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心理之环境对心理的影响

2024-09-02

环境与心理之环境对心理的影响(精选8篇)

1.环境与心理之环境对心理的影响 篇一

网络环境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时候,我们的信息社会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网络时代。随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给社会及个人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网络给现代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无以伦比的方便和快捷的同时,它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和感染着现代人,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网络的应用已深入到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各个方面。尤其是我县的中小学,从小学起就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并且不少家庭也为孩子购置了电脑,让学生参加各类网络学习班,运用网络学习知识、接受信息。但是从网络刚一兴起,老师、家长就发觉它是一把“双刃剑”,由于小学生的社会化认知水平较低,他们不能很好的把握网络上对与错、事与非等等,从而对小学生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严重影响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如何利用网络环境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小学生心理素质就显得如此重要。

一、网络环境下小学生的心理问题状况 小学生上网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据有关统计表明,上网年龄有降低趋势,18岁以下的青少年人数所占上网人数的比例从2000年7月的1.65%跃增至2001年1月的14.93%,人数从27.9万增加到335.9万人。56%的高中生,36%的初中生,26%的小学生经常上网。随着社会的发展,上网年龄降低趋势仍然在发展。对于小学生来说,精彩多变的网络已成为他们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思想、休闲娱乐和创新思维的平台,这是当代教育分享科技进步成果的表现。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小学生在享受网络带给的丰富精神大餐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其负面的影响,网络成瘾也成为学校、家庭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

——据第十七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05年年底,我国上网用户总人数为11100万,其中18岁以下的用户占上网人数的16.6%,人数从2001年1月的335.9万增加到1800万。不久前,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在北京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07)》将社会的目光又集中到了网瘾问题上。报告显示,目前我国青少年网瘾群体比例为9.72%。当代青少年作为一个网络群体,因为其特殊的心理特征而受着互联网这把双刃剑的巨大影响。小学生上网的情况更令人担忧。表现在小学生对上网十分的向往,向往网上的五彩斑斓的新世界,但是网络上的一些不好的(如:游戏、暴力、色情等)又时时刻刻影响着小学生,因为小学生的社会化认知水平较低,他们不知道如何在网络这个虚拟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一片天空经常以一种矛盾(向往、害怕)的心理上网,影响孩子的身心。据调查,网瘾青少年更偏重于“玩网络游戏”。迷恋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甚至色情网络的事却时有发生。网络成瘾症不仅仅是让孩子们荒废学业,更重要的是引发一系列深层的社会问题,精神病、退学、自杀、犯罪„„使学生的心理不健康。

数据和现实表明:网络已经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行为模式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关注网络文化的发展,分析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对青少年带来的影响,尤其是网络环境对青少年心理素质产生的影响,采取相应的对策,已经是一种社会问题而不是个别的现象,必然引起社会的共同关注。小学时期是儿童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培养儿童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时期。现在我县城区学校,已实现了“班班通”,网络接点数超过100,先进的网络系统为教育教学构建了现代平台。然而,网络带给学生的冲击,网络环境对学生心理素质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网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等一系列问题尚未等到解决,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应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使小学生能有良好的素质主动、自愿地顺应社会需求——既提高小学生的社会化水平,以实现人的自我健康发展和对社会生活的协调;又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网络环境与心理健康

1、网络环境

环境总是与一定的空间或范围有关,有大有小。从小的角度看,网络环境可以理解为“学习者在追求学习目标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可以使用多样的工具和信息资源并相互合作和支持的场所”;从大的方面去理解,网络环境也可以包括整个虚拟的现实的世界。

2、心理健康

小学生健康心理指的是小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世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学习,乐于劳动,具有应有的责任感,对自己有正确的了解,自信、自主、自强;能够较好地与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调适;能与他人(包括家人、社会上的人、老师同学等)和谐相处,以上这些特点应与儿童的年龄相符。此外,应具有从挫折和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的能力,且心理和行为与自己的性别身份相符,遵守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和法律,这样才是真正的小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也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特征如下: 智力正常,正常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其次、情绪稳定与愉快,情绪稳定与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如果一个人经常愁眉苦脸,灰心绝望,喜怒无常,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三、行为协调统一,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行为受意识支配,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并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乱,做事杂乱无章,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四、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生活在社会中,就要善于与人友好相处,助人为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的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五、良好的适应能力,人生活在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里,一生中会遇到多种环境及变化,因此,一个人应当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无论现实环境有什么样的变化,都将能够适应,这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以上是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但是心理健康并非是超人的非凡状态,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不一定在每一个方面都有表现,只要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心理健康是人的生理结构特别是大脑结构的特殊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健康具有人类健康的一般特点,但也有自己的特殊性。在走向21世纪的今天,人的心理健康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重视对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的教育,也成为我们所处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里:李千户镇小学4——6年级学生及部分家长和相关教师,采用随机抽样方法。

2、研究方法:调查法。学生及家长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之以访谈法。教师主要以访谈为主。

四、在网络环境下李千户镇镇小学高年级学生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上网”已在学生中形成了一股热潮,特别是高年级学生。为了更好地了解互联网对少年儿童的学习、生活的影响、迷恋网络的原因,我们于2012年12月,对学校四、五、六年级的学生上网情况作抽样问卷调查,测查结果如下:

1、上网的目的:在调查中发现,有62%的学生上网的目的是为了玩游戏,有20.4%的学生是在聊天。只有9.4%的学生上网是查资料,而且在查资料的同学中还有一部分是找动画的相关资料的,还有约4.8%的学生有意或无意地进入一些不良的网站,如黄色或暴力网站。另外在调查中还发现有很多同学都是通过电话申请QQ、冲值Q币等。

2、上网地点:上网地点比例较高的是在网吧,占总数的52%,其次是在家里,占总数的29%。其他地方只有19%。这说明现在上网的地点仍然还是在公共网吧里,很多学生上网并不被家长或者学校老师所知道。

3、上网时间: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学生上网一般选择在双休日、放学回家时,平均每星期上网时间为2—3小时,做到有节制与适度;但有15%的学生痴迷于网络之中,难以自拔,每星期上网时间至少7小时,几乎是天天想去。

4、了解网络:在调查对象中都已经上过网,但是有40.2%的学生对网络知识了解很少,6.8%的学生对网络知识不感兴趣,只对上网玩游戏和聊天感兴趣。

5、上网的经济来源:大多是来自于父母给的零用钱或压岁钱,有部分学生有过是向同学借钱上网的经历。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有个别学生有时经济来源不明的。

我们还在调查中发现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基本上都会上网,熟练上网的比率也越来越高,且男生多于女生。对于上网的感觉,有85%的学生觉得开心、舒畅、爽、刺激。但是父母懂得网络知识的不多;对于孩子上网,持支持、理解态度的很少,大多家长是“见网色变”,禁止孩子上网。

因此传播网络文明,引导学生建康正确上网,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职责。在学生学会网络技能的同时,要教育学生健康文明上网,传播网络健康文明的环境,建立起一个绿色、安全、健康的网络天地、绿色信息通道。

五、上网对小学生健康的不利影响

就上网本身而言,当然并没有错,关键在我们应该如何正确使用网络,在某些方面,上网也就类似鸦片,适量自然(科学)可以治病救人,但多了就容易产生依赖性,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但上网与鸦片又不同,前者产生的是生理依赖,后者则是一种精神依赖。

网络让我们缩短与世界的距离,让我们了解世界,网络以最快的速度给我们提供信息,信息时代不让学生学习和利用网络显然是不明智的。网络的开放性和方便性、内容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大大拓宽了学生的求知途径,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促进学业。

但是那些沉迷于聊天和游戏的学生,痴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的他们,平时懒得跟同学或者朋友交往、交流,跟家长、老师的交流,不仅耗费了金钱、时间和精力,还影响了正常的学业和人际交往,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不健康上网给小学生带来的危害性比对成人大得多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启蒙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至关重要。网络,作为新的传媒渠道,为小学生带来了更加丰富多采的精神生活,同时网络上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刚好迎合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因而对青少年学生产生了巨大而持久的吸引力,而虚幻的网络游戏、网络聊天让他们找到发泄的地方。迷恋网络世界,长期以往,他们会逐渐形成对网络的依赖心理,逐渐丧失社会交往的技能,甚至有意识地逃避社会现实,情感更趋于冷漠,容易形成孤僻、内向、不合群等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

1、网络让学生道德弱化

大量的网络信息为上网小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开拓了他们的眼界,大大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但是这些信息都是没有加工筛选的原始信息,良莠不齐。再加上信息传播任意性,形形色色思潮、观念充斥其间,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小学生有极大诱惑力,同时互联网上信息接受和传播隐蔽性使小学生在网上极易放纵自己行为,完全按照自己意愿来做自己想做的事,忘却了社会责任。也不可否认的,因为小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网络对他们的影响远远超过对成年人的影响,网络道德问题也日渐突出。部分小学生并不认为网上聊天说谎是不道德的,通过问卷调查,我发现有30.6%的学生并不认为“网上聊天时撒谎是不道德的”,有41.5%的青少年认为“偶尔在网上说说粗话没有什么大不了”,还有27.9%的人认为“在网上说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可以说,当学生们置身于网络这个虚幻世界时,他们会在一定程度上远离现实世界。用一种虚幻的角色、规范和道德要求来包装自己。而网络中的虚假、不健康、不道德的东西,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认知的形成。网络让学生道德弱化,抱着网上没有人知道我是谁的心理,让他们缺乏社会责任感,为他们的成长带来了不良的后果。

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启蒙期,他们向往了解社会,同时对网络充满好奇,而虚幻的网络游戏、网络聊天让他们找到发泄的地方,因为有些电脑游戏具有强烈的诱惑力和一定消极的诱导性,作为未成年人难以抵抗诱惑。同时,网络可以让他们不受现实生活中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的约束,在虚拟世界里一点点消磨着他们的意志,吞噬着他们的灵魂,让一部分孩子丢失了自己.殊不知正是这造成了对这些年幼的孩子们在道德意识形态、价值观的形成中产生一定消极的影响。

2、对小学生人格的影响。

人格是人的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的行为的重要基础之一,还是影响人的身心健康的关键性因素之一。不良的上网习惯会使一些自制力弱、性格孤僻、度量太小的学生往往会出现人格障碍,青少年期是自我意识觉醒时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希望把自己的愿望、爱好、欲念、习惯、利益通过网络来一一实现。在虚幻的空间里“创造”一个你想要的自己,却不必顾及后果。而且你的行为可以不符合社会规范,可以不负责任,撒慌、欺骗、伤害他人习以为常,缺乏罪责感和羞耻心。于是,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对任何人或事都不爱护也不忠实,行为冲动,犯错后既无后悔之感,又不能从中吸取教训。这是人格障碍的一种。再如上网玩游戏或聊天,上瘾后必将影响正常的学习和课业。有的性格孤僻的青少年在网上找到“知己”,从而沉溺其中,远离周围伙伴,变得更加孤僻。而且网上聊天室中骂人的现象很多。小学生心理承受力和心理不成熟,却又好胜,现时中的礼貌用语在网上有时便会变成一纸空谈。可见,互联网是不易控制的传播不良文化的渠道之一。

由于网络社会人际交往匿名性的特点,小学生可以在网络中以各种虚拟身份出现,部分学生在网上交际时还经常扮演与自己实际身份和性格特点相差十分悬殊甚至截然相反的虚拟角色,有的学生还同时拥有多个分别代表着不同身份和性格特点的网名,在这种情况下,当多重角色之间的冲突达到一定程皮或角色转换过频时,就会出现心理危机,导致双重或多重人格障碍。

3.人际关系障碍。网络虽给小学生提供了开阔的交往空间,但在网络世界中,一切都是在虚拟状态下进行的,人们面前只是一台连接了网络这个人空间的冰冷机器,没有了面对面的交流,人与人交流变成了人机交流。加上网上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人际信任危机也有可能影响到学生网民的现实人际交往态度,出现人际关系障碍。导致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受阻,交际口才得不到锻炼,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方式。极易产生现实社会中人际关系冷漠,以及对他人真诚性的怀疑和自身真诚性的缺乏,进而影响与他人建立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某班学生因

4、情感障碍。小学生的情绪、情感极为脆弱、敏感,小学高年级学生情绪的强度和持久性迅速增长并出现高峰,各种日常行为很容易受情绪的影响或支配。他们既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对人对事都极为敏感。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与小学低、中年级的学生相比较,随着年级的升高控制和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也逐步加强,但仍很缺乏自我分析、自我调节和宽慰的能力。因此,这个时期的学生的性格发展处于一种非常矛盾、变化无常的状态之中。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得很快,但自制力显著下降。心理发展中的独立性与幼稚性的矛盾日益突出,表现出容易固执己见、盲目地拒绝他人的劝告和建议。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思维、认识、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日渐增加,全面发展的学生显现出来,有特长的学生也较突出,使得一部分学生情绪低落,自信心不足,充满失败感,从而产生自卑心理。网络成了他们情绪发泄,树立自我的重要途径;学生会讨厌现实生活,迷恋网络世界,在网络的世界中虚幻的一切,使学生不能简历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产生情绪障碍。他们在网络世界里,他们体会的只有单调的键盘、枯燥的文字,无法感受到正常的喜怒哀乐,这也满足不了小学生丰富情感的需要。

5、网络成瘾症。电脑空间上的新鲜事物每分每秒都在增加,这对于好奇心极强的小学生来说有着无限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往往会导致青少年对网络的极度迷恋,严重的会导致“互联网络成瘾症”。其表现有:对网络有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总认为上网时间不够而不断增加上网时间,从上网行为中获得愉快和满足,下网后就会急躁不安,感觉不快,变得不愿参与社会活动和与他人交往。以上网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与情绪问题,不惜支付巨额上网费,倾向于否认过度上网给自己学习、生活造成的损害。网瘾还容易使小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孩子是未成年人,因为上网没有钱,就到马路上抢一小学生,一个六毛钱,一个四块六毛钱,最后一个被判半年、一个判四年。其中一个孩子说,我真的没有想到这就是违法,这样就是犯罪,这样就要被判刑,这样就要坐监狱,我仅仅想拿到几块钱而已。

另外,网络有时还会诱发小学生的人格障碍,如攻击型人格障碍、退缩型人格障碍等。网络对自制力弱、性格孤僻、度量太小的学生所产生的妨碍影响较大。一些网络游戏有吸引力的陷阱太多,学生一旦被“网住”,往往会“误入歧途”-----玩游戏或聊天,上瘾后必将影响正常的学习和课业。而有的性格孤僻的青少年在网上找到“知己”,从而沉溺其中,远离周围伙伴,变得更加孤僻。并且,网上聊天室中骂人的现象很多。小学生心理承受力和心理不成熟,却又好胜,现时中的礼貌用语在网上有时便会变成一纸空谈。可见,互联网是不易控制的传播不良文化的渠道之一。

然而,科学技术历来是一把双刃剑,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网络作为现代科技的结晶和信息社会的新生儿,同样具有这种双面的特征。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加快,青少年上网是必然的趋势。网络以它高效便捷的技术优势提高我们生活质量的同时,又把其负面影响表现的淋漓尽致,一些网络主体的不良行为也会对青少年产生负面的影响,一不当心它同样会毫不留情的葬送青少年的前途。

二、网络环境下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

(一)压力是产生网络心理问题的根源

压力是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也是产生小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根源。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关键时刻,处于心理发展的骤变期,自我意识、独立意识明显增强,成长中面临各种人生课题而产生的烦恼和焦虑,也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学业压力,同伴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自我概念都带给小学高年级学生很多烦恼。性生理的趋向成熟,心理的断乳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稚嫩的人生。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思维、认识、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日渐增加,全面发展的学生显现出来,有特长的学生也较突出,使得一部分学生情绪低落,自信心不足,而学生正处于勤奋或自卑的心理阶段,发展顺利,就会具有求学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如果发展出现障碍,学生就会缺乏生活的基本能力,充满失败感,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当这些不良心理压力得不到疏导时,网络的平等性、自由性、交互性、包容性、虚拟性等特点为为幼稚的心灵找到避风的港湾,那些不善于把握自己的学生就会在网络的世界里迷失自我。

(二)小学生网络心理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

鲁迅曾说: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一昧蛮管,就大碍孩子的发展。年龄不等,生活圈子不同,接触的事物、人物各异,故此思想方法和行为也有差别。如果这种差别不加以改善而让它扩大,两代人之间便会形成一堵无形的墙,误会便容易产生。套用一句现代语言,即所谓“代沟”。

其次,老师在知识和经验方面受到所受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与孩子们的观念意识产生差异,当孩子与教师的认知发生冲突的时候,教师与学生就会发生思想冲突,产生误解和隔膜。再说,很多家长由于生活和工作压力,烦躁、焦虑的情绪变化致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断链,而孩子由于长期处于家长学校的升学压力的超负荷运转之下,急需要与人沟通,取得信任和鼓励。而网络就成了他们最好的伙伴。冷冰冰、死沉沉的机器成了孩子最亲近的朋友,那虚拟的世界成了孩子愿意沉没的世界。

六、对策:

1、加强校园网建设,营造绿色网络环境

学校要抓住网络对学生具有强烈吸引力的这一特点,充分利用好、搞好校园网上的资源,加强德育板块建设,如反映学生身边的事,最热门的话题以及开辟学生悄悄话、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主题活动,或者把雷锋、赖宁等英雄人物的音容笑貌及其事迹展现在网站中;把国内外优秀的影视作品、世界名著搬上网站;在网上建立学生的作品展以及把教师制作的优秀的课件搬上网站等,组织学生有目的的浏览。特别是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校园网建设当中,哪怕是一个小的动画设计,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这些生动活泼、富有特色的栏目,将会把学校德育工作延伸到网上。对学生的品德形成施加正面引导,促进学生的品德向预期目标发展。

2、当好网络引路人,构建绿色网络课堂

小学生对网络道德缺乏认知,一上网便会为所欲为,处于道德的任意状态,从而容易滋生品德问题。因此,计算机课上教师应设置网络道德课程,让学生掌握网络道德的行为规范,强化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道德的责任感,以此防范网络对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产生的不良影响,促进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同时,当今学科整合教学之风日渐强劲。各科教师都有着不可推却的网络德育任务,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开展网络德育与自身学科整合的课题研究。挖掘课堂中每一份网络资源,在向学生展示网络知识的同时渗透网络德育。构建绿色网络课堂。

3、重视校外网络教育,打造绿色网络阵营

学生上网,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外。家庭、社会同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问卷结果显示,家长对学生上网进行指导的比例只有8.5%,相当低。学校应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定期联系等手段,和家长配合对学生进行教育。家长也应指导学生上一些青少年教育类网站,作为对课堂知识的延伸和拓展。针对部分家长网络知识教贫乏的情况,学校可以搞一些定期的家长网络知识培训活动。作为学校社区教育的又一道风景线。同时,要加强社会管理,规范网吧的经营。运用立法的手段规范其经营,净化社会网络市场,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打造一个绿色网络阵营。

四、构建三维一体的心理教育体系

学校、家庭、社会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负有不可推却的责任。建立校外教育网点,使学校教育有效地向校外延伸,是防止学生心理障碍复发,巩固校内心理教育成果的重要举措。

1.家庭是学生成长生活的主要空间之一。学校可以定期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帮助家长了解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所应具备的知识、方法和手段;同时,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邀请家长参加,使家长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孩子;还可以开展咨询活动,与家长共同学习教育中的热点、难点,为家长答疑解难。作为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学会客观而科学地对待孩子上网的问题,既不要强行阻止,也不能放任不管,要因势利导,在严格控制上网的时间、次数和内容的同时,给予孩子更有效的上网指导。

2.社会其他部门的配合也非常重要。比如社区对管辖区域内网吧及其他相关单位的管理;建立更多的青少年活动基地,让孩子们除了上网还有其他吸引他们的娱乐活动;影视报刊等媒体也应主动承担更多责任,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生活做出更多的正面宣传引导工作。

综合以上调查结果,我认为:网络,作为新的传媒渠道,为小学生带来了更加丰富多采的精神生活。也对小学生的健康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小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网络对他们的影响远远超过对成年人的影响,网络教育问题也日渐突出。在这种背景下,学校的教育工作呈现出新的特色,面临着网络的严峻挑战,亟须应对之策

2.环境与心理之环境对心理的影响 篇二

心理环境是法国心理学家K.勒温提出的, 是拓扑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关于校园心理环境的设计、建设和实践有很多不同的理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曾在2004年第三期的《现代教育论丛》中发表的《校园心理环境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谈中小学的教育生态环境建设》中总结出以下理论:人文理论, 认为校园心理环境建设要体现人文理念, 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生态理论, 强调校园建设和人的发展相互渗透、相互发展的生态环境系统, 是人与校园环境的有机结合、相互影响和形成协调、和谐发展的统一体。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暨重庆市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吴立奇和罗书伟也提出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需要“生态化”的校园环境;运作理论, 要求校园里所有的硬件和软件环境都显露出功能并且能功能迁移;实务理论, 认为根据校园环境的历史与现状的实际, 实事求是、循序渐进进行实务操作。

环境可以划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大类。在学校中, “硬环境”是指学校中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有较为明确的要求和具体评价标准的客观条件。“软环境”主要包括三大方面, 即学校和班级的风气、教师的教育方法、教师的人格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在“软环境”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即创造心理“软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何种影响, 是本文要阐述的主要内容。

一全方位布置心理“软环境”

在校园“软环境”的三大方面, 我在心理工作的安排上有三大内容: (1) 开展美丽课室、主题班会和朋辈心理辅导员等校园活动。针对学校和班级的风气, 可以自上而下, 从班主任层面上,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也就是开设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班会课, 也可发挥同伴在青少年群体的特殊力量, 建立朋辈心理辅导机制, 让心理“软环境”无孔不入。 (2) 学科渗透。生活处处有心理, 学习离不开生活, 能成为学习内容的事物必然包含某些心理健康教育意义, 要求学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适当地渗透心理健康内容, 对学生成长百利而无一害。 (3) 教师培训。作为一个传道授业的教师, 要给学生一滴水, 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要让学生接受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组织有资格的教师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培训和让优秀的班主任接受社会上其他优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并主动提供资料供同事们自学, 让全校心理“软环境”更上一层楼。

二心理“软环境”成效显著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的, 因此它的效果需要时间去见证。经过了五年的实施, 学校所营造的心理“软环境”已初见成效。

1. 改善心理亚健康

丰富多样的积极心理环境, 让学生能用一种更正面的心态看待学习、看待校园生活、看待人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自助, 当遇到小问题时, 能及时在学校浓厚的心理环境中找到解决方法。学生出现重大心理问题的情况减少, 这归因于解决心理问题的渠道增多了。在过去学生遇上心理问题一般只能找心理专职老师或班主任, 现在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画, 让学生从宣传的知识中首先能自我解决一部分问题。其次, 全体教职工投入到心育的行列, 课堂上下, 每位老师都是心育工作者。最后, 朋辈心理咨询员也是一个大胆的尝试, 让学生自身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员, 为筑成良好的心理环境发光发热。

而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上, 我也发现不少学生与过去相比改变不少。如他们会主动找一些心理学相关的书籍去阅读, 虽然大部分都是大众心理学, 但他们也会针对当中的一些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来咨询, 寻求一个更良好的心态来学习和生活。更有甚者, 我的一位学生小陈, 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心理学专业书籍, 究其原因, 是上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专题的班会课, 觉得心理学很有趣, 也很有用, 希望自己能通过学习做到助人助己。据了解, 该生在班上乐于助人, 深受学生和老师好评, 这跟她平日积累的心理健康知识分不开。

朋辈心理咨询员中, 也有一个学生小庆的表现非常突出。小王对朋辈咨询员的工作热情十足, 主动帮助班主任组织心理健康主题的班会课, 善于发现班上同学们在心理方面的“小情绪”, 把同学的一些心理问题扼杀在摇篮里, 还能主动帮助老师发现潜在的危机, 及时恰当地处理。

2. 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青春期的学生个性张扬, 若这种个性得不到合理的表现, 对学生的个人发展, 是一种阻碍。在“美丽课室”的设计比赛中, 让各班学生围绕着本班的特点, 展现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用图画、书法、剪报等充满创意和个性的手法表达心中的所思所想。如高二某理科班, 学生多为体育生, 因此, 班内的布置充满篮球等体育运动的精神。班级的口号也是体验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班内还会组织同学把体育杂志中自己中意的体育明星的访问或者介绍剪辑下来, 在班中的自制兴趣公告栏中定期更新。就在这个活动中, 难以驯服的体育生们, 把自己过盛的精力转移在自己班级文化建设中去, 既可减轻班主任的负担, 也可发展自身的个性特点, 让整个班级的氛围呈现良性循环。相似的充满个性的课室不胜枚举, 有动漫一家、书法课室、春之家等。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 沉浸在一种积极的心理“软环境”中, 让个性在校园里飞扬。

3. 提高教学效率

在课题进行的四年中, 学校的高考成绩喜报不断。其中考上高中、示范性高中的人数、比例逐年上升, 保持一贯优势。我校高中生源一直处于区内的劣势, 但是在荣山中学高

高校英语教学一直备受外语界专家、学者以及从事高校英语教学工作者的普遍关注, 并且社会对英语应用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有关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学习心理、学习观念、学习模式等方面所进行的调查研究已大量涌现, 这些调查分析对高校英语教学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 在阅读文献中, 笔者发现非英语专业学生对已修大学英语的教学评价、学习效果、现存问题及专业英语课程的需求等方面进行的调查和探讨甚少, 因此本次调查研究对我校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以及专业英语课程设置非常必要。

一调查研究与步骤

1.调查目的与对象

为了使我校大学英语教师重新审视当前教学观念, 探讨、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 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特设此调查以了解聊城大学东昌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及对预开设专业英语课堂的需求情况, 也为我校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修改及大学英语相关课程设置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使我校大学英语教学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调查对象是我校2010级非英语专业学生, 都已完成大学英语课程学习, 但尚未学习相关专业用途英语 (ESP) 课程。

中三年的学习、浓郁健康的心理氛围的熏陶下, “低进高出”的势头愈演愈烈。2012届高三学生在三年前进入我校时, 成绩在区里普遍偏后, 缺乏优等生。但经过三年的学习后, 上重点本科、普通本科线人数和比率有大幅的提升, 再加工能力在区内名列前茅。而在再加工过程中, 除了科任老师传授知识的功劳, 也与荣山中学健康的心理环境密不可分。面对学生的学习问题, 全校教师除了在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上找根源外, 也逐渐利用心理学的方法, 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对症下药、双管齐下, 让学生的成绩有持续的提高。同时, 学生也用一种更坦然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未来, 减轻过多的心理负担, 让学习事半功倍。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后续工作设想

1. 存在的问题

第一, 没有可量化的内容。环境对人的影响如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难以用量化的形式去测评其中的变化, 极难让人直接完整地捕捉。如缺乏细心的观察对比、长时间的追踪, 甚至难以发觉它的存在。

第二, 全员德育, 全体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范围虽广, 但难以保证每位成员的水平和质量。心理教育各门各派, 在一些问题上, 不同流派甚至有相左的意见, 没有统一的指导, 一些做法无法统一, 可能引起教育上的相互矛盾。

2. 针对不足, 做出设想

第一,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做一个追踪实验, 用水平相当的两个班分成实验班、对比班进行研究, 找出环境对学生具体各维度的影响。

第二, 可参考每年级设立级委的做法, 每个年级推选数名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优秀表现的教师作为该年级心育工作的指挥, 以点带面, 带领各年级的心育工作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3.成长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篇三

关键词:亨利·詹姆斯;《The Turn of the Screw》;《What Maisie Knew》;成长环境;儿童心理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1-0134-03

亨利·詹姆斯生于美国却最终加入英国国籍,一生中游历过许多国家,成长于不同的文化之间,他与众不同的生活背景给他的创作带来了许多灵感。他一生中创作了21部长篇小说和110篇中、短篇小说,这些被后人称为伟大著作的作品是在他离世后才被发现并且认可的。后人不断从他的作品中获得启迪并发现巨大的价值。也正因如此,关于他作品的研究一直经久不衰。亨利·詹姆斯致力于描写人物心理意识形态与人物所处环境,留下了很多耐人寻味的人物形象和著作。在对于詹姆斯作品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们集中于文化交流、小说写作手法以及意识形态的研究讨论,对于他笔下的儿童心理的探寻却关注较少。《The Turn of the Screw》和《What Maisie Knew》是詹姆斯关于儿童心理作品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两篇小说,展现了家庭教育与儿童心理成长密不可分的关系。笔者将根据两本小说中塑造的小主人公形象来分析成长环境对儿童的行为方式、语言表达及性格特征的影响程度,以及父母爱的缺失给儿童带来的心理问题。

一、对《The Turn of the Screw》中的Miles、Flora的解读

《The Turn of the Screw》是一本哥特式鬼魂小说,由于其内容新颖,成为受大多数学者青睐的学术研究文本。其塑造的两位小主人公命运悲惨,童年时期的经历如噩梦一般。小说中对儿童心理变化的描写细致入微,将其成长环境的混乱不堪表达得淋漓尽致,很具代表性。小说讲述了年轻貌美的乡下女孩Ann被雇佣到一座漂亮的庄园里当家庭教师,两个孩子Miles和Flora自幼父母双双去世,由叔父抚养长大。叔父从不关心他们的生活,也不会去庄园看他们,因此两个小主人公所受教育全部来自于他们的每一任家庭教师。不幸地是,Miles和Flora的上任家庭教师Jessel作风不良,与男管家Quint有私情,在孩子面前从不注重言行举止,因此两个孩子的童年深受其影响,心理也不再健康。出乎意料地是,Jessel和Quint死后,他们的鬼魂仍然操控着两个孩子,直至Flora被送出庄园,Miles死去才得以告终。

亨利·詹姆斯在小说中主要是以女教师Ann的心理变化为主线,从而对故事情节展开讲述。然而在主线的衬托下,更加突出了Miles和Flora可怜的命运。自幼失去父母的两个孩子,也得不到世界上唯一的亲人的关心,爱和教育的缺失使得两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问题。唯一能有所帮助的家庭教师却也带来了负面影响,使两个孩子的童年笼罩在黑暗中。面对死去的Jessel和Quint的威胁和折磨,孩子们对自己成长的地方既恐惧又热爱,即使新家庭教师Ann努力地挽救两个幼小的心灵,帮助他们挣脱束缚,幼小的他们仍然不敢反抗,选择默默的屈服,最终酿成了悲剧。从这一点也可折射出儿童在成长时期内心对于外界事物的恐惧感。儿童对于周围的一切都充满新鲜感与好奇感,没有人引导,很难辨别事物的好坏,也就不确定要如何面对。遇到困难也会变得退缩,却不知逃避只会让事情发展的比预想中还要槽糕。在Ann到来以前,没有人告诉Miles和Flora要如何摆脱鬼魂的操控,他们很恐惧却也不敢说出来。女管家和佣人们也都装作毫不知情,等到Ann想要制止这一切的发生时已为时过晚。在这样隐忍的外界环境下,小主人公们无疑会成为受害者。长期处在恐惧压抑的环境下,孩子们把自己的内心封锁起来,不再倾吐,致使事情不断恶化。这也是现实生活中许多儿童长期受虐待的现象一直存在的根源。面对外界环境的威胁,孩子们无依无靠,无助和弱小的内心使他们屈服于现实的折磨。

Ann常常能够透过Miles和Flora看到Jessel和Quint的影子,如此年幼的两个孩子怎么会做出成年人才有的举动,唯一的可能性就是他们生前的言谈举止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小主人公们的行为习惯和语言表达。处于幼年时期的孩子正处于学习阶段,身边的环境就是他们眼中世界的样子,Miles和Flora从小生活在庄园,他们的世界就是眼前那个孤独而华丽的大城堡,没有爱和陪伴,只有冰冷的成人世界。身边的“榜样”毫不避讳的堕落行为毁掉了孩子们该有的童话世界,让他们过早地见识到成人世界的污秽并深受其害。他们懵懵懂懂地模仿着大人的样子,以为是一种自我成长,其实只是将这个世界不美好的一面复制了下来。儿童语言和行为方式的养成主要来自于对环境中语言和行为的模仿,环境是最重要的老师,儿童会捕捉他们所看到的每一件事物,听到的每一个声音,然后记下来构成自己的世界。Miles和Flora在最美好的年纪里没能拥有一个健康的环境,从而构建了自己满是狼藉的世界。

亨利·詹姆斯笔下的两位小主人公笼罩在巨大的悲观主义下。尽管如此,两个孩子内心深处的天真烂漫以及对美好世界的渴望仍然浮现在字里行间。孩子的本真是难以磨灭的,当孩子们看到提着行李决心离开的Ann又回到庄园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们渴望有人留在身边保护自己,渴望被解救出困境,这也正反映出儿童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每个孩子都一样,不管在怎样的环境下长大,内心都渴望着迎接存在着的一切美好。

二、对《What Maisie Knew》中的Maisie的解读

《What Maisie Knew》是亨利·詹姆斯写作中期创作出的一个充满孤独色彩的小说。小说简单而不失内容,是对现实生活的完美再现甚至是进一步的加工与升华。整本小说的情节没有大风大浪,细水流长地悄悄碰触着心底,这也正是人们真实感情的宣泄与共鸣。小说中的每一个情节都仿佛是让人沉思的社会现况,更是对人们心灵的冲击,促使人们对现实生活有所感悟。那些恨与痛的纠缠,父母离异带来的痛楚,生活中的大喜大悲,都以一个6岁女孩的视角呈现出来,将一个孩子内心世界的纯净与孤独描写得栩栩如生。

小说讲述了一个6岁小女孩、一对离异夫妇和介入这个无法破镜重圆家庭中的两个年轻人之间的故事。大人在虚伪社会中的混乱不堪、利欲熏心在女孩纯净世界的衬托下更加令人悲伤。作为Maisie的生父艺术品商人和生母摇滚乐歌手,除了金钱,他们什么都无法给予Maisie,每次只是短暂的拥抱和一句我爱你。他们为争夺女儿的抚养权不惜搭上其他不相干人的婚姻,却都不曾真正给予女儿父母的爱。表面看起来他们为得到女儿不惜一切代价,其实只是在占有欲的驱使下对婚姻生活表达不满和愤怒。正是这样的家庭状况使得这个小女孩坚强而独立,拥有同龄人没有的乖巧、顺从和淡然,也体现出家庭环境对儿童成长时期性格塑造的深远影响。

父母无休止的争吵是Maisie生活的一部分。他们没有考虑Maisie的感受,只是一味地沉浸在大人的世界里,甚至把大人世界里带来的坏情绪传递到小Maisie身上,让这个孩子的童年失去了本该有的欢声笑语,留下的只是对未知生活的无望和麻木。相反,小主人公的继父和继母却做到了陪Maisie玩耍、聊天。虽然陪伴她的不是亲生父母,但是她更关注的是自己是否快乐。继父继母在乎环境对Maisie的影响,在乎Maisie心里所想,继父不愿自己的工作环境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尽可能保护她。继母根据Maisie的喜好装饰新家和整理卧室。他们所付出的爱渐渐赢得了Maisie的心。爱的表达方式分很多种,但在儿童的心中,爱是陪伴,如果没有了陪伴,感情也会随之渐行渐远。Maisie爱自己的父母,但她喜欢有人陪伴和关心的生活。她渴望被爱,这也是她最终没有选择亲生父母的原因。

小说中Maisie的情感变化也表现出环境对于孩子内心情绪的影响。最初Maisie努力忽视父母间的争吵,不哭不闹,只是默默地看着自己的家变得不再完整。那时的她想要的无非是父母更多的爱,即使他们分开,她依然乖巧懂事,尽可能听从他们的安排、满足他们的需求。渐渐地Maisie不再依赖于父母,她开始享受继父继母带来的幸福感。当正在举办巡回演唱会的母亲找到海边的Maisie,并且幸福地告诉她要带她到更大更美的城市去生活时,Maisie的回应却是她不愿意。由此,她的母亲终于明白,自己并没有尽到一份作母亲的责任。一直以来,Maisie的父母所赋予女儿的都不是爱,也从未尽到过作为父母的责任,对女儿抚养权的争夺也只是他们不满彼此的报复手段。正是他们一次次的忽视和冷落,使得小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一点点发生改变,不再渴望来自父母的爱,而是选择让自己更有安全感的生活环境。没有不依赖父母的孩子,Maisie能做出这样的决定,内心早已把对父母的感情埋藏了起来。正如现实生活中的那些留守儿童,他们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与父母分离的过程中,渐渐习惯了父母不在身边的事实,从而将内心对父母的爱埋藏起来或是转移到陪伴自己的人身上。等到父母发现子女与自己不再亲近时,一切都已经来不及弥补,儿童脆弱的内心早已留下深深的印记。

亨利·詹姆斯准确地塑造了一个因缺少父母之爱而性格独立的小女孩形象。正是因为爱的缺失和过早的感受成人世界,才使得Maisie的内心情感变得孤独与强大。由此及彼,许多孩子的童年或多或少跟Maisie有相似之处。家长们由于工作奔波劳累等各种原因无暇照顾孩子,生活的不易使他们渐渐地冷落了正处于成长期的孩子。儿童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或变得孤僻,或个性独立,都反映出童年时期的成长环境对儿童的思维和心理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懵懂到思想观、价值观的慢慢建立,父母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同Maisie一样,所有的孩子需要的都不只是物质上的奖励,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支持和陪伴。心理上的幸福感要远远超越物质上的满足,只有温馨的成长环境才能培养出心理状态健康的小孩。

三、对比两本小说中小主人公的心理状态

通过对两本小说中小主人公们心理的分析和解读,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缺失爱与教育的成长环境必然会给儿童带来一定的心理问题。在《The Turn of the screw》中,儿童成长的环境是父母双双离世,叔父不在身边,由佣人们、管家和家庭教师负责儿童的成长教育。而《What Maisie Knew》中,父母离异,各自繁忙,由名义上的“继父继母”来照顾Maisie。虽然两个故事的主题基调不同,但都是在家庭教育不健全的背景下展开的。Maisie虽然看起来懂事乖巧,内心却早已隐忍了大人世界的污秽,她不愿表达出来,只是想停留在快乐的成长环境中。尽管这样,她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对大人世界的失望早已深深地扎了根。Miles和Flora比Maisie的心理问题更为严重,他们早已经耳濡目染作风不正的女家庭教师与男管家的所作所为,在没有学会辨别是非之前,已经将成人世界的行为方式转变为个人的行为标杆。教育不当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两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发展。而小说中的小主人公们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他们最初和每个孩子一样,生性活泼开朗,对这个美好的世界充满期待和向往,然而现实环境让他们渐渐失去童真。得不到来自家庭的温暖,缺失一定的教育,过早地看到成人世界的不堪与堕落,这些因素让孩子们的心理状态开始发生变化,最终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

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家都应该是他们的避风港,是他们学习、玩耍、度过美丽童年的地方。家庭的不完整对孩子的内心成长,甚至是心理健康都会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许多孩子在儿童时期没有得到完整的家庭教育,长大后陷入孤独、苦闷和寂寞的漩涡,总会产生自己被疏远、被异样眼光注视的感觉。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父母感到厌倦甚至怀有恨意,对身边的同学老师产生陌生感,更有甚者会报复社会,这些都是不健康儿童心理带来的危害,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而没有爱的家庭培养出的孩子也会极度缺乏安全感。因为幼年时期的儿童长期处在一种渴望被爱的状态下,然后一次次受到父母的冷落,渐渐地失去信心,不再奢望被爱,最终形成冷漠孤僻的性格特征。小主人公们正是经历了这样的童年时期,才阻碍了他们接下来顺利、健康的成长之路。

在当今社会,青少年逃课、离家出走、暴力倾向、犯罪等现象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大关注,大多数案件的导火线都是因为犯罪少年年幼时家庭教育的缺失。没有父母的陪伴和爱,受到旁人的冷眼和嘲笑,使得这些孩子渐渐失去对生活的信心,自暴自弃,做出一些没有经过思考的行为,亲手毁坏自己的人生。心理专家们表示大部分案件的根源都来自于孩子在儿童时期经历不良环境后产生的不健康心理。所以说,父母要认真承担起家庭责任和对儿童的责任,尽可能给儿童创造一个完整且健康的成长环境。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完善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高威风.论亨利·詹姆斯小说中母性的缺失[D].华中科技大学,2010.

〔2〕程海萍.作为道德艺术家的亨利·詹姆斯[D].浙江大学,2006.

〔3〕王跃洪.亨利·詹姆斯作品的艺术特点[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04).

〔4〕王跃洪.情景·人物·结构——评亨利·詹姆斯的《四次会见》[J].外语教学,2001,(04).

〔5〕周琳.亨利·詹姆斯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出版和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2,(04).

〔6〕肖婉丽.亨利·詹姆斯对理想文明的追求[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1).

〔7〕杨流琴.亨利·詹姆斯小说创作中叙述视角的演变[J].作家,2013,(16).

〔8〕房定坚,孙琦.亨利·詹姆斯和他的早期主要作品[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02).

〔9〕李雪莲.浅论亨利·詹姆斯的后期创作[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01).

4.环境与心理之环境对心理的影响 篇四

摘要: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大主题,越来越深入地渗透到我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角落。互联网构成的强大虚拟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正在逐渐增强,甚至已超过了真实社会对他们的影响。网络的全方位、超时空、互动性和隐蔽性为他们提供了难以抗拒的诱惑。上网既激活了他们的思想,同时又困扰着他们,使之产生不良的心理障碍,影响着身心的健康发展。作为教育者,应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探索切实可行的教育措施。

关键词:网络环境;未成年人;心理素质;调查报告

在科技和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作为时尚和潮流的象征,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大主题,越来越深入地渗透到我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角落。互联网构成的强大虚拟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正在逐渐增强,甚至已超过了真实社会对他们的影响。

一、调查的时间、地点、方式

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课题于2013年10月至2014年1月,在市职教中心选取了2011级1—3班、机电1—2班,2012级1—4班、汽修1—3班共14个班级进行整体与抽样研究。第一步,首先对我校的所有确定的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第二步,对部分研究对象进行了抽样访谈。对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了数据统计,并对结果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分析。对访谈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整理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

1.渴望接触网络

从整体的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结果来看,在调查对象中61.25%的学生对网络了解一点,94.08%的的学生都喜欢网络,77.24%的的学生接触网络时间都很短。这些数据说明学生对了解网络的渴望程度是很高的,他们很多都喜欢网络,但又只是了解的比较多,说明了目前网络对他们的实际影响不是太大,但存在着很大的隐患。他们不了解网络但都很想接触网络,如果他们一旦有了接触网络的条件,那么网络对他们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

2.上网以娱乐为主

40.61%的学生在网上主要是看电影和听音乐,有11.26%的学生每周上网3次。67.42%的学生认为网络对他们的帮助有一点。说明了很多学生在网上其实主要是娱乐为主,真正对学习有帮助的不是很大。所以学校不提倡学生上网的这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是正确的。

3.多数在网吧上网

在上网的学生当中,有47.23%的学生都是在网吧上网,在家上网的比例不高,目前全国网吧的环境不是太好,管理也不规范,特别是我校周围的网吧,管理存在问题,虽然证件齐全,但跟一般意义上的黑网吧几乎没有多少区别。

4.反对网恋但自控能力差

80.99%的学生反对网恋,64.72%的学生认为网络的开放与青少年的某些犯罪有关,这一组数据来年,我们的学生对网络对他们影响方面认识还是比较理性的。10.04%的学生否因上网有逃课经历,实际比例还会更大一些。

三、原因分析

1.未成年人有这天然的自发的积极探索外部世界的心理倾向

他们思维开阔,而网络的全方位、超时空、互动性和隐蔽性恰恰为他们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机会。上网既激活了他们的思想,同时又困扰着他们,使之产生不良的心理障碍,影响着身心的健康发展。他们心理不成熟、不稳定,正处于特殊的青春期,对一些不健康的网站和游戏常常抱有好奇心,结果一发不可收拾,沉溺其中。

2.未成年人在人际交往中存在问题

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阻碍和困惑,和父母之间也缺乏交流,一些家庭中父母往往工作繁忙而忽略了与子女的感情交流,这往往是他们上网的初衷,一旦沉迷于网络就如陷入深深的泥潭。

3.学校的性教育滞后

现代未成年人由于生活水平提高,普遍存在着身体发育提前而心里发育滞后的情况。他们在生理生趋于成熟,性欲望与日俱增,但性心理极为不成熟,对性普遍存在神秘感,极易上网浏览黄色网站,参与不良游戏。

四、采取的措施

1.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

组织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学生、家长、教师从中可以了解长期沉迷于网络对身心健康、生活学习及人际交往造成较大的危害。从而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正确地使用网络。

2.及时发现有网络成瘾倾向的学生,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心理辅导

了解和分析其个性特征、生活、学习及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协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会正确对待人际关系,提高适应环境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健全人格,特别要增强自律性,增强情绪的稳定性。

3.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提高学生的网络素养

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力求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课程中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变传统灌输式德育为参与式德育,将教育内容由枯燥变为生动。为学生推荐优秀网站,在聊天室与BBS电子论坛的教学中,明确指出其利弊,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对待电子邮件中的垃圾邮件与不良信息邮件病毒,在信息下载过程中学会辨别信息真伪,使网上丰富的信息成为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和良好道德品质的有效补充。

4.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教给学生心理调节的方法

虽然在现在的中职教育中,大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促进心理健康,但在不少学校,本该用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却成了可有可无的“副课”!

有的学校甚至干脆砍掉或者只是象征性地填在课表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出“荒漠化”状态。因此,首先要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教给学生心理调节的方法。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孩子不懂得心理保健知识,更不知道自己平常遇到挫折焦虑该怎么办:因而教给学生起码的心理调节知识和方法,使学生正确对待各种心理烦恼是当务之急。

另外,还应针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反应,举办专题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如《健康的心理是成才的基本条件》《增强承受能力,克服考试焦虑》《让良好行为化为习惯》《学会控制情绪,培养积极心态》《珍爱生命,健康成长》《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等,以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或调节情绪的有效方法等。针对学生的耐挫力差,在学生中开展挫折教育,讨论如何对待挫折,要让学生明白“苦难是人生最好的大学”,只有经过磨砺,才能适应未来社会;要让学生走出自我的“怪圈”,除要找到真正的自我外,还要求必须付诸行动,让实践时时考验自己能否经得起挫折,能做几回还是最终胜利者。除此之外,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个别问题需个别指导分层指导,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5.建立心理档案,注重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中职生心理烦恼很多,有学习焦虑、挫折感,师生、长幼的交往障碍,自卑等种种问题。他们常常不肯把这些告诉同学和父母,更不敢告诉班主任,他们心中需要一位可信度高,而且亲切和蔼、更能为他分忧解愁的知心朋友。心理诊所的成立,则帮他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些方面的工作包括,对每个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建立个人心理档案,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跟踪调查和回访等。

心理咨询主要是借助语言、文字,给咨询对象以启发与教育的过程,即教育者让学生诉说自己的烦恼、痛苦、疑惧,使学生在得到情感渲泄和净化的同时,让教师因势利导,促进学生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办法。一些具有自私、自悲嫉妒、孤独等心理的学生,大多是在感到不受人们欢迎时,才丧失自信心,表现出心理缺陷的。咨询活动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学生与咨询老师直接面谈,如设立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根据学生的实际,当面畅开心扉,摆问题,谈认识,以求得老师的疏导,从而引导学生自觉进行心理调试。另一种是进行间接咨询,如电话咨询、信件咨询,让学生把难以启齿的问题通过不显名的方式传达给老师,以避免尴尬情境,教师则可通过讲座、黑板报、校园网专栏等方式解决其中的典型问题。

6.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这是不容置疑的,但课内与课外是个有机整体,应让学生在广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中主动投入,积极参与,从而感受时代的脉博,体验交往中的情感,懂得互相协作的重要,以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心理学家断言,一生中从未发生过心理障碍的人是绝对没有的,只不过轻重有别,程度不同而己。由此,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如兴趣小组(文学写作、美术、书法、棋类、集邮、舞蹈等)不仅能使学生学会既善于评价自己,又善于评价他人,恰如其分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还能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合群,乐意参加群体交往,增强合作意识;也能使心胸狭窄者学会宽容,开阔心境,理解别人,并进行情绪上的自我疏导,进行注意力转移,不至于“越想越别扭,越想越伤心”而导致心理失常出现心理障碍。

结语:网络作为一种现代工具,它的产生发展是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更是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其功用性是无法否定的,而中学生因网络而引发的众多问题给人们带

5.环境与心理之环境对心理的影响 篇五

【内容摘要】空间是建筑环境的主要载体,建筑本质上是人工环境的一部分。建筑空间布局环境对人心理产生的影响随着人工环境的增加而增加,中国古代空间观理论为我国建筑空间奠定了研究基础。文章以中国古建筑岱庙为例,从其历史沿革、概况、空间体系对人的心理影响方面,探讨中国古建筑空间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

【关键词】岱庙;建筑空间结构;建筑空间形态;环境心理

泰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祈求国泰民安的象征。泰山又称“岱山”,岱庙则是古时王者来泰山封禅的行宫,其建筑布局与构造同皇家宫殿基本一致。对岱庙古建筑群空间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是对古建筑群功能要求和精神诉求的深入理解,为感知古建筑群空间环境对人心理影响开辟新的途径。

一、泰山与古代岱庙

以往东岳庙、天齐庙遍布中国大地,庙内供奉着在民间极有影响力的东岳大帝。这位被认为掌管人类贵贱和生死的阴间大神,其祖庙即在东岳——泰山,泰山神东岳大帝是人们对高山的人格化与神化。东岳大帝最初是山神,源于古人对大自然高山的崇拜。上古人们认为,山林中的财富鸟兽是由大大小小的山神管理着,山神的数量很多,仅《山海经》中《五山经》所记山神即有近400位之多。众山之中,名气大而影响广泛的并不很多,最著名的当数五岳。在古代,王者称帝后首要大事是到泰山封禅。所谓“封禅”,即“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泰山上小山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史记正义》)。据《史记封禅书》记载,中国远古时期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的有无怀氏、伏羲、炎帝、黄帝、颛顼、帝髻、尧、舜、禹、周成王等。封禅活动除了“报天地之功”以外,自然也有祈求天下太平和感恩的意思。由于泰山与国家政权相关的独特功能和崇高地位,泰山成为江山稳固、国家太平、人民安定的象征,如“国泰民安”“重如泰山”“稳如泰山”等。帝王们最关心的除了自己的政权和统治地位以外,就是“长命百岁”了,因此泰山神又被附以赐人寿命的功能。由于历代统治者的信奉和推崇,泰山神的地位不断提升。汉代泰山神被称作“泰山君”;汉明帝永平年间封为“太山元帅”;魏晋时期被称作“泰山府君”;唐武则天时封为“天中王”“天齐君”,后世的一些“天齐庙”之称即源于此。宋真宗时诏封为“仁圣天齐王”“东岳天齐仁圣大帝”,简称“东岳大帝”,后来遍布全国的“东岳庙”之称即源于此。相传,北宋时期有“天书”降于泰山,次年宋真宗在泰山兴建天贶殿,以谢上天。宋代以后,东岳大帝的地位越来越高,影响也越来越大,供奉他的东岳庙遍布大半个中国,东岳大帝的祖庙自然在泰山。

二、岱庙概况

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对建筑及其周围环境的整体理论,并对建筑有着相当成熟的规划,比如《周礼》中对起居室的大小、布局、建筑规格等都有记载。建筑史上宗庙建筑发展最活跃的时期是宋代,北宋时期重视礼制,外在形式则用各种礼仪制度、宗庙建筑等加强礼制统治。岱庙作为历代皇帝祭天的场所,其建筑属于古代汉族祭祀建筑,而后发展为君王祭天并暂居的行宫建筑,因而具有一定的居住功能,是一个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泰山的东岳庙有三座,以岱庙最著名。岱庙位于泰山南麓,今泰安市区东北部,是历代帝王登封泰山的古御道起点和祭祀东岳大帝的重要场所。岱庙规模极为宏伟,四周高筑城墙,四面辟有八门。遥参亭、岱庙坊、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门、厚载门等古建筑依次布列在中轴线上。岱庙建筑风格类似于王宫皇室的式样,东西宽52米,南北长66.2米,建筑群周长约1500米,庙内各类古建筑有150余间,正殿五间。总体古建筑群按照唐宋以来祭祀建筑中最高标准修建,采用三纵两横布局方式,即以三条纵轴线为主,中轴对称,两横轴为辅,横向扩展的布列形式。岱庙古建筑群主中心轴线为一条南北向纵轴线,均衡地朝左右扩展,展示出儒家礼制观念。位于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有:遥参亭、岱庙坊、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厚载门。东西环廊将仁安门与天贶殿连接,形成古建筑群中心封闭院落,即院中之院(图1)。

(一)遥参亭

遥参亭现在不是“亭”,是岱庙古建筑群南北轴线上第一组独立的建筑群,实为岱庙的入口。其作为岱庙建筑群的前庭,位于岱庙正阳门外。古代君王封禅泰山首先在此“草参”,后进入岱庙主殿祭祀。

(二)岱庙坊

岱庙坊又称玲珑坊,位于遥参亭与岱庙正阳门之间,于清代康熙十一年建成。岱庙坊是歇山式仿木结构,通体浮雕,为四柱三间三楼式牌坊。

(三)正阳门

正阳门位于岱庙建筑群南城墙,中间是正门,即正阳门,两侧是掖门,东掖门为仰高,西掖门为见大。正阳门上有五凤楼,上盖黄色琉璃瓦,金碧辉煌。

(四)配天门

配天门是岱庙的第二道门,穿堂式,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式建筑,筑于石砌高台上,顶覆黄色琉璃瓦。门上悬当代书法家舒同书题“配天门”金字匾额。

(五)仁安门

仁安门位于配天门以北,是岱庙的第三道门,也是岱庙主体建筑天贶殿前的最后一道门。甬道将配天门与仁安门连接。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的仁安门,形制为九脊歇山式顶,上盖金黄色琉璃瓦,屋面笔直,气势雄伟。

(六)天贶殿

岱庙古建筑群的主体建筑是天贶殿,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曲阜孔庙大成殿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宫殿,亦称“东方三大殿”。始建于宋真宗年间的天贶殿,时至今日已有千年。大殿建在古建筑群中轴线上方三分之一处,是古建筑群中品级最高的建筑,重檐庑殿顶,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气魄雄伟,金碧辉煌;后寝宫低一个等级,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配天门、仁安门又低一个等级,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

(七)后寝宫

后寝宫位于天贶殿后面,宋真宗封禅泰山时,因将泰山神封为“帝”,帝则应当有“皇后”,便为之杜撰了一位“淑明后”,并为她修建了寝宫。

(八)厚载门

厚载门为岱庙的北大门,又称后宰门。厚载门的名称出自《易坤》的“坤厚载物”,取意“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大地能载九皇之德。

三、空间结构与空间形态产生的环境心理

中国古建筑的平面布局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建筑包围空间,另一种是以空间包围建筑。其建筑观念始终以中轴线为基准、以庭院为中心,并落实在古建筑中,基本以“四面围合的合院”为主的布局方法,是中国古建筑独有的特点。因此,对建筑空间结构到形态产生的环境分析,是对人心理影响分析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一)岱庙的空间结构

岱庙的空间结构系统层次分明,岱庙古建筑群的建筑空间与景观空间通过道路空间连接形成组合空间,使多种空间组合成一个有层次、多样的空间体系。在整个岱庙古建筑群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建筑物形成轮廓鲜明、界面完整的实体空间,景观边界模糊、不规律的形成虚空间,产生有秩序的等级层次、伦理精神的环境心理。例如,作为岱庙古建筑群中的主体建筑天贶殿,是岱庙古建群中的.第三进院,四周由环廊围合,建筑功能决定其外部形态,实质为院中之院。天贶殿建于双层品级台之上,地面高度与铺装材质都高于其他空间;大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采用“九五”之制的最高建筑形式,此等级只有宫殿正室才能使用,从而衬托出主殿的神圣地位;院内植物规则有序排布,高大的银杏、松树形成严肃庄重的祭祀氛围。

(二)岱庙的空间形态

岱庙的空间形态是由不同建筑院落空间组合后形成的状态。同一空间中有不同的形态,建筑与植物可视为点状形态,道路为线状形态,建筑群、植物群为面状形态,每个元素的形态由其功能决定。例如,天贶殿院落是整个建筑群中尺度最大的点状空间形态,道路、环廊为中尺度的线状空间形态。岱庙古建筑群的空间形态以南北向轴线为主,主轴线上分布着遥参亭——岱庙坊——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厚载门,呈点状空间形态;东西轴线为副轴线,分布着东华门——西华门,呈线状空间形态。从整体空间环境看,主建筑、院落与建筑群是以主轴线穿过每个单点状空间,并由副轴线向两侧对称扩展。主副轴线交织在一起,主轴线起着连接、联系和支撑整个古建筑群的作用,副轴线形成包围的作用,增加、丰富了古建筑群两侧的视觉要素,因此产生连续不断、环环相扣的空间。由于各个空间环境通过主轴线串连,因此每个空间的指向性明确,使得每个景观形成的虚空间具有向心力。在建筑围合的空间下,产生均衡平稳的空间效果。主轴线形成的线状空间,采用起—承—转—合—收的空间处理手法,营造出幽静、空灵、神秘的空间气氛,强化了空间的秩序感、等级感。而线状空间引发了人心理上的轴向空间感,人易于对空间上的每个节点的认知,空间在轴线上有序组合,营造出祭祀场所的庄重神秘感。结语岱庙是我国现存完整大型的古建筑群,其空间布局受到地理状况、文化理念和时代变化等影响,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空间环境。其空间环境体系对人的心理影响来源于其功能要求和精神诉求,这不仅具有历史研究价值,在建筑空间环境心理学方面也有不可估量的研究价值。因此,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空间体系对人的心理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马书田.中国冥界诸神[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8.

[2]天一.五岳之尊——泰山[J].科学大观园,2005(13).

[3]赵祥明.浅析泰山岱庙古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J].建筑与文化,2013(10).

[4]马红飞.泰山岱庙景区的空间解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3.

6.环境与心理之环境对心理的影响 篇六

影响强迫症人格形成的环境因素

众所周之,个体的人格的形成发展主要是在早年生活经验中完成的,最早可以追溯到母体的胎内生长环境。母亲在怀孕期间,可能因各种原因影响到了情绪状态,常见的负面情绪有如极端忧伤、焦虑、恐惧等都有可能影响胎儿早期的情感发展和神经敏感程度,从未成为其早期人格发展的基础,特别是一些恐惧性情绪这往往是婴儿产生不安全感的重要来源,这也可能成为后来发生强迫症的重要基础,后天成长过程中某些焦虑情绪的发生也可能与之有很大关系,因此,早年的生活环境对强迫症的发生是有决定性作用的。

除此之外,早期的亲子关系也是强迫症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发展心理学认为在个体的每个发展阶段过程中都有其阶段性任务,如果这些阶段性任务能顺利完成,那么个体发展就比较顺利,心理冲突也会比较少,反之则会累积很多的心理冲突并成为青春期前后发生强迫症的重要基础,特别是当出现某些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时,还可能加剧这些冲突,所以对于年幼的儿童来讲,父母需要尽可能为其提供保护性环境,安全感、一致性需要得到及时满足,还要与孩子之间保持良性的互动如肌肤上的接触、游戏上的互动以及必要的情感交流,使孩子能感受来自父母的关爱并与父母建立健康的依恋关系,这些都儿童心理健康发展重要前提条件,否则就会成为演变为各种心理疾病发生的心理基础,强迫症也便是其中之一。总之,强迫症的发生与早年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特别是早期的亲子关系,上海神光心理咨询中心专家小组一致认为强迫症的预防需要从早期的家庭环境做起,作为家长要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采取科学的教养方式,一方面可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减少各种强迫症等心理疾病的发生。

7.环境与心理之环境对心理的影响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ICU于2011年1月-2012年5月共收治150例重症患者, 其中9例因临床死亡未取得完整资料, 39例患者拒绝配合调查。最终纳入本组研究共102例患者, 其中男69例, 女33例;年龄16~92 (54±6.2) 岁。非手术患者48例, 手术患者54例 (开胸术后18例, 开腹术后24例, 其他术后12例) 。

1.2 方法

对入住1d以上且无精神及意识障碍者应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 [1]、采用询问法、患者主诉、家属主诉、临床研究及分析等方法进行资料收集, 每个患者取一种主要心理问题。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1.4 结果

ICU患者易产生焦虑, 紧张、恐惧、抑郁、孤独、失助、猜疑、暴躁、ICU综合征等心理问题的百分比。见图1。

2 不良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策略

2.1 焦虑、紧张、恐惧

2.1.1 心理分析:

ICU患者均是自急诊、手术室、其他科室转入。复杂的环境、陌生的医护人员、频繁的有创诊疗操作、各种高端监护设备上的信息灯闪烁、对疾病的现状和预后缺乏掌控, 加之术后切口的疼痛、强迫性治疗体位和各种引流管、导联线牵制等都给患者带来被禁锢的感觉, 使患者产生焦虑、紧张、恐惧的心理反应[2]。

2.1.2 护理策略

2.1.2.1 入室前访视及术前心理护理:

对需进入ICU的患者, 护士应向主管医师询问病情并掌握病例资料, 了解实施的手术名称、方法及术中的大致情况, 向患者耐心讲解进入ICU治疗的原因及优势, 介绍ICU环境、主管医师和护士, 取得患者的信任, 消除陌生感。有计划性地向患者解释告知监护期间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需要配合的事项,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 使护患关系建立在“指导一合作”共同参与的基础上。术前有效的心理支持, 可降低焦虑、抑郁等应激反应,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3]。

2.1.2.2 注重护士能力的培养:

为满足患者生理、心理及安全的需要, ICU护士除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娴熟、规范的操作技能外, 还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独立敏捷的思维、良好的语言表达和职业道德修养[4]。监护中运用整体、个性的舒适护理模式, 加强基础护理及晨、晚间生活护理的质量, 协助患者获得舒适体位, 并妥善固定各种导线, 减少患者的被迫感和束缚感。在翻身过程中保持管道和身体同步, 防止由于管道的牵拉、扭曲而引起不适。对于疼痛的患者, 护士应准确作出评估, 给予及时有效的镇痛, 使患者达到最大的舒适。对患者的理解和关怀是减轻和消除其抑郁焦虑情绪的最佳药物。

2.2 孤独、忧郁、失助

2.2.1 心理分析:

为保证治疗、护理的连续性和控制院内感染, ICU内实施无陪护制度。而医护人员忙于救护处置, 无暇关注患者心理需求或较少与患者进行充分交流, 造成患者语言交流减少, 缺乏信息传递, 缺少精神支持, 有被家人遗弃的感觉。再加上生活不能自理, 大小便时需要他人帮助, 身体各部位完全暴露等均使患者产生自卑心理, 感到人格受到侵犯、自尊心受到伤害, 以至于出现孤独、忧郁、失助的心理反应。

2.2.2 护理策略

2.2.2.1 加强情感支持, 探视制度弹性化:

限制探视, 主要是认为家属会使患者情绪激动, 影响疾病恢复, 也易造成院内感染。但较多的研究表明, 社会支持缺失与焦虑、抑郁有直接的关系, 是影响机体防御机制的主要因素[5]。而家庭是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 家属在情感上对患者的理解和安慰, 更能增强患者应对疾病的能力和弹性防御能力。另有研究表明, 家属探视并不是造成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 通过安装床头与室外视频对话系统、外走廊及房间隔离墙采用透明玻璃等现代化手段即可解决。因此应适当增加探视时间和次数, 充分发挥家属的特殊作用, 减轻患者的孤独感和对分离的恐惧, 使其配合治疗[6,7]。

2.2.2.2 保护患者隐私, 维护患者自尊:

为便于监护和引流, ICU的患者大多身体裸露, 在进行各种治疗护理操作及协助患者大小便时给患者适度的生理空间, 注意用屏风、隔帘遮挡或让其穿上衣服, 尽量减少身体裸露次数和时间, 强调对患者人格、隐私的尊重与保护, 增加其安全感。

2.3 猜疑、 暴躁

2.3.1 心理分析:

患者在ICU期间身心处于极度敏感状态。疾病的迁延反复, 各种插管的刺激, 语言受阻, 需求不被理解, 加之“保护性约束”器具的应用等因素使患者怀疑医护人员隐瞒病情, 导致“自我概念”受到威胁[8]。因此情绪暴躁、易激惹, 对工作人员态度生硬, 对治疗不配合, 同时伴有过激行为, 如躁动、拔管等。

2.3.2 护理策略

2.3.2.1 与患者沟通交流:

患者有爱与归属的需要。护士应在患者的视野内活动, 积极、主动、及时的与患者沟通, 用真诚的语言, 善意的微笑, 恰当的触摸充分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及情感护理。有效的情感可使对方感到被接纳、理解和尊重[9]。进行各种处置前, 尽可能的向患者做好解释, 取得配合, 适当告知检查项目的正性结果, 使患者确信ICU的医疗技术, 对医护人员产生依赖感、信任感。对于因机械通气、气管切开而无法正常交流的患者, 可用手或纸笔书写的方式进行沟通, 护理人员要了解患者的手势、口形、表情、认真体会其情感活动与心理需要, 切忌只注意监护仪器而忽略患者感受, 避免耳语及在床旁讨论病情以免加重患者的疑虑和恐惧。

2.3.2.2 减少约束器具的使用:

约束器具的应用在保障患者安全的同时也存在不自觉的伤害。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身体约束器具的使用会带来很多生理、心理及社会方面的负性结果, 使患者产生如烦躁、激动、逆反、恐惧、丧失尊严等明显的心理反应[10]。因此在患者意识清楚合作的情况下尽量减少约束器具的使用。如确实需要, 应征得家属同意, 严格约束的方法、部位、时间, 强调约束器具的个性化、人性化, 准确评估、记录并及早解除。从而实现以最少的约束提供最多的患者安全[11]。

2.4 ICU综合征

2.4.1 心理分析:

ICU综合征是患者在ICU监护过程中出现的以精神障碍为主, 兼具其他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2]。病房内持续的灯光, 使患者缺乏时间感和昼夜的节律感;频繁的诊疗护理活动;同室病友的呻吟、抢救与死亡以及来自医务人员谈话、仪器运转和报警的高噪音状态均使患者的视、听、触觉超负荷而丧失完整的睡眠周期。研究指出, 当睡眠剥夺2~5d后, 即可引起患者认知减退和行为错误, 出现幻视、幻听、谵妄等精神症状[13]。

2.4.2 护理策略

2.4.2.1 优化ICU的环境:

病房设置应尽量家庭化, 清洁舒适, 空气流通, 温、湿度适宜。在患者视野范围内, 设有窗户和钟表, 以维持正常的时间感和昼夜节律感。增加单间的设置, 根据病情分室安排患者, 避免看到其他危重患者被抢救的场面。合理安排设施, 仪器设备避免靠近患者头部, 适当调小监护仪器音量, 排除报警故障, 不用的仪器要及时关闭, 避开患者视线, 集中放置。

2.4.2.2 保证有效睡眠:

夜间应暗化病室, 开启小灯或地灯, 光线要柔和, 避免直接照射患者的眼睛。医务人员要降低谈话的声音, 加强治疗护理的计划性, 集中操作并尽量减少侵袭性诊治。对失眠和紧张不安的患者遵医嘱给予安全、有效的镇静剂, 使患者至少保持6~8h的持续睡眠。充足的睡眠可使个体情绪稳定, 精神振作, 体力和记忆迅速恢复, 有利于疾病的转归[14]。

2.4.2.3 音乐、色彩及行为疗法:

音乐可对患者的心理和生理产生情感效应及震动效应, 降低对应激事件的敏感性[15]。轻松、舒缓的韵律, 可以屏蔽噪声;释放压力;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和疼痛的耐受性, 还可通过内啡肽等物质的释放而达到镇静、催眠的作用。色彩能“左右”人的心理, 病房使用淡绿或淡蓝色窗帘、隔帘, 放置少许绿色植物, 有助于抑制烦躁情绪, 改善机体功能[16]。另有学者认为, 肌肉放松可以对抗焦虑情绪。因此应鼓励患者尽量做力所能及的活动, 使其肌肉舒缓, 正常行为得到强化, 从而预防或减少ICU综合征的发生[17]。

3 小 结

8.论建筑环境对心理健康影响 篇八

[关键字]建筑环境;心理健康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自然科学领域也开始了对于人类科学领域的关注。心理学开始运用到各个自然学科当中,其中建筑学就是其中之一,随着技术的发展,建筑行业也开始重视研究建筑学与心理学的关系,从而形成了建筑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等全新的学科。随着这些学科的发展,人们对建筑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也逐渐加深,形成了“人——建筑——环境”的整体观念,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也会充分的考虑建筑环境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而这点也成为了建筑在设计时的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1.建筑环境的空间设计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

建筑所需要达到的目的就在于给人类提供一个更加合理的活动空间,不同的建筑对于空间的需求都是不同的,例如教室的设计就需要给使用者带来一定的凝思和交流的空间,办公室的设计就需要给使用者提供便于交流和工作的空间,如果空间设计不合理的话,就会对人的心理状况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在家居空间的设计上出现不符合居室的安全、隐私的需要,就容易让使用者在建筑空间内感到不安、烦躁等情绪,长期使用必然会给使用者带来心理健康上的问题。同时建筑环境在空间上还应该给使用者带来愉悦感,这种愉悦感是来自于空间的美感,当然也来自于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以及建筑的设计具有美感这两方面都能够做好,才能够称得上是出色的设计,建筑的设计以及与周围环境的融合是人们在建筑中活动时必然会接触到的东西,因此这两者的好坏就能够直接影响到人们在建筑中活动时的心态,例如在教学楼的设计上,如果太过复杂或压抑,就会让学生和老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产生厌恶的心理,从而影响教学质量以及人们心理的健康。

2.建筑环境的时间特征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

建筑环境在时间上具有十分明显的特点,一方面在不同的时间段空间的使用是有区别的,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不同的活动速度和节奏在使用空间上的区别。这两方面的因素构成了建筑环境的时间特征,而建筑环境的时间特征能够影响到人们对于时间价值的观念,人既生活在空间中,也生活在时间中,因此建筑环境的时间特征也会对人们的活动产生影响,从而印象到人们的健康。如果建筑环境没有很好的划分不同时间段的使用空间和不同的节奏和速度的活动的使用空间,不能对于使用者的时间知觉进行很好的组织,就会给使用者的活动造成一定的混乱,从而影响到使用者的心理健康。

3.建筑空间的私密性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

私密性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它表示每个人对于何种信息可以通过何种方式对何种人进行交流的权利,简单的说就是对于交流的某种程度上的控制。每个人都会对私密性具有一定的需求,例如在咖啡厅这样的建筑中,人们往往会更偏向于寻找靠近窗户或者角落里的位置,就是出于对交流上控制的需要,以保证自身在私密性上的需求,在靠窗的位置人们可以很好的接收来自于咖啡厅外部的信息,同时也可以控制环境内部与自身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就是说既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别人进行观察,也可以最大程度的控制自己与其他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因此体现在建筑设计上就是需要通过空间上的设计来保证个人与外界的隔绝,如果由于建筑设计的不合理,无法保证某些情况下个人与外部的隔绝,就无法对人们私密性上的需求进行满足,造成不安全的活动氛围,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活动,会让人们的心理长期处于紧张的状态之下,久而久之就会对心理健康造成影响。

4.建筑的周边环境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

建筑对于人们的影响往往都不是仅限于建筑本身的,建筑的周边环境有时候会对人的心理造成更加明显的影响。人的生活不可能仅限于建筑之内,因此建筑之外的环境的好坏就会对人的生活活动产生不小的影响,例如当一幢教学楼的周围都是高楼大厦时,就很容让该建筑的使用者产生孤独的心理,同时外部喧嚣的环境与教学楼的清静形成强烈的反差,如同被一群人排挤在团队之外一般,长此以往,就会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阴影。同时由于外部吵闹的环境,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学生很难得到一个相对安静的学习环境,无法冷静思考,因此很容易产生烦躁的心理,在影响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会给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

5.总结

随着科学的发展,以及研究的深入,建筑环境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人们也开始意识到建筑环境的确会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在许多建筑师对建筑进行设计时,都会就建筑对于人们心理的影响进行考量,本文通过对建筑环境中空间、时间、私密性和周边环境对于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期能够在进行建筑的设计时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陈露. 建筑环境心理与人居设计[J]. 山西建筑, 2008, 34(5): 82-83.

上一篇:汇报总结下一篇:作业设计经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