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教学反思

2024-07-06

单元教学反思(共8篇)

1.单元教学反思 篇一

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精心地去捕捉“生活现象”,采颉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为课堂服务。《认识负数》是新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负数的认识是数概念的进一步拓展,是学生学习有理数的启蒙阶段。本阶段中所指的负数,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可以直接感受的负数。学生在认识负数的过程中,能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数学的价值。教学中,我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有利于认识负数的情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正、负数是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生活中大量存在的相反意义的量是学生学习负数的已有经验。课始我让学生记录老师的话“今天的气温零下4度到零上7度”。学生基于自身的经验,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教师叙述的意义。有的用语言的方式进行记录,有的用列表的方式进行记录,有的用数的方式进行记录。通过展示,学生对不同的记录方式进行融合与比较,在此过程中初步体会了负数的意义,同时对用数字符号表达信息的简捷性有了不同的体验。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增进对负数的了解

初步认识负数以后,我让学生结合生活的经验,举一些生活中可用负数表示的例子。学生对负数获得了基于自身经验的不同理解。

三、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初步认识负数后,我通过生活情境:以树为起点,一个向东走5米,一个向西走5米,让学生在数轴上表示,通过数形结合,学生对于正数和负数获得了更深的认识。在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时,有两种方法:一是在数轴上表示出两个负数,右边大于左边; 二是,两个负数,数值大的反而小。这样学生才会对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这一数学问题获得主观的认识,从而提高知识的活力。

四、借助于具体的数据,使学生获得一些生活的常识和社会的知识

教材中安排的许多习题有的是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如我国的最低点、南极的温度等。在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会读数,还应该让学生对于这一些知识有所了解,从而实现数学的综合化。

本单元教起来似乎觉得轻松,学生学起来也看似轻松,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却会发现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

要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或意义),能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出这一对象,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努力!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内容重点分两大板块---表面积和体积,是简单的立体几何知识,知识显得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解题时计算的难度也较大,学生出错的现象可以说是多方面的,主要归纳如下:

一、这一单元公式多,学生容易混淆,如圆的周长和面积;表面积和侧面积;圆锥和圆柱的体积(特别计算圆锥的体积时很多的学生总是漏×1/3)。

策略: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各种公式,并利用题组训练突破圆柱和圆锥的关系:

1、等底等高,V柱=3V锥

2、等底等积,3H柱=H锥

3、等高等积,3S柱=S锥

二、计算难度大,全是小数的加减乘除法计算,学生容易出错。

策略:加强小数的计算训练,特别是多进行N×3.14的训练,提高计算准确率。

三、审题不认真。在求体积的题目中,一些题目给出圆柱的半径、高单位不统一,学生往往就没注意到,经常出错。

策略:要求学生解题是一定要注意先统一单位,再计算。遇到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学生习惯性地使用了长度单位的10进制,要特别注意纠正。

四、对题目的理解不到位,关于圆柱面积的计算经常出错。策略:以题组的形式进行对比训练。如:

1、给圆柱体模型刷油漆(求表面积)

2、圆柱形罐头贴商标(求侧面积)

3、厨师帽的材料(求表面积,但不计算下底面)

4、铁桶的材料(求表面积,但不计算上底面)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一、存在问题反思

1、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表现在不认真审题,不细心答题,大多学生计算太粗心,不检验,丢分多。不能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2、我把许多自认为很好的经验、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仍掌握不好。这是因为学生课堂上学生听课的有效性较差。很多时候我发现班上有很多一部分学生上课听得不认真。虽然,这些学生中并不全是思想开小差的,很多都是不积极参与的,感觉课堂与他无关。从这次考试上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教学中,哪怕是教师对内容将很多遍,也仍会有部分学生掌握得不好。

学生之所以有这样的现象,我认为是这个班的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有这样的一种心理,就是认为自己是实验班的学生,很有优越性,认为自己比别的班的同学要聪明,所以在课上就不好好听讲,经常搞小动作,导致听课效果低下。一部分学生作业虽然能按时按量完成,但是只是敷衍了事,更谈不上作业的正确率。所以,就不会有很出色的成绩。

二、改进的措施;

1、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概念做到变换方式举一反三的练习.注意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练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课前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重难点,合理利用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3、多关注差生,对上课有困难的学生,上课时多提问 ,并且随时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并上课作到精讲多练,作到面向全体学生。

4、重视学生学的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5、我们把经验、方法讲给学生听了,不等于学生就获得了这个经验、方法,我们必须要有及时的、有针对性的练习去进行巩固,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要把作业、知识点落到实处。另外,人都有懒惰的天性,要想大部分学生都掌握较好,还得在课堂上、作业上严格要求他们。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的统计并不是教学新的统计方法,而是要求学生会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能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正确解释统计结果。通过教学,认为要注意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应引导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重点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使学生学会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对统计结果做出正确解释,并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准确的判断、预测。比如在教学例1时,引导学生分析图中“其他”部分的具体含义,使学生明确:“其他”占彩电市场份额的47%,其中可能包含有比A牌更畅销的彩电。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制作统计图时,一定要客观准确地反映信息。

2、通过比较,让学生懂得不要被统计图表面的信息迷惑、误导,要保证所得结论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例如在教学例2时,可先让学生观察统计图,谈谈直观感受和看法,再引导学生分析统计图表达和包含的数据信息。提醒学生不能仅仅关注统计图的外在表象,还应了解统计图所包含的具体的统计信息,才能避免做出错误的判断。

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抽屉原理》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本堂课注重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初步感受数学的魅力。

一、生活情境导入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前“抢椅子”的小游戏,简单却能真实的反映“抽屉原理”的本质。通过小游戏,一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觉得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好玩又有意义。

二、注重自主探究,培养问题意识。

在本节课中,我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中,经历猜想、验证、推理、应用的过程。

1、采用列举法,让学生把3根小棒放入2个杯子里的所有情况都列举出来,初步感知抽屉原理,再通过把4根小棒放入3个杯子里的操作熟练列举法。运用直观的方式,发现并描述、理解最简单的“抽屉原理”。

2、让学生理解抽屉原理的一般化模型。让学生类推猜测6根小棒放入5个杯子里会有什么结果?然后提出如何验证?让学生借助直观操作发现,把小棒尽量多的“平均分”到各个杯子里,看每个杯子里能分到多少根小棒,剩下的小棒不管放到哪个杯子里,总有一个杯子比平均分得的小棒数多1根,还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这一数学规律。

3、大量列举之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这一类“抽屉问题”的一般规律,即“小棒数比杯子数多1时,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根小棒”。

4、在此基础上,我又主动提问:还有什么有价值的问题研究吗?让学生自主的想到:小棒数比杯子数多2或其它数会怎么样? 来继续开展探究活动,同时,通过活动结合板书引导学生归纳出求至少数的方法——“商+1”。

5、游戏中深化知识。课前的游戏简短有效,在结束新课前,用“抽屉原理”来解释,会有一种前后呼应的的整体性。学了“抽屉原理”有什么用?能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试一试环节里,我设计了一组简单、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有效的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外,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的理念。

三、注重“说理“活动,培养学生逻辑能力。在这节课中,由于我提供的数据比较小,为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发现“抽屉原理”提供了很大的空间。特别是通过学生归纳总结的规律:到底是“商+余数”还是“商+1”,引发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并通过讨论和说理活动,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初步的“数学证明”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能力。

2.单元教学反思 篇二

一、为什么选择复习课课型

自笔者所任教的学校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来, 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意愿十分明显。在结束一个单元的学习后, 学生应该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总结性的检测和评价。学生们沉淀下来的可输出的知识到底有多少?在这一疑问下, 一节复习课的设置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众所周知, 复习课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课堂教学模式, 它能帮助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展开梳理和沟通, 理出良好的认知结构, 从而加深理解、增强记忆, 并培养学生思维的整体性,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收益[1]。所以, 复习课起着查缺补漏, 系统整理以及巩固发展的重要作用。英语新课标新教材的复习课应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而不是传统的“满堂灌”。那么如何让我们的复习课也能焕发生命的活力, 变得有声有色, 生动高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笔者就以Book 3 Unit 3中的一节复习课为例, 从导学案的设计、课堂实施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等方面展开分析。

二、设计思路和环节

(一) 词汇检测

作为单元复习课, 本单元的词汇检测是必不可少的。笔者从单元词汇表中挑出15个作为听写考查目标词, 把它们的汉语意思显示在多媒体屏幕上, 学生默写。全班共分为8个组, 1、3、5组派同学代表来黑板上展示, 2、4、6组同学代表负责批阅及改正, 组内其他成员互批, 7、8组同学上交练习本。此环节主要以课标词汇及容易出现拼写错误的词为主, 为后面的词汇应用做必要的词汇储备。此外, 在高效课堂模式下, 教师在课堂上要恰到好处的运用课堂用语, 干练简约, 不拖泥带水, 才会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复习。教师的课堂用语要求在起到交际作用、与学生有效沟通作用的同时要带动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 达到时时处处复习的效果。课堂伊始, 笔者用如下两个句子激发学生的兴趣:“I’d like to know whether you have grasped the key words in this unit , now, would you mind me having a dictation?”学生回答:“Not at all, just go ahead!”在这句看似随意而简单的师生问答中, 涉及到了本单元的两个主要复习点: whether引导的宾语从句;would you mind doing的问答练习。学生的回答贴切幽默, 词汇储备到位。

(二) 核对导学案中的习题答案

在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交的导学案进行全批全改之后, 笔者在大屏幕上打印出习题答案, 根据所发现的问题, 针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错误, 先给学生时间进行组内讨论。让他们对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自己组内解决, 而针对错误比较集中的问题, 教师要适时给予指导和解答。通过课文原句再现环节的设置避免学生只顾完成导学案而脱离课本的现象。

例 1:

( 课文原句再现Line32)

The next morning I’d just about given myself upfor lost when I was spotted by a ship.

( 选择第二题 )

I had just fi nished my homework ____ somebodyknocked at the door.

A. while B. when C. before D. since

总结:when作“此时、那时 (突然) ”解时的三个用法。

例 2:

(课文原句再现Line 22-23)

— I wonder, Mr. Adams, if you’d mind us askinga few questions.

— Not at all. Go right ahead.

(习题7)

— Do you mind if I open the window?

— No, go ahead.

此处为交际用语的典型题型考查。笔者在编制导学案的过程中花了很多心思取舍考查题目, 力争在设计任务时作业与练习的数量以及总体难度都要适中。既要考虑学生的总体发展水平, 以及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 又要做到学生总体层面及个体层面的量与质的适度中和。对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既不能超越, 又不能一味迁就, 学生跳一跳够得着, 朝着最近发展区迈进, 这是设计作业与练习时难易程度的原则。同时, 要尊重学生学习上的差异, 分梯度设计难度不同的作业与练习, 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充分挖掘自身潜能[2]。

(三) 课标词汇、课文精华句子、语法重点句的再现

学生的crazy大声朗读为下一步的依照情景编短文做铺垫。此环节看似重复, 却必不可少。

(四) 编设情景, 风采展示

给出四个情景及所运用的词汇,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之后, 编写情景短文, 编出有自己特色小文章, 之后派本小组代表展示到黑板上。展示期间, 小组成员之间互换短文, 找出美句与同学分享, 划出错句练习高考短文改错技能。教师要适时予以改错格式及技巧的正确指导。在课堂上, 交流与展示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 很多情况下交流和展示是同时进行的。只有让学生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 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并将其作为新知识的基础, 将新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融为一体, 才能够真正意义上促进学习[3]。因此, 笔者选择了贴近生活的四幅图片抛砖引玉,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或爱好选择任意图片, 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们可以根据所给词汇编写句子 , 尽可能使用本单元的语法项目——宾语从句和表语从句。

Situation 1

permit; spot; account for…

Situation 2

stare at; go ahead; indeed…

Situation 3

novel; adventure; author; scene; seek

Situation 4

What is true happiness? (indeed; as for; lie in)

在本环节中, 1、2组同学派代表展示情景一;3、4组同学派代表展示情景二;5、6组同学派代表展示情景三;7、8组同学派代表展示情景四。没有展示的同学写出句子后, 交换并相互批改。目的:语言输出的同时训练学生的改错技巧;让学生找出好词句来共同欣赏。此环节的设置可以根据学生的层次水平做适当的调整。为避免高水平学生的思路受限, 可让学生直接编写短文, 不给目标词汇或情境。如:请根据本单元戏剧内容, 以不同人的角度 (参看课本56页第一题和57页第二题) , 从课标黑体词中任选3-5个词编写情景。所有的有效学习都要建立在学生自主发挥的基础之上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也必须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4]。在此环节的实施过程中, 学生们积极踊跃, 课堂气氛热烈而具有时效性, 是本节课的小高潮。

(五) 升华篇章及点评质疑

此环节用高考作文25分的模式给分, 并给出高考作文评分原则。根据课标词汇编写短文, 在完成短文后, 让各小组内作文水平较高的几位学生担任“评卷小组长”, 组织本组成员互评。学生互评时, 发现好的句子, 在该句后画一个简笔笑脸;发现错误的表达, 在错误处画线并更正。在互评过程中, 大家相互协商, 遇到疑问或困难, 先由组长指导解决, 组内解决不了的教师提供帮助。无论是小组长还是其他成员, 都在更正和分析同学小短文的同时复习了已学知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掌握的知识比自己反复做题时掌握的更加全面, 印象更为深刻。在此基础上, 学生不仅体验了小组合作的魅力, 而且意识到了合作的必要性[5]。他们切实地感受到了合作学习乐趣多, 复习课收获多。

三、出现问题、解决办法及反思

1. 在词汇考查环节, 学生在黑板上写字相对较慢, 所占用的时间相对较多。解决办法:发小纸条。把要考察的词汇打印在小纸条上, 检测时发给学生, 写完之后小组抽查或组内成员互批。这样能节省时间, 为学生展示小短文环节节省时间。这样就不会导致前松后紧的情况发生。

2. 教师掌控及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提升。环节与环节的衔接方面有待于在今后的高效课堂中进一步的强化。

3. 升华篇章环节之前应加入更有针对性的储备。复习课上, 对于学生点评过程中质疑比较集中的知识点, 需要及时有效地解决并强化。

结束语

高效课堂模式下教师的角色是“导演”, 在整节课中起到一个统领大局、把握方向的作用。当然作为导演的我们在给学生“一滴水”的同时, 自己要有“一桶水”, 甚至更多。但是, 教师的课堂用语在这种高效课堂模式下该如何得到更有效的锻炼和提高?不同教师的教学特色和风格在高效课堂模式下怎样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有限的45分钟课堂上, 学生在展示评价等活动时如何权衡知识效率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如何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这些问题仍需要广大教师不断的探索和思考。

参考文献

[1]杨九俊, 吴永军.新课程备课新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144-172.

[2]肖菲.人教版高中新课标教材解析与单元整合[J].中小学外语教学 (中学篇) , 2012 (3) :1-7.

[3]陈永梅.高中英语课堂中交流与展示环节教学案例[J].中小学外语教学 (中学篇) , 2011 (12) :1-5.

[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3 (学生用书) [T].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3.美术特长班古诗单元高效教学反思 篇三

首先,与学生玩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拉近师生距离。我知道学生对新老师肯定充满了好奇心,所以新学期的第一堂语文课我没有马上讲新课,而是跟学生们玩了一个成语接龙的游戏。至于玩什么游戏我上课之前是经过了一番思考的,本想让他们进行初高中所学诗歌背诵比赛,勾起学生对古诗的记忆,以便导入第二天即将要学的古诗单元。但考虑到特长生语文底子薄弱,学过的古诗未必能记住多少,玩这个游戏怕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所以后来改成难度较低的成语接龙游戏,果然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从中我欣喜地发现许多学生活泼胆大,集体荣誉感强,很在意小组的加分,这无疑有助于高效课堂的实施。

其次是培养特长班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我一直认为古诗教学应以诵读为主,在诵读中感知诗歌的音韵美,体会诗歌语言的精炼。所以在预习课上,我并没有按常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从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角度去思考,也没有要他们提出问题。因为以他们的基础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即使提出来了,也是从参考资料上获取。所以只要求他们先准确流畅地朗读,然后再背诵。这两个要求对于特长生而言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但他们的耐力不够持久,注意力容易分散,要紧紧抓住他们的心,确实需要费很多的心思。在朗读时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齐读,其他小组注意纠错,或者是个人朗读比拼,以加分进行刺激,读的和听的都十分积极认真。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位基础较差的男生,在读《山居秋暝》时读得不怎么准确也不怎么流畅,但他声音洪亮,还配以摇头晃脑,读到“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时,还把手一挥,把头一摆。他在朗读时似乎心领神会了王维欲远离尘嚣、隐居山中的那份洒脱。这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朗读方式也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快乐,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在背诵时我抓住学生渴望加分的心理,提高加分额度,学生在我指定的时间内拼命记忆,争相背诵,课堂气氛热烈。一节课下来学生因参与而有了收获,因收获而产生了兴趣。

再次是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树立自信心,让特长班的古诗教学也能高效起来。传统观念认为文化成绩优秀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而特长生有一小部分是因为兴趣爱好选择了学特长,大部分是因为文化成绩不好,学特长能增加考上大学的机会才选择了学特长,很少有文化特长兼优的学生。他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也认为自己不是好学生。曾经有不少学生在周记里写到他们是被学校、老师瞧不起,被尖子班、重点班的同学鄙视的一个特殊群体。当然这只是他们的自卑心理在作怪而已。记得英国的约翰逊·塞缪尔在《蒲柏生平》中说过“自我信心是伟大行动的首要条件”。哈兹里特在他的《文学贵迹》中也谈到:“如果你相信你能得胜,你就会得胜。信心是胜利所必需的。”可像这样一群自惭形秽、妄自菲薄的孩子,把他们的自信心树立起来才是学好语文的前提。我一直在寻找他们的专业与语文学科之间的契合点,以发挥他们的特长,从而树立自信心。古诗单元给了我一个机会。苏轼评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在学习《山居秋暝》时,我让学生用画笔展现诗中那“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优美画卷。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在画作呈现活动中,学生相互鉴评,互相探讨。因为是他们熟悉的领域,人人都有发言权,所以参与度高,场面热烈。学生竟然在不自觉中准确把握了诗人王维在诗中营造的清新、宁静的优美意境。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探究。课后学生向我感叹到:“没想到诗歌学起来还这么有意思。”鉴于此,在学习苏轼的《赤壁怀古》时,我让学生把“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画面画出来,看谁最能理解“穿”“惊”“卷”这几个词的妙意。学生目前最擅长的是人物画,所以我让他们用画笔勾勒苏轼笔下的周公瑾形象,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形象。这样就促使他们去研读文本,准确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了无痕迹地达到了我的教学目的。课后学生普遍反映古诗学习变得不再枯燥乏味,不再高深难懂。尤其是能发挥他们的特长,让他们树立了自信心,并找到了学习古诗的乐趣。

多年的教学经历告诉我,研究学生比研究教材要难得多。教师应当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以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这应当就是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吧。高效课堂同样离不开因材施教,只有结合学生实际,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才能真正地实现高效。

4.二下单元教学反思 篇四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包括《怀素写字》《小河与青草》两篇课文。在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中,我注重了以读为本,读为主线,在读中积累,读中感悟。利用汉字的形、声、义配合的方式,通过反复的诵读在掌握字音,字形的同时十分便捷的了解课文的意思。

读有层次。初读时,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并在小组讨论中读一读,讲一讲自己最想读的句子。然后,通过学生看图,逐段反复诵读,深入感知文章的内在美。最后,学生分角色表演,让情感体验得到升华。

读有目标。在每一次朗读的过程中,我都以对话形式给学生提出明确的目标,让学生读有所依。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较多读的方式。比如,小组互相交流读,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读等方式,让学生读的轻松,读得有趣。正因为采取了这么多层次清晰,目标明确的读,学生才可能在读中一步步感悟课文要表达的情感和寓意,在读中积累。

一、创设情景,激发情感。

为了激发学生情感,《怀素写字》教学中创设了二处情景。一是教学课文伊始播放怀素披星戴月,日复一日刻苦练字的挂图,意在使学生受感染,受熏陶,从而为学习课文提供情感驱动力;二是在学习“一笔一画照着写”时,播放毛笔书写的特写境头,意在突破难点,同时感受汉字书写的洒脱、优雅及文字的形神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拉近文本距离,产生积极因素,提高教学实效。

二、联系生活,催化情感。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的生活经验是最感性的学习材料。由于一年级学生初学写字,对写字有着新鲜感和内驱力。联系生活,让他们谈谈“你是怎样写字的?”“怎样才能写好字?”“你能像怀素一样写字吗?”能有效地拉近文本距离,激发探究欲望及产生情感共鸣。

《小河与青草》一课教学中,我将课文进行了重组,首先学习小河与小草互相夸奖的话,在读好这两句话之后,再学习“小河与小草为什么要互相赞美对方呢?”学生对这样的学习比较容易接受,而且重组后流程设计更适合学生学习的心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正确处理知识的重难点。

课后的拓展部分,紧密结合课文的思想内涵,设计“大树”和“小鸟”的对话,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大树碧绿碧绿的”是因为小鸟为他捉去害虫,“小鸟的歌声这么动听”是因为大树给了它一个温暖的家。在试着让学生续编对话的同时,再一次地体会自然界有许多事物是相互依存的。

樊川镇三周小学有效教学达标定级活动材料——单元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是识字教学为主。基本上都是词串教学,其重点也就是让学生识记生字,并在此基础上正确地书写。这类课文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采用“词串”和图画来形成识字,图和词并茂,学生看到图想到词,读到词想到图,是指导学生识字写字,培养观察、想象、口头表达能力的好课例。

识字

1、识字2都是以词串的形式识字的课文,教师可以适当的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识字2是围绕“桂林山水”的一组词串,本课配以朦胧的中国画插图,给我们打开了一个宁静、优美的画卷。看着图中的那只小竹筏,真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惬意感觉。我也不由得想起了我们当年去桂林旅游的情景。看着手中的教材,我觉得这课教材只是一个引子,教学中一定要使用多媒体,把桂林的美景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让他们能真正感受到“桂林山水甲天下”,为我们美丽的祖国感到自豪。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观看了桂林的旅游宣传片,也把我当年拍的照片带来给孩子们看。孩子们看到这些,眼睛都放光了,听了我的介绍,更是对桂林向往不已。他们为独木能成林的榕树惊叹,也被榕树下对歌的壮乡儿女的歌声打动,更为桂林山水的别具一格叫绝。课堂上我们不仅读了书上的词组,也读了“桂林山水”节选的散文,“桂林的山奇、秀、险;漓江的水静、清、绿”这些已深深印在了孩子们的心中。最后我以“梦游桂林”为题展开说话教学,感觉非常水到渠成。

《识字4》和《识字3》一样,都是一组形声字,借用插图形象地揭示了形声字偏旁、字词的本意。所以课文中精美的插图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精心创设情境,通过教师形象而又生动的语言描述,引领学生观察插图,通过想象用文中的词语进行说话,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我也采用了这样的口语训练,效果不错。

另外,本课是识字教学,如果仅让学生认识书本上的这12个词语,那么就曲解了教材编写的意图了。本学期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好习惯,也就是要求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识字,课前指导学生通过查字典寻找相同偏旁的汉字,课堂上教师再为学生补充一定量的同偏旁字,同样能有效地增加学生的识字量。

樊川镇三周小学有效教学达标定级活动材料——单元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这一单元有四篇课文,分别是《古诗两首》,《蚕姑娘》,《月亮湾》,《快乐的节日》。这几篇课文都是写景的,在教学的过程创设一定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注重朗读的指导。

《春雨》是一首诗歌。全诗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春雨轻柔细密的特点、滋润万物的作用和小朋友在雨中植树,绿化祖国的活动。教育学生珍惜春光,开展种植活动,为绿化祖国做出贡献。

本节课我通过组织学生看图片,利用配乐范读,自由练读,有感情地诵读等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采用“图文对照,读议结合”的方法,通过让学生“读、想、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

《蚕姑娘》这一课的教学内容跟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科学性较强,蚕的生长过程和形态特点是本文的重难点,怎样化繁为简,使学生轻松掌握这一变化过程呢?我收集了许多形象直观的图片,一开始我通过课件出示长大的“蚕”让学生观察,学生因为从来没见过,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为上好这一节课打下了基础。紧接着我趁热打铁抓住课文的第二段为切入口,让学生反复朗读、思考:蚕姑娘是如何从又黑又小变成又黄又瘦的,她在这一过程中都做了哪些事,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我把描写蚕的一些动词归纳在黑板上,吃、睡、脱、醒、变。

《月亮湾》是一篇优美的文章--文美、境美、情美。这么好的美文最适合朗读.因此我主要把精力放在引导学生赏读,诵读上。描写村前景色的自然段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让学生紧紧围绕美丽二字,自己读一读,想一想,村前哪里的景色最美,把相关的句子划一划,并在小组中说说你觉得美丽的原因。此环节,学生们非常认真,在小组里讨论时,也能毫无顾及,把自己想说的都表达出来。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先出示文中的插图,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一处一处地说一说,拎出表示方位的关键词:小河、河上、河里、河岸、农田。然后再让他们读读书上的句子,再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如此的处理,村前的地理位置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会有一个深刻的印象,条理清晰。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美化了他们的语言。

这篇课文,以歌曲《快乐的节日》的歌词为内容,描写了一群活泼可爱的少先队员愉快渡过自己节日的动人场面。内容生动活泼,充满了节日气氛,语言优美。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珍视今天,热爱生活,憧憬未来的教育影响。但是怎样让学生体会,感受文字的美妙,是个难点。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同时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获得美的享受,从而感到生活的快乐和幸福,以激发学生实现未来的理想和愿望。

樊川镇三周小学有效教学达标定级活动材料——单元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有四篇课文组成,其中《雨后》是冰心先生的散文诗,《谁的本领大》、《蜗牛的奖杯》和《狐假虎威》是三篇童话故事。

《雨后》这首诗以浅近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雨后孩童戏水的嬉闹情景,勾画出孩童活泼、俏皮的形象,极具童趣。

在教学中,首先我从学生生活入手,结合他们自己的生活体验,让他们通过朗读感受童年生活的幸福快乐。由于年龄特点,很多孩子都喜欢玩水踩水,那快乐的感觉长留心中。所以在教学中,我就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进入课文所描绘的玩水踩水的情境中去,在入情入境的感悟中享受兄妹俩踩水时的兴奋和快乐,与之产生共鸣。我经常这样问学生:“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想?怎么做?”而且理解这首诗的难点在于体会兄妹俩行动与心理活动的矛盾。这方面的心理如何让学生揣摩得到,我觉得关键在于我采取了恰当的突破方法。我的方法就是:唤起儿童的亲身感受,并以自身儿时的体验来印证,化难为易。

《谁的本领大》中出现的“太阳”和“风”都是与我们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两种事物,对于“太阳”与“风”的特点及功能,学生们都较为了解,课文采取童话体裁来讲述,是学生最为喜好也是最能接受的,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见解,表达感受。

我结合了生活实际,提起学生的谈话兴致,既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在教学过程中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看图回答理解“谁知、觉得”俩词,并能用“觉得”说一句话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学生通过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通过看图,再现文章内容,通过自由想象说话,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并且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和自己要好的同学一起读书,大大地增强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在评议中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个性感受,鼓励学生产生独特的体验。

在教学《狐假虎威》一文时,通过抓住狐狸的动作:骨碌一转、扯、摇,启发学生思考,理解每个动作的含义,从而理解狐狸的心理活动,体会它的狡猾。又从老虎的动作:楞、松,明白了老虎被狐狸骗了的经过。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情绪高涨,发言踊跃,读出了狐狸步步得胜,老虎信以为真的味道来,然后再进行表演,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本单元教学之中的不足是:

1、对于课堂中随机生成的问题,没有很好的顺势引导,因此有些被动。当学生没有照预设教案那样回答的时候,显得有些环乱,这还需要今后继续在平日教学中多加积累。

2、学生朗读的形式可以更丰富一些,多加自由练习读,同位互读,当孩子有了自己的感情体验之后再来进行全班齐读,效果会更好。

樊川镇三周小学有效教学达标定级活动材料——单元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有四篇文章构成,分别是《母亲的恩情》、《沉香救母

(一)》、《沉香救母

(二)》、《木兰从军》。这四篇文章都表达了子女对父母的敬爱之情。

《母亲的恩情》是一首文包诗的课文。文包诗这种课文类型是苏教版的特色,也是古诗教学的新课型。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巧妙的把一首诗包含在一篇简短的文章里,生动的介绍了与古诗相关的背景知识、作者情况及创作本诗使的具体情境。可以说:“诗”是“文”的中心与升华。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作为文包诗这种课型,在教学时,要围绕“文与诗”的联系来进行教学。本课围绕“游子吟”展开,生动的展现了孟郊远行母亲为他操心、送行的情景。最后一段在前边感情积淀的基础上推出了诗歌并点出了诗歌写成的时间。使学生更进一步体会诗人对母亲的敬爱、怀念之情。在教学时可以围绕课题展开。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哪些句子体现了“母亲的恩情”,读一读,指导读好。在让学生找一找这些句子相照应的诗局句是什么,从而把诗与文联系起来,理解诗意。再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更深一步了解“母亲的恩情”。

《沉香救母》是一篇民间神话故事,讲的是沉香立志救母,拜师学艺,不畏艰险,打败二郎神,力劈华山,救出母亲的全过程。为了阅读上的方便,分为两篇,第一篇是立志学艺,第二篇才是劈山救母。两篇课文虽有时间跨越,但是情节贯通,联系紧密。孤立地读课题,给人的直觉是课文只是写沉香救助母亲的事情,按此理解,自然阅读的时候只要抓住第一篇中的“从师学艺”和第二篇中的“不畏艰险”两部分内容就可以突出重点了。抓住了人物内在情感,才会自然地理解他的外在表现。综上所述,第一篇课文的学习,要引导学生读好父亲的表现,挖掘小沉香面对父亲时自己内心的情感,从而水到渠成地体会他习武时的刻苦。

《木兰从军》是一篇家喻户晓、传诵不衰的动人故事。作者以饱含感情的笔触,描写了木兰从军的生动事迹,塑造了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使读者受到强烈感染,钦佩之情油然而生,禁不住心驰神往了。那么,作者是怎样塑造木兰的英雄形象的呢?打开课文便可发现,作者落笔交代花木兰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女英雄,这就为下面的具体描写定下基调,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感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的英雄形象: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塑造英雄形象 :我国古代的北方,烽火连天,战事不断,处身于如此年代的木兰,面临着尖锐的矛盾冲突—— 一是朝廷紧急征兵与父老弟幼的矛盾。二是理应为国分忧和身为女子的矛盾。作者在这些矛盾冲突中刻画木兰形象,突出了木兰挺身而出,代父从军,表现了她顾惜老父的孝心、体恤小弟的爱心、为国分忧的忠心。战事发生了,木兰披挂上阵,为国分忧;战事结束了,木兰并不居功自傲,回到家乡恢复女装,过上宁静生活——这才是英雄本色!有了这结尾的描写,实际上是为木兰挥戈上阵、克敌制胜的英雄形象添彩增色,给读者以更加完美的感受。

樊川镇三周小学有效教学达标定级活动材料——单元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这是低年级学段安排的最后一个集中识字单元。识字5是军事题材篇,识字6是动物篇,同属词串识字。两课的内容学生都比较熟悉且非常感兴趣。识字的同时应注意把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相结合,注意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识字7是“礻、衤”的比较;“宀、穴”的比较,属于形近偏旁的比较。识字8是特殊偏旁的认识。鸟字旁和隹字旁都表示鸟。月字旁则既有表示明亮的意思,又表示与肌肉有关。同时识字7和识字8又都渗透了汉字的发展,从古文字的象形逐步演化过程。识字的同时侧重帮助学生发现汉字的一些基本造字规律,养成学生自主识字,为升入三年级后有较强的识字能力做准备。

《识字5》是看图读“词串”识字。12个词语排列成4组。第一、三两组介绍了海陆空三军常见的武器装备。第二、四两组介绍了一些军事术语。除了“领空”和“海疆”外,其他词语都能自插图中找到相应的事物,形象直观。一、二、四组词语押ang韵,读起来整齐押韵,易读好记。

《识字6》采用看图读“词串”的方法识字。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把孩子们引进了一个神奇的动物世界。本课介绍的12种动物中大多是孩子们较熟悉的。教学中可按照自主学习的策略,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已有经验去识字,是认识事物和识字同步发展。棕熊和麋鹿因是珍稀动物,学生们了解很少,教学中,可从这一未知的领域突破,把学的触角引向更广阔的天地,让他们在课本以外学习语文,更加主动地识字。另外,本文的插图渗透了一种让动物回归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教学中要注意渗透这一思想。

《识字7》是形近偏旁比较识字。教材将一些有形近偏旁构成的字归在一起,以加强学生对形近偏旁的辨析,加强对由形近偏旁构成的生字的比较记忆,强化识字教学的效果。最上面的是两个图表,以两两对应的形式表现了“礻、衤”、“宀、穴”的“实物——古文字——今文字(偏旁)”的演变过程,意在让学生通过了解本意辨析这两组形近偏旁。然后以偏旁带字的形式将12个词语归为四组来让学生认读。课文还配有四幅插图,与四组词语相对应,意在让学生借助图画识字学词,又同时认识事物。教学适应强调对形近偏旁组成生字的辨析,并理解词语。

《识字8》安排了两组偏旁,前一组是不同偏旁表示同一个意思;后一组是同一个偏旁表示不同的意思。第一二行是“鸟”和“隹”旁组成的新字,与鸟类有关;第三四行是带“月”旁的字,分别与月亮和肌肉有关。识字中还配有“鸟”“隹”“月”字旁的演变图,以及词语所指事物的具体形象图。每组与第二种形式一样,安排了表格、词语和图画三栏内容,以帮助学生看图识字(词),同时认识几个特殊偏旁。采用三种不同的类型让学生识字,目的都是引起儿童的学习兴趣,揭示汉字的造字规律,激发儿童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四组词语连起来,是一篇适宜朗读的韵文,读起来琅琅上口。

樊川镇三周小学有效教学达标定级活动材料——单元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反思

这一单元的课文属于“学习篇”,教育学生学习文中人物蕴含的良好品格和可贵精神。课文所 展示的情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较大的距离,教学时可抓住文中的多处留白或想象或表演或补白,使学生联系生活的已知,进行充分的想象和个性的表达,激发学生独特的体验。分别是《学棋》、《“黑板”跑了》、《晚上的“太阳”》、《“闪光的金子”》、《练习6》。

《学棋》这篇课文讲的是两个学生向围棋能手秋学习棋艺,一个专心致志、一个心不在焉地学习,结果一个成为出色的棋手,一个的棋艺没多大长进,告诉我们学习要专心致志。通篇结构简单,共三个自然段。重点是第二自然段,讲两个孩子同拜秋为师,各是怎样学下棋的。这里分别用不同的笔墨进行渲染。教这段时,应注意把两个学生的不同学习态度进行比较。第三自然段是学习的结果。它与第二自然段是因果关系。对比鲜明,比中寓理。

《“黑板”跑了》这篇课文是一则有关科学家的轶闻趣事。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配有插图,内容生动易懂,叙事层次清晰。课文虽然没有写他如何在实验室里废寝忘食地搞科研,却能小中见大,让学生了解到真正的科学家所具有的素质和精神。课文具体描写了科学家安培在散步时专心思考数学题,结果把马车的后壁当黑板来演算的趣事,旨在教育学生学习安培专心研究科学的精神,懂得做任何事都要认真专心的道理。

《晚上的“太阳”》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著名科学家爱迪生的妈妈生病时,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光明,让医生顺利的做完了手术,救了母亲。告诉人们遇事要动脑动手。本文内容生动易懂,叙事层次清楚,有利于学生默读、复述故事。

课文所展示的情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较大的距离,教学时可抓住文中的多处留白或想象或表演或补白,使学生联系生活的已知,进行充分的想象和个性的表达,激发学生独特的体验。使故事情节更完整,人物形象更丰满,感受体验更深刻。本文还涉及到一些浅显的物理知识,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学时,教师通过放手让学生在小组里读一读、议一议、做一做、说一说来突破这一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探究、发现、获得,从而使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闪光的金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无论从材料内容上还是从文本所蕴含的思想经验上看,这篇课文要想阐述的情感离学生的生活相距太远,因此如何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学生积极走向文本,促使学生与教材形成共鸣,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显得尤为关键。教学时,应以读书活动为主线,在读书中穿插灵动的读、说、评等环节,让学生谈谈今自己感动的地方,并说明感动的理由。读读感动的句子,变老师的讲授为学生自己的感悟;其次联系文本对课文的一些情境进行补白,如徐虎深夜修理抽水马桶这一情节可以拓展为课本剧的表演,想象徐虎还怎样为大家热情服务的情境,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

樊川镇三周小学有效教学达标定级活动材料——单元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为“爱国篇”,主要教育学生热爱祖国风光和民族风情。本组教材的内容包括《歌唱二小放牛郎》、《鸟岛》、《台湾的蝴蝶谷》、《欢乐的泼水节》4篇课文和练习七。本单元课文,主题虽然都是歌唱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但又各具特点。

课文《歌唱二小放牛郎》,是一首叙事诗,也是一首被人们反复吟唱的深情的歌。它记叙了抗日小英雄王二小为了掩护八路军后方机关和数千名老乡,把敌人领进埋伏圈,自己英勇牺牲的事迹。练习读读写写,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刺刀英勇不屈和八路军攻打日寇据点。告诉小朋友我们的祖国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鸟岛》一文写了闻名中外的青海湖鸟岛春夏两季的景象和鸟类活动的情形。课文在介绍鸟的有关知识的同时,还突出了人与鸟的朋友关系,意在让孩子们从小增强环保意识,懂得爱鸟护鸟。全文第一部分介绍鸟岛的地理位置和名称,第二、三部分介绍鸟岛的鸟,春季成群结队反返回故乡,夏季成了鸟的世界,第四部分写鸟岛的游人爱护鸟。全文条理清楚,语句流畅,很适合朗读。

《台湾的蝴蝶谷》是一篇描写自然风物的优美文章。课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台湾的蝴蝶谷每年春季瑰丽而壮观的奇异景色。课文语言优美,富有韵律,还具有较强的画面感,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借助教材,可以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图片欣赏,引导学生走进台湾,了解台湾,激发对祖国宝岛台湾的热爱之情。

《欢乐的泼水节》课文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并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全文紧扣“欢乐”来写,可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体会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课文配有插图,生动描绘了傣族人民相互泼水和唱歌跳舞的情景。

樊川镇三周小学有效教学达标定级活动材料——单元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课文的教学,意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主要有《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猴子种果树》、《会走路的树》、《问银河》和练习八组成。说说写写,通过学生描绘未来的交通工具,让他们学会梦想,为未来创造发明,改造自然打好基础。以上安排,为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练好语文基本功,潜移默化的接受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小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首儿童诗,全诗共五小节,展现了孩子们在夏天的美好遐想,洋溢着浓浓的童真童趣。通过“我”对夏天姐姐“想变点儿什么”的问答,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展现出一系列想变的事物。这首诗歌以“变”贯穿全文,同时在“变”的过程中,透露出了儿童对美好事物向往的愿望,表现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猴子种果树》是一篇寓意深刻,发人深省的童话故事,写一只猴子因为没有耐心,盲目听信他人意见,不断更改自己的种植计划,最终什么果树都没有种成。整篇课文围绕猴子种果树展开情节,先写猴子怎样种果树,再写猴子种果树的结果,教育学生做事要有耐心,有主见,不能急于求成。课文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极富儿童情趣,适合儿童诵读,表演,从中理解深刻的道理。

《会走路的树》这是一篇语言优美、蕴涵丰富的童话故事,跟随作者的文字,你会走进一个和谐相处、充满无限情谊的自然界的角落。题目本身就能引起人们很多的联想,生活的经验和文本产生的碰撞激起求知的欲望。

课文分两部分,一根“情”线紧紧贯穿全文。第一部分是春天的早晨,小鸟和小树的初遇。第二部分是小鸟和小树的重逢。不过与前次不同的是小鸟长成了大鸟,它能感到出现在面前的不是金色的小树而是美丽的小鹿,不是树的枝杈而是金色的鹿角。小树也变了,它是原来的大鹿的儿子。按理说,它们也是初识,但“会走路的树”则勾起了他们的旧情,“你也是”、“你大概就是”这些话表现了他们隐藏在心中的怀念之情。接下来他们有一段对话,其中“叫起来”、“激动起来”,是感情的喷薄而出。完全可以想象,到了小鹿的家里,重叙旧情,再生新情是必然的。

《问银河》是一首散文诗,抒写了少年儿童在天气晴朗的夜晚,仰望银河所引发的许多绮丽的遐想。全文有5个自然段。第一至四自然段是向河发问,分四层,一问“河水”里有什么?能养鱼儿,长水草,让小朋友戏水吗?二问:“河道”里有什么?有客轮,货船,航标灯吗?三问“河面”上有什么?建了斜拉桥吗?能让牛郎织女在桥上相会吗?四问“上游”有什么?有拦河大坝,水利发电站吗?第五自然段表达了“我”的志向,为解开心中的谜团,“我”立志有一天要驾驶着中国的宇宙飞船,到宇宙间探索,充分表达了少年儿童的美好愿望。

5.单元复习教学反思 篇五

这样学生就能有目的的去读书,只读不写,就会眼高手低,背完一课,合上课本,完成学案上的基础题填空,基础打牢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接着就是学以致用了,期中、期末、中招最青睐的试题派上了用场,把试题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好,孩子们循序渐进,做的非常投入。为了提高效率,这一部分练习题直接在课堂上批改,我展示了6B组4号同学(基础较差)的答案,同学们现场诊断,一让挑毛病,大家就都是火眼金睛,不会放过一丝错误,订正完答案立即进行下一课题的复习。同学们在做题中找到了自信,学习的热情很高,也顺利的在40分钟内完成了第三单元的复习,最后师生一起画出了本单元的知识框架,把零碎的知识变得系统起来,好像一个个知识点变得有了生命,相互之间建立了错综复杂的关系。

由于黑板的面积有限,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最后布置了一个细化知识点、填充知识框架的课后任务。

备课时,自认为课堂环节设置的很紧凑,准备得很充分,但是下课后细细想来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有些同学急于去完成学案上的练习题,而没有按照自主复习的提示去认真读背教材,得不偿失。

二、由于备课仓促,习题挑选的还不够精准,例如有两个习题考查的知识点相同。

三、同学们做题的速度快慢不一,很难兼顾到所有学生,出现了优生做完没事干的情况。

我准备采取的改进措施有:

一、加大课堂监管力度,提醒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的必要性。

二、认真备课,多做题,精选习题。

6.单元教学反思 篇六

一、联系生活亲情导入,使语文课堂充满的生活味儿。

在复习过后,指导儿童看“情境图”,通过谈话引出有关声母。我问:爸爸带着一个小朋友去看什么呀?(看大佛)对,这就是“大佛”的“f ”,相机出示卡片“f ”指着图上的山坡部位,问,他们看大佛,要先爬一段什么呢?(山坡)这就是“山坡”的“p ”,出示卡片“p ”,这个小朋友看到大佛很好奇,就想用手去──(摸),这就是“用手去摸”的“m ”,出示卡片“m ”。这个时候旁边的大喇叭正在广播:“大佛是文物,我们要爱护文物,不要用手去摸!”这就是“广播”的“b ”,出示卡片“b ”。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小学生学得亲切自然。

二、把儿歌、游戏引入课堂,符合一年级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

在教学中多采用儿童乐于接受、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形式如游戏、儿歌、小组合作等,把游戏、儿歌等形式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在由读到写的学习过程中,轻松自如,使教学过程快乐而富有情趣。如两扇小门m 、m 、m 。一根拐棍“f f f ”。采用儿歌方式教学,易学、易懂、易记,使学习过程充满情趣,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充满智慧的设计,语文课堂上充满了人文气息。使小学生在学习拼音的过程中,受到了良好的人文教育。

三、培养一种好习惯,收获一生幸福。

在指导书写上,我十分注重强调学生的写字姿势,下笔的顺序,位置,并且组织学生观察我示范的过程,让学生比较书写得美观与否。本环节的设计从一开始就注意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好习惯,为下面的教学搭桥铺路,作好了铺垫。

要注意的是,教学挂图仅仅是提供了一个语言环境,只要孩子们能理解图意,引出b p m f 四个声母即可,不要在研究图意上花太多时间,以免喧宾夺主,把一节拼音课上成半节看图说话课。

要始终把准确拼读、正确书写字母、韵母作为重点。重点是培养学生准确的拼读音节的`能力。对音节,只要求能够准确拼读、进行适量描红、抄写,不要默写。()以减轻负担,保证重点。值得注意的是拼读要与识字、与发展语言结合起来,不能只是单纯技能上的训练。

7.单元教学反思 篇七

我的《人生难免有挫折》教学设计, 是广东版思想品德七年级 (下册) 第六单元当中的一节, 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挫折是人生中的正常现象, 明确挫折会因不同的态度产生不同的后果和影响, 让学生学会思考并能在挫折面前做出正确选择, 做一个敢于接受和直面挫折的人。

对于我来说在这堂课中教学收获很大, 从整体看教学设计是比较完整的, 将三维目标有机地统一了起来, 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培养。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陈亮也对本堂课作了这样的评价:“从教学的整体设计来看, 体现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注重了能力培养和知识支撑的有机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凸显。”

在导入新课时我利用了兴趣导入法, 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准备了一把剪刀和一个小盆景, 利用盆景和剪刀让学生产生悬念, 同时也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当我把小盆景拿出来的时候, 我发现学生眼前一亮, 非常好奇, 在学生好奇的目光下我用剪刀把小盆景中的小花枝叶剪掉。随着导入新课, 学生也跟随着老师的提问进入思考状态, “剪掉枝叶小花会怎么样呢?”学生开始争先恐后的举手, “会死去, 会更加茁壮成长, 会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等等, 一系列答案从学生口中答出。尤其是当我提问:“如果把小花的生长过程看成是你们的成长过程, 你会把这把剪刀比喻成成长过程中的什么?”时, “阻碍、挫折、磨难”等词语被学生迅速说出来, 反应强烈。在导入新课的设计上, 我抓住了七年级学生的好奇、活泼、思维活跃等特点大胆尝试, 努力创新, 在问题的设置上也凸显两难性, 如:“剪掉枝叶, 小花会怎么样?”这种问题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多方面思考, 不局限于一个思路, 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 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使课堂更加鲜活生动。

在感悟挫折这个环节, 我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 利用辩论这种形式, 设计“挫折对我们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这个命题, 主要是考虑是对学生的启发性和活动性。如果用传统的正反例子也可以达到让学生明确挫折会因不同人的不同态度产生不同影响, 但是这样就会显得很死板, 课堂不活跃, 也达不到让学生深刻体会这个问题的效果。利用正反双方的激烈争论, 将课堂交给学生, 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 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在辩论开始前学生被分为两个大组, 根据自己一方的命题采取分四人小组在规定时间内讨论的形式。当辩论开始时, 先由正方学生阐述观点, 然后反方学生阐述, 最后进入学生自由辩论。学生发言积极, 反应强烈, 在辩论中学生自主探讨挫折对我们来说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学生自己举例自己论证, 从自己、名人身上找例子或从生活中的事例中谈感悟, 正反双方时而侃侃而谈, 时而争锋相对,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这种辩论的形式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学习知识, 体会, 感悟挫折, 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更使学生的思维, 反应, 合作以及收集资料的能力得到了加强, 这是本堂课设计的一大亮点。

在本堂课的升华知识点部分, 我利用了感动宜宾16岁少年王万楹的故事, 将视频分为2段, 首先让学生了解王万楹的基本情况, 三岁残疾, 九岁丧父, 母亲重病, 家中没有任何收入来源, 在最困难的时候家中没有一粒米, 一滴油, 通过第一段视频学生能够很直观地看到王万楹经历的挫折, 同时思考:“如果你是王万楹, 你遇到这些挫折的第一反应时什么?”“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想我会大哭一场, 我会告诉自己坚强”等等。有了视频的铺垫, 学生的回答很有真情实感, 也为后面的在挫折面前应树立怎样的态度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第二段视频中, 看到了王万楹为了家里的生活自己学二胡并到街头卖艺, 利用卖艺挣来的钱给母亲买药让自己和母亲过得轻松一点。在学校王万楹没有让老师, 同学知道自己的情况, 他用自己的乐观与微笑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看了视频, 王万楹有哪些优点值得我们学习?”“同学们, 你从王万楹身上学到了什么?”这两个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心中豁然开朗, 贝多芬说过这样一句话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其实能不能战胜挫折关键在我们的心态, 只有在挫折面前积极应对, 冷静思考, 勇敢地直面挫折的人才能走出困境, 走向成功。在这个环节, 以学生生活逻辑为主线, 用新的课程理念来指导教学, 注意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 利用16岁宜宾少年王万楹的挫折故事为线索, 让学生体会, 感悟, 从内心中真正认识到面对挫折应选择坚强, 选择笑对人生并引导学生懂得在生活中学会勇敢的直面挫折, 达到了教学的预期效果。

每一堂思想品德课都是对教师的一次挑战, 它考验着我们能否真正的将德育工作进入到课堂, 真正让每一个孩子都用心去领略生活中的真善美, 真正地发挥学生老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我希望通过自己对课堂的一次次反思, 让思想品德课名副其实的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 让每一位孩子在课堂中愉快的学习和成长的同时也见证思想品德课与我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8.单元教学反思 篇八

[关键词]教学实践教学反思

高中新课程改革不仅要求教师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还要改变高中教师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学会挖掘开发课程资源,重新构建教学模式、优化组合教学内容,从而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以及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为了与高中新课程相适应,一个现代高中教师不仅要具备与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意识和课程能力,以及教学能力,还要具备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自我反思与批判能力。而这些能力的获得,要求教师要立足于教学的研究,利用自己讲台之主的权利,从教育实践入手,以自己的工作和教学为基础,在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反思等方面提升自己的水平,积极主动地使自己走向研究型教师。因此我认为加强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自身发展的好办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

下面我想以自己在最近参加的一次教学公开课为例,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的实施和教学成败的反思两方面谈谈自己的教学过程与体会,以求教于大家。

一、教学设计:

第一轮复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单元概述:

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随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接踵而至,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然而,面对强敌,中国人民英勇反抗外来侵略,积极探索复兴道路。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样,近代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压迫,追求民族独立,反抗封建专制,追求民主进步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单元核心内容]:

[单元基本线索]:

[高考展望]

近代中国史既是列强侵略史,又是民主探索史,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重点考查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和对中国的影响,对探索史方面,高考偏重考查其民主探索的历程(即不同社会阶级的救国方案)。

(一).中国近代史:(1840——1949)

一个形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两对矛盾: A、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

B、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

两大任务:

A、民族革命——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B、民主革命——求得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近代中国经历了晚清、北洋、国民三个历史时期:

晚清政府(1840——1912):

四次侵华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北洋军阀(1912——1927):

二次、护国、护法等运动;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国民大革命

国民政府(1927--1949):

国共十年对峙;八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

(二).近代前期的 侵略-抗争-探索-近代化(1840—1919)

1.多元史观解读中国近代史前期

近代化史观:人类历史是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历史, 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

重要事件有:

革命史观 :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

重要事件有:

2.对于伟人孙中山,站在不同的史学角度,会有不同的评价:

甲说:“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乙说:“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

丙说:“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

丁说:“他是中西方文明合璧的产物。

思考:甲.乙.丙.丁分别主要是站在哪种史观上对孙中山作出评价的?

(三)。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1. 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图表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大革命时期(1924——1927):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3.19世纪末20世纪初,先进的中国人各是怎样“走日本人的路”和“走美国人的路”的?结果怎样?后来中国共产党又是怎样由“走俄国人的路”发展到“走自己的路”的?结果怎样?说明了什么?

(四).单元小结

方法指导:

1、指导学生建立和构建历史知识结构,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知识体系。

2、指导学生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弄清其内涵,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等。

3、指导学生对历史史观的渗透和理解运用,如现代化史观、革命史观、社会史观、全球化史观的认识和应用。

4、指导学生将中国史的内容放到世界大背景中去分析和认识的方法。

(五).课堂限时检测

基础题:

1、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C)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B、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

C、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D、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2.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片断是(D)

①?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在南京江面的英舰上签订不平等条约②?洪秀全在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③?孙中山在南京主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次国务会议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④

3、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下列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不正确的是(C )

A、“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B、形式上是独立自主的,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的间接统治

C、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经济上是半封建

D、“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国家独立自主权

4.“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未经国民许可,签字誓不承认”,“还我学生,还我自治”这些抗议口号同时出现在(A)

A.五四运动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5. 1927年,国民革命最终失败。这里所说的“失败”主要是指? ( A)

A.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B.蒋介石、汪精卫背叛了革命

C.共产党内右倾机会主义占了上风D.工农群众的革命运动遭到挫败

高考题

6. 毛泽东曾在一篇文章中宣告:“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的主要标志是(D)A.抗日战争的胜利B.渡江作战与解放南京C.三大战役的胜利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7.“尽管他衣着简便,不事张扬,但蒋仍表现出一个征服者统领一切的气势,而不是和布尔什维克过于亲密的同志。他谨慎运用各种方式(包括布尔什维克主义)来实现其目标,只要它适合于‘中国是中国人的’口号。”美国《时代周刊》的这段报道,把蒋介石描述成(A)

A.民族主义者B.专制主义者C.自由主义者D.布尔什维克主义者

8.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B)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9.1851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伦敦的海德公园为万国工业博览会剪彩,充分展示了英国强大的工业实力,同时也昭示了英国对市场的需求,基于这种需求,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在签订的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需求的是(B)

A.勒索大量赔款B.协定关税 C.开放通商口岸D.割占香港岛

10.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A)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二、教学反思:

“‘反思性实践家’这一新型的专业形象,为我们重新界定教师活动及其专业性提供了珍贵的启示。”

提倡反思,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所强调的实践品格,教师能否通过反思,从众多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策略中,选择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道路,在整体上构建起一个多元化的课程文化氛围,是高中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最终决定因素。它要求教师把自我和教学活动的内容、形式、过程、结果等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

教学反思就是在教学过程完成后对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深刻反思,认识其中的优点和不足,记录自己的成长经历,促使教师更好的专业的成长。

正如美国学者波斯纳所认为的: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但反思,不单是一种习惯,一种方向,还是一种能力,一种本质,它贯穿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调控和反馈我们的教学。

下面就第一轮复习中对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复习课,具体谈谈反思些什么:

反思一——教学设计的反思

我认为对教学前的反思,是以以前的教学思考为基础,对即将实施的新的实践的目的和计划等的合理性进行思考,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具体体现在对教学设计的反思上:本节课的设计基于学生已经学过本单元知识,但弱于一个大跨度归纳和整合的前提下的学习,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一项单元知识整合的复习,所以我要做到:(1)对内容的处理,基本上做到详略得当,深入浅出,(2)课程内容问题化、主题化,(3)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4)利用时间轴理清时间线索。

现在想来,仍有做得不够详尽之处:(1)对导入环节的设定值得商榷,当然,导入方法可以很多,在此,我觉得本单元直接导入最好:让学生阅读单元概述部分,一边回忆单元知识,一边概括下面要思考的单元核心内容和单元线索,效果会很好。(2)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方法、方式重视不够,备课时,更多想到的是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而缺乏归纳对同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反思二——课堂教学过程反思

如果说教学设计体现的是教师的思维能力的话,那么课堂教学更多的是体现教师的应变能力,诊断、矫正能力,教师如果缺乏这些方面的经验,那所暴露出的问题将会更突出。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也反现了许多不足之处:对学生的点拨仍欠火候,有时学生表述了自己的观点后,教师没有进行明确的反馈;或者不能抓住师生思想碰撞的火花,来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

当然,从总体上,本课仍然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比较和谐、自然的交流,课堂教学气氛比较热烈,师生互动比教学设计上体现的还要好,相信,多些教学规范,多些教学机智,继续发扬关注学生的感知和注重课堂的呼应,可以营造更和谐、民主、热烈的课堂气氛。

具体做法处理得较好的地方举例如下:(1)在指导学生建立和构建历史知识结构,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知识体系的做法:在复习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图表时,我先展示和讲解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图表,然后要求同学们出示作业“中国近代史以时间轴方式描绘的知识结构图”,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各位成员知识结构图的异同点,通过一番探讨回答之后,老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归纳,第一类的学生做到了在时间轴上列出了这一阶段的时间点的重大事件,第二类学生做到了在时间轴上列出像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史、新民主主义革命这样的时间段的重大事件,第三类学生能在世界史的大背景下在时间轴上列出这一阶段的中外史的一个比较。在此,充分肯定了前面两类学生作业的基础上,特别对最后一类学生所完成的作业提出了表扬,依据是建立和构建起了完美的历史知识结构,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知识体系。到此,学生在情感上得到了极大的享受,自己的劳动得到了老师的肯定的同时也看到了比自己更高质量的作业,这可以激励他们在下次的学习中表现的更好。(2)指导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把握时,我采用的方法是概念复习试题化,明确要求学生掌握和理解像新民主主义革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样的重要概念,(3)在课堂检测部分,特色之一是题目由基础题和高考题两部分组成,对学生的检测目的非常明确,特色之二是我们学校很普通但很实用的是“课堂教学信息反馈法”,一目了然的可以发现全班的对错情况,这样老师可以高效且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评。

反思三——存疑

教学如同电影一样,是一种缺憾艺术,应该说,尽善尽美的课是没有的。综观整个教学,我认为这节复习课效果很好,因为这节课做到了专业性、综合性的处理很成功,对阶段特征、总体轮廓的概括较好;临场和随机内容的处理到位;老师的点评和指导很好的鼓励了学生;看似复习基础知识,实则渗透观点和史论,也就是答题注重史实,而不是空话,注重渗透了新的史观,很好的体现了高考的要求;复习时可以发现容量很大,但是结构很清晰,学生掌握的也比较轻松,而且学生能做到用史实回答相关问题。

但是,可以发现在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就本课而言,前面的很多论述都不是封闭的,而是解决了一些问题后又带出了一些新问题。我认为如果暂时考虑不清楚,不妨搁置,等待今后在实践中有新的收获和体验再加以解决。比如说在这节课中如何选取相关的知识点来体现本单元的重点那是有很大的难度的,因为在整个近代史的内容中重要的知识点有很多,如何整合好相关的内容可以体现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教师对教材的掌握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等,所以对这个问题的处理我认为可以用不断完善的方法来处理,随着教学经验的增长,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也会有变化的。

总之,教师在整个教学中,既是一个学习实践过程,也是一个反思过程,通过有效的反思,教师可以更清楚的认识自己,促进自己教学经验的积累和业务的成长,从而信心百倍地投入新的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佐藤学:《课程与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上一篇:高中地理心得体会下一篇:月亮说明文3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