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信息技术

2024-10-26

新高考背景下信息技术(通用8篇)

1.新高考背景下信息技术 篇一

新高考背景下学校课程变革的策略初探

从2017年起,北京市新高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学业水平考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两种。从2020年起,本科院校招生录取实行“3+3”模式。同时,2020年起,综合素质评价将纳入高校录取参考。

新高考对学校的课程提出了挑战,使其必须做出改变。那么,在此背景下,学校应该如何进行课程变革呢?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在课程变革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设置多元立体的课程

丰富学生的选择性

一所学校的课程从架构上来说,既要承载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又要落实学校的育人目标,同时还需要体现学校的特色。学校从建校初期就提出了“人文、人本、人格”的核心价值观:即人文情怀,人本理念,塑造师生健全人格。在这个理念指导下,学校形成了“培养学生带得走的、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和素养”的育人目标。

学校深入分析未来人才需要的核心素养和能力,细化学校的育人目标,从学生多元发展和个性化需求的角度,建立了多领域、多层次、分水平的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综合课程体系,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挑战性的学术课程、高品质的艺术课程、丰富的综合实践课程、追求卓越的领导力课程、社团及其他实践活动课程。

同时,每个领域的课程都有不同层次:基础课程是学生必修的,拓展课程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选择,而荣誉课程则面向学有余力且有兴趣的学生,提供更前沿的内容和主题供学生选择。

总的来说,学校课程在关注必修基础内容、注重全面发展的同时兼顾学生的个性需求,尊重学生的选择性,为学生的发展搭建宽广舞台。下面简单介绍各领域课程。

1学术课程

学校高中学术课程根据学生的选择和未来的专业/职业方向,分为数学、语言与文化、人文与社会、化生与环境、物理与技术、经济与管理等。

学科基础课程。在必修模块教学中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均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聚焦核心素养。

学科拓展课程。充分考虑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结合学科特点,分类设计可选择的课程内容,以选择性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同时,在课程内容上增强与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世界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规划和人生选择。国家课程中的选修2课程属于此类,如生物选修2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养成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素养。该课程采用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真实性的问题情境和基于问题的项目或实践等活动方式,给学生提供体验式的、基于合作和探究的建构式学习模式,为学生将来的学习、生活及就业奠定理论基础和实践技术基础。

竞赛课程及学术荣誉课程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素养提升课程包括:语文学科的“作品阅读与文章写作”课程,其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为参加各种作文大赛提供指导;数学、物理、化学学科提供竞赛类课程,为想参加理科竞赛的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这些课程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机会。学术荣誉课程主要包括大学先修课程和大学实验室研究项目课程等,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社会人文方向和科学技术方向的实践平台。

2艺术和体育课程

除培养学生的基础艺术素养——基本的艺术知识和审美能力及体育技能外,拓展类课程(话剧课程)还体现了学校戏剧教育的特色。此外,自选课程为对艺术传媒领域有兴趣或有体育专长的学生提供深入实践的机会。

3领导力课程

学生领导力培养是学校特色之一。具有特色的实践性课程让学生具备更强的自我领导能力和团队影响能力,做到“一个人的时候能够管理自己,两个人的时候能够影响同伴,很多人的时候能够带动群体”。

4社团及其他

学校提供众多机会让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借助各种实践活动和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与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开展全方位选课指导

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新高考方案中不再进行文理分科,但是进行了更精细的分类,学生需要从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6门科目中选择3门参加等级性考试。如何科学进行选择,如何将自己的选择和个人前途、发展方向、社会需求建立联系等,成为了困扰大多数学生和家长的难题。同时,未来的高考更注重多元录取,注重学生平时的积累,因此,学校不仅给学生提供更丰富、更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更在学生的选课指导上进行了系统、科学的规划。

1编制《高中选课指导手册》,让选择更科学

新高考改革实施后,学校都设置了哪些课程?这些课程中的必修和选修课程分别有哪些模块?各模块的学习内容是什么?必修和选修课程对学分有什么要求?这些问题都将是2020年参加新高考的学生面对的最普遍、最急迫的问题。为了让学生“赢在起跑线上”,学校在2017年6月份就开始着手编制《高中选课指导手册》,各学科利用暑假时间编制选课手册,并赶在高一年级学生军训前完成。手册不仅简要介绍了普通高中课程的目标、结构、学分分配和毕业要求,更为学生提供了选课示例、学生适应度分析,还整理统计了浙江、上海等已实施新高考省份中高校各专业对选修学科的要求。

2进行分学科专题课程宣讲,让选择更具理性

为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可选择的6个学科,更理性地确立自己的所选科目,每个学科分别对学科应用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学科基本知识、核心素养要求、相关高校专业和学业综合能力要求等方面开展了专题讲座,如物理学科的“走进物理——高中物理选修的思考”、化学学科的“兼具思辨性与人文性的化学期待每一个优秀的人”、生物学科的“未来在召唤——探索未知的生命世界”、地理学科的“走进地理学——谋一域更谋全局”、历史学科的“历史学科之魅力”、政治学科的“人文社会科学的魅力——从中学思想政治课选学谈起”等。专题报告交流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各学科的知识魅力,更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与学科专家面对面交流的平台,帮助学生更加理性地进行选课。

3重构生涯规划课程,让选择更专业

学校为新高一年级学生量身打造了生涯辅导课程,课程分为生涯规划课程、个性化生涯咨询两种形式。生涯规划课程持续高一一学年,隔周一节,包括自我发展、生涯探索、生涯管理三个方面的内容,同时包括选职业、选专业、选科目三个具体任务。

自我发展。认识自我,构建积极的自我概念,发展积极的人际交往技能,包括对个体差异的尊重,适应自我的改变与成长。在教学实践中以课堂活动和体验为主,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并将个体特征与职业相匹配。

生涯探索。掌握知识技能与终身学习,学会获取生涯信息,掌握社会实践能力,了解社会的发展及其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在教学中以社会实践为主要形式,分为“一日职业体验”“了解大学与专业”“一星期职业体验”三个板块。“一日职业体验”是指,在高一第一学期末,每名学生根据自我与职业匹配结果,选择2-3个职业做“一日职业体验”,通过撰写职业调查报告初步了解若干职业。“了解大学和专业”是指,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前,组织学生到不同大学,与不同专业的在校生进行主题交流,深入了解专业前景和大学生活,思考自我-职业-专业之间的关系。“一星期职业体验”是指,高一第二学期结束后的暑期,每名学生在了解自我、社会发展趋势、职业前景的基础上,充分反思个人兴趣、能力、性格、价值观所匹配的职业,结合岗位对人才的需求,更加理性地选择某个职业进行“一星期职业体验”。

生涯管理。学生学会制订符合自己特点的生涯目标,掌握生涯决策能力,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调整生涯规划,平衡个人、学习者、工作者、社会公民、家庭成员和休闲者等各种角色。在高一下学期的生涯规划课中,学生学习使用决策平衡单、SWOT等决策方法进行选课,能够明确未来发展目标并学会将目标分为终极目标、长期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小目标,掌握将目标转化为计划的方法,掌握时间管理矩阵、番茄钟等时间管理的方法,并用于日常学习生活。

4专设学科指导顾问,让选择更“精准”

在新高考的形势下,班主任管理模式已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实施学科指导顾问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更能给学生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学习指导与建议。因此,学校为高一年级新生配备了学科指导顾问,为每名学生提供个性化咨询和指导,预防和疏导学生在理想、心理、学业、生活等方面出现的困扰,为学生选课、填报志愿、确定职业目标等提供个性化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进行更准确的选择。

新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会面临重重困难和阻力,如何探索出适合学校发展的应对策略,如何摸索出适合教师发展的教学行为和教学风格,如何找寻适合学生终身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课程规划和活动设计,还需要我们继续思考方向和途径,继续在新课改的实践中不断摸索、探究。

2.新高考背景下信息技术 篇二

一、认识:2008——2013年江苏省高考历史试卷图表题使用情况

1.从图表类型的试题数量上看:2008年有4题, 2009年2题, 2010、2011、2012这三年都是5题, 2013年最多达到9题。

2.从试题类型上看:除2008年只有图片题以外, 从2009年到2013年几乎每年既有图片又有统计表或数轴图等多种形式。

3.从图表来源看:以课内图片为辅, 绝大部分来自课外。2008、2009、2012、2013这四年均只有一幅图表来自课内, 而2010年、2011年的5幅图表都来自课外,

4.从图表题在试卷的分布看:2008、2009年都只是在选择题部分有所分布, 而2010年开始则延伸到非选择题部分。

从以上的几个方面看应该说历史图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信息, 它有利于我们历史知识的传授、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我们的考试, 这样来看来我们目前的历史教学还是有很多误区的。

二、反思:目前高中历史图表教学上的两点误区

1.重视文字知识讲解, 不重视图表运用。由于以往的历史考试都注重文字信息的表达而忽视图表, 从而造成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关注于教材文字知识的讲解而忽视教材插图和表格的应用, 我们甚至会认为这些图表只是一种点缀。

2.重视课外图表, 忽视课内图表。由于目前的历史考试的图表题大多来自课外, 这也就造成了我们容易忽视课内的这些图表, 觉得高考用不上, 所以看不看讲不讲无所谓, 其实如果我们老师能有效的利用好教材中的这些图表, 加强对图表的认识、方法讲解、注重图表与教材文字信息的结合, 这对于我们学生看图读图用图能力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

这些教学中的误区是我们所容易忽视的, 但其实这些又是新课程特别强调和重视的, 高考试题的考核就是命题人有意识的想强化和突出这种思想。这就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历史教学中转变认识, 更新思路和方法。

三、启示:对我们高中历史图表教学的启示

(一) 要重视教材自身图表的讲解运用

我们目前人教版的历史教材有大量的历史图片和表格等资料, 我们如果能在日常教学中注意这些资料的学习整理, 就能够更好的帮助我们掌握教材知识, 同时我们对史料的分析能力也必将有明显的提升。

(二) 要重视对多种形式的图表整理归类

如漫画、照片、图片、海报、标语、各类票证、数轴图、表格图、路线图、分布图等多种形式。对于平时考试中出现的这些历史图表题我们要有意分析整理归类, 寻找不同形式题目的解题技巧和规律, 并不断得出认识, 从而提高我们对史料分析利用的能力, 提高我们的解题能力。

(三) 要多留心多关注课外图表知识的收集

和历史知识有关的图表知识是十分丰富的, 教材也不可能穷尽我们所有的历史图表, 而历史高考也是不断强化对新材料的运用和考核, 这就需要平时做个有心人, 注意收集报纸、电视、网络等上面的资料, 并合理的加以归类整理。如在讲授必修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的时候, 我利用多媒体打出了两幅图片, 一幅是《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 一幅是《告台湾同胞书》, 如下图:

通过两幅图片的对比, 学生就可以很容易的得出认识:从武力解放到《告台湾同胞书》“和平统一”再到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只要我们学生能在平时注意收集整理史料, 不但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更可以为自己的高考决胜增加一块制胜的砝码。

(四) 可以尝试让学生自行创作历史漫画或示意图, 关系图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我们老师有时候也可以鼓励学生自行结合教材知识创设历史图表, 如在讲到辛亥革命的时候, 我鼓励学生将语文课本中鲁迅先生的作品好好利用起来, 通过漫画的形式给作品中的人物制造对白, 如阿Q、祥林嫂等, 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的落后、农民的愚昧等, 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辛亥革命最终会走向失败了。

总之, 历史图表在我们目前的新教材和新高考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不能忽视对于这些图表的应用, 熟练的有意识的利用好这些历史图表, 不但有利于我们教学效果的提高, 更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升, 更是对新课程和新高考最有效的呼应。

摘要:本文通过对2008年以来江苏省新高考历史试卷中图表题的分析归类, 试图寻找出一些命题的趋势和规律, 反思我们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 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江苏高考,历史,图表教学

参考文献

[1]聂幼犁.中学历史教学论.学林出版社, 1999

[2]姜水彬.运用历史图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月刊 (中学版) , 2013/5

[3]缪明燕.浅析图片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基础教育研究, 2013/1

3.新高考背景下信息技术 篇三

关键词:高考模式;信息技术;试题分析;应考能力

江西省从2013年开始,将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纳入到普通高考科目中,实施了分类高考,这样深化了素质教育,同时也是个性化、针对性教学的体现。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学校和考试科目,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增加信息技术科目作为高考的内容,可以提高和促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经济型和实用型的人才。随着信息技术学科加入高考的陣营,相应的教学模式也应该较之以往有根本性的改变,以便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作为教师,怎样在未来的教学中适应高考要求,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呢?下面谈谈自己对这方面的思考。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江西省高考信息技术成绩已经公布,从我校学生的成绩看,确实表现出形势严峻的态势。及格率仅占40.5%,优秀率为0,只有一名学生得到了85分的高分,这充分暴露了教学的弊端。以往的信息技术教学,教师都把教学重点确定在实践方面,把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但是,高考的形式却和教学实际背道而驰。高考选择的是笔试的测试方式,对于实践能力的考查显得很苍白。因此,作为实践应用课程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无法马上适应高考的改革和考试形式,导致学生的应考能力弱,成绩不佳。同时由于以前没有纳入到高考中,一直以来都作为一门非考试科

目对待,所以从学生到教师,都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没有认真对待这门课程,一旦被纳入高考,学生就显得手忙脚乱,无法适应。

二、2013年信息技术高考的试题分析

本次高考前,有关部门下发了考试说明,对试题的命制原则进行了界定,试题类型和考试内容都有详细和明确的规定,因此,复习阶段,显得很有条理。本次试题分值的分配分两部分,必修模块的知识考核为80分,选修模块的考核为20分。其中必修模块单项选择题目为50分,填空题目的分值为30分;选择考试内容为20分,这一部分主要考核内容为基本概念和简单应用,以选择答案的方式为主要考核方式。必考部分的内容包含教材的四大部分,即信息技术与社会、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资源管理四大部分。主要考核内容体现在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方面。本着科学选拔人才的角度,有利于从学生健康发展的角度进行试题的命制,实践证明,这样的考核模式很成功,必将成为未来江西省信息技术高考的转折点,是一种基础模式。

三、提高应考能力,创新教学模式

随着高考的变革,信息技术作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选拔的一种形式,成为一个创新点,作为基础教育高考改革的突破点,实现了一个划时代的转变。那么作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怎样才能适应高考的变革?创新教学模式,是我们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明确教学目标

从2013年高考情况看,信息技术的考核主要是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兼顾着考核信息素养。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密切结合社会生活进行试题的命制,引导教学向着应用型发展。因此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向着理论性过渡,以形成信息素养为目标。教学中应让学生了解和运用信息技术,对生活中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分析处理,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

力,掌握其基本原理,了解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并能逐渐适应,使学生通过学习,熟练掌握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并逐步形成一种基本能力。

2.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

信息技术的高考形式以书面为主,所以教师应该把教学的重点由实践技能的训练转变为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往的实践能力培养,应该提升到理论的高度,用理论概括实践能力的训练。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比如,今年高考的选择填空题,都是实践能力的理论化,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理论知识以实践的形式出现,同时用实践的形式提升理论修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

3.与生活密切结合进行教学

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同时知识也是为着改善和改变生活而产生的。密切联系生活进行信息技术教学也是符合和适应高考新变化的需要。比如,今年高考关于数据库的知识考核就充分体现了生活化,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与生活内容结合的知识教学,让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对生活的巨大帮助,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作为基础教育的最后阶段,高中教育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信息技术纳入高考是高考改革的开始,适应高考,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由实践到理论的转变,都是新形势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率,构建一个高效的教学模式,是教学面临的一个大课题,值得我们不断探索。

4.新高考背景下信息技术 篇四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构建有效性课堂成为了各阶段、各学科的教育重任。课堂有效性作为新课程倡导的新教学理念,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有利于提升地理教学质量,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构建有效性课堂,还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敢于创新的良好习惯。本文通过简述当前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现状,分析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教学、在课堂中应用互动式教学等措施,以期为中学地理教师构建有效性课堂提供借鉴,从而提高中学地理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 中学地理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1-0182-02

前言

有效性教学是指:学科教师花费较少的时间、精力、物力,并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而在中学地理教学中,为了构建有效性课堂,中学地理教师首先要明确“有效性课堂”的基本特征,即明确教学任务;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多种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教学内容等。其次,中学地理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营造和谐、民主、互相尊重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后,中学地理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并做到与时俱进,立足于当前时代的发展状况,进而通过不断研究和创新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一方面,以身作则,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时代接轨,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当前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现状

当前,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一系列问题,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其中包括:

其一,偏向知识教学,忽略能力培养。当前中学地理教学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为教学目标,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效率的唯一标准。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中学地理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

其二,教学方式单一化。当前,大部分中学地理教师还在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即教师单方面的灌输知识给学生,不关心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而学生一味的接收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心中的疑问得不到及时解答,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且灌输式教学使中学地理教师忽视了对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的培养,无法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2]。

其三,教学手段单一化。当前,有部分中学地理教师无法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价值,还在沿用“黑板教学”,导致教学课堂氛围枯燥,无法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阻碍了有效性课堂的构建。

其四,教学理念滞后。尽管有部分中学地理教师引入了新课程理念,但是由于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一时难以全部摆脱,导致当前的中学地理课堂仍然以教师为主体,学生无法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导致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能力成为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唯一依凭,不利于和谐课堂氛围的构建。

其五,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受应试教育影响,当前,中学地理的评价体系仍然以考试成绩为主,教师评价为辅,导致对学生的评估缺乏全面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针对性进行教案设计实施教学计划

构建有效性教学课堂应该遵循以学生为主的原则,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设计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易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并根据方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3]。为此,首先,中学地理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并围绕教学目的开展教学活动。这样有利于避免无效教学现象出现,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中学地理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学习承受力设计教学方案,以便学生充分掌握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自身地理素养。最后,中学地理教师要针对每个阶段学生应该掌握的地理知识来设计教学方案。

例如:在学习“地球的宇宙环境”时,中学地理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并正确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然后,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教学方案的设计注意不能偏离教学目标。与此同时,中学地理教师应该注意这是“高中地理”,注意不引入高难度的教学知识,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后,中学地理教师要针对这一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逐步突破,牢固掌握地理知识。

三、深入浅出根据学生学习能力进行教学

根据学生学习能力进行教学是指,教师立足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活动。为此,中学地理教师应该设置具有弹性的教学目标,为每一位学生创造学习机会。在学生中存在基础差、学习反应慢的学生,中学地理教师应该兼顾这些学生,为这些学生树立自信心,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态度,提高这类学生的学习效率[4]。而针对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中学地理教师要为其设置具有延伸性的教学目标,挖掘这类学生的?W习潜能,培养其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旅游资源”时,中学地理教师可以进行分层教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学习计划。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需要掌握旅游资源的分类,并指导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在旅游方面的意义。而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在此机床上还要了解和分析各类旅游资源的特性,并能根据其特性进行旅游资源分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要在二者的基础上能分析旅游资源的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

四、课堂实施互动式教学

1.抓住学生注意力

由于地理学科本身容易受到学生的忽视,因此,要抓住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感受地理的魅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5]。为此,中学地理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一方面,有助于增加学生的亲切感,另一方面,能抓住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时,中学地理教师可以通过引用近期发生的自然灾害报道,将其作为导入语,导入教学内容,这样贴近生活的报道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有利于进一步开展教学活动。而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中学地理教师可以利用提问教学模式,以提问――回答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除此以外,中学地理教师还可以在课前推荐学生看关于自然灾害的电影,如:《唐山大地震》、《后天》、《2012》、《末日崩塌》等,以便在开展教学活动之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组之间进行课堂讨论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讨论,一方面有利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探索;另一方面,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可以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也能从讨论中获取新知识,巩固旧知识。除此以外,小组与小组的讨论,可以整体提高班级学习效率,使学生处于浓厚的学习氛围中,从中感受讨论的魅力,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例如:在学习“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时,中学地理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不同的探究内容,探究内容包括:自然环境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工业发展条件等对工业分布产生的影响[6]。然后,学生根据分配的探究内容进行组内探究,小组成员将各个因素中影响工业分布的原因进行分析陈列,小组讨论后进行小组之间的分享和讨论。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参与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讨论中掌握教学内容,并通过小组交流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在班级交流互动中掌握地理知识,实现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习效率的目的。

3.教师针对讨论问题进行提问

学生在讨论中,由于讨论角度、讨论方式等的不同,其得到的结论也个不相同,因此,中学地理教师在让学生进行讨论时,可以通过针对讨论问题进行提问的方式,为学生的讨论指出方向,从而提高学生的讨论效率。例如:在学习“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时,为了探究我国出现荒漠化现象的原因,中学地理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而在分组的过程中,中学地理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造成荒漠化的原因可以分为几类?”当得出:分为人为原因与自然原因的结论后,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组。然后,针对每个小组负责探究的原因,还可以提出问题:“针对造成荒漠化的原因,能不能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这样学生在进行原因分析讨论的过程中,也学习了相应的治理措施,且学生在探究原因时还可以巩固以前已经学习过的旧知识。最后,让学生进行讨论分享,使全体学生都能分享讨论成果,学习地理知识。

4.联系课本内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构建有效性课堂的目的包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中学地理教师在教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联系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地理教学中的地图教学课堂中,中学地理教师可以利用插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绘制插图,一边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一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全面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7]。例如:在进行“七大洲面积比较”教学时,中学地理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东叔剪辑插图,并将剪下来的各个部位标出名称,然让学生将剪下来的部分再拼接成原图。这种剪辑的方法,能让学生记住插图中结构的位置,使学生牢固掌握七大洲在地球的位置。另外,中学地理中有部分插图是单角度一维的,缺乏空间感,不易于学生理解插图中的地理位置关系。中雪地里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制作模型的方式,将抽象位置具象化。

5.布置任务,学以致用

由于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中学地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所学习的地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在进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时,中学地理教师可以给学生针对自己身边出现的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措施。一方面,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另一方面,有助于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再如:在学习“锋面气旋”的过程中,中学地理教师可以让学生听天气预报,然后给出图示,让学生学习做“天气预报员”,一方面,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另一方面,有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敢于表现自我,发展自我。除此以外,将作业任务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可以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8]。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了构建有效性课堂,中学地理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必须看清当前中学地理课堂的教学现状,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氛围。其次,中学地理教师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方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与此同时,中学地理教师要兼顾学生的学习承受力,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分层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整个班级体的学习效率。最后,中学地理教师要实施互动式教学,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设计趣味性较强的导入教学,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中开展小组讨论交流,使学生在讨论中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针对学生讨论的结论进行提问,加深学生的印象,巩固学生的地理知识;联系课文内容,开展实践操作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布置相应的作业任务,让学生将所掌握的地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5.新高考背景下信息技术 篇五

1 大数据对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

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大数据技术,能对大规模的档案数据资源进行分析与处理,挖掘海量数据中的有用信息,便于档案信息的检索和利用,对于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意义重大,主要表现为:

其一,使企业档案管理更加智能化、人性化。大数据的技术分析能使档案管理更具人性化和智能化,提高企业档案信息服务质量。大数据分析技术能精准分析信息数据资源,搜索有用信息,并简单方便地获取所需数据。同时,通过档案数据信息的网络共享和系统建设,能加强企业各部门的联系,实现档案信息的系统化和体系化,在档案利用的时候能够精确导出数据信息,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其二,有利于档案信息的管理与使用。企业档案管理并非简单的分类与存储,还需要对档案价值、利用率等进行区分,以优化档案信息调取,满足用户的搜索习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此外,大数据技术还能对档案调取时间、地点、使用目的以及被利用情况进行记录,追踪档案信息来源及调用情况,有利于档案信息的管理。

2 目前企业档案信息管理存在的安全隐患分析

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也给企业档案信息管理带来了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

其一,网络环境的不安全将威胁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信息化管理在给企业档案管理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其容易遭受来自网络的威胁,比如木马病毒入侵等安全事件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木马病毒一旦植入档案信息系统,有可能破坏档案数据库,造成数据的丢失、损毁、篡改和泄漏,使档案管理变得混乱,威胁档案信息安全。此外,以硬盘、光盘、U盘为载体的档案信息存储具有其难以克服的缺点,如数据易损坏、难固定保存等,加之计算机存储设备升级更新迅速,若不对硬盘、光盘等存储设备及时更新,极易造成信息数据读取困难,不利于档案的使用。

其二,管理制度不健全易带来信息安全隐患。有的企业虽然档案建设工作做得很好,但未建立健全的档案管理制度,使得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利用管理漏洞窃取档案信息,给信息安全造成危害。例如,有的企业实现了各部门资源共享,由于存在管理漏洞和缺乏必要的技术保障措施,致使个人在进入公司内部网络系统后极容易查阅到员工的个人信息,包括个人收入情况等隐私信息,这就造成了档案信息的泄漏。

6.新高考背景下信息技术 篇六

[摘 要]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要以教材为出发点,精心设计课堂问题,有效联系时政热点,努力构建高效课堂。这样才能适应新高考制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高中政治 新高考制度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60079

高中政治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认识、理解并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最终达成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全面提高的目标。由此可见,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学,还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方法,使学生举一反三,从而提高课堂效率。随着新高考制度的推进,高考的考查重点逐渐由知识转向能力,综合性更强,考查的知识面更广,增加了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立足教材深挖细究,精心设计课堂问题,适时联系时政热点,彰显学以致用。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

教材是学习之纲,就算在新高考制度下,高考所考查的内容仍然要从教材中生发。所以挖掘教材是落实高考新制的重要方面。对教材内容的学习,我们往往是按照教材的章节,由易到难逐步深入,然后进行课外迁移,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是如果每一节课都是同样的流程,学生也会产生疲劳感。对教材的挖掘,我们可以实行“逆方向”的策略。在阅读学习教材之前,先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时候要时刻关注任务,在课堂结束的时候,必须把任务解决。学生开始对任务的解决没有头绪,随着对教材内容学习的深入,逐渐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点。

如教学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多彩的消费》一课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客观评价自己的消费现状,然后进入本课的学习。本课的考查重点是影响消费的因素及扩大内需的措施。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能够了解到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只有合理消费、收支平衡才能维护经济的正常运转。本课设置最多的是主观题,如结合实际分析怎样才能做到合理消费。吃透教材中理论性的内容就可以理清收入和消费的关系,组织出全面准确的答案。

二、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一个问题就可以串起整堂课的教学内容,是整个课堂的基点。问题的设计要遵循趣味原则,有趣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求答案。课堂问题的设计要有深度,要点出本节课教材内容的实质,但是也要有连贯性和层次性,要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学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拾级而上”。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循序渐进,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

如教学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多变的价格》,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紧紧围绕着“价格”。如问题: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哪些?价格的变动对市场经济有什么影响?学生对商品的价格不陌生,即使不学习教材,也能够说出一些影响价格的因素,但是对教材中的价值规律则分析不清。本课中还有比较零碎的知识,如劳动生产率、商品使用价值、单位商品价值量、价值总量的关系等,要从价格和价值的关系进行分析。所以,“价格”问题就是本课的基点,教师教学时可由这个“点”辐射到本课所有的知识。

三、适时联系时政热点

时政材料是高中政治学习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根据高考制度的改革,我们已经明确时事政治已成为课堂上比较鲜活的教学资源。我们课堂上学习的“大道理”可以用来解释社会上的诸多现象。如社会现象可以与我们的政治教学内容相联系,哲学道理可应用于各行各业,经济学规律更适用于各类经济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课堂开始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3分钟时间进行“时事播报”环节,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政治课时不多,教学任务比较紧张,但“时事播报”所带来的课堂效益却很高,正符合高效课堂的要求。学生可以提前筛选具有“利用价值”的时事,播报之后,用8分钟时间开展讨论。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比较强,根据教师的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大多都能筛选出比较合适的时政材料。

如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第八课《财政与税收》的学习,值日班长在“时事播报”中谈到了延迟退休问题。“延迟退休”是为了解决养老金财政赤字的问题,这就联系到本课将要学习的财政收支平衡的表现和财政赤字的解决办法。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既让学生及时了解了时政信息,还能指导学生学以致用。经过“时政播报”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更能满足新高考制度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要求。

总之,高中政治课堂的高效并不是看学生记住了多少知识,而是要看是否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能力是实现课堂高效的有效途径。

7.新高考背景下信息技术 篇七

高中生命科学的演示实验是一类根据课堂教学内容,主要由教师示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生命科学实验。它有如下一些特征:科学性,确保准确性,操作步骤合理;直观性,直观呈现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时间性,实验设计时应尽量考虑缩短实验演示的时间;可视性,要使全班学生都能够观察到演示实验操作的全过程;规范性,教师必须注意严格按实验操作规范正确地操作,使整个演示过程真实可信。

由于生命科学演示实验要求真实可信,那么必然存在这样一个矛盾:如何让学生理解生命现象,同时减少对生命体本身的伤害?合格考试只要会做部分实验,了解某些实验的大概;等级考试又要求掌握实验的每个细节,甚至于设计一个全新的实验……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够两者兼顾?这些一直是教师们在探索和争论的问题。

一、基于演示实验的内容和目的,人性化地选择实施策略

演示实验根据目的不同,基本可分为:传授新知识的演示实验,验证、巩固知识的演示实验,指导性的演示实验等。基于演示实验的不同类型,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策略。

对于验证、巩固知识的演示实验,教师可以将其改变成学生实验。从实际效果看,这一改变可以提高效率,也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以“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实验为例,本实验是为了检测酵母菌在无氧或有氧条件下分别进行呼吸作用后的产物情况。教师如果事先让学生预习、分组,课前补充实验原理、细节,完全可以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实验。从时间上来说,虽然学生做的时间比教师演示要长,但是学生一边做一边将有关实验的“分析和讨论”题目当做实验报告的一部分来完成,反而节约了教师讲解和分析的时间。在课结束前,教师只要请学生归纳实验结果,便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对于部分“选做实验”,教师可以将其改成传授新知识的演示实验。以“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为例,本实验为了探究在不同温度和pH值条件下,酶活性是否一样。本实验难度不大,在学生明白酶高效性的基础上,完成此实验完全没有难度,即准备一组试管,试管中加入淀粉或者清水等不同物质,控制好温度和pH值等变量。问题在于此实验时间过长,需要半个小时才能够加入碘液看到结果。因此,教师可以先演示此实验的步骤,然后讲解新课知识点,新课结束的时候,实验结果正好也可以出现。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这也是一次新知识的补充。

二、微视频实验是未来演示实验的重要补充

高中生命科学实验教学由于各种客观实际,如课时、人手、实验室条件等的影响,可能会出现如下情况:一是“多媒体实验”代替学生实验;二是“试题实验”和“讲实验”替代学生实验;三是实验模式程序化,为考试而实验,怎么考就怎么做等。这样的情况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非常有害的。长此以往,学生实验的兴趣和积极性必然受到影响,不利于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如何处理?其实,在这些做法的背后是有一些原则和使用方法的,并不能一刀切。最好的方法是结合学生目前发展的需要,结合教学目标的需要,结合学校客观实际条件进行。

我认为,有些演示实验可以用微视频来替代,但要做到适度和恰当。一般情况下,只有那些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在课堂中完成的实验,才可使用视频替代。例如,有毒的实验,考虑师生的安全,当然视频是首选;所需时间远远超出一节课的实验,为了提高效率,减少实验的重复步骤,视频也是可选的;对于一些可见度较差的演示实验,教师在前面演示,学生无法看清,在教师演示的基础上再播放视频,可以取长补短、互为补充,确保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目前,有部分学校在教室中装了摄像系统,那就可以直接将教师的动作投到大屏幕上,这个效果非常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密不可分,让每个学生都明白实验的步骤,也是为将来学生的发展打下基础。仅仅为实验而实验是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的,不结合教材乱做实验是对不起学生的现在的。演示实验和视频相结合,可以让学生边看边思考,边观察边记录。

网络上的视频资源十分丰富,但也存在良莠不齐的局面。所以,教师应当有所选择,保证选用的实验视频中操作步骤准确明了、实验现象清晰可见。例如,一些高中生命科学实验视频中实验的要求和侧重点与初中都有差异,如果只是简单的“拿来”,就可能偏离课堂教学目标,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为了提高视频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视频处理技术,为学生服务,节约时间,这也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利用技术将实验视频剪辑为微实验片段,既可以让学生明白实验的重点和难点,也容易控制时间。

三、未来演示实验能改良师生的互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电子书包等多媒体系统可以展示课堂实验无法演示的宏观的、微观的生物现象和生命过程,从而突破时间及空间的束缚。Pad等工具可以灵活地放大或缩小生物实景,将生命现象和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例如,对于“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行为变化”的分析,我们可以结合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展现细胞分裂的动态过程,染色体、染色单体、DNA进行的周期性变化规律等。

多媒体手段还可以优化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性。例如,脊蛙反射演示实验,在完成教材上合格考试所要求的操作以外,我们可以增加脊髓胸段对脊蛙上肢活动的控制,脊髓腰段对下肢活动的控制的探究内容,以此来引导学生的思维探究,这无疑比单纯的学生实验或者演示实验更加符合未来学生发展的需要。我们也可以利用拓展实验课为等级考试作一些实验设计上的准备。比如,在演示实验的说明上设置二维码,学生可以利用手机或者其他终端等识别,然后反复观看实验的某些特定步骤,弥补教师演示实验一遍而过的不足。可以说,这样既能使学生明了实验目的,也考虑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各种利用信息技术改革学校教学的理论主张、“教学产品”、教学模式不断推陈出新,令人眼花缭乱。利用多媒体进行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不但为教和学增添了信息的传输和接收通道,而且为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情境。但是多媒体教学只能作为实验教学的辅助和补充,对于学生自己能够独立完成的演示实验,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要真刀真枪地干,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四、演示实验的合理增加能使知识更具可理解性

演示实验的原理是实验的“灵魂”,对实验原理进行探索,是培养学生生命科学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实际演示实验的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实验原理,知道这样做的道理,还要提倡发散思维,让学生想出更好更妙的方法,让学生先期进行演示实验的设计。

8.新高考背景下浙江地理教学新变化 篇八

关键词 生物教材  二次开发  组织流程  策略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由此拉开了高考改革的序幕。2014年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会议精神,上海、浙江将成为高考考试招生试点地区。9月19号,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正式对外公布。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关注。地理学科作为高考科目之一,也必然受到改革浪潮的冲击,为顺应新的高考改革要求,2014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地理)》也作出了一定的调整。

一、教学对象的变化

在高考改革前,地理作为一门高考必考科目,是文科综合的重要组成科目之一。业界有这么一句公认的话:“得物理者,得理综;得地理者,得文综”。管中窥豹,足可见地理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在新公布的高考方案中,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学生可以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这七门课中任意选取三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这个重大的调整,势必给地理老师的教学带来重大影响。根据学校的摸底调查统计数据显示,选考科目报名人数从大到小的排序依次是:物理、化学、历史、生物、地理、政治、信息技术。由此可以预见的是,地理教学的对象势必会有一定数量的减少。地理老师有可能开启“导师制”模式,即一个地理老师带几个或十几个选考地理学生。地理教学的对象势必会有一定数量的减少。当前,不同的学校选考地理的人数比例也不一样。地理教学对象多少因校而异。

二、教材的变化

地理教材仍然沿用湘教版必修和选修课本。《地理教学指导意见(2012版)》和《地理学科指导意见(2014版)》(简称12版、14版)均分为上、下两篇,按模块编写,各模块又以章节为单位。从上篇必修模块来看,二者的教学章节完全一致,包括三本必修书本《地理Ⅰ》、《地理Ⅱ》和《地理Ⅲ》。但是,从下篇选修模块来看,12版有四个选修模块《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旅游地理》、《城乡规划》,14版包括选修Ⅴ《自然灾害与防治》和选修Ⅵ《环境保护》两个模块。而从实际操作来看,12版是由教育厅从四个选修模块抽取两个模块作为1B模块(18选6自选模块)的构成内容,针对全体高考考生,而14版则是明确将此两个模块作为高考选考的加试内容,只面向地理选考考生。

三、教学课时的变化

1.必修模块

12版和14版指导意见中高中地理学科必修学分的三个模块均为《地理Ⅰ》、《地理Ⅱ》和《地理Ⅲ》,共6个学分,108课时。但是,具体到每一章内容时,课时有所调整,详见表1(见下页)。

从表1可以明显看出:第一,三本必修的总课时数没有任何变化,仍然是36课时;第二,图中带★部分为变动较大地方,主要是《地理Ⅰ》第一章和《地理Ⅲ》第二章,由此可以进一步推断,这两部分教学要求也必定有所调整。

2.选修模块

正如前文所分析的那样,由于14版只包含两个选修模块,且只面向地理选考生,而12版本包括四个模块,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挑两个模块作为当年高考的1B模块(18选6自主模块)的两个组成部分,且面向全体高考考生。关于选修模块的具体差异,详见表2。

表2  12版和14版选修模块课时数量对比表

注:上述表格中0课时为选学,不做考试要求。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如下结论:地理Ⅴ《自然灾害与防治》是有小变化的,主要集中在第一章和第二章内容,虽然总课时数不变,但是不同章节的课时安排略微有所调整。

四、教学要求的变化

1.教学要求的具体变化

12版的教学要求以节为单位,分为“基本要求”、“发展要求”、“说明”三部分,提出学生学习中要达成的三维目标,帮助教室把握教学尺度。其中,“基本要求”是指全体学生学习中必须达到的要求;“发展要求”是部分学生在学习后可以达到的较高要求;“说明”是对教学深度和广度的界定。

14版的教学要求具体描述如下,上篇必修模块的教学要求分“基本要求”、“发展要求”及“说明”,其中,“基本要求”是指全体学生模块学习应达到的要求,为学业水平考试必考题的范围;“发展要求”则是部分学生模块学习能达到的较高要求,列入高考选考加试题的考试范围;“说明”是对教学深度和广度的界定。而下篇限定性选修模块按章节提出地理科学相应选修模块的教学要求和说明,并提出指导性建议,供教师参考。其教学要求列入高考选考加试题的范围。

从上述的12、14版对教学要求的表述来看,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点。首先,12版、14版的基本要求基本没有太大变化,而关于发展要求的表述则差异较大,12版将发展要求列为部分学生(文科生)的学习要求,属于高考范围,14版发展要求直接列为高考加试题范围。其次,14版明确将选修模块列为选考加试范围。最后,针对每一章节的具体教学要求也是存在不少差别的,详见表3、4、5。

表3  12、14版教学指导意见关于各章节教学要求

差异对比表(地理Ⅰ)

(注:“√”表示要求一致,“×”表示要求不一致)

从表3我们可以得知:

第一章变动最大的在第三节,将12版所有的5个基本要求变为14版的发展要求,列为选考范围;12版各节均有1条发展要求,14版则均已删除。

第二章第一节将12版的发展要求“能绘制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直接变成14版的第四条基本要求,第二节没有任何变动,第三节9条基本要求中8条是一致的,12版第7条“理解气压带、风带移动及海陆分布对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影响”变动为14版“理解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对世界气候类型的影响”;12版的1条发展要求是“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及移动对气候的影响”,而14版两条发展要求是“运用天气形势图,分析常见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和“分析某地的气候特点和成因”。

第三章唯一的变动在于12版比14版在第一节多了两条发展要求“能依据有关信息,读环境变迁与生物进化的关系进行论证和探讨”和“能恰当地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的有关案例”。

第四章基本保持不变,唯一的变动在于第一节发展要求由12版“能根据所学知识,对典型的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与地形的关系作出正确分析”改为14版“结合实例,分析聚落对交通线路分布于地形的关系”。此外,12版第三节比14版多了1条发展要求。

表4   12、14版教学指导意见关于各章节教学要求

差异对比表(地理Ⅱ)

(注:“√”表示要求一致,“×”表示要求不一致)

从表4可知:

第一章基本保持不变,唯一区别在于12版第二节多了1条发展要求。

第二章的主要变动在于:第一,14版第一节多了两条发展要求“结合城镇的空间布局特点,分析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和“结合材料,分析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第二,12版第二节多了一条发展要求。

第三章的唯一区别在于第一节,12版多了一条基本要求“理解区位条件变化对产业活动布局的影响”和一条发展要求“用因地制宜的产业布局原理,分析某地区产业的地域差异和空间集聚概念”。

第四章最大的区别就是第一节和第四节均把12版的发展要求变成14版的基本要求,第一节发展要求“能结合实例,简要说明某一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改为14版第四条基本要求;第四节发展要求“能够运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点分析、评价实际案例”改为14版第四条基本要求。

表5  12、14版教学指导意见关于各章节教学要求

差异对比表(地理Ⅲ)

(注:“√”表示要求一致,“×”表示要求不一致)

从表5可知:

第一章的唯一区别在于第一节和第五节关于发展要求的描述,12版和14版是不一样的。首先,第一节12版“学会认识大洲的一般方法”,而14版“阐述区域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学会认识大洲的一般方法”;其次,第五节12版“理解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移的影响”,而14版“理解区域合作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的区别主要是两点:第一,第三节内容发展要求的描述略有差异,12版的描述是“能借鉴和运用田纳西河流域整治的经验,对某流域的综合开发和治理提出合理化建议”,而14版的描述改为“结合实例,对某流域的综合开发和治理提出合理化建议”;第二,第六节内容在14版直接归为选学内容,不作考试要求。

第三章的唯一变化在于14版第三节多了一条基本要求“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新时代”。

2.教学要求的变化特点分析

(1)发展要求和基本要求互换,教学难度转换。关于发展要求和基本要求互换主要体现以下三处:①地理Ⅰ第三节将12版的5条基本要求换成14版的发展要求;②地理Ⅰ第二章第一节将12版的发展要求“能绘制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直接变成14版的第四条基本要求;③地理Ⅱ第四章第一节和第四节均把12版的发展要求变成14版的基本要求,第一节发展要求“能结合实例,简要说明某一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改为14版第四条基本要求;第四节发展要求“能够运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点分析、评价实际案例”改为14版第四条基本要求。从上述三处来看,有的内容将12版发展要求转化为14版的基本要求难度增加,有的内容将12版基本要求转化为14版的发展要求难度降低。

(2)新增要求,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侧重应用能力,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新增加的内容更多地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注重学以致用,体现时代性。例如,地理Ⅰ第二章新增加的发展要求“运用天气形势图,分析常见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更加侧重于应用,而地理Ⅲ第三章第一节新增的基本要求“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新时代”,则体现了时代性。

(3)发展要求数量减少,基本要求数量基本持平,基本要求难度略有增加,总体难度下降。

根据上述对三本必修教材的分析,整理出表6,加以论证。

从表6来看,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就发展要求而言,14版地理Ⅰ、地理Ⅱ、地理Ⅲ的发展要求相比于12版均有下降的趋势,而三本必修书本的发展要求的总量由42条减少为34条,有的要求直接删除,有的发展要求则直接放入了基本要求。第二,从基本要求来看,三册必修书本的基本要求从12版132条到14版的127条基本持平,但是由于有些章节直接把12版中的发展要求纳入到14版的基本要求,因此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基本要求(全体学生)的学习难度。然后,从全局来看,由于将12版地球运动的5条基本要求转化为新增加的发展要求,只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把地球运动的一些基本特征为后续的学习打基础、做铺垫即可,整体难度是有所下降的。

五、教学内容的变化

从对教学要求的分析来看,学生的学业负担有所减轻。教学内容的减少是相对而言的,对于全体学生而言,地理学科的学习内容量减少,主要表现在:第一,地理Ⅰ第一章第三节《地球运动》,不作为学考要求,只作为选考加试题范围;第二,地理Ⅲ第二章第六届《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作为选学内容,不作考试要求。新的高考已经正式拉开序幕,对于2017届考生而言,适应新的考试要求是当前的迫切工作。

经过对12版和14班的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对比来看,浙江地理教学要求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对象(学生)数量有所减少;第二,教材基本保持不变,选考地理考试范围新增选修内容,考试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扩大;第三,教学课时总体没有多大变化,但是具体章节有所调整;第四,对全体学生而言,部分章节基本要求提升难度,但总体难度下降,且教学要求更加侧重于应用,需要提升应用能力,关注地理新发展;第五,对全体学生来说,教学内容有所减少。

上一篇:长春版五年级下数学下一篇:组员对组长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