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信息化

2024-09-10

审计信息化(精选8篇)

1.审计信息化 篇一

一、信息化会计常见的审计风险

(一)数据误报

会计审计以信息化的模式操作中,其中的过程可能存在数据的误报。

信息化审计都是通过计算机操作的数据报表,这种非人为的处理方式可能会导致部分数据的遗漏。

比如,在信息输入时,由于计算机代码的失误,可能出现信息的混淆和错报。

所以,信息化的会计审计,必须加强对人为参与计算机程序控制的过程。

能够通过信息的修改或运行错误的检查,避免信息的输送错误。

另外数据通过移动设备的存储中,由于设备的损坏,也可能导致数据的丢失或者无法读取,再加上磁盘数据在非保护模式下的人为修改概率,使得审计工作中存在很大的误报风险。

(二)信息检查风险

对于会计审计工作来说,无论是信息化还是人工形式,都必须要有全面的风险检查,来有效的提升数据的准确性,减少虚假及错误信息的出现。

这就要求信息化审计的具体操作人员必须有熟练的计算机审计操作能力。

能够熟悉软件的实际操作和理论知识。

但实际的信息化审计工作,很容易出现工作人员疏忽大意不进行检查的情况。

同时在信息化不断进步的同时,存在因软件升级导致历史数据提取困难的现象。

对于依赖历史数据的单位来说,就造成了一定的会计审计难度。

但由于纸质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不如电子数据,是的会计审计工作形成对电子数据的依赖,也提升了信息化审计工作的风险。

二、导致会计审计风险的相关因素

(一)企业之间的竞争

在市场化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下,会计审计工作也面临着很大的竞争,当国家的经济体制不断的在完善的同时,对应的信息化审计政策却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这就极大的提升了风险隐患。

企业发展的主要目的就是不断的追求自身利润的提升,会计审计信息化出现后,依赖计算机模式的审计模式有效的降低了审计不正规行为的出现,规范了行业经济行为。

但这种信息化的设计模式却有悖于企业的发展需求,部分企业为了追逐经济利润和提升子自身的竞争优势,很经常的出现对审计数据的篡改,这就极大的提升了审计的风险。

(二)审计范围的扩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呈现了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在国际及国内竞争不断频繁的当前经营环境中,企业的经济实务的扩充极大的活跃了企业发展。

这就要求审计范围也必须进行拓展,同时设计的精确度也必须有更高的提升。

一旦审计范围和内容进一步扩大,自然就可能会随之产生一些不良的风险因素。

(三)审计人员的素质问题

信息化审计的出现,不但是传统会计审计模式的改变,还对审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熟知审计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还要熟练的掌握信息化审计的操作软件,才能符合信息化审计工作的发展需求。

但实际的审计工作,具备很强审计能力和经验的人员可能在计算机操作能力上欠缺,对于计算机操作能力强的人员可能缺乏过硬的基础审计理论。

甚至部分设计人员可能连审计从业资格都不符合要求。

另外加上审计人员如果缺乏较高的职业素养,在于公于私方面不能准确衡量,也会导致企业经济损失的出现。

三、关于优化信息化审计的几点策略

(一)明确信息化会计审计原则

信息化的会计审计工作必须符合当前的经济发展趋势。

市场化经济的变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之间是相互推动的。

在发展信息化审计的过程中,必须对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明确的认识,并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

通过信息化会计审计原则的准确定位,来形成审计工作标准。

另外,国家还要充分的发挥对信息化审计的监督作用,充分的确保审计原则的执行力度,并注意执行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和总结。

能够对审计原则中的欠妥地方进行继续修缮和调整,确保审计原则的准确性和市场适用性。

(二)加强信息化审计方面的人才培养

信息化审计工作在理论和操作方面的新要求,促使从事审计的工作人员必须强化自身的专业审计能力。

作为企业来说,也必须重视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对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

2.审计信息化 篇二

一、信息化内部控制审计与信息系统审计的相关规范

国内外相关规范中的一系列规定表明, 现代内部控制审计必须充分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领域的应用, 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信息系统, 特别是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信息化内部控制审计关注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有效性问题, 而这个问题也是信息系统审计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国内外一系列信息系统审计规范的陆续发布, 又使信息系统审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信息系统本身就包含了信息技术的应用, 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又对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产生重大影响。而信息系统, 特别是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 同样是信息系统审计中重要的一环。

(一) 信息化内部控制审计

会计信息质量不仅取决于财务报告本身, 更取决于对财务报告产生过程的有效控制。内部控制是防范企业财务报告错误和舞弊行为, 保证企业财务报告真实、完整的内在机制。而内部控制审计的目的就是要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使经营管理越来越依赖于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起来的信息系统。理论界也密切注意着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变化, 许多学者纷纷探讨信息化环境对企业内部控制要素的影响、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的构建等, 并认为应该利用信息技术来构建与完善内部控制系统。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系统的变化, 必然导致内部控制规范的变化, 不论是美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中的COSO框架、SOX法案、SEC发布的《最终规则》、COBIT, 还是日本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评价和监督准则》等规范, 都充分地考虑了信息化环境对内部控制的影响。面对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及其规范的变化, 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内部控制审计就必须考虑信息化环境的影响, 从而就产生了信息化内部控制审计的问题。

内部控制审计考虑信息化环境的影响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本世纪以来, 各国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规范。如, 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 (PCAOB) 于2004年3月发布了第2号审计准则《与财务报表审计协同进行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 (简称AS NO.2) 。随后, PCAOB于2007年5月又颁布了第5号审计准则《与财务报表审计相结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 (简称AS NO.5) 以取代AS NO.2。此外,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ICPA) ) 为了与AS No.5保持一致, 于2008年发布了鉴证准则第15号 (SSAE No.15) 。SOX法案302条款和404条款中的实质性条款也直接影响到了PCAOB、AICPA等对内部控制审计的相关规范。从AS NO.2到AS NO.5, 其内容都涉及到IT环境下的内部控制问题。AS NO.5对于IT的应用表现出了更多的关注, 如必须评价IT使用的范围, 必须认真评估IT对财务报告的影响及其带来的风险等。日本为体现IT的重要性, 直接将“对IT的应用”作为内部控制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我国审计对信息化环境的关注最早体现在审计署发布的相关规范中。1993年, 我国审计署发布了《关于计算机审计的暂行规定》, 1996年又发布了《审计机关计算机辅助审计办法》, 从而拉开了我国IT在审计领域应用的序幕。1999年,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了《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 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充分关注IT环境对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及内部控制的影响。2003年6月,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实施了《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控制审计》, 其中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应评价组织获取及处理信息的能力。2006年, 财政部发布了《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认为内部控制应包括自动化成分, 在风险评估以及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时, 应当考虑自动化特征及其影响;还应当从信息技术和人工系统中, 对交易生成、记录、处理和报告的程序了解与财务报告相关的信息系统。2007年, 财政部发布了《审计准则第1633号——电子商务对财务报表审计的影响》, 认为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被审计单位在电子商务中运用的与审计相关的内部控制。2008年, 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内部控制审计指引》, 认为应当关注信息系统对内部控制及风险评估的影响。2011年10月,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实施意见》, 认为内部控制审计要考虑信息技术控制环境的影响。

(二) 信息系统审计

信息系统审计源于EDP (Electronic Data Processing) 审计, 信息系统审计方面最早的文献是当时主要的计算机制造商IBM公司出版的《电子数据处理审计》和《内部电子处理和审计轨迹》等。这些文献充分考虑了电子数据环境对数据处理流程的影响, 提出了许多新的概念、术语和审计技术。

信息系统审计相关准则及规范的颁布进一步推动了信息系统审计理论与实务的不断发展。首先是国际会计师联合会颁布的一系列国际审计准则, 包括1984年颁布的国际审计准则第15号《电子数据处理环境下的审计》、国际审计准则第16号《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1985年颁布的国际审计准则第20号《电子数据处理环境对会计制度和有关内部控制研究与评价的影响》;2004年颁布的国际审计准则第401号《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等。在众多规范中, 影响最大的是国际信息系统审计协会 (ISACA) 制定的信息系统审计准则。其信息系统审计准则体系由标准、指南和程序等3个层次组成, 截至2010年1月, ISACA共发布了16个审计标准、42个审计指南和11个审计程序。

我国有关信息系统审计的规范相对比较零散。审计署于1993年发布了《关于计算机审计的暂行规定》, 1996年又发布了《审计机关计算机辅助审计办法》;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1999发布了《独立审计准则第20号——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 2007发布了《审计准则第1633号——电子商务对财务报表审计的影响》;国务院于2001年下发了《关于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展审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2004年, 审计署在《2004至2007年审计信息化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积极探索信息系统审计, 2008年, 《审计署2008至2012年信息化发展规划》再一次提出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息系统审计;2008年, 我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了《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8号——信息系统审计》, 这是我国发布的唯一专门针对信息系统审计的准则, 开创了我国信息系统审计准则制定的先河。

信息化内部控制审计与信息系统审计分属不同的审计范畴, 但却同时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予以关注。因此, 深入剖析信息化内部控制审计与信息系统审计的联系与区别, 对整合审计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信息化内部控制审计与信息系统审计的联系

财务报告信息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产物, 会计信息系统的有效运行依赖于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在信息化环境下, 信息系统审计关注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信息系统运行的有效性, 信息化内部控制审计关注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因此, 信息化内部控制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存在着多方面联系。

(一) 最终目标一致

PCAOB的AS NO.5中明确规定,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是对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也指出,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2010) 的相关规定, “有效性”包括制度设计有效性和制度运行有效性两个方面。

ISACA的信息系统审计准则借助COB IT的“控制目标汇总”表确定各个IT过程的具体审计目标。我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8号——信息系统审计》明确指出, 信息系统审计的目的是对组织是否达成信息技术管理目标进行综合评价, 协助组织信息技术管理人员有效地履行其受托责任以达成组织的信息技术管理目标。

表面看来, 信息系统审计与信息化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并不一致, 但两者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 都是合理保证报表使用者得到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而且, 信息系统审计目标的确定很大程度上都与内部控制密切相关。这是因为, 财务报告是信息系统的产物, 信息系统的运行依赖于内部控制的有效。所以,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是为了信息系统的有效运行, 是为了最终财务报告信息的质量。

(二) 业务类型一致

内部控制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都属于基于责任方认定的合理保证鉴证业务。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业务中, 管理层要先评估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然后注册会计师再对管理层的评估进行审计, 这正是合理保证鉴证业务的范畴。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中规定, “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内部控制, 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企业董事会的责任”, “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是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因此,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也是基于责任方认定的鉴证业务。

信息系统审计的主要任务, 是以独立第三方的身份对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发表意见, 这种意见明显属于合理保证鉴证业务的范畴。COBIT框架明确提出, “管理层的责任是保护企业的所有资产, 为履行这一责任, 管理层应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内部监控体系”。信息系统审计准则正是ISACA基于COBIT的思想建立的监控体系, 其目的也是要对管理层的责任认定进行鉴证。我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8号——信息系统审计》认为信息系统的开发、运行和维护以及信息技术相关的内部控制的设计、执行和监控是组织及其相关人员的责任, 实施信息系统审计工作并出具审计报告是信息系统审计人员的责任。这一规定同样说明了信息系统审计属于基于责任方认定的合理保证鉴证业务。

(三)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应用

为了充分考虑IT环境的影响, PCAOB发布的AS NO.2和AS NO.5要求进行内部控制审计时采用自上而下的审计方法, 其中AS NO.5称之为风险基础的自上而下审计法, 即风险导向的审计模式。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的亮点之一就是特别强调了风险导向审计思想,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的规定, 注册会计师按照自上而下的方法实施审计工作, 并将其作为识别风险、选择拟测试控制的基本思路, 这同样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思想。

信息系统审计同样关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应用。在ISACA发布的信息系统审计准则中, 与风险评估有关的审计标准有《S11:风险评估在审计计划中的应用》, 审计指南有《G13:风险评估在审计计划中的应用》, 审计程序有《P1: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方法》、《P5:控制风险自我评估》等。胡晓明 (2007) 认为, 信息系统审计是信息系统风险防范的新途径, 应该实施风险导向的信息系统审计。我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8号——信息系统审计》专门讨论信息系统审计中对信息技术风险的评估, 同样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思想。

(四) 审计程序相互关联, 工作成果能够相互利用

COSO框架认为, 信息与沟通是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之一, 自然是内部控制审计的关注点。而信息与沟通主要通过信息系统实现, 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信息系统具有开放化、实时化、电子化的技术特点, 从而影响到内部控制审计的规范实施。所以, 在信息化生态环境下, 内部控制要解决两个层面的问题, 一个是信息化环境下的业务内部控制问题, 另一个是其中的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问题。在信息化环境下, 安全审计应该成为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之一。COBIT作为一个综合内部控制模型, 既能够适应IT治理需要, 又可以确保信息与信息系统的完整性, 从而成为内部控制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共同的思想基础。PCAOB的AS NO.2和AS NO.5都强调应该在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充分注意信息系统的作用。日本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评价和监督准则》也指出, 要确保企业内部的信息处理系统能恰当地搜集和处理在各业务领域的数据并能反映在财务报告中。我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控制审计》认为保证管理信息系统的有序运行, 保证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是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必须关注的内容。

信息系统审计通常要包括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审计, 在ISACA发布的信息系统审计准则中, 与内部控制直接相关的审计标准有《S15:IT控制》, 审计指南有《G11:广泛的信息系统控制的效果》、《G16:在组织的IT控制中第三方的作用》、《G36:生物控制》、《G38:存取控制》, 审计程序有《P9:密码方法在管理控制中的评价》、《P10:商业应用改变控制》等。我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8号——信息系统审计》也认为信息系统审计包括对组织层面信息技术控制、信息技术一般性控制及业务流程层面相关应用控制的审计。

因此, 内部控制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的很多审计程序相互关联, 工作成果能够相互利用。在内部控制审计中发现的控制缺陷能为注册会计师在信息系统审计中认定重点实施审计指明方向。在信息系统审计中对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关注可以作为内部控制审计的基础。

三、信息化内部控制审计与信息系统审计的区别

内部控制审计重在“控制有效性”, 信息系统审计重在“系统有效性”。因此, 二者的审计对象、审计重点等还是存在着差异。

(一) 审计对象与内容不同

内部控制审计的对象是企业的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以及内部控制制度实施过程中的监管等方面。根据内部控制一般框架理论, 内部控制审计的对象还应包括内部控制的众多影响因素, 如内部控制的环境等。信息系统的审计对象是企业的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是个比较大的范畴, 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系统的开发与采纳、信息系统的实施、信息系统的控制、信息系统的维护与评价等。与内部控制审计的对象比较, 信息系统审计要包含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相关内容, 而信息系统化内部控制审计除了关注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之外, 还要关注企业其他方面的内容控制问题, 所以, 二者的审计对象与内容有所交叉, 但还是有明显的区别。

(二) 对内部控制的关注程度不同

首先, 从目的性来看, 二者对内部控制关注的目的不同。信息系统审计中评价内部控制的目的, 是为了判断是否可以相应减少实质性程序的工作量;内部控制审计中评价内部控制的目的, 则是为了对内部控制本身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其次, 从内部控制测试范围来看, 二者关注的内部控制的范围也不同。信息系统审计可以绕过内部控制测试程序进行审计, 而内部控制审计则不能绕过内部控制测试程序进行审计, 注册会计师必须针对每一审计领域获取控制有效性的证据, 以便对内部控制整体的有效性发表意见。此外, 在信息系统审计中, 对控制测试的可靠性要求相对较低, 而在内部控制审计中, 对控制测试的可靠性要求较严。

(三) 对控制缺陷的评价要求不同

在内部控制审计中, 注册会计师需要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严格的评估, 并区分出重大缺陷, 因为重大缺陷将影响到审计意见的类型。而在信息系统审计中, 注册会计师仅需区分出值得关注的内部控制缺陷和一般缺陷。

(四) 出具的审计报告不同

在信息系统审计中, 注册会计师主要是对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有效和效率以及能否有效地组织资源, 实现组织目标等发表审计意见。在内部控制审计中, 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整体的有效性发表意见。信息系统审计是对信息系统的合理鉴证, 内部控制审计是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合理鉴证。

四、结论

PCAOB的AS NO.5首次提出整合审计的模式, 认为财务报告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应进行整合。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明确指出, “注册会计师可以单独进行内部控制审计, 也可将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进行”。因为整合审计既可以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质量, 又能提高审计效率, 降低审计风险, 所以, 整合审计是一种经济可行、切实兼顾了社会公众、被审计单位和注册会计师行业三者利益的制度安排。

财务报告信息产生于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 而内部控制又是保证会计信息系统能够有效运行, 从而保证企业财务报告真实、完整的内在机制。内部控制与信息系统之间的必然联系, 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使得信息化内部控制审计与信息系统审计之间的联系成为主要的、必然的联系。既然二者的审计模式、程序、方法等存在着相同之处, 二者的基础工作可以共享, 在一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还可以为另一项审计提供线索和思路, 那么就不得不考虑信息系统审计、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告审计的关系问题。在信息化环境下, 应该把信息系统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告审计进行整合, 建立起完善的整合审计体系, 以保证财务报告信息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杰、黄正瑞:《网络环境下会计系统的安全审计》, 《会计研究》2000年第1期。

[2]陈志斌:《信息化生态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框架研究》, 《会计研究》2007年第1期。

[3]刘志远、刘洁:《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企业内部控制》, 《会计研究》2001年第12期。

[4]骆良彬、张白:《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会计研究》2008年第5期。

[5]谢晓燕、张龙平、李晓红:《我国上市公司整合审计研究》, 《会计研究》2009年第9期。

[6]章铁生:《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内部控制规范:国际实践与启示》, 《会计研究》2007年第7期。

[7]胡晓明:《风险导向信息系统审计及其发展思路》, 《经济管理》2007年第2期。

[8]ISACA.Standards, Guidelines, and Tools and Techniques for Audit/Assurance and Control Professionals.http://www.isaca.org/KN O WLEDGECEN TER/STAN DAR DS/Pages/default.aspx.

3.审计信息化 篇三

一、审计信息化石审计治理变革的切入点

(一)审计治理与审计信息化。审计机关自成立以来,从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到服务于国家治理,逐步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向绩效审计发展,从手工操作向計算机审计发展,不断加强审计的规范性。金审工程一二期建设初步实现了审计业务和管理信息化,电子审计标准化(数据接口、数据规划、数据库建设、方法体系)、有效保障了审计履职;推动了联网跟踪审计、总体分析和分散核查等新的审计方式发展;加大了审计范围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了审计效率和质量,防范了审计风险。同时,审计对象数量庞大、审计的内容异常复杂、审计资源非常有限、审计技术手段相对滞后、审计队伍综合素质不高。当前,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审计治理结构不科学,外部看存在审计独立性不强,内部是审计机关组织结构调整没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审计方式和审计组织模式还多以传统为主,审计理念落后、审计质量管理滞后、审计成果利用不充分等。审计信息化面临外部环境影响大、审计人员信息化思维滞后、机构设置不健全、IT。耕治理不力、基层建设推进力度不够等问题。

(二)审计治理现代化要求审计治理变革。《意见》和《框架》围绕审计保障国家治理、提供监督和服务的定位,对审计治理进行现代化变革进行了部署,明确了审——计任务及其实现路径:一是加强审计独立性,探索实行省以下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二是扩展审计职能,发挥“五个保障”和强化“三个监督”作用。三是推进“三个全覆盖”,避免选择性执法。①审计对象全覆盖,包括涉及公共资金的部门、单位和个人。②审计内容全覆盖,包含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信息系统审计、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③审计范围全覆盖,包含资金、权力和政策执行。四是完善审计组织方式。①探索预算执行分阶段审计和重大项目跟踪审计;②注重“大兵团作战”,强化“一盘棋”意识。五是推进审计角度由微观向宏观转变。六是强化审计手段,以审计信息化提升审计治理现代化水平。七是加强审计保障机制建设。被审计单位依法开放计算机信息查询权限,提供完整、准确、真实的电子数据;强化审计队伍建设及与有关单位协调机制。

二、审计信息化思维是审计治理变革的“前锋”

审计信息化建设最核心的、最有活力的因子是人。审计信息化个人素养包含信息化思维和技能。审计信息化思维就是用信息化视觉来认识、分析和处理当前审计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政务目标、建设规范及其理论和制度都需要审计信息化思维贯穿其中,并涉及到国家审计机关的每个工作人员,每个部门,各个业务、管理和决策环节。审计信息化思维是解决改革发展中的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推动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审计文化支撑,是国家审计治理现代化的内在动力。要想实现审计全覆盖、完善审计组织方式和宏观分析等审计治理变革,全面履行审计职能,就需要依托现代信息理念和技术,实现审计思想革新、审计资源集约化,进一步提高审计业务信息化、审计管理数字化、审计决策智能化。无可置疑,审计信息化是审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抓手,审计治理变革的切入口。如果说审计信息化是审计转型的“先锋”,审计信息化思维则是“先锋”中的“前锋”。

三、增强审计信息化思维,深化治理变革

(一)增强审计信息化思维,统筹谋划审计治理变革。国家治理的动态性要求国家审计信息化应具有超前思维意识,整体性要求具有系统思维意识,参与性和开放性要求国家审计信息化应具有协调思维意识,适用性要求具有应用思维意识。要将审计信息化纳入审计文化建设、突出创新精神,通过学习、考察、培训、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增强审计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审计信息化思维,以发展的眼光、改革家的勇气和魄力确定审计治理变革方略,围绕审计治理变革内容统筹谋划,明确审计治理变革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结合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分层级、地域考虑,如何摸清审计对象、如何进行审计全覆盖;如何归集、管理审计对象多种数据源、在关联外部多种数据情况下如何组织审计人员构建新的审计思路;并从机构布局、组织模式、技术、资金上来确保数据和审计模型能够真正生成更好的审计结果、并逐步完善有关审计制度,探索建立相应的运作机制,推动审计治理体系和审计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调整审计信息化生产关系,科学布局审计治理变革。一是增强审计独立性,切实发挥监督和服务职能。逐步实现人财物地方垂直管理到审计署垂直管理。同时修订和制定相关法规制度,让审计信息化的效能得到充分体现、审计成果有效公开。二是调整审计组织结构,有效调动审计信息化生产力。2014年审计署为了统筹审计信息化建设,加强审计数据利用、管理,开展IT,审计,成立了电子数据审计司。目前还有19个地方审计机关还没有审计信息化内设专职机构,亟需优化审计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工作流程,完善审计布局,带动整个审计行业紧跟现代化时代要求。三是针对大的重点项目(财税、金融、社保、环保、投资、预算执行)审计,打破现有处室建制,整合审计资源,实现审计组织方式扁平化。可借鉴德国杜塞尔多夫市审计局机构设置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以项目为中心,分设管理组、分析组、调查组实现大兵团作战模式。四是与有关部门协作,规范企业建立ERP系统,预留审计接口,明确软件接口经过IT。耕后方可使用;加强普及基层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普及力度,优化审计电子环境。

(三)利用审计信息化手段,有效实施审计治理变革。一是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国家审计数据系统(含审计事项、被审计对象、审计权力清单、审计责任清单、审计成果、审计项目等数据库以及审计单位数据和相关的外部数据)及其数据分析平台,实现所有审计数据集成、共享,同时建立“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查、精确定位、系统研究”的数字化审计方式,科学制定审计全覆盖短、中长期审计计划,为审计项目质量源头管控服务;通过全覆盖审计、绩效分析、宏观分析为国家经济、权力和政策“把脉”,为政府决策服务;将分析的有关数据提供给相关方,为被审计单位改进经营管理服务。二是应用行业联网审计对前述重点项目实现动态监督、阶段审计和跟踪审计。三是利用工作流技术,开发审计风险防控软件,对审计项目实施过程进行实时监督,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对审计项目质量进行在线管理。四是运用云服务,开展移动审计,打破时间、空间作业限制。五是利用IT技术,大力开展IT。审计,审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促进信息化项目规范建设,并与财务收支审计和绩效审计相结合,鉴证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防止“假账真审”。

(四)提升审计干部队伍信息化技能,切实保障审计治理变革。增强审计信息化思维,也要提升审计干部队伍信息化技能。审计治理变革的深化和发展要靠审计人员信息化技能保障和实现,同时,技能发展又促进思维不断增强。可建设模拟仿真实验室,通过案例教学,不断提升审计人员综合能力;成立审计信息化研究机构,积极与高校、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联动机制,为审计人员理论与实践互动提供平台;强化信息化技能培训和资格进修等多渠道提升审计人员信息化技能,切实保障审计治理变革。审计治理变革涉及审计工作者思维革新、地位的重新排列组合、机构调整和裁减、部门利益的冲突;要面对不同层次、不同机构、不同人员矛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增强审计信息化超前思维、系统思维、协调思维和应用思维,以改变目前的国家审计机关的生产关系,创新应用审计信息化技术,解放和发展审计信息化生产力;要全面、系统、科学、统筹有序推进,防止激进和拖拉、甚至抵触。

4.信息化建设资料(审计) 篇四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一思想认识

前任审计长李金华同志指出:审计机关的领导干部不了解信息技术将失去指挥的资格。由于我局的审计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晚,加之我局的中层干部年龄偏大,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足,积极性也不高,所以,要想快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加快我局的审计信息化建设,尽快提高大家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尤为重要。我局领导班子充分认识到这点,高度重视审计信息化建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更新观念、拓宽思路,坚持把审计信息化建设作为当务之急来抓。

首先,建立健全领导组织。强化“一把手”工程,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局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组织实施我局的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尔后,相继成立了局计算机审计攻关小组、审计信息化技能推广帮促小组、审计信息化考核领导小组,各尽其责、合力推进。其次,积极深化教育,提高全员认识水平。为调动全局人员推进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打牢广泛的群众基础,保证审计信息化技能在实际审计工作中的有效运用,我局利用讲解现代审计发展趋势、学习外地审计信息化先进经验、邀请外地审计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人员来局现场宣传、指导等多种方法,在全局人员中开展了以提高审计信息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为主的思想教育活动,使大家充分认识到,熟练掌握运用信息化技能是开展计算机审计的必要条件,是新时期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实现审计创新、应对审计转型、提升审计效能、更好履行审计职能的必然要求。“审计人员不掌握计算机技术将失去审计资格”已成为广大审计人员的共识。

二、组织强化培训,提高业务技能

积极推进审计信息化工作,人员素质、业务技能尤为重要。我局紧密结合“审计创新年”活动和审计工作实际,加大人员培训力度。一是多方深化AO应用培训。采取请有关专家来局授课,下载有关课件组织全员学习,派技术优秀的人员去省、市学习然后回来再给大家传授技能等方式,全年有计划的安排了数次AO培训课程。二是组织数据采集转换实务专项培训。局属业务部门明确一人兼职学习并掌握了相关知识,为顺利做好所需审计数据的采集转换工作、保证审计资 1

料的真实性打下了基础。三是认真抓好审计署AO资格认证考试前的培训并借机进行强化训练。在三个月的考前培训时间里,局属业务部门各指定1名AO认证考试辅导员,采取从“一带三”到“一帮一”的方式,坚持每周利用3个半天的时间,根据考试复习资料提供的题型和典型案例,全面演示、分析利用AO系统开展计算机审计的过程及其方法,增强了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了审计人员审计信息化实际操作能力和运用水平(我局的“审计署AO资格认证”考试通过率为94.28%)。

在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全局人员的认识、业务水平提高较快,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再到“向我学”的快速转变,全局学习和运用审计信息化技能呈现着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局面。班子成员也积极带头学习和钻研审计信息化知识,同审计人员一起培训、一起交流研究,进一步促进了大家学习审计信息化技能的积极性。

三、完善基础设施,打牢工作基础

一是大力加强基础设施、网络等建设。我局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在2008年的基础上,2009年呈现出快速发展和全面提升水平的良好局面,投资10多万元配置了一批专用设备,建立了局域审计内网,开通了审计专网,设立了基站,配置了教学投影仪、台式、手提电脑及摄像机等,实现了每个局属单位1部台式电脑,每人1部手提电脑,达到了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网络设施比较完善等要求,基本适应了审计信息化工作的需要。

二是积极做好网络、设施管理维护工作。采取经常维护与随时维护相结合,保证项目审计、部门协同及与上级审计机关的联系随联随通,同时确保审务信息公开、与公众沟通、展示审计成果的重要渠道畅通。我局在计算机的管理、使用上实行统一管理,分散使用,各负其责的办法,以确保设备完好和网络稳定运行。

三是迅速建立起一支素质较高的审计信息化管理人员队伍。为使全局的审计信息化工作正常开展,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我局先后派出5人次参加上级审计机关组织的正规的系统学习培训活动,培养了一批会运用、会指导的审计信息化工作骨干。我局现有经过系统专业培训的审计信息化工作人员4名,能熟练掌握审计信息化应用技能的人员有32名(占我局审计人员的92%),为我局的网络正常运行、提高全局的信息化业务技能打下了较强的基础。现在,我局领导和后勤保障人员以及审计管理人员均能熟练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公文处理和审计管理工作。

四、制定发展目标,扎实有效推进

为使我局的审计信息化工作不断、有序、快速发展,经局领导班子认真研究,制定了《埇桥区审计局2009至2013年审计信息化发展规划》,确定了总体工作目标并制定了分的计划。我局还将审计信息化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加以实施和考核,并制定了详细、具体的推进计划,层层分解落实责任,确保目标任务实现。

五、注重实践应用,不断丰富探索

审计信息化工作只有与审计实务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它的应有作用,才能最终体现它的真正价值。所以,对于审计信息化建设,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审计机关内部管理的办公自动化,而更要注重审计实际业务运用。

一是认真做好“审计管理系统”、“审计现场实施系统”的使用和指导工作,充分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为加速推进“审计管理系统”与“审计现场实施系统”的深化应用,我局结合审计质量管理流程,全面推行审计项目全过程的电子化管理。我局2009年完成的59个审计项目,全部实现了运用现场审计实施“AO”系统和审计管理“OA”系统进行审计和管理,审计项目质量和审计信息化质量有了大幅提升,受到省审计厅检查指导组和市审计局检查考核组同志的一致好评。审计查出的各类违纪违规问题,也大多是通过采用审计信息化技术进行了分析而得出的结果。如在对某单位实施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利用AO软件进行审计查询、分析,发现该单位从上级财政下拨的专项治理资金中,挪用100多万元转入本单位账户用作日常开支。审计组随即责令该单位调整有关账目,原渠道返还占用资金,确保了国家专项资金的安全、有效使用。

二是积极开展督促和检查工作。密切结合审计项目开展,及时督促审计组和审计人员,认真按照审计信息化要求开展审计。对在督促、检查中发现的、大家反映的诸如通过疑难数据的采集、转换和分析等环节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检查人员都及时作出了纠正和指导,这样。就确保了审计信息化工作的及时、有效推进。

三是扎实做好审计数据资源库建设。我局十分重视做好计算机审计专家经验、AO审计应用实例等编写工作,逐步建立了全区审计对象管理数据库、计算机审计专家经验库和审计法规库等,有效地提升了审计信息化知识技能的运用和创新成果推广的水平。

四是探索开展网上审计论坛活动。开展网上审计论坛是审计人员相互沟通交流的有效平台。我局通过广泛发动全局人员积极参与审计论坛,达到了交流切磋经验、提高信息化技能的目的,审计人员的审计能力和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六、加强制度建设,严格规范考核

为确保审计信息化工作快速、健康发展,我局制定、完善了一系列相应的制度。在制定了“2009至2013年审计信息化发展规划”和“信息化工作计划”的基础上,又相继制订了《计算机审计工作实施办法》、《审计信息化工作考核办法》、《计算机及其信息化系统管理制度》等近20项制度。在计算机网络使用、安全保密、计算机及病毒防治等方面也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为审计信息化顺利、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我局非常重视审计信息化工作考核,把审计信息化考核列入局岗位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考核采取逐个审计项目检查的方法,以审计项目实施中AO-OA系统交互使用情况为主要内容,考核审计业务人员审计信息化实际操作应用能力。对考核不过关的部门和个人,取消当年的先进集体、优秀审计项目和先进个人等一切评选资格。

经过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实践,我局广大审计人员信息化工作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审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宿州市审计局在全省审计机关获得了2009年审计信息化工作第一名,我局的审计信息化工作被宿州市审计局评为了2009全市审计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

5.企业审计信息化论文 篇五

关键词:内部审计;信息化;问题;分析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内部审计作为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逐步引入信息化的管理方法,形成信息化的审计发展战略,极大的提高了企业的审计效率,优化了企业审计工作的组织结构,促进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但是由于信息技术在企业内部审计中的应用并不十分成熟,所以仍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企业不断加强改进。

一、信息化环境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影响

在信息化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果的今天,企业的审计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企业审计工作中促进了审计工作的改革,增加了环境的不确定性,给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化环境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具体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1.促进了内部审计对象及职能的改变在实施信息化管理之前,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主要依靠于工作人员对企业内各种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纸质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这是一种事后审计的处理方式,管理工作较为被动,而且效率较低[1]。而在信息化背景下,企业主要依靠计算机系统来进行财务信息的收集和整理,磁盘等现代化的载体逐渐代替纸质来进行信息的存储,信息储存量更大,共享率更高。另外,审计人员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企业发展状况,审计工作也加入了许多新的内容,它已不仅仅局限在对企业财务状况的管理方面,而且可以通过对企业运行过程中信息的收集和分析能够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从根本上杜绝问题的发生。

2.信息化环境增加了审计风险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的存储和保存,一方面能够提高审计管理的效率,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不少的安全隐患[2]。由于计算机本身的特性,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被外部设备非法侵入的现象,威胁计算机的使用安全,此外,当计算机存储的数据被人为篡改后不易被发现,而且在进行内部审计时对数据的依赖性又较大,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审计的风险[3]。在信息化背景下,企业信息的共享率较高,如果不能对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很容易造成信息的泄露,威胁企业的正常运行,同时会给企业带来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

3.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化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成果,企业在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内部审计工作时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同时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4]。而且在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工作的内容也发生了改变,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要全面了解企业发展信息,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并掌握网络环境,将审计工作与计算机技术进行有效结合,从而适应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工作的要求。

二、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还不成熟,还未形成完善的信息化管理体系,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具体如下:

1.审计目标异化、审计职能不清我国企业的审计工作呈现明显的双重性质,一方面,通过内部审计,企业领导层可以更好的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为科学的决策提供依据,而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又是国家监督企业的主要工具,我国设立专门的审计机关来负责对企业审计工作的管理,以防止企业有违法行为的发生,但对于企业而言,国家的这种监督很明显不利于企业的发展,所以这就造成审计目标的异化。而且我国企业目前正处于由传统的审计方式向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审计工作的过渡阶段,企业的审计职能逐渐扩大,管理范围越来越广,这就造成审计职能较为模糊,审计人员的工作内容不明。

2.企业内部审计观念落后目前,我国企业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来进行内部审计工作还处于初始阶段,很多审计人员对信息化的认识还不清楚,导致企业内部审计的观念相对落后,无法发挥信息技术在审计中的真正作用。而且对于审计人员来讲,尤其是一些年龄较大的人员,对新兴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差,其观念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审计工作中,没有意识到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对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改革。

3.缺乏统一的计算机审计标准由于我国信息化建设还不十分成熟,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也处于探索阶段,所以目前在行业内并未形成完善的审计标准,而且不同的企业拥有不同的发展状况,在进行审计标准的制定时所要遵循的原则也不完全相同,这就增加了建立统一标准的难度。另外,会计是进行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速度较快,变化的内容也较多,这就为标准的制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的统一标准不仅要适应现代发展的要求,还要能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对审计工作的要求。

4.计算机审计软件研发滞后我国目前使用的大部分审计软件都是引自国外,国内自主研发的审计软件较少,相关方面的开发人员也较为短缺,创新能力较差,而且现使用的软件一般功能较少,只能实现对简单会计数据的收集,对于其它审计工作也只能完成基础的环节,无法对深层次的工作进行管理。另外,软件本身的安全性能较低,当系统出现信息泄露、数据损坏等现象时很难对其进行检测,而且修复能力较差,信息使用的安全性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

5.内部审计人员的计算机知识相对匮乏我国对审计人员的培养工作仍然仅限在对专业技能的教授,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丰富的实战经验,还要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因为在信息化背景下,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对计算机的依赖性较强,而计算机技术本身又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对操作人员的要求较高,需要他们能够对系统进行实时的检查和维护。但是,我国企业现有的审计人员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不够,对系统的操作和维护也不够专业,对于计算机深层次的知识更是缺乏,难以满足实际的要求。

三、在信息化背景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改进措施

为了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历程,推动内部审计工作的不断变革,就必须不断完善企业内部审计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环境,为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企业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1.增强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意识要想保证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发挥信息技术在内部审计中的重要作用,首先要增强信息化建设的意识,在企业内形成积极的氛围,从而为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提供稳定的环境。企业领导要提高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度,加大对信息技术的宣传,增强员工对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促使他们自觉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另外,企业要建立完善的审计标准,积极引进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增强企业员工的创新精神,从而不断推动企业内部审计建设的历程。

2.加强对企业内部审计软件的开发在利用信息技术处理内部审计问题时主要依赖于软件的作用,软件功能的多少将直接影响内部审计的效果,同时也反应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水平,所以企业应加大对内部审计软件的开发力度。首先,企业应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学习优秀企业成功的经验并将其应用审计工作中;其次,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软件开发的创新,引进优秀的软件开发人才,从而使开发的软件更加符合企业发展的现状,满足企业的需求;最后,企业开发的审计软件要具有较强的通用性,能根据实际的变化情况进行相应的改进,不断提高企业开发软件的能力。

3.加强对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整体素质的要求在信息化背景下,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功底,还应加强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企业应积极鼓励审计人员进行再深造,学习先进的审计和计算机知识,另外,企业还要定期组织计算机知识的培训,邀请优秀的软件开发人员组织讲座,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除此之外,内部审计人员应及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通过应用加深对信息化背景下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从而避免失误的发生,为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后盾,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四、结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所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要想增强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就必须不断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系统。但是我国企业目前在审计工作中的信息化建设力度还不够,无法发挥信息技术的真正功效,所以企业应不断完善审计准则,加大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强化内部审计,从而促进企业取得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倩.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内部审计问题研究[J].审计广角,,(16):248.

[2]周清明.企业内部审计问题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财会通讯,,(9):16-18.

[3]周继东.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会计审计,2014,(23):62.

6.铜山县审计信息化 实现 篇六

【IT商业新闻网】2008年11月20日,铜山县审计局局长李振芹和纪检组长赵洁结束了在全省13个直辖市的信息化建设巡回演讲后,又迎来一批前来学习取经的外地同行。这是铜山县审计局继2007年“村官审计”工作推动全国农村基层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之后,又在审计系统信息化建设工作方面成为全省的表率。

近年来,铜山县审计局信息化工作经历了一个从陌生到熟练、从心存畏难到主动接受的过程,信息化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全市审计信息化工作考核中,铜山县审计局从2005年的最后一名到2006年的第三名,再到2007年的第一名,2008年更是快速全面发展的一年。三年三大步,铜山县审计局成为全市乃至全省审计信息化工作进步最快的单位。

统一思想

解决“三个忘记”

在2006年以前,铜山的审计信息化工作,在全市审计机关排名倒数第一,与铜山百强大县的地位极不适应。面对落后的局面,全局工作人员痛定思痛,从解决思想问题入手,彻底完成了“三个忘记”。

忘记过去,克服畏惧心理。该局认真分析了审计发展趋势,认识到信息化工作关系到铜山审计在新形势下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能否对政府和人民负责,必须从现在做起,把信息化工作作为全局的首要任务。全局人员认真开展了大讨论,分析先进县区信息化工作的经验做法,使大家心里有了底,“过去落后,不代表将来落后”的意识深入人心。

忘记年龄,克服排斥心理。铜山县审计局工作人员的平均年龄46岁,初始学历大部分是中专,年龄偏大、基础较差给推广信息化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为此,局领导多次全员发动、并与审计人员个别谈话,让他们忘记年龄,发挥审计业务专业优势,与年轻同志互帮互学,取长补短。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老同志们凭借不屈不挠的韧劲,硬是将劣势转化为了优势,成为铜山审计信息化工作的主力军。

忘记账簿,克服依赖心理。受思维习惯的影响,在AO的推广运用过程中,审计人员依赖账簿的心理非常普遍。为改变这种状况,铜山审计局采取了强制措施,凡是有电子数据的必须用AO或其它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审计;去年6月份联网审计部署完成后,所有项目必须在联机模式下进行审计。审计人员逐步养成了看电子账、分析电子数据的习惯,达到了“手中无账簿、数据心中藏”的境界。

强势推进

落实“三个目标”

为强化落实,铜山审计局制定了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出成果的奋斗目标,以超常规的发展速度,强势推进,全面落实“三个目标”任务,仅用三年时间就甩掉了落后帽子,走在了全市先进行列。

明确目标,加快基础建设。两年来,铜山县审计局在积极争取县财政支持的同时,压缩日常经费开支,先后投资70余万元,建设了局域网,添置和更新了42台计算机,部署了联网审计系统,配备了审计所需的各种硬件设备,为快速提高信息化工作水平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强势推进,实现跨越发展。该局强力推行AO在审计中的应用。他们采取三步走的方法,即试用———会用———用好,从骨干应用向普及应用转变;成立了AO普及监督小组,定期检查业务人员计算机审计应用情况;制定了《AO审计软件应用奖惩办法》,通过一系列刚性的要求,实现了全体审计人员会运用AO审计软件,所有审计项目一律使用了AO软件进行审计,率先实现了AO软件应用的两个100%。

积极部署联网审计。铜山县审计局积极响应省厅和市局号召,在徐州6县中率先部署完成了区县财政联网审计系统,在省厅统一规定的3个模块的基础上增加了镇账县管、县财政机关账2个模块,实现了定时下载数据,实时进行审计分析。2008年已完成联网审计项目18个,运用ASL语言编写审计方法10个,查处违纪违规金额1.2亿元。通过联网审计,锻炼了审计队伍,探索了有效的审计方法,提高了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

努力探索信息系统审计。为了使工作人员快速掌握信息系统审计的方法,铜山县审计局制定了全面的攻关计划,多次召开信息系统审计研讨会议,到市局及其他兄弟区县讨教,借鉴他们的经验。顺利完成2个信息系统审计项目,形成了该局有自身特色的信息系统审计思路。

政策引路,完善约束机制。通过细化政策、兑现奖惩,确保了各项任务的如期完成。“千斤重担人人挑,个个头上有指标”。从局长到副局长,从科长到审计人员,全员参与,全员考核。做到“任务有对象,过程有落实,结果有考核,考核有标准,奖惩有兑现”。

2007年,该局制定了详细的考核办法规定“三不政策”:不会使用AO软件的不能担任主审;没有用AO软件审计的项目一律不得参与优秀审计项目评审;没有用AO软件的科室及个人不得评先,扣发年底完成任务奖。2008年,在制定百分考核中加大了信息化目标考核分量,将比重提到百分考核的60%,对参与审计署、省、市评比获奖的,分别按照获奖档次加分,概不封顶。未按要求进行的,取消先进个人评选资格,连续2年没有成果的、考核最后一名的,科室负责人引咎辞职,科室人员待岗、建议调离。同时,审计人员编写的AO应用实例、计算机审计专家经验等成果被审计署、省厅、市局采用的,对主要编写人员予以重奖;积极鼓励撰写各种案例、经验,无论采用与否,一律给予奖励。这些举措有效调动了审计人员的积极性,计算机应用水平逐步提高。

坚定信念

实现“三个转变”

互帮互学,实现从专项人才到复合人才的转变。铜山县审计局走出去、请进来、自我提升、互帮互学,选派审计骨干参加审计署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引进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了一批计算机审计骨干队伍;开展“兵教兵”学习活动,每月一次讲座点评,每季度一次AO应用演示会,审计人员逐一上台演示,全局人员逐一点评,互相学习,提高了审计技能。

转变思路,实现从“要我用”到“我要用”的转变。疾风暴雨式的强势推进带来了工作效率的提高。面对几万条、几百万条数据记录,原来手工翻账需要3-4天,现在只需要几分钟时间就可以搞定,效率提高数倍;审计的深度和广度也大大扩展,审计项目查的更深更透,延伸单位更多,审计总体覆盖面更大,解决了原来手工查账无法实现的目标;审计方案编写更加详细、全面,执行审计方案更加严格,审计证据更加充分,法律引用更加规范,查处问题更加准确,规避了审计风险。尝到了信息化甜头,审计人员思路发生了重大转变,从“要我用”转变为“我要用”,从“不敢用”转变为“习惯用”。

上下联动,实现从单兵作战到集团作战的转变。市局领导十分关心铜山的审计工作,多次到铜山检查指导信息化工作,省厅、市局计算机审计专家也多次到铜山授课、指导,对我局计算机审计的普及应用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由于全省、全市强势推行信息化的良好氛围,使我们备受鼓舞,从局领导到中层干部,从计算机骨干到全体审计人员,上下联动,协同作战,团结一心,勇往直前。审计人员时刻感觉到,“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通过近3年来强势推进审计信息化工作,变化是明显的,作用是巨大的,成果是显著的。审计项目逐年增加,2006年75个,2007年101个,2008年完成147个;计算机审计成果大幅提高,撰写的计算机审计专家经验和AO应用实例,2006年2个,2007年24个,2008年40个;全局整体工作水平和人员素质明显提高,审计人员撰写各类审计论文31篇、消息260篇,共获得审计署、省厅、市局“先进集体”、“文明行业单位”、“十佳服务窗口单位”、“十佳服务明星”等各类荣誉36项。(编辑:坚定)

审计署周德铭:审计信息化十年回顾与展望

2010-06-07 15:10:21 周德铭 中国信息主管网 【大】【中】【小】 评论:[0] 条在5月29日召开的2010用友技术大会上,国家审计署信息中心主任周德铭对审计信息化十年回顾与展望。以下是周德铭主任的主要观点。

国家审计署信息中心主任周德铭

在审计信息化十年历程中,IT企业和电子政务合作呈现一种责任。实践历程表明IT企业和电子政务应当合作,这个要从审计作为一个古老职业遇到新的麻烦说起的实践经历。3000年前的夏商西周时期,国家为了控制财政财务收支活动,设立了监督部门。信息技术在银行、海关等一些重要行业逐渐普及应用,这种情况下,我们国家政府遇到了打不开电子帐户、进不了电子门的困惑和尴尬。

因为这样一个局面,今天全国政协副主席、当年的中国审计署李计华说到审计人员不掌握信息技术将不合格。审计信息化经过“十一五”关口前移,进入十二五审计担当维护安全、做国家卫士重大责任。在十五初期我们国家由于还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在经济领域中违法犯罪问题十分严重,总理要求全面审计、突出重点。那么对于这样一种情况,审计就需要打造一把审计利剑来化解审计风险。

首先第一个问题是拿数据,我们通过对会计软件备份数据、或者底层数据库的采集,但是这样做法毕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2003年审计署和财政部联合用友公司金蝶、金算盘、以及STP等一大批占有会计软件80%份额以上的著名软件公司,共同研制会计核算软件数据结果国家标准,有两个突破点。第一填补我国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国家标准出台,第二就是现在我国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这个标准已经进入国际,联合国会计软件采用中国数据接口标准来进行数据的输出。

能拿到数据还得有转变我们采用厨师做满汉全席这么一个思路,设计了平台+工具+方法的审计软件,之后进行方法征集和应用,现在这套软件已经在全国政府审计机关和部分内部审计机关中发放应用达到10万多套。IT企业和电子政务合作打造审计利剑,同样也是助推审计分化。

我们借鉴国外审计办法。预算单位和财政部门拨款都在意大利联网注视下,这样审计效果大大提高,2003年我们利用国家863计划启用联网审计建设,包括数据采集、数据交换、审计决策和信息通告,及时采集数据、及时预警分析、及时督促整改这样的特点,实现审计关口前移。2004年以来联网审计在中央税收多个行业进行试点,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进入“十二五”后,维护经济安全、做经济卫士的责任,又摆到审计身上。2008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产生影响,中央提出经济工作要扩内发、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采取一揽子解决方案,总理要求审计关注国家经济安全。审计署相应采取相应策略,面对这样局面信息化如何跟进,我们提出五大举措。首先对国家公共管理采取审计核心指标进一步规范。

对国家经济安全进一步评价,以及其他相应的措施。前几天我们若干部委中心主任和IT企业一起探讨一个问题,进入“十二五”信息IT技术发展非常快,我们应当如何跟进。我们用这样一个命题,就是要跟踪电子政务的发展,跟踪IT新技术的发展,加快IT技术产品向政务应用产品融合转化。

审计信息化建设调查报告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黄盛斌 阳益珍 发布时间:2009年09月15日点击数: 1123 字体:[小 大]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被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的业务管理、会计核算等领域,从而也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审计人员计算机技术水平,以充分运用于审计的基础管理和项目实施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已经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审计机关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基层审计机关应如何看待和加强信息化建设,如何发挥信息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推动作用呢?笔者对独山县审计局近几年的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以一个基层审计人员的切身体会感受着信息化建设给审计工作带来的巨大影响。笔者认为,独山县审计局的信息化建设是有成效的,它源于领导班子认识到位、措施得当、审计人员勤学好练,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因素和问题,需进一步强化措施加以改进。

一、直面问题,强化措施 加大硬件投入

在2003初,该局有干部职工13人,仅有1台386台式电脑、一台针式打印机,会简单打印文件的只有2人,电子表格不会用,更谈不上网络,当时听有人谈起上网冲浪觉得很神奇;由于没有手提电脑,审计外勤取证工作全部靠手工,有时时间来不及,只好摘要式抄录,以致审计证据中事实表述不清;由于审计工作涉及到各行各业,涉及到的相关法律法规多不胜数,在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只有从各种法律、业务书籍中查找违反法规和处理依据,经常查找一个违反法规和处理法规几乎牵动全局人员;且一篇审计报告被几次修改,就用手工重抄几次,审计工作效率极其低下。而自2000年以来,国家逐步加大了对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的投入,同时也要求加强对投入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审计监督,繁重的审计任务与原始的审计工作方式、低劣的工作效率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基层审计人员不堪重负。面对这样的状况,独山县审计局领导班子认识到加强信息化建设已是时不我待。通过全局充分讨论,决定筹措经费尽快购买电脑,并打开网络信息的大门。

2003年,该局在县政府解决一定经费的前提下,自筹经费解决了每个办公室一台台式电脑。至2008年经几年的不断加大投入,投资近60万元,加大硬件设施建设,共有电脑23台,达到人手一台,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大步走在了全州审计机关的前列。

二、加强学习培训,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使技术投入快速转化为生产力

为使审计人员尽快熟练操作计算机,使信息化设备的投入成为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的支点,独山县审计局通过派员参加省、州、县举办的培训班学习,建立“师徒制”,成立局计算机课题小组,明确以熟带生等方法和措施,使大部分审计人员迅速掌握了文字编辑、电子表格运用等计算机基础知识。随后,该局连通了宽带网,供审计人员上网查找有关财经法规,学习有关会计、审计方面的知识,借鉴外地审计工作的做法,为审计人员“打开看世界的窗口”,使大部分审计人员都能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审计基础资料的搜集、整理、查找之中,大大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目前,大部分审计项目都建立了电子档案,将审计项目中的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审计通知书、审计报告、审计决定等刻录成光盘保存,为逐步实现审计信息资源共享、加快建立被审计单位数据库奠定基础。2006年在全州率先开设了审计网站,设立了审计动态、财经法规、经验交流、审计知识、审计公告等栏目,并不断更新网页内容,使其成为接受上级指导、与社会公众沟通、展示审计成果的重要渠道。

三、信息化促进了审计工作,极大的改变了审计面貌

信息化正在改变着审计的工作和学习方式,加快着审计工作全面建设的步伐,审计人员将信息化建设誉为“快速进入审计角色,加快工作节奏,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基础。

(一)信息化转变了审计人员的观念,提升了审计人员的素质,改变了审计工作的风貌

审计人员普遍反映,过去局里工作低效、生活沉闷,处于送文件靠走、干活靠吼、学习靠领的状态,且大家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不足,生活显得单调,知识也落后。自从电脑接通互联网后,工作、生活显得忙碌而充实,有审计项目做的,就做项目,暂时没审计业务的人也是在上网学习。业务上有不懂,通过上网查询多数情况下可以弄懂。在项目实施中,通过网络传输,各审计组成员间可迅速实现资源共享,如2008年末的义教经费审计,七个小组在不同的乡镇同步开展工作,各小组成员间很多做法、适用法规等通过网络实现交流和共享,既节省时间,又保证质量。

在2003 年前,工作中很少需要加班,政府或其他单位过问审计工作情况也很少,从2003年以来,随着信息化设备的不断增加,审计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审计面拓宽,成效明显,2003年至2008年完成审计和审计调查项目230项,查出违规资金3430万元,其中应上缴财政489万元,核减多计工程价款972万元,移送案件3起,涉案人员7人。打破了在此之前一年一人主审一个项目,全年单位审计项目总数在10个左右徘徊的局面,连续四年被州审计局综合考核为一等奖,被县委、县政府、州委、州政府、省党建办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被县委、县政府、州委、州政府评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被县纪委评为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被县工会评为先进基层工会等等。二是凭借工作成绩的提升,增强审计机关的公信力,进一步理解支持审计工作,更有很多单位自发地要求审计,如经济责任审计,单位基本建设投资,专项资金管理使用,财政资金使用跟踪问效等等。三是县委、政府重视审计,每年要求审计部门完成的审计项目不断加大,专题听取审计工作汇报,在全县会议上贯彻落实省州审计工作会议精神等。这种局面极大地鼓舞了审计人员,为完成工作任务,大家自发地利用双休日、晚上加班,总感觉有学不完的东西和做不完的工作,独山审计人建设现代审计模式的热情空前高涨。

(二)计算机软件、辅助技术、网络的运用,大大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培养了新一代审计人,计算机成为审计人的好帮手。一是计算机基础技术的运用,如使用电子表格,只要把数据输上去,使用里面的计算功能,一点合计数就出来了,既准确,又不用校对,而且还可以对不同类别的数据进行筛选分析,对审计人员进行分析性复核、作出专业判断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特别是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利用其程序功能,解决了工程量计算式需按单项工程逐项输入的问题,大大缩减了工作时间。二是通过互联网,可以很快查找各行各业的相关业务操作、资金使用的法律法规、文件,以及各地审计工作的方式方法,并可结合自己的实际,及时调整不恰当的地方,彻底的改变了审计的工作方式。三是对金审AO(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及OA(现场审计管理系统)的运用,通过读取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的电子数据,并利用软件中的功能进行相关分析,有利于审计人员迅速掌握相关基础数据,对相关事项作出判断。目前,该局全体审计人员都深切的感受到,审计工作已离不开计算机,不懂计算机,就不能做审计。

(三)信息化推动了审计机关内设机构的调整,有效促进了审计职能的转型

过去,该局党支部、工会、妇委会、财务都与政府办公室合并在一起,每项活动都请示政府办公室,既影响工作效率,又不能独立体现审计的特点和风貌。信息化建设促进了该局的各项工作,展现了该局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风貌,通过相关机构批准,该局建立了党支部、工会、妇委会,财务并入会计核算中心,增设了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技术服务中心,人员编制由13人增加到24人。

信息化带来的丰富的审计信息资源还把审计人员从传统的审计思维中解放出来,跳出就账查账的传统方式,努力多搞调查研究,帮助被审单位完善制度,促进整改,开始尝试效益审计、绩效审计和环境审计,及时调整自身学习方向,不断完善自我,大家利用网络研究审计,除了沿用常规审计文书格式外,不断寻找审计新方法、新亮点。努力尽快实现从查错纠蔽为主的传统职能向御防、服务、问效等现代审计职能的转型,从宏观上揭露体制性障碍、制度性缺陷,提升服务全局决策的水平。

四、审计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一)审计专业技术力量薄弱,制约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1、AO软件运用广泛性不够。该局审计人员都是财会或工民建专业毕业的,没有专门的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的学习、使用主要靠大家自学,计算机语言、程序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较差,对于对计算机专业水平要求较高的软件,如AO等,难以全面掌握其应用功能,特别是数据采集,成为该局应用AO软件的瓶颈。如,在AO的摸索使用中,独山县60多个部门由县会计核算中心代理记账,都有电子数据供审计部门使用,但由于一直没有解决数据采集问题,对于这些部门的审计,一直还停留在翻阅纸质资料的水平上;在对地税部门的审计中,由于不懂数据库数据及其采集方法,对税务征管系统的数据也无法采集,常常需翻阅大量的纸质资料,既影响审计工作效率,又影响审计质量。

2、计算机设备的日常维护仍需借助外力,加大了运行成本。计算机设备硬件故障及较复杂的程序问题,该局审计人员无力自行解决,都要请计算机维修人员上门维护,每年在这方面需支付不少的费用,同时,也影响了工作进度。

(二)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未形成无纸化办公的平台。

由于独山县财政资金紧缺,没有解决审计部门的办公用房,自2002年8月以来,该局近20人一直挤在政府分给的五间约100平方米左右的办公室里,既没有档案室,也没有会议室,且办公室不集中,有一间在大楼的另一头。由于审计项目实施中,经常需要请被审计单位人员到我局核对相关资料,或进行调查,当几个项目同时进行时,办公室尤其显得拥挤不堪,因此,没有条件进行局域网建设,离无纸化办公还有很大的距离。

(三)适用的审计软件种类较少,不能满足审计工作的需要。

近几年来,该局从上级审计机关领到的审计软件仅有财政审计软件、AO软件,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软件仅开始试用。且由于生产厂商的原因,现财政审计软件已不能使用。在该局近几年完成的审计项目中,有一半以上是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该局目前尚在试用此方面的软件,使用率不高。

四、强基础,强机制,推进审计信息化的长效建设

随着审计工作日益得到重视,审计威信的建立,党委和政府对审计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从而也对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8年底,面对日新月异的经济社会发展,基层审计机关怎样才能适应时代要求,向党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笔者认为,必须建立健全相关激厉制度,不断采取措施强化审计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计算机技 术提出的“审计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的要求。

(一)完善干部考核激励机制,提高审计人员钻研计算机技术的主观能动性。完善相关考核激励制度,明确对攻克计算机运用难关的、广泛运用计算机进行项目审计的人员予以重奖,对取得计算机考试相关证书的人员给予补贴等,使大家积极主动的进行计算机技术知识钻研。

(二)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和深度,切实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继续加大教育培训力度,采取参加上级审计机关集中培训、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引导审计人员强化审计软件应用知识,特别是数据采集,以及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应用计算机审计软件进行项目审计的能力,着力培养既熟悉审计业务又掌握宏观经济、计算机、法律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三)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改善审计工作环境。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一方面尽快配备好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尽快改善办公条件,建立高效实用的局域网,形成全局审计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传输、存储、处理的自动化,提高工作效率,把信息化建设推向一个新台阶。

(四)以上促下,提高基层审计机关审计软件应用水平。针对基层审计机关业务人员计算机水平不高,软件应用不广泛的问题,由上级审计机关派员不定期到基层进行指导,现场解决数据采集、软件故障等问题。

(五)基层审计人员上挂跟班学习。每年安排一至两名审计人员到上级审计机关跟班学习,全过程参与以计算机审计软件进行审计的项目审计工作,全面学习从数据采集到分析应用的相关知识和方法,提高计算机审计软件的应用能力,充分发挥AO软件的作用。

(六)建立和完善资料库,为审计业务工作提供资源平台。在局域网上建立隐蔽工程、审计疑点、审计法规等资料库。隐蔽工程资料库要通过对重点建设项目隐蔽工程及其变更情况进行现场拍照录像,将相关文字、音像资料随时录入资料库,审计定案时,再现施工环境、施工过程、施工工序、机械人力使用、材料投入等情景,为科学、准确、客观地计算工程造价,揭露施工中存在的不按工序要求施工和高估冒算等违规问题提供有力的证据。审计疑点资料库是将审计中发现的与被审计单位有经济往来的其他单位的账目违规疑点,分类存入疑点资料库,待日后审计有关单位时使用。审计法规资料库要将县级以上规范化文件和法律法规录入库中,并分类编辑成电子书,为在审计项目实施中准确运用法律法规奠定基础,推动执法行为的规范化和执法水平的提高。

7.审计信息化 篇七

1 会计审计风险因素的有效分析

1.1 激励市场竞争环境的影响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加大了社会各行业的市场竞争压力, 整体的市场竞争环境激烈性突出。因此, 为了有效应对这种市场竞争形势, 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市场竞争力, 需要注重会计审计模式及工作方式的优化。但是, 结合当前会计审计工作的实际发展现状, 可知某些管理者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随意篡改会计审计数据, 间接地降低了会计审计工作质量。加上某些会计审计工作方式难以达到实际业务开展的需要, 加大了会计审计风险。同时, 由于会计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某些会计审计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无法通过相关的法律途径及时处理, 给会计审计工作风险因素的客观存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些方面的内容, 客观说明了会计审计法律法规不健全及激烈市场竞争环境对审计的不利影响: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各种风险因素出现的几率, 影响会计审计工作的质量可靠性。

1.2 会计审计人员自身的专业能力不足, 缺乏必要的责任意识

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形势, 满足多元化会计审计工作开展中相关业务的实际需要, 的会计审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 能够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及时处理会计审计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从而使会计审计工作水平能够达到现代化稳定发展的实际需要。但是, 目前我国会计审计人员的整体专业能力不足, 缺乏必要的责任意识, 间接地降低了会计审计工作效率。具体表现在: (1) 某些会计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中无法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处理各种问题, 难以适应现代化会计审计工作的发展需要, 加大了相关业务风险; (2) 会计审计人员对于性格的信息技术掌握不充分, 对于信息化审计工作模式缺乏必要的了解, 致使会计审计工作效益难以达到经营活动的实际需要; (3) 受到自身专业能力的限制, 影响了会计审计结果的准确性, 加上某些人员对审计工作风险认识不充分, 可能会给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1.3 审计对象数量增加及审计内容的丰富

受到全球经济一体化及多边贸易的影响, 我国与不同国家的经济活动开展次数不断地增加, 需要制定出科学的战略部署, 朝着国际化的方向不断地发展。同时, 高度开放的市场环境也为业务往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客观地增加了会计审计对象数量, 丰富了会计审计内容。而某些受到传统会计审计模式的制约, 无法对多对象、多内容的会计审计业务进行专业化处理, 致使会计审计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加大了会计审计工作中各种风险因素出现的几率。因此, 需要采取必要的对称有效应对当前会计审计面临的这种挑战, 为现代化会计审计模式的构建及工作方式的优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加强会计信息化审计建设的有效对策

2.1 健全会计审计法律法规, 制定科学的会计审计原则

为了增强会计审计工作质量的可靠性, 实现传统会计审计模式向信息化审计模式的转变, 需要健全相关的会计审计法律法规, 制定科学的会计审计原则。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 需要从这些方面入手: (1) 结合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及会计审计工作的实际发展概况, 政府部门应充分地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 结合审计机构及审计部门的工作需求, 制定出科学的会计审计原则, 对某些不完善的会计审计法律法规进行改进, 加快会计信息化审计建设步伐; (2) 在科学的会计审计原则要求下, 相关的部门应注重会计审计工作流程的优化, 健全监督体系, 及时处理会计审计工作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同时, 应提高对会计审计实际作用的全面认识, 根据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具体要求, 优化既有的审计工作方式, 促进自身的稳定发展。

2.2 加大会计审计人员专业能力的培训力度, 强化其风险意识

会计信息化审计目标能够在一定的时间段内顺利地实现, 需要会计审计人员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地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 灵活运用各种会计审计专业知识, 强化风险意识, 加强对实际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有效处理, 推动会计信息化审计发展。具体表现在: (1) 应结合会计信息化审计模式的要求及自身会计审计工作状况, 定期开展专业性培训活动, 丰富会计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 促使他们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加强对这些专业知识的合理运用, 为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方式的推广使用提供可靠地保障; (2) 注重专业性会计审计人才的引进, 加强与开设会计审计专业相关高校之间的合作交流, 打造出高素质的会计审计专业人才队伍, 并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 强化会计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 促使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够达到会计信息化审计模式的具体要求。

2.3 注重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 实现会计审计信息管理系统构建

针对会计对象数量多及具体内容丰富的发展现状, 为了推动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快速发展, 应注重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 构建出功能强大的会计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具体表现在: (1) 在会计审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 运用可靠的信息技术加强对工作质量的综合评估, 并注重市场经济相关信息的及时采集, 实现对会计审计工作流程实施的全程把控, 最大限度地降低相关业务风险发生的几率; (2) 结合会计审计工作状况及新形势下会计审计工作的多元化要求, 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 构建出服务功能完善的会计审计信息管理系统, 健全会计审计风险预防机制, 保持会计审计业务开展的高效性, 实现审计风险的有效规避。

3 结语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系统阐述, 可知会计审计风险因素较多, 对相关审计业务的顺利实施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 为了实现会计审计工作开展中各种风险的有效规避, 推动信息化审计的快速发展, 需要健全相关的监督体系, 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作用, 细化会计审计准则, 保持会计审计工作流程开展的规范性。同时, 传统会计审计向信息化会计审计转变的过程中, 应注重会计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 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 确保会计审计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得到及时地处理, 健全激励机制, 扩大信息化审计方式应用范围。

摘要: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 对会计审计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管理者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状况, 灵活运用各种专业措施保持会计审计工作的高效性, 最大限度满足现代化会计业务开展的各项需求。在此形势影响下, 结合当前会计审计的实际发展状况, 可知其中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因素, 影响着会计审计工作质量。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的发展现状, 需要注重信息化审计方式的合理使用, 确保会计审计风险因素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全面提升我国会计审计业务水平。基于此, 将对会计审计风险因素及信息化审计对策进行探究, 以便为会计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提供有效的参考信息。

关键词:会计审计,风险因素,信息化审计方式,参考信息

参考文献

[1]王瑞华.基于会计审计风险原因与会计信息化审计对策的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14 (27) .

[2]栾芳蕾.会计审计风险因素与信息化审计策略研究[J].中国市场, 2015 (27) .

[3]董燎原.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的防控对策探究[J].财经界:学术版, 2016 (11) .

[4]徐祖华.试论会计审计风险因素与信息化审计策略[J].中国乡镇会计, 2016 (8) .

8.审计信息化 篇八

【关键词】审计;职业信息化;现代审计

一、我国现阶段审计职业信息化培训存在的问题

1.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审计方法的创新问题

目前,我国计算机审计在审计的财务数据采集,转换,检索和积累了一些经验,利用各种错误的核算方法更为简单、有效,在审计工作量大的降低也加速了审计判断的过程,但缺点是,在已获得的数据如何以是不够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如果目前的这种情况下过度采集,并占据主要位置的训练中,定位将降低审计职业培训信息,中国审计基本理论的深化也不利。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课程相关专业,识别,在现代审计风险分析应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审计判断专家系统支持这样的知识已经被纳入审计的主要教材,需要在后续审计职业教育偏移。审计职业的培训信息的目的之一,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进行改进的讨论,对审计存在的方式和手段的创新。

2.对现代审计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融合的问题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审计人员,了解一种计算过程分析方法的意义比知道更重要。因此,培训内容涉及技术实现原理,例如两个知识点,操作,现代审计技术方法主要涉及重要性水平,确定审计风险,评价审计抽样,分析性复核,计算机软件实现很简单,难点在于正确选择合适的方法,问题是,审计分析适用的场合往往是一些多变量大样本的情况下。目前,独立变量的选择仍主要依赖于直觉判断的审计和数据的可用性,并用计算机测试,训练反复比较。但在审计技术和方法的培训课程,在计算机审计技术的应用过程中的稀有品种,并在审计信息化培训课程,主要涉及审计平台建设,网络建设,数据库技术和审计软件的开发与应用,贯穿课程始终的案例分析支持现代审计技术形成审计的不足,并对两皮课程体系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应用。显然,这是不利于实践中的灵活的信息技术审计人员分析问题的丰富经验,不利于充分发挥审计信息新技术利用自身在实践中。

3.学员参与培训

确保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课程,培训机构不仅要了解中国的传统审计职业现在认识到的困难和信息的问题,也要了解现代审计实施的问题和困难,信息化,课程必须经常更新的生产,使其具有时间。特别是,对象层次较高的审计信息化培训,专业性强,技能培训信息技术培训,开展审计职业信息培训的门槛比普通意义更大,所有的培训机构自身实力的挑战。事实上,在后续审计职业教育,学员的资格,经验是不同的,与审计人员的丰富经验和良好的信息技术审计的新人,结合自己的知识点是丰富的培训资源的重要来源,但他们在长期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技能,不去分享培训班上交流经验。

二、思考或建议

1.提高与通用软件包分析审计技术现代分析的实际需要

现代审计分析方法是扩大传统的审计方法,往往需要相应的软件支持工具。审计软件的分类缺乏在我国,分析不足,再加上惯性的审计人员的影响,导致现代审计方法审计实践缺乏对应用的需求分析,从而限制了审计软件的开发。在现有的条件下,可以分析审计技术与其他软件,需求增加。例如,回归分析方法是处理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数学方法,合规性审计,可以用回归分析法计算的理论值与实际值的一个审查经济活动量,与理论值进行比较,提供线索,把握工作的回顾审计重点,对审计质量的评价提供依据,使用电子表格或统计软件包的审计分析技术可以实现。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计算机系统和操作审计分析方法的原理,不仅解决审计实际问题,而且能大幅度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这些方法和原则。

2.收集组织的专家经验,专家系统分析

专家系统的方法,是一种很好的转化审计方法不能量化的经验,这种方法可以审计数据存储在过去几年的数据库进行了分析,共同经历了审计人员的知识,根据一定的规则提取审计预测分析的相关规则。在收集专家经验是一个耗时的过程,因此,基于专家系统的辅助审计软件开发周期长,开发成本昂贵,在我国远未得到广泛应用,也表现出明显的需求不足。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各种专家系统是审计人员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的基础上完成的审计证据的收集和分析,利用专家系统可以期盼的目光。

3.跟踪关注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系统的发展

目前,企业的经营活动越来越复杂的组织结构,一些企业管理资金和性能考虑舞弊的动机仍然存在,应该看到有些受审核方的欺诈标准不断提高,这意味着从简单的违反技术诈骗是有预谋的,有组织的;从简单的图书走向全面的会计欺诈传票数据报告欺诈,财务业务一体化系统不仅加速虚假欺诈行为过程中的应用,也使更多的秘密。培训课程应提供的试验为例,系统信息和手段审计师使用指南,审计系统的使用将传统的财务处理与财务审计相结合的特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资金的同时,追索权的起源和发展的资本;交换功能之间的系统审核提供与业务合作伙伴数据,掌握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特点,从而找出企业,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的内部和外部经营环境,受托经济责任的企业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 易仁萍等.知识经济与现代审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3.

[2 ] Anthony. Steele: Audit Risk and Audit Evidence, Academic press, 2012.

[3]Duncan. Alexander. Information Protection Programs, Internal Auditing Mar. /Apr. 2011.

[4]杨平波.对证券公司非现场交易业务审计的探讨[ J].经济师. 2014(9).

[5]宋怀胜等.非现场审计工作应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优势[J].济南金融,2014(1).

上一篇:大学生心理健主题班会下一篇: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第二单元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