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范文

2024-08-06

对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范文(精选8篇)

1.对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范文 篇一

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巢湖市政府门户网站2008-12-31 信息来源:

【浏览次数:1524 次】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我要投稿】

王炳祥

http:///chgz/article.jsp?articleId=742

4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县域经济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然而,目前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特别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县域,银行“贷款难”与企业“难贷款”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金融机构的资金很难在辖区内产生良好效益,另一方面辖区内经济发展又急需金融机构资金的大力支持。为探索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子,笔者对和县金融与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调查,试图探寻金融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信贷现状

近年来,金融机构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县级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明显存在吸收存款功能强化、发放贷款功能弱化的现象。融资难成为阻碍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

(一)存款总量增长较快。各项存款是金融机构(不含政策性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也是发放贷款的坚强后盾。2000以来,和县金融机构存款保持较快增长势头,截至2008年3季度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73.64亿元,是2000年的3.7倍。

(二)贷款总量增长乏力。2000年,和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为17.04亿元,截至2008年3季度末,各项贷款26.45亿元,剔除农发行5.57亿政策性贷款因素,只有20.88亿元,仅增长22.5%。

(三)存贷比持续下降。2000年,和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为19.95亿元,各项贷款为17.04亿元,存贷比为85.4%,至2008年3季度末,各项存款为73.65亿元,各项贷款为26.45亿元,存贷比仅为35.9%(剔除农发行政策性贷款,仅为28.3%)。

(四)金融“垒大户”现象严重。2008银企对接会,和县金融机构和企业协议贷款额14.65亿元,截至3季度末,实现贷款5.39亿元,但大部分集中在县内仅有的几家大企业,其中给县内上市公司华星一家贷款就有2.6亿元,占贷款总额的48.3%,而县内一些中小企业贷款却十分艰难,签订的协议难以落实。

(五)农信社成县域金融主力军。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的角色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2003年以前,商业银行是县域贷款的主力军,2004年以后,这种局面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至2008年3季度末,剔除农发行政策性贷款,和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为20.88亿元,其中,仅农村信用社就有16.04亿元,占76.8%。

二、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信贷乏力的原因

近年来,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持续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金融机构信贷服务能力下降。商业银行为了追求效益最大化,转变经营策略,主动撤离县域,实行“扁平化”管理,上收县级银行中小企业贷款审批权,资金由省行直接调度,市二级支行对中小企业只有5000万元的流动资金审批权,项目资金审批权一律在省行。国有银行有意识地撤离县域后,县域机构功能严重萎缩,信贷规模不断收缩,存款成为经营的主要目标,导致金融信贷服务能力下降。同时,特殊的政策和邮政储蓄网点优势使邮政储蓄资金流出县域后难以回流,资金源源不断流向城市。

(二)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机制对县域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形成约束。一是信用评级难。银行对法人企业评级要求提供近三年经过审计的财务报表,而对于财务制度不健全,无法提供标准财务报表的县域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缺乏相对客观的评判标准,县域企业多数评信等级低,不符合贷款条件。二是信贷方式单一与县域多样化、多层次的融资需求不相适应。存在支持范围狭窄和需求范围扩大之间的矛盾,贷款需求期限长与金融支持短期化矛盾突出,同时抵押难、担保难,制约县域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三是贷款权限上收过度,对县域中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贷款产生不利影响,使县域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四是过分强调风险考核和新增贷款零风险的机制不切实际,造成信贷人员奖惩不对称,从而严重挫伤了业务人员的积极性。

(三)县域中小企业自身方面的缺陷成为融资障碍。县域经济起步较晚,大部分中小企业是近年来发展的民营企业,在财务报表、业务管理等方面基础工作达不到银行信贷的条件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信用等级不够。目前,和县共有规模以上企业90家,其中,在各商业银行建立信用档案的只有40几家,达到授信等级的仅有20几家。二是利润空间比较模糊,很多中小企业不能向银行提供

明确的利润增长点,发展前景不明朗。三是自有资金少,流动资金不足,资金链比较脆弱。四是经营者的素质和信用资料难以考证。

(四)社会信用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善。一是企业改制过程的逃废债让金融机构心有余悸。前几年,一些企业借改制之名行逃废债之实,贷而不还的现象时有发生。2002年末,和县金融机构被26家企业悬空、逃废债本息达6977万元。二是信用环境建设中,金融部门看不到惩治不信用行为的整体合力,政府、央行虽在极力主导,但部门的配合仍然乏力,全社会还没有形成“珍惜信誉,爱惜名声”的良好氛围。三是企业对信用认识不足。

三、加大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力度的对策

(一)强化信贷投入激励考核措施。在现行体制下,要想加大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力度,必须充分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完善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突出“正向激励”。2006年,和县出台了《和县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考核奖励办法》,按照“奖励与贡献挂钩”的原则,对金融机构从新增贷存比、新增贷款、信贷资产质量等8个方面实行考核评比,考核名次较好的,县政府不但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还在财政资金、单位存款等各方面给予支持。考核办法出台后,县级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升,工商银行和县支行为在考核中取得好成绩,出台了新增存款全部用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管理规定,存贷款业务都得到了极大提升。到2008年3季度,工商银行各项存款由2006年的46182万元增加到66318万元,贷款也由10374万元,增至24747万元,分别增长43.6%和138.5%,促进了金融机构贷款业务的扩张。

(二)加强与上级行沟通联系。目前,县级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没有贷款审批权,而上级行对县级经济发展状况又不了解,对双方的发展都造成被动局面。因此,县政府要主动出击,定期组织“上级行长看形势”活动,把省、市各商业银行行长请到县级来走一走,看一看,让他们亲身感受县域经济蓬勃的发展态势,感受县内企业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增长后劲,增强上级行给县内中小企业放贷的信心。县级金融机构也要积极主动向上级汇报,申请上级行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确定合理授权、授信额度,简化、完善信贷发放程序,对县域经济中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三)构筑银企合作平台。发挥人民银行的“窗口指导”职能作用,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联系,协调政府及部门、金融机构、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精心打造政府、银行、企业对接的“金融平台”。建立协调例会制度,按季分析、通报经济金融形势,督促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有效信贷投入。加强信息收集和反馈,做好优势项目、优质企业筛选、包装工作,定期组织召开银企洽谈会,向金融机构推荐生产经营好、发展潜力大、贷款风险小的优秀企业,引导金融机构信贷投入方向。积极帮助企业按照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有利于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科学规范的公司制运转机制。支持金融机构维护金融债权,帮助金融机构盘活不良贷款,促进金融机构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开展信贷营销,扩大信贷投放。

(四)建立完善社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县域经济如果没有相配套的信用担保体系,只是单方面地期望金融机构短时期扩大信贷支持是不现实的。必须要健全完善县级信用担保公司,扩大信贷担保能力,创新信贷担保方式,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信贷担保体系,积极为各类企业提供信用担保,降低银行的风险监控成本,切实解决企业办理担保、抵押贷款难的问题。2005年,为破解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难题,和县组建成立了两家担保公司,加强与银行合作,发挥了良好的融资平台功能。其中,仅振兴担保公司一家,自成立以来,就为43家中小企业提供担保1.92亿元,且运行良好,14户贷款到期的企业全部按期还款。目前,公司注册资本规模已达1亿元。

(五)加强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县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门要把治理整顿社会信用环境、建设信用制度、创建金融安全区,作为优化和改善投资环境的重要内容,大力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要严厉打击逃废金融债务行为,支持金融部门按期收贷收息,处置不良资产。要加强金融监管体系建设,大张旗鼓地倡导明礼诚信的社会风气,加强舆论监督,对金融监管部门发现的风险苗头,积极研究处置措施,及时化解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优化金融发展环境,确保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以企业诚信为基础、个人诚信为主体,建立健全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使具有良好信誉的企业和个人充分享有守信的益处和便利。建立失信惩戒机制,使有不良记录的企业和个人付出代价、声誉扫地。金融机构要大力加强内部管理,加强对信贷营运的全过程监控,杜绝各种违规行为。要加强对金融法规、征信知识的宣传,在公众中形成“珍爱信用记录,享受幸福人生”的良好氛围,为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创造有利的社会信用条件。(作者系中共和县县委副书记

2.对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范文 篇二

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经济发展的区域性不仅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区域化运行来实现, 而且直接反映了经济区域性的特点。县域经济的繁荣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县域金融的改革取向, 是国民经济中最基础的区域经济单元, 县域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县域金融的大力支持。一般来说, 金融发展有两个维度:即金融数量扩张和金融数量的改善, 然而在我国这么特殊的转型体制的环境下, 十分明显地暴露出了融发展轻质量重数量。具体表现有:政策性金融机构占县区金融机构比重很低, 业务的种类也比较少, 并且在县域经济中的作用逐步缩小。因为市场的局限性, 国有商业银行逐步从县域中撤出, 从而收缩了贷款额度。农信社作为县域金融的主力军存在着严重的经营问题, 包袱沉重, 权责不明确, 并且自有资金的不足也没有给县域所需资金注入应有的血液。此外, 县域中的非正规的金融依然存在, 而且有些地区非常活跃, 对正规化的金融在县域发展中带来不少的压力和阻碍, 包括民间的借贷和非法集资。其次, 本身缺乏相关的法律约束以及拥有的金融风险性。另一方面来说, 县域金融的滞后性有非常大的影响。本文在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同时, 在加强县域金融制度与渠道体系创新, 金融产品创新、完善担保体系与政策支持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二、县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1.县域金融的发展对县域经济的增长具有显著的支持作用

金融机构的前期贷款对GDP增长的贡献度较大, 贡献系数接近18%。同时分析显示, GDP的增长对贷款增长的带动作用明显, 表明县域金融的发展不仅能够支持县域经济的增长, 反过来, 县域经济的增长还有带动县域金融机构增加对县域地区增加资金投放的作用, 二者互为促进, 良性发展。

2.农信社与城市商业银行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在鞍山县域地区, 农信社、城市商业银行 (鞍山银行) 共同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县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 农信社、鞍山银行与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80%以上, 其中, 农信社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就高达50%以上, 是促进鞍山县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3.大型银行服务县域经济的职能明显弱化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极为有限, 甚至出现负贡献的现象, 表明大型银行服务县域经济的职能明显而且持续弱化。

三、县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县域的金融服务功能逐步弱化

县域网点和金融机构大量收缩, 国有商业银行撤并后, 并没有相关的金融机构马上跟进, 而且留存的商业银行由于对贷款上的限制, 信贷功能渐渐弱化, 从而导致局部真空现象, 削弱了县域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的能力。

2.经营权上, 信贷资金投入不足

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的信贷资金投入不足, 主要原因是县域机构的战略调整。商业银行新增多贷款及市场份额逐年下降, 县域金融供给依靠农信社的贷款增长, 充当着配角位, 从而对县域金融的发展造成资金缺口, 导致经济发展的需求与金融信贷严重失调。

3.由于县域资金的大量外流, 加剧了资金的供求矛盾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 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及趋利性, 信贷资金逐步向大中城市和企业及发达地区相对集中, 导致其分支机构存款的放贷少上划多并且邮政只存不贷, 其存款全部上划到总行。除此之外, 居民的教育投资, 民间的对外投资及债券股市的投资也是其主要渠道, 从而加剧了资金供求的矛盾。

4.县域金融服务及功能体系不完善

针对县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应督促并鼓励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逐步完善信贷体制的管理。从各个方面考虑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增加授信额度, 使信贷制度更加灵活, 逐步下放流动资金的贷款审批权限。积极探索合作金融的改革模式, 对于合作金融的改革模式要进行深入的探索, 逐步改成符合现代化银行业的发展要求, 增强资金实力, 强化农信社在合作金融的主体地位, 并且继续发展联保贷款及小额贷款等等, 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 以弥补县域金融对经济支持的不足及市场失灵现象, 并且更加明确功能定位, 是信贷方向从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

四、对策建议

1.加强县域金融制度创新, 促进金融服务渠道体系的创新与完善

通过县域金融制度创新、拓宽融资渠道、优化渠道结构, 破解融资瓶颈, 完善服务功能, 鼓励县域金融机构中的银行、保险、担保机构等与县域民间金融进行有效的战略合作, 创新服务渠道形式, 探索构建综合性、统一和谐的多渠道体系兼容县域金融服务渠道体系, 实现渠道体系资源与结构的优化, 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有效性, 实现金融支持产业升级和县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有效发挥县域金融在县域经济中的核心作用。

2.加快县域金融产品创新

县域金融机构要适应县域金融需求的发展, 强化金融产品创新, 优化业务流程, 满足差异化、多元化的县域金融需求, 并在一定程度上, 丰富个人金融产品, 最大程度满足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积极推行各种创新性的信贷模式, 设计适合与满足县域需要的金融产品。同时加快鞍山县域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设立金融产品创新实验区, 支持金融机构扩大贷款模式。

3.构筑完善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

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提升县域金融服务能力, 必须进一步完善县域金融机构的服务体系, 构建由国有商业银行、城市银行、农信社与合作性金融、民间金融组织和谐共存且互为补充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 并要积极鼓励与促进县域保险、担保、小额贷款公司等服务县域经济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同时打造鞍山县域地区优良的金融生态环境和信用环境, 推动征信体系建设, 拓宽征信系统在非信贷领域的应用, 增强征信系统影响力, 提升社会诚信意识, 坚决打击破坏金融生态环境行为, 形成相对完善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

4.拓展融资渠道与创新担保方式, 建立有效的金融担保体系

为畅通县域金融服务渠道, 必须构筑和完善多层次、多形式的信用担保体系。县域金融机构要扩大有效担保品范围, 不断创新担保方式与担保模式, 探索发展银行和民间资本有效结合, 整合服务, 进一步探索由银行、合作社、信用村 (户) 、企业、担保公司以不同方式组合的信贷担保模式, 有效化解市场风险。同时基于订单与保单等金融工具, 积极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等创新担保方式, 建立并完善有效的县域金融担保体系。

5.继续加大政策支持与扶持力度

大力支持县域中小金融机构、新型金融机构服务县域经济并且充分发挥大型商业银行服务县域经济的主渠道作用, 同时建立起政府+龙头企业+产业链中小企业的架构体系, 打造政府基金+产业链普惠金融机构+融资主体的新型普惠金融模式, 满足县域中小企业来自各类金融机构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需求, 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县域经济是我国调整经济结构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关键问题。在新常态发展下, 我国县域地区生产总值现在已占到国内GDP总量的60%, 县域经济已经成为农村与大中城市联系的纽带, 是我国推动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柱, 是建构和谐社会的支撑点。本文在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同时, 在加强县域金融制度与渠道体系创新, 金融产品创新、完善担保体系与政策支持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县域金融,县域经济,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毛勇, 张红军.构建县域中小企业金融支撑体系的思考[J].金融经济, 2013, (6) :85-87.

[2]宋明.县域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困境与化解途径-基于甘肃省甘谷县的调查[J].甘肃科技纵横, 2014, (7) :7-9.

[3]付志勇, 陈明.浅析金融对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以江西南康为例[J].科技创业月刊, 2013, (12) :59-60.

3.对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范文 篇三

一、保康县域经济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保康县地处鄂西北山区,是湖北省定国家级贫困县,东依襄阳,南接宜昌,西连神龙架,北交武当山,版土面积3225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总人口约30万人。该县经济运行基本情况看,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农业经济在全县经济中占居主导地位。农业总产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33.75%,比工业经济的比重高4.58个百分点。全县在农业生产上以粮食、油料、烤烟、茶叶、生猪、食用菌等农产品为主。劳务经济、畜牧养殖、农副土特产品经营仍然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二)工业经济在全县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工业总产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29.17%。全县规模以上的企业达到32 家。

(三)第三产业成为全县经济的骨干力量。第三产业总产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37.09%,比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分别高0.8个百分点和1.9个百分点。

(四)民营经济在全县经济中的生力军作用逐步凸现。民营经济占全县经济总量的比重正逐步攀升,对拉动全县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

二、县域金融服务全覆盖发展中存在的困扰

(一)服务半径大幅缩小,业务发展后劲不足。保康县辖内共有农行、农发行、农商行、邮政储蓄银行、工行、建行六家金融机构。从银行网点布局及人员结构看,乡镇网点少的现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县域业务发展的需要。大部分银行在乡镇农村市场无机构、无人员服务,使很多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农民得不到便利的金融服务,给城乡居民带来诸多不便,业务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二)临柜人员严重老化,业务发展资源不足。随着近年来人力资源改革深化,县域银行员工数量逐渐减少,且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一是员工特别是临柜人员老化,不适应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制约了业务的快速发展。二是部分网点缺员严重,轮不了岗,休不了假,柜员普遍超负荷劳动,高强度的劳动加重了柜员负担,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三是员工知识结构老化。临柜员工除接受会计、信贷专业培训外,参与其他培训较少,对证券、基金、保险和网上银行、电子银行知识掌握不全,了解不深,不能全面准确地向客户解释相关业务品种,有针对性地营销银行产品。对全行经营管理、综合营销都形成了较大压力,特别是会计人员、信贷人员紧缺的矛盾非常突出。四是随着服务“三农”的深入推进,进一步加剧了员工紧缺的矛盾。

(三)竟争优势逐步削弱,业务发展空间不足。近几年,农行完全退出乡镇市场的同时,农商行、邮政储蓄则大幅扩张,农发行步入商业化改革,几乎在所有建制乡镇都有信用社和邮政储蓄的营业网点,农发行的触角也延伸至每一个乡镇。目前全县金融市场的竞争格局是城区处于完全竞争状态,骨干乡镇市场被邮政与农商行瓜分,支农信贷基本由农商行和农发行瓜分。

(四)市场发育不够成熟,业务发展潜力不足。一是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单一。金融业务还是局限于传统的存款、贷款、结算及汇兑业务,新兴的金融产品如网上银行、电子银行业务、个人理财业务、代理业务等发展比较缓慢,农村金融产品更是滞后。二是理财意识和理财文化落后,部分居民对银行开展的个人理财业务也缺乏认同感。三是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由于缺乏有实力的中介组织,县域银行在信贷营运上仅局限于房地产抵押,既加重了企业的成本,又对银行加快投放增加了难度。

(五)社会信用环境欠佳,业务发展条件不足。一是贷款安全系数低,制约了县域业务的发展。银行在选择客户时极为慎重和保守,存在“慎贷”和“怕贷”的思想,发展县域资产业务的信心受挫。二是企业自身发展不理想。主要是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企业市场开拓能力不足、经营管理水平差。

三、实现县域金融服务全覆盖的途径

(一)加快网点布局,重筑业务阵地。一是整合县域资源,扩大农行的服务半径。尽快恢复骨干乡镇网点,并适当解决劳务派遣业务用工计划,缓解员工年龄老化、人员极为紧缺的矛盾,以适应当前业务发展的迫切需要。二是实施精品网点战略。根据金融超市的业务需求,按适度超前的标准,打造县域精品网点,树立主流金融机构的形象。要通过扩建精品网点、增强服务功能、开展综合经营来扩大网点的服务半径,提高网点在当地的影响力。三是适度延伸服务触角。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服务手段扩大服务市场,县域精品高效网点要承担起对邻近无网点乡镇的后续服务工作,要通过安排客户经理上门服务、推广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新业务,拓展延伸金融服务渠道。

(二)加快业务发展步伐,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只有加快发展,才能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只有加快发展,才能重塑和提高县域银行机构的公众形象。一是加快发展资产业务,提高效益贡献水平。要围绕当地政府经济发展战略,立足于产业政策和当地资源优势,集中资金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财源建设的希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产业。二是加强存款基础建设,导入先进发展模式。要从抓存款基础建设入手,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以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促进存款稳步快速增长。三是加快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培育新的效益增长点。

(三)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县域银行员工的知识结构、业务能力、综合素质与大中城市员工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县域经济的蓬勃发展,县域市场客户特别是高端个人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多元化,代收代付、代客理财、国际结算等全方位的综合经营对我们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亟待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员工素质,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四)激活经营机制,优化各种资源配置。一是考核机制要体现差异化。对县市一级支行要按照市级县、传统农业县、特色资源县、资源贫乏的贫困县等不同类别、不同区域进行的分类,分别下达计划,分类考核,分类通报,使单位竞赛更具有可比性,业务考核更具有公正性,也可以调动各县域银行的发展积极性。二是财务资源配置要体现合理化。按照县域银行上年度利润,存贷款存量、重点客户数量、存贷款增量等指标的一定比例,考虑各县域经济发展程度、市场定位、重点客户数量,给予不同的费用配给,以解决费用按机构的分配方式,调动网点和机构发展业务的积极性,加大拓展和维护重点客户的力度。三是信贷管理资源要注重实效性。在抵押、质押、担保条件上可适当放宽,改变“零风险”的过度要求,同时应制定科学的考核机制,真正保证基层行对县域经济加大支持力度。

4.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意见 篇四

我县从2003年成立“创安办”到2005年改建设立“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办公室”以来,各部门积极协作,通过几年的共同努力,金融运行外部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一是社会信用环境良好,无重大逃废金融债务案件发生;二是金融法治环境进一步好转,金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有效运转,针对金融部门的犯罪案件下降;三是政府服务金融效率提高;四是社会中介机构行为受到政府的重视与政策规范;五是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各项制度措施得到制定和落实;六是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舆论氛围逐渐形成并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金融机构内部运行机制得到完善,存贷款数量逐年稳步增长,存贷款从03年末余额的35.59亿元和22.19亿元增加到08年末的105.34亿元和32.31亿元(没加财政存款),增加了69.75亿元和10.12亿元,分别增长了195.98%和45.61%;不良贷款也实现“双降”,从03年末的余额8.76亿元,占比39.48%下降到08年末的余额2.15亿元,占比6.67%,绝对额减少了6.61亿元,不良贷款占比下降了32个百分点;银行业盈利能力增强,03年末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帐面利润为负767万元,08年全年除农村信用社外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经营利润5208万元。(农村信用社因地震灾害影响,计提2亿多呆账和抵贷、固定资产损失,账面利润为负2亿8千余元。)。2003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61.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4.5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

14.68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53亿元,比重39.7:23.1:3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6亿元。2008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26.2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2.98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6.46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6.84亿元,比重34:36.8:29.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49亿元。从03年到08年全县经济总量已实现翻翻,第二产业经济总量也超过第一产业占据首位,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余额更增长了近二倍,但贷款余额仅增长了45.61%。显示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有所滞后。

目前中江县银行业金融机构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银行业金融机构“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较为突出。03年末,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比为62.35%;08年末,存贷比为30.67%;截止09年9月底,存贷差继续扩大,为27.65%(存款余额为145.68亿元,贷款余额为40.28亿元),比08年初增加32.37亿元。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贷款仅占新增存款的19.75%,其贷款余额中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为5.99亿元,占总贷款余额的14.88%,而工业贷款余额为0.99亿元,仅点全部贷款余额的2.46%。一方面是银行难贷款(为保证信贷资金安全,按银行贷款投放要求,在辖区内有效投放信贷载体不足,大量存款资金不能投放出去。),另一方面是县内中小企业在银行贷款难(无有效抵押、担保财产,自身素质等原因难以得到银行机构的认可,这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要害所在。),使银企处于两难的尴尬境地。这种势

头持续发展下去,将会对经济发展和银行业机构自身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二、不良贷款“双降”压力仍大,虽然到08年末按四级分类统计不良贷款实现“双降”,且降幅较大,但因“5.12”地震造成中江县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产损失巨大仅靠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身努力,短期内难以弥补。09年截止9月底,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为4.47亿元,占比11.1%,较年初有所回升(年初为2.15亿元,占比6.67%)。全县银行业政府背景不良贷款余额9436万元,累计欠息4308万元。其中:涉及农村信用社7393万元,累计欠息4178万元;国有商业银行政府贷款670万元,欠息130万元,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公职人员拖欠和担保拖欠银行贷款形成的不良贷款335万元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受地震灾害间接影响的产业、企业的贷款风险由于时滞性还未反映出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及震后金融生态环境劣变等诸多不利因素,将会进一步加剧不良贷款“双降”工作难度。

三、农村信用社因灾导致不良贷款大幅度增加,抵债资产受损,资本充足率大幅下降,经营效益恶化。截止09年9月末,全县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五级分类余额10.12亿元,不良贷款率达34%,资本净额为-7.1亿元,资本充足率为-23%,拨备覆盖率仅27.8%,因地震及历年原因形成亏损累计达2.81亿元,股金分红受限,直接影响持股人持股积极

性,农村信用社股金稳定性面临严禁考验。

四、金融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08年涉及机关公职人员不良贷款清退率仅为27%,在全市处于较低水平。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陈案累计执结率为79.3%;新案执结率为22.1%。全县尚有历史遗留的“三乱”集资7户,金额296万元需要继续清退。有5户已改制企业的银行贷款本金3738万元被悬空。

五、警惕诚信缺失借款人借震逃废金融债务行为。“5.12”汶川特大地震,给中江全县经济造成重大损失。据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统计:全县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29.29亿元;县域内房屋、道路、交通、桥梁等各类基础设施受损严重。部分诚信缺失借款人由于对金融政策的歪曲理解,有意将长期不能偿还的债务全部归咎于此次地震损失,企图逃废银行债务,部分农户对在农村信用社的灾后农房重建贷款也出现有意拖欠利息的现象。县域良好的信用秩序是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而重新建立起来的,如果因为部分诚信缺失借款人借用地震灾害逃废金融债务而被破坏掉,对地方经济金融的负面影响将是长远,因此,政府要加强灾后诚信环境建设,强化诚信意识,防止出现借核呆政策虚假评估、恶意逃债等行为发生。

六、县域经济环境有待改善。县域经济整体发展缓慢,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企业规模小,银行单个贷款成本高、风

险大,确实让银行“难贷款”。其次,县域经济担保机制还不健全,不能有效地提供社会化担保服务和信用服务,这也增加了银行贷款的难度。银行实行的贷款授权授信制度和贷款责任终身制使银行“惜贷”“慎贷”、“惧贷”,不佳的县域经济环境也给新的金融机构的设立、金融业务的创新与发展等造成困难,也阻碍了金融自身的发展。

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金融也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县域经济与县域金融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中农村有效需求不足、农民增收难、就业形势严峻等难题的关键。对“壮大县域经济”,实现我县“三年全面恢复,五年经济翻番,八年全面小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加强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就是要针对当前县域金融发展中存在的“组织机构单一”、“金融资源外流”、“信贷资金投入不足”、“金融服务水平不高”、“社会诚信意识欠缺”等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方位促进县域金融的发展进而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

一、进行体制创新,重构多层次、多主体的县域金融组织体系。县域金融组织构架应该是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地方商业银行、农业政策性银行、农村信用联社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有机组合而成的完整体系。针对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适应农村多层次金融需求,构筑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并

存、分工合理、功能互补,适度竞争,并且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规范民间金融,充分发挥民间金融组织的支农作用。民间金融作为正规金融的补充,对其一味的打压效果未必好,要区分其性质,加以区别对待。在对待民间金融问题上,宜疏不宜堵。对于一些具备条件的民间金融组织,可考虑将其“扶正”,变身为正规金融。如目前推行的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工作。可以期待,通过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与推广,地下钱庄等民间金融机构将逐步被“收编”,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的有生力量。民间金融组织由于有信息和成本等方面的优势,与正规金融形成了良好的互补效应,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将民间金融合法化、规范化,降低其负面效应,充分发挥其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完善征信体系, 建立有效担保机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舆论监督等手段, 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的正向激励和逆向惩戒机制;广泛开展企业信用评级和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社区、信用企业和信用户建设活动, 进一步营造“重信用, 讲诚信”的社会风气;加快工商、税务、公安、银行等部门的信用信息资源联网步伐, 推进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实现社会信用信息资源共享 培育壮大资信评级机构,规范发展企业资信评级市场。

三、农村金融部门要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 采取“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适度宽松”的方针,积极向上级行争取优惠政策和信贷资金;加深对乡镇企业和农户的了解与沟通, 挖掘优质客户, 在防范风险的同时, 加大对优质乡镇企业和农户的贷款投放力度。乡镇企业和农户要转变经营管理理念、不断扩大规模、增强竞争力、规范财务管理、树立诚信观念、增强还贷意识、与农村金融部门互信、互利、实现共同发展。

四、进一步完善信用担保机制,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一是积极推进会员制互助式担保机构、商业性担保机构建设;二是成立政府、企业协会之间的担保基金,建立相应的联保机制;推动建立多层次信用担保体系,积极搭建融资平台,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调动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服务的积极性,逐步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和发展瓶颈。

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金融担保体系。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采用龙头企业担保、行业协会担保、中介机构担保和农户联保等担保形式向农户发放贷款,变零售业务为批发业务,畅通资本金补充渠道,完善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放大担保倍数。加强合作,实现银企双赢。

五、县域金融机构对做好信贷工作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继续认真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二是在风险可控的

前提下,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有效满足辖内经济发展的贷款需求;三是积极努力争取上级行对县级的信贷政策支持;四是不断增强金融服务功能,创新融资方式(如“注册商标质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动产质押贷款”、“专利权质押贷款”、“帐户托管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林产抵押贷款”、“订单农业贷款”等),根据实际需要及时、科学、合理安排贷款投放计划,进一步提高信贷服务水平;五是加强金融知识宣传和对企业的财务辅导,主动寻找和培育优质客户;六是要有效防范金融风险,认真分析经济发展趋势,掌握行业信贷风险变动情况,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和防范控制能力,妥善化解不稳定因素努力维护辖区金融稳定。

六、进一步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加大“诚信中江”的建设力度,加快对公职人员不良贷款的清收进度;督促有关部门和企业加大对已悬空银行债务的清理力度,坚决制止和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司法部门要继续加大对胜诉金融案件的执行力度,进一步提高金融胜诉案件的执结率;工商、税务、建设、国土、司法等职能部门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降低金融机构办理抵押贷款、处置抵贷资产等业务中的各项收费,减轻企业的融资成本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成本,减少处置损失。

七、加强领导,明确职责,严格考核。为切实加强对全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建议成立一个专门机

构(将金融办设为常设机构),统一领导、协调全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全面工作;制订各工作目标,建立健全考核机制(为鼓励县级金融机构大力支持中江经济建设,按07年制订的对县级金融机构的奖励标准,提高奖励幅度,按信贷投放的万分之五计奖,),落实奖惩,严格实施考核。搭建政银企协调沟通平台。建立政府部门、金融机构联席会议制度,不定期举办融资洽淡会、推荐会,多渠道促进银企合作,满足企业有效信贷资金需求。组织开展诚信宣传活动;对信用体系、征信体系、担保体系建设和信用户、信用村、信用社区、信用乡镇建设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并积极开展创建和评选活动。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支持与合作。我们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长效运行机制。继续坚持“政府主导、人行和银监助推、金融机构主体参与、部门配合、县乡联动”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运行机制。通过创新思路、建章立制,调配精兵强将,承担起创建西部金融生态环境最佳区域的历史使命。促进县域经济金融协调、健康的发展。

5.金融支持县域经济调研报告 篇五

一、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的基本情况

XX县目前有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联社社以及邮政储蓄银行X家金融机构。今年X-X月,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XXXXXX万元,比年初增加XXXXX万元,同比增长X.XX%,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XX.XX个百分点,同比少增XXXXX万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XXXXXX万元,同比增长XX.XX%,增速较上年回落X.XX个百分点,较年初增加XXXX万元,同比少增XXXX万元。今年来,我县金融机构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职要求,认真贯彻稳健的货币政策,紧紧围绕幸福XX县建设的总目标,积极调整优化信贷结构,保持信贷增长,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信贷资金需求,实现了县域经济与金融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各金融机构工作亮点纷呈,其中,工商银行积极与上级沟通反映我县实际情况,邀请上级信贷审批人员来我县实地调研,争取适合我县实际信贷政策,现已申请到商业用房贷款资质;农业银行以工业强县为目标,重点支持东岭、矿建、四方金矿、银母寺、震奥鼎盛等大企业集团,前三季度共发放法人客户贷款XXXXX万元,占该行贷款余额的XX.X%;信用联社充分发挥自身自主权限大,灵活方便的特点,不断加大中小企业支持力度,今年新增中小企业贷款XXXX万元,占全县新增贷款的XX.XX%;邮政储蓄银行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存款余额快速增长,X-X月新增存款XXXX万元,占全县新增存款的XX.XX%。

二、当前金融支持县域经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信贷投放规模小,增速慢

今年X-X月,预计全县完成生产总值XX.X亿元,同比增长XX%;完成地方财政收入X.XX亿元,同比下降X.X%;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X亿元,同比增长XX%;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X.XX亿元,同比增长XX.X%,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但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较年初仅增加XXXX万元,同比少增XXXX万元,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X.XX个百分点,贷款余额只有XXXXXX万元,仅占县域生产总值的XX%。信贷投放规模小、增长慢与XX县十强县和经济高速发展不相符、不匹配。

(二)存贷比例失衡

截止X月末,全县金融机构存贷比XX.XX%,其中,信用联社XX.XX%,农行XX.XX%,工行仅为XX.X%,邮政储蓄XX县支行一年来未发放贷款。全县金融机构新增存款XXXXX万元,新增贷款XXXX万元,新增存贷比XX.XX%。金融机构吸收县内存款的比例明显大于投放贷款的比例,吸收的资金反哺县域经济的力度不够,国有商业银行成为上级行的储蓄所,县内资金大多转移、流失到县外,抑制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企业贷款难与银行难贷款的矛盾突出

一方面工行、邮政储蓄贷款余额呈下降趋势,贷款想放却无资质放或不达标,金融机构的资金难以在县域内产生良好效益,另一方面县域内经济发展又急需金融的大力支持,经初步统计我县中小企业有X.X亿元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随着我县三个百万工程和幸福XX县建设步伐的加快,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信贷资金需求将不断扩大,现行金融机制已不能满足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三、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不力的原因

(一)金融政策体制的调整,缩紧了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张力

一是贷款自主权限太小。工行,农行实行严格的授权授信管理制度,越到基层,信贷权限越小。基层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有职无权,只有贷款推荐权,而无贷款审批权,尽管基层金融机构享有的企业信息最为真实、最为全面,却因为缺乏应有的信贷决策权,无法及时满足企业有效的信贷需求,投放贷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力度小。

二是贷款门槛太高。工行、农行贷款向大企业、大项目倾斜,资信评级制度基本是按照大城市与大企业的有关指标制定的,与我县中小企业发展实际相差甚远,同时为了严格防范信贷风险,在信贷资金投放上过于谨慎。近年来,各商业银行均对贷款风险管理实行刚性考核和贷款责任追究制,谨慎有余而激励不足。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门槛高、要求严、手续繁杂,我县绝大多数中小企业达不到放贷条件。造成想放贷、有钱放却放不出。

三是存贷款规模不平衡。信用社贷款灵活方便,是近年来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但我县金融市场的现状是存款四家抢、贷款一家扛。目前,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XXXXX万元,较年初只增加XXXX万元,存款占县域金融机构市场份额的XX.XX%。各项贷款余额达XXXXX万元,较年初净增XXXX万元,存贷比XX.XX%,贷款净增额占全县所有金融机构净增总额的XX.XX%,贷款余额占全县金融机构市场份额的XX.X%;存贷比超过安全红线X.XX个百分点,存款规模小,增长速度慢,严重制约信用社新增贷款的投放力度,想放贷、能放贷却没钱放。

(二)企业管理不规范,增加了企业获得金融支持的难度

一是企业管理不规范、效益不佳。一方面我县大多数中小企业家族式、家长式管理普遍,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财务状况不透明。如有的企业为了少缴税款,故意将财务报表编制为亏损,大宗交易不在公司账面反映,而是通过个人账户进行交易,反映出企业现金流量不足,导致银行在对企业评级授信时刚性指标通不过,无法授信。另一方面不少中小企业自有资本金偏低,资产负债率较高,在当前欧债危机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经营困难、亏损严重,不符合贷款条件。

二是企业和个人社会诚信观念淡薄。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极个别借款人有空可钻,拖欠、逃避债务的现象尤在。个别企业和个人征信状况不良,或直接上了人行建立的征信系统黑名单,完全失去了获得金融贷款的资格。如我县邮政储蓄银行目前贷款余额XXX余万元,且全部为逾期不良贷款,上级有关部门已全面暂停了该行的贷款业务。诚信体系的缺失,从根本上影响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信心和决心。

(三)信贷运营机制不畅,影响了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活力

一是担保难。我县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作为数量最庞大的县域经济主体,具有最广泛的融资需求,但在其融资过程中,经营状况较好的的企业,由于信用和风险意识的增强,不愿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再加之社会信用担保机构欠缺,大大增加了获得担保贷款的难度,造成金融机构难贷款与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矛盾。

二是抵押品权属不清。我县有融资需求的绝大多数是矿山企业,XXXX年以来县上矿山企业进行了整合,由XXX多家整合为XX各矿区,每个矿区只发一个采矿证,当某个矿区下属的某个企业需要融资是只能用这个矿区的采矿证,这样就形成了借款主体使用的是整个矿区的采矿证,上级行在贷款审批时认为借款主体和实际借款人不符,抵押品权属不清,不予通过。

三是抵押贷款效率低。一方面时效差,我县中小企业财务缺乏计划性,需要贷款时,一般比较急,但目前企业办理财产抵押需要经过评估、评级、授信等多道手续,涉及多个层面及部门,需要提供许多相关资料,时效性差,影响企业投资时机。另一方面成本高,办理抵押时各项费用较高,且抵押率低,一般土地、房产抵押价值的XX%,矿产品抵押还要收取一定的监管费用,造成企业融资成本高,多是中小企业难以接受。

四、促进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银行要创新机制,不断加大信贷投入力度

一是增强服务地方发展意识。各商业银行要明确自身市场定位,要立足于服务县域经济,不能脱离本土化服务。近年来的中央文件都一以贯之地提出县域金融机构一定比例存款投放当地的要求,上级金融机构要切实解决从基层抽调资金的办法,明确县域金融机构吸收的存款应规定按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县域经济,以充分保障县域经济发展资金需求。

二是解决放权与门槛问题。县级金融机构要根据县域经济发展实际,努力向上级机构争取符合我县信贷发展实情的信贷政策,要多汇报、多沟通,有必要时邀请上级主管领导到我县实地考察,争取上级金融机构对我县实行差别化授权,相应地提XX县域企业的授信额度,切实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门槛高、手续繁等问题。同时要根据我县多数中小企业处于创业初始阶段的实际,对有市场、有效益、有发展前景,并能有效地识别和控制风险的中小企业,大力支持。

三是灵活运用政策,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各金融机构应紧紧围绕县域经济发展,立足全县各类群体、各类企业的需要,加强政策调研,捕捉新的金融需求点,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产品,特别是针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资金需求特点,实施一业一策、一企一策、量身订做等经营策略,积极探索采矿权质押、矿石、矿粉质押等新的财产抵押方式,缓解中小企业贷款抵押品不足的矛盾。加大信贷品种的开发和投放市场力度,最大限度地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扩大自身盈利空间。

(二)企业要主动作为,苦练内功积极争取金融支持

一是增强诚信意识。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通行证,不讲信用就要被市场经济参与者拒之门外,诚信是金,企业应牢固树立诚信是企业生命的观念,自觉接受银行的信贷资金使用监督,积极主动按时还本付息,杜绝逃废银行债务行为。

二是增强金融意识。企业要主动认真学习金融法律法规和金融业务知识,加强与金融部门的协调,提高自身信誉等级,充分合理运用金融理财工具,进一步与银行建立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关系,不要等在企业有困难时才想起银行。

三是增强管理意识。企业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切实加强内部管理,依法依章建制,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科学规范的公司化运行机制。使银行能够清晰的识别企业资本和现金流的状况,达到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提高融资能力,提升企业发展潜力的目的。

(三)政府要搭建平台,优化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环境

一是不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把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作为加快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以营造诚信氛围为切入点,建立信用宣传教育平台。在电视台、网站开办一些专题栏目,大力宣传诚信典型、守信典范。对逃废银行债务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公开曝光,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大氛围。积极引入有资格的.评级机构,组织县内有资格、有条件的企业参与信用评级,真正把诚信客户的荣誉证变为贷款优先证和通行证。

二是加大对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和奖励。对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考核奖励办法进行修订,按大家实现新增贷款比列给予奖励,特别是对新增三农贷款、中小企业贷款和完XX县委、县政府年初下达的贷款任务的,给予重奖。同时,政府财政性资金业务,在全面支持县域金融机构平衡发展的基础上做有选择性倾斜,对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力度大,成绩显著的金融机构,给予重点照顾,进一步调动各金融机构做好金融服务的积极性,支持县域经济持续跨越发展。

三是以依法行政为立足点,最大限度做好服务工作。加强对房管、国土资源、司法、工商等相关部门的督导,最大限度地简化房产、土地、权证、库存商品的抵押评估、登记、公证等手续,降低收费标准,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工商部门对需要以动产如矿石、矿粉抵押贷款的个人,依法进行动产抵押登记。加大矿产资源整合力度,学习外地矿山整合经验,提高整合标准,成熟一家整合一家,整合到位。真正把优势资源配置到生产技术过硬,资源收利用能力强管理规范的企业,支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

四是密切政银企的沟通与合作,促进经济与金融协调发展。一方面建立政府与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的联席会议制度,完善经济金融信息共享机制,县域经济主管部门要及时向金融部门提供经济信息,包括资金需求信息、生产经营信息、市场信息;金融部门要及时向县经济主管部门传导金融政策、金融产品和金融信息。另一方面县工信局组织,选择一批发展前景广阔,管理相对规范的中小企业,由金融机构对其进行财务及融资培训,提升我县中小企业综合素质。

五是以政府扶持为支撑点,积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中小企业互助担保机构。目前我县正在积极申报组建腾远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申报资料已经政府审核上报,争取早日获得审批,按照市场化原则运营,尽快发挥效应。根据我县中小企业发展状况,有必要引导企业建立互助式会员制担保机构,在各企业自愿的前提下,在明确各会员的权利和义务基础之上,通过一定方式按一定比例共同出资设立,便于对会员提供封闭式担保贷款服务。此外,要积极鼓励民间投资组建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性专业担保机构。对引进或县内民间资本成立的担保公司,可在税费等方面考上给予扶持。力争构建功能完善,运作规范,能够有效分散、控制和化解风险的信用担保体系,为全县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6.对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范文 篇六

县域经济是国家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全国县域经济稳步增长,发展态势良好,但“融资难”一直是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瓶颈问题。为此,县域金融部门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调整方式,积极开展和创新适应小企业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有效控制风险,开展县域和小企业贷款是大有作为的。

一、县域金融服务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金融知识宣传不够,服务意识不强。从调查情况看,县域金融知识宣传不够,大部分群众对金融政策法规了解不多,对金融产品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如何与银行打交道、通过银行融资发展生产经营。同时,县域金融机构在思想观念上还没有市场化转变,一定程度存在官本位思想,服务意识不强,在主动深入企业、深入个体工商户、深入农户宣传金融知识、宣传金融产品、了解信贷需求、寻找信贷载体、开拓信贷市场等方面做的还不够,等客上门的观念较重,金融服务弱化。

(二)县域金融机构种类少,分布不平衡。近年来,随着金融机构的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实行集约化经营,大量撤并营业网点,特别是撤销县域营业网点,导致县域金融机构逐步萎缩,县域金融服务乏力。一是机构种类少。县域金融机构只有农发行、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储机构,而经营机制相对较活的股份制银行、地方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都没有设立机构。二是地域分布不均衡。县域营业网点主要集中在县城,绝大多数乡镇只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网点,给农户办理金融业务带来极大的不便。

(三)县域金融产品滞后,种类创新较少。目前,现代农业经济已初露端倪,围绕现代农业派生出的生产供给、食品储藏、保鲜、精深加工等相关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为基础,通过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和农工贸一体化的新型经营方式和经济组织快速发展。但是,本应超前发展的县域金融服务却迟迟无法跟上,县

域金融产品创新滞后,产品种类较少,主要办理传统的房地产和设备抵押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等信贷业务,新型的国内贸易融资贷款、仓储抵押贷款、应收款抵押贷款和专利权、商标权、农村土地经营承包权、林权、水域、荒山、荒坡等抵质押贷款没有大范围或还没有开展,金融服务功能和服务手段很难适应县域新型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金融服务不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原因分析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发展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调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县域经济的发展与县域金融信贷支持服务栖息相关。据调查,当前金融服务不适应县域经济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信贷管理体制严格。严格信贷管理体制和严厉信贷管理办法引发了企业融资难。一方面各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实行了严格的授权授信管理制度,实施信贷倾斜于发达地区与城市的发展战略,全面收缩县域经济贷款规模。另一方面各国有商业银行全面收缩和限制县级机构自主审批权限,在贷款投向上实行“抓大放小”、突出集约化经营,重点投向电力、交通等垄断行业。

(二)金融服务种类单调。县域金融组织的信贷管理机制与当地市场现状存在矛盾。国有商业银行机构萎缩、职能弱化,逐步从县域服务中淡出,一些乡镇成为金融服务盲区。一是商业银行贷款审批管理不适应中小企业贷款急、频,小的特点。二是商业银行的贷款责任与利益激励不对称,基层行缺乏拓展市场的积极性。三是面向中小及个体民营企业的信贷品种较少,服务措施不到位。贷款较多的企业一般均具备了一定规模,发展前景较好,资产负债率等财务指标均符合要求,较易获得银行贷款。而大多数处于创业和启动阶段的企业,信贷资金需求特别旺盛,却难以获得贷款。

(三)借贷方诚信观念淡薄。借贷人普遍存在诚信观念淡薄,还贷意识差的现象。一些企业借改制之机,大量逃废、悬空银行债务,中小企业设立、兼并、重组过程中打擦边球,钻政策空子,银行对中

小企业的贷后管理难,债权无保证,出现风险即使通过法律手段收贷,也是胜诉容易执行难,贷款收不回,严重制约了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能力和贷款投放信心。由于信用欠发达,而正规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原则配置资源,导致正规金融市场长期存在贷款难、难贷款问题。

三、改善金融服务县域经济的有效途径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是金融机构义不容辞的责任及自身发展的需要,只有改善金融服务,建立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才能推动金融机构与县域经济的发展走上双赢之路。我认为改善金融服务县域经济的有效途径主要有:

一要加大金融政策宣传,创新服务产品与方式。国家现在采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具体到各个商业银行采取的政策又大不相同,金融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老百姓增加金融知识,了解贷款制度,要加大宣传金融手续办理程序。现在,绝大多数的人不知道贷款要办哪些手续。银信部门要宣传贷款的审批程序、审批权限,通过贷款业务宣传,让人民群众知道本级银行的审批权限,能审批多少要让大家知道,获得理解支持,同时银行要创新服务产品与方式。一是增加县域信贷投入。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按年度制定对县域的信贷投放计划,信贷投放、存贷比每年要有一定幅度的增加。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吸收的存款全部用于当地;农行、农村信用社新吸收的存款原则上用于当地;其他银行机构在县域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二是优化信贷管理流程。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信贷业务要实行评估、授信、调查、审批工作制度;对信贷受理、信贷调查、审查审批、贷款发放等环节实行限时服务,并在营业网点公示办理流程和办理时限,主动接受公众监督;要提高大客户的营销层次,对属于政府部门招商引资的大型客户或项目,由市级行直接营销、调查和审批。三是做大做强微贷款业务。各商业银行营业网点要全面开办微贷款业务,提高微贷款额度,满足微小企业生产经营的合理资金需求。农村信用社应积极引进和吸收微贷款管理技术,开发新的信贷产品,增强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四是做实做细小额农贷业务。农业银行要加快

“惠农卡”的发放和推广使用,对符合发卡条件的农户,要全部发放到位。农村信用社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要确保凭有效身份证件、农户小额贷款信用证在农村信用社柜台随到随办。五是创新抵押担保方式。鼓励金融机构扩大县域融资可用于担保的财产范围,凡不违反现行法律规定、财产权益归属清晰、风险能够有效控制、可用于贷款担保的各类动产或不动产,均可以用于贷款担保。积极探索大型农用生产设备、山林、水域滩涂、土地、水面经营承包权、农户宅基地、集体用地等为标的的抵押贷款。规范发展应收账款、股权、仓单、货权、存单等权利质押贷款。六是合理确定贷款期限,适当降低贷款利率上浮幅度。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结合生产周期特点,科学确定贷款期限,满足生产经营的合理资金占用。农村信用社、邮储银行要根据贷款方式和借款人信用状况,适当降低贷款利率水平,最大限度减轻县域地区承贷主体的融资成本。

二要主动研究对接项目,突出服务支持重点。银信部门要研究一些比较好的金融投放项目,主动地对接项目,围绕项目来做金融工作。银信部门只有到第一线了解项目,了解项目投资的市场,了解项目的经济效益和发展方向。如果思想上不重视,不对县域经济和项目发展进行研究,只盲目地说项目不行,行动上就不会支持。因此,银信部门要主动来研究项目,主动来研究县域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实现政府和银行互动,银行与企业互动,银行与项目互动。一是要突出对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项目的支持力度,以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选择信贷支持的重点和切入点,大力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促进其关联企业和产品的生产与发展,充分发挥其辐射和带动作用。二是要加强对县域经济中资源型或特色型支柱产业的金融支持,深入挖掘各县域经济的资源优势和特色经济,集中资金支持一批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选择一批产权明晰、符合当地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并有利于发展特色经济的中小及民营企业作为信贷支持的重点,扶持其发展为龙头企业。三是要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使农业资源优势与农产品深加工能够有效结合起来,推动市场农业、定单农业和高附加值农业发展。四是要大力支持农村

第三产业发展,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和各种专业批发市场发展,改善非生产流通领域企业的融资状况。

7.对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范文 篇七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金融支持

一、发展县域经济的重大意义

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区域经济中内在联系最为密切的经济整体, 是我国政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的支撑点。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县域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县域经济的整体实力普遍增强。但目前, 县域经济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全国最发达的县 (市) [综合发展指数前100名的县 (市) ]和最不发达的县 (市) [综合发展指数后100名的县 (市) ]相比, 前者县均GDP为106.6亿元, 后者是5亿元, 前者是后者的21倍;前者县均地方财政收入为4亿元, 后者仅有0.23亿元, 前者是后者的17.4倍;人均GDP, 前者是后者的11.6倍;人均地方财政收入, 前者是后者的9.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 前者是后者的4.3倍。

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大部分属于农业经济和内陆经济, 自然经济成份占相当大的比重, 工业和服务业一般发展迟缓或滞后, 农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是县域经济主要的就业渠道和重要的收入来源。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 比较普遍的存在着两个反差:一是突出的优势资源与较小的优势产业的反差;二是优良的农产品品质与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的反差。欠发达地区县的共性有三个方面:一是边际性。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增长处于“弱推动”的地位;市场发育程度低, 无论是购进还是售出, 都处于边际状态。二是边缘性。欠发达地区县所处的地理位置, 一般都在经济发达地区或地区经济中心的边缘。这种地理的边缘性决定了欠发达地区县封闭落后、信息不灵的特点。欠发达地区县所接受的辐射处于经济中辐射的边缘区。三是经济基础薄弱。欠发达地区劳动力的素质较低。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核心问题是发展, 发展是解决一切矛盾的根本出路。

我国的县域经济是一种颇具特色的经济单元, 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在当前国民经济体系构架中, 县域经济仍然占据基础地位, 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近年来, 有关发展县域经济的问题不断受到各方关注, 其中县域金融领域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更一度成为讨论和议论的热点话题。党中央和国务院将“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加快城镇化进程”列为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八项主要任务之一, 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建设现代农业, 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将“壮大县域经济”, “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以及“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等作为国家经济的重大事务。所有这些, 都启示我们有必要把县域经济和金融支持相关问题作为重要课题进行研究。

二、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 发展县域经济已被列入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议事日程。然而, 由于受区域经济资源的制约和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投资力度减弱, 使县域经济发展失去了强大的资金动力, 制约瓶颈有待突破。

1、从县域经济自身来看。

一是企业规模小, 投资缺乏大项目;二是资源开发型项目多, 科技含量低, 附加值不高;三是投资力度不大, 发展后劲不足;四是缺乏资本、人才、技术, 产业规模小;五是投资的平台不足, 缺乏招商引资的吸引力。从微观上分析, 多数企业自身运作特别是财务管理不规范, 透明度差, 这影响到金融对企业信用状况和贷款安全的正确评价。部分企业自身改制不彻底, 产权仍不明晰, 资产负债率高, 银行顾虑重重, 不敢投放信贷资金。另外, 相当一部分县域企业污染严重, 达不到经济规模, 市场前景暗淡, 处于微利和亏损状态, 明显不符合贷款条件。同时, 县域企业一般资产规模较小, 缺乏有效的抵押、质押物, 也难以得到其他企业的担保。部分民营中小企业采取租赁国有或集体资产的方式经营, 只有资产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这些都影响到银行放贷的信心。

2、从金融方面来看。

近年来, 一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信贷管理体制, 上收了贷款审批权, 减少了基层支行的授权额度;并普遍实行经营战略转移, 信贷投放向中心城市、优质客户集中。在这种经营战略的主导下, 银行贷款投放集中于少数重点企业, 而对乡镇企业、特色农业生产及农业深加工等企业发放的贷款却寥寥无几。二是对授信对象的条件要求较高, 加之目前社会信用担保信誉度不高, 担保能力不足, 各金融机构只对符合条件的抵押类贷款予以关注, 对信用担保贷款慎之又慎, 这些都直接影响到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投入。三是农村信用合作社一直处于超负荷经营状态, 资金运用的重点是支持以“三农”为主的农村经济, 由于受自身资金实力的制约, 对其他项目投资难以顾及。四是邮政储蓄资金的外流, 又进一步分流了当地的资金资源, 对信贷投入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三、金融支持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人民银行要强化“窗口指导”的功能, 提高货币

政策传导的有效性。主要包括:一是结合实际, 制定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 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国际化, 加强农业工作、社会事业和环境建设。二是市、县人民银行继续做好牵头、协调、配合工作, 构建政、银、企三方合作平台。银企对接是当前密切银企联系的有效方式, 银企对接的面要由骨干企业扩大到民营企业、个体工商大户, 对接内容要由流动资金贷款扩大到项目贷款, 协议贷款金额和落实率要进一步扩大、提高。三是会同银监部门推动农村信用社深化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资本充足率、降低不良贷款、加强内控制度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加强专项票据发行考核, 争取专项票据到期按时兑付, 增强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能力。

2、构建县域金融机构体系。

主要包括:一是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 运用市场化运作方式, 积极吸引民间资金加盟, 引导和扶持农村合作基金会、职工股金会等民间融资形式, 将社会资金吸引到县域经济发展上来;二是积极创造条件, 改善投资环境, 吸引县外、省外和国外资金, 靠外力启动内部的经济活力, 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道路;三是用足用活国家现行的政策资源, 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项目投入和金融部门的信贷资金支持。

3、进一步完善信贷管理体制, 建立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运行机制。

主要包括:一是合理确定贷款的正常损失率, 减少中间环节, 简化贷款手续;二是灵活运用利率杠杆, 按照区别对待的原则, 创造条件增加信贷投放;三是立足地方实际, 积极开发开办新的金融业务和产品, 切实提高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服务水平。

4、突出重点, 调整优化信贷结构。

主要包括:一是积极支持实施“工业立县”战略, 着力扶持与农村关联度高的龙头企业;二是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积极支持科技农业的发展;三是大力支持农村公共经常设施建设, 大力支持农村小城镇化建设。

5、健全融资担保机制, 改善社会信用环境。主要

包括:一是组建产权明晰、市场化运作的股份制或民营担保机构, 探索建立健全县域企业融资担保机构或基金以及资产拍卖转让市场, 解决县域中小企业担保难问题;二是努力创造和改善社会信用环境, 增强诚信度, 克服部门利益和短期行为, 支持对银行合法、合理的债权保全要求;三是尽快建立统一的个人、企业信用征信、评价体系, 为增加信贷投放和加大投资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为银行信贷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和真实可靠的信息来源。

参考文献

[1]李景兰:对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6.9;

[2]李俊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问题研究, 吉林金融研究, 2007.3;

[3]王小平:欠发达地区县域金融服务的调查与思考, 中国金融, 2007.2;

[4]官正旺、池治新:欠发达地区农信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南方金融, 2006.12;

[5]宋洪江:浅谈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 吉林金融研究, 2006.10;

[6]吴金忠、郝明磊:对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金融参考, 2006.11;

[7]王素君、何江: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 集团经济研究, 2006.12;

[8]王双平: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问题研究, 镇江社会科学, 2006.5;

[9]付俊红:我国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六大挑战, 农业经济, 2006.11;

8.对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范文 篇八

关键词 金融 县域经济 综述

一、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1.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不够强。长期以来,信贷资金主要向城市和工业倾斜,而在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促进个体经济发展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多数还是采取农民筹资的方式进行。县域的融资渠道也较狭窄,县域内的金融机构仅限于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和信用合作社,它们无力支持关系县域经济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布局调整,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已经从部分县域进行收缩,今后县域经济的融资渠道有可能进一步萎缩。

2.金融机构设置不足,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成为金融支持县域经济的主体。当前,县域金融机构主要有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商业性保险、证券、担保和融资租赁等金融机构和服务基本上处于不完善状态。尽管中央加大了对各类金融机构到县域发展的调控力度,并积极启动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程。但是就县域金融机构网点的设置、从业人员的数量与实际社会需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3.金融产品的县域特色不明显。目前,县域金融机构服务仍是传统的“存、贷、汇”等业务,金融产品的特色不明显,金融产品对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针对性有待提高;农村金融创新主体单一,创新机制尚不健全。县域金融机构服务半径也比较狭窄,基本上围绕县域城区业务,难以延伸到乡镇和行政村。

4.贷款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贷款还款期限不合理,贷款合同不是根据企业和农户正常生产周期及需要合理确定;信贷服务品种较单一,与地方微观经济发展的广泛性不相适应;部分贷款利率相对较高,与农民的承受能力不相适应;县域范围内的银行分支机构的贷款权限上移,县级支行对县域经济发展所需的大量资金没有审批权限;贷款投放结构不合理,信贷投放偏向于少数大企业,而对于中小企业和农业投放的资金相对较少;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借款人对银行业务以及相关产品了解的程度不够充分,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贷款数量。

二、制约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因分析

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还面临着许多矛盾,突出表现在:县域经济旺盛的资金需求与县域资金大、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与信贷结构调整滞后的矛盾、中小企业信贷投入的高风险与金融机构审慎经营的矛盾、县域中小企业信贷服务需求多样化与金融机构融资方式单一的矛盾。制约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县域经济内在风险较高,发展层次较低,经济环境较差。县域经济主要由基础工业和中小企业构成。基础工业基本上由原国有企业改制而来,传统产业多,新上项目少。而中小企业高科技含量低,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在这种发展相对滞后、风险度大、缺乏“亮点”的经济环境下,金融机构难以找到符合贷款条件的项目。

2.社会信用环境欠佳。当前信用缺失和信用管理制度不健全已成为制约县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信用环境欠佳,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金融机构贷款的积极性。没有良好的信用环境和良好的经营效益,金融机构本身都难以生存,更无力对地方经济提供有效的支持,最终将损害整体经济的发展。

3.金融部门信贷管理机制不完善。国有商业银行高度集中的信贷管理体制削弱了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能力,制约了县支行对县域经济的信贷营销,客观上制约了贷款投放。而国有商业银行在贷款条件、评级标准比较高,与县域经济发展也不相适应。对县域企业来说,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没有足够的抵押、较好的财务指标,难以达到贷款要求,致使许多急需信贷支持的中小企业被拒之门外。

4.金融机构贷款担保方式严格而且单一,县域经济融资渠道窄。目前,县域金融机构对企业、农户融资的方式主要是房地产抵押,而且在有效担保范围和评级、授信期间内的贷款都要上报审批,信用方式和保证方式极少,难以适应县域经济实体资金需求实际需求。

三、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1.尽快建立和完善以城乡银行与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多家中小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县域及农村金融体系。一是要调整国有商业银行机构体系。鼓励和支持城市商业银行在县级城市和城镇设立分支机构,并向纵深发展,增强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实力。二是加快组建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进程。由国家出台政策,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确定要撤销的县支行,可由当地政府接收,采取政府注资、企业和私人入股的形式,利用现有人员和财物组建地方性股份制中小银行。三是要探索建立专门对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政策性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为县域经济服务的金融机构体系。

2.改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良好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是增加信贷投入的基础性条件,政府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加强制度创新,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信用强化机制,为改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提供制度保障;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快县域征信体系建设,并逐步完善个人征信系统,加强县域金融监管,接受社会舆论监督;深化企业改革,提高企业诚信意识,完善内部管理,保障银行债权的落实,保障各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融资便利。要尽快建立省级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和地市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有条件的县(市)要大力发展各类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贷款保险机构和其他中介机构。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的抵押担保机制,为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融资便利。

4.要把打造社会诚信作为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保障。在争取金融更大支持的背景下,必须营造适合经济发展的思想舆论环境、政策环境和融资服务环境。各级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弘扬信用观念,组织开展信用镇、信用企业、信用村、信用户评比表彰活动和先进典型的示范推动作用,运用行政手段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净化社会信用环境。

5.不断加强金融队伍建设,以适应现代金融服务发展的需要。不断加强金融队伍建设,重点加强对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加强新业务、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以适应现代金融服务发展的需要。同时,各金融机构要转变旧的人才引进、使用机制,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晋升选拔机制,培养一支具备金融、法律、财会、税收、企业管理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常保平.改善县域信贷投入的思考[J].问题探讨,2003,(6).

[2]吴国培.当前县域金融与经济的不对称性及其改革思路[J].中国金融半月刊, 2003(10).

上一篇:保健食品销售话术下一篇:学生会开会迟到检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