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民意识的调查报告

2024-11-01

关于公民意识的调查报告(精选8篇)

1.关于公民意识的调查报告 篇一

关于公民环保意识的调查报告

调查人:河科大机电学院赴偃师岳滩镇暑期社会实践队 调查时间:2010.8.29—2010.9.3 调查地点:偃师岳滩镇岳滩村 调查对象:各年龄层公民的环保意识 调查方式:发放调查问卷 调查人数:1000人 发放问卷:1000份 有效问卷:980份

前言

随着21世纪的逐渐深入,我们伟大祖国在腾飞,但是经济在增长,环境却在恶化。据资料显示,全国有五分之一的城环境遭到严重污染。所以,有必要对所有公民进行环境意识的调查和普及。就此问题,我们实践队对偃师岳滩镇岳滩村的村民进行了环保意识调查。现就调查结果作以下分析。

一、环保意识调查结果:

调查显示,有83.3%的人表示目前的环境污染问题很严重;有16.7%的人表示还可以,但是不是很好,有一定的差距,人需不断改进。

有73.1%的居民认为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人们所关注的一个重大的问题,看来环境问题已经为广大人们所关注,已经成为了一个众人瞩目的重大问题。

有52.2%的人认为与以前相比,目前人们的环保意识有了显著的提高;另有47.8%的人认为并没有很好的提高。看来,虽然人们的环保意识确实有所提高,但是还有一些不顾生态平衡蓄意破坏环境的人,而他们为的只是一些个人利益。

有88.9%的人认为目前人们的环保意识必须加强;另有11.1%的人认为目前状况还可以,无需加强。看来目前人们的环保意识还须进一步加强。在如何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上有55.6%的人认为应加大宣传力度;有77.8%的人表示要加强相应的教育。尤其是未成年人的环保教育;另有56.7%的人认为应该加大管理力度,加大惩处力度。在增强人们环保意识的问题上有待不断加强与提高。

对由于环境问题所引起的自然灾害有38.9%的人认为应该及时整治,加快植树造林;38.9%的人认为要增强保护意识,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有22.2%的人表示要强化环保重点地区人们的环保意识。

对于未来环境的发展有44.4%的人表示很有信心,相信将来的环境会越来越好;有27.8%的人表示不好说;另有27.8%的人表示对于将来环境的发展没有太大信心,因为人们所发明的现代化工具会不断地对环境造成危害。

有62.2%的人表示如果有环保组织招募环保志愿者愿意参加;有27.8%的人表示看时间而定不过会一直支持环保事业。看来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不仅有热情,还有着自己的一份责任。

居民对岳滩村环保情况了解程度一般,调查显示,62.2%的当地居民认为自己对岳滩村环保情况了解属于一般,20.1%认为不太了解,只有20.4%的居民认为非常熟悉,当问及岳滩村环保情况处于哪个程度时,50.6%的居民回答一般,34.2%的居民认为很差,6.9%的居民认为说不清楚,只有8.1%认为较好。

当前岳滩村环保情况基本保持原样,不很到位但呈良好发展的趋势。问及岳滩村环保到位于否时,74.7%的居民认为岳滩村环保情况不到位,18.1%的居民回答不清楚,只有7.2%的居民认为岳滩村环保情况保持原样,没有变化,27.3%认为越来越好,11.4%的居民没注意,只有26.4%的居民认为越来越差。

居民对环保情况重要性的认识到位,但提及自身影响却少有见地。49.5%的居民认为岳滩村环保情况很重要,只有11.2%认为不重要,当问及当前岳滩村环保情况对个人的影响时,52.1%的居民认为影响不大,8.7%认为无影响,6.5%说不清楚,32.7%认为影响很大。

二、环保意识的特点:

1.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与对环境的满意度成负相关,从调查中可发现,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对环境判断的重要变量之一,文化水平和知识层次越高,对中国环境问题的严峻形势认识得就越清醒,从而造成对环境状况满意度的下降。如果用不同群体中“高满意群体”和“低满意群体”比例来体现各群体的总体满意度,则学历在小学及小学程度以下人群的满意度最高3:1,大学本科及以上人群的满意度最低3:5,即低学历与高学历满意度比为5:1。

2.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与环保意识成正相关,因为他们对环境题的认识程度更清晰。

3.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有关系。所处环境越好,居民的环保意识越强,反之亦然。选择空气中无难闻气味,垃圾屋乱放现象的有110个人,其中有17人在下一题,“是否看见有人乱扔垃圾”中选择“无”,环保意识高达70%。

4.老年人环保行为强于年轻人,从调查中发现,居民的年龄也是影响环保意识的一个因素。在是否愿意参加环保活动一题中有326人选择“愿意”,482人选择很愿意,其中50岁以上的共有112人,有197人表示愿意参加或很愿意参加。这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提高人们环保意识的有利途径,我们的宣传行动可以从老年人带头做起。

三、看法和建议:

通过这次的社会调查使我对岳滩村部分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有了一定了解,其实目前在我们的调查结果中可以明确透露出岳滩村村民有着比较强的环保意识,但是其环保行为却远远落后于他们的环保意识,良好的环保意愿也难以付诸实际行动,再加上有关部门的工作未做到位,执法力度不够,对环保工作的管理不善等诸多因素的存在。

针对目前岳滩村居民的环保意识现状和已经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应如何加以处理和改善呢?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下面我就针对这两方面分别谈谈我的看法和建议,仅供参考:

(一)从居民自身着手,这是改善环保现状的前提条件。

第一,加强居民环保意识,提高居民的环保素质,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的新风气,加强居民环保意识,关键是要提高全民素质。环保事业是集文化素质与公共道德于一体的事业,是人们对国家集体关注的表现。只有素质上去了,居民的环保意识才会相应地加强。同时,居民还要关心并支持村委会的环保工作,留意关于环保的各种宣传,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宣传媒体进一步了解和丰富自身环保知识,牢固自己的环保观念。

第二,应从行动上切实支持村委会的环保工作,响应村委会号召,使自己良好的环保意愿能付诸行动,起到良好的环保效果,为环保工作尽一份力。另外,村民还应尽力用自己良好的环保行为去影响和带动周边的人,对于那些污染环境的行为应加以批评并即使制止,用积极的实际行动去带动更多人加入环保队伍。

(二)加强村委会的环保工作,这是改善岳滩村环保现状的重要条件。

第一,广泛深入的开展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各级决策者和广大居民的环保意识。要提高居民对环保重要性的认识,建立新的环境观和价值观,使居民自觉的按照环保要求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使环境保护意识成为一种心理,并转化为一种环境责任,尽力使其实际行动与环保意识配套。

第二,坚决贯彻和执行各项环保法律和法规,继续作好城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加大监管力度,对对不保护环境的个人或企业要依法处理,从严处理。严格执行环保责任制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制度,使排污单位有章可循,执法人员有法可依。

(三)加强社区服务与社区管理

定期举行大型关于城社区环境建设宣传工作,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让宣传进入家家户户,大到老人小到儿童,人人皆知。让人们了解到自己环境的重要,从而自觉保护环境。当人们的意识健全时,才会控制自己的行为,是显而易见的。大街上不发有丢垃圾的人,但不见他们都知道这行为对环境的危害。由此可见,环保意识对环境保护的重要,而加紧宣传是迫在眉睫的。

以上是我个人环保工作的一些建议和看法,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有待完善。通过这次的社会调查可以明确地反应出岳滩村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他们非常清楚自己需要的是天更蓝,水更碧,花更红,草更青的生活环境。当然,在我们憧憬美好的环境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的知道美好的环境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相信,通过岳滩村村委会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广大人民的大力配合,我们会拥有一个美好舒适的生活环境,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附录1:岳滩村居民关于环保最想说的一句话摘选(10句)

1、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把岳滩村的环保工作做好。

2、岳滩村环境急需治理。

3、呼吁保护环境,爱护美丽家园。

4、对外商要依法治理。

5、配合环保工作,人人有则。

6、齐心协力,共创美好家园。

7、希望村委会大力改善环保力度。

8、不要盲目地追求经济而牺牲环境。

9、加强环保意识,从我做起。

10、附录2:调查问卷 美化岳滩村,建设岳滩村。

公民环保意识调查表

您的性别:__________

您的年龄:__________

您的学历:___________ 1.您认为环保意识是个人素质的一方面吗?

A.是的B.不是

C.不知道.2.世界环境日的日期是?

A.3月5日

B.5月5日

C.6月5日.D.7月5日 3.您认为环境保护的目的是什么?

A.爱惜每一个生命

B.保护生物多样性

C.与动植物和睦相处

D.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

4.下列全球环境问题您知道哪些?

A.气候变暖

B.臭氧层破坏

C.生物多样性减少

D.酸雨蔓延

E.土地荒漠化 F.海洋污染

G.森林锐减

H.大气污染

I.水体污染

J.固体废物污染 4.您对居住地周边环境满意吗?

A.满意

B.比较满意

C.不满意

D.无所谓 5.您觉得您居住地周边环境存在哪些问题?

A.工厂排出的废水、废气、废渣

B.垃圾处理不及时

C.环保设施不完善

D噪音污染..白色污染

6.您平时会有如下那些环保行动?

A.使用沼气

B.生活用水循环使用

C.正反两面使用纸张

D.电器无人使用时关闭总电源

E.使用无磷洗衣粉

F.购买环保用品

G.自觉进行环保宣传

H..出行选择公共交通工具

I.尽量使用有机肥

J.合理使用农药

7.您平时通过何种途径获得环保信息?

A.书和杂志

B.亲友、同事

C.网上宣传

D.政府部门宣传

E.其他

8.您认为如何改善农村环境?

A.村镇规划

B.垃圾固定堆放,及时处理

C.合理使用农药

D.工业废物进行环保处理 9您最关心的环保问题是?.A.饮用水空气质量

B.粮食、蔬菜安全

C.森林、土地保护、防止水土流失

D.环境卫生改善

E.脱贫致富

10.遇到有人(或单位)危害环境,您通常会怎么做?

A.出面制止这些不良行为

B.向有关部门举报

C.不管。环境污染受害者不光是自己,大家都不管,自己也能忍受

D.不管。治理环境市政府的责任,个人力量有限,管不了。

E.不管。向政府举报也没用。“多行不义必自毙”,环境破坏者会有报应的 F.向举报但不知道向什么部门投诉

11.您觉得近些年政府环境治理和环保宣传的效果如何?

A.较以往相比有了很大进步

B.一般,没什么起色

C.不好,没有落到实处

D.期待政府出台更多环保举措

12.您对环境保护还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科大机电学院

赴偃师市王庄村暑期社会实践团

2.关于公民意识的调查报告 篇二

一、公民意识的基本内容

中共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1]所谓公民意识就是公民在社会中对于自我的一种价值选择,这种价值选择包含着积极的公民品质和公共精神。同时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公民意识也越来越体现了现代性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2]。现代社会,每个公民必须主动适应社会的要求,努力践行自己的社会身份,扮演好自己的公民角色,避免沦落为“臣民”、“私民”。这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养成良好的公民意识,以此指导自身行为,实现公民身份的转换。现代社会公民意识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

( 一) 公民权利与公共义务

权利与义务是一对共生的概念。正如马克思所说“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3]。当前,个体同社会的关系愈来愈密切,这使得个体在享受私权利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公权利运用,这种运用同样离不开对公共义务的履行。

所谓公民权利,就是作为公民理应获得的各种条件的总和,其不应受自身地位、阶级、种族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可以使个体获得与其他个体同等待遇的一种资格。其中,马歇尔在《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一书中,将法律规定的公民的社会权利、经济权利以及政治权利作为了公民权利的主要框架[4]。所谓公共义务,就是公民在获得了一定的条件之后,必须为之付出的自我牺牲,这种牺牲是一种强制性的付出。

( 二) 公民权力与公共责任

权力和责任同样密不可分。公民权力的行使既是公共责任履行的一种形式,也是公共责任所赋予公民的一项要求,一定意义上,更广的公民权力意味着个体被赋予了更大的公民责任。与此同时,公民责任要比公民权力更具包容性,拥有同样公民权力限度的不同主体,可以选择履行不同的公民责任就是明证。

所谓公民权力,就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可以行使的参与公共生活的一种资格,其不仅是个体客观所拥有的各种条件的总和,同时,也是个体通过主观选择而进行的社会性的活动。列宁曾经说过:“谁不善于要求和做到使他的受托者完成他们对委托人所负的责任,谁就不配享受政治自由公民的称号。”[5]这其中,便是对公民权力及其行使的意义的强调。所谓公共责任,就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应当为之承担的思想、言行等方面的责任。即使个体忽视其责任,也不影响责任的客观存在。就像马克思所强调的“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6]。

( 三)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共产党员立身的基本要求。在公民社会里,它可以具体化为:每一个人都需要树立这样一种公共精神———这种精神应该使个体都以利他的方式进行活动,以此在促进整个社会良好发展的同时,实现个体的完善。正如彭继红所云:“现代公共精神是孕育于公共领域之中的位于最深的基本道德理想和政治价值层面的以民众利益和社会需求为依归的价值取向。”[7]

二、公民意识对党员错误身份意识的改造

公民意识已日益成为每个公民都应自觉内化的角色意识,成为判断公民是否为合格公民的基本尺度。作为公民中先进代表的共产党员,良好公民意识是其基本的素质要求。当前,部分党员在头脑意识中存在着将党员身份看作“优越身份”、“获利工具”、“虚无头衔”等不良倾向,严重损害了党员的形象。自觉加强党员公民意识培养,努力将其通过制度化的形式纳入到党员选拔、考核的内容当中,积极改造党员错误身份意识,对健康我党机体,提高党员质量至关重要。

( 一) 党员优越身份感的改造

当前,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在对其工作人员、学生等的政治面貌鉴定时,一般都会将其划分为党员与非党员( 群众) 两个标识区域。鉴定后,相关组织往往会依据管理对象不同的政治面貌进行“差别管理”。通常结果是被划入党员区域的群体往往能在物质、精神上获得高于非党员的“奖励”。 这一结果不排除党员群体在某些方面,诸如能力素质、思想品格、政治立场等方面,整体上要优于非党员群体。但是,值得关注的一点是这使得部分党员在思想上产生了“优等生”的心态,认为自己处处比别人强, 久而久之获得了一种身份上的优越感,处处抬高自己。

这一现象的出现同奖励所产生的正向强化作用有着一定的联系,但是,我们更应该关注深层次的原因,即个体公民权利和公共义务意识的认识偏差。其内在的逻辑是个体错误地将“奖励”仅仅视为是基于党员身份才获得的身份权利,而忽视了党员身份所要求的公共义务,这样一来便形成了一种基于身份意识的错误“优越感”。因此,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公民教育,使其清醒的认识到:公民权利的拥有和拓展是基于其在过去的活动中,义务的履行和责任的付出。这些付出最终通过一定的制度系统反馈给个体,使其拥有了较一般公民更多的权利。因此,要想进一步获得权利的丰富,必然要求其做出更多的“牺牲”,否则权利就不再是权利。

( 二) 党员获利工具感的改造

根据某高校对入党动机的调查发现,有33%左右的人认为入党可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有11%的人认为入党可以获得政治资本和就业砝码[8]。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包括学生党员在内的某些党员同志以及希望入党的人群中,仍然存在着将入党视为获利工具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倾向。这不仅背离了共产党员的根本宗旨、也严重损害了党的先进性。

这一现象的产生与西方功利主义的盛行和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变化具有密切的关系。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部分党员公民意识,特别是公民权力和公共责任意识教育的缺失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党员获利工具感产生的内在的逻辑是,个体错误的将党员身份看作是一种权力的象征,积极追求自己权力的最大化,以此来获取更多的资源。同时,忽视自身和公共的责任,力求承担最小的责任。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公民教育,使党员以及其他有入党意愿的群体深刻理解公民权力和公共责任的内涵以及相互关系,使其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责任观,摆脱获利工具的错误价值观。

( 三) 党员虚无头衔感的改造

根据刘春雁等人对某高校的调查,当前部分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服务意识都比较薄弱[9];贝静红则通过对某高校进行调研,认为入党前后的群体在对待责任、开展服务方面出现了很大 的差异 ,其入党后 的服务意 识、工作动 力明显下降[10]。这些研究表明,当前党员队伍中有一定数量的同志在入党后,放松了自身要求,思想出现松懈,甚至出现了诸多影响党员队伍和形象的不良事件。

这一现象的出现正是对党的宗旨认识不足、理解不够造成的,即不少同志把党员身份仅仅看作一个身份表示,而没有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公共精神联系起来。这与我们缺乏对党员公民意识、对党员公共精神的教育有关,也与我们不能很好地将公民意识教育有效转化为我们对党员的教育、考评的制度实践有关。

三、党员长成中公民意识的培育路径

任何教育都有自己的教育规律和方法,作为培养现代合格公民、合格党员的公民意识教育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应该努力使公民意识教育融入到整个党员教育体系当中,发挥公民意识的作用,以此提高党员队伍质量。具体如下:

( 一) 充分发挥课堂在党员公民意识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

课堂是开展学生党员公民意识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我们应在注重党的基本理论、基本政策学习的前提下,增加公民意识、国家认同等方面的知识内容,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课堂教学,加强党员对公民身份的认识,以此更好的使其践行公民角色、更好的适应党员要求。

具体来说,在课堂上,我们应努力构建有利于公民意识传递、生根、发芽的氛围。首先,完善课程教育体系,增加公民意识教育课程,或者将公民意识教育内容融入到传统的思想道德修养、马克主义原理等课程体系中;其次,在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教育培训过程中,增加公民意识、公民道德和公共精神的教育内容,特别是现代公民民主意识、法治意识的培育;再次,改进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提倡运用案例教学、情景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多种手段。借助现代网络新媒体,通过开辟网上党建课堂、网上电子革命纪念馆、红色宣传网等形式,拓展党员教育新阵地,积极开展党员公民意识教育。

( 二) 开展党员公民意识教育的相关实践活动

公民意识的养成仅仅依靠课本学习、课堂讲授是很难进行有效内化的,必须通过切身的社会体验、感受现实的社会生活才能更好的掌握。

因此,加强党员公民意识教育要强化社会实践的作用和功能。在学校层面,要深入挖掘学生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的潜力,积极创作各种平台,鼓励他们进入学生社团组织、担任班级干部、从事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等工作,有意识进行培养、锻炼和提高。建议设立社会公益实践课外学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和实践活动,使个体感受公益力量、增加公民意识、培育公共服务精神。

在学生层面,充分发挥学生“三自”功能。鼓励社会公益性、实践性社团和组织的建立,积极发挥他们的作用,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在社会层面,鼓励和引导高校所在地的政府、社区、企事业单位、以及学生就业实习单位,积极创造条件,吸纳学生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参与创新实践活动中来,并结合他们的具体工作情况和综合表现,全面客观地做出鉴定,学校应将上述单位的鉴定意见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 三) 党员公民意识教育的考核评估

考核评估是现代管理学中重要的一环,它不仅是对结果进行评定,同时它也对整个活动过程进行评测;它不仅为我们提供整个活动的结果,同时也为进一步优化系统提供可供参考的依据。

加强党员公民意识培育,建立完善的考核 评估制度 必不可少:

第一,构建以公民意识培养结果为主要考察目标的考核指标体系,通过设置合理的项目、权重来使考察者可以较为准确地对培养对象有关公民性发展的结果进行了解和掌握。

第二,在考察的各个节点上,更多利用360度绩效考核的方法来获得更为准确和丰富的资料,充分发挥民主的作用,使个体真正地成为社会中的个体、使考察真正地成为民主的考察。

第三,考察结果应适时、适度的通知被考察人,帮助被考察人能更准确地了解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活动和所产生的影响,以此督促或鼓励被考察人向前发展。

第四,考核评估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考核评估中融入有关公民意识的项目不仅需要在技术上予以保证,同时,也对考评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坚持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一方面加强对考评机关和具体操作人员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训。另一方面,则需要结合考评的具体运行过程、实践效果,调整完善考核指标、制定富有操作性的考评制度,增加考评工作的客观性和规范性。

四、结语

作为社会先进分子的党员,其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通过公民意识的教育来加强党员的先进性、提升党员队伍的质量必将助力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前行。然而,我们也应当看到公民意识教育在当前我国社会中仍然处于一种薄弱状态,我们依旧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实现我们公民教育的中国梦。

摘要:公民意识是民众在民主政治社会必备的一种社会意识。其中,公民权利与公共义务、公民权力与公共责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共精神构成了公民意识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加强党员公民意识的培育,有利于对当前部分党员所存在的“优越身份感”、“获利工具感觉”、“虚无头衔感”等错误的思想意识进行改造,提高党员素质。因此,应发挥课堂在党员公民意识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积极开展党员公民意识教育的相关实践活动、完善相关考核评估体系,提升党员公民意识,提高党员队伍质量。

3.初中生公民意识调查报告* 篇三

关键词 初中生公民意识调查思考

一、调查目的

培养现代公民是当代教育的一项内容,公民意识教育已成为中国教育的现代诉求[1],2011年出版的思想道德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旨在促进中学生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课程的基本理念”之首是“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2]。为调查新课标实施以来学生的公民意识情况,笔者选取了15位思想品德课的任课教师进行访谈,从全球意识、法律意识、权利意识、国家意识和合作意识等六个维度调查了无锡市初中生的公民意识状况。本项研究试图发掘公民意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为初中生的公民意识教育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对策。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1.问卷设计

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我们对初中学生和任课教师进行访谈,用符合初中生理解能力的方式,自行编制了问卷。通过试测和分析,最终保留了33个项目,形成了《初中生公民意识教育现状调查问卷》。本研究随机整群抽取无锡市两所学校中的300名初三学生作为被试,共发放问卷330份,回收问卷318份,回收率为96.4%。其中有效问卷为303份,无效问卷15份,有效率为95%。问卷将维度分为全球意识、法律意识、权利意识、国家意识、合作意识等几个方面,据此分析初中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现状。

2.访谈设计

本项研究选取了15位思想品德课的任课教师(其中7位是班主任,1位是教导主任)进行访谈,制作了访谈笔录。据此掌握初中生的全球意识、法律意识等的基本情况,对编制问卷和研究提供支撑。

三、研究结果

1.全球意识

当今的初中生已经具有全球意识了吗?访谈结果表明,15位教师中有12位都认为当今的初中学生“已经不像以前的初中生一样,他们了解文化之间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他们中很多人都有出国的念头”。那么调查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是否能尊重并接受不同文化的差异,对资源环境是否具有全球性视角,是衡量全球意识的重要标志。在被问到“如果你发现身边有人信基督教、佛教等,你会怎么办?”时,有76.5%的学生表示会“尊重他们的信仰”,这说明初中生具有尊重并接受不同文化的意识。在“你会关注全球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战争与和平)吗?”问题中,选择“经常关注”和“偶尔关注”的学生分别占36.5%和44.3%,加起来达到了80.8%,这些都像访谈中老师们所说的一样,在全球化和开放性背景下成长的初中生们大多是具有较强的全球意识的。

2.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包括人们对法的本质和功能的看法、对法律适用的评价、对各种法律行为的理解等[3],要求公民具备与现代化相适应的法律素养、观念和精神。法律意识在整个思想品德课中的比重还是相对比较多的,那么是不是初中学生的法律意识就很强呢?在访问思想品德的任课老师中,有10位认为“应该是比较强的”,因为“很多都是教学重点,我们在课上强调挺多的”,有5位认为“不一定,许多学生认为法律离他们比较遥远,提起法律就是惩罚犯罪”。总体来说大多数教师是认为学生的法律意识比较强的。我们来看看调查情况。

调查问卷是按法律意识的含义的三个方面来编制的。首先在对法律的功能的看法上,笔者对“法律在你的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如何?”的调查结果如下表:

表1 法律意识功能评价

显然,学生并没有真正觉得法律在他们生活中起作用,对法律的功能理解不深。

初中生的法律认知方面,在第一个相关问题“违法就是犯罪,对吗?”中,16.5%的学生回答“是的”,16.5%的学生回答“不对”,67%的学生回答“不清楚”。另一问题“你认为‘被告是?”回答“有违法犯罪嫌疑的”占4.3%,回答“打官司时理亏的一方”的占48.7%,“不清楚”的人有39.1%,只有7.8%的学生回答正确。这两个问题的结调查果都表明初中生的法律认知意识的薄弱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在法律行为方面,对“好友小李的足球被偷了,他心里不平衡,想要去拿个别人的,你会怎么办?”的回答,选择“劝他报警”的占56.5%,“劝他息事宁人”的占13.9%,“默许”的占27%,“赞同”的占2.6%,虽然选择息事宁人不是很好的解决方法,但也意识到违法,所以前两者相加共70.4%。说明半数以上的学生对一些违法行为的认知还是到位的,自觉遵守法律。

3.权利意识

权利意识分为权利认知、权利主张、权利要求三个层次,问卷根据这三个层次编制。在权利认知方面,以“你知道自己有哪些权利义务吗?”为例,调查结果如下:

表2权利认知

权利的认知程度反应初中生权利意识的强弱。在本调查中,回答“知道”和“大体知道”的合计共占77.4%,回答“无所谓”和“只是知道不犯法”的共占22.6%,说明大多数初中生对权利认知较为清晰。

4.国家意识

针对初中学生的国家意识,在问卷中,笔者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对国家文化历史的热爱、对国家事务的关心和对升国旗的态度。调查结果是:

以“你了解并热爱中国的文化、历史、山河吗?”问题为例,回答“很爱”的占49.6%,表示“一般”的占7%,回答“不爱”的占43.5%。针对“‘国家大事和公共事务都是搞政治的人的事情,与我无关。你同意吗?”问题,有2.6%的学生回答“完全同意”,40%的学生表示“基本同意”,回答“不同意”的占56.5%,说明热爱祖国文化历史和关心国家事务占主流。针对“你认为学校平时升国旗有必要吗?”2.6%的学生回答“有必要,很有意义”,表示“有点意义”的占21.7%,表示“没有必要”的高达35.7%,还有40%的学生表示无所谓。上述数据说明初中生对国家意识是比较模糊的,尽管在课堂内外接触了很多爱国意识的教育,但是学生真正内化为自己的意识、内化为对行为的要求的还是占很小比例。

5.合作意识

培育合作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宽容大气的个性,推动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初中生的合作意识如何呢?笔者从对15位老师的访谈中得到了比较一致的看法,有12位老师认同“现在初中阶段的学生张扬个性的还相对较少,大多数还是比较乐于合作的”。调查结果证实了这种观点,对“在小组合作中,你经常扮演什么角色?”问题的回答是:

表3 合作意识

由此可见,大多数初中生能够意识到合作带来的益处,愿意与别人合作,能够有效融入团队,具有合作意识。

6.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不仅要有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意识,还要有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负责。在对自己行为负责方面,以“你不小心打碎了学校的一大块玻璃,会主动去认错赔偿吗?”为例,有1.7%的学生表示“不会去,我又不是故意的”,有12.2%的学生回答“有人知道就去,没人知道就不去”,86.1%的学生表示“会去”,这说明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还是有责任意识的。

在对社会的责任方面,“当你晚自习回家路上遇到没井盖的管道时,你会采用通知相关单位或者盖起来等方式解决此事吗?”选择“会”的学生有54.3%,选择“看情况”的占26.5%,选择“不会,与我无关”的占19.1%。数据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怀着对社会的责任心,对这种事情不会视若无睹的。

那么在对家庭的责任方面呢?在被问到“你外出时是否会主动跟家人说去哪里?”时,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4责任意识

这种结果似乎有些出人意料,但笔者认为其实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一方面这是当今初中学生的特点之一,具有家庭教育和自身的原因。另一方面,有些学生还意识不到自己对家庭有一份责任。

四、总体分析与建议

1.总体分析

通过分析调查问卷,不难发现初中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总体来说比较强。其中,调查表明初中学生大多具有一种国际视野,能够接受不同文化差异,具有全球意识;尚有一些初中学生对法律功能和法律知识的认知还不完整,对一些违法行为的认知还是到位的,知道不去违反法律;有三分之二的初中生的权利意识较强,不论在权利的认知、主张还是要求层面上;还有相当一部分初中学生的国家意识尚未内化为对自己行为的要求,国家意识认知不完整;大多数初中生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具有合作精神。

2.建议

针对上述初中学生的公民意识反映的问题,在初中生公民意识教育方面,我们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重视公民意识教育,完善相关课程。学校作为培育现代合格公民的主阵地,还需要把初中生的公民意识教育摆在突出的地位上,构建学校公民意识教育体系。首先应该根据初中学生的身份和其个性特征,从公民认知、公民品质、公民技能和公民行为四个维度[5],提出切实可行的分目标,针对性地安排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加强学生对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的了解并与国外历史文化做相关比较,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发自内心地产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增强国家意识。第二,开展具有特色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和理论教学相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可以通过模拟法庭的形式来使学生熟悉司法审判的过程,熟悉相关法律知识,从而增强法律意识。另外,除了开展校内实践活动,校外实践活动也是很好的途径。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环境保护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全球意识,通过为社区老人、残疾人服务等很多活动来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

参考文献

[1] 朱小蔓.思想品德_更加关注公民意识教育——《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热点问题访谈》.人民教育,2012(6).

[2]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EB/OL].http://www.pep.com.cn/kcs/rjwy/kcbz/kbwz/201205/t20120510_1122168.htm2012-04-13.

[3] 王文岚.社会科课程中的公民教育研究.兰州:西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

[4] 韩慧.济南市公民意识实证调查:现状、成因与对策.山东青年政治学报,2011(1).

[作者:张露露(1987-),女,山东曲阜人,江南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研究生;沈贵鹏(1963-),男,江苏盐城人,江南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陈国庆】

*该文为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公益心的形成机制与教育建构”(编号:12YJA880097)、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项目“公益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号:D/2011/01/0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那么在对家庭的责任方面呢?在被问到“你外出时是否会主动跟家人说去哪里?”时,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4责任意识

这种结果似乎有些出人意料,但笔者认为其实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一方面这是当今初中学生的特点之一,具有家庭教育和自身的原因。另一方面,有些学生还意识不到自己对家庭有一份责任。

四、总体分析与建议

1.总体分析

通过分析调查问卷,不难发现初中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总体来说比较强。其中,调查表明初中学生大多具有一种国际视野,能够接受不同文化差异,具有全球意识;尚有一些初中学生对法律功能和法律知识的认知还不完整,对一些违法行为的认知还是到位的,知道不去违反法律;有三分之二的初中生的权利意识较强,不论在权利的认知、主张还是要求层面上;还有相当一部分初中学生的国家意识尚未内化为对自己行为的要求,国家意识认知不完整;大多数初中生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具有合作精神。

2.建议

针对上述初中学生的公民意识反映的问题,在初中生公民意识教育方面,我们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重视公民意识教育,完善相关课程。学校作为培育现代合格公民的主阵地,还需要把初中生的公民意识教育摆在突出的地位上,构建学校公民意识教育体系。首先应该根据初中学生的身份和其个性特征,从公民认知、公民品质、公民技能和公民行为四个维度[5],提出切实可行的分目标,针对性地安排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加强学生对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的了解并与国外历史文化做相关比较,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发自内心地产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增强国家意识。第二,开展具有特色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和理论教学相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可以通过模拟法庭的形式来使学生熟悉司法审判的过程,熟悉相关法律知识,从而增强法律意识。另外,除了开展校内实践活动,校外实践活动也是很好的途径。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环境保护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全球意识,通过为社区老人、残疾人服务等很多活动来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

参考文献

[1] 朱小蔓.思想品德_更加关注公民意识教育——《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热点问题访谈》.人民教育,2012(6).

[2]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EB/OL].http://www.pep.com.cn/kcs/rjwy/kcbz/kbwz/201205/t20120510_1122168.htm2012-04-13.

[3] 王文岚.社会科课程中的公民教育研究.兰州:西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

[4] 韩慧.济南市公民意识实证调查:现状、成因与对策.山东青年政治学报,2011(1).

[作者:张露露(1987-),女,山东曲阜人,江南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研究生;沈贵鹏(1963-),男,江苏盐城人,江南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陈国庆】

*该文为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公益心的形成机制与教育建构”(编号:12YJA880097)、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项目“公益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号:D/2011/01/0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那么在对家庭的责任方面呢?在被问到“你外出时是否会主动跟家人说去哪里?”时,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4责任意识

这种结果似乎有些出人意料,但笔者认为其实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一方面这是当今初中学生的特点之一,具有家庭教育和自身的原因。另一方面,有些学生还意识不到自己对家庭有一份责任。

四、总体分析与建议

1.总体分析

通过分析调查问卷,不难发现初中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总体来说比较强。其中,调查表明初中学生大多具有一种国际视野,能够接受不同文化差异,具有全球意识;尚有一些初中学生对法律功能和法律知识的认知还不完整,对一些违法行为的认知还是到位的,知道不去违反法律;有三分之二的初中生的权利意识较强,不论在权利的认知、主张还是要求层面上;还有相当一部分初中学生的国家意识尚未内化为对自己行为的要求,国家意识认知不完整;大多数初中生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具有合作精神。

2.建议

针对上述初中学生的公民意识反映的问题,在初中生公民意识教育方面,我们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重视公民意识教育,完善相关课程。学校作为培育现代合格公民的主阵地,还需要把初中生的公民意识教育摆在突出的地位上,构建学校公民意识教育体系。首先应该根据初中学生的身份和其个性特征,从公民认知、公民品质、公民技能和公民行为四个维度[5],提出切实可行的分目标,针对性地安排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加强学生对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的了解并与国外历史文化做相关比较,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发自内心地产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增强国家意识。第二,开展具有特色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和理论教学相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可以通过模拟法庭的形式来使学生熟悉司法审判的过程,熟悉相关法律知识,从而增强法律意识。另外,除了开展校内实践活动,校外实践活动也是很好的途径。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环境保护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全球意识,通过为社区老人、残疾人服务等很多活动来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

参考文献

[1] 朱小蔓.思想品德_更加关注公民意识教育——《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热点问题访谈》.人民教育,2012(6).

[2]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EB/OL].http://www.pep.com.cn/kcs/rjwy/kcbz/kbwz/201205/t20120510_1122168.htm2012-04-13.

[3] 王文岚.社会科课程中的公民教育研究.兰州:西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

[4] 韩慧.济南市公民意识实证调查:现状、成因与对策.山东青年政治学报,2011(1).

[作者:张露露(1987-),女,山东曲阜人,江南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研究生;沈贵鹏(1963-),男,江苏盐城人,江南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陈国庆】

4.关于社会公民的公德意识 篇四

在现代社会里,国际间的激烈竞争都是以经济实力作为后盾,所以各国都把发展经济放在首要地位。随着社会的物质财富增多,人们越来越重视休闲娱乐生活。与此同时,由于信息量的增大,人们之间的各种交流活动愈来愈频繁。这样,不仅公共场所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而且人们在公共场所接触的机会也增多了,这就要求人们必须树立良好的公德意识。

所谓公德意识,就是要有在公共场所里履行和遵守这些约定俗成的思想、观念和自觉性。公德意识的有无或强弱,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它代表一个人的修养水平和文明程度。对一个民族或国家来说,公民的公德意识如何,直接与该民族或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发达程度息息相关,因此,公德意识是民族和国家的形象。据日本某公司的董事长说,曾经在日本进行过两次调查,一次是调查没有去过中国的人,问他们想不想到中国去旅游?几乎是100%的人说愿意去中国;一次是调查到过中国的人,问他们还想不想再次到中国去? 80%的人都不愿再到中国去。当问其原因何在时,这些人一致的看法是,公共场所很脏,服务态度不好,饮食不讲卫生,到处是噪音,使人心烦。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脏乱差。有一次,某学校组织到公园去旅游,到湖中去划船,本来水面上是干干净净的,可是有的人把喝过饮料的废瓶就直接往水里丢。有些人的文化程度很高,甚至还曾是领导,年龄也老大不小的了,却做出了这种缺乏公德意识的举动。某大学有位女同学,她可能患有鼻炎,在教室里上自习时,经常可以听到嘶啦一声扯下一张纸,然后哧的一声擤鼻涕,再叭的一声把纸扔在地下。既不卫生,也不讲公德,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现在我们经常看到的现象是,公共厕所臭气熏天,原因在于上完厕所不冲水,形成恶性循环。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管理问题,现在咱们的管理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公共设施的管理很不完善。就公共厕所来说,不是没有水,就是龙头坏了,要不下水道不通,污水满地流,无处下脚,要不上层楼的臭水往下淋。此外,随地吐痰,到处擤鼻涕,随便扔废弃物等一些很不良的生活习惯,既不文明,又不卫生,更严重的是传播疾病,影响人们的健康,危害自己也危害他人。多年来,尤其是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天天搞夺权,搞阶级斗争,一些口头革命派,善于投机钻营的人得势,严重破坏了社会的正常公共道德和正常社会秩序,放弃了最基础和最基本的教育,使几代遭受到很大损失。这些教训是十分沉痛的。所以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是推动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社会公德是公民在社会交往与社会生活中应该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这种准则是可以加以普遍化的,并且是所有公民都能够做到的,它有更明显的公共性,维护的是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全体公民的整体利益,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广泛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领域不断扩大,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因此,文明的行为方式、良好的公德意识不仅仅是个人优良素质的一种体现,而且对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社会的健康与稳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以及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广大公民的道德修养也有了很大的进步,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尊老爱幼、保护环境已蔚然成风,但一些与社会整体文明进步趋势背道而驰的丑恶现象也大量存在着,自私自利、冷漠歧视、破坏公物、破坏公共秩序等有损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行为,乱砍滥伐、偷捕偷猎等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都对社会公德建设以及社会整体的道德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提高社会整体的公德意识和公德水平十分重要。社会公德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公民的个人修养,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对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建设都有着引领的作用,一个好公民是一个好的职工和好家庭成员的前提,同时社会公德也是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牺牲精神等更高道德境界的基础,因此社会公德是公民道德的重要内容,每一个公民都应当把遵守社会公德作为加强个人修养、完善自身人格的基本功来付诸实践,使社会公德意识深入人心,从而为全面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只要每一个公民都自觉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我们民族的道德水平就会有一个大的提高,我们社会的文明程度就会有一个大的飞跃。

5.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调查报告 篇五

关于公民生态环保意识的调查报告

摘要:生态环保问题越来越吸引我们的眼球,也相应的引起了政

府、民众的关注。就公民的生态环保意识而言,一些民众还是有所增强的,但是 大部分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还亟待加强,尤其是当生态环保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所以,我们要从民众、社会、国家三个方面找到增强公民生态环保意识的方法。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构建美好和谐社会。关键词:生态环保意识 增强 公民 可持续

系:国际关系学院

专业:英语(国际关系方向)年级: 2011级 班:2班

姓名:胡晓露 学号:20201102070032

姓名:王蕊 学号:20201102070039 姓名:付忠臣 学号:20201102070040 姓名:苏帅 学号:20201102070045 姓名:张晓 学号:20201102070046

关于公民生态环境意识的调查报告

一、前言

近些年来环境一直是比较敏感的字眼:2013年年初,中国中东部地区陷入严重雾霾之中。从东北、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大范围的重度和严重空气污染;2月28日,北京大部分地区出现扬沙浮尘,空气颜色由灰白转为土黄,进而北京全境出现沙尘污染。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健康水平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逐渐从“求温饱”转向“盼环保”、从“谋生计”变为“要生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据此,我们小组针对“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做了调查。本调查采用不记名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共设计15道选择题,内容涉及环保知识、公民个人日常生活习惯、日常生活环保意识等方面。调查对象包括在校学生、企事业单位员工、外来务工人员以及自由职业者等,共有50人参与此次调查。调查时间为2013年4月25日至5月2日。

二、主体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本调查的参与对象为重庆市沙坪坝区的公民,共50人。

2.调查方法

本调查采用问卷的形式,共设计了15道选择题,涉及到公民对

生态低碳环保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在工作生活中对此的关注实践行为等方面。能够真实全面的反映当前公民的生态环保意识。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生态环保知识方面

通过《关于公民环境生态意识的调查问卷》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公民的态度总体上是积极负责的,对环境的基本价值换是正确的。对生态环保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还是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对第4题世界环保日是几月几号的调查中74%的人不清楚具体的日期,只有10%回答正确是6月5日。说明大家只是平时有意无意地听到一些与环境有关的知识但却没有引起重视。而在第7题对于不可回收垃圾的调查中有46%选出了正确答案—塑料,另外54%的人对此不能判断。对于日常生活中一些最基本的环保常识都无法判断的情况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第9题中关于低碳的概念,4%的人选择了降低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使用量,20%选择了单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另外70%的人选择了降低所有有害含碳物质的使用量、排放量,6%的人选择了降低所有含碳物质的使用量、排放量。这些问题的正确率均未超过70%,由此可见环保知识的普及宣传迫在眉睫!

此外对第5题环保知识主要来源的调查中可以看出,电视广播电影占了很大比例,报刊杂志占到14%,家庭教育占到16%,网络宣传占到26%。所以我们可以在电视广播电影方面多做文章,加大环保生态的宣传力度。对第6题环境保护的目的的回答,各个选项都有其合理性,但是大部分人选择了与动植物和谐相处这个选项。而第8题垃圾分类不尽如人意的原因这个问题的回答,62%的人还是承认了居民长期生活习惯难以改变这一事实,因此,改变这个习惯需要每一位公民的共同努力。其他认为环卫基础

设施配备不到位的占到18%,垃圾分类知识普及不够的占到12%,没考虑过的人占到10%。由此可以看出,在生态环保知识这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对于公民的生态环保意识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生态环保行为方面

对于公民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大家还是有注意到环保的问题的,但是当环保与切身利益冲突时,公众的分歧意见较大。第10题对是否愿意花钱买比普通产品更贵的环保产品的回答中,只有24%选择了愿意,还有26%选择了有时候愿意,接近一半的人选择了不愿意。这就是当前我们所面临的窘境,生态环保总是输给利益较量。第11、12题是关于乱扔垃圾方面的,11题对于外出时是否看到别人乱扔垃圾的回答,绝大部分是肯定的,也有2%从未看到过,2%没有留意过。不过这也切实说明了,乱扔垃圾这一现象在生活中的普遍性。随手的一件小事可以充分反映出我们环保意识的缺乏。第12题是看到别人乱扔垃圾自己的行动,只有18%会上前阻止并纠正其行为,另外居然有16%认为这很正常。这也可以看出公民在制止他人环境污染,破坏行为时,表现出积极态度的人不多。公众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传统思想的影响,不敢站出来声张正义,维护环境。

公民个人对环保还是比较积极的,在第13题的调查中,对于出行,大本分人还是选择了比较环保的步行和其他等公共交通。在第14题你可以接受汽车根据排量额外征税的政策吗这个问题中,大部分人也表示出了理解与认同,10%可以完全接受,48%部分接受。这些都从某种程度上说明生态环保已经成为当今公民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了,人们的环保意识正在增强。最后一道题您有参加过环保实践活动的回答也说明了这个问题,14%的人已经参加过,还有70%的人想去但是没有机会。人们对于环保不仅有热情,还有一份责任。但是我们也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些希望参加环保实践活动的人没有机会去,这充分说明公众参与制度没有落实,仅仅流于形式。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所在,首先,公民的受教育程度与生态环保意识成正比,受教育程度越高,生态环保意识越强,在数据结果中知识层面越高,他们对问卷的回答效果越好,这也给我们今后的生态环保工作找到一个方向。其次,年龄与环保意识也有一定的关系,年龄越小,环保意识越强。不论在环保知识还是新房未实践都现实出这样的趋势。而这归因起来则是生活习惯问题,所以如何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也是我们需要深思的。再次,我国的法制法规建设不健全,没有明确的有关行为的处罚措施,政府对此的关注重视程度不够,也是造成当今问题的一个重大方面。最后,大众传媒对生态环保知识的宣传方面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也没有达到相应的力度。以上的分析结果反映了一定程度上公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有了增强,但是仍然存在着大量的问题,这条道路漫长而曲折。(三)、建议(或对策)

从以上的调查报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公民对环保,生态,低碳生活的关切度还远远不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模式还有待加强。新形势下环境宣传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任务,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继续贯彻《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精神,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服务大众的方针,围绕建设生态文明、推进历史性转变和探索环保新道路,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环保政策方针,开展以弘扬生态文明为主题的环境宣传教育,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支持环境保护。为此民众,社会与国家应参与其中。

1.民众方面:生态环境的优劣,反映着人们生态道德水准的高低;同时,人们生态道德水准的高低,也极大地影响着生态环境的优劣。生态道德驱动着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行为的自觉性、自律性与责任感。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可以使人们自觉地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同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应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多种形式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努力形成防止污染、保护生态、美化家园、绿化祖国的社会文明新风尚。公民应该从身边小事做起,衣食住用行方面都应注意。

衣:少买不必要的衣服。一件普通的衣服从原料到成衣再到最终被遗弃,都在排放二氧化碳。另外,棉质衣服比化纤衣服排碳量少,多穿棉质衣服也是低碳生活的一部分。

食:多吃素。生产肉类食品要比生产蔬菜多排放二氧化碳。另外本地的果蔬和水也比外地运输来的排放二氧化碳量小。此外,低碳饮食还包括适量喝酒,如果1个人1年少喝0.5千克酒,可减排二氧化碳1千克。食用油在加热时产生致癌物,并造成油烟污染居室环境。减少煎炒烹炸的菜肴,多煮食蔬菜。不要把饭锅和水壶装得太满,否则煮沸后溢出汤水,既浪费能源,又容易扑灭灶火,引发燃气泄漏。调整火苗的燃烧范围,使其不超过锅底外缘,取得最佳加热效果。如果锅小火大的话,火苗烧在锅底四周只会白白消耗燃气。

住:选择小户型,不过度装修。减少装修用钢材,可减排二氧化碳。在阳台上多种植盆栽,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垃圾分类处理。

用:节电、节水。养成随手关灯的好习惯,少用电梯,合理使用电视、冰箱、电脑等电器,及时切断其电源。工作时,单面纸要重复利用,能电子化办公的少用纸张。许多废水都可以循环使用。如洗脸、洗手、洗菜、洗澡、洗衣服的水都可以收集起来擦地板、冲厕所、浇花等。不使用一次

性餐具,减少塑料袋的使用。灯换成节能灯。虽然节能灯价格可能较贵,但使用寿命是前者的10 倍,耗能是前者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建议每个家庭使用太阳能热水器,让太阳这可再生能源充分发挥它的巨大作用。购买简易包装的,没有化学制剂的绿色食品。如应该购买一些包装可回收再利用的,不购买奢侈的过度包装产品,既可节约可贵的能源,又可减少垃圾的数量。家庭垃圾分类处理,报纸、饮料罐、油罐可回收利用。

行:少开车,选小排量车。外出尽量多用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者步行。合理的选择私家车,高能效汽车每公里产生更少二氧化碳。一般说来,汽车重量越大越耗油,产生的二氧化碳越多。与经济型的小汽缸车相比,大型SUV汽车和豪华汽车排放至少两倍以上的二氧化碳。越野型汽车安全系数高,但比较耗油。自动档汽车的动力传递通过液压完成,在工作中会造成动力损失,尤其是在低速行驶或堵车中走走停停时,油耗更大。此外,明智的选择使用的燃料,汽油和柴油:环保型的汽油和柴油能提高汽车的性能。它能清洁汽车的引擎,减少引擎的摩擦力,并使燃油能更充分燃烧,从而降低对空气的污染。生物液体燃料:生物液体燃料与传统车用燃料相比,可以潜在地带来二氧化碳减排。中国已经是世界燃料乙醇的第三大生产国和使用国。燃料乙醇在全国9个省的车用燃料市场得以推广和使用。

2.社会方面:大众传媒应该大力加强环境新闻宣传工作,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宣传部门组织环境新闻报道要切实树立起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充分发挥环境宣传的主渠道作用。环境新闻宣传内容要围绕国家环保中心工作,服务大局。要针对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主要污染物减排、让江河湖海休养生息、环境经济政策等内

容,加大新闻报道力度。积极报道建设生态文明、探索环保新道路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报道推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区域典型,坚持环保理念、克服经济困难、加强污染治理的典型经验;批评曝光环境违法行为和“两高一资”项目盲目发展等有违科学发展的环境问题。例如公益广告的宣传,电视剧,电影中的环保,低碳情节等。

工厂应该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履行自己的义务,不乱排放废气,废水。加强企业内部技术的改革,提高生产效率。产品包装不要过于华丽,注重质量。实施清洁生产。传统生产是一种只强调物质生产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改变这种生产方式,需要不断进行清洁生产意识教育,引导人们转变传统生产观念,让清洁生产的要求和方式深入人心,使采用清洁能源、预防和减少污染成为政府、企业、社会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在环保,低碳生活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例如举办环保黑板报的比赛,带领学生到课外进行环境保护的实践课程。

3.国家方面:积极推进面向公众的环境宣传教育,推动环境信息公开,切实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监督权;环保、宣传、教育、广电、新闻出版和文化等部门要积极配合,开展各类宣传活动;环保部门要在总结以往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订开展全民环境宣传教育的指导性文件;教育 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阶段的环境教育力度;环保和教育部门要深入开展面向社会的环境教育培训;环保、宣传、教育、新闻出版、文化部门要积极引导、推动环保宣传品的健康发展,面向社会推出一批优秀环保宣传品。

加强宣传教育理论研究工作和环境宣传教育能力建设和组织保障等方

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生态文明的理论研究和环境教育立法研究;重视环境宣传教育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思想作风正、业务能力强、工作有激情的环境宣传教育队伍;完善环境宣传教育经费的多元化投人机制;建立健全环境宣传教育组织协调机制。

加快产业结构改革。我国在建设低碳社会的过程中,应该从国家战略的高度统筹规划,积极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制定完善的产业结构升级和改造计划。推进工业节能减排减碳,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遏制高耗能产业无序扩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比如通过政府补贴、税费减免等方式鼓励企业引进先进高效生产设备;制定严格的能效标识制度和能效准入制度,鼓励和规范家电、建筑等行业的能源高效利用;以价格为杠杆,逐步推行阶梯能源定价,从消费者一方入手做到节约能源;加快低碳节能技术的研发和引进,并尽快投入到实际生产过程中,从而实现低碳生活。

加强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创新。加强与其他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引进提高能效的技术、先进的节能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等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另外,政府还应该鼓励支持低碳技术的自主研发以及对引进的技术进行二次创新研发以及对引进的技术进行二次创新,使我国在低碳技术领域拥有自己的技术特色从而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强化法规制度建设,加大监管力度。进一步完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法规、规章和各项制度,清理有悖于环保法律、法规的政策和规定,提高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完善建设项目环境监察和施工期环境监测制度。

三、结尾

6.暑假调查报告—公民法律意识 篇六

——农民法律意识调查

法律是人类伟大的发明,它使人类学会了驾驭自己。因此,法律应有至高的权威;法律应有至尊的地位;法律应有至贵的价值;法律应有至诚的信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了普及法律常识工作,法律对于中国公众来说已经由远而近,由陌生到熟悉。但中国社会的主体还是八亿农民,他们法律意识才真是广大公民法律意识的代表,可以说没有中国农村的法治化就没有整个中国的法治化。

我做为一名科大机电专业的在读大学生,带着法律在广大农民中究竟是什么地位这个疑问在暑假放假期间对我的家乡叶县120多名农民,个体户(拥有农田)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人:***

调查时间:7.8——8.20

调查范围:叶县各乡村

调查对象:120名农民和个体户(拥有土地)

调查过程:本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问卷中设计了如下三个问题,以人身权为视角考察了村民们对自身权利的认知程度,回答情况见表1:

问题 选项 人数 百分比

您认为法律没有规定的事,那么公民 可以做 74 49.4

不可以做 35 23.3

不清楚 41 27.3

在婚姻大事上父母与子女发生激烈争执,应当是 听子女的 27 18

听父母的 82 54.7

看谁有道理 41 27.3

您认为在家庭状况仅允许一个孩子上学情况,儿子与女儿哪个优先 儿子优先 78 52女儿优先 3 2

一样的 34 22.7

各家情况不一样 35 23.3

第一个问题要求较高,它考察村民们是否意识到了“法无明文规定即可为”。完全意识到这一点的人数为约40%,对这一点比较模糊的也有约40%,有20%村民的理解与这条现代法治基本原则的内容恰好相反。看来村民权利意识不段提高的同时,还留有“义务法”传统的烙印。

第二个问题中,只有1%的村民选择了“听父母的”,这表明几乎所有人已经意识到当事人拥有婚姻自主权,父母再也不能包办子女的婚姻了。但66%的“看谁有道理”的答案也告诉我们:人情──这个传统社会遗留的伦理因素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还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第三个问题表明绝大部分村民赞同“男女是平等的”。但约16%“各家情况不一样”的答案又一次提醒我们“人情”这个因素的重要。虽然“人情”不必然与“国法”相冲突,但不能排除冲突的可能性。

当权利与权利发生冲突时,农民们会毫不犹豫的保卫自己的权利。那么,当权利与权力发生冲突时呢?我们的问卷中还有这样的问题,表2是村民们给出的回答:

问题 选项 人数 百分比

你们家里的田上种什么谁说了算 干部 13 8.7

农民自己 125 83.3

农技站 12 8

您认为承包合同是 村里说了算 23 15.3

与村里商量的结果 108 72

不清楚 19 12.7

交了税以后,村里、乡里还应不应再向你们收钱 不应该 45 30

应该 16 10.7

看情况,如果这些钱确实是用在老百姓身上就可以收 89 59.3

您认为农村土地应当是谁的 国家 36 24

集体 25 16.7

个人 68 45.3

家庭 21 14

上面的分析告诉我们农民的政治权利意识总体较底,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的问卷中有这样的问题,表3是回答情况:

当一位八十岁的老太婆被歹徒杀害,这个歹徒的家属找到受害人的儿子请求花钱“私了”,儿子想反正人死了,也到年纪了,就同意了。您认为 这样做是可以的 8 5.3这样做不可以 129 86

看给多少钱 13 8.7

亲朋借钱,是否需要立字据 不好意思提出这一要求 32 21.3

需要,以后可以查证 42 28

从没想过要立字据 76 56.7

表7

从表中可以看,在农村“钱是万能”仍然行得通,人身权利相比金钱有时还是次要的。只有48.1%的人认为亲友之间借钱需要写欠条,这表明村民们保留证据的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此外,通过调查还发现在遇到纠纷或麻烦时,农民们首先想到的解决方式一般不会用法律来解决,法律方式往往是他们迫不得已的最后一招。他们经常选择的解决方式往往是找家族内或是村内有威望的人调解。如果纠纷再大一些,就会去找村干部解决。在遇到纠纷时选择通过民间调解方式和通过行政方式解决的农民远远多于选择通过法律来解决的。用法律来保护自己,来维护自身的权利不受侵害在农民的意识中仍然是一片陌生的领域。总之,不到万不得已,农民们一般不会直接选择通过法律方式来解决纠纷。相较法律而言,它们似乎更相信人的力量,只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可以解决的事情就没有必要去通过法律解决。而且他们相不相信法律还另当别论。

目前,农村接受法律知识的渠道还较单一,法律知识面还较窄,主动学习法律知识的人还较少,而其中中年人居多,而年轻人、老年人占较低的比例,农村普法的形式还停留在集市上的宣传单。

农民法律知识的欠缺是导致农民法律意识水平低下的首要原因。正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所以农民们才会对法律有很多的不解与迷惑。也导致了他们不信法、不用法。如此一来,便形成了很严重的恶性循环:由于不懂法而不用法,越不用法则更加导致了农民不去学法,不去了解法。因此加强农民的普法工作才是重中之重。

通过此次调查发现农民的普遍法律意识虽然有提高,但程度不大,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由于农民不懂法,所以有时在自己权利受到侵害时不会用法律去保护自己,甚至做出很多荒谬的行为。

因此我认为为了切实贯彻普法工作,早日实现全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必须多管齐下,既要政府主动安排,还要民间的积极组织,既要农民主动去学,还要以案说法,通过多种形式使农民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用法律知识武装大脑,既要使农民养成维护其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又要使其形成人人遵守法律的公共意识。因此,我们不仅要

7.关于公民意识的调查报告 篇七

一、公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分析

权利意识是公民法律意识形成的重要指标。公民的权利意识主要是通过考察在权利受到侵害时公民是否会主张以及采取何种方式去维护自身合法权利。如果公民积极采取法律手段去主张个人权利, 而不是私下解决或者自认倒霉, 说明公民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从调查数据的显示来看, 尽管各地区的公民在某些方面具备一定的维权意识, 但是从总体上看, 形成全民的现代法治意识还任重而道远。

1、法律知识贫乏, 运用法律的意识淡薄

对于一个法治国家来说, 公民法律知识的储备尤为重要。虽然不必人人都像法律专家那样熟知每部法律, 但是, 了解对一些基本法律还是十分必要的。据访谈得知, 一些公民的法律知识十分匮乏, 且不说知道多少法律的具体内容, 就连与其权利密切相关《民法》、《刑法》等基本法典的名称都不知道, 又何谈利用这些法律维护自身的权利。所以, 当他们遇到家庭暴力、邻里纠纷、婚姻财产纠纷时, 大多数人都不会想到要诉诸法律, 寻求权利维护。在提倡依法治国的社会, 这是一个很可怕的现象。因为如果公民缺乏法律知识, 没有法律观念, 不会运用法律, 很容易导致权利受到侵害时不用法律武器维护权益, 而采取暴力等非法手段维护权益, 使自身由被害人转变为犯罪人。而且, 许多公民对一些法律问题认识模糊, 这也是导致其法律意识薄弱的原因之一。

2、法律知识的获取渠道狭窄

在“您知道的法律知识从何而来”问题上, 有21% 调查对象选择是通过电视, 17% 选择通过报纸, 30% 选择通过政府宣传, 还有19% 选择从亲戚朋友得知, 有13% 选择从法律书籍或其他途径。由此可知, 公民获取法律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政府宣传”, 这与目前我国各地普遍开展的普法宣传活动有关。排第二位的是“电视”, 这种状况跟电视媒介的便捷性有关。从“亲戚朋友”获知法律知识的人占19%, 表明公民之间存在一定的法律交流。而“报纸”和“法律书籍或其他”的比重仅为17% 和13%,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某些地区可能由于经济水平低下、交通不便利、信息不发达等原因而导致他们获取法律知识的渠道狭窄, 这也会成为其法律意识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3、厌烦诉讼的心理

在“如果您觉得政府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 您打算怎么做”问题上, 有20% 的调查对象认为找该级政府说理, 35% 选择找上级政府解决或者上访, 30% 选择去人民法院告政府, 15% 选择忍气吞声自认倒霉。可见, 当公民觉得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侵犯时, 首选是上访, 其次才是选择向人民法院起诉。而找该级政府说理和选择忍气吞声的人数分别占20% 和15%, 这说明我国公民在处理与行政机关的纠纷时还不习惯走诉讼的道路。在“如果碰到了官司, 你首先会怎么做”这一问题的回答上, 30% 的被调查者选择找律师, 11% 选择找熟悉的亲戚朋友询问, 找在国家机关上班的亲戚或者熟人打招呼的占25%, 找管这个案件的法官占34%。由此可知, 当公民遇到官司时, 首选的方式是“找管这个案件的法官”, 其次才是“找律师”, 说明在大多数公民的心中, 打赢官司主要是“靠关系”, 其次才是法律规则。上述调查显示, 当权益被侵害时, 部分公民不愿诉诸法律程序, 存在厌诉心理, 而且一些公民认为“关系”比法律更重要。

4、公民对法律不信任, 轻法意识浓厚

对“如果您收到行政机关的非法处罚, 到法院告状, 您相信法院会依法处理吗”的问题上, 25% 的调查对象选择完全相信, 22% 选择比较相信, 38% 选择信心不足, 15% 选择不相信。在现实生活中, 行政机构与公民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 它的依法运转是公民高质量生活的保证。行政法治的实现程度既是国家秩序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也是社会和谐的表现。但在部分地区, 行政侵权、行政越权、行政失职等违法现象的普遍存在。当行政机关做被告时, 一些公民认为法院和行政机关会官官相护。由此, 在行政侵权发生后, 一部分公民会选择委曲求全, 任人摆布, 又何谈维权?

5、畏法意识广泛存在

在被问到“您认为法律是什么”时, 30% 的调查对象选择“法律是政府用来管老百姓的”, 7% 选择“法律是老百姓管政府的”, 19% 认为“法律既管老百姓也管政府”, 11% 选择“法律保护老百姓的”, 21% 选择“法律是保护少数人的”, 还有12% 选择“法律是保护每一个人的”。由此可知, 大多数公民认为法律就是用来惩罚和管教老百姓的。我们认为, 这主要是由于某些地区普法工作的畸形和公民对法律的认识不全面导致的。这些公民只知道法律规定的义务责任, 而不知道法律赋予他们的权利。

二、法律意识地区差异的影响要素及解决对策

通过对北京、广东等发达地区, 福建、河南等中等发达地区和青海等欠发达地区的调查, 发现经济水平是影响公民法律意思的重要性因素之一。

1、经济、文化方面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经济发展水平低是导致当地公民法律意识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大部分公民既不愿意花太多时间去了解法律, 也没有太多的经济能力去获取法律知识。据调查了解, 在欠发达地区, 公民了解外部世界的渠道很有限, 电视是获得法律知识的主要渠道, 少部分来源于政府的宣传。同时, 传统的法律观念仍然渗透在生活的各个领域, 在他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所以, 只有加快发展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才能为现代法律意识传播创造坚实的条件。政府应根据当地实际, 大力发展相关产业, 还可以通过提供市场信息服务等方式来为公民提供指导。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经济模式, 并且这种经济的发展有法律的保障, 他们才会对法律有切身的需求, 才会把法律作为保障自己权利的必备工具。

2、法律运行不理想, 政府工作不到位

欠发达地区的法律运行还存在一些问题, 特别是有法不依现象的存在。这导致公民在遇到官司时, 只有20% 的人选择“找律师”。一些地方法院迫于其他国家机关的压力, 擅自剥夺公民的诉权, 使其告状无门, 迫使其抛弃法律, 采取私力救济, 产生了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所以, 政府必须以依法行政激发公民对法律的依赖。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公民的权益, 工作方式不能过于简单粗暴。法院等司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让公民体会到法律是实现正义的手段。

3、权利意识薄弱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许多公民不知道自己所享有的权利, 知道“民告官”这部《行政诉讼法》的人数比重仅21%。大部分认为法律只有强制性的一面, 并没有认识到权利保护的内容。对义务意识愈加浓厚, 权利意识愈加薄弱。欠发达地区的调查对象中仅1/5的人认为法律是保护每一个人的, 超过半数的人认为法律是保护少数人的。他们没有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社会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的主体, 应当享有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因此, 政府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普法宣传, 可以借助“六五普法”, 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 继续开展法治城市 (区、县) 创建, 做好法律“六进”活动, 提升法治文化的作用。在社区、学校开展法制文艺演出、法律询问、模拟法庭等喜闻乐见的活动, 把法律送进每家每户。

三、法律意识民族差异的影响要素及解决对策

调查发现, 与汉族相比, 少数民族的法律意识较低, 为了各民族团结统一、共同繁荣, 推进我国法制化社会的建设, 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公民的法律意识问题。

1、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因素

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贫困地区分布最集中、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这些地区大多存在生产方式原始、生产手段落后、市场规模狭小、产业结构单一、自然条件差等问题, 经济贫困成为少数民族法律意识落后的重要原因。当少数民族地区的公民遇到官司时, 选择忍气吞声的原因主要是贫困, 他们负担不起昂贵的诉讼费用, 这就使得他们失去了维权最基本的机会。因此, 政府要增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扶持力度,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同时向少数民族地区提供更多的法律援助服务。只有其经济得到了发展, 公民的生活得到了提高, 他们对法律的需求才会上升;也只有经济得到了发展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民主与法制的进步。

2、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因素

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 影响政府在教育上的投入。一方面, 这导致了少数民族老师对法制教育忽视, 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法制宣传教育在学校的普及;另一方面, 这导致少数民族地区很少开展法律实践活动, 使得少数民族学生不能了解法律知识, 影响了其法律意识的培育和发展。因此, 政府要加大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 提高当地居民的素质教育和科学文化素质。同时, 学校可以组织普法教育实践活动, 具体方法有:通过辩论赛、征文、讲座、班级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法律意识的养成;将维权的相关法律以及真实案例融入校园的日常活动中, 让学生在参加校园活动的过程中有所收益;通过校园建筑、教室、宿舍等地方设立警示标语, 引导学生自觉体会法律观念。

3、少数民族风俗文化对犯罪观的影响

由于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和居住环境的特殊性, 形成了具有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特性占统治地位的地域性犯罪观。在一些少数民族公民的观念中, 符合民族传统、风俗习惯的行为不是犯罪行为, 或者可罚性较小, 认为不符合民族传统、风俗习惯的行为对社会有较大危害或者刑事可罚性较大。同时,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他们往往持“重罚”的思想观念。因此, 我们认为, 在保证法律公平、公正的前提下, 吸收一定的少数民族风俗文化习惯, 保留并传承优秀的少数民族法律文化, 并将其融入我国现代法治理念中, 但对于那些落后、愚昧的风俗习惯, 应加以摒弃, 从而保障少数民族的切身利益, 更好地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同时, 加强对当地司法工作人员法律观念的培训, 使他们能迅速提高法律意识, 起到示范效应。

摘要:法律意识是一个国家法治发展的重要表现。增强公民法律意识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不断深入, 普法工作的持续开展, 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有所提高, 但在地区和民族之间却有所差异。调查显示, 相对与经济欠发达地区, 经济发达地区公民的法律意识较高, 汉族的法律意识相对少数民族的较高。分析上述差异的影响因素并探讨解决对策是值得广大法律工作者深思的。

8.公民意识的觉醒 篇八

我回答说:所谓“公民”“公民意识”对于中国来说都是近代的产物。公民是近代法律赋予自然人的一种资格。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公民”出现了51次,不仅仅“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更重要的是公民享有一定权利、并有相应的义务,因此宪法在“总纲”之后,第二章就标明“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公民”这一概念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赋予的,从法律上来说公民是国家的主人。

而中国自秦始皇以来是皇权专制社会,虽然历朝历代都不缺少“法制”,但当时的法律只是“刑律”,是统治者控制和奴役民众的工具,在律法中根本没有“权利”这一概念。权力全部集中在皇帝手中,不要说广大民众没有任何权利,就是高官显宦也同样没有。他们统治或管理民众的权力是皇帝临时授予的,什么时候皇帝想收回来就收回来。他们自己的权利同样没有保障,“杀头”“抄家”随时都可能降临。从概率上来说,他们比民众更危险,因为离权力中心——皇帝太近。“伴君如伴虎”,当他们意识到危险时,想做个普通老百姓而不可得。秦宰相李斯就曾对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清朝即将崩溃前要实行“新政”,钦定宪法要与世界接轨,此时的老百姓也还没有获得公民的资格。《钦定宪法大纲》中,老百姓是以“臣民”的身份出现的。“臣民”虽也有某些权利,例如“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谁“准”的呢?当然是皇权。

古代的中国,广大民众没有任何权利,他们是匍匐于皇权专制下的臣民,既是臣民,哪来的公民意识?

皇权专制下的臣民,平时是“顺民”,与国家社会处在游离状态,过着的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的平淡的生活。这是臣民意识的基础,他们对世界没有责任。

皇权专制下的基层社会是以男性血缘为核心纽带的宗法组织。由宗法形成的差序格局构成了严密的控制网络。宗法人只是网络中的生命的质点,很少有个体的自觉。他们所关心最多的也是自己宗族或家族的守望相助,他们的眼界离不开家族的小圈子。因此“各家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生活习惯在以家族和宗族为生活半径的人们来看是极其正常的。它被写入蒙学书籍,让孩子们自幼讽诵。

一百年前,梁启超、严复等先哲就感慨中国人缺少公德心,这是事实,但他们没有深究为什么会这样?人们的思想意识、包括道德心以及道德规范不是单单靠教育灌输就能在人们心中生根的,更多的还是要靠生活实践,而中国的传统社会没有提供这种生活实践,甚至统治者有意无意地剥夺了民众参与这种实践的可能。这就从根上断绝了公德心生发的可能。传统教育似乎特别重视道德伦理,但作为宗法制度下的儒家,其视域所认同的“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都属于熟人社会(其中的“君臣”似乎涉及到国家社会,但儒家理想的君臣关系仍然是按照熟人社会的规则去处理——事君如侍父),处理熟人社会问题的伦理原则大多属于私德,传统的宗法社会基本上也是靠私德来维系的。在教育中公德教育也是缺项。

两千多年的皇权专制及其同构的宗法社会只是制造了治乱轮回,很少推动社会进步。我在拙作《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中说“中国皇权专制社会之所以延宕了两千年,与暴君专制——‘暴民乱治——暴君专制这种恶性循环密切相关”。通过战乱新建立的朝代几乎就是旧王朝的翻版,是旧王朝在新时期的重复。从宏观上来看,皇权专制仿佛是能够“返老还童”,一些研究者称之为“超稳定”;但从微观上来分析,这种从旧王朝的崩溃,到新王朝的建立都是以丧失巨量人口(最多的有丧失92%的,如从东汉末到西晋)和大量破坏社会安定时期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财富的积累为前提的。对于生活在其中人们来说它是最不稳定的。即使一个成功的王朝也是50年一小乱,200年一大乱。在这种动荡、无秩序性和治乱轮回下生活的人们,从顺民到辗转沟壑、或到“暴民”都是合乎逻辑的历史进程。社会安定,是顺民的世界;天下大乱,则是暴民活跃的舞台。不管是顺民、还是暴民都不是有尊严的生命……

现在青年人常常爱问愿意生活在哪个朝代呢?大多是对历史缺少了解。我们要告别历史,开辟一个新时代。

我们常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有着丰富内涵的。我们可以从多种角度理解它。例如它应该以社会为本位,是个大社会小政府的,社会管理成本很低;它应该是个民主社会,广大民众当家做主;它应该是个法治社会,实现依法治理;它应该是公民社会,具有基本的公民素质。这样社会才能有序运行、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梦”。

上一篇:端午节经典句子五十条下一篇:汉字拼音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