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2024-06-16

对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共12篇)

1.对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一

对建立惩防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建立测评机制,搞好科学分析,使反腐败工作更有预见性。”在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过程中,如何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测评机制,是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面临的一个新课题。这项工作虽然过去做了一些,如问卷调查、查案工作评析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整体看还处在起步阶段,与加大源头治腐力度、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因此,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应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措施,尽快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测评机制。

提高认识,明确职责。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测评机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反腐败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它是以综合而科学的廉政评估指标体系为衡量尺度,以科学严谨的调查研究与分析预测为依据的系统工程,通常是通过制定动态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对民意调查、来信来访、案件查处、党风廉政调研、经济责任审计以及反腐倡廉综合信息等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及时调整惩治与预防腐败工作的部署计划等,拟定对策,用更好、更有效的措施、制度惩治和预防腐败。它的建立为有的放矢地开展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将起到积极推进作用。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应确定专人专门从事各项数据、信息的定性定量分析。此外,还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将提供数据、信息的任务分解到有关职能部门,并明确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形成测评工作网络。

建立机制,完善程序。一要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在测评网络建设上,要设立牵头单位和协办单位,如由纪检监察机关负责牵头,组织、人事、法院、检察院、审计、信访等部门协助的工作机制。二要制订科学的测评方案。开展这项工作必须以党的反腐倡廉理论为指导,准确掌握本地本部门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为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提供决策依据。设定的测评内容主要包

括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中的教育、制度、监督(惩处)三个方面,而且对这三个方面的内容都要进行细化,全面掌握各种情况。测评方式既要运用传统的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又要运用现代的网上调查、短讯询问等方法,及时了解人民群众对反腐倡廉工作的看法和意见。三要设置有效的工作程序。纪检监察机关必须定期收集测评信息,进行梳理归纳,综合分析,形成数据采集、研究分析、提出报告三道工作程序。

确定目标,综合分析。测评机制的工作目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准确反映反腐倡廉形势;评价反腐倡廉工作取得的实效;预测反腐倡廉趋势;提出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对策和建议。要达到这个目标,在建立工作机制的基础上,还要对采集的各种指数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到真实的测评结果。一是做好分类工作。在开展测评工作前,要对测评的内容、事项、指数进行分类。在取得测评各种信息后,对信息来源的地区、行业和对象等都要进行分类,为定性定量分析做好基础性工作。二是做好定期分析。可以确定每季度分析或半年分析,通过统计出的数据指标进行前后对比,得出综合指数。三是采取科学的分析方法。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方法论,采取“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调研方法,通过现象看本质,既重视各项指数又不迷信指数,确保测评结果真实可靠。运用成果,形成制度。测评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关键在于其社会、经济等综合价值,而价值的大小取决于成果的运用,因此一定要充分运用测评的成果,为反腐倡廉工作服务。一是运用到工作部署上。要把测评的各种情况作为制定工作计划和工作重点的重要依据,及时调整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部署,制订对策措施。二是运用到反腐倡廉教育上。要把测评的成果作为教育党员干部的学习材料,使广大党员干部及时了解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形势,树立反腐败斗争的信心,增强廉洁自律意识。三是运用到工作通报上。要把测评的成果作为向人大、政协、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通报反腐倡廉情况的重要内容,听取他们对反腐倡廉工作的建议和意见。此外,还要把这些工作形成制度,为有效建立健全测评机制奠定基础。

2.对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二

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特点

随着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农村养老保险的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作为农村养老保险业务的关键部分, 险档案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确保档案的法律效力和维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 在设立档案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在严格地法律程序监督下进行, 并且在后期的档案管理中也要严格的遵循相关法律文件来进行。档案管理工作不仅仅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 还关系到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程。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则具有自身明显的特点。

工作涉及面广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村居民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而随着老龄人口的急剧增加, 农民对农村要老保险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强烈。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更是涉及这所有参保人的详细信息和参保信息, 其中包括参保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以及缴费记录、待遇支付和账户管理等信息。档案是在设立档案的整个过程中形成的所有具有法律效益的资料, 是农民享受颜老保险权益的主要依据。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最终目标是覆盖所有农民。由于农民人口的增加, 档案资料数据的庞大,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涉及面非常广泛, 工作非常繁琐。

政策针对性强、操作标准要求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解决的是亿万农民的养老需求, 是国家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就目前情况而言, 我国农村经济比较落后,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处于初级阶段, 整个养老保险体系上不成熟, 没有任何一种养老保险制度能够提供老人物质和精神双方面的需求。而目前, 针对养老保险制度的规定主要以政府政策为主, 缺乏了主动性。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建立起制度完善、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就成为了一项很艰巨的任务。与之相应的档案管理工作也是一项复杂艰难的工作。

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档案材料收集工作不严谨, 档案内容是真。一些基层管理人员认为档案材料的收集和管理工作不仅不能给单位带来效益反而会降低单位的效益。因而对居民保险档案的管理缺少相应的资金投入和人员配备。在资料的统计上存在着严重的错填、乱填和漏填等, 甚至产生参保人缴费记录的缺失, 缴费金额与近路不符等严重现象。这种现象不仅仅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老百姓对社保的信任度, 还会给相关工作人员带来更多的繁琐工作。如果针对这种现象不进行制止, 任期发展, 我国的社保事业会受到很大的制约。

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 对档案的管理不规范。在很多城乡中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人员都是一些兼职人员, 即便是有一些专职人员也是非专业的。而档案管理工作看似很简单。但事实上, 面对着繁琐、零散而且复杂的档案资料兼职人员或只是非专业人员很难胜任。档案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需要一些专业人才对档案材料进行梳理、归类和管理, 并且缺少相应的设备。这一系列问题导致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不规范。

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现如今,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处于初级起步阶段, 政府还没来得及对档案管理工作做出明确的规定。所以, 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 各个地方管理办法不统一, 管理的规范和水平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资料的整理归档和分类、分级管理上没有良好统一的运作机制和工作秩序。从而导致了档案资料在查找、转运、领取等方面漏洞百出。

三、加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改进措施的几点思考

加强管理意识。针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这中繁琐、复杂并且针对性强、操作标准要求高的特点, 本着对农民负责的态度, 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社会保障教育, 增强公民尤其是管理者的管理意识, 提高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各级部门做好监督指导和组织协调工作。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业务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和有理的发展前提。

实施法治保障, 建章立制, 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建设。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管理直接关系着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 要想做好工作, 必须有完善的管理制度。要对每一类档案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制度形成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并且工作人员要熟练掌控档案管理的流程, 尤其是对于距哟哟特殊意义或是重要的档案, 为了确保档案的准确性, 要做好备份工作, 并且在要做好文档的保存和维护工作的同时还要确保其具有科学合理的排序。除此之外, 对各门类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移交、存档等要有一个明确的程序。

规范档案管理工作, 提升管理水平。为进一步规范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 确保档案完整、安全, 就必须规范档案管理工作, 提升管理水平。而且我国现在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老龄化人口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 需要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资料不断的进行补充和修正, 确保信息的完整行。

增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养, 加强队伍建设。任何工作的操作者都是人, 只有人才是做好工作的重要资源, 因此, 要加强对档案管理人才的培养。严格按照档案管理人才培训内容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同时还要做到与实际相结合。除此之外, 还要加强培训人员之间的交流, 加强培训人员对档案信息化技术的学习与应用, 使其将其所学熟练的应用到管理中, 充分利用所学所见来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

加大财政投入, 注重现代化先进技术的应用。想要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 就必须把各种档案进行集中管理。而完善的设备是做好工作的先前条件。为了切实做好档案的管理工作, 各养老保险部门要克服困难, 购置先进设备, 完善档案室的设备安装。实现档案管理数字化、信息化。

总之, 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现代化管理解决的是农民老有所养, 老有所依的问题, 是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稳定的问题。针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 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 让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得到完善和发展。

四、结论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指的是农民在办理养老保险业务过程中形成的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材料包括文字、图像、表格等各种形式。作为广大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重依据,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一旦发生差错, 则会给对社会中需要领取养老补助人员的切身利益带来较大的影响。由于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涉及面广, 工作繁琐复杂并且政策针对性强, 操作标准要求高。所以在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量工作中需要专业的工作人员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来进行操作, 以便于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规范化、现代化管理, 更好的维护广大农民的自身的合法权益。本文在对我国目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特点的分析基础上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问题进行了剖析, 并提出来一系列改变现状的有效措施。

摘要:随着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养老保险的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则改变了农民的养老情况, 农民开始享有国家财政补贴的权利, 不再是长期的家庭养老, 这对于农民的老年生活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而保险档案管理则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系统的关键部分, 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安全性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业务顺利开展的基础。本文在对我国目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特点的分析基础上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问题进行了剖析, 并提出来一系列改变现状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

参考文献

[1]姜微.对我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几点认识[J].民营科技, 2012 (04)

[2]杨琳.浅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现代化管理[J].办公室业, 2012 (05)

[3]冯学军, 张学文.推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J].农业经济, 2012 (04)

[4]张国华, 余斌.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 2015 (02)

[5]张海霞.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构建——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府保费补贴的作用效果[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2 (01)

3.对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三

关键词:社会保障;存在问题;重要意义;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D6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019-1

社会保障是对社会困难公民提供收入补助、现金待遇、医疗照顾等基本的社会经济制度,是最根本的民生问题。我国经过20多年社会保障改革和不断的探求,特别是在近十年期间,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应该说是取得了飞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失业、工伤、医疗、养老、生育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社會保障体系,但是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比较窄、制度不够健全、特别是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存在着部分社会保障待遇不合理现象,包括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不衔接的问题尤为突出。因此,要建立比较完善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就是要统筹考虑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把社会各类人群有计划地,逐步地纳入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内,实现城乡统筹和应保尽保。

1 现行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现状

现阶段,我国综合国力有了很大增强,人民生活总体已达到小康水平,但城乡二元结构并未改变,社会保障制度呈现出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国家将本应平等投向全社会的社会保障资金中的大部分投向了城市,农村人口无法或很少得到基本的保障,从而影响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1.1 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完善

目前,在我国城镇,可以说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其中包括失业、工伤、医疗、养老、生育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2 现行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失衡

在我国,城乡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措施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社会保障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从保障项目看,城镇职工享有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住房保障等较为全面系统的保障,而农民的保障基本上还靠家庭和土地,目前为止仅全面开展了特困救助、五保户供养等保障项目。我国原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窄且难以为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刚刚开始从试点向全面推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尚未实现全覆盖,农民的基本生活没有得到全面保障。

1.3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失

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依然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3.1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还没有普及 相对较贫困地区的农民基本生活还难以保障。仍然存在资金供应不到位,物质供应困难等问题。

1.3.2 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有待于完善 全面铺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要规范市场动作,逐步解决一些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管理跟不上,运转困难、保障水平低等问题。

1.3.3 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明显的缺陷 在实际运行中,仍然处在清理整顿阶段,造成进退两难的局面。使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还没有定位、农村养老保障方面存在明显的制度缺失。总之,部分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滞后,农民还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

2 现行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在制度设计方面缺乏系统性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上世纪90年代初参照商业保险的办法制定的,因此制度设计上缺乏系统性和统一性,制度之间难以衔接。加之统筹层次过低,全国很多地区还停留在市、县级统筹,造成在全国总体制度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各统筹地区根据本地情况制定了不同的具体政策,从而形成参保范围、缴费比例、保障能力和保障水平的诸多差异,保险关系在全国范围内难以接续。

2.2 现行制度不适应城市化和就业多样化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产生了失地农民和农民工这两个规模巨大的群体。还有相当一部分失地农民仍处于无地、无岗位、无社会保障的“三无”状态。有相当数量的民工群体,尽管很多地方出台了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办法,但由于参保门槛高、接续难以及传统意识的束缚,对全面覆盖社会保障制度形成了巨大的障碍。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就业方式逐步走向多元化,相对稳定,长期定岗的就业方式大幅减少,取而待之的是灵活就业,特点是劳动关系不稳定,就业质量不高,流动性增强,劳动者收入不稳定。而现行社会保险制度大多只能在户籍所在地参保,而且缴费门槛过高,社会保险关系难以随着这部分人的流动而转移和接续,目前城镇未能纳入社会保险范围的主要是这个群体。

参考文献

[1] 陈银娥,杨卿.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研究综述[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01).

[2] 王燕霞.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实现社会公平正义[J].法治与社会,2010,(05).

[3] 陈英.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冷思考[J].海峡科学,2008,(03).

[4] 沙飞.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山东社会科学,2005,(07).

[5] 张新民.构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立法思考[J].现代法学,2008,(06).

[6] 韦红.德国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的特点与启示[J].新视野,2007,(03).

4.对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四

实施“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培育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新时期,我市农村妇女工作的思路就是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升“双学双比”活动质量,提高农村妇女综合素质,带动农村妇女增收致富,动员和组织广大妇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结合宿迁市妇女工作实际,围绕“四个结合”(培训与转移相结合,培训与创业相结合,培训与扶贫相结合,培训与致富相结合),我们对如何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女农民,促进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源的转化作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切合实际,开展普通女农民的普及培训

注重农业实用技术技能的培训。通过农技培训、农广校、“三下乡”(送科技、送法律、送卫生)等多种形式,组织农村妇女学习现代农业知识、市场经济知识和法律知识等,学习科学种养技术、农业技术、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技术、动物疫病防治技术等基本农业实用技能,帮助妇女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技能,增长本领,增强她们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能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帮助她们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女农民。

注重农村家庭主妇的培训教育。引导她们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愚昧,确立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村的精神文明程度。继续深入开展“美德在农家”活动,引领广大妇女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文明风尚,营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广泛开展“学习型家庭”、“绿色家庭”、“节约型家庭”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家庭成员增强学习意识、环保意识、节约意识、道德意识,让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科学致富、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深入人心,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注重女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抓好培训教育的同时,积极引导广大农村妇女树立不懈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切实提高她们的自身素质,不断增强她们在新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发展能力,使广大农村妇女逐渐成为学习型、知识型、创业型的新型女农民。同时,根据农村妇女精神文化需求,在各地积极组建妇女健身队、巾帼志愿者队伍,组织妇女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鼓励妇女通过自身行动,引导家庭成员走出家庭,建设文明新村,为社会多作奉献;引导妇女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扶贫济困、弘扬社会新风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争做良好文明风尚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新农村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切实推动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典型带动,加强致富女能人的示范培训

一是加强女能人的典型宣传。近年来,宿迁市各级妇联组织积极服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通过开展“双学双比”活动,培养“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巾帼建功标兵”,扶持“妇字号”重点龙头企业,为宿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有经济头脑、敢于创业、勇于创业的女能人。女能人是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重视女能人典型示范带动作用的发挥,及时地发现、培养、树立、宣传她们,让典型示范,让能人带动,势必让广大妇女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带领更多的农村妇女增收致富,走上创业致富之路。

二是加强多部门的协作配合。利用农业、科技等相关部门的农业技术优势,组织科技人员与农村妇女结对帮扶,为女能手提供技术、信息服务,提高生产经营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积极发展高效种植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畜禽饲养业和生态观光农业等产业,努力培育壮大一批经济效益高、带动能力强的致富项目,真正使农村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实惠,在建设新村镇中有作为。目前,全市已建立各级农产品生产“三八”示范基地41个、“三八绿色示范基地”56个,很好地带动了更多农村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

三是加大对创业女性的服务指导。加大对农村女能人、女经纪人、女企业者的教育培训力度,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企业管理、女性素质培训,宣传优秀女企业家的成长历程等活动,帮助创业女性提高参与经济建设的能力,激发她们的创造活力,提高她们管理企业的能力和自主创新的意识。鼓励女企业家和初创业女性结成对子,支持和鼓励进城妇女返乡创业,帮助留守妇女开展家庭创业,通过搭建平台、小额信贷、提供服务等方式,创造条件为初创业女性提供帮扶,引导、激励、帮助广大妇女创业致富。

三、协调组织,做好富余女劳力的转移培训

协调劳动、教育等部门,健全劳务培训网络。结合我市实际,将农村妇女的技能培训作为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的重心,充分利用农村乡镇计生中心、农经站等阵地,创造条件巩固扩大妇女培训基地,突出特色培训,推动建立具有妇女特点、适应女性发展需求的培训网络

体系;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合理设置专业,注重实用,讲求实效;突出对妇女劳动力转移骨干队伍培训,提高她们的整体素质。

发挥巾帼中介组织作用,推进劳力有序转移。大力培育各类职业中介机构,提高农村妇女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市、县中介组织,广泛搜集用工信息,重点瞄准苏南、浙江等地用工单位,有目标、有组织地输送农村妇女劳动力。“三八”前夕,市妇联联合市劳动局、总工会共同举办以“迎‘三八’架金桥、春风送岗位”为主题的招聘活动,共组织了19家用人单位进场,为妇女提供就业岗位1750个,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岗位1150个,岗位涉及财务、文秘、营销、打字员等。

四、创新服务,抓好基层妇联干部的能力培训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妇联组织作为党委政府联系农村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新农村建设中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妇联干部的能力建设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我们将认真

总结“党建带妇建”的成功经验,着力加强基层妇联干部的能力建设。一是普遍建立鼓励学习的激励机制,不断创新“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妇联干部”工作内容,推动妇联系统学习经常化、制度化。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组织妇联干部外出学习考察,帮助她们了解形势、开阔眼界,进一步提高她们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二是加强基层妇女理论和工作研究,明确服务对象,认真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妇女群众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妇女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探索新途径、新方法,提高妇联干部整体素质和服务妇女的能力。三是创新服务理念,围绕群众需求做工作,不断增强妇联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和生命力,使妇联组织真正成为妇女群众信任、拥护、爱戴、满意的群众性组织。

5.对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五

近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我县广大农村中全面展开,广大群众真正得到实惠,然而,绝大部分基层群众对这系那个惠农政策还存在一些看法和建议。

看法:一是部分群众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仍缺乏认识,对这项政策也不了解,特别是老年人,认为要自己交了钱以后,不一定能获得相应的保障;二是部分群众认为,参加新农保,老了可以像城里人一样领“退休费”,大家都感到很高兴,但问题是这项惠农政策刚刚推行,好制度能不能落实好,才是大家最关注的部分。

6.加强反腐倡廉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六

(永宁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内容摘要:

加强反腐倡廉工作时做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维护广大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的前提和保证。通过对我县食品药品管理现状的调研,提出来了从六个方面建设完善预防和惩治防腐体系,使党员干部在思想道德上始终有一种高层次的追求,构筑牢固的思想道德防线,消除腐败的思想动因。构筑牢固的党纪国法防线,封堵权力腐败的制度通道。加强药监人员行为自律,做到公正执法、廉洁执法,确保全县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如何加强我县级药监系统的反腐倡廉工作,是摆在每一位药监干部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而又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筑牢防腐防线将是做好全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管理工作,维护全县人民的饮食用药安全的前提和保证。根据我局的实际情况,就反腐倡廉防范体系建设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和想法。

一、反腐倡廉防范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药监局作为国家的行政机关执法部门之一,肩负着全面实施法律所赋予的“加强药品监督管理,保证药品质量,保障人民用药安全,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用药合法权益”的神圣职责。在群众和管理相对人眼里是一个有权的单位,而权 力往往又是滋生腐败的温床。现在社会又处于转型时期,人与人之间的功利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变味,一切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急功近利思想正在日益蔓延,在一定程度上会侵入到人们的肌体,并影响到药监干部。永宁县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于2001年12月28日,核定药品监管行政编制5人、工勤编制1人。除了依法履行《药品管理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食品安全法》赋予的职责外,还增加了履行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和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职责。而且根据永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永宁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要职责岗位设置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永政办发[2009]166号)文件精神,又将县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局承担的餐饮服务许可、餐饮业、食堂等餐饮环节的监管职责和保健食品、化妆品卫生监督管理的职责划入我局,依法履行保健食品、化妆品和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职能。而目前,永宁县有餐饮经营户432家,保健食品、化妆品专兼营经营户94家。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疗机构等近200家。人员不足,监管体制不顺,各项制度不很完善,工作压力大,工作任务重等实际情况,这些情况的存在更突出了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针对我县工作实际,反腐倡廉工作的工作重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政务公开工作是否透明,监督执行机制是否到位;财务管理制度是否完善,财务人员素质的高低;日常监督检查、受理群众来信来访、接受举报等操作是否规范;稽查工作中的立案、调查、审查、结案是否按照法律程序进行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反腐倡廉工作能否取得实效。

二、如何建立反腐倡廉工作有效运行机制

建立一支高效、廉洁的药监队伍关键在于要有一个健全、完善的反腐倡廉工作运行机制,它是药监系统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是加强药监人员行为自律的前提,是确保实现执政为民的制度保证。在反腐倡廉运行中,应牢牢把握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执法队伍的自律是反腐倡廉工作的前提。一个一心为公并有战斗力的执法队伍,一个坚持民主集中制的队伍,一个敢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队伍,反腐倡廉工作定会卓有成效。而每个领导的言行自律对队伍反腐倡廉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在实际工作中,要时时刻刻做到“自警、自省、自重”,也只有自己的“自警、自省、自重”,自己才会自律;而每个干部的自律,才能形成“公生廉,廉生明,明则威”的执法队伍。

二是领导重视是反腐倡廉工作的基础。领导对此项工作重视与否,是这项工作有无成效的关键。领导重视体现在:首先是对反腐倡廉工作中的“人、财、物”上,要配备作风正派、素质过硬的同志到纪检监察岗位,要亲自过问并研究解决在反腐倡廉工作中的必须的经费开支,要落实好纪检监 察必要的办公场所及办公所须的基本物资,要在具体实践中多关心和爱护从事纪检监察的同志,多为他们撑腰、鼓劲。其次是做模范执行制度的表率者。领导就是“带领”和“引导”,自己“正”才能带动众人“正”,领导既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园”中“规矩”的制订者,又是“不成”的监督者、规范者、校正者。

三是加强干部思想政治学习教育是反腐倡廉工作的重点。始终把思想政治学习教育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做到长期与定期、经常与重点、条与块的有机结合,加强干部的思想政治学习教育,特别是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和纪律条规教育,竭力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始终牢记坚持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的宗旨;引导他们自觉做到勤政为民、文明执法、廉洁奉公、服务热情的良好形象;同时要将“廉政文化进机关”活动不断予以深化,做到与典型案例剖析、现身说法、组织讨论、自我剖析相结合,全面深挖剖析腐败的思想根源和主客观因素,及时为干部职工敲响警钟,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

四是要实现“阳光”操作。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制订切实可行的规范和制度。让制度和规范填满每一个点和面,让所有的工作都置于干部群众的监督之下,实现“阳光”操作。

五是体系规范和完善是反腐倡廉工作的关键。一是组织 体系的规范和完善。药监局与县纪检监察部门形成密切配合工作格局;建立指导与被指导、但又互为监督的组织工作体系,杜绝组织上腐败问题的发生。二是制度体系的规范和完善。首先要对重要岗位的各个环节都要明确制定出办事程序和相关制度,对权力运作过程实施严密监控;其次要认真制订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并做好配套的实施意见,规范干部从政行为;再次要制订政务公开、行政处罚、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及其它内部财务、办公、人事等制度,做到事事有章可遁。三是规范和完善操作运行体系。要明确具体操作中的领导、执行科室、责任人员及限定的时间、服务内容等,尽力解决好“谁实施、谁负责”的问题

7.对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七

关键词:公平正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思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 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 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 也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

2005年2月19日,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研讨班上, 将和谐社会的特征概括为六个方面。胡锦涛指出,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本文将对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公平正义作几点思考。

公平正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胡锦涛认为, 公平正义, 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 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 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胡锦涛同志指出,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 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人们的心情才能舒畅, 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会更协调, 人们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出来。

公平也就是不偏见, 它是近代西方机会平等和传统中国结果平等的有机结合。公平应该体现在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的各个具体层面。公平是现代社会的基本要求, 是人民群众的行为规范, 是政府部门司法部门的行为准则。公平从具体内容上看, 包括权利公平, 即切实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机会公平, 即从总体上保证每个社会成员享有大致相同的基本发展机会;规则公平, 即每个社会成员在社会活动中遵循同样的标准和规则;分配公平, 既要根据每个社会成员的具体贡献进行有差别的分配, 又要立足于社会的整体利益, 对初次分配后的利益格局进行必要的调整, 使社会成员不断得到由发展所带来的利益, 进而使社会生活的质量不断有所提高。公平从社会分层上看, 包括社会阶层之间的相互开放和平等进入;各阶层应当得到有所差别且恰如其分的回报;各阶层之间保持一种互惠互利关系。

正义是指一个社会要有是非标准, 扶持社会正气, 谴责歪风邪气, 打击邪恶势力。公平是正义的基础, 没有社会公平就谈不上社会正义, 而社会的严重不公平和不正义必然会导致社会的失衡和动乱。稳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而公平正义是稳定的基础, 因而我们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

要建设公平正义的社会, 可以作以下几点思考。

第一, 要正确认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效率与公平是辩证统一的。公平是提高效率的前途和保证, 只有给劳动者公平合理的收益, 才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效率是实现公平的条件和基础, 效率低下, 就会直接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长, 就不能或难以为实现公平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 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困。因此, 不能把公平与效率割裂开来或者对立起来。因此, 不能把公平与效率割裂开来或者对立起来。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既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又要达到共同富裕, 这就决定了我们既要较高的效率又要合理的公平, 在两个方面都处理得较好, 这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但在局部问题上, 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条件下, 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公平与效率的暂时性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一定的收入差距常常是追求效率与必要代价, 有时为了追求效率甚至不得不牺牲一点公平。为追求效率而牺牲一点公平, 正是为了在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达到公平与效率的最佳耦合。也就是说,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虽然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一定的收入差距不可避免, 但必须对包括收入差距在内的社会不平等加以必要的限制, 最大限度地实现全体社会成员之间的公平。

对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 我们党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建国以后一个较长的时间内, 片面地强调“公平”, 并且把“公平”理解为平均。改革开放后, 开始把注重效率、发展经济作为重要方面,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原则。党的十六大提出, 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大致形成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 再分配注重公平;在经济生活中把效率放在第一位, 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领域把公平放在第一位的看法。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注重社会公平”,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注重社会公平”, 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进一步强调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换句话说,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我们要更中重视公平问题, 由“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转向“效率与公平并重”。

“注重社会公平”并不是一句抽象的口号。虽然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 我国的综合国力极大地增强了, 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地提高了, 为我们实现更高水准的社会公平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 我国的经济文化水平还不高, 处理社会公平问题必须从实际出发, 既尽力而为, 又量力而行。一方面必须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 努力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另一方面, 又要考虑到实际的财力和各方面的承受能力, 不提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和口号。

第二, 努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问题

收入分配问题是建设公平正义社会至关重要的一个大问题。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决定分配结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是,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这就决定了在分配制度上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另外,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也是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重要原因。多种分配方式主要是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同时, 国家还实行了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分配方式的不同和先富带动后富的政策, 实质上客观地反映了我国的现阶段生产力水平和基本国情, 具有科学性。但近年来, 由于市场经济的自发性, 由于相关举措的滞后性, 中国出现了财富快速集中的趋势, 既表现在地域之间, 也表现在不同阶层之间, 中国成为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 这显然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和。温总理的一句“全民共享改革成果”寓意深刻。任何社会, 如果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扩大, 而又长期得不到解决, 就不仅会挫伤人们的积极性, 影响经济社会发展, 而且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

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问题, 从当前看, 在本质上是更多考虑低收入群体的实际困难, 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制定一系列有效的政策, 一方面对高收入者的收入进行适当的调节, 如征收个人所得税等。另一方面, 对低收入和困难群体进行适当的照顾, 如实行转移支付和帮困措施等。

从长远看, 要从制度上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构建符合国情, 科学合理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这是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是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 要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有效调节过高收入, 坚决取缔非法收入, 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总之, 要以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为出发点, 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通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逐步形成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 中等收入者占多数, “两头小, 中间大”的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格局, 这是建设公平正义社会的物质前提。

第三, 要从法律上, 制度上, 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在法律上, 要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绝不存在特权阶级, 任何人都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 任何人触犯法律必须受到应有的制裁。在制度上, 要逐步消除户籍、教育、就业、身份等方面的制度性障碍, 从制度上保障竞争机会的平等。中国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个实行城市和农村户口分开管理的国家, 这是城乡二元对立的根源之一, 造成同一国家的人民却被分割成两种不同待遇的公民, 必须逐步实行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 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的平等利益。在政策上, 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和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而不是以某些权势人物和既得利益集团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必须加大政府调节再分配政策的力度, 合理调整不同阶层的利益结构, 调节好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 努力遏制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的扩大。

第四, 要从利益调节、社会保障、公民权利保障、政府施政、执法司法等诸多方面采取有利于公平正义的切实措施

利益调节就是善于从政策取向上抓准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与不同阶层的具体利益的结合点, 正确反映并妥善处理不同阶层、不同群众的利益, 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 坚决反对和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同时, 要增强妥善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利益矛盾本领, 善于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 进一步健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和社会利益的协调机制, 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此外, 还要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 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 自觉维护国家的安定团结。

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过程中,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现实而紧迫的任务。社会保障对于经济发展来说, 是一张安全网, 它能够为不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弱者提供安全保障。社会保障对于社会发展来说, 是一个稳定器, 它能够为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提供可靠的保证。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市场经济越发展, 收入分配越多样化, 收入差距越大,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就越重要。建设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也是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公民的权利保障是指要从法律和制度上保障公民都能平等地享有教育的权利、医疗的权利、福利的权利、就业的权利、劳动创造的权利、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权利和接受法律保护的权利等。政府的干预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手段。国家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是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的基本保障。因此, 在公平正义的实现方面, 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R) , 2005年2月19日

8.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八

[关键词]新农村;农民素质;农民增收;农村环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这五句话描绘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蓝图,也概括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任务,它表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几个方面的建设,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同时也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建设新农村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素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农民。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培养千千万万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一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是让农民得到好处,得到更多实惠,享受发展成果;另一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广大农民自下而上地积极参与。但是,我国农民的文化水平状况却不容乐观。有关资料显示:全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小学及以下的却占38%,还有7%不识字或识字很少。提高农民素质已经刻不容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促进科学文化知识传播,推动学习型农村的建设,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

二、新农村建设要提高村官素质

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关键在于培养和谐村官。没有和谐的村官,就没有强有力的村两委班子,那么,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就得不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很难出效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一个村能否涌现出各方面素质较高的带头人,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积极用新的理念教育引导农村基层干部,提高他们加快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此,需要重点从三个方面加以引导:一是坚持持续发展的观念,以经营者的眼光和头脑谋划工作,以经营企业、经营城市的理念和模式来经营村庄,保持村庄持续发展的强势;二是树立民主法制的理念,把坚持党的领导、村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村、以制治村有机统一起来,使村长管理走上民主化、法制化轨道;三是强化模范表率的意识,以诚待人,以情感人,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村庄的带头人。健全村级组织很重要,起着凝聚人气的作用。农村组织应该办些企业,农民仅仅靠种地只能解决温饱问题,离走上富裕之路还相差很远。因此,村里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办些企业,以工带农,促进新农村建设,使农民走上富裕的道路。

三、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21世纪的中国“三农”问题,直接表现出来的是收入问题,其实质则是就业问题。由于中国工业化加速时期的产业结构急剧变化,1978年至1997年,中国累计从农业中游离或潜在性游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已达27143万人;从1998年至2010年,预计还将从农业中游离出18578万人。按照统计公布的数字,2001年农村劳动年龄人口是4.19亿,而按照现在的生产力条件,大概只需要2亿的劳动力。客观上要求劳动力结构必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种经济结构的急剧变化,对就业形成的压力,已经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1998年,江泽民清醒地指出:“实现跨世纪发展的目标,难度最大而又非完成不可的一项任务,就是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增加农民收入的前提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方面要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总和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另一方面要切实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此外,还要使农产品面向市场,满足市场需求。如何引导农民的生产面向市场,这就需要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种形式,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类农产品经纪人协会无疑是新农村建设中的新生力量。这些组织中的农产品生产和营销的专业大户在与市场对接中逐渐形成各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从而效地减少务农劳动者的市场风险,增加他们的收入。

四、发展农村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

目前,我国农村教育还存在忽视职业教育和实用技术教育,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体系不健全,教育资源分散、布局不合理,教育经费短缺等诸多问题,从而造成农民受教育程度还不是很高,农民整体素质提高较慢,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都离不开农村的教育发展。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就是发展农村教育。要发展科技,要使科技能够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有效的应用,就必须有相应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强化农村的人才培训和教育,尤其是成人教育就成为提高农业科技化的关键。这就需要政府下大功夫、花大力气、脚踏实地稳步推进。教育援助款项应重点应用于对农村知识青年、复员退伍军人、农业科技示范户、科技致富能手进行实用技术与推广、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与销售、信息技术应用、经营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教育。同时全面实施“农村知识援助工程”,一方面制定相关政策引导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部门服务农村;另一方面通过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方式,将高等教育延伸到农村,尽快为农村第一线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是”的农业技术、工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使他们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带头人,从而推动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保护农村环境

目前,我国因城乡建设、矿产开采、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原因,每年减少耕地达数十万公顷,由于城乡工矿企业“三废”物质的大量排放和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生长激素等化学物质的不合理施用,使土地、水源、生物等农业资源遭受严重的污染和破坏。我国现存耕地中,有0.1亿公顷受工业“三废”的危害,0.13-0.16亿公顷受农药的污染,30%的耕地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全国每年流失土壤达50多亿吨,丧失肥力4000万-5000万吨;全国已有82%的江河、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我国已有15%20%的动植物物种的安全受到威胁,有些珍贵的农作物品种和家禽家畜品种已经绝迹。我国资源相对不足,而利用效率却很低。我国年均降水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5%,利用率只有10%左右,绝大部分白白流走了。近年来,我国旱情十分严重,水资源极其紧张,但浪费却相当严重,引黄灌区下游输水损失达30%-50%,河西走廊一些渠道,水量损失竟高达60%-80%,全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不到40%。在一些大水漫灌农田的地方,每亩每次用水量高达150立方米。全国农村每年有多种农作物秸秆6565万吨,绝大部分作为燃料,浪费掉了95%的能源,仅获得了5%的热能,而有些直接在田间烧荒的做法,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保护环境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农民自身乃至几代人的身体健康。因此,发展农村经济要以保护环境为前提,真正实现农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确实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9.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问题的几点思考 篇九

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问题的几点思考

本文分四个部分,即:从提出小康到奔向小康;从进入小康到建设小康;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建成小康到走出小康.分别论述了小康目标的形成过程、进入小康的现实状况、全面建设小康的发展要求以及建成小康的历史作用,对全面认识和全面建设小康的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并提出了全面小康是“四个文明”的协调发展以及“发达小康”和“小康社会将历时50年”等新的概念和观点.

作 者:陈仕龙 作者单位:中共南京市委党校,江苏,南京,210001刊 名:唯实英文刊名:TRUTHS AND FACTS年,卷(期):“”(1)分类号:A849 D616关键词:进入小康 总体小康 全面小康 发达小康 走出小康

10.对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十

关于宁夏沼气池后续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在国家实施保护生态环境的大背景下,在国家对“三农”问题加大投入的战略发展机遇期面前,宁夏农村清洁能源这几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截止目前全区已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近14万户,占全区总农户的15%,涉及全区22个县(市、区)及宁夏农垦、林业系统.然而,随着国家对沼气建设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重建设,轻管理的意识,已逐渐显露出来,农村沼气项目能否健康发展已引起了我们的思考.

作 者:王宏雷 作者单位:宁夏农村能源工作站,宁夏,银川,750001刊 名:宁夏农林科技英文刊名:NINGXIA 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3)分类号:S216.4关键词:

11.对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十一

建立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现实条件下做出的历史性抉择,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着力点,是保障民生的体现,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从覆盖城镇职工向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方向转变,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大进步。

一、当前,建立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面临的突出的问题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严重缺失

1.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制约着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已建立了一整套社会保障制度,其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以集体为主,个人为辅,国家给予财政支持。由于城市比农村居民收入高,居住集中,因此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制度顺利建立。而农村则不同:一是国家没有给予相应的财政支持,享受的福利政策很少。加上农民收入水平较低,投保积极性差,实施社会保障有较大难度。

2.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相比,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非常薄弱。农民的社会保障仍然以家庭自保为主,亲友互助为辅,基本上处于无助的自然状态。因经济发展水平低、收入增长缓慢、居住地域分散等,农村居民的保障最薄弱。

3.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亟需解决并不断加以完善。两亿多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主要工业的主力军,由于户籍不同造成了农民工在发展机会和社会地位上的不平等。农民工工资普遍低于城镇职工工资近一倍,而且近10年来几乎没有增长。大多数农民工工作在苦、累、险的一线岗位,缺少劳动保护,几乎没有被社会保险覆盖。因此,农民工自身承担的社会保障能力很弱。

二、建立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过程中,要秉承“城乡统筹”的基本原则,分阶段、有步骤、分层次、分类别地建立适合农村基本状况的社会保障制度。“城乡统筹”并非“城乡统一”,“统筹”强调“统一筹划”,即在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过程中,要摒弃“城乡分治”的观念和做法,树立“城乡整合”的意识,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使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能够适应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大趋势。由于受政治、人口、国力、地区差别、传统经济保障制度、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民族传统与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完全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化异趋同还需要一个过程。

2.社会保障体系通常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等内容,如果把这个体系看成一个层梯结构,最低生活保障就是其中必须守住的底线,处于需求层次的最下层。截至2006年10月,全国城市中得到低保救助的贫困人口1018万户,2229万人。全国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县(市、区、旗)1791个,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面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得到低保救助的贫困人口达607万户,1222万人。城市低保稳步推进,农村低保驶入快车道,“全民低保”进入攻坚阶段。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努力做到应保尽保。要全面推行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加快普及农村合作医疗,缓解长期困惑农民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在大力实施重大疾病救助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突发性救助机制,使农村弱势群体得到有效救助。以建立大病统筹为主的互助合作医疗制度为重点,完善其他形式的农村医疗制度,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3.将农村社会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有利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落实,有利于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有利于逐步消除“三大差别”,推进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是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建设,彻底解决农民工和失地农民后顾之忧的重大举措,符合我国的现实和广大农民的要求。

4.解决好非城镇企业职工参加社会保障的难点问题。解决灵活劳动者的社会保障问题不仅是实现制度广覆盖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保障公民基本权益的需要。当前解决灵活劳动者社会保险的关键是必须将灵活劳动者视为社会保险的保障对象。在某些具体政策上,应体现灵活劳动者的特点,如在社会保障隐性债务偿还的过渡期内,可以允许有条件的个人缴纳统筹和个人账户保险费,没有条件的只缴纳统筹部分费用。待到社会保障隐性债务全部偿还完毕,国家社会保险费率下降和统一后,再实行统一的缴费费率。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要坚持“低进低出、高进高出、平进平出”的原则,杜绝违背权利义务对等原则,以低标准缴费政策盲目扩面。

12.对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十二

1“三旧改造”是对广州中心城区的一次大规模更新改造

三旧改造是指“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三旧”改造是国土资源部与广东省开展部省合作, 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工作的重要措施。

早在2008年7月, 刚刚来广东主政的汪洋就给广东佛山出了一道考题: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和环境再造, 争当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排头兵。领命出征的佛山祭出了“三旧改造”的大旗, 并探索出为全省、全国瞩目和赞誉的“三旧改造佛山模式”。1506创意城的惊艳亮相、祖庙东华里片区岭南文化气场的初现、禅城石头村的变迁……无一不是“三旧改造”的典范。而今, “三旧改造”已经上升为广东全省的发展战略。在前不久举行的中共广东省委全会上, 汪洋就发出动员令:到2012年, “三旧改造”将增加1000多亿元投资和超过2000公顷建设用地。各地都要积极行动起来, 不仅政府要投入, 还要创新开发模式和运营方式, 引导社会资金进入, 掀起共建共享美好宜居城乡的热潮, 确保一年见成效、三年大改观, 努力走出一条有广东特色的“三旧”改造新路子, 为全国“三旧”改造提供新鲜经验。

2009年, 随着迎亚运整饰工程在广州火热开展, 广州市的“三旧改造”也进入轰轰烈烈的开展热潮。对“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居”的改造已不仅仅限于建筑的外墙装饰整修, 还有从内部经营、文化内涵等多方面着手改造, 为旧物业引入新内容。在海珠区旧城改造中, 广州市环海集团就为洪德路旧街区引入广府文化与动漫创意文化元素, 打造中国第一条“骑楼下的动漫街区”, 以欧洲“昂格雷姆国际漫画节”举办地意大利城市的创意模式与美国“小镇大街”的商业形态为模板, 把广府最具岭南特色的街道———“骑楼街”打造成为汇集动漫原创、衍生品研发、游戏软件开发制作等多家企业, 同时集聚产品的研发、制作、推广、销售、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街区式动漫产业园, 为广州旧城改造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2010年, 广州市“三旧”改造工作办公室正式挂牌成立, 以旧城镇、旧村庄、旧厂房改造为主要内容的“三旧”改造, 旨在当前土地资源供需矛盾异常突出的情况下, 拓展建设空间、保障发展用地, 并改善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

按照三旧改造计划, 广州2010年要完成冼村、杨箕村和林和村等9条城中村的改造工作、拆迁面积1000万平方米, 拉动投资1000亿元。而在中、远期的目标任务和年度实施计划中, 将力争用3~5年时间基本完成位于城区的52条城中村的全面改造任务, 在2015年以前完成对不符合城乡规划的旧厂房搬迁改造工作, 并抓好城市重点功能区的旧城成片重建改造工作。三旧改造工程能释放370平方公里的土地。

广州作为广东省首府和珠三角核心城市, 缺地的问题相当突出。受城市人口快速扩张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影响, 广州土地的开发强度已经超过22%, 全市7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已经用了1500平方公里, 这一强度甚至超过国际公认土地开发强度最高的城市———纽约。所以说, 广州市中心城区城市用地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 但是土地存量已经变的相当稀少, 城市用地扩张遇到的门槛和阻力相当大, 用地瓶颈已经显现。三旧改造的目的之一就是消除城市发展的土地瓶颈, 尤其是中心城区的土地瓶颈。三旧改造率先启动的52条“城中村”全部分布在中心六区。

可以预见, 经过此轮大规模城市改造后, 数十年内, 广州中心城区将不会有大规模的建设。

2 此轮城市改造将是广州开发地下空间的良好契机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 城市建设用地紧缺, 地下空间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空间资源。国际经验表明, 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 地下空间将进入黄金开发期。近年来, 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广州市土地资源日渐紧缺, 城市空间容量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直接制约了广州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城市竞争水平。目前, 全市地下空间开发总量约为1900万平方米,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模总体偏小, 功能较为单一, 地下空间使用规模和地下空间整体品质有待提高。

近年来, 广州也大力开发地下空间, 从较早开发, 位于站前路、站南路的“人和新天地 (地一大道) ”;到位于天河体育地下的“广州时尚天河商业广场”;再到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性规划建设地下空间---珠江新城花城广场地下空间。工程规模也不断刷新了广州地下空间开发的纪录, 从数万平方米增长至数十万平方米。

据报道, 广州正在加速地下空间开发。新中轴线公司近日发布招投标公告, 对包括白云新城、琶洲员村地区等六大地块的地下空间项目发布项目研究招标, 这意味着继体育中心地下空间和花城广场地下空间开发后, 广州迎来新一轮地下开发热潮。

为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 合理开发利用本市地下空间资源, 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保障地下空间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 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起草了《广州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办法》并已征求公众意见。

3 人防工程的现状

人防工程类型单一、, 未能形成体系, 多为孤立的工程, 连通情况不理想。

我国人防工程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已具有相当规模, 但同国外相比, 我国指挥工程、人员掩蔽工程建得比较多, 而医疗救护工程、各类防空专业队工程、配套工程所占比例比较小。城市各防护区域未形成配套齐备的防护工程体系, 因而战时难以发挥整体效益。

造成该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对地下空间的利用不够多元化, 目前多局限于仓储、商业、交通等方面。医疗救护、专业队工程因为技术复杂, 设施预埋预留数量多, 平战功能转换量较大、不利于平时功能的使用, 所以开发难度较大。

在“三旧改造”中, 还应注意地下空间的开发、人防工程的连通。过去, 我国地下空间点状、单项目开发使得人防工程难以与相邻工程连通, 形不成网络, 利用率较低。使得人防工程难以发挥其效益、影响。

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必须从形成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出发, 把城市的地面、高空和地下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规划建设, 建立和完善由功能不同的地下设施组成的地区性综合体。地下工程与地铁、周边工程连通后, 即能解决人流疏散, 又振兴地区商业, 改善地面环境, 是城市中心区更新改造的良好途径。

4 对广州人防工程建设的建议

广州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带, 处于战略不利位置, 必须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城市经济目标和生命线工程的防护能力, 提高城市的战时生存能力, 抗损毁能力。

可以预见, 经过此轮大规模城市改造后, 广州中心城区将不会有大规模的建设, 地下空间亦然。

首先, 在城市改造时应尽可能将生命线工程中便于机动的设施迁出城市, 对供水、供电、供气、通行等市政设施加固或转移到地下, 增强抗损毁能力和隐蔽性。能源、交通、通信等具有战略意义的民用基础设施影响城市及整个社会正常运转, 这些设施一旦受损不仅影响城市居民生活、战争潜力, 而且带来的次生灾害会严重威胁城市安全。

日本就建有许多地下发电、水处理、给水、输变电工程, 这些工程是城市功能能够正常运转的保障。

电信、电缆、照明等线路和给排水等管道宜结合城市干线道路设置共同沟, 既方便维修改造又有利于防止自然灾害, 还节约空间、保持城市整洁。国外大城市已普遍采用“共同沟”, 在受到台风、地震等灾害时, 由于各种管线设施设置在“共同沟”内, 可以避免由于电线杆折断、倾倒导致电线折断而造成的二次灾害, 增强城市的防灾抗灾能力。当然建设管线共同沟较之传统的浅埋管线沟一次性投资会有所增加, 但如果考虑方便日常维修所节约的费用及可靠的防护功能, 长远效益则甚为可观。在海湾战争和北约轰炸南联盟时都使用了碳丝制成的石墨炸弹, 致使电网瘫痪、损失惨重, 如果修建地下生命线工程就能避免这种情况。

其次, 在新城建设时应重视防护的重要性, 重要经济目标的布局应该合理、尽量采取小型、分散、隐蔽的方法, 选择便于伪装、防护和抢险抢修的地形。对于单个项目来说, 应该尽量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把重要设备、控制系统放在地下, 地面部分进行加固;设置绿化带、隔离带;采用便于防护、防火的新型材料等。

再次, 因此在继续保障人员掩蔽工程建设的同时, 有必要结合城市更新建设, 积极吸纳社会投资, 必要时政府加大投资建设一批人防配套工程, 如地下医院、地下电厂、地下输变电工程、地下水厂等, 从而在地下空间形成完备的战时防空工程体系, 并使之具备多样化的平时使用功能。在人防报建审批阶段, 可适当增加医疗救护工程、防空专业队工程、配套工程的建设量;提倡各工程之间的连通;暂时未能连通的, 可预留连通口。

城市防护工程不是以保护某一具体的厂房或设备为目的, 而是以形成持续的通信、指挥、生产能力为目的。宜借此机会配套建设各类人防工程, 适当调整各类人防工程的比例, 使城市各防护区域形成配套齐备的防护工程体系, 保证战时能发挥整体效益。●

摘要:本文对广州地下空间开发的情况及人防工程建设现状进行分析, 对“三旧改造”过程中的地下空间开发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更新改造,人防工程体系

参考文献

[1]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 (GB50038—2005)

[2]梁学斌三旧改造激活广州新动力《房地产导刊》2010年04期

[3]黄国强佛山市“三旧改造”的探讨科协论坛·2009年第2期 (下)

[4]马景月城市地下空间与开发利用规划[J].地下空间, 2002, 22 (3)

上一篇:西部畅想曲作文800字下一篇:关于拥抱明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