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及突发事件报告(共8篇)
1.传染病及突发事件报告 篇一
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制度
1、仙人洞村卫生室医务人员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人时都应立即向镇医务室报告。
2、仙人洞村卫生室医务人员实行首诊负责制,在发现传染病人、疑似传染病人时,必须按照规定时限:甲类传染病(包括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病种),6小时内报告;乙类传染病12小时内报告;丙类传染病24小时内向负责传染病管理的校医报告。由负责传染病管理的校医统一填报传染病报告卡,向属地疾控中心报告并同时上报。根据传染病类别、发病人数、病情等疫情程度,逐级上报。任何人不得瞒报、谎报、缓报疫情。一经发现将视情节后果追究责任,直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仙人洞卫生室组建突发事件报告信息网络:
⑴仙人洞村卫生室医务室一旦发现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性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等情况,应在规定时限范围内,通过规定网络、电话、传真等方式向上级卫生部门、疾控中心和本校上级领导报告。
⑵仙人洞村卫生室医务人员一旦发现有突发事件的可能,也有义务向镇医务室和有关领导报告,保证信息能得到及时准确收集。快速反应,采取有效措施。
⑶仙人洞卫生医务室在接到市区疾控中心有关重大传染病疫情的预警报告后,应及时向各级主管领导报告。
⑷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归口由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办公室负责,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地向公众发布,便于公众知晓。
仙人洞卫生室医务室
二零一七年一月一日
2.传染病及突发事件报告 篇二
1 世界不同种类的突发性传染病的发生及影响状况
传染病的全球化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安全,使传染病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突发性传染病与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等一起构成了影响人类生存的最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其种类主要包括:病毒性传染病、细菌性传染病、寄生虫性传染病、真菌性传染病以及一些不知名的传染病等类型。按照联合国减灾署(UN/ISDR)采用的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的灾难流行病学研究中心(CRED)对灾难的界定标准:“灾难为无法预料的和突然发生的事件发生时超过了当地的承受能力,造成重大破坏、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需要国家或国际等外来的援助定义为自然灾害”。具体规定包括:10人及以上的人员死亡(包括死亡、失踪、推测死亡的合计人数)、100人以上受到严重影响(紧急需要食品、饮用水、住房、卫生和医疗等方面的援助)、宣布国家处于紧急状态、寻求国际援助等四类条件至少满足一条才称之为灾难[2]。
1.1 突发性传染病发生的总次数。
按照EM-DAT公布的1900年到2008年突发性传染病的数据资料,共计发生突发性传染病1191起,其中因细菌感染引起的占639起超过了总数的一半以上;其次为病毒性传染病363起,也超过了总数的30%;最少的为寄生虫传染病仅49起,刚刚超过4%。但是有140起传染病为不明原因引起的,也就是说超过总数一成以上的突发性传染病到现在还无法解释其发生的原因(见表1)。
Source: EM-DAT: The OFDA/CRED International Disaster Database. www.em-dat.net-Université Catholique de Louvain-Brussels-Belgium
1.2 突发性传染病导致的死亡人数。
从表1可以看出,在1900年到2008年突发性传染病导致的死亡人数方面,因细菌感染引起的死亡人数超过590万人,占总死亡人数的六成以上;其次为不明原因引起的死亡人数达270多万人,占总死亡人数的28.52%,远远高于发生次数所占的比例;病毒性传染病导致的死亡人数不足一成,最少的为寄生虫传染病,死亡人数只占0.1%多,远远低于发生次数所占的比例。可见,细菌感染引起的突发性传染病所造成的死亡人数最多,成为死亡的最主要因素。
1.3 突发性传染病发生所影响的人数。
表1可见,在1900年到2008年突发性传染病所影响的总人数方面,因细菌感染影响的人数虽然超过340万人,但只占总影响人数的8%;不明原因所影响的人数达290多万人,稍多于总死亡人数,但占总影响人数的比例大幅度下降,不到总人数7%;病毒性传染病导致的影响人数的比例,虽然低于发生次数的比例,但明显高于死亡人数所占的比例;发生次数和死亡人数最少的寄生虫传染病,在影响人数方面大幅度提高,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二,寄生虫传染病的影响远远高于发生次数和导致死亡人数所占的比例,也远远超过其他所有的突发性传染病的影响人数之和。可见,寄生虫导致的突发性传染病对人们的影响最大。
2 世界不同地区的突发性传染病发生及影响状况
从表2可以看出,1900年~2008年全球突发性传染病对各洲的影响存在极大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发生的次数,也表现在导致的死亡人数、影响人数方面。
2.1 世界不同地区的突发性传染病发生次数。
在全球的五大洲中,发生次数最多的是非洲,总数达到677次,占全球总数的56.84%,其次是亚洲发生320次,占全球总数的26.87%;美洲所占的比例为10.92%;欧洲和大洋洲最少,二者合计刚刚超过总数的5%。可见非洲和亚洲是突发性传染病的高发区(见表2)。
资料来源: EM-DAT: The OFDA/CRED International Disaster Database. www.em-dat.net-Université Catholique de Louvain-Brussels-Belgium
2.2 世界不同地区突发性传染病的死亡人数。
表2可以看出,尽管非洲的突发性传染病发生次数最多,但导致的死亡人数只占总数的4.77%;而亚洲死亡人数却超过世界死亡总数的三分之二;欧洲的死亡比例也远远高于其发生次数比例,达到26.16%;美洲和大洋洲二者之和不足全球死亡总数的1%。可见,非洲的突发性传染病危害性相对较弱,亚洲成为死亡人数最集中的地区。
2.3 世界不同地区的突发性传染病影响人数。
表2还可以看出,全球受突发性传染病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为欧洲,占世界总数的42.67%,远远高于其死亡人数和发生次数的比例;非洲居第二位,占世界总数的28.71%,低于其发生次数的比例,但远远高于其死亡人数的比例;亚洲受影响人数为18.37%,低于其发生次数和死亡人数的比例,美洲受影响人数与发生次数所占的比例几乎相当,但高于死亡人数所占的比例。可见,全球受突发性传染病影响,欧洲地区最为严重。
3 突发性传染病的全球分布及特征
从图1可以看出1900年-2008年全球不同传染病在各洲之间在发生的次数、导致的死亡人数和影响人数方面存在极大的差异。
3.1 不明原因引起的突发性传染病。
不明原因引起的突发性传染病次数非洲超过一半,亚洲也接近总数的四成,美洲和欧洲合计不足一成;不明原因导致的死亡方面,欧洲占总死亡人数的90%以上,主要是1917年发生于原苏联的250万人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影响;非洲占总死亡人数的7.6%,亚洲和美洲合计不足1%;在影响人数方面,亚洲超过了受影响人数总量的90%,其他洲合计不足亚洲的10%。可见不明原因的突发性传染病非洲发生次数最多,欧洲死亡人数最多,亚洲受影响的人数最多(见图1)。
3.2 细菌感染引起的突发性传染病。
细菌感染导致的突发性传染病非洲发生次数最多,超过世界总数的七成,达到72.45%;亚洲占17.68%;欧、美和大洋洲合计不足10%。死亡人数的构成方面,亚洲死亡人数最多,超过世界总数的96%;非洲占总数的3.76%;其他各州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受影响的人数方面非洲最多,占世界的六成以上;亚洲占两成;美洲占13%;欧洲与大洋洲之和不足5%。可见,细菌感染的突发性传染病非洲发生次数和影响人数都是最多的,但是亚洲的死亡人数最多(见图1)。
资料来源: EM-DAT: The OFDA/CRED International Disaster Database. www.em-dat.net-Université Catholique de Louvain-Brussels-Belgium
3.3 寄生虫引起的突发性传染病。
从图1可以看出,寄生虫导致的突发性传染病非洲和亚洲相等,均占总量的40.8%;欧、美分别占6.1%、12.2%;大洋洲则没有发生过一次。尽管非洲和亚洲发生次数相同,但在死亡人数方面,亚洲死亡人数超过非洲,也超过世界总数的52%,非洲占总数的46.5%,欧美合计不足总量的1.5%;受影响的人数方面欧洲最多,占世界的六成以上,达到62.59%,非洲占30.33%,美洲与亚洲之和大约为7%。可见,寄生虫导致的突发性传染病非洲和亚洲发生次数最多的,但是亚洲的死亡人数最多,而欧洲在受影响的人数方面最多。
3.4 病毒引起的突发性传染病。
从图1还可以发现病毒导致的突发性传染病亚洲和非洲均超过了总量的三成,其中亚洲最多36.6%,非洲为33.6%;美洲接近两成;欧洲与大洋洲合计不足一成。尽管亚洲发生次数稍高于非洲,但在死亡人数方面,亚洲死亡人数远远超过非洲,也超过世界总数的九成,达到91.2%;非洲只占2.35%;大洋洲不足总量的1%;欧洲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受影响的人数方面美洲最多,占世界的总数44%;亚洲占38.96%;非洲占16.66%;欧洲和大洋洲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可见,病毒导致的突发性传染病非洲和亚洲发生次数最多,但是亚洲的死亡人数最多,美洲洲在受影响的人数方面最多。
4 世界突发性传染病的各洲内部分布
从图2可以看出1900年~2008年全球各洲内部不同传染病在发生的次数、导致的死亡人数、影响人数的构成方面存在极大的差异。
4.1 不同突发性传染病各洲发生次数的分布状况。
非洲发生的突发性传染病中,细菌感染占68.39%,病毒性感染不足两成,不明原因占一成多,寄生虫类最少,不足3%;欧洲与美洲突发性传染病比较接近,病毒性感染分别为接近50%和超过55%,细菌感染分别占32.65%和33.85%,不明原因欧洲高于美洲,分别占6.15%和12.24%,寄生虫类均在5%左右;亚洲的突发性传染病中,毒性感染超过四成,细菌感染占35.31%,不明原因占16.88%,寄生虫类的最少,占6.25%;大洋洲的突发性传染病由于发生的总数不多,也只发生过毒性感染和细菌感染两种因素引起,分别占80%和20%(见图2)。
资料来源: EM-DAT: The OFDA/CRED International Disaster Database. www.em-dat.net-Université Catholique de Louvain-Brussels-Belgium
4.2 不同突发性传染病各洲死亡人数的分布状况。
从图2可以看出,非洲突发性传染病的死亡人数中,细菌感染和不明原因分别占48.78%和45.46%,病毒性感染和寄生虫类的合计不足6%;病毒性感染成为美洲死亡人数最集中的原因,占总数的77.51%,不明原因占死亡总数的12.88%,细菌感染和寄生虫导致的死亡人数合计不足10%;亚洲的突发性传染病死亡人数中,细菌感染占86.93%,毒性感染占12.83%,不明原因和寄生虫所导致的死亡极少;不明原因死亡是欧洲的最主要原因,几乎占死亡的全部;大洋洲只发生过毒性感染和细菌感染引起的突发性传染病死亡灾难,但毒性感染几乎占了100%,细菌感染引起的死亡人数只占该地区总数的0.6%。
4.3 不同突发性传染病在各洲影响人数的分布状况。
从图2还可以发现突发性传染病对非洲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寄生虫类疾病,占总数的71.28%,细菌感染和病毒性感染分别占17.3%和10.17%,不明原因影响的人数只占1.25%;病毒性感染成为美洲影响人数最集中的原因,占总数的75.38%,细菌感染和寄生虫影响人数分别为10.44%和11.89%,不明原因之占总数的2.3%;亚洲的突发性传染病影响人数比较分散,毒性感染和不明原因分别占37.17%和34.33%,寄生虫所影响的人数占19.39%,细菌感染占9.12%;寄生虫类突发性传染病是影响欧洲的最主要原因,占98.96%,其他所有影响因素合计只占1%;大洋洲突发性传染病病毒性感染和细菌感染分别占该地区总数的62.5%和37.5%。
5 世界最严重的突发性传染病的影响分析
表3为全球从1900年到2008年的100多年因突发性传染病导致的死亡和影响人数居前10位的突发性传染病。
5.1 死亡人数呈现减小的趋势。
全球从1900年到2008年的100多年因传染病导致的死亡前10位的突发性传染病都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以前,近几十年来尽管发生过众多的突发性传染病,但死亡人数都没有进入前十位,可见,近几十年的突发性传染病的控制较以前有效得多。因突发性传染病导致的死亡人数最少的10万,最多的达250万,可见,死亡人数十分惊人。从传染病的种类来看,除了两次未知原因以外,主要集中在细菌感染5次和病毒感染3次,细菌突发性传染病杀伤力最强(见表3)。
5.2 影响人数呈现增大的趋势。
从表3可以发现,全球从1900年到2008年的100多年因传染病影响前10位的突发性传染病,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以前只有两次,其余的8次都发生在近二十多年的时间内。前10位的突发性传染病影响人数最少的为50万,最多的达1800万。随着国际交流与人员的大量流动,病毒性突发性传染病的控制将是一个挑战。从传染病的种类来看,除了两次未知原因以外,主要集中在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6次和病毒感染2次。不同种类的传染病影响范围和造成的人员死亡影响程度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更加具有传播性。
资料来源: EM-DAT: The OFDA/CRED International Disaster Database. www.em-dat.net-Université Catholique de Louvain-Brussels-Belgium的数据资料整理
6 结论与启示
6.1 贫穷是突发性传染病流行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贫穷、文盲、妇女地位低下、缺乏防治传染病的基本知识,以及无法得到有关的医疗服务等因素,传染病在贫穷国家的发病率要高于发达国家。亚洲和非洲是贫困国家和贫困人口最集中的地区,突发性传染病的发生次数也是最多的,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83.7%的事件发生在该地区。另外,在贫穷的国家,由于人口增长使数亿人缺乏清洁用水,生活环境恶化,为突发性传染病的流行创造了条件。
6.2 其次,全球经济一体化使世界各国逐步融为一个整体,尤其在今天这个密切联系和高度流通的世界里,它对人类的生存产生了巨大的威胁。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突发性传染病导致大量的死亡人口,其中68.3%发生在亚洲,而受影响最多的人口则在欧洲,占全球受影响人口的42.7%。突发性传染病由于具有突发性和高度流行性的鲜明特点,对突发性疾病的认识、监测预警能力尚很薄弱,由于相关的抗病毒药物及疫苗的研制都相对滞后,提高专业人员对突发性传染病的认识和应对能力,不断加强和完善各级传染病防治机构的建设,积极开展与外界的交流和合作以共同应对人类健康所面临的新挑战。近几年包括SARS、H1N1、禽流感等传染病的全球性的传播充分说明这一点。这些新传染病传染性强、影响大,严重威胁到社会公共安全。
6.3 传染病的爆发与人类对生态平衡的破坏直接相关。工业化、全球化、科技的高速发展为世界各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但也对环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温室气体的排放、森林的消失、生物物种的减少、水源和大气污染等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激素、有害化学物质、食品添加剂、农药、广谱抗生素等,都在改变着自然界的现状,改变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导致传染病的病原体发生变化,传染病的爆发无疑与生态环境的改变有着直接关系[3]。
6.4 突发性传染病发生和流行需要各国的通力合作。检测技术的出现使人们发现更多的原来未知的新病原微生物成为可能,通过分子生物学等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合作,为检测新的病原菌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面对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生态环境的差异,使人们容易患上各种不同的基础疾患,使病原微生物容易侵人人体,通过长期监测、收集资料、分析动态分布和影响因素,并将信息及时相互反馈,为控制传染病进行决策、制订防治方案、效果评价和调整有关政策。
参考文献
[1]http://www.emdat.be/Explanatory Notes/Explanatoy-Notes.
[2]Jose Rodriguez.Annual Disaster Statistical Review2008-The num-bers and trends[M].Centre for Research on the Epidemiology ofDisasters,June 2009,3-5.
3.走出新发,突发传染病的误区 篇三
2003年的非典,2005年的禽流感,2007年的手足口病,使我国人民对新发、突发传染病有了一定认识,甚至发生某些恐慌。关于流感,估计30岁以上的人都有得过流感的经历,年轻人可能没有得过流感,但是普通感冒肯定谁都得过,因为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我国在“十一五”期间,把重要传染病的防治列为国家的重大科技专项,这是我国政府为保护人民健康,维护民生和社会的稳定,以保证我国的经济能持续发展做出的重要举措之一。以下是普通读者比较关心的一些相关问题,我作出了简要的回答:
问题一:感冒和流感,禽流感和人患禽流感有哪些差别?
回答:提到流感、禽流感、流感大流行,常与某些类似的概念产生混淆:什么是普通感冒?什么是流行性感冒(流感)呢?普通感冒是一种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俗称感冒、上感或伤风,临床症状以呼吸道局部为主,引起上感的病毒有数百种。
流行性感冒(流感),就不同了,它是由甲型和乙型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以全身症状为主,典型病例在发病开始就全身不舒服,怕冷,关节疼痛,一会儿就发烧了,然后才出现呼吸道症状,咳嗽,咽痛,有的病人还会合并呼吸道细菌感染。甲、乙型流感每年引起季节性的流感在局部流行,甲型流感病毒还会引起全球性的流感大流行。
问题二:禽流感与人患禽流感有什么不同呢?
回答:这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禽流感大家挺害怕,其实禽流感是鸡、鸭、飞禽等禽类的流感病毒引起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使大批鸡群死亡。但是,某些型别的禽流感病毒(H5、H7、H9)偶尔也可以直接感染人,称为人患禽流感,例如,人患H5N1禽流感,这是一种十分严重的全身性疾病,死亡率很高。
问题三:流行和大流行有什么不同呢?
回答:这是指人流感病毒在人群中引起的流行和大流行。甲型流感和乙型流感病毒由于病毒不断的漂移,每年可引起季节性流感的局部流行;一般在某个地区或单位,一周之内出现30例流感病人,或者有10%以上的人病了,这就是流感(局部)流行了。
全球性流感大流行的特点:一是流感的暴发,起源于特定地理区域,传播到全球;高感染率,导致死亡率的增加;无明显的季节性,不过,到了冬天,气温更有利于病毒的传播,新的病毒更易于流行。二是由于出现新的甲型流感病毒或新亚型而引起的,病毒的抗原与上次流行的毒株无关。原有疫苗无效。引起大流行的流感毒株的毒力,有所不同,其中1918年的流感流行最为严重。三是在历史上流感大流行,在6~9个月内就扩散到全球,现在交通方便,WHO估计:新甲型H1N1流感在2~3周内就可扩散到全球。历史上全球的任何地区和国家都难于幸免。
问题四:是不是感染细菌得的病是慢性传染病,感染病毒得的就是急性传染病呢?
回答:不一定,感染细菌或病毒都有可能引起急性病,或者是慢性病。所不同的是,细菌只有在细胞内才能繁殖,病毒还可以引起潜伏性感染,例如婴幼儿得了水痘后,水痘痊愈了,病毒却潜伏在神经根,当年老免疫力下降,或免疫系统受损后,可能复发,引起带状疱疹。有的病毒还可感染细菌,感染细菌的病毒称为噬菌体。
问题五:在1957年引起流感大流行的病毒是H2N2病毒,去年甲流病毒是H1N1,这两次的病毒有什么区别?现在已经发生了-多次流感大流行,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我们是不是有能力预防下一次流感大流行?在什么条件下会产生新的流感病毒?
回答:流感病毒有包膜病毒,流感病毒的包膜存在两种主要蛋白质:一是血凝素蛋白(H);另一种是神经氨酸酶(N)。在目前已经发现的流感病毒中,H有16种(H1-16),N有9种(N1-9),大部分存在于禽流感病毒中;引起人类流感大流行的毒株主要是H1,H2,H3;在流感病毒感染机体后,就会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就是病毒包膜的H和N蛋白质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抗体的特异性是很高的,H2N2病毒的抗体不能中和H1N1;所以,1957年流行的流感病毒产生的抗体不能保护H1N1,也就是感染过H2N2的人对H1N1病毒感染没有抵抗力。
关于引起流感大流行的新病毒起源问题,有几种假说:一是循环假说,在人类引起流感大流行的毒株是H1-H2-H3周期性反复循环的;二是中间宿主变异假说,禽流感病毒有种属特异性;由于细胞受体不同,一般不感染人,但是可以感染猪,当人的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同时感染猪时,不同病毒的基因片段在猪体细胞内可以发生重排,从而产生新的可以感染人的新病毒出来,因此有人称猪是产生新流感病毒的“混合器”。人类对此新流感病毒没有抵抗力,而引起人类的流感大流行。
由于我国经过这此H1N1流感大流行的防控实践,我们坚信,有能力对付未来的再次流感大流行。
问题六:戴口罩可以很好地预防流感吗?地铁也有通风,这种能不能有效地去防止流感病毒?一般年轻人容易感染病毒,为什么病毒对年轻人更加钟爱,是不是体质好的人更容易感染病毒呢?
回答:流感病毒是飞沫传播,所以戴口罩对流感病毒感染有一定的预防效果,通风、常用肥皂洗手,也是个人预防流感的方法。中小学校的学生是流感流行关键人群,学生的集体活动,流感病毒容易通过飞沫传播,学生感染后又成为传染源,在家庭中扩散到其他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但是最关键的预防方法是通过特异性
疫苗接种获得针对流行病毒感染的免疫力。并不能笼统地说“年轻人更加容易得流感”,主要看他/她对某种流感病毒感染有无免疫力。
问题七:为什么甲流还会继续在我国流行,原因是什么?
4.传染病及突发事件报告 篇四
突发卫生事件登记报告制度
根据卫生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的通知〉》的要求,为进一步加强我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工作,特制定以下制定: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做好学校突发公共事件报告工作是加强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重要环节。要充分认识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建立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责任制。对未履行报告人职责,造成疫情扩散和危害进一步加大追究其责任。
二、报告的时限和要求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学校的责任报告单位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责任报告人是机构指定信息的信息报送员。
当发生学校食物中毒或患病学生异常增加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该及时将情况报告给当地卫生疾控部门;一旦确定认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及时填写相关报告卡。
柳林镇中心学校
柳林镇中心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1、在同一班级,一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共同用餐、饮水史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2、发现食物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立即报出相关信息。
3、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4、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报出相关信息。
5、报告方式
当出现符合本工作规范规定的报告情况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以最方便的通讯方式(电话)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同时,向县教育局报告。
柳林镇中心学校
柳林镇中心学校食物中毒报告制度
发生食物中毒或疑似食物中毒事故应及时报告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立即报出相关信息。提供留样食物,以便检验。
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于6小时内上报卫生部,并同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1、初次报告。学校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在第一时间(事发后2小时),向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和当地卫生主管部门进行初次报告。特别重大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可直接报告省教育厅值班室和体卫艺处。
2、进程报告。在特别重大或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时间处置中,学校应当每天将事件变化情况报告主管教育部门。
3、结案报告。事件处置结束后,应在一周内将事件处理结果逐级报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直至省教育厅。
三、预防为主,平战结合
制定适合本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加强本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队伍建设,必要时组织学校师生按照学校制定的预案进行演练,以保证学校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急处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5.传染病及突发事件报告 篇五
为推动全旗规范实施传染病报告和处理,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要求,结合我旗实际,特制定本工作计划,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工作计划。
一、项目工作目标
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建立并完善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与处理机制,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按规程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信息;旗疾控中心依法督导辖区传染病信息,分析、处置传染病疫情并指导医疗机构做好疫情处理,保障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正常运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报告率与及时率100%。
二、项目实施范围
在全旗范围内实施。
三、项目实施内容
个及医疗机构及时发现、登记并报告辖区内发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参与传染病现场疫点处理;开展艾滋病、肺结核病等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和咨询服务;配合疾控中心对非住院肺结核病人、艾滋病病人进行治疗管理。
四、项目任务分解
(一)各医疗卫生单位工作任务
1、培训
定期对本单位医护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的培训。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辖区内乡村医生每年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的培训。每月例会时以会代训包含传染病防治工作内容。
2、发现、登记
填写门诊日志及入、出院登记本。首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发现传染病病例、疑似病例时,必须认真填写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簿,并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按照要求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
3、报告
(1)报告程序与方式
使用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报告,《传染病报告卡》按时间及病种顺序整理归档,作为本单位报告传染病的业务依据。根据疫情,当怀疑有传染病暴发流行的可能时,应及时向卫生局及疾控中心报告,工作计划《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工作计划》。
(2)报告时限
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卫生局和疾控中心报告。
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及其他按甲类管理传染病的病例或疑似病例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向卫生局和疾控中心报告并网络直报;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例、疑似病例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
(3)做好传染病报告的订正和补报工作
4、处理
(1)病例转诊。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复印件一并转至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
(2)消毒处理。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置。
(3)病例随访。协助市卫生防疫站做好重点管理传染病居家病例的随访工作。
(4)密切接触者管理。协助市卫生防疫站查找密切接触者,按照有关要求协助做好管理工作。
5、重大传染病治疗管理。按照国家确定的重大传染病防控计划,管理辖区内病例。逐步分担辖区艾滋病、肺结核病、手足口病以及甲类和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自治区确定的监测传染病等病例的治疗管理工作,协助疫苗针对传染病病例监测工作,相关技术要求参照各病种有关项目规定。
(二)疾控中心工作任务
1、登记管理。对辖区内所有依《传染病防治法》承担传染病发现、报告、处置的医疗卫生机构及传染病报告人员的基本信息进行登记,形成日常管理的基线数据库,登记率100%;对辖区传染病网络直报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档案登记,管理率100%;
2、培训与指导。培训和指导各医疗机构,不断提升从业人员工作能力。积极参加省、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通过视频、网络及集中培训等方式组织经常性业务交流活动。每年开展4次对旗级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的面对面现场指导。督促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辖区乡村医生的面对面指导。通过网络监视及时指导辖区报病机构正确报告准确完整信息。
3、考核。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与技术指南》要求对各级医疗机构进行传染病报告工作考核,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建立奖惩机制。
4、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要求做好信息审核、指导信息订正、数据统计分析、报告分发、信息交流、资料保存等工作。
5、按照属地化管理和分级管理原则,依据各类传染病防治预案做好疫情处理,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属于“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的传染病疫情按其要求办理。
五、项目督导与评估
卫生局负责组织有关人员按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标准》中传染病报告和处理项目进行考核。主要评价标准: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率=网络直报系统中的报告卡片数/登记传染病病例数×100%。
(指标见项目目标)
2、传染病疫情报告率=网络直报系统中的报告卡片数/登记传染病病例数×100%。
(指标见项目目标)
6.卫生院传染病突发事件报告制度 篇六
(1)所有从事职业的医务人员都是责任报告人。
(2)医疗机构应当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加强传染病突发事件报告管理。
(3)明确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范围(详见附表1)
(4)明确报告内容
(5)报告方式、时限和程序
获得传染病突发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市卫生局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同时进行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应采用最快的通讯方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卡》报送属地市卫生局指定的专业机构。
附表l:
——鼠疫:发现l例及以上鼠疫病例。
——霍乱:发现l例及以上霍乱病例。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发现l例及以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病人或疑似病人。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现1例及以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
——炭疽:发生1例及以上肺炭疽病例;或l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皮肤炭疽或肠炭疽病例;或1例及以上职业性炭疽病例。
——甲肝/戊肝: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甲肝/戊肝病例。
——伤寒(副伤寒):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伤寒(副伤寒)病例,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病例,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
——麻疹:l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麻疹病例。
——风疹: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社区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风疹病例。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流脑病例,或者有2例及以上死亡。
——登革热:1周内,一个县(市、区)发生5例及以上登革热病例:或首次发现病例。
——流行性出血热:1周内,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高发地区10例)及以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
——钩端螺旋体病:1周内,同一自然村寨、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钩端螺旋体病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
——流行性乙型脑炎:l周内,同一乡镇、街道等发生5例及以上乙脑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
——疟疾:以行政村为单位,1个月内,发现5例(高发地区10例)及以上当地感染的病例:或在近3年内无当地感染病例报告的乡镇,以行政村为单位,1个月内发现5例及以上当地感染的病例;在恶性疟流行地区,以乡(镇)为单位,1个月内发现2例及以上恶性疟死亡病例:在非恶性疟流行地区,出现输入性恶性疟继发感染病例。
——流感:1周内,在同一学校、幼儿园或其他集体单位发生30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或5例及以上因流感样症状住院病例1或发生l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死亡。
——流行性腮腺炎: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例及以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
——感染性腹泻(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中发生20例及以上感染性腹泻病例,或死亡1例及以上。
——猩红热: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例及以上猩红热病例。
——水痘:l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例及以上水痘病例。
——输血性乙肝、丙肝、HIV: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发生3例及以上输血性乙肝、丙肝病例或疑似病例或HlV感染。
——新发或再发传染病:发现本县(区)从未发生过的传染病或发生本县近5年从未报告的或国家宣布已消灭的传染病。
——不明原因肺炎: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附表2:
——事件信息:信息报告主要内容包括:事件名称、事件类别、发生时间、地点、涉及的地域范围、人数、主要症状与体征、可能的原因、已经采取的措施、事件的发展趋势、下步工作计划等。具体内容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
——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信息: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信息分为初次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
①初次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名称、初步判定的事件类别和性质、发生地点、发生时间、发病人数、死亡人数、主要的临床症状、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报告单位、报告人员及通讯方式等。
②进程报告
报告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诊断和原因或可能因素,势态评估、控制措施等内容。同时,对初次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进行补充和修正。重大及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至少按日进行进程报告。
③结案报告
事件结束后,应进行结案信息报告。在确认事件终止后2周内,对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建议。
12、传染病(感染性疾病)科工作制度(2级医疗机构)
(1)科室工作人员熟悉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及专业知识(包括流行动态、诊断、治疗、预防、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等),经医院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2)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科室布局、分区合理,人流、物流合理.所有物品、区域的标识与标志明确、清楚。保持室内清洁卫生,洁、污物品分开放置。
(3)对传染病进行分类隔离,并采取及时、正确的救治措施。
(4)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技术规范》对科室的设施、设备、医用物品等进行消毒。工作人员在工作区采取标准预防措施;医护人员每诊疗、护理一个病人和接触污染物品后,应严格按照手卫生规范及时进行手的清洗和或消毒;必要时戴手套,感染性疾病科工作人员应为就诊的呼吸道发热病人提供口罩。
(5)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认真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登记、转运、处理等工作。
7.传染病及突发事件报告 篇七
1 我国学校突发传染病研究现状
学生是一个正处于接受教育和生长发育过程中、共同生活在学校环境的特殊群体,由于身心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且人群相对高度聚集,因而学校极易发生传染病、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和学生健康危险行为[3]。近年来的学校突发传染病研究多偏向于医疗方面的应对与防护措施[4],而没有从风险管理的角度进行研究,如:(1)雾霾、暖气空调教室、食堂、宿舍、游泳池等潜在传染源的研究。(2)很多研究注重学校校园传染病的前期预防,而淡化了对传染病发生前风险评估与规避措施的研究。(3)目前对学校校园突发传染病的风险量化研究涉及较少。
2 学校突发传染病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
对学校突发传染病从风险管理的角度进行研究一般包括以下步骤:学校传染病的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及采取的风险措施。具体流程见图1。
2.1风险识别
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进行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主要目的是识别所有主要和次要的风险。参考从2000年以后对传染病研究的参考文献,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查找历年的统计年鉴获得指标数据。见表1。
2.2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指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估算损失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并根据风险单位的风险态度和风险承受能力对风险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分析[5]。学校突发传染病的研究涉及很多指标,对这些指标进行量化处理,旨在得出学校对突发传染病的脆弱性排序[6]。在得出脆弱性排序后就可以对相应的脆弱点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
2.3 学校突发传染病脆弱性分析
本次样本的选取采取虚拟的5个样本,并假设样本D为满足国家对学校应对校园传染病标准的样本点,对部分指标数据缺失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采用函数模拟的方法获得。脆弱性分析方法采取主成分分析法[7]。选取样本点的指标数据见表2。
每个指标的数值在同一维度的差别相对不大,但是在不同的维度相差较大。在主成分分析中为了避免这种差距较大的问题[8],可以采用归一化处理,具体的处理方法为:
式中,Kj是第j个指标的归一化值;min Xj,max Xj分别表示第j个指标原始数据中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对上述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的同时,为了让所有指标与相应的脆弱性呈正相关,可以采用负指标正相关化的方法,具体为:
式中,Kj是第j个负指标的正相关化值;min Xj,max Xj分别表示第j个指标原始数据中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负指标正相关化后的结果为SPSS软件处理的标准指标,对SPSS软件进行设置,使得满足主成分和包含了所有指标总和的85%以上即可。鉴于本次选择14个二级指标,所以把值设置在85%较为合适。最后可以用2个指标来表示14个二级指标,分别占指标总和的81.38%和8.49%,用这2个主成分代替上面14个二级指标,以达到降维的效果。
利用SPSS中对主成分打分的功能,对所得的主成分进行打分,结果依次为D(1.146),C(0.296),E(-0.035),B(-0.326),A(-1.081)。最后对5个样本进行脆弱性排名,计算方法是用每个主成分的打分与其所占比重的乘积和作为排序的依据,结果依次为D(1.146),C(0.296),E(-0.035),B(-0.326),A(-1.081)。
对每个样本点进行比较分析,样本D和C对比,导致这2个样本点在脆弱性排名上差别明显的因素是:学校周边每千人拥有的病床个数和学校每百人拥有的校医个数,所以要想提高C样本点对传染病预防与应对能力,可以通过增加学校周边医院医生的个数和校医的人数。样本E和样本D比较分析,导致排名差别的主要因素为:学校周边每千人拥有的医生人数、学校每周开的健康教育课程次数和学校每年给学生接种疫苗的次数[9],所以可以通过增加E样本点样本学校周边医院医生的人数、学校每周开的健康教育课程次数和学校每年给学生接种疫苗的次数,以提高对传染病预防与应对能力。样本B和样本D比较,在排名上差别明显的主要因素为:学校周边每千人拥有的医生人数、学校周边每千人拥有的救护车辆数、地区的空气污染指数、学校每百人拥有的校医人数、学校每周开的健康教育课程课次,所以要想提高B样本点对传染病预防与应对能力,可以通过增加学校周边每千人拥有的医生人数、学校周边每千人拥有的救护车辆数、学校每百人拥有的校医人数、学校每周开的健康教育课程课次和加强当地空气质量的治理力度[10]。样本点A和样本点D的比较分析,样本点A所有的正向指标都比样本点D低,所有的负向指标都比样本点D高,所以要想提高A样本点对传染病预防与应对能力,样本点A的所有正向指标都要提高,所有负向指标都要降低。
3 风险管理的规避、分散与自留
在制定风险管理措施时,根据传染病风险的类型不同,采用的风险管理技术也应该有所变化:(1)如果传染病引发的灾害损失的频度较低,损失程度小,可以采用风险自留的方式由风险单位自己承担风险事故的损失;(2)损失频度较高而损失程度较小,可采用损失预防和自留的方式。(3)损失频率较低而损失程度较大,则可以把风险通过风险转移的方式进行分担,如保险、再保险等;(4)若损失频率较高,损失程度也较严重,宜采用风险规避的方式[11]。学校校园传染病损失控制[12]具体措施见表3。
4 提高学校突发传染病风险管理水平的建议
4.1 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
在学校精力与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可以根据脆弱性排序表,并综合考虑风险大小的不同等因素,有针对性地对最弱的环节进行加强,将风险较小的因素后置处理。
4.2 做好各项日常管理
在主要脆弱点区别对待的基础上,做好各项日常管理,如定期做传染病的宣传工作;定期对学生聚集地进行卫生消毒工作;建立应对突发传染病的应急预案;确保学校服务人员的健康状况;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对学生进行体检和注射疫苗;学校应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医疗保险。
学校存在发生突发传染病的风险,然而不同学校实际情况不同,应根据不同学校自身脆弱性排序的结果,使其中有可能导致最大损失的因素事件优先分析处理,而相对风险较低的事件则后置处理。
参考文献
[1]殷杰,尹占娥,许式远,等.灾害风险理论与风险管理方法研究[J].灾害学,2009,24(2):7-11.
[2]陈荣,崔鹏.舍去灾害风险管理现状与展望[J].灾害学,2013,28(1):133-138.
[3]马军.中国学校卫生/儿少卫生发展[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6-9.
[4]马军.中国学校卫生政策体系建设[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2):161-164.
[5]陈兵,吴泰顺,周小涛,等.深圳市宝安区传染病疫情风险评估[J].医学信息,2014,27(5):1486-149.
[6]汪志强.二级综合性医院急性呼吸道、肠道传染病防控的风险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1.
[7]高卫东.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矿区地下水水质评价[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9,16(1):28-34.
[8]赵娟.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对机制探析[J].中国市场,2009(22):120-123.
[9]尹志英,方春福.传染病预警预测方法探讨[J].中国卫生统计,2010,27(2):218-220.
[10]王兆辉.包膜RNA技术及其在输血传染病预防和控制中的应用[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11]唐彦东.灾害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218-279.
8.传染病及突发事件报告 篇八
【摘要】当前,我国一些地区发生各类传染病突发疫情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也做出相应部署,采取了许多工作措施。由此形成了大量文件材料,它是党和政府领导人民抗击各类疫情的真实记录,对于今后工作查考、历史研究、经验借鉴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为此,要做好防治各类传染病突发疫情工作文件材料的收集归档工作具有重要而深远意义。
【关键词】传染性;资料;管理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R184.6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051-01
1明确防治各类突发传染病工作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
归档的文件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中央、省、市领导在指导防治“公共卫生突发传染病(如非典,禽流感、手足口病等)”工作中形成的指示、批示及视察、督查的相关材料;②本单位在防治工作中做出的重大决策、制定的预案和监测方案及召开的专门会议;③本单位建立各类突发传染病防治工作机构、协调机制有关情况;④疫情统计情况及针对疫情采取的防治措施;⑤医院接收、诊治各类突发传染病病人及疑似病人的情况;⑥本单位开展防治、控制工作的情况报告、经验总结,动态信息、典型事迹及失职、渎职行为的处置材料;⑦组织医药用品和相关物资保障、生产和生活保障等方面的情况;⑧接受社会捐赠及捐赠资金、物质分配、使用的情况;⑨宣传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相关决策和部署、法律法规、防治知识、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事迹的情况;⑩有关开展“公共卫生突发传染病”科普教育宣传的文字、图片等材料,载体类型包括纸质、照片、音像及电子文件、实物等;其它与防治各类突发传染病工作有关的情况。
1各类突发传染病档案的作用
①“各类突发传染病”档案材料,它是原始形态的记录品,具有凭证作用。各类突发传染病档案材料,它真实地记录在地方人民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正在有力、有序、有效地同各类突发传染病或这一突发性疫病进行着艰苦、顽强的斗争。它全面记录了全市上下团结一心,积极打赢疫情防治战役并取得阶段性胜利的真实历程。它全面真实地记录这一突如其来的重大事件,颂扬了我们坚强不屈的地方防治精神。这些“各类突发传染病”档案材料记录了历史,具有法律效用,是历史的真凭实据;同时也丰富了历史,为将来全民抗击各种传染性疾病留下了宝贵的史料。②“各类突发传染病”档案材料在日后成为科学研究的基础条件和参考资料。收集来的“各类突发传染病”材料,如专题汇编、实物档案、“各类突发传染病防治情况统计表”、简报、专报等是当前和今后查考、借鉴、研究的宝贵财富,它真实记录了在“各类突发传染病”斗争形势最严峻时期,“各类突发传染病”指挥部在组织领导、信息报告、督查反馈、疫情救治、隔离、应急处置、卫生防疫等方面采取的各种措施,具有较高的查找利用价值,“各类突发传染病”档案材料是记录了前人研究成果和历史史实的最原始资料,真实可靠,任何研究工作,几乎都离不开档案资料。它为领导科学决策活动提供必要的依据和丰富的经验成果。“有档不查”就会造成工作上的重复劳动,返工浪费,充分利用档案,能提高工作管理水平。各类突发传染病指挥部在“各类突发传染病”工作中形成的方案、决议、决策、报表以及声像材料的利用和查考,为各类突发传染病防治工作指挥部的防治工作从应急管理转向长效管理,今后工作的开展,做好提前准备、提前介入、重点辅导,注意掌握新情况、发现新问题,起着必不可少的导向作用。为我们下一阶段“各类突发传染病”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好信息咨询服务。③“各类突发传染病”档案材料是开展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各类突发传染病”档案材料,生动翔实地反映了全市人民抗非斗争的全部过程,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反映了全市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抗击“各类突发传染病疫情”的顽强精神和广大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的崇高品质。面对疫情的突袭、病魔的肆虐,医务工作者主动请缨,默默地走上抗击“各类突发传染病”的最前沿,反映了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人们与死神做义无反顾的较量,反映了人们平凡的崇高,是撑起我们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脊梁!各级“各类突发传染病”防治指挥部及相关部门积极应对,按照“做细、做实、做深”的工作要求,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形成了大量的文字,声像档案资料,它再现了全民抗击“各类突发传染病”阻击战在全国范围打响后,全民动员,人人参加的生动场面,展示了人民政府对人民高度负责的伟大形象。“各类突发传染病”档案材料成为宣传党和人民政府光辉业绩、弘扬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成为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成为对广大党员、干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教材。
总之,深刻认识及时收集防治“各类突发传染病”档案资料的重大意义,以本着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精神,立即行动起来,将收集档案的触角延伸到防治“各类突发传染病”工作的第一线。紧紧围绕防治“各类突发传染病”斗争的进程,全方位、多渠道地做好档案收集工作。使防治“各类突发传染病”的档案资料真实、全面、完整地记录全党动员、全民动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地战胜疫病的伟大历程。档案部门要全面提高档案工作水平,加强做好防治“各类突发传染病”这件大事,服务于社会的经济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贡献。
【传染病及突发事件报告】推荐阅读: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及报告流程07-03
传染病防治报告制度06-17
传染病每月自查报告08-24
传染病报告与管理09-15
传染病管理疫情报告制度06-16
传染病发现与报告方式07-04
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11-06
传染病及食品安全预防工作总结06-23
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规范09-23
卫生院传染病自查报告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