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民素质教育教学

2024-08-14

新市民素质教育教学(共8篇)

1.新市民素质教育教学 篇一

经发区十佳新市民事迹材料

——江苏XXX纺织有限公司

XXX,19XX年XX月出生,江苏XXX,19XX年在XX有限公司割绒车间工作。20XX年进入 “XX公司”就是现在的江苏XX纺织有限公司工作至今。XX同志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吃苦耐劳、刻苦钻研、勤恳务实、锐意进取、不断超越自我的工作作风。他怀着爱岗敬业的主人翁意识,勇敢拼搏、无私奉献,为企业的发展和腾飞倾注了满腔的热忱、无数的心血。在自身努力和公司的栽培下,他从一名最基层的割绒车间机修工成长为割绒车间车间主任。

割绒车间在我们公司属于最后的一个生产车间了,布由织造车间生产出来后,经过修织工序后,检验合格就进入割绒车间了。在这个车间也有很多道的工序,前道的很多疵点下来,将造成后道的工作负担,也影响产品的质量。因此,前道工序尤为重要。割绒车间有灯光检验,检验完成后将对布面进行蒸汽烘、刷,进而进入开毛工序。布面有问题,将在这道工序上“完美”体现,大小不一的洞跳跃在布面上,非常的耀眼,虽然后道工序能做相关修补工作,但仍掩饰不了。因此,要确保产品不出现质量问题,管理必须认真细致,靠上去抓。身为割绒车间的管理者,XXX深知自己的重任,时刻严把质量关。“作为一名生产管理者,确保生产计划顺利完成,确保产品质量,是我最基本的工作职责。”XXX的一番话语道出了他对工作的热爱和执着。他把全身心扑在了工作上,清晨,当星星还在天上眨着眼睛,他已来到了车间;晚上,当路灯照亮漆黑的夜晚,他才拖着疲惫的身躯从走出车间,回到工厂宿舍。每天一进入车间,他就立即严格检查每一道工序的生产情况,一旦发现不合格的产品、半成品,他会仔细询问职工工作状况并从中发现问题所在,及时、迅速地配合相关部门予以解决、纠正。

把产品质量提上去,在于车间每一个操作者对质量的高度重视,全员树立强烈的质量意识。他最了解一线员工的思想动态,也最清楚如何去有效加强各关键工序点的质量控制,合理激励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他在车间开展全员管理活动,发动大家积极参与。他制定了质量学习制度,分批分期开展质量培训,每月把质量意识灌输到每一名工人心中。首先,从割绒验坯工开始,他们是车间首道工序的检验者,他们的工作将对产品的质量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XXX经常给他们灌输质量意识,提高他们的质量责任感。其次,是挡车工,他们在工作中遇到了各种问题,必须及时的和机修工讨论,看是否能够通过修车来解决某些疵点问题,有时也要结合修针工一起研究探讨。所以他鼓励挡车工有问题及时汇报,如果机修工个人解决不了,那就大家一起来研究探讨,集思广益,拿出可行的解决办法。最后,不忽视对车间工人的培训,根据工艺特点、每阶段的任务要求,分批分期地举办质量培训班,利用业余时间,请公司质量部和生产部领导讲授质量管理知识和生产管理知识,提高全员管理意识。所以他抓管理工作时,总能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始终紧抓产品质量不放松,使得公司产品品质得到稳步提升

XXX以他的敬业之心为索易特的快速发展献出了自己的力量。多年来,他密切配合公司领导的工作,保质保量的完成了公司下达的生产任务,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他会有更大的进步。

2.新市民素质教育教学 篇二

关键词:“学习型”社区,“新市民”文化素质,阅读习惯

目前,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草案) 》提出, “十二五”期间, 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率从47.5%提高到51.5%, 完善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1]城镇化是中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迅速实施, 越来越多的农村转为城市社区, 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成为城市中的“新市民”。现代化和谐社区是管理有序、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服务完善、文明祥和、居民自治的社区。因此, 建设现代化和谐社区, 除要求社区硬环境建设达标, 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软环境”也必须达标。无疑, 构建“学习型”社区、提高“新市民”的文化素质是软环境达标的基石, 是建设和谐社区的重要保障。

从调查结果来看, 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扶持下, 失去土地的农民搬进了由政府规划的新社区, 成为了“新市民”。他们的户籍发生了改变, 经济上也得到了国家的货币补偿, 再加上有的家庭每月有几百元的社保金, 有的家庭有一间或者多间房子出租, “新市民”大多生活安逸。但物质条件的现代化并没有促进“新市民”跟上现代精神文明的步伐, 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墨守成规、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落后观念等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他们。他们闲时打麻将、生病请大仙, 目光短浅, 没有长远打算, 不愿外出找工作, 整日游手好闲, 四处游荡, 靠每月几百元的社保金度日, 极少关注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问题。

显然, 物质条件现代化的失地农民并没有跟上现代文明的步伐, 失地农民的文化素质状况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不和谐的音符。在城镇化进程中, 失去土地的农民能否成为真正的市民, 取决于这些“新市民”的素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劳动力是生产力的内核, 只有劳动者的素质提高了, 生产力才会有质的飞跃。并且舒尔茨也断言:改善穷人福利的决定性生产要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 决定性要素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加[2]。因此, 在城镇化进程中, 作为主体人素质的提高是一种必需, 是城镇化得以实现的先决条件。在调查中发现, 失地农民在文化层面存在明显的“营养不良”, 成为失地农民实现身份转型的障碍。而现实不允许等待农民具备了市民的素质再走进城市, 唯一的选择是如何提高已经进入城市的“新市民”的文化素质, 使之成为真正的市民。

一、加强心理引导, 破除“新市民”的旧观念、旧思想

失地农民市民化不仅是一种身份转型, 更重要的是从思想到认识的一种再社会化过程, 城镇化千万不能忽略“人的城镇化”, 因为这是城镇化的本质[3]。只有个体—人充分实现城镇化, 才意味着农民向市民转型的完成, 意味着农民市民化过程的完成, 实现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同步进行的良性城镇化发展。

㈠加强对社区各组织干部的心理引导, 提高社区内单位的参与意识调查中发现, 社区干部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的情况。他们普遍表示, 虽然“新市民”文化素质不高, 但是他们的下一代都上学、读书、上网、讲普通话, 等这些小孩儿长大了, 他们的文化素质自然就提高了。可见, 社区干部没有把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建立学习化社会作为管理社区的理念。因此, 加强对社区干部的心理引导, 首先要使他们认识到构建“学习型”社区、提高“新市民”文化素质的重要性。

要想构建“学习型”社区、提高“新市民”的文化素质, 需要社区内所有单位共同参与。一般来说, 在社区建设初期, 居民参与意识较低, 在这种情况下, 更需要通过完善各种组织参与, 提高其参与度, 并带动非组织参与的开展[4]。因此政府应制定关于吸引社会力量、社区单位、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制度。

㈡加强对“新市民”的心理引导, 提高社区“新市民”的参与意识哈佛大学 (Harvard University) 政治学家罗伯特·普特南 (Robert Putnam) 曾表示, 居民的主动参与对解决社区目前面临问题和社区长远发展有重要意义。要实现居民主动参与就必须有真切关怀社区居民的项目, 这是社区居民主动参与社区发展最深厚的基础[4]。调查显示, “新市民”对自己的下一代都寄予了很高的希望, 希望自身文化素质有所提高, 能够辅导孩子。如前期调查所言:“学校要求孩子在家说普通话。可是父母的普通话说得都不太标准, 怕影响孩子说普通话, 担心他在学校挨老师批评、受同学嘲笑”。因此“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提高家教水平”可以作为提高“新市民”参与意识的项目之一。总之摒弃主观臆想, 通过实地调查寻找真切关怀“新市民”的项目是提高“新市民”参与意识的重要工作态度。

二、培养“新市民”养成阅读习惯, 作为提高文化素质的目标

生理学家发现, 人的95%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视觉即通过阅读获取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 阅读习惯对个人成功的影响在各种影响因素中居第一位[5]。而且阅读对文化活动场馆的要求不高, 无论在家里、田间地头, 一个人只要有书、有光线、有意愿就可以进行阅读。“有田不耕仓廪虚, 有书不读子孙愚”, “人不读书, 其犹夜行”, 这些古语告诉我们, 阅读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手段, 是了解世界, 开阔视野的一扇窗户, 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因此, 帮助“新市民”养成阅读习惯, 以期逐步构建“学习型”社区、提高其文化素质, 是一条值得思考的途径。

三、组建并培训一支队伍

通过调查还发现, 我省负责社区居民文化素质的机构还不发达, 看起来像一根树根, 一根主根, 若干枝根。但显然, 目前这个树根的根系还不发达。《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明确指出:“不要把教育的权力交给一个单独的、垂直的、有等级的机构……, 相反, 所有的集体、协会、工联、地方团体、和中介组织都必须共同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应当对热衷于社区工作的社会人员进行培训, 让这支根的根系发达起来, 只有这样, 才能做到枝繁叶茂, 制定的计划才能结出硕果。

因此, 各级政府要成立负责社区居民文化素质的管理机构, 从各辖区民政局的社会事务管理部门、各街道的“社会事务科”、各社区单位等部门抽取部分精干人员 (如:大学生村官等) 组建一支队伍, 对其进行有目的的培训。使这些部门的工作人员首先都认识到养成阅读习惯的重要意义。自身不具备阅读习惯, 自然无法成功帮助“新市民”养成阅读习惯。

四、提供财力物力支持

社区里的各项工作, 包括制定计划能否顺利开展, 与政府的财力物力支持是紧密相关的。以美国为例, 社区志愿者组织活动资金60%来源于政府, 30%来源于服务收费, 另有10%是自筹资金。所以, 提供财力物力的支持, 是所指定计划成功实施的保障。

有研究显示, 看电视是新市民最重要的文化娱乐方式, 又因为“新市民”普遍认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和自己情况差不多的亲戚朋友”。因此, 如果“新市民”在养成阅读习惯的过程中, 出现了一些表现突出的人, 业绩突出的社区, 一定通过媒体进行大力宣传, 以期“新市民”能够学习效仿。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身份成功转型为市民身份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能否让“新市民”成功实现身份转型, 对我国城镇化发展意义重大。如果不提高“新市民”的文化素质, 仅仅考虑提供各类保障解决“新市民”的生存问题, 政府就有如希腊神话里每天向山顶推巨石的西西弗斯, 操心的事没完没了。因为文化素质低的人在有了足够的生活保障之后, 往往会产生新的社会问题。我们不能坐待出现新的社会问题之后再去考虑如何解决。因此, 政府在实施城镇化的过程中, 眼光应放得高远一点。当然, 并非提高了“新市民”的文化素质即万事大吉。人终究是一个精神动物, 其本性是向上、向善的。通过构建“学习型”社区、提高“新市民”的文化素质, 激起作为人的内心的原动力, 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思路。

参考文献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草案) [EB/OL].http://news.cnfol.com/110306/101, 1277, 9441573, 02.shtml.

[2]余永定.西方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

[3]陈传峰.被征地农民的社会心理与市民化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4]叶南客.都市社会的徽观再造[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

3.新市民素质教育教学 篇三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唐山市周边的乡村地带逐渐融入市区范围,成为城市的组成部分,一大批村民“升格”为新市民。新市民群体在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还保留着大量农村习惯。唐山市“村转居”新市民提升文明素质的途径如下:培育“村转居”新市民文明意识;开展新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培训;改善新市民的社区环境;强化监管力度。

关键词:唐山市;新市民;文明素质;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058-0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唐山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水平的提高,市民的整体文明素质有了很大提高。2011年,唐山市获第三批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也成为河北省第一个“全国文明城市”。但随着唐山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到“十二五”末,唐山市将完成2000个行政村新民居建设改造任务,这样,将产生大量“村转居”新市民这一社会群体。这部分新市民群体由于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上保留着大量农村习惯,在群体文明素质与现代城市文明要求方面还存在很多不和谐因素。2016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将在唐山举办,在世界园艺博览会期间,海内外游客不只是对唐山城市面貌及花卉的参观,更是对唐山城市文化和市民素质及其所反映的城市文明程度的深切感受,因此着眼于唐山“村转居”新市民文明素质的提升对文明城市建设以及成功举办园艺博览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唐山“村转居”新市民文明素质现状

近年来,唐山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使得“村转居”新市民的文明素质得到了有效提升,但与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相比仍有许多不相称的地方,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村转居”新市民在对市民文明素质的认知水平上高于实际行为,存在着知行严重脱节的现象。通过对我市“村转居”新市民的调研,对比衡量市民文明素质的四个重要指标:公共场所道德、市民交通行为、人际互助、公共设施维护,我们发现大部分新市民对《唐山市民文明公约》、《唐山市民公共行为规范》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都比较了解,对于一些行为的是非好坏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但是在行为层面上,缺乏遵守文明行为规范的自觉性,很难按照文明规范进行有效实践,存在着严重的知行脱节的现象。

第二,“村转居”新市民在市民意识、公民意识、社会公德意识、责任意识、环保意识、卫生观念、法制观念等方面城市文明意识淡薄。尽管许多农民由农村移居城市,身份已转变成市民,但由于长期的生活习惯,小农经济、小生产者的农民意识在一定程度存在,根本没有有城市意识,思想方式和生活习惯仍然滞留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我们在实地调查中发现,新市民在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过程中,不少新市民随人的迁移把饲养家禽家畜,随意乱丢、乱吐、乱扔垃圾、说话不讲文明,不遵守交通规则和公共秩序,损坏公物,践踏花草苗木等一些不良习惯也带进了城市。一些“村转居”新市民的文明卫生习惯还没有养成,市民意识较为淡薄,现代文明礼仪欠缺。同时不少新市民缺乏社会公共意识,对城市中社会公共设施的保护也缺少必要的关注,自我观念强,这些都体现了新市民缺乏高度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也给管理城市带来了很多麻烦和困难,给城市形象带来不良影响。

第三,唐山市“村转居”新市民整体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较低,精神文化生活贫乏。在唐山市已征地农民中,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0%,偏低的文化素质,一方面限制了新市民的视野,思维观念落后,另一方面对新技能、新生活方式难以学习、难以掌握。他们缺乏就业技能,大多数只能从事简单体力劳动,收入低;相当多的市民“等、靠、要”思想严重,坐吃山空,不思进取;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感到无所适从、难有作为。此外,新市民通过征地补偿,一下“富起来”,由于缺乏相应的理财引导和培训学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酗酒、赌博、享乐之风盛行。

二、唐山市“村转居”新市民文明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

当前唐山市“村转居”新市民不良文明行为存在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村转居”新市民角色模糊。2008年唐山市城市化率达到51%,高于全国的城市化率(46.6%)。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化给新市民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极大改善和身份上的转变,但新市民在观念、行为意识并没有未跟上形势的变化,不少新市民的思想意识仍停留在农民角色上,还没有真正形成把自己培养成具有现代观念市民的意识。

第二,对“村转居”新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失范,新市民主动参与教育活动不够。近年来,唐山市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目标,开展了道德模范宣讲活动、文明礼仪进万家、“文明伴我行”等活动,积极引导市民努力提升自身素质。但这些活动缺乏层次性、针对性和规范性,主要是停留在表面的宣传教育上,而宣传教育的资料大多数只是根据已有的经验教条出发而设计出的抽象教育内容,忽视“村转居”新市民的原有受教育水平和接受能力,缺少针对这部分特殊群体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使得不少新市民对这些文明教育活动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影响了活动的效果。

第三,日常监管力度和惩处力度不够。长期的农村生活习性,使得“村转居”新市民已经对自身的不良行为习惯当成了一种“合理”的生活方式,他们缺少最基本的自律意识,这样就需要更多的他律,特别是社会舆论的监管和惩戒。而现阶段,社会上对于新市民的不文明行为,不少部门和群众普遍存在着“宽容”,缺少最基本的日常监管和必要的舆论监督,加之新闻媒体和行政部门过多地强调正面引导,对不文明的行为曝光不够,个别有不文明行为的新市民对此也就产生了无所谓的态度;加之惩处力度不够,惩戒的目的只是为了解决一时存在的问题。因此,对一些违规行为缺乏威慑作用,致使“村转居”新市民对不文明行为没有强烈的改变意识,行为改变的速度过于缓慢,影响了城市的整体形象。

三、提升“村转居”新市民文明素质的对策

“村转居”新市民文明素质的提升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随着唐山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特别是为成功举办2016年唐山园艺博览会,要针对“村转居”新市民文明素质的现状和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立足现实,采取强化措施,加强“村转居新市民”文明行为规范教育,使新市民文明文明素质不断在创建中提高,在教育中培养,在实践中塑造,在管理中巩固和强化。

1.培育“村转居”新市民文明意识

新市民素质要提高,文明素质要培养,必须从培育其文明意识入手。因失去土地而身份发生转变的新市民要真正成为一名城市市民,还有很多方面亟须改进。就生活习惯来讲,随地吐痰、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乱扔垃圾、热了就脱掉衣服打光膀、衣被乱晒挂、毁绿种菜等不良行为大量存在,在社区中乱摆乱设摊点,露天临时菜场垃圾扔得满地,这些在农村养成的生活习惯根深蒂固,并非一朝一夕能改变,要消除这些现象,就要先转变思想观念,培育新居民的文明意识,才能逐步提高其文明素质。对此,市文明办可以开展“文明劝导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发动退休老干部、老党员、社区干部、热情居民担任“文明劝导员”,充分利用小区板报、宣传栏、橱窗等多渠道宣传文明生活新方式、新理念,并开展“向不文明行为告别”等主题系列文明意识宣传教育活动,敦促市民从一点一滴做起、从细微处做起,改掉陋习,提升素质。

2.开展新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培训

创建新型文明社区,居民是主体,素质是关键,教育培训是前提。对此,要加强阵地建设,建立和完善新社区市民学校、道德讲堂及职工培训中心等教育阵地,针对新社区居民的实际情况,提供公民道德、卫生与习惯的培养、健康与饮食、就业等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项目内容,以居民的文明素质培训为切入点,向新市民宣传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理财消费、低碳健康生活等观念和知识,帮助、引导树立新市民现代文明理念,提高新市民适应城市社区的生活规则。此外,社区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民俗健身等活动,形成寓教于乐的学习局面,让参加培训的新市民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接受公民道德素质的教育和熏陶,把经过教育培养起来的文明意识转化为具体的文明行为。

3.改善新市民的社区环境

良好的社区环境为新市民文明素质提升提供有利的外在条件。“村转居”新市民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城市生活秩序有很大的不同。“村改居”后,新的社区居住环境,会使新市民原有的生活习惯受到很大的约束,但是不少新社区由于缺少必要的监管,硬件和软件设施的建设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因此,市政府要加大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居民社区居住环境状况,改善城镇文明生活秩序,营造卫生、整洁和有序的生活氛围,不断提供丰富、优质的文化产品,使人民群众就近、便利、有选择地享受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创造有效提升新市民文明素质成效的环境条件。

4.完善政策法规,强化监管力度

面对社会对市民文明素质要求的提高,以及唐山园艺博览会即将召开,唐山市“村转居”新市民文明行为的提升已经迫在眉睫,要有效提升新市民文明素质,首先要从市民道德教育入手,加强市民文明素质的自律,更重要的是要完善政策法规,将市民的文明行为规范上升到法律层面,从法的角度上对新市民文明行为形成一定的强制性约束力,为改变新市民文明行为奠定法律基础。其次要加强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政府部门要重视新市民文明行为的管理工作,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让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翻越栏杆、损坏公共设施、乱牵乱挂、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等城市不文明现象都在燕赵都市报、唐山晚报、直播五十分、城市管理曝光台和广场展板上曝光,鼓励市民对不文明行为进行谴责、制止和举报,让其知错而知耻。此外,这样还能使新市民群体在观看曝光行为时与自己的日常行为进行对照,从而改变自身也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使不文明现象逐渐消失。再次,要加大惩处力度。城管、工商等职能部门要制定出严格的管理条例,加大监管处罚的力度,并将处罚措施趋于常态化,形成一种长效机制,进而让文明行为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

参考文献:

[1]张剑英.唐山至2015年2000个行政村建新民居[N].燕赵都市报,2010-12-07.

4.新市民培训计划书范文 篇四

一、指导思想

根据郫县总工会相关文件要求,**镇总工会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主要精神为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为指导方针。增加临聘人员、村四职干部等新市民对文明城市创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新任务深入了解,加快依法治县工作要求的具体实现。更广泛地联合各方面力量,为新市民的工作创造更有利条件,不断扩大新市民培训工作成效和社会影响。

二、培训目标

**镇工会新市民培训工作目标任务是计划完成对220名新市民素质培训,开展“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新市民素质教育培训活动,以广泛开展文明礼仪、健康生活、法律知识、职工维权等方面的培训教育活动,帮助员工适应新环境,达到了解**镇、融入**镇、建设**镇的目的。并相继开展反传销、禁毒、防邪等专项宣传教育,提高新市民抵制各类不良行为的意识和能力。

三、培训内容及形式

针对新市民工作、生活规律和实际需求,以认知水平、学习技能、健康生活方式、情感意志为主要内容。以专家授课为主,《劳动法》、《工会法》和《职业病防治》教材为辅,进行以下相关活动:

1、通过板报、标语、专栏等载体搞好宣传活动;

2、开展“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为主题的征文活动;

3、进行相关领域专家知识讲座,播放教学光盘,并进行座谈讨论活动;

4、组织一次相关培训内容的知识竞赛;

四、培训对象、时间及地点

培训对象:**镇临聘人员、村四职干部、后备干部及农民工 培训时间:待定

5.赣县洋塘新市民公寓销售公告1 篇五

根据赣县人民政府《关于同意赣县洋塘新市民公寓销售办法的批复》(赣政字[2011]260号)文件有关规定。现将赣县洋塘新市民公寓销售公告如下:

一、销售房源

(一)房源位置:赣县洋塘工业小区(茅店茅溪桥旁)

(二)可供房源:176套

二、销售时间

(一)公告时间:2012年10月10日— 10月 17日

(二)报名时间:2012年10月18日—2012年11月8日

(三)审核时间:2012年11月9日—2012年11月14日

(四)公示时间:2012年11月15日—2012年11月22日

(五)摇号时间:2012年11月28日

三、申请条件

(一)基本条件

申购新市民公寓的申请人,应同时具备以下3个条件;

1、赣县非县城常住户口的青年务工人员,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年龄在18周岁以上;

2、申购前在县城内法人企业实际务工时间满3年以上(企业如实出具证明);

3、在赣县县城内无自有住房的(由房产局出具无房证明);

(二)优先供应对象的条件(需符合申请基本条件,且满足以下任意一个条件即可):

1、夫妻双方同时在赣县经济开发区内企业务工的;

2、领取独生子女证的;

3、特殊工种或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技术人员(具有高级以上职称或证书的);

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外聘的高管及技术人员;

5、已签订3年以上(含3年)劳动合同,并在劳动保障部门备案(劳动合同必须在销售办法公告之前备案)。

符合上述申购条件的申请人,一户只能申购一套新市民公寓。

四、提交相关材料

购买新市民公寓的申请人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以下申报材料:

(一)申请人家庭户口簿、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一寸相片2张。已婚的申请人还需要提供结婚证书原件和复印件;

(二)房产局档案室出具的无房证明材料(含申请人夫妻双方和子女的无房证明材料);

(三)申请人与所在企业签订的劳动合同并经劳动保障部门备案的原件和复印件,属在企业务工时间满3年以上条件的,应同时提供近3年来的工资表(加盖公司印章)和证明材料;

(四)优先购买的申请人还需提供相关主管部门颁发的独生子女证、特殊工种或特殊技能的证书、配偶与经济开发区内企业签订的劳动合同原件和复印件。

以上复印件各2份应使用A4纸张复印,且与原件内容相符,申请人所在企业核对后在复印件上签字盖章。涉及的证书原件待牵头单位各自审核确认后退回申请人。

五、申购审核程序

个人申请→报名处领取审批表→县房产局七楼档案室出具无— 2 —

房证明→整理提交相关材料→上交审批表(上交至报名处)→初审→联合审核→公示→组织摇号→发放中号通知单→签定购房合同并付款。

六、销售价格及付款方式

(一)销售价格。按照县物价局核定的价格1350元/平方米出售。

(二)付款方式。在摇号结束10日内(如遇法定节假日,时间顺延)到升盛房地产开发公司售楼部签定购房合同,并缴付总房款的90%,待房屋交付时,剩余10%房款及其相关费用一次性交清。取得购买权的申购人如不按规定的时间缴纳房款的,视为自动放弃。

七、其他说明事项

(一)为保证摇号胜利进行,凡被确定符合申请条件的申请人在摇号前向升盛房地产开发公司交纳2千元预购订金,摇号结束后订金自动转换为购房款,因个人因素不按规定的时间缴纳房款的,视为自动放弃,取消申购资格,预购订金不予返还。

(二)摇号根据申请户型和是否享有优先权进行分组,若申请人大于可供房源时,通过摇号方式确定入围人员名单,再摇房号;若申请人等于或小于可供房源时直接摇出房号。摇号按照优先组、普通组的顺序依次进行。

(三)因柴杂间和车库数量有限,在摇号结束后凭中号通知单到升盛房地产开发公司自行认购。

(四)未在规定报名时间报名,材料提供不全或提供虚假材料不予受理。

6.新市民素质教育教学 篇六

徐鑫森*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350007)

摘要:李克强同志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应有之义和基本之策,是我国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所在。城镇化即人口逐渐转化为的过程。在笔者看来,城镇化实质上是发展壮大“新市民”群体,实现农村人口的市民化。然而,由于制度等因素的制约,新市民群体的发展壮大陷入了困境。因此,必须采取相应对策来促进其更好更快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新市民群体;发展;困境;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建设发展迅速,城镇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增加,城镇用地面积扩大,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了51.3%[1],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镇之所以能够巨大发展,是因为新市民这个群体做出了巨大贡献。那么,究竟什么是新市民群体?它产生的原因又是什么?

一、新市民群体的含义

广义上的“新市民”,在我国现阶段是指原户籍在农村注册,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包括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原农村户口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城市里的农民工等[2]。本文所指的新市民为狭义的概念,即“农民工”。

二、当前制约新市民群体发展壮大的因素

在弄清楚制约新市民群体发展壮大的因素之前,我们首先必须了解我国城镇化的发展现状如何。李克强指出,我国城镇化率刚超过50%,按户籍人口算仅为3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平均水平。然而,差距就是潜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期间,城镇化是最大的发展潜力。

通过与发达国家的对比,笔者认为,较低的城镇化水平是制约我国新市民群体发展壮大的主要因素。如果把城镇化这个主要因素进行分解,可以有以下四个因素。

(一)城乡二元结构是最深层次因素。

目前,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包括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在内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新市民发展的最深层次因素。严格的户籍制度在控制人口流动和增长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严重阻碍了新市民的发展进程。制度上的不完善使当前新市民仍然处于城镇社会的边缘。* 作者简介:徐鑫森(1989—),男,安徽合肥人,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1级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政治社会学。

(二)城镇的承载能力有限是间接因素。

近年来,虽然城镇化水平大有提高,但城镇公共服务的总体水平和质量仍然达不到高水平,城区建设缺乏合理的空间布局,城镇发展仍然以无序规模扩大为主,影响了城镇容量的增长。主要表现为,一是交通、水电等城镇基础设施比较脆弱,经常出现交通拥堵、断电缺水等问题;二是人口过于集中,拥堵严重;三是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能提供的就业机会和岗位不能满足需求。在这种困境下,要把大量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转变为新市民是不现实的。

(三)新市民自身综合素质不高是内在因素。

新市民在农村或偏远郊区环境中成长,生长环境使得新生市民在思想观念和知识水平都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原居市民。由于受教育水平、技术能力、观念意识、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落后,使得新市民在就业、生活等方面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化。

(四)城镇社会对新市民的偏见是外在因素。

偏见是对某一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城镇社会对新市民存在偏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贴标签的轻蔑称呼,比如“打工仔”、“乡巴佬”;第二是人格上的侮辱行为,有些城镇居民瞧不起农民工,认为他们没文化没素质,把他们当作二等公民对待;第三是就业过程中的被排斥,有的单位为了保护城镇居民的工作岗位, 明确规定农民工不得进入福利待遇较高的职业。

三、促进新市民群体发展壮大的对策

针对上述制约性因素,笔者认为,要促进新市民群体发展壮大,最根本对策就是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具体说来,可采取以下对策:

(一)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创新改革户籍制度。

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障碍,不利于城镇化建设,制约了新市民发展。对此,第一,必须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第二,必须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3]

破除了旧体制,还要创造新体制。针对户籍制度,应积极探索制度的创新与改革。第一,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实现人口的自由迁徙;第二,逐渐探索证件化的人口管理方式,即取消户口本以身份证代之;第三,将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各种特权剥离出去,尽最大可能让每位居民享受同样的教育、就业、社保等方面权利。有了硬性的制度保障,新市民才能真正的发展壮大。[4]

(二)继续推进城镇化进程,为新市民转变身份创造基础条件。城镇能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非农产业的就业机会,同时城镇还可以通过其公共服务资源重新分配和优化配置,从而为新市民转变身份提供条件。

新市民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群的带动,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城市群发展力度,使其创造出更多更好有利机会;其次,必须加快城市郊区和小城镇的建设,创造

出更多就业机会;最后,应充分发挥城市第三产业的后发动力作用。

(三)加强对新市民的教育培训,提高新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不仅要为新市民提供外部条件的保障,还要加强对他们自身的教育,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第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帮助新市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看待社会的不公平现象;第二,加大对法律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利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基本权益;第三,增加对新市民的职业技能教育,让其学习国内外先进科技知识。

(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兼容并包”的城镇文化消除对新市民的偏见。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正确的思想引导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前进方向。第一,国家政府要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奋斗目标;第二,要在城乡社会弘扬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第三,要倡导新市民个人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要消除社会对新市民的偏见,必须形成并建立“兼容并包”的城镇文化。第一,要在政府牵头下举办一些增强市民之间互动的文艺活动,通过这些互动逐渐消除对新市民的刻板印象并建立相互间的友谊;第二,通过大众媒体积极宣传新市民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以此加强新市民的自信心和尊严感,从而在心理上对城市更有归属感。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12-02-22

[2] 吕世辰,顾昭明.《新市民的社会管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社,2011:(010)

7.新市民素质教育教学 篇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社会经济飞速发展, 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大量的新市民涌向浙江发达地区, 他们的子女随之也来到城市。由于家长工作频繁流动及家庭变迁的特点, 这些新市民子女的家庭教育现状亟待研究。

1.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

本研究主要以浙江省新市民、新市民子女、新市民子女的教师三个群体为研究对象, 通过问卷调查, 分析新市民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研究中的“新市民”是指在城市务工的农民。本文涉及的“新市民子女”是指6至14周岁 (或7至15周岁) , 随进城打工父母在城市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少年儿童。本研究中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 父母对子女持续不断的、自觉或非自觉的教育和影响。

2. 研究思路及意义

在研究思路的设计上, 主要分为以下四个过程。首先, 在概念上界定好相关概念和研究范畴;其次, 从家庭教育的不同维度对新市民子女家庭教育进行调查研究;再次, 探讨新市民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分析原因;最后, 为解决城市化进程中新市民子女家庭教育问题提出对策。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文献阅读归纳和访谈结果的基础上, 采取问卷调查法。问卷共分为三个版本A、B、C, 分别是家长问卷、学生问卷、教师问卷。通过excel表格初步整理数据, 利用SPSS13.0软件进行问卷数据分析。对于主观题以及问题分析, 采用焦点小组和卡片法, 进行分析和汇总。

4. 问卷背景情况

本课题问卷研究涉及全省11个地级市, 总计发放问卷3192份, 收回问卷3049份, 总回收率为95.52%。剔除无效问卷94份, 总有效率为96.91%。其中收回学生问卷1222份, 剔除无效问卷共得1206份问卷, 有效率为98.69%;共收回家长问卷1187份, 剔除无效问卷共得1128份问卷, 有效率为95.03%;共收回教师问卷640份, 剔除无效问卷共得621份问卷, 有效率为97.03%。

二、新市民子女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本研究从亲子关系和期望、家教关注的情况、教育子女的方法等维度对浙江省新市民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

1. 亲子关系和期望

(1) 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是人一生中最早接触到的关系, 是影响人的未来发展的重要源泉之一。调查发现, 浙江省新市民子女家庭家长和孩子对亲子交流的看法比较一致, 有32%的家长和27%的学生认为家长经常与子女交流沟通, 有19%的家长和23%的学生认为家长很少与子女交流沟通。当学生有烦恼时, 寻求倾诉对象的情况如图1所示。在学生在有烦恼时, 有半数 (50%) 学生会向同学倾诉, 其次有31%的学生会选择同父母倾诉, 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 (16%) 从不跟别人说自己的烦恼, 只有极少数 (1%) 学生会向教师倾诉烦恼。这个结果说明, 家长和教师需要同学生增进了解和信任。

(2) 对子女的在校期望。通过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学生眼中家长对自己的期望以及教师眼中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三者的比较, 有64%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全面发展, 有10%的家长希望孩子的成绩好;在学生眼中, 有58%的学生认为家长希望自己全面发展, 有21%的学生认为家长希望自己成绩好;从教师角度分析, 有32%的教师认为家长希望自己子女成绩好就行, 只有25%的教师认为家长希望子女全面发展。由此可以发现, 在对子女的期望上, 家长和学生的态度比较一致, 而教师和家长的看法有较大差异。

2. 家教关注情况

(1) 家教关注的重点。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父母最关心孩子的情况如表1所示:在家长看来最重要的是孩子的行为品德 (29%) , 其次是身体健康 (25%) , 学习排在第三位 (18%)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 他们认为家长最关心子女的学习 (56%) , 其次是身体健康 (19%) 。学生与教师的认知倾向比较一致。在关注重点的选择上, 三个群体的认知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2) 家长对子女学业辅导情况。从教师问卷的调查中发现, 大部分家长对子女的学业辅导不够重视, 认为家长非常重视孩子学业辅导的只有3%;而且, 有26%的教师认为家长重视但无能为力, 说明家长有辅导子女的愿望, 但受到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

3. 教育子女的方法

(1) 子女犯错时的教育方法。大部分教师 (64%) 认为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 家长会以打骂的教育方式为主, 有20%的教师认为家长会以讲道理的教育方式为主, 也有1%的教师认为家长会以纵容的方式为主, 有5%的教师认为家长放任不管。

(2) 教育子女的困惑。从三份问卷的联合分析发现, 教育子女最大的困惑时缺乏良好的教育方法。如图2所示, 许多家长 (47%) 认为最需要的帮助是教育方法的指导;有41%的教师也认为家长在教育子女时缺乏正确教育方法的指导;大部分学生 (53%) 认为最希望得到的帮助是父母教育方式能够得到改善。由此可知, 新市民家长能够意识到自己在家教方面的缺陷, 并且渴望得到家庭教育方法的指导。

三、对新市民子女家庭教育现状的讨论

1. 亲子关系有待进一步改善

对于孩子出现心理问题, 父母明显缺少与孩子的沟通, 不清楚问题的原因, 在这样的情况下难以对子女进行正确的引导。在遇到问题时, 孩子最先想到的求助对象是同学, 其次才是自己的父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 新市民家庭还需要重视亲子关系的进一步改善, 使孩子更愿意积极主动的同父母交流。这一结果与刘剑斌等人研究较为一致, 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民工与子女缺少亲情沟通, 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2. 对子女期望与现实存在差距

在教育期望上, 家长希望孩子能够进入大学, 获得全面发展。虽然家长期望较高, 但是现实中自身的文化水平较低, 教育观念往往较为落后, 常常以简单粗暴的方式教育子女。对于收入较低的家庭来说, 如果子女成绩较好, 父母会尽量供子女念书;如果子女学习成绩较差, 父母就会降低对子女的学历期望。对于经济比较好的家长来说, 平时忙于工作, 希望通过物质上的满足来缩小子女和城市子女之间的差距, 以此来增强子女的自信心。

3. 家教关注的情况值得肯定

从问卷调查结果发现, 新市民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行为品德。新市民家庭在经历从农村到城市的环境转变, 他们深刻体会到变迁中的各种艰辛, 把希望寄托在子女通过努力学习来改变现状, 对教师问卷调查分析的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 教师也认为家长会更重视孩子的学习。但是调查发现, 新市民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行为品德, 并且重视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从统计结果来看, 有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行为习惯已经发生变化。这实际上是一种朴素的家庭教育观念, 没有过多考虑学习的功利性功能, 而是从人的教育出发, 这有利于孩子素质的全面发展, 有利于新市民子女更快更好的融入到城市生活。

4. 教育子女的能力有待提高

新市民家长已经意识到要注意教育子女的方式, 也希望能够过通过较为民主的教育方式 (例如讲道理) 来教育孩子。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操作过程中, 很多家长采用责骂甚至体罚孩子的教育方式, 这种粗暴的教育方式反映出新市民家长教育子女能力的匮乏。新市民家长往往习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子女, 没有顾及到孩子的自尊以及孩子对这种教育方式的接受程度, 常常使得孩子处于紧张的情绪状态, 自尊心严重受到伤害, 甚至影响孩子的正常发展, 成为孩子心理健康的阻力。

从调查研究中发现, 新市民家长往往能够对自身的教育能力作出合理评价, 并且非常渴望能够获得学习家庭教育的机会。科学的家庭教育的实施应当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 需要有现代家庭教育的正确理念作为指导, 另一方面, 在教育过程中采用合理的教育方法。这些需要家长对孩子成长中的心理需求及变化有透彻的理解,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家长教育能力的提高。

四、建议对策

家庭教育是学生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 只有三者相互协调统一, 才能促进孩子全面健康的发展。根据对浙江省新市民子女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 提出以下建议对策。

1. 政府建立新市民子女家庭教育指导工作长效机制

(1) 各级政府制定相关教育政策。2003年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 2004年浙江省政府也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流动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这些相关文件突出强调农民工子女入学教育问题, 有利于保障新市民子女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但是, 目前还没有针对新市民子女家庭教育的相关政策出台, 需要政府部门进一步积极的研讨制定。

(2) 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工作协调机制。政府要从新市民家庭的实际情况出发, 整合各种力量, 协调发展, 建立新市民子女家庭教育工作的协调机制。需要积极组织各相关部门参与新市民子女家庭教育。例如, 积极争取妇女儿童组织、公益组织、教育机构、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 开展新市民子女家庭教育相关的帮扶活动, 建立新市民家庭教育服务中心, 为学习困难、有心理障碍、家庭贫困的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为新市民子女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3) 为新市民子女家庭教育工作提供资金支持。根据生态系统理论, 家庭教育属于微观环境, 应当从中介环境入手, 这就需要政府进行统筹安排, 针对新市民家庭情况, 建立有效的资金支持体系, 缓解新市民家庭教育的经济压力。

2. 争取社会各界广泛支持

(1) 大众媒体应承担教育知识宣传任务。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广播等现代媒体广泛宣传家庭教育理念, 传播成功的教育方法和经验, 普及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科学知识, 使得新市民有途径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进而促进新市民子女的家庭教育方式的转变。

(2) 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开展家教活动。社区应当把新市民纳入管理范围, 消除对新市民家庭的歧视, 建立社区帮扶新市民家庭机制, 以家庭教育为核心内容, 建立亲子俱乐部、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等教育载体, 展开家庭教育培训, 通过培训更新家长的家庭教育的理念, 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

(3) 企业主动关心新市民家庭教育。在城市化进程中, 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离不开新市民的努力工作和贡献。企业在增加员工福利时, 不仅可以提供技能培训, 还可以考虑关心员工的家庭教育。例如, 企业举办集体活动, 新市民带着孩子一起参加, 以增加亲子交流;在寒暑假期间, 孩子学习和安全常常让家长担心, 那么企业可以集中为员工子女的学习和培训提供帮助, 这样能更好的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

3. 学校积极配合引导教育

(1) 学校需要重视新市民子女家庭教育。首先, 学校应当注意消除城市居民学生对新市民子女的歧视。其次, 建立学校与家长定期交流机制。再次, 学校需要考虑新市民家庭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

(2) 教师要充分发挥教育的指向性。教师在指导新市民家庭教育时, 除了需要和家长进行有效沟通, 还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 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学生的成长最终还是要依赖于学生的自我成长。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承担起自我教育的责任。教师应有明确的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的意识, 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使学生通过自我调节养成好习惯。另一方面, 教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新市民的文化水平偏低, 缺少了对学生的家庭教育投入与能力。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 并给这些学生制定目标, 鼓励学生进步, 并对这些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辅导, 让学生体会到进步的快乐。

(3) 开发不同层次学校的教育资源。在高等教育机构, 尤其是师范类高等学校, 可以借助大学生的力量, 采取符合实际情况的方式, 对新市民子女进行学习和生活辅导, 同时也给大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

4. 新市民家庭主动改善

(1) 减少区域流动, 提供稳定教育环境。新市民家庭的频繁流动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 给子女教育带来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学校存在差距、新环境适应、语言文化沟通等许多新问题。有研究表明, 贫穷、语言、不同的文化增加了由农民工子女的流动性带来的挑战。新市民家长尽可能减少区域变动, 最大可能的为孩子提供一个较为稳定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2) 增加家长与孩子的交流。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基础, 改善亲子关系, 多与孩子交流, 会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因此, 家长要抽出时间与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 认真耐心听取孩子的想法, 了解孩子的需求, 对于合理的需求要进行满足。当孩子犯错误时, 不要一味责骂孩子, 要针对事情提出建议, 一起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

(3) 均衡父母角色, 提高自身素质。在很多新市民家庭中, 父亲角色有淡出家庭教育的倾向, 父亲平时忙于工作, 母亲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不同性别角色的教育示范对孩子的成长有重要作用, 例如, 孩子健全人格的养成。所以, 新市民家长应当考虑到家庭教育的配合和分工, 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也是孩子的终身导师。家长的言行举止影响于孩子的成长。新市民家长应当做好榜样, 采取民主的教育方式, 以身作则, 让孩子养成好习惯。新市民家长除了要积极多种途径学习家庭教育知识, 还需要不断更新家庭教育理念, 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

摘要: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 新市民子女家庭教育现状亟待研究。研究采用文献法、问卷法以及焦点小组法等研究方法, 从亲子关系和期望、家教关注的情况、教育子女的方法等维度研究调查浙江省新市民子女家庭教育现状, 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讨论, 对如何进行新市民子女家庭教育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浙江省,新市民子女,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1]刘建平, 章国平.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J].农业考古, 2006, (6) .

[2]潘旦, 王新.基于融合教育视觉的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 2010, (4) .

8.新市民素质教育教学 篇八

【关键词】教育 新市民子女 班主任 策略

当前,新市民子女家庭教育的缺失非常的严重,对新市民子女的教育问题是班主任工作的一大难点。这些孩子的家长大部分是从事小商贩、废品回收等工作,且家庭中子女较多,无法顾及每一个孩子,父母多是文盲或者半文盲,根本不会教育孩子。面对这样的状况,班主任急需采取适当的策略,加强对外来子女的教育,为新市民子女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新市民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家庭教育

新市民子女的父母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大部分是文盲或者半文盲,无法给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加上,新市民子女的父母工作较忙,没有时间顾及子女,在教育方式上,经常打骂孩子,严重伤害了子女的自尊心,导致其出现自卑心理。

(二)缺少良好的教育环境

外来务工人员的经济条件较差,没有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总是让孩子做过多的家务,导致孩子根本没有时间去学习。新市民子女的父母,通常都把教育工作交给学校,自身却一点也不关心,缺少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无法了解子女真实的想法。

(三)教育环境稳定性较差

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非常的不稳定,总是换工作,导致子女也要不停地换学校甚至出现辍学的现象。学校换得频繁,导致新市民子女无法融入集体中,与同学之间缺少交流,总是隐藏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不与外人沟通,班主任无法走进其世界,无法了解其真实的想法。或者到了新环境,对教师的讲课方式无法接受,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更会给新市民子女造成一定的压力,影响其健康成长。

二、解决新市民子女教育问题的有效策略

(一)主动关爱新市民子女,加强师生间交流

新市民子女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赚钱,没有时间去关心照顾孩子,导致外来务工的子女多缺乏关爱,急需有人主动去关心照顾他们。班主任要有一颗博爱的心,用爱去教育孩子,用爱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保证孩子能够健康的成长,敢于面对生活中的困境,积极乐观的生活。

班主任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给予新市民子女多一些表现的机会,适当地给予一定的鼓励,使其能够对学习与生活充满自信。在与新市民子女的谈话中,要尽量和蔼,消除师生之间的距离与新市民子女的防备心,使其能够和教师说出内心真正的想法。班主任和新市民子女之间的相处要向朋友一样,一起做游戏,一起探讨问题,要用真心去灌溉他们的心灵,帮助孩子健康的成长。

(二)组织互动活动,加强学生间交流

1. 举办班级活动,在活动中实现教育。新市民子女普遍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缺乏自信心,因其父母职业的原因,他们往往有自卑的情结。班主任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举办一些班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树立自信心。比如活动的主题可以定为“如何面对挫折”,让学生在活动中努力克服困难,直视生活的现状,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与发展。新市民子女还有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诚信问题,因为缺乏家庭教育,所以在诚信上有一定的缺失。教师要通过活动,加强学生诚信的教育,使其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素养。

2.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外来务工的子女因父母常年在外,导致没有人倾听他们的想法,容易造成孤僻的行为。教师要主动地去关心他们,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组织一些室外的活动,让孩子融入集体之中,学会与人交往相处,培养新市民子女的团队合作精神,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其能够有一个愉悦的心情,更有助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3. 创设学习情境,实现教育目标。班主任要为新市民子女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比如制定班级的口号、学习目标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选择班干部时,要充分考虑新市民子女,依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安排适当的职位,使其在服务同学的过程中体会被人接受的过程,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结语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外来务工人员不断地向城市进行转移,随之其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成一大难点。班主任要具备较强的责任感,关心与照顾新市民子女,依据学生自身的实际特点给予适当的教育,用真心去感化孩子,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处理好新市民子女的教育问题,培养新市民子女实现全面发展,以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良.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育的调查和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7.

[2]陈俊蕊,程绍珍.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现状与教育对策初探[J].郑州大学教育学院(内江科技),2008(01).

上一篇:4s客户满意度提升方案下一篇:关爱学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