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音乐的乐器

2024-08-07

奥尔夫音乐的乐器(共8篇)

1.奥尔夫音乐的乐器 篇一

早教知识之一--奥尔夫音乐 57分钟前

什么是奥尔夫音乐教育

奥尔夫音乐教育是当今世界最著名的音乐教育之一。

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原理是指原本性的音乐教育。

原本的音乐是指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把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一种人们必需自己参与的音乐;原本的音乐是接近自然,源于生活,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非常适合于儿童的。

它形式简洁,它不用什么大型的形式,不用结构;是小型的序列形式、固定音型和小型的回旋曲形式。

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的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即兴性;

2、综合性;

3、参与性;

4、自然性;

5、民族性

6、大众性。

其中即兴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最核心、最吸引人的构成部分。

奥尔夫音乐最适合儿童的音乐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原理,即是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原本的音乐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它是先于智力的,它不用什么大型的形式,不用结构;它带来的是小型的序列形式、固定音型和小型的回旋曲形式。原本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是适合于儿童的。

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的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综合性

随着科学的发展,将艺术划分得也越来越细,但音乐不是以单一的形式存在的,不是单纯用嘴唱或用耳朵听,它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可以一边唱一边跳一边用乐器演奏。奥尔夫指出:原本的音乐是什么呢?原本的音乐决不是单纯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是人类本来的状况,是原始的,也是最接近人心灵的,因此可以说音乐是综合的艺术。

2、创造性(或者称即兴性)

孩子的生活经验没有受太多的社会影响而定型,因此他们天然的具有对音乐的创造性。在看到一幅图画后,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用音乐去表达,通过简单的乐器即兴演奏、即兴表演,使孩子也从事艺术家的工作,用音乐去挖掘、去创作、去发挥想像力。当没有乐器时,他们能用手、脚、筷子、报纸等代替音乐进行演奏,充分体现对乐器的创造性。

3、亲自参与、诉诸感性、回归人本

情商是人们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往人们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去培养,现在奥尔夫就是一个培养情商的好方法。通过孩子的视、听、触、嗅,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各个方面的能力,开发孩子的潜能。原本的音乐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音乐在这里的作用在于,它使人们成为一个主动者参与其间,而不仅仅是一个聆听者。当音乐响起,你可以用身体动作表达,就像有的小孩子,听到电视里面唱歌或者跳舞,也扭动小屁股跳起来,嘴里也哼唱起来。这种自娱自乐的音乐形式有助于情感的抒发与宣泄。

4、从本土文化出发

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及其教学方法,呈现一种开放性,这使得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传播必然形成本土化。奥尔夫音乐重在理念,它没有规定一个标准的示范课程,他鼓励人们依照本国的文化,将他的音乐理念融入其中,这样虽然给教学带来一定难度,但也给各国的奥尔夫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无限发展的空间。

从本土出发,中国的奥尔夫结合了本民族的文化、语言、民歌、童谣甚至是方言。这种音乐更被人们熟知,更为人们所接受,具有通俗性,人们更易懂。因此,各国的奥尔夫理念相同,却在具体内容上不同,不会使奥尔夫局限在某一时代、某一国家,而是不断创新,世世代代发展下去。

5、从儿童出发

音乐不是精英人才的专利品,在七种智能学说里面,提到可以通过艺术渠道对人进行培养。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没有音乐细胞,没必要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这就大错特错了。艺术是每个人的本能。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和体验。

一个6岁以下的孩子,声带发育还不成熟,如果让孩子唱一个长音,他还唱不下来,有时出现唱歌唱不准的现象,也是正常的,但他的动作发展已经成熟,听觉也是成熟的,因此奥尔夫最适于孩子。让他们从小懂得节奏、韵律,了解音乐语言。

奥尔夫音乐的局限性

奥尔夫音乐不是学习高深的音乐技能,它重在开发人的潜能,可以说奥尔夫是关于音乐的启蒙,是学习其它音乐的起步。

总之,奥尔夫打破了科学的系统性,摆脱了科学对音乐的桎梏,更有利于个性的健康发展。

用奥尔夫音乐培养多才宝宝孩子的天性是活泼好动,不愿受到拘束。如果你让宝宝坐在钢琴边,严格地要求他按部就班地弹,宝宝大多是没有耐性的,往往虎头蛇尾,让爸爸妈妈失望。尝试用奥尔夫音乐引导宝宝认识音乐,或许非常有效。因为奥尔夫音乐非常适合孩子的特性,而且注重发挥孩子的主动性。

1、培养宝宝对音乐的兴趣

奥尔夫音乐带有自娱的特性,这就吸引了儿童参加进来,让孩子在玩乐中懂得音乐,不是为了学音乐而学音乐,而是为了让孩子在还不懂得什么是音乐的年龄,就开始音乐的实地演习。比如老师教一首歌谣“爬呀爬呀爬呀爬,一爬爬到头顶上,爬呀爬呀爬呀爬,一爬爬到脚底下。”前两句老师从低音唱到高音,后两句从高音唱到低音,动作则是人坐在地板上,腿屈膝脚掌平放在地,双手从脚下随着歌声向上做爬的动作,当唱到爬到头顶上时,手正好到达头顶,唱下两句时,手又从头顶爬到脚下。这种一边唱一边做动作的方法,让孩子用身体动作理解了高音、低音。在教学中,还配合了奥尔夫乐器的使用。奥尔夫乐器比较容易操作,比如鼓、木琴、响板等,这些乐器不强调过多的技巧,只要在老师的启发下,宝宝就可有节奏地敲击,奏出音乐,使宝宝很容易喜欢音乐。

2、培养宝宝的专注力和协调能力

由于在上课时,宝宝耳朵要听、眼睛要看、嘴中要学唱、还要配合各种动作,调动了宝宝各个器官都要参与音乐的表现,从而使宝宝注意力集中,学习得非常快。同时也锻炼了各器官的协调能力。

3、培养宝宝的听力和创造力

0-3岁的宝宝,是听力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期让宝宝多听各种各样的声音和节奏,有助于听力的发展。由于宝宝社会经验较少,创造力的发展还不明显。

4岁的宝宝,是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时如果充分运用宝宝这一时期的特点,可以开发宝宝的创造力。比如老师启发宝宝:老师唱的是爬到头顶上,小朋友们还能说出爬到哪儿?有的小朋友说爬到鼻子上、有的说脖子上、有的说屁股上,老师对他们的回答都表示鼓励,并带着宝宝们唱一遍。老师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宝宝:可以是爬,还可以是什么呢?有的小朋友说飞、有的说飘、有的说走,总之让宝宝开动脑筋,自己编创歌词。

4、培养宝宝的情感

由于这种活动轻松、愉快,宝宝一学就会,不给宝宝带来压力,因此宝宝情绪饱满、兴奋,有利于宝宝通过这种途径使情绪得到抒发。

5、培养宝宝其它艺术天分

在学习奥尔夫的过程中,配合了演奏乐器、舞蹈、有时还可以放一段音乐,让图画来表示音乐,比如当听到流水潺潺的声音时,宝宝可能画一条弯弯曲曲的线,当宝宝听到海浪的声音时,可能画一条此起彼伏的线,表现海浪。这就培养了宝宝领悟其它艺术形式的能力。

总之,奥尔夫音乐通过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不仅学习了音乐,更是通过音乐,开发了孩子多方面的能力,挖掘了孩子的潜能。

奥尔夫儿童音乐教育基本特色

(一)在课程思想上,奥尔夫追求“原始性”音乐,倡导综合性音乐教育

奥尔夫认为:“……原始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合儿童的”。从其原始性儿童音乐教育观出发,奥尔夫指出,“原素性音乐永远不是音乐本身,它是同动作、舞蹈和语言联系在一起的”,“音乐来自动作,动作来自音乐”。对于处在个体发展原始或者初级阶段的儿童来说,获得全面、完整的综合性审美体验是十分重要的。从艺术的本原来看,音乐、语言、舞蹈本身就是连在一起不可分割的,儿童从事音乐学习行为实际上就是人类原始艺术活动的一种再现,儿童音乐教学活动不能只局限于音乐范围内。

在这种综合性艺术观指导下,奥尔夫不仅教儿童唱歌识谱,而且也教儿童演奏乐器。在教儿童演唱、演奏的同时,还结合自由朗诵、即兴舞蹈、歌唱和奏乐来进行艺术实践活动,并鼓励儿童在活动中身心投入地进行创作、表演、欣赏、交流与评价。奥尔夫认为:这种创作、表演、欣赏三位一体,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综合教学是为了给儿童创造获得全面、丰富、综合审美体验的机会。

(二)在课程内容上,奥尔夫强调一切从儿童出发,选择最符合儿童天性的民歌、童谣、谚语等教学素材于儿童音乐教学中

奥尔夫教学体系的对象是所有的儿童,包括那些才能较差的儿童。因此,在教学内容、教材的选择与确定上,奥尔夫都是根据儿童的特点来进行的。例如,在教学材料的选择上,从布谷鸟叫的下行三度(sol—mi)作为旋律学习的起点,词的起点则是孩子们的名字、熟悉的童谣、儿歌以及色彩、花、树木、一周的每一天、地名等。

奥尔夫体系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嗓音造型、动作造型、声音造型三方面。其中嗓音造型包括歌唱活动和节奏朗诵活动。动作造型包括律动、舞蹈、戏剧表演、指挥和声势活动(所谓声势活动是一种用儿童的身体作乐器以此进行节奏训练的极简单又有趣的活动。声势就是捻指、拍掌、拍腿、跺脚的简称)。声音造型即指乐器演奏活动。奥尔夫认为:这种集诗、舞、乐、戏剧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内容不仅符合人类生活的原始性、原本性,同时也符合儿童的特点和他们学习音乐的自然天性。

奥尔夫体系的教材也充分考虑了儿童音乐学习的特点。这点可用奥尔夫本人写的5卷学校音乐教材作为代表。它的内容主要是来自德国儿童熟悉并喜爱的民歌、谚语、童谣和儿童游戏。因为奥尔夫认为只有来自儿童生活的教材,才可能是最符合儿童天性的、最自然的、最富有生命力的东西。

(三)在课程方法上,奥尔夫体系推崇主动学习音乐,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从原始性音乐教育观出发,奥尔夫推崇儿童主动学习音乐。他说:“我追求的是通过要学生自己奏乐,即通过即兴演奏并设计自己的音乐,以达到学习的主动性。所以,我不想用高度发展了的艺术性乐器来训练,而用一种以节奏性为主、并比较容易学会的乐器,和肌体相近的乐器”。奥尔夫的这种乐器不是高度精确性或高度科技化的乐器(如钢琴、电子合成器等),而是人的肌体(如拍手、跺脚、捻指等)、原始的发声器(如铃鼓、手鼓、木鱼等)和奥尔夫自己设计发明的“奥尔夫乐器”(一种音条可以灵活拆装的敲击乐器包括木琴、钟琴等)。

在教儿童音乐欣赏时,奥尔夫不是让孩子们被动的听,而是借助一些辅助性符号,随着乐器的进行,分声步演奏打击乐器,这样儿童不仅体验到音乐的美妙,而且了解了乐曲的节奏、结构和风格。奥尔夫认为,让儿童主动学习音乐还应包括在课堂上老师的指导,奥尔夫常常强***师在课堂上不是作为导演而存在,而是一个提出问题的人,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答案,去寻找各种各样的可能性,通过提出问题并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正如一切原始形态的艺术活动都带有自发性、创造性一样,奥尔夫倡导的原始性音乐教育的一个基本点就是创造。奥尔夫明确指出“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音乐创造有简单复杂之分,但从创造的本质意义上说,儿童音乐的创造和音乐大师的创造具有同等意义,同等价值”。引导创作成了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的主要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仅仅向幼儿提供一些原始性的材料(如最基本的音调、最基本的节奏、最基本的动作方法等),教师被要求站在儿童的角度来主持展开音乐教学活动;儿童则主要是通过在范例和教师启发引导下进行集体创作的音乐学习,儿童被要求即兴编创歌词或吟诵韵文;儿童被要求用自己创造的音响和图形来记录自己的音乐,创造自己的“乐谱”等等。通过儿童在即兴基础上所进行的综合性创造过程,来培养和发展儿童的创造力

节奏训练

敲击节拍

方法:在背诵儿歌和有韵律的唐诗时,成人和孩子都会不约而同的拍手或做一些动作来打节拍。在宝宝唱歌时成人也会同他一起按节拍拍手和做动作。节拍是学习音乐、文学、艺术的必修课,宝宝在刚接触时就不自觉地喜欢上了。家长不妨再进一步让宝宝学习敲击来应和音乐中的节拍。如果家中有一些打击乐器也可以随时应用。家庭中的日用品,如筷子、盘子、金属器皿、盒子等都可以作为敲击乐器。例如用筷子来鼓击一个纸盒,在四三拍子的音乐中,先击盒子中央一拍作为强拍,再击盒子边上两拍作为弱拍。在四二拍子的音乐中,先击盒子中央一下,再击盒子边上一下。在四四拍子的音乐中,先击盒子中央一下,盒子边上三下;或者在盒子中央一下,边上一下,中央轻轻击一下,边上更轻击一下,以表达强、弱、次强、最弱的节拍。

在宝宝学会击节拍之后,家庭可以组织音乐会。如果有一位家长会演奏某种乐器可以作主题演奏,另一位家长和宝宝各用不同的器皿敲击节拍。也可以让录音机播放主题音乐,家庭成员各取不同的器皿,轻轻敲击,使主题突出,节拍鲜明。在敲击节拍的基础上,宝宝可以用手指挥,家庭成员敲击,让宝宝练习当个小指挥。

目的:锻炼孩子的节奏感,学会简单的节拍。

韵律活动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韵律活动在音乐教学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也是课堂上常采用的一个教学内容,在整个音乐教学中起了重要作用。

有人形象的比喻说:“节奏是音乐的骨骼,旋律是音乐的灵魂。”也有人说:“如果旋律是音乐生命的血液,节奏则是心脏的跳动或是脉搏,它推动着血液的运转。”可见节奏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兹就是“体态律动学”的创始人,他认为:“对音乐的感受不仅仅反映在心理上,同时也反映在身体上”。德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儿童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建立的儿童音乐教育体系中提出了“节奏第一”。他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不是旋律。”应当说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生命力的源泉。因此,奥尔夫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在音乐教学中韵律活动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体会到了韵律活动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增强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活动,是增强节奏感的一条重要途径,首先是认识节奏型进行读的练习,让学生分别按节奏型和节奏长短时值进行读。并让学生边划拍边读,边击拍边读。通过读掌握基本结构,增强节奏感。为了活跃课堂的气氛加强节奏感的训练,还采用出示固定的结构,让学生填词。如:××|×××|、老师,辛苦了,还可以先说一句话然后再写出节奏。如我在一次示范课上做此项练习时,有个同学说:老师好!老师好!欢迎老师来指导!节奏是:×××|×××|×× ×× |×××|,学生边拍节奏边读,形成多样的韵律活动,逐步增强了学生的节奏感。

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节奏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声音,组成各种不同的节奏。如:启发同学听钟摆声。嘀答、嘀答节奏型是×× ××。敲鼓声。教师敲鼓,学生边听边念咚嗒嗒、咚嗒嗒,节奏型是××× ×××。还有小鸡叫叽叽叽叽、叽叽叽叽 ×××× ××××。汽车喇叭××× ×××嘀嘀嘀、嘀嘀嘀。马蹄声×× ××嗒嗒、嗒嗒让学生充分地想象随时都会发现生动有趣的节奏。不但要发现节奏还要培养学生去创造节奏。我在教学中采用了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的拍照掌、拍腿、跺脚、捻指一类的节奏教育方法。将语言的节奏与动作的节奏结合起来。学生在学会歌曲后,老师根据歌曲的情绪特点,编配“声势”练习,出示编配的节奏图,学生边唱边做。而且动作又进一步扩展弹指、弹舌等。如在“我心爱的小马车”这首歌曲中加入弹舌,效果特别好。就像马蹄声,形象生动。学生非常喜欢声势训练。由教师编配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创编的练习,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编配,学生是跃跃欲试,想象力极其丰富。如歌曲“过新年”学会后,我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编配歌曲的一部分,大家编好后,一组选出一位同学组成一个完整“声势”带领全班同学边唱边做。教学效果非常好,同学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发展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节奏是一个最有力的音乐源泉,为儿童创造一个有利于动手、动脑、动脚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愉快的情绪中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节奏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最直观、最能激起兴趣的活动。我常在教学中穿插节奏游戏。如:游戏走、跑、跳就是让低年级的学生学习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四分音符是走、八分音符是跑、十六分音符是跳。通过听乐曲走、跑、跳掌握音符的时值,还有节奏回声的游戏更是孩子们喜欢的。教师先拍节奏,开始二小节逐步过渡到四小节。速度先慢后快不断变化,从简单逐步增加难度,训练了同学们的听觉、反应能力及记忆能力,获得愉快的情绪,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把韵律活动贯穿在音乐教学中,还注意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音乐的长短、强弱、速度等。培养学生的感受和理解能力,恰当的把握节奏。综上所述,韵律活动在音乐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家庭音乐启蒙备忘录

对于幼小的宝宝而言,没有比艺术教育更适合他们了,而在艺术的殿堂上,进行音乐启蒙及开发当属最佳。因为,0-3岁的小宝宝尚没发育完全,学习舞蹈或画画有可能伤及四肢及手指的筋骨。而惟有音乐接触得越早,对宝宝则越有益处。这样,不仅可增进宝宝的乐感,更重要的是多听高雅的古典音乐,还能开发宝宝的右脑,从而使左右脑功能平衡。

音乐启蒙和开发,犹如给宝宝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记忆力安上了一副展翅飞翔的翅膀,使宝宝的智能发展更卓越——

备忘录No.1 多让宝宝聆听周围美妙的声音

宝宝出生后,便应该逐渐引导聆听周围的声音及音乐:

* 听能发出悦耳声音的玩具,或在房间里挂一个能发出清脆悦耳声音的风铃。

* 听厨房中的切菜声,听锅碗瓢盆碰撞时发出的音响。

* 听自然界的刮风声、雷雨声及雨滴声、流水声;各种昆虫、鸟类、家禽发出的鸣叫声。

* 听各种交通工具,如火车的隆隆轰鸣声、飞机的嗡嗡声;汽车、火车及轮船发出的鸣笛声。

* 让宝宝辨别家中亲人,如爸爸、妈咪、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及邻居的说话声音;辨别人们表达不同情感的声音,如高兴、生气、着急等。

* 让宝宝闭眼听三种声音,即小铃、小鼓及木鱼。然后,请宝宝说出声音的发出顺序。

* 唱不同的歌曲给宝宝听,给宝宝听不同乐器的声音,如口琴、笛子、小提琴、钢琴、手风琴等;听不同乐器演奏的乐曲或交响曲(适合大一些的宝宝)。

备忘录No.2 玩制造悦耳声音的游戏

当宝宝一旦能坐立时,就可以让他“演奏”各种“乐器”:

* 用小木棒敲击翻过来的桶、锅、盆、陶器以及各种能敲击出悦耳声音的用具。

* 在气球内装进几粒豆子,然后将它吹起。这样,宝宝就得到一个能发出嘎嘎声响的“乐器”,气球会将声音放大。也可将沙子、小石头装入废弃的纸盒或不透明的小瓶中,让宝宝摇摇,听听会发出什么声音。

* 把多个装有不同体积水的瓶子,让宝宝用汤匙轻轻敲打,每个瓶子会发出不同的音高。

* 摩擦不同材质的东西,如搓玻璃纸、纸袋、塑料袋;把橡皮筋抻长后放开,就能够发出弦声。

* 有条件时,妈咪可敲打真正不同的乐器,然后,将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排列出***的节奏。如先敲定音鼓“咚咚”两下,随后敲三角铁“叮”一下。这样,即可有序地排列出“咚咚叮——咚咚叮……的音乐节奏”。经常这样训练,能增强宝宝的节奏感。

备忘录No.3 多做有节奏感的游戏

* 用拨浪鼓、铃鼓打出有节奏的声音让宝宝听,然后,让宝宝自己拿着敲打。

* 让宝宝骑在妈咪的腿上,一边给念有节奏的儿歌,一边使宝宝身体上下颤动。

* 与宝宝一同做拉锯、扯锯的游戏,并且一边做一边唱歌;或有节奏地念儿歌。

* 用两块竹板(可用积木代替),敲打出快慢、长短不同的声音,以表示不同的动作。让宝宝听一听,哪个声音像马儿在奔跑?哪个声音像大熊走来了?

* 让宝宝做各种模仿动作,如打鼓、吹喇叭及学小兔跳、小鸟飞。

备忘录No.4 随时随地播放音乐或唱摇篮曲

* 宝宝在3岁前听觉最为敏锐,是训练音感的最佳时机。因此,从宝宝一出生起,妈咪每次喂完奶,一边轻轻拍动宝宝的背,或轻轻推动摇篮,一边哼唱摇篮曲。

* 妈咪给宝宝唱摇篮曲,或是经常播放一些旋律优美的世界经典名曲,如莫扎特、肖邦、舒伯特、伯拉姆斯、李斯特等伟大音乐家的作品。不要总是听一两首曲子,听熟后就要进行更换。这样,可使宝宝从多次反复的听唱中,产生熟悉的感觉,从而体会到乐曲中的节拍、音调及强弱。由此,听力将会有所提高,有助于宝宝学习语言,增进记忆力、模仿力和专注力。更为可贵的是,能够促进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

2.奥尔夫音乐的乐器 篇二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由德国著名音乐家卡尔·奥尔夫 (carl·orff1895—1982) 所首创的, 此体系是当今影响最广泛、最著名的三大音乐体系之一。奥尔夫教育体系已将近一百年的历史, 至今仍然在世界的许多国家继续发展, 必有其先进性。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先进性可以从它的教育理念上体现出来。

关于综合性, 奥尔夫体系将音乐中的旋律和节奏, 与儿歌说白、律动、舞蹈、戏剧表演甚至是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相联系。此体系下的音乐课与其说是一门课程, 不如解释成一种音乐教育活动。学生在其中识谱唱歌, 也在其中演奏乐器, 同时还可以自由结合朗诵、即兴舞蹈等进行一种综合艺术表演。这种形式的音乐教育, 能够加深学生对音乐的审美体验, 并促进学生学会用多种不同的方式进行音乐表达。奥尔夫音乐活动综合各种元素, 能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便于学生以自己最感兴趣的方式进行音乐体验,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音乐学习中。

关于创造性, 或者说是即兴性,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没有中规中矩的教授学生音乐基础知识或基本技能, 它着眼于学生的感性面, 让学生在音乐、律动中即兴创造。每个个体都有创造性, 应该从小就培养学生自主创造的精神, 使学生能够在主动参与创新中得到乐趣。很多音乐作品的主要动机元素都来自于音乐家瞬间的“灵机一动”, 音乐本就来源于即兴创造, 创造性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关于原本性, 1963年在奥尔夫教育学院落成典礼大会上, 奥尔夫曾作了一个演讲, 其中有这样一段经常被人引用的话:“我所有的观念, 关于一种原本性的音乐教育观念, 并不是什么新的东西。我的任务和天职仅仅是从今天的角度, 将古老的、不朽的观念重新说出来, 并致力于实现它。所以, 我不觉得自己是什么新的东西的创造者, 而只是一个把古老的精华继续传递下去的人, 就像一个传递火炬的接力跑者, 在古老的火种上点燃火炬, 并把它传递到今天来。我的后继者命中注定也一样, 因为如果这个观念保持着生命力的话, 它的生命就不会终结。但是, 保持生命力意味着演变。随着时间并通过时间而演变, 充满希望和一再激动人心的, 正在于此。”这段话中, 奥尔夫明确指出, 他所谓的创造性是基于原本性之上的, 主张将原本的事物以一种新的符合当下的形式再诠释。

关于本土化, 奥尔夫曾经说过:“这些国家 (指非欧洲国家) 已正确认识到:他们不把 (奥尔夫) 音乐教育当做是某一种音乐教育体系来接受, 而当做是一种教学原理。它可能是他们重新发现他们自己的音乐和语言的传统, 并使之对他们的教育起有益的作用。”从话语中我们能了解到对原本性事物的再创造是因地制宜的, 本土的文化、传统、音乐是一切活动的源泉和根基, 并且进行本土化教育, 对于学习者而言通俗易懂, 更容易接受。

关于人本主义, 奥尔夫认为音乐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 一切都应以人为中心。在纪念他的《学校儿童音乐教材》在巴伐利亚州电台播放20周年的时候, 他这样谈到:“从出身到教育都深受人本主义的影响, 我的全部创作, 还有我的教育方面的作为, 全部出于这个标志之下……或许教育中有人本主义的时代已经过去, 或许《学校儿童音乐教材》已是这方面的一次最后的宣言。即使时间过去了, 他将在历史上存留着。如果人本主义果真终结, 这是我所不愿和不能相信的, 那么, 西方的人类就会丧失太多, 并把不可恢复的的东西丧失了。”这段话是给教育工作者们的警醒, 一切教育都是为了人的发展, 无论教育的内容、方式如何变化, 都要以人的发展为最终归宿。

奥尔夫教育体系的主要理念都是互相联系, 不可分割的。首先本着人本主义理念, 人发展的起步需要从熟悉的易接受的东西开始, 所以要结合本土化;接着本土化的运用要挖掘人潜在的原本性;再者人进一步的发展又需要重新创造性的诠释原本的事物;创造的形式又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所以又联系到了综合性这一教育理念。

二、奥尔夫民族乐器的运用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有其专门的一整套教学乐器。奥尔夫的教学乐器中没有像钢琴、小号等此类的乐器, 而是采用精选的一些打击乐器, 并将这些打击乐器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有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 能够奏出旋律;另一类是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 主要是打节奏的作用。

无固定音高的乐器一般组合编制成四大类:木质类:声音清脆、明亮、无延绵音。散响类:声音特点是音量小, 声音散, 可持续奏长音。皮革类:一般有共鸣声, 声音低沉, 音量较大。金属类:最大特点是有延绵音, 清脆。第二类有固定音高的乐器:有音条琴, 主要是木质的高、中、低木琴和金属的高、中、低铝板 (或钢片等合成金属的) 琴, 还有声音更高更清脆的小钟琴。 (在奥尔夫乐器编制中也有少量的弦乐, 主要指像大提琴那样的只有两板弦的低音弦乐器。)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有许多民族乐器的运用, 并且运用的民族乐器不仅是具有代表性的, 更是历史比较悠久的。如木鱼, 原为佛教“梵吹” (宗教歌曲) 的伴奏乐器。清代以来流行于民间, 早在明清时期, 木鱼就已经用于宫廷音乐、昆曲以及民间音乐的演奏。通常大木鱼用桑木或者椿木制作, 发出的声音比较低。在奥尔夫体系中属于无延绵音的木质乐器。还有巴西的古乐器卡巴沙, 最原始的卡巴沙是在干的葫芦瓜上套上一个用绳和种子织成的网, 在摇晃时会发出声音。后用于学校音乐课的卡巴沙, 就大多改成一个圆轮的形状, 上面套上一排排的钢珠了。属于奥尔夫乐器中音量小的散响类。再如, 马林巴铝琴, 马林巴传入拉丁美洲大约是在17、18世纪, 后来成为印第安人的乐器。而且, 演奏马林巴也已成为某些印第安部族的仪式的一部分。马林巴属于第二类, 有固定音高的旋律乐器。

结合奥尔夫体系的教育理念, 民族乐器的运用是必然的。民族的乐器一般更贴近本民族所在地域的生活、文化, 对于本土学习者更容易接受, 快速进入状态;而对于非本民族的学习者来讲, 由于对其他民族乐器比较陌生, 不了解乐器的固定演奏方法, 就不存在思维定势, 所以这类学习者更容易创造性的使用乐器。民族乐器的历史一般都比较悠久, 所以乐器本身就有原本性, 对促进学生发掘古老、不朽的精华有积极的作用。

奥尔夫音乐体系在中国的发展必须立足于本土化, 因此在其课堂教材中融入中国打击乐器也是必要的。一来, 对于中国学生来讲, 民族乐器是从小就能在生活中接触到的, 学习起来通俗易懂。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 随着全球化发展, 中国人接触的西洋乐器越来越多, 而对于自己家乡本土的乐器却越来越不了解。在奥尔夫教育体系中加入我们中国的民族打击乐器, 让学习者通过本民族的乐器发掘自身的民族本性, 将“原本性音乐”古老的精华传承下去。通过中国民族打击乐器的加入, 促使学习者了解本民族的各种打击乐器, 在了解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使用乐器, 在即兴的创作中感受本土文化传统。

摘要:奥尔夫音乐教育是世界著名、影响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在奥尔夫的音乐课堂中, 学习者有机会进入丰富的艺术世界, 音乐不再仅仅是旋律和节奏, 而是与儿歌说白、律动、舞蹈、戏剧表演甚至是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相联系。奥尔夫的音乐教学有其特有的一套乐器, 这套乐器都为打击乐器, 分为有固定音高和无固定音高。

关键词:奥尔夫,乐器,民族乐器,马林巴,音高

参考文献

[1]李妲娜, 修海林, 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2]金奉.《奥尔夫教育思想对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影响》.曲靖师范大学学报, 2006.07.

3.奥尔夫音乐的魅力 篇三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学习氛围;创新

一、奥尔夫音乐为孩子创造了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让孩子们自由、自主地活动,不仅能缓解心理的紧张压力,促进个性的健康成长,真正获得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而且能很大程度地减少幼儿的习惯性模仿和从众行为。

二、奥尔夫音乐有多种幼儿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

1.动作

奥尔夫教学法之所以有这样得天独厚的优势,正是抓住了孩子生性好动、精力充沛这一年龄特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用得最多的就是身勢动作,他的教学理念是开发学生原本性的教育,它的目的是激发每个幼儿的生命活力,每个学生和老师一起参与,以节奏为基础,结合身体律动,将动作、舞蹈、语言联系起来。这也是孩子天生的表现形式。

2.注重合作,注重各尽其能

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一直很受重视,而在传统的音乐教学法中,这一点恰恰是非常欠缺的。从开始的两两合作,摆一些简单的造型,做一些简单的游戏,到后来非常多且越来越复杂的小组活动证明,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非常注重幼儿之间的相互合作。

三、奥尔夫音乐注重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

1.动作

即兴是奥尔夫音乐的一大原则。即兴注重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让幼儿在“做”的过程中主动地学习,在“做”的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和独创性。

2.声音

如:先让幼儿模仿小动物的声音,然后模仿火车开动的声音,慢慢让幼儿模仿想象中的声音,如:“云飘动的声音是怎样的?”从模仿简单的声音开始,到模仿比较复杂的声音,再到创造性地模仿声音,这对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也是极其有益的。

奥尔夫认为: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培养人才是目的。通过音乐教育发展人的感官功能;培养人对音乐艺术的情感、态度、审美判断能力;培养高深的品德、美好的心灵;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提高运用音乐艺术形式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发展想象力、创造性等。尤其是对孩子们进行早期的培养,对他们的一生都具有很大作用。这个在本世纪初就出现的音乐教学法,竟能如此恰如其分地诠释如此先进的教育理念,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奥尔夫音乐活动让孩子们一起在音乐中尽情玩耍,感受奥尔夫音乐活动所特有的快乐,从中获得了成功感和满足感。每一个孩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自由与放松,可以毫无顾忌地表现,活动中每一个孩子都是主角。这就是奥尔夫音乐的魅力所在!

4.奥尔夫音乐对孩子的影响 篇四

奥尔夫音乐的由来:

每一位幼师、家长以及音乐从业人员肯定都听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这种音乐教学法如同刮起的“蒙特梭利”旋风一般,近几年也重新火了起来。

为什么说是重新呢?因为早在1980年底,上海音乐学院廖乃雄教授在拜访奥尔夫先生之后,于1981年回国撰文介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将奥尔夫教学法带回中国,并在3年后,培训了国内首批奥尔夫教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当中对于孩子创造力的鼓励以及让孩子在游戏氛围中感知生命、感受音乐的方法,在当时受到了热烈的追捧。

于是在20之前,北京、河南等地相继开始了奥尔夫教学法培训班,从当时开始,就邀请国外教授来华授课,在多次实地活动之后,奥尔夫教学法开始渐渐形成本土化。但影响范围还并未涉及到全国,当时的奥尔夫官方网站还未成立,许多教师的学习渠道也受限,因此有些地方受过一次培训之后就慢慢淡去了。

在之后至今,随着奥尔夫教师队伍的成长与扩大,全国各地开始开展奥尔夫教学法培训,中国奥尔夫教学法的发展让更多地人加入进来,开始影响到广东、武汉、河北、青岛等地。而在武汉地区,作为华中地区唯一的音乐学院,也在开始开设国外教学法这一专业,开始不断向外输送专业的国外教学法教师。

在艾歌乐国际艺术教育基地,我们从开始开设奥尔夫班级,并自主创编并研发一套成熟的奥尔夫教学法。

为什么很多家长都用奥尔夫音乐呢,下面小编给你答案。

一、用奥尔夫音乐可以培养多才宝宝

(1)培养宝宝的专注力和协调能力

由于在上课时,宝宝耳朵要听、眼睛要看、嘴中要学唱,还要配合各种动作,调动了宝宝各个器官都要参与音乐的表现,从而使宝宝注意力集中,学习得非常快。同时也锻炼了各器官的协调能力。

(2)培养宝宝的听力和创造力

0—3岁的宝宝,是听力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期让宝宝多听各种各样的声音和节奏,有助于听力的发展。由于宝宝社会经验较少,创造力的表现不太明显。4岁的宝宝,是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时如果充分运用宝宝这一时期的特点,可以开发宝宝的创造力。比如老师启发宝宝:老师唱的是爬到头顶上,小朋友们还能说出爬到哪儿?有的小朋友说爬到鼻子上、有的说脖子上、有的说屁股上,老师对他们的回答都表示鼓励,并带着宝宝们唱一遍。老师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宝宝:可以是爬,还可以是什么呢?有的小朋友说飞、有的说飘、有的说走、总之让宝宝开动脑筋,自己编创歌词。

(3)培养宝宝的情感

由于这种活动轻松、愉快,宝宝一学就会,不给宝宝带来压力,因此宝宝情绪饱满、兴奋,有利于宝宝通过这种途径使情绪得到抒发。

(4)培养宝宝其他艺术的天分

在学习奥尔夫的过程中,配合了演奏乐器、舞蹈,有时还可以放一段音乐,让宝宝用图画来表示音乐,比如当听到流水潺潺的声音时,宝宝可能画一条弯弯曲曲的线,当宝宝听到海浪声音时,可能画一条此起彼伏的线,表现海浪。这就培养了宝宝领悟其他艺术形式的能力。

二、提高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我国独生子女的家庭不少,在这些家庭中时常有众多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的情景,这就造成了孩子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使孩子往往忘记或忽略了别人的存在,也不知道如何与他人交往沟通。如碰上工作繁忙、不善引导的家长,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在人际的交往上问题。或产生孤僻心理。难以合群,或个性太强,听不进不同意见,不会尊重他人,难以与人合作完成任务。更有甚者,为了引人注目或取悦小伙伴,就故意去挑逗、激怒他人。发展下去,长大后也难与同事相处,更不要说配合协同,合力完成工作了。

奥尔夫教学法要求对小孩的个性特征、心理状态和家庭的教养方式都有充分的了解,老师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做好充分的准备,让孩子在上课的时候能够从头到尾跟着老师走。在欢快的歌声和快乐的游戏中,孩子慢慢地融入这样的音乐环境当中来。利用小小的打击乐器如:碰铃、铃鼓,让孩子用刚学会的基石节奏,开展一些简单的乐器合奏,两个声部,要求孩子互相倾听,准确配合好。孩子在这个练习中开始注意到有其他小朋友的存在,知道要与他人好好配合,就能演奏出好听的音乐来。舞蹈教学也对此有相关的、循序渐进的安排。开始时让两三个小朋友一起手拉手,转个圈,脚碰脚,跺一下等动作。孩子很快就能做到,又很快乐。让他们知道,要与其他小朋友做好朋友,才能得到这种快乐。各种形式的两人或多人以上的配合竞赛游戏,隔三岔五就会出现一次,小朋友从中明白到要取胜就要尊重小伙伴,就要与他们好好配合,只有团结大家,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这种人际交往能力的挖掘和培养,将使孩子受益终身。

三、奥尔夫音乐课可开发多元智能

奥尔夫的音乐使每个人都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在没有困难的压力下学习和掌握原本性的音乐,并且锻炼其他方面的能力。这种感受和体验的获得不是靠外在的知识灌输和技术训练,而是通过人们的亲自参与,自发、自然、无形的获得。

一切都该是顺应孩子的天性而生——孩子爱动。他们不满足于安静地坐着听一段陌生的音乐,他们会编自己的歌;会自然地舞动,尝试着用自己的身体去把听到音乐时的感觉表达出来;能在家长或老师的巧妙引导下用奥尔夫乐器来尝试演奏,来营造他们想象中的那个童话世界;能用简单的调来唱说他们集体创作的故事……这就是孩子,他们需要这样的一个音乐世界!这样的音乐世界让宝宝们觉得非常的快乐!

总之,在奥尔夫教学的过程当中,时时能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惊奇。孩子们不仅兴致勃勃地参与音乐活动,而且语言能力、理解力、表演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得到提高,时时刻刻感受着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

5.奥尔夫音乐教案 篇五

教学对象:幼儿园大班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幼儿能学会用英语说出身体的一些部位;

(二)幼儿可以学会课堂上老师教的英语儿歌;

(三)可以一边唱歌,一边能够准确地指出歌词中出现的身体部位

二、教学准备:

(一)歌曲中出现的身体器官图片;

(二)游戏奖励——橡皮泥

三、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老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图片,拿出一张图片,上面画的是一个老爷爷在捏自己的肩膀。这时,老师就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老爷爷在干什么吗?”此时,小朋友们就会举手回答,开始向老师描述他们所看到的。老师便会回答道:“老爷爷在做早操,爷爷老了,在捏自己的肩膀,小朋友们知道肩膀的英文怎么说吗?”

(二)分别向小朋友们展示图片,图片下方有该图片所表示的意思,比如:大象的鼻子是nose,小白兔的耳朵是ear,大嘴猴的嘴巴是mouth等。给小朋友们介绍并带领小朋友们学会读这些单词。

(三)当大多数小朋友们基本能认识并清楚地分辨这些单词后,老师这时可以教给孩子们一首英文儿歌《head and shoulder》 歌词是:Head and shoulders,Knees and toes,Knees and toes, Knees and toes,Head and shoulders, Knees andtoes,Eyes ears mouthnose.先由老师示范教唱这首儿歌,儿歌可以一边唱一边指出儿歌中所出现的身体部位,根据自己的身体部位来分辨和寻找,可以巩固之前幼儿看图习得的单词,帮助儿童理解并记忆。

(四)教唱几遍儿歌后,老师这时可以问大家:“有没有哪个小朋友可以来讲台上给大家展示一下?”如果没有小朋友敢站上讲台的话,就可以分组进行,在小组内推选一个唱的最好的,并且能正确指出身体部位的小朋友上台。

6.奥尔夫音乐游戏 篇六

教学准备

腰鼓、小军鼓、大鼓等,少数民族地区或不同地域最好选本民族、本地域的特色鼓,人手一个。有关鼓的图片。音响资料。

7.奥尔夫音乐的乐器 篇七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启示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 闭门造车的理念早已不适应发展的需求, 也不利于教学的发展。尤其是音乐领域, 音乐教学法应该注重对学生艺术修养与阅历等方面的培养, 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实现素质教育。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凭借其自身特点, 正适应教学目标, 能给高职音乐教学带来很多启示, 帮助挖掘学生的创造力, 提高综合素质。本文就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特点进行分析, 探讨其对高职音乐教学的启示, 为完善与创新高职音乐教学提出一定的借鉴。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原理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由德国的音乐家卡尔·奥尔夫独创的, 是一种全新的反传统教学方法。奥尔夫认为人与生俱来表达思想和情绪, 并且会通过歌唱、舞蹈等方式进行自然地表达,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就是抓住学生的本能, 不断挖掘与提升这个本能的表现力。通过教学, 引导学生唱、奏、跳, 学生从中得到满足感与喜悦感, 进一步激励学生挖掘创造力, 使学生的音乐能力达到一个更好的状态。愉悦身心、学习艺术, 二者相得益彰, 学生能在活泼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体会掌握音乐的成就感,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不断提高自身音乐素养。这种因材施教的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值得广泛认可与推广的, 我国大部分学校仍然沿用过去传统的灌输式教学, 严重忽视了学生的自主能力与创造能力, 学生难以成为课堂的主人, 无法亲身感受到音乐情感体验。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特点

1、注重综合多样性

奥尔夫音乐教学方法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模式, 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的设计是遵循多样化、丰富多彩的原则, 不仅仅包含旋律和节奏, 还包含说白、舞蹈与戏剧等表演。例如教师经常把民族音乐、西洋音乐与戏剧等不同风格的音乐进行展示, 学生从中体会其中的区别。此外, 奥尔夫教学注重团队教学, 在课程中, 会对学生进行分组,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加强学生之间的信息共享, 共同进步。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奥尔夫在音乐教学中, 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各个环节, 要求学生真正动起来, 不仅要做到动脑, 还要动手动脚, 才能从自我体验中感受音乐。因此, 在课堂中, 不会是老师的说教、传授和示范, 而应该设计课程环节, 要求学生自行实践,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式学习不仅使学生加深对音乐知识点的认识, 还容易开发自己潜在的创造力, 提高学习的效率, 提升学习的质量。学生通过亲身体验, 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蕴意, 更容易引发情感上的共鸣。

3、培养即兴创造能力

音乐元素的多元化, 音乐已不仅限于某一种风格组成, 学生经过自身生活经验的积累, 对音乐有自己看法与见解。如果课堂上能给予学生宽松自由的活动平台, 去掉条条框框, 挣脱对学生的束缚力, 学生能开发自身的创造性与自主性, 进行即兴表演, 演奏出属于自己的音乐。这样的即兴创作, 更能凸显学生的本能, 富有一种浑然天成的美感。例如, 教师在课堂上, 让学生参与歌剧演出,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就会取得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也能锻炼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三、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高职音乐教学的启示

1、更新传统教育观念

相对而言, 我国的音乐教学理念较为保守, 一般都是以教师讲授、学生倾听的教学模式, 严重忽视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开发与培养, 甚至一些学生不敢开口唱, 内心的音乐情感难以表露出来。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正是一个反传统的教学模式, 认为表达思想与情绪是人的本能。要引导学生通过歌唱与跳舞等方式流露出对音乐的诠释与看法, 以跳跃的旋律与音符汇出内心世界。因此, 需要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 主张开放式、主动式的教学模式, 挖掘学生的创造性与自主能力。

2、侧重音乐实践教学

音乐教育应该是让学生有机会感受、表现音乐的丰富性, 为此, 需要通过音乐实践教学, 使学生能亲身体验到音乐的魅力。要摆脱琴凳琴弦的束缚, 不再仅是被动式的倾听, 与枯燥无味地反复性技巧训练。要建立宽松愉悦的氛围, 不再是被动地学习固化的条条框框, 而应该有广泛的自创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自主创作, 沟通交流, 共同合作与摩擦, 相互协作, 在思想的碰撞中与情感沟通中, 得出更系统全面的音乐见解。因此, 需要建立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设计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环节,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进行音乐实践, 得出更深刻的音乐体会。

3、强调音乐多元化

在全球化的今天, 不仅经济贸易往来频繁, 文化交流也得到不断发展。全球各类音乐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密切, 多元化的音乐不会产生冲突, 只有把多元化音乐协调发展, 编织为一体, 才能形成更优美的音乐作品。过去的教育片面较为片面, 可能会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 大多数音乐鉴赏课改为流行音乐播放课, 忽视了民族音乐与西洋音乐的存在, 局限了学生的音乐思维。因此, 需要强调音乐多元化, 拓宽学生对音乐文化的视野, 提高学生对多元化音乐的认识, 健全和发展学生的音乐艺术理念。为了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可以通过结合乐器教学, 利用民族乐器引入民族歌谣, 会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音乐教学的效果。

四、结语

整体而言,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 能更好地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造性, 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奥尔夫强调人类情感流露的需求, 进行教学引导, 挖掘音乐创造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课堂内容注重多元化, 设计即兴创作等课堂环节, 以达到课堂的目标。因此, 对高职音乐教学有了很大的启发, 能更新教学理念, 改变高职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侧重实践教学,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环节,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强调音乐的多元化, 开拓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 健全和发展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

参考文献

[1]刘焱.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高职音乐教学的启示[J].文艺生活旬刊, 2015 (3) :248-248.

[2]刘建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高职音乐教学的启示[J].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5 (8) :79-79.

[3]曾征.浅析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艺术类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的适应性和切入点[J].大众文艺, 2015 (17) .

8.奥尔夫音乐的乐器 篇八

关键词:“奥尔夫”现象 音乐 创新教育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当今世界公认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它是德国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为儿童精心设计的音乐教学法。在奥尔夫教学法活动中,每一个学生和教师一起参与,以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快乐教学形式,让少年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能够即兴地、创造性地自行设计他们的音乐和动作,唤起对音乐的兴趣,培养与人合作、与人交往以及群体意识,感受、领悟和表现人类的情感世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所致力的音乐,不是单纯的音乐知识,而是融合音乐、舞蹈、诗歌、美术、戏剧等各种艺术于一体,把“真”、“善”、“美”、“爱”的精神传给儿童,是一种健全人格的教育。

教育学家罗杰斯提出了活动学习理论,即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做”中进行的,对于年纪较小的学生更是如此,以他们的理解,“做”就是玩,即使游戏。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最自然的活动方式,在奥尔夫教音乐教育中,游戏是以发展儿童音乐能力为主要教育目标的课堂活动,儿童在自由愉悦的游戏中能提高音乐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且还能提高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和自控能力。在自由愉悦的音乐中,儿童可以获得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体验的积累对发展儿童的音乐审美体验有着至关重要的价值。

首先,在奥尔夫音乐课堂上会有大量的机会让孩子们即兴创作,创新求异。有研究表明,当一组人员共同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那些笑得最多、最尽情的小组往往最富有创造力,成果也最卓著,因为从每个人每件事上获取快乐,是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中很重要的一个原理。奥尔夫幼儿时期就经常陶醉在他自己演奏的“作品”的快乐中,“玩”(play)得高兴时,他还要大叫几声。他还在钢琴上做“大声”和“小声”的各种声音游戏,并伴以歌唱或儿歌游戏。他用声音的大小、高低变化来为他讲的故事伴奏,他学会使用钢琴所有的高低音位置。奥尔夫这种早期的人文教育使他的一生都充满创作的活力,甚至影响到他所创造的教育思想。其中,即兴创造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最核心、最吸引人的构成部分。

其次,音乐教育的理念应是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教育只有突出了其审美本质属性,才能塑造美的灵魂,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音乐教育。而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之所以被世界上不同国家的音乐教育者所接受,正是因为他的教育思想中的人本主义,其中包括人与生俱来那追求美的心理内趋本能。在他的教学方法中,对美的追求带来的约束代替了枯燥的说教。

第三,奥尔夫音乐课堂也要重视乐器演奏。乐器演奏不是许多课堂乐器教学中的大齐奏,而是协调的、富有美感的合奏,是属于集体性的活动,一种集体的体验。每当为一首新歌编配伴奏的时候,他们就会兴奋地甚至忘我的投入到“工作”中,从而乐此不疲。这样的音乐课堂充满着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宽容、帮助、鼓励、等待、接纳,孩子的情感在这样的课堂里也得到了释放、得到了宣泄,心中的那份灵感也得到了升华,这更体现出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当前的音乐创新教育中的可行性。

孩子的内心是单纯的,他们喜欢一个人,一定是这个人能带给他快乐,他们喜欢一项活动,一定是这项活动能带给他快乐……如果音乐给他带来了快乐,他就一定会热爱音乐,也一定热爱生活。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给我们的音乐课堂注入了一股清泉,溅起了快乐的浪花。愿音乐成为孩子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愿音乐学习能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乐趣之一。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愿意为他们的生活铺一层坚固的快乐基石,帮助他们建设起自己的那座幸福大厦。

参考文献:

1.郑莉,金亚文.基础音乐教育新视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96页

2.[美]丹尼尔·戈尔曼(Goleman,D.).每个人都有创造力(The creative spirit).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56页

上一篇:办公室竞聘演讲稿下一篇:仁爱少年比赛演讲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