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论文:数学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启发式教学

2024-08-14

数学教学论文:数学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启发式教学(共11篇)

1.数学教学论文:数学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启发式教学 篇一

探索小学作文教学的最佳途径

――谈小学作文目标全程序列训练的整体设计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 每一位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都把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但是,“教师教学难、学生作文难”的问题一 直困扰着小学作文教学,影响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使作文教学由语文教学的重点成为既重又难的“焦点”。 1990年,笔者对小学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地、系统地问卷调查分析。调查的结果表明:作文教学除了 作文本身难之外,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和厌学心理是教师对作文指导缺乏系统性、针对性造成的,致使学生 越学越难。厌烦作文的.人数随年级的升高而不断增加。胡乔木在谈到作文教学时曾提出:“要从小学起,直到 高中、大学,提出一套科学的设计。”系统论认为:“任何事物越是有序列,其效能就越高。”要克服教师在 作文教学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就必须构建作文教学的目标序列。我们学习运用系统论、控制论原理和布卢姆 掌握学习策略理论,随着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的推行,自1992年开始“小学作文目标全程序列训练 整体设计”的实验研究。这项实验,体现了作文教学中的科学性、整体性、系统性原则,具有较高的操作性、针对性、实用性。从学生的说话到作文,探索出了一条从“仿说―听说―看说―会说”到“仿写―看写―会写 ―评写”的作文教学的新路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先说后写,连句成段,仿导结合,循序渐进,从段到 篇,整体设计,从易到难,全程训练”的32个字作文教学方法。这套设计构成一个由简单到复杂、层次清楚、螺旋上升、系统完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训练框架,使学生作文有“序”可循,使学到的知识技能不断地对 新的知识技能起到促进作用,排除了干扰和消极影响,使整体序列牢牢地吸引学生。在教学实验中取得明显效 果,列表如下:项目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人数比率 优秀 合格 优秀 合格 优秀 合格 优秀 合格实验班 726 36.1% 42% 39% 43.5% 41.5% 45% 43.5% 47%普通班 726 36% 43% 35.5% 41% 32.8% 39% 30.5% 35%

(一轮实验完成,优秀率与合格率合计可达95%左右)

在小学作文目标全程序列训练整体设计时,我们依纲扣本,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对作文教学全面地、系统地 设计,按照写人、写事、写景、状物、写活动、写游记、看图作文、转述作文、应用文、扩写(缩写)、改写 、缩写等12个系列,进行38种作文方法的训练,渗透8 项观察训练和8项联想训练,确定了以人、事、物、景为 主的训练内容180个,共240课时的训练方案,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式作文训练体系。

一、先说后写,连句成段

“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表明,一般三岁至八岁期间是儿童的智力和语言发展的最佳期”(吕敬先)。小学 一、二年级正是最佳期的最后两个年龄段。在这个时期,小学生的智慧潜力和语言潜力很大。“他们经常表现 出多嘴多舌,问长问短,爱看爱听。我们根据儿童这种心理特点,不失时机地充分利用说话写话课,把发展儿 童的形象思维和口头语言放在首位。大力发展儿童的形象思维,

[1] [2] [3]

2.数学教学论文:数学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启发式教学 篇二

1 备课中注入启发

教师通过备课来掌控所教学科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影响教学方法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在课前需要对教材进行充分的研读,选择适合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内容作出精心的规划。特别要适当地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关范畴的知识,让学生充分联想,融会贯通,集合运用相关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2]。这就要求在教学方案设计的过程中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兴趣取向,分析他们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思维习惯、动机情绪、治学态度、班级风气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这样在备课中才能有的放矢,做到每一堂课、每一席话都能围绕教学目的要求,恰到好处地激发、设问,启发诱导,促其深思。并根据教学内容查阅、汇集学科新进展,以充实教学内容,使启发做到有深度、有广度。鲁迅和胡适早年在北京大学授的课之所以那么受学生欢迎,除了他们高超的授课艺术之外,就是所授内容的启发性了。这种启发性,首先就源于他们研究型的备课。他们的备课,体现出他们拥有的立言意识、创新精神与严谨治学的学风。因此,他们备的课,有着崭新的框架和体系化的知识与理论。他们备的课,备的是新观点、新理论。因此,他们上课的内容本身就富有新意与启发性[3]。

2 情感上融入启发

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真正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进而创造融洽的学习氛围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青年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可以借此充分发挥启发式教学的优势。

2.1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它促使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科学的奥秘。现代大学生是极富个性的群体,棱角分明,对事物的喜恶溢于言表,情感很容易发生变化。因此,教师在讲课时要特别注意学生的情感,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该课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这种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和教学的实际效果。

2.2 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境

所谓问题,是指学生迫切希望获得解答的关于教学内容的疑问。在问题处于待解决状态时人的思维是最活跃的。心理学研究证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带着问题去学习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设计一些本身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一是课本中无现成答案,必须在大范围、多章节中,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经过深入思索才能整理出来的问题;或是教材只提供了资料而没有结论的问题。二是能使学生的思维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往返运动,进行联系分析、归纳对比、得出结论的问题[4]。

2.3 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情境

教学中教师应学会善于提出引导问题,否则就容易使互动难以进行。引导问题的设计应达到尽量能让大部分学生思考的目的,至少保证一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进来。这就要求教师一要准确地把握好时机,适时抓住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进行点拨;二要在问题的设计上,注意难度适中,把握好度;三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勇于参与。学生只有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学习本身是欢乐、愉快、幸福的享受时,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另外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分解难点,也就是怎样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几个简单的问题,这是一种本事。这不仅是一种学习的本事,而且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的本事。化解难点的过程,也是逐步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5]。

3 授课中发挥启发

如何做到启而有发,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程度,是每个教师的努力追其目标。通过教学实践大体可以总结归纳以下几种方法:

3.1 类比启发

医学中的微细结构在日常生活中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显微镜下观察的结构也不那么鲜明。教师可以通过模式图和学生讨论各个结构像什么,如将单层扁平上皮类比成煎荷包蛋;透明软骨中的软骨细胞、软骨陷窝、软骨囊类比成果肉果冻;哈弗斯骨板类比成大树的年轮;胸腺小体类比成盛开的玫瑰花等。利用这样的类比启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在头脑中出现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久久不能忘记,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2 归纳启发

通过将相关的现象或者结果罗列出来,尽可能地以一定的规律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如细胞的胞质内含粗面内质网和核糖体多,则胞质嗜碱性,细胞具有合成蛋白质的功能。在之后的学习中,只要提到某种细胞具有其中任何一个特点,就可以启发学生推断出另外两点,学生对这些具有共性的结构特点就可以脱口而出,组织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相一致,什么样的结构决定了什么样的功能。

3.3 关联启发

一切事物都具有共性和个性,一般性和特殊性。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同样遵循这一原则。如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构成,这是细胞结构的共性。但不同细胞的形态、大小、细胞核的形态和数量均不相同。再如消化管壁分四层,各层结构有很多共性,但又不尽相同。所以,在学习每一种细胞、组织和器官时,都启发学生以相互关联的、共性的东西为出发点,再寻找差异,使教学内容简明易懂。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会主动寻找结构上的不同,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记忆更加深刻。此外,新旧知识相关联的启发,还能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不但复习了以前的内容,还使学生对新学习的内容感到不那么陌生。

3.4 逆向启发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状态以及在互动过程中学生可能提出意想不到的问题,还可能有一些错误的认识,教师可以通过逆向引导来纠正他们错误的认识。这时教师可以从学生们知道的内容逆向启发,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最终点出要学习的内容。在此过程中可以随时采用灵活多样的启发方式,变换启发思路,才能使启发继续进行。而这种以学生思维状态为主导的逆向启发式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牢固。

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单纯依靠教师教授出来的,而是经教师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再由学生知识的火花迸发出来的。它符合人类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由自然到自由的认知规律,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启发式教学的优点在于强调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独立地获得他们经过自己的努力可能获得的知识[6]。教师要敢于并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要课前带着问题(如何启发、启发什么)去探究,课后带着问题(授课中成功与不足)去实践。要本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给学生发展自己思维的时间和空间、机会和场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佳,才能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的适应时代需要的专业人才。

摘要:虽然我国在高等院校提倡启发式教学已经多年,但启发式教学仍然一直是国内外教学方法研究的热点,它不是一般的教学方法或一种简单化、公式化的模式,而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或方式的总称。笔者通过在医学院校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比较研究,对启发式教学有了更深的体会和心得。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从学生实际出发,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思考、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础,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可以取得最佳化的教学效果,有利于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启发式,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吴翊.启发式教学再认识[J].中国大学教育,2011,(1):67-68.

[2]刘凯宁,刘妮妮.启发式教学的改革方向[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6(1):138-139.

[3]苏光文.启发式:提高大学教学质量的永恒性话题[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5,2(3):66-67.

[4]赵建斌.对“启发式教学”几点误区的解读[J].黑龙江医药,2011,24(5):761-762.

[5]范钦珊,鞠平,伍贻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J].中国大学教育,2003,(11):4-7.

3.跨栏跑教学最佳途径的研究 篇三

关键词:跨栏教学 四大化 五环节 六障碍

跨栏跑是一项技术性高、节奏性强、难度圈套的田径径赛运动项目之一。跨栏跑技术比较复杂,对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要求较高,跨栏技术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在较短的教学时间内,较快地掌握技术动作,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型,就要求选择适宜的教法和手段。教学实践证明,将跨栏跑进行技术分解,坚持“四大化”的教学原则,即复杂动作分解化,分解动作简单化,简单动作规范化,规范动作自动化,能让学生较快地掌握跨栏技术。在坚持“四大化”教学过程中,还要抓住“直、快、高、摆、节奏”五个环节。同时一定要注重心理教育,根据课上不断出现的实际情况及学生不同的个性,采取不同的方法手段来排除学生的“动机、记忆、自卑、焦虑、恐惧、放弃”等六种心理障碍,是提高跨栏跑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最佳途径。

1教学方法贯彻“四大化”

1.1 复杂动作分解化 就是在不破坏动作本身结构的原则下,把完整复杂的动作合理分成几个单个或部分动作,依次进行训练,这样便于让学生集中精力和时间全面地掌握技术中和重点和难点,克服跨栏动作的泛化现象,从而有利于学生尽快地全面地掌握跨栏技术。如:把“跨栏步”分解成提动腿动作、起跨腿动作、两腿的剪绞动作等单个动作进行教学。

1.2 分解动作简单化 就是在分解化的基础上,把完整动作分成单个动作,彩针对性的辅助练习手段进行教学。通过简化动作,强化练习,攻克技术的难点,达到掌握单个动作技术,并尽快地消除动作分化现象,为逐渐过渡到完整技术教学阶段打下基础。如:教摆动腿屈膝高抬攻栏时,先做行进间高抬腿,然后再做一步 地攻栏动作。

1.3 简单动作规范化 就是指符合正确的技术原理,对最基础的动作进行规范化教学,形成动力定型。因此在教学中,重视动作规范的强化练习,可以减少教学过程中走弯路现象,促使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基础动作规范化。如:即使最基本的提拉起跨腿时的勾脚动作,也一定要规范。

1.4 规范动作自动化 就是在规范化的基础上,经过强化练习,达到跨栏跑技术动作的自动化,尤其是摆动腿的折、抬、伸、压和起跨腿的蹬、屈、拉动作能达到自动化,更有利于完整技术与栏间步的节奏教学,有效保证学生准确、连贯地完成跨栏跑动作。

2实践教学抓住“五环节”

2.1 直-直线性 摆动腿过栏前后成直线,起跨点和落地点成直线,栏让跑和起跨、落地成直线。教学程序:

(1)原地走步、跑动中徒手做摆动腿过栏前后成直线的模仿练习。

(2)利用肋木、山羊做摆动腿练习。

(3)走与跑做摆动腿过边栏成直线练习。

(4)原地走步、跑动中徒手做起跨腿过栏成直线的模仿练习。

(5)利用双人互撑肩或手扶支撑物做起跨腿过栏练习。

(6)原地走步、跑动中做摆动腿与起跨腿协调配合的连贯动作模仿练习。

(7)走与跑做摆动腿与起跨腿的连贯动作过边栏或中间低栏练习。

(8)降低栏高、缩小栏距做栏间跑和起跨、落地点成直线练习。

(9)利用标志点做栏间跑、起跨、落地成直线练习。

(10)走与跑做栏间跑、起跨、落地成直线练习。

2.2 快-速度快 就是以速度为核心,全面提高周期动作速度与跑动速度,使过道跨技术由“跨栏”向“跑栏”过渡,做到攻栏快、栏上腾空时间短、跑跨结合快、中间无停顿、栏间跑速度快。

(1)走或跑做连续高抬腿,快速前伸,积极下压鞭打动作练习。

(2)利用纵箱做摆动腿积极攻栏练习。

(3)利用小垫子做快速的模仿性动作。

(4)利用低横竿或橡皮筋,用过栏技术做快速过障碍物练习。

(5)降低栏高、缩小栏距做栏间跑速度练习。

(6)3~5架低栏分组教学竞赛。

2.3 高-重心高 就是要做到攻栏时身体重心高,下栏着地重心高,栏间跑重心高。教学程序:

(1)在原地或进行高抬腿跑练习。

(2)站立姿势,手抱(左、右)膝外展屈膝动作练习。

(3)利用橡皮筋或小垫子做高抬腿跑过栏练习。

(4)栏间距1.8-2米,做一步_地连续攻5个边栏练习。

(5)根据栏距设五步或三步的栏间步标志,做栏间快速跑练习。

(6)降低栏高、缩小栏距做高抬腿快速过栏练习。

(7)跨3~4架栏分组练习。

2.4 摆-动作向前摆 就是指摆动腿积极向前摆,起跨腿迅速蹬地提拉前摆,向前摆臂压体,下栏后身体重心向前。教学程序:

(1)在草地或垫子上成跨栏步姿势,做摆臂前伸、上体前压动作练习。

(2)走或慢跑做摆动腿高抬快速鞭打下压练习。

(3)徒手做摆动积极前摆、同时向前摆臂压体模仿练习。

(4)手扶支持物,身体侧站在栏边,做到跨腿屈膝提拉前摆、下压练习。

(5)走廊与跑过栏练习,体会下栏后的正确身体姿势及用力感。

(6)利用3~5架栏,做摆动腿向前、起跨腿异臂前伸,上体前压的连贯动作练习。

2.5 节奏-跨栏节奏 就是跨栏节奏,起跑后至第一栏的节奏、跨栏步的节奏、栏间跑与上栏的节奏。教学程序:

(1)高中心大步快速跑。

(2)起跑至第一栏的节奏练习,逐渐固定步数。这是中校跑节奏的前提。

(3)起跑后快速跑过第一栏的节奏练习。

(4)用标记标出栏间3步或5步的距离,做跨边栏,体会栏间步的节奏练习。

(5)在起跨点和摆动腿落地点上设置标志点,做跨栏步与上栏的节奏练习。

(6)降低栏高、缩小栏距做栏间跑的节奏练习。

(7)中速跑过栏练习,要求摆动腿的折、抬、伸、压和起跨腿的蹬、展、屈、拉动作连贯。

(8)半程跑4~5架低栏的比赛。

3 心理教育排队“六障碍”

3.1 动机障碍 跨栏跑的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影响学习效果最稳定、最根本的因素。较低的动机难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导致机体的机能潜力发挥不足,心理能量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过高的动机会引起学生机能兴奋性过高,情绪不稳定,造成技术动作质量下降,甚至会出现伤害事故。

教学措施:在跨栏跑教学之初,教师就要不厌其烦地向学生讲介其学习和锻炼的作用、意义和价值,要充分利用现代影视录象教育工具和教育信息,缴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3.2 记忆障碍 记忆障碍是指人们在识记、保持、回忆或再现过程中发生困难甚至异常。学生在学习跨栏跑的过程中,尤其是缺乏信心的情况下,大脑运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会下降,使其对课堂学习内容的接收、加工、储存和提取受到影响,烦恼、急燥等情绪会引起神经功能紊乱,甚至是大脑皮层机能失调,使学生的接受能力受到阻碍。

教学措施: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学生微妙的情绪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控,并给予主动的帮助、耐心的辅导和真诚的交流,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善于自我情绪的调控,用自己积极的情绪支感染学生,创造一种相互尊重、互相友爱、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

4.浅谈数学提问的启发式教学 篇四

贵州省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数学科学学院

张远富

552400

我们现在提倡启发式教学,主要是由于已实行多年的传统教学方式存在不少弱点:(1)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智能的发展注意不够(2)注重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未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注重传授前人已取得的成果,而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意不够。传统教学只是一种继承型的教学,正由于有上述弱点,因此,培养的学生出现如下一些情况:(1)有的学生书读得多,但不能干,“高分低能”。(2)思维类型上属于再现型。在有现行规程、典范,先例或有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做好工作。遇到新的问题、新的情况时,就会不知如何去做。有的教师注意了读死书的问题,提出要学了用得上,但仅要求学了会用,仍属于再现型人才。(3)面对知识快速更新,不会也不习惯于尽快去获取新的知识。(4)大多数学生缺乏敢于创新的才能和意愿。(5)面对与专业不对口的工作,感到很难适应。

为克服传统的注入式教学的缺陷,各级各类学校提倡启发式教学已有多年,但进展缓慢。究其原因,首要的还是很多的教师对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传统教学观念、教学习惯的影响,使得教师对教学改革兴趣不大,再加上各种外部客观环境的影响,很多教师难以将主要精力用于教学但除了这些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目前有相当多的教师对于什么是启发式教学不甚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要求他们去积极推行启发式教学。因此,要积极推行启发式教学。首先要弄清是什么是启发式教学。

一、启发式教学的理念

启发式教学在古今中外都被认为是一种重要教育。春秋时期的伟大教育家孔子首先提出的,在《论语·述而》中,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意;复,再告也。”陶行知先生说:“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布鲁姆说:“教会学生独立思考,我们就给了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

由此可知,启发式教学包含三个要点:第一,教师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探索未知的领域,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积极去思考问题,并力求能明确地表达。第二,教师的启发工作必须建立在学生积极思考的前提之下,其作用就体现在“开其意”、“达其辞”。第三,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能从具体事例当中概括出普遍原则,再以普遍原则类推于同类事物,从而扩大认识范围。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规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及创新思维的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总称。它并不是某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的代名词,而是一种教学精神,一种教学的指导思想,它可以体现为一种教学方法,也可以是多种教学方法的整合。

二、提问启示教学的实施 提问是课堂教学最常用的一种教学形式,但是不是所有的提问都具有启发性。当前,有许多教师将提问启发式教学仅仅理解为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并将之具化为课堂教学的问与答,把是否进行了有问有答的双边活动看作是启发式教学和注入式教学的分水岭,这是对启发式教学的极大曲解。

真正的提问启发式教学:一是目的要明确,提问不等于启发。如:1+1=2还是等于3,这类没有思考价值的低层次的问题,学生往往可以从问题本身窥出答案,基本不需要运用大脑进行紧张的思考,多数靠死记硬背的知识就能回答,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几无一益,其实质是以“问”代“灌”,是新形势下变相的“满堂灌”,与启发式教学根本沾不上边。有价值、有意义的提问,是看提问的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是否有点放矢,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式提问,才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与一元二次不等式求解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方程的根与不等式的解之间的关系,引发了学生思维的涟漪扩散,思维的火花进发,调动了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二是所提问题的难易度要适应。课堂提问有些是即时提问或课堂生成性的,这都是不可预料的。教师应把握住这个度,有的问题太难可能是无用的,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浪费了学生的时间,甚至让学生有一种厌恶感。如:介绍数论简单知识后,提出让学生尝试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好比让学生一步登天,既不可能,又不现实。当然多数问题应该在备课时就要有总体设计,一定要认真的对待每一个问题,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一下是易是难。“因为教师课堂提问是连接‘主导’和‘主体’的纽带,是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也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所以,问题要(1)紧扣课题来设计问题。(2)在关键处提问,避免满堂问;在教材重点和难点处设问,重点处设问谓之突出,难点处设问谓之分散。如: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的理解,提出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器材的设计可说明这两个定理含义,通过象篮球架实物让学生把空间的想象变为直观。(3)要灵活应变,针对学生的回答和反应,追问下去。对于学生的回答,作为教师应做到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及那些基础稍差、胆怯害羞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其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挖苦,而应耐心的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对于提出 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探索,大胆创新,让学生品尝质疑的乐趣,激发提问的热情。

5.数学教学论文:数学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启发式教学 篇五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很多优秀教师也认为好的导课方式的运用非常重要,因为刚开始上课时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这堂课的学习,那就酿造了一个愉快专心的学习氛围,有效地提高了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如何在导入新课时实施启发式教学呢?

首先要弄清什么是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相反,启发式教学是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智力活动去掌握知识、发展认知能力。启发式教学是一种问题式教学,它的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动脑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潜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并且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总结,能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而怎样运用好的导课方式是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所在

一、课堂提问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有些是即时提问或课堂生成性的,这都是不可预料的。教师应把握住这个度,有的问题可能是无用的,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浪费了学生的时间,甚至让学生有一种厌恶感。当然多数问题应该在备课时就要有总体设计,一定要认真的对待每一个问题,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一下是易是难。“因为教师课堂提问是连接‘主导’和‘主体’的纽带,是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也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重要的作用。所以,问题要(1)紧扣课题来设计问题。(2)在关键处提问,避免满堂问;在教材重点和难点处设问,重点处设问谓之突出,难点处设问谓之分散。(3)要灵活应变,针对学生的回答和反应,追问下去。对于学生的回答,作为教师应做到(1)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及那些基础稍差、胆怯害羞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其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挖苦,而应耐心的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探索,大胆创新,让学生品尝质疑的乐趣,激发提问的热情。

(2)碰到冷场时,教师对学生说一些鼓励的话。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居里夫人说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

点。窦老师在课堂上问到作者的这篇文章是否与自己有关系时,学生有各种各样的回答,记得有一个学生说没关系后来老师让他回答时他又说有关系,老师问他原因,他的回答是因为我们都是这个人。显然,他的回答没有抓住要点,但是老师并没有批评,而是幽默的处理了这个冷场问题。如果教师由于不耐烦而直接提出问题,学生就失去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二、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生活中一些有趣的问题是学生们最有感悟的,在引入新课时若能生动地引人学生生活中的一些有趣味的事例,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而且拉近了数学与我们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明白数学教学不冉是只局限于课堂教学,而已融入了了斗活。我在导课时分别引入了这几个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具体实例: 例1 教“一元二次方程”时我引入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121个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恰逢班上有几个同学感冒了,顿时同学们都投入此题的探讨中,如此生活化的数学题立即吸引了同学们,自然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例2 教“三元一次方程组”时我引入这样一个例子:1998年全国足球甲A联赛的前12轮的比赛中前三名的比赛成绩为:大连万达队胜8场,平2场,负2场,积26分;上海申花队胜6场,平5场,负1场,积23分;北京国安队胜5场,平7场,负0场,积22分;问每队胜一场,平一场,负一场各得多少分?因为足球运动一直是中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之一,我通过把三元一次万程组的知识渗透在让学生魂牵梦绕的甲A联赛赛况中,并根据深受学生喜爱的国内三支劲旅的积分来引入,自然会让学生感到有趣味。

例3 教“等比数列求和”时我引入这样一个例子:假设你欠了别人1000元钱,人家催你还,但是你现在又没有那么多钱,于是那人跟你说:“如果你不能一次还清的话那就分天还,今天还给我两毛,明天还给我四毛,后

天还给我八毛,像这样还一个月(30天)那我就不再计较了。”若果真这样你会选择这种还债方式么?引导学生探讨一阵后,再过渡到新内容就显得清新自然,同学们也趣味盎然。

引入这些生活中的例子,课堂便生活化了,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习中置身于亲切自然的“主角”位置,学得轻松愉快。

三、引入数学趣味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抓住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高的特点,在上课时若能引入一些既能体现本堂课主题又有趣味的数学题目就能很自然地将学生引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中。在数学发展的长河中,有些趣味题目巧妙构思、解法优美、喧染了数学的魁力,若能引入新课中,定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如: 例6 教“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时,我们可以先给学生讲这样一个故事:传说古印度一个国王很迷恋棋类,聪明的宰相发明了国际象棋,国王决定奖赏宰相。宰相说:“陛下,我别无它求,只请你在这张棋盘(64格)的第1个格子里赏我一粒麦子,在第2个格子里赏我两粒麦子,第3个格子里赏我四粒麦子,第4个格子里赏我八粒麦子„„依次类推,直到第64个格子,按这张棋盘上各个格字里应赏我的麦予全赏给我吧!"国王觉得宰相的要求并不高,说:“你会如愿以偿的!”但等结果算出来时国王却傻了眼,同学们帮国王算算这笔账吧!由于这个问题富有趣味性,学生顿时活跃起来,纷纷猜测结果。此时教师及时点题:我们今天要学“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用它来计算这个问题将非常简单。这样设置悬念,使学生刚上课时就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例7 教“指数方程”时可引入我国古算书《九章算术》中一题:“今有垣厚五尺,两鼠对穿,初日各一尺,大鼠日自倍,小鼠日自半,间几何相逢?”若老师娓娓而述定能使学生耳目一新,在很短的时间里抓住他们的注意力。然后老师再用白话风趣幽默地解释一遍:“这就是有名的老鼠穿墙的问题,从前有一只大老鼠爱上了一只小老鼠,可恨一堵厚五尺的墙将

它们隔开了,它们日夜思念着对万,万般无耐之下,它们决定用它们的本能一一打洞来打开一个“爱情之洞”,两只老鼠在墙两边打洞,第一天它们各打一尺深,以后每天大老鼠进度加一倍,小老鼠进度减一半,它们何时才能相见?”经过老师这番喧染,再过渡到指数方程的特征和解法的学习,这样一来,学生定会对这个内容记忆深刻,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讲与要学的数学内容相关的一些数学史知识和数学家的故事,这样既能扩展学生的视野,又能增加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并陶冶学生的情3.情境启发——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求知心理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当学生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在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引发学生的求知心理,从而唤起学生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之中。

例如在学习概率统计时,教师可引入以下问题情境:某商场要根据天气预报来决定节日是在商场内还是在商场外开展促销活动,统计资料表明:每年国庆节商场内的促销活动可获得经济效益2万元;在商场外如果促销中不遇到有雨天气可获得经济效益10万元,如果促销中遇到有雨天气,则带来经济损失4万元。9月30日天气预报国庆节当地有雨的概率是40%,商场应该选择哪种促销方式?学生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但大多说不到“点子”上。这时,教师可启发探究,寻找什么样的量才能很有说服力的帮助商家做出选择?这样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心理,而学生的这种心理一旦被引发出来,就会产生学习的内部动机,这种动机是学生学习的有利保证。

此外,还有讨论启发、描述启发等,总之,数学教师应运用各种教学艺术,调控学生课堂心理,给学生一个轻松、愉快而又富于探究的氛围,使学生乐学,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古人曰:“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一个合格的教师不能停留在教会学生什么是真理,这很不够,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去发现真理。

6.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启发式 篇六

作者:冯岩

地址:海城高中数学组 邮编:114200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启发式

姓名:冯岩

地址:辽宁省海城市高级中学数学组 邮编:114200

[摘 要] 启发式是一个古老而新鲜的教学理念。随着科技发展,时代进步,人们又赋予启发式以新的内涵。即启发式: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有利于促进知识,能力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有利于增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我们通过实验和研究,认为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和教学观。当代世界各国教学改革无一不是围绕着启发式或和启发式相联系。[关键词] 启发式;课堂;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一个古老的概念。从著名教育家孔丘至今,历时二千多年,启发式不但没有在教学中有丝毫的淡化,而且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这说明启发式有着强大生命力。

那么,什么叫“启发式”?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所谓“愤”、“悱”,正是学生求知的冲动和兴趣,也就是学生学习的潜能。在孔子看来,教师如果不能把学生的学习潜能挖掘出来,那么他(或他们)的教学就不可能达到“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效果。孔子关于启发式的论述,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启发式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摆脱老师问学生答的浅层次的教学状态,而渐臻于从本质上讨论教学知识和能力,达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学境界。

为了更好地在数学教学中贯彻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原则和方法,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创设问题情境 从心理学上讲:“思维活跃于疑路的交叉点。”当已有的知识或经验与教材课题发生矛盾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的思维便活跃在新的有趣的问题等待解决之时。表现在惊讶万分,急于探究,思维高度集中,高度振奋。

例如,在讲述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时,我引入了这样一个故事:传说古代印度有一个国王喜爱象棋,中国智者云游到此,国王得知智者棋艺高超,于是派人请来智者与其对弈,并傲慢地说:“如果你赢了,我将答应你的任何要求。”智者心想:我应该治一治国王的傲慢。当国王输棋后,智者说:陛下只须派人用麦粒填满象棋盘上的所有空格,第一格一粒,第二格二粒,第三格四粒 „„以后每格是前一格粒数的二倍。国王说这太简单了,吩咐手下马上去办。过了好多天,手下惊慌地报告国王,不好了,你猜怎样?原来经计算,印度近几十年生产的所有麦子加起来还不够。问:你知道这些麦子有多少呢?新课开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一个真实的问题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形成学生欲证不能,欲罢不能的悱愤状态,很快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能够积极去探索和发现。同学们跃跃欲试,纷纷想办法去求。少数同学想一格一格地加起来,但又太麻烦,数据很大,马上放弃自己的想法,再探索其他途径。这是老师启发学生,每格麦粒的个数之间有什么特点?学生发现:成等比数列。这个问题实际上是等比数列前n项和,从而引出课题。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概念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欣赏大形式化概念的“美丽”而不是枯燥无味的。

二、启发式提问 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圆柱、圆锥、圆台、和球的教学中,要讲述球面的定义及球截面的性质。可以直接给出定义证明性质,但这样一来,学生会感到乏味,教学效果不好。因此我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设计了一系列问题:(1)在用旋转的方法定义了圆柱、圆锥、圆台之后,思考球面是如何形成的?(2)回忆初中圆的定义,把它类比推广到空间得到什么结论?从而解决了本节的一个教学目标——用旋转和和集合的方法定义球面。(3)球和球面一样吗?若不一样有什么区别?(4)用一个平面去截球会得到什么图形,若改为用一个平面去截球面会得到什么图形?(5)在球面上有两个点,如何连接才能使他们在球面上的距离最短?从而明确球的相关概念和球截面性质。这样处理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学习了新知识,同时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三、启发式的探索试验 运用启发式探索试验,可以使学生通过实验产生惊奇,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于是便积极思维,最终获取知识。

例如,我在讲椭圆的定义时,在课前让学生准备教具:一块纸板,一根定长的细绳和两枚图钉。先将两个图钉固定在同一点,显然画出的是圆;然后通过不断移动两个图钉(改变两个定点间的距离)画出扁平程度不同的椭圆;最后当两图钉将绳子拉直时,画出的是线段。通过这样的实践,让学生理解2a>2c这一条件,这样安排也有利于学生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去分析问题。

四、讨论或议论

适当地让学生参与讨论或议论,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去。

例如:在讲圆方程时,有这样一道题:

已知O为坐标原点,圆x2+y2+x-6y+C=0,与直线x+2y-3=0的两个交点为P,Q,当C取何值时,OPOQ?

上课时,有80%的学生认为此题是直线与二次曲线的相交问题,所以选择了常规解法(即联立直线方程与圆方程组成方程组,再用韦达定理求出x1x2和y1y2),此解法略。

然后我和同学们一起分析题中条件和结论,启发他们和以前的知识联系起来,利用知识的迁移,让他们进行小组讨论,以探求其它的解法。讨论的结果还有以下三种解法。

解法一 设M点是弦PQ的中点,由O1MPQ,O1(-得O1M:y-3=2(x+1212,3),)1y-32(x)再由2 得M(-1,2)x2y-30所以以PQ为直径的圆且过原点O的圆M为

x2+y2+2x-4y=0 ① 将①式与圆O1:x2+y2+x-6y+C=0相减 得公共弦PQ方程:x+2y-C=0 又PQ:x+2y-3=0 C=3 解法二 设过P,Q的圆系方程为

(x2+y2+x-6y+C)+ λ(x+2y-3)=0 ①

 过原点,C-3λ=0 C=3λ

代入①式整理得

x2+(1+λ)x+y2+(2λ-6)y=0 所以圆心M(-12,3-λ)

M在直线x+2y-3=0上,(-12)x+2(3-λ)-3=0 λ=1 C=3 解法三 根据圆的性质,利用几何知识求。圆x2+y2+x-6y+C=0的半径R=由解法一已求出M(-1,2),由PQO为直角三角形,得

|PM|=|MO|=(1)222=5

又由点O1到直线PQ的距离,即

|12233|374C

|O1M|=

=

552

7.数学教学论文:数学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启发式教学 篇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信息技术;整合途径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科目教学的重点内容,阅读教学不仅担负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任务,还能够实现对小学生的知识拓展,并有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新课标的实施,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要更好的完成新课标的任务和要求,教师就必须不断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小学语文科目教学质量。在多媒体设备已经普及的今天,多媒体设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影响是巨大的,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做好信息技术的应用,更是成为小学语文教师重点研究和实践的课题。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有助于激发小学生的阅读热情

小学语文是开展语文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小学生需要学习并掌握大量拼音和汉字,学会阅读的基本方法。这对于刚步入小学的学生而言,无疑是极大的挑战。正因为小学生字词掌握量不足,使其在阅读中困难重重,很容易丧失阅读兴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设备,有助于为学生创建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在情境中学生们不仅学习兴趣被激发,而且教学情境还有助于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从而帮助小学生树立文本阅读的自信心,激发小学生的阅读热情和积极性。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标对小学语文科目教学的具体要求。为了在阅读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教师首先要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灵活的运用诸如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翻转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而这些新的教学方法,都需要在多媒体设备和课件的基础上开展。正因如此,利用多媒体设备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其教学模式更加灵活多变,能够让学生紧跟着教师的思路去思考和探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的途径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多媒体设备能够展示包括图片、视频、音频、文字、动画等多种教学资源,利用好多媒体设备的这一特点,教师可以构建更加符合小学生审美需求的教学情境。通过教学情境的构建,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反作用于学生的阅读学习,使其更容易理解文章中的内容和含义。除此之外,教学情境的有效创建,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得小学生在阅读中更容易与作者的进行情感上的交流,更加深入的理解课文的含义和表达的内容。这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从不喜欢阅读课,到最终爱上阅读课,将阅读课当成是一场有趣的游戏,而不是课业负担。

2.突破重点,加深理解

小学生词汇量掌握不丰富,这是小学阅读教学所遇到的最直接的困难。教师想要更好的完成阅读教学任务,就必须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带着学生学习生字、生词并理解文章中的难点字句。可这无疑会占用大量课堂教学时间,并且这种死板的讲解,由于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效率也十分低下。但我们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优化基础知识教学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资源的应用,来使得字词句教学生动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教师可以将生字的组成拆解成动画,并制作成课件代替传统的生字教学。学生对动画课件更感兴趣,自然学习效率也更高。灵活的运用多媒体设备和教学资源,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突破文章教学重点和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知识和内容的理解。

3.巧用网络,体验快乐

互联网作为一个公开的信息共享平台,其上拥有者数之不尽的教学资源。教师只要能够灵活的应用互联网,就能够掌握一个拥有海量教学资源的宝库。而在教学中积极的应用生动、有趣的教学资源,无疑能够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但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同样是良莠不齐的,教师一定要注意教学资源的甄别与处理,确保所选用的教学资源都能过积极向上,并与课堂教学目标相吻合。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注意资源的搜集和整理,并对如何更好的应用这些教学资源心中有数,从而实现在阅读课堂中对这些教学资源的灵活调用。

4.优选资源,能力拓展

语文阅读教学的另外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实现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拓展。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让学生学到和掌握更多的内容。想要实现这一目的,离不开教师对互联网教学资源的整理和运用,也离不开信息技术的资源共享属性,为学生的课下学习提供足量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还要通过构建师生资源共享平台,来帮助学生接触和认识更广阔的文学世界,实现对学生视野和能力的拓展,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为了最大化的发挥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促进作用,教师一定要利用信息技术,做好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的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利用信息技术来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8.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启发设问 篇八

数学教学过程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交流,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获得知识,进行思维训练,形成技能,提高数学文化素养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启发设问将会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动力。因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精神”。所以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启”和“导”的作用,就是要求教师精心设问,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讨问题中,动口(表述)、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维分析),让学生“动”起来,激活课堂气氛。根据中学生心理特点、思维活动特征及认知水平,教学过程中启发设问就遵循必要的原则,采取恰当有效的形式,以便更好地发挥设问的作用。

一、设问原则

教学过程中,启发设问应注意它所遵循的原则,没有原则,就缺少方向。只有在原则的制约下,启发设问才目的明确,具备导向性。

1.启发性原则。启发设问,结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用严谨、准确的数学语言、形象的数学符号(包括图形)来表达所设问题。学生从教师设问的语气、停顿和图示中受到启发,从而积极开展思维活动。

2.层次性原则。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教材的知识内容,一层一层设问,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深入,实现由低层认识向高层认识的发展。

这样由易到难设问,有层次,有梯度,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

3.整体性原则。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于: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得到主动、全面的发展。教学过程中设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教师应坚持针对知识内容的全面性和面向全体学生而设问。改变只针对优生设问,针对升学考试的知识内容设问的应试教育思想观。

4.科学性原则。启发设问具有知识的正确性,方式的技巧性。把握四点:①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认识特点和已有的知识水平;②教师把握设问方向,答案在预料之内,避免产生歧义的设问;③所设问题具有逻辑性、正确性,忌知识性错误的设问;④把握设问的时机及设问的表达方式。

二、设问的作用

启发活动课要求课堂教学以师生共同设问、释疑,解决问题,开展研讨活动来展开。启发设问的主要作用是:

1.诊断评价作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问、答问,教师诊断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予以肯定性评价人,鼓励学生积极思维,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同时教师可以教学目标是否实现。

2.反馈调控作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问,从学生的解答中及时反馈学生基本知识掌握情况、语言表述能力、技能形成等教学信息,便于教师灵活调控教学进度和难度,把握教学方向。

3.鼓励激发作用。教学过程中设问,刺激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通过思维探索后,问题得以解决,学生有取得成功的愉悦感,也就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从而推动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启发设问的几种类型

根据中学生思维活动特征和“启发·活动教学法”的课堂教学结构,启发设问大致分为复习、理解、指导、探索、诊断5个类型。

1.复习型:包括对概念、公式、法则、定理、方法的回想。一方面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以旧引新,为学习新课作准备。同时复习设问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双边活动。上新课时,教师应结合新授课内容所必要的基础知识有意识性设问,涉及面不宜太广。2.理解型:要求学生对已知的知识信息进行消化处理,再运用自己的语言予以表达。这种设问训练,能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指导型:当学生在某个难点问题上,发生思维偏差或受阻时,教师及时予以点拨,指导性设问,以突破难关。

4.探索型:这是数学知识的拓展、迁移与应用。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水平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设问应根据层次性原则,采用变式训练、一题多解等形式,深入研究。通过探索设问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思维层次登高。

5.诊断型: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设问,诊断考查教学结果,包括对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原理、方法技能的考查。设问应有针对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不同层次的问题,要依据整体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

9.数学教学论文:数学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启发式教学 篇九

内容摘要:

本文主要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及其使用原则,运用了大量的实例阐述了在小学课堂数学教学当中使用多媒体的几个最佳时机。

首先说明了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可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以及多媒体教学对于教学方法的改革、教育信息传播形式的改变的积极意义。然后提出有的电教课效果欠佳,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抓住电教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点。

接着结合教学实践说明了应从哪些方面来确定其最佳作用点。文章联系了“分数的意义”、“相遇应用题”、“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半圆周长的计算”及一些习题教学的教学实践阐述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新旧知识连接点、教学重点、教学关键、学生思维转折处、困惑处等地方的最佳作用。

最后,阐明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必须建立在与其他教学媒体的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必须通过合理的教学过程才能实现。证明了只有适时适量的采用多媒体教学,才会对教学起到良好的效果。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作用点

电化教育,即运用现代化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它包括两个要素:一是电教媒体,二是教育过程。只有把电教媒体应用于教育过程,使二者有机结合才构成电化教育。电教媒体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很有意义:它不仅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同时也促进了小学生认知心理和智力的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

由于多媒体的参与,使课堂教育信息的传播形式有新的变化。作为教师,怎样利用电教媒体传播教育信息,这就需要精心设计教学计划,科学安排教学过程,即电教媒体怎么应用,应用其解决什么问题,这是教学设计的关键。要想上好一堂电教课,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就必须认真设计教学的全过程,这样才能使电教课更精确、更科学、更完善。但有不少电教课效果欠佳,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抓住电教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点。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应从哪些方面来确定其最佳作用点。

一、在新旧知识连接点上

在领会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凭借多媒体手段助一臂之力,能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识固定点——新旧知识连接点——新知识生长点”上有序展开,促进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从而轻松地获取新知识。

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多媒体课件。第一组认识一个数或一个计量单位的几分之

一、几分之几,再通过学具配以折折、摆摆、画画等实际操作,感知单位“1”,认识几分之

一、几分之几以及何为“平均分”。

第二组认识由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的几分之

一、几分之几。如六个苹果组成的整体、八个桃子组成的整体 „„通过多媒体在银幕上依次显示。于此同时教师边引导边板书,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回答教师在讲解“分数的意义”过程中所提出的有关问题。

通过直观演示,学生对单位“1”、平均分、几分之

一、几分之几等分数概念诸多要素有了全面的感知,即而抽象概括,一个东西(一个苹果、蛋糕)、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如一堆苹果、一些桃子、一片森林、一群羊、一队小朋友„„)都可看作单位“1”(同时银幕不断显示这些画面,加深对单位“1”的具体理解——单位 “1”小可小到比细胞还小,大可大到整个宇宙)。由平均分成 2份、3份„„最后抽象为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将抽象出来的各个本质属性综合起来就很自然地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二、在教学重点处

俗话说:“力气要用在刀刃上。”教学中也是如此,在教学重点处,如能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则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如教学“相遇应用题”时,其要点是:①掌握此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②在能正确分析此类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解答此类应用题。如教学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动画:有两辆汽车,由动画显示两车相遇的全过程。如果这样分解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a时间——同时;b地点——两地;c方向——相对;d结果——相遇。待学生掌握了这些特征后,进一步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弄清速度和、相遇时间、相距距离等概念的含义。即速度和——单位时间里两车共行的路程;相遇时间——从两车同时出发到同时相遇所经过的时间;相距距离——相遇的这段时间里两车共行的路程。教者通过一个小小的Flash动画的直观演示,突出了相向而行的两车各从起点出发开始直到两车相遇难点。突破了难点后,学生对相遇应用题特征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因而解答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再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一课利用多媒体教学采用这一教学手段解决了“纸上谈兵”的问题。化静为动,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向右移,小数与原来相比是缩小;向右移,是扩大”的实质。而且,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所提高。

多媒体的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样使学生的知、情、意、行都保持了良好的状态,打破了原有的学习方法和模式。使知识面不断扩大与更新,有效激发了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

三、在教学关键处

在教学关键处,借助电教手段,过电教媒体的参与,把一本由枯燥的文字表达形式的教材书变成了文图、声形并茂的活教材。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关键是要求学生弄清楚分母不同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减的道理。在教学1/ 2+1/3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屏幕展示第一个圆的画面,启发提问:1/2+1/3结果是多少呢?是2个1/2吗?是2个1/3吗?使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使之旋转,从1/2部分的阴影使学生看清2个1/2的阴影面积便是整个圆;然后旋转1/3的部分,使其占有2个1/3的阴影面积,此时 再将1/2阴影面积与1/3阴影面积相加后,与上两次2个1/2与2个1/3面积所得圆的阴影面积均不同,然后再让它们各复原位。使学生直观观察到1/2+1/3既不是2个1/2,也不等于2个1/3。从而自然得出异分母分数分母不同,即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的结论。明确了这个道理后,学生由于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正迁移的启示,就会立刻联想到通分,化为同分母分数后再相加减。

如教学“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一节时,在实物投影仪上引入一些实物模型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观察有关圆柱、圆锥的现实原型,使其建立直观表象,感性认识。在具有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入其相关概念。这种通过原型进入有关概念的教学比直接运用模型教学更有益于学生形成和理解准确的有关立体图形的概念。继而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展开、旋转、分解等动作,使学生能够形象清晰地将各概念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对于“侧面的长、弧长等于底面圆周长”这一难点,化抽象为具体,学生看清楚了,自然也能想明白,能够充分理解这一转化过程。

这样,整个思维过程、计算方法全容于屏幕中,不知比传统媒体——由几个不透明的图来讲述效果要好多少呢。

因此,电教媒体能使课堂活跃,学习气氛浓,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感到学中有乐,欲罢不能。心中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激励了学习的自信心。这样,在电教媒体的作用下,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小学生的智力潜力。

四、在学生思维转折处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导向,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在学生思维转折处采用恰当方法及时点拨提示,尽可能地使学生产生发散性思维,又少走弯路,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

又如当学生学习了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学生在计算半圆周长时,常把圆周长的一半误为半圆周长。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一是受圆周长计算方法和“半”(1/2)字的影响。二是在思维转折处发生了障碍,没考虑圆周长的一半与半圆周长二者的区别。此刻,展示半圆图。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并伴以 “半圆周长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这一提问,学生就会立刻明白错在哪里,并使之印象非常深刻。

五、在学生思维困惑处

教师如能在学生思维困惑处介入电教媒体,既有利于及时点拨和调控,也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解题能力的培养。

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之后,出示这样一题:把一个棱长为3厘米的正方体表面全部涂上红色,然后 将此红色正方体切割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小块,一共可切多少块?其中一面、两面、三面有红色的各为几块?还有几块一面红色也没有的?

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解答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这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呈现“切割”、“ 旋转”、“提取”等动态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这其间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10.数学教学论文:数学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启发式教学 篇十

关键词:数学;德育教育;小学生;有效途径

数学教育作为一门以精准、客观著称的学科,其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性和丰富的辨证思想。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学会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地加强思想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

一、结合教学内容有效宣传

根据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划分多个不同的点,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学习中的反思或者感悟,可以更好地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

1.融入历史激发动力

著名数学家克莱因说过:“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并驱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亦正是这种精神,试图决定性地影响人类的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试图回答有关人类自身存在提出的问题;努力去理解和控制自然;尽力去探求和确立已经获得知识的最深刻的和最完美的内涵。”因此要善于从教学中挖掘新的亮点。如,在《圆》的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入圆的发展历史,以及对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介绍,通过对祖冲之学习及运算精神的介绍,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古老的历史,还可以培养其高尚的爱国精神。

2.结合生活培养美德

德育教育离不开生活中点滴的培养,为此,我们在进行数学教育的时候,可以结合生活中有关数学的事例,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1)了解银行最近的利率情况。

存期(整存整取):一年3.00%、二年3.75%……

(2)小明的爸爸打算把5000元钱存入银行(两年后用)。根据以上调查,算一算他如何存取才能得到最多的利息。

学生通过调查后,按照两年期年利率计算到期取回本息;再按照存期为一年期年利率计算,到期后取回本金和利息,然后连本带息再存一年,这样共储存两年,最后取回本金和利息。学生计算好后对比结果,认为存两年期的比较合算。

比如对上面例子的解析,学生通过调查银行最近的年利率情况,了解常见的储蓄方法,从中学到了如何合理理财,进而培养了学生节约的良好品质。

二、言传身教以自身为榜样

1.加强对自身的约束

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自身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为此,教师要加强对自身的约束,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如,在进行计量单位的教学时,我提前一天就开始准备这节课的材料了。书上有的实物我尽量找到,又号召学生带来一些东西。如有几克重的糖果,有几千克的铅球。当学生上课看到这一切时都很惊讶。我想这就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因为我可以明显地发现,在这节课中学生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因为这样有一个更直观的效果,学生可以通过实物更好地了解克、千克、吨之间的区别,而我也可以借此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精神,通过让学生的理解和佩服,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2.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教育

有人说,数学好学;有人说,数学好玩;我要说,数学好用——它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都可见到它的用武之地,也正是在一次次的运用中,我们才能真真切切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才能体会到数学中蕴含的德育思想。数学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教育的过程,为此,在教学中,要学会利用不同的活动或者不同的实验来加强德育教育。如下面的一个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可能性》的教学实例片段:

师:上个星期天,老师到超市购物时,就看到一个转盘摇奖活动,凡购物满200元,就可以参加摇奖一次。这样的转盘我也带来了一个。(出示转盘,蓝色区域大,红色区域小)

师:这个转转盘还没有设置奖项,如果你是超市经理,你打算怎样设置奖项?

生1:红色的有奖,蓝色的没奖。

师:为什么要这样设置?

生1:蓝色的多,红色的少。

师:那就是转到红色的可能性小,中奖的就少,是不是?

生1:是的。

师:真是个会精打细算的经理,将来一定能赚大钱。

生2:我和他想的一样。

师:好的,行!现在换个角度思考,如果你是消费者,你希望转盘怎样设置奖项?

生3:红色的设置没有,蓝色的设置有奖。

师:还有谁希望是这样设置的?(全班同意)看来这个真符合我们广大消费者的心理。接下来我们来模拟摇奖,转动转盘,指针指向红色区域有奖,指向蓝色无奖,奖品就是智慧星。谁想第一个摇奖?(学生积极举手)

(开始转动转盘)

生1上来就转动指针。

师:对不起,不是转这个,是转动转盘(教师演示,学生转动。)(指针指向蓝色)

师:谢谢惠顾!

生2转动。(指针指向红色)

师:你真幸运!恭喜你!

生3转动。(指针指向蓝色)

师:感谢参与!

生4转动。(指针指向蓝色)

师:非常遗憾,就差那么一点,没办法,这就是规则。

师:还想再玩吗?

生:想!(齐答,小手举得老高,热情高涨)。

师:想玩也不让你们玩了,我知道(语气缓慢)大家都很想中奖,都有这样一个侥幸的心理,往往实际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一些事情,他们就利用我们这样的侥幸心理,引诱我们上当。活动中中奖的可能性很小,甚至根本就没有什么“大奖”。这和国家的福利彩票等活动是不一样的,我们以后长大了可以,购买彩票适当参与一下是没问题的,就当为国家福利事业做点贡献,但也不能为了中大奖而痴迷。所以,对于骗子搞的活动,我们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能上当。

此教学实例中的转盘摇奖活动不仅让学生体验了生活中存在着可能性大小,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这个教育和学习的过程,活动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很有必要。虽然小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比较少,为了防患未然,对他们加强防骗教育也是很好的机会,培养其辨别是非的良好品质。

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德育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为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注重自身的言传身教,还要利用教学的过程和生活中的案例,不断进行渗透,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程忠恕.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03).

[2]刘守新,浅谈小学数学素质教育[J].新课程:教研版,2011(06).

11.数学教学论文:数学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启发式教学 篇十一

论文关键词:专业特色 师生互动 学生特点 情感体验

论文摘要: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职业教育在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在劳动者素质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数学,它的教育功能应在职业教育中有效地发挥出来。

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职高数学新教材应运而生了。不管是从编排体系上,还是从教材结构以及具体内容上,都更加符合当前职高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一线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一线教师,应该怎样才能更好地完成这一使命呢?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多元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思想的、有感情的、不断发展完善的生命来对待,教师不仅仅是学生的导师,更应成为学生的朋友。课堂上师生间应平等对话,教学相长,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了解学生的心理,宽容善待学生的错误,归还学生应有的自由选择的权利。

一、明确职高数学课程的基础性

被誉为“思维的体操”的数学,凭借其在各行各业中的作用,说明了它是个人素质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数学与社会生活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因此,数学已成为了个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哪些才是最基础的,是每个学生都应掌握和能掌握的数学知识呢?如果仅从知识方面来讲,而不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这个问题将永远无法解决。

二、实现数学与专业的融合

职高的学生中,有一部分会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并面临不同行业的不同要求。有些行业,如经济类行业,与数学学习紧密联系;而有的行业,如旅游业,需要用数学的机会不是太多。不同性质的行业,对数学知识的侧重点要求也不尽相同,如计算机行业会要求比较高的算法,而商业则注重利润和最优化。另一部分学生,由于所选的专业不同,也将面临着数学方面的不同要求。学生都需要在职高这个重要阶段为他们以后的不同职业打下基础,以适应未来的.需求。所以,首先,教师应对各个专业所需的数学知识和要在这个专业上进一步发展所需的数学知识做一个详细的调查,确定在职业高中阶段哪些知识是必须传授的,哪些是可有选择性地传授的。其次,现代社会不断发展,各种专业都得到了不断完善,那些新出现的涉及数学知识的内容也应及时地编入教学内容。如果每个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也能了解到本专业的具体内容,不仅能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能让他们对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有所认识,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

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把握好几点

1.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增加教材的趣味性,是新课程提倡的“以人为本”理念的切实体现。大部分进入职业高中的学生,数学基础比较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不浓。怎样才能消除学生对数学的恐惧和抗拒心理呢?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数学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改变他们“数学学习是枯燥无味的”这一观念,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的趣味和数学的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适当补充数学发展过程中一些人文的、历史的事实,增添些有趣的故事。比如讲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引进国王奖赏象棋大师的故事,学生听后,兴趣大增,会迫不及待地想进行计算,进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2.在师生、生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

在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参与协商、鼓励和监控学习进程,但不要包办代替;要抓住学习中出现的矛盾,引导学生进入新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给学生必要的反馈,发展学生的判断、交流、反思和评价能力。

3.为学生提供尽可能的保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注意挖掘那些有价值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感觉到问题的存在,并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进行分析、思考,深入探究,提出假设,进而检验假设,得出结论。学习者遇到新问题时,需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尝试用各种方法对该问题展开探究、表述或者倾听别人的意见,对不同的想法进行比较、判断和反思。这都要求学生有合理的时间、空间保障,而这些保障,正是需要教师为他们提供的。

4.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要使学生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知识,并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解释相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并综合几方面的相关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而要做到这些,教师在教学中就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5.使学生的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得到培养

要想使学生的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得到培养,就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审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测量自己的进展与目标之间的差距,采取各种策略来帮助思考,反思自己的错误与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自我监控和反思的习惯和意识。

6.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积极的体验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学习需要,从而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忱,并从学习中获得兴奋和快乐。而积极的体验建立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上,建立在学生感受到的知识的力量上,建立在不断的进步与成功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错误应该得到允许和理解,学生的创造性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

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同时也是很好的机遇。职业高中的改革如果以充足的决心和勇气,借着改革的春风,是一定大有可为的。对职业高中数学课程的改革,需要我们教师不懈努力,为我国职教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河北人民出版社

上一篇:报关岗位求职简历下一篇:骑自行车逛春天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