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发展建设规划

2024-10-23

新区发展建设规划(共8篇)

1.新区发展建设规划 篇一

启动新区建设带动城乡统筹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严重的二元结构,城乡分割,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三农”问题日益突出,主要体现在农业收入低下、农民素质不高、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难等方面。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中央提出实施城乡统筹。“城乡统筹”是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促进农村和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有效形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然而城乡统筹的关键是城市带动乡村。城市带动乡村是世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共同规律,也是**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总体思路

结合**工业、农业、旅游业发展实际,实施“一区两镇三带”发展战略,即:建设一个现代田园式工业新区,形成两个功能互补、紧密连接的优美小镇,建成节约型低碳工业带、田园式城市生活带、生态型旅游休闲带。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以天宣公路、松会路为主干,新建一纵一横快速通道,形成综合交错立体环绕交通网,同时推进生态化、信息化、1

网络化设施建设。在生态建设上,建成两个湿地公园和水体公园,形成盘西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带。在产业发展上,加快技术创新和传统产业改造,在东部建设节约型低碳工业带;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大力发展蚕桑产业,推进蚕桑产品深度开发,在中部建设低碳特色农业产业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河西为中心建设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带。把挖掘农业自身潜力与工业反哺农业结合起来,把扩大农村就业与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结合起来,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稳步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形成城乡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建成“重点产业支撑、快捷交通连接、优美小镇点缀、低碳农业衬托”的**新型城市农村统筹协调发展区。

二、主要实现途径

通过实施“六个一”,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即:成立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机构,配强一个领导班子,做好一个科学规划,盘活一片开发土地,引进一批重点项目,找准一个推动工作的突破口;带动实施“一区两镇三带”发展战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一)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机制,从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

一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积极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农村工业向城镇工业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农户集中。坚决

扫清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优化配置的障碍。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统筹城乡生产力布局。在充分有效地利用城乡资源、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正确处理工业与农业、城市工业与农村工业的关系,实现城乡生产力布局的合理化、科学化、一体化。

二是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一纳入政府宏观规划,统一编制城乡规划,促进城镇有序发展,加快农民梯度转移,让更多农民享受城市文明,分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编制城乡产业发展规划,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构建环境、交通、电力、信息、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满足城乡居民生产生活需要;编制城乡用地规划,合理布局建设用地、住宅用地、农业用地与生态用地。

三是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重在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特别是农村教育、卫生事业。财政今后新增的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的经费投入,主要用于农村,由于逐步改善农村的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条件。

四是统筹行政管理体制。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与城乡统筹发展相适应的政府管理体制,加快改变一些职能部门只管城镇不管农村的城乡分割的组织管理体制,改革

城乡分割管理、规划分权、基础设施建设分开的模式,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重新设置农村综合部门的机构,建立完善城乡一体化组织体系。

(二)构建农民素质教育体系。要统筹全局,狠抓落实,切实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促使农民突破传统的小农观念,具有现代化的技术文化素质、开放化的思维意识、市场化的竞争观念。一是要建立村级农民学校,使之与镇文化站及县农函大、县党校一起建设成全县的农民教育网络。二是聘请退休干部、工人、教师及有心于农民教育的同志担任义务教员,服务农村教育。三是要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

(三)构建保护“三农”的政策体系。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扩大农业保险范围,降低农业灾害损失。建立公共财政对农村发展的扶持机制,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要向农村倾斜。尊重和完善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落实减负政策。将农村低保人群纳入全社会保障网络,为贫困农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

(四)构建城乡统筹的社会就业体系,处理好城市下岗失业人员与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关系。要通过多种途径使下岗失业人员掌握新的就业技能,形成新的就业意识,提高对就业机会的反应能力。同时,可鼓励部分劳动力到乡村就业,包括进入乡镇企业和进入农业,特别是承包开发耕地或非耕地资源,推进农业规模化发展。要扩大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

建设,如道路交通、供电网络、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整治等,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要保持乡镇企业发展的稳定性,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向二三产业转移。

(五)构建城乡统筹的社会公平体系,公平对待农民工,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与就业市场一体化。要逐步实现城乡就业和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不断拓宽农民就业渠道。要将农村劳动力转移纳入整个社会的就业体系中,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清理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政策。

2.新区发展建设规划 篇二

济南东部新区CBD位于市区东部的燕山新区经十路的两侧, 与山东省博物馆、济南奥体中心和高新科技园相邻, 规划面积大约1.8平方公里。

(一) CBD的发展优势

1. 区位优势济南东部新区CBD位于济南经十路这条主干道上, 并且紧邻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奥体中心。经十路是贯通济南市东西方向的大动脉, 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东部新区提供技术支持, 而奥体中心作为济南全运会的标志性建筑为济南东部新区注入新的活力。

2. 交通优势除了经十路, 济南东部新区CBD规划建立以“交通保护核”模式为核心的城市交通政策。以经十路、贤文路与工业南路为片区过境交通保护“壳”, 以茂岭二号路、解放东路、和平东路、体育西路与新泺路为区域联系“廊”, CBD内部交通形成“小街坊、密路网”格局, 强化片区内部公共交通衔接, 重点建设区内慢行系统, 提高慢行专用道的使用效率。

3. 历史与人文优势济南是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以“泉城”而闻名全国, 同时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较深。儒商文化提倡经济发展应该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之上, 它倡导要以身作则、诚信经营和重义轻利, 这不仅提高了儒商的商业信誉, 也降低了社会交易的风险和成本, 并且促进了经济和商业的发展与繁荣。

4. 可开发性优势随着济南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的不断完善, 人才和资本等城市发展要素呈现迅速扩张的发展之势, 商务空间和商务等级逐渐受限。使得济南在城市提升中面临发展瓶颈。而向东发展已经成为大部分英明决策者的共识。

(二) CBD的结构规划

济南东部新城CBD结构规划由“一轴”、“一心”、“四区”组成。

“一轴”是指贯穿南北的中央轴线, 在整个CBD的景观中是功能和活动主轴, 也是极具特色的要素组成。“一心”是指中央绿心, 位于CBD的中央区域, 是开放型的绿色空间地带。以东部新城CBD核心为依托的“中央绿心”将成为济南新的地理标志。“四区”由中央活力区、科技总部商务区、经十路北和经十路南的金融商务区组成。其中, 科技总部商务区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 为CBD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持;金融商务区占地面积最大, 随着各大金融机构的进驻, 将成为区域金融中心的核心区打造一流的金融平台。

二、济南东部新区CBD金融业与总部经济的发展

(一) CBD金融产业集群效应

作为CBD的核心产业的金融业常常在CBD范围内以某种空间形式形成集聚, 形成的金融产业集群。金融业在CBD的集聚, 主要是追求金融业的集聚效应、区域竞争优势效应和优良的外部环境,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华尔街效应”。CBD金融产业集群能够方便与其他机构联系, 加强同业竞争, 促进金融品种开发, 形成多样化的投融资平台, 方便客户选择和办理业务, 促进金融创新。

2. 集聚优势。地理集中、资源共享、文化认同、长期的分工协作等多重因素使金融产业集群内部既有激烈的同业竞争, 又有群内多层面的互动与合作。

3. 金融机构对周边环境要求较高, 同业集聚之地, 通常环境一流。能充分发挥金融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辐射带动效应。同时又对供应商、客户、高级人才、大学、研究机构及其他关键要素产生吸引力, 加快信息资讯传播速度和知识外溢效应。

济南启德国际金融中心位于CBD的核心区, 为金融机构等的进驻提供了高质量的软硬件条件。在这里, 中保和泰康保险, 交通银行、日照银行, 来自香港的东亚银行和汇丰银行, 众多会计、税务事务所等金融类企业将在其中入驻, 同时还有省信用联合社、鲁信国托和国家开发银行等。与此同时, 中国人寿、金融服务中心等金融项目也在规划建设中。东部新区CBD已引进各类金融机构累计20多家, 其中包括10多家大型商业银行省级分行, 不乏众多总部型企业。

(二) CBD总部型经济的发展

总部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 指利用某个区域独特的资源优势, 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 使区域资源与企业的价值链实现最优的空间组合, 能够产生极强的社会效应, 在产业集群与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税收的贡献和就业等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1.总部经济的集聚区是城市经济迅速增长的制高点。城市的战略资源丰富, 各类企业总部对其加以充分利用, 形成了新的战略资源。在企业密度较大的地区, 税收和产生的单位面积GDP和大大高于其他地区。

2.总部经济的集聚区有利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有利于服务产业结构的提升, 有利于形成现代服务业和生产制造业与总部经济的共赢互利发展。

3.总部经济的集聚区能够产生强大的创新能力, 有利于降低经济交易成本, 提高经济效率, 从而推动整个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

总部企业齐聚CBD, 最大作用不仅在经济本身, 而是占领了一个制高点, 不但有助于提升各自的品质, 更重要的是形成了规模效应。仅仅在今年上半年, 在历下区新设立的企业中, 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由3月底的37户增加至65户。整个市场主体中, 注册资本为141亿元, 同比增长了511%;累计达1452.01亿元, 考虑增资因素, 与去年相比增加了834.45亿元, 同比增长了135.12%。

(三) CBD开启了高端产业的步伐

根据“微笑曲线”, CBD的高端产业占据着企业价值链的研发设计和高端服务的两个环节。知识型产业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辐射与聚集效应, 有利于促进中心区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并与济南市区及周边的区域联系紧密, 为周边地区提供了高端产业服务, 也使企业的发展空间得以拓宽。

目前, 已经有知识密集型企业, 如省高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山东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 如联想集团、清华同方、浙江网盛等入驻, 此外, 文化体育经营企业的集聚效应在奥体文博片区已经开始显现出来。

三、济南东部新区CBD规划措施建议

(一) 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

政府要加强管理, 合理引导, 实施有效的政策措施, 在宏观上制定战略布局和发展规划。坚持政府为主的引导, 在深入、合理的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CBD总体发展战略和近期、中期、远期发展目标。

(二) 注重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交通上, 实现区域内与外通达, 大力发展信息网络建设, 根据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原则, 注重生态环境与城市景观建设和谐。交通方面, 增加区域内路网密度, 从长远考虑, 合理利用空间特别利用地下空间资源, 则显得尤为重要。

(三) 明确CBD金融业发展方向

加强金融资本市场的发展, 建立健全金融中介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金融服务中介机构的优势功能。同时, 在体制上进行投资融资改革, 进行投资融资渠道和方式的创新, 加大招商引资平台建设。并且加大金融人才的培养力度, 吸引高级金融人才。

(四) CBD建设与城市规划发展相结合

CBD的发展建设是每个城市功能提升与整合的必然要求。城市发展战略中的重要部分之一是CBD的发展目标, 而城市的全面发展, 反过来也带动了CBD的同步发展。济南东部新区CBD的建设要与济南这个城市的建设相协调。

(五) 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 实现CBD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经济上节约资源、减少排放、建设高附加值的CBD生产体系。生态建设是CBD规划建设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要对自然资源进行可持续的利用, 自然环境条件更好地促进CBD的发展, 注重节能、生态、体闲等新概念的运用。

(六) 加大宣传力度, 吸引更多企业进入CBD, 促进CBD经济发展

贯彻“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进行招商引资工作, 针对不同的客户, 广泛利用媒体, 如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进行宣传, 更好地促进产业集群, 进而推动CBD经济发展的持续稳定。

摘要:2009年济南成功举办第十一届全运会, 济南市东部新区率先奋起, 而后全运时代的来临, 城市综合体建设的推进, 东部新区的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正步入突破性发展阶段。同时东部核心区将建成省城东部的CBD, 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力量。CBD的建立对济南乃至整个山东省的金融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济南,东部新城核心区 (CBD) 金融业集群

参考文献

[1]冯雷.加快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的对策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11 (84) :2-5.

[2]赵明华, 朱明明.济南都市圈城市中心性研究[J].鲁东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27 (02) :158-163.

3.新区发展建设规划 篇三

新城(New Town)在西方持续将近30年,巴黎在世界新城建设中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巴黎大区建设形成5座新城,其中马恩河谷新区是五座巴黎新城中规模最大的一个,由来自3个省的26个市镇共同组成,占地约152平方公里,人口约24.65万人,分为巴黎之门、莫比埃谷、比西谷、欧洲谷4个城市组团。西咸新区是2010年6月,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正式出台,规划控制区总面积882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用地272平方公里,行政区划涉及两市的7个县区、23个乡镇(街办)。

马恩河谷新区和西咸新区两相比较,1)距离主城较近2)处于半城市郊区化3)组团发展模式4)大量历史文化遗产。借鉴马恩河谷新区开发的成功经验,对于刚刚起步的西咸新区建设而言大有裨益。

一、马恩河谷新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规划设计

马恩河谷新区不像传统城市那样在漫长的历史跨度中缓慢成长起来,而是在区域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在短期内迅速建成的。由于建设过程会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它的规划设计不仅要满足城市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更要考虑适应城市发展的未来变化。因此,马恩河谷新区采用了城市优先发展轴、葡萄串状不连续建成空间、具有凝聚力的城市组团和等级化交通体系为特征的空间布局模式。

1965年,《巴黎地区国土开发与城市规划指导纲要(1965—2000)》(SPAURP)编制完成,标志着巴黎地区的新城政策正式实施。规划建议将新城市化地区内自发形成的发展轴布局,作为优先发展的城市轴线,设立几座人口规模在30—100万之间的新城;在现状建成区和新城市化地区大力发展多功能的城市中心,形成多中心的区域空间格局;利用区域快速轨道交通网(简称RER)、铁路、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引导潜在的城市建设,并作为优先发展轴上城市化地区的主要交通手段。

出于保护自然空间的考虑和打造田园风光的愿望,城市优先发展轴上的建设用地被分解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城市组团。通过RER的A号线和4号高速公路相互联系,又被南北方向的绿色空间相互分隔,形成了葡萄串状不连续的布局形态。城市组团以RER车站为核心组织形成,其规模取决于车站本身的运输能力。这与传统城市建成空间连绵发展的形态截然不同,是马恩河谷新区规划的独创性所在[1]。

在城市组团内部,不同的功能空间围绕RER车站呈圈层分布,建设密度和人口密度由中心向外缘逐步降低。自然的林地、水系被精心设计的林荫道连在一起形成绿脉,与密集的建成空间相互交织穿插。RER车站作为空间组织核心,周围集中布置各种公共服务设施、商务办公机构和少量居民住宅,形成相对密集的组团中心;在组团中心以外,是以高密度集合住宅为主的居住区,间以部分占地少、干扰小的生产企业,并结合居住区服务配套设施形成小区中心;在居住区外围,沿公路或铁路分布着大部分的生产企业;在城市组团边缘,是低密度的郊区住宅和大片的自然空间(见图1)。

(二)建设实施

马恩河谷新区的建设是分期实施的,4个城市组团分别建于不同的历史时期,目前的发展进程也有明显差异。

巴黎之门建于70年代初,是新区城市中心所在地,至今已形成相当规模,是巴黎地区商业交易活动最为活跃的购物中心之一,以IBM为代表的许多著名企业在此办公,成为继巴黎和拉德芳斯之后的第三个三产就业中心,在调整巴黎东部空间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莫比埃谷在70年代中期开始动工,以容纳由于新区城市中心的吸引而产生的人口增长,新建住宅的增长速度是4个组团中最快的。成立于1983年的迪斯卡特科学城,顺应了国际上科技中心的发展潮流,目前已吸引10多所欧洲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和近200家企业的研发部门在此落户。

比西谷的建设于1985年拉开帷幕,比前2个组团晚了十多年,目前仍处起步阶段。它依托原有市镇,由住宅、商务办公和产业开发等几大功能区组成,主要职能是接纳以知识经济生产为特征的新型企业,以适应80年代以来巴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向后工业化过渡的新趋势。

欧洲谷的建设始于1987年,起因于迪斯尼公司准备在这里发展,并于同年与政府、交通、电力等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在3000多公顷的城市面积内投资建设占地2000公顷的迪斯尼乐园。自1992年开园以来,这里已成为人们旅游度假休闲的首选目的地,每年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近1200万,在经济、社会、旅游、税收等方面均产生了巨大收益[2]。

二、马恩河谷新区建设的经验总结

作为巴黎区域开发战略的重要一环,马恩河谷新区在3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已经显现出较高的综合开发效益,逐步承担起地区中心城市的职能,也为其他地方的新区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重要样板。总结其建设经验,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是明确地区整体发展目标,确定职能范围和功能结构。巴黎新城是在1965年颁布的《巴黎地区国土开发和城市规划指导纲要(1965—2000)》简称SPAURP规划)中正式提出的。新区建设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发展需要,同时也要考虑巴黎和巴黎郊区的发展需求。一方面,新区被赋予特定的区域职能,从而避免相互之间无序竞争;另一方面,新区也被赋予综合的城市功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规模增长的不足,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3]。

二是坚持规划方案灵活性,形成弹性框架和多变机制。马恩河谷新城30年的发展历史,规划重点从最初的建立以新型科技工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园和商贸中心,到完善城市公共设施和绿色空间;建设资金来源从国家投入为主,到国家投入与国际资本并重;建设管理从强调分期分区向强调城市空间发展的整体性转变,鼓励跨市镇、跨分区合作。从马恩河谷4个新区的发展,不难看出新城发展的阶段性历史过程,反映出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建设的不同要求,以及人们对新城规划建设的认识转变。

nlc202309040907

三是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网,完善区域结构和空间布局。新区内有高速铁路、国有铁路和区域快速轨道等多种形式的轨道交通及数条公路通过,在新区与巴黎之间建起非常便捷的交通联系,大大提高了人员、物资的流动速度。大运量的轨道交通促进了高密度的空间开发,高密度的空间开发又确保了大运量轨道交通的运输效率,从而使新区具有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和更大的发展可持续性。

四是扶持大型产业项目,激发经济增长和联动效应。为了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关系发展命脉的大型项目上,新区各个组团普遍采取了有选择重点建设的方针。围绕轨道交通站场,集中建设商业、服务、科研、教育等大型公共设施,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一定规模的新城中心。发挥新城中心辐射功能,利用市场联动效应,吸引人口和产业聚集,创造就业机会,逐步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五是关注土地收益流转,保障资金循环和发展稳定。新区设立之初就成立了国土开发公共服务机构(公共开发集团Etablissement public’aménagement),全权负责区域内的统一规划和开发。项目完成后通过有偿或无偿转让方式交由地方政府管理,保证开发利润回归地方财政。可以说,马恩河谷新区将霍华德在田园城市理论中提出的“把土地开发的经济收益重新回归城市发展”的设想真正付诸实践。

六是加强政府介入,给予管理服务和法律支持。新区开发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和浓厚的公益色彩,因此从规划之日起政府就以不同的方式积极介入。除了成立EPA直接参与新区的建设管理、利用政府资金扶持重点工程建设外,还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土地开发行为,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三、对西咸新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西咸新区建设是西咸一体化的关键,事关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成败,也是陕西“十二五”乃至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西咸新区建设应在遵循现有规划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国内外先进模式和做法,打造现代田园城市建设标杆。现结合马恩河谷新区建设经验,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一是西咸新区建设应以居民生活的便捷、舒适为基本价值取向。在现有五个组团的空间布局模式下,应特别重视交通建设对新城建设的引导作用,大力发展区域快速轨道交通网,以轨道交通站场为核心组织城市功能,以快速公交系统为补充方便居民出行。新区内绿地、水域、农田等非建设用地要做到严格保护、不改用途,并以精心设计的林荫道连在一起形成绿脉,打造天人合一、大开大合的新型城市风貌。

二是西咸新区建设应把吸纳人口增长、保证充分就业作为首要目标选择。通过新区建设,吸纳农村、城乡结合地带新增人口和产业,创造工作岗位,推动产城融合,促进劳动力就地转移、就地安置,避免其向西安、咸阳主城区过度集中。如,2002年马恩河谷新区共有劳动人口123250人,提供就业岗位102300个,除少部分人在巴黎城区就业外,其余全部就地安置,实现了就业人口和工作岗位1∶1配置。

三是西咸新区建设应以项目为抓手,破解资金保障、和谐开发两大难题。新区在起步阶段,尤其要把项目建设放在核心位置,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引导资金投向关系新区发展命脉的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在短期内形成新的城市中心。特别要吸引大企业、大集团或国际资本参与新区开发,如马恩河谷新区的迪斯卡特科学城、迪斯尼乐园等大型项目,既拉动经济发展、推动新城建设,也带动起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当地居民收入。

四是西咸新区建设应以社区为载体,彰显社会建设统领城市建设新理念。西咸新区探索新型城市化道路,就是要将城市布点于广大农村,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坚持以人为本,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推行社区网格化精细化管理,强化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并以其为着力点推动农村集体用地有序流转和农村人口有序转移,让农民带着土地和劳动力两个资本进城,切实保障其利益和长远生计。

五是西咸新区建设可考虑分期推进的方式,以降低政策风险和发展成本。现代田园城市建设是前所未有的城市发展模式探索,如果全面铺开,会导致力量分散、建设缓慢、周期过长,同时也不利于相互借鉴规避政策和决策风险。此外新区建设不能一蹴而就,未来20—30年的经济社会形势变化很难预料,应适当留有余地和储备,以应对变化之需。

六是西咸新区建设应理顺关系、协调利益,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目前,西咸新区管委会及五个组团与原行政区政府在事权、财权划分上仍不明晰,在产业合作、基础设施管理等方面还缺乏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应借鉴马恩河谷新区建设经验,由各方利益主体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签署合作协议,出资成立开发公司,由其通过市场运作方式全权负责新城的规划和开发。项目完成后,通过有偿或无偿转让将管理权移交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行使具体的管理职能。

参考文献 :

[1]谈俊.马恩拉瓦莱新城城市设计案例分析[J].山西建筑,2008:34—25.

[2]刘健.马恩拉瓦莱:从新城到欧洲中心[J].规划研究,2001(1).

[3]刘健.从巴黎新城看北京新城[J].北京规划建设,2006(1).

(责任编辑:黄荔)

4.新区发展建设规划 篇四

“十一五”时期是XX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铁西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将紧密围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文件精神,结合自治区及市区“十一五”规划发展思路和铁西新区实际情况,充分遵循客观规律,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主线,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注重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具有很强操作性、前瞻性、综合性和战略性的规划蓝图,成为铁西新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网。

一、“十五”时期铁西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一)建设成就

铁西新区从2003年4月份启动建设至今,已完成境内固定资产投资16亿多元,极大地拉动了全区投资需求的快速攀升和整体经济的有效增长。

从基础设施建设上看,累计投入资金7亿多元,建成鄂托克西街、迎宾路、柯额仑路、民族街、体育街、东环路、松山路、科技西街、广场街等街路20条,建成黑色油路面40余公里;供水、供电、通讯、排污、有线电视管网等基础设施配套管网下地基本实现与道路同步铺设;医院、学校、公园、广场等社会公益项目和公益设施项目也已落户新区,现公园已正式向广大市民开放,医院、学校的土建工程已基本完工,正在进行内外装修,车站主体工程即将完工。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实现了城市功能的完整布局。

从项目建设上看,累计完成投资近8亿元,开工建设各类项目80余个,现已建成项目近30个,总建筑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其中2005年计划项目31项,已批准开工建设17项,包括住宅、行政及商务办公、商贸流通等多种项目,总选址面积近120万平方米。一大批大项目、好项目的落地建设,特别是住宅区的高品位、高标准、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使铁西新区成为XX地区的投资流向主导区、项目建设集中区,形成了如火如荼的开发建设场面。

铁西新区作为XX建成区的拓展区域,在启动建设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内,使昔日荒凉的城郊村庄变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现代化新城。基本实现了城市建设“拉大、补欠、崛起”的建设目标,扩大了城区面积,提高了环境品质,增强了城市功能。为“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和未来的全面开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成功经验

铁西新区的成功实践,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在新的形势下,政府充分合理地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在不事先投入或少投入的情况下,完全能够进行城市的开发建设。新区的成功实践,一方面得益于XX区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决策,更为重要的是得益于投资开发模式的创新和高效运行,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创新体制、科学运作是高效运行的前提基础。为有效解决资金投入问题,经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铁西新区在运转方式上采取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的新型模式开发建设新区。由XX区人民政府和鄂尔多斯酒业集团分别出资组建东新城市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控股70%,政府参股30%),对新区进行开发建设;在政府的行政管理下,城投公司进行投(融)资,以企业化经营模式,进行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再通过政府储备土地、经营土地,偿还建设资金,保证投资者得到合理的回报,从而达到以城养城、经营城市的目的。

第二,理顺关系、明确职责是高效运行的根本保证。体制创新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在没有成熟的操作经验和运行规则的情况下,为高质高效地进行开发建设,我们工作的主要抓手就是理顺了政府、社会、投资方、开发商等方方面面的关系,切实明确了管理、建设、投资、服务等各部门的职责,形成一整套高效、高速的运行机制,保证了“九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的提前完成,为吸引更多的资金和项目入驻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第三,协调配合、扎实推进是高效运行的动力源泉。好的运行体制、机制需要扎实的工作来落实,并在落实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才能为各项工作的全面推进提供不竭的动力。开发区管委会各职能机构的设立,确保了XX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各项工作和建设有了规范高效的运行,区直各部门的积极配合,推动了开发建设步伐快速健康地向前发展。

(三)存在问题

在新区建设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制约着新区的发展。一是管网不能实现100%的一次性下地建设,有反复开挖和重复投资的现象;二是土地征用中耕地的“占补平衡”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三是缺少大型纳税企业,整体经济实力不强;四是还需要进一步理顺投资关系、规范管理运行体制。

二、“十一五”发展的环境分析及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阶段

未来五年,铁西新区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机遇,作为XX建成区的拓展区域,铁西新区承接了XX区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而且随着近年来XX经济社会事业的飞速发展,为新区的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经济支撑。

从资源优势方面来看,XX区的煤炭资源可采储量86.65亿吨,按照现在的煤炭生产量并考虑以后的增长速度,回采率按50%计算,现已查明的储量可供开采133年。砖瓦粘土产量到2010年预计达到80万立方米,建筑用砂、石120万立方米。这一方面说明我区具有丰厚的矿业资源基础,可以充分保证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依托资源优势和能源优势,抢抓国家实施能源转化战略的大好机遇,大力发展能源转化工业企业,进行能源深加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价值,拉长能源转化产业链,发展区域循环经济。

从区位优势方面来看,铁西新区所在地XX区,是鄂尔多斯市的市府所在地,是鄂尔多斯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中心,历史文化沉淀丰厚,工业经济实力雄厚,著名的鄂尔多斯集团、伊泰集团、伊化集团、亿利集团总部均在XX区。新区北邻包头、东靠晋冀、南连陕甘、西接宁夏,可谓是“五省通衢”,是省区间物流的重要枢纽之一。区内交通干线密集,109、210国道横穿纵贯,包东高速公路、包神铁路等四通八达,距离鄂尔多斯机场仅4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从发展的起点上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中国最发达的县域经济城市排名显示,XX以发展潜力第8位、发展活力第18位、综合经济指数第56位的成绩位居其中,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唯一跨入全国经济发展百强的旗区,这不仅有力的证明了XX区近年来经济社会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和强烈的发展态势,而且也使铁西新区未来五年的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高起点上。

从发展的外部环境上来看,“十一五”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又一个关键的时期,“十一五”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全面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进展,为下一个十年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我国将继续努力维护好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大对外开发力度,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

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的认识到,未来的五年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需要去积极的应对。

一是水资源的短缺。水资源的缺乏已经越来越成为制约XX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同样也是制约铁西新区进一步发展的重大障碍。“三化互动”水是第一要素,大量的耗水产业因缺水问题不能正常运行,随着新区建设步伐的逐步加快,各大产业项目相继落户新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将更加突出。

二是工业经济发展不平衡,除绒纺、煤炭支柱产业外,区内的其它工业企业增加值只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5.7%,经济发展对能源依赖性较大;规模以下企业数量少、装备差、效益低、部分企业开工不足,经营困难;产业的层次和集约化程度也较低,产业之间的发展配套关联程度不高,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低,增长方式粗放,缺乏深加工,这将在未来的市场经济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三是科技实力力薄弱、人才短缺。未来的竞争与发展的决定因素在科技,而科技的发展创新则取决于人才。现阶段,我区的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还不够,专业技术教育滞后,所以需要制定人才发展规划,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启动建设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程,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的建设,推进市场配置人才资源。

总之,未来五年将会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五年,我们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只有更好的抓住战略机遇期,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科学预见发展中将会遇到的各种阻力与困难,不断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才能乘势而上,扬长避短,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态势,促进铁西新区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快速持续协调发展。

(二)指导思想

铁西新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建立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要求,在城市建设中注重节能、节地、节水,全面改善城市内部环境及周边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型城区。

(三)总体思路

1、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处理好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条件的关系,注重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积极推动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促进城市人口集聚,制定合理的人口发展政策,吸引城市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提高全民教育水平,提升市民的整体素质。

3、坚持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原则,维护公共利益,不断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注重群众关心的交通、就业、医疗问题,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型城市。

4、加快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的科技发展思路,加快科技创新体制建设,从铁西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把能源、资源、环境等关键领域的重大技术开发创新放在首位,力争取得重要突破,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

三、铁西新区“十一五”发展目标

铁西新区“十一五”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将铁西新区建设成为鄂尔多斯市对外形象展示的窗口,建设成为西部地区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中心,建设成为经济发展活跃、人居环境优美、科技人才荟萃的现代化新城区。

(一)城市产业发展目标

铁西新区2006年计划投资8亿元,完成房地产项目总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其它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亿元。未来五年将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广泛吸纳社会投资。全面落实“三产活区”的发展战略,重点引进现代商贸、房地产开发、文化旅游、金融保险、交通运输和中介服务等产业,努力提高传统服务业的档次和水平,发展新型服务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按照改革创新、资源共享、因地制宜的原则,进一步推进社区、街道的网络管理,全面提高社区服务的档次和水平。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建立公开、平等的行业准入制度,发展竞争力较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到2010年城市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人均财政收入达到2万元。

(二)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目标

到2010年,完成铁西新区18平方公里范围内道路交通网络建设,形成步道、行车道、园林景观大道、车站、停车场为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构建完善的城市道路交通网络结构;水、电、暖、通讯、有线电视、天然气等基础设施管网也将在道路建设的同时一次性下地建设,集中供热率达到100%,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建立城市能源综合供应系统,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鼓励天然气清洁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换,天然气的普及率达到98%以上,鼓励对太阳能等新型能源的利用;发展城市中再生水回用、雨水收集等工程,优化配置水资源,推行节水措施,建设节水型城区,水资源的再生利用率力争达到50%。

(三)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目标

进一步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的绿地覆盖率要达到35%以上,城区要建成规模以上大型公共绿地广场6个,建设以街头公共绿地、小区绿地为核心的绿色生态屏障,力争在2010年实现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的目标;在城市主次干道两侧建设6米—20米不同标准的绿化景观带,以植物造景形成城市风景线,营造“一街一景”的美丽景致;在中心城区建设60米的绿色十字景观带,景观带贯穿东西、联通南北交汇于新区公园,使公园成为新区景观带的轴心,十字景观带以常绿树种与落叶乔木有机搭配,点缀低矮灌木及木本花草,形成四季常绿风格迥异的绿色景观走廊,使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城市功能区标准,提升城市的环境品质,创造优美的人居环境。

(四)城市公益和社会配套事业发展目标

要优化城市发展的功能布局,努力实现完整的城市功能和完善的城市配套设施建设,特别是公益和社会事业的配套。铁西新区要适应城市化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大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力度,增加公共服务产品的投资和供给,增强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完善城市供电、供水、供热、供气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

1、教育方面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原则,是适应新区发展对知识和人才的需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加大教育的投入,建立有效的教育资助体系,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建立学习型社会。通过建立社区幼儿园、实验小学、中学及职业教育学校,形成完善的初级教育体系,满足新区市民的接受教育需求。学校教育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努力使新区的教育水平走在全区乃至全市的前列。

2、体育方面

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优先发展群众体育,大力发展民族体育。加大对体育实施建设的投入,实现小区有活动场所、社区有活动中心、城市有体育会馆的目标,为全民健身活动提供最大的便利和物质条件。开展以社区和学校为中心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和健身活动,重点发展公益性体育场馆建设,引导体育产业化发展,在新区建设1—2个大型体育会馆,全面提升运动场所的档次和水平,使人均公共体育用地面积达到1平方米以上。

3、医疗卫生

建立完善的城市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加快公共卫生设施建设,除市及病防控中心和XX区医院入驻新区之外,还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有效整合配置医疗资源,建成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血液安全保障和公共卫生信息网络,有效防止重大疾病的发生和蔓延。继续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加强妇幼保健服务体系的规范化建设,提高孕产妇、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和服务水平。

4、文化事业

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体制。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化艺术事业,创造出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力度,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网。

(五)居民社区建设目标

居民社区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阵地,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最切身的利益。未来五年,新区将进一步完善社区生活服务设施,建成集教育、文化、休闲、医疗卫生为一体的完善的社区功能,满足社区群众日常生活的各种需求。要加大对社区居委会的建设和支持力度,逐步理顺居委会与物业管理公司及村委会之间的关系,形成能够真正代表社区群众利益的基层组织机构。加大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力度,把创建“平安社区”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及时予以排除消灭,避免矛盾的激化和事态的扩大,实现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六)经济发展目标

到2010年,新区生产总值达到 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美元,财政收入达到 亿元,年均递增25%,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 亿元。主要支撑项目为:

建成房地产项目总建筑面积 万平方米,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拟建南京苏翔物流园区,总投资3亿元,2007年正式运营,达产年营业收入60亿元;

拟建河北恒福物流中心,总投资1亿元;

拟建马可波罗国际会展中心,总投资1.6亿元;

5.新区发展建设规划 篇五

第1号

定南县城北新区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2011年5月 日

定南县城北新区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纪要

2011年5月5日下午,县委常委、纪委书记申云同志主持召开了定南县城北新区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县领导钟鸣、黄文发、陈阳山、黄家东以及财政局、工业园区管委会、历市镇、规划建设局、国土局、监察局、审计局、城管局、民企局、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征地拆迁指挥部办公室等部门和单位负责人出席会议。会议听取了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业园区管委会关于加快城北示范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企业搬迁、土地置换和补偿等工作情况汇报,研究了相关问题。现就会议精神纪要如下:

一、关于基础设施项目招投标工作进度安排 会议认为,城北示范区建设前期工作需各部门通力配合与支持,既要做到抓紧时间、提高效率,又要做到程序不少、要求不降,如期完成城北示范区四项基础设施项目的招标工作。会议要求,各相关职能部门须如期完成各自审核、备案、上网公告等方面的工作,具体完成时间节点见附表。

二、关于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具体问题

1.考虑到该项目土方工程工程量大、工期长、施工时序复杂、1

关联度高等多方面因素,该项目统一打包招标,确认一个施工单

位组织实施;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与水土保持方案同步设计、同步

实施,必须由相应土石方工程资质的施工单位承担施工。

2.工程项目内尽量做到土方开挖与填方相平衡的原则,以降

低工程费用和减少土方外运。关于弃土堆放的问题须确定前期部

分土方弃土堆放地点,然后采取在施工过程中逐步寻找弃土场的办法予以解决。业主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在招标中既要把握好公

开公平的法定原则,又要体现实事求是、便于实施操作的务实精

神。

3.按照县“三双”工作进度要求,为加快征地拆迁、管线搬

迁等工作,推进项目整体建设进度,土方工程项目已经破土动工。

先期开工的土方工程量纳入整个土方工程项目,并在招标中告

知。

4.城北示范区所有项目在县公共资源平台的交易费用按照

不超过标准的50%缴交。

三、关于《鑫盛公司搬迁补偿方案》、《博升钢材厂搬迁补偿

方案》和《原赣州地区用地和城北别墅用地二宗土地使用权收回

方案》

会议原则同意工业园区管委会提出的三个方案,按程序报批

后,签署搬迁、置换和补偿协议,并组织实施。

附:《城北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基础设施项目招投标工作进度安

排表》

主题词: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城北新区方案会议纪要报送:县委书记钟炳明,县委副书记、县长黄志明;城北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正副组长。定南县城北新区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2011年5月 日印发

6.新区发展建设规划 篇六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的审查报告

—— 2008年12月26日在浦东新区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上

浦东新区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副主任胡兴义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浦东新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听取了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受区政府委托所做的《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财经工委对该报告进行了审查,现将审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按照全市“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的部署,浦东新区对《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进行了中期评估。截至2008年6月底,《规划纲要》所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总体进展情况良好,《规划纲要》指标体系42项主要指标中,超目标或控制在目标要求内的为12项,占指标总数的28.5%;预计将在“十一五”期末顺利达标的为27项,占指标总数的64.3%;超过规划控制目标的为1项,占指标总数的2.4%;因统计口径变化需调整规划目标的指标为2项,占指标总数的4.8%。

评估报告对《规划纲要》提出的调整建议是:将第三部分第二点“功能定位”中关于“一个作用三个区”的表述相应调整为“两个作用”;

将2010年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目标调整为55%左右;将2010年地方财政收入目标调整为300亿元以上;将“十一五”期间区属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目标调整为下降20%;将2010年商品销售总额目标调整为6000亿元以上。财经工委认为,报告提出的调整建议符合浦东实际情况,是可行的,建议常委会予以通过。

二、为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财经工委提出以下意见

(一)继续深化综合配套改革。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努力解决制约浦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问题,优化和完善资源配置、政策扶持、人才引进、配套环境等方面的措施,着力打造促进浦东发展的新优势。要进一步完善改革的推进机制,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尤其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十一五”中期评估中发现的突出问题,确保“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全面完成。

(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要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变压力为动力,充分发挥浦东的综合优势和世博会的带动作用,加大引进大项目、大企业的工作力度,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后劲;在积极推进金融、航运中心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贸易中心建设,进一步发挥外高桥保税区的国际贸易功能;积极扶持软件、文化创意、教育培训、医疗保健、休闲娱乐等新兴行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第三产业在新区经济发展中的比重;积极推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研发,提升创新产业能级,加快科技产业化步伐,充分发挥自主创新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发动机”作用;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加强投资管理,提高产业类、社会功能

类功能性项目的投资比重,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机制;全力抓好区属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积极推进资源能源循环利用,进一步培育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的意识和氛围。

(三)重点加强民生工作。加大促进就业的工作力度,完善就业责任体系建设、技能培训、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的具体措施;加快住房保障体系改革的政策研究和配套房源建设,扩大廉租住房受益面,加快推进经济适用房试点工作;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着力促进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的均衡化发展;建立和完善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加大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工作推进力度;进一步落实公交优先的交通发展战略,突出公交行业的公益性,为群众出行提供便利;积极实施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高度重视部分区域水质达标率偏低的问题,不断消除环境隐患;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有效解决群众反映较强烈的乱倒渣土、乱设摊、违章搭建等城市管理顽症。

7.新区发展建设规划 篇七

一、滇中新区将成为云南发展新引擎

随着世情、国情的深刻变化, 我国实施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各省 (市、区) 围绕资源、市场、技术等方面竞争产业发展制高点, 形成了产业高度集聚、创新高度活跃、产城高度融合的新一轮竞争态势, 这一形势对云南省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云南省委、省政府为加快推进桥头堡建设、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打造滇中经济区核心增长极, 促进全省跨越发展, 借鉴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成渝经济区等新区建设的成功经验, 提出了建设滇中产业新区的重大战略决策。

规划建设新区是充分利用这一区域丰富的丘缓坡地和较好的交通、能源、和产业等基础条件, 借助我国打造面向西南对外开放桥头堡建设的重要战略平台, 集聚人才、资金、技术和产业发展要素,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提升滇中城市经济圈的竞争力、辐射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它将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对外开放桥头堡建设的新引擎、承接产业转移的新示范、实现全省跨越发展的新支撑, 对于落实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和建设滇中经济圈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二、楚雄市面临的战略机遇

楚雄市要融入新区建设, 必须以《滇中产业新区发展规划》为依据, 在发展定位、空间布局、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有效对接。

规划要衔接。要紧紧围绕《滇中产业新区发展规划》,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突破口、以产业园区为载体, 按照“产业带动、组团发展、产城融合”的理念, 立足实际、科学规划, 深入研究在新区建设中楚雄市的发展定位、功能布局、产业导向等关键问题, 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组织编制好《滇中产业新区楚雄市发展规划》, 同时, 交通、水利市政等各个专项规划也要与新区发展规划相衔接, 力争使我市的规划更好地融合到《滇中产业新区发展规划》中去, 并获得新区批准认可。

布局要融合。遵循“核心带动、组团发展、产城融合、用地上山”的理念, 根据楚雄市区域性特征, 正确处理好新区总体布局与楚雄组团布局的关系, 既符合楚雄市自身发展的需要, 又要符合新区发展规划建设的政策导向, 充分发挥承载滇中产业新区功能的潜力, 成为楚雄组团的重要增长极。

机制要融入。根据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滇中产业聚集区 (新区) 的决定》 (云发【2013】) 4号文件的要求, 借助新区建设的体制机制优势和政策优势, 创新管理机制、投资模式、融资模式、土地资源管理模式、产业发展扶持方式和招商引资等机制, 要在投融资、土地审批、产业发展、能源供应机制等方面与新区融合, 并探索和挖掘赋予新区发展定位相适应的政策措施, 争取更多的发展权利、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形成强大合力, 保证发展目标的实现。同时, 要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和技术创新、外向型产业发展机制, 促进新区产业发展。

三、新区将带动楚雄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一)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新区建设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是关键。

加强构建综合交通建设。综合交通要以高速公路、城际铁路为骨架, 以干线公路通用航空为补充的交通运输体系。

铁路:配合省州做好广通至大理铁路 (楚雄段) 扩能改造项目建设和昆明至楚雄铁路项目, 楚雄至苍岭至彩云、武定至楚雄至双柏城际铁路 (楚雄段) , 楚雄至广通至彩云至安丰营的轨道交通快线。

公路:争取规划建设楚雄至广通、楚雄至南华、楚雄至牟定、子午至彩云、楚雄至双柏、晋宁至易门至大过口高速公路, 改建楚雄至板凳山至大过口至西舍路至景东、南华至大过口一级公路, 提升哀牢山二级公路 (水弥线) 等级, 形成东西南北、干支相连、纵横交错的公路网络布局, 构建东往昆明、西去大理、南下景东、北上攀枝花的大交通枢纽。

机场:争取在楚雄市新建一个民用 (通用通勤) 机场, 弥补楚雄市机场空白。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楚雄市地处金沙水江和红河两大水系分水岭, 属于滇中干旱区, 缺水总量达9.45亿立方。要在加快水源工程、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等项目的基础上, 认真组织实施好提水引流项目, 从白鹤水库提水引入九龙甸水库、从九龙甸引水入团山水库、再从团山水库引入关坝河水库、从关坝河水库分水至于殷家箐水库中土坡水库, 将关坝河水库、团山水库、殷家箐水库、龙宝闸水库等小型水库连通, 打造产业新区水平面。远期规划将借助滇中引水工程供给, 从凤屯分水口取水, 布置楚雄一级支渠, 顺沿龙川江右岸而行, 经吕合、紫溪、东华、子午等乡镇及富民工业园区分水, 在建设一批相应的配套工程, 提高供水效益, 满足新区规划范围的城市生活及环境用水需求, 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业用水供水保证, 能有效支撑新区产业的发展。

加强能源保障体系建设。按照“节约优先、多元发展、保护环境”的方针, 以优化能源结构, 支持发展电力、油气、煤炭等能源产业发展。要以电力建设为重点, 在巩固现有水电站的基础上, 积极开发礼舍江、不管河、保甸河等流域山区水电建设, 积极支持华能风电、中高太阳能、楚雄热电联产发展等重点企业发展新能源开发, 认真实施好吕合、苍岭变电项目, 推进区域骨干电网建设, 提高供输电能力;依托中缅石油管道, 积极支持中石油昆仑燃气综合利用项目建设, 加快成品油输送和存储设施建设, 连接滇中消费区成品油输送干线网络, 努力形成油气全覆盖的格局。

整合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合理开发利用辖区煤炭资源, 继续整治私挖滥采, 整合煤炭资源, 加强安全监管, 支持吕合石鼓煤业公司3万吨改15万吨∕年建设项目和树苴大迤能煤矿小岗箐矿井9万吨∕年技改建设等项目, 促进煤炭产业提质增效。依托主要快速交通网, 形成采购、配送为一体的产品供应链, 提高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率。

(二) 打造特色示范城镇

按照“城镇上山、产城结合、自然和谐”的发展思路, 我市应重点推进两个特色示范城镇和四个重点镇, 从而推动城市化进程。

苍岭示范城镇:苍岭工业片区已被列为国家级低丘缓坡等未利用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区域, 也是我市新区建设的重点区域。根据前期用地选择, 以广通——苍岭一线为主, 规划打造苍岭主要城镇, 规划用地规模达30平方公里, 人口规模达30万人。它的特色要充分利用山地丘陵地形变化、高差变化的特点, 在多个山体中形成多个片区, 使得建设用地被山体环抱, 采取打通生态走廊道自然渗透的方法, 建立多个生态走廊, 将山体、城镇、水系形成有机结合, 使自然景观同人文景观相互融合。同时, 通过纵横交错的铁路、公路网络建设和通用航空建设, 使苍岭片区形成一个新区城镇建设的物流重镇。

中山 (大过口) 示范城镇:根据新区综合交通规划, 有三条高等级公路在大过口交汇, 城为我市山区片的重要交通接点和枢纽, 这为山区片融入新区产业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根据这一实际, 拟把中山和大过口两个乡镇的所在地统一规划为一个集聚区, 形成山区物流中心。利用其特色要依托哀牢山独特的自然资源, 充分利用彝族文化、山水园林自然资源优势, 加快发展绿色食品、特色旅游等产业, 使中山 (大过口) 成为山区片的特色产业示范城镇和物流重镇。同时支持发展子午、新村、西舍路、八角为重点镇, 使其成为连接境外物流的重要窗口。

(三) 建设优势产业基地

特色食品产业基地。充分利用楚雄市高原特色资源优势, 在壮大现有企业的基础上, 引进国内外农产品大集团、大企业, 积极推进有机核桃、天然药材、无公害蔬菜、保鲜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 在满足本地市场的同时发展向南亚、东南亚出口基地, 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特色品牌。按照统一品牌, 统一质量标准、统一销售的方式, 建立从饲料生产、畜牧养殖、屠宰及深加工产业链, 形成优质畜产品深加工园区。树立有机品牌, 全力打造滇中高原特色食品生产加工产业示范园。

生物制药产业基地。依托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优势和彝药特色优势, 整合盘龙云海、龙发制药、云中制药等企业内部资源, 积极引进品牌企业, 加强与国内外制药企业、研发单位、销售企业全方位、宽领域的合作, 规划建设中药大观园, 重点发展中药、民族药、生物制药、天然药我、植物提取物及深加工、化学药剂、医疗器械, 通过第二次开发创新、自主研发和引进技术等手段, 促进产业产品升级, 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创新的新药物, 力争形成全省医药产业发展的新高地。

能源示范产业基地。加快发展一批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沼气等新能源重大项目, 在清洁能源保障、低碳绿色发展等方面取得突破, 形成产业建设的重要支撑。加大新能源示范市的争取和建设工作力度, 目前与和国家和省能源局做了一些对接并取得一些成果, 但还要继续跟踪落实, 积极争取我市列入全国100个新能源示范县 (市) 行列。

文化旅游产业基地。立足“风情彝都, 魅力楚雄”主题, 面向国际国内两大市场, 打造楚雄铜鼓文化、彝族文化、古镇文化、恐龙文化、福文化等特色品牌, 突出抓好基础设施、消费服务工作重点, 加强与大理、丽江等滇西旅游城市的合作, 使彝族文化、白族文化、纳西文化有机结合, 延伸文化特色旅游产业链。以国家加快旅游业发展为契机, 依托哀牢山独特的自然资源, 积极配合省州做好“哀牢山国家公园”申报和“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工作, 打造具有代表性的精品景区, 培育知名度更高的特色旅游品牌。

(四)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在新区建设中要开发与保护并举, 根据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分异规律, 按照不同的生态功能区域布局不同的产业发展空间, 防止环境污染带来的生态破坏。进一步加强九龙甸、西静河水库等集中饮水地保护工程和龙川江、礼舍江、三街河等流域性生态建设。实施天然林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等生态建设工程, 强化生态保护, 减少水土流失。深化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 突出结构减排, 加强工程减排, 强化管理减排。发挥自然生态和资源环境优势, 努力把楚雄建设成为重要的特色生物产业、清洁能源、林产业和休闲度假基地。

(五) 创建公共服务平台

新区建设是一个全新的系统工程, 需要进一步转变社会管理职能, 创新管理体制、健全服务平台、促进新区发展。要转变政府职能, 完善社会管理机制, 探索建立发人为本、协商民主、多元参与的治机制, 形成办事公开、廉洁高效的管理体制, 按照管理、服务、执法“三位一体”的要求, 理顺市、县、镇 (乡) 管理机制,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提高服务效能, 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良好环境。大力发展社会组织, 构建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多元化, 形成公共服务、便民服务、志愿服务相结合的社区服务体系, 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教育、医疗、民生保障等机制, 满足社区居民需求。优化人口管理服务管理, 推动要新区居住的人员积极融入新区, 保障新区居民享有公共服务、就业培训、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

8.兰州新区创生态建设奇迹 篇八

“简直太疯狂了!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多的野鸭。”从小在秦王川盆地长大的村民曾阿姨指着离她家不远的2号生态湖向村民“爆料”:“昨天‘吓坏’我了,那个新造的湖飞来了很多野鸭,黑压压的一片,几乎把湖面都填满了……”正说着,另一个村民接过曾阿姨的话:“我也看见了,我在这呆了大半辈子,也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情景……”

对于生长在黄土地上的村民来说,干燥的地面挖上一铁锹,都看不见一点湿黄土,突然间飞来了为数众多的野鸭,确实是一大新鲜事。

正热闹时,曾阿姨的儿子从外面回来,对于2号生态湖来了很多野鸭的事情,他一点儿也不觉得惊讶。他说去年的时候就已经看见了,甚至还见过其它候鸟。

从村民拍摄的视频里,《小康》杂志记者看见了大群的野鸭从天空飞过,或展翅平滑,或扑扇高飞,姿态各异。最终,它们都落到湖面上,觅食、追逐、嬉戏……

兰州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生态绿化建设指挥部总指挥郭智强表示,近年来兰州新区在生态环境建设上下足了功夫,候鸟都愿意把兰州新区作为一个“中转站”。他清楚地记得,兰州新区成立之前,区内种一棵树比养一个小孩还困难,更不要说吸引候鸟来栖息了。

“十里长逢花与草”,对于现在的兰州新区来说,已算不上什么稀奇。当下,兰州新区的生态面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鸟语花香、水体繁多、候鸟集群……素来被贴上土壤贫瘠、盐碱化严重、干旱难耐标签的兰州新区,是怎样转变成生机勃勃的生态新区的?

干旱区生态新城建设样本

兰州新区位于秦王川盆地,是兰州、白银两市的接合部,地处兰州、西宁、银川3个省会城市共生带的中间位置,也是甘肃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门户。由于是陇西黄土高原的西北部,即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兰州新区土质多为黄绵土,土层深厚,自然植被稀疏。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一直以来都比较脆弱,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河流较少,对于兰州新区来说更为严酷。有数据显示,兰州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300~350毫米,年蒸发量高达1880毫米。在严酷的生活环境面前,当地大部分年轻人都选择搬迁到发展机会更多、生活条件更好的兰州市区。

2010年12月,甘肃省设立兰州新区。两年后,国务院批复兰州新区为国家级新区,这是西北地区第一个有此头衔的新区。

自成立之初,兰州新区把生态建设当做头等大事来做。从2011年开始,兰州新区陆续出台了《新区生态绿化建设优惠政策》《兰州新区生态经济林扶持办法》等优惠政策,鼓励各种力量广泛进行植树造林,从而逐步形成了合力共建生态绿城的良好局面。

“作为一个国家级新区,我们不仅要打造产业强城,更要建设绿色美丽的生态新城,这是兰州新区的建设目标之一。”郭智强说,“从2012年到2014年底,兰州新区植树造林达到了14.5万亩,尤其是近两年来,生态建设的力度逐年加强。”

如今走进兰州新区,不仅能看到成排成行的桃树、梨树和杏树;道路中央的隔离带间,数不清的山杏花竞相怒放;在2号生态湖里,偶尔还能看到几条锦鲤在相互嬉戏……“能取得这样成绩一部分要归功于引大入秦工程,每年从这个工程引来4.4亿立方米的调水量,加上西岔黄河电力提灌工程和中川机场绿化上水工程的供水,兰州新区年调水量可达5.4亿立方米。”兰州新区农林水务局局长郭庭天表示,调水工程为兰州新区打造生态绿城和产业新城奠定了坚实的供水保障。

另外,为抵御风沙,兰州新区在东一干渠以北搭建坚固的防风防沙绿色屏障。“这一条宽400米,长达17.6公里的林带与渠道平行,总面积5万多亩,树木达到500多万株,是规划中距离兰州新区核心区最近的一条生态防线。”兰州新区农林水务局副局长张守琪介绍,这些树木是2011年栽植的,主要目的是抵御来自北方的风沙。

张守琪表示,兰州新区以北150公里是腾格里沙漠边缘,到2020年,东一干渠以北将建成5条这样的生态防线,成为兰州新区坚固的绿色挡风墙,改善兰州新区的生态环境。

除此以外,面对干旱、少雨、多风沙的生态局面,兰州新区还提出了“北御风沙、中兴产业、南建景观”的生态建设中心思路:开展北部生态防线建设的同时,在中部地区大力发展经济林产业,与南部毗邻安宁、皋兰的区域,则大力开展荒山荒坡整理,发展生态休闲娱乐产业和循环农业。

目前,兰州新区已基本完成了所有通车道路的绿化工程;占地1150亩的2号生态湖已向公众开放;4号生态湖、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及其它水系和景观正在加快建设,新区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问号被拉直的原因

“这个地方干旱少雨、风沙大,又无河流,搞大规模生态绿化能成功吗?”当时,不少人曾有这样的疑问。

“我万万没有想到兰州新区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见证兰州新区生态环境变化的过程,甘肃资深媒体人杨韶红最有话语权。在杨韶红看来,“科学合理”、“坚持不懈”、“大胆探索”也许就是疑问号被拉直为感叹号的原因所在。

自从兰州新区成立的那天起,杨韶红就和新区的接触的机会变得频繁起来。“我每年至少来一回兰州新区,我非常清楚这里的生态环境!”

在2014年9月份兰州新区组织的港澳媒体新区行活动中,杨韶红实在无法压制自己心中的感慨:“新区建设的头两年,我和很多人的想法一样,这里连一棵树都长不活,这么恶劣的生态环境怎么能建设一座新区?”

没想到短短两三年的时间里,兰州新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这是杨韶红始料未及的。“哎呀,我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在深深感慨兰州新区“难以完成”的生态使命之余,他实在弄不太明白如此恶劣的生态环境是怎么“逆袭”的。

在《小康》杂志记者与郭智强交流的过程中,他把“逆袭”成功的原因归结成“三条路”——科学之路、市场之路和社会之路。

nlc202309041905

科学之路。兰州新区通过和中科院、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甘肃林勘院、甘肃农业大学、甘肃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和高校都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我们无偿给他们划出一块地,让他们做科学实验:一是通过试验改良土壤;二是改良树种、草种。”郭智强补充道,这些科研成果都取得不错的效果,现正逐步推广中。

另外,兰州新区也积极引进了国外的技术和人才,比如引进以色列的节水技术以及聘请了瑞典隆德大学7位农业方面的专家当顾问。“产、学、研结合,使得这条‘路’走得很顺利。”

市场之路。一方面,兰州新区建立自己的融资平台(中霖农林水资源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另一方面,借用企业的力量来增强自己的科研实力。郭智强举例说,1月10日,兰州新区生态绿化产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成立,这是由兰州新区铁路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兰州新区中霖农林水资源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与重庆金土地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的。

“该公司将围绕生态修复、荒漠化治理、荒山荒地绿化、市政工程、园林绿化设计等项目经营运作,依靠集团公司雄厚的人才、技术、资金优势,充分利用兰州新区优惠政策等方面的有利条件,相信能为新区绿化、园林、景观等方面建设增光添彩。”郭智强很有信心。

社会之路。“所谓的社会之路,就是让老百姓加入到新区的生态建设上来。”郭智强表示,如果亲手种上一棵树,见证自己的成长,这是非常有意思的。据了解,兰州新区具体做法是成立了一家绿色银行,愿意种树的老百姓只要每年交一定数额的维护费,他们种上的树苗就会有专人打理。“我们还给种树人立一个碑,写上基本的信息,很有纪念意义。”

这样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新路,对于兰州新区来说,有着怎样特别的意义?一直以“难说好话”著称的国家林业总局西北办事处某特派员在调研兰州新区的生态环境后,用了这样一句话对兰州新区做出评价:“这些年来,我基本走遍了西北五省的每一个角落,对西北的生态环境了如指掌,兰州新区竟然能够把生态环境做到这一步,实在令我很佩服。”

展望:植被覆盖率达46%

如今,兰州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其成为了一座“聚宝盆”,不仅改变的当地的气候条件,还吸引了像正威国际集团、兰石集团等一大批投资者以及众多的年轻“回归者”,而他们反过来又促进了兰州新区工业、房地产以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并带动兰州新区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升级。

截至2014年11月底,兰州新区完成生产总值59.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91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63.1亿元,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记者走进兰州新区已是冬春季节,刚下完一场小雪,曾经碧波荡漾的2号生态湖已经结了冰,道路两边的花草树木已经用塑料薄膜覆盖着。据司机马师傅介绍,兰州新区今年已经下了6 场雪,比兰州市区多了4场,这种现象在往常是不多见的,得归功于新区生态环境的改观。

虽然已取得的阶段性的成果,兰州新区并没有停住步伐。记者还从兰州新区农林水务局获悉,依照《兰州新区生态建设总体规划》和新区建设总体部署,2015年新区生态建设计划任务4万亩,其中:封山育林1.5万亩、经济林1.99万亩及生态林3100亩。

到2020年,预计兰州新区将完成人工造林30万亩,其中生态经济林20万 亩,封育林10万亩。到2030年新区正式建成时,将累计完成人工造林47万亩 ,植被覆盖率将达到46%以上,森林覆盖率将达到30%以上,城市绿地率将达 到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将达到12平方米/人。

除此之外,兰州新区以生态环境研究与监测作为后盾,更好的促进环境改善。据悉,兰州分院将联合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甘肃省科学院等相关科研力量,共同组建兰州新区城市生态联合研究中心。该中心将集监测、研究和示范为一体,开展城市生态系统中水分、土壤、生物和大气等生态要素的长期定位监测和城市生态系统的格局及过程演变研究。

如今,拥有8000年历史的文化古都——兰州新区正在创造性地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紧密结合,探索出一条“黄土地”上的发展新路。

当然,在生态环境打造的过程中,兰州新区也遇到一些问题。首先,由于新区地处荒漠地带,环境条件严酷,再造新区生态的难度大、成本高,且每年安排新区生态建设任务在4万亩左右。截止目前,新区生态建设资金缺口已接近2亿元。从2015年开始,经估算,管护已造林地和完成新造林地(每年新造5万亩)年需资金至少2亿元,造林资金缺口较大。

新区开发建设项目与保护林地的矛盾也十分突出。兰州新区批准为国家级新区后,基础设施建设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工业园区、城镇、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用地需求量日益增大,开发建设项目与保护林地矛盾日趋突出。尽管如此,兰州新区对其生态建设的规划仍很有信心。

编辑/麦婉华

上一篇:大众文化建设下一篇:高考倒计时励志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