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的类型(共5篇)
1.送别诗的类型 篇一
关于送别诗的名句
1、失意还独语,多愁只自知。——诗人:张籍《蓟北旅思》
2、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诗人:白居易《南浦别》
3、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诗人:戎昱《桂州腊夜》
4、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诗人:岑参《送人赴安西》
5、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诗人:杜荀鹤《送人游吴》
6、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诗人:杜甫《赠卫八处士》
7、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诗人:杜甫《别房太尉墓》
8、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诗人:李白《渡荆门送别》
9、杜鹃声里长门暮。——诗人:刘辰翁《兰陵王·丙子送春》
10、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诗人:温庭筠《送人东游》
11、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诗人:袁枚《马嵬》
12、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诗人: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13、不能更折江头柳,自有青青松柏心。——诗人:贯休《春送僧》
14、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诗人:孟浩然《留别王侍御维》
15、有情不管别离久。——诗人:晏几道《秋蕊香·池苑清阴欲就》
16、桂林寒色在,苦节知所效。——诗人:王昌龄《送任五之桂林》
17、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诗人:李白《送张舍人之江东》
18、无端更借樵风送。——诗人:贺铸《菩萨蛮·彩舟载得离愁动》
19、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诗人:许浑《谢亭送别》
20、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诗人:刘长卿《送李中丞之襄州》
21、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诗人:王勃《蜀中九日》
22、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诗人: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23、斜月半窗还少睡。——诗人: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24、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诗人:李颀《送陈章甫》
25、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诗人: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
26、触目凄凉多少闷。——诗人:欧阳修《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27、相思一夜天涯远。——诗人:晏几道《蝶恋花·黄菊开时伤聚散》
28、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诗人:王昌龄《送柴侍御》
29、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诗人:白居易《望月有感》
30、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诗人:高適《别董大二首》
31、匹马西从天外归,扬鞭只共鸟争飞。——诗人:岑参《送崔子还京》
32、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诗人: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33、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诗人: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34、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诗人:王之涣《九日送别》
35、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诗人:陈与义《送人归京师》
36、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诗人:牛希济《生查子·春山烟欲收》
37、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诗人:韦应物《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38、脱衣换得商山酒,笑把离骚独自倾。——诗人:王禹偁《清明日独酌》
39、朱颜空自改,向年年、芳意长新。——诗人:韩缜《凤箫吟·锁离愁》
40、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诗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41、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42、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诗人: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
43、万点落花舟一叶,载将春色过江南。——诗人:陆娟《代父送人之新安》
44、道义无今古,功名有是非。——诗人:陆游《送仲高兄宫学秩满赴行在》
45、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46、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诗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47、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诗人: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48、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诗人: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二十六》
49、明日相思莫上楼,楼上多风雨。——诗人:游次公《卜算子·风雨送人来》
50、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诗人: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2.送别诗的类型 篇二
在这繁富的送别歌赋中, 有情人晶莹的泪水,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柳永《雨霖铃》) ;有朋友的眷眷劝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有母亲手中的温情, 更有赤子拳拳的情怀,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有如“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之情真意切者;有如“举杯浇愁愁更愁”之愁肠百转者;更有“蜡烛有泪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之缠绵悱恻者。我们就以唐诗宋词为例谈一谈它们共同的特点。
一、大都即景抒情, 景中含情, 情景交融
借景言情, 是中国古典诗歌重要的表现艺术手法之一, 送别诗也往往如此。
1. 在离别之前用周围的景色渲染浓浓的离别之情, 使得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 让景与心境化二为一, 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例如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在诗的开头用依依袅袅的柳丝营造一种依依惜别的深情。
2. 在离别之后用诗化的景来烘托离别的情绪和难以割舍的情愫。
例如王勃的《江亭夜送别》:“乱烟笼碧砌, 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 江山此夜寒。”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 环顾离亭, 离亭是寂寞的;仰望江月, 江月是凄凉的;远眺江山, 江山是无奈的, 由此不禁感怀万千, 怅然若失。作者正是用眼前的景色, 表达了送别后的流连顾望之状和凄凉寂寞之情, 寓情于景, 景中见情。
3. 用乐景衬托离别的伤感。离别本身就是伤感的, 而很多诗人为更能烘托和渲染这份离情, 往往用优美的景色来衬托无比伤感的心情。
如许浑的《谢亭送别》:“老水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诗的第二句谢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的景色, 时值深秋, 两岸青山, 霜林尽染, 满目红叶丹枫, 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 色彩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 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地反衬。景色越美, 越显出欢聚的可恋, 别离的怅恨。正是“以乐景写哀, 以哀景写乐, 以倍增其乐” (《姜斋诗话》) 。
二、送别诗的意象多是凄清的夜月、飘拂的杨柳和远流的江水
试看下列诗句:
1.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王昌龄《送魏二》)
2.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故乡。
(王昌龄《送柴侍御》)
3. 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4. 袅袅古堤边, 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 留取系郎船。
(雍裕之《江边柳》)
5.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州送别》)
6.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7. 荆吴相接山水乡,
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孟浩然《送十四之江东》)
从以上诗句我们可以看出, 在那凄清的月夜, 作者仰望夜空看那寂寞而孤独的月, 对远去的亲朋的思念之情就油然而生;与友人异地相隔, 共睹一轮明月或让月来洞察自己的心, 或让那清辉捎去自己的思念。在唐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 借杨柳传达那无限的留恋之情, 让那多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 挽留远去的亲人或朋友的心。而远流的江水则更体现出诗人的离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那奔逝的流水似乎载着对亲朋的思念追随而去。
三、送别诗的地点大都在长亭、渡口或江边
古人送别多在歧路旁、津渡口、长亭间或都门外。在这样一个较为广阔的空间环境里, 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之属, 一经带着作者的离情别绪入诗, 便构成一种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深沉的美感形态。如“荆吴相接水为乡, 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 又如“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 。这些送别诗多从大处、远处和动处着笔进行描写, 不仅使人从其空间的无限扩展和延伸产生一种知交远别的失落感, 而且给人以“兰舟催发”“桂轺不驻”的躁动感和忧烦感, 从中体味到离别的惆怅与悲伤。
当我们随凄清哀婉的送别而辗转伤怀时, 当我们为离伤中渗出的身世之感际遇之悲而扼腕叹息时, 我们才算走进了送别诗。只有走进送别诗, 才能感受到诗歌美丽的文字中流淌出的悠长韵味;只有走进送别诗, 才能感受优美的词句中蕴涵的深沉魅力。
摘要:别离是人类普遍的一种遭遇, 更是使人生不圆满的一大遗憾。在我国古典诗歌中, 别离之情就成了重要的主题。别离无论是对送别者还是对远行者都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这类诗所表现的送行者的“怅然独归”的凄凉孤寂的身影和若有所失的怅然感受不由让人潸然泪下。而这些都是诗人有意或无意借营造氛围创设的。
3.中国古代送别诗的情感表现 篇三
在古代送别诗中,就送别时诗人作为主客对象而言,送别诗可分为送别、留别两类。送别诗占绝对数量,留别诗数量相对较少,但其中也不乏佳作。南朝何逊《相送》:“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即为留赠送行者的诗,表现了客中的惆怅情绪和江上风雨欲来的景色。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面对友人踏歌相送,诗人情真意挚的用夸张性的比喻形象地表现出来。虽无感激之辞,但相谢之意却深含其中。
首先,送别诗词大多哀伤愁怨,缠绵悱恻,表现惜别恨别之意。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惜别之意,溢于言表。唐刘长卿《送李穆归淮南》:“淮水问君来早晚,无人偏畏过芳菲。”问友人何时从淮南归来,因为虽有大好春光,却无人共赏,反怕过芳菲时节。别情极为缠绵。唐徐月英《送人》:“惆怅人间万事违。”唐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花愁杀渡江人。”宋张炎《八声甘州》:“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零落一声愁。”已是因别而愁思满怀。唐沈彬《都门送别》:“一条灞水清如剑,难为离人割断愁。”五代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宋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更写出因别而愁情无限。宋毛滂《惜分飞》:“愁到眉峰碧聚,此恨平分取,更无言语空相觑。”宋柳永《采莲令》:“岂知离绪,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休休,者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别愁至极,痛断肝肠,幽怨悱恻,使人不忍卒读!
其次,送别诗词中也有明朗乐观之作,以壮语慰别,表现诗人阔大的胸襟,并富含人生哲理的启示。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末四句:“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诗人化用汉魏曹植《赠白马王彪》中诗句:“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曹植语虽豪迈,却难以掩饰内心的悲愤和沉痛。而王勃虽为宽慰友人之辞,但也表现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能豁达而坦然面对离别,正由于两情长久,声息相通,虽咫尺天涯,也犹如相邻而居,真挚的友情自能经历时间和空间的考验。正反映了唐朝前期社会不断上升发展的时代精神。而盛唐诗人高适诗《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不写离别可怜之辞,反而说出谁不识君的壮语,比王勃诗显得还要从容大度,所表达出人生的豪迈达到一种极致。李白《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把水人格化,写出爱意无限,自有一种遨游山水的飘逸潇洒。唐陈子昂《送魏大将军》:“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飞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唐魏叔伦《送上饶严明府摄玉山》:“更将旧政化邻邑,遥见逋人相逐还。”毫无儿女之态,有的只是对友人建功立业的殷切期望。
再者,送别诗词还有借别抒怀之作。宋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绿树听鹈,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觅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潇潇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澈,啼鸟不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此词尽集古人许多离别故事。上片列举三悲鸟,鹈、鹧鸪、杜鹃;三离妇,昭君、陈皇后和庄姜故事,都极凄惨。下片举李陵、荆轲英雄故事,都极慷慨悲壮。英雄美人辞家去国,铸成千古莫赎的恨事,作为送别言语,兼有抒发自己失意的苦闷。周止庵认为“前片北都旧恨,后片南渡新恨。”全词读来沉郁苍凉,虽为送别,却寄寓词人强烈的悲愤。又如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化用南朝鲍照《白头呤》:“清如玉壶冰”诗句,托朋友告慰家人,以比喻表明自己虽被贬而心地光明如玉壶冰一样。沈归愚认为“言已不牵于宦情也”,借送别表明心迹,貌似洒脱,却难掩宦海沉浮的感喟。
当然,中国古代送别诗所抒发的情感是复杂的,也不可能局限于几类而尽括其中,上述分析只是笔者一家之言而已。
4.王维送别诗的特点 篇四
王维送别诗的特点
王维是唐代的四大诗人之一。由于他在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方面取得了高度成就,被誉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人们谈论起王维,也往往首先想起他的山水田园诗。这自然是不错的。然而,王维的诗歌创作取材相当宽泛,他所作的送别诗也不乏粲然可观之作。
王维现存的送别诗,约70首,占现存王维诗歌的七分之一强。就体裁言,既有五、七言古体诗,又有五、七言近体诗。古体诗中,还有骚体诗;近体诗中,既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还有五言长律,可谓琳琅满目,众体皆备。其中的佳制如《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归江东》、《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山中送别》等,已成为历代传诵的不朽之作。
王维的一些送别诗所以会千载宣传,具有活泼的生命力,主要是由于作品里灌注了诗人对于亲朋友侣的真挚深厚的感情,并且这种友爱之情是人们所普遍具有的,它通过自然平易的语言传达出来,极易诱引读者进入诗歌所表现的艺术境界和情感氛围,唤醒读者心中曾经有过的相同或相似的情感体验,产生回环往复、难以止息的感情波澜。就拿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来说,全诗不过四句二十八字,前两句“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是写送别地点的自然景况;后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写的是饯别时的劝酒之辞,似乎在内容、章法上都不见得有格外出众之处。那么,为什么千百年来人们对它的钟爱始终没有衰减呢?个中原因说来也不复杂,就是因为此诗用极其本色自然的语言,写出了人们在与友人临歧洒别时所常见的情景(当然,地点不一定在“渭城”)特别是后两句的劝酒之辞,更是明白如话,有着高度的普遍性和概括力。大凡具有一定生活阅历的人,谁不会在与亲友的饯别酒席上说出类似的话语、表达类似的情感呢?因此,这首送别诗的巨大而持久的魅力,不在于它的艺术技巧是如何高超,而是取决于它在情感传达方面的高度真实性和典型性。
《山中送别》诗的情况也是这样。其诗曰:“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前两句叙写诗人送别友人后掩门独居,内心的寂寞已不言自明;后两句刻画心理活动。从表现内容和表现方式看,与《送元二使安西》大不同,但在表达与友人的真挚情感方面却完全一致。友人刚刚送走,却又企盼着他能及时归来。不重感情、不惜友谊的人会滋生这样的念头吗。而盼望亲朋友好常相会的念头,对于珍重友情的人来说,确会时常发生。
一般说来,送别诗以抒写情怀为主,但唐人作诗长于借景言情,故在送别诗中常有景物描写方面的内容。王维作为描摹山水自然的高手,更喜在送别诗中插入一些景物描写,这样一方面扩大了诗歌的审美内涵,一方面也有利子更艺术地传达出诗人的思想、情感。其《送友人归山歌》(首其二)曰:
山中人兮欲归,云冥冥兮雨霏霏;水惊波兮翠营靡,白鹭忽兮翻飞。君不可兮褰褰衣!山万重兮一云,混天地兮不分;树吨暧兮氛氲,猿不见兮空闻。忽山西兮夕阳,见东皋兮远村;平芜绿兮千里,眇惆帐兮思君。
诗人的朋友原在山中隐居,现又要返回山林,故王维作诗送之。全诗十三句,除三句(一、五、十三句)事、抒情外,其余十句都用来描绘自然景象,先写云暗雨骤、草靡鹭飞的雨景,劝友人不要急于回去;次写友人走后,诗人目送友人,遥望前方所见到的远山层叠、天地混沌诸种景况,通过这一系列的写景状物,诗人对于友人的无限关切、眷恋之情被烘染得淋漓尽致。有必要指出的是,王维送别诗里的一些写景佳句,即使与那些专事描摹自然景致的诗歌相比也毫不逊色,如“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邢桂州》)“槐色阴清昼,杨花惹暮春”(送邱为往唐州》)“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送綦母潜落第还乡》)“山压天中半天上,洞穿江底出江南”(送方尊师归嵩山》)诗人凭藉他对自然美所特有的敏锐精微的感受和高度精湛的语言技巧,准确。细腻、生动地描画了不同区域的各具特色的山水自然风光,呈现-出浑融悠远的意境和咀嚼不尽的韵味。
王维在送别诗中插入一些写景片断,注意处理好景与情、景与事的关系,使它们达到和谐自然的统一,从而使作品更富艺术魅力。《送梓州李使君》诗共八句,前四句日:“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作“半”),树杪百重泉”,描绘了:悬想中的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县)的自然风光:在绵延起伏的万壑千山里,到处都是参天入云的大树,杜鹃鸟的啼鸣声此起彼伏,响个不停;一夜透雨之后,山间平添了无数道飞泉,远远望去,如同悬挂在树梢头上。这四句诗景象奇丽,境界阔大,气韵生动,生机勃勃,虽然没有直接的赞语,但诗人对蜀地风光的欣羡心情已隐隐露出。用这样的笔调写景,既切合蜀地实情,又完全吻合诗人对李使君赴任梓州的祝贺之意,劝勉之情。可以设想,假如诗人用灰暗、阴冷的笔触去写巴蜀的恶山脸水,那就无异是给赴任者兜头二瓢冷水,与作诗劝勉的初衷大相悖背了。
王维的送别诗在运思谋篇方面富有变化,这是值得注意的第三个特点。试以四首送人赴边诗为例说明之。《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写送别地点的自然景况,后两句抒写自己对于友人的依恋不舍的深情,别无他意。《送韦评事》曰:“欲逐将军取右贤,沙场走马向居延。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撇开自己不提,纯是写赴边者的复杂心绪:既想建功立业,又不免怀乡思归。:《送刘司直赴安西》:“绝域阳关道,胡烟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前四句展现绝域之地的.荒凉景象,接着援引历史故事以壮赴边者的胆气,最后勉励他大展身手,宣威域外,不让异族统治者生觊觎中原之心。全诗没有正面抒写诗人自己的情.怀,但诗人韵关切、激励之意已蕴含其中。《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先述出征的季节,次写行军的情景,结尾四句赞扬其奋不顾身的报国热忱和立功绝域的壮志。全诗洋溢着昂扬、壮美的豪气和激情,全无一点悲切、凄凉和缠绵。与上述三诗在内容、章法、格调上都有不同。所以王维的送别诗虽然数量很多,同一类型的送别诗为数也不少,但读来面目各异,很少有雷同的。
此外,王维作诗还能注意灵巧自如地运用典故以表情达意。如《临高台送黎拾遗》诗,暗用了王粲《登楼赋》里结尾一段的意象;《山中送别》诗的后两句,系翻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萎”句意;《送邢桂州》的尾联“明珠归合浦,应逐使臣星”,用后汉合浦太守孟尝“合浦珠还”的典故,十分切合被送者的身份和前往地点(唐之桂州,即汉之合浦)。
王维的送别诗颇多佳构,但也不是篇篇皆好,有的不够精炼,有的议论偏多,有的说些官场应酬之语,陷入俗套,少数诗还有意象、语汇重复的毛病。私自认为,在对王维的送别诗作较多肯定的同时,实事求是地指出它的缺陷和不足也是必要的。
扩展阅读:
1、唐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谋生、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
2、诗人被迫背井离乡,思乡、思亲情结郁积不解,便发而为诗,以此寄托乡思或羁旅行役之情。送别诗往往写得格调悠扬、音韵婉美、含义隽永。或慷概悲壮,如“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诀别。或情随景迁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一往情深。或者是表达别后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李煜的《虞美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表达诗人的离情别绪、依依难舍之情。如李白的《赠汪伦》,柳永的《雨霖铃》。或者是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或者是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或者是反映漂泊的羁旅行愁,如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4、离别诗中多出现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
劳劳亭歌 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注释:劳劳亭又名新亭,距建康(南京)大约十五里左右,是沿长江顺流而下的必经之地。送别之人常在此驻足,目送行人渐行渐远。后来,劳劳亭便成了离别感伤的代名词。
谢亭 李白
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
注释:谢亭又称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晀所建。后来谢亭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也便成了离愁的代名词。
灞陵行送别 李白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注释:长安东南三十里处有一条灞水,汉文帝葬于此,遂称灞陵,水边有灞陵亭。唐代人们出长安东门相送亲友,常在这里分手。因此灞陵亭在唐诗里常和别离联系在一起。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云莫回头。
注释:唐朝水运发达,大运河与众多的河湖构成四通八达的水网。行旅之人出门大多乘船。“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鉴赏送别诗的方法:
1、积累离别诗常用意象。
2、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
3、离别诗常用的表达技巧:借景抒情、衬托。
送别诗鉴赏实例: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5.试论唐代各类送别诗的独特之处 篇五
摘要:
自古多情伤离别。离别,是历代文人吟咏的经久不衰的主题之一。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都与送别有关。中国人向来重视感情、珍惜友谊,又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折柳送别,摆酒饯行,写诗相送,于是在为人送行或与人辞行时,往往要作诗相赠,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就产生了送别诗。送别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但也有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的。送别诗,即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别离令人感伤愁怨,它表现了生命的不自由,为了实现生命的价值,人们不得不承受空间阻隔的痛苦,承受走向未知的恐惧承受与亲朋好友告别的感情折磨,因此离别的情感在诗中或表现为亲友离别时的忧伤与哀伤或借诗表达远大的政治理想与抱负,更有的在诗中体现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态度。唐代乃我国送别诗创作的鼎盛时期,众多诗人对送别诗作了进一步的拓宽与发展,取得了空前绝后、令人瞩目的成就。
关键词:唐代、送别诗、情感 序言:
送别诗,顾名思义就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送别诗抒发离情别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唐宋时期的送别诗成就显著,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送别诗,代表诗人有:李白、王维、岑参、王勃等等。
唐代送别诗是在继承前代传统,又大胆革新,同时不断进取的基础上繁荣起来的。而宋代送别诗则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斗妍。唐宋诗都代表了一代文学之胜,而送别诗则是屹立其中。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俗、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眼光,成为他们的写作题材。在此,我们根据诗人抒情的不同对象将唐代送别诗细分为:谢别、恋别、惜别、壮别、阔别五类。这五类包含与友人别,与亲人别,与妻子别,与同僚甚至是与偶遇的过客别。分析研究其各自的独特之处,并分别做比较,找出他们的异同。
一、谢别
谢别诗,为离别之际为表达感激所作作品。谢别诗从属于送别诗。由于谢别
诗在送别诗中所占比重比较小,因而我们固可以把谢别诗称作送别诗的小宗。虽然谢别诗在送别诗中所占比例不高,所要表达的感情也没有壮别诗的慷慨激昂,惜别诗的委婉含蓄,但是它依然有自身的独到之处。
在诗歌鼎盛繁荣的唐朝,除了大量脍炙人口的阔别诗和壮别诗,也有清新自然的谢别诗,例如诗仙李白的《赠汪伦》。从表达上看,谢别诗所要表达的感情多朴实自然。我们姑且就以以上一首谢别诗作例,以此分析推测古代送别诗中谢别诗的大致风格特色与意蕴表达。以及与其他几类送别诗的大致差异。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分析: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桃花潭水是那样地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由以上可以粗略看出,谢别诗比较直白,相对于惜别诗的婉转,更容易使人理解。但是却缺乏深度。对于壮别诗和阔别时来讲,豪放壮阔,慷慨激昂是主要情感表达基调。如果从感情基调来区分这几类送别诗的话,谢别诗则属于恬静安然的类型。
二、恋别
恋即依恋不舍和牵挂。俗话说世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分离最直观的感情便是恋,自古以来与友人分离,亦或是与亲人爱人分离都是痛苦的,令人难以割舍的。所以这一类诗歌是直接抒写离别之情,表达对亲友的思念依恋不舍,以及分离后的惆怅孤寂之情。没有其他更多的感情,只是亲友离去的最直观的离愁别恨。与其它类型送别不同,没有过多的鼓励劝慰亦或是积极乐观,也没有其它表明自己心志或抒发自己感慨的感情。重点在一恋字。
例如:唐朝大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直抒胸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去荒凉之地的友人元二的深深依恋和牵挂。这两句看上去就是两句平常的劝酒词,但却情真意切,内涵深远,一个“更”字,写出了临别的恋恋不舍,深情叮嘱,而且通过这个字也可以看出作者在之前便已经多次叮嘱了,感情表达更加深刻。而“无故人”也表现出了诗人自己的友人要离去的遗憾之情。诸如此类的诗词还有很多,比如柳永的雨霖铃、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等都是直接抒发了与恋人和朋友分别时的依依不舍无限留恋的心情。
三、惜别
惜别,就是说相互珍惜之间的感情,但没有浓浓的依恋之情,在分别时相互给予美好的祝愿,或者在不同的诗人的心境下还会有不同的惜别之情。惜别与恋别其实是没有特别明确的界限的,毕竟人内心的情感是十分复杂的,不会有特别明显的区分。但在分析送别诗种类的时候细细分析诗句还是可以体会到的。
惜别之情,例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
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在江边极目远送,可见诗人对他与孟浩然友情的珍惜,还有两人友情的深厚。同时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境界开阔,诗人对老朋友去扬州也充满了羡慕之情。同样表达着惜别之情的还有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今日惜别老友,作者倍感六月的西湖美景“风光不与四时同”。
总体来说,送别诗虽说都是送别离别为主题,但不同的类型和情况也会有不同的内容和思想倾向,而这也恰恰是各种送别类型诗的各自的独特之处,根据各种不同的类型,站在它们自身环境里,从诗人主观心情以及诗句的客观环境里去分析,再与其它进行比较便可以了然在心。
四、壮别
壮者,慷慨激昂也。唐朝边塞诗人高适、岑参可以看做是“壮别诗”的重要代言人,他们将那些情思缠绵、徘徊留恋的临别赠言写成激昂慷慨,鼓舞人心的“壮别”诗作,如杜甫《送韩十四江东觐省》、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萧立之《送人之常德》等。
作为“送别诗”中一道色彩鲜明、意境独特的“壮别诗”,在唐宋时期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除去上面提到的边塞诗人高适等,唐朝诗坛上德高望重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王维、陆龟蒙,宋代诗词界的大家苏轼、梅尧臣、萧立之等都在“壮别诗”上谱出了一曲曲天籁之音,成为唐宋时期文化圈的重要一环。众所皆知,唐宋时期发达的经济与纷呈的生活、强盛的政治与扰攘的军事、璀璨的文化与新颖科技等,这些,都是唐宋“壮别”诗词发展壮大的重要推动力,也熏陶着“壮别”诗词的个性发展、性格鲜明的形成。
分析几首“壮别”诗,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该类诗歌的独特之处: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分析:这首诗先写虚度光阴、报国无门的痛苦,而后赞美主客双方的才华与抱负,最后以挥洒出世的幽愤作结。全诗感情色彩浓烈,情绪如狂涛漫卷,笔势如天马行空。
值得注意的是“蓬莱”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以“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中间”是指南朝;“小谢”是指谢眺,因为他在谢灵运(大谢)之后,所以称小谢。这里李白是自比小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一句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与人生理想与态度。诗人在饯别友人时,选取了“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抒情意向(秋雁、酒酣),离别的字词间虽吐露着自己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意,却也透露着一种慷慨壮丽的情怀,豪放而雄壮的气概。这就是“壮别”诗的典型特征之一。
《别离》 陆龟蒙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分析:这首诗,不落专写“凄凄戚戚”之情的俗套,而把“壮别”一词在诗歌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叙离别而全无依依不舍的离愁别怨,写得慷慨激昂,议论滔滔,形象丰满,别具一格。尤其在尾联“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两句上,总束前文,点明壮士怀抱强烈的建功立业的志向,为达此目的,甚至不惜“解腕”。那么,眼前的离别在他的心目中自然不算一回事了,根本不值得叹息。此诗以议论为主,使全诗充满感情色彩,“带情韵以行”,所以写得生动、鲜明、激昂、雄奇,给人以壮美的感受。
《送李侍御赴安西》
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分析:此诗为高适送友人从军塞外而作,其中强烈表达了立功异域的战斗激情,和乐观豪迈的昂扬意绪。
首联“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紧扣题意,写李侍御即将跨马远征。以“飞蓬”喻“行子”,让人想到“行子”身影的轻疾。颔联“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极尽纵横捭阖之能事,紧承上联送别之意。友人远征“万里”,是为求取“功名”,自当鼓励,因此不得挽留。临别之际,万千“心事”,一言难尽,全寄托在“一杯”别酒之中。这“一杯”中包含了哪些“心事”,诗人没有明写,但不难推测,它包含着深挚的惜别,“万里”征途的担心;前程珍重的祝愿;“功名”早立的期望等等,感情极为深沉厚重。尾联继“离魂莫惆怅”的殷切劝慰之后,奇峰突起,以“看取宝刀雄”的放声高唱,将激昂壮别、立功异域的雄心壮志喷涌而出,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这首送别诗最动人的地方,是融注于诗中的雄壮豪放之情。同时,诗人以意驱象,既有“飞蓬”、“铁骢”的形象描绘,又有广袤万里的空间描绘,这些超迈遒劲、雄浑阔大的形象,不仅体现了诗人感情的豪壮,同时也彰显出昂扬奋发的盛唐时代精神在“壮别”是印记。让人为之动容,喟然。
表现壮别的送别诗,既有送别诗的离愁别绪,亦有“壮别”诗更深层的意境与哲义:送别壮行、鼓励朋友、抒发壮志、寄寓人生等等。总的来说,“壮别”诗的独特之处在于没有凄然凝重的离愁别绪,而以饱满的激情勉励着友人毅然向前、以真挚的祝愿彰显出一份友情的深厚如渊,让人感动万分,安然地迈步向前······
五、阔别
唐宋以来送别诗发展到了一个鼎盛时期,其中又多为与朋友别。与朋友别的送别诗中,多表达自己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以及对朋友的劝慰,感情表达或豪迈壮阔,或抑郁不满,或飘逸灵动,或含蓄委婉„„这样送别诗中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就各有不同,因此我们可以把它分为谢别诗、恋别诗、壮别诗、阔别诗、惜别诗等等。
阔别——主要是达官贵人间的送别或者是为劝慰朋友写的阔别诗。下面我们具体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高适的《别董大》(其一)这两首诗中具体谈论送别诗所体现的阔别情感。
(一)分析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初唐诗人王勃在长安时所写。题目中的“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指的是王勃的一个姓杜的朋友将到四川去任少府这个官,诗人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以这首诗相赠。但这首送别诗诗人并未像前人一样把离别写得黯然神伤,相反,诗中诗人王勃把离别这件事看得很洒脱,表现得很豪迈。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的“阙”字指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指帝都长安城。“三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诗人这一句点明了送别的地点以及用想象的手法写出了朋友将去任职的地方,展现出一种壮阔的境界。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一句诗人多了一种情绪,不同于开篇的壮阔。此句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使诗句情感跌宕起伏。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可以看出诗人认为情谊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永恒的东西。这一句诗人的情感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抒发了诗人乐观豁达的情怀,使整首诗上升一个高度,因此也成为后人表现深厚情谊的不朽佳句。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此处紧接前两句,仿佛是在极近处听高山流水声,然后忽而行远水声逐渐舒缓。两行诗连贯起来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这是诗人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诗人情怀的流露,说明自己不会像古人一样面对朋友离去时泪湿满巾,表达自己对朋友未来的美好的祝愿。
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是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画着画家内心壮阔无比的江山图。王勃的这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一帜,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豪放的情感
和旷达的胸怀。
(二)分析高适的《别董大》(其一)
《别董大》是唐代诗人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他们又各奔他方时,高适的赠别之作。这时的高适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之中。但在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开阔人心。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勾勒了送别时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现诗人处境的贫贱。诗中我们看到:北方正是日暮黄昏,大雪纷飞,在狂风中,只见高空大雁,出没寒云。这一幕使人想到游子在外时不仅处境艰难,而且寂寞孤独。但诗人没有因此沮丧、沉沦,由此可见,诗人前两句的环境描写只是为了重点突出后文转折部分。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是诗人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找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因为是董庭兰是诗人很好的知音,所以诗人别时全在为知音考虑,告诉他不要因为一时的贫贱而意志消沉。这两句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样,语言朴质而情感豪爽。
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诗中虽有诗人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更多的是展现了诗人豪迈豁达的胸襟,劝解朋友在未来的路上保持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怀。
(三)小结
阔别诗歌不像恋别惜别诗一样,语言凄惨;也不像壮别诗一样,语言悲壮,有点类似谢别诗,语言清爽,但多了份豪放。就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别董大》(其一)这两首诗歌语言虽然简练,但饱含深情,富有哲理,形象生动的体现出诗人宽阔的胸襟,以及对朋友深切的安慰,这类诗歌比起普通送别诗来说更是光芒万丈。
六、结束语:
观览唐人送别诗,我们感到,无论是赠送朋友与之共勉还是用以表示深情厚意;无论是记别,还是抒情,都不仅与诗人的个性特征有关,而且与时代精神密切相关。具体地说,就是送别诗的感情色彩每每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心境,便有不同的感怀、不同的寄
予和不同的风格。
唐人重视送别诗,还有一种独特的文化心理。唐朝人爱好诗歌成为一种风气。当时的各类文书,大多用诗歌写成。在当时达到了任何事物无不可以入诗的程度。在科举盛兴的时代,唐朝也流行温卷,行卷,把这样的方式作为走入仕途的敲门砖。而同时,写送别诗,还有它实用价值的一面。送与被送二者的关系,往往是挚友或者亲人,而这双方往往有一方身份高贵,所送之诗就是到达异地的通关证。这样,到达异地,呈上所送之诗,往往会得到一些关照。正是这种实用价值,更加速了唐人创作送别诗的高潮。
南朝著名的文学家江淹《别赋》里,写了各种各样的离别,都不免使人“黯然销魂”。古代的许多送别诗也大都表现了这种销魂的情感。但“诗要避俗,更要避熟”。唐人的送别诗能跳脱窠臼,一洗悲酸之态,而且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这大概就是唐诗之所以为唐诗的原因吧!
当然,唐人创作诗歌的情怀是多样的,而创作送别诗肯定还有社会,个人等内外因素的促使,这是我们研究送别诗独特之处有待进一步探讨的内容。
参考文献:
1、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年3月第30次印刷
P8、P46、P90
2、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增订版第二版)》上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