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歌赏析

2024-10-22

高考语文诗歌赏析(精选8篇)

1.高考语文诗歌赏析 篇一

增分突破二 语言赏析类鉴赏答题要领

1.(2015·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黄之隽

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都被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

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插”字有何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和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抓住“高卧”“仰看”等词表现作者的悠闲情态。答题步骤:首先点明“休闲”“悠闲”所传达的情感;然后点明“插”字所体现的陡峭、挺拔的形象。

答案 表现了作者乘船观看山水时悠闲自得的心情。用一“插”字,把江边山峰的尖峭、挺拔形象地表现出来。

2.阅读下面的元诗,然后回答问题。

子 规

【注】

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 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的能力,以及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作用。解答这个题,要立足诗歌,从写法角度以及表达效果上回答。

答案 “空”字既传神地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3.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 望 郑 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锤炼之功。颔联“收”“出”两字以浅为深,以俗为雅,用得很特别。请简要赏析这两个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鸟儿隐没于碧云之中,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在田间穿行劳作,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一“收”一“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动作,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4.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朱敦儒

直自凤凰城破后,擘钗破镜 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注】 ①朱敦儒:两宋之交时的词人。此词约作于金朝灭北宋后十四年。②直自凤凰城破:指公元1127年北宋都城汴京被金兵攻占。③擘钗破镜:比喻夫妻在战乱中离散。请赏析“今春还听杜鹃啼”中“还”字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在解答时,要明确古代诗歌“炼字炼句”的一般规律,紧扣“还”字在句中的双重意义。

答案 一个“还”字,不仅体现了词人年年盼望与妻子重逢的殷切之情以及盼望落空后的失望之情,还暗含了对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不思复国的不满与控诉。②

①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登楼感怀

【注】

于 谦

晚来无事漫登楼,曲曲栏干总是愁。渺渺乡关何日到,茫茫天地此生浮。太行有路东西去,汾水无情日夜流。华发苍颜成底事,可能辜负钓鱼舟。

【注】 诗约作于诗人巡抚山西、河南期间。他长期徘徊于巡抚任上,在四处奔波中感受着岁月的流逝。当时明王朝国势渐颓,诗人虽尽职尽责,却很难有大用之时。“晚来无事漫登楼”一句,“漫”字用得妙,妙在何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漫”有随意、漫无目的之意。傍晚时分,诗人于百无聊赖中漫步登楼,“漫”字贴切传神地传达出诗人惆怅满怀而又无可排遣的心情,为后面写“愁”张本。6.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

解佩令 登大别山

史承谦

澄江如练,碧峰孤拥。指晴川,片帆催送。转眼春归,奈客里、登临谁共?踏残芳、玉鞭飞鞚。

东连彭蠡,斜通嶓冢。古山川,楚天遥控。落日鱼龙,唤长笛一声吹动。恨茫茫,北云南梦。

(1)开篇“澄江如练,碧峰孤拥”两句描写景物,有何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古山川,楚天遥控”中的“控”字历来为人所称赏,请说说它好在哪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首词寄托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词作内容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可从景物描写的角度、景物自身的特点以及手法的运用等角度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澄江如练”为比喻,写色彩,属俯视;“碧峰孤拥”是拟人,为远眺,含色彩。“化用”则要熟知谢朓的诗句。(2)炼字题在解答时要从说手法、明句意、言效果等方面去说用此词的好处。(3)“哪些复杂的情感”意味着答案不止一种。作为羁旅诗,蕴含其中的情感是复杂的,思乡恋亲、客居孤独、感慨时光是最为常见的情感。

答案(1)描写了山、江的色彩;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从远眺或俯视的角度来描写所见之景;化用了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诗句。

(2)“古山川,楚天遥控”这句话,描写了诗人站在山巅所看到的景象,远处古老的、寥廓的山川历历在目,似被楚天牢牢地控制住了。“控”字,运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形象地突出了大别山的高大。

(3)感叹时光飞逝,“转眼春归”(答“惜春”亦可);对客居在外的无奈(“奈客里”),做客异乡的孤独(“登临谁共”);异地思归的迫切心情(“踏残芳、玉鞭飞鞚”);对天各一方的遗憾、怅惘(“恨茫茫,北云南梦”)。

7.(2015·淮安市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汉江临泛 王 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

三、四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整首诗看,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江水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2)“浮”和“动”。“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3)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终南山 孟 郊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1)本诗前四句写出了终南山的哪些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赏析“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两句中“驱”“拂”二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

一、二两句从整体上表现。第三句极言其高,终南山的高峰还留有落日的余晖。第四句极言其深,在其他地方已经洒满阳光之时,终南山的深谷里依然一片幽暗。(2)赏析题需先说手法,再结合诗句解说其内容及效果。(3)前四句以及七、八两句都是写景,借此表达作者对终南美景的喜爱;

五、六两句和最后两句为直接抒情,抒发了中正、坦荡以及厌弃“浮名”的情怀。答案(1)气势宏大,高耸,幽深。

(2)“驱”“拂”二字运用了比拟(拟人)的手法,“驱”字传神地写出了风吹松柏之态;“拂”字化无形为有形,形象地写出了松涛过后、万壑清明之景。

(3)对终南山美景的喜爱,对正直、坦荡品格的赞美,对追名逐利行为的厌弃。9.(2015·江苏省高三百校大联考统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和杜学士江南初霁羁怀

李 峤

大江开宿雨,征棹下春流。雾卷晴山出,风恬晚浪收。岸花明水树,川鸟乱沙洲。羁眺伤千里,劳歌动四愁。(1)诗中动词极富表现力,请从“开”“卷”中任选一字予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全诗哪些景象表明了“初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全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又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开”以动写静,形象地表现了一夜雨后,江面水涨,视野开阔的情形。“卷”字暗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雾散天晴山影清晰的景象。

(2)雨停江开,江流奔流;雾卷山晴,浪收风恬;岸边花明;树上沾水;群鸟呼晴,纷飞曼舞。

(3)漂泊在外的伤感、愁情;是通过反衬(或以乐景写哀情)、直抒胸臆的手法表现出来的。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念奴娇 黄庭坚

八月十七,同诸生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园待月。

偶有名酒,因以金荷酌众客。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妲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醁?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

【注】 ①黄庭坚:1045一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诗与苏轼并称“苏黄”,词与秦观齐名。但多次遭贬,最后死于西南贬所。此词写于作者谪居地处西南的戎州(今四川宜宾)。②醽醁(línɡ lù):美酒名。③(金荷)以金制成的荷叶杯。④老子:作者自指。⑤霜竹:指笛子。

(1)开头三句,作者描写雨后开阔的远景,用语十分传神。请从“净”“染”中任选一字,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③

④②①(2)上阕词人是怎样从主观上极写月色之美和自得其乐的骚人雅兴的?请作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结合下阕内容,分析词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净”:化静为动,生动地写出了烟消云散、雨水使天空澄清的动态感。“染”:化静为动,远山如美女的长眉,已是极其妩媚的情态,“染”字更生动地写出了经雨水洗刷的青山鲜活的生命力。

(2)三个问句,一个反问,一个设问,一个一般疑问,整齐中富于变化,表达十分灵动;运用想象、比喻等手法,让嫦娥从寂寞清冷的月宫中走出来,并兴高采烈地驾驶一轮玉盘,驰骋长空;旧典翻新,想象奇特。

(3)抒发了作者身处逆境乐观、旷达、豪迈的情怀。作者叙说自己“家万里”“平生”“江南江北”点明其到处漂泊的身世之感;但他“不以迁谪为意”仍然带领年轻人赏月喝酒,“最爱临风笛”,先抑后扬,更突出词人面对人生磨难时仍豪迈乐观的情怀,表达了荣辱不萦于怀、浮沉不系于心的人生态度。

2.高考语文诗歌赏析 篇二

弗罗斯特是二十世纪美国著名的诗人, 他的诗大都以新英格兰的乡村为背景, 描写当地的田园风光和风俗人情。每年的二月二十三日是新英格兰一年一度的修墙节 (Terminalia) , 这一天, 邻居们都会来到墙边, 摆放鲜花、祭品来祭奠边界神 (Terminus) , 诗歌《补墙》就是诗人弗罗斯特就此风俗写的一首抑扬格无韵体诗歌。全诗45行, 诗中有描述, 有诗人的内心独白, 有和邻居的对话。它描述了春天里, 邻里之间补墙时的景象, 以及叙述者和邻居态度的分歧。处于二十世纪美国工业化高速发展的时代, 弗罗斯特总能用质朴简单的话语传递复杂深邃的情感而无需借助于新颖的诗歌技巧, 而且诗歌主题也毫不例外地关注人性异化和孤独, 诗人的诗风完全不同于以T.S艾略特和庞德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的, 他深受爱默生和梭罗的超验主义哲学的影响, 坚持运用传统的创作手法、日常生活的语言、来自大自然的意象, 反映最纯真朴实的情感。《补墙》就是这样一首看似简单, 实则蕴涵着丰富内涵的诗歌。

“墙”有着保护和隔离的双重作用, 那么搁在两家之间的墙是好还是坏?诗人用了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整个事件, 这样的使用让诗歌读起来更像一篇独白, 让读者对诗歌内容产生联想。“我”一开始就说:“something there is that doesn’t love a wall”, 来表明有种东西不喜欢墙, 它使墙基松动, 墙块脱落, 墙体破损。之后通过对比“hunters”对墙的破坏行为, 显示这种未知的力量的可怕, 因为人为破坏是可知的, 可修复的, 但是叙述者和邻居之间的墙的破损却是无声无息的, 正如:“no one has seen them made or heard them made”。之后又说“Spring is the mischief in me”, 春天本是生机盎然、万物复数、给人带来生机的季节, 为什么却是“我”心中的痛?因为尽管墙被这些力量破坏了, 但是到了春天就要被修补, 这是“我”不愿意做的。叙述者进一步阐述两家种的东西各不相同, 一家是松树, 一家是苹果树, 就更没有修墙的需要了。但是邻居坚持“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 结果叙述者尝试说服邻居未果陷入痛苦的沉思之中。可见补墙隐含着拆墙之意。如果认为这首诗歌的表意只是这么一件乡间小事就大错特错了, 弗罗斯特认为, 不论他的诗多深刻, 必须给人以思考的余地, 引出有关深刻或肤浅的疑问, 诗应该“始于愉悦, 终于智慧”。他的诗是寓深刻于平凡之中, 从日常生活的琐事中揭示人性主题。所以“补墙”的意义不止如此。“如果仅仅认为弗罗斯特的诗只是提供了简单的日常生活哲理和美国式的智慧, 那就再愚蠢不过了;同样, 如果他的诗觉易读而觉得浅显, 也是个错误, 即使是那些描写普通乡村风景的诗……也可能极为深奥, 复杂” (1) 。

冷漠的人际关系是这首诗的主题之一。墙在这首诗中重复出现多达九次, 在其表面意义之下一定蕴藏着更深的含义。诗人用简单朴实的语言描述了邻里之间补墙的行为, 从叙述者和邻居之间的互动可以看出此时的墙还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叙述者从开始猜测是某种力量 (不论是人为还是自然) 导致了墙体的破损, 之后想象猎人追逐兔子的情形, 但是没有人知道墙是怎么开裂的。这使之前所有的推测成为不可能。既不是某种魔力又不是猎人, 那到底是什么使墙破损就成了一个谜。可见邻里之间平常交流甚少, 只是到了每年春天补墙的时候才会碰上一面。“And on a day we meet to walk the line.And set the wall between us once again.And keep the wall between us as we go.”这三句更是语意双关, 虽然是要修补作为界限的墙, 给邻里创造见面的机会, 但是这样就在彼此之间设立了一道屏障, 更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其中“and”的几次出现让读者体会到叙述者对每年重复的补墙怀有一种厌倦的感觉, 甚至这一年一次的见面机会他都不想参与。叙述者和邻居对补墙持不同的态度, 但是他们彼此的直接交谈很少。在诗中, 叙述者始终没有开诚布公地和邻居谈论自己不希望补墙的想法, 总是用很隐晦的方式向邻居暗示自己的想法。“那边种松木这边种苹果树, 我的苹果树永远不会越过这一屏障, 跑到他松树下去把松果尝”, 但是邻居却未能领会其中隐含的意思, 仍然坚持补墙。可见邻里双方交流受阻。叙述者很想让邻居思考补墙的必要性, 到底“我要把什么来防”。但是他不敢确定能否让邻居理解自己的用意, 只是陷入自己的思绪之中。“In each hand, like an old-stone savage armed.”“he moves in darkness as it seems to me, Not of woods only and the shade of trees.”之中叙述者将自己的邻居形容成石器时代武装的野蛮人就是邻里关系不畅的表现, 他把自己放在高于邻居的位置, 认为自己才是讲道理的文明人。邻居慢慢地走入黑暗当中, 这里的“黑暗”有着深层含义即依循守旧、顽固不化等保守的性格阴暗面。最后, “something there is that doesn’t love a wall.”墙被“某种自然的力量”推倒了。“自然”可以是花草虫鱼这种物化的世界, 也可以指人的天性, 作为大自然的一分子, 人有着和他人沟通的需要, 而墙却是阻碍人与人之间正常交流的障碍, 所以渴望沟通的天性使人们不希望有墙的存在, 叙述者就是一个渴望沟通的人。但是“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ur”这样一句从祖上传下来的谚语却根植在邻居的脑海中, 视其为言行举止应该遵守的教条。从这两句形成的反差可以看出邻里双方不可协调的矛盾。墙既是邻里之间有形的隔阂, 又是人们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所产生的无形的隔阂。

除此之外, 这首诗还反映出现代人内心的矛盾和困惑。叙述者被塑造成一个渴望交流、语言诙谐幽默、善于思考的人, 他不喜欢挡在邻里之间的这堵墙, 他分析了是否有必要补墙, 他试图给邻居讲道理, 结果却是徒劳。读完全诗可以看出叙述者的心理和行为是矛盾的, 他不希望补墙的态度是不坚决的。明明不喜欢墙, 可是每到万物复苏的春天, 却是“我”来通知街坊邻居来补墙 (I let my neighbor know beyond the hill) 。不想补墙, 却和邻居一起劳动, 哪怕是磨破了手指。“我”希望能够冲破壁垒, 但是又犹豫不决。如“I wonder”, “if I could...”, “I could say”等可以看出叙述者缺乏信心。“我”心中的意愿, 却只能用“somgthing”, “Elves”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来间接地表达。很想有个好邻居, 却对邻居冷嘲热讽, 笑他恪守古训, 顽固不化。如此种种可以看出“我”的言行是多么不一致。叙述者内心的矛盾和困惑显而易见。

最后, 诗中可以看出不同的思维模式与人生信念。诗中的“我”代表了现代人渴望沟通、渴望交流的理想和愿望, “我”从自然的力量破坏了墙的现象顿悟生活, 主张人与人之间要畅通无阻地交流, 心中要不设防。诗中复杂的句式和故弄玄虚的内容表现了叙事者迂回间接的叙事方式, 彰显了他想象力丰富、语言风趣幽默的特点。滚落的石头从墙上滑落, “我”用魔术把他们放稳, 这不仅表现了叙述者的诙谐语言, 还反映出了他的思维方式和个性, 缺乏实干的精神。“to whom I was like to give offence”巧妙地运用了“offence”和“a fence”的相似点来传递出邻里之间和睦相处, 谁也不冒犯谁, 谁也不防范谁。而邻居自始至终只有一句话, “好篱笆会促成好邻居”, 这句话直截了当地反映了没有商量余地的坚决态度。邻居用富有智慧的谚语来作答, 比起叙述者复杂冗长、迂回间接的语言表达, 一方面显示了邻居严肃认真的态度, 另一方面显示了他恪守传统、不知变通的思维范式。

现代派诗人以其摒弃诗歌传统和在诗歌形式上的新奇而名噪一时, 但是弗罗斯特却无意于诗歌形式上的标新立异, 而是坚持以传统诗歌韵律、清新自然的日常生活语言来作诗。《补墙》这首诗通俗易懂, 却有着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自身的矛盾和困惑、人的不同的思维模式的深切关怀。弗罗斯特将自己的语言风格运用于诗歌, 透过诗歌题材的表征, 揭示了现代社会的本质。这首诗发人深省, 让我们意识到现代生活中各种各样有形无形的墙, 比如邻里之间互不相识、都市人的抑郁等。我们需要沟通, 相互理解, 以便造就和谐的生活。

参考文献

[1]罗斌.季节忧郁的构建——从意象的建构功能谈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季节意象,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 (2) .

[2]李红霞.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补墙》中的二元对立,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8) .

[3]刘瑞英.弗罗斯特“意义之音”的理论探讨,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0 (4) .

[4]王冰.英文诗歌赏析, 中国校外教育, 2011 (7) .

[5]赵彤, 罗伯特.弗罗斯特:传统诗歌的守望者,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5 (12) .

3.浅谈高中语文诗歌赏析教学 篇三

一、诗歌赏析首要从字词入手

中国诗歌历来有炼字的传统。唐朝诗人卢延让在其《苦吟》中写道:“莫话诗中事,诗中难更无。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不同文赋易,为著者之乎。”这说明,古人诗词特重锤炼词句,更有“推敲”之美谈流传于世。这也说明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中国传统诗歌“画龙点睛”的字词,是掌握整首诗歌艺术奥秘的钥匙。所以,在日常的诗歌教学和考试复习中,应该对此加以特别重视。比如,2012年某省高考语文试卷,就出了一题给学生专门分析字词。该题为元代曹伯启所作的《子规》: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其中问题为: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可见,对某个重要字词的分析,是诗歌赏析中的关键点。这首诗中,“空”字既传神的描绘出贪夫卷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因为这首诗的整个氛围,也就集中在这个“空”字上面了。这是从整个诗歌的氛围、意境来考察某个词的作用和意义。这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因为每一个字词,在诗歌中都是为着整个诗歌的情感和意境张力而服务的。因此,诗歌教学的第一要义,是对全诗重点字词的理解,并以此为突破口,理解整个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世界。

二、由字到句的分析,要抓住关键联

我们经常对很多诗歌都是能脱口而出其经典名句,其原因就在于这些名句构成了该诗的核心,是诗歌的灵魂。比如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杜甫“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等等,不胜枚举。在诗歌教学中,让学生从字词的理解上升到整个诗歌的理解,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环节就是对关键联的赏析。而这同时也是高考的一种考试方式。

分析字词关键在于结合整首诗歌的氛围来领会诗人的写作意图和情感倾向,这是诗歌赏析中最重要的方法。再如,某省考题是赵执信的《秋暮吟望》:“小阁高栖老一枝,闲吟了不为秋悲。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要求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著落日之色;“偏”字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的心绪与情感。这也印证了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论断。并且,必须从意象所表达的情感维度去探讨诗人的感情色彩,才能更好地把握诗人的情感世界,也是理解整首诗歌的关键。

三、把握意象构筑的景象、情感和思想世界,领会诗人的写作情绪和意义表达,这是整体上赏析诗歌的关键

赏析诗歌从字词入手,过渡到句子的领会和理解,但最后的关键,是对诗歌整体的把握。而高考也对此有要求,一般都是在要分析全诗的意境、作者的心境等等,也就是说,要从意象世界落实到情感世界和意义世界。

如何才能更好地完成这个过渡呢?关键还在于分析诗歌的意象。由上文《秋暮吟望》这首诗的考点来看,要求结合全诗来分析作者的心境,就在于说明,老师要引导学生去领会作者在整个诗歌里面的意象所表达的独特情绪和意义。而《秋暮吟望》这首诗,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心境看似旷达、闲淡;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在烛光下饮酒的长今,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所以才会使用那些意象来构筑整个的诗歌意境。这是诗歌教学中应该特别重视的。

比如,在《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中,最后部分的写景,其实就是抒情,那种豪迈之情,让人读之备受感染,这就源自于诗人的写景铺垫。所以,在诗歌的分析中,引导学生去领会意象背后的意思和情感,然后将所有意象组织成的诗歌意象群进行整体分析理解,自然就能将整首诗歌的情感和意义进行准确把握了。

4.高考语文诗歌赏析 篇四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1)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

(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

(1)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2)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3)“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余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名句解读】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山上一片宁静,仿佛回到了远古时代似的;日子清闲得令人觉得长日漫漫,好像是在过小年一样。“太古”指远古,“小年”形容时间长,近似一年。这两句分别是从空间和时间上说的,群山环抱,一片寂静,生活过得平淡清闲,只觉得长日漫漫,慵懒的情绪有些难以排遣。

【名句欣赏】唐庚,北宋末年著名诗人,是继苏氏三父子之后、蜀中的又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在当时就有“小东坡”之称。这首诗是作者谪居惠州所作,他的诗师承苏轼而自成一家,形成细密工致的独特风格。但唐庚为诗,重推敲锤炼,近于苦吟,与苏轼的快意放笔又大不相同。这首诗正体现了这一点。

首联领起全诗,语意淡白,却又韵味十足,虽未写“醉”,却处处显出意境苍茫、神态优游的“醉”意。连绵起伏的山势,一如绵延不断的“太古”,诗人化实为虚,化有形之山势为无形之光阴。在这远离尘嚣的地方,一切仿佛都已凝固,没有名利的诱惑,没有人事的搅扰,没有烦恼的萦绕,这是作者对周围环境的渲染,更是对他自己精神状态的描写。

颔联笔锋一转,由宏大转向微观,转而写个人生活中“余花”与“好鸟”。春意阑珊,花已凋残,但诗人对着枝头的几朵残花,照样喝得痛快;鸟啼打破了山间的静寂,也并不妨碍诗人午后酣眠。诗人融情入景,又不露痕迹。

颈联空间转换,视角由山间转入房里,承上“眠”字写。“世味”是指世道人心,世态炎凉。“簟”指竹席。此时,诗人只想紧掩门户,远离人间是非。“时光簟已便”表面是说,盛夏酷热难耐,但醉卧竹席,却感到十分的舒适;其实说的是心清自然凉,这正是诗人心气平和的写照。

尾联与首联呼应,“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中得句”正表明诗人平日不管吏事俗务,而专于文字之癖中自得其乐。“忘筌”,一语双关:“筌”通“诠”,“忘筌”即“忘言”;“忘筌”又暗合庄子“得鱼忘筌”的典故【成语出处《庄

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典故: 古代一渔夫到河边捕鱼,他把竹器筌投进水里,全神贯注观看浮标,终于一条红鲢鱼上筌了。他十分高兴取下鱼把筌抛在一边,快步回家吹嘘自己的功劳。妻子说这是筌的功劳,问他筌到哪里去了,渔夫这才想起忘记带筌回家了。原义是说筌、蹄、言皆为工具,目标还是鱼、免、意,只要得到和领会了精神实质,那么这些工具都可以忘掉了。忘言之人就是指已得到和领会精神实质的人,因而与忘言之人言,是不言之言。】梦中得句似得而实失,拈笔忘筌似失而实得,他就是这样领会了人生哲学上的辩证法。失去的是“梦中句”,得到的则是无所为、亦无所求的悠然忘我之境。句中不见“失”的遗憾,只有“得”的欢欣。

本诗流露出一种旷达、逍遥的意味,颇具深意。

【用法导引】

后人常用“山静似太古”来形容群山环抱,一片寂静;

用“日长如小年”来形容日子清闲得令人觉得长日漫漫,好像是在一年一样,形容白昼时间很长。

作品赏析:从空间上说,群山环抱,一片寂静,好似万物都不存在的远古;从时间上说,无所思虑,无所用心,一天就好像是一年。在这远离尘嚣的地方,一切仿佛都已凝固,没有名利的诱惑,没有人事的搅扰,没有烦恼的萦绕,这是作者对周围环境的渲染,更是对他自己精神状态的描写。以下就具体写其顺适:春天不是就要过去了吗?没关系,春去春来他本就认为是大自然的正常运行,对着枝头的几朵残花,照样喝得痛快;鸟啼不是打破了山间的静寂吗?也无妨,在他听来,与树头清风,草中虫鸣也没什么两样,总是天籁,不妨高眠。

三、四句空间转换,视角由山间转入房里,承上“眠”字写。“躲进小楼成一统”,世味进不来,当然也就闻不到,这是饱尝世味之人的辛酸之言,也是他在这特定的时空中所体悟到的价值观。另外,盛夏时分醉卧当然已用得着竹席,但这得到清凉的,哪里只是身体呢?正是由于进入了这种顺适之态,所以即使是作诗这样的超功利之事,他也是无可无不可:“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梦中得句似得而实失,拈笔忘筌(用《庄子》“得鱼忘筌”之典)似失而实得,他就是这样领会了人生哲学上的辩证法。这首诗是作者谪居惠州所作,另有作于同时的《栖禅暮归书所见二首》,可以参看:“雨在时时黑,春归处处青。山深失小寺,湖尽得孤亭。”“春着湖烟腻,晴摇野水光。草青仍过雨,山紫更斜阳。”其中所透露出的禅意,与此诗正是相通的。

本诗的“诗眼”是“醉”。全诗以“醉”为中心,因为诗人终日喝酒麻木自己,才有了下文“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的感叹。

(2012江苏卷)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⑴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分)

答案:“恨”是指思妇对于远在天涯的丈夫的思念。由于丈夫久远不归,思妇这思念便上升为一种怨恨,越怨恨,越见思妇思念之深之切。

标准答案: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⑵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答案:悲戚哀伤、愁思难遣、孤独寂寞、青春流逝的主人公形象。主人公夜深望月寄相思,而山月无情,全然不懂主人公一腔心事,自然也就无从传递相思情了;眼前百花白白飘落,水风全然不知也不觉更无怜,却依然催落一地华英,暗喻主人公的青春消逝却无人怜的哀怨。情景交融,委婉含蓄。

标准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⑶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4分)

答案:碧云在空中飘忽不定,最终消沉在天边,结句利用象征的手法,用“碧云斜”象征人的心情消沉;用碧云的飘忽不定象征人的心神不宁。以景结词,委婉含蓄,蕴味悠长,而又情景交融。

标准答案: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此词属于小令,短小精悍,完全解读得细细品味其中每个字。同时得注意其中的中学课本常遇见的“天涯”(“天涯共此时”)“山月”(“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碧云”(“碧云天,黄叶地”)等意象以及情景交融的诗句、词句。

此诗鉴出得好,节省阅读时间,又包罗选修所学,学以致用,命题者实为有心人!

【赏析】此词属于小令,短小精悍。

几个意象几乎都在中学课本里遇见过:如“天涯”(“天涯共此时”)、“山月”(“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碧云”(“碧云天,黄叶地”)等等。理解此词并不难。

首句直出“恨”字,是为词眼。“千万”直贯下句“极”字,并点出原因在于行入远“在天涯”,满腔怨恨喷薄而出。“山月”三句写景,旨在以无情的山月、水风、落花和碧云,与“千万恨”、“心里事”的有情相形,以物之“无情”写人之“有情”,突出思妇内心的悲戚和哀伤。

在这首词中,作者将离愁别恨摆到了“恨极”的位置上。这让我想到了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面对同一种感情纠结,却是两种截然的态度。一郁结,一自慰。但二者都是人间至情。

(2011江苏)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日忆李白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

答:①诗坛地位,无人可比;②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③诗歌风格,清新、俊逸。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

答: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答: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白话译文

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超出一般人。

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那种俊逸之风。

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春日的树木,而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饮酒,再次仔细探讨我们的诗作呢?

文学赏析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接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的诗作十分钦仰。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这四句是因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但作者并不明说此意,而是通过第三联写离情,自然地加以补明。这样处理,不但简洁,还可避免平铺直叙,而使诗意前后勾联,曲折变化。

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时光,悬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有十分丰富的内容。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颂的名句。《杜臆》引王慎中语誉为“淡中之工”,极为赞赏。

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像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说“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用“何时”作诘问语气,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回荡着作者的无限思情。清代浦起龙说:“此篇纯于诗学结契上立意。”(《读杜心解》)道出了这首诗在内容和结构上的特点。全诗以赞诗起,以“论文”结,由诗转到人,由人又回到诗,转折过接,极其自然,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把对人和对诗的倾慕怀念,结合得水乳交融。以景寓情的手法,更是出神入化,把作者的思念之情,写得深厚无比,情韵绵绵。

2010江苏高考: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

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3)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译文

在橘柚清香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江风引来江雨感到了夜凉后送友人上船。

好像看到了友人远远的在潇湘的月照下难以成眠,愁绪里听到两岸猿啼一声一声而感到夜长难眠。

赏析

诗作于王昌龄贬龙标尉时。

送别魏二在一个清秋的日子(从“橘柚香”见出)。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这一切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这里叙事写景已暗挑依依惜别之情。“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首句“醉”字,暗示着“酒深情亦深”。“方留恋处,兰舟催发”,送友人上船时,眼前秋风瑟瑟,“寒雨连江”,气候已变。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逼人的“凉”意,虽是身体的感觉,却也双关着心理的感受。“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耐人涵咏。

按通常作法,后二句似应归结到惜别之情。但诗人却将眼前情景推开,“忆君遥在潇湘月”(“潇湘月”:一作“湘江上”),以“忆”字钩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潇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末句的“长”字状猿声相当形象,使人想起《水经注·三峡》关于猿声的描写:“时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长”字作韵脚用在此诗之末,更有余韵不绝之感。

5.广东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赏析 篇五

是的,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生活在哪个时期或什么样的环境中,要想过的“有趣而且有用”在于我们个人的内心世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我不知道屈原是否抱怨过他生活的时代,当楚怀王不再相信他的时候,当他的祖国抛弃他的时候,走到汨罗江边的诗人的心中已经对未来没有了期许,但他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铮铮誓言今天还回荡在时代的天空,屈原让未来记住了他。比屈原稍早一些时期,在泗水的岸边埋葬着一个中国乃至于世界伟大人物,他是儒家学说的创立者,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一个曾经是管理仓廪和放牛羊的小官,虽然生活清贫,但他十五即“志于学”,周游列国,推行“仁爱”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当今在全世界有一百多所以他名字名命的学院,他就是孔子,“孔子学院”已经成为传播中华文化和沟通着世界与中国的桥梁。这个早年丧父,家境衰落的没落贵族子弟孔子不知是否也曾抱怨过生活和时代对他的不公!,但孔子让未来记住了他,这位对全世界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走自己的路,让人家说吧!——但丁

余秋雨先生曾所说他最想生活在魏晋时代,这不禁使我想起一个人物,他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诗人陶渊明。发现一片“世外桃源”,那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某座寺院敲响的晚钟,在山中微凉的空气中缓缓游动;一汩汩清澈的流水潺潺地淌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地流向远方;暮霭中天边的飞鸟依恋着旧林,回归的浣女在竹喧中隐约可见,相信你你一定能体味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陶渊明也许遇到了不顺心的事,五斗米岂能让他移白首之心,在“复得返自然”后,陶渊明走出了他自己时代的足迹,也许是魏晋时代那特有的无拘无束超逸的时风,也需是他本身就想过“有趣”的生活,总之陶渊明让未来记住了他。

留下我们的足迹——拿破伦一世

我们不能挽留昨天,但可以把握今天,我们也不能确定未来,但我们还是可以把握今天。

每个时代里,都有那么一些守候自己信仰的人,从而留下了他们坚韧的足迹。这些被称为“孤独的舞者”的舞姿也成了无数后人所敬仰的姿态。史铁生不能走路了。于是他与北京地坛公园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每天摇着轮椅去地坛读书,看日出日落,他说:“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地坛公园弥漫着沉静的光芒,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准备了这样一处安静的地方,树阴和夕阳笼罩着史铁生的身影,对这位长到20岁上忽然截瘫了的青年,时代没有特别眷顾这位健全而丰满的思想的伟大作家,读罢他的作品你会从他睿智的言辞中感到为人的价值和光辉。史铁生走了,然而他的足迹是那样的鲜明,史铁生也让未来记住了他。

正如一位哲思的人物说过“时代不是从青天上叮当一响掉下来的,是无数的我的呼吸与湮灭铸成的”,如果有人问我愿意生活在什么时代,我会说我愿意生活在“我的时代”里,在一个时代里我们要做的是把握今天,让未来记住今天。

【广东高考满分作文仅15篇 1670多篇零分作文】

满分作文仅15篇,但零分作文却有1670多篇!高考评卷已经结束,6月24日,广东省高考语文评卷组老师透露,今年作文平均分为37.8分,为近年来较低的一年。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今年广东高考作文是分省命题以来首次出现新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评卷老师多认为,今年题目出得好,既考对材料的理解,又考因材料而“引发”的“思考”,虽然审题难度增大,但不易被“套作”,对选拔人才有利,不过考生答题情况让老师多颇为失望。

24日,广东省教育考试院还公布了今年高考作文的一类高分作文,提供六篇范本,并请评卷老师作详细点评。值得一提的是,六篇范本中第四篇学生采用的是文言文。高考作文阅卷为“二评”,两评卷老师分数相差六分还会再“三评”。一类高分作文为55分以上。

零分作文有1670多篇

作文评卷组组长、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写作教研室主任陈妙云老师告诉南都记者,今年作文题型与往年相比有变化,两段材料、不限制标题,这给考生较大的应试空间,学生答题不易“套作”,题目本身出得很好,但可惜的是学生面对题目变化,应试灵活性不够。

陈妙云介绍,今年作文平均分是37.8分,学生普遍的问题是对材料的理解把握不够,通俗点讲就是没读懂材料,以往学生作文喜欢“套作”,现在离开模式化写作,没得套就没辙。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考语文阅卷组负责老师透露,今年高分作文和低分作文都表现得较为极端,55分以上作文少了,20分以下比例增加。据其统计,今年满分作文仅15篇,但零分作文有1670多篇,两个数字都比往年表现极端。记者对比查阅,去年作文平均分为40.38分。

陈妙云分析,高考作文只要学生有写字就有分,一个字都没写才会得零分,今年低分作文多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考生时间来不及,二是审题难度大写不出来。

有学生文言文写作拿一类高分

今年教育部出台新的考试考务规定,首次将“高考时,除外语科外,笔试一律用汉文字答卷”改为“一律用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答卷”。这一变化提醒高考考生,非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如繁体字、甲骨文、火星文、网络语言等都不能写入高考试卷,尤其是作文题。

这位高考语文阅卷组负责老师介绍,近两年广东高考都出现过考生用甲骨文、篆文写作,但今年未出现这种情况,学生使用网语也比往年少,但发现有学生用较“通俗版”的文言文写作,而且还拿到一类高分(55分以上)。“我们并不提倡考生用文言文来写作,不过考生作文本身符合题意、材料完整、结构严谨同样可以拿到高分,这点我们没有区别对待。”这位老师点评道。

老师吐槽:从作文看学生思维能力较弱

作文评卷组组长陈妙云说,从今年作文情况来看,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表现不甚乐观,我们的中学作文训练依然没有太多改观,“作文其实就是一门交流工具,要交流得好,就要学会思考和表达,但目前来看,最大问题是思维能力较弱。”

另一位语文阅卷组老师也提到这个问题,思维能力弱,表现最突出就是为评卷老师深恶痛绝的“套作”现象仍然出现,比如有的学生从“活在当下”的责任谈起,本来立意挺好,但写着写着就跑题了,中间全部在写“责任”,很明显考生先准备了一篇“责任”的话题来“套作”。这位老师说:“今年评分标准在审题上并不苛刻,不论学生写活在当下、未来还是过去都可以,但可能新材料作文让学生不习惯,总体上很少看到立意新颖、材料丰富、结构严谨让人眼前一亮的好作文,总体感觉学生文章缺乏思想性。”

6.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 篇六

①一般提问: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题套路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

②一般提问: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变式提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描写手法主要有: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2)联想和想象(3)对比。(4)白描。修辞手法

(1)比兴(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6)答题步骤:

1、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明确)

2、结合诗句解释手法(具体)

3、分析表达效果(具体)

③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变式提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答题套路

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如(),这种风格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这首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变式提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套路

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题步骤:

1、分析该词对突出主旨的作用(内容方面)

7.高考语文诗歌赏析 篇七

由于特殊的人生经历, 乡愁成了余光中诗作中的重要内容。《乡愁》是他的代表作, 诗歌通过意象来表情达意, 从小时候一直到现如今, 乡愁始终萦绕着他, 从对母亲的依恋上升到对故土的眷恋。向来赏析诗歌重在赏析意境, 本诗赏析意境关键在于把握意象。

为了实现既定目标, 本人抓住意象采用了意象还原法、比较法、多媒体教学法、拓展教学法、朗读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教学, 多种教法的运用能使我们更透彻地理解本诗的意境和情感。

一、还原法

还原法, 即抓住意象的特征, 并把他还原到原先的生活中去。

要完整地分析这首诗歌, 关键在于对四个意象的理解, 而这四个意象又是余光中在自己特殊的生活经历中提取的, 所以只有了解余光中的生平并把这些意象放到他当时的生活中去, 我们才能读懂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包含的诗人复杂的人生经历和蕴藏的诗人思乡爱国之情。否则, 丰满的意象会被我们读得干枯, 浓烈的感情会被我们读得淡薄。所以这一方法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理解四个意象, 从而来感悟诗歌的灵魂———情感。

当然我校的学生情况为我上这堂课提供了重要的条件。我校的绝大部分学生是住宿生, 有着十多年生活经历和情感积累的他们此时此刻已经能够感受到离家独处的思乡滋味, 只要我们合理的引导, 学生就能够进到余光中当年的生活中去, 能够体味余光中离妻别子之痛, 也能够咀嚼与祖国内地分离之辛酸。如果我们不把这四个意象回原到作者原来的生活中去, 而是以意象的常意去读诗歌, 肯定不能深刻体会到作者发自内心的情感。

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 让学生对作者有个感性的认识。课内我替学生准备了余光中的生平资料。

二、比较法

比较法, 意在通过比较, 体现诗歌意象的独特之处。

运用上述还原法, 我们能深入四个意象读懂其中蕴涵的丰富感情, 但赏析这首诗歌, 如果我们只作上述分析, 我认为还是不能感受到诗中情感的炽热程度, 为了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意象, 我对四个意象在内容新、表现内容广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挖掘。具体方法为: (1) 通过和有意象的诗词对比, 突出本诗意象内容之新。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上述诗词中的意象分别是月亮、杨柳、红豆、流水, 这些意象是古代文人墨客常用的事物, 如果诗句中老生常谈地还是运用这些意象, 难免缺乏新意, 而余光中在此却不落窠臼, 标新立异, 选取了一生中最能表达情思的事物作为诗歌的意象, 让人耳目一新。

(2) 通过和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比较, 体现本诗思念内容广、思念时间长、思念程度深的特点。如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李白和杜甫的这两个诗句, 通过意象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而余光中的《乡愁》在思念的对象、思念的时间和思念的程度上与上述两句诗相比, 体现了不同寻常的感情。 (1) 思念内容更广:由亲人亲情延伸到家乡一直扩大到祖国民族; (2) 思念时间更长:由片刻或某个阶段的思念发展为整个一生的思念并且不断加大加深; (3) 思念程度更深:由思而不愁发展为愁而不哀转而成为因家因国分离而极度的悲哀。

上述结论正是通过与学生熟悉的有意象的诗句和表达乡愁情感的诗句作比较来达到学习目的的, 通过比较, 意象内容新, 意象体现的思念内容广、思念时间长、思念程度深等特点就挖掘出来了, 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由个人的离合悲欢延伸而成的祖国之爱和民族之恋, 感受到蕴涵其中的结束民族分裂、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殷切期望。相反, 如果只由老师进行概括总结, 而没有让学生自己去推敲, 学生对诗歌中这种更深层的内容一下子难以察觉, 无形中影响了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三、拓展教学法

为了深化这首诗的主题, 同时也为了拓宽知识面, 我选用了另外两首诗, 一首是于右任的, 其亲属在一个铁箱中发现早在1962年1月写的两张纸条, 一张写着:“我百年之后, 愿葬在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 可以时时望大陆。”另一张写着:“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 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 只有痛哭。”另一首是台湾诗人蒋勋的诗:“岛屿, 岛屿, 它是大陆的弃婴, 它是海洋的孤儿。”这里面饱含了漂泊者的心酸, 这是一种有家归不得的海外游子的不尽的乡土之思。这种情感与余光中体现于诗歌中的情感不谋而合。由此, 我们由一个人的乡愁读到了一代人的悲哀, 深化了主题。

四、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是这堂课的一大特色, 由老照片、歌曲、朗诵、相关诗歌等素材用FLASH制作而成, 把抽象的情感用丰富的图片和声音体现出来, 让学生在视听感官上获取更多的信息。

上面未提及的“情境导入法”和“朗读法”也是借助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完成的。如情境导入法, 歌曲中有一句歌词是这样唱的:乡愁就是在别后才涌起的啊!尽管学生和他们父母的别离还谈不上阔别, 更谈不上经历背井离乡的岁月, 但这支歌的旋律, 意境和歌者低沉而又沧桑的声音却勾起了学生这种近乎本能的情感。学生确实被打动了, 和欣赏歌曲前相比学生的心中多了一份思乡情, 这样就为学习余光中的《乡愁》营造了一种氛围。

朗读法也是如此, 在播放这首诗的范读中插入了有关余光中的图片, 而且是在讲授完诗歌之后再让学生欣赏的, 在深入理解了意象所包含的深刻内涵后, 学生能由衷地体会到诗歌的情感。之后再让学生朗读时, 我竟惊讶于学生竟然能读得如此深沉感人。

在这堂课内, 多媒体除了增加声像资料提高了学生的感性认知外, 还扩大了教学容量,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使课堂教学显得便捷而有效。

8.高考语文诗歌赏析 篇八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赏析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3.33【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0-0084-01

近几年的新课程语文高考诗歌欣赏题目有三个特点:一是注意了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体现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三是彰显了学生阅读欣赏的拓展延伸能力的培养。针对上述的分析,笔者认为高中诗歌欣赏教学应该抓住以下环节:①整体感知全诗,此事要充分调动头脑中掌握的作者、背景、写作手法、抒情特点、诗歌风格流派等方面的知识作为辅助手段初步感受;②理解感悟语言描绘的形象、诗歌的语言特色、作者的思想感情;③运用思维想象,深入挖掘诗歌的意境和内涵;④拓展延伸,评价形象的审美价值,再创造自己心目中的新形象。

一 以读带讲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这个东西仅靠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当然现在不可能这样去做。可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为什么不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体味,去揣摩呢?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最早的诗歌不就是老百姓在劳动中喊出来的吗?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或浅吟,或低唱,动情处放声高歌又有何不可呢?在琅琅读书声中来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琅琅读书声中,来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咏、李清照的婉约。

读时,教师要适当指导点拨,学生要倾注自己的感情,这样就很容易探求诗人内心情感变化的脉络和作品的内涵。

二 从语言切入

再好的诗歌内容也是借助语言来表达的,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魅力就是语言的魅力。古人讲究炼字炼句,就是对诗歌语言的锤炼。因此,教师在教诗时与其要求学生空洞地概括大意归纳主题,还不如先问问他们喜欢哪些句子,好的诗句必然会吸引或打动学生。教诗就是要唤醒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把他们的关注力集中到诗的语言本身上来。例如《再别康桥》为什么流传至今为多数人喜爱,不正是被“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类优美的句子打动人心的吗?再比如海子的“我只愿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一句引起了多少人的喜爱和讨论。这些都说明了语言本身的魅力和耐人寻味之处,在体味到语言的魅力后,感受到诗中的情感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三 抓诗眼抓意象入手,指导学生准确提取诗词主旨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尤为讲究诗词创作的 “炼字”。通常来说,诗或句中最传神的字、词多为动词、形容词。譬如在李白诗词的拓展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登金陵凤凰台》为例,将名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中的“愁”字提炼出来,或陶渊明《饮酒》中 “悠然见南山”的“见”,都能使学生明确全诗的感情基调,进一步明确诗词鉴赏的的答题方向。2004年广东卷杜甫《江汉》一诗中的“老马”“心犹壮”等也很明显地展示了诗人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在教材的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对古诗词中的意象进行总结归纳,譬如“岁寒三友”梅松菊是高洁品格的象征;“鸿雁”是传书信使;“月亮”多暗喻思乡之情;等等。以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为例,教师可就其中的11个意象向同学们展示意象在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找到“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相信在日常教学中加强此方面知识积累,对于学生以考试时以诗歌意象为着眼点来解读诗歌内容和情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四 关注作者的生活阅历,了解写作用意

诗歌鉴赏题的诗歌都附有作者的姓名,从这些诗人的姓名中,我们能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诗人所选择的题材,所要表现的思想,所要抒发的情感。都由他生活的时代背景,他的学识,他的遭遇,他的思想,甚至他的诗风所决定的,我们语文教师平时应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知名作家的生平、思想、诗风及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只有如此,在考试时,考生才能调动这些记忆,将诗歌所孕育的内涵充分挖掘出来。

例如,在鉴赏李煜《望江南》的艺术手法时,我们可借助此位“后主亡国失家”的独特生活阅历来挖掘作者的写作用意。通过分析,我们可发现诗中的梦魂既可以说是联想,其实也可以说是虚笔,两者相交融,不能严格区分。所以,我们可以说他运用了虚笔、联想、反衬等手法,故可以表述为:“作者运用了联想、虚笔以及衬托的表现手法,以梦写醒,抒写了梦中重温旧时游娱生活的欢乐和梦醒之后的悲恨。以乐写愁,以梦中的乐景反衬昔日为帝,今日却成亡国之徒的内心伤痛的悲惨之情”。作者的写作用意也予以清晰的展示出来了。

五 用音乐来渲染气氛,将学生带入诗歌情境

诗歌是情感郁积的产物,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每一首诗歌都有它的感情基调,或热情奔放,或忧郁感伤,或慷慨激昂,或悲痛愤怒等等。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也就是准确地把握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教读诗歌时播放与诗歌内容及情感相适应的乐曲,就能一下子扣住学生的心弦,使他们的思维、兴趣集中到你所设置的情境中去,从而能够更好感悟诗歌的情韵。

上一篇:实习报告1500下一篇:巡警大队长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