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卓越

2024-06-18

再造卓越(共6篇)

1.再造卓越 篇一

拿到《再造卓越》这本书的时间正值五月份中旬,借着下班或休息的时间阅读了吉姆·柯林斯的著作,在现在海洋般的管理丛书中这是唯一一本研究企业衰落的书,这个书把企业的衰落概括了五个阶段,企业无论大小要想发展必须有个好的管理者、决策者,这个人要具有远见的眼光和洞察力,人才的使用、管理、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注重人才内部培养使用,造就企业发展的认同感!

很多企业赚了钱后就狂妄自大,夸大其词的吹嘘自己的成功之路,紧接着是盲目扩张规模,甚至投资其他行业的发展,过度追求高回报率。

做企业就像做人是一样的道理!我一直认为无论你做什么,首先要会做人,每个人的成功就像企业走向成功一样!有的人路越走越宽敞,有的人路越走越窄,最后消失在茫茫人海中,就像春光无限好,只是在险峰,当你到达山顶,也意味着准备开始下山了。正如吉姆.柯林斯先生的《再造卓越》为我们所总结的:企业如何走上衰落和失败,并把衰落的过程解析为五个阶段:狂妄自大、盲目扩张、漠视危机、寻找救命稻草、被人遗忘或频临消亡。

《再造卓越》无论你是管理者,打工者,经理人还是企业老板都是一本很值得受益的书籍!

在《再造卓越》一书中,作者吉姆·柯林斯根据企业衰落总结出分五个阶段体现出来的现象,在最后的阶段,吉姆·柯林斯给我们剖析了摩托罗拉、雷曼兄弟、电路城等公司的衰落的原因,用逆向思维去分析这些阶段所呈现的状态,每个实例都那么沉重、能让读者切身感受到当事人积重难返的无奈。

第一阶段,狂妄自大。每个企业的狂妄自大的时候,往往是在业绩最优秀的时间,沉醉在成功的喜悦之中,过度吹嘘自己的成功之道,反面的意见是听不进去的,因为历史都是成功者谱写,慢慢走向狂妄自大的深渊······

第二阶段,盲目扩张。有着第一阶段的成功,自然接下来就是狂大规模或者扩大经营范围,根据自己的成功经验来盲目的扩张,成功的时刻已经成为历史,在那一刻你成功了,但是,在接下来的时间和环境,不一定能再现成功,时间在变,环境在变,复制成功是不行的,我认为要经营好目前的成功之时,还要面对新的挑战,管理,调研,策略,创新······

第三阶段,漠视危机。在成功喜悦或扩张之时,也伴随着危机悄然降临!这个时间段的危机往往在意识中不被引起重视,在日常管理有所体现,业绩不佳现象,但被认为是暂时的,可以忽略不计·····

第四阶段,寻找救命稻草。在第三阶段中因为危机悄悄的降临,而没有引起管理者或决策者的重视,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是人不行了呢?还是管理不行?有病乱投医,到处寻找灵丹妙药,而不是寻找出现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第五阶段,被人遗忘或濒临灭亡。在第四阶段没有起死回生的能力后,就会慢慢的走向被人遗忘或灭亡的方向······

缴械投降就要保持好“鸵鸟心态”并非所有的公司都能做到基业长青。在社会的福祉角度考虑,与其让已经不再卓越的公司用平庸的表现继续耗损股东们的资源,还不如让它们早点消亡。

继续战斗,仅靠拥有希望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足够多的资源继续支撑你的战斗,斗争的目的不是为了苟延残喘,而是为了在世上打造一个与众不同的企业。这家企业一旦消失,就会给世界带来不可弥补的缺憾。能做到这一点,则需要坚定的意志、坚忍克己的领导者战胜艰险磨难,翻阅前进路上看似不可逾越的险峰。

书的最后给出了我们如何经营自己的企业,企业复苏最重要的路径就是重拾稳健的管理模式和坚定的战略思维,企业的灵魂所在,在加上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才有企业的生命所在。

这本书值得我们去多阅读、多思考,因为许多相似的状况在我们平常工作中常常发生,吉姆.柯林斯先生的衰落五步曲,可以说放之四海皆准。他的管理理念值得我们人们所推崇和借鉴,市场风云变幻,永远充满了变数,我们无法去控制它,我们只能时时刻刻保持如履薄冰、居安思危的心态,不断创新、正视缺点、永不放弃,因为失败不是一种表象,而是一种心理状态。

本书看到最后,发现了一些很好、很实用的东西,让没有看过这本书的读者亲自去发现这个惊喜吧!

2.《再造卓越》:警钟为谁长鸣 篇二

1986年,我剛到波士顿留学,正值王安电脑公司如日中天。王安的个人身价,曾在《福布斯》富豪榜上排名第八。这个“名列前茅”的位置,似乎至今没有其他华人企业家能够超越。初出茅庐学做记者的时候,我不仅采访过这位老人,还去过他家做客,亲眼见识过他的谦和、儒雅、睿智,听他侃侃笑谈“世界不需要我们,而是我们需要世界”,随意淡泊中自有雍容气度。当年那双年轻的眼睛,视他为楷模。

没想到,此后的三四年间,风云突变。1990年,王安因癌症病逝。1992年,我踏上回国发展之路。为我送行的,竟然是王安电脑公司宣布破产保护的噩耗。震惊之余我百思不得其解:何以如此的风光荣耀,眨眼间就风流云散?多年之后,我才明白,王安博士用他短暂的辉煌,为初涉商旅的我讲授了意味深远的第一课,让我懂得在平步青云时恪守如履薄冰的谨慎,在一帆风顺时不忘逆水行舟的勤勉。

2010年,因为这本书,我在百度敲出“王安”两个字,搜索结果第一页上的十篇文章,只有两篇与我所搜寻的那位企业巨擘略有关联。曾经的辉煌,几近湮灭。王安的自传只有两个字:《教训》。当他亲笔题写书名时,绝对不会料想,自己留给这个世界最宝贵的财富,最后真的只剩下这两个字:教训!

如今回首前尘往事,我甚至不敢用轻浮浅薄的“伤感”二字,来概括心中的酸涩和感慨。经历过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惊涛骇浪,目睹雷曼兄弟公司一夜间飞灰烟灭,贝尔斯登、美林大难临头被人收购,谁还敢对商海的翻云覆雨,天真地轻呼一声“震惊”?如今。我们早已见怪不怪,踏惊涛如履平地。

然而,一个个商业帝国分崩离析的身后事,真实而残酷,绝非一笑能够轻易了之,大型企业的崩溃,意味着成千上万的人失去赖以生存的工作和保障,意味某个行业的行将萎缩和衰败,意味着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经济徘徊低谷危机四伏。

想必,促使斯坦福大学吉姆·柯林斯教授毅然搁置和同事莫顿·汉森一个长达六年的研究课题,奋笔疾书写成这本《基业为何不能长青?》的初衷,也是源于为天下分忧的良知和远见吧。作为一名深知商道艰难的普通读者,匆匆浏览这本不算太厚的“警世通言”,大有久旱终逢及时雨的畅快和欣慰。

中国自古有言:盛极必衰,柯林斯也在书中告诫:“无论哪个组织看似有多么优秀,其实都是有弱点的。不论你已经取得了多大成就,不论你在万里长征的路上已经走了多远,也不论你已经积蓄了多大的能量,你依旧很难摆脱衰落的命运。世上并没有强者恒强这样的铁律。”如此重锤,只为唤醒企业家们必须时刻警醒的紧迫感和责任心。柯林斯以学者的严谨,用独到的对标分析的方式,努力追寻失败企业由巅峰到谷底的路线图,帮助后来者避免重蹈覆辙的悲剧。他清晰地概括了企业衰落五步曲,同时反复强调,一家公司即便在陷入衰落五步曲第四阶段的泥沼后,依然能够扭转乾坤,强势复兴,只要你“永不言弃”。

3.再造政府 篇三

再造政府的作者是(美国)戴维·奥斯本(David Osborne)(美国)彼得·普拉斯特里克。戴维·奥斯本(David Osborne),系《改革政府》一书的作者,被誉为“政府再造大师”。再造政府是一本关于公共管理学方面的经典著作,开启了我对公共管理学系统的认识,从战略高度全面、系统地提出了政府再造的路线图,并指出,再造就是创造具有内在改革动力和企业家式思维的公共部门,即创建“自我更新的体制”。书中提供的这些战略性思维代表着政府再造理论在全球范围内的最新发展。

在本书中提出了五大战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顾客战略,他用案例明确的告诉我们,建立以顾客为中心的政府是公共管理学发展的新方向。服务型政府一直是我们政府改变的方向,但好多普通百姓甚至公职人员都不明白为什么要建立服务型政府。为人民服务对于我们某些干部来说可能不是句空话,但他们的观点却和我们顽固的家长不谋而合,“我知道这么做为人民好,对人民好不就可以了么?大家就听我的不就算了,你们要什么权利,你们什么也不懂”。服务型政府就是要改变政府机关的家长制作风,切实保障公民的应有的权利。而其中的控制战略却是一个大家众所周知,而最难实施的战略,其中一节明确提到,“发展中国家有能力进行控制权下放么?”这也是目前我们最应该考虑的问题之一。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情况复杂,公民素质参差不齐,一刀切的政策会不会造成苏联休克疗法的效果,是谁也不敢尝试的。最后提出的问题也直插心灵,“显然集权控制不能消除腐败,但它们却损害了公共机构的绩效,难道不是到了尝试另一种途径的时候了么?”集权代表的不止有高效,还要腐败,高效的成功在改革开放这三十几年里表露无遗,但腐败的问题也日益严重。

一、传统公共行政

是与西方工业社会的政府管理相适应的模式,也被称作“工业社会的政府组织模式”“19世纪的行政技术”传统公共行政以韦伯的官僚制和威尔逊的“政治--行政”两分为基础,其特征有以下几点:

首先,政府组织结构严格按照官僚体制(科层制)建立起来。其次,公共物品和服务由官僚机构来提供,政府是公共物品的唯一提供者。再次,政治(政策制定)和行政

(政策执行)相分离并且文官政治中立,听从于政治家的命令。最后,行政被当做一种特殊的管理形式,必须有终生受雇的职业化官僚担任。

随着后工业化时代和信息时代的来临,传统公共行政的弊端日益暴漏,机构臃肿,效率低下,浪费严重,缺乏灵活性和活力,公共管理亟待改革。新公共管理的兴起的原因:

政治和经济因素是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来,西方各国面临严重的财政赤字,福利国家不堪重负,并且伴随着严重的经济和政治问题,这是政府再造的直接原因。奥斯本在《改革政府》中说“解决财政赤字有三个原则:一是限制开支和公共任务的终结;二是增加收入尤其是税收。这两点其实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开源节流。三是花较少的钱完成公共使命,即花较少的钱办更多的事。第三种是最恰当的选择。

二、经济全球化是西方政府改革的一个推动力

政府能力是综合国力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能力。新技术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是西方公共管理运动兴起的催化剂。政府不再是公共信息的垄断者,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公众和社会团体和更容易参与公共管理。信息技术也为建立高效、廉洁、透明的公共组织提供了可能性。官僚体制的失效和商业管理模式的示范性影响是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的另一个动因。新公共管理也成为“政府再造”“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管理”“管理主义”。最早开始于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尽管各个国家开始的原因,范围,规模,途径不尽相同,但他们有着一个相同的价值取向:采用工商管理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引入竞争机制,强调顾客导向和提高服务质量的“管理主义”。对于西方行政改革的主要内容,我国学者周立忍有过论述:基本内容归纳为三方面:

(一)社会、市场管理与政府职能的优化

这解决的是政府应该管什么,不应该管什么的问题,具体的改革内容包括:非国有化,自由化(放松规制)压缩式管理等。

(二)社会力量的利用和公共服务的社会化

这解决的是政府该管的事如何管得问题。主要包括:政府业务合同出租,以私补公,打破政府垄断,建立政府部门与私营企业的伙伴关系。公共服务的社区化

(三)政府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体制改革包括组织机构改革,权责关系调整,公共人事制度改革,管理方法和技术等的太快,是不是应该停下来等等我们的文化、道德和信仰”。

三、政府面临的治理危机

(一)政府规模与财政危机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及社会事务复杂性提高,20世纪30年代之后凯恩斯主义盛行,经济与社会管制加大,“福利国家”大行其道,导致政府职能不断大规模扩张。然而,这不仅带来了政府机构的膨胀、僵化和行动迟缓,滋生大量的官僚主义和公共资源浪费,而且还严重限制、削弱了市场活力,加重了社会公众的赋税负担,降低了社会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率。在现实中,无论减少公共服务还是增加税收,都会引起人们的强烈不满。因此,如何不降低公共服务质量,同时有效利用政府资源、削减政府开支,成为推动各国政府改革的直接动因。

(二)传统官僚科层制的管理危机

官僚科层制作为20世纪各国政府机构的主要组织形式,具有法制化、中立化、职业化、公开录用、功绩制、文官常任制等特征,在政府运行中发挥了重要历史作用。然而这种适应工业时代需要、注重规则与分工理性的传统组织模式,在信息时代遇到了来自内部组织管理和外部政策管理的适应性危机。正因如此,“重塑政府”或“打破官僚制”,成为20世纪后期政府改革的最响亮口号。

(三)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

在信息化与全球化时代,社会结构急剧转型,社会一致性解体,各种公共问题日益复杂、恶化。面对如此多的问题,政府变得越来越无能为力,公众对政府效能非常失望,甚至有人在1973年的《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真正的生产力危机在政府》的专文。如何提高政府公共政策质量、减少官员腐败、转变政府行为方式、改进公共服务的品质,以恢复社会对政府的信任、增加政府行为的合法性,成为各国政府改革的迫切任务

四、新的政府理念

面对政府管理危机,新的政府理念应运而生。

(一)对行政责任的认识

传统理念强调政治与行政的分离,行政行为不对民众直接负责。“新公共行政”理论则在追求行政效率的传统目标之外,增加了公平和民主的内容,强调把效率与公共利益、个人价值、社会公平、平等自由等价值结合起来,以突显政府行政的“公共性”

(二)对政府失灵的认识

经济学的公共选择理论认为,由于政府官员自利的“经济人”特性与政治市场的结构性缺陷,决定了“政府失灵”具有必然性。市场失灵是政府介入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而且政府介入社会经济生活的范围越广、干预程度越深,“政府失灵”就会越严重。以此为依据,该理论主张减少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控制,以恢复市场自由竞争;改革赋税制度,以控制政府权力和政府规模扩张;破除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垄断,允许公众自由选择各种或公或私的服务机构,以改进公共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在公共部门推行分权化、公共服务组织的小规模化、恢复竞争机制,以改善官僚体制的运转效率;等等。

(三)对政府管理中竞争机制的认识

管理主义以公私部门管理规律的相通性为假定,将市场机制和私人部门管理策略引入公共部门,以重塑僵化、无能的官僚政府体制。该理论主张通过民营化、市场检验、公共服务的合同承包等形式,缩小政府职能范围,建立顾客导向的企业家政府;同时,在政府部门引入商业管理理论、方法、技术以及市场竞争机制,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与绩效。市场导向与管理主义,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政府改革运动的纲领。

(四)对治理主体多元化的认识

治理理论以公共事务的复杂性、多样性、动态性为依据,跳出传统狭隘的公、私领域二元分离思维,摆脱政府与市场的狭隘单一理性,建构起政府、市场、公民社会三者相互依赖与多元合作的公共事务治理模式,全面动摇了传统的行政模式。

对于成功的职能分离而言,有许多的关键所在,但最佳状态包括以下方面:如果想取得实效,就必须将掌舵与划桨职能分离与后果战略和控制战略结合使用。不要像加拿大那样,在没有彻底改变组织有效运行所需DNA的情况下,就抄袭别国模式。在没有授予机构真正的自主管理和真正控制权并对绩效后果负责的情况下,就指定某些机构进行职能分离,这样也许有一定的作用,但却无法实现真正的变革。

改革行政体制,将控制权从中央机构转移至职能已经分离的组织。有效实施职能分离所需的大多数灵活性在于预算、人事制度和采购制度。如果没有改革这些制度,实施

了职能分离的组织也没有使组织绩效改进所需的自主权。促使部门和(或)部长放权,不要干预组织的微观管理过程。在新西兰,除了部长的政策制定和监督职能外,将每种职能都从部长控制之下分离出来,并保留很少的工作人员,这样就确保了各部及部长放权,并不再干预组织的微观管理过程。而在英国,由于许多职能仍旧保留在政府部门之中(包括政策建议和中央人事及预算控制权),迫使这些部门放松对职能已经分离的机构的控制,这些都经过了一番激烈的斗争。如果选择了这种途径,就必须需要来自部门之外的权力中心不断地促使其放权,就像英国“下一步行动”小组那样。将这种新型关系具体化为书面协议的形式,促使掌舵组织能确保给划桨组织具体的灵活性,而划桨组织承诺提供具体的服务结果。没有书面合同,政府部门和中央机构可以在原则上对划桨组织进行授权,但却永远不会放弃其具体的控制权。而划桨组织则可能在原则上承担绩效责任,但却从来都不会真正面对具体结果。

文中第十章的勇于再造,在思想上给我们以鼓舞,再造者的三项原则,简单又回味无穷。或许经典就是这样,总想秃子头上的虱子,谁都能看到,但不是谁都能抓到。其中最经典的一句当属“如果希望人们放弃,就必须给他们回报。”这是人性最基础的原则,可以应用于各项改革之中。比如富有中国国情的公务员改革,社保的双轨制改革,甚至户籍改革。所有未得利益者都在叫嚣改革,却从不思考,那些即得利益者怎样才会放弃。任何涉及到自身利益的东西都可以蒙蔽利益相关者的双眼,我们要思考的是,站在全局的角度,怎样获得帕累托最优,而不是一味的说,改还是不改。“只有你不知道自己是谁,你才能公正的看待问题。”这本书从题目我们就可以明确作者的意图,再造,就是改变,彻底的改变。但改变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改得更好,这才是是我们所有关注公共管理的公民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

像管理企业一样管理政府,把工商管理引入公共管理是我们目前的不可阻挡的发展,但是像对顾客一样对公民,一样的注重结果是不是目前我们的正确的选择。就中国目前的国情来说,企业尚且在追求真正的企业家精神而不得,政府又怎么可能按照企业家精神改造(参见《改革政府》)。在市场经济下,充斥着毒奶粉,地沟油,有色馒头等事件让国人甚至世界震惊,参见资本主义国家资本积累时期,我只能说,这是个发展过程,虽然残酷也并非必经之路,但过渡时期总会存在,我们不能单纯的依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可以直接避免。当前最需要改变的不只是经济坏境和政治制度,而是我们自己浮躁的心灵。转型期间,面对各种价值观的冲击和信仰的缺失,国民的道德问题更值得我们关注。

4.回炉再造惹争议 篇四

“回炉再造”,给了拿到毕业证的大学生一次成为“高薪蓝领”的机会,如今,大学生“回炉镀金”现象已经见怪不怪,有的职业学校甚至专门开设了大学生“回炉班”,您会选择到技校“回炉再造”?还是认为这是一种倒退?网络上针对这个问题现在是议论纷纷,大学生的观点是怎样的呢?他们的切身感受又是如何的呢?是否会选择“回炉再造”呢?针对这些问题伍亿人才网进行了《“回炉再造”你们怎么看?》的调查,调查数据显示,68%的参与者认为“回炉再造”型的技术类人才好就业。

本科、专科毕业生仍是就业的主力军

“您的学历是?”这个调查数据显示:本科、专科毕业生仍是就业的主力军,占了参与总人数的80%。其中,专科学历的参与者为41%,本科学历占了39%,两者相差仅有2个百分点。媒体报道的就业率极高的“技校生”仅占总人数的7%。本次调查也不乏高学历人才的参加,其中博士参与者有7位,占总参与人数的1%,研究生有43位,占参与人数的4%,可见,不论学历高低,大家都很想就“回炉再造”这个现象发表自己的观点。

47%的参与者表示愿意“回炉再造”

搜索“技校就业率”关键字,“技校生起薪上三千”、“技校生就业率完胜本科生”、“读技校基本等于稳拿上岗证”等新闻标题不断映入眼帘,可见技校生就业是何等的容易。

那么,您愿意到技工学校“回炉再造”吗?成了此次调查比较有争议的一个问题,其中47%的参与者表示愿意,41%的参与者表示不愿意,两个数据相持不下。

68%的参与者表示“回炉再造”型技术人才好就业

20xx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高级蓝领”供不应求的情形,与被高校毕业生称为的“史上最难就业季”形成了鲜明对比,引发了众多家长和学子们对成才观和就业观的热议。随着应用技术型人才和实际操作型人才的需求量增加,上职业院校低人一等的观念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媒体总结出大赛获奖选手就业情况可以归纳为“四高一好”:就业率高、起薪高、对口率高、社会认可度高、发展前景好,目前就业率达到99.33%,高职生的月薪平均5000元以上,中职平均3000元以上,均超过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平均水平。

根据本次调查数据显示,有68%的参与者也非常认可到技校“回炉再造”,认为技术性人才好就业。27%的参与者选择帮助不是很大,仅有5%的参与者选择了没有帮助。

84%的参与者表示非常理解这种现象,认为技术+学历就业更容易

本次调查参与者有47%的人表示愿意回炉,有41%的人表示不愿意,可见“回炉再造”并没有得到广大求职者的认可,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碍大学生“回炉”呢?

您对“回炉再造”有何看法?这个调查数据显示,有16%的参与者表示不理解,认为工人工作环境差,参与调查的网友还因为“更倾向于在职深造、技工学校学的都是理论缺少实践、认为回炉的学校不是很多”等等原因,不看好或不理解回炉再造。

但是84%的参与者表示非常理解,认为“技能+学历”就业更容易。参与调查的网友也纷纷的发表自己的观点:

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小弟毕业于技工学校,毕业一年做到工程师。呵呵不是小弟天才,而是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并不多,更多的时候是操作能力,一个优秀的钳工,再学下制图软件、设计要求,就可以做技术员、工程师!

2、巩固旧的技能,学习了最新的技术。

3、技术工种多是在基层工作,这种环境更能锻炼人的意志,而且学习一门技术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所以回炉再造很有意义!

技术、实战技能、专业证书是“回炉再造”的主要优势

“回炉再造”也是为了能解决就业问题,那回炉对就业有哪些优势呢?36%的参与者表示可以多学一门技术,认为技多不压身,技术是求职成功的关键所在,26%的参与者认为回炉可以学习实战技能,认为在大学侧重于理论,可以通过学习实战技能提升自身的综合就业竞争力,15%的参与者表示可以获得相应的专业证书,认为证书可以增加简历的丰富程度,是求职路上的“通行证”,也有10%的参与者表示回炉是一种锻炼,是以后创业的一种投资。此次调查还有11%的参与者表示对于回炉并没有想太多,纯粹是为了好就业。

其实大学生究竟该不该“回炉再造”?这个没有标准的答案,有几位调查参与者的意见比较独特,他们认为:

1、高学历不等于拥有好的工作,好的工作是自己努力而来的,不论是技校,还是其他高于他的学历,如果自己没有职业规划,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也难以成就好的事业。

2、就业的人,无论是笨还是聪明,只要有机会,能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服从安排,能吃苦,做好该做的事。

3、回炉再造的同学也要考虑清楚,并不是去混个技术类证书的,要的是去学习真的技术本领的;选择回炉再造的,也是要考虑好自己的职业规划的,要的是毕业后会选择相应的就业方向,不然就是浪费时间。

就业专家非常同意以上观点,就业重要的不是是不是选择“回炉”,重要的是求职者的心态与计划。大学生应该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努力学习技能,提升综合竞争力,才更有前途。

5.《再造政府》读后感 篇五

邹轶君

《再造政府》是一部公共管理学的经典著作。作者戴维·奥斯本被称为政府再造的大师,他在本书中系统全面阐述了再造政府的战略路线图和实践中的运用。虽然案例多来自于西方国家,但很多仍值得我们借鉴参考。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均开始推行政府体制改革和行政革新,成为时代风潮,改革创新措施层出不穷,政府体制管理理论的研究成果丰富。本书的“再造政府”便是新公共管理的典型代表,蕴含着“企业化政府”的精神。历史总在重演,重读经典著作,每一次都有新的启示。

什么是政府再造世纪80 年代以来,整个世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技术、新发明,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对全世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传统的科层制政府显得迟钝和不适应,导致政府开支大、经济停滞、财政危机、福利困境、政府效率低下和官僚主义严重等种种问题。

而此时现代企业的有效管理和成功经验与政府形成比较鲜明的对比,企业的高效率和发展速度让政府望尘莫及,有了参考群众便有了期待。各国政府在困境和压力下采取了措施,探索建立公共事务管理的新模式,以适应公共管理发展的迫切需要,提升国家竞争力和行政效能,满足公众的期待。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就是“政府再造”.奥斯本认为政府再造指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进行根本性的转型,以大幅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变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和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过程。从书中可以明显感到,作者说的这种再造,就是要用企业化体制来取代官僚体制,创建企业化政府,使政府具备创新能力和应付各种挑战的能力,适应当前和未来环境的变化,提高政府的绩效。倒不是说让政府像企业那般去追求利润,而是要求政府抛弃传统的思维模式,将企业经营管理理念注入政府的部门中,像企业那样以顾客为导向为中心,以创新和竞争的态度使用资源,向社会提供服务。

各国的政府再造实践

政府再造一词揭示出政府改革的本质,改革涉及政府内部组织、运作程序的调整,更涉及政府外部关系的变革。确实在那个年代,各国遇到了共性的困难,美国、英国、新西兰等西方发达国家通过“政府再造”去重塑社会,以引导、管制及控制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美国,克林顿政府开展了声势浩大的重塑政府运动,指定时任副总统戈尔主持改革,以企业化政府理论为指导,提出创建一个工作更好、花费更少的政府。其主要强调了四个方面的,一是强调顾客导向,重视市场机制,减少政府直接管辖;二是简化政府规制和程序,实现“去官僚化”;三是明确职责明确目标,充分的授权赋能,增强政府的适应性;四是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节约行政成本,提高政府效能。

英国向来是比较激进的与众不同的,从脱欧一事便可见一斑。当年在撒切尔和梅杰任首相期间,英国政府做了激进的政府改革,他们的主要措施是问题导向的,以解决当时出现的问题。一是大幅度精简人员,二是将公共事业转移给私营企业提供公共服务,三是成立“效率小组”对各行政部门进行调查,提出改革建议,四是实行分权式财务管理改革,强调管理者的资源作用能力,五是把服务提供和执行职能从决策部门中分离出来,并给予更大的灵活性和管理自主性,六是定期检查执行机构的职能和绩效,以确定是否将整个执行机构和某些部门予以撤销或出售,七是以公民顾客为导向,公开公共服务的服务标准,接受全民监督,将人民纳入顾问机制。

新西兰虽远离欧美,但其行政改革在西方国家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其改革也带有系统、全面、深刻和激进的特征,被许多国家公认为公共部门改革的典范。他们的原则是国家或政府不介入社会和私营企业能够有效经营和运作的任何领域;保留在公共部门内的商业性组织按照私营公司的形式建构和运作;政府部门、皇家实体机构和公务员的目标明确;政府部门的职权和责任不能冲突和交叉;政府活动的成本由市场因素来决定,产品的质量、数量和成本应由购买者的需求来决定。

我国的“政府再造”

在西方诸国用改革大潮摧毁了旧的结构和体制,实现了政府机构的分权化、小型化、扁平化,强调了灵活性、效率、责任和结果时,我国从90年代开始也进行了一些尝试,走了相似的路,从政府中脱开了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不断改革,各级政府不断精简、放权,转变职能。既然我们已经认准了改革的大方向,我们完全可以进行一些合理的顶层设计,更主动、更有计划地去解决问题,让人民群众看到决心、增强信心。

党的十八大报告用了很大篇幅专门阐述政治体制改革,对政治体制改革要不要改、改什么、怎么改等重要问题,给予了明确回答。

报告明确“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解决了要不要改的问题。报告指出“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解决了改什么的问题。报告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解决了怎么改的问题。

《再造政府》一书,虽是用了西方国家的案例,但对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同样有借鉴意义,有些也已经付诸了实践。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大方向,我们始终是坚定不移的,但在具体实施和补充完善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政治体制改革相比于经济体制改革更难。经济体制改革调整的是人们的经济利益,政治体制改革调整的却是权力,而我们是一个对“权力”有着悠久传统的国度。调整权力无疑是一件非常复杂和敏感的事情,报告明确要求政府要“简政放权”,“推进大部制改革”,“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这相当于要政府进行一次自我革命。但同样应该意识到,政治体制改革最大的受益者就是人民群众。这一意义决定了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向前推进。同时政治体制改革也是解决目前我国存在的某些深层次问题的有效途径。

高校的“政府再造”

书中的理论,他国的实践,我国的改革方向,归纳用在高校治理中,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高校是个小社会,与“政府”改革有着同样的逻辑。高校在治理中所遇到的问题,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相似,也可以说是一个小范围的缩影。反之,以小见大,在全社会亦可推广。

同政府再造一样,高校治理的头等大事就是明确目标,统一思想。目标要植根在所有管理人员的意识中,哪怕是最基层的管理人员。一旦组织有了明确的目的和目标,组织再造就会变得更加容易。这就是为什么凡是有着明确目标的组织往往会成为再造引路人的原因。

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到一定深度,必然催生政治体制的改革。目前高校的问题客观来说比较多。高校与市场接触实际越来越紧密,但与市场的交换能力实际又有很大的差距。暴露出在治理机制上的种种不适应,导致了人力资源管理、科研教学管理、财务管理、监督管理的一连串问题。说企业是价值导向也好,利润导向也好,都有个在组织内公认的目标。这方面高校也可以注入企业管理的思维。目标未必是利润,但可以是价值增值,也可以如企业那样以顾客为导向为中心,以创新和竞争的态度使用资源,发挥高校的功能。像管理企业一样管理高校,把经济管理引入是发展趋势。

6.金蝶企业文化再造工程 篇六

写在正文之前:

我们必须让正确的处事态度渗透到公司每一个员工的头脑里。我们要创建一种环境,允许人们--事实上,应该是鼓励人们--按照事情的本来面目看待事情,要按照事情自身的方式,而不是自己的主观愿望的方式,来处理事情。

---------------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

前言

二十一世纪的第一年,金蝶在香港创业板成功上市,真正迈出了国际化和社会化的第一步,然而这只不过是成功的开始。

对于一个民营企业,要想获得质的发展首先应该完成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产权创新和管理创新。金蝶上市标志着公司在资本构成和公司治理结构上取得了突破,资本的社会化可以看作是金蝶管理革命新的起点。在管理创新方面,金蝶也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初步造就了一批职业经理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经营权和所有权相分离。这为金蝶二次创业和战略转型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平台。

当一个企业在高速发展的时候,尤其是以几倍的速度膨胀,业务收入的增长往往会掩盖一些矛盾。金蝶的成功就是因为金蝶能在发展中主动求变,善于变革的结果。

如果说在1999年IDG风险投资没有进来以前,制约金蝶发展的瓶颈是资金,那么在完成了第一次创业的原始资本积累过程之后,我们又不得不解决制约金蝶发展的另一个瓶颈--科学的现代管理;一方面我们要进行制度规范,另一方面我们要进行管理创新。

如果说金蝶创业者面临着由企业主到企业家的转变的话,那么公司的管理人员、公司的员工也需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重新规划,适当地转换职业角色;但人的思维方式、思想意识、职业精神、工作能力、行为方式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完成这种进化的。许多问题、许多事物可能是我们以前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按照老经验办事吗?还是要创新呢!创新从哪里来?

现在,企业内、外部环境都会发生了变化,又是我们主动变革的时候了。

第一部分:再造企业文化的必要性

“世界500强胜出其他公司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公司善于给他们的企业文化注入活力,这些一流公司的企业文化同普通公司的企业文化有着显著的不同。-------《财富》杂志

一、企业文化的涵义 企业文化可以理解为:通过多种社会进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和培育在一个企业内部所形成的行为方式。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它体现在企业的管理制度、企业的经营实践、员工的行为方式中,并藉着企业文化构造一个良好的组织氛围和环境,增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凝聚力,激发员工的士气、斗志和创造力,以文化的力量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企业文化的管理理论 企业文化理论是近年来日益兴起的一种管理理论,它的提出使管理重点由"硬"向"软"转变,人被视为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资源。麦肯锡(Mckinsey)提出了7-S管理模式,认为企业的组织要素由战略(strategy)、结构(structure)、系统(systems)、风格(style)、人员(staff)、共同价值观(shared values)以及技能(skills)组成。共同价值观就是指企业员工共同拥有的信念,这也正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这种管理模式的思想就是:企业任何管理战略,要想成功的实施,就必须与企业的文化相符合。

三、企业文化的重要意义 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非常强的导向和支配作用,在企业中形成六种企业文化力:凝聚力、激励力、约束力、导向力、纽带力、辐射力。

企业文化通过以下三方面来为企业创造价值:

1、企业文化可以减少员工单独处理信息的要求,使员工经营活动集中于特定范围安排之中,减少决策成本,同时可以大大降低经营活动中的不确定性;

2、企业文化补充了企业正式的行政控制体系,减少了内部实施监督的成本;

3、企业文化弱化了企业内个人偏好的倾向。哈佛商学院的著名教授约翰.科特在《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一书中提出::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作用。

四、企业文化再造的根源 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是培养小商人的沃土,但却培养不出大的企业家。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商业型文化,必然会受到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民营企业文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民营企业的人事制度安排、组织规范、经营管理、行为方式无不打上了其鲜明的烙印。通过对民营企业的发展进行研究,可以得出以下文化特征:

1、家族化倾向。中华文化是家的文化,家庭是中华文化的出发点和基础,这点海外华人企业最明显;国内的民营企业创业之初就先天条件不足,无法享受到和国有企业同等的国民待遇原则,家族式管理也成了没有办法的选择。

2、实用主义倾向。讲究急功近利,经营行为短期化,有一种暴富心理,象石论(”摸着石头过河“),猫论(”不管白猫黑猫,能捉住老鼠就是好猫“),都是这种思想的反映。

3、个人化倾向。大家常说 ”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两个中国人是条虫“,特有的”鸡头情结“(宁为鸡头不为牛后),缺少团队精神,也容易滋生居功自傲,独断专行。

4、感情化倾向。中国人一直有人情大于法的现象,在管理上也是讲”人治“,常常意气用事,讲江湖义气,决策随意化,缺少理性和务实精神,很难做到对事不对人。

5、封闭性倾向。这主要表现在产权、用人、授权上,产权集中,用人唯亲,不敢放权,同时也缺少合作、联盟意识。当然在这里并不是要批判我们民族文化的劣根性,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也会越来越深。但任何一种文化都会有其糟粕,现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民族融合已是一种趋势,我们也应该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

第二部分: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能力

一、企业能力与企业核心能力 企业能力也就是企业竞争力,企业的能力可以分为战略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技术研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六个方面。企业核心能力就是企业能力中最核心、最根本的部分,它是一种能将各种竞争力要素进行整合的能力。

现在企业都认识到只有培养、塑造企业核心能力,才能够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说到底,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是企业核心能力的竞争。企业可以依赖占有的某项资源在特定时期获取成功,但不会永远成功,一旦丧失这项资源,企业马上出现了危机。

北大方正可以作为典型案例,王选在总结其成败时曾认为,因为过去方正的技术优势太强大了,导致长期忽视了管理(企业内部是一种散漫的师生、校园氛围);没有了管理,技术优势最后也逐渐被消耗殆尽。随后而来的人事权力之争,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

二、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核心能力 决定企业能力的要素:企业拥有的资源(产品、技术或服务等);企业现行的流程(企业将资源转化为增值的产品或服务的方式);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员工共同的信念、期望)。企业能力是逐级递升的,只有当递升到流程和价值观时,企业的核心能力才被建立起来。企业的核心能力应该是由企业的核心流程和企业文化(企业核心价值观)构成,并且价值观优于流程。

创新也是核心能力的重要一部分,创新并不单单指技术创新,更关键的是业务流程的重组和观念的转变。

英特尔(Intel)公司创立于1968年,70年代开发出世界上第一块个人电脑的4004型微处理器,并且构筑了成功的商业模式--不断改进芯片设计,进入90年代更是加速了”自己淘汰自己“,最终一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脑芯片供应商。人们也许会把这种成功归因于英特尔的强大技术研发能力,然而背后这一切都是基于摩尔定律,基于公司确定的”永不停顿,不断创新“的企业理念。正如公司总裁巴雷特所说的,如果有什么关键因素指导我们如何推进企业发展的话,那么这个关键因素就是公司文化。

三、企业核心能力的”路径依赖性“ 企业的核心能力是基于特定市场、用户价值、企业历史、文化背景,经过一段时间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建立起来,所以具有独创性,这种核心能力具有”路径依赖性“意味着是企业经过漫长的建设过程才得到的,而且这一过程并无捷径可寻,另外的企业要想创造这种能力时,需要耗费相当的时间和花费高昂代价。所以竞争对手很难去复制和模仿。毫无疑问,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三部分:金蝶企业文化模型

一、事业理论 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在1994年提出了”事业理论“。当一些大型组织--特别是取得多年成功的组织,在莫名其妙地陷入困境时,人们往往会想到是组织僵化、官僚主义、员工懒惰造成的,采用的方法不外是战略规划、业务重组、团队激励;而杜拉克却不这样认为。每一个组织在发展中都会形成自己的事业理论,依赖对市场、顾客、竞争者等的假设运行,从而得到收益。在成功之后,各种假设都发生了变化,而组织却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事业理论,这才是真正的原因。

上个世纪20年代美国AT&T为自己规定的使命是”让每一个美国家庭和公司都装上电话“,结果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在50年代完成了这一使命后,公司陷入了危机,既不是因为官僚主义也不是技术优势丧失。显然AT&T未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以致于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该做什么。

事业理论包括三部分内容:

1、组织外部环境的假设:决定了公司利润的来源。

2、组织特殊使命的假设,应该为经济和社会做得贡献。

3、完成企业使命所必须的核心竞争力假设,保持领导地位具备的专长。

二、金蝶的事业理论 事业理论也为金蝶提供了一种建立企业文化模型的思路。

1.外部环境假设 ◎ 由于中国特殊的财务制度加上国家财政部门的保护,国内财务软件业通过十几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应用软件的中流砥柱。◎ 进入新的世纪,随着国家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目标后,国家经贸委大力推广企业信息化建设,在最近的几年之内,中国将进入一个企业信息化快速发展的高潮。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国内企业也会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需求表现得也更加活跃,这对国内软件企业实在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国内财务软件业正进入了行业整合阶段,通过行业结构调整来改变现在分散化、小规模、低水平重复开发的局面,在这一过程中资本(包括外资进入)将会发挥关键作用,以完成规模化。一部分财务软件公司将完成由财务软件向管理软件的升级或转型,另一部分会留在细分的市场,还有一部分将被收购或倒闭。◎ 另外一个趋势就是IT行业由过去重视技术和产品全面转向重视应用和服务;谁最先拥有了全面服务的能力,谁就将在竞争中占据主动。◎ 在管理软件领域,我们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SAp、ORACLE等国际诸强不再满足国内大型企业,也开始关注起中小企业,国内迅速发展起来的咨询公司将会助其达到这一目标;传统的MRpII厂商表现得得非常活跃;老对手也纷纷加快产品的研发,向管理软件进军;另外还会有一些即将进入的竞争对手也在虎视眈眈。我们做好准备了吗?一方面我们的产品功能还不够完善,行业应用不突出;另一方面,通过近几年市场培育,出现了市场细分,表现为用户需求越来越个性化,顾客消费心理越来越成熟。管理软件必须要切合顾客的实际需要,管理咨询服务在售前和实施中的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来大。

2.金蝶企业使命 伴随着中国置身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企业将日益感受到以3C(顾客、竞争、变化)为特征的外部环境的压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和知识无疑成为了企业最重要战略资源,国外企业信息化建设却已发展了几十年,尽快缩小这一差距,帮助中国企业实现电子商务战略,可谓责无旁贷,意义深远。吴邦国指出:”企业信息化,不是简单地用计算机代替手工劳动,也不是将传统的管理方式照搬到计算机网络中,而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引进现代管理理念,对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落后经营方式、僵化组织结构、低效管理流程等,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变革“。我们为企业提供的不再仅仅是一套软件,而是一套全面的解决方案,我们之于企业的核心价值在于为中国企业引进先进的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基于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企业流程重组,重新设计企业的高效价值链,使企业获得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比竞争对手更关注客户,更快的响应市场变化,更有效的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3.企业所必须具备的核心竞争力 与我们不同的竞争对手比较,会找到不同的优势,但这也说明我们还没有具备一项可以达到”数一数二“的能力,现在我们还没有培育出自己的核心能力。企业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源于比竞争对手学得更快更好的能力。美国排名前25位的企业中,80%已经按照”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进行了企业再造。学习型组织能力特征有:抱负、反省、交谈以及概念化,而要达到学习型组织的能力应该进行5项基本修炼:系统思考、个人控制、思维模式、建立共同的远见和团队学习。建设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正是我们所寻求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金蝶学习型企业文化

1.金蝶企业文化之源--激情文化 这里谈金蝶企业文化的再造,并不是就要全部否定我们的创业文化,对于创业文化我们要抱着批判、继承、发展、创新的态度来对待。由市场的追随者(财务软件)一跃成为市场的挑战者(财务软件),进而成为行业领导者(管理软件),在这背后所蕴藏着的就是激情文化和创新精神。这一点在市场培育和成长期至关重要。当时的背景是: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方--深圳,每个人都满怀好奇,带着冒险精神,来这里寻找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抱负。现在,激情文化表达了金蝶人对金蝶事业的执着和追求;表达了金蝶在金蝶发展中为个人成长所提供的无限机会。金蝶事业处在世界科技最前沿,同时肩负振兴民族软件的重担,整个过程充满了挑战和机遇,我们没有理由不热爱它,不想置身于其中的,这是一段不能错过的人生经历,我们将以金蝶的事业而自豪,以金蝶的成功而骄傲,因个人的成长而快乐,因个人的成熟而完美。这正体现了金蝶目标和个人目标高度一致。

2.人本管理思想是塑造金蝶企业文化的基础 以人为本的管理,是指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的,以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兴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人企合一“是我们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松下电器就认为”松下电器公司是制造人才的地方,兼而制造电器产品。“而通用电气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我们造就了不起的人,然后他们就造就了不起的产品和服务。

3.金蝶核心价值观 1)”开放进取“。控制论创始人维纳指出,封闭系统有朝着静态均衡和熵增状态发展的固有趋势,熵越大表明系统越无序越混乱。传统观点认为组织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现实中企业组织与其环境之间存在着大量的相互作用,组织不可能是一个封闭系统。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开放是我们首要的观念。对于金蝶二次创业,持有开放的心态,彻底转换观念显得尤为关键。◎ 开放表现在观念方面,就是要有包容力,能吐故纳新,能够容忍犯错误,为了怕犯错而谨小慎微、抱残守缺,就会丧失创新精神,进取意识;同时能够兼容外来文化,与时俱进,不断改造企业文化。◎ 开放表现在管理方面,就是为了共同目标,可以真诚坦率的沟通,不过分强调资历,经验。◎ 开放表现在战略方面,就是进行合作、联盟,共同发展。◎ 开放表现在顾客方面,就是结成伙伴关系,寻求双赢。◎ 开放表现在吸引人才方面,就是不拘一格降人才,要看重人的潜能和可塑性。◎ 开放表现在用人方面,就是不带偏见,不以个人喜恶为标准,评价一个人还要多听听他的同事、下级的意见(360度方法)。

2)诚信服务”。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这不独对企业,对个人也是一样。但还应该有更深一层的意义,追求可持续发展,回馈社会,服务社会这也是企业存在的价值。◎ 诚信对于股东,就是为广大股东利益着想,为股东获取最大价值,实现最大投资回报。◎ 诚信对于客户,就是以客户为中心,树立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不承诺做不到的事。◎ 诚信对于员工,诚实有信、正直坦率是员工的重要品质。管理人员首先应该是有品质的人。诚信也包含了员工对企业的责任和忠诚。

3)“尊重个性”。一方面讲的是人人受尊重、人人都平等的思想,另一方面作为高科技公司,要提倡科技以人为本的理念,人不应该受制于科技,技术是为人类应用服务的。◎ 尊重员工的权利、个性,帮助员工树立自信; ◎ 尊重顾客的权利和尊严; ◎ 个性化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4)“认真专业”。体现了一种成熟的职业化精神,职业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对于人的基本要求。◎ 认真,就是员工要有高度责任感和积极主动性,为满足顾客需求而全力投入。◎ 专业,就是员工要具备职业化素养,通过学习、培训和开发提升专业知识、专业水平,为顾客提供专业化服务,塑造专业化企业形象。◎ 职业化首先是一种态度,其次还是一种态度。

四、企业文化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1.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主导企业文化 企业家直接主导了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反映,企业文化的传播离不开企业家的推动。企业家对企业文化的引导力度,最终取决于企业家的表率示范效应。工厂里有“走动式管理”的说法,就是说管理者要亲临第一线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用电子的杰克.韦尔奇则更愿意称之为“深潜”,对他来说与基层员工这种直面的讨论要远胜于在办公室里对要员的接见。

2.企业员工共同参与是企业文化建设根本 企业文化的建设如果没有员工的参与将是不可想象的,那只能是贴在墙上的标牌。惰性是一种惯性,改变自己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但是在“唯有变化才是不变的”时代里,人必须学会改变,学会适应,否则终将会被淘汰掉。

3.高度重视沟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信息渠道作用 香港一位大学教授曾有一个偏激的看法,他认为中国之所以贫穷的原因是中国人的工作效率太低,另外一个就是中国人都不会沟通。我想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可能是中国文字太美了吧,大家更喜欢通过“通知”、“报告”来了解别人,或者说大家在比试智慧,看谁有本事能猜中别人的心事。有效的沟通应是双方思想的交换,而不是被动、简单的接受,沟通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的。沟通要有制度的保证,还要讲一讲方法和方式才行。

4.企业人力资源建设是再造企业文化的保证 人力资源的建设提供了一种组织、流程、制度上的保障体系,激励作用应该从两方面来看,奖励和惩罚。通过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来保证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的一致,同时建立一套“公开、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机制,促进企业内部的良性竞争。

5.企业文化是个动态的概念 企业文化是一个生态系统,保持核心价值观在一定时期内稳定的同时要不断随内外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

上一篇:第十二中学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实施总结下一篇:2022年中考政治专题训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