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堂中的运用之我见(8篇)
1.体验式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堂中的运用之我见 篇一
体验式教学在中职德育课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体验式教学是以“教学活动过程就是学生生命体验的过程”为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的教学方式,是实现学生素质实质性发展的一种比较理想的教学方式。具体而言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大量创设生活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源于学生自己亲身经历的真实生活中深层体验,再在典型的生活情境中感悟生活的本质和道理强化认知,最后将道德认知、信念和情感外化为道德行为,指导自己应该怎么做,而且准备怎么做,在生活中内化践行,并且让学生关注身边人,关心身边事,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让生活成为我们的德育课堂,切实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和持续性。我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讲述体验式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一、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元互动的体验教学 1.角色体验活动
角色本指戏剧舞台上所扮演的剧中人物。1935年,美国社会学家米德最先将角色一词引入社会学领域中,后来逐渐发展形成角色理论。角色理论认为:社会中的人是它所扮演的各种角色的总和。一个人就是通过扮演各种角色来了解社会上各种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在我们的教学中,可以将与社会现实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比较密切,结合教学内容可以组织学生编排写教学小品,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来体验现实生活,从角色扮演中获得真实的感受和内心的体验。如《礼仪修养显个人魅力》中设计就可多次的角色扮演来创境激趣,让同学当一回纪检干部,模拟检查全程。在体验导行环节,让学生扮演校园导游,向来宾介绍学校。
在心理健康课的内容感恩——体验母亲的辛苦,可以设计一个角色体验——十月怀胎。
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两个分别重达3公斤的沙袋拿出来,让学生体验母亲十月怀胎的辛苦。
在同学们的大笑声中,有两个男同学勇敢地走了上来表示愿意试试。教师把两个沙袋分别绑在两个同学的肚子上,然后请他们绕着课桌在教室里走三圈,两位同学明显地感到吃力。在同学的哄堂大笑中他们又站在了讲台旁,然后教师请这两位同学说说感受。一位同学说:“肚子感觉老往下坠,很不好受,我出生时超重,有9斤多,我母亲太不容易了!”另一位同学说:“让我走三圈没问题,如果这个样子让我绑上十个月,那我可吃不消。我母亲太伟大了,我以后要好好孝敬她。”
这两位学生的天真无邪的发言赢得了同学们的一阵掌声。教师又请了两位女同学尝试了这种亲身体验,由于两位女同学相对瘦弱,因此她们的感受更加强烈!上诉案例就把学生置身于某一种情景中,让其去体验去感受,从而获得情感上的认同,认识上的提高,进而去指导学生们的行为实践。
2.游戏活动体验
游戏活动作为一种体验式教学的一种方式,在我们的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引用特别多。在上合作精神培养的主题时,就设计了3个的游戏活动。分别是人椅游戏(全班同学分成4组,每组10人,各组同学站成一列,双手搭在前面同学的肩上,身体靠后坐在后面同学的腿上,保持上半身挺直,看哪组同学坚持的时间更长(其中只要有一位同学失败就判定整组出局);解手链(让每组圈着站成一个向心圈;教师说:先举起你的右手,握住对面那个人的手;再举起你的左手,握住另外一个人的手;现在你们面对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在不松开的情况下,想办法把这张乱网解开;);背靠背(每组同学背靠背成一圆坐下,双手分别穿过左右相邻同学的手臂并回到胸口相握,然后整组一起起立(在过程中双手不得放开)。
此外,在我们的其他德育课程中也有运用,在讲关于“自由”概念的教学,教师让两个学生双手交叉分别握住对方的手腕,比赛看谁先挣脱对方。起先,他们互相拼力气,而后,其中一个松开了双手,做出胜利者姿势。同学们恍然大悟给予他掌声。问:“什么是自由?学生说“对游戏规则有真正认识就是自由;又问:谁导致你不自由?学生说:自己;再问:怎样才能对规则有真正认识?学生说:智慧、能力。游戏间的师生对话,就是关于“自由”概念的最好解释了。游戏的形式具体、简单,但能够使学生在活动中对知识体验、理解更好直观,同时,游戏是双方在交流中开展的,它也为学生的群体参与创造了可能。
3.课堂互动式体验活动
现代教育学认为,学习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互动过程。学生获得知识并不是简单地接受知识,而应在体验、顿悟和创造中学习,通过有目的的观察、操作、实验以及合作交流等行为,由外到内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经历,在原有认知经验的基础上,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认知经验的相互作用下,从而在合作体验中获得知识,使自己得到发展。
在我一次外出听课中,曾看到这样一个教学片断:学校的老师通过校园实拍的图片,展现一个学生乱扔包装袋的情景。提问:“如果你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这位教师没有叫学生直接站起来回答(因为我们都知道,如果只是单纯地叫学生直接回答,那他们肯定都回说“我会把这个包装袋捡起来扔进垃圾桶。而事实上我们很清楚有多少学生会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这么做呢?)为了引出学生真实的想法,这个教师设计了一种“实践卡片”。所谓的“实践卡片”是一张纸,让学生把真实的想法和做法写下来。而这张纸是学生个人所有,上面可以不署名,没有他本人的同意,其他的同学或老师都不能看,不对这些想法发表意见,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讲真话。就上面这个问题,这个老师在征求了一些同学的同意后公布了几个学生的想法,应该说是非常真实的想法。
有这样一些:“我很想捡起来扔进垃圾桶,但是我又怕被别人说我假清洁,所以我没捡。”“我不会捡,我在这里做好事,老师又没有看到,又不会表扬我。”“这又不关我的事,有同学打扫的,干嘛去捡啊。”还有一部分的同学写到:“如果旁边的同学去捡,那么他也捡。”只有极少数的同学写:“校园清洁卫生是靠大家保持的,人人有责,所以我会去捡。”听到这儿,不由感到学校德育工作却是很艰巨,小小一件事,在他们心里,居然会有那么多的想法。(学生知道校园环境需要每个人来维护,应该随手捡起垃圾,而事实上真这样做的人少之又少。)由于认知和行为之间缺少情感的驱动,最终导致知行脱节。
这位教师很睿智的在引导学生进行情景体验,而且把这种体验也拓展到课后的实践。因为他是班主任,所以他还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片段:让几个平时不爱护清洁卫生的学生打扫一周学校的垃圾堆,使之充分感受垃圾带给自身的痛苦,也感受平时同学们打扫垃圾带来的麻烦。然后每人写一篇心得体会,班会课的时候朗读。他们通过亲身体验,都深深感到了垃圾带来的危害,而听的同学听到身边的同学的现身说法,心里也都有触动,这样就把知识的落实与情感的体验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这就让我想到两年前我们针对随手乱丢垃圾的同学惩罚一样,一旦发现他们随手乱扔垃圾,就请他们做“文明督导员”,让他体验到做这个工作的艰辛(主要时间的约束,占了他们大部分的业余时间),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4.体验性阅读活动
体验性阅读活动是以情境资料为基础,以平等交流为方式,以情感体验为核心,以精神升华为目的的一种阅读教学形式。体验性阅读旨在促进和帮助学生内省体察,使学生在体验感知的过程中,丰富思想情感,认知未来世界。案例一:以教学“人生价值”为例,“人生价值本来就是青少年十分关注但又十分困惑的问题,而教材的处理十分简单,很难让人生价值的概念、原理真正融入到学生的脑海。要使学生对“人生价值”产生思考,引起内心的思考,产生心灵的共振,这才是教学的关键。
5.课堂实验活动体验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等因素协调发展的结果,实践体验是促进学生知行统一的重要途径。只有实践才能把学生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明理、激情、导行等都离不开实践。课堂实验活动是学生实践体验学习的形式之一。由学生活动——分析——总结,再到教师归纳讲解,学生从被“灌输”的角色中解脱出来,有了平等参与教学的机会,即获得了感性的体验又进行了理性的思考,从被动的地位转变为主动的参与教学的地位,由此构筑起师生交往对话的平台,创设了情趣盎然的教学情境,加强了师生互动,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案例:从放东西说起——主次矛盾原理教学 教具:一只广口瓶,一些大小石块和沙子
教师先将大石块放入瓶中,直至不能再放入为止。然后问学生:瓶子是否已满?学生答:满了。教师再将小石块放入瓶内大石块的间隙中,直至不能再放入为止。再次问学生瓶子是否已满?学生已悟出什么,回答说未满。教师问为什么?学生答还有沙子可以放入。教师称赞说对了,然后再放入沙子,到满为止。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回答,如工作再紧张,总有空闲时间,要学会钻空子等。无论怎样活动,只要有道理,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教师:那么回答的都很对,但我想告诉你们一个更深刻的道理,请大家继续看实验。
教师先将小石块放满瓶子,然后问能否再放入大石块,学生答不能;教师问能否放入沙子,学生答可以。教师再将小石块倒出,然后用沙子放满瓶子,再问能否放入石块,学生肯定答不能。到此,实验完毕。
教师:现在,请将前后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看它能说明什么道理?学生讨论活动后教师归纳总结,引出教学主题。
教师:人总有许多事情要做,但事情总有大小之分。如果先做小事,就像先放沙子,结果必然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最终失去抓大事,去的大成就的机会。这个道理在哲学上就叫做主次矛盾关系原理。原理说明,教学任务完成。
二、丰富多彩的课外体验法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教育过程最优化”,即指教师有目的地选择组织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使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德育课教学的最优化,一方面要立足于课内,以课内为基础;另一方面,还应努力课外发展,使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起来,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才能使教学更上一层楼,达到德育课教学的真正目的。
1.课外作业体验
比如在讲授“社会保障制度”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认识社会保障制度,以“了解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为题目,布置课外预习作业,让学生充分利用亲友、传媒的帮助,用“读书”、“访谈”、“调研”等方法,从多角度了解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组织交流时収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作业布置中设计了“收集本校(最好是本专业)在自己岗位上成才的优秀校友的先进事迹。
2.社会实践活动体验(注意安全)
如组织学生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亲身进行观察、实验、收集信息等体验互动,从而获取经验和知识,培养实践能力。
如第九课《预防一般违法行为》第一框题《认清违法危害》,教材主要介绍了违法行为的含义和类别,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类别以及处罚方式。
A.实践活动的时间、场所。活动场所:增城市拘留所。B.活动目的。
让学生在实情调查中获取直接经验,在实践中感知违法行为的危害性,学生亲眼所见比教师的理论说教更有说服力。违法人员被短期剥夺人身自由关押拘留所,这是最真实又最有威慑力的案例,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违法危害大,违法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
C.活动环节说明。1)参观拘留所。
在教师的带领下,由拘留所工作人员指引,一边参观一边听拘留所教员的讲解,一边记录或拍照(得到允许的情况下)。参观内容包括被拘留人员的住宿场所、学习场所、宣传栏和图片展览厅等。
2)访问交流。
访问对象主要是违法人员,按照拘留所的安排与拘留所人员进行分组交流,每一组调查对象都包含了四类常见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违法行为,队员间分工合作完成访谈任务,既有集体交流又有个别访谈。
3)完成调查任务。
完成调查表、整理搜集到的图片资料,每个人写一份心得体会或调查报告,制作一份行为自查和行为规划书,并以创意形式将以上资料制作成普法宣传材料,创意形式可以是报告会、法制讲座、主题演讲、图片展览和动画制作等。
活动效果
百闻不如一见,见了豁然开朗。
在参观中,学生亲眼看到了违法人员被拘留后失去短期自由的生活状况,《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宣传资料,卖淫、吸毒、无证驾驶、赌博、结伙斗殴等违法行为对社会、家庭带来各种危害的真实图片,那些过去对违法行为只停留在听说层面,甚至认为违法行为离自己生活很远的学生,不由心中豁然开朗,产生了这样的感悟:违法行为原来就在我们身边,而且带来很大危害,不仅损害社会和他人的利益,还会导致家庭不幸、失去自由、害人害己。
零距离接触,触动守法的神经。
学生通过访问违法人员,听他们讲述自己违法事件的经过及所受的处罚、违法后的感受及对学生的劝告,很多人在讲述中流下了后悔的泪水,学生产生了深深的触动:这些被拘者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坏,很多本来都是善良人,有些人因无知而犯了法,有些人因为法制观念不够强而犯法,而违法都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因此,我们要树立牢固的法制观念,好好学习法律,做个遵纪守法的人。
亲历现场调查,目标顺利达成。
调查任务包括搜集关于违法行为的图片、资料,记录访谈违法人员的内容,撰写调查报告或参观心得体会,制作行为自查和行为规划书,制作普法宣传创意等。调查的人员包括违法人员、拘留所教员及其它工作人员,要求通过调查了解违法行为的相关知识,获取真实案例,会运用违法行为知识分析调查到的案例,不仅自己有深刻的感悟,还要向他人宣传守法观念。学生通过完成调查任务,收集到了大量的图片资料,撰写了有真情实感的心得体会,提高了分析能力,提出了富有想象力和创新性的普法宣传创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再次进行思考,加强了对违法行为危害性的理性认识,不仅自己树立了知法守法的法制观念,还产生了向他人宣传守法观念的社会责任感。如此,活动目标顺利达成。
3.探究学习体验
强调学生要用自己的头脑亲子获得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如在关于讲述如何调节情绪就可采用探究学习,设置“小梅的一周”,让学生在体验小梅心情的同时学会更好的调节情绪。
以上就是体验式教学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应用,当然要提高中职德育课的实效,还需要在学生的体验中进行感悟、践行,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尽情张扬生命色彩,使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使课堂充盈着生命的活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体验式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堂中的运用之我见 篇二
中职院校的学生,应偏重素养的升高。同学在毕业时段内,要接纳酒店服务这一工作,不仅要明晰本源的原理知识,还要拥有特有的应变能力,以及管理架构下的能力。只有这样,才会获取认可。更替惯用的授课路径,把体验式这一总思路,引入到现有的管理专业,能够供应参与的时机,教给同学带有实用特性的服务知识。
一、概要的教学路径
体验式架构下的教学,是依循专业特性,设定出关联情景,并预设活动项目。同学要接纳体验架构下的指引,参与预设的这些活动,并互通特有的体悟。经由交流互通,来促动原有的认知提升,并深化认知感悟。
比对惯用的教学路径,体验式这一新颖路径,把同学看成核心,让同学经由亲身体悟,去发觉特有的专业技巧,以便接纳实践架构下的专业知识。这样的授课路径,促动同学去参与,然后经由讨论,去互通体悟,更替原初的认知概念。中职培训这样的框架内,体验式的特有模式,延展了原有的运用范畴。这种路径对不同同学,选取带有差异的体悟方案。因此,体验式的新途径,也带有灵活优点。
二、细分出来的类别
体验式架构下的中职教学,在酒店服务、关联的酒店管理这一科目内,可以分出这样的类别:
第一,体验式架构下的新颖教学,让同学扮演特有的角色。酒店服务这一独特专业,接纳多样的顾客;消费及产出,带有同步的特性。在这样的态势下,单纯去传递技能,很难还原那种原初的服务情境。因此,让同学模拟喜好的角色,可以创设原初的服务场合,激发同学潜藏的认知热情。经由亲身扮演,同学对现有的知识,会有新颖的体悟,也有了直观架构下的新认识。
第二,企业调查这样的认知方式,也是体验教学特有的路径。企业调查,是把同学带到现有的企业以内,让同学接触这一企业,深入它并接纳企业精神。同学与职员互通并交流,在这样的根基上,同学深化了原初的知识理解。关联着的企业见习,是让同学经由实习,去巩固现有的那些知识;为后续时段内的接续学习,供应稳固的根基。比对企业调查,企业见习这样的路径,建构在互通及参观之上。同学没能直接参与现有的企业实践,然而,同学也能明晰酒店服务的本源技能。
第三,技能实训的路径,能培育出应用架构下的新人才。酒店服务及特有的管理,要求同学明晰服务技能。多样的技能,不能单纯依凭讲解,予以传递;同学必须接纳实训,才能体悟这样的技能属性,获取期待中的学习成效。技能实训架构下的体验教学,是教师预设体验任务,让同学经由自主摸索,搜集得来可用的资料;或者制备可用的产品,以便完成特有的体验历程。
第四,体验式架构下的科目授课,还涵盖了辨识案例这一流程。教师搜集可用的案例,把它们划归进现有的授课之内。要让班内的同学,经由讨论,归结出这一案例的潜藏原理,以便提炼出特有的服务技巧。酒店服务这一行业,带有实践性。要累积足量的这种经验,才可辨识服务架构下的多种疑难。中职院校现有的同学,还没能接触偏多的实践岗位;因此,要为同学供应如上的案例,让他们吸纳经验,获取到化解疑难的必备技能。
三、体验式架构下的真实运用
某区现有的教育中心,接纳了体验式这一新颖路径,把它整合在酒店服务这一科目内。在体验式的特有教学路径下,教师要协助学生,共同去吸纳实际经验。教师创设体验式架构下的课堂环境,促动同学去参与,并让他们体悟出潜藏的实践内涵。
具体而言,首先指引现有的班内同学,去认知实践层级内的酒店状态。这样的认知引领,被预设在入学这一时段内。新生没能明晰酒店的情境,对即将辨识的服务场景,也存留着模糊态势下的认识。因此,利用入学时段内的一两天,让同学真正去参观,与酒店以内的员工,互通并交流。经由参观,同学建构出了感性架构下的酒店认识。经由交流,新生也能大致明晰特有的服务流程,辨识这一行业的延展前景。
体验式架构下的第二环节,是模拟路径下的体验步骤。在多媒体协同之下,教师可模拟特有的酒店场景,让同学接纳真实的这些场景。经由指引,启发同学去辨识服务类别,并化解掉工作路径下的疑难。在这一流程内,同学体悟了实践层级内的管理知识,再现了很生动的、独特的场景。
在这以后,同学就要接纳必备的岗位体悟。利用假期时段,同学要来到区段内的餐饮企业,接纳真实态势下的岗位锻炼。在这个时段中,同学会遇到偏多的服务疑难。这时,就要调动起平日内的累积,自主去化解掉这些难题。毕业实习预设的时段,是综合体验特有的时段。同学要在这一时段内,明晰酒店服务特有的技巧,提升实践架构下的服务素养。
结束语
3.体验式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堂中的运用之我见 篇三
一、活动体验式教学实践
活动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设置易于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去经历、体验,在体验中理解知识、发展能力和产生情感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
活动体验式教学一般通过“创境激趣——体验感悟——内化提升——总结评价——课后拓展”等几个环节来开展教学,下面结合“在实践中快乐成长”课例进行具体分析:
“创境激趣,导入新课”是活动体验式教学的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需根据教学目标、学情等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能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让他们在探讨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如课例中采用实验演示法(魔法色彩实验)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出本课教学内容。
“体验感悟,理解新知”是活动体验式课型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是学生自主体验阶段,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来感知和理解教学内容。因为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体验,感知就不会深刻,没有体验,就不会有自我的建构。笔者在课例中选用与会计专业有关的“点钞”活动,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教学内容“实践能促进人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进行感知和理解,让他们从体验中认识到:人的不同能力是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只有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才不会盲目和错误。
“内化提升,运用新知”是活动体验式教学的关键阶段。内化是指通过个体反思、同化及顺应等方式,在亲历中将自己对知识的感知或者对情境、人物的情感体验内化提升为自身行为或观念。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讲述、辩论,互相启迪。在交流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亮点,引发学生更高层次的感悟和体验。笔者在课例中“内化提升”的体现在于,让学生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课外实践活动并与大家分享实践感受。在学生的自主体验中,学生认识到在中职的学习生涯中,只有不断加强专业技能实践训练,才能不断地获得成功。
“总结评价”是学生体验活动的重要部分,它决定着学生体验的方向和价值,起着调节和强化的作用。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体验过程的评价,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适当的时机,组织学生交流评议。
“课后拓展”是体验教学的最后一步,它决定着体验教学的实效性,是让学生在体验感悟后,学会如何将所学原理进一步应用在学习、工作及生活中,不断取得进步。
二、活动体验式教学的特点
1.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主体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体验中发展”是对体验教学精髓的高度概括,是体验教学的基础和切入点。“活动体验式”教学关键是要创造出各种情境和条件,让学生作为主体去体验,在实践中完成学习对象和自我的双向建构,最大限度地获得身体和心灵的解放,最终实现主体的主动发展。
2.以教师为引导
在体验教学的过程中,师生通过教学中的沟通、对话、理解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不只是面向学生的说话者,更是理解学生的倾听者。教师要在教学中起引导作用,不断激励学生,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进而积极投入到自我建构和发展之中。
3.注重体验价值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仅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更重要的是要特别关注学生体验的态度与情感等,关注体验过程本身对学生情感态度与行为方式培养的价值,以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的生成,这也是“活动体验式”课型教学的目标与结果。
4.体现职教特色
中职教育应在教学中体现职教特色,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实施活动体验式教学中,设置与学生专业特点相符合的教学活动,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通过自主性的探索活动进行学习,学会如何去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筛选材料,完成自我建构,得到深刻的反思,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在积极的体验中充分摆脱外界的束缚,不断产生新的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活动体验式教学效果及实施建议
(一)教学效果
通过实施活动体验式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1.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组织教学活动,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情境和条件,让学生作为主体去体验,在体验中完成学习;
2.在活动体验中,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加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从教学效果来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非常高,教学效果甚佳,深受学生欢迎。
(二)实施建议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提供的情境材料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实践活动内容要贴近学生的专业特点,选择易于操作的活动,围绕学习目标,诱导学生有感有悟;教师对课堂时间、实施环节的把握要到位;在感悟评价过程中,教师须运用合理的评价方式,在不打击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更好地提升学习的参与度和兴奋度,从而使学生从中获取新的认识;教师的引导要做到“简单明了,深入浅出”。
4.三年级体验式读写结合教学之我见 篇四
——三年级体验式读写结合教学之我见
武汉市蔡甸区索河镇中心小学 李连红
摘要: “读写结合”不仅是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也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一种基本手段。通过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强化读写结合训练,以“读写结合”为突破口,以阅读教学为主径,以课外实践为载体,拓展“读写结合”的形式,丰富“读写结合”的内容,创造性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拓宽学生的习作途径,这样就能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目的,定能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
关键词:训练点 仿写 续写 补写
曾经在一次培训学习活动中,一位老师感慨: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这句话既道出了语文老师的辛酸,又说出了语文教学的不易。尤其是三年级作文起步阶段,学生的作文现状是:错字连篇,语句不通,标点乱打;没有中心,前言不搭后语,脚踩西瓜皮,想到哪写到哪;千篇一律,内容空洞,词汇贫乏;畏惧作文;感觉没内容可写„„真是问题多多,不一而足。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恰逢学校体验式教学策略探究课题的研究,一年多来我立足阅读教学课堂,开始了读写结合的探索。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叶圣陶先生说得好:“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的策略,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语文大纲中还强调每节课要落实十分钟的书写练习。这样每天进行训练,就能唤醒学生的自主写作意识。读写如何有效结合呢?通过收集资料以及实践的探索发现:实现读写结合的关键在于深度挖掘教材,找准读写训练点,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拓展写的空间,让学生乐于动笔。
一、生动有趣处发挥想象激趣补写。
补写,是教师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文章的某部分内容,让学生通过合理想象,补充写出合乎逻辑的其它部分内容。三年级的课文中有许多生动有趣的描述,如:《卢沟桥的狮子》对狮子形态各异的生动描写;《五彩池》中大大小小水池的不同形状;《海底世界》对海底动物发出了各种有趣的声音的描写;《黑眼睛的大红鱼》中生动描绘的大海里许多奇妙的生物等。这些描写都有一个共同点,最后都使用了省略号,留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抓住省略号让学生发挥想象接着写一写,连接了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打开了学生想象的大门,激起了学生表达的欲望,促使学生描绘出了一个多彩的世界。
二、情感盲点处激情补白。
补白是在教学过程中,对与课文有关但课文没有写或没有直接写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解释和说明。或者在情节描写的情感点上引发共鸣,表情达意;或者在内容叙述的思想上感悟深化,使教学内容更加周密、清楚、完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一种手段。三年级的学生还只是一个近十岁的孩子,他们的生活体验不足以能理解文本人物的情感世界,这就需要老师精心设计对接口,帮助学生建立起和生活的联系来进行练笔,这样既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促进了学生的文字运用。
在教授《点金术》这一课时,为帮助学生理解麦得斯失去女儿这种至亲的痛苦,我是这样设计补白的:一个爱的亲吻,女儿变成了一尊冰凉凉的、没有生命的金雕像,抱着这尊金雕像麦德斯泪流满面,他想起了和女儿在一起的那点点滴滴,请你结合和爸爸相处的情景,以“他想起了”开头写一写。这一下子唤醒了学生的记忆,他们纷纷写下了和爸爸去游乐场、去郊游、放风筝、荡秋千等各种快乐的场景。而这种种快乐更促使学生理解了失去这一切的麦德斯内心那撕心裂肺的痛,以至于他们哽咽着,眼含泪花地读:“我这么喜欢金子是很愚蠢的,把金子都拿走,还我的女儿吧!”这样有效达到了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有机结合。
三、有特点的句、段处仿写。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在模仿中练笔也是“内化练笔”最重要的形式。而且,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出自专家、名师精挑细选之作,它们在以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的情感魅力感染读者的同时,更以其优美生动的语言,灵活精致的表达,独具匠心的布局谋篇,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习作的范本。及时引导学生运用读课文时所学到的知识进行习作训练,满足了儿童学习心理的需求,有利于他们巩固所学的知识的,获取习作成功的体验。
1.单项模仿式。“单项模仿式”就是仿照课文中某一个方面来写,如仿写课文中的一个句式,标点符号、一个场面,一处景物,一个人的面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单项训练好比一台机器的零件,零件做好了,就能够为组装成一台好机器奠定基础。如《小孩与大海》一课中,“孩子们踩在软软的细沙上,叫着,跳着,笑着,奔向大海,留下一串串小脚印。”“在海边,孩子们提着小水桶,拿着小铲子,挖沙子,对城堡。”这两句都是通过一连串的动词描绘出了孩子们在海边玩耍时的情景。以此为训练点,让学生也仿照着用动词描写一种活动场景。
2.片断模仿式。“片断训练”是写作训练的基础和前提。它既是“连句成段”的终点,又是“连段成篇”的起点。它不必要求有明确的主题,完整的情节,也不必要求有严密的结构。因此,要加强片断的仿写,从仿写中使学生了解段的构成,逐步行成段的概念。三年级是小学习作训练过程中的过渡年段,应多安排一些这样的训练。段的结构形式多样,但总分方式构段的在三年级课文中很常见,如《大自然的声音》《我喜欢昆虫》《动物的远游》等,都有这样有特点的段落。对于这种构段方式的典型段落,是片断仿写的范例。
四、词句优美处学写。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文不在长,佳句则成。一篇文章中若有几个个充满灵性的佳句,就会锦上添花,画龙点睛。而这些佳句多是用了一些修辞手法的句子。我们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就是要使学生读有所悟,尽得奇妙。如《山茶花》一课,“山茶花的白,那是怎样的白啊!像高山飞瀑溅出的水花一样晶莹。那墨茶,仿佛一汪碧绿的清潭,带着波光,又带着阳光。粉红的呢?那是织女用朝霞和白云织成的轻纱。”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把白茶比作飞瀑溅出的晶莹的水花;把墨茶比作一汪碧绿的清潭;把粉茶比作织女用朝霞和白云织成的轻纱,写出了山茶花的颜色之美。我让学生仿照这样的写法,用上“像”、“仿佛”、“是”这样的比喻词,写写其他颜色的山茶花。有的学生写:那红茶像小朋友一张张红扑扑的笑脸,那样灿烂。那紫茶仿佛清晨串串紫葡萄上凝结的晶莹透亮的露珠„ „这样的读中学写,就使学生把自己的学到的修辞方法活化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了。
五、留白处续写。
课文中,有些句子后面留有空白,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填补,在后面续写,同时对学生的理解也是一个考察。
1、片断续写。如《不瞒真情》一课的结尾,“这时,老舍和高煜年四目对视,深感自己不该弄虚作假,欺骗老师,便把真实情况原原本本地讲了出来。”我让学生自由选择角色,你是老舍或者高煜年你会怎样说?老师听后又会怎样说呢?请拿出纸和笔写一写。
2、全篇续写。又如《黑眼睛的大红鱼》一课,在感悟到了鱼儿们的团结智慧勇敢的基础上,我回扣前文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大海里有许多稀奇古怪的东西,黑眼睛的大红鱼吓跑了大鲨鱼之后,就能安全无忧的生活了吗?那还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发生呢?请你续写《黑眼睛的大红鱼二》。想象丰富本就是孩子们的天性,而在这样的续写中孩子们将这一特点得以充分展示,他们有的写鱼儿们获得了大海之母的魔法而四处伸张正义;有的写因为小红鱼的骄傲,鱼群们遭到重创;有的紧连生活实际中环境的污染问题,抓住“稀奇古怪”一词写出了鱼儿们的各种畸形来控诉环境的污染严重的现实。
六、读写周周练,分层渐进落实单元习作。
读写结合应以自能为目标,因此,必须把课文教学引伸到课外,与相关的生活和课外阅读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用自己的课外阅读、生活经历来充实课文教学,使我们的阅读教学更加灵动而丰满。一年多来,我发动孩子们坚持读写周周练,每个学生都有经过个性化装饰的积累专用本,统一了四个版块:优词佳句——作摘录,三言两语——概括作品内容或评价,心语香——说心里话,小练笔——或规定题目,或自主创作。我还立足单元习作,确定读写训练点,分层渐进地实现目标。如单元习作《我们的运动会》,为了帮助学生写好运动场面描写,让学生近两周都积累场面描写的优词佳句,让学生从积累感悟中发现写作方法,如修辞手法的运用、场面描写的转换、抓住动作、语言、神态写具体等,以此为训练点进行小练笔,为单元作文打好基础。甚至为了加强他们的体验,我组织他们开展了有趣的活动——两人三足、袋鼠跳„„方法和情感体验都有了相应的积累,学生写起来就有内容可写,既解决了“写什么”又解决了“怎么写”的问题。作文教学就在这分层渐进中完成了一半。由此可见,单元习作教学的目标不是仅仅在习作课上进行落实,还要巧妙地与阅读积累的过程紧密联系,甚至可以分项进行训练,已期达到习作的水到渠成。
总之,阅读是一个采集零碎琼玉的日积月累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将课文教学与写作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可以使学生把课文内容作为写作素材,将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语言的组织运用有机结合,彼此交融。“读写结合”不仅是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也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一种基本手段。通过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强化读写结合训练,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我会坚定地以“读写结合”为突破口,以阅读教学为主径,以课外实践为载体,拓展“读写结合”的形式,丰富“读写结合”的内容,创造性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拓宽学生的习作思路,这样,定能切实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2011版
2、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教研室 谭培霞《再谈读写结合》
5.体验式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堂中的运用之我见 篇五
作者姓名:孙园园
学 科:音乐
联系电话:***
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之我见
【摘要】在课程改革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时代的到来,让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小学音乐课程是一个五彩缤纷的教育活动,信息技术走进音乐课堂,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手段单一的教学模式,给音乐课堂增光添彩给孩子带来全新的体验。这些辅助音乐教学模式的运用,创设了生动形象的歌曲教学意境,增大了知识信息的容量,也丰富了音乐教学模式,提高了音乐的教学质量。本文就计算机技术走进音乐课堂教学的一些优势做几点阐述。【关键词】 信息技术 小学音乐课堂 感受 创造
在这个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学校的音乐教育教学也出现了更多新的手段和方法。利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集图文声像等多形态信息为一体,使音乐形象更加具体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凌乱的知识条理化、弥补了普通课堂教学的不足。信息技术的运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器官和听觉神经,把声音和画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音乐课堂教学魅力四射,同时还为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无垠的天地。在音乐教育中,如果能合理选择、灵活运用各种多媒体技术,那么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学生音乐素养。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信息技术走进音乐课堂,增强学生美的感受。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知和领会美。在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体验为核心。这一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美好的情操。音乐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教学的审美体验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而 2
信息技术的交互作用,让学生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形象、直观,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活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助于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提升,增强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
《好月亮你走得这样静悄悄》是一首优美抒情的歌曲。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演唱这首歌曲,感受宁静、优美的意境。根据这首歌曲的特点,我精心设计了一个教学方案,以动态的月亮慢慢升到天空,配以歌曲的伴奏音乐,在皎洁的月光下晚风轻拂,一片安静祥和的景象。这一导入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接下来在学习完之后学生就很容易唱出歌曲想要表达的意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再如《小宝宝睡着了》一课,我首先用视频的方式给孩子们展现了漫天星星的夜空场景,让他们一边欣赏画面一边聆听优美安静的音乐,然后再观赏星星闪烁,月光宁静,宝宝在摇篮中入睡的情景,让孩子充分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沉醉在安静祥和的夜色中,学唱的时候孩子就能很容易用柔和的声音去表现歌曲。反之,如果只是听就不会有这种具体的感受。通过实践证明:教师因势利导,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不仅使音乐知识的学习融入了情感,学生能轻易地去认识和理解音乐。让学生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从而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也感受到了信息技术与音乐整合所带来的美的感受。
二、信息技术走进音乐课堂,激发学生美的想象。
在传统音乐欣赏和歌唱教学中,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已感到十分单调,注意力容易分散,老师的教学效果也很不好,而极具美感的音乐、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则能自然地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去感
受音乐,学习了解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等要素,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和音乐的同时,脑海里很容易产生各种生动的想象,激发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和创造欲。
在欣赏前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时,开始教学时我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孩子想象有哪些角色?发生了什么?谁知孩子们猜测的答案五花八门,通过引导和再听,才勉强通过曲名确定了人物及其相对应的乐器。这时我引入了动画,他们立即有了兴致,有了画面感再通过聆听音乐问:接下来可能发生了什么故事呢?他们更多能够准备听辨并给出理由。如:这里可能是小鸟在开心的叫着,因为有长笛欢快的演奏。同时他们也可以通过画面及时确认自己的答案,说对了就会有很大的满足。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思维也更加活跃起来,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音乐是一种抽象、非语义性的艺术。还有人说,音乐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一门纯想象艺术。所有的音乐作品最终都是为了被“欣赏”。我们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常会遇到一些难以用语言表达或学生很难听明白的部分,这时借助多媒体便可以取得不言而喻的效果。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审美思维过程最基本的品质,而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的想象美,对发展学生个性和智慧的培养,促进创造思维是十分可贵的。多媒体有声有形的情境优势所创设的音乐意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欣赏能力,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想象美。
三、信息技术走进音乐课堂,激发学生美的创造。
“中小学美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强调要“引导学生从真正美好的东西中得到美的享受,从劳动中、日常生活和艺术中去理解和创造更美好的东西。”因此,音乐教学不但要培养学生想象美、欣赏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去创造美。在欣赏民乐《喜洋洋》时,通过多媒体展示人们欢歌笑语、载歌载舞的热闹场景,锣鼓喧闹,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学生如身临其境,不自觉的随着音乐律动,敲锣打鼓,投入到音乐中,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来表现。一节课过后,给学生留下了非常深刻地印象。在这里信息技术的运用对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
四、信息技术走进音乐课堂,拓展学生的视野。
美国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前喻时代”、“并喻时代”和“后喻时代”。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的蓬勃发展使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由此进入了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的“后喻文化”时期。之所以说现社会属于“后喻时代”,是因为学生通过网络或其他手段会比家长、老师更早、更多地获得知识和信息,可见信息技术无处不在。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我们普通的听已经满足不了生在信息时代的学生了,那么我们更需要通过网络等资料搜集资料,整理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来充实我们的课堂,也以此树立自己的“威信”。如在教唱课中,可以搜集一些不同演唱方式的歌曲供学生听赏,培养多元化的音乐感观。学唱《金孔雀轻轻跳》时,我在课堂上引入了云南傣族的舞蹈,学生通过观看傣族舞的节奏及动作特点,更进一步加深对傣族音乐风
格特点的理解。在欣赏课中,可以搜集相关乐曲的演奏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
再如,在上新课前,可以利用网络查找文献资料,进行课前预习。如在学习欣赏课《草原小姐妹》一课前,我就布置学生去查找:这首乐曲中有什么人物?讲了个什么样的故事?在将要上新课之前,同学们就纷纷把自己上网查找、下载的资料相互交流,一个个兴致勃勃,搜集了资料的孩子都能很活跃的参与课堂讨论,表现出很强的满足感。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加主动,学习效果也更加明显,信息技术这个平台很好的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近几年来,翻转课堂也逐渐被关注和运用。翻转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知识,这些知识需要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完成,他们可以通过看视频、讲座、上网查询、阅读电子书等方式获取知识,还能在网络上与其他同学讨论。让学生通过自主实践获得学习。可以说如果没有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就没有翻转课堂、慕课、SPOC课程等一系列学习形式的存在。
信息技术走进课堂,是教育发展的时代趋势,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努力学习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优越性。“一切手段都是为了更好的教学”,合理、灵活的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促进音乐课堂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使音乐课堂教学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带给他们更多丰富多彩的音乐课堂。
【参考文献】
1.侯器.《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1999年第3期
2.吴颖.《现代教育技术与音乐教学》.2003年第10期
3.【美】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
6.体验式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堂中的运用之我见 篇六
【摘要】 “体验式” 学习是个过程,是个直接认知、欣然接受、尊重和运用当下被教导的知识及能力的过程。它特别适合处理人生中重要的事物,它在尊重之下去碰触人们深层的信念与态度,深植于内在的情绪、沉重的价值观,或相当难熬的人性课题。【关键词】
体验,既是一种活动,也是活动的结果。作为一种活动,即主体亲历某件事并进行反思;作为活动的结果,即主体从其亲历中和反思中获得认识和情感。
体验式学习是个过程,是个直接认知、欣然接受、尊重和运用当下被教导的知识及能力的过程。它特别适合处理人生中重要的事物,它在尊重之下去碰触人们深层的信念与态度,深植于内在的情绪、沉重的价值观,或相当难熬的人性课题。
要更了解体验式的学习,应先了解相反的学习法——传统式教学法。说教式的教学,也就是一个人以演讲或授课的方式传达资讯给其他人,学习成果仅限于学识范围的智力层面。这教学法是以“杯与壶”的学习理论为基础(Roger 1983;Hobbs 1986),简而言之,听课者就像空杯子等著授课者从知识之源,也就是“壶”,将知识注入杯子里。这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方式,针对主题内容,学生不会被要求去检视他们自己的感觉、想法和领悟情形。他们可以保持个人完全的不自觉或对于主题内容引发自己或他人的情绪反应保持缄默。
体验式学习致力于一个非常不同于说教式教学方式的学习训练。体验式学习拥有不同的品质与特质,在于它牵涉到参与者本身是否準备好在各方面来投入整个学习过程。当我们早期的学习影响被有效地重新评估时,我们在智力上、情绪上、及行为层面的整合上都会有所学习,成果将显示在我们实际的态度与行为改变上。[编辑] 体验式学习的本质
体验式学习是既令人兴奋又富有挑战性的,它包括很多不同的内容,像是针对个人或团队解决问题的行动,肢体上的挑战,游戏,模拟练习,组织练习,分享时间,有指引的冥想,及有组织的互动。在所有的活动中,学生们是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并且能够从体验中產生有意义、相关的洞见。
体验式学习的本质,有以下四个主要特质:
学习者对于正在发生的学习及过程是察觉的;
学习者是投入于省思的体验中,并且连结当下的学习到过去、现在和未来;
那些体验和内容是独具个人意义的:对当事人而言,学到了什麼和如何学到的,对个人而言有特别的重要性;
过程牵涉到完整的自己--身体、想法、感觉和行动,不是只关于心智,换句话说,学习者是整个人全然投入的。
这些原则造成以下的主张:
体验式学习关乎于个人的体验,不只是他们的参与。参与者会被要求思考及运用自己的体验作为自我了解的基础和自己的需求、资源和目标的评估。
参与者被视为是主动而不是被动的参与,并实地的练习这些具教育性的课题与方法。
透过这学习的过程,力量(控制的位置)从老师转换到学习者,另一个说法是,在传统的学习法中,老师与学生的关系通常是不对称的,前者比后者拥有更多的力量,但在体验式学习中,这样的不对称减少了,学习者计画、实现及评估他们自己的学习。“专家”及学习者参与整个过程的重点不在于老师将资讯灌输于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参与者为他自己的学习负责任。专家只是个资源和架构的提供者,当学习者试著主动消化外在的知识并内化为内在的参考资源时,学习就发生了。
大卫·库伯(David kolb)(1984)有一个四步骤的循环过程,描述体验式学习的过程。
Kolb察觉到当下的体验是基于反省的观察力。藉此呈现的是概念上的分析,且可以用主动的方式来测试,这样的测试產生新的体验,所以循环就开始了。这个模式允许个人偏好之学习风格的各种可能性存在,例如:有些人偏好省思、有些人偏好行动。这个含义是一个有效能的学习者能够有空间运用广泛的学习风格。
一个有效的组织具体化所有技巧在其员工之间,并允许这些技巧在适当的时机运用在工作上。
体验式学习特别强调省思,此省思是藉由省思出来的体验提供模式及架构,并提供机会让参与者在精神上及彼此支持的氛围中去参与省思/学习的过程。[编辑] 体验式学习与传统学习
1、主动学习:在传统上,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学生只需专心听讲,认真记笔记即可。而体验式学习则要求学习者发挥主动精神,对自己的学习负主要责任,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体验式学习强调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因为没有这种参与,就不能产生任何体验,更谈不上学习过程的完成。
2、寓教于乐:寓教于乐一直是教育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试图攻克的难题。寓教于乐中的“乐”字应包涵两层意义:一是指教师把传授的知识融入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中去,尽量使教学过程像娱乐活动一样吸引人;二是指教师通过调动学生,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掌握的过程。
体验式学习的提出为这方面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在这里“乐”的重心已有所偏移,即并非教师单方面制造的乐趣,而是学生主动体会到的乐趣。学生学得快乐,这才是寓教于“乐”的真正实现和真实效果。
3、学以致用:学以致用是传统教育的一个难题,原因之一是学生很少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时间和机会。因此,应该让学习者逐渐意识到学习是一个通过实践运用循序渐进的过程。
体验式学习的优势在于,它为学习者及时提供了一个运用的空间,使学习者成功地进入活生生的语言表达和思想交流之中。让学员体验到“你所拥有的超过你所意识到的!”这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通过下表可以更直观的了解体验式学习与传统学习的区别。[编辑] 有效体验式学习的课程特质
体验式学习课程的特质是有活动的、多样化的、和有方向性的。更明确的说,有六个特质区别它和其他课程设计:
1、内容程度适中。
体验式学习课程拥有精简的课程。集中在重要的学习领域—其中的元素是未来所要建设的重要基础,当内容的水准维持在适中程度,讲师便有时间设计活动,去介绍、呈现、运用及反映出当下学员所学的。
2、在情感、行为和认知的学习上取得平衡。
体验式学习包括三个方法:培养态度;发展和练习技巧;促进对主题概念及模式的了解。有些训练课程倾向专注在某一个领域,排除其他的领域,但体验式学习的讲师要参与者不只是知道某些事,并且能够去实践它。再者,讲师会要求参与者检视他们自己和正在教导之事之间的关係,并去体察这在参与者身上是如何运作的。
3、参与团队的机会。
在任何体验式学习课程里,参与团队都有很大的益处,参与团队会将训练课程从被动的位置移为主动。团队活动促进参与者投入在学习的过程中,并让他们和讲师成为伙伴。讲授的部分减到最少,高度参与是最大特色,如游戏、角色扮演、模拟练习、和案例讨论等。
4、运用参与者的专业知识。
每个参与者在体验式课程中都带来相关的经验,有些经验可直接应用,有些可能从之前的工作状况或遭遇牵涉到类似的经验。无论是哪种情形,大多数的学习是来自于同学,可以建立自己的计划,提供很多机会让参与者彼此学习。
5、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
体验式学习著重在现实世界。课程会安排机会并让参与者运用课程内容解决其正经歷到的实际问题。运用课程内容,不只是发生在训练之后,而且是在课程进行时的主要焦点。当参与者将所学运用在解决自己的状况和案例上时,是他们学习得最好的时候。这给予直接的实用资讯,并赋予参与者在问题点上运用的能力。
6、允许重新计画。
7.体验式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堂中的运用之我见 篇七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 英语教学
在我校教学楼的外墙上写有这样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这里的“做过”,我认为应该就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亲身体验的意思。因此学校在墙上写这三句话的目的,一是要求教师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教学,二是要求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参与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掌握知识,获得职业能力。
中职学校学生基础差,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会造成学生更讨厌英语,甚至会使学生彻底放弃英语学习。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应多借助学生日常生活环境及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创设情境,转变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通过师生“互依、互动、互促”来促进学习主体主动积极地发展。在新《英语课程标准》中,也强调英语教学要回归生活,注重学习主体的实践体验。因此中职英语教学的现实与教育改革都要求中职英语教学,要让学生在“身临其境”或“心临其境”的体验氛围中,主动、自觉地通过“体验”获得知识与能力。
体验式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语言去做事来体验语言的形式与规则。英语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是“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也就是说老师指导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体会到一种成就感。
下面就体验式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1 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人类的学习过程,是大脑接收眼、鼻、舌、身等感官传递外界信息的一个过程,并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获得知识。经分析发现,在多种感官共同作用下,学习效率会明显地变高。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最好是设置情景,把英语放到生活的情境中去,从而让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进而让她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英语,很自然地就进入了学习状态,实现认知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尽量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创设情境,这样学生可以接受到更加生动的刺激,让他们的记忆逐步提升。让学生通过自己习得语言知识的运用,进行自主探索,身临其境得去体会,自己做自己学习的主人。如我在上省编中职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weather这堂课时,用多媒体课件设置了中国气象预报图像视频。让学生们在地图上找出spring,summer,autumn,winter,warm,hot,cool,cold,sunny,rainy,cloud
y,snowy,stormy,windy,等单词的。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新课知识,而且感受到祖国的地域辽阔,天气变化多端,为进一步学习知识打下基础。
同时教师还应善于利用现实情景用于教学,从身边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各种学习资源的作用,如学生身边的人、事、物等。例如我在上省编中职教材第二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directions这堂课时,用相机拍下本校的教学楼、实验楼、食堂、操场等地图片,通过多媒体展示,看到熟悉的建筑物,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跟随老师学习新知识。
2 运用策略,搭建舞台
2.1 全身反应,快乐体验
全身反应(Total Physical Response) TPR教学法是法国心理学家阿歇尔根据对幼儿学习母语的观察提出的“通过动作学习另一种语言”的学习模式。这种学习语言的方式正是体验学习的一种。那就是要求孩子在“做”中学、“玩”中学,它能打破参与者的心理防线,创造自我探索的契机,帮助参与者发现自身成长的障碍,同时通过对体验的反思使体验者超越体验,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我在教学《Sports》这一课时,就采用了TPR活动。教师通过声音、动作、面部表情和手势让学生们猜这种运动的名称,教师的全身运动就足以使学生理解意思并使学生感到趣味盎然。继而让学生上来表演,另外学生猜。这节课通过师生肢体语言的表达,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也使整个课堂充满了活泼、愉悦、和谐的氛围。
2.2 尝试游戏,身临其境
针对我校学生基础差,不愿意学,注意力不集中、兴趣易失的特点,枯燥、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会使他们彻底放弃英语的学习。教师努力把那些难理解的语言现象转换成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游戏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交际情境,这样他们就能够在一种很轻松的环境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做到玩中有学,学中有玩。我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采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不仅能够尽情的玩,还很开心地掌握了很多英语知识。
游戏的开展应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有效性。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必须与教学密切相关。设计游戏时,要充分考虑教学的重难点和其他教学要求。我把课堂游戏主要分成两大类。一是书上本身提到的游戏,如上birthday party这课时,课文中有提到贴尾巴的游戏,在课文学习完成后,可以让学生们也尝试做这个游戏。这样学生在游戏中既可以理解课文中知识,又可以感受作者喜悦感动之情,在快乐中学习。另一种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设置拓展游戏。如上《Sports》这一课时,可以开展奥林匹克知识大竞赛。这种游戏,知识面、参与面都很广,学生在既轻松又紧张的体验中学到了语言知识。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英语小游戏来进行英语教学,这样让学生掌握了语言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激发他们对英语学习的极大兴趣,形成外语学习中有利的非智力因素。
2.3 模拟情境,感同身受
知识来源于生活,应回归生活,为生活服务。而体验即可以来自课堂,也可以来自课外,来自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英语课程的最终目标是用英语去做事,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生活服务的。这就要让学生通过模拟情境练习,在深入、多元的体验中拓展知识,拓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模拟情境练习,大约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①两两操练、小组合作练习。在省编中职英语教材中每单元section B的部分都有模拟练习,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尽可能地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让学生进行交流活动。并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进行操练,让学生进行两两操练、小组合作练习,让他们在合作和竞争的氛围中积极地学习,更好地掌握知识。
②模拟日常生活中的多种情境。模拟日常生活中的多种情境这是英语教学回归生活,为生活服务的表现。如让学生去服装店、水果店、食品店、学习用品店、书店等地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购物,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更多的新知识,还可以温习以前学的旧知识,如有关水果、食物、学习用品等方面的词汇。
③英语情景剧的应用。浙江省省编中职英语教材题材广、生活意识浓,多是以主题Topic为纲编排学习内容,如交通、职业、家庭、学校、朋友、运动、爱好、购物和动物等系列话题。大部分话题都与学生生活比较接近,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一学期可以安排一次情景剧表演。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本选择一个话题进行英语情景剧表演。把教学内容自然渗透到活动中,摆脱枯燥性重复训练,将学生引向生活的舞台,营建活跃的课堂气氛,创设最佳的学习状态,使得教学氛围与学生体验相得益彰。学生在表演过程中,既可以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也可以获得成功的感受。
3 学生上课,全新体验
英语是有声语言,口语是第一位的。培养听说能力有助于巩固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提高他们的交流能力。在教学中采取了让学生走上讲台当“小老师”的做法,应该是一个很不错的体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总会发现每个班总有一些尖子生,他们爱学英语,对英语特别感兴趣。他们的发音准确、优美,对知识的掌握相对谙熟,并且有很强的表现欲。
在晨读、辅导课的时候,我会故意安排他们去讲台上领读。这样他们的学习兴趣明显地提高了,台上的同学非常认真地带领大家读,台下的同学非常专注地去学。这样做,不仅能给那些英语学得好的同学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还能够激励台下的同学走上讲台。同时,还能够减轻老师的负担,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教学思想。当然,笔者在课下很注重对这些“小老师”的辅导,尽可能让他们在听、说、读、写等方面领先一步,成为名副其实的“小老师”。这种不同以往的上课方式,让同学体会到了老师备课的辛苦,也体验了在课堂上当一个引导者,而不是跟从者的心情。
为了使学生当好小老师不流于形式,让活动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把这些作为形成性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加以打分量化,从某种意义上讲,起到了口试的作用。在英语课堂上,讲台已成为学生开口讲英语、培养交流能力的大舞台。课堂上让学生扮演教师角色,既能体会教师的良苦用心,又能给学生一种全新的感觉。让学生上讲台来做一回“小老师”,更是对学生的一种鞭策,一种锻炼。而台下的同学也会由于好奇新鲜,更能集中注意力。看看小老师教得怎么样,比如会出现哪些问题,及如何更正(其实这些都是同学们常出现的问题),这又达到了生生互动。教学中如果在讲到某些知识时,我们可以试着放手给学生,给他们一片自由、创新的天地,让孩子多体验人生中不同的经历,体验教师的角色,这样,他们就学会了怎样处理知识,怎样解决问题,这对他们来说是笔财富。
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英语教学中生命活力的体验性学习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全身反应、尝试游戏、模拟游戏、“学生上课”等教学方式的改变。让学生体验课堂,体验学习,在体验中学习知识,感知体验反思,最终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因此,把体验性学习合理有效地运用到英语教学中去,是符合新课程关于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这一人性化要求的,更是英语教学中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郑春.应用型本科HRM专业体验式模式的构建[J].价值工程. 2012(18).
[2]王昱.浅谈体验式教学[J].经济研究导刊.2011(15).
8.体验式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堂中的运用之我见 篇八
语文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具有一定听说能力,能够发现美、叙述美、鉴赏美、创造美。
在今天,语文课中怎样进行审美教育,愈来愈成为广大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工作者所探讨的问题。《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就明文规定:“„„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记叙文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占了相当重要的分量,它们向学生展现了无产阶级光辉的思想美,崇高理想境界的美,艺术形象美,文章结构美,语言艺术美,等等。美育渗透于教学之中,用马列主义的美学观,借助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使他们能按照美的规律,去发现美、认识美、鉴赏美,受到美的教育,从而提高记叙文教学的效果。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以美的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人的思想、行动都受世界观支配的。要使学生能正确地认识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艺术美,必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他们能以社会主义时代的精神、中华民族的特点,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去明辨是非,识别善恶,分清美丑。在记叙文教学类,这是相当重要的。怎样才能将古板的旧式思想教育以美的形式通过文章注输给学生,使学生在美的感染中树立正确的审美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实际,即借教材的艺术美,联系到社会生活的现实,以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对自然美、社会生活美有充分的感受和正确的理解。如《老山界》一文中,两处写景的地方,一处浓笔重写,一处淡笔轻描:用浓笔的地方是夜宿雷公崖石梯所见所闻。绘声绘色,高低远近,洪细扬抑,极其瑰丽奇伟。在极恶劣的环境下,作者极力去捕捉那奇特声响的壮观的形象,沉浸在壮美的夜景之中。这里的景物描写给人一种宏伟、壮阔之感,又犹如一首优美的交响乐曲。能在疲惫、寒冷的困境下感受到美好的事物,可以从侧面反映红军战士的豪情壮志和崇高的思想境界。由此展示红军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茶花赋》中说道:“凡是生活美的事物都是劳动创造的。”这正是马列主义的美学观。所以,作者强烈地赞美茶花,不但因茶花外形很美,更由于这种美的茶花凝聚着千千万万个象普之仁一样的劳动者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凯洛夫曾说:“美育是培养共产主义思想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有机部分。”这样,通过实际的体验,正确的审美观就逐渐树立了。
(二)以美的光点,激发学生探求美的浓厚兴趣。
记叙文教材中每篇作品都有美的因素,都有美点。或者立志新颖,或生意境深邃,或者构思精巧,如教《茶花赋》一文时,就可以抓住一个“醉”字牵动全篇;另外,或者结构和谐,或者是语言优美,或者淡雅的柔胜美,有如《济南的冬天》: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在修辞上运用拟人手法,更沟通物我之间的情感,显得兴味盎然,产生了强烈的移情作用。美感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朱光潜《美学杂谈》)我们学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正好有这种感觉体验;此外,还有庄严的崇高美,幽默的滑稽美,诙谐的喜剧美,再如《变色龙》一文,用比喻、讽刺的手法,刻画了奥楚洛夫的丑态突出构思美和滑稽美,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寓教于乐的教育。由上可见,所有美的因素总是有具体表现的,这就要求教师灵活处理教材,即深入钻研教材,把握住课文的精华所在,明确教学任务,选准教学重点。在抓住美的闪光点方面,提高这个教学形式就显得相当重要了。心理学的实验告诉我们:问题,特别是精当的问题,是最能引起学生精神集中和感情振奋的。所以,精当的提问是艺术的提问,美的提问。如《一面》一文中,反复画像,以形传神这个写作特点十分突出。同时“我”与鲁迅的“一面”之交也是文章的中心,我们可以在一上课就开门见山地问:“文章为什么以‘一面’为题,这一面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里,学生马上会在脑中形成这种感情的素描:脸色黄里带白,短发,隶体“一字”的胡须和牙黄羽纱长衫,还有就是“瘦”。教学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饱含感情地去分析:“是呀!鲁迅为了中国的前途和革命事业日夜操劳,积劳成疾,他的“瘦”是当时积极工作,无暇休息的结果,还不正成为对“我”的无声激励吗?„„手是竹枝似的,也生动地刻画出鲁迅身患重病,却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革命者形象。”这样透过外形描写来揭示革命者的精神境界,使学生深受鼓舞。总之,深浅适中、少而精、有激发点的美的提高,最能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之情。
(三)以美的情感,陶冶学生美的心灵。
高尔基说过:“美是人自己从他的灵魂深处创造出来的。”因此,美的发现者要有美的眼睛,美的寻求者要有美的心灵,美的创造者要有美的生命,美的教育者要有美的情感。在审美过程中,人的情感是最丰富、最活跃的,因此,记叙文教学要体现出美学的“感染性”的特征,注重一个“情”字,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正确的审美观点,精当准确的语言,引发学生一起去体验品味作品的感情,与作者一起同感受、共情怀。还应把课讲得生动、丰满。悲的地方要讲得学生想掉泪,乐的地方要讲学生忍俊不禁;美的地方要讲得学生心神向往;丑的地方要讲得学生憎恶讨厌。总之要富于情感性、形象性、新颖性,字字句句都落入学生的心田,深深印在学生脑中。再如《一面》一文,文章短小精巧,作者以十分细腻的笔触,描叙了在内山书记与鲁迅偶然见了一面的动人情景,娓娓道来,真挚朴实,自然流畅,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教师必须抓住“层层推进,以情动人”这一点,首先进行有表情的范读。第一个层次交待时间、地点、事件、人物,这一层主要用陈述语气,语调较平缓;在读到书店后面长台子旁边有两个人用日本话谈笑这一节时,语调宜活泼开朗。第一次对其中描绘,读时要读得清楚、平实、有浮雕式的感觉。此时,学生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活动,体味到了作者真切激动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心中充满崇敬的感情,从而逐步把握了本文的感情基调。总之,“情”是美育的主线、灵魂、济重“情”,突出“情”,并使之贯穿于记叙文教学的始终,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一个“美的氛围”,加深学生对美的理解,并引起共鸣。
(四)以美的形象,寓学于乐,诱发审美兴趣。记叙文教学要体现出美的“形象性”的特性,注重一个“活”字,做到形象活泼、寓教于乐。孔夫子曾主张过“寓教于乐”,近来又有人提倡“寓学于乐”,即“乐学法”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美学认为:美的事物和现象总是形象的、具体的,总是凭着欣赏者的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不论是自然美、生活美、还是艺术美,作为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都有一种感性的具体形态,它们的内容都要通过由一定的色、形、声等物质材料所构成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乐学法”正是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与音乐、图画、幻灯、游戏、表演等结合起来。记叙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当然也可用此法,使学生从欢乐中获得美感,从而诱发审美兴趣。《荔枝蜜》一文,先通过表情朗读,放录音,然后让学生模仿“老梁”和“我”进行对话,给学生加深感受。又如《我的老师》一课,作品形象美,人情美,在幼年的“我”写了一封信,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蔡老师在信里得怎样安慰“我”的呢?这里可以请学生进行构想,在实际的体验中,感受美好温暖的人情。同时让学生试口头给“幼年”的“我”写一封安慰的信,培养学生关心别人的美的情操,一举两得。此外,作品中的景物美,可用图画、幻灯,让学生直观了解作品;同时还可以结合课文让学生观看一些电影电视等。使学生能学之有趣,学之有味,学之有得,学之有感。审美兴趣就会产生了。
(五)以美的实践,引导学生步入美的境界。
美学认为:美来源于人类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由于人类自由自觉的活动总是带有一定的创造性,人的本质力量又是积极的、向上的,因此,美必然同人类社会进步性相联系,是流动的。充满着生气和新颖性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离不开审美实践。离不开自然美、生活美的熏陶和艺术美的诱导。在课堂上,可以联系实际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如让学生复述事、即兴作文,一边体验,展开联想,一边进行创作,使课堂上“美的氛围”更浓更深厚。在课外,可以组织课外活动,到社会中去认识一切美的事物,去领略自然、社会、生活中的美,使记叙文的课堂更充实更生动更丰富多彩。这样,审美能力自然就培养起来了。
【体验式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堂中的运用之我见】推荐阅读:
体验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10-23
谈体验式教学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运用论文06-19
趣味角色体验法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论文08-20
实施体验式课堂教学的意义和要求06-20
体验式教学在语文课堂上的应用10-12
四维体验式教学10-01
对话式教学之我见07-30
体验性学习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06-18
体验性学习方式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尝试06-18
体验式教学模式旅游管理论文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