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立体几何教学的认识和教学策略

2024-07-21

新课标下的立体几何教学的认识和教学策略(精选7篇)

1.新课标下的立体几何教学的认识和教学策略 篇一

浅谈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历史立体化教学

宾阳县高级中学谭俊华

【摘要】本文结合新课改目标要求和教学实践,从立体化教学的角度探索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设计,以求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提升学生素质和能力。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 立体化教学有效性

在当今新课改要求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是现诸多高中历史教师所关心的问题,因为教学成效直接关系到整体教学质量的高低。课程改革推行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综合变革;这就意味着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对原有的知识体系和学习能力进行重编排列组合,以适应新的教学标准和评价机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以课程标准要求和综合素质教育为导向,以改善教学方法为路径,提升学生能力为重点,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和评价体系为载体,并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维度,积极探索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模式,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他能力提升的总目标。笔者认为立体化教学是高效历史教学的一个突出手段。立体化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完成规定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新型教学模式,即:“教学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境界化、整体化、形象化、民族化、艺术化、科学化,呈开放性而又综合性强,有时空感,其内涵十分丰富,具体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诸多方面的教学模式”。

下面是笔者在新课标要求下从高中历史立体化教学模式的角度对当前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钻研课标,活用教材,做好课前准备。

在以往的“大纲”教学时代,教学大纲对教学控制是刚性的。如大纲对教学知识点作了详尽的要求,对教学顺序也作了严格的规定,教、学、考皆以教材为依据,大家只要按教材顺序把内容讲深讲透,教学任务就完成了。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显然,大纲和课标承载的使命是不一样的。研究课标应成为中学历史教师当前的日常性工作。那么,钻研课标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1.根据课标设计三维目标,尤其要加强对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计

笔者以为,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对人的终身发展是最有用的,应成为教学的最重要目标。下面以人教版选修三第三单元第一课之《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课为例,具体展开论述。

知识与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思考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和影响;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背景、标志及法西斯政权的内外政策;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背景及内外政策。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罗斯福政府的改革措施对促进社会生产力恢复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辨证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分析美国、德国和日本资产阶级为应付危机采取不同对策的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3)分析德国和日本在建立法西斯专政方式上的异同,培养学生对比、概括和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的根源。

(2)、通过对罗斯福新政使学生认识“新政”是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前提,虽然克服了危机,但不能根本消除危机。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内部调整。

(3)、通过德、日法西斯的形成和猖獗,使学生明确,法西斯主义就是20世纪30年代的恐怖主义,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主义感。

2.立足课标确定教学的深度

先给出一段描述经济危机时农民贫困无力购买商品而资本家确将大量商品销毁的材料,通过材料分析使学生明白“生产相对过剩”的概念,再针对“生产相对过剩”来分析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1)资本家掌握经济命脉,并且过分追求利润造成贫富差距,使农民越来越贫困无力购买商品,最终限制了消费能力。(2)当时盛行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致使资本家盲目生产,最终导致供需矛盾的尖锐。(具体原因)(3)股票的投机活动,使股价大幅度哄抬进而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最终导致华尔街股票的崩盘引发经济危机。(直接原因)(4)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的存在。(根本原因)让学生看书得出特点 在这样危机四伏的环境下,各国都会采取哪些措施呢?引导学生先看第一个国家—美国。

邵瑞珍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说:“教材作为一种最普通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媒体,在传播知识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和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根据教材安排教学进度,进行教学活动和对学生学习作出评估;学生根据教材进行预习、复习,做各种练习。因此,教材对学校的教学内容起着规定性的作用。

何谓教材?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教材就是教科书,就是课本。在贯彻教学新理念的今天,这一概念显然已不适用。现在的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材作为学校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资源,已有了更深刻的内涵,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课本、教师教学参考用书、历史图册、教学挂图以及各种各样的读本、视听教材均被列入教材的范畴,教材正在走向立体化、系列化。

如何使用教材?现在教育界提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笔者认为应从“活用”教材这一点上去理解该观点,而非简单地抛弃教材,否则教和学都会失去抓手,产生更大的教学失误。因此,“活用”教材是使用教材的关键。

对教材的“活用”既包括教师在教学中对现有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加工、改编乃至增删。具体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重点讲授不同版本教材的交叉处

如必修三“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一课,关于唐诗,人教版教材讲得很细,讲了初唐诗人王勃、陈子昂,盛唐的边塞诗人高适、岑参,山水诗人孟浩然、王维,代表唐诗最高成就的双子星座——“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以及中唐诗人白居易,晚唐诗人杜牧和李商隐。而人民版只讲了李白和杜甫,因此,李白和杜甫应是首选的知识点。

2.切实补充教材缺漏处

如课标明确要求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而人民版对京剧只提了一句话,这就需要补充。

3.整合教材的知识结构

例如,人民版教材专题八“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采用的是阶段性整体叙述的方式,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整合教材的知识结构,把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按文学、音乐、美术分类后再讲解。

二、问题设计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测评

如对《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课可以进行以下问题设计,以有效地测评学生的学习状况。

(1)背景

为加深学生理解和感性认识,可以给学生看一组材料经济危机时的材料,为加深学生对罗斯福的记忆,增进学生对罗斯福的感性了解,可以结合罗斯福在电台演说的插图,对罗斯福进行简单地介绍,思考题:如果你是美国总统,你将采取什么手段渡过危机?

(2)罗斯福新政的内容:a 整顿金融 b 调整工业 c 调整农业 d 积极推进以工代赈。讲内容时,要涉及到新政的目的、特点这有助于学生认清新政的本质,并可以为用历史唯物主义评价新政做铺垫。

(3)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结合刚学的知识学生先思考“罗斯福新政作为一次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全面改革是否就能彻底根除经济危机呢?”然后强调罗斯新政不会彻底根除经济危机,但是它确实产生了深刻的积极影响。结合书本明确影响。通过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继续向前发展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但德国和日本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它们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我们将研究它们的变化进入到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后两个小节的正文部分,并思考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时间、标志和影响、内外政策

三、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

课堂是教师焕发教学魅力的场所,更为教师提供了个性创新的绝好机会。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青春亮丽、个性彰显,有的则大气潇洒、热烈奔放,有的善于煽情、诙谐幽默,“余音绕梁,有的逻辑严密、长于对话,不同的教学风格均在搜求教学资源、设定教学目标、规划反馈问题、敲定教学流程、控制课堂教学等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都为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提供着动力。

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更好地将自己的精神、理想、思想以及自己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地化入教学设计之中,让学生充分享受教师教学的智慧,这就要求从旧教材走过来的我们更新教学观念和改进教学方法。

1.增强教学导入的艺术

导入是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巧妙的导入,可以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回忆,吸引学生对新知识的注意,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2.注重教学语言的意蕴

在课程改革中,历史课堂教学出现了有意淡化讲授的倾向,突出地表现为在课堂教学示范课、公开课、观摩课等中回避、低评讲授法的现象。不可否认,在现代教学中,作为一种古老的教学方式,讲授法的局限性日渐显露,但这并不能否认讲授法自身的价值,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讲授法都将长期存在于中学课堂之中。只要我们注重讲授语言的内蕴讲授方法的生动,必能充分发挥讲授法的魅力与作用。

3.创设有效活动

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等能力,是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具体表现为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多种有效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探究:多数以问题趋动为主,注重问题设计的趣味性、思考性、挑战性。互动:突出表现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合作:小组分工,通力合作,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欣赏:倾听或观赏与本课有关的影视作品、音乐和图片。演出:通过角色扮演,再造历史场景,感受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动手、动口:书写、朗读一些历史教材中出现的名言警句,感悟其中蕴涵的感情、意义等

4.用好板书

板书曾是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

近年来,随着电脑的普及以及教育信息技术的空前发展,板书在教学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小,甚至出现一些教师一板书就写错字的怪现象。笔者认以为,板书不是可用可无的点缀品,而是随机提示教学重点和呈现教学线索最简捷方便的方式。讲述提供了瞬间的印象,而板书则留下长久的印象;板书能留存教师的教学思路,成为学生跟踪教师教学流程的“抓手”和学生课后复习的重要参考资料。

新课标的实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加强理论学习,更新观念,勇于实践,不断创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感受,通过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必能使学习成为学生培养兴趣、提高能力、展示个性、积累知识的活动过程,帮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关心,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2.新课标下的立体几何教学的认识和教学策略 篇二

一、注重个性化阅读

阅读是复杂的心智活动,包括多种心理活动过程,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还有兴趣、情感、意志等,学生主体通过这些心智活动,可以与高尚的心灵对话,汲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由于学生的个人经历、认知水平、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生阅读同一文本的感受会出现差异,这就是阅读的个性化。它受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和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影响。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区别对待,个别处理。“语言是人的个性赖以形成的最基本的因素”,阅读教学的个性化,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使学生的阅读水平整齐划一,让所有的学生都变为优等生,而是使优等生与后进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提高和发展,提倡自由选择。在实践中,让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都能发挥特长。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以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的性格是不同的,人的情趣爱好,人的能力是有差异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是多元的,如果你试图使多元的一元化,使丰富多彩变成单纯一律,那就会产生荒谬异化的现象”;“雪融化后是什么”的答案不再是唯一的,学生有棱有角,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破除框框,让其在自由的心境中感悟语文的美,去张扬人性的善,去探求人格的真,让他们各自独特的个性与阅读文本得到融合。

二、注重生活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很多的阅读文本富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以及作者对所处时代的独特感受,如《紫藤萝瀑布》、《挖荠菜》、《七根火柴》等,这些作品所反映的时代与学生相距较远,所写的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所抒发的情感也让学生觉得遥远。总之,这些作品让学生感到陌生。因此,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就会停留于表面,甚至发生偏差。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就应注意拓展,让学生了解宗璞在文化大革命中的不幸遭遇,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贫困生活,红军长征时的艰苦奋斗。学生只有了解了生活,才会理解文本,因为所有的文本都是源自生活的。又如《春》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字精美,有画,有深邃的意境,但概念比较抽象,有些东西毕竟不是现实生活的“春”,更何况由于地域气候的差异,学生亲身感受的“春”不一定和朱先生笔下的《春》吻合。为此,我让学生把自己经历的春天回忆出来,用文字或画面表现,再与文本比较,把自己生活中对春的感受与《春》的文字内容融合,体会那种属于《春》的、独特的美。学生只有把自身的生活体验与阅读文本的结合,才能真正读懂文本所反映的深层内涵。总的来说,生活体验与阅读体验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同时,也应该阅读作者在创作上的成就,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了解作者人生的各种境遇,理解他们身上所浸润的文化底蕴,挖掘自身的生活体验,把自身经历与文本结合,体验文本学习的现实意义,最终走向生活的阅读。

三、注重情感阅读

古人说:“诗言志,词言情。”其实,不论是古诗词,还是现代文,绝大部分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感情的载体。学生要品味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和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就必须注重情感因素的激发。因为情感是推动审美创造活动的动力,阅读教学应以情感激发学生情感。“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如《安塞腰鼓》一文,我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置身于黄土弥漫、鼓声震天的场景中,学生内心的兴奋随着擂鼓那股冲劲和节奏鲜明的隆隆鼓声不断升温,安塞腰鼓所带来的震撼也不言而明。又如《背影》,我让学生举出身边的真实事例:下岗的父亲依然在亲人面前露出笑容;母亲拖着疲惫的身子回来,还要做饭;父母亲把好吃的东西留给孩子,等等,都能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对父母之爱的真切体验,并“同化”感受那个肥胖的、迈着蹒跚步子的父亲的背影,并为一片父爱真情所感动。此外,朗读也是激发情感的重要途径,如分角色读、集体读、自由读、范读、熏陶朗读、体验朗读等,让学生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增强语感,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进而更好地步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四、注重略读、精读

夏丏尊认为语文的阅读可分为“略读”和“精读”。新课标对学生的阅读量作了较大的调整,要求7—9年级的学生“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是260万字”。要完成课内、课外的大量阅读,略读可以说是最佳选择。“略读的目的在于理解,收得其内容”。通读全文,了解作者的思维轨迹,弄清阅读文本的主要内容,把握文本的观点,态度和感情,既能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又能增大阅读量;“精读的目的在于揣摩和鉴赏”。在阅读教学中,它可分为三种基本功:理解、鉴赏、触发。理解有两方面,一个是关于词句的,一个是关于全文的。在理解基础上的就是鉴赏,揣摩文中语句在特定语境中的深层意义。要求学生把自己放入作品中,两相比较,并能冷静思考。“诗要反复地吟,词要低徊地诵,文要周回地默读,小说要耐心地看”,引导学生注意用自己的体验去欣赏作品。阅读教学的最高层次就是触发,有作品感悟到其他的内容,让学生进入作品,又从作品跳出来,有属于自己的心得体会。可见,在阅读中,理解是基础,鉴赏是提高,触发则是升华。理解的深度,鉴赏的水平,触发的丰富程度,应作为新课标下检验学生阅读能力的具体标准。

3.新课标下的立体几何教学的认识和教学策略 篇三

【关键词】 新课标 初中英语 课堂教学 教学模式 过程 方法 问题

《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新的课程观,使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家更加注重师生互动,特别是学生的自主活动,逐步地从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从独白式教学向对话式教学转变,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根据新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以班集体的合作性学习为动力,将新课标要求融入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精心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课堂教学过程

1.三分钟演讲

每节新课前,让值日生用英语报告星期、日期、天气、及自己的爱好等,还可以向其他同学提问。让他们自由地表达思想,鼓励他们大胆地说英语,以不断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2.两两对话表演

这是一个复习环节。初中教材中Read and say占的比例很大,每节课后,布置口语练习题,要求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对话练习。每节新课前,抽3至5组学生到讲台前面来,将对话表演出来,以调动其积极主动性和开发其思维创造能力。

3.视听呈现语言

借助图片、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和录音机、录像机、投影仪等电教设备来烘托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画面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领会内容,有利于学生投入到语境中去,在直观、形象、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语感。听录音在英语课中应用最普遍。在学生尚未接触材料之前听录音,一是有利于听力训练;二是学生对不能听懂的内容就会用心地看材料或用心听教师讲解,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讲授之后听录音,有利于学生跟读模仿,纠正语音语调,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4.巩固操练

引入新课之后,再让学生看录像,用新句型和重要词组做—些替换练习,进行适当的同类归纳,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能力。然后采取分组或角色表演、波浪式滚动一问一答、即兴进行与对话内容相关的表演等方式开展听、读、说的训练。

5.反馈调整

这是师生间信息交流的必然手段,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每节课结束之前,由学生对主要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和表演,以回顾当堂内容,加深印象。当发现学生遇到知识障碍或达不到目标行为要求时,及时给予指导。

6.书面巩固

根据本节课目标的实现情况,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做一些笔头练习,包括活动手册上的内容,以及时巩固当天所学知识,不断提高读写能力。

二、课堂教学方法

英语课是听、说、读、写的技能实践课,课堂教学应该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轻松愉快,严谨有序,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1.变讲授式为听说练习式

听读领先,活跃课堂,让学生听录音,并对听的内容作简单复述;以听促读,让学生对课文既听又读;为听说训练创设特定的气氛,增强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改变课堂提问方式,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增加学生问教师答或学生问学生答的次数,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2.借助多媒体,优化教学环境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声、色、光、形、情的变化,发挥学生多感官的协同作用,可以扩大信息传递,增大课堂教学密度,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效率。

3.精心组织课堂活动

鼓励学生课前自主参加活动设计,采用表演式、竞赛式、演讲式、模拟等方式为学生发展提供大量的机会,将语言知识寓于有趣的情景之中,让学生乐学乐用英语。

三、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明确教学目的

把学生英语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作为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并把这种观念体现在备课、教材处理、教法选择、考试和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根据学生的情况安排教学,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2.重视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虽然影响知识信息任务完成的是智力因素,但却受学生个体学习积极性、动机、兴趣、爱好等非智力因素的支配。非智力因素是调节学习活动的动力,因此,英语教学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性、趣味性和科学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分层设计内容

注意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坡度性,做到因材施教,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课堂活动应主要按照学习中等生的实际来安排和展开,变“抓两头,带中间”为“抓中间,促两头”。只有在班上占多数的学习中等生能听懂、学好教师所教的知识,让学习优秀生能学得更好,学困生也才会更有信心。在关爱学困生的同时,对学习优秀生提出更高的学习目标,鼓励“学习成功”。

4.合理分配时间

每次英语课堂教学只有40分钟,教师要精心规划设计,包括教师讲解点拨、课堂互动、理解运用等,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新课标下的立体几何教学的认识和教学策略 篇四

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级下册P98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不同立体图形之间的异同点,理解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能够灵活运用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不同立体图形之间的异同点,理解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教学难点:

能够灵活运用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具准备:

每小组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的实物各一个。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各一个。

橡皮泥一盒。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老师在网上下载了几张图片,非常漂亮。同学们想不想看?请欣赏!

(点击     出示课件。)

师:从画面上,你看到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是建筑物。)

师:如果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这些建筑物,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我看到的一些建筑物都是由长方体、正方体、……构成的。)

师:对,这些建筑物都是由立体图形构成的,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立体图形,进一步认识它们的特征。

(板书课题:立体图形的认识。)

二、新授。

(点击    ,出示例3的四幅图。)

师:首先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把这些立体图形分两类,你打算怎样分?说说理由。

(学学生讨论后汇报,长方体和正方体为一类,圆柱、圆锥为一类。)

师:能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分吗?

(学生回答:因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都是平面分为一类,而圆柱、圆锥都有曲面分为一类。)

探究一: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各部分名称及其特征。

1、摸一摸,体验立体图形的特征,并归纳填表。

师:好!我们就按照第一种分类来整理复习,先研究长方体、正方体,再探讨圆柱、圆锥。

师:(宣布复习要求)摸一摸你准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记一记它们各部分名称是什么,它们在点、线、面上各有哪些特点?小组展开讨论,交流意见,整理归纳。合作完成表格一。注意用简练的文字归纳。看哪个小组第一个完成。好,小组活动开始。

(点击    ,出示表格。)

长方体特征 正方体特征

顶点

线

(师及时发现并表扬最先完成的小组。)

2、展示汇报:

师:谁上台将你们讨论的结果给大家看看,向同学们汇报一下。

(学生汇报,点击    ,出示表格内的内容。)

长方体特征 正方体特征

顶点 有8个顶点 有8个顶点

线 有12条棱,相对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有12条棱,每条棱长度都相等

面 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相对的两个面都是正方形),每相对的两个面

面积相等 有6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每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3、共同讨论:

师:想一想: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共同特征呢?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小结:相同点:长方体与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不同点:(1)“线”上的不同点:长方体相对的棱分别相等,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而正方体的12条棱都相等,叫做正方体的棱长;(2)“面”上的不同点:长方体至少有4个面是长方形,而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

师: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板书: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探究二:复习圆柱、圆锥各部分名称及其特征。

1、师:你们对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掌握的非常好,真不错!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不会忘记圆柱、圆锥的特点。现在请各小组拿出圆柱、圆锥,摸一摸,感受一下它们的特征,小组交流,合作完成表格二 。

(点击    ,出示表格。)

圆柱 圆锥

底面

侧面

2、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点击    ,出示表格内的内容。)

圆柱 圆锥

底面 2个大小相等的圆 1个圆

侧面 曲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 曲面,展开是一个扇形

高 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 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

3、小结:圆柱是一个立体图形,有三个面,上、下两个圆叫做底面,大小相等,另一个曲面叫做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它有无数条高,长度相等。圆锥也是一个立体图形,它有两个面。它的底面是一个圆,它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展开是一个扇形,只有1条高,即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

三、练习

师:你们能不能利用立体图形的特征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呢?

1、看图回答:(课本P109/练习十九  11、)

2、填空:

(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   )个顶点,(   )条棱,(    )个面;长方体相对的面(       ),相对的棱(       )。

(2)用一根长132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立方体的模型,棱长应是(        )厘米,如果围成一个长方体的模型,长、宽、高的和是(        )厘米。

(3)(    )叫做圆柱的高,圆柱有(     )条高。

(4)(    )叫做圆锥的高,圆锥有(     )条高。

(5)圆柱的侧面沿着一条(    )展开会得到一个(      ),它的长等于圆柱的(      ),它的宽等于圆柱的(      )。

四、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立体图形的特点。

(点击    ,出示表格进行小结。)

五、作业。

(1)海关大钟时针长2.7米,时针绕一圈的长度是多少米?(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2)右图中,ABCD是边长为a的正方形,分别以AB,BC,CD,DA

5.新课标下的立体几何教学的认识和教学策略 篇五

新课程标准要求体育教师充分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以新课标为基准的背景下,进行教学设计,就要始终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分析,剖析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变化。针对这一特性,教师通过合理的运用教学过程中的多方面因素。学生的主观体育锻炼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运动风格进行。通过丰富学生在日常锻炼的项目来增加兴趣。为了每节课的目的,目的是在课堂上设计学生。例如,教师在完成课前的基本准备活动之后,对学生不知这节课相关的教学内容和任务,通过简单的游戏,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被整合到游戏中。让学生掌握本课程的运动技巧。并且在运动过程中,开发学生的运动智能,使学生在运动过程中,不仅仅参与当中,还要学会适应社会的技能。

4结语

最后,教学设计是教师在进行教案书写过程中,对于整节课提前的预想,这就会使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充分的统筹学校的教学资源,对于教师是一个综合的考验。教师不应只在新课程标准的范围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还要提前的预测到课上所能发生的一切不确定的因素。这对教师的日常生活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因此,为了拥有良好的体育设计,教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学能力。本文来自《中原工学院学报》杂志

6.新课标下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认识 篇六

一、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 忽视基础知识的识记、积累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中学语文教学“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对传统语文教学重知轻能弊端的有力矫枉。矫枉不能过正, 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和学生却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一味强调能力的培养, 即让学生不切实际地去谈人格、人品、人性, 空洞地去学文章、文学、文化, 而忽视甚至放弃了基础知识的积累。

2. 过分强调自主学习和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忽视、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的主要方向和主要内容。这适应了时代的发展, 体现了对现代教育规律的尊重, 更是我们对传统语文教学做了痛苦反思之后的必然选择。但是, 倡导自主学习不能削弱和替代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的教师对此缺乏正确认识, 为了体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也走了极端。

3. 强调人文教育和综合化教育, 忽视学科特点, 弱化教学重点

根据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和定位, 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崭新理念, 强调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和与其他课程的沟通, 这是基于语文学科本身的综合性特点和人发展的全面性、整体性需要而提出的。但是, 在进行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有的教师, 为了体现出课程的综合性和语文课的人文性, 无视语文的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 一味地去搞课外延伸、“文理沟通”。以为不“拓展”“迁移”一下, 就不足以提高课的层次, 就不足以体现新课改的新理念。于是每堂课必有“拓展”“迁移”这一档“节目”, 一定要塞进一些课外资料, 进行“读写结合”“内外互联”式的强化训练, 以显示课的容量之大、内容之丰。如此不分课型、硬性的“拉郎配”式的“涉外”活动, 挤去了阅读理解文本的宝贵时间, 而对文本的理解只是“走马观花”“水过地皮湿”式的。如学习《背影》这篇文章, 有的教师针对父亲爬月台买橘子这件事, 引申出父亲是否违反交通规则的讨论, 把语文课上成了交通法规课。

4. 追求表面化的形式, 忽视了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把“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放到了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在这个前提下, 新课程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并强调“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 评价方式的设计, 都应当有助于这种方式的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它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并把学生放在与教师平等的地位上。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 为语文教学展现了广阔的碧海蓝天。但有的教师则将心思用于课的形式上, 以“标新立异”的形式来“包装”并不生动的课。于是几乎每堂课都有小组讨论这一道“风景”, 这实际上还是问答式教学的延伸, 看似与学生的合作、探究, 但自主性却无从体现。

那么, 我们真正地落实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应该首先明确以下问题。

(1)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

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具体包括知识素养、能力素养、情感素养。这三个维度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实际, 在不同的年段应有不同的侧重。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必要的语文知识、良好的学习习惯、丰富的语言积累、深厚的文化素养、熟练的语言技能、高雅的言谈举止、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修养。

(2) 语文教学的本体是什么

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语言是载体, 承载着思想、文化、情感等。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 在接触语言的过程中就自然接触了思想、情感, 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教学应以语言教学为本体, 以学生发展为本体。

“语文课就是要尽心尽力与语言文字打交道, 一篇篇课文是用书画同体的汉字组成, 其中倾吐着作家认识世界、感悟人生的思想、情感、智慧, 文质兼美, 相辅相成, 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凭借、样本, 需认真解读、品味、体悟, 从中领悟到表情达意的规矩、奥妙。语文课就是要和语言文字亲近、亲密、亲爱, 而不是把它冷落在一旁……”

二、新课程背景下该如何教语文课

陈钟梁在《聚焦课堂关注文本》中说“语文教学怎么教?要找准起点, 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 从学生有异议的地方, 从学生有困难的地方走进文本, 师生共同逐字、逐句、逐段地钻研课文, 揣摩语言。”具体应该做到:

1. 要心中有数

即语文教师对于语文应该怎么教、应该教什么, 心中必须有明确的概念或标准。语文教师应该首先明确语文教学的目标即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语文实际教学中必须把握语文的两个特点, 即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三个维度的体现———知识与基础、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 只有这三个维度在教学中体现了, 才说明它全面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 要目中有人

教师的眼里要有学生。教师应该既教书又育人, 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 形成一种“身心解放, 思维开放, 个性奔放“的教学场景, 让学生置身其间, 如沐春风, 如鱼得水。

3. 要手中有法

首先, 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因为爱国, 应该从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开始。其次, 知识和能力方面, 语文教学应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 如现代汉语知识、作家作品知识、文章知识、文学知识、文化常识等。第三, 要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在教学法过程中, 进行科学的朗读指导, 使学生在“读通文气, 读懂文义, 读出文味”的总要求下具体达到:读人使人如见其人, 读声使人如闻其声, 读景使人如临其境, 读事使人如历其事。

4. 要培养学生“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是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方式, 有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众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学习, 在学习中独立地发现问题, 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

7.新课标下的立体几何教学的认识和教学策略 篇七

一、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1、让学生学会“构造”,在构造中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不易建立空间概念,在头脑中难以形成较为准确、直观的几何模型。为了化解这一难点,最有效的办法是引导学生制造模具,手脑并用,实物演示,化抽象为直观。例如:三个面在空间中的各种位置情况,可以用硬纸片作模型摆出各种不同的可能空间位置;判断侧面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的棱锥是否正棱锥,可以用硬纸片制作棱锥;在学习三垂线定理时,可引导学生用三角板构造垂线、斜线、射影。

2、让学生学会“画图”,通过画图提高对空间图形的理解和认识能力。立体几何的研究对象是空间图形,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需要把空间图形画在纸上或黑板上,由于纸和黑板的表面可以看作是平面,于是就要学习空间图形的直观图的画法。画直观图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对立体图形的理解和认识,加强对立体图形的性质理解,借助图形推理论证,也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解题习惯。

二、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数学命题的理解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体系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理解与掌握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提高数学能力的关键。

对数学公理、定理的理解和应用,突出反映在题目的证明和计算上。在具体的证明中要求学生写出相应的依据,使逻辑推理严密,运用定理﹑公理﹑法则时言出有据,书写格式合理、层次清楚,数学符号语言使用恰当、合乎习惯等。这表现在:

1、定理本身的证明。我们知道,定理本身的证明思路具有示范性、典型性,它体现了基本的逻辑推理知识和基本的证明思想的培养,以及规范的书写格式的养成。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以高度的重视,并对他们进行严格的训练,做到不仅会分析定理的条件和结论,而且能掌握定理的内容、证明的思想方法、适用的范围和表达形式,特别是进入高中学习以后所涉及到的一些新的证题的思想方法。如新教材P15上的立体几何例题:“过平面外一点与平面内一点的直线,和平面内不经过该点的直线是异面直线。”此定理的证明就采用了反证法,那么教师在这里就应该结合此题向学生重点介绍反证法的证题思想、一般步骤、书写格式、注意要点等,并配以适当的训练,以初步掌握应用反证法证明立体几何题。

2、提高学生应用定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有关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的判定和证明以及空间角和距离的确定计算等多方面,应先让学生理解、掌握、记忆相关定理、定理与定理之间、定理与其他知识间的联系,并使知识系统化。其次,定理的学习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定理应用的练习,让学生会分析,综合理解题意,应用所学的定义、定理来解决问题,并在应用中加深对定理的理解。

三、适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转化思想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数学思想,在立体几何中这一思想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学好本章的关键所在。本章的转化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互相转化。本章出现的定理和性质都是以文字形式给出的,证明之前必须先把它们转化为图形语言,再转化为符号语言,这是一种学习立体几何的基本功训练,不可等闲视之。

2、空间问题与平面问题的互相转化。处理立体几何问题,往往需要转化为平面问题来解决,要注意积累转化手段,例如通过截面、展开、射影等手段,将空间中分散的条件集中到同一平面上来。

3、“线线”、“线面”、“面面”之间的互相转化。立体几何问题的有关证明中,“面面垂直”通常转化为“线面垂直”,而“线面垂直”通常转化为“线线垂直”;“二面角”和“线面角”通常转化为“线线角”,“线面距离”、“面面距离”通常转化为“点面距离”。倘若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能渗透“转化思想”,那么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下,学生的“转化”能力必将得到提高,从而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四、注意总结规律,注重规范训练

立体几何解题过程中,常有明显的规律性。例如:求角先定平面角、三角形去解决,正余弦定理、三角定义常用,若是余弦值为负值,异面、线面取锐角。对距离可归纳为:距离多是垂线段,放到三角形中去计算,经常用正余弦定理、勾股定理,若是垂线难做出,用等积等高来转换。不断总结,才能不断提高。还要注重规范训练,高考中反映的这方面的问题十分严重,不少考生对作、证、求三个环节交待不清,表达不够规范、严谨,因果关系不充分,图形中各元素关系理解错误,符号语言不会运用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具体来讲就是按课本上例题的答题格式、步骤、推理过程等一步步把题目演算出来。答题的规范性在数学的每一部分考试中都很重要,在立体几何中尤为重要,因为它更注重逻辑推理。

五、重视引用数学史

在数学课上,穿插数学史知识进行讲解,讲清数学中一些重要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来龙去脉,介绍数学家们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过程和生平轶事,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如在讲授球的体积和表面积时,教师可以向同学们介绍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前287-212年)。在阿基米德的墓碑上刻着一个圆柱,圆柱内有一个内切球,这个球的直径恰好与圆柱体的高相等。这个图形是阿基米德最引以为豪的发现:图中圆柱体的体积是球体积的3/2,圆柱体的表面积也是球表面积的3/2。由此可看出,阿基米德是多么热爱数学,是多么的敬业。

上一篇:文明礼貌教育发言稿下一篇:西药房主任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