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认识教学教案

2024-09-07

中国画认识教学教案(11篇)

1.中国画认识教学教案 篇一

《认识中国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对民族绘画的感情。

2认识干湿浓淡墨色。认识中国画的特点。

3提高学生的审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对中国画有了初步的鉴赏能力,对国画创作有激情,有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中国画特点。

难点:“墨分五色”的认识。

教学过程

【导入】导入新课

欣赏课件中的国画作品导入

【讲授】讲授新知

介绍中国画:

中国画是我过传统的一种绘画形式,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与民族风格,称国画。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

介绍工具:

a)笔:羊毫笔、狼毫笔、白云笔。

b)墨:有松烟、油烟。

c)纸:宣纸——生、熟。

d)砚:砚墨用的是石头。

e)色:可用水彩颜料代替。

各种工具的保管方法。

分类:

1,题材:人物、山水、花鸟。

2,方法:工笔、写意。

墨分五色:

焦、浓、重、淡、清。

笔法:中锋,侧锋。

分辨:

浓淡墨。

中侧锋。

干湿画法。

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活动】课堂实践

小游戏

一、了解肥皂与墨的基本关系,并大胆想象墨在水面的美丽图案。

1、猜测:如果把蘸有墨的棉签点在水面上,你觉得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蘸着墨汁的棉签轻轻碰一下水面,你有什么发现?棉签碰到水面后,水里的墨像什么?

【活动】讨论与探索

3、探索发现肥皂与墨的关系。

①请比较用没蘸肥皂和蘸有肥皂的小棒去碰水中墨汁时所发生的不同现象。

②小结:有肥皂的魔术棒碰到水里的墨,墨就会逃到得快,因为墨和脏东西都怕肥皂,所以,洗手要用肥皂,妈妈洗衣服也要用肥皂。

③你觉得现在水盆里的墨像什么?(讨论)在玩的过程中,由于蘸墨的多少、组合不同,因而引起画面造型丰富,变化万千,情不自禁地赞叹:“哇,真漂亮!”并不自由主地说这像什么,那像什么,这种形式有效地赞叹并激发了思维的灵活性,并获得了对美的感受。

【练习】小练习

练习:在宣纸上感受如何用笔用墨。

学生实践---作业展评

【活动】课后拓展

拓展:中国画不仅讲求墨色变化,更注重诗书画印一体的艺术形式美。

课下研究以下问题:1为什么画家要把诗,书,画,印表现在一幅中国画作品中?

2这种表现形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精神追求?

他们是怎样完美布局的?(许多画家对印章情有独钟,常常用一些警世恒言或者诗词佳句作为印章内容,与自己的绘画作品相匹配,从而带给人们更多高雅的情趣和艺术享受。印章的红色,与中国画的黑白两色对比强烈,不仅是画面构图达到平衡,而且起到了画面色彩相呼应的作用。)

教师总结:中国画重在文化积淀,讲究笔墨情趣,我们不仅要认识,热爱中国画艺术,更要不断深入学习,研究祖国丰厚的文化。

2.中国画认识教学教案 篇二

关键词:中国钢琴作品,高校钢琴教学,重要地位

中国钢琴的作品是结合中西音乐交融的产物,在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作品,例如由古曲编制而成的《阳关三叠》、《梅花三弄》等,因此中国优秀的钢琴作品是世界钢琴曲库中的宝贵资源之一,也是我国钢琴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优秀教材。但是我国钢琴教学中却没有对中国钢琴作品多加重视,在作品选择上让中国的作品边缘化。因此我们要探讨中国钢琴作品在教学中占据的重要地位以及对中国音乐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学习中国钢琴作品对中国钢琴艺术发展的重要意义

就目前我国高校中钢琴教学现状而言,在教学过程中多注重对欧美音乐作品为主,学生在对国外作品的学习以及作品风格的把握和情感表达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理解,这也是对教学的一种肯定,但是相较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而言,很多学生缺乏对其的正确认识,不了解本国音乐文化。而对于中国钢琴而言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就是其灵魂。

在音乐文化多元化的社会中,各个民族已经开始注重音乐作品中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体现,而对于我国而言,音乐文化的发展是经历了千百年的沉淀。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对于音乐文化的传承就是对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传承。当然世界文化之所以呈现多样化的形态也是各个国家与民族之间文化的差异性导致的,只有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才能产生新鲜的文化思想和文化元素,而相同的文化积累是人们达成共识的基础。

对于中国钢琴教学而言加强中国钢琴作品在教学中作用的体现,不仅仅是学习音乐的旋律、美式等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中国优秀钢琴作品的学习进一步发展我国的钢琴艺术,促进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高校钢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中国钢琴作品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让学生通过对中国钢琴作品的学习理解中国文化内涵,了解中国人在音乐中具有的独特文化特质。当西方的乐器与中国音乐相融合时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将独特的中国文化加入现代乐器中会对世界音乐带来怎样的促进作用,这也是我国钢琴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

二、中国钢琴作品在教学过程中重要地位的体现

(一)有利于拓展演奏技法

中国钢琴作品融合了我国传统的音乐文化元素,因此无论是在旋律、和声、音阶等上面都带有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民族特点,也决定了中国钢琴作品在弹奏和表现技巧上具有多样性。在教学中加强中国钢琴作品的教学和演奏有利于提高和拓展学习者的演奏技法。

例如在演奏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作品《牧童短笛》中,由于该曲是通过古代传统音乐作品改编而成,在其声音的表现上要突出原作品的一些声音精髓,利用钢琴对作品中笛声的模仿时要求指尖触键时简洁干脆,手腕平稳,而对于作品《夕阳箫鼓》的弹奏时因为要将鼓声的由慢而快、自快而慢的声音表现出来又需要手腕灵活颤动。对于不同的作品的演奏需要不同的表现手法和技巧,对于学生演奏技巧能力的提高具有很大意义。

(二)有利于发扬民族文化

中国钢琴作品中体现了传统的音乐文化和民族特色,在中国钢琴作品中各个环节都展现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对于中国音乐的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内在强烈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中国钢琴作品中无不体现出了中国文化的各种特色。例如中国钢琴优秀作品中的《梅花三弄》运用了深沉、中庸的旋律,通过音乐表现出了一种宁静致远的意境。在作品《夕阳箫鼓》中,作品想要表达的是一幅渔舟晚归、风景如画的优美意境,在钢琴演奏中通过委婉质朴和流畅多变的钢琴旋律让人们通过旋律在脑海中呈现出了此类画卷。中国钢琴作品之所以能够流传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就是因为在作品中包含了中国特色文化印记,如果一个作品不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是不会屹立于世界钢琴音乐中。只有一个真正热爱和理解本国文化特色的钢琴音乐者才能真正走进世界音乐大家中,因此在高校钢琴音乐教学中要注重中国钢琴作品,通过对本国优秀钢琴作品的学习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意识。音乐是最震撼人心的声音,将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通过钢琴的声音进行传播,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弘扬和传承民族精神,增强国家凝聚力。

三、结语

中国钢琴作品在高校钢琴教学中重要地位的体现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引起重视。物质方面就是要完善高校钢琴教学体系中中国钢琴作品在教材中占据的比重体现,优化中国钢琴作品的教材体系。而精神方面则是要加强高校对于中国钢琴作品在教学中重要意义的重视程度,加深中国钢琴作品在教学中重要作用的理解,真正意识到中国钢琴作品对于学生学习钢琴的重要作用。本文希望通过中国钢琴作品在教学中重要作用的阐述能够帮助中国高校钢琴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陶亚兵.明清间的中西音乐交流[M].东方出版社,2001.

[2]修海林,李吉提.西方音乐的历史与审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10的认识-教学教案 篇三

2.使学生知道1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重点

1.会数数量是10的物体,会读、写10.

2.知道10以内数的顺序、大小比较及10的组成.

教学难点

10的组成及写10.

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投影仪、计数器、直尺、点子图、小棒、红花、学具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从1数到9,从9数到1.

2.填□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进行有关的思考教育.

学生观察图,看懂了什么?使学生明确:有10个人,10个气球.

2.出示有关印刷体10,启发学生10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用学具摆10个物体,多次感悟10是数出来的.

3.出示计数器,启发学生10是怎样得到的?

同桌或小组进行操作,使学生明确9再添1是10.

4.出示尺子,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

同桌或小组进行操作.然后从1数到10,从10数到1,从2数到10,从10数到5„„

5.比较数的大小.

观察点子图,互相交流,并在○填写,用手势表示.说一说9小于10,10大于9.

6.10的组成.

(1)同桌同学用小棒摆一摆,把10根小棒分成两堆.学生填书.学生说一说,看到每一组,还能想到什么?

(2)进行对口令练习.

7.10的书写.

(1)教师指导10是一个数,由1和1组成,写成两笔.

(2)电脑演示动画“10的写法”,学生在书上田字格里练习写10.

三、巩固发展.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2.连线.

3.出示组成卡片.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数数量是10的物体个数,知道了9添上1就是10,10在9的后面,9在10的前面,10比0~9这几个数都大,写10要占两个日字格,左边写1,右边写0.通过摆小棒,我们还知道了10的组成情况,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 8 □ □

□ 9 □ 7 □

2.如果有10个草莓让你和爸爸、妈妈三人分吃,你会怎样分配呢?看有几种分法?

板书设计10的认识 教案点评:

本节内容是在9的认识的基础进行教学的,因此在教学前先安排复习9以内的和9的组成,为学习新知识准备。

教学时注意抓住新旧知识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经验,体验新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直观到抽象,学生边摆小棒,边填写组成,并用语言表述使操作-思维-语言表达有机结合,发展学生的思维。

练习时运用不同形式进行巩固发展,学生多次体验,有利学生掌握新知,并且激发学生学习数字的兴趣。探究活动---手指游戏

游戏目的

熟练数10以内数.

游戏过程

教师与学生一起数手指,边数边比边说:

4.中国画认识教学教案 篇四

对于教师方面,本节课中最重要的是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而乘法最基本的意义就是要解决几个几的和的问题。所以围绕乘法的本质,为了突出几个几相加的教学,我从两个层次出发:

第一层是帮助学生建立几个几相加的表象。我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入手,为学生提供多个几个几相加的素材,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获取的信息来实现。例如:在解决第一个问题“跳啦啦操的一共有多少人?”时,当学生说出“5+5+5+5+5=15”时,我有连续追问“这是几个几相加?”“为什么是5个3相加?”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图,引导学生说出“每组3人,共有这样的3组,所以是5个3相加”让学生初步认识了几个几相加。

第二层是让学生充分理解几个几相加的意义。例如:在解决完三个问题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加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点?”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他们的加数都相同,及在整节课课中我不断的在反复追问“这是几个几相加?为什么?”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图或文字信息来说一说,让学生对几个几相加有更深入的认识。

在改写乘法算式时,帮助学生在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之间建立几个几相加的桥梁,并让学生说一说一个乘法算式的表示什么?在改写乘法算式时需要找到谁和谁?等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在对这三个情境问题的处理我采用层层递进的形式。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四能”。例如:让学生来通过情境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时让学生来说一说自己的思路、让学生给自己的同桌出一道题目并批改等等。

在巩固练习环节,设计了三道层层递进的常规题目和一道拓然题目,通过常规题目的练习来照顾到大部分学生,通过拓然题目的延伸,来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更大的学习和发展空间。

5.《认识东南西北》教学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并会区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方位知识解决问题;

3、能结合具体的环境描绘物体所在方位,能观察简单的地图和线路图;

4、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

(二)技能目标:

1、学生经历在现实的情景中确定和区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过程,能正确地辨别这四个方向。学会在给定的条件下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通过现实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情感目标:

1、通过感受数学与现实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2、通过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通过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或举行集体活动,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团队意识;

4、尊重学生的选择,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1、认识并会区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

3、能结合具体的环境描绘物体所在方位,能观察简单的地图和线路图;

教学难点:

1、在具体的环境中确定方向,并理解在具体的环境中确定方向和在图上确定方向的区别;

2、理解物体间位置的相对性,并学会根据不同的参照物确定同一个物体的位置;

3、认识简单的平面图。

教具准备:本单元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看,谁来了?可爱的太阳宝宝从遥远的山岗徐徐升起,》。此时,小明正站在学校的操场上做早操哪。

问:请看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自己看图。同桌交流。请人汇报。(当学生说到小明面向东方的时候,问为什么,让每个学生都清楚不管在什么地方,太阳都是从东方升起来的。)

师:太阳每天东方向升起来,你能用小手指一指东方在哪吗?指一指:除了东,还知道哪些方向?

二、认识现实生活中的东南西北(情感体验,初识方向)

1、做一做让学生面向太阳升起的方向站好。

师:你能说说自己的前面是什么方向吗?你的后面、左面、右面各是什么方向?自己先指一指、说一说,再跟身旁的小朋友说说。揭示课题:东和西是一组相对的方向,南和北也是一组相对的方向。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2、比一比师:小朋友们,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好不好?老师指方向,小朋友们说,比一比谁的反应快。反过来,老师说方向,小朋友们指。

3、选一选师:今天,我们教室里有几个学习小队?我们四个学习小队分别坐在不同的位置。老师这儿有几个好听的名字,你能帮自己的小队选一个好听的名字吗?(出示东方队、西方队、南方队、北方队四个名字)都选好了吗?来,各个小队介绍一下自己。

三、交流信息,辨别方向。

1、想一想(创设情景)有一天你树林里玩的时候迷了路,分不清东、南、西、北了。你有办法辨清方向,找到回家的`路吗?

2、议一议学生交流辨别方向的方法,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的图(指南针、北极星、树的年龄、落山太阳等),讲述运用指南针、北极星、树的年龄等辨认方向的方法,其实还有好多辨别方向的方法,课后请大家问问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或者一起查查资料,知道以后再告诉老师,好吗?

3、动一动小朋友们全部站起来,伸出手臂动一动。师:面对太阳落山的方向站立,两手侧平举,说说你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各是什么方向?面对指南针白色指针指向的南边,两手侧平举,说说你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各是什么方向?面对北极星站立,两手侧平举,说说你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各是什么方向?

4、演一演师:小朋友们现在和老师一起表现《认识东南西北》这首歌好吗? 太阳升起是东方,太阳落山是西方,早晨迎着太阳左手是北方,早晨迎着太阳右手是南方。

四、游戏活动,找方向。

1、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东、南、西、北,而且也会根据一个方向确定其他三个方向,现在有一个叫小华的小朋友想请考考你们了,(画出小华家的图)小华说:这是我的房间,书柜在北面,你能说说房间?东、南、西各有什么吗?

2、师:谁来介绍一下自己的房间?

3、学生说出教室里的东南西北方都有什么?

4、指一指、说一说你的东、南、西、北各是谁?

五、巩固练习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东、南、西、北,现在魏老师想考考你们:

1、如果你面向北,那么,你的后面是___;你的左面是___;你的右面是___。

2、说一说:你家的东面、西面、南面、北面各有什么?

六、情感沟通,畅谈收获。

6.简谈对中国画及其材料的认识 篇六

技法的产生, 由器具的使用而来。考诸“技法”二字, “技”者, “巧”也, “法”者, 尺度、准则。“技法”即运用技巧的尺度和准则。凡绘画所用一切如章法、笔法、墨法等技巧法则, 均应属于绘画技法范畴;而中国绘画材料、工具, 当以纸、墨、笔、砚为主, 兼及绢帛、颜料。材料工具的属性不同, 绘画技巧和视觉感受自然不同。追溯绘画载体的演变过程, 从最单纯原始的石壁到可以细致晕染的绢帛再到水墨漫漶、变幻莫测的宣纸, 绘画材料工具适应绘画技法的发展而不断改进, 绘画技法的不断成熟则促进绘画材料的演变。对绘画工具材料属性的大力挖掘和探索又促进绘画技法的变革。同时也反映着绘画思想的发展。绘画材料与绘画技法互为依托, 彼此影响, 统一于艺术发展的进程中。

在史前时代, 先人们借助石器、骨器、植物枝叶、动物羽毛, 随心所欲的在石壁、土地和木板上勾勾画画。当智慧的古人开始扔掉手中的石器、树枝, 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理想的绘画工具, 为更具体地呈现人们的精神世界提供了恒定条件。

毛笔作为绘画的主要工具毫无疑问的在中国绘画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同时也驱动着中华民族文化图式从涂鸦走向文明, 从蛮荒走向现代。我认为很难有哪种绘画工具能象毛笔一样, 在被赋予了民族属性的同时还承载着画家内心的主观情感。秦汉时期对毛笔基本形态的确立和对制作工艺的规范使画家随即对毛笔的弹性, 蓄水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各种材质的毛笔应运而生。这大大加剧了画面效果的感染力, 也促使绘画技法内容变的更加丰富。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各种描法的表现就是古人对“骨法用笔”的深度探索, 不同的用笔方式, 对线条松弛有度的控制, 用最简单的形式去承载最丰富的内容, 并且演绎的有声有色。后人对各种描法的总结使我不得不感慨毛笔所具有的延展性和可塑性。例如顾恺之在《女史箴图》中为表现女子装束的轻柔顺滑, 运用了圆转而细长的线条, 恰好的表现了女子身着丝织物的妩媚姿态, 形象生动。

纵观魏晋到隋唐时的绘画作品, 毛笔勾勒出的线条多以描摹物体的客观现状为主, 虽然形象生动, 栩栩如生, 但变化却相对较少。此时, 介入绘画的文人士大夫便按耐不住了, 大兴水墨晕章和破墨山水技法, 这无疑是为发展中的中国绘画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颠覆着人们以往对山水样式的认识。王维那未尝设色的水墨画直接有力的挑衅着画家的视觉感受。虽然当时的绘画材料仍以吸水性差, 无法表现水墨漫漶效果的绢素为主, 但这丝毫没有阻止文人们欲通过绘画来触摸心灵兴奋点的目的。例如王维的《雪溪图》, 利用绢素平整肌滑, 吸水性差的特点, 待用墨色表现的山水图式完成后, 趁其未干之时用水破解冲淡, 进行立体层次的渲染, 画出云烟漂浮的效果和山石树影掩映其中的立体、厚重之感。达到了墨色与水色漫漶的艺术效果。王维创造了“破墨”的山水表现技法, 进一步开放了用笔方式, 拓展了笔墨图式视觉形态的表现空间, 为水墨山水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也促使画家绘画思维模式的转变。

水墨技法要求以单纯的墨色加以浓淡干湿的变化, 欲表现出“五彩”的效果, 画家对毛笔的物理特性的认识也在实践中逐步趋向完整。此时宣纸的出现, 使的文人士大夫们的艺术创作更加如鱼得水, 激情洋溢, 也使水墨有了独立发展的可能。古人对水墨采取的开放态度也使水墨创作更加无拘无束。使古人由对传统笔法的继承转移到对水墨图式形态的开发探索研究中来。我认为如果没有宣纸介入绘画创作, 或许就不会有文人水墨画的兴盛。这种想法似乎有些片面, 但至少我认为宣纸作为绘画材料对中国绘画的影响是深远的。

文人以宣纸作画, 没有固定的笔墨章法, 而是以适性为目的。一团黑墨, 一濯清水即要滋润出万紫千红的自然生灵。对画面水墨迷朦之气、自由之度的追求是文人表达内心深处精神实在的最好语言。例如宋代大诗人苏轼, 他用书写的方法勾画自己对客观物象的认识。《枯木怪石图》是苏轼解放用笔的大胆尝试, 在总结了王维的“破墨”技法后, 以用笔的灵活性带动水墨变化的丰富多彩。《枯木怪石图》中虬木飞涨的枯木和散落笔锋扫出的怪石, 是苏轼对绘画材料探索应用的情感宣泄。他选择了这些对创作和思想约束力较小的艺术手段和绘画内容。恰好的体现出宣纸这种绘画材料其宽容的艺术创作空间, 使文人士大夫能够通过绘画寄托自己内心的情感世界, 使其不仅仅止步于绘画本身而是超越其上。

再例如梁楷的《泼墨仙人图》, 人物衣着用大笔画出, 使得墨迹饱满, 有一种流溢的色彩张力。笔根画出的线条生涩仓劲, 具有极强的表现力。这足以说明画家对用笔技巧的娴熟并对绘画材料的性质了如指掌, 胸有成竹, 一挥而就。对人物面目及身体裸露部分以寥寥几笔勾写, 简洁准确, 形象奇异。这种表现方式对于绘画技法变革的意义是不言而而喻的。

绘画工具材料种类繁多。富有开创意识的画家作画, 对传统的绘画套路已经模糊不清了, 基于墨色纸张等绘画材料选择范围的广泛, 更加关注材料推陈出新和绘画图式演变之间的关系。宣纸的渗化程度和承载的肌理属性程度的提高, 已经能够适应各种绘画创作的材料要求, 满足时代对画家不断提出的审美标准。画家也能以此为创作新绘画图式的着力点, 开拓丰富自己的绘画语言。

有的画家在画面中放弃了对线的表现, 也就是说放弃了对运用毛笔表现线条的各种规范。使用了与颜料有关的各种固化剂、稀释剂, 在宣纸上进行各种色块的碰撞、渗化。从而构成新的形式美感。有的画家通过对造型的变形夸张, 对灵活用笔的谨慎, 和对水墨恰到好处的控制, 形成自己的独特的风格。在表现方式上也趋向多元化, 有的画家简化了线在画面中的分量, 或者说是将线与面结合起来均以水墨的形式表现, 题材新颖, 妙趣横生。这不仅仅是绘画材料技法的改变, 更是创作主体在思想上的与时俱进。不论材料的种类多么繁多, 对水墨技法多么娴熟, 如果没有创作主体——人的主观思想情感的溶入, 材料就只能是客观的物质存在, 墨色也就没有了生气。只有将二者完整的统一与现代绘画创作中才能有利于现代绘画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永远的水墨》邵力华著.朝华出版社, 2004年4月第一版.

[2]《中国古代绘画技法、材料、工具史纲》赵权利著, 广西美术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

7.《认识10以内的数》教学教案 篇七

(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认、读、写0-10各数,会用0-10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让学生体验、经历0-10各数的抽象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表示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参与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体验与同学交流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数是数出来的,学写数字,会用0-10的数字表示事物的个数,建立数感。

教学难点:

理解数是数出来的,学写数字,会用0-10的数字表示事物的个数,建立数感。同时渗透对立的思想。

教学课时9课时

1.认识15的数

教学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认、读、写1-5各数,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让学生体验、经历1-5各数的抽象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表示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参与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体验与同学交流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认读写1―5各数。

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方法:

引导自学。教学用具:教学挂图。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最喜欢什么小动物?你喜欢去动物园吗?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去参观动物园好吗?

二、探究新知

1.随着教师的引导,出示课件或挂图(动物园图)。请大家仔细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图中都有谁,它们在做什么,互相说一说。自学10-11页

教师:刚才大家把你从图中看到的和想到的说给你的同桌听。现在谁能大声告诉全班同学。

学生交流:天空中飘着白云,小鸟在飞翔,地上有几棵大树,熊猫在大树下吹口琴,猴子在爬树,小兔在玩跷跷板,花丛有各种颜色的花,河边有乌龟和小鸭,河里有金鱼、蝌蚪、荷叶&&

<<<12345678&&&2.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话描述。

同学们看得很仔细,能把自己看到的事情告诉大家。今后我们要更认真观察,更勇敢的讲出你要说的事情来。老师再增加点要求:你看到的各种东西的数量是多少,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天空中飘着2朵白云,1群小鸟在飞翔,地上有1棵大树,1只熊猫在大树下吹口琴,3只猴子在爬树,3只小兔在玩跷跷板,河边有1只乌龟和4只小鸭,河里有3条红金鱼、4只小蝌蚪、5片荷叶,荷叶上面有5只青蛙&&

3.全班汇报交流,引导经历抽象过程。

三、研究讨论

1.教师和学生合作学习讨论1-5各数。

2.通过自学提问:图中有什么?指名回答。(图中有一只熊猫在吹口琴,天空中飘着2朵白云,池塘里有5条鱼,3只猴子爬树,5只小鸟在天空中飞翔,4只鸭子、3只蝌蚪、2只蝴蝶、3只小兔、3棵大树。)教师提问:你看到的每种东西的数量都分别是多少?能不能具体的说出来。

3.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1-5分别可以表示什么。

1只小熊猫、1棵大树、1只乌龟、1群小鸟、一片草丛、一幅画&&

2只蝴蝶、2朵白云、2朵红花、2只青蛙&&

3只小兔,3只猴子、3朵花,3条红金鱼&&

4只蝌蚪,4只鸭子,4棵大树,&&

5只小鸟,5片荷叶,5条金鱼,&&

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贴出相应的物体的图片,并按数目的大小排列:同学们用到了1只、2只、3只、4只、5只&&表示1只、1棵、1个&&数量是1的都有什么?

5.指导学生,帮助学生表述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并在相应的图片下面

6.出示1-5各数字。大家都知道了,在图中这些数字都可以表示什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这些数字又可以表示什么?

四、试做

1.在图中1可以表什么?指名说:(1可以表示一只乌龟,还可以有1棵树。)

2.2可以表示什么?2可以表示2只青蛙地。

3.3、4、5可以分别表示什么呢?

五、练习

1.认读数字1-5。

<<<12345678&&&2.在田字格中描红,练习书写1-5。

3.让学生数一数可图中各有几个物体,在和相应的数字连接起来。

4.3题,学生看图写数,独立完成。4题画小花,独立完成。

六、总结

我今天学会了1234物体个数的数字,把学到的说给大家听。

教学后记:

2.0的认识

教学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会认、读、写0,知道0表示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让学生体验、经历0的抽象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参与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体验与同学交流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理解0的含义,了解0在实际生活中了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0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方法:

引导自学。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准备

1.看图写数。

☆()△△△()⊿⊿⊿()

△△△△△()⊙⊙⊙⊙()

2.看卡片认读1、2、3、4、5。

二、自学13-14五页

1.自己看图,用数的表示鸟窝里的只数,看最后一个鸟窝一只也没有怎么办?

2.想一想,小组互相交流,议一议,应该怎样表示鸟窝一只也没有。

3.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三、研究讨论

1.教师和学生合作学习讨论0。

2.通过自学提问:图中有什么?你又发现了什么?

a指名回答。鸟窝一只也没有用什么表示?

b在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看见过0?

四、试做

1.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

2.尺子上的0表示尺从0开始的一个标记。

3.在田字格里写0。

五、练习

1.电视机有0频道。

2.温度记上的0表示什么?

3.车牌上的0.门牌上的0.六、总结

我今天学会0。在生活中要留心,那些地方用到了0说给大家听。

教学后记:

3.6-9各数的认识

教学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认、读、写6-9各数,会用6-9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12345678&&&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让学生体验、经历6-9各数的抽象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表示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参与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体验与同学交流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认读写6-9各数。

教学难点:

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看图写数。

☆☆☆☆()△△()⊿()

△△△△△()⊙⊙⊙()

2.看卡片认读1、2、3、4、5、0。

二、自学18-19页

1.自己看图,有几个葫芦,几只哨子,几把勺子,几把小刀。

2.它们分别可以用哪个数字表示?读一读下面的数,把数和图用线连起来。

3.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三、研究讨论

1.教师和学生合作学习讨论6-9各数。

2.通过自学提问:图中有几个葫芦,几只哨子,几把勺子,几把小刀。各用什么表示?认识6、7、8、9。

3.指导书写6、7、8、9。

a请问:在生活中6可以表示什么?

b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出表示6的物体。

c有同样的方法学习7、8、9各数。

四、试做

1.事物和实物的个数用相应的数字连接起来。

2.说出生活中,6、7、8、9表示了什么。

五、练习

1.在田字格中描红,练习书写6-9。

2.看数涂色。

3.让学生自己练习3、4题。指名说说是怎样做的?

六、总结

我今天学会了6、7、8、9各数,它们分别可以表示什么说给大家听。

教学后记:

4.10的认识

教学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会认、读、写10,会用10表示物体的个数。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让学生体验经历10的抽象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表示的作用及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参与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体验与同学交流学习的乐趣。

<<<12345678&&&教学重点:

能认读写10,会用10表示物体个数。

教学难点:

通过练习加强1-10各数的认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准备

1.从0数到10。

2.从10数到0。

3.指名说出生活中19各数表示什么?

二、自学20-21页

1.观察图画看图说出图中的事物。

2.全班同学互相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

3.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三、研究讨论

1.通过自学你发现了图中的事物是什么?。

2.师生共同交流,指名回答。

3.板书:图中有4个男同学,6个女同学,一共有10个同学,10个同学拿10个气球

a认读数字10.b书写10。

四、试做

1.指导描红10。

2.读直尺上的数字。

五、练习

1.三题,学生体会一捆有根。

2.四题,数一数,各有多少个?充分交流各自的方法。

3.五题,认识10以内的数综合练习。

六、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后记:

5.认识<&=

教学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或其他的方法比较多少。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动的情境中,通过演一演,数一数,比一比等形式经历把同样多、多、少用数学符号&=<表示的过程,体验一些比较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

认识<&=等数学符号的含义。

教学难点:

巩固多些少些用数学符号表示的过程。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准备

1.比较

2.指名说以上三题表示的意义。

二、探究新知

1.观察图画,说出熊猫家来了哪些客人,各是几个?它准备了哪些食物?

2.全班同学互相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

3.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三、研究讨论

8.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教案 篇八

教学内容:教材第38页、39页内容,第40页“做一做”及练习8第一题至第四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结合生活情景,使学生认识角,知道教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程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能力,实践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根据角的特征辨认角。

难点: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程度有关,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大小。

突破方法:通过学生观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突破重难点。

教法:尝试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活动角,白纸。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师:同学们,这里有一个红领巾,一本童话书和一个五角星,(闪现这些图形的一个角),抽象出角: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图形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这种新的图形—角。

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师:同学们,让我们来看上面这些图形中各有几个角,你们能找出来吗?

二、实物操作,探究新知

(一)找角

1、学生找身边,周围和生活中的角(分小组找,指名回答)

2、师小结:(叉开手指,让学生观察,这是角吗?又弯曲肘关节,这又是角吗?)可见,我们的身体,身边,周围角处处可见。

(二)折角

1、请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张纸,折出一个角(以小组折,组内学生互相帮助,老师个别指导)

2、请同学们摸一摸自己折出的角(同时老师示范:先摸角的顶点,再摸角的两条边)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得出:有一个尖尖的地方,有点刺手,两边平平的,直直的,

(三)认识角

1、抽象出角的概念

师引导:同学们,你们折出的角有什么共同的特相同的地方(都有一个)?尖尖的点和两条直直的边

显示:角的.顶点,让学生说出还有两条直线。

得出:角尖尖的地方叫做顶点,角的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两条边所夹的部分就是角。

师展示角,让学生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指名回答。

出示:下面哪些图形是角?

三、比较角的大小

1、刚才通过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下面我们来考考你的眼力!出示:谁能判断出这两个角中哪个角大,哪个角小?说说为什么?

演示:把角重合,让学生探究比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强调: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叉开的越大,角就越大,叉开的越小,角就越小。

2、演示:增加角的两边长度,让学生判断角的大小是否改变?

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3、比较刚才折出的角,同桌合作,看谁折的角大,谁折的角小。

四、规范角的画法

师边说边示范:用直尺画出一个角,具体画法:

1、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任意方向画一条线。

2、再从这个点向不同方向画一条线。

3、两条线中间所夹的部分就是角。

五、板书设计

9.中国桥梁未来发展的认识 篇九

1 材料结构不断轻型化

当桥梁向大跨度方向发展的同时, 未来桥梁新材料应具有高强、高弹模、轻质的特点, 对建桥材料也提出了高强、轻质和多功能的要求, 桥梁的规模有一个理论上的限度。新型材料不断出现, 不过它们的实际应用仅仅受制于对其使用寿命的顾虑。在以保守的方式使用新型材料的初期验证阶段, 目前桥梁常用的钢和混凝土, 从而实现高强轻质的目标。材料科学的进步为桥梁实现轻巧、简洁、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进一步探索新型的、高强、超高强工程材钱建立其可靠的力学本构关系, 以充分发挥材料潜在的承载力, 并在结构理论研究上发展更符合实际状态的力学分析方法与新的设计理论, 不同类型轻质材料组合拼装的各类新型斜拉桥、悬索桥、轻质拱桥, 并向可靠度理论方向进行探索, 将一跨而过大川海湾。

钢管混凝土拱桥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钢管混凝土拱桥的跨度将会达到甚至超过斜拉桥。拱桥的拱肋是以受压为主的构件, 除需要改进桥梁设计计算的理论和方法外, 其稳定性问题较为突出, 轴压承载力和抗剪承载力高;在大跨度桥梁中, 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灌注混凝土阶段的模板和钢筋, 耐火极限比钢材强;高强轻质且便于施工的高效结构材料, 还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大跨度拱桥中抗风能力和抗震能力;钢管棍凝土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我国对钢管混凝土的研究, 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 但在我国钢管混凝土具有很灵活的造型能力, 发展迅速。我国已建和在建的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 制定了多种应用规范。主要形式有下承式、中承式、上承式, 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无铰拱桥分为钢管混凝土拱桥和带钢管混凝土劲性骨架的混凝土拱桥。这种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将为钢管混凝土拱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了使拱桥的发展充满了活力, 拱肋构造, 大都采用双管组合肋 (“哑铃”型截面) 或4管组合肋。在我国钢管混凝土拱桥建设中, 也有采用2管和6管组合肋的;缀件则采用钢板或较细的空钢管, 无论是数量和跨度、结构和类型、施工技术等均为世界领先水平。其造型千姿百态, 为好些城市平添一道绚丽壮观的风景线。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 钢管混凝土拱桥将成为我国路桥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 桥梁美学研究

桥梁建筑是建筑艺术的一个分支, 属于艺术门类。桥梁通常是社会大型公用设施, 与其他±木建筑相比, 它具有土木工程建筑的一般属性, 桥梁建筑还具有自身的特点, 有使用和观赏两重功能。其主要功能是给人们提供跨越障碍的通道, 具有形体庞大、位置固定、建造具有不可逆性且耗资巨大等特点。由桥梁的特殊功能决定了桥梁必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结构散布在社会各处, 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使用它。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 具有开放性, 使用寿命也比较长。因此, 公共性、公平性、安全、适用、经济必然是桥梁设计的原则, 桥梁规模越大, 激发了公众参与的热情, 经济因素在桥梁建设中所占的分量就越大, 人们对其建造都非常关心, 这一点在现代桥梁设计实践中已得到足够重视, 这就是推动桥梁美学研究的直接动力。创新便是桥梁建筑艺术的灵魂, 通过总结前人的创新经验, 终究会走向桥梁的艺术范畴。桥梁建筑属于结构, 创新必须以实践为基础, 其存在的基础是其适用性, 也需要用理论来指导。

3 桥梁绿色设计

桥梁从设计建造到使用, 直到服役期满, 利用绿色设计和生命周期设计。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绿色设计包含产品从概念形成到生产制造、使用乃至废弃后的回收、重用及处置的各个阶段, 既实现社会价值又保护环境价值, 因此对环境问题的考虑不仅仅指施工建造期内对环境的影响, 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繁荣, 环境保护只是绿色桥梁设计应考虑的因素之一。在使用过程中一般不会产生对环境有害的垃圾, 不能等产品产生了不良的环境后果再采取防治措施, 其自身将成为一件无法处理的废弃物。要预先设法防止产品及工艺对环境产生的负作用, 然后再制造。这就是绿色设计的基本思想但达到使用寿命后, 因此如何利用桥梁高架的优势保持生命流通, 对达至设计使用年限的桥梁的处理问题也是不能忽视, 生态连续是未来桥梁设计必须考虑的课题, 这也是绿色桥梁设计的基本要求。

4 结论

陆路交通网是世界桥梁工程界的目标和梦想。年轻一代桥梁工程师要以报国为己任, 勤奋学习、努力创新、勇于实践, 让中国的桥梁成为世界桥梁史上的里程碑, 使中国成为世界桥梁强国中的一员, 重现中国古代桥梁的辉煌。

参考文献

[1]张建仁, 刘扬, 许福友.结构可靠度理论及其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3:1-3.

[2]中铁大桥局桥梁科学研究院.大跨度铁路 (公铁两用) 斜拉桥和悬索桥资料调研[R], 2001.

[3]陈艾荣, 盛勇, 钱锋.桥梁造型.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5:3.

[4]李亚东.桥梁工程概论.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1:19-20.

[5]韩伯林.世界桥梁发展史.知识出版社, 1987:46-115.

[6][英]马丁·韦尔斯.世界著名桥梁设计[M].张慧, 黎楠, 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2003.

[7][英]马丁·皮尔斯, 理查德.乔布森.桥梁建筑[M].吴静妹, 王荣武, 译.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15-18.

[8]赵和生.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新世纪中国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M], 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

10.中国画认识教学教案 篇十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认识小手,了解小手的作用,懂得怎样保护小手。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3.了解多运动对身体有好处。

4.体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各种各样的卡片(颜色卡、动物卡)、活动室里小朋友知道的任何东西。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十个亲兄弟,天天在一起,又有长来又有短,一起干活真卖力”让小朋友想一想,猜一猜(老师边表演边说)。

二、认识小手

(一)认识手指

1.让孩子伸出小手“摇一摇,拍一拍,搓一搓,甩一甩”,师:看小手跑到我们眼睛前面了,数一数我们有几只小手(练习点数),看看我们的小手上有什么?(假如孩子说不出老师可以引导孩子,看这一根一根的是什么呀?)。

2.师:现在老师要把手指中的老大请出来了。你认识它吗?(让孩子说一说)来跟我们的大拇指打个招呼吧,Hello!大拇指。

3.紧挨着大拇指的好朋友你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吗?食指。把你的食指伸出来,摇一摇,Hello!食指。老师的声音可以渐变。引导孩子的注意力。

4.让孩子到老师的跟前找一找最长的那根手指,(谁坐的好让谁找暗示孩子要坐好)。跟中指打招呼。

5.找一找剩下的手指中最小的,举起来让老师看看,同小指打招呼。

6.老师表现出非常惊讶的表情告诉小朋友,我们忘记了一个手指,它现在肯定很不愿意了,老师来问问它的名字,把无名指举到耳朵前,好象无名指在说话一样。(可以增强孩子的好奇心)

(二)认识手心手背,孩子知道手心手背以后,以游戏的方式,让手心亲一亲,手背亲一亲,也可触摸身体的各部位

三、小手的用途,让孩子大胆发言(自由讨论)

四、组织游戏,让幼儿用小手触摸各种卡片和物件,也可触摸老师

五、保护小手,怎样保护小手引导孩子勤洗手。然后大家一起去洗手

六、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手是幼儿在一日活动中时时刻刻都在接触和使用的。即将升入中班的幼儿处于第一个自立期。自己动手既是对他们的要求,也是他们自己的需要,这时期的幼儿,总想摆脱成人的照料,但是幼儿对自己的手缺乏真正的了解,缺少保护手的知识和能力,活动目的是通过主题活动让家园协同培养幼儿的自立精神和自理能力。活动结束了,看着孩子们开心的笑容,听着孩子们的话语老师知道我们的宝宝长大了,孩子们的小手越来越能干,孩子们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老师已经放心,他们一定能做一名合格的中班小朋友。这次活动给孩子们增添了乐趣,也让我在不断地反思中找到了差距,我今后要不懈地努力,向各位老师请教,不断地优化我的教学策略,提高我活动中的驾驭能力。

11.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_教案 篇十一

1.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掌握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的各部分名称。(2)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1.2过程与方法 :

1.经历“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体验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的学习方法。2.经历圆柱侧面展开的操作过程,体验比较、发现、归纳的学习方法。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在不断的观察与操作、猜想与验证、合作与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概况、抽象的能力。

2.教学重点/难点

2.1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发现圆柱的特征和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形成空间观念。

2.2 教学难点

理解曲面和通过化曲为直的方法推导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粉笔盒,圆柱的教具模型,长方形硬纸,木棒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创设情境。

1、教师出示粉笔盒,问:这是什么图形? 生:长方体。师: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 生:长方体。生:正方体。

师: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生: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2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生: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师: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生: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的面积相等。生:正方体有12条棱,棱长都相等,有8个顶点。师:正方体可以看成是特殊的长方体。引入新课。

2、出示事先准备的圆柱形物体。师:这些物体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吗? 生:不是。

师: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柱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立体图形。(板书课题)

老师多媒体课件演示生活中的例子。

师:那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柱的物体? 生:分别回答。

(设计意图: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知识来源于生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一方面感受圆柱在生活中的美,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小组合作:探究圆柱各部分的组成和特征。师:那么圆柱究竟是怎么样的呢?(课件出示)

①、用手摸一摸、滚一滚,圆柱与长方体、正方体有何不同?你发现了什么? ②、圆柱有几个面组成?

③、小组讨论并验证:两个底面有什么关系?

④、量一量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什么特点?(2)、小组汇报:(设计意图:结合实物,初步探索圆柱的组成。)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内交流感知。

师:哪一组同学来给大家说说看,圆柱有哪些特征?你们是怎么验证的?(学生汇报,教师相机质疑)

生:我们知道了圆柱有3个面组成,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生:上下两个面是圆形。

生: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是一样的。

师:指一指手中圆柱的底面、侧面。(板书:2个底面,1个侧面)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

(2)、观察、比较圆柱底面的特征。

生:圆柱的两个底面都是圆,大小相等。(板书:面积相等)师: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

预设:剪出来比较、量直径计算、画在纸上倒过来观察是否重合。(分别请学生演示验证)师:用哪种方法验证最简单?

生:画在纸上倒过来观察。(3)、圆柱的高。课件显示:一个圆柱高度变化过程。师:圆柱的高什么发生了变化?

引导:哪段距离表示圆柱的高?请看屏幕,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叫圆柱的高。(课件出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师:圆柱的高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上显示并用有颜色的线闪烁。小结: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师:你能在你的圆柱上指出这条高吗?(圆柱中心的高,指不到)学生动手操作,同桌合作探究。

师:面对无数条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为了方便一般测量侧面上的高)师:请看这样画一条线段是它的高吗?(三角板斜放)预设: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应该垂直于两个底面。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圆柱的高还有其他的说法。

(课件演示)你看:一口水井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深”,一个1元硬币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厚”,水管也是圆柱形的,它的高还可以叫“长”。

【设计意图】把抽象的立体图形还原于生活原形,更好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以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好铺垫。

(4)、小试牛刀:实践应用,发展新知: ①、指出下列图形哪些是圆柱?

②、做一做: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

师:请同学们把长方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和我一起快速转动木棒,看一看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

师:一个长方形沿一条直线旋转,猜一猜会形成什么样的图形呢?自己转转看? 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后,汇报结果: 生:转动起来像一个圆柱。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旋转的角度来认识圆柱,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联系和旋转。

2、教学例2

2、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

(1)、组织学生摸一摸圆柱形的模型,看一看圆柱侧面在哪里,猜想一下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

组织学生分小组操作:剪开一个圆柱模型的侧面,再展开观察。得出结果: 师: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底面和高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经过分析、比较,概括出: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板书)

(3)、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 小结:圆柱的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

3、探究圆柱的底面与侧面的关系

师: 侧面是曲面,如何转化为平面?利用你手中的材料,剪一剪、画一画、卷一卷、滚一滚。转化后的平面图形与底面有怎样的关系?

师:小组合作,先想好并说说怎样操作,组长分好工后,再开始操作。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斜着剪侧面展开后得到的是什么图形? 生: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当圆柱的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沿着圆柱的一条高剪,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形状? 生:正方形。

三、巩固练习(课件一 一展示)

1、我能行

(1).圆柱上、下两个底面都是(圆)形,它们的面积都(相等)。

(2).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它的长等于圆柱(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3).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高)。(设计意图:总结回顾,完成填空。)

2、想一想,能得到什么图形?

学生小组内交流,然后指名汇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

3、判断:对的打“√”,错的打“×”。)①圆柱体的高只有一条。(×)②上下两个底面相等的圆形物体一 定是圆柱体。(×③圆柱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侧面是一个正方形。(√)

4、你能把这张纸做成什么样的圆柱?

学生动手做一做,然后汇报交流。

四、你知道吗:

师:为什么树干都是圆柱形的?

(课件出示小知识)圆柱具有较大的支撑力。树木的树冠全靠主干支撑。特别是硕果累累的果树,上面挂着许多果实,需要强有力的树干支撑,才能生存。

圆柱形的树干没有棱角,狂风吹打时,不论风卷着尘沙、杂物从哪个方向吹来,受影响的都只是极少部分,不易受到冲击的伤害。因此,树干的形状是圆柱形的,这是树木对自然环境适应的结果,也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更是为了适应生长的需要。

课堂小结

1、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这一类图形有几个共同的特点:比如它们的上、下底面都是圆,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并且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2、总结全文 你在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你还有什么疑问?

课后习题

练习

三、第5题

板书

圆柱的认识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底面; 周围的面(上、下底面除外)叫侧面; 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高。

上一篇:体操比赛下一篇: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