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教学反思

2024-10-19

《基础会计》教学反思(共8篇)

1.《基础会计》教学反思 篇一

会计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所以仅仅记住一些理论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贯彻“理解、掌握、运用”这个思想,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很好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就《基础会计》“企业筹集资金的核算”这一堂课进行反思:

一、教学设计是全面而成功的

1、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教学方法恰当。

“企业筹集资金的核算”是第六章的第一节,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编制会计分录。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习过了账户设置和复式记账,所以将本节课的目标确定为:

(1)熟练掌握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短期借款、长期借款这四个账户。

(2)根据经济业务运用借贷记账法编制会计分录。

(3)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用于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四个账户的设置和应用。教学难点: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的区别。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法、比较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2、教学方法应用符合这堂课所授内容的要求

对于比较容易理解的知识采用启发法引导学生去分析,难点的知识采用讲授法和比较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3、教学过程设计符合逻辑要求

从导入到原有知识回顾,然后进行课堂教学,课外拓展,德育渗透,按常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问原有知识便于本节课知识的学习。通过三个问题引出本节课的四个账户,然后通过例题讲解四个账户,有利于加深学生印象,便于四个账户的学习。然后通过课堂练习,巩固账户,帮助学生记忆。

二、课堂教学效果也不错

本节课的课堂达成度也挺好的,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四个账户,并做出相关的会计分录,存在的问题是一小部分学生分录做的正确率不高,容易混淆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两个账户,课下可以出的这方面的习题强化训练。

三、需要改进的问题

1、课堂气氛不是太活跃。会计课本来就比较枯燥,学生的话除了借就是贷,所以要把一堂会计课上生动了就感觉特别难。怎样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需要逐渐提高的地方。

2、课堂容量有点大,一部分同学做不完练习题。在设计课练习这个环节的时候不能片面的追求知识面的完整,还是应该考虑中职学生的特点、班级的特点,从符合学生的角度出发,挑一些重点的练习,比较简单的可以做课后作业。

2.《基础会计》教学反思 篇二

教师知识是教师回归教育生活的必要准备, 它必须借助教学反思这一实践形式来完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又依凭自己的实践知识来践行教学反思。

(一) 教师知识是教师教育生活的理性表达

传统的观念认为, 教师知识是由学者、专家决定, 教师不具备构建知识的能力。事实上, 实践中的教师基于新的知识结构和教育教学理念, 以及个人对教育事件的反思, 已日渐成为生产知识的主体。“教育生活以知识为基础, 教师以拥有知识为前提;教师与其他知识丰富者相区别之处, 在于教师具有自己的实践知识”[1]。教师知识已成为教师职业构成的基本元素, 且理性表达了他们的教育生活:

1.教师知识包含教师个人的教学目的。

教师作为一个育人育己的职业, 在对自身知识管理与构建的过程中, 教学目的通常融入到他们个人的知识结构之中。

2.教师知识体现教师的职业特点。

针对不同的教学情景, 教师必须在个人知识的基础上作出创造性的回答, 以彰显职业的创造性和复杂性。

3.教师知识蕴涵教师的教学内容。

教师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许多的方式来表达, 但最直接、最客观的是以教师知识的形式来体现。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有很好的把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转识成智, 将教学内容转化成个人知识。

4.教师知识凸显教师对自身知识的管理。

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培养人才, 现代教育更要求教师必须拥有能适应现实与未来需要的知识与素质。因此, 教师必须借助实践经验、在注重动态性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反思。

(二) 教学反思是教师知识的基本实践形式

在教师依凭个人知识实践有目的的课程情景、融合与之相关的知识过程中, 需要借助教学反思, 才能顺利地完成教育生活。而作为教师知识管理的两个基本向度, 其理论知识是学科知识中各概念具体化到教学领域而形成的一种知识表现形式, 其实践知识则是教师特有的知识, 是“教师真正信奉的, 并在其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 (或) 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2]。也就是说, 教师实践知识是教师在已有的个人知识基础之上对自身教学经验的体悟, 是教师个人知识的一种动态表现形式, 这种知识产生于教学实践, 又服务于教学实践, 是一种需要反思的行动理论。

教师实践知识与教学反思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也体现为知与行的相互转化关系。具体说, 教师实践知识往往是在教师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形成, 它是教师关于课堂情境和在课堂上如何处理所遇到的问题的知识, 它集中反映了课堂教学的复杂性和主动性, 是一种体现教师鲜明个人特征和教学智能的知识。它实践了教师对教学的自我思考与经验探索, 对教育理论进行内化, 并用自己的方式和策略将知识转化成智慧。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又以实践知识的形式来表现教学反思的内涵, 同时也获得、拥有和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为教学反思提供知识基础。

二、教学反思的知识基础主要来自教师实践知识

教师实践知识本身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 从教学反思的视角, 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六类:

(一) 如何理解教育的知识

“‘知识’是一种行动的工具, 具有实践性和能动性”[3]。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好”的教育?“好”教育的标准又是什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师职业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业?学生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思考、诠释上述问题时往往通过自身的实践知识, 并且以个人的教育信念表现出来。

(二) 认识自我的知识

这类知识主要包括教师的自我概念、自我评估、自我教学效能感以及在对自我认识进行调节时体现出来的知识。在教学中认识自我的过程, 主要体现为教师运用“自我”进行教学, 了解自己知识结构的特点和教学风格, 善于扬长避短, 适度发展, 并能从错误中获取知识, 及时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三) 与学生相处的知识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是教育生活最基本的动态形式。如何与学生相处既是一门学问, 也是教师实践知识表现与发展的平台。在教学中, 诸如教师关注学生、恰当地回应学生的质疑等, 必须以实践知识来表现。同时, 教师在与学生交往时也会努力表达与人相处时的一些实践知识, 比如, 对待学生如何做到公平、公正, 如何尊重他人等。

(四) 教学机趣

教学机趣是教师教学机智、机敏与个人天趣、风趣的结合, 它不是一种按步骤、分阶段的逻辑认识过程, 也不是简单的感觉或无意识的行为, 而是教师直觉、灵感、顿悟和想象力的即兴发挥, 在一瞬间把握事物的本质。教学机趣本身是富有创造性的实践知识, 是教师个人知识与教学情境达成的一种默契, 是教师通过教学反思生成实践知识的主要形式, 也是帮助教师有效克服理论与实践分离的个人知识。

(五) 理解理论知识的知识

这类知识主要包括:“教师对学科内容、学科教学法、教育学理论的理解, 对整合了上述领域的教学学科知识的把握, 将原理知识运用到教学中的具体策略 (如比喻和类推) , 对所教科目及其目标的了解和理解, 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选择和安排, 对教学活动的规划和实施, 对教学方法和技术的采用, 对特殊案例的处理, 选择学生评估的标准和手段等。”[2]这些知识主要是有关教师基于个人的经验和思考, 及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并以具体的教学活动表现出来的多元的动态知识形式。

(六) 反思性知识

“作为教师一种基本生活方式的教学反思, 是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宏旨, 以一定的价值观为指导, 理性审视并改进自己教学实践的这样一个过程”[5]教学反思的实质是教师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 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 对教学过程本身以及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进行理性审视和分析, 再认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进而取得相应的改进教学策略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考。这种思考是一种实践取向的反思, 表现为“对实践反思, 在实践中反思, 为实践而反思”[6]的实践知识形式。

三、作为教学反思的教师实践知识的表现形式

(一) 以隐性知识的形式

理论知识一般是显性的, 而实践知识往往是隐性的。教师实践知识的潜隐性具体表现为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的说明, 不易大规模积累、储藏和传播, 不能加以批判性反思。再具体地说, 教师实践知识首先是教师自己在对理论知识理解与把握的基础上, 通过具体的教学行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个人知识形态。

(二) 以个人知识的形式

如果说教师理论知识侧重强调知识的客观性、社会性、开放性, 尤其是知识的复合主体性及其认识向度, 那么, 教师实践知识则侧重理解向度, 强调知识的个体建构性, 旨在从心理、精神、意义、价值等层面阐发知识的不确定性、相对性、特殊性和差异性。教师实践知识的本质特征表现在它的单一主体性和理解向度, 并以个人知识的形式来表达。

(三) 以教师本身作为知识主体的形式

一线教师既是教师实践知识的主要载体, 其教育生活又是教师实践知识的主要体现形式。这种知识主要通过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建构、反思而生成, 从生活经验中产生, 并在教学实践中积累。教师教育生活本身包含教师个人的打算与目的, 以及人生经验的累积与体悟等。

(四) 以教师践行理论知识的形式

教师实践知识始终与教师理论知识构成一个动态的教师个人知识建构模式。教师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 理论知识通常表现出超越时空性与独立性, 而实践知识的价值追求则主要体现为教师如何运用理论知识。实践知识本身虽然有其模糊性, 但作为其重要表现主体的一线教师, 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的追求, 并一直在反思如何使用理论知识。

摘要:作为教师基本生活方式的教学反思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之上。教师的实践知识是教师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引领教师回归教育生活, 而且奠定了教师教学反思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 教师通过反思, 将实践知识融入到了诸如教师理解教育、认识自我、与学生相处、教学机趣、理解理论知识以及管理反思性知识等过程中, 并且以隐性知识、个人知识、践行理论知识及以教师本身作为知识主体等形式表现出来。

关键词:教师实践知识,教师理论知识,教学反思,知识基础

参考文献

[1]唐荣德, 等.教师素质:自在教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33.

[2][4]陈向明.实践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3, (1) :104-112.

[3]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224.

[5]张爱闻.论教学反思的本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4) :87-90.

3.基础会计教学探讨 篇三

摘要: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对于会计初学者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决定着初学者是否能够学好会计专业。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基础会计教学也面临着更多的问题。本文主要探讨了基础会计教学对教师的要求,结合基础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几点完善基础会计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基础会计;教学;问题;对策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其主要内容为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基本的操作技能。基础会计是学生进入职校后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对于会计初学者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决定着初学者是否能够学好会计专业这一门课程,同时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对专业的认可以及未来职业的选择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而,老师如何教好这堂课,为学生打下良好的会计基础,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基础会计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基础会计对于初学者而言是一门全新课程,其语言表述以及理论体系和学习方法与学习过的课程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因而学习入门有着一定的难度。并且基础会计的内容较为分散,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难以抓住重点。对于教学者而言,要让学生学习好基础会计这门课程,首先需要使其掌握此门课程的整体体系,了解课程的结构框架,再在整体的框架基础上添加各个相关的课程内容,将知识点有效地连接起来,帮助学生融会贯通。此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给会计工作以及会计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会计操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新业务不断出现,会计处理更为灵活。新形势下,会计教学也应当做到与时俱进,更灵活地应对社会环境变化以及学生的需求。

二、基础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积极性与兴趣不足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大多为初中毕业生,他们的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并且随着近年来中职入学门槛的降低,学生不断增多,综合素质下降更为明显。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就开设了基础会计的课程,对于基础知识薄弱的新生而言,他们很难产生足够的兴趣,会计理论的学习对他们而言也有着较大的挑战性。学生学习上觉得困难,就会逐渐消磨学习积极性,导致教师不仅教的辛苦,学生也无法更快更好地学习到专业知識。

2.忽视实践教学

基础会计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具备一定会计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会计人才,因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应当成为基础会计教学的重要目标。而就现状来看,基础会计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的问题,教师过于强调知识的全面性与系统性,对于模拟环节重视不足,学生往往在课堂当中被动地接受知识,对于学习普遍感到吃力甚至产生厌烦情绪。而这种方式所培养出的学生,自然也会缺乏一定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

3.教学手段单一

基础会计教学目前仍然以传统的教室黑板教学方式为主,一些专业教师虽然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对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能力较为欠缺,即便使用了多媒体,也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教案呈现的水平。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解,学生在下面做笔记,教学内容乏味,方式单一。并且,由于学校设施与师资力量的缺乏,许多中职学校的实践基地以及实验室等建设较为落后,无法满足教学的具体需求,中职学校对于教学资源的投入也没有足够重视,这也导致了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三、完善基础会计教学的对策

1.加强引导,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态度是决定学习与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兴趣则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主要因素。而基础会计课程的学习同其他专业相比较为枯燥,并且理论性较强,对于刚进入学校的学生而言,他们第一次接触基础会计时毫无概念,也不清楚这一专业有多大的发展前景。因而基础会计的第一堂课非常关键,其能够给学生留下第一印象,也是激发学生会计课程学习兴趣的重要契机。教师应当在第一堂课中注重对会计工作的重要性的讲述,同时向学生说明会计专业人才毕业之后的发展方向,也可以引用一些本校会计专业毕业生成功的案例,让学生正确认识会计这门专业,提升会计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学会结合日常生活当中学生较为感兴趣的话题内容编制教案,利用深入浅出地讲解、形象的比喻让学生更轻松地学习到知识。

2.优化课程结构,调整教学内容

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传统理论教学的模式已经不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作为会计专业课的教师,必须要在教学中将理论与实际贯穿于教学始终,同时合理应用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合理应用能让基础会计课程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更为生动,将复杂的理论简单化,既能够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也能提升其专业应用能力。具体教学中可以应用情景教学法、启发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情景教学法是把教学内容设置为若干情景,每个情景中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启发教学法则是在讲授中向学生提出启发性问题,让学生动脑思考,调动学生思维;讨论教学法则是指让学生通过预习与资料的搜集,分组进行讨论,发表自身的观点。此外,教学当中也需要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化,除了基本的多媒体教学形式,也可以在课堂中应用一些模拟软件,通过模拟软件的仿真会计业务以及业务流程来向学生提供一个全程业务训练的机会。

3.加强实践教学

会计实践能力是会计专业教学的根本目标。目前中职学校会计实践教学以模拟实习为主。新形势下,教师应当进一步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日常的教学当中应当加强课堂模拟实训,例如可对实际业务中的账簿、凭证以及报表等进行专项的模拟训练,提升学生对于会计业务不同环节的掌控能力;在对于各个环节掌握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进行综合模拟实习,让学生完成一个会计循环结束。其次也需要建立起校外的实训基地,充分利用社会教学资源,实施校企合作办学之路,将学生安排到企业中的岗位去实习,给学生真正实践的机会,将知识应用到会计实务当中。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市场对于会计人才要求的提升,新形势下,中职学校需要充分认识到基础会计教学的重要性,针对教学当中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学习方法,以社会需求作为导向,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入手,提升基础会计教学的实效性,为学生打下良好的会计基础,向社会培养素质更高的会计人才。(作者单位:新疆伊犁州财贸学校)

参考文献:

[1]陶红.基础会计教学案例实践研究[J].绿色财会,2011,11.

[2]张颖.基础会计教学方法改进思路[J].经营管理者,2014,07.

4.会计学基础教学反思 篇四

反思我今天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教学亮点

1.渗透教学理念,目标定位准确。

该课程是高职院校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教学中注重“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操作”的学习。本节课通过实物和案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帮助学生从抽象认识过渡到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教学方法恰当,重难点突出。

本节教学采用了讲练结合法、任务驱动法、直观法、归纳法。3.教学过程设计合理,课堂效果良好。

本节课按复习巩固,传授新课,课堂练习,本课小结,布置作业这样几个方面展开教学,对于 内容的讲授,能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环环相扣、循序渐进。

二、存在问题

1.缺乏创新的教学形式,有时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影响了教学效果。2.教学内容的衔接上不够连贯,导致某些学生注意力分散。3.语言不够精炼,缺乏艺术性。

三、改进措施

1.注重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尤其是过渡内容的引入,要恰当而引人入胜。2.精炼语言,增加语言的艺术性,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

5.基础素描教学反思 篇五

【摘要】素描课程在高校美术专业中被赋予了重要的位置,然而在具体的教学中高校没有把素描中“基础”的部分完全理解并实施、也就是说基本以写实性的素描语言作为了一种“基础”,主动放弃了多种绘画语言的“基础”,而导致基础素描中“基础”的教学缺失,这在国内较多高校美术专业的素描教学中是切实存在的如何进行素描的“基础”教学,成为高校对自身教学的思考,本文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深入对美术专业素描教学的现状进行剖析,以此而有所反思

【关键词】喀什师范学院;美术专业;素描;基础教学

喀什师范学院艺术系美术专业自1999年9月开始招收第一批美术专业学生,至今已有15年的发展规模,具体分为美术学、艺术设计学两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借鉴区内外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其中美术学专业按照专业必修课方向分为油画方向、国画方向。学生在一、二年级为基础必修阶段,三、四年级为专业方向必修阶段,课程设置中素描课程作为基础课程在四年不同阶段中都有开设,以下将对美术专业的素描教学现状及思考进行阐述,以此能够有所反思。

一、各年级阶段素描课程设置情况:

(一)一年级平行班为民族班、汉族班两个班级,由于学生的基础是在进校之前在考前培训班进行的学习培训,学习时间参差不齐,长则一年、半年,短则3到4个月,各学生的基础水平、素描基本功不是很扎实,因此一年级第一学期素描课程主要有素描静物、速写人物,第二学期课程主要为素描头像课程。二年级继续开设素描头像、同时开设相关其他类的基础课程,如色彩头像、色彩风景、写意花鸟、写意头像等课程。

(二)三年级为专业必修课程,也就是分为油画方向、国画方向。其中油画方向的素描课程开设为素描半身、素描全身,然后为油画半身、油画材料技法等课程。国画专业方向的素描课程为素描半身,然后为专业课程工笔花乌画、工笔人物画、山水画等,三年级第二学期统一为支教实习阶段。四年级为专业必修课程,油画方向开设素描全身、素描人体,然后是油画类专业课程,如油画半身像、油画全身像、人体课程。国画方向开设素描全身课程,然后是专业课程,如山水画、工笔人物半身像、全身像、写意人物画等。

从以上素描在各年级的具体设置情况,可以看出素描基础教学的重要性,作为基础性的课程在不同阶段开设,目的是让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能够在基础的造型能力、思维能力上得到有效的训练,并能够有效地延伸到专业方向的未来专业发展定位,这样的课程设计总体框架在不断的实践与总结之中,会随着未来喀什大学的发展而不断修订得更为完善。

二、素描教学的基本情况

在美术学专业中素描任课教师主要以专业方向的教师为主,其中油画方向、国画方向、版画方向、设计方向教师都有基础素描课程的教学任务,根据教师绘画风格与学生基础情况,教授内容主要以具象、写实性方面的素描教学为主。这和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从最初中国留学的有志之士,在学习西方的造型体系回国之后,他们认为可以拯救中国单一的国画体系,就是在中国美术院校开始教授西方写实性造型体系,这种写实性造型体系来自欧洲,至今已经有一个世纪,并且源远流长,人才辈出,大师璀璨。因此学习古人、前辈的优秀的传统绘画是高校美术教育的责任,在我校美术专业的素描教学以写实性为主,目的也是作为传承、学习、研究前辈的优秀文化遗产。目前的现状是从一、二年级到三、四年级都是写实性教学体系,国画专业学生在三、四年级中的素描课程也基本是写实性的素描造型方法。设计专业教师更多会以设计素描的方法进行教学,整体美术教学属于接受性教学方式,把前人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创造性教学方式较少涉及,也就会导致学生在毕业创作时不知所措,临摹古人,自己的理解少之又少,在创造性方面是少有突破的,这就是目前美术专业的教学现状。

这种教学模式与素描教学大纲的制定内容是有一定的关联,素描教学大纲中要求以对象造型准确、刻画深入、形象生动为标准要求以写实性造型体系为依据进行素描教学,标准只有一个,这就很容易导致教学中创造性的剥离,而且学生的作品也会呈现出干人一面的绘画风格,这样的教学后果也是我们教师不愿看到的,同时这就要求我们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思路进行反问式的思考:我们究竟应该教会学生什么知识,学生用这些知识干什么的追问式的教学反思,才能够改变一成不变的教学现状。

三、素描教学现状分析与反思

(一)素描教学模式单一

我系美术专业在契合西部大开发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大环境的带动下,有了长足的发展,美术专业的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也在积极的建设之中,素描教学作为基础的造型课程,应该起到基础的思维训练、基础的技术训练两个大的框架之内,只有技术的练习,没有思维的训练,只会把学生训练为会画画的工匠,而没有艺术思想。因为长期以单一写实性素描教学时,会出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美术史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训练相互混乱而导致理解的偏差

美术专业学生在学习美术理论方面时,会学习到西方美术史中从古至今美术发展的详细脉络,之中包括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超现实主义、超写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立体主义、极简主义、当代艺术等各种派别及绘画形式,这些形式的代表作品均被世界著名的博物馆收藏,并被流传至今,是世界的优秀的艺术文化形式。纵观这些形式中偏向写实性的风格有古典主义、现实主义、超写实主义,其他形式的也有不是纯写实性绘画风格的,我们长期以单一的写实性素描造型形式为基础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在美术史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专业技能训练之间,相互混乱而导致片面性理解学生在理解写实性绘画方面是容易接受,甚至固执地认为写实性绘画是最好的艺术绘画方式(根据对美术史的学习与分析,我们知道各种绘画形式,只要能够画出好的作品都是好的绘画形式),但在认识其他绘画形式时,如印象派绘画、立体派、野兽派等,他们不是太能够理解绘画大师们的绘画意图及绘画风格,有些学生甚至认为这些绘画是不好的,为什么能够被放到著名的博物馆呢?这在我们的教学当中是屡见不鲜的。显而易见,这就是单一的写实性教学模式带来的可怕后果。

从欧洲美育教育的现状来看,博物馆承担了一部分美育教育的功能,在博物馆中可以看到以美术史为主线的各种展览,其中从古典主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现代主义到当代艺术,在博物馆中都可以欣赏得到,社会人群中各个阶层都可以在博物馆中进行艺术熏陶及美育教育,欧洲整体的艺术欣赏与艺术素质较高,并且具有普遍性。中国的美术博物馆在美育教育方面注重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展示,但在现当代美术方面展示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专业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因此学校美术教育不能够全面的从美术史的角度去进行美术教学,而只片面地讲授与写实性绘画有关的知识,就远远背离了客观的美术史的发展变化,忽略了多元文化客观并存的现状,这是我们不能够漠视的,应该积极改变这种现态的发展,不断完善美术基础教学理念,重视基础素描的思维能力训练,提高学生的整体艺术素质。

2.素描教学形式与内容的单一,会导致千人一面的绘画效果

写实性绘画,从它的诞生注定是容易让人接受的一种绘画方式,由于它的客观性与写实性,容易识别绘画的内容与思想,受众普遍,是一种较好传播的一种美术绘画形式。但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在以教学的方式普及并广泛传播时,容易造成干人一面的艺术后果,每个人没有特点,形式统一,正是失去了艺术的独特性与可识别性,这样的艺术作品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因此我们在设置素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时要追问式地探讨教学的目的与价值,要培养有思想、有思考、敢于怀疑、敢于创造的学生,那么就要对我们的选择去负责,去改变单一的基础素描教学模式,加入多种绘画语言风格训练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己懂得思考什么、如何思考,每个学生的绘画作品中的不同面貌就会自然出现,逐渐会运用绘画语言去表达自己对社会、人、自然的思考,这样就避免了干人一面的教学后果,是对学生的负责,也是对艺术的负责。

(二)应该融入并设置有多元语言的探索性、创造性的素描教学模式

现有的素描教学内容主要以写实性素描风格为主的教学方式,旨在学习前辈传承的造型方法与技能,这种方式基本属于接受性教学模式。这种方式在传承与创新中起到了传承的作用,如何在传承中创新,并具有思想性、创造性、时代性的教学模式,这在现代美术教育中是主要讨论的主题。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学首要是培养思维,同时还要注重技能,而且还需要把握时代的特征,从这三方面去入手进行基础素描教学的全面探讨,能够对我们的教学模式有所突破。

我在学校从事基础素描教学多年,认为基础素描的核心主要是“基础绘画语言的思维训练”“绘画造型语言的技能训练”“绘画语言的创造性训练”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中首推思维训练,其次为技能训练,然后是创造性训练。我们现在的训练模式更多的是强调了单一语言的技能训练,而缺失了多种语言的思维与运用训练,这样的基础引导会导致学生到了高年级时,面对创作思维变得简单,创作语言也可谓只是模仿他人的绘画语言,不会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与认识,也就是面对“观众”时是“失语”的状态,不会自己“说话”,而需要借助别人的语言来说。这种情况在众多国内高校的美术教育中屡见不鲜,问题就出在我们的基础素描教学的目的不明确而导致的教学结果。

综合分析如包豪斯设计素描教学、王华祥“将错就错”素描教学、中央美术学院周至禹的“让学生站起来环顾四周”等各种教学方式,由于各自的思维、训练指向不同,虽然能够学习吸收教学理念,但不能够兼具有综合的绘画语言训练方法,由此探讨一种具有实验性的、探索性的、能够吸收各种综合绘画语言的基础训练方法,定义为“实验性”素描教学方法,目的就是通过对综合绘画语言的分析、研究、训练,了解并掌握“会说话”的语言,能够表达自己想说的话。运用这种“实验性”素描教学方法,由学生在完成“基础绘画语言的思维训练”与“绘画造型语言的技能训练”后,选择适合自己的语言完成“绘画语言的创造性训练”三个过程,从而形成对自己语言面貌的了解、思考与蜕变,产生出全新的自我状态。同时我们应清楚实验的探索性与传统的关系,首先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探索,不是“无源之水”的创新,更不是臆想的创造。我们想让学生从一种绘画语言中解脱出来,寻找适合自己的语言方式,其实更多的还是从传统中继承、学习、消化为自我的理解,创作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有思想的优秀作品。

结语

6.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反思 篇六

————《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反思

看着11级的孩子们顺利毕业了;感觉很欣慰同时也开始反思自己这一学期自我的收获以及很多的不足之处。回首这一学期的教学之路;发现自己在《电子技术基础》这一学科方面;收获了很多,除了我自己的专业知识素养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在教学方法以及人文交际方面也收获颇多。但是,同时我也发现自己在这一教学过程中的诸多不足之处,比如在授课内容上不够生动精彩;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以及授课形式上过于单一;没有充分的把学校的多媒体设备利用起来;使每节课的容量更多;让学生学到更多„„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上课内容没能及时结合时代的发展以及最新的电子科技信息没能传递给学生„„等等!

现将个人相关问题总结如下,鉴于本人学识有限,如有不足之处还请多多指正。

一、对于《电子技术基础》这一课程的理解不够深入;认识不够准确。

电子技术基础,究竟是怎样的一门课程?我们编排这样的课程;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是想让学生学会怎样的知识;以及掌握何种程度的技能?我觉得在这些问题上;一方面是对于我们作为教师本身;另一方面就是我们对学生的引导方向。专业认识还不够深入,甚至还处于一种表层的初级概念。由于这些方面的疏漏;使得我们不能认识到《电子技术基础》这一门课程的重要性,更别说以后授课时内容的倾向以及方式的多样化了。

《电子技术基础》作为教务给11级电子①、②班安排的专业课程,首先我觉得重要性就应该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上来。什么是专业?专业就是一种个人的独特技能,专业就是一种专属的个人本领,专业就是认真投入某一项生命活动的最终表现;是一个技能。专业就是某一项事务你只是听说过;而我却是精通。对于电子这一门专业课程的学生来说,我们学习之后,与非专业的人员就应该有质的区别。

首先是理论上。最基础的是专业名词、名称、概念的熟记。在授课过程中对于电子教学方面的一些专有名词,比如说最基础的二极管这一个电子元件,作为一般常识,有可能大家都知道二极管以及他的单项导电性质。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二极管的材料机构,诸如PN结是什么?怎样构成的?而二极管的正向导通反向截止的这一特殊导电性质又是为什么?从材料的分子结构来进行说明;从带电粒子的移动方向来明确阐述,这就是我们电子专业的学生应该明白,能够脱口而出的结构原理。

其次在理论上;还应该做到对一些特殊问题的深入;要有一种刨根问底的精神。我承认自己在这一点上做的还有很多不足。比如说在《电子技术基础》这一书中写到:市面上三极管常见的硅管多为NPN结构;而锗管多为PNP结构。那么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当时学生问我;我也没能明确说出,书中没有明确解释。后来为了进一步了解三极管的这一情况,我上网查询了相关资料才知道,原来三极管中硅管的制作工艺主要是平面扩散法工艺,而锗管的制作工艺主要是合金法工艺,因为在制作工艺上的这一差异,所以导致三极管的生产中存在成本问题。现如今是市场经济的时代,因为讲究制造成本,所以才会出现上述问题。如果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给学生讲解到这类意外知识,学生是非常高兴的,这样在达到了开心教学的目的同时又增加了学生的专业知识。

在实践操作上,我觉得我们欠缺的东西还非常多。虽然在学校场地,设备,材料上受所限制,导致学生实作能力不强,但是除此之外我觉得更多的是我们作为专业教师在对学生的引导和组织上,严重不足。对于这一点,我也是深刻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多没有到位的地方。首先是教导上,《电子技术基础》作为一门电子科技的专业课程;那么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了之后,就应该掌握一些相关的实作技能。

在这里我要说的也是最基础的,就是学生对电路图的识别、电子元器件实物的认知、电烙铁的使用,以及对电路板焊接的准确性,熟练性,以及美观性。我们知道现如今电子产品不管是种类上还是用途上都品目繁多,但是不管怎样;电子产品的硬件构成上都是由基础电子原件电路构成,出的故障之后的维修过程基本上也就是找出故障部件;更换失效的元器件,修复断路以及短路线路等问题。然而我们的很多学生虽然能看懂电路图,但是给他提供足够的元器件,要求按照电路图焊接实物电路板时,却无从下手,有的同学就算是做了,焊接出来的电路要么是半成品,要么是破损件根本就无法正常工作或者元器件的排布歪七扭八,电路元件焊点粗糙凌乱、惨不忍睹。这些都充分的暴露出一个问题,我们的学生作为这个电子专业的学员,动手能力严重不足,实际操作水平甚至连初级入门都算不上。

对于这一点,在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上,我觉得只有靠平时多看、多听、多学、多练。其实凡是关于技术关于动手能力的问题;都只有靠坚持不懈的锻炼,日积月累,熟能生巧,在这条路上,没有捷径可走。邓小平曾经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动手能力强弱;专业操作水平的高低,相关工具操作的熟练度„„诸如此类问题都暴露出我们的学生在专业操作水平上严重失准,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我们解决。但是不管怎么样,我相信只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理论结合实践,用知识来指导实践,用实践来检验知识。只要我们能坚持这种教学思想,让学生多记;多学;多练;多学;多思,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学校的学生将会在整体素质上有质的飞跃。

二、在对《电子技术基础》采用模块化教学安排上不够准确;不够细致。

《电子信息技术》作为一门专业课,就正如我们校长吕伦祥在全体教师工作会议上强调的那样,应该采用最新的模块化教学,将知识点系统化,细致化;点是点,面是面,以特种模块化机制向学生教授课本知识。而不是传统的照本宣科,书上的内容不应该再是死的知识点,而应该在我们老师的引导下;给学生呈现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我想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大家乐于学习;热爱学习„„再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模块化教学,将我们课本的知识点分门别类,细致化,微分化,我想这样做了,那么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更加容易,能听懂,听会,掌握知识要点,掌握技能要点。

其实教了这么久的书了;我也发现很多孩子的内心本质不是不喜欢学习,相反的是他们很乐于学习;爱学习,而是因为某些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让孩子们失去了学习信心,失去了学习热情,很多孩子因为某些不当的教学方法,从原本的懂渐渐不懂,然后又从听不懂逐渐到不想听;这种恶心的循环。就是因为课程的教学内容太过死板;太过笼统,学生上课听得一头雾水,听不懂了;干脆就不听了。有这样思想的学生比比皆是,那么这种问题该怎么去解决呢?根本方法就是从教学的内容上;去细致化,去具体化,采用吕伦祥校长提出的模块化教学,让学生在知识点的认知和理解上,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抽丝剥茧„„我相信如果在教学上能真正的做到这样的话,学生们也乐于接受,老师们呢也会讲的激情澎湃,那么我们的课堂;甚至我们的校园都会变得激情澎湃,都会被一种崇尚学习,爱学习,乐于学习的一种积极氛围中。

关于教学内容采用模块化教学的方式方法,我觉得我个人在这一方面的理解还不是很明确,我想大致的应该就是将知识点按照一定的结构层次特点,分门别类,然后让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我想也许这样就可以了吧。但是实际上的操作却很麻烦,因为一旦采用模块化教学,将知识点细致化,那么课堂教学的容量就会增大。

比如说我在讲授《电子技术基础》中第七章内容:直流稳压电源,的时候。遇到一个问题。我认为关于电子方面;凡是提及电路工作原理分析的时候,首先我们就要对电路先有个详细认识,比如说这里,对于直流稳压电源电路;细分下来就有五个组成部分:①电源变压器②单相桥式整流电路③电容滤波电路④电感滤波电路⑤二极管稳压电路。那么这五个部分的功用是什么?对电流的影响是什么?为什么能产生这样的影响?那么抱着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将这五部分进一步深入。比如说“电源变压器”为什么能实现对电压的调节?因为电源变压器的制造结构上采用了线圈绕组产生磁场,然后又利用磁场生成电场,那么就有学生要问了,为什么电场能产生磁场?或者问为什么磁场能生成电场?是不是对这类问题又要进一步深入呢?如果回避,那么我们学生心中就会始终抱有疑问,如果再去细致讲解,就会发现这离我们本堂课的课程教学计划南辕北辙,于是乎就陷入了一种两难的境地。

在教学过程中类似这种问题还有很多;反思之,这种问题花费精力和时间去讲耽误了课程进度,不讲呢又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你说学生好不容易感兴趣了;结果你又不讲了„„这种问题,究其原因,正是对模块化教学的理解不够准确。什么是模块化教学?模块化教学的初衷是什么?为什么要采用模块化教学?这类问题还是很值得仔细想一想。

我觉得;也许凡事都是如此,有舍才有得。是不是模块化教学在细致化的前提下,又要求摈弃一些内容可以不讲呢?但是模块化教学的初衷不是要将知识点细致化,微分化嘛?看似一个矛盾的问题,其实不然,在这里我觉得把我一个度就好,就像是修楼房,打地基一样,要想修高楼,那么地基就要打好,但是地基打多深呢?地基打得太深浪费人工、时间、和材料,地基太浅;楼房最终不能修的很高,甚至出现危险。在这两者的博弈中,其实把握一个度就好,也许有的知识点讲到这里,然后留一部分让学生自己下去查资料,下去思考;这样子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主动地将精力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子兴许会更好呢。

我觉得在课堂的教学中,如果什么都讲完了,没有悬念,那么也不能很好的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而且漫长的一节课,如果都是不停地讲,而学生就傻傻的听,这样一个是使学生听太久了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再者一时间叫一个人接受大容量的知识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而且就算是都讲了,那么也许记住的也不过一半一半„„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还有可能给以后的教学活动造成不好的影响,所以我觉得这一点上,应该要把握一个适度原则,适可而止,不多不少,留下学生自学的空间,同时呢又不至于让学生觉得课堂内容枯燥无味,在学习和娱乐之间给学生留下一个自由的空间。我想这样的话,那么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热情和态度上应该得到很大的改善。

三、在教学过程中没能及时的结合最新的时代信息授课。

我认为我校作为21世纪的新式职业教育事业单位,既然是新型的职业教育类型,就应该与传统的应试教育有所区别,除了在教学的内容上要丰富多彩以外;还应该注意一个就是教学内容的新,当今时代发展如此之快,是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的更替以及相关的技术更替都日新月异,所以我们作为教师在这方面就应该从自身高度去提升,多学多看,然后力争将最新最快捷的时代信息传递给学生。此外,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我觉得我没做好的就是没能充分的将学校的多媒体设备以及教室充分利用起来,在这一点上,现在看来自己欠缺的还很多,现在这个信息的时代,使用电脑以及多媒体设备集合教学;其实在很多学校都成了家常便饭,而我们却几乎还是空白。

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增加一节课的课时容量,而且在教学的手段和方式上都比传统的老师说学生听要丰富多彩,而且多媒体教学可以传递给学生更多方面的信息,同时结合互联网络还可以采用图片、音乐、影视、PPT等各种途径向学生全面的传递信息,我相信如果这样的话,那么我们的学生一时间就能接收到更多的信息,课堂内容将变得前所未有的精彩,同时对于我们这些未过多接触过多媒体的学生来说,这种授课方式也更加独特更加具有吸引力。学生的好奇心是他们学习的原动力,求知欲可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所以我认为如果我们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尽量能结合多媒体设备进行信息传递,那样的话学生的反应应该是很热烈的。

在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除了方式新颖方法独特以外,在教学的内容上也能做到更加细致具体。比如说《电子技术基础》这一门课程,在进行逻辑电路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结合多媒体设备,在电脑上进行逻辑演示,采用CAD模拟电路设计,在电脑上制作出电路模型,然后模拟电路运转,虚拟实验。那样的话对于一些逻辑电路问题解决;就更加容易,学生接受起来也会觉得更加容易。那么我们的教学内容丰富了,方法多样了,学习容易了„„老师和学生都能从传统的繁重教学中解放出来。这样的话,节约出来的时间又可以一起通过多媒体教学去搜索查看相关课程或者相关技术的最新信息,同时还能给学生看一些相关的技术资料片,这样可以让学生们劳逸结合,既学到了专业的课程知识同时还能接收课外的海量知识,劳逸结合,学习不会觉得累。

总的来说;不管怎么讲,纵观大局;无论教学怎么发展,始终要抓住以学生为中心,把时代作为教学背景,结合科学发展观的眼光因材施教,跟随时代的脚步以多元化的方式结合新世纪的多媒体设备全方位的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我想如果那样的话,我们的学生将会更多更好,我们的这个教师队伍将更加壮大;我们的学校也会乘着这新世纪的快车向着更高更远的教育象牙塔迈进!

秦雷

7.《基础会计》教学反思 篇七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技巧,反思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 形成新的教学技巧已成为当务之急。因为只有这样, 新课程的理念与主张才能在课堂立足, 才能在学校日常生活中体现自身魅力, 才能发挥其效用。而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往往通过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强化的过程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技巧, 而这一过程具体又是通过“问题—尝试—反思—新问题—调整—反思”得以展开和实现的, 贯穿始终的是教师的“反思”。在此, 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根据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课堂教学技巧的特征和反思的作用、反思的内容等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1. 课堂技巧的主要特征

第一, 这些技巧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以学生发展为本, 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是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这一思想看似与课堂相距甚远, 实则与教师课堂的具体行为有着密切的关联,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课堂新技巧的衡量标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具体体现为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上, 课堂新技巧也需要着眼于此, 将那些能够在课堂上实现知识与态度相统一、过程与方法相统一、关注学生个性满足学生不同学习需要等方面的技巧也呈现出来。

第二, 这些技巧是教师教学智慧的新表征。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新技巧, 应该是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直面新问题、把握新情况、处理新矛盾当中新经验的汇总, 是新的解决问题方法的提炼。这些经验和方法, 是教师所形成的新教学智慧, 是教师专业发展在新阶段的新表现。

第三, 这些技巧是教学实践的经验概括和理性提升。新课程所需要的课堂技巧, 不是在理论家的书斋中诞生的, 不是在专业研究者资料的挖掘整理中成型的。它的产生和发展, 离不开教学实践的丰富土壤, 离不开广大中小学教师以研究这姿态出现在教育舞台上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离不开实践经验的不断锤炼和理性光辉关照下的分析评判。总体上说, 它是植根与课堂实践、萌生于教师群体的。

2. 反思的必要性

根据以上课堂技巧的特征分析, 以及教师的知识结构来看, 进行连续深刻的教学反思是非常有必要的。

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两方面, 一是关于理论的知识, 即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二是关于实践的知识, 即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与之相关的知识。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和方式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影响, 即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和提高;二是内在因素的影响, 即教师的自我完善。传统的教师教育, 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 而忽视实践环节;重视教师外在的培养和培训, 而忽视教师在实践中的自我提高。因此, 布里兹曼指出:“以前, 教师很少理解如何从他们的实践、他们所教的学生以及对获得经验的渴望中来学习关于教学的知识, 教学的概念需要强调教师的认知和智力活动, 同时也需要研究关于教师实践的思想和行动。”

就教师成长过程中知识结构的改善而言, 关于理论的一般性知识, 可以在传统教师教育计划中所开设的各种课程中得以掌握。但对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提高来说, 更为重要的是实践性知识, 而这类知识的获得和改善, 只能靠教师对自我实践的反思, 靠他人的传授或给予似乎是不可能的。因此, 可以说, 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公式。教师只有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基础, 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 不仅从教学观念、教学兴趣、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因素方面进行反思, 而且从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媒体等教学技术上去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 并自觉地根据反思的结果矫正自己教学中的不良行为, 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

3. 反思的内容

结合教学实践来看, 反思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一个方面是反思教学中的成功之举, 包括教学设计, 以及教学中教学机智、学生见解、师生思维发展和情感交流的融洽等。总之, 将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过程、教育学和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 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 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 推陈出新。另一个方面是反思教学中的失败之处, 例如某些教学方法运用不得当, 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不明确, 有时会出现动态生成的课堂异彩纷呈, 常让教师在意外中不知如何应对, 对这些“尴尬”的教学情景进行回顾、梳理, 并对其做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 使之成为以后再教学时应吸取的教训。

在此, 结合自己上的一堂公开课《生态因素》为例, 展开以下两个方面的反思:

第一, 成功之处:本节课从准备到上课结束, 持续了近两周的时间, 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态度是值得肯定的。首先是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确定, 遵循新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 从知识目标、情感态度方面和能力方面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在自主观察认识各种生物因素的过程中, 说明各种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在交流探讨各种生物因素之间相互关系和生态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中, 提升获取信息、文图转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交流探讨生物因素之间相互关系和生态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中, 关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逐渐形成生态学观点。然后是确定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这节课所学内容, 知识结构清晰, 条理清楚。此外, 在教学中与学生零距离接触, 通过提问、讨论、板画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与学生的互动环节。

第二, 不足之处:本节课设计到几个概念, 应该说比较抽象, 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是期望用生活中大量的实例来概括出几种关系的概念、特点和坐标图象, 特别是种间关系中的互利共生、寄生、竞争和捕食。设计的教学方法是类比学习, 通过对互利共生的学习方法用于其他三种关系的学习, 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体现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的原则。但在教学中还是存在教师讲得过多的现象。所以导致时间不够, 从而出现了前松后紧的问题, 以致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不够。在学生活动方面, 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 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 而自己在上课过程中, 忽视了一些同学的创新观点, 没对学生做出充分的肯定和激励, 没让大多数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闪光点。

作为一名教师, 让反思过程保持自我连续性,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形成更完整的反思思维:第一, 把反思作为一种激励教师、检验教师教学思想和在实践中发展教学知识的有效手段, 提供反思机会, 并把反思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 逐步培养反思意识, 养成反思的习惯;第二, 把典型的反思教学案例汇编成册, 内容包括:课程计划、教学过程录象、同学或同事的反馈、指导教师或专家的评论等。教师可通过所呈现的典型反思案例, 训练反思思维, 提高反思能力。第三, 共同反思。教师个体反思更多的是个人对解决问题的假设, 如果能和同事进行磋商, 共享反思, 教师之间便能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合作的力量是强大的, 并能使个体在合作过程中获得由于自己的经验得以共享而带来的满足的情感体验。第四、录象反思。如果有条件的话, 可以在学科组内选择几节课录象并刻录成光盘。让教师认真观看自己的教学录象, 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表现, 找出自己的得意之举, 以及缺点和不足, 有效改进自己的教学。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 旁观者清, 当局者迷。在平常的教学中, 一个教师往往不容易发觉自己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缺点和毛病, 如口头禅、提一些无效的问题、多余的动作等, 教师通过观看自己的教学录象, 往往会为自己的一些不良习惯感到不好意思, 也正因为如此, 教师才会增强改进的决心, 这比同伴的善意指出和帮助的效果要好得多。

总之, 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我们不仅需要足够的热情, 还需要足够的理智和冷静。为此, 通过教学反思, 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技巧是我们不断探索的目标, 构建“有效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

参考文献

[1]蔡楠荣.课堂掌控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159-169.

8.浅谈《基础会计》教学入门 篇八

一、用形象化的语言进行教学

基础会计的“难”在于,其专业名词概念很多,如会计要素、会计科目、账户、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等。而对于一个刚刚学习基础会计科目的学生来说,他们很难理解这些概念内容。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很注意把抽象化的名词形象化,让学生容易接受,容易理解。例如,在讲会计六大要素的时候,笔者就打了一个比方:一间制衣生产厂家,把生产给婴儿穿的衣服叫做“婴儿装”,把给稍大于婴儿的衣服叫做“童装”,以此类推,还有少年装、青年装、成年装、老年装等等。会计要素同样如此。它把具有相同特征的会计对象进行归类,分别叫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等。

二、要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如系统讲授法、对比法、演示法等,对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是颇有成效的,但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则收效甚微。在《基础会计》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各方面的能力,笔者较常用的是启发式教学。所谓启发式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其精髓在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精神。笔者把每一节课讲述的内容精心设计成几个大问题,每个大问题又包含许多小问题,小问题里面又含有更小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一步步学习新知识,问题的逻辑性很强。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大部分问题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范围内,学生有可能回答出来,但必须开动脑筋,努力思考。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师不断地问问题,学生不停地思考。整个教学过程,好像是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也就是所谓的谈话教学方法。

例如,在学习“错账更正”时,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在在进行账务处理的过程中,发生错账怎么办?错账更正的方法有几种?三种错账更正的办法分别针对的是什么错误?划线更正法应该怎样进行更正?(用什么颜色的笔划线?用什么颜色的笔更正?更正之后还要注意什么?)补充登记法应该怎样进行更正?(在更正记账凭证的时候,“摘要”栏写什么?用什么颜色的笔进行更正?更正的记账凭证的原始凭证的附件为多少张?)红字更正法适用于哪两种错账的情况?红字更正法应该怎样进行更正?(金额多计的情况下,多计的金额用什么颜色的笔?更正记账凭证的“摘要”栏写什么?另外,科目用错而需要更正的时候,要填制多少张的记账凭证?每一张应该怎样填制?怎样登记进账簿?)

通过阶梯式的问题,使学生不停地思考,不停地解决问题,从而使答案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下“破茧而出”,调动起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另外,教师要注意总结。通过总结,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系统化、体系化。例如表1是笔者在讲这堂课的时候所用的总结。

三、强化练习,学会应用

会计学是一门实用型很强的学科,其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对于初学者来说过于抽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遵循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能力为本位,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点进行教学。

《基础会计》的关键是做好会计分录,为之后学习其它各项内容打下坚实基础。为了让学生掌握该部分内容,每学一个账户,笔者都会根据相关的经济业务提出一个业务题,让学生做会计分录。通过做题,学生能够很好地体会该账户的用法。但是,讲完所有的账户后,学生只理解了各账户,不会具体应用账户,容易混淆它们的用法。特别是损益类,学生必须熟记15个账户。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这5个账户期末如有贷方余额就转入本年利润的贷方。主营业务成本、销售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其他业务成本、资产减值损失、营业外支出、所得税费用、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这10个账户期末如有借方余额就转入本年利润的借方。本年利润的余额要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年末,将利润分配各个明细账的余额转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中去。讲课的过程中,可以借用T账,以便于学生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运用,需要首先进行分类练习,如筹集资金、供应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利润及分配过程等。针对每一类,让学生做大量的各种各样的题目。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他们就可以将知识系统化了。要提醒学生注意的是,做练习的时候,要考虑该题目考查的知识点。对于每次布置的习题作业,老师要及时检查和批改,以便于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上一篇:军医七年制学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下一篇:书香家庭读书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