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德育导师(精选8篇)
1.大学德育导师 篇一
润物细无声
——优秀德育导师事迹
本人热爱教育事业,关心爱护学生,在10年的从教生涯中,时时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努力工作、乐于奉献、热爱学习、不断进取、关爱学生。在做好自身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积极投身德育教育工作,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完善自己的教育观念,努力掌握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技巧,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工作中,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去感动学生,受到学校老师的肯定,学生的信赖。
一、加强专业学习,提升业务水平
“亲其师、信其道”也就是说如果老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学生的身上留下永远的痕迹。只有可亲可敬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才是有效持久的。如何成为学生心中可亲可敬的老师?我首先丰富自己的头脑,用知识武装自己,坚持边工作边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多年来积极参加自学考试,已获得了英语本科文凭,文学学士学位证书,英语六级证书等;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走在课程改革的前列,积极承担各级公开课、创新课展示,勇于承担英语教研组长,组织英语老师教研,积极参加县里组织的各种外出学习取经的活动,指导庄雪玲老师获得英语优质课奖、指导张秋燕活动英语优质课比赛县级二等奖,发表CN级教育论文。在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努力掌握基本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技巧,因人而异,对学生进行辅导。
二、积极担任德育导师,润物细无声
自从学校开展德育导师制师生结对互动活动以来,我很荣幸参与进来,认识许多学生,和他们交朋友,同时也给他们带去更多关爱。
作为一名作为一名德育导师,要做的工作要艰巨一些,因为我们面临的是特殊家庭子女中的难以管教的孩子。要想“导”好这些学生,最主要的是落实在课堂,要在课堂上对所“导”的学生要“关心”,兴趣是最大的老师,让学生愿意让你导,就先要让他们喜欢听你的课,喜欢你这一学科,与你之间没有隔阂感。所以在课堂上,我经常叫他们起来回答问题,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的兴趣。进而培养师生感情,缩短心理距离,以情动人,适时引导,这也就成功了一大半。二是用自己的感情去感染他。除了课堂关注外,课外要利用一切机会关注学生,要让他们感觉到老师无时无刻都在关心着他。课后经常与他们谈心,多关心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对做得好的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表扬和鼓励,当然对做得不好的也要及时批评,并督促改正。作一名有耐心的导师,有韧劲,不怕反复,以宽容心博得孩子的点滴进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让学生感受到爱。三是对受导学生在校表现等进行跟踪记录,积极与受导学生家长及各科老师联系,“三位一体”及时沟通,让学生、教师、家长成为朋友,共同教育,帮助成长。
行为见效果,教育出成果,润物细无声,通过“德育导师制”这种德育教育的新模式,使学生基本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三、用心工作,得到肯定
无论是在什么岗位上,总是用心做事、以诚待人与同事相处和睦。在工作中能团结老同志,带领新同志,认真落实学校部署安排的各项工作。同时勇于开展
批评与自我批评,虚心向他人学习,把自己的教学经验无私传授给别人。年轻的班主任们有时将“难啃的骨头”交给我,教师中间有难以开展的工作也交给我。我愿意以自己特有的工作方法和热情带动和影响身边的教师,在处理和解决问题时总是换位思考,替别人想的多。同事们遇到不顺心的事,都愿意跟我说。我也总是耐心地倾听,对他们进行谈心、开导,力所能及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从而得到了绝大多数教职工们及领导的一致认可:被评为崇武学区2005-2006学“教坛新秀”,被授予2006-2008崇武镇“优秀共青团员”称号;被评为11—12惠安县教育系统工会积极分子;2011-2012考核优秀。
四、热心参与学生活动,积极开展德育教育和学科指导
1.积极担任课外兴趣小组辅导教师。认真备课,积极授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校培养了一批英语的人才:丁乙泽,汪瀚、梁怡玲分别获得05、08、12县英语口语比赛两个一等奖、一个三等奖,并获得08县英语口语比赛团体第二的佳绩;钱约依、蒋玮分别获得06、09县英语书写比赛一、三等奖;李楷鸿、曾旭濠分别获得2013年惠安县英语手抄报比赛一、三等奖。在辅导中渗透德育教育,教会学生与同学融洽相处,团结协作。
2.协助班主任对班级进行常规管理根据学校德育导师制的要求,我尽自己的可能做到平时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之中:出操、开班会、带领学生外出活动等等。在活动中与学生亲密互动,培养感情,及时把握受导学生动态,为进一步渗透德育打好基础。
总之,学生受导学生的点滴进步,都需要我们德育导师付出爱心,付出辛勤的劳动和智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不断深入反复抓,抓反复,像春风润物,冬日暖阳,将爱融入他们的心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一如继往,为我校的德育工作添砖加瓦。
2.大学德育导师 篇二
一、双向选择
导师和导生谈心的过程就是双方感情交流的过程, 是两颗心碰撞的过程。所以在选择导师和导生时要进行双向选择, 这样有利于德育导师工作的顺利进行。尤其要重视导生的选择, 因为他所选择的导师肯定是他喜欢的、信任的, 这样有利于导师和导生之间的沟通。否则导师和导生之间打不开话匣子, 不能进行深层次的交流, 不利于了解学生近期的思想和生活情况。
二、知己知彼, 有的放矢
在和导生谈心时导师先要了解他的性格、家庭情况和近期的思想状况。在此前提下, 针对他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才可以收到满意的效果。与内向型学生谈心时, 应多询问他有什么困难, 热情地解答他提出的问题, 多多鼓励和帮助他;与外向型学生谈心时, 可以与他共同探讨甚至辩论, 讲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 使之心悦诚服, 通情达理。遇到单亲家庭的学生, 平时就要多注意和关心他的生活和思想变化。
三、相互尊重, 保护导生的隐私
导师和导生的交流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双方之间谈心可能会谈及对方的真情实感甚至隐私, 作为导师应该为导生保密, 充分尊重学生的隐私权。有一次我和一名导生正在办公室谈话, 双方交流挺顺畅的, 可是逐渐其他老师都来上班了, 我就明显感觉到他就不愿意说了。所以双方在交流时最好找个人员来往较少的地方, 这样有利于双方交流和保护导生的隐私。
四、含蓄委婉, 防止说教
导师与导生谈心时, 除了语气要亲切、真诚外, 内容还应含蓄委婉, 直话曲说。导师可以从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积累中选取富有启发性的事例或故事讲给他们听, 让他们从中领悟做人、做事的道理。同时, 导师应善于引导、善于倾听, 使导生愿说话、敢说话、说真话, 要给导生以申辩或解释的机会, 以免步入“说教”的误区, 让导生口服心不服, 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五、适当减少导生人数
减少人数主要是从本校实际考虑的。从本校的课程安排来看, 学生从早到晚都在上课, 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老师又不能在其他课上找导生谈话, 又不忍心侵占学生仅有的课间十分钟。所以在不调整课程安排的情况下, 应该减少受导学生的人数, 这样导师既可以集中精力去帮助受导学生, 又可以减少导生扎堆找导师情况的出现。
3.大学德育导师 篇三
一、加强德育工作立体化建设
德育工作立体化,强调全员参与德育、处处彰显德育、各方支持德育,让学生在全方位、立体化、合力德育的文化沐浴下,感受成长的快乐,体验生命的多彩,享受教育的幸福。
一是全员参与德育。在导师团建设上,每个年级组根据班级数量成立若干个导师团,班主任为导师团的组长,学科教师为导师,确保每一位导师都有相对固定的学生,每位学生都有导师。既保障每个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又保障每个教师工作量尽可能的均匀。
二是处处彰显德育。德育工作不仅要体现在模式、方法的软件上,而且在学校环境、硬件上也要处处彰显德育。因此,在学校的建设上要切实营造良好的育人情境,学校的每处建筑物、每幅宣传画、每个景观花园、每条文化走廊、每期班级黑板报等等,都要用智慧去打造和完善,切实造浓德育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三是各方支持德育。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家校联谊会等活动;聘请社会知名人士为校外德育辅导员,并定期邀请校外辅导员为学生作激励性的报告,达到洗涤孩子心灵,激发学生斗志的目的。
二、注重德育模式的科学灵活
全员德育导师制要一改以往德育模式,尝试将育人模式与课间活动、学科教学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促进德育模式的科学化和灵活化。
一是巧用课间活动。我们可以尝试将德育工作和每个课间灵活地结合起来,组织丰富多彩的小活动,比如:大课间操、成语沙龙、两人三脚走、互相评价找差距、折纸比赛等等,在活动中促进学生互帮互助、团结协作,在平等、欢快的氛围中锻炼身体、调节心情、减轻压力、增强意志、树立自信。
二是植入学科思想。每一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学科思想,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把学科思想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会于教学过程中。比如:语文课堂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数学课必须适当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科学的思想方法;自然课要引导学生爱护大自然,科学地利用大自然,并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美术、音乐可结合实际,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三是注重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导师要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使他们都能学得会、学得好、学得有兴趣。
三、强化导师三重角色的协同
德育导师制下的教师,不光是学生传道授业的良师,还是学生的家长、学生的益友。概括地说,导师在工作中自觉承担起了三种角色——像父母,在生活上体贴关怀;做良师,在学习、品德、心理等方面鼓励指导;成益友,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的思想交流。
一是像父母。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育成功的基石。导师要牢固树立“爱而后教”的教育理念,要学会用两只眼睛去看学生,一只是母亲慈爱的眼睛,一只是教育家期望的眼睛。
二是做良师。导师在完成学科教学的同时,要认真做好每个学生的成长记录,对自己辅导的学生及时进行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和学习辅导,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定期开展“导师主题活动”,如打球、郊游、游戏、德育体验实践活动等,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教育学生。
三是成益友。这个时代,学生越来越敏感,我们要想成为学生的益友,就要试着用他们的思维方式,从他们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多一分理解和宽容。例如,导师可以和学生多谈谈近期的奇闻乐见,多聊聊他们的兴趣爱好。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把我们当成知心朋友,我们才能走进他们的心灵,才可以毫无遮掩地看到他们的内心世界,然后对症下药,引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四、做足学生励志教育的文章
全员德育导师制的重点即为励志教育,因此我们必须丰富励志载体,完善励志体系,多层次多角度,对失败和消极的意识进行严格控制,让每一个学生的时间和空间里都充满积极向上的因素。
一是文本励志。朗诵励志经典是最好的励志途径,因此,建议每天早中晚集体朗读励志文章各一次,周一升旗时,全校学生在国旗下集体朗读励志经典。同时,指导孩子认真填写成长记录,勤于反省每一天的收获,记录成功点滴,学会运用Franklin(福兰克林)自我评价法,克服生活学习中的不良习惯,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二是班会励志。班会是学生最为认可的集体活动,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将励志因素植入班会,班主任每周要确定一个励志班会主题,让学生提前做好相关准备,这样就可以有主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
三是活动励志。励志活动是让学生保持昂扬斗志、乐观豁达人生观的有效途径。我们要尽可能的丰富活动载体,活化活动形式,例如:在学校里开展各种主题的励志演讲比赛、搜集励志故事比赛、聘请社会成功人士及名牌大学优秀学生进行励志专题报告、组织观看励志影片等。
总之,德育导师制背景下的德育工作,切实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德育内容丰富多彩、德育模式科学灵活,德育因素渗透于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
4.德育导师工作小结 篇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作为一名德育导师,能够帮助学生在全面健康的状态下快乐地成长,使得他们更好的提高能力和水平,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学校实行导师制后,在本学期我导师的对象是一年级的一名学生——吴顽彬。通过各方面了解到,他在性格上比较活泼开朗,但是由于年龄比其他孩子偏小,自制力较差,比较贪玩,有懒惰心理,行为习惯不是很好,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时常和同学讲话,做小动作,影响老师讲课和同学听讲,作业经常抄袭别人的,回家作业也有很多次没完成,学习成绩很差。
我想,后进生并非天生如此,他发展到今天,应该也是有其原因的。有了这个想法,我就积极行动起来。首先,对他的家庭情况作了一番了解。他的父亲在外工作根本没时间管教,母亲忙于缝纫工作,也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于是,我几次找她的父母谈话、沟通探讨教育孩子的各种策略。
经过努力和深入地观察和分析,在终于找到了他的原因所在之后,我就思考,如何来做进一步的转化工作?我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一、以真心换取信任。
为了获得她的信任,我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心平气和地以朋友的身份与其交谈,开始几次态度有点畏缩,次数多了,关系开始融洽起来。随着交谈次数的增多,与我的距离开始拉近,也愿意和我说心里话了,在课堂上的自我控制力也有所增强,注意力集中了,作业也认真了,不抄袭了,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也能跑过来问我了。
二、以爱心抚慰心灵。
作为德育导师,应该积极主动地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应孩子,特别是后进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平等、和谐、友爱的氛围。为此,我就时刻关注着他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在学习上,让优秀生尽量主动去帮助、督促他完成作业;生活上,尽可能的多关心和帮助他;同时在课堂上提一些他力所能及的问题让其回答;在其它活动中,尽可能的发挥他的优势,让其尽情表现,以增强其自信心。这样,在让他感受到集体温暖的同时,也使他开始具备集体荣誉感。
三、以关心激发热心
在多次和他的谈话中,发现他很有理想。他希望自己将来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如果以他现在的成绩,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但我没有泼冷水,而是抓住这个契机,与他促膝谈心。提醒他现在应该把握好时机,彻底改变陋习;树立信心,埋头读书;刻苦努力,持之以恒;使学习成绩稳步提高,就一定能如己所愿实现理想。很快,他上课能认真听了,作业也基本能完成了,学习劲头也在慢慢上升,学习成绩也渐渐提高了。
5.德育导师交流发言 篇五
本学期我负责高一6班XXX同学的德育帮教工作,今天向领导、老师们汇报一下我的工作。
一、用细心发现闪光点
问题:
1、抄作业、说假话,蒙骗老师家长;
2、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对学习没兴趣,成绩低。
闪光点:
1、尊敬老师、尊敬父母;
2、聪明、精灵,口才好;
3、,理解能力比
较强。
措施:激励。例如:课上看他听课认真,让他在全班展示,给同学们讲题,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也给了他进步的信心。
二、用诚心、责任心与家长沟通
1、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使家长认识到孩子的优点,对孩子充满信心。
2、指出孩子存在的问题告知家长我要采取的措施,请家长配合。
例如:关注孩子下学时间;陪孩子写作业,发现问题及时与老师沟通,共商教育孩子的方法;
三、用耐心对待学生,(问题多,但就因为此,班主任才交给我们)
学生的转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着急要慢慢来。XXX化学成绩35分,我要求他下次争取50分。每天查他作业,根据他的情况,适量减少作业。要求他,不怕不会,可以到学校问老师和同学,会了在写,晚交可以,但坚决不能抄作业;
任何一个问题孩子都不是一下就能改好的,问题时一定要耐心帮助,教育。例如XXX每天交作业,但是作业总是避重就轻,应付老师。我就找他面批作业,指出作业的要求,并让他立即改正。听写方程式不会,我让他负责替我判同学的听写,并把优秀学生名单写到黑板上。
四、用恒心,抓反复,反复抓
问题学生自控能力差,缺乏毅力,经常反复,不是屡教不改或无药可治,老师不能失去信心,首先思想教育和管理要经常化,二,出现反复要仔细分析反复的原因,有针对性的做好教育管理工作。
6.德育导师体会 篇六
我校开展了德育导师制度,已有五个年头。每位科任教师在自己所任教班级中,自主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结对,我作为一名学校的德育导师,也参与其中,与几名学生进行了结对。“德育导师制”是以“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建立的,它将学校的德育目标、任务从班主任工作中分解到担任“导师”的任课老师身上。使担任“导师”的任课教师与班主任紧密配合,形成整体合力。对学生德育管理进行优化,形成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的良好育人模式。通过几个学期的实践,获得一些工作体会:
【个案情况】
1、基本情况和个性特点:几个女生,就读高一,平时性格内向文静,平时少言寡语,不太活跃不太积极。学习较认真,也努力,成绩中等,每次考试处在班级中下游水平。有两位同学家在外地离学校较远,现在住校,还有两位同学是本市的。她们的父母都很忙,很少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对她们的学习也帮不上忙,靠她们自己。
2、存在的主要困难:高中是学习的关键期,也是人生道路的一个“分水岭”。高中阶段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她们都是死读书,没有什么学习方法。也找不到自己的目标。父母的教导方式又比较单一,引起孩子的反感,不听父母劝告,比父母还凶。【辅导策略】
(1)平等沟通、全面了解学生。德育导师要以德为先、以导为主。以平等的心态,朋友的身份,加强跟学生交流和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安排,生活情况,细心听取家长的倾诉,了解家长教育的方法和遇到的主要问题。我们说每位学生都是“唯一的”,“独一无二的”,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的因人施教。
(2)及时赞赏,激发动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高中生,特别是学习成绩不突出的高中生,在应试教育的光环下,得到赞赏的机会较少。他们更渴望被欣赏、被赞扬,特别是老师的赞赏和认可。我发现这几个学生都能尊重老师、待人诚实,品质不错。就是学习成绩不够理想,这跟她们的学习方法、注意力有关。因此,我以赞许的心态和她们沟通,对她们学习上的刻苦努力,给予肯定和赞扬,让她们体会到被肯定的喜悦。对学习中小小的进步,都及时表扬,课堂上经常提问,选择适当难度的问题让她们回答,让她们感到学习上的成就感。从而,慢慢地在不经意中把她们的毅力迁移到攻克学习的困难上,提高学习成绩。【案例反思】
7.大学德育导师 篇七
一、让德育切近生活,变“高、大、空”的德育目标为“近、小、实”的生活德育
让德育贴近学生生活,细化德育目标,是我校德育工作的创新。长期以来,中学德育教育走入课程化、说教化、概念化、抽象化、形式化的误区。我们基于道德养成的基础应该是常态生活的认识,依托“全员育人导师制”管理,将德育内容融入到学生常态生活的细节中,将抽象的德育目标化成分段目标,分解到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在细微之处,潜移默化,使德育目标的落实与学生的常规管理紧密结合,进而内化成道德素质,有效解决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脱节的问题。工作中,每一位导师都对责任宿舍内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负责、全程管理,在宿舍内部创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生活德育环境。宿舍内每一层面的学生都能收到来自导师的亲情关怀和来自同伴的友情帮助,让每一位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在情感交流与合作互助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健康成长,有效避免了脱离实际、方法简单、流于形式的空洞说教。
二、全员育人,变班主任“一手抓”为全员“齐抓共管”
传统的德育管理,主要依靠班主任一手抓,虽然也要求副班主任、学科教师等人员参与,但由于责任不明、职责不清,加之缺乏相应的激励和监督机制,往往统一要求不少,实际收益不大。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学校建章立制,制定了《全员育人业绩管理》、《全员育人量化细则》、《导师责任宿舍文明素养考核标准》等制度,设立了优秀导师奖、金牌导师奖、育人突出贡献奖等,调动了全体教师的积极性。教师人人参与德育管理,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育人潜能,让学生在教室之外的生活空间,随时得到导师和同学的关怀,使德育教育最大限度地涵盖学生成长的时间与空间,改变了德育工作主要由班主任承担、靠相关科室监督的缺陷,在实践中诠释了“齐抓共管”。
三、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德育管理,真正做到从“管”到“理”
以往的德育教育往往习惯于学生工作的制度化,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总是借助于一定的规章制度和管理者的教育权力加以控制,德育教化的功能只是被肤浅地维持着。在全员育人的背景下,每一位任课教师都是导师,每一位学生都有导师。导师从关心尊重学生出发,了解学生个性特点和各种各样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分层指导,学生亲身感受到导师对他的信任和期望,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主体意识、主动合作意识不断增强。导师走进宿舍,与学生一起叠被褥、摆物品、谈家庭、谈生活、谈学习、谈未来,共建小家。导师就是一个“大哥哥”、“大姐姐”,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走向平等对话的主体,亲切的话语、谆谆的教诲,像滴滴甘露,润物无声。我们知道,“错误习惯往往使人习惯错误”,而“好习惯的养成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学生良好习惯,在潜移默化的坚持中形成。
我校2009级1班112宿舍在给其导师的评价中写到:“一同欢笑,一同难过,您在我们高兴的时候,同我们一起快乐,在我们难过的时候,给我们安慰和鼓励。您不仅是一位导师,而且是一位年轻的母亲,细致入微地照顾着我们。或许,您会说,您不是那么完美,但在我们的心中,您就是最完美的,因为我们共有一个家!”
四、文以教化,用宿舍文化去浇灌品德
积极、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对中学生成长有重要的作用。但宿舍文化,不是单纯的装饰几幅字画或格言警句,它是宿舍内全体成员的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宿舍价值理念在宿舍环境与行为中的体现,它以共同的价值观为核心,涉及宿舍活动的价值准则、群体意识、行为规范、公共行为和生活习惯,是宿舍内成员共同建立和长期形成的潜移默化的氛围和影响力。导师伴随着同学之间思想、性格、追求的不断融合,在宿舍内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精神状态和极富凝聚力的宿舍文化。
8.大学德育导师 篇八
【关键词】行为偏差生 结对 德育导师 潜能开发 教育合力
“行为偏差生”即我们通俗所称的问题学生,其行为往往不符合甚至违反社会行为的公共准则,或者不能适应团体社会生活,给校园乃至日后给社会、他人包括自身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伤害,但该类行为又尚未构成犯罪。这类学生既不能简单移交给警察来处理,又无法推向社会、“扔”还给家庭;尤其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可塑性强,若能科学地引导和“揉捏”,照样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一、摸清源头、引导自我重塑是问题解决的起始点
“行为偏差生”主要成因起源是家庭教育。德育导师该理清该“结对生”背后的成因,通过耐心谈话,仔细倾听结对学生的诉说;定期家访,深入其生长环境,包括向邻居打听了解,从该学生走得最近的好朋友入手多加了解以摸清问题生成的源头。
例如同样的沉默寡言生,有的是个性天生使然,有的是在平时同龄人中滔滔不绝,生龙活虎,但面对师长时却“沉默是金”,这些很可能是心理遭受过创伤,被成人贬低得太厉害造成。还有的属于交流障碍生,他们非聋非哑,但由于长期玩电脑,玩电子游戏,与电子机器打交道,慢慢丧失语言沟通能力。德育导师作为一线教师是平时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德育导师需要根据平时的旁观,制定有针对性的结对措施。通过一系列的帮扶,让学生从心里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有“重新做人”的意识与信心,重塑自我。
二、避免单干、寻求合力是教育引导成功的关键点
班主任作为当前难教学生的第一责任人,处于教育责任的“风口浪尖”。但若仅仅依托班主任的势单力薄,往往难以形成教育合力,在应对“行为偏差生”的教育上大打折扣。
例:沈老师发现班级中带手机来校的学生越来越多,于是通过家校通发信息给家长,要求家长参与管理这件事,没想有好几个家长过于宠爱孩子。不光给学生买了手机,还听从孩子的要求买了名牌电脑。师在学校的教育显得势单力薄,这种教育分力现象就对学校教育大打折扣。分析:沈老师忽视了联合家长来做思想工作,所以工作变得被动。德育导师的教育和制度应面向全体一线教师乃至学校的中高层,甚至是作为校园基本元素的学生主体参与进来。教师还可以发展小导师,用生生联系来帮助解决“行为偏差生”学习上、思想上出现的问题,及时记录好德育手册以备查看每次引导谈话的原因、时间、内容、效果及后续跟踪调查结果,这样可看到一个阶段内的变化,属上升趋势还是有待提升。在此期间,获得家长的大力支持与绝对信任更是异常重要。学校领导和政教处应该是一线教师的强大后盾。全体一线任课老师是班主任的“手足兄弟”;学校领导阶层是德育得以顺利进行发展的“航空母舰”。周边学生是转化“行为偏差生”的辅助力量。家长是整个链条中的最初一节也是最后一环,它是催化剂,最终促成整个活动的竣工并决定是达到“结对教育”的低级目标亦或是高级理想目标。
三、创设活动、内化为自知力是学生心理成长的转折点
“善良”往往是一切美好的基石。若能以某种办法使孩子变得善良,那一切将慢慢好转。只有有了自知才会去自律自己的不良行为。
例:小田做事毛手毛脚:今天落下了书,明天考试没有量尺,成绩老是上不去,但是人的智力和情商都比较高。结果老师小张就叫小田去打开水,并且洗玻璃制品,别的老师担心出差错甚至危险,但结果是小田凭着老师对他的信任,每天认真帮老师打开水,拿水壶,在实验课时还被班主任推荐为拿器材的学生,一个学期下来,从开始不断弄破瓶瓶罐罐到弄坏东西越来越少,他连丢三落四的毛病也好了不少,作业也细心了不少。
分析:活动可以教育人,可现在不少老师喜欢把机会让给能干的、听话的学生,那样会不断消磨部分思想与心理后进学生的积极性。事实上,后进学生只要教师给以信任,他们的潜力是很大的。
通过实际活动与操作,学生会产生深刻的体验,这比苦口婆心的教育要好很多。清明的上山祭祖扫坟;学雷锋活动;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去敬老院看望老人;春游抓捕镜头让其收集美的图片;看望福利院孤儿等等。多观看网络传播正能量的视频及大片,使这些学生受到正面教育,从而不断修炼自己,内化为一种知善、从善、行善的自知力。
四、全面端正办学思想是德育导师工作有效的核心要点
德育导师工作的“小道理”必须服从于学校办学方向的“大道理”。要是校长认为应试教育是学校出名之本,而德育工作可以凭做表格来体现成绩,那就会降低教师耐心做学生思想工作的积极性,甚至会将德育导师工作流于形式。当然,教育行政部门在考核学校时也应该全面考察细节而淡化对记录本的检查,从根本上为学校、教师在德育工作上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积极的氛围。而教师,则应端正育人思想,防止做一些形式上的工作来搪塞领导的检查。
例:小金从学校毕业三年了,年轻人对班级工作非常热心,虽然没做班主任,但做了初二(3)班的四名后进学生的德育导师工作。他经常与学生交流谈心,而他的同事,年龄比他大十多年的老班主任则认为这个小伙子办事太拖泥带水,不欣赏他的“娘娘腔”及喜欢与学生搞在一块的“哥们”作风。结果老班主任在校长面前说他们班难管是小金过于与学生亲近,要是这样下去,他们班会没法收拾。校长当即把小金叫去,叫他不要天天与学生“泡一起”,现在的中学生该骂时还是要骂,而且要“多向老教师学习雷厉风行的作风”。小金感觉无所适从,想不到自己全力想帮助学生进步,却导致如此结局!
分析:小金没有教师的架子,而且与学生走得很近,从德育工作的原则上来说,是有利于学生向教师敞开心扉的,事实上,学生都对小金有好感,也愿意向小金讲心理话。但由于班主任与校长受传统思想的束缚,一味地讲究制度与刚性管理,小金受到了莫大的委曲。教育工作需要有一种合力,首先校长的办学思想一定要端正,否则教师只会无所适从,最终也从远大理想的追随者慢慢“打磨”成为德育工作“任务观点”和教育方法“高压政策”的教书匠。
苏霍姆林斯基教诲我们:“你不仅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指导者和道德的引路人。”德育导师工作,要注意避免形式主义,只有真正理解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并准确把握问题解决的关键环节,学校德育工作才能走出误区、走向高效。
【大学德育导师】推荐阅读:
德育导师考核方案10-26
德育大学论文09-15
德育导师学期工作总结06-16
大学中期德育答辩论文09-04
大学生德育自评08-15
湖州一中德育导师制实施方案07-04
大学生毕业德育答辩论文范例09-23
班主任、德育导师 基本功竞赛复习题10-03
浅谈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