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复习备考

2024-06-17

高效复习备考(精选10篇)

1.高效复习备考 篇一

科学合理抓备考高效复习促质量

土门镇茅坪中学张巨波

中考是对教学改革的效果、学生的评价、老师的评价也到了关键时刻。怎样组织好备考活动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准备。

一、充分调动毕业班教师的团队协作精神,营造良好的毕业班教学工作氛围

教师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充分调动教师的团队协作精神是学校管理中一个永恒的主题,而科学的人文化管理是充分调动教师的团队协作精神最有效的管理方法。为此,我们通过相信人、鼓励人、成就人的管理方式,为毕业班教师搭建自我实现的平台,满足教师对人格尊重的需求、对自我实现的需求、对平等竞争的需求,对情感激励的需求,从而很快就发展成为一个“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积极向上的集体,“校荣我荣,校衰我耻”、“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局面得到逐步形成。另外,我们还实行了各科备课制,及时了解各备课组的教学进度、教学情况及存在的困难;集体备课实行集体研究、明确目标、分工主备、讨论交流、集思广益的方式,最后确定教学的最佳方案。其次我们重点抓好了教学常规的备、听、练、批、评、辅等六个环节,坚持上好组内先导课、研究课、示范课,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此外,我们还组织全体毕业班教师细心研究近三年的中考试题及今年市编的各科中考模拟题,保证吃透中考精神,揣摩中考最新动态,随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进度、教学重难点,做到紧跟中考步伐。实践告诉我们,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的教师,他的个人工作能力、工作状态、工作竞争意识,都会比以往来得更强、来得更佳、来得更积极,从而营造出良好的毕业班教育教学工作氛围。

二、正视严峻形势,注意细致把握学情,实施考前“教师加压,学生减负”的工作策略

2011年是我县教育教学质量年,各校之间教学成绩的攀比竞争异常激烈。大部分学校都从强化内部管理入手,不断更新措施,向教学改革要质量,向常规教学要质量,这从备考会各校的交流发言和同步考试上线人数的波动数据可以看出。如果我校还固步自封,沉浸在过去的成绩中沾沾自喜,不思发奋和革新,那么我校2012年中考形势就万分严峻了。

另一方面,孩子在紧张的复习、迎考过程中不同程度地感到学习有压力,有近一半的孩子会感到力不从心,表现出身心疲劳现象,成为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心理疲劳是指因心理因素引起的不良情绪,使大脑皮层受抑制而出现的心理现象。之所以产生生理疲劳从根本上说,是受到人的体力、智力、情绪三种因素的制约。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出考前“教师加压,学生减负”的工作口号。具体地说,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下题海,研究《考试说明》与《导引》,缩小复习范围,做到“精讲精练”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也是考试的依据,各地在中考前往往会提出一些指导性意见,即《考试说明》。《考试说明》规定了中考的范围和要求,是中考命题的依据之一,对于中考复习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考试说明》的研究,明确考试的要求,了解题型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有利于把握复习的广度和深度。

在研究《考试说明》的同时,还要仔细阅读教材,因为教材是课堂教学的根本依据,也是中考命题的依据之一。

讲要“精”讲,精讲不是少讲,而是要教师在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把握住重点、难点,抓住学生自己难以解决的共性问题,通过教师的讲解,达到释疑解惑、指点迷津的效果,充分利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联”来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能力。普通班的学生则要讲清基本的概念和规律等基础知识,接着进行练习。

练要“精”练,避免搞“题海战”。现在的题目,五花八门,有的把数据改一下,换汤不换药,学生陷人其中苦不堪言。有教学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学生做学科练习,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学生学好各科,应当会选择能训练自己思维,针对自己学习中的薄弱方面,有助于知识上的查缺补漏的练习题,做到每解一个题都能对自己有启发有收获。

2.聚焦课堂教学设计各个环节,努力从源头上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教师课堂不精心备课,那能有高质量,高效率的课堂,学生课堂上如何才能获得新的发展。教师要坚持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为突破口,从教学设计理论的角度,严格、科学的把握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重视课前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问题诊断,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精心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加强信息技术手段对教学的辅助作用,强化新授课知识的反馈与矫正,切实贯彻“三备、四有效”的课堂教学要求,“三备”指“备问题,备资源,备教法”,“四有效” 指“目标有效达成,情境有效创设,时间有效利用,反馈有效落实”。总之,如果科学的把握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减少无关低效、费时耗力诸多教学行为,那么一定可以建立一个民主高效的课堂。

3.做好考生心理调节工作,合理支配时间,改善营养,保证睡眠,适当进行文体活动,做到劳逸结合毕业班的后期复习,时间紧,任务重,我们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作息习惯、学习习惯,尊重科学的学习规律,反对加班加点,使他们始终保持充沛的学习精力,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中考前,我们要对考生进行考前心理健康咨询,采取广播、黑板报、师生交流等形式,从不同角度给予考生有效的帮助,减少考生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使考生以积极的心态和信心去迎接中考。

进一步加强学习困难生的指导,帮助学生克服 吃力、厌学的困难。老师、领导们要善待那些学困生,遵循“了解、关爱、发现、发展”的教育原则和教学方法,在临近中考的一段时间内加快他们的转化速度,使他们一样高高兴兴的参加中考。树立这样一个观念:教育要适应每一个学生,而不让学生适应教育。其次是

1、增加兴趣,鼓足信心:尽管复习再忙也要多给他们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有闪光点,有成功的喜悦。

2、渐补基础,降低要求:只答简单的问题,只完成简单的作业。

3、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教师要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手段,给他们以更多的机会向同学们学习,也促使更多的同学主动地帮助他们。助学生调控考试心里偏差,提高应试素质优质生的培养和提高。由于中考地目的性很强,既衡量教师地教又衡量学生的学,特别是带了选优淘劣的色彩,这必然给学生造成人为的试卷难度,形成一定的压力,影响心里状态的稳定,重者会发生心里偏差,使考试成绩不理想。因此,在复习时教师到领导每次考试后都要及时观察学生心里状态及时调控,使学生轻松的迎战中考。

4.抓学风建设,强化学习品质,为学习提供持久的动力保证

我们从初一开始就狠抓学风建设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保证学生学习习惯三年中能得到稳定持续的发展。对于初三学生的行为规范检查不是放松而是更严格。严格的检查,使学生明确初三年级一样要遵守一日常规。良好学风有利于创设一个安静有序的学习环境,促进了学习效果的提高。学生同时要加强学习意志品质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克服畏难情绪,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任务的阶段性和必要性,通过及时的心理疏导和指导,及时与家长联系沟通,反馈学生每阶段在校的学习情况、思想动态、纪律表现,与家长共同探讨切合实际的教育方法,对稳定学生学习情绪、促使良好思想品德养成、端正学习态度,从而使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态投入到紧张而充实的学习中。

三、科学谋划,积极行动,抓好教学常规工作,努力提高备考效率

1.修订复习教学计划,合理调控课时分配,引导各学科均衡推进

学科要确保奋斗目标的实现,关键在计划制定与过程落实。毕业班的教学要立足整体,从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严格各学科课程计划的修订,不过分抢进度,一味追求速度,不重视效度。定期做好教师备课教学进度计划的检查和活动情况的反馈。要根据学校整体教学的需要,合理的安排学科课时,不挤不占,不抢不要,立足各自课堂45分钟要质量。反对不经过调研,拍脑袋、凭经验的随意、主观地安排课时,从而产生两个方面的极端负面问题,一是要么导致学科间的推进的错位,一是要么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影响其他学科的合理发展空间。因此,要反对“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应当从学生整体利益出发,进行课时的优化,科学地分配课时,立足于确保重点,兼顾薄弱学科,实行动态调整,重在分层推进过程中,加大薄弱学科的课时调控。

2.聚焦课堂教学设计各个环节,努力从源头上备考效率

教师课堂不精心备课,那能有高质量,高效率的课堂,学生课堂上如何才能获得新的发展。教师要坚持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为突破口,从教学设计理论的角度,严格、科学的把握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重视课前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问题诊断,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精心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加强信息技术手段对教学的辅助作用,强化新授课知识的反馈与矫正,切实贯彻“三备、四有效”的课堂教学要求,“三备”指“备问题,备资源,备教法”,“四有效” 指“目标有效达成,情境有效创设,时间有效利用,反馈有效落实”。总之,如果科学的把握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减少无关低效、费时耗力诸多教学行为,那么一定可以建立一个民主高效的课堂。

3.加强分层推进,分类指导,努力让学生各门学科均衡发展。

对每位学生进行认真分析,帮助任课老师和学生自己明确升学目标。培优补差,进行分层教学。由于我校初三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为确保“两率”达标。对于上层生,我们除了课堂教学外,还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课外辅导材料,引导他们自学,解答他们的疑难问题,让他们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对于下层生,我们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勤纠正的训练方法,及时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鼓励他们战胜学习上的困难,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通过抓两头来激发中层生奋起直追来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4.做好近线生工作是增长中考上线数的关键。

每一次考试,我们都要认真分析,找出各班总分的近线生生、学科近线生生,承包给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帮他们分析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对症下药,进行有目的的谈心交流、学法指导、学习辅导等,特别是在摸拟考试结束后,学校提出要

根据模拟试成绩及学生实际需要,利用晚自习前一段时间,有计划地安排各科老师下到班级进行个别辅导。

5.加强各科备考信息收集工作。

要提升考试质量,不能闭门造车,要与教研室建立密切联系,可以通过网上信箱的方式从教研员处打听最新中考信息;也要向兄弟学校学习,吸收消化兄弟学校的备考信息。学校鼓励教师走出去,请进来,多利用课余时间到兄弟学校学习,多利用通信手段与兄弟学校交流,从多角度加强各科备考信息收集工作。

四、熟练答题技巧,锻炼应试审题能力,完善答题步骤,加快答题速度,提高答题效率。

在先前进行的同步及模拟考试中,暴露出学生一系列的问题:

1.学生过分依赖现成的结论和各类练习材料,考试时,不读题,不思考,无法从背景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而是盲目地乱抄现成答案,导致做一些无用功。

2.学生组织答案逻辑条理不清,角度不全,(如“为什么”——答成“怎样做”)语言不规范(如学生不会使用学科语言),考试中答非所问的丢分较多。

3.应试技巧不强,从第一个题就不停翻书,导致白白流失不少时间,能解会答的题目没做或没时间做,试卷中间有障碍的题目耽误了时间。

4.部分考生基础知识记忆不牢固不清晰,出现混淆;有些考生的书写比较潦草,关键词有错别字,影响成绩。

因此,建议最后阶段的复习和模拟训练中做到以下几点:

1.强化整体意识。快速浏览试卷,确定整体答卷策略,答题要先易后难,先熟后生,先准后快,做题时不要追求特别简捷、完美的解法,尽可能用自己最熟练的方法去做;做题原则——扣题作答,注意思路。争取把所有会做的题全部做上,让能够拿到的分数真正获得。

2.强化审题意识。审题要心静、仔细、全面,对信息进行归类、推敲,透彻理解题目,以防掉入陷阱,整体把握题目之后,再开始解答。组织答案要回落到设问中提问的内容,做到有因有果。

3.强化科学表述、认真书写的意识。注意答案组织的开放性,既要有最佳答案,又要有开放性答案。

4.做好考生心理调节工作

中考前,我们要对考生进行考前心理健康咨询,采取广播、黑板报、师生交流等形式,从不同角度给予考生有效的帮助,减少考生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使考生以积极的心态和信心去迎接中考。

虽然同步考试的总体成绩未如理想,各项指标都处于劣势,但我们只要振奋精神、迎难而上、科学备考,一定能够创造奇迹。在工作中要发扬团结协作精神,齐心协力抓好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到信息互通、积极交流,充分地发挥集体力量。只要我们细心研究学生,找出成绩差的症结所在,及时采取措施,调整教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精心施教,相信成绩的落后是暂时的,完成中考的的目标仍大有希望。

(此文作者系湖北省郧西县土门镇茅坪中学副校长,联系电话***,邮箱yxzhangjubo@126.com)

2.高效复习备考 篇二

一、高考备考复习中学生存在的问题

1.盲目性、无序性。在这一环节学习时产生的困惑和问题, 到下一环节时又重复出现;学生在备考复习中不能围绕重点和主干知识积极有效地探讨;学生学习缺乏系统目标, 不善于设计阶段性学习方案。

2.被动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缺乏实质性参与, 课堂教学往往沦为教师的“天下”, 过多包办代替。

3.浅表性。在课堂实践中, 由于教师怕耽误时间, 对学生启发不够, 对试题的深入挖掘不够, 所以学生做一题会一题, 学习能力不能有效增长。

因此, 进行题型分析有助于学生克服上述毛病, 实现高效学习。下面介绍笔者在近年高考政治备考中的一些经验和做法。

二、题型分类策略分析

(一) 明确目标

高考政治的几级能力目标是进行题型分类训练的最好依据。根据不断提高“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的要求, 在训练中培养学生分辨题型的能力。

做题要找准题眼, 即找准考查的重点或主旨所在, 这是解题的关键和突破口。

选择题讲究一击即中, 平时坚持让学生限时训练。根据题目难度一题以30秒到1分钟为宜, 有难度的计算题可以延时至2分钟左右。

主观题答题循规律讲套路, 准确运用三术语“课本术语、材料术语和时政术语”, 答案力求简洁措辞优美。

(二) 教师在开展题型训练中的核心思想

1.把握学生的起点, 关注学生的发展, 选样本做好跟踪记录。题型训练的开展一定是依据本届学生的特点, 从其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层面出发。选样本做记录, 便于教师观察学生学习行为是否有效, 可以帮助教师灵活修订备考方案, 使教有实效, 学有所成。

2.提供有用的研究材料, 如各类试题, 有效组织学生进行训练。

3.试题设计讲梯度, 由浅入深。

4.题型分类训练进展到一定阶段时, 由学生组织汇报课。建构主义学习观非常强调对话学习和合作学习。“学生之间进行的交流起着主要的教育作用。一个人通过加入、联合和批判地考察别人的观点来进行学习, 通过互动还可以产生各种新见解。”

(三) 实施步骤和反思

题型训练要分阶段, 稳步推进。

1.8月份:集体导学。教师进行本年度高考试题解读, 渗透题型分类思想, 组织学生做好考点归纳。

2.9月份~11月份:题型分析与选择题限时训练。

几种主要的选择题类型“计算型、因果型、漫画型、图表型、组合型、理解性”以专题方式, 先练后评。采用一课一练的方式, 16题的数量可以在30分钟、20分钟、16分钟、8分钟逐级递减的时间范围内进行训练。

笔者刚开始在这一阶段进行选择题精练的时候, 也担心会疏忽对主观题的关注。但是, 笔者所在学校高三的绝大部分学生基础差, 选择题是他们的主要拿分点, 因此, 坚持这一阶段的任务, 是合理的。

3.12月份~第二年3月上旬:主观题分类训练。

一般可以把主观题分成体现型、意义原因型、措施型、图表型、评析型、探究开放型等。仍按专题方式, 讲练结合。根据题目难易度, 有时可以当堂完成, 有时可以前一晚上发给学生先看例题。做后归纳解题技法以及考点关键词总结。

这个阶段通常已经是二轮复习了, 在经过了一轮复习之后, 学生对整个科目已初步形成了考点网络体系, 需要对重要考点和高频考点进行细化、深化。因此, 主观题的思路分析和答案要点整合要双线完成。

4.3月中旬~4月份:自查自纠。

以各省区近三年的高考卷为依托, 要求学生尝试找出类型题, 归纳做题方法和技能。此时是全市模拟考和各校联考的阶段, 在频繁的考试中, 不断以学生的易错题进行刺激, 使学生掌握学法, 提高信心。

3.主动灵活复习 科学高效备考 篇三

[关键词]梳理考点;能力训练;结合“时政”;研究命题;关注课改

[作者简介]黄如飞(1964-),男,福建宁德人,福建省宁德市第一中学教师,中学高级教师,高三政治备课组长。

高考复习关系到学生高考成功与否。而教师采取的正确的复习思路、科学的复习策略方法尤为重要。每一位高三毕业班教师也都在思考和探索复习迎考策略,以提高复习实效。面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思想政治课高考,最重要的还是让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真正使学生成为政治课复习的主体。应该破除那种文本说教、死记硬背、教师独唱、重复练考等复习弊端,把复习迎考的权利还给学生,但教师要把握好复习方向,真正做到科学高效备考。下列本人就谈谈几点自己的教学复习思考的体会。

一、自主梳理考点强化主干知识

高考政治考点涵盖四个必修课程一个选修课程,共200多个知识点。笔者从整个学年复习的高度,通盘规划复习思路,重视打好基础知识。师生合作,共同攻克知识点。总体做法:一是构建全书整体框架,抓住各单元的核心问题,围绕这一核心问题构建主干知识的框架,在主干知识的框架内进一步细化,然后逐点复习,防止遗漏知识点,杜绝出现知识盲点,步步为营,各个击破。如复习《政治生活》中“我国的政党制度”,抓住“党的执政方式”为核心问题,其他如党的地位、党的宗旨、党的性质以及我国的政党制度等问题都围绕这个核心问题而展开,并指导吃透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是重视和突出主干知识,突出高频考点。老师对“突出什么,淡化什么,舍弃什么”做到心中有数。三是帮助学生理好知识网络,理解知识内涵。发动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对知识融会贯通,自己来构建知识网络。在每单元的复习中,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在这些做法实施过程中,始终注意减轻学生的负担。

二、灵活精练精讲突出能力训练

决定考生高考成败最为关键的因素为是否有效答题,各种能力也都是体现答题上。备考中精练巧讲尤为重要。对“精练”,不搞题海战术,重在通过知识的运用,达到锻炼思维、提高解题能力的目的,有针对性地做一些练习题。笔者的做法,一是择取三年来各地高考题,做较难的题,结合复习知识点,进行练习,做好能力训练“前移”。二是各种测试中,利用当前时事为背景材料,模仿各地高考题例,自创题目查考学生,在练中攻克知识建构中的不足,理解知识中的不足和缺漏。“精讲”,就是针对典型题例,精细讲解分析,讲明讲透。帮助学生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能力,分析理解能力、答题要点的构建能力等。力求每道题解决某一问题,每套卷突出某一侧重点。还要做到讲中有评,既评知识出处,也评非智力因素。

三、理论联系实际知识结合“时政”

政治学科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也是文综命题改革的主要方向。上政治课不联系时政就失去它的新鲜感,也就失去生命力,学生也会失去兴趣。高考不回避重热点,不管以显性还是隐性的形式呈现。关键是我们要帮助学生筛选和提取重热点,减轻学生负担。一是力主用好《时事》杂志,指导学生阅读《时事》好的文章和好的栏目,使《时事》知识与教材知识相结合,帮助学生开发课本外的资源。如本人根据今年《时事》里的热点“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低碳经济”“包容性增长”“公推直选”“物价上涨”等,让学生自己命制题目来考查同学,提升自己。这些试题适量而不泛滥,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思路;二是寻求切入点。我们认为:主干点+重热点+焦点=切入点(高考题命制),本人就搜集时政,筛选话题。选取一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中的大事、全球关注或有重大影响的事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新事物新现象,寻求切入,结合知识,链接课堂。三是利用开发时政资源中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目标。关注本省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所取的新成就以及地方文化特色,在平时编制题目中多有涉猎,来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本人就当地环三都澳区域发展中的三个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发展功能湾区,利用该地的发展规划按照“一线三湾四片区”空间功能布局,用哲学、经济生活等知识来设题查考学生。学生们一看到自己生活的城市的宏伟建设蓝图,马上来劲,展开积极地讨论和思维。这样既激发学生对身边的时政生活发生探究兴趣,又训练了他们思考和解题能力,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目标。

四、研究命题特点关注课程改革

文综政治命题具有很强的舆论宣传导向功能,高三政治老师要有很强的敏感性。第一是注重高考信息的收集,同时注意信息的权威性、时效性,避免复习误导,善于提取有效信息。如下功夫研究《考试说明》、《试题分析》,并从《考试说明》、《试题分析》中获取高考信息,不仅是备考的依据,也是命题的依据,我们要注意《考试说明》的新变化和调整,来捕捉新的考试信息。第二,深入研究近几年全国及本省的文综卷。因为全国卷是引领新课改新高考的航标,代表高考命题的方向;本省卷,我们揣摩它的稳与变、把握它的命题总思路、总框架、特征、题型的变化、难易度的安排等。让学生多做些接近文综考试演习,即接近文综,熟悉文综。

4.高三高效复习备考方法的几点建议 篇四

1、简单学习——侧重知识点的学习——理解、记忆、练习;

2、系统学习——归纳总结——骨架、整理、充实;

二、如何使用根本规律学习:

1、难题:知识点多、知识跨度广;

2、解题过程:建立各知识点之间联系的过程;

3、不会解题:断点;

4、要系统学习:心中有一盘整体的棋;

三、如何进行系统学习:

1、建立知识骨架;

2、为骨架填充血肉;

3、找出各部分纵横方向之间的联系

5.高效复习备考 篇五

一、明确高考的考纲要求

高考备考必须找到明确的方向,才能更好地进行备考,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所以,同学们要明确高考究竟要考什么知识点?高考题目对自己来说的难易程度如何?做到心里有个数,然后安排好备考的时间,做好备考计划。

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有很多同学面对大考就紧张,导致考试发挥失常。所以,在三轮备考期间,同学们要注意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心理抗压能力,学会自我调整,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三、按照高考的要求规范自己

在高考备考期间,一定要严格按照高考的要求来规范自己,如:依据高考的考试时间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表、在模拟考试中严格按照高考的考试时间答题、答题格式遵守高考的考试要求等等。注意好学习和作息时间的每一个细节,跟着高考的节奏走。

四、充分利用零碎时间

6.高效复习备考 篇六

【导语】在事业单位申论写作中,越是临近考试,考生的心态和复习策略越发重要!下面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考生提供申论冲刺阶段复习备考策略。

一、端正态度,并审视对申论的认识

正所谓:“态度决定成败”,越是临近考试,考生越应该平静心态,稳住阵脚,切忌浮躁,做好对申论考试的审视工作。一是要审视清楚自己对申论的认识程度,如:申论是什么、申论怎么考、以及相应的阅卷规则等;二是要审视一下自己的知识积累情况,如十八大报告、十二五规划等官方材料里的一些常见问题和常见、常用短语,以及两会所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三是审视清楚每天有多少时间可以用来复习,复习效果如何,等等。

二、注重实际操作,进行实战式备考

申论考试材料很长,字数很多,要通过手写文字进行作答,加上申论阅卷中对卷面质量要求很高。这些特点决定了考生的申论备考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做套题,并动手写出答案,进行实战式备考。实战备考意义重大:一是可以不断熟练阅读技巧,找出关键词和采分点;二是能培养和提升语言组织能力;三是可以练字,能提高书写速度的同时做到字迹工整、卷面清洁。在具体试题的选择上,要选择考试真题,因为真题是基调。尽量不选择模拟试题,因为模拟试题的科学性不足,特别是对得出答案的规律性把握不够。对于没有进行系统学习的考生来说,要在冲刺时间段里尽量熟悉真题,了解申论考试的题型、内容和作答要求、作答形式等基本情况。而对于参加过系统培训学习的考生来说则重在反复做题,保持好考试的状态,也可以达到熟练阅读技巧,找出关键词和采分点,培养和提升语言组织能力,达到字迹工整、卷面清洁等理想效果。

三、加强对热点焦点问题的了解,储备官方语言

7.高三复习备考“十要点” 篇七

1 紧扣“考”点

就是紧扣考纲, 明确考什么的问题.《数学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对考试性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 都做出明确的规定, 对于考查的知识内容要求考到什么程度均有明确的规定.新课程高考考什么:以“知识与能力”为主干, 以“过程与方法”为主线, 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旨, 考知识模块, 考数学能力, 考思想方法, 考个性品质.紧扣考纲, 首先要明确考点的层次要求, 了解层次的内容, 能正确理解就行, 不必做探究和拓展;理解层次的内容, 对常考点, 要做到深刻领会, 准确表述, 正确运用;掌握与灵活运用层次的内容, 属于主干知识, 要熟能生巧, 灵活运用.紧扣考纲, 其次要结合近几年的考题进行对照, 须对近两年的新课标卷的试题, 标注具体的考点、能力要求、层次要求、命题的立意, 以做对照比较研究, 进一步明确高考的具体方向.2 立足“基”点

高考试题, 都是“题在书外, 理在书内”, 都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的考查, 分值约占总分的百分之三十左右.对此类问题的复习原则是战术上要重视, 对基本知识、运算、方法、题型和图形要做到读时脱口而出, 用时信手拈来, 复习时不要以为其简单, 学生易掌握, 一语带过.这可能会造成学生对该知识点及其相关的题型、方法留下漏洞隐患, 造成不必要的失分.教师应强化此类题目涉及的知识点和方法的准确记忆, 熟练操作, 达到会而必对.

例1 (2014年全国卷Ⅱ第5题) 某地区空气质量检测资料表明, 一天的空气质量为优良的概率是0.75, 连续两天为优良的概率是0.6, 已知某天的空气质量为优良, 则随后一天的空气质量为优良的概率是 ( ) .

(A) 0.8 (B) 0.75 (C) 0.6 (D) 0.45

试题解析本题着重考查考生应用概率、条件概率及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试题设计了几个事件, 要求考生能分析清楚各事件间的相互关系, 利用事件间的关系及相应计算公式解决概率的计算问题, 该题对4个选项精心设计, 如果考生没有很好地理解条件概率的意义, 认为试题就是求一天的空气质量为优良的概率, 或者虽然理解了条件概率的意义, 但认为各天的空气质量状况相互独立, 就会认为选项B正确;如果考生认为试题就是要求某天及随后一天的空气质量为优良的概率, 就会认为选项C正确;如果考生认为试题就是求某天及随后一天的空气质量连续为优良的概率且两天的空气质量状况相互独立, 就会认为选项D正确.通过对4个选项的精心设计, 该题很好地达到了考查考生对事件、事件的相互关系、条件概率及事件概率的计算的理解与掌握程度的目标.

3 谨防“错”点

有些题目看似简单, 易于入手, 但往往由于忽视对隐含条件的挖掘, 造成失分.解题中对问题的隐含条件挖掘越多, 学生辨认隐蔽和谐关系的洞察能力就越强.

例2 (2012年全国卷第7题) 已知α为第二象限角, 且, 求cos 2α ( ) .

错解 (sinα+cosα) 2=1+sin 2α=1/3, 即sin 2α=-2/3.

不知取舍.

且α为第二象限角, 所以

即2α为第三象限角, 所以

反思本题易错原因在于对条件挖掘不充分, 放大了α 角的范围, 导致所求值的增加, 若是填空题, 得分率可能还要低.防止或减少出错的主要方法是进行变式教学, 如:其他条件不变, , 则应挖掘出;或其他条件不变, 角α 变为第一或第四象限呢?这样, 把每个条件都挖深挖透, 把每个条件都用尽用活, 会加深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深入细致的理解, 同时也培养了思维的严谨性, 遇到此类问题 (如基本不等式条件的运用等) 会多问几个为什么, 避免出错.

4 用活“形”点

就是用好数形结合的解题思想方法, 其特点是具有直观性、灵活性、深刻性, 并跨越各科的知识界限, 有较强的综合性.主要途径有:①“形”转化为“数”, 即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②“数”转化为“形”, 即根据给出的“数、式”结构特征, 构造出与之相应的几何图形, 用几何方法解决代数问题;③“数、形”结合, 即用“形”研究“数”, 用“数”研究“形”, 相互结合, 解决问题.

例3 若a, b, c均为单位向量, 且a·b=0, (a-c) (b-c) ≤0, 则|a+b-c|的最大值为 ( ) .

解设a= (1, 0) , b= (0, 1) , c= (x, y) , 则x2+y2=1, (1)

根据 (1) (2) , 可知c= (x, y) 对应的点在弧AB上, 而 (3) 式的几何意义为点P (1, 1) 到弧AB上点的距离, 如图1, 其最大值为1, 最小值为.

5 巧用“变”点

就是问题中的变量或含有需讨论的参数的, 或问题中的条件是分类给出的, 或解题过程不能统一叙述的, 或在几何问题中, 几何元素的形状、位置的变化需要分类讨论的等, 同时, 应防止见参数就讨论的轻率做法, 能整体解决的就不必分类讨论, 使分类讨论用的更为合理.事实上, 每年的高考试题都涉及分类讨论的思想.

例4 (2012年全国理科卷第20题) 设函数f (x) =ax+cos x, x∈[0, π].

(Ⅰ) 讨论f (x) 的单调性;

(Ⅱ) 设f (x) ≤1+sin x, 求a的取值范围.

解析 (Ⅰ) 求导后依据当x∈[0, π], 知sin x的范围, 需对a分类讨论, 分3种情况a≤0, 0<a<1, a≥1求单调区间;

(Ⅱ) 根据 (Ⅰ) 所得单调区间, 依a的取值范围, 再对x当分属不同区间进行讨论, 这是当解题过程不能统一叙述时, 根据需要进行的讨论. (详细解题过程略)

6 分解“难”点

就是将一个较复杂的数学问题分解 (或分割) 成若干个基础性或比较易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这些分解问题的解答来实现解决原问题的解题策略.其核心思想是转化与化归.

例5 (2015年全国理科卷Ⅱ第20题) 已知椭圆C:9x2+y2=m2 (m>0) , 直线l不过原点O且不平行于坐标轴, l与C有两个交点A, B, 线段AB的中点为M .

(Ⅰ) 证明:直线OM的斜率与l的斜率的乘积为定值.

(Ⅱ) 若l过点 (m/3, m) , 延长线段OM交C于点P, 四边形OAPB能否为平行四边形?若能, 求此时l的斜率;若不能, 说明理由.

解析 (Ⅰ) 可转化为分别求直线OM与l的斜率, 直线l的方程依题意可设出, 将其与椭圆的方程联立, 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可得点M的坐标, 进而求出直线OM斜率 (或用点差法) , 可证.

(Ⅱ) 可转化为当四边形OAPB为平行四边形时, 求直线l的斜率.就要充分挖掘平行四边形的隐含条件:对角线互相平分, 即点P的横坐标是点M横坐标的2倍 (对称) .即转化为求点P, M的坐标的问题.若点P的横坐标是点M横坐标的2倍的方程无解, 则四边形OAPB不是平行四边形, 问题解决.

7关注“新”点

就是关注近几年各省市高考试题中创设了哪些题型或问题情境新颖的题目, 在教学或试卷讲评中有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数学问题进行 “观察、猜测、抽象、概括和证明”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数学知识的迁移、组合、融会的程度越高, 显示出的创新意识也就越强.

例6 (2014 年新课标理科卷 Ⅰ 第14题) 甲、乙、丙3 位同学被问到是否去过A, B, C3 个城市时, 甲说:我去过的城市比乙多, 但没去过B城市;乙说:我没去过C城市;丙说:我们3人去过同一个城市.由此可判断乙去过的城市为______.

解析甲说没去过B, 乙没去过C, 3人同去过同一个城市, 所以3人同去过A, 所以乙至少去过A;若乙再去城市B, 甲去过的城市至多两个, 不可能比乙多, 矛盾.由此可判断乙去过且仅去过A城.对逻辑问题的考查可谓首次出现, 无独有偶, 北京文科卷第14题也出现了这样的考题, 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8训练“算”点

《考试大纲》中对能力的考查, 强调“以能力立意, 以思维能力为核心, 全面考查各种能力”.运算能力是思维能力和运算技能的结合, 包括对数字的计算、估值和近似计算, 对式子的组合变形与分解变形, 对几何图形各几何量的计算求解等, 以含字母的式的运算为主.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 首先多给学生留有思考动手的时间,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 充分参与到解题的思考和解答中, 在做中学, 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其次, 要精讲多练, 充分暴露思维过程.精讲要突出“导”而不是“灌”, 讲审题分析, 引导学生思维, 如何调整思路, 如何选择方法.让学生尝试探究, 先练后讲;多练, 练思维, 强化运算的合理性、准确性、熟练性、简捷性.要注意在巡视中收集信息, 指导解题方法, 必要时演练, 逐渐提高运算能力, 克服“会而不对, 对而不全”的不良做法.同时, 还要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依据统计或统计案例中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并解决给定的实际问题, 例如2014年全国理科卷Ⅱ第19题等.

9 反思“弱”点

高三数学复习过程中, 会进行阶段性的模拟检测, 它起到“窗口”的作用, 就该阶段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 教师根据试卷解答情况, 对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方法、能力和学习品质进行认真反思分析, 查找存在错误弱点的原因, 是知识的理解掌握存在漏洞, 还是学习方法不到位;是审题分析思路不清, 还是解答不严谨, 书写不规范;或是心理素质方面的问题等等.因人而宜, 拿出合适的补救措施.同时, 教师还要对自己的教学管理进行反思, 在后面的教学中补什么, 强化哪些方面, 怎样有针对性的分层次把考试中反映出来的问题逐步解决, 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 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

10 激发“乐”点

就是快乐学习, 乐而知之.高中数学新课程倡导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是一个亮点, 是课堂教学中显性与隐性、可量化与不可量化、有形与无形的有机补充与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反思:为什么同一个班的学生, 不同的教师上课, 学生的学习情绪迥然不同?这就是教学艺术, 是教师调节情绪的艺术, 是一种“阴转晴”的艺术.教师如何将数学看似枯躁无味的学术形态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的内容, 以及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都离不开以情感作为润滑剂与催化剂.在教学中, 要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能“动之以情”, 教师自己首先要有丰富的情感, 具有积极的情绪感受, 拥有对知识的渴求, 对真理的执著, 在课堂上将这些丰富的情感融入言传身教之中, 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去感染学生, 用亲切和蔼的表情, 真挚温和的语调去诱发学生, 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 使他们学会热爱生活, 乐于学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教育部考试中心.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理科)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8.高效备考 篇八

一、审题规范

在审题读题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运动状态的描述,接触面情况的描述,质量的描述,待求问题的描述,表现为理想化模型的用语,与常规表述有区别的表述,不同知识点的考题,注意字句略有区别。同时要把握题中的关键性字句,如“光滑”,“不计重力”,注意表现为极值条件的用语如“至少”,“恰好”等。审清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同时善于排除干扰因素。切忌反反复复,要慢审题、快答题。审题歌:克服定势防粗心,客观思维眼才明。关键字眼要抓牢,联想实际找隐情,能力绝非朝夕就,尽在潜移默化中。

二、思维规范

作草图反映条件,作出物理量变化的图像突出過程,同时要克服思维定势。

三、书写规范

关于方程的书写规范①列字母原理式,不要有些量用数字,有些量用字母;

②要列原始方程,不要写变形后的方程;要按照习惯方式书写,如牛顿第二定律的习惯写法是F=ma,而不应写成ma=F;

③不要将方程写成连等式,也不要方程套方程;

④要写的是能和本题中的物理量相对应的具体方程,而不是写一般的公式;关于要做到书写规范的培养要做到1.老师的规范影响学生的规范,习题讲评过程中,选一道出错率高的解答题板书规范步骤,通过老师的展示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规范。

2.制作规范的答题纸3.批改作业后安排每次作业书写最差的同学,要重新规范的书写过程,老师把关,在习题讲评课前,该同学在黑板上书写规范的解题过程。这么做,既能引起该同学对规范的的重视,通过老师一对一把关,让学生清楚应该怎么写,还能通过板演,给其他同学做好示范作用。

4.书写很差的,面批面改,提供新的答题纸,要求其重新书写,练规范5.每周的周测配详细、规范的答案6.每周一次手写大题的答案,印发给学生,让学生体会、模仿。7.每天二卷书写规范,正确率高的答题纸进行展出8.批改作业时要严格、细致,挑出学生每一个不符合规范的地方,标注出来,督促其改正。9.调研考试阅卷时,书写不规范的相应扣分,很多学生答题纸上显示10-1,或8-2这样的分数。10.每学期,教务处会要求推荐书写规范的学生作业,进行公开展出,评奖。以提高学生对规范性的重视。11.每日一题练规范

四、课上规范

在课堂上要求学生敢说而不乱说,大声而不起哄,积极而有秩序,同时笔不离手,认真做好笔记,争当课堂的主人,不做旁听者。不钻牛角尖,绕过拦路虎,再杀回马枪。否则会:丢了太阳,错过星星,失去月亮。

五、课后规范

要求学生及时反思,反思贵在及时、贵在持之以恒。我的学生都有积累收获本,积累本要规范使用。内容包括错题改正(错因+详解+点评);错题集锦(把同类习题归类);错题变形(改变条件、选项、根据原条件设置新问题);错题回首(经常翻阅、温故知新).积累本规范的意义为通过反思发现错误,培养思维的批判性;通过反思把握物理本质,培养思维的深刻性;通过反思发现新的方法,培养思维的创新性。

9.高三备考复习方案 篇九

为了更有效地提高自己今后教育教学成绩,取得更大进步,现将这一年的高三地理教学复习方案制定如下 :

一、在地理教学方面:

㈠ 认真分析、研究、领会近年来地理学科高考命题的特点和趋势

㈡ 精心制定备考复习策略

1、重视学科内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落实,总结规律,找出特点,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思维机构。地理事物和现象涉及范围广,知识点多。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加工”过程,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规律化、形象化、技能化,通过联系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思维活动,这实际就是从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要善于总结规律。如气候的成因、分布、特征,气候的成因要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洋流、地形等方面考虑,自然带与气候的联系,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及某些特殊行业(飞机场、疗养院)的影响。水资源的分布,缺水原因,跨流域调水、水污染、节约用水、节水农业等。

2、根据地理学科特色和高考命题特点、重视地理图表的归类和复习。进入信息社会,大量的信息以图表、数据的形式出现,要从枯燥无味的图表中找出规律,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的措施。如人口增长、城市人口的比重,城市化及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气温、降水的图、表、分析气候类型;主要国家工业地带的分布与海洋运输;美国农业带的分布与城市工业的发展与分布等。

3、关注社会热点、焦点,并与教材有关知识有机融合。地理学是一门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联的学科,社会焦点、热点问题永远是地理高考题的主旋律,地理教育本身是充满着智慧和乐趣,必须密切关注社会焦点热点,多角度、多层次地运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对现实问题中的社会热点、焦点和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课题加以阐述、评价,如全球和我国自然灾害的问题,中东局势与能源问题,石油价格的波动,开发新能源,城市化问题与建设新城镇,环境污染与保护环境,北京申奥,西部开发,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印巴问题等。

4、注重自主探究式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培养与训练,注重地理特有的思维方式的训练。随着过程性、条件性开放题的出现,自主探究式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理念引入课堂教学显得日趋重要。

5、加强图文题解题、答题技巧的训练。近年来,学生在图文题失分较多,追究其原因大多学生是由于不会提取、加工、整合图中有效的信息。因此加强图文题材的解题策略、答题技巧的训练显得十分必要。

6、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重视引导学生对课本图表进行提问;在对照比较中去寻找问题;进行假设性提问等,以达到培养学生爱问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7、加强自然地理的复习。历届高考及最近消息给我们重要启示,自然地理复习一定要在扎实的基础上深化、活化,将初、高中地理 有机结合。通过第二轮的专题复习以点带面、以线穿点,运用发现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举一反三能力。

8、科学安排复习时间:①全面复习,夯实基础 上学期,以学科主干知识为主,强调学科内综合,抓基础,准确练习为主,并注重知识迁移,抓好基本概念,把握好知识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如何掌握基本规律,基本方法。②下学期的专题复习训练,以学科内综合为主,适当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高考大纲》,用其精神指导复习,以专题复习为主,进行学科内综合,适当进行跨学科综合。③通过综合训练(年级月考),补缺补漏;引申迁移;适度提高;加大学科综合的力度,注意解题技巧;学生非智力因素,应试心态的适应性训练。㈢ 在复习备考中强调以下问题

1、等值线的判读 等高线、高温线、等压线(面)、盐度、降水、等震线,等深线等图的判读,分析其分布规律,得出正确结论。

2、突出地理学科特点,强化对各类地理图表的判读及分析处理能力 在文科综合试题中,地理部分出现较多的图形类型有:日照图、模式图(如地球的公转轨道图)、等值线图、地理数据统计图(表)和区域地图(有时还会出现景观图和逻辑框图)等等。虽然种类繁多,变化各升(如同一类图的各种变式),其本质都是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时间变化、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数量关系、逻辑联系等),因此在复习时要注意对图进行分类整理,抓住其共性,总结读图规律。

3、源于课本,高于课本,又回到课本 源于课本就是在第一轮复习中,按初中、高中一章一节地复习,立足书本,训练到位,不留死角,讲练结合。高于课本就是在第二轮复习中,用专题的形式,初中、高中的知识融化一体,将内容相关的章节,放在一起复习。

2010年—2011高三地理复习计划

唐兴玥

地理学科对于文科生来说历年来都是制约文综的“瓶颈”,学生总认为难学,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提不起兴趣,甚至有些成绩较差的同学将它放弃,为了搞好2010—2011高考备考工作,在学校和年级组的指下,特制定如下计划:

一、一轮复习重书本,抓基础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各方面的知识,要求学生要有理解能力、空洞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依据这几年高考地理题目以基础知识为主,注意学生能力培养的走向一轮复习主要重书本,抓基础,具体安排如下:

(1)九至十一月复习完高中选修教材人文地理<人文地理(共20课时)>和中国地理<中国地理(共15课时)>两本书,(2)十二至元月复习世界地理<世界地理(共17课时)>

每节练习以《名师一号》和《全品高校复习方案》为主,单元结束后做一套单元综合练习;

二、突出重点、专题讲解

一轮复结束后学生知识以逐步系统化,在第二轮复习中,注意重点内容和有横向联系的专题讲解,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具体安排如下:

(1)三月下旬讲解自然地理专题

(2)四月讲解人文地理专题。

(3)每个专题精选一套试卷供学生使用。

三、综合练习,查缺补漏

进入第三轮复习后依据文科综合;比理科综合更易出综合题目的特点,进行综合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发现问题,查缺补漏。

安排:

(1)精选几套单科试卷进行练习。

(2)精选几套文科综合试卷练习。

(3)全批全改发现问题及时讲解。

总之,通过努力钻研教材,深刻领会教学大纲的含意,做到扎实地高好复习备考工作。

10.提高复习备考效率 篇十

1、提高课堂效率,充分利用有效时间。最后一段时间,复习的关键是把握高考信息,通过综合训练提高能力。所以,各任课教师要梳理各地高考信息,理清备考思路,精选试卷,坚决杜绝原卷和无效试题进课堂。最后一段时间,各科教学内容均要在课堂上解决,晚自习严禁集体讲课,严禁挤占或变相挤占学生时间。

2、认真落实“三个回归”,即回归课本,回归基础,回归近三年高考试题。再现基础,强化记忆,主要解决基础题和中档题。课堂上,教师要精讲精练,把时间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有时间、空间去查漏补缺,然后质疑探究,以便在夯实基础的同时不出现知识的盲区。

3、各科要针对学生实际,拓展增分空间,彻底解决好各科存在的薄弱问题。如英语作文要有新的突破;语文要强化名句名篇的记忆,强化选择题训练,作文指导要落实到位;数学的选择题、填空题要强化,减少失分,应用题要有所突破;综合科信息处理要迅速,基础要进一步加强,理化生实验、地理读图、政史主要知识的背诵等都要落实到位。(我只是举例强调,各科老师应该比我更清楚)。尤其是平行班的学生,综合科基础薄弱,最后要大力加强,查缺补漏,稳步提高。特训班学生要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进行专项突破(如书写、涂抹、写作等)。

4、要充分注意社会热点问题,及时搜集和处理信息。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热点问题,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军事、环境、教育、生命和科学等各个方面。有国际的,也有国内的。在今后的作文教学和文科综合训练中,要适当针对“热点”选材,高度关注国际、国内时事。各科要利用网络,搜集整合外地有价值的试题;教师也要利用关系,收集处理有用信息;也可走进阅览室,翻阅研究近期报纸杂志,全方位获取资料,准确把握信息,及时处理信息,全面提高复习效率。

上一篇:基于CAD技术的汽车设计实例下一篇:家装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