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的发展(共8篇)
1.社会工作的发展 篇一
从社区建设与服务 看社会工作人才的培育和发展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如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努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新形势下必须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并必须切实抓好的紧迫任务。
社会工作是社会建设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社会工作方式,大力推进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工作的一项新的组织建设课题。就城市而言,社会工作人才主要是聚集在社区,他们是以助人为宗旨,以社区为载体,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困难救助、权益维护、行为矫治、心理辅导、就业安置、文体宣传等方面进行社会化服务的专门人才。从我市目前社区社会工作人的状况和我市建设和发展来看,社会工作人才有待大力培育和发展。
一、黄石城区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现状
黄石城区,社会工作人才广泛分布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具有跨部门跨行业高度分散的特点。主要分为三类。一是街道中从事社会事务、计划生育服务、城市管理、司法矫正、治安维护等有固定社会工作岗位及职业资格的专门人才;二是社区中专门从事社区工作及社区服务的享受一定福利待遇的专业人员;三是专门从事某项服务的社会工作者,是从社区的各类志愿者和“义工”队伍中培训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收取一定的社会报酬的社工队伍。但是在城区社区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不大,其中,街道社区工作者大约700多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专业人员约400人,司法矫治及心理辅导的社会工作人才约200人,有关妇女儿童等权益维护的社会工作人员约150人,矛盾调处及治安防范的联防队员约200人,从事社区文体队伍建设和宣传的专业人才约300人,另外还有从事城市建设管理及困难救助、居务服务等少量专业人才。目前,黄石城区已初步形成了覆盖福利保障、医疗卫生、司法矫正、计生服务、城市管理、治安防范等各个领域的社会化工作格局,营造了社会工作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促进了黄石城市建设的和谐发展。
二、黄石城区街道社区的社会工作人才的工作机制: 一是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民间运作。街道办事处是区政府的派出机构,社区的社会工作主要是在街道办事处的指导下,发动辖区居民群众、企事业单位参与,由社区居委会或民间组织实施。如就业安置、抚残助残或开展优抚救济等等,都是在政府的指导下开展。
二是“三社联动”。即以社区为工作平台,以社工为队伍抓手,以社团为组织载体的工作思路,着力开发社会工作岗位,由社工提供服务。目前,城区已有多家民办非企业单位协助政府从事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居家养老、民调帮教等社会工作的社会化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三是“社工”和“义工“联动。在社区,社区的建设与服务及抚残助困等工作,绝大部分是由社区工作者发动社区居民区中的党员,志愿者和一些热心社区工作的人士义务参与社区的建设与服务。而这些义务工作者就叫“义工”。
四是部分社工走向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工作。在城区街道和社区全部设立了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和城市低保工作机构,并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在社区,我们把社会工作者逐步列入专业人才,制定出台相应的工作制度,明确岗位配置。还有社区卫生服务站等专业化的岗位,这一部分人比较趋向职业化、专业化在社会服务领域推开。
三、黄石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城区的社会工作人才的培育和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工作对专业化的需求也随之增加,社会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还不太成熟,存在许多问题和面临着许 多挑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们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缺乏认同感。社会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润滑剂”、“安全阀”,在街道社区,社会工作发挥着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的重要作用。但在绝大部分居民眼里,街道社区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工作就是老大爷、老大妈做的锁事,认为是很简单的工作,其实不以为然,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知识涉及面是非常广的,包括社会学、心理学、医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信息学等等,工作要求也是非常专业的。究其原因,人们对社会工作人才的不认同的原因:一方面是广大居民没有认识到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在社会发展及居民生活的重要性,没有形成浓厚的社工工作氛围;另一方面是因为长期以来“大政府”包揽一切,诸如民政、社保、工青妇等行政部门或有社会背景的社会团体包揽了社会工作的各种服务,并且占领了社会工作的目标市场,形成“政社不分”,导致社会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的落后。
二是社区社工职数少,工作量大。从社区社会工作人才的总量上看,存在着“一人多用”、专业人才匮乏、分布不平衡等问题。例如在社区工作者中,社区的工作人员一人兼负多种工作职务,他们要从事计生服务,又要交叉从事困难救助、司法矫正、民事调解等社会工作。总之,社区除了教育工作不管以外,其它政府各部门工作的落脚点最终在社区,工作多而杂。
三是社区社工人员的学历结构偏低,缺乏专业知识。目前,社区社工队伍中的学历15%以上的是大专学历,10%是初中,75%是高中,而且存在普遍缺乏社区服务等方面所需的专业知识。由于学历偏低、专业应用知识不足等问题。导致专业服务质量不高,人们对社区社工的认同度不高。
四是社区社工的待遇普遍低下。社区干部队伍不稳定.目前,社区社工工资正职每月800元,副职每月700元,同时还要与其工作绩效考核。除了这点死工资外,其它什么福利都没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没有保障。由于社区社工的工作比较辛苦,有时一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遇到政府部门突击性的工作或维稳工作,有的一连几天不能回家,加之待遇低下,导致社区社工人才流动性大,许多社区工作人员干了一阵子就跳槽了,造成社区工作人才的“青黄不接”现象严重。
五是没有明确的社会工作岗位及系列职业资格认证和管理机构。社会工作是一种专门的职业,在国外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但在我国还是刚刚起步,还没有提供明确界定的社会工作岗位,没有建立起较为完备的职业资格认证和管理机构,没有形成社会工作者的从业资格标准。在这个大的社会环境下,黄石城区只能面对新课题摸索新做法,还缺乏一定的政策引导和舆论支持,导致社区社会工作人才专业水平不高,职业威望低下,职业定位得不到解决。
四、大力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工作人才是我市建设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区建设发展与社区服务功能的日趋完善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大力培育、壮大和发展城市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建设秀美和谐黄石的需要。为此建议党和政府:
一是大力培育发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从街道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现状来看,无论是数量还是能力素质与现实需要都存在很大差距。在社区服务功能日趋完善、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政府一方面要把社区社会人才队伍的建设摆到和谐社会建设的突出位置,大力培育、发展、壮大社区社会工作人才,开展正确的引导,多方面吸引社会工作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大社会工作人才的规划,增加社区社工工作人员,扩大社区社会工作的编制。切实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和谐社会建设中来,安排到街道社区建设发展与社区服务的工作岗位上去。使社区建设与服务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社区社会化工作质量日趁提高,使社区社工及其工作逐步得到人们的认同。
二是提高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素质修养。政府要树立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和谐社会建设主力军的观念,要把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培养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制定社会工作人才培养选拔的目标、任务,完善教育体系。一方面是抓好社会工作人才的文化素质,逐步提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学历,另一方面政府要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学科专业齐全、课程体系完善、师资和技术力量雄厚的优势,开展对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同时还要根据社区工作的需要,选送那些综合素质好、有发展后劲和培养前途的社区社会工作人才到具有相关专业的学校学习深造。要积极创新培训的方式方法,逐步使育才模式向基地化、正规化、现代化发展,真正成为社会工作人才成长的摇篮。三是提高社区社工福利待遇。政府和相关部门要从发展的角度看等社区社工工作,提高社区社区工资待遇,逐年提高他们的工资,切实解决好社区社工的“五险”,或者将社区社工资按照公务员的标准靠拢。同时,要将那些在社区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熟悉街道社区工作的社工纳入街道事业编制工作人员队伍中,激发社工工作的热情。
四是加大投入,建立完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及系列职资认证管理机构。社会工作岗位的开发与设置及认定,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加大社会工作基础设施、岗位购买、人才培育及管理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要做好深入的调查研究,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明确社会工作的设置、配备及资职认定,多渠道开发相应的社会工作岗位,全方位配齐街道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同时还应制定和完善社会工作人才扶持政策,提高社会工作人才待遇,拓展社会工作人才的空间舞台。只有这样,我市城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能才得到发展状大,社会报务质量才能进一步提高,社会服务功能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才能得到广大市民的认同。
二OO七年五月十六日
2.社会工作的发展 篇二
1.1发展准备阶段(1993—2000年)
当社会变革加速,人们需求变化,需要新的管理模式进行调适。上海医务社会工作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最初的工作人员由热爱助人事业、熟悉医疗需求、医疗流程和医护合作模式的内部人员担当此任。在行政管理部门也融入了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社会工作理念逐渐融入医院管理。由于医疗机构的特殊性,及其注重医疗安全和医患和谐,医院通过行政管理、精神文明、质量控制部门, 建立志愿者服务队伍、链接社会资源、建立便民服务体系,以各种形式发现患者需求,救助弱势群体,承担公立医院的社会责任,传递政府、社会和医院对病人的人文关怀。如瑞金医院的“彩虹家园”志愿者服务项目、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医院发展部”综合服务和东方医院的志愿者队伍建设等,借鉴海外服务经验,融入社工服务理念和元素。
上海最早提出医务社会工作概念的是浦东新区。 1997年,浦东新区将社会工作引入医疗行业。1999年底, 该区成立了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委员由当时新区社会发展局及医疗机构主管组成。2000年在浦东新区政府主导和大力推动下,东方医院、公立医院和梅园街道医院等10家医疗机构首先建立社会工作服务站,由临床医护人员和管理部门担当此任。由于专业人员匮乏,服务内容单一、服务手法不专业,制度配套缺乏,发展较慢。为了弥补专业人员的不足,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以下简称“东方医院”)特派员赴香港观摩和学习医务社会工作实务经验,并赋予本土经验大力发展社会工作[1]。
1.2实践探索阶段(2001—2009年)
这阶段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改革方向是医疗服务“回归公益”、“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以病人为中心” 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医改为医务社会工作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2]。由于内部需求大,同时被上海社会工作发展大氛围所带动,上海二、三级医疗机构中理念先进并有特别需求的单位,根据医院自身发展特点,建立独立部门、设立社会工作岗位、引进专业人才,建立医、护、 社服务机制。东方医院成为国内首家运用该机制的医院, 其志愿者管理、慢性病小组(糖友乐)等得到同行赞同; 2001年,由李嘉诚基金会资助的新华医院宁养院,正式由执业社会工作者加入宁养服务团队,发挥其心理援助、临终关怀和哀伤辅导作用。2004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首设由专业社会工作硕士担任主任的医院社会工作部,并首先接受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学生,开展家长教育小组、游戏治疗、哀伤辅导、医患关系协调、医护情绪辅导等。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以下简称“徐汇区中心医院”)、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等设立社会工作岗位,成立社会工作部, 与医护建立“立体式”服务团队,营造医院人文关怀环境, 协助病人康复,顺利回归社会。多家医院与高校密切合作,建立实习基地,担任机构督导。在实践中探索更好的发展方向,寻求更有效的服务模式。同时,该阶段的医务社会工作,已经开始了大胆实践探索,如建立了临床专科社工制度。
2006年,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宏大社工队伍”;2007年,组织部、民政部和原卫生部对上海具有代表性的医院进行全面调研,调研范围涉及一线社会工作者、医院管理者和医护人员。结果一致认为医疗卫生体系设立社会工作岗位势在必行[3]。2009年,原上海市卫生局协同各部门对上海医务社会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和分析,当时只有5家设立社工岗位和工作部门, 要满足现代医疗需求的发展必须加大力度,出台相关政策,实施有力措施。上海市民政局社工处通过对医务社会工作卓有成效的医院进行剖析,以内参形式向上海市人民政府递交报告,得到领导极大重视,为医务社会工作全面发展作了铺垫。
2009年4月公布的医改方案首次明确规定“完善医疗职业保险,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完善医疗纠纷处置机制,增进疾患和谐”,发展医务社会工作成为国家发展战略。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健康意识、维权意识、 消费意识逐渐加强。加之社会变革带来的困惑、焦虑和社会矛盾,病人想得到的已不是单纯的缓解生理疾患,还需要心灵抚慰和社会支持。医学的目的已由单纯的治疗转向治疗、预防、康复相结合,由防止死亡转向提高生命和生活质量;医疗服务对象从个体转向个体、家庭和社区,服务内容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病人为中心。在医疗领域,一方面是医疗技术大力发展、疾病治愈率上升、慢性病生存质量提高和死亡率的下降;另一方面,发生的却是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矛盾升温、伤医事件频发。医患矛盾的升级使中国医疗健康事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医务社会工作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1.3全面推进阶段(2010年—目前)
在上海市政府主管部门大力推动之下,医务社会工作得到大力推进,服务的场所主要从综合性医院、儿童医院、精神卫生中心逐渐推广到康复医院、宁养院和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等。各医疗单位根据机构发展需求和临床学科特点,回应服务人群需求,建立跨学科团队,开拓临床专科社会工作。对慢性病、肿瘤及先天性疾病等专业设置临床专科社会工作岗位,贯穿整个医疗服务流程,与其他学科联手为病人提供无缝连接服务。建立相关服务制度, 如查房制度、临床转介制度、实习带教制度、督导制度、 疑难重症病例介入制度和社会心理援助制度。为病人及其家庭提供医疗适应、健康教育、医患沟通、临终病人社工介入和哀伤辅导等社会心理支持服务,搭建医患沟通桥梁,提供人文关怀。社会工作部的设置按照卫生海外计划生育委员会的要求逐步从附属到独立建制。2013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以下简称“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东方医院成为首批全国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建设示范单位。
2012年2月,原上海市卫生局、民政局、教育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率先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实施意见》通知,明确规定所有医疗机构应该设立社工岗位。为确保各医疗机构社会工作服务能力,提高医疗服务品质,原上海市卫生局联合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医学会医务社会工作专科学会于2012年7月共同举办“上海市医务社会工作首批人才队伍培训项目”, 50余家医疗机构,80余名人员接受培训,其中有专业社会工作系毕业者,也有社会工作持证的医护人员,为推进医疗系统社会工作的发展奠定基础。2012年上海医疗卫生系统的“质量万里行”和“等级医院评审”检查中首次将医院社会工作部的建立和开展社会工作纳入评价标准中。2013年,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2013年上海市医疗机构“三好一满意”活动和“医疗质量万里行” 活动联合督查评分标准》中明确要求各医疗机构“根据本市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总体要求拟订实施方案,并将医务社会工作纳入常规工作”,“配置专职医务社工,明确为专业技术岗位,专职医务社工持证上岗”,“具备开展医务社工活动的工作场所”,“积极参与全市医务社工专业性推广宣教活动”等,进一步加大医院实施医务社会工作的考核力度。医务社会工作作为制度化设计,正式纳入医院评价体系,开创了上海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的新局面。
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2年在44家自愿报名的医疗机构开始了社会工作试点工作。2013年, 经过调研、评估、宣传、培训等准备工作后,进一步扩大社会工作试点单位,从2012年的44家试点单位扩大到了103家医疗机构,覆盖17个区县,涵盖了综合性医院、儿科和精神卫生中心等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中心。根据对试点单位的要求,各家医院拟定实施方案,独立设置工作部门,配备专业人员,将医务社会工作纳入日常工作。经过一年的大力推动,上海的医务社会工作已经成为医疗服务体系中一部分。
2主要经验
与其他领域相比,上海的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相对比较晚。鉴于医务社会工作的特殊性,其服务理念相对超前,需着重战略规划,坚持政府主导,注重专业发展,不断反省修正,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走在全国的前沿。上海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秉承“坚持政府主导,各方参与; 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坚持专业服务,改革创新”的原则正在全面推进。主要经验如下。
2.1坚持政府主导,注重战略布局,制度建设稳步推进
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2011年8月,上海市民政局以题为《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全力推进医务社会工作》情况专报形式报上海市人民政府,得到上海市相关领导的肯定。该年10月,原上海市卫生局与上海市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就上海医务社会工作发展作了专题调研,调研报告总结了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国际经验和国内概况,梳理了本市医务社会工作现况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加快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实施路径和配套政策。
2012年3月,中共中央19个部委联合出台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明确医务社会工作者是“卫生专业紧缺人才”。这些政策的颁布为推动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和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奠定了强而有力的宏观背景,也标志了医务社会工作和医院社会工作纳入中国卫生政策和医院管理的议程。2012年2月,原上海市卫生局、民政局、教育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率先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实施意见》通知,并在2012年、2013年的医院质量管理检查中逐渐加大考核力度,推进了卫生领域社会工作的发展。各医疗机构吸引了优秀专业人才,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在医疗健康领域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理论基础扎实、实务能力强的社工专业人才队伍。
2013年11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国家民政部对上海医务社会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再一次肯定了上海医务社会工作的探索和实践。2013年12月,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民政局与社会工作专家组对上海24家医疗机构又进行了深入的调研。调研发现,一支充满人文情怀、拥有专业理念和技术的“助人” 队伍注入了医疗服务行业,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2.2坚持需求导向,注重循证实践,实务探索不断深入
上海医务社会工作在卫生主管部门战略布局和大力推动下,在全国始终处于领先地位。2000年,率先在医院建立社会工作部;2001年,将社工理念融入临终关怀服务;2004年,首批社会工作硕士进入医院;2006年,首批医疗机构成为香港大学、复旦大学社会工作实习基地; 2008年,获得首个国家继续教育学习班;2010年,举办首个医务社会工作国际会议;2011年,成立首个医学会下设的医务社会工作专科分会;2012年,首次纳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人文教育课程。
各级医疗机构根据临床学科和疾病特点,设立独立部门,引进专业人才,逐步建章立制,回应病人需求,建立跨学科团队,开拓临床专科社会工作。对疑难危重病例、慢性病、肿瘤疾病及先天性疾病等专科设置社工岗位;病人需求为本,关注医疗流程,与其他学科联手为病人提供无缝连接服务;建立相关服务制度,如查房制度、 临床转介制度、疑难重症介入制度和社会心理援助制度; 为病人及其家庭提供医疗适应、健康教育、医患沟通、临终关怀和哀伤辅导等社会心理支持服务,搭建医患沟通桥梁,提供人文关怀。帮助医护人员理解患者的社会心理压力、关注疾病背后隐藏的问题、舒缓病人不良情绪。统计调研显示,医务社会工作的加入为医疗增加了人文关怀要素,大大缓解了医患矛盾,同时也缓解了医护人员压力。由于推进医务社会工作发展进程,着力实践并积极探索本土医务社会工作,上海华山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长征医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东方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和徐汇区中心医院等8家单位获得“上海市社会工作示范单位”,其中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和东方医院被推举为“全国社会工作示范单位”。
上海医务社会工作将病人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和医院发展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将社工专业的理论、方法和精神融入医疗服务当中;将人文关怀、公平正义、社会和谐等理念贯彻于具体工作中,在专业化发展道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
2.3坚持专业为本,注重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力度加大
从上海的医务社会工作发展阶段来看,经历了准专业化(医护转行)、混合阶段(医护转行、专业毕业)和社会工作专业化阶段(专业人员)。我国医务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发展也是对传统工作模式的改革、发展、创新和提高。《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要求“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上海市卫生系统按照培养造就“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议进行着,在医疗机构岗位设置的指导性意见中,明确医疗机构可设定“医务社工”岗位,归入其他专业技术类,并纳入编制管理。医务社会工作者们在学习西方理论、借鉴海外成功经验的同时,进行了有效的、适合国情的本土化探索和研究。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又有本土实务经验的专业社工队伍,在中国特色社工模式上做了有益的探索,为中国医务社会工作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近年来,优秀人才纷纷应聘上海各大医院,海外人才尤其青睐三级医院。上海的医务社会工作已成为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象征。
社会工作的所有服务领域中,专业化程度最高的是医疗卫生和精神健康领域,专业能力和内涵建设是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之本[4]。从全国范围来看,上海医务社会工作起步早、速度快、起点高、环境好,得天独厚,已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近几年来,上海的医务社会工作在发展战略、制度设计、实务探索、人才培养和理论研究等方面都进行了有效的尝试。特别是2013年,上海医务社会工作积聚卫生、教育和民政等多方力量,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学术机构协同和专业人才努力下,按照国家的战略布局,注重顶层设计,提升专业内涵,全面而有序推进专业化医务社会工作。在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方面,上海市医学会医务社会工作专科分会组织专家,从实际出发,从专业发展的角度设计课程,承担起了原上海市卫生局人才培养的具体工作。
2.4坚持教学相长,注重自我增能,智慧推进
上海医务社会工作的推进得到各职能部门及教学机构大力支持。2011年4月,上海市医学会医务社会工作学专科分会率先成立,为医务社会工作者搭建了学术平台, 确立了学科专业性和学术性。学会吸引了各大院校专业领军人物、医院高层管理者和专业优秀人才,共同谋划上海医务社会工作发展。不仅促进了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进程,也在行业内起到了推广作用。上海各医疗机构与高校紧密合作,联合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平台, 为培养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创造条件;共同研究课题,反思实务效能,智慧推进医务社会工作;上海教学主管部门提供科研项目、国家级和上海市继续教育项目;建立上海医务社会工作示范单位,定期检查,大力宣传和推广。
此外,该领域也开展过较为广泛的国际交流。“医务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妇女与儿童健康促进”国际研讨会的举办,拓展了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视野。上海医务社会工作在市级层面上,自2011年率先成立上海市医学会医务社会工作学专科分会之后,2012年又建立了上海市医院协会医院社会工作暨志愿者服务工作委员会,2013年又获批建立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医务社会工作分会。各专业团体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目标一致,利用各自资源,整合力量,联手在医疗行业积极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进程。 1月,上海长征医院举办了由上海市文明办、上海市志愿者协会和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上海市医务社工、医务志愿者工作交流推进会议”,在医疗行业首次大规模宣传了医务社会工作的理念;2013年6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举办的“全国儿童医院社会工作研讨会”专门为儿科领域独家设计。会议邀请了费城儿童医院、中国台湾地区及大陆从事儿童医务社会工作的专家, 与学员共同分享了儿童医院社会工作领域最新进展、实务技巧和工作模式,为来自全国各地50余名热心于助人事业的学员开拓了视野,提升了理论水平和实务能力;7月在徐汇区中心医院举办的“2013海峡两岸医务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医疗机构社会工作和志愿者管理方法学习班”积极推进“专业社会工作为指导、以医疗专业志愿服务为主体”的服务模式,对相关医疗机构探索和实践医院医务社会工作起到借鉴作用,也推进上海医疗机构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在医院”活动;11月,东方医院主办的“医务社会工作临床实践学习班暨医学人文体系中的医务社会工作与志愿者服务研讨会”以新颖的形式展现了上海医务社会工作。2013年,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召开的“2013上海医务社会工作论坛”标志着上海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在专业化发展道路上又迈进了新的历史阶段。
3未来建设展望
3.1健全制度,完善医务社会工作政策框架与服务体系, 加快人才培养速度
从国际经验看,医疗机构和健康照顾机构都独立设置部门,设立社会工作岗位,并根据功能不同细化专业。 由于医务社会工作面对的人群阶层跨度最大、解决的需求最基本,最接近弱势群体和困境人群,因此对医务社会工作人才要求相对较高。现阶段中国社会和谐、社会稳定的需求和医患矛盾日趋激烈的现状,急需大量专业医务社会工作的参与和介入。但是,目前大部分医院尚未独立设置部门,上海公立医院人员编制紧张,医护人员超负荷工作,没有社工人员编制,即使有社工资质也难以从事社工工作。由于没有独立部门,社工专业人员往往由非专业人员管理,工作不规范、专业发展受限,难以发挥应有效果。
3.2设立和完善保障措施,保证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和培养高级人才
社会工作是创新服务、协调社会关系、修复社会功能、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体现人文关怀,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改善社会服务水平与质量的重要力量。医务社会工作是衡量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现代化、服务质量和健康公平程度的重要方面,对于转变医学模式、改善医疗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上海医务社会工作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越来越多海外学子也加入行列,他们承担了缩短我国与国际差距的责任。由于缺乏相应岗位和编制,医务社会工作职称评定、晋升制度和薪酬福利等保障仍处于空白。目前设立社会工作岗位的机构也由于没有职称系列而待遇受到影响,严重打击了社工热情,阻碍了专业发展。必须尽快建立以社会工作人才为核心的人力资源规划、培养、激励等各项制度,迅速解决“实际在岗人员屈指可数”、“队伍异常薄弱”的现象。
3.3建立行业准入、考评和继续教育制度,规范行业行为
医务社会工作的职责是关注患者的社会属性,把握患者的社会心理因素,解决患者因疾病引起的各种社会问题,提供包括心理辅导、促进医患沟通、协调医患关系等服务,是医护团队的一分子,是医患矛盾的“润滑剂”。 由于专业人才缺乏,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水平低、发展速度慢,与快速发展的医疗技术和相关福利制度严重不符, 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这特殊历史时期,提高医务社会工作者过硬的服务能力,完善行业的服务规范, 制定完备工作标准,建立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的长效机制, 建立一支高品质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既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又是深化卫生医疗体制改革,医疗卫生机构转变服务模式,改善国民身心健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举措。
3.4大力加强专业推广、政策推广,扩大社会影响力,提升专业感染力
3.社会工作的发展 篇三
[摘 要]郑州市绿城社工服务站作为全国第二家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形成了独特的运作格局、创新了服务载体,但仍存在自主性独立性不强、筹资困难、服务半专业化、内涵建设不足、社会公信度低等问题。由此看来,官办社会工作机构要进一步发展,就要以民办非企业为发展方向,建立与政府的良好互动关系,拓展筹资渠道,加强专业化运作与内涵发展,并加大宣传以提高社会工作的公众知晓度。[关键词]社会工作机构;绿城社工服务站;义工社工化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培育和发展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使其成为传递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的重要载体,是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中国内地第一个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产生于2003年2月,至今只有6年多的历程。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作为一新生事物,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学界对社会工作机构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有诸多不足及未涉及的领域,需要通过大量研究对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及发展路径等进行梳理及理性分析,从而为社会工作机构的培育和发展提供智力上的支持和指导,为相关政策和决策部门提供参考。本文拟以郑州市绿城社工服务站为例,分析官办体制内社会工作机构的运作特点及发展策略。
一、社会工作机构的内涵
社会工作机构是指依据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凭借专业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技术,旨在为相关人群尤其是弱势人群提供一般或者特殊的关怀、护、物质和支持服务,以提高或者维持他们的社会功能的组织。从中国内地现有的专业社会工作机构来看,其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社会工作机构的工作内容是在社会服务领域从事社会服务工作。(2)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助人自助的专业活动,其服务对象可以是弱势群体,也可以是一般群众。目前在中国内地,社会工作机构主要针对的是社会弱势群体,如儿童、青少年、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3)社会工作机构是一种非营利性的机构。在助人自助价值观的指导下,社会工作机构不可能像企业一样开展大规模的营利性经营,否则就背离了社会工作的理念和初衷。同时,社会工作对象的经济实力也不允许社会工作机构收取更多的费用。因此,作为一种服务社会的非营利组织,社会工作机构的服务往往是低偿甚至是无偿的。其收入仅仅是为了满足日常的机构运转和适度发展。其工作经费主要来自于政府、社会的捐赠。
(4)社会工作机构的核心理念是利他主义和助人自助,工作不但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且十分强调对受助人人格的尊重和潜能的信任。利他主义和助人自助的价值观是社工从事助人工作的动力源泉。(5)社工机构的主要成员由具有社会工作教育背景的人员构成,他们通过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专业方法和专业技巧,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
根据社会工作机构的组建和发育的形式来划分,中国内地的社会工作机构主要有三类:一是官办的体制内的社会工作机构,如郑州市绿城社工服务站。这类社会工作机构在政府的框架之内,其资源来源于政府,受政府的领导。二是政府推动组建的非政府性质的社会工作机构,如上海的阳光社区服务中心、新航社区服务总社和自强社会服务总社等。这些社会工作机构是在政府主动寻求新的社会管理方式和公共社会服务方式下出现的,依附于政治框架之下,与主管部门紧密联系,不可避免地带有行政倾向,自治性较弱。三是民间组建的社会工作机构,如深圳的社会工作机构。这类社会工作机构由民间发起,主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获得发展资源,与前两种社会工作机构相比,有较大的自主性。社会工作机构是传递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的重要载体,也是吸纳社工就业、推动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社会工作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培育和发展专业社会工作机构,是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社会工作机构可以发挥专业功能和个性化服务功能,实现真正的个案服务和人文关怀,以弥补政府在某些方面的力不从心和工作不足。
二、郑州市绿城社工服务站的发展状况
1.绿城社工服务站的概况
2004年8月,郑州市金水区南阳新村街道办事处为构建和谐社会、更好地服务居民群众,提出“社工进社区”的设想,并确定在丰乐社区试行。
根据居民的需求,2005年7月8日,青少年社工辅导站在丰乐社区成立。2005年7月20日,“社工进社区”试点工程正式启动,并在青少年社工辅导站的基础上成立了河南省首家专业社工服务机构——丰乐社区社工服务站。2006年2月28日,丰乐社区社工服务站更名为绿城社工服务站。
社工站发展初期组建了青少年社工服务部、长者社工服务部、机构义工服务部、社工综合服务部4个常设机构,目前的下属机构包括宣传部、项目部、外联部、文艺部和综合部,还设置了党支部和团支部。
社工站目前由3名专职人员、18名兼职人员构成,其成员的身份均是街道办事处的公务员或事业编制人员,工资由街道办发放。由于体制及资金限制,该社工站没有从社会上招聘工作人员,这对社工站的工作是一种制约。社工站作为专业的社工机构,秉承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方法,为需要帮助的群体提供服务。在儿童服务方面,主要为贫困、单亲及留守儿童提供学习、心理、成长教育等服务。在青少年服务方面,对失学群体进行帮扶,主要通过专业社工带领受训义工深入贫困农村地区开展失学群体工作,也有针对特殊场合比如网吧内的网瘾少年开展社会工作。如小组成长康娱项目系青少年社工服务部与中小学义工部共同承担的项目。该项目旨在培养青少年团结合作意识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社工站通过策划一系列活动为服务对象连接和提供资源,如与河南省妇联联合开展“社工进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活动,与河南省红十字会联合举办为灾区募捐活动及为白血病儿童募捐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扩大了社会工作的影响及社会知晓度。但受人员的限制,专业化的持续的微观社会工作相对比较薄弱。
2.绿城社工服务站的特色与创新
第一,独特的运作格局。社工站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专职专业社工领衔、社工实习生助阵、义工协助参与”的具有本土特色的运作格局和“社工义工化与义工社工化”的特色道路。所谓“社工义工化”指的是有专业的社工背景,但以义工的身份参与各项工作,即“不拿薪酬的社工”。所谓“义工社工化”,指的是对没有专业社工背景的义工进行专业社工培训,使之成为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义工。实践证明,在专业岗位相对不足、社工职业化尚未启动的阶段,走“社工义工化与义工社工化相结合”的道路是较为符合省情的,为其他地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第二,在国内树立了社工与志愿者联动的成功典范。社工的专业性使其善于整合社會资源,不仅帮受助者解决一时的困难,而且以助人自助为宗旨,注重让受助者自立自强。但志愿者在助人时带有较大的随意性,不能像社工那样提供有计划的、系统性的服务。实行“联动”后,志愿活动有了社工的引导,不仅提高了志愿者服务的专业水平,而且可以协调服务资源,让志愿者找到发挥个人特长及优势的门路。第三,率先提出了社工发展的“四化”方向,即专业化、职业化、网络化、社会化。目前,对社会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得最多的是专业化与职业化,而网络化、社会化则最早是由绿城社工服务站提出的。这里的网络化有两层涵义:一是社工服务信息的网络化;二是社工服务组织在地区与部门间呈横向与垂直网络分布。社会化指的是专业社工人才建设与专业社工服务的社会化。第四,促进了社区管理体制的创新,首次实现了街道办事处、社区居民委员会、专业社工组织三大社区管理主体并存和共同参与的局面。传统社区居委会既要承担社区管理职能,也要承担社区服务职能,而由于人力、财力的限制,往往厚此薄彼,负担沉重。专业社工组织介入之后,协同社区开展服务,既减轻了社区负担,又提高了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弥补了传统社区工作的不足。此外,社工站还提供了许多政府或社区无法提供但又非常必要的服务项目,如社区青少年的心理辅导等。第五,创新了服务载体。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管理体制。绿城社工服务站正是这样一个平台,它以开放的姿态吸纳助人者、帮扶受助者,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参与与广泛的社会帮扶良性互动的局面。
3.绿城社工服务站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社工站经过4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许多有困难的个人以及部分弱势群体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受到了领导的关注与支持,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是,社工站作为河南省首家、全国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家专业社会工作机构,没有足够的经验可以借鉴,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自主性、独立性不强。社工站受街道办事处的管辖和领导,隶属于政府。但作为非营利组织的社工机构,在开展项目时如果过分依赖于政府的指导,受政府行政化影响,势必会失去其自主性和独立性,有碍于社工机构运作,并影响服务的有效性。二是筹资困难。经费不足是制约社工站发展的主要瓶颈。社工站的经费有两方面来源:其一,来自办事处。社工站的办公经费及活动经费由办事处实报实销,但办事处所能提供的资金毕竟是有限的。其二,来自企业赞助。这部分经费来源有限并具有较大不确定性。资金紧张,限制了社工站服务的开展,影响机构的日常运作,无法自主招聘所需要的具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人员,也限制了必要设备的购置,不利于机构的发展。由于经费不足,许多已经开展的活动及项目不能按照原计划进行,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工作也因为资金问题而搁浅。三是服务呈半专业化状态,内涵建设不足。“社工+义工”的服务模式,是当前社工站发展的无奈选择。义工人员的参与,对推动社工机构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由于义工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技术水平与专业人员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而社会工作需要专业的、科学的助人方法,因此目前的服务模式会降低服务的质量与效果,甚至流于形式。社工站自成立以来,策划设计了很多活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由于受各方面的影响,社工站的工作以外塑形象的活动居多,内涵建设不足。四是社会公信度低。公信度是指社会对机构的认可及信任程度,体现着机构的诚信水平,直接关系着机构的筹款、生存和发展。社工站也面临着社会公信度不高的困境,还没有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主要表现在:社工站在筹资过程中由于民众的担心和不信任遇到各种阻力;社工站的信息公开度不够高,范围不够广,造成公众不了解实际情况,也影响了服务站的公信度。
三、从绿城社工服务站谈官办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对策
1.以民办非企业为发展方向[HT]尽管我们在大力推动政治体制改革,以逐步确立“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但由于不同地区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力度不同,给社会让渡出来的空间也不同,所以不同地区培育和发展社工机构的方式会有差异,不能完全按西方社会非营利组织的标准来培育和评判我们的社工机构。在目前中国的现实条件下,借助于政府力量和资源优势来推动社工机构的创建及运作可能是一种现实可行的路径选择。但从长远来看,具有官方背景的社工机构包括绿城社工服务站应以民办非企业为发展方向,独立于政府之外自主运作,以保证社工机构的独立性和完整性,这将有助于社工机构的运作以及所提供的服务的有效性。2.建立与政府良好的互动关系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方式获得政府的支持。在中国内地,社工机构是在政府理念转变的背景下产生的,是政府根据社会结构的变化主动调整自己的管理职能、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产物,社工机构发展空间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社工机构运作所需的资源还将依赖于政府。社工机构的发展要获得政府的支持,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开展政府所需要的服务项目并高效高质量地完成这些项目。另一方面,又要保证社工机构的独立自主性。这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一是政府的治理理念和方式进一步发生变化,让社团自主运作,政府退出其强势角色,推动社团的成长和发展;二是推进社工机构的专业性发展,进一步提高其服务功效,增强社工机构独立运作的可能性;三是拓宽社工机构的多元化筹资渠道,从而有助于机构的独立运作。
3.拓展筹资渠道
如前所述,资金问题是困扰绿城社工服务站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应通过积极争取政府的“购买社会服务”项目筹集资金,通过开展收费服务项目筹集资金,通过与企业合作的途径争取企业的赞助费,通过开展活动项目进行社会筹资,以及接受个人捐赠物质、现金等。
4.加强专业化运作与内涵发展
社工机构在专业社工岗位不足的情况下,对现有义工和社会工作人员应采用岗位培训、知识更新培训等形式,使之逐步成为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只有拥有了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专业化的项目才能开展起来。另外,社工机构在项目运作上要宏微并济。既要注重扩大规模,又要把项目做精做好,规模效应与精品案例双管齊下,在项目运作上更加凸显专业特色。社工机构在策划开展活动时,要在具体的案例上下工夫,争取做出一批精品案例。
5.加大宣传以提高社会工作的公众知晓度
4.社会工作的发展 篇四
朱宏江 开滦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范各庄矿业分公司河北 唐山063109
摘要:改革开放之后,社会经济得到了繁荣发展,煤矿企业也在发展潮流中找到了定位,取得了进一步发展。随着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全面加强党建工作的提出,创新煤矿企业党建工作的方法和理念,落实党建工作的发展,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企业发展中的模范作用,将有利于增强企业发展动力,从而推动企业健康发展。关键字:党建工作 企业 发展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得取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煤矿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我国总体经济水平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其中煤矿企业的党建工作作为一项关系到企业形象与威信的工作,其能否落实对推动企业经济健康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是,由于存在党建政工人员多,素质参差不齐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党建工作无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内部问题。因此,为了企业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煤矿企业的党建政工人员有必要对党建工作进行落实和改进,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水平,以保证煤矿企业的各项工作得以健康发展。
一、落实党建工作对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上都取得了一定的建树。其中,党建工作以党中央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提高党组织的领导力、执行力和凝聚力为目标,切实在工作中创新中有新突破,切实在发挥党员模范作用,树立党员形象上有新突破,切实在加强企业建设上有新突破,不断把企业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通过党建工作的落实,进行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的加强,进而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做好党建工作的落实可以从内部对人们进行内心世界的改造,提高他们对关于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的认识程度。对于企业基层政党工作人员来讲,做好基层党建工作有助于激发群众和干部的斗志,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使他们从根本上明白自己该如何走向正确的政治方向,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自己该如何去做等。具有良好的党建工作意识毫无疑问能带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政治思想得到觉悟,自然而然就会带动其积极性,这样就能把积极性带到工作中去,为企业的发展共同努力,有效地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共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二、以党建工作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企业的党建工作是一门涉及“灵魂工程”的复杂工作。它的涉及面广,情况复杂,灵活多样,千变万化,是企业单位进行改革创新的“导航条”,也是企业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催化剂”。通过对十八大精神的深入学习,以及对当今国际形势的分析,煤矿企业全面落实党建工作将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提倡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凝聚人心的作用
煤矿企业作为一所现代型企业,其在落实党建工作时要追随时代的脚步,做到以人为本,并把以人为本体现在实际工作中。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以人
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同样的,企业的发展也需要“以人为本”,要知道,企业得以健康发展的前提基础,就是能否为企业员工服务,能否在职工中获得人心。以职工为本,把职工放在第一位是企业政党人员落实党建工作的重要前提。首先,做好宣传工作。大力宣传与企业相关的政治方针政策和企业精神,让员工对企业进行全方位了解。这样才能提高员工的积极性,让其在工作中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升自身政治水平。对于企业政党组织人员来讲,做好宣传工作,让党组织工作人员对企业的新形势和任务,以及与煤矿企业相关的政治方针政策,发展前景等进行详细了解,有助于提升党组织工作人员的决策能力以及认真落实党风建设责任制。其次,坚持企业民主生活的基本制度,不断探索和改进基层职工生活,减轻职工的负担工作,进一步提高职工的凝聚力。再次,组织开展各种与企业相关的竞赛活动,增强基层活力,深化创先争优活动,激发基层员工的战斗力,从而促进生产的有效发展,并不断增强企业单位的向心力和吸引力。
(二)提高企业基层党组织人员政治素质,提升党建水平
企业基层党组织人员作为企业的“领头羊”,在企业发展中起带头作用。他们直接与基层及一线员工直接接触,通过党组织人员政治素质的提高,有助于他们以个人的言行来影响和带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发挥思想政治工作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明确了解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路线,充分了解与企业相关的各种规章制度,及时传达企业文件与政策要求。在行为上,干部要以身作则,做好自己的模范角色;其次,加强责任意识,不要把个人感情带到工作中去,影响工作效益;再次,做好企业基层干部的培养工作,要知道基层干部是与基层职工直接接触的人员,他们政治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所管辖队伍的整体素质。所以企业要有意识地对基层党组织人员进行培养,帮助他们快速地成为合格的干部。
(三)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形象
企业形象是企业的整体发展结构在公众心目中的综合反映。思想政治工作肩负着实施工作形象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职责。作为一名企业的党员,应该比别人站得高、看得远、干得好,处处当模范,事事作表率,用自身行动去影响员工,充分发挥自身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实施形象的过程中,应当引导和组织职工深入理解企业的文化精神和发展理念,从而激发职工自身的责任意识、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还应制定新的员工行为规范准则,以具有实效性的职业道德准则和规则制度对职工进行行为约束,促使职工在工作中做到自觉遵守、自觉执行。长期下去,企业就能够树立其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形象,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利于不败之地,赢取更大的经济收益。
三、结语
煤矿企业在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新形势下,企业的党建工作对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作用。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企业党组织人员做好党建工作的重要性,以科学的态度、更加扎实的工作,才能使党建工作的落实在推动煤矿企业健康发展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晏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党建工作[J];才智;2010
[2] 闫雅妮;打造企业党建工作特质的思考[J];新西部;2010
[3] 刘子健;创新党建工作 推动企业发展[N];国家电网报;2010
5.社会工作的发展 篇五
关于加快推进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发展的意见
民发〔2015〕8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财政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民政局、财政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财务局:
为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3‟96号),促进构建现代社会救助体系,发展专业社会工作,现就加快推进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推进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社会工作是一种遵循助人自助价值理念,运用专业知识与方法协助服务对象舒缓心理压力、提升发展能力、增强社会功能、建立支持网络、改善生活境况的专业性社会服务活动。社会救助领域是社会工作的重要服务领域,推进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发展是构建现代社会救助体系的必然要求。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我国基本民生保障的形势与任务发生了新变化,单纯依靠政府提供物质资金的救助方式,已难以有效满足社会救助对象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无法有效化解因社会救助对象心理行为偏差引发的个体和社会问题,迫切需要创新社会救助及其服务提供的内涵、理念与方式,支持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广泛参与社会救助,建立健全物质资金帮扶与心理社会支持相结合、基本救助服务与专业化个性化服务相补充、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衔接的新型社会救助服务模式。近些年来,很多地方在发展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看,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存在思想认识不够、人才队伍与服务机构数量与能力不足、可及范围和受益人群有限、支持保障不到位等问题,与构建现代社会救助体系的客观需要和社会救助对象的实际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各地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与紧迫感,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深入探索,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加快推进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发展。
二、加快推进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发展的总体要求
—1—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适应创新社会治理、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社会保障制度的需要,以回应社会救助对象服务需求为根本,以深化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服务为核心,以建立健全政策制度、完善体制机制、加强人才队伍与服务机构建设为基础,加快推进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发展,为促进构建现代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坚持立足需求、务求实效,从社会救助对象服务需求出发构建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制度,设计、组织和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确保社会救助对象服务需求得到及时回应与有效满足;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相关政府部门依法履行宏观规划、政策引导、资金投入、监督管理等职责,支持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依法介入社会救助领域;坚持专业引领、创新发展,深入推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知识与方法的普及应用,积极创造推进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发展的有利条件,不断提升社会救助的专业化水平。
(三)主要目标。建立健全推进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的政策制度,逐步形成协调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规范高效的工作机制;根据社会救助领域的实际需要,培养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发展一批数量充足、服务专业、群众认可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建立健全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支持保障体系。争取到2020年,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广泛参与社会救助,社会救助工作人员普遍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知识与方法的局面初步形成,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的可及范围和受益人群显著扩大,专业作用和服务效果不断增强。
三、加快推进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发展的任务与路径
(一)明确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服务内容。根据社会救助领域特点和社会救助对象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工作服务:(1)开展社会融入服务,帮助救助对象调节家庭和社会关系,消除社会歧视,重构社会支持网络,更好地适应社区和社会环境;(2)开展能力提升服务,帮助救助对象及其家庭转变思想观念,发掘自身潜能,学习谋生技能,发展生计项目,消除救助依赖;(3)开展心理疏导服务,帮助救助对象抚慰消极和敌视情绪、缓解心理压力、矫正不良行为,改变负面看法,建立积极乐观上进的
—2—
心态;(4)开展资源链接服务,帮助救助对象链接生活、就学、就业、医疗等方面的政府资源与社会资源,组织其他专业力量和志愿者为救助对象提供服务,最大限度地弥补政府资源的不足;(5)开展宣传倡导服务,帮助救助对象更加详细、全面地了解政府的社会救助政策,及时、有效地向政府反馈社会救助政策执行的成效与不足,建立健全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信息沟通网络,推动完善社会救助政策。
(二)完善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服务机制。建立健全社会工作服务需求发现报告机制。支持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参与社会救助对象家庭状况调查评估、建档访视、服务需求分析等具体社会救助管理与服务事务,使社会救助对象的实际需求得到客观评估和及时响应,为有针对性地实施社会救助提供科学依据。建立健全社会工作服务承接机制。在乡镇(街道)社会事务办、民政所、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等基层公共服务平台配备使用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救助管理与服务机构加强社会工作岗位开发设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扶持发展一批治理规范、服务专业、群众认可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建立健全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协作联动机制,不断夯实社会工作服务的承接平台,扩大社会工作服务的覆盖范围。建立健全社会工作服务转介机制。明确基层公共服务平台、社会救助管理与服务机构中有关经办人员参与社会工作服务的职责,对有社会工作服务需求的社会救助对象,依程序转介给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由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根据社会救助对象实际情况分类提供综合性或专门化服务,使社会救助对象的需求得到全面有效回应。
(三)强化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服务评估。构建政府部门、服务对象、专业机构等协同配合的服务评估模式,从行政监管、服务成效、项目管理、社会影响等多个方面对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服务进行综合评估,保证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服务的职业化、专业性、规范化发展方向。加强政府购买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评估,规范立项评估和绩效评估程序,对申请承接政府购买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服务的机构,从专业资质、内部治理、人才资源等维度进行第三方立项评估;建立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对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综合成效进行客观评估,加强绩效评估结果的反馈应用。引导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自觉做好自我评估,树立质量管理意识,建立专业督导机制,不断提升参与和承接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服务的能力水平。
—3—
四、切实加强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的支持保障
(一)加大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投入力度。各地要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3‟96号)和《民政部、财政部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民发„2014‟196号),将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逐步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构建多元化的经费保障机制。
(二)推进社会救助领域工作人员教育培训。依托各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和有关干部培训计划,发挥高校院所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的资源优势,对基层社区有关工作人员和社会救助管理与服务机构干部职工开展大规模、分层次、分类别的社会工作培训;鼓励基层社区有关工作人员和社会救助领域干部职工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和社会工作学历学位教育,提升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知识与方法开展社会救助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实际能力;通过购买服务、公开招聘、挂职锻炼等方式,逐步扩大基层社区和社会救助管理与服务机构社会工作者的数量;加大社会救助政策、知识与方法在社会工作学历学位教育、在职在岗培训和职业水平评价中的内容比重。
(三)加强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研究宣传。总结提炼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的经验模式,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做法,研究解决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发展中的困难问题,逐步构建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体系。依托各类新闻媒体和社会救助宣传载体,对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的政策制度、经验做法、优秀事迹开展持续深入的宣传,加大社会工作专业理念、知识与方法的宣传普及力度,积极营造关心、理解、支持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发展的社会氛围。
(四)开展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试点。按照试点先行、统筹推进的原则,选择一批社会工作发展基础条件好、社会救助对象多、服务需求急迫的地区和单位开展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试点,积极总结经验、探索模式、创新方法,在试点基础上创建一批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示范地区和单位,发挥其典型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逐步推动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由点及面深入发展。
民政部 财政部
—4—
2015年5月4日
6.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 篇六
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同志在9月19日举行的“知识分子与民族复兴”主题座谈会上强调,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认真做好知识分子的工作。上海广大知联会成员要始终胸有大局、服务大局,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为国家发展、为上海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黄金累千,不如一贤”,自古以来,人才便一直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条件之一,它更是引领时代潮流进步的基础。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作为知识的创造者、承载者、使用者,正是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由此可见对于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国家来说,想要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抢占发展先机,就必须依靠大量的人才资源。因此人才引进,培养人才刻不容缓。而每个行业都有它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不同作用,只有让各个行业领域都拥有它的专业性人才,拥有最重要创新资源,才能让各个行业百花齐放,共同进步,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7.论产业发展推动社会发展的表现 篇七
关键词:支撑,进程,社会思维观念,共产主义
1 产业发展的社会作用
产业的发展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 当它的发展以人民的需求为考量时, 产业的发展就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有利于建立公平竞争的社会秩序,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推动社会的进步, 促进社会的改革, 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反之, 当产业的发展只满足资本家的贪婪本性的时候, 背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 甚至做了铤而走险的事情, 违背了法律和道德, 只以追求利益为出发点, 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远离人民群众的需求, 阻碍社会的进步, 延缓社会的变革, 阻碍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本世纪的资本主义金融危机, 是资本家的贪婪造成的后果, 使整个世界经济面临了寒冬。
一方面我们要检讨资本家的贪婪本性,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重新审视产业的发展, 尤其是目前的产业发展, 反映着现代社会人类的实践水平, 现在社会人类的实践水平是非常复杂的, 人类的产业实践也是复杂的, 具有全球性的特点。无论利弊, 对于全球的影响也会是全面而复杂的。
2 在社会进程中关于产业的促进作用
总体来说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 产业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促进作用, 这种影响是全面的。它会促进一定区域内人们的交往水平, 产业是一个交往纽带, 将不同的人联系在一起。人类的衣食住行离不开产业的发展, 从这一点来讲, 产业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没有产业的发展, 社会的发展只能算作空谈。人类历史上的无数次农民起义都是由于产业出了问题, 也就是人民群众的生活成了问题, 发动了影响人类进程的多次变革, 有的被虽平息, 但是却加速了改朝换代的进程, 有的则直接改朝换代。在人类世界的发展进程中, 产业的力量也是人类变革的力量。在近代史上, 英国的产业革命, 加速了英国的社会发展, 并将这种发展的力量影响到全球, 开启了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时代。随着第二次、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出现, 人类的面貌彻底的发生了变化, 人类社会进步飞跃的向前发展。
3 产业推进人类精神面貌全面改变
产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 人类只有在生活的基本要求满足以后, 才有可能更好的来改变自己的精神面貌。这既包括文化生活, 也包括人的思考能力, 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仓廪实而知礼节。另一方面, 产业的发展也会带来制度的创新, 促使社会关系发生改变, 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断向前发展。当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会伴随问题的发生, 对于人们精神的塑造不仅需要文化生活方面, 也需要法律的引导与制约, 在新的发展阶段, 人们的法律思维不断养成, 人人懂法, 人人守法, 人人用法, 人人爱法。法治的思维与文化的生活都必不可少, 一个是创造世界的力量, 一个是保障世界的力量。
随着人类产业实践的发展, 它不仅会超越一个地区的发展, 也会超越一个国家, 形成全球化的产业发展模式。后发展的国家面临机遇与挑战, 具备基本的产业条件, 国内政治稳定, 抓住机遇, 就会能够加速发展, 具有漏斗效应, 加速明显。当漏斗被填平后, 世界是平的, 会转移到新的漏斗区。被填平的地区, 在经济生活方面处于一定的领先, 然而经济发展的速度就会调整到一个新阶段, 甚至有一定的下降, 这是正常的反应。从人类长远的发展来看, 作为主体的劳动者的创新与消费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创新的活动可以促进产业的升级, 社会的变革, 形成社会发展的动力。然而人类的创新, 需要加强教育与科研发展。教育与科研可以是多种形式的。对于教育来说, 培育的人才不仅能够动手, 更要能够动脑。国家与国家的发展关键在于人素质的比拼, 特别是人的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具有智慧与创新能力的国民, 是产业向前发展的推动力量。
4 促进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
产业的发展促进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发展的最高阶段。它要求产业的发展也是人类社会的高级阶段, 人类社会的全球化、一体化进程将会体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 当然这一社会也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产业的全球化发展会不断加强, 在这种大的背景下, 产业的问题将会越来越具有全球化的背景, 这就越来越需要产业的上层建构具备全球化的能力, 或者是跨国的产业, 或者是全球性的社会监管机构, 产业的发展水平越高, 人类的进步也会越快, 全球间的产业交往也就会越深刻。在全球交往的发展中, 地区国家的概念将会模糊, 种族地域的界限将会模糊。社会产品的极大丰富, 促进了人类有足够的力量进行全球化的交往, 模糊了国家的界限, 促进了人类共同利益群体的建立, 将具有全球性, 突破目前的条条框框和不可能的标签。
8.社会工作的发展 篇八
关键词: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服务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152-03
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道路一直以来备受学者关注,本文通过考察社会工作的社会价值,来对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发展进行探索。笔者通过对现代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假设、理论和方法等进行探讨和解析,来浅议专业化的发展方向。
一、确保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道路的开展
社会工作的发展一般要经过两条道路的发展过程。第一条是向社会工作专业化迈进,就是向人们证明工作中所使用的技巧都是在科学方针的指导下通过专业化的学习得来的。这些工作技巧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并且有基本的理论观念,并且能够有效的解决问题,发挥作用。另外一条就是徘徊于个人福利与改进社会,显然今天的社会工作已经开始向专业化迈进。科学专业的社会工作往往认为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在工作生活中都会产生各种类型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都以客观的形式存在,不是人类所能随意改变的。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形式是客观且不容易改变的,就需要专业人士在科学思想的指导下,利用新思维不带任何感情色彩或者主观臆断去发现问题症结的所在,并研讨出科学的正确的解决办法,使这些问题都能得到科学合理的解决,这样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积累了正确的经验。有效性是社会工作专业化的主要特点,并且这种有效性是不能随意取代的。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促使社会工作渐渐的成为专利化,专业化生产者利用法律的保障形式建立相应的认证制度来确保其专业资格。除此之外,部分专业大多数著名的有效性的理论和模板都是通过社会工作的有效性来发明和创造的。这些理论依据就是专业化的学识,是有秩序的理性的专业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体系就是我们所说的普遍有效性。这种体系可是在社会工作中普遍适用,并且可以通过教育体系加以传播和推广。专业化也具有可控制性,系统的隐喻就是控制,早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弹系统中就采用了控制论的隐喻,当用控制论的隐喻作为思考的指向标时,会为我们提供很大的帮助,帮助我们控制事物达到目标。通过对上述专业体系的解构,笔者会产生以下的质疑:(1)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还是社会构建的?(2)工作者能够做到价值中立,不带有任何自己的主观想法和偏见么?(3)客观的科学技术和方法真的具有普遍适用性么?
二、专业化发展道路所面对的困境和迎接的挑战
社会工作专业化中的专业与专业主义的区别是很大的,广义上的专业值得就是专门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学业,这种分类方法是不可或缺的,必须具备的。而专业主义指得就是将专业意识形态化,这样就很容易产生专业危机。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的矛盾以及其困境,是不能够随意改变的,同时也是对专业主义的确认。另外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的过程中要运用专业化的思维,并且在这一反思过程在要另辟蹊径,重新发展社会工作的专业化道路。对于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而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价值中立的问题。社会工作都是由人来完成的,不可能完全的摒除个人观念和感情,价值观作为社会工作的核心,更不可能不受到认为价值观的影响。在我们与案主相遇时,必须要投入真情来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否则就会感情的过度投入而出现价值中立被动摇的现象。在新视角下,这些无解的问题和矛盾都有了解决的出路。其特色就是对所谓的真理和理性产生怀疑,对世界的普遍性进行反叛。其次,知识的合法性出现了危机,社会工作之所以会出现合法性危机,就是因为西方的哲学不能够充分的提供合法性根据的任务。面对着现代社会知识文化多元化和差异性,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也面临着许多的发展方向,如何确立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内容,就取决社会状况和社会公众的需求。
三、观察国内社会工作的发展进程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史比较短,主要包括传播、中断、回复和发展三个历史阶段。笔者认为,就现阶段的国内社会工作专业化进城来看,需要从三方面进行努力:一是从科研和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入手,促进专业教育的发展,建立起一套完整严谨的专业化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是求助于政府,从政府制度招收,设置相应的岗位,规范职业岗位和要求;两外一方面就是依靠社会群众,建立社会工作服务志愿者团体,吸纳社会资源,吸取国内外经验和教训,开展公益计划和活动。面对着如雨后春笋一样建立起来的社会工作机构,社会工作者必须发展自身社会机构的特色,在社会服务中赢得良好的信誉和任免群众的依赖。中国的社会工作作为一个舶来品,它的发展不是内生性的,而是嵌入式的。虽然社会工作是舶来品,但是他无疑已经成为了社会分工中的一份子,发挥着它的特殊作用。那么,重新进到社会体系里来的社会工作,必然要有一个融入的过程,达到一个共生平衡的状态, 实现与其他社会要素的协调与和谐工作,也必然要有一个过程,去找回自己独特的功能领域——并且在实质意义上,竞争状态是社会和谐的经常状态和有利条件,只有在这一状态下,社会才能保持活力、实现进步。
四、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历程对政府的启发
西方国家的社会工作是最早得到实施和完善的,因此我们要广泛的吸取西方国家社会工作中的精华,在结合本国的发展特点制定合理的措施来开展社会工作。西方国家的社会工作的出现时为了解决人们的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问题种类也不断地增加,这给社会工作者解决问题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社会工作者由主动的地位转变为被动的地位。所以社会工作者就在想如何能够防患于未然,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逐渐的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开始从增能的角度来看待服务对象。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受助者解决当前的问题,还能够发展其自身能力,帮助他避免再入困境。社会工作专业话发展的思路就是不同于单纯的借助外界的力量来解决问题,而是通过充分的发掘服务对象本身的潜力,不断地提高他们的能力和水平,从而积极的开展社会活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在这里我们以南方地区出现暴雪天气的救援为例。从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角度出发,政府对南方地区的暴雪的救助,不仅仅体现在对当时灾害天气的紧急救援,同时也体现在对当地灾害的安置和持续救援,更重要的是充分的挖掘灾区人民的潜力,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到灾后救援的工作中,增加团结能力和民族凝聚力。从而可以在这一过程中让他们充分的体会到自己的社会价值。但是部分地区仍然存在问题:有些政府在灾后重建中不去充分带动灾民的参与度而是把他们闲置起来,导致当地的受灾群众无法参与到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中,缺乏经济收入也导致劳动力的大量流失。从专业的角度来看,政府组织灾民进行灾后重建工作能够恢复他们的精神状态和体力。让灾民说出自己的想法,更加能够考虑到群众的需求和感受。总而言之,如果缺乏专业化的工作认识和科学指导,政府往往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情况。endprint
五、社会工作专业化体系对政府的启发
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种种值得推广的成就,尤其是社会工作专业价值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西方国家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形成经历了从个人的责任到社会的责任,最后成立专业机构的发展历程。由原先单纯的因为同情帮助他人演化为拥有一定科学基础的专业化帮助他人的模式。建立了一系列的核心价值:服务社会、正义感、个人价值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等等。我国借鉴西方过家的历史经验,结合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工作专业价值体系,并且让这种科学的价值体系成为社会工作的科学指南,贯穿于整个社会工作的进程。社会工作的价值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但是它的反作用也不容忽视,社会工作的范价值主要包括暗中操作和大家长包办之风,一定程度上类似于政府部门中的管理的弊端,暗中操作与社会工作的价值是背道而驰的,社会工作的核心目标是对环境资源的操作和管理,不是对人进行操控。往往有很多政府官员把社会工作的管理狭义的认为是操控,简言之就是对群众进行控制,通过对群众诉求的压制杜绝不良事件的发生。政府在管理的手段上,倾向于采用大家长作风的高压手段,只顾干预群众的生活,而忽视与群众的沟通,所以往往导致事件的极端化发展。
通过对社会工作专业价值体系的学习,可以帮助政府部门积极的和群众进行沟通,在管理手段上尽量的避免过度管控和大家长作风,从而推动社会向服务型社会发展的进程。因此,要完成向服务型社会的转型,对于服务人员应该提出几下几点要求:
1.敬业要求,即要求服务人员在工作态度上职业化,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核心是爱岗敬业,这不仅是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态度,同时也是政府对职工工作的基本要求。一是持续提升业务素质,提高专业化程度和专业化知识,二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强化服务意识,改变传统服务观点。当个人利益与职业要求发生冲突时,就要充分的发挥敬业精神贯彻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增强服务意识。
2.要广泛带动群众的参与度,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因为民众是社会工作服务的主要对象,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主要体现在对群众诉求的采纳,并且充分尊重他们的要求,积极解决,并且要对群众的选择和决策给予充分的尊重,在实际工作中将接纳的服务理念贯彻落实到实处,构架政府部门与人民群众进行沟通的桥梁。和谐社会要求社会各方面的利益都能够表达出来,避免由于利益长期达不到表达和满足而产生的利益分化和社会矛盾。
3.在在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化发展,充分的做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把人以人为本放在第一位置,杜绝工作中的怠惰效应。对人民群众的要求给予足够的理解和支持,切身体会他们的感受,从而确保社会工作的有效开展。
总之,社会工作要紧紧围绕“专业”和“服务”为重点来进行服务。从这个方面出发,重视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方向和价值结构的重要性,从而为更好的设立相应的服务机构来服务人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我们从中可以认识我国当前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发展历程,探索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未来道路,形成服务专业化,行动科学化,真正的提高服务的效率和成绩。社会工作发展专业化就需要形成一支专业的队伍,始终坚持在工作上职业化,拓展民众参与,以人为本的社会工作理念,才能真正的走向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周鹤.论政府法治化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根本路径[D].吉林大学,2008.
〔2〕吴刚.新型公共服务体系的六个关节点——韩国创建服务政府的经验借鉴[J].新视野,2004(1).
〔3〕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的经验与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05(2).
〔4〕丁冬汉.从“元理论”视角构建服务型政府[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
【社会工作的发展】推荐阅读:
县规划局关于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完成情况及下一步工作思路的报告07-12
《社区发展论》社区社会工作 00281 自考复习资料08-14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07-06
我国社会的发展方向07-26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09-04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07-30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08-08
教案: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08-31
文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10-05
酒店社会效益对酒店发展的影响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