王立军事件我们看出与此情此景不协调的是腐败问题越来越严重,广大群众对这类问题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白墙红字,反腐倡廉,但是成效却有限。我们来看看两会上我国领导人对此类问题的看法。有请下一组同学。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天天有。今天我在百度首页有看到这样的标题,“蜜饯制作原料与垃圾为伍”,对于这样的食品问题已经屡见不鲜,层出不穷,包括前几天曝光的“毒胶囊”事件,大家对此类现象见怪不怪的同时也表示很无奈。那么这类问题屡禁不止的原因是什么,又应该又谁来负责,最重要的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具体措施有哪些,我们有请第六小组的同学来为我们展示一下他们的研究成果。
经过刚才这组同学对食品药品安全的分析,我们要在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的同时,坚决抵制和打击此类问题的再度发生,维护自身利益。近年来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大众基本生活权利的重要制度,备受百姓关注。那么我国这一重要制度的现状如何,人大代表在两会上又持怎样的态度呢。我们有请下一组同学来介绍一下他们的学习体会。
两会决议表现了政府对民生的高度关注,以及造福于民,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的高度觉悟。与人民利益相关的问题有无数个,目前,国民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已经达到空前高度,一旦有相关自身利益的问题出现,就会成为国民关注与网民热议的焦点。2011年11月16日。甘肃发生的一场交通事故引发了全国人民的关注。我们有请第八组同学来为我们展示相关内容。
无论是物价,房价,食品药品安全或校车问题都是关乎民生的根本问题。今年“两会”的召开,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以及提出的解决措施,都将引导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作为新生代的我们,虽然面临的问题很多,挑战很严峻,但是我们坚信,我们能够在加强学习和修养的基础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的过程中,锻炼成长,成为“四有”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勇敢地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7.高考政治两会 篇七
一忌舍本逐末, 放弃基础
首先, 高中政治教材教学内容包括高一经济学常识上、下册, 高二哲学常识上、下册及高三政治学常识全一册, 为了应对高二下学期的政治会考, 也为了尽早投入高三复习, 一般在高二学期结束时教师便已完成了所有的高中政治教材内容的教学, 这样在高三开始就进入第一轮复习。
其次, 第一轮复习的主要目的是巩固基础, 包括基础知识的夯实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 最好不要过早把重心放在做题训练上。当然, 适当的做题训练是必要的, 但主要目的应是为夯实基础服务。
另外, 高中政治教材内容数量大, 而在高一、高二两年的学习中, 由于课时少, 教学内容多, 造成很多学生只能是囫囵吞枣, 一知半解, 所以第一轮复习时巩固基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定要固好这个“本”, 千万不可舍本逐末, 放弃基础。
二忌分而不联, 缺乏综合
虽然第一轮复习主要是为了巩固基础, 但复习毕竟不等于学习新课, 这次复习应该注意加强知识点之间的整合以便建构知识体系。我们知道, 无论哪一学科, 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都是很紧密的:经济学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环环相扣;哲学有其自身的体系结构;政治学中国家的内政、外交、民族、宗教等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些知识复习时是该给它们整合了。如果这时的复习仍然是只分不联, 没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讲清楚, 那再讲几遍也是徒劳。比如一个“就业”问题, 增加就业需要多方面措施, 但在课本上却没有一节是专门讲就业问题的, 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综合能力:第二课的宏观调控、非公有制经济, 第三课的企业, 第四课的劳动者素质等, 都应该充分讲透。
另外, 从高考的角度来看, 现在的高考试题不仅要求专业性, 也要求一定的综合性, 在复习中没有综合, 学生答题的视野和思路就无法拓展, 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复习中的知识点的综合。
三忌走马观花, 浅尝辄止
复习中要有综合性, 而层次性和深入性也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材料型的试题, 学生往往答题时不能全面, 有的找不到要点, 有的看不懂材料, 有的找不到答题的方向, 这当然跟我们的复习是有一定关系的。试题所用材料不会是课本上的内容, 甚至可能是从未见过的, 但无论何种材料, 我们都可以去做出正确的概括和分析, 这就要求复习时要注意训练学生的阅读材料能力, 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总结归纳能力, 而且还要能够从深度去研究“这是什么”、“它会怎样”、“这是为什么”、“我们该怎么办”。
例如经济常识考查, 给了我们一个社会生活中的不正当经济行为的材料, 那么我们该从哪些角度去分析呢? (1) 这是什么———不正当经济行为或不正当竞争; (2) 为什么——市场调节的缺陷; (3) 会怎样———违背市场交易原则, 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4) 怎么办———加强国家宏观调控。这样, 对教材看似零散的知识点就有了一个综合性的把握。
四忌脱离学生, 自娱自乐
曾有一个同事向我诉苦:学生上课挺认真的, 但成绩老是上不去。我就去听了同事的课, 他思维很敏捷, 条理也很清楚, 整堂课都讲得眉飞色舞、神采飞扬, 中间几乎没有任何停顿, 直到下课铃响还意犹未尽。而学生们也全神贯注, 听得津津有味。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呢?我对他说:“你的讲解没有问题, 但是学生们整堂课都在看你表演了, 他们连动脑的时间都没有!”
讲课要有一定的演说技巧, 才能调动学生, 吸引学生, 但讲课毕竟不等于演说, 教师还得注意引导启发学生, 增强针对性。我们不妨常常问自己几个问题:学生们的思维在跟着我吗?我讲的内容他们已经懂了吗?他们的疑问已完全消除了吗?他们受到启发, 有所收获了吗?
五忌为考而考, 以考代讲
进入高三复习阶段, 每个月都会有测试或考试。一是为了随时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了解存在的问题;二是为了让学生适应考试。但是, 如果考得过多, 反而会适得其反, 事倍功半, 如果没有充分利用好考试的话, 我们除了得到一个成绩之外, 往往收效甚微。所以, 每一次考试, 我们都应该做好所用试卷的选择, 考试时间的安排, 阅卷工作的组织, 以及考后试卷的分析等。
这里重点说说考后试卷分析这一环节。
首先, 客观题易错点的分析。不仅要找到这套试卷中学生易错的那几题, 而且还要注意的是在这些题中学生容易误选的那几个选项, 为什么会误选这个选项?它和正确选项的区分在哪?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 只有找出病因, 才能对症下药, 避免重蹈覆辙。
其次, 主观题丢分的原因。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 答题的习惯也不尽相同, 所以在试卷上反映出来的问题是不一样的。是设问方向把握不准, 还是材料分析能力差?是结合材料不够, 还是答题格式有误?教师应该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个简单的总结归纳, 再有针对性地在试卷讲析中解决好这些问题。
再次, 试卷分析还应注意纵向分析, 既要分析这一次的问题, 还应把几次的问题作一个比较和综合, 几次考试中有没有重复出现的问题?几次考试下来, 表现比较集中的是哪一类错误或者哪一板块的知识?只有充分汇集、综合把握了这些信息, 在以后的复习中才能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避免无的放矢。
六忌各自为政, 闭门造车
高考的文科综合考试已经开始很多年了, 考生们也已经适应了这种考试方式, 然而, 由于文综各科老师的知识水平限制和其他客观原因, 所以综合仍然只能是学生自己的综合, 在教学中各科任老师也只能是各自为政, 各自种好自己一亩三分地, 在这种情况下, 加强交流是高考复习必不可少的要求。
一是同校教师间的交流。既包括同科目任课老师间的交流, 也包括与其他科目任课老师的交流。以政治学科为例, 如果老师缺乏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 那又如何讲好“区域经济”、“中部崛起”?又如何让学生理解“国际关系”、“外交政策”?
二是与其他学校的教师之间的交流。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虽然各地区, 各学校学生的情况不尽相同, 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的处理方式也各有特点, 但同样是高中政治教学, 有很多相似甚至完全相同的地方, 所以通过校际交流达到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是完全有可能且完全必要的。
七忌照本宣科, 不闻世事
【高考政治两会】推荐阅读:
高考政治审题解题总结-政治试题08-24
高考政治学科总结07-20
高考政治备考总结08-13
高考政治记忆技巧08-19
高考政治复习框架10-10
试卷2000年高考政治06-22
2019高考政治核心考点07-02
历届天津高考政治试题07-05
高考政治消费及其类型07-15
政治必修三高考真题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