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梦的解析》有感

2024-06-22

读《梦的解析》有感(精选12篇)

1.读《梦的解析》有感 篇一

捧着65位教师诉说教育故事,翻开每一页,淡淡的书香沁人心脾,平时的故事让人感动,跌宕的经历令人难忘。许多的教师朋友或淡或浓地描述着自己的故事,细细品读起来,不禁令人发出感慨:写得多真切而美好啊!字里行间感情细腻新颖,思想独到深刻,表达流畅舒展。那些温暖的文字深刻而独到,细致而朴实无华,每一点感动,每一种情怀都那么真挚。一群平凡而心灵细腻的教育者的经历似乎司空见惯,细细思考,这普通的教育生活却彰显出了那么伟大的意义。《追梦的岁月》是你让我看到一群最幸福人的幸福故事,是你让我与许多故事的读者产生共鸣,是你让我体会到教师这一伟大生命的快乐,不禁让我读出一串串感动,一串串回忆,看到我记忆长河中永远的那抹笑……

带毕业班那年,有一次,我病了,一病就是两个星期。当我拖着疲乏的身体向教室走去却听不到往日的嘈杂声。正纳闷,我刚走到教室门口,美妙的音乐声响起,讲台上一个大花篮,踏上讲台,班长把一叠卡片交给我,瞬间,一股暖流从十指间渗透身体的每个细胞,心中腾涌的血液有些按捺不住,我想说点什么,可是我的嗓子却哽咽了。第一次得到这么多学生的关心,我有些受宠若惊,当即就被幸福环绕着,被感动震撼着。此时此刻,所有的疲劳和不适都已远去,看着充满稚气与灵气的一个个脸庞,那份真挚感动了我。我不禁向学生鞠了一躬,没想到所有学生不约而同地站起来,深深地向我回了一躬,大声说:“老师,您辛苦了。祝您早日康复。”看到这一幕的人我相信你都会被感动,我也不例外。我本因病未痊愈的那苍白的脸顿时被这幸福的潮水涨得通红,教室里悄然无声,我看着我的这群学生们,他们象露珠一样纯洁,象鲜花一样芬芳,感动的泪花已经湿润了我的眼眶,幸福的花儿在我心中开放,暖暖的。这一切的一切至今还记忆犹新。作为老师,我们启迪了他们,同时我们难道没被这些可爱的精灵所启迪吗?学生们对爱的理解教育了我,难道我们不应该选择微笑吗?我深刻记得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成功的教育方法,不在于有多少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而在于有多少学生学会爱与创造。看这班长递给我的一张张卡片,有一张这样写这:老师,我们每次都喜欢看到你开心的笑脸。我又一次笑了,微笑面对每一天是学生给我最大的教育。

读到《谢谢你,小鲇鱼》时,我禁不住想起上次的家访。我刚进学生家门,小乐乐就有些羞涩地叫老师好。坐下来片刻,他兴奋地拉着我的手,带我进他的房间,向我摆弄他的每一个宝贝玩具,渐渐他对我十分亲近。他的小手一直拉着我的大手不肯放,他手舞足蹈地一一向我介绍他家的每一个房间。调皮的他此刻宛如一个小大人,我发自内心地笑了。等他妈妈回来,和家长沟通了一番,我欲走之时,小乐乐喊着要送我。他凑到我耳边小声说:“老师,谢谢你来看我,我妈妈好高兴呢。以后我都会把字写好的。”我会心地笑了。等我走出百米,一个稚嫩的声音传入我耳际:“老师,我今天看到你一直微笑着,我可喜欢了。以后您上课的时候也笑笑好吗?老师再见!”这一声声呼唤,让我止不住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书中有言:老师的微笑就象一缕阳光,驱散孩子心头阴霾。在回家的路上,清新如流的空气洗涤着我的大脑。想起孩子们的一张张卡片,小乐乐的言语,我向我有什么理由不微笑面对我的这群宝贝呢?读了《追梦的岁月》,让我体会更深。老师们,微笑吧,微笑可以使一朵花绽放,可以使一片叶长出,微笑吧,微笑可以让心情舒畅,可以更好地与学生沟通。

听完这65位教师的诉说,让我对“我的追梦岁月梦”更加充满信心。我会好好感悟,好好学习,并及时把他们付之实践。微笑面对每一天,我相信我的教育路上定会有意想不到的好景致!

2.读《梦的解析》有感 篇二

《观书有感》初一读来, 诗人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清新淡雅的风景画:半亩方塘, 一泓池水, 水光清澄, 波平如镜, 没有一丝涟漪;红日、白云倒映其中, 美不胜收, 天上云卷云舒, 日升月落。一位诗人在方塘边静坐深思:方塘的水为何长年这么清, 这么深?也许此时诗人在方塘边小径上徘徊, 当他看到方塘的水的源头处有一条小溪, 顺着小溪, 眼光再沿小溪上溯, 发现远远的溪流也许来自一座山, 也许来自一道瀑布, 站在方塘边也许还能听到瀑布的一点响声。此时作者也许心中有一个惊喜:方塘之水之所以这么清, 这么深, 原来是有源头活水来啊!

但令我们惊奇的是:这一美景竟然和读书的感受极其自然的结合在一起。塘边的朱熹, 捋着长髯, 手中拿着一本书, 忽有所悟:一页书, 一卷书, 不就是半亩方塘吗?打开书本, 面对的就像半亩方塘;阅读书的内容, 简直就是池中的天光云影。那么, 读书为何有如此美妙的享受呢?荀子《劝学》上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一个人时常的不读书就会言之无味, 面目可憎;一个人时常的读书, 就会与古今哲人交流, 人生的境界, 自身的觉悟就会日有所进。书上的知识就是源头活水, 滋润着自己干涸的心田, 使自己的内心就像半亩方塘一样澄澈清明。会心的朱子顿悟后挥毫写下了这首小诗。老实说读这首诗, 使我想到了释迦牟尼菩提树下悟道的情形, 而这首诗就是朱子的读书悟道。是因为有长期读书积累的丰富知识。举例说吧:红学家们读《红楼梦》, 那是一种享受, 因为他们拥有广博的知识, 如果让一个小学生来读, 恐怕就会是另一番情景了。

今天我读这首诗, 一方面使我领略了朱子的读书之乐, 读书境界:书光悦人性, 理趣空人心;一方面使我仿佛置身于青岛崂山龙潭的潭边, 潭水清而深。上有龙潭瀑布的水长年注入, 下有龙潭水库大坝的阻拦, 不过不是完全的阻拦, 而是多余的水可从大坝上流过。这样进出收支平衡, 潭中的水四季总量不变, 可谓流水不腐, 否则光有源头的水进, 没有水出, 最终就会像“死海”一样没有生机。一个人光读书, 不进行知识的思考梳理, 不断的扬弃一些浅见陋识, 就会成为一个书橱式的书呆子, 只有多读多思, 继承一些, 扬弃一些, 方能步入读书的圣境, 成为一个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人。当年的朱子也许就是这样的一位书海中的弄潮儿, 令我们后人仰视。

3.读“书法”杂志有感 篇三

倘若领导同志或所谓名人的字,写得的确卓越,够得上法书,我不但不反对这么办,而且双手拥护这么办。但恕我率直,有的写得却实在并不出众,甚至是毫无足观,而刊物却偏要借重,这就很值得商榷了。因为你办的是“书法”杂志,而不是任何其他别的什么东西。我相信,有些领导同志由于工作关系是题过一些字,但却未必就自视为书法家。他们未必就那么不谦虚。我们也不要迷信名人都能写得一手好字,他们可以因其那些方面的成就而有“名”,却未必然在这些方面有其“实”。在“彼”为权威,在“此”就可能并不出众。这就象鲁迅说的,决不要相信,无论什么人一到某种地位,就都能成为“通人”。孔子不是还要以七岁的项橐为师吗?就是因为孔老夫子这位大圣人、大权威,不得不在小孩子项橐的智慧面前甘拜下风。当然,编者难免有其苦衷在,不能完全责备他们。因为如果他们真正敢于有点标新立异,独辟蹊径,而并不这么办,那么被人扣上“脱离政治”、“不为社会主义服务”之类的帽子,还是很不好受的。这曾经是风气使然。但时至今日,还很浓厚地存在这么一种风气,就未免令人有点不解了。

我不懂外国文,不知道外国的书籍或杂志是否也都这么办。那么我就查一查中国的古书吧。手头正好有一部《全唐诗》,这就只好请教它了。也是打开一看,果然首先映入眼中的正是太宗、高宗以及历代后妃之作,然后才是各家诗人之作,包括我们的伟大诗人李、杜在内。我这才有点“解”了。虽然不是“于今尤烈”,却的确也是“古已有之”。我们不免也承接了这么一点“流风余韵”。《全唐诗》是通政使曹寅奉命主持编辑的,这么做可以理解。可是,难道我们今人不应该比他“解放”一点吗?

4.读《梦的解析》有感 篇四

读《红珏人》有感

转眼间,与红珏的美丽约会暂时告一段落了。从最初的陌生到现在的热爱,我倾注了太多的情感,最终的结果似乎不那么重要了。每次点开红珏的网页,我都会被那个帷幕后的芭蕾女孩深深吸引,我不就是那个小女孩吗?红珏唤起了我心中深藏的梦,从未想过有一天,我会离那个美丽的梦那么近那么近,仿佛触手可及。一群美丽的人,做一份美丽的事业。起初我不懂,究竟是怎样美丽的人?做着怎样美丽的梦?翻开了精致古朴的《红珏人》,我才懂得,这个梦,关于奋斗、关于快乐、关于慈善......奋斗的梦

选择了红珏,就注定你告别了安逸的生活,选择了一条奋斗的路程。每天在店里站6、7个小时,面对形形色色的顾客,时时刻刻顶着业绩的压力......但红珏人没有退缩,而是昂首挺胸为梦奋斗。这奋斗的旅程带有一份责任,因为他们不仅是为自己在奋斗实现自己的梦想;也是成就公司的梦想,打造世界知名的中国奢侈品公司;更是完成民族的梦想,为中国的和平崛起贡献出一份力量。

红珏人仿佛永远都不满足,一次次创新历史新高后又会立下再一个豪言壮语。过程是艰辛的,但又是充满激情力量的。在《以魄力来创造奇迹》中陈莹讲述了她突破任务后全店姐妹抱在一起欢呼雀跃的场景。我仿佛自己是其中的一员,内心早已热血沸腾澎湃不已。她们突破目标后并没有因此懈怠,而是继续突破。不断完成,不断超越,不断超越新的目标——梦想就是在这样的循环中实现。

红珏人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重复做,把优势发挥到了极致。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一个人奋斗会孤单,但红珏人并不是一个人在奋斗,单纯的为了工作而工作,而是为了一个家在奋斗。每一个红珏人汇聚在一起,拧成一股绳,结成一段梦,正是这样一股力量支持着红珏在奋斗的道路上,克服种种困难,迎接各种挑战,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慈善的梦

有位哲人曾说:“生命是没有意义的,除非有工作;所有的工作都是辛苦的,除非有知识;所有的知识都是空虚的。除非有热情;所有热情都是盲目的,除非有爱。”红珏人正是怀着一颗有爱的、慈善的心在工作。

他们没有沉浸在自己对梦想的追逐中,而总是留意身边的人,读后感《追梦的芭蕾女孩-读《红珏人》有感》。他们将目光投向社会,帮助那些贫困的学子,将爱心传到连梦想都是一个奢侈的地方。这是爱的传递,为那些没有能力做梦的人种植梦想,给予他们实现梦想的动力。红珏人每月主动去捐助,去爱。幸福不是索取,而是不断的给予。这善意的举动使红珏人心中充满了爱,身上多了一份责任。

红珏人将目光投向顾客。每一天,他们都是怀中一颗真诚的心、友善的心、感恩的心在工作。他们是美的创造者、传播者,他们对工作的激情同样也感染着顾客。在《每一次邂逅都值得礼遇》中,姜丽伟讲到每一双脚都值得尊重。红珏人尊重每一位顾客,因为每一次邂逅都是缘,每位顾客可能都在为品牌发展提供着能量。红珏人正是用这样感恩的心对待每一位顾客,用心去帮助他们挑选最合适的服装。而顾客也是把他们当做朋友一样对待。在新店开业时送上最真诚的祝福,不顾其他店有打折而在店里买只为一句“因为我们是朋友”。人际交往都是双方的,红珏人的真诚友善换回来的是顾客的信任,友谊。

红珏人也将目光投向同事。业绩下落时的鼓励,生活中的关心......这里没有竞争攀比,而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更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大家互相搀扶着,努力向前,攻克一个又一个的难关。

快乐的梦

没有奋斗,生活就没有了充实,没有了用累与汗浇灌出来的成就感,没有了才智迸发的快乐。没有慈善,生活就失去了色彩,爱便失去了传递,快乐也会无影无踪。而没有了前两者,快乐也就不存在了。而翻开《红珏人》任意一篇文章,我所感受到的无不是快乐的,因为他们在奋斗,他们在做慈善,他们热爱这份美丽的事业。红珏人是美的传播者,帮助他人变美丽变自信,自己怎么会不快乐呢。

5.读《梦的解析》 篇五

第一次听说《梦的解析》这本书是在心理学课堂,而作者佛洛伊德为人类潜意识的学说奠定了稳固的基础,也建立了人类认识自己的新里程碑,但并未心动。后来又听一位朋友推荐,便打算看一下,最后才发现:作为一本一百多年前的这本与心理学相关的书能够广泛流传至今,确实有其独特之处。

全书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晦涩难懂的语言,但它仍像一块磁石般深深地吸引着我,告诉我关于“梦”的来龙去脉。佛洛伊德认为梦是愿望的满足,其动机在于某种愿望。我们常用的解梦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符号性的解梦”,即将整个梦作为整体来看,尝试以另一内容来取代; 一是“密码法”,即视梦为一种密码,其中每一个符号,均可按密码册一般,用另一个已具有意义的内容,一个个予以解释。而弗洛伊德更倾向于密码法,他自己又称之为“精神分析法”,并指出这种方法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梦者本身能否将所有涌上心头的感受完全说出,而不因为自己觉得那是不重要、毫不相干甚至愚蠢的而不说出来,他必须对自己各种意念保持绝对公平,毫无偏倚。梦为了躲避“审查制度”而常常需要进行伪装。

原理部分大致如此,而每个原理都有相应的与梦相关的材料进行论证,所以显得通俗易懂。而这些材料又为我解答了从小到大,做许多梦的真正原因。例如口渴“喝水的梦”,早晨贪睡时“醒来的梦”,“考试的梦”和“亲友死亡的梦”等。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有一天晚上我竟也做了一个梦,我便试着用书中的理论进行了解析。梦的内容是:

图书馆开门了,里面闹哄哄的,有很多人。我慢悠悠地踱到一个书架旁,发现我要借的那本《梦的解析》却不见了。我非常失望,才想起那本书馆藏复本只有两本,于是埋怨自己动作没快点。正准备离开时,我惊奇地发现借那两本书的人竟是我所熟识的甲某和乙某。我兴奋起来,一再对乙某说让她看完了再借给我看。最后我们相约一同回寝室。借阅室旁有一个厕所,我进去了。没想到一个我平常不太熟识的丙某竟也要进去。我万分尴尬,却无计可施。在那紧急关头,乙某说了一句‘里面有人’,才制止了他,转危为安。

解析:1 图书馆开门,闹哄哄挤了很多人,且在借阅室里。

每天早晨图书馆开门,一楼的自习室总是闹哄哄的,大家都忙着抢位置,而我由于跑得太慢总是“望位兴叹”,因此好久都不曾去那里自习,但总是心向往之。看来我是把自习室开门的情形弄错为借阅室开门。

解析:2 我要借的《梦的解析》被甲某和乙某借走了。

虽然甲某已经离校毕业,但她曾确实向我推荐过这本书。而乙某推荐我看的是《国富论》,可能在梦中我把这两本书混为一谈了吧。且这次五一回家,我是和乙某一起去的火车站,做梦的前一天,我还到她们寝室去玩了。

解析:3 令我尴尬,却不能回避的事。

丙某是我上教育学课时认识的,但并不怎么喜欢他。感觉他太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了,说话长篇大论,唧唧喳喳。而那尴尬的场景却是我做梦前一天看《梦的解析》中的内容,称为“尴尬的梦”。我想造成丙某出现在我梦中的可能也是梦的伪装吧,希望能够通过梦的“审查制度”。

经过这样层层剥析,我对这个梦有了一个大致的解析与了解,而且正好符合一些解梦的原则。但我却百思不得其解我做这个梦的目的。而佛洛伊德却强调梦

是愿望的满足。“那我做这个梦是为了表达什么愿望呢?”我不放过任何一个涌上我心头的感受,反复回忆分解。突然,我想到一个很模糊且稍纵即逝的念头。在梦中,我是特别想借那本书,但我好像是 不是想借来立刻读,而是先借了过段时间再来读的。我又想起,做梦前一天看这本书到最后有一点点烦,因为佛洛伊德总是把很多事情都和“性”扯上关系,这是我不喜欢并且不能容忍的。

最后我豁然开朗,我想我做梦的目的应该是想推翻佛洛伊德的观点,隐隐不打算看这本书吧。而在现实中,我是铁定主意要把它看完的啊。

虽然景仰归景仰,但这本书中的案例即梦的主要来源多为接受他心理治疗的患者的梦,让我多少有点不太赞同。而正如我在梦中所想,弗洛伊德把大多数事情都和“性”扯上关系,这是我非常不能容忍的,所以他的观点仍只能算是解梦的一个流派吧。

6.读《曹操》有感 篇六

在我们的学习中,许多课文令我们感动。读了《珍珠鸟》,我们为人与鸟之间相互信赖的真情感动;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们为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而流泪……请从自己受感动的文章中选一篇,把感动写下来。

(西师五下“积累与运用七”)

今天,读了《曹操》这本书后,我对曹操有了新的认识。

以往听到别人提起曹操,我就会联想到戏台上那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白脸奸臣。其实,人们只是看到了曹操阴险、狡诈的一面,未看到他治国有方的另一面,曹操其实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

试看,经过多年的战乱,农业生产遭受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中原地区出现了“白骨蔽平原”的悲惨景象。曹操积极推广“屯田”方针。“屯田”方针分为“民屯”与“军屯”两种。“民屯”就是召集百姓,编成组来开荒种地,收获时只交给国家四至五成的粮食;“军屯”就是边防战士守边种地,收获的粮食全部上缴给国家。曹操推行的政策,使中原农业很快得到了恢复。

此外,曹操的知人善用也是一个很突出的优点。他打破了汉末以来官位世袭的传统,重用那些出身低贱却有专长的人。曹操手下的张辽、徐晃虽都出身于寒门,但因都有一技之长,均被提拔为大将,所以当时自愿投奔曹操门下的有很多人,于是形成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良好局面,为曹操日后打天下铺下了坚实的基石。

曹操的军事才能更是突出。在战争中他常能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变被动为主动,化劣势为优势,创造了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辉煌战役。

通过读《曹操》这本书,不仅让我全面了解了曹操这个著名的历史人物,而且增加了我的历史知识,实在是“不虚此读”呀,希望同学们都来读读。

(指导教师文国锋)

教师一点

7.读《小学科学》有感 篇七

刚翻开这本杂志,我就被它所吸引。这里面有许多有趣的新闻和故事,如《日本沉没》,《斯芬克斯的谜题》,《漂移死亡谷》和《地球降温有奇招》等等。像《日本沉没》这篇文章讲的是日本发生了9级大地震,让人们由此联想到《日本沉没》这部电影,电影中因地震而引起的火山爆发、海啸等恐怖灾难性的场面,让人在感叹大自然的不可战胜的力量的同时,也应深刻反思人类在有意或无意中对大自然的破坏。而地震的深刻影响,以前我并不了解,但从《小学科学》中,我慢慢地理解了大自然的力量,知道了地震会使地球每天的自转时间减少,就如这次日本大地震使地球的自转时间减少了1.6微秒(1微秒=1/1000000秒)。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的危害。大家想想,大自然这么多的灾害与我们人类到底有多大的关系?《小学科学》告诉了我们,大自然赋予我们有限的资源,不是给我们浪费和破坏的,不善加利用,就会受到惩罚。所以节约资源,热爱环保,从我做起,让我们一起去保护地球妈妈吧!

《小学科学》中有许多道理还需要我去慢慢理解,但我已从中知道了要多多去观察生活中的种种事物,多思考,多接近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大自然中的许多奥秘在等着我们一起去解开呢!

《失去才知珍贵,六处即将消失的美景》

曾经有六处绝色美景放在我们面前,我们却没有好好珍惜。人往往就是这样,越难得到的越想得到,而越容易得到的,却越不知道珍惜。

“水上都市”威尼斯,从地图上看,仿佛就是一颗镶嵌在美妙长靴靴腰上的水晶,在亚得里亚海的波涛中熠熠生辉。

素有“世界动植物王国”之称的亚马逊热带雨林,蕴藏着世界上最丰富、最多样的生物资源。

还有南极和北极!这里曾经是人类无法征服的禁区,它独特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人类!

还有世界上最长的珊瑚礁群大堡礁,岛国马尔代夫等等。由于人类的破坏,气候的变化,以上美景都在逐渐消失。

曾几何时,我们为这个美丽星球的如画诗篇所陶醉:碧绿,是那翻滚的草原;青葱,是那浓郁的森林;绿波,是那荡漾的湖水;高耸,是那险峻的山峰……

可由于过度放牧,碧绿的草原变成了不毛之地;乱砍滥伐,让葱郁的森林只剩下了令人战栗的树墩;污水的过度排放,使本来明澈的小溪令人作呕;过度排放的温室气体,亦使高山雪景不复存在……

不!我们不能这样!让我们种草,阻挡漫袭的风沙;栽树,扼制住酷热夺人的沙漠;净湖,让小溪重焕勃勃生机;减排,让高山雪莲永远盛开。

8.读《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有感 篇八

这本书是我在暑假看过感触最深的一本书,让我队大学的一些看法有了很大的改变。这本书的作者以一名成功的创业者,同时也是一个大学毕业不久的过来人身份,结合自己在求学、求职和创业过程中的经历,跟大学生深入、全面地谈论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考研、留学、求职、创业等方面要注意的问题,观点新颖、全面、深刻、实用......其实现在太多的大学生被一些看似传统却并非传统的观念牢牢地束缚着,走了一段又一段的弯路,绕了一个又一个的圈子。而这本书将我明白怎么主宰自己的大学生活。

这本书共分为自序:其实,我是一个大学生

第一部分【大学不是绩技校

第二部分人生规划;三岔路口的抉择

第三部分;专业无冷热。学校无高低

第四部分‘

四、不可一业不专,不可只专一业

第五部分;不逃课的学生不是好学生

第六部分;勤工俭学的辩证法

第七部分。做事不如做人,人脉决定成败

第八部分;互联网:倚天剑与达摩克利斯之剑

第九部分;花开堪折直须折

第十部分;痛苦的安乐死

作者通过从每个方面举一定的事实例子,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度。

自序-----作者以周星驰的喜剧之王里的一个片段来引入主题,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上面临的现状。让大家通过书中的建议在以后能有底气的说,其实,我是一个大学生。

第一部分,大学不是技校,其实这个部分是给我感触最深的部分,确实,若不是从事那种专业的研究又会有多少人的专业和以后的工作会对口,又会有多少人会在工作十几年后还记得当初在大学里学的课本知识。。书中举了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几个学政治生物的大学生在房地产公司做着有关容积率的工作。但是因为通过大学期间系统的思维训练,已经学会了深入分析问题的方法,当这种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应用在上面这项工作上时自然游刃有余。第二部分;人生规划,三岔路口的抉择。本部分主要讲了仕途—风光无限,如履薄冰。学术---孤独并快乐着。商场—一切皆有可能。作者从三方面给读者分析了利弊。

第三部分,专业无冷热,学校无高低。我觉得里面有一句话讲的很好请记住:你只是你自己!没有哪个用人单位会认为你代表了你的学校或者你的专业。这里面讲了关于冷门专业与热门专业,不管你是学什么的只要你努力就会学到东西。

第四部分—不可一业不专,不可只专一业。在这个部分一个问题贯穿其中那就是社会究竟需要的是专才还是通才。哪个将更受欢迎。作者的主要观点还是术业有专攻,但在这同时掌握其他的技术也是需要的,例如,在一个外企公司面试的时候公司面试的时候,两个实力相当的人,但其中有一个人英语过了8级而另一个只是四级而已,那结果可想而知。我们应该让专业之外的一门专长成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第五部分则是指出了,与其在一些无用的课程上玩手机睡觉还不如去听一些你感兴趣的课程或者是讲座,同时他还提出了逃课的方法,嘿嘿。。

第六部分指出了现在部分大学生并不是兼职员工而完全沦为了兼职学生,完全分不清学习和兼职孰轻孰重。

第七部分则是讲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做人的问题。现在大学各式各样的人都有其中就不乏那种人脉特别好,能在偌大地一个校园随处可见认识的人,但还有一种极端就是读了四年书连一个班的人都认不全的人。这样的人可以说很大的可能会失败。人际交往的能力是我们

在以后的社会上必不可少的的一项技能,在这方面还有需要注意的就是自身素质的提高,因为人际交往不只是一味的提高交际技巧。

第八九部分则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互联网-一把双刃剑,需要好好使用。而恋爱,则是大学普遍的现象,但有许多人都只是一时热血和寂寞才谈的,这样太不成熟。。

第十部分,痛苦的安乐死,这个标题就有点矛盾,但对于考研确实如此。在当今的大学校园,“考研”可能算得上是最流行的一个词语了。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和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膨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考研的行列,有些人可能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开始便在考虑考研的事情了。各种考研辅导班的广告贴满了大学的每一个角落,一些自称考研猜题大师的所谓著名教授像明星一样四处走穴,并受到了比明星更热烈的追捧。书中指出考研并不是赶集,并不是看他考我也去考。书中指出了是花时间在考研上还是寻求工作经验的这个问题上做出了一系列的讨论,在作者看来还是不建议读研的。当然在我看来这种事还是取决个人的,若一两次就考上了,那还好,若死考都考不上就是在没有必要了。

9.读《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有感 篇九

读大学,这是一个很大范围的话题。作为大一学生,我们应该都已经发现,大学的真实模样和我们曾经脑海里想象的有所出入。但是我们还是不能很好的说出读大学读什么,假期阅读完《大学究竟读什么》一书后,心里颇有感触。下面就让我感触最深的几点谈谈我的感想。

大学不是技校

我们在大学学习的不仅仅是一个专业,更重要的是在其中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系统分析的能力,学会解决问题的处理方式。书中很多地方都强调了要培养思维能力,而不仅仅停留在学识方面。书中有很多例子,如果没有提高到思维能力,只能用“教材或老师没有教过”来回答面试官问道的很多需要开拓思维的问题,无疑只能成为他人口中的笑话,而我们都不愿意成为这样的笑话。那么,读大学中学会灵活的思维方式则是必须的。思维方式也是可以通过很多方法得到锻炼的。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在我们的学习、交流、实践等的过程中就能有所提高。除此之外,还应该培养自己观察力,洞察力。

当然,书中有一句话我倒不是很认同。一个经过独立思考而坚持错误观点的人比一个不假思索而接受正确观点的人更值得肯定,因为前者的人格才是独立的,独立的人格理应比一切都更重要。我不完全这样认为,如果一个人独立思考过却坚持错误观点,最终是害己甚至害人,没有人敢保证能够让他的独立思考而坚持的观点会一直正确,但是相比下,起码不假思索的人,坚持的是正确的,只要是正确的我们为什么不去相信不去坚持,而非要搞得与众不同。正如一个有德的蠢人和一个无德的聪明人,有德的蠢人即使笨但他做的是有德的事,而无德的聪明人只会在做坏事的时候做的更加不露声色,把是做的更坏。所以人格独立是要有前提的,不能一概而论认为人格独立比一切都重要。我们固然是要学会人格独立,但是要适度,太过于独立了,恐怕只会脱离群体,成为与别人隔层纸的另类。

这样说来就提到书中所说的人际关系问题,也是后面的人脉问题。天资好不如学问好,学问好不如做事好,做事好不如做人好。做人一方面是指内在的人格和人品,另一方面指的就是如何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也就

是人际交往的能力。每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他从一个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每个人都在走向越来越复杂的人际关系。所以我们不应该成为太过另类的人,我们更应该成为合群的人。回想起以前高中政治课本里谈到的联系的问题。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独自一人是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的。光从我们单纯的交往来看,只要你是用心在于他人交往,别人也是如此待你的,当然前提是你没有做什么对不起别人的事。不过方式也很重要,要多换位思考。每个人总是会存在缺点的,等我们试着去熟悉的他的时候我们也许就会发现他也是一个你值得交的朋友。待我们逐渐长大,出来工作,便会有作者提到的人脉。书中说人脉需要经营,更需要懂得利用。这听起来有点奇怪,就像不是那么纯的友谊了,更像是一种交易。但是这样的交易以后处处可见,一个人的事业很多就是需要这些人脉。不过这也不是什么坏事,要是双方确实对对方有所帮助,那叫合作、互助,那是双赢,在此过程中你一样是可以用真心去交朋友的。那么要使自己的朋友多,人脉广,必是少不了自身的实力了。这又回归到我们必须好好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让自己实力增强,成为一个别人需要的人。很多时候你会觉得,被需要也是一种幸福。

作为一个全职学生,好好学习就是我们的工作。不论是学知识还是学思维方式,都是要认真学的。那么学习很重要的就是制定合理的学习安排,合理分配时间,恰当处理好学习和生活的事。大学自理很重要,如果没有合理的时间分配,大学生活会很混乱,学习也就不可能学好。我们学习是为了将来就业,大学是就业的准备教育,大学生一毕业绝大多数人都将走向工作岗位。我们应该为几年后的就业做好知识、能力、素质等全方位的准备,珍惜大学时光抓好学业,为未来的就业、创业、成功立业开山铺路。古人云,天道酬勤。天道未必酬一切勤,努力不一定有结果,但只有努力才可能有结果。哪怕你的专业热得发红红得发紫紫得发黑,你也只有经过不懈的努力以后才能取得成功。那么其实成功与否就和专业只有很微弱的联系了,不管你的专业是什么,只要你愿意为此付出,有足够的胆识和努力,有自己的人生规划,你也一样可以很出色。当然,我们学习过程中还应该拓展自己的才能,人真的不能专攻一术的。专业外的特长,提升自己的同时也是增加了我们手中的筹码。这是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也是让自己变得更出色。

既然是读大学,那么学习到的东西很多都是从课堂上得来的,这就涉及到逃课问题。作者认为君子有所逃,有所不逃,而我是比较赞同不逃课的,因为即使老师有优劣之分,但是并不一定要用逃课来解决问题,或许你前几节课听过后觉得这个老师的课堂内容没有值得你学习的东西,然后你就选择了逃这门课,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他总是有那么一点是值得学习的,或许就在你逃掉的课上出现,这样不就让自己学少的一点东西么?要提升自己的方式还能是在一个平庸的老师身上不受平庸思想侵蚀,并能从中学习到不一样的精华。或许你也可以选择在这课上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该听的就认真听,自己认为掌握了的,你便可以做自己的事。这样既不浪费自己的时间,又能学到自己想学的东西。大学四年没有安心在图书馆好好看过几本书,那就绝对没有真正意义上读过大学。

其实很多人去图书馆都不是为了去那里看书,而是去那里静心写作业复习功课而已,我自己就是这样。因为自制力不强,所以必须有强烈的外在氛围使我潜心学习。但是说真的,图书馆的真正价值在于其藏书,偌大的图书馆总是有许多值得我们潜心阅读细细咀嚼回味的书本,只是我们都还没认真去寻找这些书。大学四年,能安心在图书馆好好看看几本书,不仅有助于我们拓展知识充实生活,更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向前走,这或许会使我们受益一生。而且找到几本我们喜欢看的书,对自己有益的书,用心去看,这是一种享受,享受着每一句话在心底留下的芬芳,享受着阳光下纸张一页一页从指尖翻过的宁静。

回到全职学生这一说法,既然是全职学生,主业当然就是学习啊。兼职的话我想一两分兼职不影响到学习的话也是没问题的。作为大学生,很多人这四年就是最后的学生阶段了,这还是属于汲取知识能量的阶段,而出来工作了更多就是运用知识释放能量的时候。那既然我们还在汲取阶段,我们就应该充分汲取能量。如果大学四年不是最后的学生阶段,那么便是成为研究生。虽然我是觉得作者更偏向于不考研,不过我还是觉得那些被考研害的好惨的人是少数的,大多数人还是可以理智的对是否考研做出自己的选择的。所以关于考研也是因人而异的,有父母老师朋友的建议,也是能更合理的选择。

最后要谈的就是爱情。虽然我也觉得大学这么美好的时光,前面读书的12年都是不允许谈恋爱的,到了大学总是该享受一下爱情的滋味。但是,感情这种事情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果刻意去追求爱情,丢的很可能就是我们的学业甚至更

多。书中有句话说得好,四年大学生活并不会因为没有恋爱而留下遗憾,反而可能会因为恋爱过而留下悔恨。当幸福的爱情被摔得支离破碎时,你或许会发现自己只不过是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一个错误的人一起犯了个美丽的错误。千万不要为了恋爱而恋爱,盲目的恋爱后果自负,甚至要负一辈子。这样的爱情要不得要不得。

此时,我对自己过去的大学第一个学期做了个总结。

学习方面,感觉自己成绩不够理想,很多是因为自己的学习时间安排的不都合理,学习的效率不够高,读和听的时间还是少了点。好的呢是我觉得自己经过期末的努力有了一点进步,这说明平时的积累很重要,既然后期的努力也可以有进步,那平时的学习高效就更佳了。而且,在不停的接触英语的过程中,增加了一些对英语的喜好。我觉得为了更好的提高成绩,应该制定详细的计划,充分利用时间。生活方面,已经基本适应了大学的生活规律了,和同学也相处的融洽。适当参加了一些课外活动充实了生活。不足之处就是觉得自己动作不够迅速,做事不够利索,这也是挺影响学习的。

10.读“卷首语”有感 篇十

这篇文章虽然不长,但是多处引经据典,并总结古今中外读有益之书的成功经验,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做人成功的大道理,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说到了人们的心坎上,让人产生了共鸣。

曾在省委党校工作了20多年的我,与很多同志一样,也养成了读书的习惯。退休18年来,仍然一如既往,手不释卷。除订阅报刊外,我还购买了近百本中草药、卫生、保健方面的书籍。无论在家还是在院里,或是到公园,我都要带上一本书,认真阅读。长期坚持下来,我增长了不少防病治病的保健知识。此外,我还继续坚持写作,把自己运用所学到的医疗保健知识的成功经验写出来,与中老年朋友们分享。迄今为止,我已在全国多家报刊发表文章50多篇。其中有些文章還被选编入文集正式出版,据知更有许多被读者剪辑收藏。我还多次收到热心读者的感谢电话和信件。每当此时,我就感到十分欣慰,觉得退休后又找回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毛泽东同志这个著名论断,永远是我们的座右铭。愿朋友们“常读有益之书”。

作者: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原组教处处长

11.读《昆虫记》有感 篇十一

一、法布尔与《昆虫记》

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 (Jean-HenriCasimirFabre, 1823-1915) 出生在法国南部圣莱昂地区的一个农民家庭。因家庭贫困, 法布尔四岁时被父母寄养在邻近的祖父母家中。乡间的牛羊、禽类, 以及花鸟虫草成为了法布尔童年时期最好的玩伴, 使他对大自然的一切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渴望探索自然界所蕴含的真理。

七岁时, 法布尔重新回到父母身边, 开始接受教育。通过自己的努力, 他考上了沃克吕兹师范学校的公费生, 毕业后, 在一所小学里当教员。任教之余, 他潜心研究昆虫, 根据自己的直接观察, 撰写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由于教师的薪资待遇很低, 法布尔一生都未摆脱经济拮据的困境, 直到五十多岁时, 他才依靠辛苦攒下的稿费, 在普罗旺斯买下一处坐落在荒地上的旧宅。法布尔将这片荒地命名为“阿尔玛斯” (“阿尔玛斯”是音译, 中文又译作“荒石园”, 取其荒芜与一毛不拔之意) , 至此他终于实现了“拥有一片自己的小天地观察昆虫”的愿望。法布尔把“阿尔玛斯”当成自己的家和昆虫实验场, 在那里专心致志地思考、观察、实验和写作。1910年, 当《昆虫记》的第十卷问世时, 他已经是一位耄耋老人。

《昆虫记》的法文题目是《Souvenirsentomologiques》, 直译的话, 可以译为《昆虫学回忆录》。周作人最早把这本书译作《昆虫记》, 而后一直被译界沿用至今。法布尔之前的昆虫学家只做昆虫的搜集与分类工作, 他们手持放大镜, 解剖昆虫尸体, 仔细地查看昆虫的触角、大颚、翅膀和足, 却不思考这些器官在昆虫的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他们对昆虫的判断力、本能和生活习性甚少研究。专家们根据昆虫的外形给其命名, 把身体构造相同的昆虫归入同一种类。法布尔通过细致入微地观察, 发现这种做法并不合理, 因此, 他给《昆虫记》取了一个副标题《Etude surl’instinctetlesmoeurs des insectes》 (《对昆虫本能及习性的研究》) , 并提出要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活生生的昆虫, “研究它们在活着时的活动, 它们的本能和习性, 它们的才能和感情”, 根据昆虫“工人”所从事的职业来给其命名。法布尔的研究以直接观察为依据, 就像他自己说的:“在对某个事物说‘是’以前, 我要观察、触摸, 而且不是一次, 是两三次, 甚至没完没了, 直到我的疑心在如山的铁证下归顺听从为止”。他本着追求真理的科学探索精神来观察昆虫的劳作, 以富有情感的笔调来描写昆虫的生活, 使得《昆虫记》自问世以来就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二、《昆虫记》中的趣事儿

虽然法布尔开始动笔写作《昆虫记》时, 已经年过百半, 但他仍像一个好奇心满溢的孩童一样, 喜欢提出各种各样的疑问, 根据问题进行观察和实验。“我习惯在每个答案后跟着提一个新问题, 直到碰到不可知之墙为止”。兴趣是最好的导师, 正是凭着对昆虫所怀有的浓厚兴趣, 法布尔才把大半辈子的时间与精力都放在了研究昆虫上, 就像他自己所说:“在昆虫学大量的领域内需要天真。没有大量这种资质———在讲求实际者眼中的奇思怪想, 谁还会去关心小小的虫子呢?”。他数十年如一日地手持放大镜, 观察昆虫的出生、蜕变、筑巢、觅食、求偶、繁殖, 以孩童般的视角, 真实而质朴的笔调记录下昆虫的本能和习性, 展现给读者一幅幅栩栩如生, 生趣盎然的画面。在他的笔下, 小小的昆虫们无一不是身怀技艺的行家里手:长腹蜂是挥舞瓦刀的“泥瓦工”, 黑蛛蜂是技艺高超的“制陶工”, 土蜂是下针精确无误的“麻醉师”, 切叶蜂是名副其实的“裁剪工”, 黄斑蜂是技艺惊人的“鞣毡大师”, 而蜾蠃则是“挖掘工”、“采脂工”和“粉刷工”。下面请看“演唱者”蟋蟀放声高歌的场景:

“园子里夜间歌唱的蟋蟀非常多。每一簇开着红花的岩蔷薇都有自己的合唱队员;每一束薰衣草上都有自己的演唱者。那些枝繁叶茂的野草莓树, 那些笃蓐香都变成了一个个合唱团。所有这些小生物在灌木丛间用它们清脆动人的声音互问互答;或者不如说, 每个歌手不管别人唱什么坎蒂列那 (译者注:中世纪时的一种叙事抒情歌曲) , 独自在庆祝自己的欢乐。

在天上, 就在我头顶上, 天鹅星座在银河中划上它那大大的十字架;在下面, 就在我的四周, 蟋蟀的交响乐在抑扬起伏。这歌唱自己欢乐的小不点儿令我忘记了群星璀璨的场面。这些天上的眼睛平静而冷漠地瞧着我们, 我们对于这些星星是一无所知的。”

从上面这段文字可以看出, 《昆虫记》除了是一部严谨的昆虫学作品, 还是一部优美的散文巨著, 它实现了科学与文学的完美结合, 理性思考和感性表述的合二为一。它不像其他科学类作品那般内容晦涩难懂, 用词枯燥无味, 读来反而给人一种妙趣横生, 仿佛与虫儿面对面交流的感觉。纵观洋洋洒洒的十卷本《昆虫记》, 其语言朴素而纯真, 文风流畅优美, 隽永风趣, 深入浅出, 使得这部著作不愧有“昆虫的史诗”之称。

除了将昆虫纤毫毕现的形态特征展现在读者面前, 法布尔对虫儿心理、情感的揣摩与刻画也可谓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他本人也被国际学术界誉为“动物心理学的创导人”。譬如, 毛刺泥蜂在攻击毛虫得手之后, 用跗节跺脚, 梳理翅膀, 不时地把大颚和前额贴在地面上, 用后足将身体撑得高高地, 仿佛要翻筋斗似的。法布尔认为这些动作是毛刺泥蜂表达心中喜悦的一种方式, 就好比当人类沉浸在成功所带来的欢乐中时, 会做出搓手的动作一样。有时候, 法布尔也会从人类的伦理道德视角来解读昆虫的行为, 正是虫儿身上所带有的这种人性化特征才使得该书与众不同, 引人入胜。下面, 我们来看一段关于天牛成虫与幼虫的描写。

“成虫和幼虫的职责完全悖离了常规:幼虫正值身强体壮, 拥有强健的挖掘工具, 承担起繁重的工作;而成虫却享受幸福的时光, 不懂技艺, 不工作, 只是游手好闲。孩子本应躺在他的保护人———母亲怀抱中过天堂般的生活;而这儿的孩子———幼虫, 却成了母亲的保护人。

被法布尔喻为“爬行的小肠”的天牛幼虫只有味觉和触觉这两种非常迟钝的感觉, 但它竟然可以清楚地预知未来。它为成虫挖出一条通往树皮层的通道, 后者只要钻透薄薄的木质层或树皮层就可以获得自由。法布尔用略带人性的笔触来描绘昆虫世界的日常生活, 使得整套丛书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浓浓的人情味, 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 读来令人深受感动。

在《昆虫记》中, 法布尔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昆虫的捕食过程, 在他看来, “捕猎性昆虫传记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介绍昆虫的捕猎方法”。为了弄清楚某种昆虫的捕猎技巧, 他有时会跑到野外环境中去观察, 有时会想尽一切办法捉住需要的昆虫, 再把昆虫放到人为布置的环境中进行实验。他不但亲自出马捕捉昆虫, 而且还从自己微薄的薪水中抽出一部分来召集孩子们帮忙, 有时甚至要向家人求助。当我们读到书中有关捕食性昆虫与猎物搏斗的场景描写时, 就会觉得法布尔的所有努力与付出都是值得的。昆虫仿佛被置于聚光灯下, 交战双方的动作之传神, 场面之生动, 交锋之激烈, 一切都展现得那么淋漓尽致, 且看:

“当敌人靠近时, 它便立起身体, 模仿舞蛛的样子做出防御姿势。滑稽蛛蜂对它的威吓不屑一顾, 在滑稽的外表的掩护下, 它猛地冲向彩带圆网蛛, 动作非常敏捷。它们闪电般交战了一回合, 彩带圆网蛛被打翻仰躺在地。蛛蜂在上, 它与圆网蛛腹贴着腹、头顶着头;它用足控制住彩带圆网蛛的足;用上颚咬住对方的头胸部;它用力蜷起腹部, 向下方伸过去;它拔出螫针;接下来便……”

弱肉强食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 当我们读到此处, 不禁要为法布尔传神的描写而大声喝彩, 透过文字仿佛能看到捕食性昆虫与猎物正在上演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生死大战。然而, 这种战斗场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凶残与血腥, 相反, 更多地显示出生命力的蓬勃。

如果不是法布尔对渺小生命所怀有的尊重与热爱, 不是他的悉心观察和详细描述, 也许虫儿的这些故事还不为人所知呢。法布尔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微观世界的大门, 让我们领略到昆虫那妙不可言的灵性。在阅读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捧着一颗真诚的心来对待每一种昆虫, 他就像是一个为儿孙讲述故事的老人, 把昆虫世界的趣事儿向读者娓娓道来, 令人回味无穷。

摘要:《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撰写的一部关于昆虫本能与习性的著作, 全书充满了各种妙趣横生的昆虫故事。作者以其敏锐的目光来观察昆虫, 以朴实而略带人性的笔触来描写昆虫, 把读者们带进了一个趣味无穷, 五彩缤纷的昆虫世界。

关键词:《昆虫记》,法布尔,昆虫,故事

参考文献

[1]石蔷.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法布尔[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8:43.

[2]法布尔.昆虫记 (卷七) [M].姜洁等译.花城出版社, 2001:165.

[3]法布尔.昆虫记 (卷四) [M].姜洁等译.花城出版社, 2001.

12.读《庄子心得》有感读 篇十二

-----

于丹《庄子心得》体会颇多,最喜欢有两章,“境界有大小”和“顺应与坚持”

。纷繁芜杂得社会,如何去圆融通达的完成我们的人生,如何让我们的人生更好,这其实归

结在了一个人思想境界,目标,和内心坚持外在通达上。量有大小,内外有别,活在当

下,成就人生。境界有大小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也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世间的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时间的小,也同样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因为真正的大小不仅在眼界之中,还在人的心智之中。比如一个太大的葫芦,惠子因为“其坚不能自举”皮太薄不能做容器认为它没用,庄子却说;你怎么就认定它非要剖开当瓢,而不用完整的它

系在身上去遨游江海呢?有人将可以抗冻的家传秘方用于使家人在寒冷的冬天不被冻

伤,而世代漂洗为生;

有人却高价买了此秘方使吴国兵士不被冻伤在向越国发起的水战中大获全胜,而裂地封候身价倍增。所以每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

规地去判断事物地价值,而只有大境界地人,才能看到事物地真正价值。大智慧者,永远不教给我们小技巧,庄子教给我们的是境界和眼光。

庄子

“逍遥游”

里的境界,我们心向往之。但是,这种完整地看待一个事物地眼光,我们真正了然于心

了吗?如果我们有这样的眼光,你也会抓住从你眼前走过的每一个机遇。

今天我们经常提到一个很时髦的词,叫做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竞争力是不可仿效 的,是唯一的。在今天这个时代,没有什么是最好的,只有什么是唯一的。一个葫芦如 果长得小,可以做瓢,一个树长得小,可以做桌子椅子,他们都是有用的。一个葫芦长

到最大,不必破开,可以吧它当游泳圈一样浮于江海,它还是有用的。

一棵树长到最大,可以为人避风避雨,它是有用的。

一个人,永远不要去羡慕他人。你质询自己的心,问一句:我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

什么?我究竟有哪一点是不可替代的呢?在金正昆教授的培训课中听到一句话,发展自

己才是硬道理!面对纷繁芜杂的环境和世界,有顺境有逆境,面对这些,我们首先应该

想如何发展自己?有了更广阔的眼界,才能有大的境界,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从而进

一步发展和提高自己。

坚持与顺应

庄子在他的书里面提出一种人生的价值观。

《知北游》篇中说:

“仲尼曰:古之人外

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

”。

“外化而内不化”,字面上的意思是说,外表随物

变化,而内心有所坚持,凝静不变。

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需要顺应规则,遵从法度,与人交往,这一切都是我们可以

叫做外化的东西。一个人在表面上可以非常随和,一切可以放下来,与人融通,这就是

一种化境。但是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他自己,有他独特的价值观,有他独特的风格,有一

个人内心的秉持,就在于他的内心真正有他的

“不化”。

外在的大千世界每天都在变化,每天都有新的情况,新的规则,对于每个人来说,是新的尺度和坐标,我们是要墨守成

规呢还是与时俱进的调整自己呢?这和做企业一样,一个企业的理念是什么?经营者的

目标是什么?这些都是有所坚持的,而坚持理念,实现这目标的同时,也会考虑市场的

需求,生存的需要,不断创新改进调整,这些调整同样是为了达成所秉持的理念和坚持的目标。

芸芸众生,大千世界,有太多太多的不得已,不是我们能够左右的。人人会在这个

世界上遭遇危险,面临困境,会在一些突然而来的变故中从遭遇内心的挑战,如何去做

到处变不惊?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太容易受外在言论的干扰,这样一个物质丰富的世界,只要有几个人跟你说话,三人而成虎,就能够影响人的想法,如果再加上七八个人一起

鼓噪,那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就是很容易的了。

一个人的朋友和他打赌,说:你今天在你的屋里挂一只空鸟笼子,挂一些天后,你

非养鸟不可。他说:不可能。挂鸟笼子和养鸟,是两回事。于是他们打了这个赌,他真

在屋里挂了个鸟笼子。

第一天,有人来,见了空鸟笼子,问起,这人跟人解释。

第二天,又有人来,问起鸟笼里的鸟之去向。

此以后,不断的有人来,有以为鸟死了来安慰他的,有送养鸟书的,后来居然有人捧着鸟来了,让他不堪其扰。没到一星期,他说,算了,我还是养只鸟吧。

这就像是我们的生活,曾经,我们心里有很多坚持,但是日常生活总在考验着我们,外部世界总是在试图改变我们,这和空鸟笼养上鸟是一个道理。

有人在上班的第一天开

始,决定不乘电梯,走楼梯,锻炼身体锻炼意志。可不断有人碰见便问:今天怎么了?

怎么走楼梯啊?迟到了吧?没坐到电梯?于是终于有一天,这个也许就想: 要不今天坐

电梯吧?我们为什么会改变一种习惯呢?因为我们

"

内不化”的力量太弱了。

顺应外界,与外界相处要通达,而内心又要有所坚持,这样才能在复杂社会中不迷

失自己。

道家提倡,活在当下。也就是说,尽可能的做好现在的事情,把每一个当下活得更

上一篇:高一语文知识点:现当代写人记事散文下一篇:动画表演的人体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