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城区农村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现状及分析对策

2024-09-01

宛城区农村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现状及分析对策(精选8篇)

1.宛城区农村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现状及分析对策 篇一

□南宁市横县教研室 施丹宁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A-0004-02 据有关部门估算,我国目前农民外出务工人口已逾1.2亿,且呈持续增长的趋势。经过深入调查了解,我县2011年小学72 238人中留守儿童就有20 474人,占小学在校生的28.3%,初中39 356人中留守儿童就有16 261人,占初中在校生的41.3%。现笔者根据我县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乃至行为、心理等方面现状,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

一、我县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分析

(一)缺乏家庭教育,学习成绩不佳

留守儿童大部分自控能力差,对自己不能严格要求。同时,监护人多数因文化素质较低或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辅导孩子学习,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据教师们反映,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在完成家庭作业方面有明显差别。非留守儿童的作业完成得比较及时、认真,而留守儿童的作业经常拖欠,甚至还会出现抄袭、不写的情况。此外,经过抽样调查我县29所中学的辍学率及学习成绩显示,留守儿童辍学率约为5%,在学留守儿童46%成绩较差,42%成绩中等偏下,仅有12%成绩较好以上。

(二)缺乏家庭关爱,性格发育不健康

留守儿童正处在生理发育、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但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及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这些变化。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缺少家庭的温暖、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导致许多留守儿童的心理不能健康发展。据我们对全县36 735名留守儿童调查发现,有24.6%的孩子出现不同程度的顽皮任性,有些甚至出现心理问题:内向孤僻、自卑多疑、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三)缺乏有力的监管,不良行为多

监护人往往只管留守儿童的吃住问题,忽视其他方面的监管,致使一部分留守儿童抵制不住社会上的诱惑,出现了厌学、逃课、迷恋网吧、玩游戏等现象,有些甚至与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混在一起,逐渐染上赌博、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恶习。

(四)安全意识差,人身安全缺乏保障

由于缺乏父母的教育和管理,多数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判断能力较低,不能对人身安全方面的隐患和危险因素作出准确的判断,对诸如交通意外、溺水等突发性灾难的应变自救能力差。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因留守儿童存在而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和严重,我们必须尽快着手解决。笔者通过对横县留守儿童现状的分析,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提出一些对策,旨在给当地政府、学校和教师提供参考,使其以后更好地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

(一)政府要认真重视,加大投入,有的放矢抓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当地党委和政府要把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除了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还要重视依法维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净化社会环境,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加大对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整治(如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别让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影响到留守儿童。

一是有关部门要加大对社会闲散人员的管理、教育和监督,严打、抓管各个帮派,共同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积极和健康向上的良好环境,让留守儿童共享同一片蓝天。

二是政府要大力支持创办寄宿制学校,建立健全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教育部门要引导学校坚持树立“教学相长,和谐共进,全力创办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思想,以“留守快乐,寄宿温馨”为目标,把留守儿童都集中在学校住宿。同时,应给学校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尤其是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使学校能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例如,针对留守儿童自卑、怯懦的心理,组织学校开展“确立一位心中崇拜的英雄人物,确立一条激励、奋进的人生格言,练就一项受益终生的生存技能,培养一种愉悦身心的业余爱好,参与一次提升素养的实践活动”的社会活动;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情感问题,开设留守儿童活动室,开通热线电话,让缺少亲情的留守儿童有机会通过电话与父母倾心交流。另外,还要建立健全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实行“学校主管、家长学校搭桥,社会参与、家庭配合”的管理体制,为留守儿童提供系统、全面的服务。教育部门要帮助学校通过梳理留守儿童的情况,制订行之有效的计划。例如,除了让学校利用校会、班会、校刊、班刊,与监护人、班主任签订责任书,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健康教育、生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促进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的开展之外,在具体的班级活动中,还要让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也联动起来,深入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家访,摸清留守儿童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有什么愿望等,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学会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这样留守儿童才能得到帮助,让自己也坚强起来,学会做学习和生活的主人。

(二)学校教育应主动承担起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极其重要,强化学校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一是加强多方合作,齐抓共管,建立社会监护体系。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全社会都应该关注的大事,学校应积极争取和动员社会各方参与,不断强化留守儿童教育监护体系,努力构建覆盖到边、监护到底的社会监护网络。二是搭建平台,构筑校园关爱网络。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学校除了传授知识外,还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例如,发挥学校、班级大集体的资源优势,以争当文明学生活动为载体,组织非留守儿童与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活动,让他们成为学习上、生活上的知心朋友,营造浓厚的关爱氛围。学校还可动员班主任成为留守儿童的“代理爸妈”,对重点留守儿童实行结对子帮扶,全程跟踪教育,通过为他们洗衣服、拉家常、改作业、解难题、聊生活等,让他们感受家的亲情和温暖。另外,各校还可根据本校条件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的机制,动员教职工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中。例如,在学校内选拔优秀的青年教师帮扶留守儿童,并明确帮扶的内容(主要是义务参与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和学习跟踪,义务承担留守儿童突发性事件的辅助性处理,义务参与学校组织的关爱留守儿童的相关活动)。

三是建立档案,强化留守儿童自我管理能力。每年新学期开始,学校应要求班主任对留守儿童登记造册,将其家庭情况、学习情况、纪律情况以及其他表现记入档案,明确留守儿童的问题根源,以便“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潜力生的管理、教育和转化。首先是明确对象,对症下药。哪一个是留守儿童潜力生?存在哪些问题?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教师要深入调查了解,建立潜力生档案,并组织教师进行对口帮教,对潜力生进行心理疏导,为潜力生消除障碍。其次,对问题严重、屡教不改的留守儿童,建立定期汇报制度,要求其按规定时间到学校政教处汇报每天的学习情况和存在问题,督促其改正缺点的时间。最后,学校还可通过多表扬、多鼓励的办法,挖掘留守儿童的优点或创造机会让他们做出成绩,促进留守儿童培养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促使他们的行为习惯有所改变,在心理素质、安全意识、自控能力和学习成绩方面也能有一定的提高。

(三)应多方协助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工作

家庭教育是最直接也最容易出效果的,所以留守儿童的父母必须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与学校、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使留守儿童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由于家庭教育十分重要,所以社会各方也要配合留守儿童家庭抓好家庭教育工作。

一是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营造留守儿童安全上学的良好环境。针对留守儿童可能会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学校要与辖区公安机关、社区、村委会、家庭等联动,给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安全的上学环境。如学校可通过家长会向家长传达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重视安全教育问题,通过国旗下的讲话、校园广播、板报、演讲、安全演练等手段,加强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其次,明确监护人承担保护学生安全上学的重要职责。另外,学校教师、公安人员、社区人员、村委会人员还要密切配合,共同承担起与监护人沟通的责任,让监护人重视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此外,学校还可以利用每学期开一次家长会的时机让家长代表作打工感言,使学生理解父母的辛劳,或让留守儿童一周打一次电话给父母,或召开留守儿童主题班会等,以此让孩子明白父母外出务工是为了生活,为了家庭,为了儿女,从而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遵守纪律、好好学习,感恩父母,报效社会。学校还可以组织开展亲子活动,如要求留守儿童的父母每周给孩子打一个电话,每月给孩子写一封信,每季度与孩子的班主任联系一次,每年至少回家一次看望自己的孩子等,让留守儿童得到爱的浇灌。

二是加强引导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留守儿童的父母应在满足孩子物质条件的前提下,关注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我们建议家长在外出务工前,首先要慎重考虑合适理想的委托监护人。其次是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各方面加以关心,如多打电话给委托监护人、孩子及教师,询问孩子的学习、生活等情况,切实关心孩子的行为养成和学习情况。

三是创新工作方式,强化家庭教育指导。学校应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坚持办好家长学校,通过家长学校来延伸学校教育。如应尽可能把家长学校办到每个自然村,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家长进行指导:首先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实行送教上门,让他们在家中就能接受如何教育孩子的教育指导。其次,利用节假日或春节与清明节家长回家的时机,举办留守儿童家长培训班,介绍留守儿童在校基本情况,向家长讲解家庭教育的方法。再次,学校或社区定期与外出打工的家长联系沟通,指导他们正确开展家庭教育,建议他们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倾听子女的心声,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肯定孩子的学习成绩,使留守儿童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总之,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社会问题,并不是某个人或单个部门的事情。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自发自觉地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多方位、多角度地采取相应措施,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

2.宛城区农村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现状及分析对策 篇二

1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

1.1 品德方面

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 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呵护, 在各个方面, 都缺乏应有的指导, 特别是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留守儿童正处于树立理想、认识人生的关键时期, 如果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上不能得到父母的帮助, 他们极易偏离人生观、价值观, 有的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1.2 人格方面

儿童接触最早、接触时间最长的成长环境是家庭, 在家庭中度过的时光是儿童最具可塑性的时候。孩子与父母建立的亲情感、家庭结构、父母的教养方式等都对孩子的人格产生着长期而深远的影响。从现实中发现, 留守儿童自觉性不如别的孩子, 思想比较偏激、内向, 缺乏自信, 容易悲伤, 他们渴望父母的关爱与亲情, 对来自家庭领域的需要非常渴望。

1.3 心理方面

健康心理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和谐的亲子互动。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反映了现有的不同方面的研究。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心胸偏狭。留守儿童过早认识到父母外出打工是生计所迫, 过多地体会了生活的艰辛, 意识中容易产生对社会的不公。因此, 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会多些灰色成分, 便产生了仇视他人, 仇视社会的心理倾向。 (2) 孤僻内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关爱, 交流渠道不畅, 难以向外界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 容易形成自闭的心理。此外, 留守儿童在与同龄人交往的过程中, 容易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受挫情绪, 因为自己的想法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 (3) 冷漠乏信。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 因为他们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留守儿童不懂得去享受爱, 去关爱别人, 因为他们在一个缺乏温情的环境中长大。留守儿童自信心不强, 对成功的期望值偏低, 因为他们缺失心理的支持, 缺乏应有的鼓励和肯定。

1.4 学业方面

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的留守儿童, 理应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 接受完整的教育, 但是由于大部分父母打工在外, 不在孩子身边, 缺少有效的监管, 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难以形成, 经常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我们值得重视的是, 一些留守儿童由于产生厌学情绪而辍学了, 成为社会流浪儿。正处于独立人格逐渐形成阶段的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的差距非常突出, 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学习自觉性。因此, 这些孩子要在学习上取得进步, 就离不了父母的关爱、监管以及必要条件的提供。

1.5 父母观念的影响

父母的言行与观念对孩子的影响是及其巨大而明显的。有些父母在外面打工挣钱, 目击有些大学生目前的就业形势与现状, 产生了读书无用的观念, 觉得孩子读不读书无所谓, 读书多少无关要紧, 与其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供孩子读书, 还不如让他们早些走向社会多挣钱。这在客观上也加剧了父母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忽视。

1.6 政策实施的乏力

因留守儿童涉及范围广泛, 全社会都在关注留守儿童问题, 特别是政府和学校。在政府的倡导下, 很多城市学校已经竭尽全力地整合资源, 让一些留守儿童享受了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但是, 由于城市务工人员收入低微, 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负担重, 很难接受他们携带孩子进城后的吃住等生活开支。即使经济上有支付能力, 也难以要求学校能敞开校门, 因为许多学校考虑到这样或那样的因素, 不愿意接受这些儿童。面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 学校、社会在这方面的责任是显然的。学校除了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外, 还应该是社会的一分子, 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 更多地担当起培养关爱孩子的责任。

2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对策思考

2.1 对孩子教育问题, 父母一定提高认识

父母要纠正仅仅关注挣钱给孩子吃好、穿暖、要什么给什么等物质上的满足的错误思想, 要加强与孩子情感的沟通, 让他们体会父母的爱, 巩固亲子关系, 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 主动与孩子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 且提醒托管孩子监护人不可纵容溺爱孩子。为了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品德和优秀的才干, 父母是要在孩子身上多花心思, 把关心和爱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2.2 完善教育制度与相关政策法规, 强化政府职能

各级政府积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 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切实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能够与城市儿童平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和服务。在制度机制上不断创新, 创造条件, 充分利用城市中小学的教育资源, 让更多的学校愿意接收农村儿童。2003年,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 文件中明确规定“农民工子女就学应该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 “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各级政府及相关学校应该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 加强对儿童权益的保护, 使留守儿童享有和其他儿童一样的受教育权、健康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等。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

2.3 关爱留守儿童, 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

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不力的情况下, 显得格外重要的就是学校教育。建立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专门机构, 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学校专项工作来抓。首先, 学校应健全和完善寄宿制, 在此基础上, 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 对留守儿童进行科学的生活引导, 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解决他们平时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其次,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以班级为单位, 将留守儿童的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 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进行登记。再次, 家校联系制度正常化、规范化。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 建立家校联系手册, 经常与其家长及其托管人保持联系, 掌握孩子动向, 共同制定教育策略, 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 了解留守儿童生活、学习、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帮助和解决。

最后, 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全社会要关心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要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 调动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形成齐抓共管、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 营造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和氛围, 共同关注并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为将来许许多多的幸福和谐家园奠定基石。

摘要: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品德、人格、心理、学业等方面。政策实施的不力、父母思想观念的影响、学校与社会努力的关注不够是问题的主要成因。推进教育制度创新, 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 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 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对策

参考文献

[1]田景正.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现代教育出版社, 2006 (5) .

[2]王璠.统筹城乡发展与体制创新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3]徐群.关注留守儿童教育与创建和谐新农村[J].现代农业科技, 2007 (11) .

[4]常青.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研究:以江西玉山县为例[D].2007.

3.宛城区农村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现状及分析对策 篇三

[关键词]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很多农村青壮年进入城市务工。他们的子女大多在农村老家接受教育,形成了留守儿童。因为没有正确的教学管理措施,没有及时的心理沟通。初中儿童受年龄影响,思想价值稳定性差,从而给思想品德教育带来较多的问题。本文对其进行重点分析。

一、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思品教育的现状以及原因

1.就现状来说

因为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内心孤独、情感缺陷、独立性强且自我约束力弱,从而让其思品教育出现如下现状。第一,学校教育孤立化,学校德育内容理论性强,与生活脱离实际,学生难以应用。虽然知道理论知识,但是很难将其作为自身行为指导来规范自我行为。很多留守儿童缺乏理想和为社会付出的志向,大多对明星盲目崇拜,出现拜金主义。另外,因为长期远离父母,难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出现性格缺陷,出现自卑、孤独和敏感等心理,人格难以健全。部分父母对孩子要求较低,认为读书无用。一系列原因都导致学校思品教育孤立化,很难和社会实际相结合。第二,思品教育单一化,很多教师都只会课堂讲授,没有更多的学习途径和方式,学生只要掌握课本内容即可,心理发展和需求完全忽略,导致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政策完全不了解。很多监护人缺乏对儿童的保护意识,儿童的权益经常受到伤害,学生会认为思品教育不切实际。第三,家庭思品教育缺位,学校德育和家庭教育完全脱节,缺乏社会教育支撑。学生从小在学校教育,很难贯彻社会公德,法制观念缺失。部分老人对孙辈过于溺爱,父母对子女太过歉疚,儿童沉溺网络,打架偷盗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2.就原因分析

第一,学校教育观念陈旧,重智轻德。学校教育观念陈旧,管理弱化,设施欠缺,师资力量不足,另外学校对思品教育不够重视,教师方式错误,太过重视学习成绩。第二,教师缺乏责任性和综合素质。教师责任性不强,放任学生,缺乏耐心,常谩骂和体罚学生,导致学生对学校缺乏信任,从而过早流入社会。师资缺乏,教师精力有效,难以对学生全方位监督引导。思品教师只知授课,却忽略学生的心理健康。第三,家庭和社会关注不够。政府和社会对留守儿童重视程度不投,互联网社会中,学生过早接触网络,缺乏监护,导致身心发展健康受到影响,接触黄赌毒,染上不良习惯。

二、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的对策

1.要改变传统思品教育观念,强化管理。首先落实以人为本,将教育和引导结合起来。遵守留守儿童道德发展规律,提高其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接受思品教育,引导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其次,学校要引起高度重视,建立专门教学小组,成立儿童档案,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性格特征、学习态度以及监护人情况加以登记。实施封闭式管理,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让家长监督学生情况。再次,完善寄宿制度。它可以为儿童提供良好学习环境,保证人身安全,培养集体精神和交际能力,防止受到不良环境干扰。最后,重视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改革过去的应试教育,落实素质教育,在重视学科成绩时也要重视思想道德素质,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严肃校风校纪,重视校园德育环境。

2.有创造性的落实儿童思品教育措施。首先,可以在校园开展农民工的宣传,积极宣传农民工对城市发展带来的贡献,让学生能够认识到父母在城市的努力并以此为荣,摒除过去对劳动的自卑和歧视心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其次,监理学生信息反馈机制,留守儿童大多内心封闭,情感压抑,不愿与教师和监护人交流,班级干部要多和留守儿童交流,了解其心理思想状况,建立留守儿童和教师的信息反馈机制,教师能够有针对性的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困扰,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最后,将德育融入现实生活,形成儿童健康人格,多通过课外活动和体育竞赛,磨炼学生意志和高尚品德,组织学生深入厂矿,了解社会实际,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激起对祖国和社会的责任心和快乐感,形成健康人生观和健全人格。

3.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联系起来。首先,家庭要投入亲情关爱,对子女加强情感交流,防止金钱溺爱,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杜绝灌输读书无用思想。加强和教师沟通,定期了解子女学习和德育状况。其次,政府要改善社会德育环境,做好农村文化环境建设,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实现教育的立体化。

三、结语

教师必须要对学生思品教育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尤其是价值观波动较大的初中留守儿童,如果思品教育质量不高,会影响儿童未来的人格和心理健康,做好思品教育工作,为构建我国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丁克贤. 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实施后西部地区农村留守儿童辍学现状及对策分析[J]. 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09,03:38-41.

[2]卞桂平,焦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成因与对策——基于江西省部分市县的分析[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6:55-60.

[3]杨怀. 浅谈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教育现状与对策[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3,02:25-26.

[4]田建鑫,简颖慧.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J].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6:23-24.

4.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篇四

兴业县第二初级中学黄丽明

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兴起了一股“打工潮”,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在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这个群体的人数正在不断扩大,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尤其是品德、心理健康教育状况上暴露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亟待引起政府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大量存在,反映出此基本权利的部分缺失。能否解决好留守儿童的问题,尤其是教育问题,将会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否长期地、持续地开展下去。

【关键词】;留守儿童;问题;家庭教育;对策;农村。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所在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一般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14岁以下的少年儿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我们必须重视。留守儿童家庭的缺失是个不可忽略的现实,我们必须加大力度进行监管。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相当惊人,而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不得不令人重视。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不与父母双方生活在一起,在代理监护人的照顾下生活,远离传统式的家庭生活,使得留守儿童在生存、心理、教育问题上出现了许多问题。本文就从有关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心理特点、教育问题这三个方面来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

(一)成长环境及教育现状

父母的关爱,享受家庭温暖和接受教育的权利,是儿童最基本的权利。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处在特殊的成长时期,他们的生活学习,思想品德,心理健康以及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已经日益凸显,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亟待引起政府及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

(1)、“缺失”的家庭教育

农村家庭收入低下,父母家庭教育观念淡薄。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特别是中小学时期,是人生行为习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家庭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他们以其启蒙性、长期性、个体性、灵活性、感染性和权威性等特点弥补着学校教育的不足。家庭教育通常是以父母的言传身教给孩子施加影响,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品格的培养以及理想抱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这个时期父母外出务工,由于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错过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期,对孩子影响极大。

有的父母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缺少父母的关爱,有心理障碍,人际交往能力差,心理压力较大,他们像迷途的羔羊一样,沉默无助,心生怨恨,甚至产生对社会的报复心理。正如一些心理专家所说,“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渴”的孩子,情感的饥渴使他们在人格上发生了很大的扭曲和变形,这些潜在的因素为日后埋下了诸多无法预料的祸根。主要表现为:一是抚养人或监护人对留守儿童普遍采取溺爱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导致他们道德情感的缺失。他们只是单向的接受爱,不去施爱,对家长、朋友、邻居、社会冷漠少情,缺乏社会责任感;二是行为习惯上易发生消极变化,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小偷小摸,看不良录像,同学之间拉帮结派,与社会上的混混搅在一起抽烟、酗酒、赌博、抢劫等。有些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管,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家庭教育的不合理和“错位”的隔代教育

一般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是由祖父辈进行代理监护的,这些老年人一般最为关注的是孩子的吃饱穿暖问题,而并不懂得如何提高孩子的生活质量,形成“隔代教育”。他们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都很低,多采用溺爱的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对孩子宽容、放任。有些代理监护人往往根据孩子父母寄款的多少来决定孩子的生活,或者有些代理监护人偏心于自己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生活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其中有不少年老体弱的监护人认为:能让孩子吃饱、穿暖、健康就行了,而对于他们的学习、日常行为、心理状况根本没有办法去管教。

同时,这些留守儿童也难以与其临时监护人形成情感,语言上的沟通,从而造成性格孤僻。一是在学校中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很少有人问津。二是由于父母亲不在身边,农村留守儿童基本失去了接受家庭教育的最佳时机。当留守儿童在学业上取得成功或遇到失败时,父母亲很少有机会采取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给予他们鼓励、奖赏或正确引导。三是,再加上代理监护人的管教不力,留守儿童用钱自由度大,禁不住零食的诱惑,常用零食代替主食,不利于孩子身体健康发展,留守儿童的人生观,价值取向产生偏离社会的正常尺度。三是家庭缺少良好的文化氛围:多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对读书学习的认识不够,甚至认为读书无用,对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也是漠不关心,顺其自然,这样的环境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上进心。

(3)、“到不了位”的学校教育

由于“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特殊的社会群体,教学环境差、教育资源匮乏等因素学校、老师对他们的家庭背景、心理状况没有能全面的、深层次的分析,对他们的认识不能深入的了解和掌握。由于认识不足,教育方法不当,很容易打击学生的自尊心,从而加重了他们的叛逆心理。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很少甚至从来不主动与老师联系或参加家长会,缺乏与学校的沟通,不能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同时,部分老师很少对孩子进行家访,不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真实情况,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有些调皮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档,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监护人;不少监护人认为孩子的学习是学校的事、老师的事,家庭把孩子送到学校,学校就应该完全负责,这也表明监护人教育观念存在偏差、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存在脱节。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的教育寄望于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由于教学任务重,心有余力不足。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习缺乏热情,不求上进,学校教育往往处于事半功倍。留守儿童一旦在某个学习环节跟不上,往往破罐子破摔,厌倦学习、不求上进。同时家中

留守的多为老人、妇女、儿童,在农忙季节,由于有大量的劳动,家长下地干农活,家中的事情就只有留守孩子做了,孩子的劳动量也就相应的增大,使得孩子过早的承担一些与年龄不相符的高强度劳动,孩子在身心上受到很大的伤害。

二、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成长环境

由于农村的基础文化设施不够完善,这些地区相应缺乏文化娱乐活动,容易受农村的赌博俄等不良风气的影响,使他们形成不良的习惯;农村观念陈旧,封建迷信、家法思想依然盛行,特别是在老年人中,儿童在这一环境中受到这些陈旧观念的熏陶是极其不利于孩子思想发展的。留守儿童还易受大众传媒和学校教育的影响,由于学生的价值观尚未形成,分辨是非善恶能力不强,更容易受大众传媒中不良信息的影响,与学校教育发生冲突,使青少年更愿意在网络和游戏中寻找精神安慰,同时网络中的一些不健康信息又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留守儿童的性格缺陷现状

父母不仅可以为孩子提供生活条件、教育条件、安全保障,使他们尽可能健康成长,而且更重要的是,父母可以给予子女难以替代的亲情与真爱,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重要的。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教育因素以及文化生活单一的制约,留守儿童往往出现较大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儿童自卑心理加剧、性格抑郁、喜欢自我封闭、为人处事孤僻不合群,一些儿童产生僧恨、仇视的畸形心态,甚至出现暴力化倾向。其中,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不单纯是一个由父母长期外出所引起的孩子情感缺失和心态异常的问题,而是学校、社会、父母、监护人与留守儿童自身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

四、解决的对策

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个社会问题,涉及到社会、家庭、学校的各个方面,需要各方面的合力才能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在其中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彻底改变农村的经济状况,需要政府,社会,个人的合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但是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下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1、国家重视,提高认识。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更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中提出:“要保障农民工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可见党和政府对这个问题的高低重视,从宏观政策方面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其次,加强农村文化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优化社会育人环境,让留守儿童在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中受到良好的熏陶。政府在改革重要完善机制,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大力改善农村教育环境,提高对农村教育的重视,改变农村教育落后的现状。

2、加强与社会联系,共同关注留守学生。“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功能,形成教育合力,争取一切积极力量,尽力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留守学生的教育仅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全社会的积极配合,共同关注,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体系。一是要加强对网吧、游戏厅的管理力度,坚决杜绝未成年人进入;二是加强政策的导向作用,保证留守儿童不受任何偏见和歧视,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享受平等的优质的教育资源;三是加强农村文化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让留守儿童在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教育。

3、搞好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问题

(1)重点关注家庭教育。家庭依然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最重要点,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成长的基础。父母和家庭在儿童成长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否外出务工,父母都应给予儿童成长中的指导与关爱。首先在外出安排上,父母应尽量维持家庭功能的完备,父母双方尽量不要同时外出务工,在外出期间增加回家的频率,通过各种通讯工具与子女增进交流沟通;父母和监护人应与学校保持经常性的联系,时刻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为儿童创造有利的学习空间和氛围,给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引导与情感关怀,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和家庭的温暖。

(2)更加关注学校教育。留守儿童问题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挑战,需要学校采取多种方式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创办寄宿制学校,寄宿制学校的创办不仅为留守儿童提供了便利的住宿条件,也为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能得到充分有效发挥奠定了基础,寄宿制学校还能够是留守儿童在同学和老师的互帮互助中感受“大家庭”的幸福与温暖。

学校在日常活动中,做好各项应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工作。首先,学校要明确职责,建立教育管理机制,在学校搭建起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的运行平台;其次,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转变对留守儿童的看法,多与之交流,在教学活动中多渗透亲情、情感教育,开展多项活动来弥补亲情缺失和家庭教育不力问题;再者,重视学校德育工作,加强道德的教育,采用感恩行动、榜样教育进行德育教学;最后,搭建心理健康平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立心理咨询室,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完善家庭教育,改进“隔代教育”,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造就儿童健全的人格。教师和监护人是代替不了父母的,我们要让孩子感到父母无时不在自己的身边,满足他们安全感。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经常以书信、电话的方式来加强同父母的情感交流,指导他们学会把生活和学习中的苦乐告诉父母,使情感得以抒发。此外,教师还要多与学生家长电话沟通,在思想上去掉他们那种“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不正确的思想,重视子女的教育,平时要多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使他们真正感受到父母的亲情和关爱。我相信有了父母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行为上的约束,有了学校的温暖关怀和帮助,孩子一定会对学习和生活树起信心,形成健全的人格。

关于“隔代教育”,应该尽量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首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当地乡政府或学校可以免费举办各种形式的老年培训班,有针对性的教授他们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帮助爷爷奶奶们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观,从思想上认识到不能用以前的老经验来教育孩子了。其次,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祖辈要和孙代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5.宛城区农村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现状及分析对策 篇五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梁永初级中学吴佳骏

【 论文关键词】留守学生错误!未指定书签。现状 成因

【论文摘要】 农村留守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心理健康、行为习惯、道德品质、与体质健康等方面都存在众多问题。笔者从教五年多来,通过与农村留守学生的相处以及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性分析,发现留守学生的现状的不乐观性,要解决留守学生的诸多相关问题,需要构建家庭、学校、错误!未指定书签。三位一体的网络体系,尤其在政策措施,直接的教育机构、家庭教育等方面应加大力度来改变现有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错误!未指定书签。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十分普遍。许多儿童因种种原因而“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直接监护人,使孩子面临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学生”队伍。“生活上缺少照料,思想上缺少正确引导,学习上缺少辅导,心理上缺少疏导,行为上缺少教育,”监管教育严重缺失,已成为制约“留守学生”有效错误!未指定书签。,影响其健康成长的严重社会问题。我镇位于四川东部大巴山深处,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模式导致剩余劳力多,从而使我镇成为一个农村劳务输出镇,存在着大量的“留守学生”。而我校又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1200余名学生中,“留守学生”就达到500余人,占全校总人数的近42%。“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健康成长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因为他们的成长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事关新农村建设,农村社会稳定,下一代健康成长,和谐社会的构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因此,如何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关注、解决“留守学生”教育管理问题,已成为当今时代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1

基于教育的责任感,我校一直非常关注“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问题。通过对我镇一些周边农村中小学的走访问询,结合本校数百留守学生的情况分析,缘于“留守学生”教育管理上存在的“五缺”现象,衍生出这一特殊群体普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亟需引起全社会的正视与关注。

一、“留守学生”安全隐患多,极易遭到伤害

根据认知发展规律及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少年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均不成熟,可塑性大,自制力差,这时候的“留守学生”一旦失去或脱离家长适当的约束与科学引导,极易受到不良诱惑与影响,很多少年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他们遇到突发事件时自救能力差,伤亡事故极易发生,甚至成为不法分子的侵犯对象,极易遭受伤害。

二、“留守学生”生活习惯差,身体发育不良

“留守学生”由于缺乏父母的教育和管理,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相当一部分学生经常不洗脸、不洗澡、不讲卫生、吃饭不按时、作息不按时、生活不规律、营养不良、抵抗疾病能力弱等情况,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由于部分爷爷,婆婆,外爷,外婆的卫生行为习惯也不比年轻一代的父母,对“留守学生”的行为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留守学生”心理不健全,性格孤僻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父母关爱缺乏,金钱补偿较普遍,心理健康失衡。现在农村“留守学生”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遇到不当行为的表现得不到有效制止,极大地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致使不少“留守学生”软弱无助,自卑自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孤僻敏感,爱发脾气,情绪异常,难于沟通。对老师同学甚至家人产生隔阂,不同程度上形成了人格扭曲隐患。如我校初二年级四班程凡同学(化名),人很聪明,上网成隐,性格孤僻,老师多次找他谈话无济于事。经与他外婆交流,原

来他7岁时就寄养在外婆家。多年来,父母很少回来过,只是给他经济上的补偿,给孩子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阴影,所以,一旦在心理空虚时就控制不住自己,哪怕半夜都外出去上网。

四、“留守学生”学习功力不足,成绩普遍较差

由于缺乏监管或监管方法不当,在他们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在家得不到帮助,从而导致学习成绩逐步下滑,一直到最后成为学困生。最终部分“留守学生”在学校反映出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吃苦精神,厌学情绪日趋严重。严重者发展到经常旷课、逃学。给学校教育工作增加不小的压力。

五、“留守学生”良好道德缺失,行为习惯养成差

由于缺乏家庭的关爱,加之祖辈的溺爱和代监护人的无奈,部分“留守学生”常常表现出任性、自私、贪婪、固执倔强、我行我素、不尊敬长辈、好逸恶劳等不良品行。上进心、集体荣誉感多有缺失,道德品行、自控能力养成习惯较差,常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发生。总之“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

“留守学生”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特殊产物,它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城市化进程加快而产生,有着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背景因素。但剖析“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缺失,影响其健康成长的因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首先表现为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家庭是儿童个体成长的重要阵地,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将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终身的影响。因为儿童的成长需要稳定安全的环境,父母的呵护和关爱,是儿童最为安全、温馨的环境,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是孩子的基本需要。但对“留守学生”来说他们享受不到这一正当的权利。其家庭或者是父亲外出,导致父亲的教育角色弱化;或者父母双方外出,使得“留守学生”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如亲子互动,儿童没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碰到不顺心的事心中一片迷茫。同时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认为自己打工就

是为了孩子,只要给孩子以金钱补偿就对了。这样长此以往孩子拿着钱也就心安理得地乱花,无形中使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人生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父母和子女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作为一种教育因素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质量和孩子的成长发展水平。其次表现为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一方面,农村贫困家庭不能为少年儿童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陈旧。农村的贫困文化及教育现状滋生了农民“教育无用论”、“读书无用论”等思想,使他们对子女的教育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并对教育持有一种功利性价值取向,进而将其演化为一种短视的实惠观,以家庭利益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另外“留守学生”寄养家庭代养人文化素质普遍低,其寄养家庭缺少文化氛围,无力辅导其学习,教育方式不科学、不理性,难以了解到孩子的心理困惑,从而也加剧了“留守学生”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留守学生”的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

二、农村文化教育环境的制约

众所周知,我国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广大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经济落后与文化贫困相生相伴,这种现象在我镇农村和边远山区也毫不例外地存在。这种贫瘠落后的农村文化以其浓厚的小农意识顽强地“抵制”着外部先进文化的影响,消极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构成了制约农村教育健康发展的障碍因素,使农村的教育缺乏必要的文化动力和观念支持,缺乏刺激和推动农村教育发展所需的人文环境,人们难以打破原有陈旧、落后思想观念的束缚,客观地影响了“留守学生”对教育选择的倾向。农村经济生活的现实是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小规模的简单生产方式短期内无法换代升级,人们往往感受不到传播人类文化和开启人类智慧的教育带给他们的“实惠”。他们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短期内的经济利益,教育对他们来说纯粹是一种“风险投资”。加之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加剧,教育返贫现象的存在。在相当程度上淡化了他们对子女升学接受良好教育的价值选择,使他们变得更为务实和保守,及早让孩子停学外出打工或者孩子不愿读书也不要紧,减少这笔投资相对实惠。同时,我国农村

地区基础教育管理存在的种种弊端,也使教育缺乏鲜活的动力。

三、我国各项教育配套设施机制不完善

6.农村民办学前教育的现状及策略 篇六

凤冈县蜂岩中心校

邹思成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民办幼儿园已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各界人士热心办园,热情高涨,各地大大小小的民办学前教育机构迅速成长起来,为广大农村孩子提供入园的机会,这无疑为促进地方教育发展,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就目前农村民办幼儿园现状不容乐观,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和严竣的考验。主要表现在办园条件、管理体制、师资队伍、教育质量、校车安全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现就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办园的建议及策略与大家共勉。

一、目前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

办园条件不达标。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农村绝大部分学前教育机构办学条件严重滞后,不符合办园标准。幼儿园的规划设计、规模的大小,都没有通过教育部门论证和相关部门设计,都是凭自己想象在建造幼儿园。各种功能室不齐全,教室间陋、采光差,玩具不齐全,个别幼儿园没有玩具,部分课桌凳不符合幼儿使用要求,幼儿园食堂必备设备不齐全,厕所不符合幼儿园要求,校车大部分购置多年即将报废或私家车上户作校车使用,安全性能差。

安全隐患突出。农村民办幼儿园安全隐患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校车。校车是面前幼儿园最大的安全隐患,校车车况普遍较差,都是购置多年即将报废或私家车上户作校车使用。农村幼儿园校车行驶的路线多数都是非客运车路线,非客运车路线路面差、弯度大、陡度陡、道路狭窄。校车超员特别严重,七到九座的长安汽车一般乘座幼儿园15-30人左右,十九座中巴车乘坐幼儿园25-70人左右。二是食品采购及加工。农村幼儿园由于条件限制,购买各种食品极不方便,食品采购索证不齐全,台账不清,幼儿吃变质的蔬菜时有出现。食堂面积狭小,存放食品与加工房合用,食品留样时有时无。消毒柜是摆设,根本没有使用,幼儿身心健康得不到保障。三是没有门卫室,无保安人员。安全制度、“人防、物防、技防”三防措施形同虚设,责任得不到落实,一旦有人预谋去伤害幼儿那后果是不堪设想。

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学前教育在师资队伍方面都是以精简人员为主。绝大部分农村幼儿园都是一个班一个教师,有的幼儿园既是园长,又是驾驶员,又是教师。按照幼儿园特点,班级都是以小班为主,师生比一般在1:15-20人。而在农村民办幼儿园都是大班额,师生比1:40-60人。由于目前民办幼儿园收费低,给教师的待遇就低。要招聘合格学历的幼儿教师非常困难,一般都是开学后根据学生多少确定教师,学历不达标的人员到幼儿园上课是普遍现象,而这些教师入园前没有通过培训就上岗,对幼儿怎么教育,开展什么活动不了解。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待遇低,也没有缴纳社保,无法留住优秀教师,导致幼儿园师资队伍极不稳定,流动频率高。

“小学化”现象普遍。农村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在办学方向上绝大部分是把握不好的,没有专业知识和理论依据去说服家长。由于办园的负责人对幼儿的身心特点,教育方式了解较少,甚至根本没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如何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就出现了空挡。没有统一的要求,教师是各执其事。大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以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后就是必须学知识,要的是孩子能够写多少、认多少,学期结束后还要看分数。这样幼儿园的教师就只好按照教小学生的方法教育幼儿,要求幼儿上课必须要把手背好,要认真听,还要写一些非常难的字,每天都有家庭作业,完不成任务幼儿要被打手心,蹲马步,这就是家长喜欢的老师。导致幼儿从小厌学,怕到幼儿园,幼儿从小就失去了天真与活泼,失去了自信心,从小变得胆怯。

打价格战,恶性竞争生源。目前各地农村民办幼儿园在办学条件方面投入较少,部分幼儿园是租房办园。有两间教、课桌凳、有车子、简陋的厨房、再招几名老师就可以办园。一个乡镇就读幼儿园生源有限,且有几家幼儿园,在开学时各幼儿园就要不择手段招收孩子。主要表现在一是恶意宣传,都互相宣传对方的不良办学行为来吸引家长。二是打价格战,目前大部分老百姓最关心的是入园费用的问题,只要哪个幼儿园收费一个学期少50元、100元,不管这个幼儿园的条件如何,师资如何,他们认为,反正都是招呼娃儿,就送到那个幼儿园。三是幼儿园大家相互抵价,降低收费招收幼儿。这样就导致办园质量大大折扣,受害的还是广大家长、广大幼儿。

二、今后农村学前教育的建议及策略

严格审批制度,鼓励热心人士举办学前教育。民办学前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目前学前教育发展来看,是制约我县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在2012年我县教育要实现初步均衡,2015年实现基本均衡,要实现这一目标,突破学前教育这一瓶颈,任务十分艰巨。仅仅只靠政府投入在短时间内解决学前教育,特别是农村学前教育入园难、质量不高的问题,还需要一段时间。按照《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发展学前教育必须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的原则,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落实各级政府责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为幼儿和家长提供方便就近、灵活多样、多层次的学前教育服务;必须坚持科学育儿,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按这一要求和相关政策,各地方要鼓励有投资能力、有办园热情人士在大村大寨举办学前教育,解决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入园难、质量不高的问题。但在申请办园中必须经过相关部门认定后才能投资建设,办学条件达到标准后才能批准招生,凡是租房办园一律不予审批。这样就杜绝了在幼儿园内各种隐患,确保了儿童入园后有一个舒适的环境。

重点加强对校车的监管,杜绝安全事故发生。农村幼儿园无门卫室,无保安人员是普遍现象,是一个潜伏着的安全隐患。目前最大的安全隐患就是校车问题。很多血的教训是每一个人都不会忘记的,夺走了多少幼小的生命,导致多少家庭承受无情的打击,国家财产受到损害,给社会稳定无形添加了压力。这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一个重大问题。为此,加强校车监管迫在眉切。目前各幼儿园的校车按照国家标准,绝大部分都是不达标的,在非客运路线接送学生等等都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一是加强源头管理。凡是不符合校车要求的车辆一律不得上路行驶,从源头切断安全隐患的发生。二是严防行驶路线。校车一律不准在非客运路线行驶,只能在客运车路线接送学生。三是严查超员超速,杜绝“三超一疲劳”现象发生。校车出现超员超载是校方把幼儿的接送任务由自己来承担的错误做法。同时也是关于校车能不能超、超多少都没有明确规定,平时交通警察对校车也是往开一面。国家机关、相关部门尽快出台硬性规定,确定校车幼儿载员人数。四是重处违章违规。凡是病车上路,不符合要求的车辆接送学生,到非客运路线行驶,超员超速违背交通法规的一律重罚。五是加强宣传教育。对校车驾驶员要定期进行交通法规、安全知识培训,引导家长自己接送孩子,减轻校车乘车压力。通过强有力的执法,严密的监管,正确的引导,最大限度减少校车出现安全责任事故。

教育主管部门加强教学管理,还幼儿天真活泼。常言说三岁看小,五岁看老。根据幼儿身心特点,人的一生智力开发主要是在3到5岁。在这一阶段要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让幼儿动手动脑来开发幼儿的智力。让儿童在乐中学、学中乐。教育主管部门要按照科学育儿,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加强学前教育教师和学前教育管理者培训。各乡镇要在中心幼儿园成立学前教育教研机构,负责指导本乡镇的学前教育工作。县、乡镇学前教育教研工作人员要经常下基层,深入各幼儿园加强教学指导与研究。幼儿园要按照《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工作指导纲要》组织教育教学,经常组织召开家长会,共同探讨幼儿教育的方式方法。不能让刚入园的孩子就过上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甚至出现幼儿厌学,害怕上学的现象。伤害幼儿幼小的心灵,智力开发受到障碍,从小失去了天真活泼,失去了自信心。

严格民办学前教育年检制度,按办园规模确定招生任务。县级教育主管部门每年都要对民办学校、民办学前机构进行年检,其目的是督促和指导学校及幼儿园的办学条件、教育教学管理、安全管理、师资队伍等达到上级有关规定。对不合格的地方提出整改意见,对通过整改仍达不到标准的下令停办通知。通过调查及目前的现状,接受年检后,部分幼儿园对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整改意见没有得到落实,个别幼儿园出现下了停办通知仍然在招生办学的现象。年检制度对部分幼儿园没有起到督促作用。笔者认为,要让年检工作发挥最大效率。一是要有充足的时间,深入学校、幼儿园实地查看办园条件、深入课堂听课、观看各种游戏活动、查看幼儿乘车情况、召开家长会;二是年检提出需要整改的问题,要确定整改时间、责任人。整改落实情况要实行申报制度和回访制度。对责任不到位、达不到要求的要坚决予以推迟招生或停止招生;三是利用年检对该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确定招生数量,防止各幼儿园恶性竞争,大量招收学生,出现五六十名幼儿一个班,一个班一个老师管理的现象。校车几倍超员,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幼儿园无力承担,为了稳定都是政府买单。年检领导小组要对幼儿园全面评估,按教室容量、教师数量、校车接送能力、校车来回时间、孩子就餐条件等确定可招幼儿数。往往出现安全事故都是利益趋势大量招收学生,办学条件达不到要求,校车严重超员超速,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安全事故发生。要从源头控制招生数量,引导各办园机构适当提高收费标准、提高办园质量,确保不出现安全责任事故。办园条件达不到标准,擅自突破招生数量的,责令增加师资,增加设施设备。否则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的》等有关规定处理。

村小附设学前教育,加快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步伐。学前教育涉及到千家万户,农村家长都希望把子女从幼儿开始送到校园。由于本村学校没有幼儿园,只有把孩子送到较远的县城、乡镇所在地就读。路途遥远,车辆接送无疑增加了安全风险。根据目前各地人口明显下降,要按照人口分布,科学预测幼儿入园需求。要在各村级完小,片区完小规划设计时,把该村的学前教育一并纳入规划,统筹安排,把该村的学前教育附设在完小统一管理。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在“十二五”期间每个乡镇办一所公办幼儿园的目标,加快乡镇公办幼儿园建设的步伐,使乡镇公办幼儿园在当地起得示范带头作用。让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协调健康发展。

7.宛城区农村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现状及分析对策 篇七

留守儿童, 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 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的14周岁以下的儿童[1]。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 是指父母外出打工或经商, 留在农村由祖辈或亲友照看的3-6岁儿童的教育, 其中包括家庭教育和正规的学前教育。目前, 我国农村3-6岁的留守儿童不仅数量巨大, 而且大部分没有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长期滞后, 造成农村学前教育供需矛盾突出[2]。

(一) 学前教育不受重视, 经费严重匮乏

从中央到地方, 从政策到措施, 都在努力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和教育环境。然而, 长期以来家长观念的陈旧, 政府职能部门的忽视, 积重难返。农村旧的教育观念仍然存在, 有些父母认为学前教育不影响孩子的教育, 而祖辈们根本没有学前教育的意识, 部分幼儿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的学前教育也仅仅停留在看护或简单的拼音、识字和算术的知识传授上。学前教育经费严重匮乏是重要的因素之一。目前, 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已落后于现今社会需求, 各级政府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投资力度不大, 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更是少之又少, 教育投入资金运行效率也较低。原因是, 城市与乡镇及农村教学资源分布不均衡;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知识培训工作不到位, 大多数教师教育留守儿童的相关知识比较欠缺;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当地教育、教学资源的投入等[3]。农村绝大部分幼儿园是私立幼儿园和家庭式幼儿园, 即使有少数公办幼儿园也仅靠低廉的收费艰难运转, 很难得到乡镇政府资金支持, 因为多年来, 学前教育经费一直未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农村正规的幼儿园收费较高, 甚至远远超出当地中小学生的费用, 很多农民工家庭无力承担, 这也致使留守儿童不能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

(二) 幼儿园数量严重不足, 幼教师资水平差

与城市相比, 农村幼儿的入园率低大约20个百分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幼儿入园率则更低。在中西部的22个省 (市、自治区) , 约有一半的乡镇没有中心幼儿园, 村幼儿园的数量也只占全国行政村总数的10%, 90%的行政村没有幼儿园。适龄的学前儿童, 近2/3的3-5岁适龄学前儿童没有幼儿园可上[2]。农村幼儿园数量严重不足, 无法满足适龄幼儿入园的需要。部分地区平均一个村只有一个幼儿园, 附近幼儿都送至该幼儿园, 幼儿园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满足不了幼儿正常的身心发展的需要。没有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各地政府无法建立公办幼儿园, 只能鼓励建立私立幼儿园。由于农村土地广阔, 家庭居住面积大, 儿童活动空间大, 许多幼儿园以家庭作坊式为主成立幼儿园, 只是对留守儿童进行看护和简单文化知识的传授, 并没有整套的课程和教育理念, 缺乏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而更突出的问题是, 农村幼教师资差, 大多数农村幼儿教师没有编制, 待遇没保障, 师资队伍不稳定。农村幼儿教师学历较低, 最高学历是高中, 甚至有些幼儿教师只有初中文化, 更谈不上有任职资格证书, 专业素质和能力普遍较差。原因是, 农村经济相对落后, 无法引进和留住人才, 学前教育未被纳入义务教育, 教师没有编制, 经济收入低, 生活条件差。留守儿童与其祖辈或亲戚生活在一起, 其抚养人对留守儿童学前教育没有正确的认识, 普遍认为由祖辈或亲属看护, 既能保证安全, 又可节省开支。

(三) 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亲子关系疏远

家庭教育是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家庭教育作为启蒙教育, 关系到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留守儿童基本缺失了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与父母的长期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 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抚养者。3-6岁儿童正处于成长关键期和敏感期, 其教育涉及生理、心理、智育、德育等多方面内容。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不仅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安全、心理和行为造成不良影响, 而且使亲子关系疏远。特别是3岁左右的儿童, 处于依恋期和模仿期, 好奇、好动、好模仿, 内心脆弱敏感。长期与祖辈或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 留守儿童较少接受新鲜事物, 心理开导欠缺, 甚至染上不良习气。祖辈大多文化程度不高, 由于知识、观念、精力、时间等的限制, 对于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父母外出打工, 致使家庭不完整, 缺少父母关爱的儿童, 其情感和社会性发展均受到严重阻碍, 甚至产生漠视亲情的不良后果。完整的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应该是包括父母双方对孩子的影响, 父母双方的教育是保障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 而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的变化必然会部分地消解这种教育的“合力”, 从而削弱家庭教育的整体功能。

(四) 幼儿个性发展不均衡, 幼小衔接困难

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个性发展不均。相对其他年龄段儿童, 处于学前期儿童在情感、态度上更为敏感、细腻, 更渴望得到认可和关注。农村留守的学前儿童普遍存在“情感饥渴”, 表现为抑郁、自我封闭、嫉妒、神经质、歇斯底里等。部分留守儿童存在性格缺陷, 表现为冷漠、内向、孤独、自卑, 在其交流的过程中语言少而且被动, 缺少合作意识、协商调解、求助策略等, 而多为粗暴、简单的解决问题的方式[5]。此外, 还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表现为心理承受力弱、意志力不强、缺乏安全感和家庭归属感;沉默寡言、悲观失望、孤僻寂寞;任性冲动、脾气暴躁、情绪焦虑、态度冷漠、性格内向、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等。年龄越小的孩子表现越突出, 女生比男生突出。

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问题还表现为幼小衔接困难。目前, 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关注较多, 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等都得到了有效改善, 为幼小衔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然而, 幼小衔接难的问题关键在于幼儿园方面, 换言之, 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的问题。不解决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的问题, 就无法顺利地进行幼小衔接。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未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 加之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根本无法适应小学化的学习和生活, 主要体现在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和学习环境、性格、同伴交往方式等方面。留守儿童一旦在小学中出现上述任何方面的问题, 就会产生厌学、逃学等不良后果。

二、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问题的思考

(一) 国家政策支持、政府增加投入

政府与社会各界要提高对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国家要逐渐实行义务的、免费的学前教育。目前, 学前教育虽然是非义务教育, 但仍是具有公益性、福利性的一项教育事业, 政府对学前教育工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发展学前教育事业, 减轻财政压力, 国家一直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但在农村, 由人口居住分散且经济承受能力有限, 农村民办私立幼儿园获利不大, 因此, 单纯依靠公民个人来举办农村正规幼儿园的可能性极小。民办私立幼儿园按成本核定收费价格, 就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而言, 很多人是难以独自承担的, 这势必影响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3]。应以政府投入为主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不断巩固并扩大公办幼儿园的比例和规模, 增加农村适龄儿童的入学机会;鼓励学校和公民个人创建幼儿园, 多渠道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

(二) 增加幼儿园数量, 改善幼教师资

鼓励学校和个人创建幼儿园或幼儿班, 增加适龄儿童的入园率。对现有资源要充分利用, 如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闲置校舍和其他可用资源, 鼓励中心村独自办园、邻近村联合办园, 或在村小学设立幼儿园或幼儿班, 以方便广大适龄幼儿就近接受学前教育。政府要放开政策, 对符合条件并愿意到乡镇、农村去创办幼儿园的投资者, 及时予以审批, 免费办理各项手续并指导办园。同时, 及时监管私立幼儿园的办园情况。对公办和私立幼儿园要一视同仁, 尽可能地创造宽松的环境;及时奖励、宣传和表彰, 努力形成公办和私立幼儿园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此外, 还要提高幼儿教师待遇, 严格落实各级政府的责任。国务院转发的《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幼儿教师享受与中小学教师同等的地位和待遇。依法保障幼儿教师在进修培训、评选先进、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资、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 稳定幼儿教师队伍。”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 提高工资待遇, 不断改善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生活环境, 对农村贫困、偏远地区教师适当发放补助, 解决幼儿教师退休养老问题。在农村地区幼儿教师短缺的情况下, 对这些在岗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和培训是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应鼓励城镇师资力量较强的幼儿园派出部分教师到农村幼儿园支教或传授经验, 送教上门, 进行现场指导, 交流经验, 并针对农村幼儿园的薄弱环节, 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管理、教学意见和建议。农村幼儿园的园长、教师也可定期、不定期地到城镇示范园跟班学习, 全面了解示范园的教育、管理体系和方法。

(三) 改善家教环境, 拓宽沟通渠道

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气氛和教育环境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重点。单纯依靠家庭自觉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不现实的。因此, 需要农村学前教育机构或其他职能部门, 加强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工作, 提高留守儿童家庭的教育理念和认识。主要宣传正确育儿理念, 帮助家长或其他抚养人掌握教育方法和沟通技巧, 鼓励家长或其他抚养人送孩子到幼教机构进行系统的学前教育。此外, 学前教育机构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 如网络、电话等, 与留守儿童的家长及其他抚养人密切联系, 让其了解留守儿童的发展情况, 提供引导策略, 与家长建立信任, 获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同时, 要督促外出打工父母经常和留守儿童进行电话交流沟通, 关心孩子的成长和心理变化, 认真聆听孩子内心的声音, 多回家探望, 以减少孩子内心的孤独感。外出打工的父母要尽量委托文化素质高、有责任心的人做孩子的代养人。对于只能把留守儿童代养在祖辈家里的家庭, 有关部门应组织开设相关的家庭教育知识学习活动, 使祖辈代养人老有所学, 以使其和儿童进行有效的心灵沟通。

(四) 关注幼儿心理问题, 促进幼小衔接

由于家庭教育缺失而引起的留守儿童个性发展不均衡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值得社会各界关注。国内的相关研究表明,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其身心发展, 也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 处于学前期的幼儿, 心智还不健全, 更需要关注和引导。当地学前教育机构或政府职能部门, 就定期对3-6岁的幼儿进行心理疏导, 了解其性格和情感问题, 及时提供心理帮助, 必要时可采取游戏治疗等外部手段进行治疗, 并定期回访, 以防心理问题反复出现。同时, 还要关注留守儿童代养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为幼儿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支持。此外, 解决幼小衔接困难这一问题的关键仍然在于学前教育机构。积极创建公办幼儿园, 让留守儿童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 并与当地小学保持联系和沟通, 在留守儿童的教育方向上达成一致。也可根据当地小学教育情况, 对学前教育相关方面进行适度调整。组织留守儿童到小学参观, 了解学习环境和方式, 帮助留守儿童尽快地适应小学教育模式, 同时注意其心理变化, 及时解决心理问题。农村小学应考虑当地学前教育情况, 采取有效措施, 帮助留守儿童顺利完成幼小衔接过程。

参考文献

[1]侯德丽, 郭亚丽.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再思考[J].今日南国, 2009, (5) :48-49.

[2][4]教育部新闻办公室,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对话教育热点2010[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1:49-50.

[3][6]古桂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政府职责研究[J].黑河学刊, 2010, (7) :143-145.

8.宛城区农村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现状及分析对策 篇八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也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原来的一些教育内容和方式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农村音乐教育现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

一、农村音乐教育的现状

(一)教育观念陈旧、滞后

目前,我国农民的生活水平还没有真正提高,他们不会有太多的心思和多余的钱去让孩子学习音乐。因为他们觉得音乐不能创造财富,所以不会花费太多的精力和财力让孩子去学习。中国目前的国情,只有文化课成绩好的孩子才是好孩子。由于学生家长的期望,及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上对学校的评价也是以升学率作为标准。这种情况下,很多学校就会为了升学率,牺牲一些看似与成绩无关的课程和活动,音乐课就是牺牲品之一。音乐教育在一些农村的基础教育中基本是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平时可能还有音乐课,而一到临近期末,音乐课就会被其他课程占去。

(二)师资力量缺乏

我国小学音乐教师的来源基本上是高等师范院校、中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毕业生。但由于一些现实问题,大部分音乐专业毕业生不愿去农村任教,导致农村学校缺乏专职的音乐教师。大部分情况下,音乐课大多数都由语数外教师兼任,他们对音乐理论知识、音乐课程教学方法等了解不够深刻,因此音乐课教学形式单一、气氛不够活跃,教学内容不够科学,导致学生没有真正学到音乐基本知识反而对音乐课也失去了兴趣。

(三)对音乐教育的投入不足,教学条件差,缺少相关设施

由于长期以来农村经济落后,财政收入困难,地方政府在教学上的投入很低,在音乐教育上就更是微乎其微。教育经费的不足,导致农村学校没有固定的音乐教室或多媒体音乐教室,有的学校缺少音乐教学所必需的教学设备和相应的音响、音像资料,甚至连音乐教材的配套磁带都没有。因此有些专职音乐老师也会因为教学设备不完善而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影响了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改变农村音乐教育现状的对策

(一)转变教育观念,完善评价机制

要想改变当前的这种音乐教育状况,必须要改变长期以来影响音乐教育发展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大力倡导新的音乐教育理念。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更要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把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工作提到议事日程,清除“主科”与“副科”的意识,真正把农村的音乐教育工作扎实、有序地开展起来,把欢乐和美的享受还给孩子们,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力,树立让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审美教育培养的思想。

(二)配置专职音乐教师

现在的学生今后将面临的是处处充满竞争的复杂社会,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完善的综合能力是他们必备的参与社会竞争的条件。音乐教育在这方面的功能虽不是万能的,但也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例如:歌唱的音调对语调的影响,合唱对团队精神的培养,舞台表演对心理素质与应变能力的培养等。这些能力的培养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在音乐教师身上,有了好的老师才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所以我们要发动高等师范、中等师范院校的的毕业学生积极参加农村特岗支教等教育支援活动,帮助他们树立到农村去的观念,帮助他们克服思想上的负担和困惑。鼓励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到农村的学校去教学。另外,相关部门对这样的毕业生在生活上要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支持。有了专职音乐教师,以及教育部门对音乐教学的重视,教师主观上就会对音乐教学负责,就会尽职尽责地干好此项工作。我们的音乐教学发展将会蒸蒸日上,学生也可以从中学到更多更专业的音乐知识,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三)加大对农村音乐教育的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教育需要投资,音乐教育也一样。音乐教学设施是实现课程标准的保证。因此国家应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投资的力度,对地方财政不足的部分进行补贴,改善办学条件,使我国的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得到充分发展。学校应有计划、多渠道筹措音乐教学设备专用资金,逐年添置必备的音乐教学用具。尤其要加大对音乐方面的教辅资料的投入,这样可以让老师了解更多的最新音乐消息,也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完善教学设施的同时还要提高农村音乐教师的福利待遇。这样,一些音乐教师才会安心扎根于农村,在农村音乐教育中实现自我价值,从而保证我国农村音乐教育得到真正的发展。

上一篇:管理者心态转变下一篇:高中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