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实验能力培养

2024-10-27

初中化学实验能力培养(8篇)

1.初中化学实验能力培养 篇一

初中学生生物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

位邱初中李风敏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便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为此,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我首先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采取以下不同的组织形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一、模拟实验。操作时边讲要点、边作示范,学生边模仿操作。

二、实验演示。1.演示物品应放在具有一定高度的演示桌上,演示材料应有足够的大小,实验的操作过程、实验现象必须使全班学生都能清楚地看到。如过小,例如水螅的运动,就应使用投影器放大或分组演示。复杂的实验应先画好图解,增强演示的直观效果。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的详细过程、实验现象,学会正确观察。演示时,教师首先要注意消除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因素,演示桌上只能放与演示有关的材料和用具,不必要的东西应收起来。第二,教师应不断地利用讲解和谈话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演示前要向学生阐明实验的目的,怎样解释看到的现象,演示结束后启发学生作出结论等。第三,教师要注意实验操作的精确性。

三、强化表象思维。一个成功的实验,会留下深刻的表象,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实验过程,从中获得生动形象的表象。第一步诱导学生通过实验或演示,从中获得生物表象;第二步通过形象思维形成典型表象;第三步把典型表象表达出来。

四、开展课外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堂实验教学是不够的,还要尽可能地开展生物课外活动,让学生对植物、动物、环境污染、人口问题等进行调查、研究,使他们有机会自己设计完成实验。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大量实验,培养了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能力去观察问题、分析解决问题,从而主动获得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动手能力。

2.初中化学实验能力培养 篇二

一、实验教学中教师的地位

1、教师的态度和对创新教育的理解。

教师在教学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因此, 教师对待实验教学的态度直接决定了学生对待实验教学的态度。有部分教师认为只要学好理论, 实验做不做没关系, 也有的教师认为只要实验现象明显, 操作规范与否不重要。这样直接导致了学生根本不重视实验, 不注意操作的规范等。因此, 在实验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的态度显得尤为重要。

2、没有创新型的教师就没有创新教育。

创新型教师的基本要求: (1) 应为人师表; (2) 启迪思维, 开发创造力; (3) 具有促进学生创新和个性发展的能力; (4) 是知识的传播者、智力资源的开发者以及心理健康的指导者; (5) 具有较强的实验操作能力, 能通过自己设计实验, 进行科学探究,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整个教学过程中, 我们教师要不断创新, 不断学习, 努力使自己成为创新型教师。

二、优化教学过程, 培养创新能力

1、营造具有民主气氛和科学气息的环境。

“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教师是教学的“促进者”, 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师生是学习的“共同体”。我们要废除传统的师道尊严、唯我独尊的思想, 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生在民主的、欢快的、生动的氛围中, 与教师思维共振, 心灵相通。

2、加强实验教学, 重视研究性学习。

化学实验贯穿于化学教学的全过程, 实验本身就是一种探究性活动, 具有创造性。因此, 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尤为重要。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做到: (1) 重视观察, 激发好奇心; (2)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 对课本的部份实验进行改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4) 重视研究性学习,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要求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自主设计方案, 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

另外, 部分演示实验可改为学生实验, 让他们自己动手, 自己提出问题, 自己查找原因。这样, 通过探索和追究, 就更能充分培养学生探索问题, 研究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激活实验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如何在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这是我们中学化学教实验器材演示, 对粗细、松紧、长短不同的弦发出的声音进行对比, 很容易研究音调与物体的振动关系, 这样效果既明显又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三、加强学生实验, 培养学生实验技能

学生实验更能形成学生实验技能, 加强学生实验的动手操作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实验多以测量性、验证性实验为主, 根据教育学心理学观点, 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过程, 而在于通过某种活动促进学生在行为上发生某些重要的变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 获得的知识印象会更加深刻。如:初三物理“冰的熔化”, 要求学生将测量时间和测得的温度记录在表格中, 把实验数据记录在坐标格中做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实验数据和图像, 分析、归纳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的特点, 这也是教材第一次要求学生画图像, 整个探究过程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又如初三物理“伏安法测电阻”一节, 实验后, 教师马上提出“如果该实验缺少一个电流表 (或电压表) 而给一个定值电阻, 你能设计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1、重视实验“观察”, 打好创造基础。

教师对每一次演示实验都应制定相应的程序和方法, 根据学生实际, 预见学生实验的缺陷, 精心策划, 富有启发性的引导措施, 变简单的实验“观看”为“观摩”,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

2、强化分组实验, 增加创造体验。

传统的实验教学是教师做学生看, 这样, 学生缺少参与意识, 很难调动起积极性, 发挥不了他们的主体作用, 学生的独立操作、创造等方面的能力难以得到培养。分组实验, 学生独立操作, 动手动脑, 共同探讨分析, 从中体会快乐和成就感, 增加创造体验。

3、适当增加一些探究性实验, 激活创造性◇思维。

传统的化学实验是教师事先安排好, 学生

只须“照章行事”, 这样学生往往会失去对实验吴显的“神秘感”和探究欲望, 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洪因此, 教师应多设计一些探究性实验, 积极创设

情境, 多方位多角度观察、思考、探究, 从而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独立性。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验活动,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细订计划, 循序渐进。

课外实验活动应根据学生知识、技能和发展的实际, 认真仔细地制订相应的活动计划, 循序渐进, 尽可能符合学生思维、能力, 并强调智能与情商的可持续发展, 以满足学生不断提高的体验要求,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形成刻苦探索, 不断进取的优良品质。

2、精心指导, 形式多样。

化学课外实验内容丰富多彩, 教师在选择其内容时, 既要注意科学性、新颖性、创造性, 又要重视实验内容的多样性。实验过程中, 既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发展, 又要有所侧重, 以满足不同的情境体验。

3、由“课本内”到“生活中”, 开阔学生视野,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发现问题, 进行科学探究, 联系生产实际, 学以致用, 激发学生对未知领域的热爱和神往。

总之, 化学实验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 是体现人的认识过程从思维到再创造的最生动典范。化学实验中只要我们努力创设实验设计环境, 鼓励学生以积极求实的态度, 刻苦钻研的精神, 敢于提出问题, 大胆假设, 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唤起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出一个电路, 测出未知电阻吗?”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思考, 积极设计电路, 亲手做实验, 探索出测未知电阻的方法。

四、课后小实验拓展创新

现有物理教材课后有许多有趣的小实验, 如教材中的:测自己的步行速度、真空不能传声、制作橡皮筋测力计、楼梯电灯开关、利用电能表测家用电器的电功率、自制电磁铁等, 这些小实验的内容紧密配合教材正文, 源于教材, 取材容易, 贴近生活, 直观明了, 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学生在家中自己设计, 自己找实验器材, 自己动手完成, 既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帮助物理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又能加强物理与生活、生产、社会的联系, 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 还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培养创新精神。

随着物理课程改革的稳定推进, 物理教师应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大力加强和优化物理实验教学, 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又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3.初中物理实验能力的培养 篇三

1 实验要解决的问题及实验结论

本节课在掌握了测物体浮力大小的方法上,进行“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同学们会提出以下猜想:①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②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③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的密度有关;④可能跟物体的形状有关;⑤可能与物体的重力大小有关.

由于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比较多,在设计实验过程中应该采用控制变量法,即让研究的物理进行变化,其他因素保持不变,观察浮力的大小与该因素是否有关.进行实验时,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被测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如图1的A图.验证猜想①时,把被测物体放入图1水中的B—C—D的位置,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逐渐变小,说明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越大时所受到的浮力越大;验证猜想②时,把被测物体放入图1水中的D—E的位置,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说明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无关;验证猜想③时,把被测物体放入图1水中的E—F的位置,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同,说明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的密度有关,物体浸入液体的密度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验证猜想④时,利用橡皮泥容易改变形状,并且能保持它的质量和体积都不变.把被测物体做成不同的形状并放入图1水中的E—G的位置,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相同,说明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无关;验证猜想⑤时,把两个相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分别放入图1的D图的位置中,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相同,说明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力大小无关.

2 归纳实验结论的分析

实验结论的归纳可以分为相关性、定性和定量的归纳三种.对于相关性结论的归纳只要根据现象与数据,得出某因素与研究的物理量有关还是无关的初步结论.分析图1中的B、C、D,说明浮力大小跟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分析图1中的E—F,说明浮力大小跟液体密度有关.

定性归纳是根据现象与数据的变化,得出某因素与研究的物理量之间有没有甲随着乙的增大而增大或者甲随着乙的增大而减小的中级结论.一般,要纵向(或横向)分析实验数据及实验现象(或相关条件),确定研究的物理量与其中某一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为了探究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选用了相同的圆柱形物体,进行了图1所示的实验,得到的实验数据如表1.

分析表中的实验数据,得到的实验结论是: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物体浸入液体中受到浮力的大小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当物体完全浸没在液体中时,浮力的大小不变.

4.初中化学实验能力培养 篇四

生物教研组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㈠选题背景:

传统生物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生物知识的传授和解题方法的训练,某些新知识的学习,虽然也借助于实验引入,但往往在处理实验时,忽视其所蕴含的思想性、探究性和发展性的功能,造成教师的讲实验与学生的记结论,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技能,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鉴于上述现状,我们要加强初中实验教学,尤其是注重在教学中挖掘典型实验,多进行探究性的实验的研究,为学生构建开放、宽松的学习环境,从而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移植应用能力、探索实验新现象等探究能力,具有现实的实践价值,也对课堂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㈡选题意义:

生物实验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环节,天然地具有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功能。课题的研究就是在遵循基本科学知识的前提下,把实验作为提出问题、探究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按新课程的要求,剖析典型实验的探究过程,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改变过去传统的讲授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将本来单调的演示实验变为生动活泼的探究式实验,将学生的被动听课、“看实验”转变为主动探索实验原理,设计实验过程,主动地分析归纳和总结,提高实验的智力价值,从而让学生从模仿创新开始,逐步发展到独立的原创创新,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实验技能,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达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目的,以适应当前生物学科中素质教育的需要。

本课题针对生物中的典型实验进行研究。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剖析典型实验,引导学生学会探究过程,从而培养探究能力,并合理评价,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自主化。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1.探究能力,包括以下内容:观察现象并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猜想、形成假设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制定探究计划、进行设计与实践的能力;科学解释和评价的能力;表达与合作的能力。

2.典型实验,在本课题中界定为:探索性实验。是指探索研究对象的未知性质,了解它具有怎样的组成,有哪些属性和变化特征,以及与其他对象或现象的联系。简单理解为运用一 些已经知道的外部因素去研究一些我们未知的东西,然后得到一个产生的结果,这个结果就是我们探索的结果。

三、课题研究目标:

①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对生物中的典型实验的探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②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实验探究活动,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③通过课题的研究,更新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及做法:

㈠用典型实验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的体验探究过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初步具有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

①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提问”,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提问”是学生进行探究的动力。鼓励学生多提问,改变“教师问学生答”呆板的模式,变“学答”为“学问”,活跃思维,培养探究能力。

②借助依据,鼓励学生“猜想”,培养学生形成假设的能力。在设计中有意识的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猜想,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

③师生互动,指导学生“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放手让学生进行开放性操作,使操作不仅成为获取知识的途径,更重要的是使操作成为培养探究能力的源泉,让新知识在操作中产生,让探究能力在操作中培养。

④领悟过程,鼓励学生“奇思妙想”,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对学生奇思妙想的及时鼓励,使那些善于动脑的学生真正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

㈡借助典型实验进行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剖析,讲清一类实验的操作内容,阐明一类实验规律,在剖析、总结、归纳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①引用典型选题,把握原理,多方求证。选用贴近生活,有现实意义、具有开放性的题目,本类研究注重学生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探究的乐趣,达到提高探究能力的目的。

②改进和重设计典型实验,挖掘内涵,形成思路。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提出新问题,探讨不足,寻找弥补不足的新方法,对实验写出详细的方案,让学生多方面探索知识、概念的形成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㈢根据课堂教学案例的设计,制作适合课堂教学的典型实验课件,辅助课堂教学。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2.《生物课程标准》的设计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标准》提出了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六、课题研究可行性分析:

㈠人才条件有足够保证。课题主持人刘焕升是中学高级教师,长期从事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经验丰富,先后承担多项课题研究,理论水平很高;其它成员都为中学一级教师,教科研能力强,先后发表论文多篇,都有很强的开拓创新精神。

㈡经验积累丰富。我校在上级教科研部门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课题实验和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㈢教学设备齐全。作为省规范生物校,学校在教学硬件和软件上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办学条件优越。

㈣研究的保障措施:

①加大领导力度。学校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课题研究,组织相关人员,围绕本课题积极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和调查研究工作。

②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参与研究的教师的素质。

③建立健全研究制度。定时间、定地点、定研究内容,保证研究的有序开展。④学校设立课题研究基金,全力保证研究工作的开展,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七、课题研究的原则:

①主体性原则。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创设一种开放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究问题的主人。以全体学生的参与为原则,以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为目的。

②创新性原则。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勇于创新,勇于突破传统教学的种种束缚。③开放性原则。即把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起来,让小课堂走向大社会,将“大社会”引进小课堂。

④激励性原则。培养学生学会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积极向上的情感,磨炼学生坚强的意志,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用科学理论设计实验,从实验中探索总结内含的生物知识、原理,加深对生物知识的认识。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研究:

①理论研究。学习有关教学理论,依据现代教学和认知心理学理论,构建与教学模式匹配的教学策略。

②文献法。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国内外本课题研究进展的情况,为本课题的实证研究提供经验和理论指导。

③经验总结法: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积累素材,随时修改、补充和完善操作措施。

④行动研究法:调查、了解、分析实验前后课堂教学的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探索实施有效操作策略,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⑤案例研究法:通过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代表性的典型实验案例,进行观察、分析、反思,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积累教学经验。

此外,我们还将结合课题研究实际,采取问卷调查法、谈话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九、课题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及措施:

㈠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有关教育创新要求的理论。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是在学生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这就需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有关教育创新要求的理论。

①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②意识到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基础,解决科学问题常常需要作出假设。③意识到科学探究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④意识到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实验、调查,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⑤体会到科学探究需要正确地表达、需要与人交流和合作。㈡用典型实验设计教学活动。

①主题的设计要紧密联系生活,要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也可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

②变讲授式为探究式,深入挖掘实验的原理,将知识形成过程重新展示给学生,引导他们分析、假设、论证,探索生物学科的探究方法。③面向全体学生,并关照个别差异。

④注重实践运用。新课标中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改为“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强调的是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机械的应用,所以教师设计的选题,不仅要有利于巩固、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⑤充分挖掘并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足够的支持。㈢辨证地处理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的关系。

①提高素质,驾驭课堂。时刻关注学生参与,教师要随时进行调控,而不是放任自流。②积极探索,注意引导。课题的顺利开展是以全体学生的参与并积极主动的探究为前提,教师要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去做,给他们构建开放的空间。

③对学生探究活动的评价方式。

新课标指出:对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教学实践中,可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等评价方式。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十、课题研究的过程: ㈠课题实施步骤及设计

1、课题准备阶段(2010年10月——2010年12月)①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和研究计划。②学习相关理论,着手搜集相关资料。

2、课题研究阶段(2011年3月——2011年12月)①确立探究的典型实验。

②按照教学进度,对典型实验进行研究。③形成有关典型实验的案例。

3、课题总结阶段:(2012年1月——2012年5月)

撰写课题结题报告,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做好结题材料的整理和汇编,全面展示结题成果。

㈡预期结果:: ①形成研究报告 ②典型实验案例汇编 ③课件证书等形式。

㈢课题组主要成员名单:成员:鹿翠萍

5.初中化学实验能力培养 篇五

【摘 要】当今中学化学教育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研究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的训练,这一模式必须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是中学化学教学的中心环节,只有把化学教学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结合起来,才能培养有创造能力和科学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完成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最终转变。【关键词】观察 实验 思维 创造 能力培养 方法

初中化学是一门到初三才开设的新课程,内容浅显而且较少,是学生化学知识的基点,因此,初中化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应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在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育需要探究的重要课题,目前不少学校仍以应试教育为主,为了抓学生的升学率和合格率,不断扩大加深知识,增加难度,打“题海战术”,忽略了对学生素质、能力及方法的教育,使不少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抓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各项能力,培养真正的化学人才,而不是一部“应考的机器”。下面将从四个方面来谈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是人们有效探索、认识事物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手段,是人们顺利掌握知识、完成某种活动的基本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可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应从三个方面入手:

1、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任何一个实验都有它的目的性,观察前教师应注意强调该实验应重点观察的地方,由于初中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观察方法,有时候往往只被某一方面的现象所吸引,而忽略了对其它方面的观察,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应正确引导学生全面仔细观察现象,从而达到用实验结果分析解决化学原理的目的。如做白磷自燃的实验时,引导学生观察固态白磷产生白烟、熔化、自燃、发光、放出浓厚的白烟的变化过程,学生往往只注重观察白烟而忽略了白磷的熔化和发光,因此实验前应向学生强调、引导、培养全面的观察能力。

2、在实际观察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在观察方面也存在个别差异,教师应针对学生观察的个人特点,给予不同的训练,要引导学生由近及远、由大到小、由外表到本质、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由静到动地进行观察。

3、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从大量现象的观察中归纳同类事物的特征,总结有关事物表象的简单规律。因此,在观察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有计划按顺序地做好观察记录,同时要对结果进行分析,作出总结,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汇报观察成果,这样才可以巩固观察的效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实验能力的培养

化学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是作为学生探索发现、验证知识的手段,实验能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情境,使学生自身的智力、能力、意志品质获得尽可能多的发展,化学实验在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学会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较熟练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崇实、求实的科学态度,严谨的科学作风,实验研究的科学方法,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具有特殊意义。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应从以下四方面努力。

第一、培养使用仪器和药品的能力。使用仪器和药品的能力是化学实验操作的基本功,必须学好、练好,要利用一切可以动手练习的机会,如分组实验、随堂实验、课外小组实验以及由同学们自己安排的家庭小实验。因为只要是亲手做的实验就必然会涉及到仪器的使用和药品的取用,只有这样,才可以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第二、实验基本操作的能力,中学化学实验中涉及到的基本操作主要包括溶解、振荡、搅拌、加热、过滤、倾倒、蒸发、结晶、溶液的配制、仪器的配制及气体的收集等。这些基本操作要达到“学会”和“熟练”的程度,都需要经过有计划、有步骤、反复多次地练习和实践。

第三、实验设计的能力,实验设计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设计的实验方案要充分注意到“现象明显、操作方便、程序合理、安全可靠”这一基本要求。如:在学完H2、O2、CO2三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后,可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实验室制取并收集甲烷气体的方案:CH3COONa固体和NaOH固体在CaO作催化剂并加热的条件下反应可产生一种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的甲烷气体。或用“实验方法”证明鸡蛋壳中含有碳酸盐。

第四、实验记录和总结的能力,实验的记录主要用于学生的独立操作的实验活动中,学生的分组实验则是让学生独立操作、获得技能的最主要的途经,做实验时,引导学生坚持做到“四带”和“四勤”,所谓“四带”即“带书、带笔、带记录本、带预习报告”。所谓“四勤”就是要勤动手、勤观察、勤记录、勤思考。记录观察时,一定要记录真现象,凡实验不成功的要把实际情况记录下来,查找失败的原因,重做,反复做直到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填写实验报告时不能弄虚作假。

三、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习的过程亦是思维活动的过程,思维是智力活动的核心,学习中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再回到感性的解决问题阶段,靠的就是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通过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久而久之,良好的思维能力的形成就会促进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应从以下方面下手。

1、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某一学科有了兴趣,才能认真学好它。初中化学是学生化学知识的基础和前提,学生以前从未接触过,因此,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就应从第一节课开始,在第一课上,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些简单有趣的化学实验,如“鸡蛋跳舞”,“清水写红字”,“纸花变色”等都是一些很好的实验题材,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提出思考性的问题,创造良好的思维气氛和环境,让学生积极思考。学源于疑,疑则思,思则明,明则进,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教师在化学课堂中适时、合理地运用设疑,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开拓学生思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1]如在讲《CO2的性质和用途》一节时,先提出这样一组问题:“①在电影和电视里,你常常看到一些云雾缭绕的幻境,它们是怎样拍摄出来的?②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前,为什么要做灯火实验?③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为什么会出现浑浊现象?”

3、运用对比联想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关键是要抓住问题的比较点,类比点“并联”。如三种气体的制取,酸、碱、盐的性质等。

4、运用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学习Cl-、SO42-、CO32-的鉴别方法后,不妨给学生布置这样一道实验习题:现有三瓶无色溶液分别是NaCl溶液、Na2SO4溶液和Na2CO3溶液,应怎样通过实验来鉴别它们?学生整理出的实验方案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用AgNO3溶液和稀硝酸根据产生的不同现象鉴别出NaCl溶液和Na2CO3溶液,现象不明显者原溶液为Na2SO4溶液。

第二种:用BaCl2溶液和稀HNO3溶液根据产生的不同现象鉴别出Na2SO4溶液和Na2CO3溶液,无现象者原溶液为NaCl溶液。

第三种:先用盐酸鉴别出Na2CO3溶液、再用BaCl2溶液鉴别出Na2SO4溶液和NaCl溶液。

第四种:先用酚酞溶液鉴别出Na2CO3溶液,再用BaCl2溶液鉴别出Na2SO4溶液和NaCl溶液。

究竟哪种方案最科学,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其步骤的多少,现象的明显程度等最终确定第二种方案为最佳方案。教师应通过这些方法,运用各种手段,启发学生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经常性的锻炼。

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培养创新人才靠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对教育提出的时代命题,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不断实施创新教育,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应该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呢?

1、正确引导、培养创造性意识。根据创造学理论,创造是人类最伟大的永恒的潜能,创造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才能,为了“打破”创造的神秘感,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让学生形成“大胆求异”的习惯,挖掘学生的创造意识,如用石墨和可乐瓶制作简易的水电解器进行电解水实验,自制简易装置制取H2等实验。应多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求同求优的思维训练。

6.初中化学实验能力培养 篇六

初中化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踏水镇中学 刘志军

初中化学由于是新开设的学科,很多教师非常注重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积累,这无可厚非,也很有必要。但教学实践也证明,有些学生记得很多,但越学越困难,反映在记住的知识不会用,特别是对下册的酸、碱、盐部分的学习感到困难重重。在考试中表现为读不懂题意,实验探究题要么无从下手,要么答非所问,严重刺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究其原因,无非是学生对知识学得太死,学生能力不够所致。这与教师在平时教学中重知识落实轻能力培养密切相关。学生能力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因此,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中,随时都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具体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知识与能力并重

知识的落实与积累非常重要,它是形成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的积累和支撑,能力的形成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但光有死记的知识,没有能力,所记的知识将成为僵死的教条,不会用的知识是无用的,或根本谈不上是知识。所学的知识是要用的,而运用知识靠的就是能力。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才能将死的知识学活,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同时又是形成和强化能力的过程;有了能力,才能更好地学习新的知识。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学中,牢记并始终贯彻知识与能力培养并重的教学理念,将这种理念融入教学的每堂课,每一个环节;只有做到了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并重,我们的教学才算是成功的,才是对学生负责的态度。

二、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逐步形成

有些教师认为,学生知识掌握多了,能力自然就形成了,其实不然,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能力是需要在平时教学中逐步培养的。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要将学生能力培养放在突出位置。因为知识的记忆短时间可以完成,但能力的形成需要在平时逐步形成。如我们在做实验时,不能光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住实验现象和操作注意事项,还要注重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几个过程。尽量引导学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和注意事项的理由,联想具有相同现象的实验,从中找出规律,提出一般结论。再如,在概念教学中,要让学生比较一些概念间的相似性和特点,能运用它们来区分具体事例。在进行性质教学时,要让学生小结不同物质的组成、性质的异同点,得出一般结论。在化学语言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化学式的书写方法,并不断强化巩固,找出书写规律,熟悉物质的命名方法,各反应类型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律等。每一章节学完后,让学生写出章节小结,归纳本章节所学内容及学习体会,先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将优秀的小结进行表扬并张贴,以便同学们借鉴和学习。这样既培养归纳了学生的总结能力,又使学生有了成就感,培养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同时,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收集有代表性的习题,整理出来供大家选用。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和培养,让学生真正形成学习化学和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组织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系。这两者看起来好象是不相干的问题,实际上组织教学是能力培养的保证,如果组织教学没有搞好,学生精力不集中,不能跟随老师的引导,不能主动地思考问题,能力培养就无从谈起,知识无法真正掌握。所以教师要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将学生的心收回课堂,(论文范文 )让他们跟随老师的节奏,听从老师引导,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师生积极配合是一节课成功的.具体表现和保证,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保证。如何组织好课堂教学是教师的首要任务,也是一门艺术。

2.教学方式与能力培养密切相关。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的是陈述语进行描述和讲解,只是教师说,学生听,其实这种没有反馈的教学方式效果是比较差的。学生因为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能主动思考问题,所学知识很快就会忘记。由于不能将其中的道理想通、想透,听起来好象懂了其实没有真正懂,结果是不会做题。更为严重的是长期被动地学习,养成了吃自来食的习惯,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学习方法得不到落实,不会主动地去学习,只知道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书不知道怎么看,就象看小说一样;复习不知道做什么,这是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归根到底是旧有的教学方式带来的后果。因此我们上课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设计时,要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几个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充分思考、讨论得以解决。学生这样学得的知识才是他自己的。在书上能找出答案的,让学生通过阅读自己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和归纳总结能力;这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能让学生主动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不至于上课无所事事,开小差,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3.回答问题时,个别抽答更重要。让学生个别回答问题有很多优点:第一,可以让学生集中精力,因为他们害怕抽到自己,不容易开小差;第二,集体回答时,有很多人都是从众,不懂也跟着回答,不能暴露问题。第三,个别回答,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相互补充,使问题更清晰,学生印象更深刻;第四,有些问题可能获得多种答案,既能让学生开动脑筋,又能让学生开阔思路,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好处,也可以及时纠正思维的偏差;第五,很多学生为了回答问题,会主动地去查阅资料,看书预习,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四、能力培养与学科育人

学科育人也很重要,当学生真正喜欢上了化学,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与化学相关的问题,认真地去钻研化学知识,特别注意身边的事物,将所学的化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7.初中物理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 篇七

一、目的性

观察的目的性是指善于组织知觉活动达到预期观察目的的品质。观察的目的性使观察活动具有明确的方向与选择性。观察前,首先要明确观察的目的,弄清在实验中怎样观察,要观察什么现象等等。比如,在观察验证性实验时,要明确实验时要验证的结论是什么;在观察探索性实验时,要明确实验要探索的目标是什么。目的明确了,才能有的放矢地观察与实验目的有内在联系的现象,并记下必要的观察测量的数据,从而获得正确的结论。如在探索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中,目的是研究沉浸在液体里的物体所承受的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根据实验的目的,我们就可以有目的地探索和观察物体所承受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量及物体的体积、物体的密度、浸入液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等因素的关系,从而排除无关的因素,正确地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二、有序性

观察的有序性是指在观察时能有意无意地考虑到先后顺序的品质。观察时要注意有序性,防止出现顾此失彼的形象。一般情况下,首先要观察整个实验装置的构成及实验操作的全过程,又要重点观察那些与实验目的有内在联系的因素。例如,在测定大气压的托里拆利实验中,把一根一米长、一端封闭的玻璃管灌满水银,然后用食指堵住开口的一端,把管倒立在水银槽里,因管中水银面下降而在管的上部出现了空间,此空间无空气,故为真空。如果对此实验装置及操作过程不注意观察,则无法确定上部空间是否为真空,因而对利用水银柱的高度来表示大气压的大小就无法理解。本实验观察和测量的重点内容是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

三、精确性

观察的精确性是指在观察中善于区分出事物细微而重要特征的品质。精确知觉事物,才能发现事物有价值的特征,才能提高观察的效应。一个观察力较强的人,既能善于观察事物的全貌,又能觉察到事物的细微特征。观察需要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对一些密切协作定性的实验要求观察准确,对定量实验要求必须有足够的精确度。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曾说过,一切科学上最伟大的发现几乎都是由精确的测定和总结许许多多数字得来的。客观现象是错综复杂的,纷繁无序的,观察时我们要注意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找到现象的本质特征。例如:在托里拆利实验中,由于大气压的作用,使竖直玻璃管中水银面高出槽中水银面。有部分学生可能得出,大气压的大小与水银柱的长度有关,应该进一步观察,当玻璃管倾斜时,水银柱长度增加,但水银柱的竖直高度保持不变,可见这种现象的本质是水银柱竖直高度与大气压有关。

四、概括性

观察的概括性是指能从具体现象中概括出本质的品质。物理概念和规律是从大量的物理现象中概括、抽象出来的,在观察时要学会从形式不同的现象中抽象概括出共同的本质。例如,在学习“力”的概念时,所看到的几个演示实验:1、手握重体;2、手拉弹簧;3、弹簧下吊一个物体;4、用手指弹小球;5、棒击小球……等施力的方式和对象不同,但通过仔细观察分析,可以概括出:力发生在物体之间,“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五、客观性

观察的客观性是善于实事求是去知觉事物的品质。尊重客观事实,科学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是观察的基本特性。在中学物理实验中,验证性实验居多,有些同学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不尊重客观事实,经常歪曲实验数据,捏造出符合规律的数据来,常常弄得实验零误差。我们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客观性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弄虚作假,实验中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体验,避免出现捏造实验数据、歪曲实验事实的现象。例如,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除了照课本上的实验步骤外,再要求学生在观察中悟出凸透镜的前后两个镜面上分别出现正立和倒立烛焰像的道理,让学生在实验中巩固了凸镜和凹镜成像的知识,培养了学生对物理现象的综合观察能力。接着追问:“把光屏取走,能见到实像吗?”学生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认为:“没有光屏就不能成像。”也有的学生感到老师的提问而又无法来肯定或否定。这时老师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探索,先用毛玻璃代替光屏,并在成像的位置上把它渐渐下移,沿着光轴的方向看去在屏移去的位置上就有一部分烛焰实像,并和毛玻璃上成的另一部分烛焰实像上下接合,此时学生有一种找到答案的喜悦感,犹如深山觅珍宝似的兴奋激动,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提高认知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用求实的作风探索科学的奥妙。

8.初中化学实验能力培养 篇八

【关键词】 初中化学 实验教学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1-058-020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实验能为学习化学提供必需的感性认知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和原理,形成科学的思维和方法;为学生提供操作和实践的平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领悟、掌握、实践、检验和巩固有关的概念、原理,体验和积累前人的基本经验,融入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去,都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不可少的因素。

创新能力包括观察能力、迁移能力、应用能力、选择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等。对中学化学教学来说,即是通过化学教学和学生思维的主观努力,帮助学生获得新的科学发现、新的科学规律、新的科学运用、新的科学认知等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既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人的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只传授知识,不培养能力,传授的知识失去了本身的价值,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和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都是毫无意义的过程。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化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特色方式。因此,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载体。

一、鼓励学生质疑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观察能力是人们认识事物和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必备条件,是智力活动的基础,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必备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源泉。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学好化学的前提。从观察的目的和观察能力的本质来看,观察的目的是寻找并捕捉进行思维的感性认识,引发思维的深刻性、独创性,从而获得认识,形成概念,理解规律,掌握知识和技能。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从观察实验现象开始,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看到现象背后的本质。从有关的实验设计来看,首先明确观察目的,学生在观察中,有无明确的观察目的,得到的观察结果是不相同的。观察目的越明确,学生的注意力就越集中,观察也就越细致,越深入,学生从而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创造性的成果才有发生的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需要从观察兴趣、观察方法等方面长时间的指导,更需要在实验教学中循循善诱、潜移默化,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观察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主要是通过观察采取了正确的实验操作方式而产生的现象,从而注意教材中有悖常规的操作的目的和由此在实验中产生的有悖常规的异常,引导学生能给出正确的判断和合理的解释。在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过程中,还需要设法使学生走出实验观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培养学生优秀的观察品质。例如:将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铝丝表面不但有红色物质出现,而且还有少量气泡放出。通过学生观察硫酸铜溶液的配制过程,引导学生给出正确的判断和合理的解释。

二、以化学教材中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正迁移能力

正迁移能力是在当前知识信息学习过程中主动、积极地迁移已有知识经验于当前知识信息中去。在当前知识信息学习过程中,将已归纳演绎的规律、结论、经验等有价值的信息纳入到自己的知识建构中去,使知识系统化。因此正迁移能力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必须重点培养,是创新能力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在心理学中,迁移能力分为两类:一类是正迁移,即在当前知识信息学习过程中主动、积极地迁移已有知识经验于当前知识信息中去;另一种迁移是逆迁移,即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将自己总结出的规律、结论、经验做法等有价值的信息回迁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来,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因此,迁移能力是中学化学教学中必须重点培养的创新能力。

那么,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扎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呢?人的大脑贮存的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相对比较分散的知识点,一类是各相关知识点组成的知识块,在实际应用中的迁移对象就是这些“点”或“块”,而这些“点”、“块”的原材料均在教材之中,实验也不例外。因此,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也毫不例外地离不开教材,必须以教材为本。第一合理地组织教学,认真教学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家庭小实验,为有效实现正迁移积累素材。实验教学中,必须按部就班地把教材中的所涉及的基本操作、学生实验、演示实验逐一教学到位,切不可有丝毫的疏漏和懈怠。其次指导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和解决实验问题过程中,将有关做法、体验、结论、规律及时回迁到已有知识结构中,为有效实现正迁移提供可能。

三、注重实验理论与实验技能的统一,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将理论知识、实验原理与实验技能主动地运用到实验中解决实验问题,对学生来说,是能力综合和运用的结果,是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根据实验要求,运用理论知识实验原理设计基本实验和实验方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方式。实验设计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养成自主学习的途径之一。在化学实验设计中,学生需要主动地、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知识结构中的已有信息,设计出符合科学性、可行性、安全性和简约性等原则的实验方案。对于同一个实验,每个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通过讨论、探索、思辨,不断地改进,优选出新颖、独特的实验方案,体现了学生思维独创性,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四、尊重学生探索未知的激情和冲动,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

学生已有的知识在头脑中是相互联系的,以立体网状结构超媒体方式链结,学生在获得新的知识或新的技能时,都会与已有知识体系相互渗透、融合,产生新的知识建构,进而纳入整个知识体系中去。学生会选择符合自身知识建构的方式探索未知。

培养学生选择能力的实验能力的实验一般分为实验方式选择和实验原材料选择两种。实验方式选择,主要包括反应步骤是否最简捷、反应途径是否最合理、实验操作顺序是否最流畅等。实验原材料的选择包括实验药品是否最经济,实验安全性是否最高,实验仪器是否最适合等。

由此可以看出,对实验原理不清或实验技能不扎实,很难适应现代教学对选择能力的要求。实验教学中,重视实验基本技能、实验基本操作的教学,以专题教学的方式组织教学,每一个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从实验仪器和药品的选择,实验步骤到实验注意事项,包括装置连接、气流方向,都要教学到位,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改进演示实验,提高实验效果,给学生创造选择的可能和条件。初中化学中的每一个实验,是专家根据教学大纲精心设计编写的,具有代表性。我们应当尊重教材,按质按量完成教学任务。但部分实验受条件限制而不能进行,或实验现象不够明显,效果欠佳。教师在完成原实验教学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重新选择实验方式和实验原材料后再次实验,有利于帮助学生活跃思维、自主探索、大胆创新。最后教学中多给学生选择的机会,例如实验室制取氧气,加热高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哪一个更好?生成二氧化碳有多种反应,一是碳的燃烧,二是高温煅烧石灰石,三是碳还原氧化铜,四是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的反应,五是块状大理石与稀盐酸的反应等,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选择哪一个?是选用稀盐酸还是稀硫酸,为什么不选用浓盐酸?初中化学的实验教学中多提这样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学生选择能力培养,其意义远不是提高学生的实验的能力,而是以实验为载体,全面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化学教育工作者需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善于总结已有经验和谦虚吸取他人经验,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用各种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努力和积极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郑长龙等.化学实验教学新视野[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蔡亚萍等.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设计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

[3]胡玉娇,郭敬社.探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应用[J].化学教育.2006(5).

上一篇:关于中国文化的主持词下一篇:厨师优秀员工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