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教育论文

2024-07-26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教育论文(通用11篇)

1.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教育论文 篇一

人格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语文教学将由片面强调传授语文知识、技能、技巧,转向既重视知识、能力,又重视发展学生健康的人格。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分析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一、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一些学生受社会、家庭及个人的影响, 形成了胆怯、孤僻、自私、冷漠、任性、唯我独尊、为所欲为的性格。不会与人合作,不能经受任何挫折,心理承受能力很差,致使遭受一点挫折就很容易心理崩溃,甚至采取出走、轻生等极端的行为,一旦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不择手段,对家庭、社会造成很大危害。

据中国心 理学会对 全国22个省市的 调查结果 显示 ,约13%的青少年存在明显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有关专家表示 ,存在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孩子实际人数远远不止这个数。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教育“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现在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就是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于漪老师在理论研究、现实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是语言的工具训练和人文教育的综合。”主张学语文不只是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语文教育就是教文育人。

二、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塑造健全人格

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因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在长时期严格要求下才能逐步养成的行为方式。在这一点上,它与健全人格的培养不仅相通,而且融为一体,是相辅相成的。

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 要求学生读书时掌握“圈、注、批、划”,边读边思,品味鉴赏等学习方法,并坚持写一些读书笔记, 摘录一些佳句名段等, 做好语言的积累。如此,学生不仅学习了语言的传神之笔,领悟了文中蕴含之意,而且培养了科学的读书方法,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审美能力等,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塑造。

留心周围事物,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并能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也是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其次是通过范文学习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鼓励学生捕捉、发现生活中有意义、有趣味的点点滴滴,并把自己的真切感受写成观察日记与学生口头交流,对锤炼学生的意志力很有好处。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还有很多,事实证明,在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自律、刻苦、勤奋、持之以恒等好的品质、顽强的意志力、自我调节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审美能力等健全人格都得到了发展。

三、因势利导,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在语文教学中,应因课制宜、因势利导,将课文中的人文因素发掘出来,进行阐述,使学生受到陶冶、铭记在心,成为他们理想人格的目标。如在教学《邓稼先》一文时,通过了解百年的屈辱史,调动学生的爱国情感,学习邓稼先在远离人烟的荒漠中与机械为伍,与数据共眠,默默无闻,为国奉献的精神,学习邓稼先为人忠正、为国忘我的民族精神。

《致橡树》这首诗采用拟人化的手法 ,诗人借助“木棉”这个形象,表明自己的爱情观,即不依附“橡树”——诗人心中的恋人,而是与“橡树”相依为伴,同甘共苦,一起拼搏、一起奋斗,共同构筑伟大的爱情,创造辉煌完满的人生。教学这篇课文时,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告诉正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对异性同学产生爱慕和好感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但如果男女双方互写情书、相互约会,过早确定恋爱关系就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因为这一阶段学生在思想上、性格上还不成熟,世界观尚 未形成 ,对人生、对 社会、对世 界的看法 还比较幼稚、片面,在这种情况下谈恋爱,今天可能思想上保持一致,一段时间后却产生分歧,不久就分道扬镳,这不仅影响了学习,而且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最主要的还是学生尚在求学期,事业还未定向,应该抓紧时间,积累知识,增长才干,奠定人生基础等。

在教学中,教师要进入“角色”,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妙语如珠的讲解,循循善诱的启示,让学生感受这些人物伟大的精神力量,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树立理想的人格目标。

四、深刻剖析课文中人物形象,引导中职生感悟人生

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过程。通过分析,让学生从或善或恶、或忠或奸的人物身上区分人性中的美与丑、善与恶;从人物或喜或悲、或成或败的命运中感悟人生的意义,体会作者寓于作品中的道德评判,从而提高人文素养。从正面和反面人物形象上感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让学生认识到应该如何做人,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如在教学《项链》一文时,通过对主人公玛蒂尔德形象的分析:由于她艳羡虚荣、追求享乐的庸俗思想,导致她葬送十年青春和美貌及付出十年艰辛的代价。我们对玛蒂尔德这个人物不能全盘否定,她性格中还是有可贵之处的,如丢失项链后, 她毅然决然地借巨款赔偿一条一模一样的项链,归还时还为这挂替代品而惴惴不安,表现出她自尊、诚实、守信的美德。再如她身遭厄运却没有被压倒,而是在穷苦的生活中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攒钱还债, 又表现了她意志刚强的品质。

通过对正面人物形象的分析, 让学生感受理想人格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崇高愿望,唤起他们对理想人格的追求;通过对反面人物的讨论、分析,促使学生反省自身,得到启发,不断完善自己。勇于向生活挑战,同命运抗争。

五、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教师要建立富有人文精神的教学风范

教师的职业是以精神振奋精神,以气质影响气质,以人格塑造人格的职业。语文教师尤其如此,“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课文文本进行深入挖掘和解析,而且需要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丰富及提高人文修养与师德修养,善于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学生,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不断丰厚文化底蕴,不断增强人格魅力。在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语文方面的审美素质和能力实现健全的人格与心灵的和谐。课堂上,教师轻松自如、得体大方、庄重优雅的教学态度,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生动清晰、抑扬顿挫、幽默风趣的语言,通俗的例子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把知识理论容纳在以美的形式带动的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和谐新颖的创造性学习环境中。同时,将感知、表象、情感、理解等因素综合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建立富有人文精神的教学风范,形成严谨的教风,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逐步使学生的人格健全化。

中等职业教育是中国教育体系中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中职教育对中国工业生产、社会稳定和发展及构建和谐社会事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对中职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健全的人格是成功的基石。因此,语文老师应该自觉主动地运用语文教学这块阵地, 不断探索健全人格培养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摘要: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形势非常严峻,生源素质有所下降。部分学生背负后进生标签,心理不够健康,人格不够健全,而有无健全人格是直接影响个体成才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人格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学由片面强调传授语文知识、技能、技巧,转向通过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塑造健全的人格。在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深刻剖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引导中职生感悟人生,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获得了健全人格的培养。

2.音乐教学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篇二

所谓健全人格,是指个人道德品质的提高及个人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并具有博爱仁慈的胸怀,坚忍不拔的意志,高度自觉的行为准则,积极探索、负责进取、自主创新的精神和崇高的道德品质与情操。说到音乐教育中健全人格的培养,我们必须从音乐谈起,音乐给予人们的应该远远超过音乐本身。人们常说音乐是滋润心灵的雨露,是哺育情感的乳汁,是启迪智慧的钥匙……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我在早年没有接受音乐教育,那么我无论在什么事业上都将是一事无成。”可见,音乐教育对塑造人有多么大的重要性。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教育家,而是首先要培养人。”科学系统的音乐教育不仅能够提高人的音乐修养,而且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启迪人的智慧,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人人皆知,优美的音乐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全发展,甚至可以医治人的疾病。作为从事音乐教学的工作者,应该怎样来担负起音乐教育这一光荣而神圣的职责?怎样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将我们的对象(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的人?笔者认为,应该对音乐教育的目标与任务进行深入的探讨,因为这不仅关系音乐课的教学内容,还关系到实施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塑造完美健全人格的目的。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具有调节人的情绪,升华人的情感的功能。它通过有组织的音响,以抑扬顿挫的音调,张驰变化的节奏,扣人心弦的速度,线条明确的力度,以及色彩多样的音色来表达人类的情感信息。音乐的主要力量在于情感教育,而情感恰恰是青少年心理状态的表现形式。中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年代,我们往往只注意孩子长身体、长知识,而忽略了孩子长智慧、长情操、长视野、长心理这些人体软件方面的培养,很多学校和家长往往忽略了孩子心理方面的健全和精神健全,而音乐教育就是心理健全的一个很好的医生。法国作曲家圣.桑说过,音乐的主要作用以及它的优势恰恰在于洞察心灵,沿着勉强可寻的途径向心灵挺进,音乐始于词尽之处,它能说出非语言所能表达的东西,它使我们发现我们自身最神秘的深奥之处,它能传达出任何词也不能表达的心灵状态,这正说明音乐对于心灵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和影响。

音乐作为一种听觉艺术,它能直接刺激人的听觉神经,产生有效的生物电,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比如,我们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如果只升国旗不放国歌,就完全不能体现出升旗仪式的庄严和神圣。所以学生们如果平时没有听的训练,就不能够体会出音乐对心灵的冲撞。

音乐所能起到的教育作用往往最直接、最动人心扉、在人格上起强大作用。自古以来,无论中外,都对音乐教育作用给予高度注意。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倡音乐教育的大师,他就:“广博易良,乐教人。”战国时期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旬子也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严教化、美风格”,也就是利用音乐陶冶青年的性格,使其养成文质彬彬、温良敦厚的君子风度。一个人世界观的形成、价值观的建立、人格的完善、理想的升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修养的作用,而音乐恰恰是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有效途径之一。音乐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它是人们的感情凝聚,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灵魂,潜移默化地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在教学中,欣赏《黄河大合唱时》,那气势磅礴的旋律,使同学们受到鼓舞,产生爱国热情,催人奋进。欣赏那些亲切优美的民歌、色彩斑斓的民间乐器演奏,委婉悠扬的江南丝竹,清新华彩的广东音乐时,不仅能使人获得音乐的美感,更使人产生一种由衷的民族自豪感……总之,良好的音乐素养,能够陶冶人的心灵,对于人良好品德和性格的形成,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丰子恺认为,美虽然可以完成真善,但一味地追求美(外在礼度或形式)而不注意将美的形式与真善的内容相结合,也是不可取的,因为看似很美的东西,却可能对人格精神产生极深的毒害作用。在《为中学生谈艺术学习法》一文中,与高尚而健全的美相对应,他把这种美称做不健全的美。并把不健全的美化作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卑俗的美,其特征是重显露而缺乏含蓄,“都有一种妖艳而浓烈的魅力,能吸引一般缺乏美术教养的人的心而使之同化于其卑俗中”,“一见触目荡心,再看时一览无余,三看令人作呕”。音乐上他以《孟姜女》为例说,“这类的俗乐,初听时觉得其旋律婉转悠扬而甘美,但多听数次便感觉厌倦,肉麻,因厌恶其乐曲而一并鄙视其唱奏者”。第二种是病态的美,其特点是偏好某种性质的美而沉溺于其中,如“悲哀的音乐,往往容易牵惹多烦恼的现代生活的心,使他们沉浸于其中,不知世间另有‘庄美’、‘崇高美’等滋味”。所以在进行音乐教育时,无论是学校或大众音乐教育,都必须以真善美相统一的标准,选择“曲高和众”而非“曲低和众”的音乐作教材,如是,则对人的精神产生巨大而有益的营养与提升作用,反之,则可以伤害人心,使人堕落。“低级趣味的东西不能代表音乐艺术。”他说:“音乐既是精神的食粮,其影响人生的力量当然很大,良好的音乐可以陶冶精神,不良的音乐可以伤害人心。……高尚的音乐能把人心潜移默化,养成健全的人格;反之不良的音乐也会把人心潜移默化,使他不知不觉地坠落,故我们必须慎选良好的音乐方可获得陶冶之益。古人说“作乐崇德”。就是因为良好的音乐,不仅安慰,又能陶,台人心,而崇高人的道德。学校中定音乐为必修科,其主旨也在此。

3.体育教育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篇三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育;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

人格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的品格操守,它是人的本质特征的综合反应,其内涵丰富,性质独特,且具有稳定性、功能性及统合性等特征。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在对社会方面持开放的态度,愿意吸收各类知识及经验;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能实现关系融洽;在对待生活目标方面能以正面的态度应对;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能积极乐观,具有良好的情绪状态。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社会转型加快的特殊时期,在其社会交往及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人格特征问题,因此在大学教育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而大学体育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当中一个重要环节,其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并具有健全人格的合格大学生方面也应起到相应重要作用。

一、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特征

1.初步形成思考加怀疑的个性,力图用新观念去化解旧思想带给他们的冲击。由于社会经济技术水平的突飞猛进,使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在教育观念方面则有着强烈的矛盾冲突,其双方分别为现代教育思潮与传统的教育观念。而大学生正处于不成熟向成熟发展阶段,新观念与旧思想矛盾冲突必然会对其产生较大的影响,这就使得大学生们需要重新对其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定位。大学生在学习和对外界社会的接触过程中,借助其丰富的书本和课堂知识,逐步建立自身的价值标准,并以据此对外界事物予以评定和判断,从而处理与其相联系的各种关系。

2.普遍比较以自我为中心。被喻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自尊、自立和自强的精神,而提供给其相对较宽松和舒适的校园环境也使其束缚大大减少,这就使得一旦出现问题,要依靠其自身的标准去判断和完成,这也培养了大学生的相对独立意识。因此,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方面,特别是在处理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上,都会形成其独有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正是这些独有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成为了大学生处理各种矛盾的最重要的依据,强化了其作为社会个体在新的社会环境中的独立性。

3.过于张扬的个性和强烈的表现欲。当代年轻人由于家庭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影响,普遍比较自我,再加上大学这个激情活跃而又开放澎湃的环境,更易助长大学生们张扬的个性。大学是个精彩的舞台,它时刻充满诱惑,只等大学生们随意挥洒,这也催使着强烈表演欲望的形成,这种欲望也影响着每一个人。现代社会中物欲横流,让大学生们越来越深切体会到自我推销的重要性,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展示其才华的机会,以期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社会中脱颖而出,突出其个性,实现自我的人身价值。

二、大学体育教育在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中的特殊作用

1.体育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一个健全的人格往往需要具备一个基础和前提,那就是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现代大学生们其心理压力不仅来自学业方面,更重要的是来自越来越残酷的就业现状,让其不堪重负。而正是这些巨大的心理压力让许多大学生思前虑后,反而无法将本身所具备的能力水平充分发挥,这会影响大学生们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从而阻碍其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体育教育则是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好办法,能在消除紧张情绪、缓解心理压力等方面发挥较大的积极作用。大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往往都是在宿舍-教学楼-图书馆三点一线中完成,单一的生活状态往往会给学生带来一种无形的压力,压抑了学生的性情,也加重了大学生们的心理负担。若能在体育教育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大学生们能摆脱教室里紧张压抑的气氛,用轻松灵活的体育活动来取代压抑繁重的课堂学习,以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来改善大学生们的心理感受。

2.体育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一项核心内容,就是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现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率更高,由于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得大学生们往往比较自我,个性比较强。一些在校学习成绩优秀、业务水平较高的大学毕业生往往由于个性较强,不愿意与他人合作,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制约了个人的发展。因此如何使大学生从学校起就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已成为很多学校急于探讨的问题,而体育教育在这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运动项目中的大部分均为团队项目,为了赢得比赛,学生们必须结合成一个个小集体,并且齐心协力,并肩作战,这自然而然加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最终演变成为一种团队精神。另外,从各项比赛中提升的还有个体之间协调合作的能力,在体育比赛中,各成员之间必须有良好的沟通,这样才能把握比赛节奏,争取最后的.胜利,因此体育比赛的过程就是一个提高学生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交流能力,这也是在以后社会环境中相当关键的一项能力。

3.体育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大学生健全的人格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正确的审美观,体育运动本身的特质决定了其具有一种释放青春的活力,大学生们在进行体育运动的同时,必然会被这种奔放的活力所感染,从而激起他们对这种活力的热爱与向往,进而培养他们追寻美的意识。其次,体育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们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在目前体育竞技环境日益成熟的情形下,各类体育赛事已走入人民群众的娱乐生活,通过观赏各类赛事可令人体会美的感受,如果由于体育知识的缺乏而影响了人们观赏比赛,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因此体育教育的存在可以填补人们观念中对体育知识的空白。通过对运动历史、运动规则等多方面的了解,不仅可以拓广大学生的知识面,更使得他们能看懂比赛、爱看比赛,并能从欣赏运动之美的角度去获得更多美的体验,进而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三、大学体育教育在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中应注重的方面

1.大学体育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集体主义荣誉感。体育运动对于我们个人而言,其作用不仅仅在于增强自身的体质,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积极乐观的健康生活态度及协同合作的团队精神。体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既常用又独特的社会交往活动,是整体社会在赛场上的缩影,发展体育运动,不仅是为了增强人民体质,而且是为了培养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我们要让大学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去认识体育的本质,从而达到认识人生、认识社会的目的。在体育活动中让大学生学会竞争,增强拼搏进取的意识,在体育相互交往中学会尊重、学会合作,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2.大学体育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意识。年轻人都有争强好胜、表现自己的心理特点,体育课堂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尽情地表现自己。无论是个人项目或是集体项目,都要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会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懂得讲究个人行为的规范性和道德性,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特长及个性,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独立人格。

4.怎样提高小学生健全人格教育 篇四

摘要:人格应是思想、品德、情感的统一表现,丰子恺先生把人格比作一只鼎,而支撑这只鼎的三足就是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这三者和谐的统一,就是圆满健全的人格,而对真、善、美的追求,缺一不可。否则,这只人格之鼎就站立不稳,显示的人格就缺损,就低下。在日常生活中鼓励青少年实践自己对人格的认识,并自我评价,使他们把自己对人格的理论认识和行为行动统一起来,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而老师、家长自身的人格行为也无时不对被教育者产生强烈的影响。

关键词:人格教育心理健康道德学生人格

正文: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一切活动中,培养他们成为品德良好的一代新人,当放置于首要地位。这一点已成为共识,但什么是良好品德的标准,则各有不同的认识。我以为品德良好的首要前提是圆满的人格,而人格教育则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和基础组成部分。什么是人格呢?健全的人格又是什么表现了?

人格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具体的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经常出现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兴趣、爱好、信念、性格、气质、能力等。而健全人格是指对世界抱开放的态度,乐于学习,不断吸收新经验;以正面的态度看待他人,人际关系融洽,有团队精神;以正面的态度看待过去、现在和将来,有现实而高尚的生活目标;以正面的态度看待困难与挫折,有良好的情绪状态。

在启蒙以后的进一步教育中,作为课本的《四书》《五经》里,固然有很多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理论,但也不乏以历史上优秀人物为榜样的人格教育内容,这些优秀人物成为历代读书人的楷模,这样的教育造就了我国历史上一代又一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格高尚的中流砥柱,成为千古流芳的俊杰。

从世界教育史来看,世界各国都根据各自的不同情统,文化观念形成的人格标准来进行人格培养工作。而通过人格教育扭转人的不良倾向,转变人的道德观念,从而成功地完成对人的培养任务的典型,则是前苏联的马卡连柯创办高尔基工学团,马卡连柯以自己高尚的人格、真诚的爱心,无私的奉献,严格的要求、从人格培养入手,使那些流浪儿懂得自尊、自爱、自律,从而按社会要求去安排自己的行为。

那么,人格到底该怎样表达呢?人格应是思想、品德、情感的统一表现,丰子恺先生把人格比作一只鼎,而支撑这只鼎的三足就是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这三者和谐的统一,就是圆满健全的人格,而对真、善、美的追求,缺一不可。否则,这只人格之鼎就站立不稳,显示的人格就缺损,就低下。这就是说,所谓人格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以自己的言、行、情、态体现的对真、善、美追求和达到的程度,并且被别人感知,受到社会准则的定位。例如,当某人遇险,有人挺身而出营救、相助,人们称之为高尚;有人则扬长而去,人们斥之卑下。为集体为国家勤勉工作,分毫必争,社会评价为优秀;为个人和小家无孔不入,无利不图,社会评价为自私。这是当今社会的人格内容之一。

小学生人格的发展与其周围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家庭和学校的影响最为明显。随着年龄增长,社会交往逐渐增多,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会逐渐明显。这就要求父母、老师承担起重要的角色,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为儿童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促使其个性健康发展。

家庭环境各方面与小学生人格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有研究表明,如果家庭成员间相互争吵、言行粗鲁,家庭气氛紧张,青少年就极易形成不良的个性①。母亲文化、职业,父母的教育态度、教管方式,与教师、同学的关系,学校类型等因素影响中小学生人格发展。小学生人格的发展受家庭和学校的影响最为明显,家长和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

人格是一个人的能力、气质、性格、动机、兴趣及信念等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称,反映了人的整个精神面貌。中小学生正处于人格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人格的积极特征不仅是提高学习质量和促进智力发展的动力,而且人格的健康发展也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②。

作为人格教育主渠道的学校,有责任开展多方面的教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圆满人格,决不只限于笼统的提出思想教育,而应该在提高学生人格素质的基础上,去谈思想进步,政治信仰,爱国主义等等。而入格素质的基本构成是这样的一个特征:适应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忠诚履行社会责任,自觉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风尚,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社会的人。而这一类人物在我国历史文化沉淀中大有人在,都靠教育者在创造性为学生树立榜样,但最有说服力的教育方式,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去发现发掘每一个学生人格上的闪光点,去鼓励实践者去继续实践,去鞭策未实践者紧紧跟上,大力表扬,广为倡导,激励大家竞相学习。这样在校园里就刨建了一种追求真善美的环境氛围。

另外在对人格有正确的认识之后,还必须培养学生对人格的评价能力,用优秀范例和低劣人格表现进行比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对比感,反差感,在心理上产生震撼,从而形成评价能力,判断能力。这样才能在日常生活中鼓励青少年实践自己对人格的认识,并自我评价,使他们把自己对人格的理论认识和行为行动统一起来,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而老师、家长自身的人格行为也无时不对被教育者产生强烈的影响。社会风尚是社会成员总体人格的展示,不仅表现在国家危亡之际,更表现在日常生活的责任和义务。人与人关系中,与其坐叹世风日下,不如从检查自己的人格行为开始认真、负责地教育,培养自己的子女、学生,使他们都成为追求真善美、具有圆满人格的,那么我们的祖国一定会更文明!

从我国教育史来看,人格教育古已有之。作为启蒙教育的《三字经》中这样叙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就说明人类通过学习才能“知义”——即对封建人格的教育,而“近朱赤,近墨黑”中的“赤”和“墨”则是封建社会传统的人格标准的两个极端象征。以后的《训蒙文》更为弟子们明确制定了一整套人格标准,它听倡导的“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时,“勿富,勿骄贫”,“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至今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学校环境是影响学生个性成长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学校类型、与老师同学的关系、学校风气等方面③。重要的是解决应试教育的问题,最根本的办法是要改革学校应试教育方式,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还给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健全人格的时间和机会,不要让我们的学生成为精神畸形的高分低能者。

心理教育目前在基础教育中还很薄弱。有些学校没有专职心理咨询老师,也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针对当前的现状,学校应逐步完善两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建立专业化队伍,强化心理咨询功能。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容易在引导方法上产生偏差,因此建立一支合格的学校心理咨询队伍时不我待。其二,心理教育课程化、多渠道开展。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课程,同时通过校刊、校广播站、校园网等载体,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祖国的繁荣和富强都必须通过一批一批的人才去实现。开展中小学生群体健全人格教育工作的责任十分重大:

着重对学生“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等人格方面的培养,加强对青春期学生身心变化的研究,查找出教育的落脚点,消除因人格缺陷而造成的负面影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学会学习、自我发展的意识,增强学生自我发展的主动性,使自己的思想、信念、目标、行动都能跟上时代的发展,与社会要求协调一致,最终迈向成功。

形成科学化、规范化的品德教育工作体系。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的道德水平、道德情感、道德判别标准与其认知的水平、年龄阶段、心理水平密切相关,与时代发展、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品德教育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认知规律、水平及时代发展的要求。探索出一套符合一中学生、符合时代特点的德育教育体系意义重大。

5.加强道德教育 培养时代健全人格 篇五

加强道德教育 培养时代健全人格

陈小慧

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大埔小学(514200)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教育的实施者我们应意识到我们的教育对象不是大机器生产中标准统一的零件,而是有思想,有个性、可塑造的未成年人。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在《本体教育模式论》中指出:“学校德育工作必须着重人格的培养,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身心的健康发展,从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使学生无限忠于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有为实现社会主义事业而发奋学习,努力奋斗的志向,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而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和网络信息的社会,它为广大的未成年人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空间;但是,各种思想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先进与落后、科学与愚昧、正确与错误,各种思想、价值观,对未成年人的道德品性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如互联网及其他传媒传播的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产生了不良作用,诱发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

因此,要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时代新人,学校德育应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教育目标,积极探索和创新德育工作新方法。加强道德教育,完善道德品质的培养,用现代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去培养时代健全的人格。

1整合德育资源,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机地结合,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学校教育是道德教育力量的核心。小学教育应当摒弃重智育轻德育的做法,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小学教育的`全过程。

1.1整合各种德育资源,研究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

改进思想品德教育方法,把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小学德育课程体系。

例如,我校充分发挥品德与社会和语文学科中的资源优势外。还利用本土资源优势,把客家文化引进校园。为了拓宽德育教育的资源,进一步熟悉大埔的历史,使学生从思想和行为上得到熏陶,我校开展“我是客家人”系列教育活动,弘扬客家精神,把优秀客家文化传统美德作为我校德育校本课程。同时成立“客家山歌曲艺幼苗班”、“葫芦丝学习班”,聘请县文化局的老师到学校举行唱山歌,演奏葫芦丝的知识讲座。进一步丰富学校文化内涵,让学生学习客家人吃苦耐劳、开拓进取精神,从小树立热爱家乡,做勤劳勇敢的客家人的志向。

1.2各学科充分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通过学习语文,让学生认识名人古人的伟大事迹,(德育管理论文 )学习他们的高尚情操;通过学习英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数学课必须适当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科学的思考方法;综合实践课可利用自然现象引导学生爱护大自然,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并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美术、音乐课可结合实际,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等。通过各学科的德育渗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加强基础教育,完善道德规范,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良好习惯不仅是为了让孩子成才,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成人,形成健全的人格。

因此,我校坚持以德育人,狠抓养成教育,在坚持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形势,自制定《学校五大常规》、《小学生文明礼仪常规》、《雏鹰之星标准》等。以培养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行为习惯为出发点,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训练。引导学生自觉遵纪守法,培养良好习惯,加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确保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以科研为指导,针对性地开展道德教育,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

为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德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更新、教育素养提高已是势在必行。 我校充分发挥德育科研对教育改革的发展和促进作用,加强德育科研工作。总所周知,当今时代,对小学生用枯燥无味的语言说教,会使他们内心产生一种苦闷,并对说教的主题本身产生厌恶。针对这一难点,我校以《传统美德与现代公民素质教育研究》为专题,开展德育课题实验研究。把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与启迪现代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基本的道德观念和养成初步的文明行为习惯紧密结合。同时把课题研究和读书活动相结合,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让有关传统美德的优秀书籍浸润学生的心灵,做到用优秀的文化塑造人。让学生收集并背诵有关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

各班编辑绘制《经典名言警句集》、手抄报等。刊物的制作过程不仅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量,还让学生受到了教育。并举行了经典古诗文诵读比赛,让孩子们在诵读过程中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接受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通过德育科研活动,启迪当今小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培养了学生基本的道德观念,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益和可喜的研究成果。

4联系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活动,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实际,通过实事实做、实话实说,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将科学知识、社会实践及生活实际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亲生体验和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实现良好人格的塑造。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4.1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校开展 “雏鹰行动”活动。

结合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按不同的年级制定出各年级的“雏鹰章”和各种“章”的评比标准。此项活动分两步进行:第一是“雏鹰争章”,由各班组织评选,一个月评一次,第二为“雏鹰之星”,由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在获得“雏鹰章”的基础上进行评选,一个学期评一次。通过此项活动,让学生学会生存,自强自立;学会服务,乐于助人;学会创造,追求真知。全面提高我校学生的整体素质。

4.2结合国情和国家的重要节日、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和主题教育月,开展主题教育。

充分利用“节日庆典、晨会、校周会、国旗下讲话、中队活动课、宣传栏、黑板报、校外德育基地”等,不失时机的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转化为自觉道德行为。

例如:我校针对学生感恩理念淡薄的心理倾向,抓住“孝亲敬老”这一主线,积极开展“百小尊百老”教育活动,制定《孝亲敬老实施方案》,设计献给父母“十个一”的孝心作业,培养了学生孝敬长辈的心智。在“母亲节”到来之际,开展了“感恩教育”活动,学唱感恩歌,号召送给妈妈一份珍贵的礼物等。通过指导教育,有的学生为父母制作了一张生日贺卡,有的学生为父母洗一次衣服,有的学生为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表达出了他们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思想认识,净化自己的心灵。

4.3建立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制度,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我们的德育教育应该尽量延伸到课堂外,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几年来,我校把“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这一理念,贯穿于学校德育活动中。

例如:每个学期多次组织学生上街义务大扫除,鼓励学生为贫困学生、友灾区人民捐款,参加“走进敬老院”献爱心的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美德。从而内化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6.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教育论文 篇六

1 引导学生净化心灵, 追求高尚的灵魂生活

古人云“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书是人类的良师益友, 是人生道路上的指路灯。在语文教材中, 有许多精品内容, 能为学生营造一方净土, 提供高尚的精神食粮。我们学过周国平先生的文章《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知道周先生用文字表达出了自己对于灵魂生活的追求, 不注重于物质生活的人生态度。人生在世, 总会遭受不同程度的苦难, 世上并无绝对的幸运儿, 所以, 不论谁想从苦难中获得启迪, 该是不愁缺乏必要的机会和材料的。[2]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面对入侵者的利剑说出:“不要踩坏我的圆!”, 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面对高高在上的亚历山大大帝说:“不要挡住我的阳光!”这两个人的小故事表明了古希腊优秀人物对于灵魂生活的珍爱, 他们爱思想胜于爱一切, 包括自己的生命, 把灵魂生活看得比任何外在的事物包括显赫的权势更加高贵。文章所蕴含的人生定位和价值取向是指引青年人精神成长的一盏明灯。引导学生知道自己身上有两种生活:肉体的和灵魂的。肉体的生活一旦达到颠峰, 就开始衰老直至死亡。而灵魂的生活正相反, 由生到死一直在成长壮大。人只为肉体而生, 他和他的一生注定是要死亡的人的一生。而人为灵魂而生, 则那寄托着他幸福的东西, 在他生活中就会日复一日的发扬光大, 死亡对他来说也就并不可怕。灵魂是肉体的家园。要让学生做一个有高尚灵魂生活的人。

2 引导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具备人格魅力

想要建立好的人际关系, 要先从自己开始。要真诚的对待每一个人, 尊重每一个人, 试着用微笑对待每一个人, 用行动表达出自己对他人的友好。这样会让你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的, 也就是具备人格魅力的人。在语文教学中, 要让学生学习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汲取他们身上的精华, 完善自己的人格。日本著名作家栗良平的小说《一碗清汤荞麦面》就是一部很好的教材, 小说为我们讲述了母子三人在突然遭受厄运之后顽强不屈、奋发上进的故事。我们暂且不说母子三人是如何面对困境不屈不挠、奋发进取的。而来说一下北海亭面馆的老板夫妇给了母子三人的帮助, 温暖, 尊重, 同情, 祝福, 鼓励。母子三人第一次去吃面的时候, 店老板就多给了半碗面, 这是帮助。第二次, 老板将熄灭的炉火点起来, 这是温暖[4]。老板娘建议给三碗面, 而老板说:“不行, 他们会尴尬。”这是尊重。第三次, 为了少收50元钱改了价格板, 这是尊重, 当老板夫妇获知母子三人的不幸遭遇后, 面对面蹲着掉泪, 这是同情。每一次, 老板娘都以一句“谢谢, 祝你们过个好年”送走母子三人, 这是祝福、是鼓励。乃至14年来一直保留着2号桌, 大年夜2号桌都摆上预约牌的举动, 都显示出店老板夫妇的真诚善良和人性化的经商之道。正是因为有了店老板夫妇的帮助、尊重和鼓励, 母子三人才能面对困境不屈不挠、奋发进取, 也正是因为他们的真诚善良, 才能使得他们的生意越做越大, 成为整条街的核心。店老板夫妇无疑是具有人格魅力的人。这篇文章具有浓浓的人情味, 要让学生体会到人是群居的, 人和人之间应该真诚相待、尊重对方、微笑面对, 这样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才有勇气有力量去战胜挫折和磨难。

3 引导学生有责任感, 敢于担当

古人以“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为训, 才有了历史上种种惊天之举。今天,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形势的发展, 要求现代人也应该有责任感, 勇于担当。托尔斯泰说过:“有无责任心, 将决定生活、家庭、工作、学习成功与失败。”[5]责任感是一种舍己为人的态度, 是一股发愤图强的干劲, 是一种永不消失的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3.1 找准切入点, 提升责任感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征、心理和身心发展规律、认知规律等实际因素, 因材施教, 推荐经典文章, 做到有的放矢。

3.2 以知识积累为载体, 培养责任感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所承载的教育意义是任何空洞教条的理论说教都无法相比的, 因此应注重学生的文学积累, 引导学生在积累中陶冶情操, 净化心灵, 培养情感。

3.3 寓责任感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

教材中富含深刻的思想道德内涵, 要善于开发其培育人的功能。“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壮志雄心, “为中华的富强而孜孜以求”的不息精神, 都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最优秀的教材。用教材中伟人的事迹, 科学家的故事来唤起学生为中国的富强而奋发的责任感。

3.4 运用好榜样示范作用,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榜样的作用在个体性格形成过程中影响极大, 学生正处于心理成熟期, 是非观念还不够明确, 往往容易出现“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的情况。因此, 应当重视运用榜样的经验作用, 卓有成效的帮助学生, 增强学生责任感。

总之, 职高学生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培养健全的人格, 才能成为健全的人, 才能成为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的劳动者。而这艰巨的任务, 就需要我们每位职教者把人格培养渗透在教学中, 作为职教者, 我们理应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陈洁.中职语文教学课堂分层模式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 2010 (8) .

[2]贺玉良.贴近生活融于生活着力提高语文素养——对中职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探索[J].西北职教, 2009 (4) .

[3]常宝玉.谈在新课改下的中职语文教学改革[J].科技资讯, 2010 (6) .

[4]叶杰英.对中职语文职业化教育教学特色的探析[J].职教通讯, 2010 (2) .

7.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教育论文 篇七

关键词:高中语文;人格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027-01

一个拥有健全人格的人,在思想上,会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文化上,会有较高的智力水平;在人际交往上,会具有豁达开阔的胸襟,能够与人愉快相处。一个拥有健全人格的人,就能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够发现问题,并善于客观地分析问题,从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教育的永恒主题是不断完善人格,这既是教育的理想和追求,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一、人格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1、人格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目前,随着社会的剧烈变革,学生非常容易受一些不良影响。因此,如何在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越来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教育部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普通高中阶段语文课程的学习,要对学生“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全面考察”,“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一切都说明,语文课程改革重点定位在怎样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不仅是回归语文教育的本质功能,更是实现语文教育“元”的价值。

2、人格教育是体现高中语文教学功能的有效方式

从高中语文教学功能的角度出发,它的全面性、深入性以及发展性,需要人格教育来体现。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过多地向学生传授统一的理论和经验,很少因材施教,虽然也一直强调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但在很多方面绩效不高。同时,还存在着不符合时代要求的问题,使得学生的人格心理特征与现代教育理论相悖,不能够成长为社会上需要的人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挖掘和发展语文教育的功能,加强对学生的人格教育。

3、人格教育有利于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中曾经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目前,一部分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常见的有:自控能力差,思维方式极端,团队协作能力差,心理平衡能力差等。从语文教学角度考虑,以上情况表明语文教育功能从某种意义上偏离了其本质——燃烧起受教育者心底的火种,让他们的生命之光焕发出炫丽的光辉,从而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的具体实施

1、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

作为一名优秀的高中语文教师,要想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个人人格魅力至关重要。在心理品质方面,语文教师要乐观向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具有顽强的意志;在教育观念方面,语文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终身学习”、“豁达的语文观”等思想;在学习品质方面,语文教师要有过硬的教学本领,严谨教学,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塑造教师的形象,从而促进学生人格魅力的塑造。

2、把人格教育放在课堂上

在课堂上,教师要营造公平公正、活力四射的课堂氛围;教师要多在课堂上采用合作教学的方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向教学的过程,在互教互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教师还要学习先进的理念和经验,变革和优化课堂教学实践过程。

3、把人格教育延续到课外活动中

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不能仅仅只是停留在课堂上,更应该延续到课外活动中。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从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培养出的抽象情感力量,内化为实实在在的信念和行为方式,从而进一步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因此,教师应多采用一些课外(比如阅读)方式指导学生,并为学生的人格实践创造机会。

4、寓人格培养于语言能力中

把人格的培养寓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从阅读教学和听说教学出发,促进学生养成健康的人格。我们提倡自我阅读和整体感悟阅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基本阅读方法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感悟文章的真谛,这样能够尽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时,教师应高度重视听说教学,因为听说是人与人之间语言交流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语言素质的提高,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听说能力的提高。

5、最大限度地挖掘语文学科的潜能

高中语文教学不仅仅只是让学生阅读、累积、解读和使用语文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从感性层次上升到理性层次,并以此提高个人文化素质,使人格得到升华,这些都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在潜能。教师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精华,并利用丰富的语文资源以及优秀的文学人物等,滋润学生的心田,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塑造健全人格的目的。

8.谈历史人物对中学生健全人格 篇八

历史,是一群鲜活的生命演绎的人生活剧,主角虽不是你我,欣赏的同时,我们学会了善待人生。当我们走进历史,感悟那些鲜活的生命时,或许会对人生萌发更深切的认识,潜移默化中健全人格也逐渐养成。

古今中外历史上,有许多闪光的姓名,虽历经岁月的尘封而难掩其光辉。他们的人生风范和人格魅力时常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在历史的星空中竖起不朽的丰碑。正是这些鲜活的生命充实着历史,让人们感受到历史的活力与魅力,进而产生兴趣,此时影响便似:“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般滋润心田,健全人格。

通过学习历史人物的事迹,可以得出这样的道理:人生可以平凡,但不可以平庸;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然而无论是平凡的成长还是非凡的成功,健全的人格可谓居功至伟。

一、有理想的人,才有可能造就理想人生

理想是暗夜的明灯,是旅途的路标,是生命的发动机,是人生的风向标。没有理想,人生将黯然无光。因为胸怀理想而终有所成的人物史不绝书。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从“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曹植到“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戚继光;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然而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陶行知于“1914年赴美留学,初入依利诺大学学市政,得政治学硕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深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器重,获教育硕士学位。1917年秋,陶行知怀着‘要使全国人民都有受教育的机会’的志愿回国。”①从此开始奉献教育的一生,先生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已被奉为教育的法宝,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更是感人无数。我在16岁那年知道这些后便立志从教,一晃11年过去了,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的梦想依旧。先生那种无私奉献、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的精神感染着一代代的青年学生,同时也完成了教育事业的薪火相传。

二、有毅力的人,才能以灿烂的笑容面对人生的终点

毅力是坚定的信仰,是坚韧的奋斗,是执着的追求,是无悔的人生马拉松。从卧薪尝胆的勾践到忍辱负重的司马迁;从隐姓埋名与世隔绝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到节衣缩食脚蹬三轮的助学楷模白芳礼;从时代先锋到感动中国的人物,他们都是用毅力在书写自己的人生并最终实现了人生境界的提升。

有这样一个人物,他被鲁迅誉为“民族脊梁”,历史学家翦伯赞和原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张庚都想为其作传。他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他就是玄奘法师。赵朴初赞誉他:“孤征十七载,独行五万里,足迹遍于西域、印度百三十国而且留下一部不朽的游记——《大唐西域记》的伟大旅行家,这一位通达中印文字、洞晓三藏教理、由留学僧而最后主持当时印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的讲席,受到印度及西域各国国王和僧俗人民欢迎敬重的伟大的佛教学者,他以毕生的精力致力于中印文化交流事业。„„他的成就和贡献不仅在佛教方面,而且在学术方面,都是非常重大的。”②当学生了解这些时怎一个肃然起敬可以形容?玄奘法师那种坚持信仰、舍身求法、百折不挠、学习不息的精神无不点滴渗透在学生的心中,于是我们的灵魂得到了净化,人格得到了升华,通过这样的素材来对学生进行健全人格的教育,谁还会放弃追求真善美?

三、有人格魅力的人,才能产生跨越时空、阶级和种族的影响而真正不朽。

有一种崇敬并非因为受崇敬者的位高权重或丰功伟绩,而是因为

人格魅力,周恩来就是这样的人。

周恩来的一生是在困境中奋斗的一生,而“文革”无疑是最大的困境。“他夜以继日的工作,极力想把‘文革’这泛滥的洪水,纳入党的政策的河道。他与疯狂的恶浪斗,与漫天的逆流斗,精神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身体也遭到严重摧残。”③而这只是周恩来心忧国家、顾全大局、鞠躬尽瘁的一面,他还是一位孝顺的儿子、忠诚的丈夫和值得信赖的朋友。当我们阅读梁衡的《大无大有周恩来》的时候感情的潮水能不奔涌激荡吗?当我们知道周恩来、邓颖超相濡以沫长达半个世纪的婚恋时能不怦然心动吗?当我们了解了周恩来:“安危谁与共,生死忆同舟”的深情缅怀时能无动于衷吗?„„告诉学生一个真实立体的鲜活的周恩来,不知要胜过多少生硬的说教?

有一种感动源于智者果敢的放弃和永远的坚守,华盛顿就是这样的人。

华盛顿一生曾经两次告别权力的巅峰,一次是1783年辞去总司令,一次是1797年辞去总统。他这样表述当时的心境:“„„我早就怀有的渴望,那就是告老还乡,安享天年,怀着莫大的安慰,想到自己已经在能力许可的范围内对祖国尽了最大的力量——不是为了发财,不是为了飞黄腾达,也不是为了安排亲信,使他们的天赋才干不相匹配的职位,当然更不是为了给自己的亲属谋求高官厚禄。”④而是不愿意让自己成为民主政体的障碍,权力于他,没有诱惑。放弃权力的同时对民主的坚守都让人无限崇敬。他的继任者亚当斯的赞誉代表了无数崇敬者的心声:“长期以来用自己的深谋远虑、大公无私、稳健妥当、坚忍不拔的伟大行动赢得了同胞们的感激,获得了外国最热烈的赞扬,博得了流芳百世、永垂青史的光荣。”⑤阅读这样的文字,那些头顶神圣光环的伟人显得血肉丰满、可亲可敬!

四、阅读高尚,健全人格

“我们深信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长。

我们深信教育应当把环境的阻力化为助力。

„„„„

我们深信最高尚的精神是人生的无价之宝,非金钱所能买来。”⑥这是我们的信念,也是我们的实践,我们深信在亲近那些德才兼备、风格高尚的历史人物的过程中一定可以塑造中学生的健全人格。

在教师的平凡人生里,在学生的人格养成中,都可以从这些优秀历史人物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来不断的完善我们的人格、充实人生,奋然前行。

9.浅谈如何培养聋哑学生的健全人格 篇九

聋哑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策略21世纪是一个经济和科学快速发展的时代,而发展的最佳助力就是教育,目前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教育重要性,并且落实于行动,但是目前受教育的群体主要包括了正常和特殊学生这两种,其中特殊学生就包括了聋哑学生。该群体在受教育阶段,由于先天的不足,使其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为情绪波动大、人际交往能力不足等,导致了严重人格缺陷的发生。因此,当下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帮助聋哑学生培养健康的人格。

一、聋哑学生健全人格的内涵

健全的人格就是人在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良好品质,主要包括了行、情、意、知这几个方面,具体所指的是行为、情感、意志及其认知,聋哑学生在通过学习和培养之后,心理承受挫折的能力逐渐提升,并且建立良好的品格,对自身能够有效的管理,同时热爱创造。再者就是对自我的悦纳和认知能力逐渐的增强,能够充分的了解自身的缺陷,并受之坦然,并积极的面对学习和生活,而不是整天自怨自艾。再次就是保持乐观稳定的心态和情绪,同时加强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能够很好地融入社会。

二、对聋哑学生成长个性的分析

基于聋哑学生生理的缺陷,使得他们受挫折的机会也大大增加,同时受外界体验等因素的影响,致使聋哑学生在思想认知上容易产生局限性和片面性,再加上在交流和沟通上的障碍,使得误会的发生几率也随之增加,进而错误行为和偏激心理的产生,在心理敏感程度上要明显地高出正常学生,进而出现猜疑、孤立、自闭以及自卑等心理,长此以往,聋哑学生的人格、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也将会随之发生扭曲,不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培养聋哑学生的健全人格的策略

1.为聋哑学生创建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这里所指的生活学习环境主要包括了社会、家庭及其学校。为了确保聋哑学生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将目标和理想树立,就必须为其提供和创建良好的人文环境,使其对生活和学习充满热爱之情,同时享受身心的愉悦,促进情感的培养和激励,时刻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心。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资源充分的利用,如电子教室和多媒体等,是每晚聋哑学生能够通过画面对知识和情感更好的培养和理解。再者就是使校园文化生活具有丰富性,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同时鼓励他们积极的参与各项集体活动,增强与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使他们与正常学生没有明显的异样,促进聋哑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2.加强家庭教育。父母对子女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基于父母是学生的第一教师,因此,在家庭中,家长必须对自身的行为举止做到严谨,避免对子女造成不良的影响,同时加强家庭环境的建设,使聋哑孩子生活在一个和谐、快乐、健康的环境之中,加强对聋哑孩子的关注和鼓励,对其有耐心和细心,并将其视为正常孩子一样对待,而不是一个弱势群体,并且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使学校与家庭在教育上具有一致性,帮助聋哑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

3.借助课堂教学来培养聋哑学生健全的人格。也就是实现人格教育向课堂教育的渗透,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条件就是对人各要素进行挖掘,并将其有意识的贯穿和渗透于教学过程中。例如,将丰富的人文性知识及其“文以载道”的优势在聋哑语文教学中展现,使学生通过学习逐渐参与情感体验,进而在体验中感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其思想品质,并且对心理情绪进行良好的调整,同时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与老师产生情感共鸣,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例如,以《好朋友》一文为载体,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会互相帮助、合作,并培养同情心、爱心等,进而让学生的人格得到逐渐的培养。在再者就是充分的展现律动课程的优势,例如,舞蹈教学,舞蹈作为一门艺术,灌注了舞者的丰富情感,在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观赏相关的舞蹈录像或者是视频,使聋哑学生通过观赏对传递的情感有一个深切的体会,进而将舞蹈的美和情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促进情感体验和感悟的升华。再次就是加强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感悟和体验,使聋哑学生的独立能力在活动中得到培养,实现以美育人和以德育人的目标。

4.加强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聋哑学生而言至关重要,其中开展的方式具有多样性,首先,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程开设,使聋哑学生能够学会独立,对自身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能够将心理健康知识充分的应用于问题的解析。在进行健康教育的时候,必须充分的结合学生的年龄以及个性的特征,纠正他们的不良习惯,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城市、善良的学生。其次,加强学生意志、情感、认知以及行为的教育,使它们能够欣赏他人、悦纳自己、学会审美、感恩、对情感进行合理的控制、宣泄和调节,同时与父母、老师以及学生之间构建和谐的关系,学会为人处世,使自身的人格逐渐趋向健全化发展。再者就是加强对聋哑学生的心理辅导,可以以团体或者是个体的形式进行,借此来有效地消除聋哑学生的猜疑、不安和焦虑的心理,同时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疑答惑,将聋哑学生的心理障碍疏通,不良心态调整。在进行心理辅导的时候补习让聋哑学生产生信任,这样才能够让其敞开心扉,心理辅导必须做到定期的进行,便于及时的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心理,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对每个人都至关重要,在聋哑教学中,更应该引起充分的重视,使学生通过教育和学习树立健全的人格,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這就要求了学校、社会及其家庭这三者必须保持教育理念的一直性,以培养健全人格的聋哑学生为最终目标,帮助聋哑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阳昌成.如何培养中职生的健全人格\[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

\[2\]许薇.写作教学与学生健全人格培养\[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1).

10.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篇十

一、创设课本剧

首先,课堂上适当地引进课本剧,可以寓教于乐,能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激发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

其次,在课本剧的排练中,学生互相交流、切磋、反复揣摩,思想就会渐渐地发生变化,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在情节对话的演练中,使人物对话更深入、更直观,这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而且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在课本剧的表演过程中,学生注入了自己的情感,通过语言、动作、情感的变化,更加深入理解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再者,让学生在舞台上表演,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自信心。

二、多种形式的精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精读就是要仔细地深入揣摩和研讨课文,以了解文章的精髓,对文章的每个词语,每句话,每个段落以及全文的结构进行深入地思考,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精读中首先必须引导学生结合语境,推敲词义,读懂每个字词,因为每个词在具体的语境中含义是确定的。其次,在精读中通过对比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发掘出潜在的深意,用词的准确。再者在理解、感知的同时,针对课文重、难点引导学生品读,进行以读为主的语言综合训练。在诵读中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做到一读整体感知;二读分析体味;三读深层体悟;最后反复品读,加深理解,升华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精读中的互动,引导学生通过精读形成思想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流,正确解读文本的内涵,在思想的活动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营造探究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如何发挥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在探究中树立独立思考的意识呢?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的指导、点拨,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首先,教师必须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尊重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民主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到教师对自己参与创造的尊重,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这样学生就会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其次,精心设问,创设探究的情境,科学架设为学生探究文本的桥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学习更主动,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探究性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习创造的潜能。在探究活动中教师重视学生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在尊重、平等、民主的氛围中不断地探究学习,渐渐地学生就会完善自己的独立意识,形成独立的人格。

四、巧计思辨内容

思辨,顾名思义,就是思考辨析。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让学生在辨析感悟中健全人格品质。思辨不是课堂教学中的一问一答,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思辨?首先,必须让学生在阅读中针对文本,提炼出思辨内容。往往学生在初读文本时第一印象感性的成分多,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不要放弃自己的感性认识,而且以此为抓手,立足文本,进行思辨,让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其次,在细节和整体之间找到思辨点,让学生在讨论中,个性得到张扬。再者,思辨让学生思维更加活跃,通过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批判性精神。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

例如:《音乐的巨人贝多芬》中主人公如何面对厄运与命运抗争?他没有在耳聋打击下消沉下去,而是直面这一残酷的现实,坦然面对耳聋带来的孤独和安静,用心来“倾听”音乐。让学生明白,贝多芬超出常人的坚强意志,让他成为了一代音乐巨人。从而形成他们为理想执着追求,永不放弃的精神。

五、运用多媒体

首先,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有趣味的教学环境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其次,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范文,有许多语言优美、意境开阔的文章。如果仅凭教师一张嘴,学生很难理解和感受。利用多媒体有声有色的语言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本所描写的意境中,减少了教师繁琐的表述,既节省了时间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使学生在陶冶情操的同时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再者,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提供学生探索的情景,例如:在理解人物的文章中,通过多媒体放映人物的作品,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在人物的对话中,体会人物的情感,理解人物的品质,激发学生创新的灵感。

11.健全人格的培养 篇十一

现代意识中人的意义的崛起促使人们对教育价值观进行深刻的反思。人们通过对人类发展的历史性分析并对世界各国社会发展的横向对比研究认识到,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实现人格的成长。教育正在由单一的社会发展功能向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功能相结合转型。基于对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对人的本质和意义的认识,培养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当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命题。

一、人格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及其成因

人格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具体的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经常出现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兴趣、爱好、信念、性格、气质、能力等。这里,我们把人格作为一个更宽泛的概念。它是个体的人所应具有的几种基本要素。个性的发展是人格发展的体现。然而现实社会中仍存在着个性扭曲的状况:一方面是个性的压抑状态;另一方面是个性的放纵现象。这两个特征实际是个性不平衡状态在不同或同一个体人格内部的两种极端表现,并且导致人格的分裂、紧张和不协调:情感上的极端封闭、淡漠或放纵;智能与道德的分离;创新意识的缺乏;社会责任感的淡化;个人主义的滋生与泛滥;等等。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

是多方面的。

(一)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下形成的大一统思想对人的控制和影响是很严重的。在强权之下,人们往往“安于现状”“自我压抑”“与集体保持一致”,进而形成中庸之道、知足常乐、无为、依赖、求稳、从众等心理趋向。在个性受到抑制的情况下,个人内在丰富潜

能不可能充分释放。

(二)在当前开放的社会中,一些人由在原来封闭的、压抑的环境中对自由的渴望转向对自由选择思想的盲目接受,促动了个体的自我膨胀,形成以我为核心、一切为了我、我就是一切的极端自私的个人主义。而这种个人主义与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些人的一盘散沙式的个人主义的结合,则导致人格分裂现象的发生。

(三)人的需要结构包括物质需要、秩序需要和意义需要三种。它们的平衡发展是人格完善的保证。由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物质的匮乏,人的物质需要得不到满足,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物欲的急剧膨胀,且又存在着对秩序的需求与秩序的不健全之间的矛盾,社会保障功能不稳定,以致于出现不正当竞争和对利益的不正当追求。另外,西方人学由传统的理性主义走向现代人本主义,对感情、自然性的极端强调导致一些人感性欲望压倒理性精神、自然本能压倒社会责任现象的产生。目前社会对多样性、变化性、不可重复性的强调也促动了中国人思想行为从单一僵化到多样化的巨大转变。但其负面影响是,许多人不再相信有什么统一的价值标准、伦理原则,不再追求统一的思想和永恒的目标。这几种因素共同造成一些人只

关注物质生活享受,一味追求金钱和感官刺激,从而形成“物化人格”。

(四)现代西方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带来丰裕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人的危机”。高度的工业化使多数人成为机器的奴隶。人的自我意识及精神意义成为冗余。伴

随社会分工的逐渐扩大的是人性异化的日益加剧。可见,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汲取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培养人的健全人格是非常重要的。

二、健全人格的内涵与培养

现代社会中出现的人格发展不平衡现象给教育发展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同时也使人认识到人格培养作为教育目标的必要性。人格内部各个因素内在的、和谐的统一构成一个完善的人格。它包括体质、智力、情意(情感意志)及道德四个要素。人的发展实质上是构成健全人格内部诸要素充分而和谐发展的整合过程。

体质即身体素质。这是人的生命和人格的物质载体。个体人格在体质方面的完善表现于人对健康体魄和运动技能的不断追求、发展过程。同时,健康的体质也有益于其它人格品质的增强。我国中小学曾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体育。在升学指挥棒的诱导下,本来就少的体育课被作为“副课”而敷衍过去。从更广的范围来看,我国现阶段城镇体育运动场所在数量、面积上与国外相比皆偏少,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农村的情况更严重。民族体质是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的体现,人格的健全发展需要以健康的体质为依托。发展体育运动不只是对少数运动员的培育,而要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体质的培养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健康保健和运动知识的传播;运动技能的训练;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学校教育对此担负着基础性的责任。

这是当代教育对个体体质发展的真正要求。

智力即认知能力。它是由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六种基本因素组成的整体综合能力,它是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有机结合。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部分,其发展程度是整个智力发展的缩影和标志。我国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而创造力则来源于人的好奇心、想象力以及对事物的换位思维、求异思维能力。美国心理学家B.S.布鲁姆在他的《认知领域分类学》中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六个层次: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并把从理解到评价的五个层次归为一类,称为理智的能力和技能。他认为,理智和智能是借助知识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的知识也只有上升到人格的一部分,成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时才有意义。知识的简单组合并不需要较高智力,而重新建构知识,则需要高度的智力。这种智力是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它是智力内部各要素协调发展的结果,也是智力发展的最高表现。因此,发展人的思维能力,培养智力是人格完善和成功的基本保证。

另外,当前社会对人的智力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和多样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这就要求每个人都应具有高度的应变能力。而应变能力本质上是创新意识的体现。创新意识是一种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以求改变自己和改变环境的心理取向。它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和精神状态。在培养人的创新意识方面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个性的发展问题;个性发展是人性解放的过程。“个性的多元化,自主性和首创精神;甚至是爱好挑战,这一切都是进行创造和革新的保证。”可以说,个性的充分、自由的发展是创新的前提。二是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统一问题。它们是认知能力发展的三个层次。从学生的“学会学习”到“学会创造”贯穿着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目前,学生发展本位的课程体系尚未建立,而“知识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则过分强调基础性学力,注重知

识积累和记忆考核。因此,从“记忆模仿”走向“思考创造”仍是我国教学改革的主要问题

和艰巨任务。

情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情意指情感和意志,它是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狭义的情意指情绪,属心理意向活动范畴,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因素。通过对各种成功者的长期研究,人们发现智力并不是决定人成功的惟一因素:情感和意志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1995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葛尔曼出版《情感智商》一书,提出情商(EQ)的重要性绝不逊于智商(IQ),人的情感智商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了解自我的情绪状态;恰当地管理自身情绪;善于进行自我激励;识别他人的情绪;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之后,一部分心理学者又提出一个新的概念:逆境商数(Adversity Quotient),指人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境的心理能力。其核心是意志力。笔者认为,情感和意志是人最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影响生活各个层面的关键性品质要素。尽管将情感和意志作为“商数”的提法欠妥,但情商的提出者强调情感的丰富与和谐发展,逆境商数的提出者则强调意志力的作用,两者作为非智力因素却为人格的完善所必备。一个人格高度完善的人应具备健康的情感。它一方面表现在具有丰富的情感并能稳定地展示:情感体验保持开放的姿态,有生活的激情和热爱,对美的追求、对丑的憎恶、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激励精神,等等;另一方面表现在对所追求目标的执著力和身处逆境时的意志力:具有情感自我控制力和更大的内部适应性、选择和改变能力,善于克制;把生活看成是愉快的探险,尽管也遇到常人所遇到的挫折和失望,但仍能感受到激动、希望、爱和同情,从而很快恢复对生活的信心。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更为重要。当代教育旨在发展学生人格内部的各种创造性潜能,而“个体创造潜能的释放需要对经验的开放,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对概念处延的灵活性,对评价的内源性;需要坚持某一认定方面的意志力。”因此,只有将智能培养与情意品质的培养统一

起来,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性。

道德是保障社会顺利发展或社会秩序的润滑剂。道德的核心可以归结为责任感。我国社会主义道德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是我国社会主

义道德思想的集中体现。

当代社会对科技的功利性追求导致人格内部智能与道德的分离。在这种情况下,现代人被“物化”了,落入商品拜物教的泥潭中,有识之士发出了“人不见了”的疾呼。这种“人品人格的失落”现象实质上是由于现代社会教育把人作为生产工具,而未把“人”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而造成的。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促人向善,也能助纣为虐。日本教育家井深大批评传统的科技教育是忘记了“教育的另一半”。在我国,近年来一些地方和部门一味追求物质利益,忽视思想教育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一些领域道德失落,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假冒伪劣,欺诈活动成为社会公害;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屡禁不止。”这为

我国当前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应当注重科技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统一:即智能培养、个性发展和人格陶冶的统一,科学真理与价值选择教育的统一,使我国教育走向和谐的、平衡的与全面发展的道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应

当是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创造性的智慧的结合。教师在强调科技意识的同时,还应进行美德教育。美国教育家贺拉·曼在谈到此问题时指出,公立学校应当帮助学生养成理智与良心。美

德教育应当先于知识教育,尽管不应当无视知识,但不伴有美德的知识是危险的。我国现在更加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然而传统教学中只是把它作为道德理论说教的德意课却并不成功。笔者认为,道德教育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德育课应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把德育融入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教学实践的动感过程之中;二是教育过程(包括教育教学管理)的民主化、公开化;三是建立家庭、社会和学校三者结合的、开放的道德

教育体系。学生道德意识不是被灌输的,而是在活动中、社会中养成的。

三、师生关系与健全人格的培养

健全人格的培养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许多社会环境因素,这里只就教育内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方面加以探讨。师生关系问题反映了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角色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学生智力的发展,也关系到学生个性、人格的健康发展。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即信息传递方式的单向性和人格的不平等性。在几千年来儒学教育思想笼罩下的古代教育以及近代以来大规模的学校教育中,知识一直是由老师传授

给学生的,因而形成了严格的、权威的师生关系。

中国文化历史一直传颂“师道尊严”“一朝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正是这种关系的典型再现。在这种情况下,根本谈不上学生个性的自由,而只是在培养

顺从、保守、封闭意识。

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把教师和学生看成真正意义的“人”,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他们都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威廉姆·多尔(W.Doll)对教师的界定是“平等的首席”,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而学生作为独立主体、人格尊严的人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思考者、创造者。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教师职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将更多地创造、建构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使学生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特别是师生关系之中体验到平等、自由、尊严、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友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这种开放的、充满人情体验的师生关系的最大作用是能够对学生主体人格充分尊重和发展,在最大程度上扩大了个体人格发展的自由度,而这正是个体创新意识萌芽、养成以及创造性潜能释放所需要的温床和动力,也为他们情感意志、道德思想的养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说,建立平等的、充满人性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是至

关重要的。

综上所述,我们提出发展人的健全人格,一方面基于个体身心各方面的广度而言,另一方面是基于个体人性的深度而言,它是指人的各方面潜能的充分和谐的发展,并非意味着所有品格一样的均质发展。健全人格的培养不是学校教育的独属阶段,而是伴随着一个人终生的过程。从现实的角度来说,我们应当加强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个性培养与责任

感培养的统一,以培养出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高尚道德情操和完美的人格的人。

上一篇:中老联谊晚会主持词下一篇:教育局治理三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