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分析论文(共11篇)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分析论文 篇一
案例分析:现实数学观与生活数学观
生活数学观,书上的概念如是说:“作为生活的数学,往往是一种经验符号的数学,更多运用的是语言和直觉。作为生活的数学,就是指存在于生活实践中的那些非形式的数学,是人们在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中获得交流和理解的数学。”可是,我更多地将它理解为孩子们原本已获取的与数学相关的生活经验,这正是将儿童日常的生活或经验与书本上的数学结合起来的最好的桥梁,也正是张兴华老师等数学特级教师理论中所提倡的“关注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已有的经验进行迁移。”这里的“迁移”的“已有的经验”,就是将孩子们已经获得的生活数学。“迁移”,就是对生活数学进行理论化和系统化,使之成为书本上数学知识。
比如,在这个案例中,孩子们虽然没有学过平均数,但是依照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他们同样可以将积木用“发牌”的方式平均分配好(也可以每一次先等量地分发给每一个人,然后再这样轮发);同样可以将长短不一的线先接起来然后平均分成一样长的几份„„这些,都是孩子们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是生活数学。儿童更多的是利用生活中直观材料的操作来解决问题,只有当任务较大,要分的物品或者对象数额比较大时,才开始尝试获得另一种方法,最终形成了用“除法”的概念和算法。
现实数学观,书上的概念如是说:“现实数学是依靠‘局部组织’来支撑的,它往往是依赖于人的经验的,是存在于我们的现实之中的。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是他们加强与外部世界进行沟通和交互,从而获得高质量生存并推进社会进步的一些必要的知识,因为每一个人的经历不同,他们对现实数学的理解也会有差异。”
比如,一年级学生计算26+9,有的学生说,“把26看成20和6,先用6+9等于15,再用15+20=35,有的学生说,“把9看成4和5,先用26+4等于30,再用30+5等于35。有的学生说,“把26看成25和1,先用1+9等于10,再用10+25等于35„„同样的题目,每个人的理解都会有所不同。当然,不可避免,有时还会出现自己的理解有偏差甚至错误,但这种从自己经验出发的数学,就是现实数学。
在小学数学学习的组织过程中,如果想要体现出现实数学观与生活数学观这样的学科性质特征,我们就一定要正视学生作为主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我们的数学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轨,让我们的数学课考虑儿童需要直观操作的心理特征,让我们的数学课考虑到每个学生经验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现实引导。具体来说,可以这样操作:
首先,创设源于生活的情境,回归儿童生活。我们既然已经关注到,儿童诗从自己的生活实践开始认识数学的,我们就应当让儿童的数学学习真正地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中去。创设情境时首先考虑,儿童经历了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在生活中发现了什么?将学习纳入他们的生活背景之中,再让他们自己去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比如,在《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一课中,可以先播放《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学生说说曹冲是将大象替换成了什么解决了难题?这样替换有什么好处?这样,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中迅速唤起了学生经验中关于替换的已有认知。
其次,关注个体认识差异,正确引导现实数学。小学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沟通抽象的数学与现实实践的联系,强化数学的产生与运用真正回归儿童的生活现实。
再次,提供可供操作的素材,经历完整思考过程。儿童在小学数学学习中,主要是通过直观方式获得数学的,因此,不应简单地将这个直观过程理解为就是教师的呈现和演示过程,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应将这个过程理解为就是学生自己的尝试操作的探究过程。
这两点我想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在教学《搭配规律》时,“商店里有两种帽子和三个不同的木偶娃娃,小明想买一个木偶娃娃配一顶帽子,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学生依据实际经验利用实物进行搭配,从而发现有序搭配是不重复也不遗漏的关键,可以用第一顶帽子配三种木偶娃娃,有三种搭配方法;再用第二顶帽子配三种木偶娃娃,又有三种搭配方法。还有的学生先选木偶,用第一种木偶配两种帽子,有两种搭配方法;再用第二种木偶,第三种木偶„„这样的过程,就是充分考虑了小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充分地操作。
然而,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用符号、数字、字母代替木偶和帽子,进行简化的搭配。甚至最终学生总结出,不论是先选帽子,还是先选木偶,都可以用一个 2 乘法算式来计算出所有的搭配方法:2×3=6或3×2=6。让学生由实物操作,甚至是从个人经验出发不同的操作,进而寻求抽象的符号的搭配,最终归纳出乘法计算方法,这便是在学生经历了思维过程的基础上,对现实数学的“图式化”,将现实数学引导成为理论数学,沟通了抽象数学与现实实践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才会更加易于接受、易于理解呢!
生活数观学是指存在于生活实践活动中的那些非形式的数学,是人们在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经验交流和理解的数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数学活动不是从观察符号开始的,用逻辑推理进行的,而是从观察现象开始,用特征归纳来进行的。现实数学观实际上是由不同个体在不同的环境中的不同生活经历所形成的,用一支持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决策和行为方式的。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不同他们对现实数学的理解也会有差异,所以小学数学学科的任务,通过教师有效的教学组织,引导儿童将自己的经验不断地“数学化”从而构建一些基础的、必要的和现实的数学。
从大量的教学临床观察中可以发现,在引导儿童学习“平均数”这个知识点时,长期的教学活动已经使我们逐渐地形成一种固有模式或者说经验,这个经验就是如果知道了“将多的补到少”的过程,就会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而这种经验又帮助我们逐渐地形成了一种比较固定的组织程式,即先选取某些多少不同的物品——引导学生进行去夺多补少的活动——将这个活动过渡到运用计算的方式(等分除法)——总结出平均数本质特点——用一条线段表示平均数在平面上的位置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这个值一定是在最大的位置与最小的位置之间。
在平均数这一概念教学中,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概念是一切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的基础,也是人类思维的基本要素。概念是对两中以上对象的共同特征的概括;概念主要以词的形式来标志;概念是抽象与概括的结果同时也是对经验的加工。概念有内涵和外延,它们具有反向对应的关系,当内涵扩大了,外延会缩小;反之外延扩大了,内涵会缩小。比如:“等腰三角形”,增加了“有一个角是直角”这样的本质属性,就使外延缩小到所有的“直角等腰三角形”。若减少“两腰相等”这样的本质属性,就使外延扩大到所有的“三角形”。
在概念教学中,数学概念的呈现方式有不定义方式(直接应用、语言描述、图形描述、枚举)和定义方式(集合定义、发生定义、外延定义、关系定义、公理化定义)。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习阶段中,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得到发展的。因此,一般来说,在数学教学中,小学低年级的概念大多才用描述性的,中高年级逐步采用定义性概念,但有些定义也仅是初步的,还有待发展。
对儿童来说形成概念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要进行多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其形成基本途径是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概念形成由初步感知具体对象—尝试建立表象—抽象本质属性—符号表征—概念应用等过程;概念同化由唤起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概念—进一步抽象形成新概念—分离新概念的关键属性,也就是把原有知识和新知识的相互结合。同时儿童学习概念的基本过程是感知阶段、表象阶段、概念阶段。首先,儿童面对大量直观材料,经过感知,再经过分析、综合获得表象,最后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所以在“平均数”教学中,教师要尽量符合儿童的发展过程,为儿童的概念形成提供必要的帮助。
当我们将数学的学习尽可能地变为学生主动操作、探究和问题解决的时候,支持学生理解数学的价值是比较大的。而且,这种探究性的操作是以儿童自己的反思为基础的。它表现在活动过程往往就是一个儿童自主的假设——验证——反思——修正的过程。
当我们引导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去发现和探究知识,并引导他们不断地将知识运用到现实情境中的时候,支持学生发展数学素养的作用是比较大的。因为这种探究性的操作是儿童自己的活动。它表现在儿童是以自己的认知与经验来构建活动过程的,是他们面对问题情境,自己作出假设,并自己设计活动来检验这些假设,然后通过自己的反思来修正自己的活动,最终获得结论。
儿童的生活经验是指小学生在生活中通过亲身经历、体验而获得的对事物的认识和反映,具有自然性、生成性、发展性等特点。自然性是指学生生活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各种各样的生活现象都会毫无阻拦地进入他们的认知领域,从而形成他们“自己的经验”。当然这种经验很大程度上是原始的、粗浅的、局部的、零散的,甚至是不准确的、不科学的,但却是十分难得和可贵的。生成性是指学生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对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调用、调整、提升或者 4 重新确立的过程,也存在着对活动中新的认识不断接受、理解和内化的过程。这些过程实质上就是新的经验建立和生成的过程。发展性是指经验的建立和运用是一个动态的、不断积累、丰富发展的过程,这也是人的内在素质和能力提高的过程。任何学习都是在先前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这种建构的结果又会导致经验系统的变化,在这种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学生的经验得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学习的质量进一步提高。
小学数学学习应是儿童自己的实践活动,要让数学学习与儿童自己的生活充分融合起来,将学习纳入他们的生活背景之中,再让他们自己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儿童的数学学习的组织,应源于他们的数学先生,即数学学习活动存在于儿童与外部世界的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数学学习应当成为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问题解决的一种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去仔细地观察,粗略地发现和简单地证明。
在本例中,教师设计了实际的生活化情境,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观察、辨析并实验、操作,使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变为在问题情境的尝试操作下的思考和分析过程,这种融生活化策略和操作性策略为一体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了儿童数学学习的特点,体现了现实数学观和生活数学观。但是,数学概念的学习和表示数学概念的语言学习上不同的。“平均数”作为表示数学概念的语言,指的是一种词汇的认识;“平均数”作为一个数学概念,是对一组数的集中和离散程度的本质认识。掌握了单个词汇并不一定就是理解了概念。本例中,在采用“常规方法”来组织学习“平均数”知识的班级中,虽然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设计了生活化情境,可在跟进活动中学生仍然不能将问题与习得知识建立联系甚至不能理解真实情境问题本身的意义,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理解作为数学概念的“平均数”的本质意义。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实质是,用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有关数学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儿童的生活经验理所当然地成为他们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基础,进而成为我们构建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和开发小学数学活动课程的庞大资源库。小学儿童的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是紧密相连的,他们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经验的激活、利用、调整、提升的过程,是“自己对生活现象的解读”,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小学儿童的数 5 学学习活动与其说是“学习数学”,倒还不如说是生活经验的“数学化”。学生从现实出发,经过反思,达到“数学化”。在这一过程中,“数学现实”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现实”也许就是他们的“生活经验”。一方面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前提、基础和重要资源,是保证数学学习质量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有效的数学学习也能促进经验的应用、提炼和积累。数学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经验积累的过程,就是一种新的“经历”和“体验”,这种“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因此孩子应更多地通过真实的问题情景,产生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需要,并且亲自实践,在探索中发现数学和学习数学。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分析论文 篇二
一、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1.数学教学生活化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当数学知识不再是简单的呈现时,学生就会去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问题,当老师出一道计算题时,学生可以把一个简单的式子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样学生的学习更还原于生活。
2.数学教学生活化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数学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在生活中,老师应该主动发现生活的数学问题,收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比如,挖池塘算面积,银行利润等问题,这样学生就会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的意识就会增强。
3.数学教学生活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生活化的数学教学不再是一群数字一对符号的学习,而是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来自他们的生活经验,数学就切切实实地发生在他们身边。 老师可以在教学时采用一些启发式教学,提出问题让他们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答案,这样学生就会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当问题被解决时,学生会有很高的成就感,这样就会更促进他们对数学的学习。
二、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1.数学教材生活化
现在小学的数学教材经过几次的修订, 较上世纪的数学教材有了很大的改进,贴近生活的数学例子也越来越多,但是有些例子很是很抽象,感觉像是把数学与生活绑在一切而不是很好地融合。 但是也有一些很好的例子,比如“ 2年级的小明和小红帮妈妈买水果,小明买了一个苹果一个梨子共五元钱,小红买了一个橙子一个梨子一个苹果八块钱,请问一个橙子多少钱? ”这样的题就很贴近生活,小朋友经常会陪妈妈去买水果,所以他们也会结合当时的场景运用数学并且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所以,教材更生活化改进会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
2.老师教学方式生活化
老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一定要避免知识灌输式教学,首先老师要明白知识的传递并不只是对课本的照本宣科。 当老师在教小朋友加减法的时候,老师可以运用情景模拟的方法,比如,选出10个小朋友,让小朋友排成一排,问10个人减去4个人还剩几个人, 就可以找小朋友上去数,这样的教学会让学生更深刻。
3.提升家长生活化教学的意识
孩子在幼年的学习, 对他们最重要的影响人物就是他们的父母,很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都是无意识的,所以,他们也会忽略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因为他们缺乏对孩子生活化的教育,所以,提升家长生活化教学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因为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比比皆是,比如,要教孩子加减法的时候,家长就可以拿实物教孩子, 比如“ 小明和妈妈比赛跳远,小明跳了1米,妈妈跳了1.6米,问小明比妈妈少跳了几米? ”这样的问题就会引起孩子的兴趣,他们真的会去跳远测试。
3.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分析 篇三
【关键词】教育改革 小学数学教学 生活化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39-02
0引言
不断深化和改革的教育体制促使新课改的理念已经逐渐深入人心,这种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也应该和新课改的发展要求相适应,这样才能够减少传统教学模式下产生的不良影响。小学数学教师只有持续推进生活化的教学,才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才能够对学生的思维及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才能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为此,教师一定要积极创新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从而促使教学朝生活化趋势发展。以下将主要分析实现生活化小学教学的主要策略。
1.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可以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思维充分激发出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导入需要教授的知识内容,并借助丰富的教学形式将其呈现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对数学形成一种亲近感,学生也会因此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最终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好的生活化情境应该具备以下标准:第一,生活化情境一定要将数学知识的本质体现出来;第二,生活化情境应该要具备引发学生数学思维的功能;第三,生活化情境要有明确的数学教学目标指向性,教师在对生活化题材进行选择的时候应该注意生活情境要紧密联系数学知识,同时所创设的生活化情境一定要具备合理性。以《认识三角形》的教学为例,教师先将一把摇晃的椅子呈现在学生面前,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接着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运用什么方法能够修好这把椅子。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对三角形的特征进行探索了。
2.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如果要实现生活化的数学教学,那么就需要同时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本来就应该是一种主动的、个性化的以及生动活泼的过程。学习数学的方式有很多,如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动手实践以及接受学习等[1],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应该要有充沛的时间和空间去进行实验、观察、计算、猜测、推理以及验证等。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促使学生在经过体验之后,对知识规律进行探索,最终将数学知识内化[2]。教师应该尽量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和观察的机会与空间。以圆锥体积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行动手制作圆锥和圆柱容器,并经过反复试验,即将圆锥容器内部的所有沙子全部倒到同底同高的圆柱容器当中,观察现象,最终得出规律。学生通过这种实际操作就能够得出圆锥体体积公式。此外,也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对于小学阶段的教学,教师可以多运用多媒体技术,特别是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形象直观的动画或者是图片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效理解,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当中。
3.学校应该加强和家庭及社区之间的合作力度
孩子的成长一般都难以离家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虽然主阵地是学校教育,但是社会教育以及家庭教育能够补充并且延伸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只有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协调一致的关系,才能够促使孩子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3]。如今,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到两个孩子,孩子的一切都几乎由家长包揽,家长没有给予孩子体验生活和接触社会的机会,这就导致现在的大多数孩子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的过程需要依靠家访以及开家长会等活动,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出及时了解。比如,教师可以在开家长会的时候将学校的工作思路及计划、教育管理理念介绍给家长,家长也可以在现场将自己的教育经验分享出来。教师应该鼓励家长给孩子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以便孩子能够慢慢养成独立处理问题的习惯。此外,学校还需要同社区加强联系。一方面,社区应该要为学生展开数学实践活动创造一种稳定、安全的环境。另一方面,学校应该树立大教育观念,将教育资源提供给社区,并且,学校和教师需要对社区资源进行积极开发,在社区中为数学教学寻找生活化素材。
4.结语
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诸多缺陷,利用传统教学模式展开的教学往往都难以取得良好的成效。所以,教师和学校都应该对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转变形成重视,以促使小学数学教学朝着生活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林艳.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初探[J].小学教学研究.2012(26).
[2]王怀喜.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J].小学科学.2012(47).
[3]张亚娥.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探究[J].数学教育研究.2013(07).
作者简介:
4.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心得 篇四
仁 里
集 镇 实 验 小 学
王
杰
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心得 仁里集镇实验小学
王杰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归纳、类比、思考、探索、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与愿望,体会数学的作用,从而学会学习,生动活泼地投入数学学习。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而是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多年来的数学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了学生学习内容的书本化、教条化,忽视了学习内容的生活化;导致了教师和学生都过分关注教学过程的实效性,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亲身经历性、过程性和自主性。这样做的效果:使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仅仅停留在教材所呈现的范例上、停留在教师所教的课本知识上,对数学的实际运用仅仅停留在做几道计算题或应用题上,没有把数学知识结合实际应用,没有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忽视了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我在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中有如下心得体会:
一、在学数学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具有逻辑的严谨性,在教材中它总是以完善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许多题目都是经过数学处理的,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文字表达严谨、准确、枯燥,但很少创设问题情境,忽略了数学知识从生活生产中被发现的曲折过程,抑制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因此,我们要善于处理教材,把学生社会生活中的鲜
活题材引入课堂,创造出校本特色。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有着广泛的应用。但由于教材的滞后性,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在教材中难以及时体现。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联系生活实际,就地取材,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充实到教材中去,让教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以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生活即数学,只要运用的恰到好处,照样也可以让学生去研究一番。记得有一次。我和几位学生在谈论生活中的一些琐事,有一位学生提出来问“老师,你今年有几岁了?”我想了想说“5年前我比我的儿子大25岁,5年后的今天,我的儿子已经6岁了,那么你们算算看,老师今年几岁了?”顿时,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算起来,有的用足了劲在苦思冥想,有的托着腮帮子左右为难。而最后还是没有能难住他们,很快便有了答案。虽说只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而已,但学生们却都是乐此不疲,算得津津有味,还一个劲地相互出起题目来了。请同学猜猜自己父母的年龄。
数学源于生活,但必境又高于生活。因为很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都相对比较抽象。教学中只有充分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才能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真正意义,也才能更加体现数学又服务于生活的应用理念。
2、适当地重组教材,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师在新知教学前应该明白,唯有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是一种实际需要时,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来,而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吸引学生的参与,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办法。例如“通分”一课教学时,对教材作适当的重组,以生活实例引入,相信会有更好的效果。
学校卫生包干区划分,其中五年级分到了总数的六分之一,六年级分到了总数的九分之二,猜猜看哪个年级分到的多一些?
(1)指名口答
(2)你能否通过计算来比较哪个年级分到多一些?你是怎样计算的?(3)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尝试解答。
这种实际问题的引入,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通分不仅要会通分,而是要把通分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来掌握,使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较为清晰的数学应用意识。
3、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教材中设计的许多案例都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应尽量根据实际情况,模拟一些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活环境,设计一些生活场景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让学生看一个“动物运动会”的动画,从中让他们体会到乘那种装有圆形轮子的汽车,比那种装有椭圆或正方形轮子的汽车来得安全,也不会颠簸得厉害。同时也感知了“同圆或等圆中,圆的半径相等”的道理。这样引入新知,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血有肉,生动有趣,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好数学利于解决我们身边的实际问题。因此,易产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在小数的乘法计算中,也可增加电表、水表的读数,并能算出费用,毕竟这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二、在用数学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新课程理念强调知识,技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学即生活”,学生的生活世界成为课程的
内容。数学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现实,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亲自去感知,亲历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的体验、经历,强调让学生亲身参与。只有让学生亲身参与,亲身体验了,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必须明确书本知识和生活知识同等重要,树立数学
教学生活化的观念,关注儿童的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创设生活化情景活动。
学习是为了应用。可我们的学生缺乏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我想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所以我们在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境活动,肯定会使学生感受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成功和乐趣。
如在一节数学活动课上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位小青年来到卖螃蟹的李大爷跟前问:“螃蟹多少钱一斤?”李大爷说:“30元一斤。”甲青年说: “我喜欢吃身子,只有一半应按15元一斤算。”乙青年说:“我喜欢吃爪子,也应按15元一斤算。”于是李大爷就把螃蟹分下来卖给了他们,回家的路上,李大爷仔细一算才发觉上了当,请你们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释一下李大爷为什么上当了?学生被这一情境引发了好奇心,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了积极思考,这样学生不但加深了对乘法分配率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
2、加强数学生活化实践活动。
数学的知识源于生活。我们把研究的目光注视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学生的生活是五彩斑斓的,充分利用起来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源泉。让数学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如: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以后,让学生在自己的照片装饰上精美的边框;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让学生回家去帮助父母并计算房间地面面积、计算铺地板(砖)的数量及购买钱数。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预算能力、社会能力,又十分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
三、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是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但这并不是让课程脱离学术轨道,而是让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更有效地融合起来,给已有充分发展的学术课程增添时代的源泉和生活的活力。这就有必要用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来充实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更强调通过课程功能的改变、课程结构的重建、课程内容的调整、课程实施的落实,把学生引向在开放情境中的探索,从动手、动口、动脑的活动中掌握知识。
1、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的素材,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这个世界的数学显得尤为重要。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起点,寻找与学生年龄特征、生活经验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发展数学,掌握数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课前、课后布置学生去观察体验自己身边的数学。
例如:学了千克、米以后,让学生通过填空,一个鸡蛋大约()克、你的体重大约()千克、学校教学楼大约高()米;学了比例尺以后,可通过数学活动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如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必须要量出学校的建筑物和操场的实际长和宽,按一定的比例才能画出来,……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经验积累的重要性,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2、数学问题生活化。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有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才能让学生看得见,用得着。让学生切实地体会到:这是我们在生活中将要面临的和需要解决的种种问题,也让学生体会到我有权利选择解决问题的办法,因而迸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才能主动地思考,积极地动手操作,认真地推理、归纳,在紧张热烈的氛围中掌握知识要点。
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知识时,我对学生说:“同学们,老师邀了两个好朋友星期天要到乍浦九龙山去游玩,准备买点饮料带去,(同时出示一些饮料的
价钱)你们能帮老师出主意吗?”听到老师要请学生帮忙,大家都跃跃欲试,有的说,买3瓶矿泉水,花去2×3=6(元);有的说,买6瓶“红牛”,花去5×6=30(元);有的说,矿泉水和“红牛”各买3瓶,花去2×3+5×3=21(元),有学生补充也可以这样算:(2+5)×3=21(元)……还有的说,除了买些饮料吃的也得买点,比如面包之类的,矿泉水、“红牛”和面包各买三份,花去2×3+5×3+1×3=24(元),或(2+5+1)×3=21(元)。看,学生已经在自觉应用乘法分配律的知识来探究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了。然后我引导学生产生疑问:“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这样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
5.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浅析 篇五
王小文
(河北省涿州市松林店中心学校)
摘 要:小学数学生活化就是将数学问题还原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将生活中的问题转换成数学问题的过程。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教师可以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解决生活的问题。小学数学生活化是新课改的核心要求,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应用能力的有效措施。老师要认真理解新课改的要求,并运用到课堂中去,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老师的认真贯彻,也需要老师和学生的积极配合。根据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对小学数学生活化的实施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6.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探讨 篇六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的执行者、探究者,深深地感到,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当把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进行更深入的实践研究。
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的执行者、探究者,深深地感到,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时的生活情境就只是为了敲门。生活情境代替了生活经验,学生就沉迷在有趣的游戏中,而没有真正去思考数学问题,学生被丰富的生活情境所吸引,而有意义的数学思考不被学生关注,应该如何对生活情境进行处理呢?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现状及原因分析
1.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部分教师的观念有待转变
虽然现在有了新的课程理念,使用新版本的教材,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课堂上有的教师还是“穿新鞋走老路”,知识的传授占主导,教学方法单一,讲解过多,一味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就怕学生不会,反复强化,把教材中的教学内容难化,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难,负担重,能力的培养从何而谈?长此以往,有的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并产生逆反心理,不愿意学习数学。
2.存在着“教书”的现象,课堂教学无创造性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运用能力。但如今,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受教材、教参的限制,教材怎么写就怎么教,教材写多少就教多少,教参如何设计就如何遵循,这样做,一方面,教师会对“教材的容量大、课时有限”的教学现状而非常紧张;另一方面,也不符合教学的原则,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尤其是“吃不饱”的学生,限制了他们的视野扩展,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缺乏弹性和创造性,也无法体现出教师个性的张扬。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通过对小学数学生活化的调查、研究,实施数学教学生活化必须灵活地使用教材,在数学课堂中引入现实生活的元素;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欲望;体验生活应用,领悟数学价值。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实现“生活――数学――生活”的循环。
(一)灵活使用教材,在数学课堂中引入现实生活的元素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源泉,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合理处理教材内容。
1.根据小学生的生活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证明,当学生学习的知识与生活内容越密切,学生接受起来越容易,掌握得也越牢。但现有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应用题部分还是存在一些固定式的例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进行适当的调整,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用学生身边熟悉的内容对教材进行适当改编,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收集身边的数学问题,然后一起在课堂上解决,这样让学生感觉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引入合适的生活实例
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情境,从孩子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入新课,可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增添新鲜感,从而使他们感到数学不再枯燥、抽象,进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数学教学内容有事比较枯燥、抽象、概念性较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尽量选择学生熟悉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从而让学生感知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创设生活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选取现实?A生活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取一些学生身边的熟悉的情境进行改编和加工,甚至可以改变教材上的教学情境,自己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素材作为教学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就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寻找现实生活素材的同时还要考虑到真实性和可行性,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内容应该是生动有趣的,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去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规律、构建数学模型,体会数学思想、感悟数学方法。在生活中可以发现很多数学问题,我们可以将这些内容和教学联系起来,让真实的生活情境来充实数学文本。
2.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
教学中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把学生难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学习转化为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操作活动,可以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现问题,通过猜测、实验,最终解决问题。在选取的生活情境内容时要容量大,这样可以让学生思考的角度更广,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多,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
3.创设多元化的生活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直观的实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数学游戏等多种方法来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与数学教学过程联系起来,创设生活的数学课堂,体现教学过程生活化。在作业设计上,可以选择一些实践活动、?苑判郧康哪谌荩?让学生通过实践更好的把数学知识应用在生活中,把积累的经验验证于课堂上,体现作业设计生活化。
4.游戏启发式生活情境
在游戏式的活动课上,在老师的引导下参与游戏,通过游戏活动反思,归纳出结论,学生参与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如《有余数除法的认识》一课就可以用这样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寻找有余数除法的特点,从而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三)体验生活应用,领悟数学价值
1.通过学习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老师可以在学生学习长度的测量、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等教学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家的房屋进行测量、计算。通过对房屋进行测量时,学生可以体会到选择测量工具的方法,将相关教学内容与房屋装修结合起来,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学生学习的兴趣盘然。
2.选用合适的数学方法,研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广泛运用,通过研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可以感受成功的快乐,同时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鼓励学生用写数学周记、数学故事、数学论文的方式来交流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研究没有解决的问题。
3.灵活运用数学知识,促使综合能力的提高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解决数学问题以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发现问题,用数学中学会的方法来解决,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可以安排一些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合作完成。如“商场打折促销活动”“如何购门票”“租车方案”等,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斫饩鑫侍猓?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展望生活前景,创造高于生活
7.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分析论文 篇七
一、整合数学教材内容,联系生活进行数学教学
青岛版数学教材的编写特别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如“小小运动会———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阿福的新衣———厘米、米的认识”等,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合理整合数学教材内容,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找准理论与实际的平衡点,合理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更为科学的探索数学领域。
如在学习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休闲假日———混合运算”的过程中,教师可利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将“混合运算规则”和“加法、减法运算规则”相整合:首先,通过“问题式”导入课堂:“同学们,你们去公园/小区的停车场观察过么?”“在停车场的入口处你们有看见过这样的收费牌么?(同时出示课前准备好的停车场收费牌图片)”“那你们思考过10辆车需要多少停车费么?”以类似阶梯发问,将理论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对混合运算的兴趣;其次,引入课本例题:“在一个公园停车场的收费标准为小车4元/辆、大车6元/辆,某旅行团共缴纳了150元的停车费用,且共有9辆大车,请问旅行团共有几辆小车?”借助类似的生活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的数学问题,让复杂的运算变得更加简单,从而提升数学课堂的整体效率。
二、借助数学生活故事,解决现实的数学问题
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就小学数学而言,更注重数学的实用性,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故事,并借助生活化教学方式展示出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数学思维。
(一)更新教学方式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自制能力较差,因此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为保持良好的课堂秩序,教师通常要求学生保持绝对的安静,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逐步意识到学生课堂主体性地位,并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开始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各项数学活动,而生活化教学是其中典型的方式,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且取得的教学效果较好。
如在学习完青岛版的数学知识“小制作———角的初步认识”后,教师可以借助游戏生活化教学的方式,先帮学生准备一张白纸或彩纸,规定好比赛时间,让学生比赛,看看谁折的角最多。通过竞赛方式进行机械练习,加深学生对“角”知识的认识。
(二)重视生活教学
在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挖掘生活中存在的数学知识,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如小学生对于童话故事比较感兴趣,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学习青岛版数学知识“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设计童话小故事,讲给学生听,再让学生进行系统数学学习:“在森林里生活着3只可爱活泼的猴宝宝,他们相约星期天去桃树林摘桃子,一共摘得12个桃子,请问每只猴宝宝能够分得几个桃子?”将故事与除法计算相连接,让学生体会让数学来源于生活,提升教学有效性。
三、营造数学生活氛围,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数学学习氛围是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因素,良好学习氛围能够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方向,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教师应利用生活化教学方式,通过生活化教学情境等方式,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到教学过程,提升数学教学的整体效率。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新课改下应用得较为广泛的教学方式,教师须将其与生活化教学联系起来,创设出生活化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如在学习“走进商场—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教师可以创建以下生活情境“星期天的早上,小明陪妈妈去逛菜市场,其中小白菜1.52元/斤,南瓜1.87/斤,杏鲍菇2.25元/斤,西红柿2.48元/斤,小明逛完菜市场以后就在思考,西红柿比杏鲍菇贵多少钱一斤?南瓜比小白菜贵多少钱一斤?同学们,你们能帮帮小明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通过类似的生活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兴趣,将枯燥的计算过程变得更加有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发挥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特别是学生在提出有关小数的问题时,教师需及时鼓励与表扬,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升课堂的效率和质量。
(二)借助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生活化教学中应用范围也比较广泛,该种生活化教学方式对于提升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如在学习“图案美———平移与旋转”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均匀的学习小组,并布置“进入社区寻找平移图形与旋转图形”的任务,学生可通过照照片、画画等方式记录下来,同时教师可选取专门的一堂课,总结学生学习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入到社区进行实践,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并在小组合作的学习中,提升自身交流能力,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
四、布置数学生活作业,提升学生的运用水平
生活化数学方式不仅仅是指教学过程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也强调在课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提升学生知识运用水平,教师可以通过布置数学生活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实践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运用。
如在学习青岛版数学“统计”的知识时,教师可布置“统计”的生活化作业,首先深入了解学生爱好,组织学生确定作业主题“爱护眼睛”,让学生自主调查周围人群近视情况,包括学生、家长、教师等,并调查其近视原因;其次,针对调查结果,整理分析调查数据,将调查情况汇总成简单明了的统计图;最后,结合统计图,提出爱护眼睛的具体建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到作业过程,适时地指导学生完成下一作用目标,增强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健康茁壮成长。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应综合考虑学生认知水平、教学目标和课本教学内容,科学的应用生活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挖掘学生学习潜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须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不断整合课本教材内容,利用生活化的数学故事,营造出良好的数学生活氛围,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布置数学生活化的课后实践作业,提升学生解决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摘要:将生活化教学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能够把理论的数学知识化为实践,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有关的数学概念和解题方式,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生活化,数学,新课改
参考文献
[1]孙孝忠.在教与学之间行走——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适应性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5,(34):62-65.
8.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分析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重要意义;策略
作为小学教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数学教学一直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大难点,因此,在积极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改革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数学教学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以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意义
1.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在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各种各样的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教学活动中,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也逐渐被改进和取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教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利用生活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
2.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数学元素无处不在,因此,实现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生活化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生的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把生活案例引入教学活动中,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是简单地把基础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并且通过安排大量练习题目的方式,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实行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合理策略
1.引入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学习需求,适当引入生活实例,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例如,在学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让小学生与同学之间互相比较高矮,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长度、高度的概念,以创造活跃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2.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薄弱,思维能力不强,学习能力较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以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例如,在学习“位置与方向”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选择学生所熟悉的校园环境,制作成教学课件,让学生以教室为中心,回答出操场、教师办公室以及洗手间等场所的方向和位置,以增强小学生的方向感,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同时,在计算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日常生活,通过提问的方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例如,小明一周的零花钱为10元钱,买铅笔花了2元钱,买橡皮花了1元钱,那么小明这周的零花钱还剩多少?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精简教学语言,提高教学效率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的特点,而小学生的知识水平较低,学习能力不强,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应用教学语言,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例如,在学习“百分数的意义”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根据班级人数,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以加深学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全班共有50位学生,其中男生占了40%,那么班级里的男生和女生人数各是多少?让学生通过计算,掌握百分数的知识,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总而言之,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努力贴近生活,通过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以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小学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金香红.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2(8):75.
[2]郭卫洁.浅议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运用[J].新课程(小学),2014(4):154-155.
[3]滕飞舟.试论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A].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五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6(1).
9.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论文 篇九
小学数学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只有在小学数学的基础上才可以提高数学的综合能力水平。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指学习知识,还有联系实际的能力,即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要注重数学教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将二者融合在一起,让学生理解数学的内涵,从而在数学学习中找到乐趣。我国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学生活化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过分注重数学知识的教学,较少联系生活实际。长此以往,忽视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没有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没有实现数学与生活多样性的结合,只是一味地教学固有的知识,学生并没有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所以关注数学教学生活化,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显得尤为重要。
二、如何加强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教学生活化”是指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按照当今的社会发展要求,将数学原理组织成具有教育意义的一种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从中学习到重要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系列数学问题,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和联系实际的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具体在于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将数学问题和实际结合起来,充分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小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让教学生活化、形象化、具体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生活化数学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1.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引导
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可以通过设计生活化的数学问题进行练习,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强化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不能一味地为了让数学生活化就把所有的知识都与实际联系起来,忽视数学知识本身的内涵。教师要注意把握一个度,客观合理地将数学教学和生活相联系,从而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
2.恰当联系实际
老师可以通过举例子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内涵。比如练习题:动物园里运来三头大象和五只猴子,问:大象比猴子少几只?学生都喜欢小动物,一定会积极认真地计算,从而在计算中获取知识。需要注意的是,切勿将问题创设得过于情景化,这样学生会只关注问题情境,从而忽视问题本身的意义。
3.加强实践
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能,但是要真正地开发潜能却很难。在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导致学生缺乏创新能力。一般的知识学习都是在黑板上完成的,这样的教学会使学生的思维僵化,从而不能真正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学生个体常常被忽略,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限制,自然就缺乏学习热情。所以老师要尽量照顾到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力。
三、改变策略
1.适当改变策略
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呈现课本知识。现在的课堂大多是老师讲公式,然后用公式解决问题,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老师要加强课外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力,放手让学生解决生活的数学问题。例如生活中常见的勾股定理,这些都可以运用到实践中。教师可以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适当开展课外活动。例如让学生自主做各种形状的卡片,大家一起交流,学生会发现自己的结论和课本是一样的,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或者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扮演超市收银员,模仿现实生活中的买卖。亲自实践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最有效的方法。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氛围更宽松,更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探索、交流、沟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0.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探索 篇十
《全日制义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同时还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探索:
一、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身边的数学尤为重要。紧扣教材,针对教材与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选择加工问题情景,提出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假设和猜想,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对于创设的问题,由于学生想要解决,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对数学的兴趣就应运而生。
例如:在教学"接近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这一内容时,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凑整、取整"。比如276+98=?既可以276+98=276+100-2,也可以276+98=274+(2+98),而对276-98=?既可以276-98=276-100+2,也可以276-98=100-98+176。这些都是与学生生活实际中的经验相联系的。妈妈买饮水机用了276元,买了一件衣服用了98元,问一共用了多少钱?如果衣服用了100元,就用了276+100,可衣服比100元少了2元,所以要276+100-2;或者妈妈带了276元,买东西用了98元,还剩多少钱?妈妈可能会拿一张百元钞票,而留下176元,付了98 元,应找回2元,所以有276-98=100-98+176=178元。
再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估算,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每天上学到校需多少时间,以免迟到;或估算一下外出旅游要带多少钱,才够回来等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
从生活中找到问题的原型,然后将教材中的问题融入这个原型,对教材问题进行生活化的"包装",用生活在数学知识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让学生顺着这座桥去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从而使本来抽象枯燥的内容变的有趣味性和现实性,让数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捕捉生活素材,体会数学
"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陶行知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在数学教学中,我经常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数学,贴近他们的生活素材。
如:在教学"千克和克"时,让学生到生活中观察几件物品的包装,记下他们的重量,在交流时,同学们提出了许多现实的问题,如:方便面袋上印着总量:70克面饼:65克,从而知道调料袋和包装袋重5克。食用盐包装袋上印着净含量:500克±10克等实际问题。
在认识基本的几何图形后,我拿出了一瓶插花,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这些花组成了哪些图形?当然,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形状的图形,让学生在图形变换中欣赏数学的美,从而意识到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留心观察,敢于质疑、大胆探索去获取知识,不仅是对书本知识的印证和补充,又是一种对生活的适应。
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导入时,安排了这样一段小插曲:你们知道我们人体的许多有趣的比吗?头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也是1∶7,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的长度比大约是1∶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拳头上绕一周,就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样利用"人体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知识发现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探讨生活未知,激发兴趣
现实生活中,小学生从混沌未知到认识简单的数字,从而开始数学的学习。这其中有许多他们不明白的数学知识,怎样和他们探讨生活中的未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逐步引导他们步入数学知识的殿堂,是数学"生活化教学"目的之所在。"生活即教育",在教学中,我注重提炼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和学生进行探讨。如:
在教学第七册"乘法估算"时,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先要把两个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再估算 。此后,我让学生再估算:妈妈一行12人旅游,现在要买12瓶矿泉水,每瓶1元1角,请你帮忙算一算大约要多少钱?学生很快估算出10元〔10×10=100(角)钱,即大约要带10元钱。〕此时,有一个学生说:"10元钱买不回12瓶矿泉水,妈妈带20元钱就完全可以买回所要的水了。"那么,应该怎样进行估算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争执中,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又如:在教学乘法后,我让学生猜一道题:有两对父子去吃饭,可是服务员却给他们发了3双筷子,这是为什么?再问:同学们都知道4×5=20,现在只有10盆花,要求摆成5行,每行4盆,该怎么摆?这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并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回归生活空间,应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中,这样做不仅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践性。例如,在教学:"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的实践活动课中,事先真正让学生了解周围的人们都喜欢什么节目,初步让学生体会到收集,整理信息方式,了解某些具有倾向性的现象,明白男生比女生更喜欢体育节目,学生比家长更喜欢挑战800等。通过这样的活动,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在数据整理中,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同时,班内回报交流过程,也是数学交流提高过程。
2、与生活问题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学中,教学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用结合。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后,我要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通过学生具体搜索信息,并多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真实体验。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3、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课外活动对于知识的掌握,理解和熟练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任何知识只有亲身体验,才会理解深刻,运用自如。所以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还要加强课外活动。例如:教学" 步测和目测"后,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到操场测量一下,体验步测和目测。这样做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味到了解决问题的一种享受。
11.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分析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 数学教学 生活化 策略
数学源于我们的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小學数学中的的很多内容都可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找到它的影子,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从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设计数学教学问题,努力做到贴近生活。
一、小学数教学生活化的意义和必要性
(一)小学生特有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小学生一般是处于6—12周岁的年龄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比较形象具体,抽象思维渐渐形成,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是从形象思维渐渐过渡到抽象思维。因此,在编排小学数学教材时,应该多采用卡通形象、图片等能够让学生具体认知的事物。这样就为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也说明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直观形象感受,将教学知识融化于生活之中,同时再将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呈现出来。
(二)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贴近生活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但是与生活息息相关,比如低年级的加减乘除法等,这些内容都是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常识,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这些知识也比较容易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另外.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教会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处处留意数学问题,发现数学问题,对小学数学教学有极大的好处。
(三)“学以致用”思想的要求
众所周知,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使用知识,小学数学更是如此。小学生正处于接受新知识和兴趣初步形成的重要阶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教育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巩固和理解,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更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探索能力和应用能力。
二、小学数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使小学教学内容更生动形象的呈现出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便于学生的理解,从而更好的学到数学知识。实现小学数学生活化的策略有很多,下面主要介绍几个小学数学生活化的常用方法。
(一)用生活化的学习态度对待小学数学学习
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是由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后天教育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生活态度又反作用于学习态度。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复杂的形式和流程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由于数学经常跟数字打交道,在学生眼里难免有点枯燥,这也是很多学生不喜欢数学的原因。因此,数学老师要认识到学生的这种心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生活化的语言和形式来表达数学教学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从而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
(二)创造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情境
由于小学生的心理、认知、性格各方面发展还不成熟,对抽象、陌生的事物他们总是处于被动状态,而只有对于他们认为比较熟悉的事物,才有更主动、更乐意参与的意愿。当前,新课程标准也提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从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设计出更加生活化的小学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数学教学中领略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学到数学知识。因此,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创造设计学生比较熟悉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举例来讲:当数学老师在讲解“平均数”这一概念时,老师可以设立一个“分糖果”的教学情境来帮助学生生动、形象的了解平均数的概念。老师将一包糖果打开,把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组挑选一个小组长,让每个组的小组长上来领取每个组要分的糖果,然后分别分到每个小组成员的手中,并且在分发糖果的时候老师要求“公平分配”,即每个人分得的糖块一样多。通过这样的情境设置,把抽象的事物用简单、易于理解的生活中地形式表达出来,不仅能够让学生们形象、具体的理解“平均数”的概念,还能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记忆,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
(三)布置生活化的数学作业
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形式多种多样,涉及到各个方面,因此应该扩大小学数学教学的视野,不能只局限于数学课堂上的教学,还要延伸到课余或课外。数学老师在完成某个课堂的教学后,还可以联系生活的实际问题,为了巩固、强化学生所学的知识,来布置一些充满生活化的数学作业,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还能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举例来讲:当老师在讲完“最大公约数”这一内容后,可以给学生们设置这样一个题型:让同学们放学回家测量一下家里客厅的长和宽,算出客厅的面积,然后根据30cm*30cm和50cm*50cm两种瓷砖标准设计出两种铺设瓷砖的方案,这两种瓷砖的价格分别是50元、80元,题目要求这两种瓷砖分别需要买多少块,并从中找出既经济又美观的一种瓷砖铺设方案来。这种形式的作业,需要学生们亲自动手去做、去研究,更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印象,又能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数学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结语:
综上所述,数学源于生活,鼓励、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将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贴近,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的存在,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空间。因此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巩固数学知识。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提出和创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方法,从而更好的为数学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郑道林.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上旬),2013(5)
[2]郑道林.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17)
[3]曹跃.链接生活数学 打造魅力课堂——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举隅[J].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13(6)
[4]王英军.让生活走进课堂——也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J].课外阅读(中),2013(5)
[5]蔡静萍.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3(27)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分析论文】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践反思论文10-22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让生活素材在课堂中闪光-人教版新课标07-03
小学数学教育发展思路分析论文08-09
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课题计划小结10-29
小学数学减负教学论文10-01
课堂教学下小学数学论文09-09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综述论文06-21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数独07-04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集07-04
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 教学设计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