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024-10-09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3篇)

1.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篇一

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对于包装而言,在现今包装设计领域里,越来越多中华民族艺术元素融入到包装中使其拥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在未来的包装设计领域,这种设计形式无疑是今后民俗化包装的必然着力点,同时要宣传本国的民族文化,那么染色剪纸这个地域特色传统艺术将是重中之重。将染色剪纸艺术与包装设计相融对宣扬我国民间文化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深入调查和收集图像资料,对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实例进行整理和比对。并从染色剪纸的民俗化纹饰入手研究分析,对剪纸所体现的丰富设计思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对专业学习和今后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2.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篇二

按照学校考核学生平时成绩的规定, 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 需要对学生进行课堂提问。学校规定课堂提问分占课程总评分的比例为10%, 由语文教师进行现场评定, 每个学生每期在语文课堂上回答教师提问的次数不得少于2次。对于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分值的原状记录, 学校规定由语文教师在学期结束时, 将其交给学校的教务部门予以集中保管。据笔者掌握的情况, 语文教师通行的做法是以教学班级的学生的花名册为依据, 按照学生学号的顺序, 由前到后, 对学生进行课堂提问。这种课堂提问方法对语文教师来说是省时省力的, 却忽略了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文化基础的差异, 所以容易导致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以不知道的答语或以持久沉默的方式来作回应, 致使课堂提问失去了应用的意义和价值。

2 技工学校语文课堂提问和回答的方式与类别

2.1 课堂提问的方式和类别。

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提问, 有正式的提问和临时的提问两种。正式的提问指语文教师在备课阶段, 即将一部分问答题载入到语文教案当中去, 然后在进行语文课程内容教学时, 择其情况对学生进行的提问。临时的提问是指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 面对教读课文“含英咀华”部分的问答题和《语文》习题册上的问答题 (未列入教案) 由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活把握并针对学生进行的提问。

2.2 课堂回答的方式和类别。

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回答问题, 存在三种方式:

2.2.1 学生举手示意, 经语文教师同意后进行回答;

2.2.2 语文教师依照学生花名册, 以学号的先后秩序为准, 由轮到的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作答;

2.2.3 由语文教师进行灵活操作, 指定个别学生来对所提问题进行作答。

2.3 分类提问法的含义。

这种方法要求语文教师将所提问题分为难、中、易三类, 将教学班级的学生分为好、中、差三类, 并且依据好、中、差学生在全班学生当中所占比例, 来设置难、中、易三类问题在所提全部问题中所占的比例, 由差生来回答容易的问题, 由中等生来回答中等难度的问题, 由优良生来回答较难和偏难的问题。这样一来, 使问题找到了学生的归宿, 也使学生避免了不必要的尴尬。

3 在技工学校语文课堂上推广分类提问法的理论意义

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推广分类提问法, 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3.1 贯彻“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理念是我国教育界由来已久的一个主张和教育成果。技工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大职责, 在技校生群体中贯彻“素质教育”理念已经显得刻不容缓了。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 最终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在技工学校语文课堂上推广分类提问法, 即可以让全体技校生积极、乐观参与到语文课堂内容的学习活动中来, 这对于技校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也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3.2 落实因才施教方略。

语文教师应该尊重和保护好每个技校生的受教育权和参入权, 在语文课堂上, 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到有关问题的思考活动中来。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 语方教师设置相应的问题对其加以引导, 既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方面稳步地进步, 又可以让学生珍惜语文课堂上回答问题的大好机会, 更可以将相关教育家所主张的因才施教方略落实到实处。

4 在技工学校语文课堂上推广分类提问法的实践意义

笔者将分类提问法运用到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收到了一定的实践效果, 兹将其实践意义概述如下:

4.1 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由于在语文课堂上, 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 运用分类提问法, 使相应的学生能够与相应的问题进行对接思考, 避免了出现难问题无人应答的局面, 语文课堂上的教学气氛比以前活跃了许多。

4.2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使用分类提问法进行提问, 兼顾了学生的实际和问题的难易程度, 使学生们找到了与自已实力和水平相对应的问题, 比较好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在获得语文教师经常性地肯定的认可后, 日益增强了自信心, 进而不断地增强了思考问题的自觉性, 从而不断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最终形成了语文课堂教学局面良性循环的格局。

4.3 融洽师生关系。

有教育家主张"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笔者对此持认可态度。试想, 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所提问题无人应答, 甚至于出现鸦雀无声的局面, 或者学生们大多只能以"不知道"为回答问题的所谓的标准答案, 这样的局面能够造就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吗?这样的局面能够让语文教学效果得到保证吗?在语文课堂上推广分类提问法, 语文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们找到归宿感和成就感, 又可以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更可以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摘要:从技工学校语文课堂提问和回答的现状分析入手, 探讨在技工学校语文课堂上推广分类提问法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以便于为搞好技工学校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技工学校,语文课堂,分类提问法,理论意义,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辛磊, 杨守业.怎样创造技工学校语文课堂良好的教学氛围[J].成才之路, 2008, 20.

[2]曹明福.谈优化语文课堂提问的策略[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2.

[3]陈达壮.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6, 6, 3.

3.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篇三

该书的问世,将我国历史上的编辑活动及具有编辑特征的文化活动以时间为序进行了梳理,不仅是在学科范围内编辑学史领域的重要成果,更是对编辑学学科体系建设的添砖加瓦。同时,本书所凝结的学术成果,体现了研究过程中对编辑理论和编辑出版实践之间关系的精准把握。

《中国编辑思想史》是一部具有跨学科特征的研究成果

首先,本书以历史上经典著作的产生、思想家史学家职业编辑对文籍的编辑处理为文本,从人和物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的过程是一次编辑活动实践史的研究,同时,每个文本的具体分析又被细分,如编辑的流程、方法,不同类型文籍的编辑特征,各思想家史学家职业编辑的编辑风格等的分析。

其次,本书在攫取一历史时期中某一编辑活动的同时,注重结合活动本身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发展水平进行阐释,将编辑由个人个案研究上升为职业行业研究时,编辑活动被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之上。编辑活动实践层面的分析呈现出对研究对象史实挖掘细致、覆盖较为全面的特征,编辑思想研究作为本书学术研究的核心内容,对其的研究做到了着眼却不局限于编辑思想、有关联衍生却不脱离编辑思想本身的特点。编辑活动初现、处于较低发展水平时并不独立,往往蕴于文籍在编作者创作的过程中。区别于现代意义的编辑,古人在一部作品完成的过程中通常既有创作又有修缮,在时间和程序上往往没有明显的分界,多是交叉进行,甚至同时展开。基于这样的具体实践,编辑思想就成了创作思想,甚至文籍之中蕴含的学术思想。

《中国编辑思想史》的问世,是对学科历史研究的充实,理清历史线索,才能有较为系统的归纳和总结。

《中国编辑思想史》对于编辑工作者具有双重意义

从一名编辑工作者的角度来看《中国编辑思想史》具有双重意义。书稿本身即是本职工作的内容,同时,因为书稿内容是编辑学相关专业的,又与工作有着具体而深刻的联系。在编辑稿件的过程中,除了要坚持一贯的高质量出版要求和标准化的出版体系流程,还通过稿件加工再一次回顾了这个职业的实践史、思想史。而对稿件的处理与编作者保持着沟通和交流,从双方所处的方位而言,本身即是一次编辑学界与业界的有益互动。

过去,行业里的观点认为学好了业务、掌握了应用,能编辑加工稿件、保证图书出版工作的进行即已足够。因为人们对编辑的认识不足,“编辑无学”在学术界、业界成了固化印象:一方面,有不在少数的人在从事着这一职业,他们以自己的事业为荣,有的已经成名成家;另一方面,编辑们身处这一行业,以自己的智慧和勤劳服务作者和读者,在“甘为他人作嫁衣”的职业倡导下默默无闻,身在此山中,却并未探析总结其中的学问。

其实,丰沃的土壤总会孕育出收获的希望,默默的耕耘之后总会有累累的硕果。编辑活动已传承久远,在大发展大繁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之中,编辑学者、从业者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当前,我们秉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肩负光荣使命,坚持正确导向,坚持两个效益统筹兼顾,立足编辑岗位为出版行业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价值,积极主动适应新时期编辑工作的新变化新特点,在编辑工作内涵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坚持学习,不断接收新思想、吸收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为更好地从事编辑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知识更新频率越来越高。当前,出版市场发生了深刻变化,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具体表现的大背景下逐渐呈现出人民群众购买力提高、对出版物需求增强的趋势。面对文化市场上“有数量没有质量,有高原没有高峰”的现象,编辑作为出版工作中的中心环节,应该有强烈的使命感和主动作为的担当。通过对出版市场中作者群体和读者群体的准确分析和精准把握,做好两个群体之间的纽带桥梁,在更好地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积极向上文化需求方面总结经验并勇于创新,以工匠之心孕育好的作品,以文化工作者的自我定位多出好书。在编辑工作的历史坐标系中,既要传承既往的优良传统,又要与时俱进将其发扬光大,让编辑思想之脉永续不断。

(作者单位系学习出版社)

4.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篇四

摘要:文章介绍了西蒙的“有限理性”的理论意义,探

讨了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处理、市场经济活动等方面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西蒙;有限理性;意义;实践价值

“有限理性”理论是由197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赫伯特·亚·西蒙教授针对理性决策而创立的决策过

程分析理论。以“理性有限论”为基础的“满意决策理论”是西蒙对经

济学的主要贡献,也是他毕生从多学科角度进行理论和经验探索的主题。西蒙教授对管理决

策理论所作的贡献是管理决策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人们往往称西蒙开创发展起来的决策理论为现代决策理论。他的有限理性理论奠定了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础,他的经典著作

《管理行为——管理组织的决策过程的研究》被瑞典皇家科学院誉为“划时代”的作品,有限理性理论因其在现代决策理论中的基础地位,一直是决策科学理论研究的热点。理性决

策源于“经济人”理论,与理性决策相比,有限理性决策更具现实性和动态性,对实际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满意决策论”、“适度利润”等概念的普遍运用,关于信息经

济学和企业行为理论的研究,无不表明西蒙“有限理性”的影响和意义。本文试就“有限理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进行探讨。

1“有限理性”的理论意义

“有限理性”理论的要点在于:“理性就是用评价后果的某个价值体系去选择令人满意的备选择行为方案”,而理性决策所要求的那种理性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人的决策行动不仅受到外部因素(如时间、信息、技术等)的限制,同时也受到作为信息收集者和问题解决者自身条件的限制,因而他主张用“满意”代替最佳。

西蒙认为现实生活中人作为管理者或决策者的人是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

”的“管理人”。“管理人”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往往是多元的,不仅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而且处于变动之中乃至彼此矛盾状态;“管理人”的知识、信息、经验和能力都是有限的,他不可能也不企望达到绝对的最优解,而只以找到满意解为满足。西蒙认为,相比“经济人”而言,“管理人”有两点根本转变:①经济人寻求最优方案;而管理人则寻求满意

方案,即符合决策目标的方案。②经济人同真实世界的一切复杂事物打交道,而管理人只同他头脑中所感知(来源:好范文 http:///)到的世界打交道,而把那些与决策无关紧要的因素置之不顾。西蒙指出,真实世界中决策环境下,计算能力和对环境的认知能力的有限必然意味着人类理性是有限的,即人类的注意力、感知能力、信息加工能力有限、记忆系统是有限的。因此,有关决策的合理性理论必须考虑人的基本生理限制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认知限制、动机限制及其相互影响。从而所探讨的应当是有限的理性,而不是全知全能的理性;应当是过程合理性,而不是

本质合理性;所考虑的人类选择机制应当是有限理性的适应机制,而不是完全理性的最优机制。

在实际决策中,“有限理性”表现为:①由于决策者存在着不同的偏好,因而导致选择决策方案的标准存在差异。②大多数决策问题都存在众多备选求解方案。决策者受知识和能力的限制,不可能探查所有方案,决策者也无法完全预测全部备选方案的后果,决策者还不具有一套明确的、完全一致的偏好体系,以使它能在多种多样的决策环境中选择最优的决策方

案。③决策者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现实世界存在大量的随机性因素,它们会干扰决策的执行过程,并导致结果的不确定性。决策者往往倾向于将问题情境尽量加以简化,用一个小得多的问题空间去替代真实的问题空间,使前者在某种意义上近似于实际。④决策者

都带着一种对问题先入为主的印象行动,过去的知识经验、习惯等往往会影响到主体的选择性感知,一些决策可能是凭直觉做出的。⑤在整个决策过程中,决策者本身也在不断摸索、实践和学习。西蒙的管理理论关注的焦点,正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理性方面与非理性方面的界线,它是关于意向理性和“有限理性”的一种独特理论——是关于那些因缺乏寻找最优的才智而转向寻求满意的人类行为的理论。从决策论的角度,我们会发现:现实经济中的不确定性,决策者知识、信息、能力和决策动机的有限性和差异性,决定了现实社会丰富多彩。

2“有限理性”理论的实践价值

西蒙的“有限理性”理论是他借助于心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对作为决策外部

5.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篇五

践意义

合肥学院数理系 2009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吴三军090702100

4摘要:中国共产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第一次将“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结合起来,系统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怎样建设这个社会”的问题,它既忠实地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同时也全面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其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十分重大。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基础,实践意义

正文: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站在时代和战略高度,从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分析了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阶段性特征以及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提出,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提出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目标及实现这些现实目标的基本途径和原则要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应当指出的是,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存在不同利益群体)与当年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和谐社会(建立在社会利益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有所不同。但是二者之间又有内在联系。这就是,和谐社会的构建

是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漫长过程的。我们现在提出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和谐社会的初级阶段,是带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和谐社会是和谐社会的高级阶段,是人类世界大同的。前者的构建为后者的实现创设前提条件,而后者则为前者的实践指引前进方向。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提出,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提出了“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重要论断,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辟了通往高度和谐的未来社会的现实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经济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社会,其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拓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大体对应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奋斗目标。“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各体之间,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充分体现了社会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准确定位,丰富拓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充实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提出,深化了对共产党在中国执政规律、执政方略的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从执政党的执政使命和执政理念的战略高度,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的重大课题作出了明确回答,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先进政党的执政理念,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执政能力和执政方略的认识。在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关键也在党。只有搞好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自觉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才能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指南。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正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沉着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的战略措施。进入21世纪,国际环境基本稳定,和平、合作、发展成为时代潮流。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向前发展,文化多元在时空中碰撞交融。大国间的关系,虽然有所调整,相互间需求、借鉴、合作的一面增多;但是大国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并没有消除,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又有新的发展。西方敌对势力从来没有放弃对我实施“分化”、“西化”的战略图谋,利用各种手段对我进行渗透、颠覆。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冷静观察、沉着回应来自外部的挑战和风险,牢牢把握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主动权,营造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态势,进一步把国内的事情办实、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从而使我们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紧紧抓住并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21世纪的头二十年,对于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用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二十年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我们现在达到的当年邓小平预期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国内生产总值由1000~3000美元过渡的关键时期。从以往的国际经验看,这个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同时又是“矛盾凸显期”。举措得当,社会经济就会乘势而上、快速发展;举措失当,就会导致经济徘徊、滑坡,甚至引起社会动荡和冲突。党正是清醒认识和适时把握这个新阶段社会结构、社会矛盾的特点和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以应对我国特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已经出现或者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不断巩固共产党执政社会基础、实现共产党执政历史任务的有效途径。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的向背。一个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能不能在历史新时期努力践行“三个代表”,提高加强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处理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这是对共产党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大考验。我们只有把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团结在执政党的周围,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执政党带领人民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和发挥出来,实现党的执政目标和党执政历史任务的有效途径。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努力体现最广大人民愿望和利益诉求以达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条件。当今,我国的改革发展正进入一个关键时期,主要体现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四个“深刻”,既给我国发展带来巨大活力,同时也带来一些矛盾和问题:资源能源紧缺压力加大、城乡区域发展矛盾突出、社会组织管理面临挑战、消极腐败尚未根本遏止,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党正是基于解决人民群众反响强烈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就是要给人们提供一种不断解决矛盾、化解冲突的有效机制,并由此逐步实现管理优化、环境舒适、秩序良好、利益兼顾、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和谐。结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既反映了党的先进执政理念,同时也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愿望和利益诉求。没有政治稳定,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国家的长治久安也就无从谈起。

致谢:对有助于本项目所开展工作的其他人员表示感谢,对于领导给予的帮助表示感谢,对于给予理论指导的老师和协助开展工作的同学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1,来源:中组部党建研究网作者:党建研究时间: 2007-1-19

2,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作者:省委党校教授 《论构建社

6.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篇六

与传统产业相比金融行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具有不成熟、不稳定、不健全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长久以来人们对经济规则和法规的不断完善使这个新兴产业逐步走向规范,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固然可嘉必定不是上善之选,我们试图寻找一条佳径亦或是一种规律避免不必要的挫折和弯路,完成工业生产、农业耕种准备阶段经济储备,以使人们的劳动有计划、有步骤、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实践中遇到的困难使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那些计划好的、以为万无一失的的计划在善变的环境面前简直不堪一击,人们有时亲身经历一个计划良久、筹划细致、准备充分的的计划在现实面前被瓦解的支离破碎的全过程,不可测性、不确定性的存在与人性中不可撼动的生物属性同样不可避免。真正的金融活动与实际生产生活紧密相连,有些时候明知有错但无法立即停止、或及时停止计划但后续预期外的不良影响依然继续、所谓一步错步步错的现象时有发生,人们在不断修正意外以使原计划继续下去的变通之术五花八门,使得金融行业原本枯燥无味的数字问题或多或少有了人情味,不知不觉中呈现出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繁荣景象。

“小偷”、“骗子”是人类发展中自古就有的职业,无论人类主观愿意不愿意、亦或道德界定应该不应该,他都伴随着各朝、各代、各国、各区域而存在。小偷有小偷的行规、骗子有骗子的传承,人类中的不同群体同自然界的许多其他生物一样按着各自的生存之道生活和发展着,透着智慧、透着技巧和透着人类文明积淀的精华。生存之道,解决之道。统治解决的是如何引导人们向真善美方向发展,摒弃那些带给他人伤害多于带给自己利益的行为,让生存变得容易、让竞争变得公平、让人世间的道理更通俗易懂、让人与人的关系更加和谐、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不实的分析为何可恨可气,那是因为它影响人对现实的思考,从而影响现实生活和相关利益人的切身利益。利益关系是非关系容不得人们马虎因而受到关注,金融诈骗即是利益一方对另一方在利益受损情况下的指控。信息不对等、操作不合规、手续不合法、利益关系不明晰都有可能出现诈骗的可能,骗子的骗术高明有时体现在对机会把握的准确,相反再高明的骗术如果没有可乘之机也无法实现其勾当。2010年12月6日,济南公安局经侦支队接到报案,齐鲁银行在受理业务咨询过程中发现一存款单位所持“存款证实书”系伪造。案件发生后,该局组成专案组专案专办,迅速采取行动将嫌疑人抓获归案。随着调查的深入,齐鲁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涉嫌遭遇高额骗贷一案,其风险痕迹早在2010年年初就已露出端倪。2010年4月由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所出具的《齐鲁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09财务报表及审计报告》显示,齐鲁银行的第三方存款质押业务存在借款人营业收入与贷款规律不匹配,存款质押合法性等诸多问题。为此,《报告》注明了“保留意见”。此外,由担保人提供的存款质押的合法性也存在疑惑。

在经济案件中,可以清晰的感知到银行、证券、保险行业作为金融交易的主要机构和场所,在金融活动中承担着巨大的责任与风险。这些机构是为经济活动提供担保、服务、场所的合法组织。合法机构、合法服务程序与内容,存在着巨大的危机,即使诉诸于法律手段也难辞其咎,对这样的一种现状国家机构无能为力。“防不胜防”这是银行、证券、保险相关国家机构工作人员对当前经济案件的直接体验。齐鲁银行案的涉案人员包括:银行内部人士;当地大型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财务部门负责人;手握实权的党政部门官员;以及穿梭于银行、企业、政府官员之间的说客和中间利益人。这些涉案人员的职务几乎是经济建设前期——筹资阶段资本运营全过程中的大部分重要职务。

我们要正视这样一个事实,大量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人员涉嫌各种各类的经济案件,透

露出相关法律法规的漏洞总和高于经济法实施正常水平,或者说这种情况下人们所依照的经济法条只能算作法规而不能上升到一旦违反足以量刑的法律高度。在高等教育中法律被划入人文学科,人文学科自然离不开对唯心说、人性论的分析。法律是人性化的、法律是依照人们主观情感、基本需求而设计的,因此违法法律才会有如此严厉的惩治措施,当法律所约束的社会群体多数人处于对某法律的违反状态,那么在处理这类问题时不会把量刑放在首位,修改法律法规使之能够有效指导人们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类经济问题才是依法治国、依法兴邦的准则。

从清末洋务运动受到保皇党的坚决抵制砸机器烧工厂抵制洋货,到建国初期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抵制资本运营,在《刑法》中增设“投机倒把”罪名并坚决打击。在长期的贫穷和贫困的煎熬中,人民终于认识到资本运营对兴邦的重要性,做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政策调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国两制、发展才是硬道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而此时的中国法条中有关经济类几乎一片空白,无法可依甚至连参考意见都少之又少,摸着石头过河似乎成为没有办法的办法。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先驱率先垂范,于是即在意料中又在意料外的事情如期而至,一批又一批触犯法律的行政官员受到法律的严惩,先后施以重刑,却出人意料的换来了改革开放的大获全胜。经济建设发展到今天,我们循着前人的脚步,依稀可以看到前人做决定时的举棋不定。法律的健全与严谨可以指导从事经济建设的工作者朝着正确、规范、安全的方向前进。“经济”在当今被大多数人看成“利益”代名词的今天,完善经济法律法规成为经济建设的当务之急,只有完善的法律作保障才能保护好经济建设者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

中国第一张信用卡是中国银行在1985年才发行的。由于信用卡业务处于起步阶段,各项法律规范、风险防范机制都不健全,国外和港澳地区的一些不法分子乘机在大陆采取以假充真,多提冒领、恶意透支等非法手段,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

金融诈骗罪,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使与其金融交易地位相对的金融交易主体陷于认识错误或持续陷于认识错误,因而自动的向行为人或其指定的第三人交付数额较大的资金、金融工具、其他财物或服务,从而主要侵犯金融秩序并同时侵犯公司财产所有权,触犯《刑法》并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

在司法实践中,金融诈骗罪是近年来发生在金融领域内波及面广泛,社会危害性极其严重,在金融犯罪中增长最快的高频犯罪,在金融领域中,有些犯罪对金融秩序的破坏只是其次要特征,对国家财产所有权的侵害才是其主要特征,如信用卡诈骗罪,信用证诈骗罪,集资诈骗罪等。

根据《刑法》第196条的规定,本罪的具体行为方式有以下四种:

㈠、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取的信用卡。

㈡、使用作废的信用卡

㈢、冒用他人信用卡

㈣、恶意透支

犯罪数额的计算

在ATM机上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时,行为人一般采取两种方法:一种是取现,一种是转账。在ATM机上使用伪造、作废的信用卡或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或冒用他人信用卡,骗取或转账数额在5000元以上的,或恶意透支1万元以上的,应认定为“数额较大”,以信用卡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在司法实践中发生的此类案件,行为人或者在同一个ATM机上分多笔取款,或者在多个ATM机上取钱,对其取款数额应当累计计算。如果行为人在ATM上累计取款,或转账数额尚未达到5000元的,或者恶意透支尚未达到1万元的,则不构成信用卡诈骗罪,可以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给予行政处罚。行为人拾得他人信用卡后,在ATM机上取款或转账的,同样适用上面的数额计算方法。

1985年1月15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关于转发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处理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的几点意见”的通知》,《通知》指出,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开办了“信用卡”业务,由于是一项新业务,国内又尚未安装电脑控制设备,致使少数外来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外国和我国港澳地区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信用卡”在我国境内进行诈骗犯罪的案件出现多起,对我国社会经济管理秩序危害颇大。为了打击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的犯罪活动,以保障我国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政策的贯彻实施,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对如何处理此类案件提出了几点意见,这些意见目前还是可行的,值得参考。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关于处理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的几点意见》规定:

⑴、凡持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以非法手段获得他人的“信用卡”以及被列入取消名单的“信用卡”,在我国境内骗取外汇,数额较大,情节严重的应追究刑事责任;

⑵、凡有计划、有预谋结伙入境,利用“信用卡”采取隐瞒真相或虚构事实,骗取外汇数额巨大的,应追究刑事责任。有的虽然数额巨大但情节较轻,在我国境内无其他违法行为的,可不追究刑事责任,如果发卡银行(公司)要求在国外起诉的,可由外国按当地法律处理;

⑶、凡中国银行或“信用卡”发卡银行提出向持卡人进行追索款项的,应由我司法部门按民事诉讼程序处理,如需要公安部门协助时,则由公安部门协助处理。

近年来,信用卡业务在我国境内飞速发展,可以称得上是“井喷”式发展,而且我国信用卡业务的发展还具有很大潜力。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目前信用卡的使用还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全国广大的二、三线城市,中西部地区甚至县、乡、镇还没能覆盖,现金支付仍占很大比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各大银行将大量精力放在占领这些市场上,而忽略了对信用卡业务风险的评估和监管。这些都给了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与信用卡相关的犯罪行为大量出现,不但境外不法分子使用伪造的信用卡,冒用他人的信用卡,恶意透支等行为时有发生,而且企事业单位的公司卡在申领和使用过长中也出现诸多问题。为加强信用卡管理,严肃经济纪律,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国内贸易部于1994年11月28日印发了《关于加强信用卡管理的若干规定》内容上主要是针对企事业单位申领,使用信用卡的相关环节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从而规范了企事业单位的用卡行为。

但是,这只是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对信用卡的申领和使用作出规定。未依法惩治利用信用卡骗取财物的犯罪活动,1995年4月20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和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印发了《关于办理利用信用卡诈骗犯罪案件具体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办理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的案件如何具体使用法律的问题做出了解释:

⑴、对以伪造、冒用身份证和营业执照等手段在银行办理信用卡或者以伪造、涂改、冒用信用等手段骗取财物、数额较大的,以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

⑵、个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或者明知无力偿还,利用信用卡恶意透支,骗取财物金额在5000元以上,逃避追查,或者经银行进行还款催告超过3个月仍未归还的,以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持卡人在银行交纳保险金的,其恶意透支金额以超出保证金的数额计算。

⑶、行为人恶意透支构成犯罪的,案发后至人民检察院起诉前已归还全部透支款息的,可以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于追究刑事责任。

⑷、对实施上述犯罪行为的银行工作人员、应当依法从重处罚,该解释为及时有效地打击信用卡诈骗活动提供了司法依据。

由于对真实的风险缺乏了解,当某种预期之外的风险事件被触发时,投资者往往无法

进行理性的判断和决策,为了避免最坏情况的发生,他们会选择逃离市场,当投资者逃离成为群体行为时,市场正常的运行机制被彻底破坏,危机随之放大。从1970年的商业票据危机到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人们都可以观察到类似的现象。当危机出现后,市场在短期内恢复平衡需要借助外部力量,央行的危机救助变得异常重要。

1、1970年美国商业票据危机

1970年,宾夕法尼亚中央铁路公司拖欠了8.2亿美元的优惠利率商业票据。那时的商业票据市场作为新兴事物发展的并不完善。但是为应付越来越多的企业贷款要求,商业票据市场在2世纪60年代发展的非常迅猛。然而,当时的票据市场并不存在现代票据市场所必备的评级机构以及后备流动性融通。当宾夕法尼亚中央铁路公司的拖欠违约事件一发生,众多的货币市场投资者开始重新估计他们的借贷模式和评级准则。而他们得出的结论是脱离票据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开始完全不购买商业票据。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美联储开始鼓励银行购买商业票据,市场才重新恢复正常。

而1997年美科力融资的案例中,美科力也是一个商业票据的借贷方,拖欠了5亿美元的商业票据。这次违约事件在现实生活中比宾夕法尼亚中央铁路公司的违约影响更大,而且同样也是属于市场中的意外情况。但是与宾夕法尼亚中央铁路公司的例子不同,美科力融资事件并没有对票据市场产生多大的影响作用。因为大家迅速发现这次票据违约的原因是美科力公司的审计欺诈,因而形如1970年的不确定性在市场中泛滥的噩梦就没重演。2、1998年对冲基金危机

另一个例子是1998年秋天发生的对冲基金危机。在那时的投资者心目中,对冲基金是一个新生的金融机构,且对它的构成并不是十分了解。而在1991~1997年间,对冲基金的资金规模从100亿美元增加到800亿美元(跟今天上万亿的对冲基金规模不能同日而语)。在1998年的秋天,俄罗斯政府证券价差、巴西政府债券价差以及美国长期国债价差之间前所未有的联动性,使得长期以来被投资者信任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也未预计到。在这种情况之下,标准的风险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用。因而在造成了金融市场的参与者纷纷以“最坏打算”为基础来建立新的风险管理模式。而对冲基金之间相似的战略战术以及相似的资产空间是他们纷纷逃离金融市场的重要原因。投资者的不确定性就造成了金融市场的非流动性和金融危机。

3、2007~2008年次贷危机

在2007年的早些时候,银行都拥有着充足的流动性。从他们当时良好的资产负债表结构来看很难联想到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爆发这么严重的危机。危机的一个重要的放大机制就在于投资者对相关知识的缺乏和投资者的不确定性。很多投资者手中都握有一些历史相对短暂的金融创新工具。当AAA级债券遭受损失时,投资者开始意识到他们并没有充分了解他们所购买产品的证券化信贷结构。投资者对一些高风险债务违约并不感到奇怪。但是,当他们看到高风险债务的违约造成了对大批的以刺激贷款为基础的产品如此大的影响时,投资者开始恐慌。此外,由于其他的信贷产品大都与次贷产品有着相类似的机构,于是投资者的不确定性在金融市场上开始泛滥。

因此,因为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违约而造成的小部分现金的冲击,造成了对投资者不确定性的一个很大的冲击,并且,投资者的不确定性传染了整个金融市场。而投资者对这些不确定性传染了整个金融市场。而投资者对这些不确定性的反应就是逃离。而且他们开始重新规划新的投资模式。但同时,投资者们还没又对这个事件有着更清楚的看法,因而为了保护自己,他们在不了解真是风险的情况下,以应付最坏的情况的方案来设计新的投资模式。所有的这些逃离造成了流动性的损失,以及随之而来的一些附带效应。

当金融问题扩大到社会大部分群体时,就不再称之为金融问题而称其为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波及到社会制度、社会阶级,因此在处理危机时操作者会特别警觉,制度的变革、新阶

7.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篇七

一、实践生本教育激发了学生的潜能

学生潜能(学习兴趣、动机和积极性)是一个由外而内和由内而外的相统一的过程。前者是以外在社会文化精神因素影响人的心理的过程,而后者是人的内在潜能的发挥过程。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的,没有由内而外的过程与由外而内的过程的接契,由外而内的过程就不能取得增益人的潜能的功效,另一方面,没有外在社会文化精神的影响,人的潜能的丰富,就缺乏了现实的基础。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往往强调由外而内的过程或者说只强调外锋,而无视学生内在潜能(学习兴趣、动机和积极性)的发挥或学生潜能的内发过程,所以,即使教师教得再多,教师所教也还是外在于学生的,还不能转化为学生的潜能,还不能扎根为学生进一步发展的精神底蕴。

生本教育的教学过程却是一个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和增益的过程。它既重视学生学习的由外而内的外锋过程,但更重视由内而外的内发过程,从而为学生自身潜能的自主开发和丰富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有利的条件,例如,它将学习任务交付给学生(并且是尽早交付),变“马拉车式”教学为“激发式”教学,变“截流式”教学为“源流式”教学,这一系列措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发展的主体,学生的潜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潜能也就在他们自主发挥的过程不断丰富起来。所以,在生本教育课堂上,每每能见到的是气氛热烈、学生乐此不疲、学生的学习热情一浪高过一浪、不让老师下课的情景。学生是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学生不仅学得多、学得好,而且学得轻松;学习对他们来说,已不是一种负担,不是一件要去应付的苦差,而是一件其乐融融、充满欢愉的活动。

二、实践生本教育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

“先学后教”“先做后学”作为生本教育的教学原则,其“先学”“先做”不限于学生对课文的预习,不限于学生阅读教材中要求学的篇章,更不限于找出并熟悉未学课文中的生字、生词,而是以未学课文为核心、为基点,采取“以读引读”的方式来扩展学生的经验。例如,让学生寻找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对这些段落或句子发表议论;再如,让学生去查找与课文相关的知识内容,学生可以去学校图书室查找,也可以上网查找,还可以请家长帮助查找,结果下来,学生少则找到了三五篇与课文相关的文章,多则找到了十几篇,甚至更多,因而,学生的知识信息量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当学生要学习《威尼斯之夜》这篇课文时,他们从图书室、互联网等处找来了大量的关于威尼斯的文章,他们不仅知道了欧洲有个威尼斯,他们还知道了在东方、在我们中国也有个“威尼斯”——苏州有东方的威尼斯的美誉;他们不仅知道了威尼斯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世界上美丽城市之一,他们还懂得了要保存威尼斯这份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一定要加强环境保护……

在讨论常规化的生本教育的教学中,学生从课外搜集到的知识信息是交流、讨论的固定内容之一。当学生带着各自获取的资料信息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交流时,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信息源,每个学生都成为了一条传播信息的渠道,学生知识信息的获取,不再限于教材和教师对教材的注解,丰富学生经验的渠道不再是单一的、封闭的,而是多样的、开放的;在学生“先学”基础上而进行的交往、交流成为一条知识信息传输、拓展的宽带网。在这条知识信息的宽带网上,学生的阅读由薄变厚,学生的经验由扁平而立体化。“以读引读”与交往的常规化一道,在使教材内容大大扩展的同时,也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经验,“少教多学”这一为人们企盼的教学目标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成为现实。

三、实践生本教育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是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协作能力。中职生面临着走向社会舞台的现实,口头表达能力是左右着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语言表达的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中职生渴望学到一技之长,容易产生重专业技能轻文化基础的思想,对文化课的学习热情不高,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因此,我们在生本教育中要注重语言表达教学,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例如,在教学知识短文《说话要文明礼貌》时,笔者联系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特点,将口头表达训练课变为学生“经营汽车维修保养”课进行教学,创设情景,师生共同合作,或由老师扮演客户、学生扮演维修工人,或由学生互换角色,着重训练学生与客户沟通交谈的能力,让原本枯燥的语文课成为一股活水。

二是提高了学生的应变能力。中专学生在处理突发事件时的应变能力比较差,为了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在实施生本教育中,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提问往往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如我们在学习梁实秋先生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尝试了生本教育教学模式。课前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五个问答题:1.关于作者。2.请用一些词语概括出国文老师的特点。3.“我”对国文老师的感情怎样?4.你对这位国文老师的感情如何?5.“我”当年是一个怎样的学生?学生们课前都做了充分的准备。梁洁梅同学上台讲解,当她讲到第二个问题的时候班里同学们的意见发生了分歧,有人说这位国文老师对学生很不友好,动不动就骂人,有同学说老师骂学生是因为责任心强,对学生严格要求等,一时间争论不休,梁洁梅同学事先没有预料到会出现这样的场面,一时傻了眼,站在讲台不知所措。于是笔者让同学们自由讨论几分钟,把梁洁梅小老师请到教室外,跟她商量,让她把同学们的意见分成两队,让同学们自选立场,就刚才争论的问题结合我们身边实际进行一场简单的辩论。后来在有秩序的辩论中,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这一类突发情况,为学生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提供了参考,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应变能力。

三是提高了学生处理应用文的能力。应用文是人们交流信息、处理事务、联系工作、洽谈业务等经常使用的一种文字工具。在所有的文章体裁中,它和人们的关系最直接、最密切,使用频率最高,能写应用文是中职生必备的素质之一。加强应用文教学是满足学生走进生活,贴近实际应用需要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实施生本教育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各类应用文的训练教学,从汽车广告到汽车销售说明书、从听广播到写通知或广播稿、从写求职信到工作总结等,培养学生具备一种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学习或运用语文的“本能”,学生自然而然地由课堂学习扩展到社会生活天地。

四是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实施生本教育教学过程中,结合中职语文教材听说训练中的招聘和应聘、自我介绍、演讲、辩论等内容,让学生搜集素材,编成小品,进行实地表演,分别扮演招聘人员和应聘人员,体味应聘人员是如何进行自我介绍和竞职演讲的,在交际时如何注意自己的表情和语气,如何在招聘人员面前恰当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从而实现打动招聘人员的目的,促使学生由不敢说、不想说变为敢说、想说、会说,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实践生本教育减小了学生间的分化

首先,生本教育的教学把学生必学部分严格控制在第一层次,而且对这样的基本要求贯彻“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加上对完成时间不作硬性规定,这样的要求既不至于过高,又留有余地,祛除了学生的心理抵触,保持了他们旺盛的学习热情。其次,为“差生”提供了大量的表现自己的机会。在生本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例如,经常让学生读一读自己喜欢的一句话或一段话,这样,即使是基础较差的学生也敢回答问题了,也有机会表现自己。“差生”也就在表现自己的过程中,使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兴趣得以维持和增强。再次,防止了学习计划的过度。生本教育的教学站在保护每个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的高度,将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视同生命,不向学生提出过细和过于固定的学习计划,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更多的情况下选择自己最喜欢完成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步骤。这样,学生经常处于自己喜爱的学习状态中,喜爱学习便逐渐成为学生的习惯。这些有针对性的教学安排和激发学生潜能的诸多方式方法,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一在缩小学生之间差距上具有最终决定性意义的因素得到了保护。因而,教学取得了差生不差、好生更好的显著成绩。

五、实践生本教育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生本教育注重学生的直接认识、学生潜能的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究,尊重学生的“先行理解”,因此,在生本教育过程中知识不是外在于学生的,而是内化为学生的主观心理结构,学生成为了知识的真正占有者、享有者,教学的主观效应得以有效地实现。在生本教育体系下,教师根本不用通过增加作业的方式来使学生掌握知识。因为它高度重视学生直接认识的一系列教学原则的实施,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这一转变带来的是教学主观效应的实现,是学生将知识更积极地内化,是学生对知识的更透彻地理解和更牢固地掌握。同时,生本教育体系将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出减小学生学习心理性负担的积极、欢乐的教学生态。

总之,生本思想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使他们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来,发挥自己的个性特点,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这是我们语文教学要实现的主要目标。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杨必俊.建立“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素质教育实践模式[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7,(7).

8.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篇八

幸福是在司汤达的小说创作中经常出现的一个关键词,司汤达可谓独特的幸福观相当值得探讨。司汤达的幸福观投射在他的文学创作中,既有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又有他从创作本身获得的幸福。本课题结合司汤达的文学创作理解其幸福观,希望能够不停留在表面的列举而能够深入挖掘其中的内蕴,更好的理解司汤达的独特幸福观念,感受其中体现的独特审美价值,将他的幸福观结合十九世纪的文学思想进行探究。

本课题国内外同类研究现状

关于司汤达的研究,国内外涉及较广,主要包括他的情感世界,意大利情结,心理描写以及创作角色和人生经历的关系等。幸福观念当然也是国内外研究者讨论的话题,往往从司汤达个人经历提炼出的幸福观感,或者挑出作品当中的人物或者对整部作品体现的幸福观进行分析,典型的是于连的幸福观分析以及巴拿马修道院体现的幸福观等。

本课题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司汤达文学创作的幸福观,不局限于文学创作也不泛泛而谈幸福内涵。幸福观念影响文学创作,这些都是互相关联的。本课题将从作者笔下人物的幸福剖析、作者的从创作本身获得的幸福、以及作者幸福观与十九世纪人道主义的关系进行展开和研究。

本课题的实行方案、进度及预期效果:

实行方案:查阅书籍,整理资料,归纳分析,通过对有关材料进行有效地比较与整理,写出自己的主张和想法。

进度:搜集材料、开题阶段 12月到3月初

初稿写作阶段3月中旬论文修改、定稿阶段3月底到4月中旬

预期效果:能够符合论文的内容和结构,谈出自己的看法,对司汤达幸福观念进行系统和细化的理解和评判。

9.和谐理论的哲学思考与实践意义 篇九

和谐理论的哲学思考与实践意义

和谐理念离不开深厚的哲学基础.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需要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效率优先和社会公平原则集中体现了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矛盾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理性的哲学思考,将使我们对和谐理论的认识与实践达到一个新境界.

作 者:马新民 作者单位: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江苏,盐城,224005刊 名:文教资料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年,卷(期):“”(23)分类号:B0关键词:哲学 矛盾 和谐理论 实践

10.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篇十

一、“经历教育”把握了德育的本质和基本规律,有效地促进了德育理念的创新

1奔诸说优长,创一家特色。“诸说”指的是国内各种先进的教育改革研究理论。“经历教育”吸收了“愉快教育”的“乐学”思想,善于调动学生的德育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借鉴了“情境教育”的情感激励、情境设置、拓宽教育途径方法的教育思路;学习了“体验教育”的关注主体体验感悟,促进道德内化的做法;采纳了“成功教育”的鼓励学生成功、帮助学生成功,在成功中增强信心,追求进步的策略;贯彻了“创新教育”的创新精神,培养创新人格的教育思想。“经历教育”把这些教育优势集于一身,并把他们有机地和谐地整合、融汇到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操作体系之中,在更广阔的实践领域和更深层的规律上求索和发现,并增强其教育魅力和实效性,创造出我们自己的德育优势和特色。

2痹⒂谥钣之中,充分发挥德育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把人的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放到“人生经历”中加以考查,就更深刻地认识到一方面人的各种经历都有德育功能,另一方面各种经历都需要人的道德和精神支撑,由此我们更坚信人的德、智、体、美、劳、心各育是融为一体的。把德育孤立于五育之外,离开学生的现实生活,再强调德育的首位,也只能是低效的、架空的德育。把德育寓于五育之中,互为载体,把德育寓于学生现实生活中,既实现教育的整体优化,极大地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又充分发挥德育在教育整体之中,在学生成长发展之中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

3弊⒅氐赖履芰Φ呐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把德育放在“人生经历”中考查,我们会更深刻地认识到,人生于世不但需要学习和遵守道德规范、道德伦理,还需要道德能力、道德智慧的武装。没有道德能力的道德,是残缺的道德,没有道德智能的人,是难以实现道德行为,也难以取得自身的成长和发展的人。因此让学生在道德经历中培养道德思维和认识能力、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道德践行和监控能力,才能把高尚的品德、敏锐的目光和智慧的头脑统一于一身,将来才能从善嫉恶、扶正祛邪,增强社会适应性。才能促进他们在道德生活中的成功,增强道德提升感,激发他们对“道德行为”和“道德经历”的热爱与追求,从而促进其积极主动地参加道德实践、获得积极主动地发展。

4闭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科学把握学生成长规律。以“经历教育”的理论思考德育工作,会使德育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整体的理念。为学生的未来而筹划、为学生的继续发展、终身发展奠基。是“经历教育”的本来属性,完全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经历教育”认为经历贯穿人的一生,有前后联系性、传承性,由低到高不断发展。前面的经历为后面的经历奠基,后面的经历是前面的经历的深化和发展。从人的经历可能预见人的发展,人不能听天由命地受经历塑造,把握人生的经历可以把握和促进人的发展,创造优化的经历可以使人得到最佳发展。我们的责任应当是为学生的发展创设最优化的经历,“教给”和培养学生一生都真正有用,受益终身的思想品格和智能。同时,人的同一成长阶段(如小学阶段、初中阶段)的各种经历(如学习经历、生活经历、社会交往等)又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它们对人的成长发展形成整体作用。“经历教育”从“经历”中认识和考查人的发展,就能最敏感最大限度地认识和掌握上述这些规律性,更加自觉地设置和优化经历教育情境,促进这些影响和作用的正向和高效地发挥。因此,实施“经历教育”将更加科学有效地构建中小学德育体系,提高德育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

二、“经历教育”更有利于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进入新世纪我们必须树立新的德育观念:不能把学生培养成只会“听话”和依赖的“乖孩子”,我们必须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大有作为。能不能实现这一素质教育要求,是衡量德育实效性的主要标准。实施“经历教育”能切实有效地实现这一要求,大大地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这是因为:

第一、实践性。“经历教育”打破了脱离实际的简单灌输、说教的旧模式,强调德育的实践性、引导学生投身实践、回归生活。道德实践能力只有在道德实践中培养。第二、自主性。“经历教育”让学生在“经历”和活动中成为德育的主体,自主学习,发挥,创造,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培养学生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地逐步学会科学地选择和开创自己的人生经历,巧妙地把握和驾驭自己的人生经历,优质地总结和评价自己的人生经历,自觉地珍惜和积累自己的人生经历。这是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发展道德智慧,增长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是学生终身发展、继续发展的奠基工程。第三、情境性。“经历教育”设置情境,引导实践鼓励成功、帮助成功,让学生处于对兴趣、愿望、理想、志向的追求中,适时地有递进层次地提高学生的需要水平、发展水平。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第四、体悟性。“经历教育”高度重视引导学生体验、感悟、注重对自己成长状况、成长足迹的纪录、反思、总结,能有效促进道德内化,优质实现精神升华。第五、创新性。“经历教育”给学生的探究学习、创新学习、合作学习开创了有效的途径方法。充分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和成长优势。第六、民主性。“经历教育”为师生共同实践提供条件,有利于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力地促进了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三、“经历教育”行动研究能够有力地促进教师的继续发展,有效地实现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经历教育”行动研究是校本研究。研究的课题可以根据自己本职工作加以选择,研究的结果是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和优势,实现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教育教学效果和教师自身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行动研究是教师培训提高的最佳途径之一,在欧美等国教育科研中倍受推崇,也被国内众多先进地区和优秀教师的实践所证明。所有优秀教师的成功成才,主要原因都是坚持行动研究的结果。大家熟悉的案例分析法,反思性教学、微格教学等,教育教学反思以及许多优秀教师的自修提高的方法,“积累”教育教学“财富”的方法都是不同程度,不同方面地运用了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好办法。

11.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篇十一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发展、新成果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坚持和最好实践,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为我们观察、分析、解决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为我们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更好地妥善处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方面的突出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了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重要思路和现实途径。

(二)为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

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些新要求更加注重了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确处理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全面发展的关系、加快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当前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地区与地区之间发展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这些新要求。

(三)为我们不断提升党的执政理念、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科学指导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党的执政使命、执政原则、执政任务、执政要求等重大问题,赋予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以新的内涵。它表明我们党对执政使命的认识更加自觉,对执政任务的理解更加完整,对执政方法的运用更加科学,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只有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把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才能更好地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2.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篇十二

整体性技术实践价值观的理论特征及其实践意义

本文结合著名技术哲学家A.佩斯的技术实践价值观思想,简要分析了整体性技术实践价值观的理论特征及其价值意义.

作 者:李晚莲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06刊 名:自然辩证法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年,卷(期):20(12)分类号:N031关键词:技术实践 价值观

13.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篇十三

关键词:会话含义;关联理论;语用推理;听力理解

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育教学的重心在于学习语言的形式和结构。尤其是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虽然教材的编写上是从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入手,在教学实践中通常做法是强调要求学生记忆大量词汇,灌输语法知识,把完整的课文分解为一点一点的语法或词汇知识要求学生背记,而不重视学生对语篇的理解和使用。又因为高考时大多不考英语听力,这种导向作用使得中小学英语教育经常会忽视听力和口语训练,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下,总是遇到不能有效地激活和调用他们所掌握的语言知识的问题,哑巴英语和高分低能现象层出不穷。这也给大学英语听说课程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理解能力,我们不仅要增加听说课程的数量,而且要注重使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教学以提高听说教学的质量。

认知语用学(Cognitive Pragmatics) 的理论基础——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 在提高学生话语理解和运用能力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关联理论是由Sperber和Wilson 在《关联性: 交际与认知》(1986)一书中提出,它假设人们在言语交际中理解自然语言靠的是一个“明示-推理”(ostension- inference) 的过程,认为人们理解话语(utterance interpretation) 实质是在推理中选择最合适的语境(context),找出话语与语境之间的关联性(relevance),获取语境效果,从而正确认知和理解自然语言的过程。在英语学习中,理解话语(utterance understanding) 其实就是一个人类推理、寻找关联并取得语境效果的过程。

一、会话含意理论

要研究关联原则,我们首先要了解会话含意理论。会话含意理论由Grice提出,它主要是区分了话语的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话语的自然意义是指话语字面所表达的意义;话语的非自然意义是指人们意欲表达的意义,即在特定的场合下表达出交际者意图的语用隐含意义。语用学主要研究话语的非自然意义,它的任务就是分析说明听话者识别说话者交际意图的有关过程。因此,话语的理解是通过推理而不是通过解码得到的。Grice的这种观点成为语用学研究的基础。

另外,他还提出了合作原则和四大准则: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并指出在会话中,人们的对话都要符合以上四大准则,如果说话人违反这四个准则中的一个或多个准则,就会产生特殊的会话含意,听话人根据这些原则, 结合当时语境,经过语用推理, 能够推断出多于语义内容的会话含意,即“言下之意”。因此,Grice的会话合作原则的重点并不是准则的遵守方面,而在于违反准则的情况。Grice将语境引入了话语理解的过程,并根据推导公式:P(命题)+(语境)→Q(含义),即话语理解要根据语境推导出话语的真正交际意义。

二、关联原则

Sperber和Wilson在Grice会话含意理论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关联原则,即在Grice提出的在话语分析中进行推理的观点。Sperber和Wilson认为,语言的交际有两种模式:代码模式(code model)和推理模式(inferential model)。交际双方必须在一些语境假设中通过推理寻找关联以达到认知的目的。Sperber 和Wilson的理论体系并不以规则(rule- based)或准则为基础(maxim-ruled),他们提出的是一个关联原则: 即每一个明示(ostension) 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一个交际行为本身具备最佳的关联性(relevance)。最佳的关联性来自最好的语境效果(context effect)。即关联性与语境效果成正比,所取得的语境效果的强弱关系到话语与语境的关联性,话语与语境的关联性又决定了听话人需要付出的努力(effort) 。话语与语境的关联相对较强,听话人为求得最佳关联性所付出的努力就相对较小。

明示(ostension),就是示意,明白无误地示意。在交际中,发话者明白无误地表达出自己的意图。推理(inference)指受话者从发话者用明示手段提供的信息中推断出发话者暗含的意图。Sperber和Wilson认为,推理依据是一些语境假设,话语理解中的推理过程就是在话语和语境假设之间按照关联原则寻找一种最佳关联。因此,对发话者来说,他应提供与对方(受话者)的认知语境相关的信息,以便他明白和理解自己的意图,实现成功的交际;对于受话者来说,他应寻找与新信息相关的语境,以便对话语进行有效的解释,以取得语境效果。

三、认知语用学在听力行为过程的应用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听力行为是一种社交活动,Crystal认为口头交际的话语因情因景含义不同,其意义表达具有不明确性。心理语言学家则认为听力行为是一种认知活动。因此,在听力行为过程中,听者要综合处理各种语言知识,结合语境、背景知识等推断隐含会话含义。在生活交际中有大量隐含表达的意义和间接实施的言语行为,如何理解这些话语需要研究语言在使用中或语境中的意义,受话者需要运用认知语用学的角度,根据会话含义和推理关联理论构建听力理解模式,找出话语与语境的最佳关联性,从而完成对会话的完整理解。

如下面一个对话:

A: This is still something to eat in the fridge.

B: But Sue’s going to have a birthday part this Saturday.

A的话语说明冰箱里有吃的,通过特定的场景及B的会话中,我们可以看出B 明示了“周末苏要办生日宴会”的信息, 他(B)可能想通過这句话明白无误地向A传达他的意图:东西仍然不够,可能需要再去采购。A接收到B的话语,就可以从中推理出B的暗含意思,需要再采购。

英语教学中涉及到的听力内容部分为模拟现实生活场景,构建一定的实际语境用以练习提高听力能力。把这些语用学知识应用于于听力教学和练习过程中,在听力考试中运用会话含义和关联理论,找出会话的暗含之意,或是运用语言推理知识,理解会话的完整意义,能提高推理效率,一方面达到听力考试或练习的要求,另一方面可以极大地促进外语听力水平的提升。

我们以2011年12月的四级考试听力题为例:

短对话中的第13题

W:Airport, please. I’m running a little late. So just take the fastest way even if it’s not the most direct.

M: Sure,but there is a lot of traffic everywhere today because of the football game.

Q: What do we learn about the woman from the conversation·

A) She wants to take the most direct way.

B) She may be late for the football game.

C) She is worried about missing her flight.

D) She is currently caught in a traffic jam.

这个需要找出语境与话语的最佳关联性。一开始就有airport,语境可能是机场。继续往下听,会听到“take the fastest way(请选择最快的路)”,由此推出不少在机场,而应该是在车上。男士说“a lot of traffic everywhere today because of the football game(今天到处都有交通堵塞,因为有球赛)” “a lot of traffic”可以帮助我们再次确认对话发生的语境是在车里,在去机场的路上。而球赛和交通拥堵有关联。最佳关联就是选择最快路线的原因“I’m running a little late.(有点晚了)”,因此女士有些担心。所以正确答案是C。

再有同套试题中的第16题:

M: I don’t think I want to live in the dormitory next year. I need more privacy.

W: I know what you mean. But check out the cost if renting an apartment first. I won’t be surprised if you change your mind.

Q: What does the woman imply·

A) The man should consider his privacy first.

B) The man will choose a low-rent apartment.

C) The man is not certain if he can find a quieter place.

D) The man is unlikely to move out of the dormitory.

此题就是询问女士的言下之意。男士的态度很明显,明示出他想要搬出宿舍,因为需要自己的隐私空间。女士也从男士的明示中推理出他的意思是想要租套公寓,因此女士明确表示“我知道你的意思”。但是接下来女士又说先算算租房子的花费吧。虽然没有直接说明花费的多少,但是我们通过下一句话“I won’t be surprised if you change your mind.(如果你改變主意的话,我不会觉得奇怪)”,可推理出男士不太可能搬出宿舍,因为可能租房子的花费较高。

由会话含义理论和关联原则我们知道,会话的产生需要会话双方的合作,并一般地要遵从会话含义的四项准则,如果违反了这四项准则,就会出现不同的话语含义,这时我们就需要通过分析推理推断出会话者的言外之意。要想准确理解会话者的含义,在推理过程中就要区分什么是明示,明示中又会产生哪些语境效果,通过语境效果和话语的关联找出最佳关联性,最终推理出发话者准确含义。在听力试题中,常常出现的就是通过违反会话含义的四项准则而产生言外之意来考察学生听力理解能力。因此学生在听听力时一定要注意在有出现违反准则的情况时,特别要注意会话中的明示及推理产生的语境和话语的关联性,在关联性中找出所问问题需要的最佳关联性,做出正确的选择。

四、结语

听力作为英语学习的一部分,对于英语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我们一直以来的英语学习导向虽然是以交流交际为目的,但是由于高考等重要考试对于听力的强调不够,致使听力成为困扰大部分英语学习者的突出问题,即便是一些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听力方面仍有欠缺。传统的英语教学教学模式侧重于重复性的听说训练,却又受到学时太少的限制。因此在听力教学中引入各种有效的理论引导,能够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认知语言学中的会话含义理论及其四个准则在推断会话的言下之意,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交际模式在语境与话语间找出最佳关联性,重在从人的认知过程分析听到的内容。在这些过程中,学生要了解会话双方的态度,理解会话中明示或暗含的意思,学会寻找话语产生的语境效果,找出会话关联。引入这些理论的教学方式更适合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可以促使学生在听力过程中努力思辨、推理,学习的效果又取决于努力和投入的程度,这样就巧妙地要求推动学生不断地投入到听力的练习中,有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有效地学习。

参考文献:

[1]SPERBER D, WILSON 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Oxford:Blackwell, Oxford,1986.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3]Grice,Herbert Paul. Meaning[J].Philosophical Review,1957,(67):183-198.

[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上一篇:县卫计局人才引进计划下一篇:老舍四世同堂小说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