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创新设计(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2024-11-01

《登岳阳楼》创新设计(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10篇)

1.《登岳阳楼》创新设计(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篇一

登岳阳楼(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题。

2、 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写作背景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二、 具体分析

1、 “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悲凉,早就听闻,现在才去,有沉郁之感,应和诗人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漂泊天涯等感触。也与结尾相合。

2、 赏析“坼”、“浮”二字。

“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景情

洞庭湖广阔无垠,烟波浩淼。诗人有不灭的济世的博大胸襟。

诗人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诗人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比起孟浩然的两句诗更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

3、 第五、六句写什么?

转写自己的凄苦情状。

4、 第七、八句写什么?

写诗人凭栏眺望北方,想到那长年不息的战火和涂炭的生灵,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又是忧国忧民的体现.

三、 总结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诗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忧患联系起来,把对寂寞的身世感慨和壮阔的自然景色相映衬,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

2.《登岳阳楼》优秀教案设计 篇二

教学重点:

1、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二、诗歌赏析

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三、总结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四、〖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五、〖链接

(一)写洞庭湖的佳句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二)岳阳楼的名联:

1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2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3洞庭西下八百里; 淮海南来第一楼。

4四面河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3.《登岳阳楼》创新设计(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篇三

《论语》选修

周而不比

第二课时

(课间播放朋友的歌曲)

(一)导入

好的朋友就像这一首首唱不完的歌……

朋友一词最早出现在……

《周礼地宫大司徒》:“五曰联朋友”

郑玄注:“同师曰朋,同志曰友”。

(板书)

友,甲骨文……

孔子很重视交朋友,《论语》中有很多精辟的交友之道,现在让我们简单的复习一下昨天的内容:

孔子择优的标准,齐背,(板书择友)

孔子择友的方法,(察友)

古人读《论语》的方法齐读

读法建议一

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程颐

归纳为落实文字读懂文章

读法建议二

凡看孔孟,且须熟读玩味。须将圣人言语切己,不可只作一场话说。--程颐

归纳为联系自己联系生活

(二)课堂分析

俗话说“相识易得好,久住难为人”,交到了朋友,我们还必须学会怎样与朋友相处。(板:处友)

孔子认为应该怎样和朋友相处,找出有关语句

大致有15.15;14.34;5.17;4.26;12.23

齐读,按照昨天学过的方法进行探究

探究问题一

1、古汉语中怨/憾/恨的区别

2、如何理解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3、之、忠的词义

补充资料:(幻灯片)

钱穆《论语新解》

敬之:此之字有两解:一,人敬晏子。人敬晏子,当因晏子之贤,不当谓晏子善交。一、指晏子敬人。交友久则敬意衰,晏子于人,虽久而敬爱如新。此孔子称道晏子之德。孔门论人,常重其德之内蕴……今从第二解。

白话试译:

先生说:“晏平仲善于与人相交,他和人处久了,仍能对那人敬意不衰。

4、5.17章的评读

补充资料:(幻灯片)

南怀瑾《论语别裁》《古文观止》上有一篇,辑自《史记管晏列传》,提到晏子的车夫,一天回家时,太太要求离婚。车夫问什么原因,他的太太说,我今天在门缝中看到你驾车载晏子经过门口,晏子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诸侯,还是简朴无华,自居人下的样子。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却显得意气扬扬、自足自满的样子。你竟是这样没有出息,不长进的人,所以我要离婚。晏子的车夫听了这番话,就马上改过,力学谦卑。晏子看见他突然一反常态,样子变了,觉得奇怪,问明了原因,晏子就培养他,从此立志读书,后来官拜大夫。从这个故事可知晏子有他了不起的地方,孔子尤其佩服他这个人对于交朋友的态度。他不大容易与人交朋友,如果交了一个朋友,就全始全终。

朋友之间的交往,多数人喜欢接交新友而轻慢故人,这也是人之常情。然而君子之交,依于礼义,重在相知,故淡如水。唯淡于水,故能长久。虽为久交之友,然不敢相忘,在于思朋友之德、感朋友相知之情,所以说才会“久而敬之”。

探究问题二

小组讨论:选择这五章中的任意一章,发表自己的看法?

探究问题三

读了4.26;12.23这两章,你是否认为

孔子很圆滑?如不是,又该如何理解?

补充资料:

中国文化中友道的精神,在于规过劝善,这是朋友的真正价值所在,有错误相互纠正,彼此向好的方向勉励,这就是真朋友,但规过劝善,也有一定的限度,尤其是共事业的朋友。--南怀瑾《论语别裁》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儒家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认为礼的运用,可贵之处就在于能和。以礼为美,以和为贵,但这个“和”必须“以礼节之”。按照不同阶层间的界限分别用“和”。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这两个章节的现实意义?

补充资料:

朋友之道,平等独立,不宜强加于人,即使忠言善告,也应适可而止;如不接受,也就算了,否则自讨没趣。这种“处世之道”,至今有用。但它之所以不仅是“处世之道”,因为它显现了作为本体的某种人际关系的具体的情理刻度。过此刻度则此关系不再维系。孔学中朋友之道最宜于现代的社会公德,即以独立、自主、平等的个体之间的关系为基础也。

--李泽厚《论语今读》

读法建议三

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程颐

归纳为领悟思想取其精髓

7、孔子提出了处友的各项原则,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

提示:为了辅仁(板:仁)

孔子讲择友也好,处友也罢(周),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有益于仁德的培养,不是为了结党营私谋私利(比)。因为这些处友的原则都是符合孔子的“忠恕之道”,符合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道的,故而,辅仁之功,取友为大。

结尾:

我们已经开始了《论语》的学习我们都在路上,可能坑坑洼洼,

但是我们相信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心灵激荡

总有一种情怀,让我们精神坦然

4.苏幕遮(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篇四

苏幕遮

景德镇昌江一中

【教学目的】

1.了解周邦彦的生平事迹

2.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品味语言

3.诵读课文

【教学重点】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

【教学方法】诵读、赏析、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人周敦颐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除了《爱莲说》,同学们还能想起哪些关于莲荷的诗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莲荷有关的词--周邦彦yàn《苏幕遮》

二、知人论世

周邦彦,字美成,自号清真居士,钱塘人,宋婉约词派之集大成者,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著有词集《片玉词》。

周邦彦的词作,讲究音律、句法、章法,在艺术表现上精雕细琢,追求精巧含蓄的词境。

羁旅愁思是周邦彦词作的重要主题,咏物也是周邦彦词作的主要题材,新月、荷花、梅花、梨花、杨柳等都是他吟咏的对象。

周词能够将羁旅愁思和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苏幕遮》就是一首将思想情绪与荷花风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

三、解题

“苏幕遮”,词牌名,原为西域传入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另度新曲,为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四、整体感知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1.注释

①溽rù,润湿、湿热。

②呼晴,唤晴,旧时有鸟鸣可占晴雨之说。

③侵晓,拂晓;侵,渐近。

④宿雨,隔夜的雨。

⑤清圆,清润圆正。

⑥吴门,今江苏苏州。

⑦长安,借指北宋都城汴京。

⑧芙蓉浦,有荷花的水边;芙蓉,荷花的别称。

2.译文

焚烧着沉香,以驱散闷热潮湿的`暑气。拂晓时分,鸟雀鸣唱,报告着天晴的消息,我偷听着它们在屋檐下的说话。初阳映照,荷叶上隔夜的雨水已经晒干,荷叶铺满水面,清润圆正,迎着晨风,亭亭玉立。

(看到这风景)我想到遥远的故乡,何时才能回去呢?我家在吴门,却长期旅居长安。五月时节,渔郎是否会想起我呢?我梦中划着一叶轻舟,荡入荷花塘中。

3.小结: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借吟咏雨后荷花,抒发对故乡及亲友的思念。

五、赏析、探究

1.上片写景,词人抓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

--画面清新自然,从容淡雅。(嗅觉:)五月盛夏的一个拂晓,沉香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听觉:)已是雨过天晴,鸟儿在屋檐下欢快地叫着。(视觉:)初升的太阳映照着荷花,雨洗后的荷叶清润圆正;微风过处,朵朵荷花亭亭玉立。

2.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与景之间关联密切。那么,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将景与情联系起来的是哪个意象?

--见景生情。

--风荷。词人从眼前的“风荷”联想到盛产莲荷的家乡,而“梦入芙蓉浦”。由写景到抒情,过渡自然不着痕迹。

3.在词的下片,诗人抒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那么他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用设问的方式,反写不知旧友“渔郎”是否忆我来表现自己对故乡及亲友的深深思念。这样写,不但把自己对故乡及朋友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细腻真切,而且不落俗套。

4.王国维说,“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个评价?

--这两句不事雕饰,风格简约,而荷之神态、精神跃然纸上。“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刻画得惟妙惟肖;“风荷”则把微风过处荷叶随风轻摇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了出来。“举”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风”造成了左右摇摆的力,“举”代表向上的力,荷在风中“举”,具有动感,尤见精神。

六、诵读提示:

1.上篇写景,整体格调活泼,诵读时候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注意词人的情绪变化:

“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

“叶上……风荷举。”视野开阔,境界清远,需中音中速,语势连贯,其中“风荷举”需重读。

2.下片抒怀,格调轻柔,如梦似幻:

“故乡遥……久作长安旅。”慢速,似喃喃自语;

5.《登岳阳楼》创新设计(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篇五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共有七课,每一课都围绕一个主题编排,所选择的语料主要是学习古代汉语的经典篇章,并具有很高的认识和鉴赏价值。《人和》选录四则短文,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孟子的“人和”思想。不仅从天时、地利、人和的比较中得出了人和最为重要的结论,而且还从一般的社会成员与统治者两个方面具体阐述了达到人和的具体办法。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好文言知识,还应深入系统地了解孟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从而提升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材处理

(1)、在讲授选文时,努力展示孟子思想的高度、深度、特色及其现代价值。

(2)、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概说的相关部分,以了解孟子及其文章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整体情况。

(3)、要联系到学生的现实人生问题。启发学生要有大的关怀“反求诸己”,不能满脑子想的都是自己,从自身寻找不能与人和睦相处的原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古汉语知识。

2、理解学习孟子寓言故事情节简练集中的特点。

3、理解深刻的寓意和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

了解孟子的思想及政治主张,理清论证思路,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体会孟子思想的进步意义,让学生懂得“人和”的实质及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个人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2、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孟子的思想,通过了解孟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孟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情境引入

一位印度国王曾让手下做样一个实验:将十只羊关在一间屋子里,然后往屋子里放一筐鲜草;将十条狗关在另一间屋子里,然后往屋子里放几块肉。第二天国王打开第一间屋子的门,发出十只羊都安然地睡着觉,而筐中的鲜草都己被吃光,国王打开第二间屋子的门,令他大吃一惊……十条狗都遍体鳞伤,满身鲜血,奄奄一息,而几块肉却都完好无损。国王不由得感慨:假如狗能像羊一样和睦相处,不仅不会受伤,还能享用美味的肉。确实,只有和,才能使人和睦相处,更好的生存。和,是生存的保证。

教学过程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导入:

由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导入,引用佛家禅语进行印证,点出主题,只有和,才能使人和睦相处,更好的生存。

教师讲授,引导学生归纳出主题。

学生听完故事后,回答提问。

明确学习主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分钟

朗读:

根据课后背诵要求,对于本章节重点要求的段落进行诵读。(带着问题考虑段落的分层。)

教师指导要求。

学生集体朗读。

培养语感,在朗读着理解文章的意思。

2分钟

分析:

课文语段1的分析,由同学们熟知的“天时地利人和”道理中进一步明确“人和”的重要作用。

教师提问,讲析中,加入介绍孟子层层递进的论证艺术。

学生根据幻灯片上的提问,从原文中寻找答案。

设问解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积极的思维活动。

5分钟

情境教学

发散课文中的关于“人和”的话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跳出课文,从社会、生活中寻找相关事例,联系到现实人生问题。

走下课堂,指导学生选择相关出发点,启发学生。

4人一组,确定主题后,运用多媒体网络,运用便捷的平台,搜寻相关信息。

积极引导学生的探究发现活动

8分钟

进行作品展示,让学生提交此次搜集的材料,与全班同学进行欣赏,让学生懂得“人和”的实质及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个人道德修养。

鼓励学生大胆将自己寻找的资料展示,这个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评点。

讲材料提交。

通过阅读内容的丰富性、多维性,辅助学生理解。

8分钟

分析段2段3:

讨论怎样做到“人和”?结合两个语段,总结出要点,明确是“反求诸己”“推己及人”。

教师引导学生,出示课件中的小故事,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理解。

4人一组,讨论后,总结,进行陈述,由学生互评。

通过老师点评和学生互评,让学生互相学习。

8分钟

最后对于本节课发表自己的意义,仔细总结,讲今天所学习的内容再次明确。最后倡导学生,利用网络论坛,发表此次学习的`心得。

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对于出现的一些问题给予及时的引导纠正,也从学生的谈话中了解本次上课的效果。

将本次学习后的心得,感言,放在论坛上,与全班同学分享,集思广益。

让学生通过了解孟子的思想,通过了解孟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5分钟

知识拓展

引导学生讨论的话题:(利用网络、寻找相关的例子)

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活字印刷术,出现不同字体的“和”,这是向全世界在展示我们的古老中国的千年文明,一个“和”自道出了华夏子女立身处世的原则,也道出了我们对美好社会的憧憬。

和平共处(各个国家、民族之间)

和谐(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和睦(家人之间,家和万事兴)

和气生财(生意)

和衷共济(面对困难的时候,地震、雪灾、奥运会)

6.《登岳阳楼》创新设计(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篇六

一、教学目的:

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情感。

2.通过对艺术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

2.难点:白描、对比等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顾《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几乎每一首诗歌都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下面让我们从他的《书愤》中一起感悟。

二、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现在浙江绍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为主和派所忌,任职期间多次遭到罢斥,晚岁闲居故里。

三、背景介绍: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四、解题:

书:书写;愤:愤懑、悲愤。

书愤:书写心中的愤懑、不满。

五、诵读:

1.聆听诵读。(多媒体)

2.学生自由朗读。

3.全班同学齐诵。

六、诗歌鉴赏:

1.学生逐句理解,教师小结。

⑴首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这是暗写他欲图恢复失地。“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

⑵颔联: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诗人用“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这两次胜利的战斗,可见他当年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

提问:“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他诗句吗?

明确:白描手法,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⑶颈联:说现在,抒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塞上长城”,点明诗人之志。“空自许”,跟“世事艰”照应,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

⑷尾联: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2.书愤之“书”:

首联--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颔联--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颈联--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尾联--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3.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

明确:悲怆中抱有期待。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4.为抒发诗人的悲愤,诗歌多处用到对比,试分析?

明确:这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成功,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

七、全班同学背诵。

八、总结:

一心报国却壮志难酬,这样的遭遇不只是一个人的,诗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有句话说“国家不幸诗家幸”,每当国家危亡时刻,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发挥到无人企及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在他的诗歌中,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游诗歌的灵魂。

九、作业:

1.比较:《书愤》与《登高》、《书愤》与《蜀相》。

2.搜集古今忧国忧民诗人的材料,写一篇评论性文章,500字左右。

7.《登岳阳楼》创新设计(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篇七

1、学会分析鉴赏小说人物形象;

2、培养初步的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1、研讨祥子的形象及其刻画人物的方法;

2、讨论祥子的悲剧意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黄包车的幻灯片)看到黄包车,我一下子想到的是老舍的《骆驼祥子》,黄包车是那个年代主要的交通工具,老百姓都叫它洋车,祥子为了有一辆自己的洋车,没命的拉车,攒钱,可他偏偏命苦,攒到最后也没能买上一辆真正属于自己的车。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旧中国的北京城,从西直门乘上祥子的黄包车,一路来体味人力车夫祥子挣钱的辛苦和坎坷的人生历程。本学期同学们已经阅读过《骆驼祥子》这部精彩的作品,并且也看过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因此,对这部作品大家一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急于拿出来和全班同学分享,现在我们就“‘名著’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二、回顾阅读课指导要求

㈠回顾小说的三要素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的核心内容;故事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历史;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㈡阅读小说应注意的几点:

⒈掌握情节,结合环境,分析人物,揭示社会意义; ⒉学习、品味语言,揣摩写法; ⒊阅读过程和方法的总结:

读作品,作笔记(摘抄、批注、后记、摘要、心得体会„„),提问题,再读作品,查资料,得观点,出成果(指写成小论文)。

三、时代背景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长篇代表作,创作于1936年。1930年老舍从英国回来,面对满目疮胰的祖国,作品的格调开始变得沉重起来,《骆驼祥子》就是他那个时期的作品。老舍(1899.2.3-1966.8.24),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满族正红旗人,北京人,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时候。老舍这一笔名最初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中使用,其他笔名还有舍予、絜青、絜予、非我、鸿来等。

8.《登岳阳楼》创新设计(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把握作品人物形象

2、分析诗歌主旨

教学重难点

分析诗歌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

路漫漫其修远兮,。

让学生说出上下句,教师补充介绍,多媒体显示答案。从这几句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忧国忧民的屈原,一个坚持真理,不遗余力去追求和探索的屈原,他的诗歌在那个时代遭到嘲笑,甚至围攻,而今却成了一面旗帜,在人类精神的上空飞扬,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屈原,品读《湘夫人》。

二、诵读课文

1、教师配乐朗诵

2、学生自由诵读

三、梳理情节

约会相约不见

赴会只见流水

想象美好生活

平静期盼等待

四、重点赏析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辛夷楣兮药房。

罔薜荔兮为帷,擗蕙≠饧日拧

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问题设计

1、湘君是个什么样的人?

2、湘君为什么要给湘夫人建造一座这样的宫室?

五、作者介绍

屈原出身贵族,早年深受楚怀王宠信。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合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在内政外交上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写作此文时屈原正被楚王流放在荒蛮的.沅、湘一带,处境艰难,心情忧伤,但仍然时时挂念国事,执著理想,期盼楚王能回心转意。

补充材料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屈原贾生列传》

六、主旨探讨

1、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

2、屈原身世悲剧的抒情诗。

3、社会人生中,一切执著追求而始终虚幻难得的种种现实境况。

七、课后作业

阅读屈原的作品《湘君》《橘颂》等

附板书设计

湘君湘夫人

屈原君王

人理想

9.《登岳阳楼》创新设计(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篇九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流畅地翻译全文。

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总结归纳法;比较法,通过前后两赋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归纳积累文言知识;与《赤壁赋》比较讲解,通过抓关键字句加深对作者人生态度的认识。

【教学难点】

苏轼儒、佛、道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走近作者,说说你对苏轼的认识。

三、写作背景介绍

四、温故知新,熟悉课文。

1.高一时我们学过苏轼的《赤壁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文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由此又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感叹?

明确:

2.听录音欣赏课文

五、朗读并分析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

2.结合注释串译第一段

重点字词提示:

步:既:尽:

顾①:顾②:已而:诸:

3.思考: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

4.“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写出了怎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

六、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课文,结合《学习与评价》进一步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分析课文

(一) 研习第二段

1.齐读,口译。

重点字词提示:

乃:上:履:f:披:危:震动:反:放:听:

句式:复游于赤壁之下。()

2.积极思考,分组合作:

(1)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

明确:

(2)本段写了哪些场景?

(3)此段抒发作者的.什么情感?

(4)如何理解:“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A.由秋入冬,

B.历史背景:

(二)研习第三段

1.齐读,口译。

注意字词:

适:东:西:

2.第三自然段写了什么?

明确:

(三)总结:

(以儒为主,融合佛老)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学习与评价》“课堂反馈”练习。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第一、二段)。

二、归纳文言知识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以待子不时之须

2.反而登舟

3.a而不答

(二)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1.是岁十月之望。

2.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3.曾日月之几何。

4.反而登舟。

5.予乃摄衣而上。

(三)词类活用

1.顾而乐之

2.草木震动

3.掠予舟而西也

4.横江东来

(四)重点虚词

指出下列“而”字的意义及用法

1.归而谋诸妇

2.悄然而悲,肃然而恐

3.摄衣而上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五)文言特殊句式

选出句式不相同的一句()

A、盖二客不能从焉。

B、问其姓名,a而不答。

C、复游于赤壁之下。

三、合作探究

(一)试从写景、抒情两方面比较《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不同之处。

提示:

1.找出两篇文章中写景的句子。

2.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分析景与情是怎样融合起来的。

明确:

(二)《后赤壁赋》的结尾描写了孤鹤,叙述了梦境,这些内容是否有特殊的含义,请谈谈你的看法。(课后练习二)

提示:结合“鹤”的特性,注重“孤”的意义,言之成理即可。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第二教材》“学习效果检测”练习。

3.预习《张中丞传后序》。

附《后赤壁赋》译文:

这一年的十月十五日晚上,我从雪堂步行出发,准备回到临皋去。有两位客人跟着我一道去,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完全脱落了,看见人影映在地上,抬头一望,看到皎洁的月亮,我们互相望望,很欢喜这景色,便一边走一边唱,互相应和。

接着,我不禁叹口气,说:“有客没有酒,有酒没有菜,月这么亮,风这么清,怎样度过这美好的夜晚呢?”一位客人说:“刚才黄昏时,我撒网捉到了一条鱼,很大的嘴巴,小小的鱼鳞,样子好象松江的鲈鱼。但是,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去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好酒,保存了好久了,拿它来准备你临时的需要。”

于是带了酒和鱼,再去赤壁下面坐船游玩。长江的水流得哗哗响,陡峭的江岸有百丈高;山,高高的,月,小小的,水位低了,原来在水里的石头也露出来了。才过了多久呀,以前风景竟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提起衣襟走上岸去,踩着险峻的山岩,拨开杂乱的野草,坐在象虎豹的山石上休息一会儿,再爬上枝条弯曲形似虬龙的树木,最高处我攀到睡着鹘鸟的高巢,最低处我低头看到水神冯夷的深宫。那两位客人竟不能跟上来,我嘬口发出长长啸声,草木似乎都被这种尖锐的声音震动了,山也发出共鸣,谷也响起回声,风也起来,江水也汹涌了。在这种情境中,我也默默地感到悲愁,感到紧张,简直有些恐惧,觉得这里再也不能停留了。回到江边上了船,把船撑到江心,听凭它漂到哪儿就在哪儿休息。这时快到半夜了,向周围望去,冷冷清清。恰巧有一只白鹤,横穿大江上空从东飞来。两只翅膀象两个车轮,黑色裤子,白色上衣,发出长长的尖利叫声,擦过我的小船向西飞去。

一会儿,我和客人离船上岸以后,回到家里,客人走了,我,也睡了。梦见一个道士,穿着羽毛做的衣服轻快地走着,走到临皋下面,向我拱手行礼,说:“赤壁这次旅游很痛快吧?’我问他的姓名,他低着头不回答。“唉呀!我知道了。昨天晚上,一边叫一边飞过我船上的,不是你吗?”道士回头对我笑了,我也惊醒了。打开房门一看,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

10.留侯论(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篇十

留 侯 论

课时编号: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1、掌握“王”“惊”“怒”等词在文中的活用情况和“见”“所以”的用法。

2、掌握“挟持”“所以”“可爱”“下人”“志气”等古今异义词。

3、理解作者“忍小愤而就大谋”的观点。

4、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升华深化的说理思路。

教学重点:1、掌握“王”“惊”“怒”等词在文中的活用情况和“见”“所以”的用法。

2、掌握“挟持”“所以”“可爱”“下人”“志气”等古今异义词。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升华深化的说理思路。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学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个人复备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高祖本纪》一文中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

姓,给r,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其中

的子房就是今天所学文章题目中的留侯,也就是张良。汉高祖给予他高度的评价。把他和

韩信、萧何并称为三杰(三驾马车)。张良为什么能赢得如此高的赞誉,他的身上有着怎样

的优点让高祖欣赏不已呢?宋代文豪苏东坡又是如何评价留侯张良的?今天就来学习这一篇

名文《留侯论》(也可以从“小不忍则乱大谋”这一成语当时的新意而引入课文的学习)

二、学生读课文,划出文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1、卒(猝)cù 然临之 2、刀锯鼎镬huò   3、虽有贲bēn育 4、倨jù 傲鲜xiǎn 腆tiǎn

5、肉袒tǎn  6、圯yí 上老人

三、翻译文中的重点字词:

1、 必有过人之节(节操)

2、 卒然临之而不惊(突然)

3、 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怎么)

4、 所以微见(现)其意者(表现)

5、 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互相)

6、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杀戮)

7、 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只是)

8、 郑伯肉袒牵羊以逆(迎接)

9、其君能下人(谦逊的对待))

10、遂舍之(放弃,之,代词,攻打郑国)

11、三年而不倦(厌倦)

12、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由折辱而引申为削弱)(挫伤)

13、非有平生之素(旧交情)

14、油然而不怪者(坦然)

15、状貌(形体、容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志向气度)

四、词类活用梳理:

1、臣妾于吴者(n-v 做奴仆)

2、油然而不(以之)怪者(意动,认为 ……怪)

3、此固秦皇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使动,使……受惊,使……发怒)

五、古今异义

1、人情有所不能忍(人之常情)

2、此其所挟持者甚大(抱负)

3、其身之可爱(可贵)

4、其君能下人(谦逊地对待别人)

5、必能信用其民矣(使……信服,为……所用)

6、油然而不怪者(坦然)

六、重点句翻译

1、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突然面临灾祸却不惊慌,无缘无故受到侮辱却不发怒。

2、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看他用来表现他的.心意的话,都是圣人和贤人互相劝戒的道理。

3、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

此固圯上之老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子房凭出类拔萃的才能,没有谋划像伊尹、太公那样计谋,却偏偏实施像荆轲、聂政那样

的冒险之举,妄图侥幸而求不死,这本来就是圯上老人最可惜之处。因此采用傲慢

武力

4、非子房其谁全之

如果没有子房难道还有谁能保全他呢?

5、见于词色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研讨课文内容

一、问题设计:

1、读课文第一节,说说作者所谈论的中心是什么?采用什么方法突出这一中心的?

(匹夫之勇和大勇者的不同表现对比,表明豪杰之士的过人之节为能忍)

2、从第二段文字出发,分析圯上老人出现的用意是什么?(抓重点句:且其意不在书)

简说有关张良的传说,指出第二节为破典引事,从而证明作者的独辟蹊径。)

3、读第三节,从文字中可以看出一个人成功要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提示:研讨重点语句“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之计谋,以侥幸不死,

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明确:首先要有杰出的才能,其次要有过人的气度。(突出了作者对“贤而能忍的重视”)

补充引导:张良存在的不足是什么。

补充说明,张良只具其一,未具其二,是以老人教之。从而得出一个观点,忍小忿而就大谋

4、分析课文第四、第五节:

问题:A、疏通两个人物事例中的文字。并用“活国/复国”加以概括

B、研讨:结合上文“太公、伊尹”和下文中的“高祖、项羽”,说说论及这些人物对表现文

章中心的作用?(正衬和反衬,有力地证明了能忍则成大事,不忍则坏大事的道理)

5、研讨:太史公的猜测之误,对表现张良以及文章的中心有什么作用

明确:张良名显天下,不是因为魁梧奇伟,而在于贤而能忍并成就了大业。

再一次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二、巩固练习

1、词类活用梳理:

(1)臣妾于吴者(n-v做奴仆)

(2)油然而不(以之)怪者(意动,认为 ……怪)

(3)此固秦皇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使动,使……受惊,

使……发怒)

2、古今异义

(1)人情有所不能忍(人之常情)

(2)此其所挟持者甚大(抱负)

(3)其身之可爱(可贵)

(4)其君能下人(谦逊地对待别人)

(5)必能信用其民矣(使……相信,为……所用)

(6)油然而不怪者(坦然)

三 :布置作业

重点句翻译

1、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突然面临灾祸却不惊慌,无缘无故受到侮辱却不发怒。

2、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看他用来表现他的心意的话,都是圣人和贤人互相劝戒的道理。

3、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

圯上之老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子房凭出类拔萃的才能,没有谋划像伊尹、太公那样计谋,却偏偏实施像荆轲、聂政那样的

冒险之举,妄图侥幸而求不死,这本来就是圯上老人最可惜之处。因此采用傲慢武力

4、非子房其谁全之

如果没有子房难道还有谁能保全他呢?

5、见于词色

附:板书设计

(板书一)

豪杰之士,有过人之节(忍): (提出论题)

举留侯事论证               典故:圯上老人授书

(阐释论题)

破典:且其意不在书       授“忍”(翻出新意)

叙史深化论题                盖世之才       能忍 (成功条件)

(论证论题)

(板书二)

(做法)        (作用)(原因)

举例论证论点 郑伯   肉袒牵羊以逆       活国

(论证论点)                                      能忍

勾践   卧薪尝胆           复国

文本框: 一字立骨       (映衬)                     ==== 强调“忍”

高祖   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败亡    不能忍

(对比)

项羽   轻用其锋           胜利     能忍

(突出论点) 史公之疑魁梧奇伟            (出名原因)

(对比)                     盖世之才,过人之节 ==== 突出“忍”

实际情况 状如妇女

上一篇:保密自查报告下一篇:北大法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