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医疗卫生现状调研报告

2024-07-31

农村医疗卫生现状调研报告(精选9篇)

1.农村医疗卫生现状调研报告 篇一

优化卫生资源配置 推动卫生事业科学发展

--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调研报告

当前,我市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面临机遇与挑战。面对挑战和压力,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更好地把握机遇实现大发展,又一次历史性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全市卫生事业要取得新的突破、新的发展,必须做到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以新的理念和认识重新审视卫生工作,以新的思路和举措推动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玉门市卫生资源状况

我市现有市属医疗卫生机构82个,病床610张。其中:城市设立医疗卫生机构25个,即2家县级综合医院、1家中医院、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8家个体诊所及妇幼保健站、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各一家;农村设立卫生机构57个,包括11家乡镇卫生院、46个村卫生室。各医疗卫生机构共有业务用房32686平米,医疗设备价值3908万元。卫生专业技术人员675人,其中市属医疗机构正式职工486人,临时聘用110人,乡村医生53人,个体诊所26人。按全市18.9万人口计算,每千人拥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37人。

二、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1、农村医疗资源基础薄弱。截止2007年,由于我市农村医疗机构实行乡办乡管、乡办村管,由于乡村两级财力有限,对医疗机构投入极少,致使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基础设施简陋、医疗设备匮乏、人员素质不高、医疗水平长期处于低水平运行阶段。2007年我市实行乡镇卫生院划归县级管理,市委、市政府加大对乡镇卫生系统的通入力度,落实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由财政支出,但是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历史欠账多,还是从根本上没有缓解基层医疗卫生条件差的现状。

2、卫生人才流失严重。卫生人才是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只有两名副高职称医生,中级以上人员仅占19.4%,本科学历占14.4%,高职称、高学历人才奇缺,且都分布在县级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特别是条件艰苦的移民乡卫生院人才匮乏,严重影响医院的技术进步和建设发展。近年来,由于老市区医疗机构经营困难,职工工资没有保障,据统计,2002年以来,市第二人民医院和中医院外流人员达130余人,其中大多数是单位的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使我市卫生人才薄弱的状况更是雪上加霜。

3、卫生重大疾病防治和公共卫生安全问题较为突出。目前,我市重点地方病之一的鼠疫,其疫源地面积为10572平方公里,疫源地动物间疫情持续猛烈流行,随时可能在人间发生疫情。同时,我市结核病、乙肝等传染病发病率还处在较高的水平,尤其是移民地区和部分边远乡镇,发现率低,传播率高。此外,随着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流动性的日益频繁,人禽流感、艾滋病、手足口病等重大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几率大大增加,防治形势不容乐观。

4、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负债沉重。近年来,因缺乏有效的投入和保障机制,各家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在自我发展的同时,背负着巨大的债务包袱。据统计,现全市各医疗机构累计负债4000多万元,其中三家县级医院负债3000余万元,乡镇卫生院负债900余万元。

三、优化卫生资源的配置的思路。

1、解放思想,进一步增强办好卫生事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深刻认识办好卫生事业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增强大局意识和真抓实干的思想观念。发展卫生事业,不断提高全民健康素质,不仅关系人民群众的健康,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全市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把卫生事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统筹谋划,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此外,医疗卫生工作涉及政府多个部门,单纯依靠卫生部门的努力,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各有关部门必须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和卫生工作全局的高度,综合分析医疗卫生服务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加强对医疗卫生改革发展的统筹协调,加强部门协调配合,依靠多方面力量,共同研究解决的途径和办法。卫生系统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从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出发,狠抓工作落实,力求工作实效。对部署的工作必须紧抓不放、靠前指挥、督促检查、确保落实。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

实际,使各项政策、措施更加符合我市卫生工作实际。

2、立足让百姓“少生病”,完善公共卫生体系。

要重点抓好公共卫生“五个体系”的基础设施和机制建设。一是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健全卫生应急管理和协调机制,完善卫生应急预案,完善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健全监测预警系统、医疗救治系统和指挥系统,切实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做到信息畅通,指挥高效,反应迅速,处理果断,保障有力。二是加快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努力构建慢性病防控体系,落实急性传染病的防控措施,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对严重疾病实施有效预防、控制和康复。三是全面建设卫生执法监督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卫生监督执法网络,加强食品、药品、餐饮卫生和职业卫生监督,建立统一、高效的食品卫生监督执法机制,切实提高饮食经营单位和公共场所卫生安全水平。四是建立公共卫生机构与医疗、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机构的合作机制。构建城乡公共卫生安全网,巩固和健全县、镇、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选派市区和城镇优秀医务人员到农村服务,鼓励城乡医院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五是建立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和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的长效机制。广泛宣传和深入开展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促进活动,扎实推进环境卫生各项管理活动,努力构建与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城乡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促进社会健康、环境健康、人群健康。

3、立足让百姓“看上病”,优化卫生发展环境。

要把卫生扶持的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发展更多的基层服务机构,把一般的基本医疗服务放在基层。一是建立和完善农村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加大卫生支农力度,重点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的建设管理,提高卫生院综合服务能力,强化村卫生站公共卫生服务职能,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农村合作医疗水平,让农民小病不出村,一般疾病不出镇。二是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做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规划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等“六位一体”功能,发挥中医药在社区的优势和作用,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全面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水平。三是大力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积极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进一步完善我市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努力打造一批名院、名科、名医,提高中医医疗服务水平;建设一批名药、名厂、名店,推进罗浮药谷建设,促进我市中医药产业快速发展。

4、立足让百姓“看好病”,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一是完善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公立医院的软硬件投入,加快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市区分院、市中医医院新院和市妇幼保健院的建设工作,加大薄弱乡镇卫生院改造力度,进一步改善诊疗环境,提高医疗技术,提升服务水平。二是要严厉打击各类违反卫生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加强执业医师、护士的准入和医疗机构的监管,严格医疗服务规范,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三是加强医院管理,引导医院坚持先进的管理理念,不断推出人性化服务新举措,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引导医务人员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扬奉献精神,钻研医疗技术,改善服务质量,同时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科学、尊重医务人员的良好社会风气,构建稳定和谐的医患关系。

5、立足让百姓“看得起病”,加强医药监督管理。

要加强对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纪律和技能教育。加强政风、行风、医德医风建设,强化行业纪律,完善监管工作机制,对医疗机构的违法违纪行为要严肃查处,坚决整治和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加强对医院、诊所的监管,严肃查处医疗机构利用“医托”或介绍费等不正当竞争手段扰乱正常医疗市场的行为。规范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切实降低药品成本,让利于民。加强对各医疗卫生单位的财务、药品审计监督,严格医疗收费监管,进一步控制医药费用,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努力使群众健康利益得到有效保障。

2.农村医疗卫生现状调研报告 篇二

2009年的8月, 笔者进行了农村走访, 主要关注农村医疗卫生。在江南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中, 已经很少能看见农林牧渔的景象,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称之为“社区”的农村形式。简而言之, 农民失去了原有的土地, 用一种称之为“流转”的方式将土地交给集体, 而自己则分到宅基, 造起别墅, 社区里还配备了相应的设施。笔者走访了吴模村、梅里村、农创村这三个村子。可以说, 这三个村这是发达地区农村的几个典型。

二、“新农合”来了

新农村建设给农民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 从人均收入到养老保险, 都有了很大的改善。这次关注的“新农合”同样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环, 新农合的到来, 到底给农村带来了什么?

(一) “新农合”在农村的接受情况

在笔者走访的3个村子, 农民无一例外参加了“新农合”, 2009年的政府补贴数额是240元, 农民自己出80元。这80元对于富庶之地的农民当然不算什么, 但是参加的动机仍然是不一样的。在吴模村, 村委会强制大家参与, 并且替大家交了80元的个人筹资。而梅里村和农创村, 情况就不一样了, 同样是强制参与, 这80元就得村民自己出了。尤其是梅里村, 其村民经济状况是走访的三个村里最差的, 村民还是要自己出这80元的合作医疗费, 原因何在?

吴模村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农村, 耕地被高价征用, 农民失去了土地, 得到了大笔的征地补偿款。由于村里的年龄结构相对老龄化, 所以大部分的征地款留在了村委, 由集体为大家找一条最适合的花销途径。所以每当有能给大家带来好处的事情, 就用这笔钱来做, 如大额医疗保险、农村合作医疗等等。农创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 江苏闻名, 是其他村子的榜样。村里的财务状况相对很好。农创村虽然说有贫困户, 但是一年的救济金多达3万元, 这对于一个农民家庭来说, 是足够的, 所以说, 实际上的贫困户是没有的。这样一来, 没有人在乎这80元, 得到实惠的还是自己。但是, 梅里村属于早期发展的新农村, 耕地早早被征用, 当时征地款不多, 村里的领导也没有经验, 没有想到社会变化这么大。征地款早早发给农民, 大家各自找出路, 当时看似很好, 但是现在看来情况并不乐观。现在留在村里的人很少了, 村委也没钱, 主要收入只有村里租给外面厂家的厂房租金, 一年60万元左右, 仅足够村委发工资。所以这80块钱只能自己交。

(二) 村民对于新农合的满意程度

在吴模村, 一位患过大病、动了手术的村民表示, 他住院花了14000多元, 报销了将近60%, 他表示“非常满意”。这一大笔钱对于农户来说是大半辈子的积蓄, 好在有了“新农合”, 要不然根本拿不出这么多现金来看病。可以看出, 新农合的报销机制是很好的, 是当场报销, 而不是事后解决, 这一点符合农民的切身利益。

这次调查中发现, 农民手中的现金很少, 遇到盖房子、看病等情况, 都要向亲戚借钱, 能借出钱的不多, 且范围广, 还钱也是有一点还一点。由此可以看出, 报销方式具有很大的便利性。

在梅里村和农创村, 笔者没有采访到大病户, 得到的是大家对于一些小病的数据。看病配药可以打七折, 这个数字听上去很诱人, 但是, 七折的背后是什么?有一种治疗高血压的药物, “新农合”的售价15.3元, 打七折是10.71元, 但是, 这种药在药店的售价是10.9元。也就是说, 实际上只便宜了两毛钱。据村里医生说, “新农合”的药物是从卫生院的进来的, 他们自己不能改变售价, 也就是说村里没得到好处。让农民不满意的原因还有一点, 许多农民的孩子没有留在农村, 而是进了城市, 找到了好的工作, 有了城镇医保, 也就是说, 爸妈买药, 孩子用医保卡去药店买, 根本不走新农合这条路。尽管村民对于新农合并非都满意, 但是都表示会继续参加。

三、农村医疗困境

(一) 医疗器械

在梅里村调查时, 该村医生提到了设备缺失的问题。他们看病用的是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压舌板。医生说他看病时最可靠的就是听诊器, 很多大医院靠诊疗仪器才查得出的病, 其可以靠听诊器查出来。这里虽然是好事, 但是也反映出了不容忽视的问题:医疗设备不足。在现在的社会, 病情只会朝着复杂的方向发展, 老三样不是每次都可以解决问题的。既然村卫生室是要为几百个人看病的, 为什么不能配一些适当的仪器呢?另外, 梅里村的医生提到, 上级配发的高压消毒锅是坏的, 反映了也没有答复;出诊箱的被带坏了还得自己修, 上级不下发经费配备。这些都是涉及医疗安全于诊断效率的事情, 但是却得不到关注。至于如农创村这样的典范村, 条件就好得多, 但是值得关注的是, 条件好是因为村里有钱, 并不是上级拨款。可见现在对于农村医疗卫生的关注还是不足的。

(二) 医务人员结构

这次调查发现, 无一例外, 医生老年居多, 最年轻的54岁。这些都是以前的赤脚医生, 现在虽然行医多年, 没有出过问题, 但是后继无人。其工资待遇也是一个大问题。梅里村的医生给我讲了他的工资结构。月基本工资300元, 工龄工资5元/年, 医药费达到2000元提成10%, 超过2000的提成15%, 季度奖金500元。这样看来, 其每月工资在1000元左右, 仅仅比原来的最低工资标准多点。梅里村的医生表示, 其留在梅里村的原因仅仅是因为热爱这里。现在农村卫生院的医生每年进行一次培训, 往往是形式大于实际。青黄不接成了现在医务人员的现状。更加糟糕的是, 卫生室人员数量直接和村子的经济状况成正比, 梅里村只有1人, 吴模村2人, 而作为江苏典范的农创有4人。资源分配并不均匀, 供给和需求并不成正比。

(三) 卫生院与卫生室的地位

农创村的村卫生室条件很好, 附近的村也会有人来看病。而梅里村所在的松陵镇有一个卫生院, 但是大家普遍反应很差。这样一来, 卫生院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因为小病在村内治疗, 大病就直接去市人民医院治疗, 乡卫生院医疗条件一般, 级别略比村卫生室高, 但是没多少人愿意去, 这样的设施是不是有点浪费?还不如把它就近整编入村的卫生室, 以提高效率。

以上三个方面是笔者在这次千村调查中所得出的结论, “新农合”带来了很多好处, 但是, 这并不能掩盖当前我国农村了医疗混乱的现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潜在建设者, 我们有责任去深入农村, 发现问题, 这是改革与建设中的必然。只有敢于发现问题并且想办法解决, 才是当下应该做的事情。

四、建议

此次调查显示出农村医疗的不足, 因此, 只有改革才是出路。

首要问题是医疗人员缺乏的问题。梅里村只有一个医生支撑着村里的卫生系统。现在的年轻医生普遍不愿意去农村卫生院, 哪怕是呆在家里待业, 也不愿意去农村。不仅仅是因为工资太低, 工作环境不好, 更是因为没有提升机会。现在医院的年轻医生每个月基本工资一千多元, 加上名目繁多的奖金, 收入不少, 而且只要努力工作, 也有很大上升空间。但农村医生, 一辈子只能这样, 因而望而却步了。其实, 江南一带交通发达, 容易实现在农村工作, 只要待遇好, 有上升机会, 年轻人还是愿意去的。可以采取一种轮岗的模式, 乡镇卫生院定期派医生进入农村工作, 尤其是年轻医生, 作为进入基层工作的经历。将该项工作经历作为升职的要求之一。工作期间工资不低于同一级别在大医院的医生。由此利用县一级的医疗资源来支援农村。由于卫生院的规模不会变, 所以就会多招收毕业生, 由此还能解决一部分就业问题。这种轮岗时间可以控在两年左右, 时间太长了则会带来惰性, 也不利于农村医疗的改善。对于医生而言, 进入农村工作, 工资没有减少, 而且还是上涨的前提, 哪怕是采用强制轮岗的方式, 也不会有太多阻力, 而且当医生深入基层了解当地并病情, 也有利于日后在门诊上的工作。实行轮岗的人员安排可以采用就进原则, 实现早出晚归, 不用在农村住宿, 夜间的突发状况可以由原来村里的医生解决。对于发达地区的农村这种办法是可行的。如果是偏远山区的农村, 则需要组织医疗队进驻, 实行村村互通。医疗队驻扎在一个村, 工作范围辐射到周围的村子。这与过去的扶贫工作组差不多, 医疗队需要自带医疗器械, 达到实行简单外科手术的标准, 也是采用轮岗制。在这样的农村, 可以采用几位经验丰富的医生带一批医学院大五的学生, 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援加实习的方式。并做出相应规定, 如参加了这个项目, 今后进了医院则不需要下乡工作。由此做到相对公平。

采取这种轮岗制, 可以合理分配农村医疗资源, 切实给村民带来好处, 加强年轻医生的业务能力, 解决就业问题, 如此一举多得, 可以尝试采用。还可以解决农村医疗器械不足, 经费不足等问题。

另外, 还有一个问题, 即药品价格问题。药费并没有减少, 而是通过加价的方式, 将集资款重新收回。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 发达地区的农民可以承受的起药店的价格, 几毛钱的优惠并不诱人, 而贫困地区的农民本身就承受不起药店价格, 便宜了几毛钱不会带来实际优惠。也就是说, 药品其实没有给农民带来实惠。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城乡二元体制结构, 在经济地位以及某些社会地位上, 农民是吃亏的, 所以农民应该得到更多的优惠。对于“新农合”的药品, 可以找定点企业生产, 使用不同的标签, 不可以在药店交易, 只能在定点医院使用, 配发给属于新农合范围的农民。药品全部贴上处方药的标签, 只有定点医院或者卫生室的医生开了处方才可以购买, 并且限制开药的剂量, 进行严格的监管。这样一来, 价格就可以大大低于市场价了, 并且起到遏制倒卖药品情况的发生。对于一些钻空子的人, 则可以通过立法进行约束。

由于医疗资源相对短缺, 所以药品可以大量采用中药。对于急性病, 西药管用, 而对于慢性病, 目前仍是大量采用的是西药。在农村, 可以尝试使用中药或者中成药。首先农民普遍比较信任中药, 其次价格会相对较低, 容易接受。现在, 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是比较多的症状, 梅里村农民药费的支出主要是花在这上面, 如果能够找到合适的中成药, 药费也许就会相对减少一点。而且, 农村也有使用中药的条件。

五、结束语

3.农村医疗卫生现状调研报告 篇三

关键词:农村医疗;现状;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 R197.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9.063

农村医疗卫生相关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关注的焦点和难点,医疗卫生工作也紧密联系着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医疗仍然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卫生资源不是均匀配制的,医疗保障相应制度不够健全,服务质量方面也要提高。

1农村医疗卫生现状

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差异比较大。卫生资源和物质基础是医疗卫生服务开展的前提,卫生系统人才、卫生设备、国家拨给卫生项目基金等都是先决条件。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极度不均衡,城乡差异很大。农村地区只有引进人才,加大培养力度(引进人才要严格把关,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等),才能解决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另外,引进的人才要做好人才利用。每周进行报告,形成学习小组,更新医学知识。医院要把简单简易的、可以自制的医疗工具以及基本医疗原理步骤进行推广,这样既可以降低医疗成本又可以解决危急困难。

据调查,山东省北部地区有医院或者卫生院的乡(镇)的要占到96.4%。而北部地区中村内有医院或者卫生院距离1~3公里的占29.8%;4~5公里的占22.4%;6~10公里的占29%;10~20公里的占9.7%;20公里以上的占1.7%。有卫生室的村子占到81.7%,有行医资格证书医生的村子占91.5%,有行医资格证书接生员的村占23.9%,可以看出农村医疗服务机构建设急需加强。距最近的医疗卫生机构还需要5公里以上的路程或者用时超过30分钟,这些都说明很严重的问题。事实证明,收入水平高低与医疗机构的远近有直接联系,收入水平越低的村子,距离最近的医疗地点越远,耗时最长。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医疗费用也随之提升。而农村收入大多靠务农,再加上医疗花费,造成许多农民入不敷出。交通闭塞,资源配置不均衡,村里许多医疗点是个人行为。出现了就医难,就医费用高,乱收费等现象。

2阻碍农村医疗发展的原因

农村医疗费用相对比较高、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不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效率低下是农村居民看不起病,看病变得贫穷的主要原因。分析医疗发展制约因素要从政府、医疗卫生服务供应方和需求三方面入手,缺一不可。医疗相关产品具有公共性质,而医疗服务具有复杂性,医患信息互相之间不对称存在,都是医疗工作者诱导需求的因素,目的是刺激消费,实现利益最大化。政府应加大资金筹备,才能发展农村医疗。

要落实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提高服务效率。要加大流行病、传染疾病的防治工作。全面消除传染病给大家带来的恐慌和危害。对于健康教育也不容忽视,加强农民对疾病的自我保健意识。要将安全、价格合理的医疗服务提供给农民,满足农民的基本医药需要。中央财政以及地方财政应进一步增加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投入,科学、高效地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是提高医疗效率的主要途径。另外要努力提高农村医疗卫生的服务水平,建立健全药品供应及监管系统,将农村医疗做大做好做规范,加大传染病等疾病防治,鼓励社会关注并扶持农村医疗事业。

3结语

推广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善农村医疗现状。新农合全称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农民出于自己意愿参加的,由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的,个人、集体和政府等筹资,以医疗互助为目的的共济制度。2003年开始,中央通过设立财政专项来给除中西部以外的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每人补助10元医疗资助资金。这与2004年,中央财政为了重点做好中西部地区的近4000个乡镇卫生医疗院安排10亿资金相呼应。实施之后的确解决了农民求医费用等问题,给与了农村方便与实惠。但是由于建立时间不长,如何使更多的农民自愿参加,如何将不完善的地方趋于完善是当下重要问题。我们要在总结以往发展经验的前提下,以每个村民都应当享受基本的医疗为出发点,提高人们的医疗保险意识。政府方面大力扶持,扩大尤其是农村的医疗保险覆盖范围,设立补偿标准,加大补助范围。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加大农村医疗关注并且政府跟踪出台实际政策,明确县级、乡级、村级医疗机构要的责任范围并且认真落实,加强部门管理,使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真正意义上做到全面覆盖,农民会更好的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农村劳动与社会保障也会相应得到完善。

参考文献

[1]陈康.农村基层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现状及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05).

[2]刘仲翔.社会转型与农村医疗卫生[J].甘肃理论学刊,2006,(03).

[3]李亚宁,陈长香.农村医疗卫生现状[J].卫生职业教育,2006,(20).

4.农村卫生室建设现状—调研报告1 篇四

村卫生室是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的基础。建设村卫生室是为广大群众解除病痛医疗服务的机构,构筑起守护农牧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及新医改的不断深入,村卫生室建设滞后,不仅增加村民看病难问题,而且威胁到农村卫生服务网底的安全。因此,加强村卫生室建设已迫在眉睫。

。村卫生室现状

。是一个拥有万人口的农牧县,辖乡 镇、有行

政村个,2个社区。全县设村卫生室所,共有村医人,村医按年龄分:50岁以上12人、30—49岁8人、30岁以下13人;按学历分:本科0人、专科0人、中专3人,无学历30人。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村卫生室建设滞后,服务能力明显受限。2009—2012年期间海联项目资金建成12所标准化村卫生室,其余21所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部分村卫生室房屋陈旧老化,结构不合理,功能标准较低;医疗服务环境简陋;绝大部分无健康教育室、资料室等设施,与新形势下的卫生工作要求不相适应,不能很好地落实基本医疗服务和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因此给村卫生室规范化管理增加了难度,也制约了服务能力的发挥。

对策及建议

1、建立有效的准入培训机制,提高乡村医生素质。国家明确规定从2010年起,凡进入村卫生室的村医必须具有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按照政策要求制定优惠政策,一方面鼓励吸纳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特别是取得执业资格的人员下村服务;另一方面,定向培养村卫生室服务人才,为村医接受培训教育创造条件,在免费提供教育培训的基础上,适当合理给予误工、交通、食宿等补助费用,为乡村医生创建“无经济负担”的培养环境,确保乡村医生参训率和培训质量,保证学有所成,充实壮大乡医队伍。

2、明确村医身份,改善村医待遇。借助新医改的强劲东风,进一步理顺各种关系,在确定了村卫生室的应有地位与医疗卫生职责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村医数十年来对农村卫生事业的贡献以及他们对前途与命运的关切,尽快明确村医的身份,将村医全部转正,纳入事业编制管理,结束“农牧民”给农牧民看病的历史。同时,县财政要不断落实和完善村医的补助、补偿政策。

3、加大村卫生室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医疗卫生服务环境。一是狠抓村级卫生室阵地建设。制定全县村级卫生室

建设规划,总体规划布局,分步组织实施。利用国债投资机遇,采取国家投入为主,地方政府配套的方式进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二是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结合农村基层群众医疗卫生需求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村卫生室的医疗设备、仪器等基本医疗卫生资源,保障广大农牧民都能享有基本医疗服务,促进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均衡发展。

。卫生局

5.家乡农村医疗条件现状调查报告 篇五

1、您所在的乡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广情况:在所调查的325人中,有248人选择“已经推广”,占总数的76.31%;有46人选择“没有完全推广”,占总数的14.15%;而选择“没有推广”的有11人,占总数的3.38%;选择“不清楚”的有18人,占总数的5.54%;此外,还有2人未作选择,占总数的0.61%。

2、您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传统的合作医疗相比:

4、您或家人生病时的就诊地点:

选择在“村卫生所”看病,占总数的52%;选择“市里的大医院”,占总数的29.53%;选择“在家用偏方治疗”,占总数的2.15%;选择“其他”,占总数的4%。兼选“村卫生所”和“市里的大医院”,占总数的5.23%;兼选“村卫生所”和“在家用偏方治疗”,占总数的2.77%;兼选“市里的大医院”和“在家用偏方治疗”,占总数的0.31%;兼选“村卫生所”和“其他”,占总数的0.62%;兼选“市里的大医院”和“其他”,占总数的0.31%;兼选“村卫生所”、“市里的大医院”和“在家用偏方治疗”,占总数的1.85%。

7、您所在的村里有几家医务所?有专门的口腔诊所吗?

8、村卫生所有几位医生?什么职称?学历?年龄?男、女?

9、村卫生所每年会接待多少病人?是否有儿科、妇科、外科、内科和B超等设备 当问及“村卫生所每年会接待多少病人时”,有39人回答在1千人以内,占总数的12%;有26人回答在1千—3千人之间,占总数的8%;有18人回答在4千—5千人之间,占总数的5.54%;有142人回答“不清楚”,占总数的43.69%;有10人说明不详,占总数的3.08%。此外,有90人未作回答,占总数的27.69%。当问到“是否有儿科、妇科、外科、内科和B超等设备”时,偶216人回答“全没有”,占总数的66.46%;有17人回答有儿科,占总数的5.23%;有6人回答有妇科,占总数的1.85%;有18人回答有外科,占总数的5.54%;有10人回答有内科,占总数的3.08%;有3人回答有B超,占总数的0.92%;有19人回答“不清楚”,占总数的5.85%;有23人说明不详,占总数的7.08%。此外,还有43人未作回答,占总数的13.23%。

10、村子里是否开设了心理咨询室来对农民进行心理咨询?有7人回答“有”,占总数的2.15%;有303人回答“没有”,占总数的93.23%;有3人回答“不清楚”,占总数的0.92%;有1人说明不详,占总数的0.31%。此外,还有11人未作回答,占总数的3.39%。

11、村里是否有紧急医疗救护预案来应对村民的突发疾病或突发事故? 有34人回答“有”,占总数的10.46%;有262人回答“没有”,占总数的80.62%;有17人回答“不清楚”,占总数的5.23%。此外,还有12人未作回答,占总数的3.69%。

12、村里是否每年都为村民进行健康检查或健康咨询?有91人回答“有”,占总数的28%;有212人回答“没有”,占总数的65.23%;有8人回答“有妇女健康检查”,占总数的2.46%;有4人回答“不清楚”,占总数的1.23%。此外,还有10人未作回答,占总数的3.08%。

13、您对村医务所的服务和收费满意吗? 有84人回答“满意”,占总数的25.85%;有4人回答“比较满意”,占总数的1.23%;有121人回答“一般”,占总数的37.23%;有93人回答“不满意”,占总数的28.61%;有9人回答“不去医务所”,占总数的2.77%。此外,还有14人未作回答,占总数的4.31%。

16、看病后是在地点医院报销还是去其他地方报销?在哪里报销? 有111人回答“去地点医院报销”,占总数的34.15%;有20人回答“其他地方”,占总数的6.15%;有59人回答“没报过销”,占总数的18.15%;有2人回答“没地方报销”,占总数的0.62%;有10人回答“不清楚”,占总数的3.08%。此外,还有123人未作回答,占总数的37.85%。

17、地点医院离村子多远?有143人回答在10公里以内,占总数的44%;有81人回答在10—50公里之间,占总数的24.92%;有5人回答在50—100公里之间,占总数的10.54%;有5人回答在100公里以上,占总数的1.54%;有4人回答“无”,占总数的1.23%;有11人回答“不清楚”,占总数3.39%;有47人说明不详,占总数的14.46%。此外,还有29人未作回答,占总数的8.92%。

18、您一家看病一年是多少钱?占年收入的多少?有116人回答在500元以内,占总数的35.69%;有25人回答在500—1千元之间,占总数的7.69%;有61人回答在1千—3千元之间,占总数的18.77%;有21人回答在3千—5千元之间,占总数的6.46%;有2人回答在5千—1万元之间,占总数的0.62%;有13人回答“不一定,有多有少”,占总数的4%;有50人回答“不清楚”,占总数的15.38%;有7人说明不详,占总数的2.15%。此外,还有27人未作回答,占总数的8.31%,有数据损失1例,占总数的0.31%。当问到“占年收入的多少”时,有114人回答在10%以内,占总数的35.08%;有36人回答在10%—20%之间,占总数的11.08%;有26人回答在20%—50%之间,占总数的8%;有7人回答在50%以上,占总数的2.15%;有17人说明不详,占总数的5.23%。此外,有数据损失1例,占总数的0.31%,有63人未作回答,占总数的19.38%。

调查证明,新农合制度符合我国国情,符合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民经济承受能力和医疗服务需求基本适应,在减轻农村医疗负担,缓解因病致贫和返贫状况,保障农民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通过此次调查我们也发现农村的医疗卫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医疗设备、设施严重不足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了解到,目前农村的医疗机构少,没有专门的医疗分科。村里只有一家医务所所占比重最大,有超过一半的农村没有儿科、妇科、内科、外科和B超等设备。农村存在医疗隐患,没有紧急医疗救护预案,没有健康咨询和健康检查制度,这些都需要大力改善。此外,在村子里,高达67%的农村没有专门的口腔诊所。通过调查者反映,我们还了解到,很多农村的诊所几乎没有必要的医疗设备,部分村的诊所只有老三样,一个听诊器,一个血压计,一个温度计。就靠这几样给村民们看病。而且,一部分卫生所房屋破旧,一般都是个人开的诊所,因此卫生情况很不乐观。由此可以看到,医疗卫生改革步伐缓慢,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与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的需求不相适应。

2、医疗卫生人员匮乏 由于农村的经济状况差,因此,很多专业的医疗卫生人员都集中在城镇,而村里的医生大都学历不高,年龄偏大,多是凭借着多年的经验为农民看病,这也在根本上决定了农村医疗水平的低下。很多农村都是三两个乡村医生服务全村好几千农民。这着实是一个不小的负担。更为可悲的是,多少年来,一直都很少有新的医生到农村来,如此以来,老的医生不下去,是因为没有新的血液,形成了一个青黄不接的局面。

3、农村医疗费用较高,农民满意度差 通过调查数据显示,超过28%的农民对村医务所的服务和收费明确表示不满意。很多村民都反映,村医务所的药品费用高,他们表示有些时候不愿意去村医务所买药,宁可去城镇的大药房去买。这也反映出了城乡药品不同价的现状。也因此,当问及到“ 您认为怎么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医疗问题?”时,有接近60%的人选择“降低农村药品价格,使城乡药品同价”。

4、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心不足,仍存有疑虑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农村得到大力推广,并且很受农民欢迎,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和返贫”的问题。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新农合试点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很多农民认为,家人的医疗问题主要还的靠自己,靠儿女,光靠国家的补贴解决不了什么大问题。很多农民看不到既得利益,其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有的农民对政府也缺少自信,有的还认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没有了看病的自由,没有选择权,致使一小部分农民还没有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项目。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我国要建立卫生服务和医疗保健体系,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提高城乡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结合调查,就抓好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现就农村医疗卫生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切实把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 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没有农民的健康,就没有农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祖国的。面对新的形势,要过内外形势,把加快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摆上各级政府及部门重要的工作议程上来,根据农村医疗卫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在今后的时期内,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支持与扶持,要尽快解决农村医务所设备,设施不足的情况,做好硬件的工作。

2、建立人才流入机制,抓好从业人员培训 若要吸引医疗人才到农村年来,改变农村的物质条件是关键。在加快新农村年建设的同时,要加快卫生系统内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激活用人机制,制定宽松的人才流动环境。此外,还要对农村医务技术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乡村医生的职业技能和水平,以提高农村的医疗卫生水平,提高农村医疗卫生队伍的综合素质。

3、加强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管理 对于农村医务所的服务和收费问题,需要监察、物价等部门要加强对相关部门针对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所设立的收费项目的检查力度,坚决取消不合理收费,对合理收费项目的不合理部分也要坚决取消。由于农村的医务所多是个人经营,其本身也承担着一定的负担,比如: 物价部门每年的年检,每年向药监、卫生等部门以及质量技术监督局交纳的各种规费等。对此,政府以及其他相关部门也要努力减轻农村卫生所的费用负担。

4、积极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6.农村医疗卫生现状调研报告 篇六

本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理念,今年暑假我以“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为题,选择xx市xx区进行了相关调查。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国医疗保障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该国国民健康水平和国民素质。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占70%的农业的大国,农村医疗卫生状况关系着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农村经济的振兴以及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差、水平低,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却十分突出,现存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极不相称。本文对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需要从相关政策、法规、政府职责、资金筹集等方面入手来构建我国农村新型医疗保障体系。

关键词

农村;新型;医疗保障体系

一.构建我国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几点思考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总人口中有9亿农民,农民的医疗保健问题和构建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是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一大难点。目前我国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非常突出,农村医疗卫生的现状已经越来越引起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重视。现有的农村医疗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的经济建设与发展,满足不了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保障需求,因此亟需改革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在我国广大农村建立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和城乡协调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也是保障农民身体健康,保护农村生产力,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中的问题及其分析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在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背景下出台的一项惠农政策,自试行以来,普遍得到农民的一致好评,基本上帮组农民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2003年江苏省开始试点推广新型合作医疗,建立起了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取得了初步进展。有效地缓解了广大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每一项政策、社会制度的出台必有其合理性、积极建设性,对于规范和改善我们的生活都存在重大的现实意义,存在建设性的同时,我们也要认清其执行现状、过程,把握它所存在的问题,这样才可以使其得到不断的完善。通过这期间的观察和实地的访问,采用结构式和非结构式两种访谈方式,总结出目前我国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中的政策与法规问题

在政策与法规方面的缺失,是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中存在的最根本问题。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政策名存实亡,并且缺乏相关的法律规范,我国农村医疗保障的根基不牢固。

1.原有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政策失灵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各级政府分级管理,以县(市)为主的农村卫生管理体制。虽然全国农村已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但在大多数地区,政府资金大部分投到县级卫生机构,导致为农民提供基本预防和医疗保障的乡、村两级卫生机构几乎名存实亡。随着经济发展与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之间的不相适应,建立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已经迫在眉睫。

2.缺乏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政策法律规范

我国农村合作医疗长期以来是通过行政命令等手段强制推行,没有法律规范,主观随意性大,容易形成“一紧二松三垮台”局面,缺乏法律保障也是导致新时期农村合作医疗难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要保证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顺利发展,同样必须有法律作为后盾,不能仅停留在卫生管理部门的条文和规定上。今后的医疗服务保险市场将由医疗服务需求方、提供者及作为中介组织的保险公司组成,其顺利运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律的力量。

(二)补偿机制不合理。

为了规避道德风险,各地在制定报销的管理办法时,有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限制条件都很严格,很多医疗费用都不在报销范围之列,而且起付线较高、封顶线偏低、参合农民受益面小。以“大病”统筹为主的补偿内容不公平,我国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水平不高,为保证基金的有效利用并维持一定的保障水平,我国现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大病”统筹为主,这实际上忽视了大多数人的基本医疗需求。患大病的概率相对来说还是较小的,真正影响农村居民整体健康水平的是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保大病为主,只能使有限的人从中

受益。没有受益或受益很少的人将会退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导致参合率不断降低,影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可持续发展。就农民经济收入水平的考虑,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起付线过高,忽视了大多数人的基本医疗需求,无法切实服务农民,降低了农民参合的积极性,致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无法真正发挥作用。

(三)基金监管力度不够,资金外流、占用现象严重。

按国家相关政策规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管理机构设在卫生行政部门,经办机构隶属县级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卫生部门负责政策的制定,经办的基金管理机构具体操作基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监管形成“钱账分离”的筹集与支出模式。但实际上很多试点地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既管钱又管账,既管政策又管基金收支,缺乏科学的制约、监督机制。而且一些试点地区的农民个人缴费基金和上级财政补助基金并未进行财政专户管理,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封闭运行。在财政紧张时,时常占用和挪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

(四)医疗资源“重城轻农”

我国存在事实上的医疗资源“重城轻农”,目前我国卫生支出占财政

支出的比例是1.6%—1.7%,在这部分财政支出中,大约70%用于城市,30%用于农村;然而我国有近70%的人口在农村,一半农民因经济原因看不起病,中西部地区农民因看不起病死于家中的比例高达60%—80%。我国目前的农村医疗体系设施落后、功能薄弱,体制不健全。大量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里,政府对基层农村卫生经费的人均投入还不及城市的1/4,医疗资源配置呈现严重的城市偏好。另外医疗人才的配置也极不平衡。从整体看,我国每千人拥有的医生数目已经超过了国际平均水平,并不缺乏医疗人才。但是很多医科毕业生因为乡镇卫生院条件差、收入低,没有良好的待遇和发展空间不愿到那里工作。医疗资源“重城轻农”导致农村医疗服务网络的资源配置不合理。

(五)制度推进与宣传不到位,影响农民参保积极性

目前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进存在着宣传不到位、行政强制推派等问题。宣传力度不够,使农民不能真正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而严重影响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一方面从农民自身来看是受教育程度较低,另一方面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造成的。比如宣传的内容不够详细,在宣传的过程中没有向农民解释清楚哪些药是在“合医”范围,诊疗项目的范围不够明确、经办的程序不够明确,有许多农民不了解药品范围和诊疗范围不知道住院的补偿标准,存在以上问题主要还是宣传的欠缺、力度不够管理不到位直接造成的。

三、构建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措施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群众自愿参与是动力

县委、县政府对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高度重视,确保了机构、人员、办公地、经费“四有”、“四落实”。把工作的重心放到基层,坚持群众自愿的原则,不订指标、不压任务,通过深入细致的宣传、积极动员引导和农民群众的亲身体会,使群众自愿缴费参加。

(二)建立完善法律体系

国家应尽快出台农村合作医疗方面的法律法规,以指导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改革和建设。通过制定统一的农村合作医疗法,以规定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办法;规定合作医疗保险组织、村级合作医疗保险站的组建方法及其职能;规定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权利和义务;规定资金使用办法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农村合作医疗法的基础上,制订具体的适合本地特点的实施办法。

(三)坚持信息公开,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

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定期向社会、向群众公开合作医疗工作运行状况、基金使用等有关内容,主动接受各方面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合作医疗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保证合作医疗基金规范、合理、有效的使用,保障收支平衡、专款专用,维护合作医疗参加者的权益。

(四)充分兼顾合作医疗保障的公平性

改进农村医疗设施,健全农村医疗体制。政府加大对基层农村卫生经费的人均投入,缩小城市与农村医疗资源与医疗人才配置的差距。

(五)政府执行政策透明、民主

按农民的意愿办事,真正做到为人民的利益而着想,一切为人民打算。同时做好宣传工作,让农民从更深一层面了解合作医疗制度,正确认识合医制度,积极参与到其中来。

参考文献:

[1]林闽钢:《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治理结构的转型》《江海学刊》2002.3[2]王小丽 谢玉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缺陷与防范分析和》《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3

[3]陈森 张宁:《大力发挥公共财政作用 加快农村卫生体系建设》《农业

经济》2006.5

[4]王红漫:《大国卫生之难》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3月

7.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现状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对2012年宾阳县20个乡镇卫生院 (管辖常住人口92.0万人) 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行调查。

1.2 方法

参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2011年版) 》, 制定项目各领域基本公共服务调查表, 并按《广西壮族自治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办法》对乡镇卫生院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项目管理、项目实施、项目实施效果。

1.3 统计分析

在对调查、收集的监测数据进行汇总的基础上, 对项目管理、资金使用、运行、实施结果等指标进行描述性分析, 及时上报反馈。

2 结果

2.1 项目管理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坚持政府主导、分级管理原则, 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卫生、财政等部门密切配合,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负责业务培训、技术指导, 乡镇卫生院 (村卫生室) 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项目实施的主体, 免费为全体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2.2 建立经费保障制度

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标准》对资金分配的拔付标准、人均补助经费、补助资金到位率、各项资金到位及时性、资金使用率等进行项目资金管理。2012年全县资金计划2 358万元, 人均补助助经费25元, 到位金额2 358万元, 到位率100%。项目经费标准按单位服务综合成本核定, 由县级政府预算统筹安排, 县财政局、卫生局监管, 不截留、不挪用。

2.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取得的成效

为全县城乡居民建立健康档案, 建档率73.56%, 电子建档率99.01%;通过发放健康教育印刷资料、播放健康教育音像、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开展公共健康咨询活动、定期举办健康讲座、个体化健康教育等方式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全县累计更新宣传栏861期、举办健康知识讲座173期、发放健康教育印发资料达14种 (全年任务12种) 、播放音像资料8种 (全年任务6种) 、开展公众健康咨询共271次, 接受健康教育达78.3万人次。见表1。

2.4 项目实施效果

(1) 居民满意度调查。调查内容有:对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方便程度的评分、对获得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对健康的有用程度的评分、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医务人员技术水平的评分、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医务人员服务态度的评分、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环境和服务设施的评分。 (2) 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调查。调查内容有: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慢性病的行为危险因素、正常成年人血压值、空腹血糖值, 目前国家规定给孩子打预防针能够预防哪类疾病、结核病的防治知识、儿童、孕产妇、老年人的保健知识等。调查结果, 群众满意率86.63%, 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81.16%。

3 讨论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公益性服务, 要求政府在购买服务的同时, 加大投入, 财政投入是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第一要素[2]。卫生、财政等部门应切实根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和财力状况, 按公平、可及性、成本效益等原则适当扩增项目服务内容和服务群体, 以满足居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和加快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进程[3]。2011年以来宾阳县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由原来每年15元提高到25元, 经费投入得到了保障, 2011年开始在原来实施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增加了卫生监督协管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项目共11个, 服务人群了相应扩增,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逐步走上常态化。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 项目资金的分配和利用不够合理, 由于缺乏当地财政经费使用指导意见,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资金使用方面各自为政, 没有统一标准, 激励机制没落实, 基层公共卫生人员的积极性没得到提高, 没能充分利用广大乡村医生这支中坚力量。 (2) 人力资源分配不平衡, 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要求, 中心卫生院按照在岗医务人员的25%, 普通卫生院按30%的比例配备公共卫生人员, 根据调查结果, 宾阳县乡镇卫生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仅占卫生技术人员的25.89%, 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人员配备不足, 且相当部分人员为兼职。 (3)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业务技能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各级政府应制定有财力保证的、体现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划, 增加投入, 扩大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队伍, 结合乡村一体化管理, 发挥村级卫生机构的作用[4], 同时做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职能定位[5], 完善考核机制, 提高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

摘要:目的 对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施现状进行分析, 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提供建设性的建议。方法 对宾阳县20个乡镇卫生院采取现场资料核查、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分析。结果政府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经费为25元;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73.56%;辖区居民接受健康教育达78.3万人次;儿童预防接种建证率100%, 第一类疫苗预防接种率达96.56%;儿童健康管理率82.62%;孕妇健康管理率90.14%;老年人健康管理率84.00%;高血压患者管理率38.68%, 规范管理率87.46%;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率42.63%, 规范管理率76.72%;重性精神病患者规范管理率82.27%;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均率达到100%。结论宾阳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逐步走上常态化, 但在经费的投入、合理利用及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队伍等方面有待提高。

关键词:农村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参考文献

[1]蒲川.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施策略研究[J].软科学, 2010, 24 (25) :73-77.

[2]林巧珠.福建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 2010.

[3]马才辉, 何莎莎, 冯占春, 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现状及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 2012, 28 (3) :385-386.

[4]王伟, 任苒.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内涵与实施策略[J].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2010, 31 (6) :58-60.

8.农村医疗卫生现状调研报告 篇八

【关键词】农村医疗保障 实践 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过程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能否解决好广大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问题,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长期以来,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一直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从1949年新中国建国到2009年的半个多世纪里,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经了多次变迁,大体上可以将其分为五个阶段:(1)建国初期,农村主要以低廉的自费医疗方式为主,农民并没有享受到医疗保障制度。(2)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合作医疗方式开始在部分农村出现,但推广的面积十分有限,农民所享受的医疗待遇也很少,到50年代末期,合作医疗得到国家卫生部的肯定并得到一定范围的推广,1965年之后在农村迅速推广,并占据主导地位。(3)1981年之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合作医疗逐渐瓦解,除了少部分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和合作医疗发展较好的地区以外,广大农民重新回到自费医疗模式。(4)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试图在农村重新恢复合作医疗制度,这种努力在1997年达到高潮,但是效果并不显著。(5)直到2003年,在政府推动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农村逐步展开试点工作,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新阶段开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村医疗环境虽说得到很大改变,但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依然较为缓慢。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来说这种情况尤为突出。就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施集镇的情况来说,2000年之前,施集镇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状态,农民对于医疗保障认识很少,也没有完整的医疗保障体系,直到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才在施集开始实施,2007年得以正式落实,目前已经开始普及,优越性也逐步体现出来,在37200名居民中新型合作医疗的覆盖率已达到了92%。

二、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实践形式

自2003年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开始在广大农村进行试点并逐步推广以来,这项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

1.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合作形式

目前,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合作形式主要有合药不合医、合医不合药、合医又合药等几种形式。其中合药不合医,是指医疗费用全部自费,药费按比例减免,合作医疗资金主要用于支付药费减免款;合医不合药,是指部分或全部免除医疗费,而药费全部自理,合作医疗资金主要用于支付乡村医生的报酬、预防保健服务费用及办公费用等;合医又合药,是指医疗费用及药费均按比例减免,合作医疗资金主要用于支付医药费减免款项、乡村医生报酬等。

施集镇目前采取的是合医又合药形式。按照有关规定,农民每年只需上交20元,国家将补贴120元,且当发生大病住院时国家将承担80%的费用,剩下的20%由农民自己支付。这一比例相对以往而言,已经有了很大的飞跃,农民从中得到了很大实惠。但从施集镇实施的情况看,还有国家资金资源管理不规范、医疗补贴没有得到及时的保障和落实等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2.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运作模式

新型医疗保障制度实施以来,各地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探索,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合作医疗运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村办乡管。合作医疗站(点)仍由村委会筹建,合作医疗经费由集体与个人共同筹集,但享受的范围与标准由村、乡协商制定,经费由乡卫生院或乡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按村核算,经费超支由各村自负。(2)村办村管。即合作医疗站(点)自行筹建,并由村委会管理,其经费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提留)和本村群众共同承担,实施对象限于本村居民,个人享受合作医疗的范围与标准均由村制定,这也是过去中国农村合作医疗的主要形式。(3)乡村联办。合作医疗站(点)由乡、村共建,合作医疗经费除村集体提留和个人供款外,乡级政权还补助一部分,经费由乡统一管理,乡和村分成核算,提留和报销比例由乡、村协商确定,享受的范围与标准由乡级政权统一制定。

施集镇最初实施的是村办乡管模式,但从2007年开始,改革试行了国办乡管模式,即由国家分配资金给予补贴,滁州市南谯区卫生局领导、施集镇政府和镇卫生所统筹管理。这样的模式一方面适应了落后地区的客观实际情况,能满足当前社会和农民的需要,但也大大增加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消耗。

3.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支付方式

目前,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支付方式主要采取“按服务付费”的后付制,即村民先看病,然后凭病历和发票到合作医疗管理机构报销。“按服务付费”既有其优点,但也存在严重缺陷,如助长了医疗服务机构和医生过度提供服务及过度用药等现象,尤其是报销手续的繁琐给农民造成很大不便,甚至产生一些误会。

我们在采访施集镇医院院长时,他跟我们详细介绍了有关医疗保障制度的支付模式和报销手段等问题。按照程序,生病住院的农民在出院后需携带户口本,就诊证,身份证等相关证件及复印件到相关部门进行报销,这对于农民来说,手续过于麻烦,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并且政府的资金有限,在报销时不能立即把资金补偿给农民,需把相关的材料传到上级,由南谯区卫生局审核,审核通过后再由财政局把资金拨发给政府,再传至农民手中,这样来来回回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有的不了解报销程序的农民甚至会理解为政府故意拖欠报销经费,从而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三、当前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通过不断努力,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且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当前我国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1.基金筹资困难,国家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1978年以来,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基层合作医疗制度逐渐流于形式或自行解体,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和农业收入机制的转变,彻底打击了合作医疗赖以存在的基金筹资基础。而当前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推行同样面临中这一棘手问题。

首先,国家的财政支持不足。据中国统计年鉴载,“政府卫生支出2000年为39.4%,且主要集中在城镇,占80%的中国农民只消费不到20%的卫生服务”。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对191个成员国进行的医疗卫生评价中,中国排在较后的位置上。从1999年开始正式实行的社会保障改革,至今已10895万人受益,其中近65%都是在城镇的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而我国农村医疗保险享有率仅为12%。

其次,农民缴费的能力和意愿缺乏。目前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筹资模式是政府补贴80%,剩余20%由农民自己交付,而在施集镇走访调查的过程中,通过抽样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到,45%左右的农民认为目前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一般,10%的农民认为不好,保障制度并不完善,而在这55%的人中,有35%的人觉得政府给予的报销的范围窄、比例低、报销的医药费少、个人承担的过多。另外,随着农民收入差距的拉大,不同收入层次的农民可以承受的缴费标准也有很大的差距,我们的调查显示,在施集镇便有40%的农民表示只能承担50元以下的缴费标准。由于收入差距拉大带来的缴费能力和意愿的不同显然冲击了基金筹资的基础。

再者,在基金筹资困难的同时,由于制度的缺陷和某些个人素质的低下等原因,国家有限的资源投入却又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据施集镇医院和南谯区卫生局的有关工作人员介绍,近些年来,医疗卫生部门的“三假”现象,即“假姓名”,“假生病”,“假住院”,是屡禁不止,造成了国家有限资源的严重浪费。政府将打击“三假”现象的任务下达到乡镇医院,让其分担资源浪费的风险,但这样做势必影响了乡镇医院的正常工作,不仅不能及时高效地为农民提供合理的医疗服务,而且抑制了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

2.城乡之间医疗保健资源分配不均,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2009年与1978年相比,我国每千人口的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医生数和护师护士总数分别增加了33•3%、67%和311•3%,可是农村人口从上述增长中享受的好处极为有限。医术较高的医务人员多聚集在县以上的大医院,而村里的卫生人员多半是30年前只受过短期培训的赤脚医生或是他们的子女,由于缺少专门训练而难以满足日益复杂多样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需求。而乡以下医疗卫生机构的物质条件则更差,有相当一部分村卫生室竟然没有必要的消毒设施。因此,除了常见的小病症外,村级卫生人员多半是建议患者转诊,既贻误了病情,又要支出更多的费用。即便乡镇一级的医院的软硬件条件也十分有限,医疗卫生水平的现状着实令人担忧。据施集镇医院院长介绍,在新型合作医疗实施之初,不少农民参加的愿望十分强烈,但就是因为他们医院无法为农民提供满意的服务,使很多农民逐渐对合作医疗失去信心,转而采取了消极慢待的态度,再加上合作医疗报销手续繁琐的原因,一些农民生小病宁愿到个体医生那里随便抓点便宜药,生大病则直接进县市医院,经济条件困难的农民则是只能在家硬扛,本应成为农村医疗主体的乡镇医院却成了“旁观者”,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切实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和医疗设施水平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3.农村合作医疗政策不稳定

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国家对合作医疗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合作医疗从国家政策变成了地方政策,这就使得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失去了国家政策的“强制性”威力,主动性大大下降,没有足够的动力推动合作医疗政策的实施。再者,上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为减轻农民负担,取消了强制性“合作医疗”项目,这一政策又与国家扶持发展农村合作医疗的政策相冲突,因而加大了发展农村合作医疗的难度。

尽管在改革的过程中,适度的政策调整不可避免,但经常性的特别是大幅度的政策变动却让有关执行机构无所适从,也使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使他们对目前推行的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信心明显不足。

4.农民缺乏认识

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教育水平也有限,这使得许多农民根本不了解什么是农村医疗保障到底是什么,包含着什么内容,也不清楚参保后自己可以享有什么医疗补偿。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虽然近几年这些情况得到好转,有80%以上的农民为自愿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但他们仍然不了解自己可以享受哪些医疗待遇。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政府宣传力度不够,没有让农民认识到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会给其自身带来切实的好处,也没有认识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展是国家对于农民医疗卫生的补贴,是一项益国益民的民生政策;第二,不少农民常年在外打工,使得医疗保障最基本的工作无法得到落实。很多在外务工的农民对于医疗保障问题的认识存在误区,他们觉得自己不在本地,即使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也没有用处,这样就使得他们两头落空,处于无保护状态;第三,学校缺乏最基本的医疗卫生知识的教育,很多孩子初中毕业就辍学,在学校没有接受到医疗保障知识的基本教育,在走向社会的时候就会缺乏这方面自我保护的意识。

在走访近几年生过大病住院的农户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他们虽已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但是觉得报销的金额十分有限。期间,他们还特别提到了住院时必须缴纳100元的“门槛费”,市级以上的医院必须缴纳200元,但是这笔费用保险中却不予报销,这让农民十分不满。但对这一问题,我们通过施集镇医院院长了解到,这实际上是老百姓认识存在的误区,所谓的“门槛费”其实是医院的规定的“起付费”,这笔费用相当与农民给医院的“定金”,最终医药费用会把这部分钱扣除,这样做不仅可以减少医院的风险,有效地预防“假住院”的现象,同时也可为农民省去不必要的麻烦。类似于“门槛费”这类缺乏认识或认识存在误区等方面的问题还有。农民对合作医疗认识的不足是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发展的又一大障碍。

总之,通过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施集镇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现状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农村的新型医疗保障制度实施的成效十分明显,农民从中得到了很多实惠,是解决农村医疗问题的一个很好的思路和途径,但在实践中这一制度的实施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急需有关部门着力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邹文开:《农村新型医疗保障政策研究》,湖南出版社2008年版

2.魏常友、郑小华、阎正民:《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中华卫生事业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

3.刘艳利:《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历史变迁》,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9.农村医疗卫生现状调研报告 篇九

我国是一个具有近9亿农民的发展中大国,建设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既不能走发达国家的老路,也不可能照搬目前城市依赖国家和社会救济的传统保障模式,应立足于农村,鼓励农民从自助走向互助,以合作的力量为主,配之于国家和社会的一定扶助。这是一种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村居民自愿参加,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互助型医疗保障制度。

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种适合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的理性制度安排和政策体系是在我国政府不断努力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出台的一项重大惠农政策旨在解决农村人口医疗保障问题而设计的新型制度自2003年试点以来成效显著得到农民的普遍拥护。农村合作医疗的具体现状

1.农村卫生机构财政资金不足

目前我国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是1.6%―1.7%。在这部分财政支出中大约70%用于城市30%用于农村然而我国有近70%的人口在农村一半农民因经济原因看不起病。据统计2002年政府在卫生事业上投入587.2亿元其中只有92.5亿元投向农村仅占政府投入的16%。我国农村人口平均占有的卫生资源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即70%的农村人口只占用了20%的医疗资源和设施。这样造成了城市医疗设施、医疗技术人员的大量闲置和浪费而农村很多乡镇卫生院基础医疗设施很差缺少高水平的医务人员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的医疗要求从而形成了城乡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平衡

2政府对农村公共卫生投入严重不足

目前中国城乡所呈现的二元社会结构一时还难以改变这不仅导致城乡居民在人均收入上的差距日益拉大而且也导致了城乡居民在公共卫生服务方面得到的服务差距过于悬殊“70的农村人口只得到不足 20的卫生费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2006 年公布的数据来看2003 年政府公共卫生投入占 GDP 的比例中中国为 5.6在 190 个成员国中排名 97 位。

3小病报销问题突出,影响农民参合积极性

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本来的初衷是解决大病致贫问题,在实施过程中,对小病也给予报销则是为了加大参合农民受益面,提高农民参合积极性。但是,由于报销人员(农民)和审核员(定点医疗机构合作医疗办公室工作人员)的信息不对称,再加上职能部门工作人员长期养成的官僚作风,办事人员常常会借各种理由刁难报销农民。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民看小病的费用报销手续繁琐、复杂。哪些可以报销,哪些不可以报销,很多农民并不十分清楚,使得农民抱怨很多。

在调查中,参加合作医疗并且又过看小病可以报销的农民中,有接近80%的人选择不去报销。问起原因,无一例外都是因为手续繁琐、路程太远不方便。在某些地方,要想报上自己的医药费,还要托关系、走后门才可以。有农民给我们算过这么一笔帐,要报80元的医药费,来回途中的车费钱就得50多元,这还没算上要搭上一天的时间和其他额外费用。如此一来,承诺报销小病的办法不但没能提高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反而使很多农民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如果这种现象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农民对合作医疗的信任度将会降低,长此以往,新型合作医疗的发展前景令人堪忧。

二、影响合作医疗的具体原因

(一)政府对农村公共卫生投入严重不足

目前,中国城乡所呈现的二元社会结构一时还难以改变,这不仅导致城乡居民在人均收入上的差距日益拉大,而且也导致了城乡居民在公共卫生服务方面得到的服务差距过于悬殊,“70%的农村人口,只得到不足20%的卫生费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6年公布的数据来看,2003年政府公共卫生投入占GDP的比例中,中国为5.6%,在190个成员国中排名97位。按高强部长 “农村卫生投

入只占到全部卫生投入的20%” 的说法,政府对农村的卫生投入实在令人担忧:卫生资源80%集中在城市,其中2/3 的资源集中在大医院,必然导致农村基层卫生服务和资源严重不足。2005年千人拥有医生数,城市为2.13,农村为0.96。千人拥有床位数城市为3.55,农村为0.78。也就是说,城镇居民在医疗卫生上拥有的社会资源、享有的社会福利、支付的卫生服务能力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

(二)筹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目前施行的新型合作医疗坚持以农民自愿参加为中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思想。但是国家对新型合作医疗没有建立有效的筹资机制,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在坚持农民自愿参加的前提下,各级政府为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又往往给下级政府下达完成比例的各种硬性指标,如江苏规定参合率要达到80%以上。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常常使基层干部无所适从:既要完成指标,又没有强制执行的手段。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基层干部一般采取只好逐门逐户边做工作边收取的方法,但由于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认识程度不同,导致筹资时间长、成本高、效率低,影响了基层干部的筹资时积极性,有的干部存在畏难情绪。还有一些乡村干部为了完成任务,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挫伤农民参合的积极性。有些地方采取集体垫支、包干方式筹集资金,筹资效率是提高了,但又不利于培养农民主动参合的意识。

(三)农民的认知度有待提高

农民是合作医疗制度的直接受益者,是合作医疗制度的主体之一,如果缺失农民的参与,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在“自愿”参加的原则下,农民对合作医疗的认知程度将直接影响其参加合作医疗的态度。农民的认知程度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政府对合作医疗的宣传程度,二是农民自身的接受能力。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合作医疗主管部门的宣传教育工作主要是印发一些小册子,张贴一些标语等等,其手段和力度都值得商榷。而农民的接受能力则取决于个人收入水平和文化水平,收入、文化水平较高的农民,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更强。

但现实中,一般是年轻些的农民文化水平较高,但这部分农民平时多在城市打工,家里多为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人,且在家庭经济结构中处于从属地位,即使能够认识到合作医疗的益处,也多因“不当家”而影响资金的及时筹集。此外,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多数农民重眼前、轻长远,重事实、轻教育,认为自己目前身强体壮,不需要现在就花“冤枉”钱,更何况现在的报销比例也没有达到农民的预期值。因此,如何让农民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农民对新型合作医疗的认知度,是关系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成败的关键。

(四)相关的法律保障缺失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法律的颁布与执行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行奠定法制的基础。但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基本上是在各级政府以及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制定的规章制度约束下进行的,地方只是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和《省政府关于在全省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意见》为基准,并没有正式的合作医疗法规作规范。部门规章条例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约束作用,但对农村合作医疗的约束仍是有限的。这样,难免会造成制度在长期运行中缺乏法律依据,以及出现权力部门破坏规章制度的行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事业的持久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首先,由于医疗卫生改革领域的复杂性,并且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需要通过立法来确保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和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建设。其次,国家对公共医疗卫生体系的财政投入,对农村地区医疗卫生的转移支付也应该在法律上给予明确规定,否则容易出现政府决策的随意性和反复性。此外,在农村合作医疗卫生体系的运作和基金管理方面,也应制定公平、公正、公开的各项规章制度,设立非营利性的农村医疗保障管理部门,建立由农民、政府与经办机构、专家共同参加的监督审查机构,以确保合作医疗制度的正常运行。否则,农民就会疑虑重重,以至于对国家的方针、政策、措施采取等待、观望态度,甚至出现抵触情绪。

上一篇:4个值得细读的励志故事下一篇:人格健全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