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科技节报道

2024-06-30

第三届科技节报道(12篇)

1.第三届科技节报道 篇一

第三届寝室文化节颁奖晚会之报道

12月14日晚6:30,第三届寝室文化节闭幕式在图书馆报告厅拉开帷幕。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之分团委书记官文俊及外语学院管理学院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的团委书记莅临现场!

在四位主持人的自我介绍后,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分团委书记官文俊发表开幕式的精彩陈词,并把我们引向了回首的氛围里。由六位可爱的“小女孩”带来的歌伴舞honey,管理学院的《合唱我们都是好孩子》,工学院与艺术设计学院的独唱《转机》,逐渐将我们吸引住了,随后的生化院的琵琶独奏《春江花月夜》以其特有的婉转及悠扬与她古典的穿着将我们深深吸引了。再后,魔术表演让我们见证了一个神奇的时刻,生化院的《雷人舞》更是使在场的观众露满了笑容,之后的《祈祷》《赤道与北极》《bouno》《新疆之春》《相信》及生化院的舞蹈《jaiho》也展示了各自的风采。

在上述精彩节目的中间获三等奖二等奖一等奖的寝室分别上台由各学院的书记及老师为他们颁奖,并留影!

这个晚会将我们凝聚一堂,在为奖获而兴奋的同时领略艺术的魅力,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课余生活,还让我们的情操在舞蹈歌声的氛围得到陶冶,非常有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

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新闻记者团

2010-12-14

丁小平

2.第三届科技节报道 篇二

科普“搭车”重大科技事件的可行性

重大科技事件自身的科学性。重大科技事件本身就包含着大量的科学知识, 这里面既有人类已经知道的, 又有未解之谜, 在人类的探索过程中, 又不停地会有新的发现。就“嫦娥二号”而言, 它作为我国探月工程的一部分, 将进行探测月球表面元素分布、月壤厚度、地月空间环境等一系列科学考察, 承担着获得更清晰、更详细的月球表面影像数据和月球极区表面数据, 为“嫦娥三号”实现月球软着陆进行部分关键技术试验, 并对“嫦娥三号”着陆区进行高精度成像的任务。重大科技事件的这种重要性, 决定了其被社会的高度关注。

在此次的“嫦娥二号”发射报道中, 出现了很多科普性的文章与报道, 尤其是网站, 利用其不受版面限制、表达形式多样等特点, 充分发挥技术优势, 通过文字、视频、3D动画等进行了多形式的科学普及。比如新浪在“嫦娥二号”专题中推出了特别策划“探月传奇”、“国际‘月球村’能否建成”等专题;腾讯网借此机会进行了航天火箭知识的普及, 推出特别策划“大推力火箭:登月的瓶颈”, 对我国、美国等国家的火箭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并配上了精美的图片。而网易直接在“嫦娥二号”专题中推出了“科普分析”专栏。

公众的主动关注。传统科学普及是一群掌握科学知识的科学家向一群科盲或者半科盲进行科学知识的普及, 在这个过程中, 一方面是高高在上的科学家, 他们是科学知识的发出者, 另一方面是科学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在这种简单的单向传播模式中, 传者只考虑自己是否将信息发出, 而没有考虑传播内容是否合理、是否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传播方式是否容易被接受等问题, 这样的方式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反观重大科技事件, 它本身具有极高的科学性、娱乐性、社会关注性, 受众会对其主动关注。对于传者来说, 只需把握受众的需求、捕捉受众的关注点顺势进行传播即可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和传统科普的教化式传播方式比较起来, 这样的传播方式, 既能打消受众心头的抵触情绪, 又能形成良好的传者与受众的互动。

如何利用重大科技事件促进科普

针对主受众群精确定位。受众接触媒体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殊需求。分析出事件的主受众群, 采取他们容易接受的方式, 更有利于提高科学普及的效率与效果。以“嫦娥一号”与“嫦娥二号”的百度搜索用户的人群属性分布为例 (见图1、图2) :

“嫦娥一号”是2007年发射的, 对比可以发现:3年后对于同类事件, 百度搜索用户不管是在性别比例、年龄分布还是在职业分布、学历分布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提醒我们, 就算在利用重大科学事件进行科学普及的时候, 也要与时俱进, 时刻关注受众人群属性分布, 采取他们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精确传播, 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发挥新媒体的作用。“‘新媒介’永远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每一种媒介在它诞生和普及的初期都曾对社会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 微博、视频、3D动漫等简单明了的传播方式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在2009年的日全食报道中, 视频报道就占了门户网站报道的很大一部分。据大度咨询公司根据Unotice舆论监控及分析系统发布的报告显示 (见图3) :

这次的“嫦娥二号”发射报道中, 门户网站纷纷推出了报道专题, 并长时间在页面中置顶。同时, 还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吸引受众, 新浪利用自己在微博上庞大的用户群, 推出了微博专栏, 利用微博简明、快速等特点, 连线前方记者, 快速发布有关“嫦娥二号”的消息, 并且还开通“中国探月工程官方微博”, 发布大量的关于天文的科普知识。腾讯开通了“首档全民参与、全民互动、全民直击的直播栏目” (1) 的“嫦娥台”, 并宣称:“在这里, 专家、记者、网友的话同一时间被全国人民看到, 记者和网友比拼速度, 网友和专家PK专业, 记者和专家比拼人气, 谁会赢?” (2) 发挥其上亿的QQ用户群优势, 将其微博分为“记者微博”、“西昌网友微博”、“专家微博”, 利用微博与上亿网友互动。

同时, 各大门户网站增加了视频与3D动漫演示的数量, 充分调动受众的眼、耳等多个器官, 向受众传达更加逼真的现场效果, 在此次“嫦娥二号”发射中, 视频新闻占据了大部分江山。太空探索是一项复杂的科学工程, 其中的变轨、刹车等专业名词无法让受众提供逼真的想象, 但是动漫“可以在瞬间内通过视觉接触而吸引受众的注意, 从而有利于传播效果的提高, 这些都是静态图片所无法比拟的” (3) 。

关注三网融合背景下的科学普及。我们正处在一个新技术应用突飞猛进的时代, 在研究新时代科普工作与时俱进的时候不能回避的就是媒介融合。“媒介融合在形成众多新型媒介形态和媒介形式的同时, 也使曾经同质化严重的普罗大众裂变成不计其数的小众群体。他们对于科技信息的接收能力和接受程度各不相同。对其接收模式及反馈机制有很大影响。” (4) 三网融合的大幕已经开启, 其旨在使“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 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 (5) , 其目的在于形成适应性广、易维护、费用低的高速带宽的多媒体基础平台。电信网、计算机网与有线电视网都是高科技的代表, 它们之间的高度融合将诞生新的传播与沟通方式, 这必将带来整个社会的变革, 科技传播也将面临着媒介融合后的新媒体环境。

媒体表面上看只是一种工具, 实际上, 正如媒体思想家麦克卢汉所说, 媒介即信息。“媒体的渗透本身就是一种科学传播行为, 因为媒体是科技含量最高的一种信息载体。” (6) 综观从“神舟一号”到“嫦娥二号”的报道, 不仅在报道内容上有了海量增长, 同时在传播方式上越加丰富多样, 视频、3D动漫、微博等新的传播方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三网融合在我国还只处于试点阶段, 但是我们无法估计当三网高度融合以后将对人类沟通、交流带来什么样的深远影响。在面对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的时候, 新闻媒体、政府机关必须未雨绸缪, 提高技术的使用能力, 善于利用新媒体、发掘新的易为受众接受的传播方式, 进行有效的科学传播。

结语

借助于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科学知识借助于重大科技事件传播, 但是不难发现, 媒体将科普“搭车”重大科技事件进行宣传, 是出于媒体自身争取受众的考虑, 是一种纯粹的自发行为, 这种行为往往跟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 缺乏统一规划与长效机制。在这个时候, 我们要注重发挥作为宏观政策的制定者的政府作用, 政府应该在善用媒体的基础上, 为借力重大科技事件开展科学普及制订统一规划。

注释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第153页。

2[2]腾讯嫦娥二号报道专题:http://news.qq.com/zt2010/change2/

3[3]楼旭东、荣元:《论动漫对科普传播效果的影响》, 《当代传播》, 2008 (3) 。

4[4]汤书昆、韦琳:《当代媒介融合新趋势与科技传播模式的演化》, 《理论月刊》, 2009 (12) 。

5[5]http://baike.baidu.com/view/21572.htm

3.第三届北京老年合喝大赛系列报道 篇三

——北京老年艺术协会会长朱祖仆

在第三届北京老年合唱大赛现场,记者采访了北京老年艺术协会会长朱祖仆,年过7旬的朱会长仍然为大赛的筹备前后忙碌着。“为什么合唱在老年人中间这么受欢迎,为什么合唱大赛这么受欢迎?”朱祖仆说,“我们现在的老年群体,都是参与共和国建设的一代人,他们的命运和共和国的成长紧密结合,他们把理想和情感奉献给了祖国。我常常告诫有关人员:从事服务老年人的社会工作,不是对他们的恩赐,也不是施舍,更不是随便找些乐子让他们解闷的。为他们工作,要将他们的功绩和理想相结合,要将传统和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而合唱就是一个很好的结合点。”

朱祖仆介绍说,北京现在登记在册的老年合唱团体有3000多个,而郊区、公园、其他社团组织的团体更是数不胜数。老年人热爱合唱这种形式,他们自发地组织各种合唱团,比如“老战友”、“老教师”、“老教授”等等,甚至还在公园里自由成组,形成了非常有名的“景山现象”。这些老年人对合唱的热爱都很感人。唱歌是感情的抒发,而合唱选择的都是经典老歌,非常容易引起这一代老年人的共鸣,这是合唱吸引老年人的第一点。其二,合唱是一项高雅的文化艺术活动,但同时又是一项内容丰富易于普及的群体活动。它涉及音乐、舞蹈、美术、组织等等方面,很适合老年群体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第三,合唱的成本很低,几张纸、一个录音机就可以了。

“我们老年艺术协会坚持每年组织合唱大赛的目的,第一就是为了提高老年人的合唱水准,第二,大赛也是各个合唱团体难得交流机会,第三,一个城市的老年群体需要一个能展现这个群体凤采的队伍,它是这些老年人气质风范的代表。有一位著名指挥家曾说过,合唱艺术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音乐文明程度高低的。”他还介绍说,北京老年艺术协会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合唱联盟共同组建的北京老年经典合唱团,就是一支接近专业水准的队伍,是具有示范作用的合唱团。在这次大赛之前,该团特意安排一场演示课,就是出于服务基层合唱团的目的。

4.第三届科技节开幕致辞 篇四

——海师附小第三届科技节开幕式致辞

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

在秋高气爽、菊花飘香的日子里,海师附小第三届科技节隆重开幕了!现在,我们要向策划、筹备、组织这次科技节活动的全体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向科技节的顺利开幕表示热烈的祝贺!

邓小平爷爷说过一句非常精辟的话: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太给力了,因为我们每天一睁开眼就能感受到科技带给我们的快乐和幸福

——今天下雨,我在广播室,你在教室,我的声音能清晰地传递到你的耳朵里,这就是科技;

——你在家里,哥哥姐姐身在千里之外的北京。晚上你们都打开电脑,双方就能象面对面一样地聊起来。这就是科技;

——过去出门走路,后来是自行车,现在是汽车、飞机。这就是科技!

有了科技的未来是怎样的?未来是什么?只要你敢于想像,敢于创新,我们的未来就一定比今天还要进步和发达,我们的生活比今天还要快乐和幸福。

学校科技节是一个载体,是营造校园科技氛围的载体;科技节是一个平台,是全体师生魅力展现的平台;科技节一扇口,是展示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及学生综合素质的窗口;科技节是一座桥梁,是让梦想变为现实、从今天通向未来的桥梁。

本届科技节的宣传口号是: 与科技同行,伴创新成长,活动以“创新 体验 成长”为主题,将历时两周,学校将举行科普图片展览、科普电影播放、科普知识讲座、“科学家故事演讲”班队活动、科学幻想画竞赛、科技手抄报竞赛、科学小发明创作竞赛等丰富多彩的系列科普活动,活动将把我们带进神奇的科学世界,让我们在科技的海洋中徜徉,在想象的天空中翱翔,在创造的天地里驰骋。

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说过: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我们希望全体师生积极投身本次科技节活动中来,用智慧的汗水去浇灌科技之花,用不懈的努力去点燃创造之火!

5.大田一中第三届科技节活动方案 篇五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为指导,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普及科学知识,增强探究意识,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本次科技节将以“营造科技氛围,弘扬科技文化;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为宗旨,努力实践素质教育目标,不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

二、活动宗旨

营造科技氛围 弘扬科技文化

激发创新精神 培养实践能力

三、活动口号:

感受、体验、实践,发展自身的科技节

四、活动组织委员会名单 主任 :

林再生 大田一中校长

副主任 :

章 跃 大田一中副校长 杨庆朗 大田一中副校长 连青阳 大田一中副校长

委员:

林 健 范立洋 陈步高 林克锻 陈斯居 刘爱华 颜德生

刘长科 陈秀耀 陈秀生 郑抡宝 颜文景 肖正忠 黄虹华

林玉英 陈文烨 张恒琦 涂玉藩 郑仁水

五、科技节活动的具体安排

(一)、开幕式

(1)主持:章 跃副校长(2)开幕式致辞:林再生校长

(二)、科技知识讲座

1、数学方法漫谈(数学)

(1)负责人:章 跃副校长(2)参加对象:全体学生(3)时 间:4月4日晚上(4)工作任务: ①电视讲座

②组织全体学生认真听讲; ③收集活动材料。

2、“克隆”(生物)

(1)负责人:颜如规(2)参加对象:高二学生(3)时 间:4月9日晚上(4)工作任务: ①电视讲座

②组织高二学生认真听讲; ③收集活动材料。

3、“创新与制作”(地理)

(1)负责人:林启福(2)参加对象:高一、二学生(3)4月16日晚上(4)工作任务: ①电视讲座

②组织高一、二学生认真听讲; ③收集活动材料。

(以上讲座时间若有变动,提早三天通知)(三)、“激情与心声”辩论比赛

①主办部门:政教处、教务处、团委、语文组 ②负责人:涂永平

③比赛时间:四月上旬(初赛)四月中旬(复赛)四月下旬(决赛)④复赛决赛比赛地点:科技楼六楼会议室 ⑤参赛对象:高二年级各班 ⑥参赛办法:

⑴由高二语文备课组牵头,以各语文教师所任教的班级为单位举行初赛,筛选出参加复赛的班级。再抽签分组比赛,筛选出决赛的班级。

⑵辩题由高二语文备课组统一确定。

⑶采用抽签分组淘汰的比赛制,决出各等次。⑦评奖办法:

分设一等奖2队,二等奖2队,三等奖4队。

(四)、“绿色家园”主题网页制作比赛

①主办部门:教务处、团委、劳技组 ②负责人:陈开社 ③参赛单位:全体学生

④比赛时间:4月下旬 地点:科技楼电脑室 ⑤参赛要求:

a主题鲜明,页面精美,提倡自主完成,有独特的创意;

b参赛选手于4月10日前到团委办公室登记;

⑥评奖:学校组织劳技组老师对参赛作品进行评奖,根据参赛作品数量评出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若干名。

(五)、“青春与科技”征文比赛

①主办部门:教研处、团委会、语文组 ②负责人:刘雪琼、郑仁水 ③参赛对象:全体学生 ④作品内容: a、学生原创作品;

b、抒写校园生活和人生情怀; c、字数800字左右; ⑤参赛要求:

a、高

一、高二年每个班级上送一至二篇参赛作品,高三年由学生志愿参加; b、参赛作品交语文老师批改后,统一输入团委办公室电脑,并打印在1份送交团委办公室;

c、作品须写明作者姓名、班级、指导教师; d、截稿时间:2006年4月20日;

⑥以年段为单位评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4 名,优秀奖若干名;获奖作品编入校园文学刊物《青春年华》;

(六)、“科技在腾飞”黑板报设计大赛

①主办部门:政教处、团委、学生会 ②负责人:廖剑文、③比赛时间:4月10日 ④参赛对象:全校各个班级 ⑤评奖办法:

⑴采用10分制,依内容、版面、美工等进行评比。

⑵各年段分别评出第一、二、三等奖,并给予表彰

(七)、“科技知识”科教片展播

(1)负责人:刘新共、柯文强(2)时 间:4月23、30日晚上(3)工作任务:

①利用周末播放科教片; ②学生观看并写出感受; ③收集活动相关活动材料;

(八)、“科技英语”文艺晚会

①主办部门:教务处、团委、英语组 ②负责人:陈文烨 ③参赛单位:高二年各班级

④比赛时间:4月下旬

地点:综合楼五楼 ⑤参赛要求:

a每个班级自编一个节目参赛;

b各班在4月10日前将参赛选手和参赛内容报送高二(3)孙祎妮同学; ⑥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优秀节目推荐参加汇报晚会。

(九)、化学知识智力竞赛

(1)负责人:吴初焕、颜建群(2)参加对象:高一年学生(3)评委:高一年化学老师(4)时 间:4月20日晚上(5)工作任务:

①组织高一化学组全体教师讨论赛事安排及工作分工;

②制定具体的活动方案,包括活动时间、地点、主持人、活动规则、评分细则、评分表设计等。

③组织学生开展竞赛活动。④组织评委对比赛进行评比。

⑤收集活动材料,包括活动方案、评比结果、张榜表扬等。⑥颁奖。

(十)、“物理游园”

(1)负责人:刘芳明、黄金石(2)参加对象:高一年学生(3)评委:高一年物理老师

(4)时 间:4月27、28日晚上(5)工作任务:

①组织高一物理组全体教师讨论赛事安排及工作分工;

②制定具体的活动方案,包括活动时间、地点、主持人、活动规则等。③组织学生开展竞赛活动。④组织评委对比赛进行评比。

⑤收集活动材料,包括活动方案、评比结果、张榜表扬等。⑥颁奖。

(十一)小窍门、小发明、小制作比赛

(1)负责人:林启福(小发明)、陈广坤(小窍门)、陈开昭(小制作)(2)参加对象:高

一、高二年学生(3)4月28日下午交作品(4)工作任务:

①制定具体的活动方案,包括活动时间、地点、主持人、活动规则、评分细则、评分表设计等。

②组织学生开展竞赛活动。③组织评委对比赛进行评比。

④收集活动材料,包括活动方案、评比结果、张榜表扬等。⑤颁奖。

(十二)组织参加福建省21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1)负责人:林启福

(2)参加对象:高

一、高二年部分学生(3)按文件要求保质保量交作品(4)工作任务:

①组织学生开展竞赛活动。②组织评委对比赛进行评比。③选送优秀作品参赛

④收集活动材料,包括活动方案、评比结果、张榜表扬等。⑤颁奖。

(十三)、举办“水土保持”征文

(1)负责人:郑仁水、涂永平、柯文强(2)参加对象:全体学生

(3)时 间:4月20日前评出结果(4)工作任务:

①组织教师讨论赛事安排及工作分工; ②发布征文通知。③组织学生开展竞赛活动。④组织评委对比赛进行评比。

⑤收集活动材料,包括活动方案、评比结果、张榜表扬等。⑥颁奖。

(十四)、闭幕式(与文化艺术节同)

(1)闭幕式总结:杨庆朗(2)表彰与颁奖:连青阳(3)文艺演出

1、主办部门:政教处、教务处、教研处、总务处、办公室、工会、团委、学生会

2、负责人:卢维文、陈丽丽

3、演出时间:5月4日

4、演出地点:学校舞台

大田一中第三届科技节活动筹委会

6.报刊编辑第三章新闻报道策划讲稿 篇六

新闻报道策划

案例:《北京青年报》2002年对世界杯足球赛的报道策划

1.推出《追球》特刊

2.从3月19日至7月5日,报纸发行零售量增长15%,订阅量增长3% 3.投入产出比1:5

4.专为世界杯指定广告收入超过5000万 具体是策划步骤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3月—5月7日)

1.市场调研和策划

第一次策划会确立了世界杯报道的规模和操作方式,确定报道的特色和风格

3月份的三次策划会议,确定报道原则、报道的时间阶段和大体报道内容及细化操作

2.招商活动

以广告形式在报纸上公开世界杯新闻策略

在中国大饭店举行招商会,大力宣传

第二阶段:前期报道阶段(5月8日—31日)

1.对世界杯的报道由4个版增加到8个版

.达到先声夺人、重兵压境的效果

2.赴31国探秘31支世界杯出线队

3.与31国权威媒体交换稿件,第一时间采用全球重要体育评论和报道

第三阶段:全面报道阶段(6月1日—7月1日)

全面出击,突出特点

利用先期高投入带来的效应,乘势而上 1面对面采访历届世界杯金球奖、金靴奖得主

2.买断中外著名足球评论员世界杯评论文章

3.征集世界杯故事,扩大球迷范围 …

一、定义: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编辑通过对新闻资源的开发与配置,实现最佳传播效果的创造性活动

二、新闻报道策划的类型

(一)以报道客体发生状态作为分类标准

1.可预见性报道策划:庆典、比赛、会议等

优点:

(1)正面信息为主

(2)事前策划

不足:

(1)很容易形成固定的选题和报道模式,突破和创新比较难

(2)在报道中较难出现与众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3)容易造成受众的厌烦,甚至逆反心理,不利于受众接受新闻信息

案例:国庆60周年,人民日报与京华时报报道两会

2.非可预见性报道策划:地震、火灾、飞机失事、战争爆发等

特点

(1)以负面新闻居多

(2)具有冲突性,容易引起受众兴趣,有利于新闻报道取得实际策划效果

(3)报道控制较严

(4)时间紧迫,策划难度较大 案例:四川地震

(二)以报道策划运行时态作为分类标准

1.周期性报道策划

优点:制度化、规范化的策划运作有利于保证新闻传播的质量和效果。案例:38妇女节

2.非周期性新闻报道策划

案例:《羊城晚报》对美国9·11时间的报道策划

(三)以报道策划的运行方式作为分类标准

1.独立型报道策划 案例:香港回归 2.非独立型报道策划

案例:贫困大学生公益活动,问题案例

第二节:新闻报道策划的选题决策

一、发现新闻线索与确立报道效果目标

(一)新闻线索的选择标准

1.内容重要

2.意义重大

(二)信息收集

1.报道客体的信息

2.报道接受者的信息

3.报道竞争者的信息

(三)报道效果目标的确定

1.报道效果目标与媒介社会功能的关系

2.效果目标的多元化形态

3.报道效果目标规定了报道策划的方向,决定了报道规模、报道结构与报道方式

4.报道效果目标决定了报道策划方案的设计

二、报道选题决策的共性规律

(一)基于传播主体的可操作规律

1.外部条件:媒介所处的社会环境

2.内部条件:资金、技术设备、人力资源等

(二)基于客观事实的价值规律

(三)基于受众的适宜性规律

1.可以预知的、有重大影响的活动和事件性或非事件性新闻

2.非可预见、有重大社会影响的突发性事件

3.新闻媒介自己设立重要问题性报道、活动报道

客观存在 读者需要

报道条件 ——三者共同交汇的部分是选题范围

三、报道选题决策的个性化

(一)根据新闻传播主体的差异性,找到最合适的报道选题及报道角度

(二)根据受众的差异性和受众需求的差异性,寻找最合适的新闻报道选题与报道角度 多个案例

第三节:新闻报道方案设计

一、确定报道范围与重点

案例:911报道

二、设计报道规模与进程

案例:奥斯卡

三、制定发稿计划

第一,稿件的题材和形式的配合

第二,事先对版面设计进行考虑并据此确定发稿目录

四、报道方式

1.以编辑组织安排稿件的特点分

(1)集中式:指在短期内组织大规模、多篇幅的稿件集中于一定的版面或时段,形成较大的声势,具有强烈、醒目的效果。

特点:在一定报道空间和时间内,发稿数量多,同类内容的稿件呈密集状态。案例

(2)系列式:指着重于组织报道事物各个侧面的稿件,集不同角度的报道于一体,使报道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具有启迪性。

特点:每篇稿件的角度不同、视野不同,但总体上相互关联、相互补充。(3)连续式:指紧跟时间或问题的发展变化进行追踪,连续发出报道,反映其全过程,取得及时、深入、扣人心弦的报道效果。

特点:每篇稿件的报道对象一样,但反映的时间、过程不同;完整性;反复性;深刻性;灵活性。

案例

2.以编辑组织报道活动的行为特点分

(1)组合式:指一批记者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围绕同一主题进行大规模的采访,从而采集一组稿件反映同一主题、不同门类的情况,并采用集中式的稿件编排方式,形成较大的报道规模。多用于报道面较宽、报道对象较多的报道。

特点:每篇稿件的主题、规模、形式都基本相同,但报道的具体对象不同。

(2)受众参与式:指吸引并组织受众参与报道活动,受众的活动和意见构成报道的主要客体,多用于报道社会发展中的心现象、新问题、新观念。

(3)媒介介入式:指新闻媒介直接参与报道客体,成为其中的重要角色。

(4)媒介联动式:指新闻媒介互相合作,联手展开某一报道。我国目前的媒介联动式报道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不同类型的新闻媒介进行联动报道;另一种是不同地区的同类媒介合作进行联动式报道 6.报道力量配置与报道运行机制

报道力量配置:参与报道的人力、资金和技术设备的设置。

报道运行机制:为实施报道而临时建立的组织机构、工作流程及管理制度。

六、新闻报道策划的操作过程

1、策划预备阶段:发现新闻线索,确定报道选题到收集与分析相关材料,确定报道效果目标。

2、方案设计阶段:根据报道效果目标,对报道进程、报道方式、表现形式大胆设想,形成系统的报道方案。

7.从社会价值导向看科技人物报道 篇七

1 当前新闻媒体科技人物报道中的主要问题

1.1 科技人物报道表面化

在当前大多数科技人物报道中, 新闻媒体的重点大多是描写或者展示科技人物研制出了什么成果, 发现了什么技术等, 忽视了对科技人研究发现细节的报道, 这导致受众在看到科技人物报道时, 只在表面上看到科技人物在对应的科学领域做出了什么贡献, 看不到科技人物光环背后的默默付出, 对科技人物的现实生活挖掘更是凤毛麟角, 新闻作品中的科技人物过于表面化, 人物形象不够丰满充实, 给读者或者观众留下的印象较浅, 不能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

1.2 报道轻视科技人物先进思想

当前国内人民的科学文化修养普遍不高, 新闻媒体在对科技人物进行报道时, 对科技人物的先进科技思想在新闻作品中没有进行着重加强。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是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能之一, 报道科技人物科学研究成果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向受众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理论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科技人物新闻宣传注重成果报道轻视先进科学思想等于本末倒置。

1.3 对科技人物精神面貌涉及较少

科技人物精神面貌是科技人物在长期的科学实践研究活动中形成的对待科学文化知识的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科技人物精神面貌是科技人物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 体现着科技人物对科学的态度。忽视科技人物精神面貌的报道, 会降低科技人物高尚品格对受众的影响力, 不利于树立先进的科技榜样。

1.4 科技人物报道对科学规律揭示性不强

根据科学研究事实, 揭示自然规律是科技人物报道的基本任务之一。当前科技人物报道大多重视在科技人物获得研究成果的重要性方面, 没有对当前科学研究成果蕴含的科学规律进行揭示。虽然科技人物的特写也好, 通讯也好, 对科技人物进行了报道, 但受众并不知道这种成果是怎么来的, 对于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作用甚小, 这是应当在科技报道中引起重视的问题。

2 如何完善科技人物报道

2.1 挖掘科技人物成功的内外因素

事物的发展变化时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科技人物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也是内外因素共同的作用, 这就要求在进行新闻报道时, 要注重挖掘科技人物成功的内在原因。对科技人物进行深度挖掘必须做到以下方面:首先, 要着重描写科技人物内因的作用, 如科技人物对待工作的态度和研究精神等, 其次, 也要对促使科技人物成功的外界因素进行拓展性报道。如团队之间的合作问题等。在《光伏时代》杂志对彭小峰的报道中就做到了这一点。光伏杂志首先对彭小峰在科学研究中对自己的要求进行描写, 如彭小峰坚持创新意识等, 这是他成功的内因。其次对彭小峰的导师和科研团队进行描写, 如彭小峰的成功离不开导师的严格要求和同事的团结协作等。通过这样的描写, 受众就能清晰的看到:成功首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 其次要注意团队协作意识, 读者或者观众就能从中收益, 满足自己的需要。

2.2 注重发掘先进的科学理念

唯物主义认为, 思想对意识具有反作用, 先进的科学理念可以指导人们进行科学研究。中国社会的科学研究水平相对低下, 创新性不强, 很大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先进的科学理念作指导, 因此在进行科技人物报道中必须注重对科技人物的先进科学理念进行总结提炼, 通过新闻媒介在全社会广泛传播先进科学理念。科技人物报道应当注重描写科技人物的思想, 塑造开拓创新的科学研究氛围。在和讯网对卢强院士的新闻报道中就做的很好, 如卢强院士在研究受阻经历一次又一次失败时, 他认识到科学无坦途, 只有坚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 才能成功。通过这样的描写, 对读者能够起到教育的作用, 使他们牢记先进的科学研究思想。

2.3 宣传人格魅力与精神内涵

言语和行为是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感受的一种表现形式, 科技报道必须坚持宣传科技人物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内涵。如宣传科技人物的无私奉献、勤俭节约精神。把科技人物具备的优良传统通过科技人物写作展现给受众, 使读者或观众在潜移默化之中将科技人物的优良传统作为自己为人处事的标准。和讯网在对卢强院士进行报道时, 尤为注意报道卢强院士的人格魅力。文章写道, 卢强院士当时研究环境非常艰苦, 住房紧张, 他为了不影响邻居休息, 经常在卫生间里进行写作。这正是对卢强院士无私奉献精神的着重描写, 表现出卢强院士优秀的人格魅力。对科技人物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内涵进行宣传, 有利于丰满科技人物形象。可以使读者认识到自己与科技人物在精神和人格上的差距和不足, 把科技人物作为榜样, 勉励自己。

2.4 必须重视揭示科技规律和科技探索的含义

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是科技写作的基本职能, 科学和技术是科技报道的基本内容, 科技人物是科技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科技人物报道中必须重视对科研成果中的科技规律进行揭示。在对科技规律进行揭示、提炼时, 应当注意向受众传达科技探索的真正含义。增加报道的可读性、可视性和教育性。如在和讯网对卢强院士的报道中, 着重对支撑卢强院士不畏艰难的精神支柱进行了描写。文中这样写道, 当卢强院士遇到困难以后, 他没有考虑自己的辛苦, 而是首先考虑国家的利益, 他说, 如果自己不坚持下去, 那么在输电控制领域就可能被国外企业牵着鼻子走, 为了国家利益他必须坚持下去。这就是科学探索的真正意义:为国家和人民造福。科技人物报道不但要揭示科技规律, 更应通过对科技人物的报道, 向读者或者观众揭示真正的科学探索含义。

3 结论

科技人物报道必须尊重事实, 符合社会价值取向。科技人物报道必须深入传播科技人物的先进思想和优良传统, 大力宣传他们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内涵, 注意揭示科学规律和科学探索的含义, 这样发挥科技人物报道的积极作用, 对受众进行正确引导。科技人物报道必须将科学性、创新性和趣味性有效结合, 提高作品的吸引力。只有不断完善科技人物报道技巧, 才能产出更多优秀的新闻作品, 发挥先进科技人物对青少年成长的榜样作用。

参考文献

[1]梁索平.浅谈科技新闻报道的问题和对策[J].青年文学家, 2013 (12) .

[2]邓晓丽, 李浩鸣.科技新闻深度报道的科学认知问题[J].科技传播, 2010 (4) .

[3]吴飞, 程怡, 姚晓玉, 等.2005—2006年新闻学研究综述 (下) [J].当代传播, 2007 (4) .

[4]刘新荣.新新闻文体特质辨析[J].当代传播, 2006 (6) .

[5]邓涛.网络新闻写作之基本规律[J].新闻三昧, 2005 (12) .

8.科技史 昨天的科学报道 篇八

化学通信

其他星球可能存在这样一些文明社会,他们以或闻或尝的方式,通过化学物质来彼此交流。虽然这看起来不太现实,但理论上的可能并不能排除。要设计出一个能够大量、高效地传播信息的化学系统,至少在纸面上并不困难。在我们看来,这样一个通信系统当然是奇怪的,因为我们的世界观受到了我们奇特的听觉和视觉结构的局限。这种世界观的局限甚至在研究动物行为的学者当中也有体现:他们喜欢的是那些交流方式和我们相似,因而更容易分析的动物。但有一点是越来越清楚了,那就是化学系统才是许多动物交流的主要方式,或许还是大多数动物交流的主要方式。

—爱德华·欧·威尔逊(美国生物学家、社会生物学奠基人)(根据《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环球科学》2013年5月号“经典回眸”栏目)

新知科技改变生活

【世界首款飞行汽车将上市】:

美国Terrafugia公司近日宣布,该公司推出的世界首款飞行汽车—Transition将在2015年上市,售价预计为30万美元。Transition拥有两个座位、4个轮子和能够折叠的翅膀,既像轿车,又像私人飞机。购买者必须拥有飞行员执照,并需要通过20个小时的飞行测试。

via 网易

【“移民火星”尚需耐心等待】荷兰“移民火星”计划项目负责人表示对计划的实施打退堂鼓,认为这个项目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了想象,2023年恐怕难以成行。该项目总部竟然设在荷兰一处出租屋中,目前8万多名报名者的报名费已超过100万美元,中国的报名者已经为该项目贡献了十多万美元报名费。

Via 科学探索

9.第三届科技节报道 篇九

开幕式表演主持词

2014年11月20日

节目安排:1.舞蹈《沮漳春潮》;2.跆拳道表演;3.舞蹈《母亲》;4.歌曲小组唱《我相信》;5.舞蹈《千瓣莲花》;6.水火箭及航模表演;7.歌伴舞《魅力当阳》。

1.时令虽至初冬,我校春潮涌动。沮水河畔的当阳二高,乘着课程改革的春风,奋勇向前,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看,在第三届仲宣体育艺术节暨第九届科技节,当阳二高又一次涌动起“沮漳春潮”。

请欣赏舞蹈《沮漳春潮》。表演者:高一高二音乐班学生

2.跆拳,顾名思义,指的是脚的踢击和拳击;“道”则是代表道行,是自己对礼仪的修炼。跆拳道精神就是“礼义廉耻,忍耐克己,坚忍不拔,百折不屈”。跆拳道以其变幻莫测,优美潇洒的腿法著称于世。它通过竞赛、品势和功力检测等运动形式,使练习者增强体质,掌握技术,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请欣赏跆拳道表演。表演者: 学校跆拳道队

3.世界因为感恩而美丽,让我们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党和祖国,给我们一个幸福的太平盛世;感谢母亲,把我们带到这个美丽的世界。

请欣赏舞蹈《母亲》,表演者:高一高二音乐班学生

4.相信梦想,相信奇迹;相信未来,相信自己。因为自信,我们可以在天空自由飞翔;因为自信,我们可以在地平线纵情奔驰。我们相信希望,相信世界将因我们而精彩无限。

请欣赏歌曲小组唱《我相信》。表演者:张艺琪等

5.美丽的玉泉,有一种美丽的莲。她花瓣繁多,重重叠叠,拥有千瓣莲的美好名称;她婀娜多姿,又不失形态富丽,在喧嚣中独守一份恬淡与宁静。

请欣赏舞蹈《千瓣莲花》。表演者:高一高二音乐班学生

6.一飞冲天,是我们从小就有的梦想。接下来,由我校航模教练洪平老师率队进行水火箭和航模表演。水火箭可以直观了解导弹、火箭的发射升空和回收过程。航模则是多旋翼四轴飞行器和米格29战斗机模型的飞行表演,它们外形逼真,飞行性能良好,是理想的科普器材。精彩的表演将会带领我们走进神奇的科学世界。

请欣赏水火箭及航模表演。表演者:

水火箭 高一 王强 张征兵 王久睿 韩剑飞 李星;高二 彭荣彬 金格 张诚 杨沅 胡雪峰 郭豪 席睿。航模 高一 张昊天 张帆 潘钟澳 方国庆;高二 宋均琦 饶晓宇。

7.当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当阳,物藏丰富,经济繁荣,是湖北十强县市;更有一批批仁人志士从这里走出,投身于祖国的解放和建设事业。古城当阳,人杰地灵。生活在这片宝地,当阳二高三千学子定当志存高远,为家乡更快更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10.第三届科技文化节主持词 篇十

男1: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合:大家xx好!男1:我是主持人xxx 女1:我是主持人xxx 男2:我是主持人xxx 女2:我是主持人xxx 女1:四月的阳光温馨恬静,四月的微风和煦轻柔,四月的天空白云飘逸,四月的校园热烈欢腾。

男2:春风贺喜无言语,花枝招展满校园.在这莺歌燕舞,绚丽多姿的日子里, xxxxxxx第三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在此拉开序幕。

女2:为贯彻我校“进取、创新”的办学宗旨,进一步深化校园文化建设,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工程向纵深方向发展,营造活跃、浓郁的科学和人文精神氛围,提高在校学生学以致用和创新能力,为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我校校团委精心组织了第三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各学院团总支积极筹备,热情参与,竭力为大家献上一场精彩的科技盛宴。

男1:当今世界科技领导着社会的发展,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用科技武装头脑,提高学习科学文化和知识的意识和积极性。

女1:在这里,同学们 高扬智慧的风范,让思想翱翔,唱响青春的旋律,把诗意的飞扬.男2:这一切,充分展现了女院学子的青春活力,展现了当代青年的精神风采.女2:这一切,也充分体现了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 见证着我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累累硕果

男1:所以在科技文化节期间,我校将组织一系列的学术、科技、文体活动,希望同学们都能在科技文化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活动,真正感受到文化节的魅力所在。

女1:让我们共同期待同学们在本次科技文化节中精彩的表现,并祝愿本次科技文化节取得圆满成功!

男2:下面让我下面由我介绍出席本次开幕式的领导和嘉宾他们是xxxxxxx„„让我们再次用热烈的掌声对他们的来到表示诚挚的祝福和衷心的感谢!

女2:现在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xxx致开幕词。

(结束语)

男1:春天的阳光,让人心情绚丽

女1:灿烂的锦绣,处处笑语欢歌

男2:铿锵的鼓点,撞击年轻的心扉

女2:感动的旋律,展示xxxx的风采

男1:今日的盛会,是鸿鹄励志的雄壮

女1:明天的锦绣,是鲲鹏展翅的恢宏

男2:科技文化的气息充斥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科技之光在我们头脑闪烁

女2:正是因为有了科技,才有了创新的理论品质;正是因为有了文化,才有了深厚的文明内涵

男1:让我们在拼搏中放飞青春梦想,让我们在奋斗中拥抱明日之光 女1:山东女子学院第三届“创新青春梦想,点燃科技之光”科技文化节开幕式(合):到此结束

11.让科技新闻报道可信又可看 篇十一

科技新闻与普通新闻在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上是一致的,即要坚持真实性、思想性、时间性、用事实说话。但科技新闻报道由于专业性比较强,使得采编较难把握其尺度和方式,导致科技新闻报道做起来要比普通新闻的报道更难。

一、科技新闻报道要有可靠且权威的消息来源

目前,经常在各种传媒上出现一些虚假新闻报道,特别在现代网络媒体上更为频繁。其中“假新闻”中,科技新闻报道占了很大的比例。

如2001年7月22日,《北京青年报》刊登大篇幅报道《美国医生操刀换人头》,称美国医生怀特教授将赴乌克兰进行人类历史上首次人头移植手术。7月25日,方舟子将这则新闻收入新语丝网站,并批注:“智力稍正常者都不会相信。”方舟子“考证”后指出,有关怀特医生换头术的报道最早出自美国超市小报《全国探究者》,也有媒体认为该报道的始作俑者是美国广播公司。

不管始作俑者是哪个媒体,国内媒体的编辑在编发国外科技新闻时,首先应查找信源,如果信源是《全国探究者》这类小报小刊,那就得“严重存疑”。一般而言,《自然》《科学》等严肃的科学期刊才是最可靠的信源。其次,编辑应咨询相关领域的国内专家。像换头术这种难度极高而且存在明显伦理争议的手术,如果没有技术障碍,那么国内专家应该是知晓的。向这些专家咨询一下换头手术的可行性,就能对这个新闻的真伪有一个初步判断。

造成虚假科技新闻报道的原因有二:一是部分记者或媒体为追求一时的轰动效应而道听途说或闭门造车制造出来的,这样的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但是在虚假报道中尚属于次要成分;二是记者或编辑不追求精准,对报道的来源把关不严造成的,并没有主观上的故意,这是造成虚假科技新闻报道的普遍现象,属于主要原因。

分析各种事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科技新闻报道一定要有可靠且权威的消息来源。所谓可靠,就是新闻事件是记者编辑亲眼目睹的或消息来源经得起考证的;所谓权威来源,就是报道内容来自足以证明报道真实性的权威部门或权威人士,即新闻事件的直接当事人或相关部门的新闻发言人。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虚假报道让新闻失去了其固有的意义,而且还容易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到一些人的健康和安全。因此,作为新闻工作者和大众传媒,一定要把好新闻报道的真实关。

对于科技新闻报道真实性的把握,关键在于把好报道的来源关。记者或编辑要亲自向新闻的第一接触者进行核实,在无法联系到第一接触者的情况下,至少也得要权威部门的新闻发言或检验证明数据。只要做到了确保报道来源的权威性,虚假科技新闻报道就能最大限度的被减少。

二、科技新闻报道语言要做到专业且通俗易懂

科技新闻报道的往往是前沿科技,事关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因此备受大众关注。但是,科技新闻报道也有让记者编辑为难的地方,就是如何讲清一些生僻的专业术语又不失去其科学性,否则就会影响到报道的传播效果。

对于专业术语的解释,要根据专业术语在报道中的重要性和本身内涵的复杂性而确定解释的形式,一般可分为括号解释法和单独解释法。对那些在报道中不起重要作用或本身的内涵一两句话就能解释清楚的专业术语,就在其后面直接加以解释,并把解释用括号括起来,这种方法谓之括号解释法。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在报道中第一次出现的专业术语后面实施解释。对那些在报道中起重大作用且本身内涵一两句话解释不清的专业术语,就应在报道中单独用一段或几段加以解释,这种方法称为单独解释法。用这种方法时,如果是消息,解释可以放在报道主体部分开头的第一段,如果是倒金字塔的消息则可以放在报道的结尾部分;若是通讯,除了可在文章中单独成段解释外,还可以单独成篇附在通讯的后面进行解释。

值得肯定的是,绝大多数的科技新闻报道都对报道中涉及的专业术语进行了解释。如新华社2004年1月8日播发的《我国开始全面建设最大科研装置正负电子对撞机》这篇报道,就在报道的结尾部分专门对“正负电子对撞机”作了详细的介绍。有了专业术语的解释,报道可能会稍微长点,但绝不是琐言,它不会削弱报道的宣传效果,而且还会增强报道的宣传效果,因为清楚明了是吸引受众的前提。

当然,对于那些在一个时期内大众传媒报道中反复涉及的、其内涵并不复杂的专业术语,就不一定在每篇报道中都进行解释了,只在初始的报道中解释清楚即可。如“禽流感”,报道开始涉及这一专业术语时必须解释清楚,在其后的报道中可以不进行解释,因为它的内涵较简单,在当时已经被受众理解了。

三、科技新聞报道方式要在理性的基础上讲求艺术

由于专业性强,科技新闻报道往往容易被写得太理性,像试验报告性的或学术性的不伦不类的东西。由于这种东西干巴巴、枯燥无味,一般很难吸引受众。一条没有多少受众的报道,能有多大的价值?有多大的社会效果?没有多大价值、没有多大社会效果的报道写了也等于是白写。因此,记者在进行科技新闻报道时,一定要在理性的基础上注意讲求报道艺术。

我国目前大众传媒上的科技新闻报道,很少讲究报道艺术,其例子俯首皆是。如2004年4月20日《大众科技报》刊登的《我国纳米技术再获重大突破》一稿就是如此。此文比较长,有1000多字,其导语是这样写的:“日前,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实验室利用纳米尺寸的孪晶强化金属的新途径,成功研制出超高强度和高导电性纳米孪晶纯铜。”由导语部分的写作风格可以看出报道主体部分的写作风格。这种写作风格是不受受众欢迎的。不说别的,仅就报道的导语来说,一般的受众一定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什么是“纳米尺寸”?什么是“孪晶”?什么是“纳米孪晶纯铜”?而这些问题,在报道的主体部分也没有解释清楚。不但如此,报道的主体部分还出现了不少没有解释的“脉冲电解沉积”、“铜晶须”等专业术语。专业术语的滥用,使这篇报道很难让一般受众所明了。然而,要想让这篇报道通俗易懂,其实方法很简单,这就是不用或少用专业术语。在报道的主体部分把“纳米”技术等专业术语解释一下,受众也就没有读不懂的了。因此,把报道写得通俗易懂,是科技新闻报道写作的基本艺术。

其实,要想把科技新闻报道写得生动活泼也不难,常用的方法就是运用比拟和比喻。在科技新闻报道中,比拟的手法要比比喻的手法用得多些,而在比拟的手法中拟人法要比拟物法用得多些。如湖南省《常德日报》1990年3月5日刊登了一篇关于淘汰水稻老品种的报道,题为《我的退休报告》,通篇用的是拟人的手法。报道把要淘汰的水稻老品种比拟成人,而且用的是第一人称。报道开头第一句话就写道:“我老了,我该退休了。”然后接下来,写了“我”的出生年月日及地点;写了“我”的生活习性及生活规律;写了“我”曾为农村、农民作出过的贡献与成就;写了“我”的衰退这一不可抗拒的规律与事实;最后写了“我”的宽阔胸怀,为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该退则退。就这样把一篇本来不好写的科技新闻报道写得既通俗易懂,又生动活泼。

综上所述,搞科技新闻报道要做到有可靠且权威的消息来源,要做到专业而不难解,要在理性的基础上讲求艺术。如果这三方面都做到了,那么离做好科技新闻报道就越来越近了。

参考资料:胡德桂.科技新闻报道需要注意的三个问题[J].新闻记者,2004,(7)

梁一高.现代新闻采访学教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刘海贵 尹德刚.新闻采访写作新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2.第三届科技节报道 篇十二

2014年8月8日, 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许又声在湖南广播电视台调研时, 对《绝对忠诚》给予高度评价。他说, 在“新闻立台”这方面应该说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这突出表现在《湖南新闻联播》在主题宣传方面更加鲜明, 权威性更强, 在传播正能量、主旋律的同时, 也在新闻手法上也有创新, 使得我们的新闻联播更加的好看, 老百姓也愿意看。

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主任、少将孙继炼说:“绝对忠诚在我们这个社会里非常需要。我是这样理解忠诚的, 你们的节目当中有句点评我非常认同, 受命之时忘其家, 击鼓之时忘其身。”

《绝对忠诚》是电视新闻创新之路中的范本, 堪称电视科技传播的经典之作。

1《绝对忠诚》的策划技巧

科学家是科学活动的主体, 科技新闻报道常常涉及科学家形象的传播。随着时代的变化, 科技人物报道作为科技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在选题策划和细节描摹中不断创新。

1.1 选题紧扣时代脉搏, 从小人物见大愿景

一个好的电视新闻节目不仅要让观众第一时间了解到新闻事实, 更要使人观后余味长留, 发人深省。《绝对忠诚》的选题定位于一批不为人知、淡泊名利的“人民科学家”传奇人物, 避开了常规的选题路径和正面报道同质化的可能。在中国科学院、解放军总装备部等单位的支持下, 湖南卫视《绝对忠诚》系列报道组派出11个摄制小组, 南到西沙, 西到伊犁, 高至海拔4900米的昆仑山, 足迹遍布祖国各地。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 节目组挖掘到了珍贵的新闻人物, 报道还原了他们一个个真实的科研故事, 让许多默默无闻、鲜为人知的科学家的形象渐渐高大、丰满起来, 让受众能够通过电视摄像镜头走近这些忠于党、忠于人民、为国家利益无私奉献的科技工作者群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为于繁华中沉淀大爱, 于喧嚣中不忘初心。物欲横流的时代对精神世界的需求让受众更偏好纯粹的、有价值的新闻。湖南卫视此次通过新闻的叙事手法让观众们第一次领略到科技人物的魅力。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程度越来越高, 人们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也越来越高, 对事物的理解力和判断力逐步增强, 表现欲与求知欲也更加强烈, 渴望担任更多的社会角色, 而且公众对信息量的要求越来越多, 他们已经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媒体所传播的信息, 他们希望能够主动参与到新闻传播中来, 能够自己发现和传播信息, 展示自己的思维, 表现自己的观察力与组织分析能力, 这就对电视新闻中科技人物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满足上级要求、弘扬主流思想, 又要满足受众收视偏好, 表达群众的愿望、传递群众的心声。《绝对忠诚》看似是对11位“人民科学家”的赞扬和歌颂, 实际上, 从中表现出的大爱、奉献、无私、专注也是对现今浮躁社会的一种暗讽, 对新时期人物报道的一种大胆探索, 在特殊的社会转型期对公众意识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1.2 新闻策划注重细节刻画

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编辑为使某些选题获得预期的传播效果, 对新闻报道活动进行规划和设计, 并写在报道实施过程中不断接受反馈, 修正原先设计的行为。[1]受众对科学家的工作状态和生活状态相对陌生, 所以对科学家真实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报道更能满足受众的求近心理。科技领域高、精、尖的特点又让很多记者难以驾驭, 不能在专业领域与科学家进行深入探讨, 这就需要记者巧妙转移报道重点, 在进行科学人物报道前, 对报道对象的前期资料进行收集、整理, 并制定合理的报道计划。经过策划后的新闻结构严谨、主题鲜明, 再加上对细节的描摹使得新闻更为生动形象。《绝对忠诚陈偿篇》记叙了生物学家陈偿在南沙群岛艰苦科研, 对珊瑚进行退化病理研究的故事。记者进入陈偿的实验室后, 利用许多细节刻画了陈偿的工作习惯和个人品格。“实验室里, 见不到一块钟表。陈偿说, 用不着, 他的习惯是, 当日功当日毕, 样本分析不过24小时。”记者通过对实验室内钟表的观察, 表现出陈偿忘我奉献, 专注科研的决心和耐心。

2 人物采写过程的特殊技巧

2.1 采访方式多元化, 随机采访增多

传统的科技人物报道中, 采访以面对面的约访形式进行, 记者在采访前已经设置好了问题提纲, 被采访者的回答往往也偏向程式化, 导致科技人物报道千篇一律。随着传播环境的进一步开放, 记者的采访方式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绝对忠诚陈偿篇》中, 记者全程跟踪拍摄生物学家陈偿工作的全过程, 拍到他下水采样时, 立即传来渔船的轰鸣声。记者随即提问:“你会耳鸣么?”陈偿答到:“反正我天天都耳鸣, 哈哈”这样的一问一答, 既能够满足记者的采访要求, 又显得轻松自然, 不落痕迹。

2.2 以人为本的叙事化表达

这部长达11集的系列新闻中, 一共讲述了11个来自不同领域的科学家的故事, 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杨壮说:“上帝死了, 杨红兵、车著明、高敏忠依然鲜活在那里, 精忠报国, 车著明85岁的老妈妈还在那里, 位卑未敢忘忧国。绝对忠诚, 就是忠诚于党、于国、于人民, 于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绝对忠诚, 就是我们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忠诚在那里, 我们就应该在那里。”该片选题有深度, 话题有热度, 叙述有温度, 记者以第三视角真实还原了科学家们的生活常态, 在满足受众好奇心理的同时也进一步刻画出了“人民科学家”的光辉形象。

2014年4月10日播出的《杨红兵:狼心山下航天人》一集中, 解说词这样写到:“那时候, 杨红兵经常一个人久久地眺望着狼心山, 曾经让他壮怀激烈的大漠, 这时多了几分荒凉。曾经的天之骄子,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 似乎有些风光不再。就在此时, 当过兵的父亲给儿子打来电话, 他说, 你要是走, 就是个逃兵。”

湖南籍的航天人杨红兵离开湘楚大地远赴甘肃酒泉, 浩瀚的大漠赋予它豁达的心态, 可硬朗的男儿也会有脆弱的时候。1993年, 他一心想要回家, 不料却遭到老父亲的强烈反对。这里表现出了杨红兵的个人情感, 也映射出了一个时代的特征。90年代初期, 市场经济迅猛发展, 下海经商潮席卷大地, 不少年轻人在物质世界和精神家园中游离, 身在西北的杨红兵也不例外。可是自身对航天事业的热爱及家人的支持让他毅然选择扎根沙漠, 一干就是26年。

《杨红兵:狼心山下航天人》结尾处, 记者这样写到:“在大西北的狼心山下, 有一万五千多名像杨红兵一样的科研人员。他们来自五湖四海, 为了祖国的航天梦想, 告别家乡、告别繁华, 一头扎进了戈壁黄沙、苍鹰旷野的世界, 一待就是十年、二十年, 甚至埋骨狼心山下, 再也没有回到自己的家乡。当我们为中国航天员迈出太空行走第一步、为玉兔登陆月球而鼓掌欢呼、扬眉吐气的时候, 不要忘了把掌声献给那些坚守在狼心山下的人们。为了在火箭发射时不缺位, 他们一次次缺位了亲情, 就像杨红兵一样, 父亲21次住院, 他却一次也没能回去探望照料。大漠之上, 狼心山傲立苍穹, 与它相伴的航天人都有一颗热血雄心, 他们的心脏为祖国而跳动, 中国梦在他们手上托起。狼心山精神, 是我们这个时代不该遗忘的传奇。”从单一人物的白描到对特定人群的刻画, 仅仅十几分钟的节目以小见大, 用小人物烘托大主题, 深入浅出, 高屋建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兢兢业业的科学家们的辛劳付出。科学家们怎么生活?他们和家人怎么相处?他们是否非常冷漠高傲?观众们都非常感兴趣。《绝对忠诚》生动再现了他们的真实生活状态, 也是对观众质疑的最好回答。

3 人物报道的电视化表达

3.1 叙事语言视觉化

作为一档电视新闻节目, 其画面与声音的配合必须十分紧密, 这就要求记者在撰稿时要充分体会画面含义, 使稿件语言充满视觉化气息。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画面配合语言的叙述更能够让受众印象深刻。首先, 对于环境的描述细致入微、跃然纸上。无论是风沙漫天的戈壁还是荒无人烟的小岛, 通过文字和画面的相互交映可以全方位还原科学家的生活环境, 也让我们认识到了一个真正忘我的科研工作者。其次, 将高深的科学术语通俗化表达。例如, 在《绝对忠诚王俊杰篇》中, 王俊杰这样解释恒星观测站的作用:“恒星和人一样有一个出生发展老年死亡的过程, 我们这个望远镜主要在它怎么诞生怎么形成的阶段, 也就是婴儿阶段的恒星。如果它建成, 我们就能看到恒星在分子云中怎么形成, 有些什么分子气体。”这样的表达方式让受众轻松地理解了观测站的主要职责, 直观又不失幽默。

3.2 真实的表现手法

现如今, 为了满足新闻时效性, 很多新闻容易粗制滥造。科技传播也往往集中在对科学家的科研成果的单一报道。《绝对忠诚》一反常态, 高超的制作水平使得它的品质感极强, 朴实又不失文学韵味的解说词、时而磅礴大气时而细致入微的画面、快慢适中的剪辑节奏让这个写实的新闻专题片处处流露着纪录片的影子。真实的创作理念加上平实自然的叙述让人们将关注点全都转移在了新闻人物身上。

每集节目开始前, 都有一段长达30秒的宣传片。驰骋的海鸥、踏沙的脚步、无垠的公路、沉默的墓碑、下海的打捞者、林中的研究员、腾空的火箭、敬礼的士兵, 这些具象的画面生动刻画了人民科学家的生活环境, 还原了奋斗在科研一线研究者的真实品格。这里还有一段画龙点睛的无声解说词, 此时无声胜有声, 嵌入画面的豪迈字体潇洒地书写着:“你把生命交给了浩瀚, 从此雄关漫道真如铁。八千里路云和月, 君问归期, 应是中华崛起时。”字字铿锵有力, 句句落地有声。文学手法在电视新闻中的应用使得新闻不再呆板无味, 在“真实”的前提下使用恰当的修辞, 可以更好地呈现新闻事实。

3.3 精良的电视制作技术

在中科院敦煌戈壁荒漠研究站观测点五道梁, 风沙掩盖了来路, 落日照亮了归途。记者四月初采访时, 还是零下两度, 空气含氧量只有平原的一半, 可坚守荒漠29年的屈建军及其队友在此艰难跋涉, 喝着凉水啃着馕, 风沙吹进科学家的嘴巴和眼里, 可他们微笑着, 这微笑中有对科学事业的热爱, 也有对人生的坚定选择。记者用镜头和文字将这一切记录下来, 大摇臂长镜头的使用令沙漠的壮阔一览无遗, 瞬间的抓拍和特写让我们能从主人公突起的皱纹、嘴角的微笑和坚定的眼神中体会到一丝特殊的情感。

在震撼人心的画面背后, 我们也能够感受到新闻工作者扎根一线的奉献精神。为获取最优秀的素材, 他们与科学家一道披星戴月、风餐露宿, 映照出记者对新闻事业的绝对忠诚。

4 关于科技人物报道形式创新的思考

首先, 利用新媒体平台, 打造网台互动的全媒体时代。科学家是一个令人敬佩的群体, 同时也是一个知名度高、曝光率低的群体, 他们常年伏案研究或实地考察, 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个震惊世界的科研成果, 却往往忽视这些成果背后的故事。湖南卫视《绝对忠诚》播出之后, 这一低调的群体获得广泛关注。网台互动的最佳模式使节目宣传最大化, 红网等网站推出专版报道, 将节目视频与节目文本、网友评论、权威发言同时推出, 多角度全方位地满足了受众的视听需求。

其次, 激发受众兴趣, 有意设置相应议程, 对舆论方向进行正向引导。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 已经成为当今时代最具引导性和支配性的力量之一, 而网络逐渐由WEB1.0“门户网站”的时代迈入WEB2.0的互动时代, 微博、朋友圈成为时下最流行的互动工具。在这里, 热点话题的产生、发展给公众集体意识带来了极大影响。节目播出后, “绝对忠诚”、“人民科学家”等热词应运而生, 在浮躁的社会给“金钱至上”的价值观以致命打击。科学家的忘我与无私在该片中得到集中体现, 这与现如今奢靡浮夸的贪腐之风形成强烈对比, 广大网友的参与不仅最大程度调动了传播介质, 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节目的传播效果, 最大范围传播正能量。

再次, 充分调动传播主体的积极性, 从多角度、全方位对科学人物进行立体解读。在科技传播系统中, 科技信息的传播者、接受者以及“守门人”都被称作是科技传播主体, 三者共同组成了科技传播系统复杂的结构, 共同推动科技传播系统逐渐向有序化发展。[2]科学家主体和高校师生作为科技传播的主要传播者肩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他们不仅需要全身心进行科学研究, 还要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及时总结, 才能够有更快更好地提高。而科学传播的过程恰恰就是反思总结的过程, 科学家们可以将实验进展及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享, 在不影响实验结果的前提下进行有序传播, 为科技传播提供必要素材。同时, 作为科技传播的接受者, 每位受众对科学领域的关注度不同、兴趣点不同, 但我们都应充分尊重珍贵的科学信息, 在不同领域中提炼精华, 实现多学科间的融会贯通。“把关人”理论是传播学的基本原理, 又称为“守门人”理论, 是由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 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新媒体的产生必然会对传统媒体带来冲击和影响, 这就要求传统媒体要推陈出新不断改革, 适应新生变化。有学者认为, 在新媒体时代, 应该弱化“把关意识”, 给公众更多的表达空间。但笔者却认为, 随着媒体环境的进一步开放, 才更应该严密把关, 确保传播效果。科学传播的网络的碎片化使受众冲破了时空限制, 同时可以多次反复观看视频, 更好地体会新闻内涵。碎片化的信息往往具有一定的导向性, 网络编辑根据视频内容将其分类整理, 并配上锦上添花的评论与图片, 同屏共振, 推动有效传播。

综上所述, 电视新闻中对科技人物的报道一定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用新的选题思路表达科技人物, 用新的叙事结构讲述科技人物, 用新的表现手法刻画科技人物, 用新的传播方式宣传科技人物。只有这样, 科技人物的形象才能够更加鲜活, 进而推动各界对科技的重视, 加速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蔡雯.新闻传播的策划与组织[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1:5.

[2]李皋阳.论网络时代的科技传播机制[D].河北师范大学, 2012.

上一篇:全国书法作品展下一篇:入党积极分子七一建党节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