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艺术魅力

2024-11-08

汉字的艺术魅力(通用12篇)

1.汉字的艺术魅力 篇一

汉字的魅力

汉字的来历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都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者是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 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

总体来说中国汉字的发展,前后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

为何“善”“美”“群”字都与“羊”字有关?

答:「善」从羊从誩,羊于中而双言于下,其本义作「吉」解。按羊之本义为美之省,因羊之本性温驯和善,素被视为吉祥动物,故含吉祥美善之意;又二言乃竞言也,相互道祥和之语为善。故善为「吉」义解。其义有:

1、好人曰善。例:《中庸》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

2、好事曰善。如善行、善事。

3、优点、长处。如善音乐、善烹饪。

4、交好。如友善。

5、喜悦。

6、济也、成就也。《孟子 尽心》达者兼善天下,穷者独善

其身。

7、亲也。

8、美好的。

9、福也。巧也。

10、快也。„„等等。

世间无论何者,举凡「善」的,几乎无有不爱者。试观人一生所追求者,莫不希望是美好、是向上的,故《大学》云:「止于至善」,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如何达到?试以一帖「四善」方提供参考 —— 心善、念善、行善、言善,此四善若能常保,即是住在「真善美慧」的最高意境了。

再看「善」之结构衍绎,古以「羊」「言」合而为「善」,观其意深而感人。按羊草食、性温,于兽类中极为可贵者,在其懂孝道之理;自幼每受母乳,必屈膝跪地吸吮,故谓羊有跪乳之义。又羊温驯可人,看!其受剪身毛制成裘衣时,毫无抗拒,任人采剪;受挤羊乳时亦无抵抗之意,完全配合;致其殁,全身无一不对人类作献出,此温厚之性灵,可谓纯善至矣!故人怎不视为吉祥、美丽的动物呢?羊虽为动物,然其一生对人所奉献的,人不知感恩否?故古来有许多不食牛、羊者,皆因感恩它们而不忍食之。

又言语是人与人沟通往来最便捷的桥梁;彼此的好言能化干戈、好语能解心意、好话能融洽和睦、好声能动人„„等等;反之,一言不合的冲突、祸害,古今更不知酿成多少灾害;而「羊」之下的二「言」,正表示言语相互和谐的重要。毕竟,彼此的包容才能容合不同的族群、人类才能携手迈向幸福和平之道。善——吉也。从誩从羊。此与义美同意。竞相说羊为美。

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大羊为美。群——辈也。从羊君声。说多也用羊。

“财,货,贷,负,责,贵,贱,钱,赢”与“贝”字有什么联系?

答:在最早时期,因为社会的不发达,是用贝壳作为一般等价物,所以当时有很多关于金钱的字用贝字旁,例如:财,贼(偷东西嘛,当然是偷钱了),贿,赂等等;随着科技社会的进步,原来的贝壳由金属物品所带为一般等价物,最早出现了刀币,然后又了铜钱,银子,金子等物,所以现在所通用的简体字“钱”为金字旁,又因为,当出现金属物做为一般等价物时,贝壳再也象原来那样稀有了,所以贝字旁的那个字成为了“贱”!商朝人使用的货币是贝类,有海贝、骨贝、石贝、玉贝和铜贝。铜贝的出现,说明商代已经有了金属铸造的货币

在商代钱币的基本单位是由两串各有十个或二十个玛瑙贝组成的,贝币的讲师单位是“朋”。《本草纲目介部贝子》:“古者货贝为宝龟,用为交易,以二为朋”。海贝作为华夏先民最早使用的货币目前已得到钱币学界的公认。

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商朝以贝作为货币。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商朝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回文诗:

春 景 诗

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明月夜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

夏 景 诗

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秋 景 诗

秋江楚雁宿沙洲,雁宿沙洲浅水流。流水浅洲沙宿雁,洲沙宿雁楚江秋。

冬 景 诗

红炉透炭炙寒风,炭炙寒风御隆冬。冬隆御风寒炙炭,风寒炙炭透炉红。

2.汉字的艺术魅力 篇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要认识3000左右个常用汉字, 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 并有一定的速度。无论翻开哪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 我们会发现每篇课文后面或多或少都安排了一些生字词, 有些是只识不写, 有些则要求会读会写。那么, 在教学中, 我们就要妥善安排生字词的教学, 尤其是书写的指导, 不但要写正确、工整, 更要做到美观。如苏教版第一册《一去二三里》一课, 生字表中就安排了让学生学会书写“一、二、三、四”, 而“一、二、三”三个字都是由“一”组成, 我们可以选择最难写的“三”加以指导与示范, 帮助学生掌握写字的要领与方法。

师:小朋友, “三”字是哪几笔组成的?

生:三个横。

师:请仔细观察这三个横, 书写时一样吗?

生:不, 上面一横稍短, 中间一横最短, 下面一横最长。

师: (范写“三”) 好看吗?

生:不好看, 这个“三”字的三横很直, 但很硬。

师:你真有眼力, 三横虽然写直了, 但太硬了不好看。

师: (再范写) 第一横稍微向上抬起, 第二横最短, 也抬起一点点, 第三横最长, 先向上抬起, 到最后要让它落地, 稳稳地撑起这个字。再看看, 哪个“三”写得美?

生:第二个。

师:再看看三个横中间的空白一样大吗?

生:一样。

师:对啊!空白的地方一样大, 这个字的结构就匀称了, 所以看上去特别美, 请小朋友练习写写, 比比谁写得工整、美观。

二、读准每一个字音

汉语言文字的读音千变万化, 即使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读音也不同, 这就是常见的多音字。还有一些字词虽说不是多音字, 但是由于读者的心境不同, 体验感悟不同, 表达的情感不同, 读音也会有所变化。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 精心预设, 充分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 引领学生推敲字词, 真正读准每个字词, 读好每篇课文。

如苏教版第八册第23课《黄河的主人》一文, 课文向我们展示了母亲河———黄河那不可阻挡的磅礴气势及羊皮筏子在奔腾咆哮的黄河上鼓浪前进的壮观场景, 进而赞颂了黄河的主人———艄公机智勇敢, 战胜艰难险阻的勇敢与无畏。课文第三自然段中, 作者把目光聚焦到又小又轻的羊皮筏子上:“再定睛一瞧, 啊, 那上面还有人哩!不只一个, 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 一共六个人!这六个人, 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小小的羊皮筏子竟然载了六个人, 而且在滚滚的黄河上鼓浪前进, 使人不可思议, 让人惊讶, 怎样才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呢?我进行了如下的指导:

师: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生:惊讶。

师:你是从哪里体会出来的?

生:这么小这么轻的筏子上连艄公竟然有六个人, 真是出人意料!

师: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这种心情吗?

生:啊 (佗) , 那上面还有人哩!一、二、三、四、五、六, 一共六个人!

师:这儿的“啊”字读成了阳平, 作者惊讶的心情就表达出来了。看来, 我们读书时还要推敲一下句子的不同语气哟!还有不同的读法吗?

生:啊 (伽) , 那上面还有人哩!不只一个, 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 一共六个人!

师:你为什么要读去声呢?

生:我这样读是想表达对艄公的赞叹, 因为这么小的筏子上载了六个人, 艄公需要多大的勇气与胆量啊!

师:还有其他读法吗?

生:啊 (伲佗) , 那上面还有人哩!不只一个, 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 一共六个人!

师:他更有趣, 先读成上声, 尾音又改成阳平, 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通过这种朗读的变化, 更能突显出作者惊讶的心情。

三、理解每一个字词

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执教《爷爷的芦笛》时, 曾经用两分钟时间引领学生理解“蒙眬”一词, 令人回味无穷。

师:谁来读读这个词, 你知道它的意思吗?

生:“蒙眬” (m佴ng l佼ng) , 看东西不清楚的意思。

师: (板书“朦胧”) 谁再来读, 你能根据偏旁猜测这个词的意思吗?

生: (读m佴ng l佼ng) , 月光不明, 看不清楚。

师:猜测得特别准确。

师: (板书“曚昽”) 谁能猜出这个词怎么读?

生: (读m佴ng l佼ng)

师:你能猜出这个词的意思吗?

生:日光不明时, 看不清东西。

师: (板书“矇眬”) 猜到它的读音和意思了吗?

生: (齐读m佴ng l佼ng) 快要睡觉或刚醒时, 眼睛看东西很模糊。

薛老师带领学生精心地咬文嚼字, 既让学生学会了课文中的生字, 又通过语音和语义的延伸与拓展, 让学生学会了一类生字词, 这样的理解会让学生受益无穷。

四、巧用每一个汉字

现行的小语课文大都是名家的经典作品, 或是规范语言的典范。教学中, 我们要舍得花力气带领学生去品味课文中的经典语言, 去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 为他们今后的写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苏教版第八册《第一朵杏花》第六自然段这样写:“时间像飞箭, 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绿了柳梢, 吹青了小草, 吹皱了河水, 吹鼓了杏树的花苞。”初读, 我们只会关注几个“吹”, 但仔细读读, 就会追问:时间为什么过得这么快?为何春天的那番景象又像慢镜头的蒙太奇组合?如果把感受主角定位于学生, 一切便迎刃而解了。

3.感受汉字的魅力 篇三

说“雀”道“鹊”

“雀”和“鹊”,读音都是què,又都属鸟类,难怪常有人“雀”冠“鹊”戴。其实,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这两种鸟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

“雀”是个会意字,下面是“隹”——短尾巴鸟的统称;上面再着一个“小”字。鸟之小者,麻雀也,当然也可泛指小鸟。麻雀给人的印象,首先是吱吱喳喳,所谓“雀喧知鹤静,鸭嬉识鸥闲”也。某小说写幼儿园的孩子,便喻之为“一窝麻雀”。当年有部影片《乌鸦与麻雀》,用麻雀喻指生活在底层的小市民。看完这部影片,你一定会对喧闹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是跳跳蹦蹦。麻雀腿短,翅膀也短,飞不高也飞不远,经常在场前屋后觅食。而稍加观察,我们便可发现,麻雀总是双腿并着跳来跳去的,由此产生了一个常用词“雀跃”。人们常用它来形容一种欢快活泼的气氛。

麻雀还有一个特点,便是胆小。人们讽刺胆小鬼时,总是说“麻雀子胆”。成语“雀目鼠步”,也是用麻雀和老鼠来比喻惶恐的神态。毛泽东在《念奴娇·鸟儿问答》中,曾作过这样的描写:“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

“鹊”则是个形声字,以“鸟”作形符,以“昔”作声符。在中国民俗中,鹊的鸣声预示喜事临门,涂上一层文化色彩,鹊便成了“喜鹊”。“鹊噪”其实并不悦耳,人们还是喜闻乐听,并美称之为“鹊报”“鹊语”“鹊喜”。冯延巳的词中便有这样的名句:“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一声鹊鸣给“留守女子”带来了无限希望。

鹊和雀不同,它的尾巴较长,敏捷善飞,飞行极快,“嗖”地一下,似箭离弦。所以,形容一个人的知名度迅速提升时,便可以比之为“声名鹊起”。“鹊起”不能误为“雀起”,否则赞扬岂不成了嘲讽?

鹊和雀还有一点不同,鹊有做窝的本领,雀则有点得过且过,屋檐下、草堆中都可栖身。关于这点可举《诗经·召南》中的《鹊巢》为证:“维鹊有巢,维鸠居之。”朱熹的解释是:“鹊善为巢,其巢最为完固。鸠性拙不能为巢,或有居鹊之成巢者。”这里的“鸠”有人说指布谷鸟,也有人说指红脚隼,待考。后来形成成语“鹊巢鸠居”,比喻强占别人的房屋、土地等。这里的“鹊”同样不能误写为“雀”,因为麻雀窝恐怕别的鸟也看不上。

(选自《咬文嚼字》2005年第1期,有删改。作者:卞自)

1.读完全文,你认为“雀”与“鹊”有哪些不同?

从造字法的角度看: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

2.作者列举“鹊巢鸠居”一例的意图是什么?

3.你平时一定接触了不少含“雀”或“鹊”的成语、俗语和诗文,请你列举一例(本文出现的除外),并说明该例能印证文中所介绍的“雀”或“鹊”的哪个特征。

4.根据汉字是表意文字的特点,请仿照例句写出你的联想或想象。(不要求句式一致)

一个“雨”字,让我仿佛看到了漫天的小雨淅淅沥沥地洒落,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一个“集”字,让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山”字,让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

(2007年江苏省泰州市中考试题)

解析

在现代文阅读中,选择对相关汉字进行解读辨析的文本设计阅读理解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近几年的中考中并不多见。上题选用出自《咬文嚼字》的文本《说“雀”道“鹊”》,围绕人们容易混淆的“雀”、“鹊”二字做介绍、解说,具有很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文化性。设计的四道题目,分别考查学生内容信息的筛选、举例阐述作用的辨析、知识积累的调用和联想想象能力,确是一道现代文阅读好题。解答时,对前两道题目,应紧扣文本,从整体到局部去“找”答案;至于后两道题目,则应调动积累,发挥联想和想象,准确列举和仿写。

4.汉字的魅力作文 篇四

用汉字来组成的形式有很多,例如:古诗、文言文、对联、散文、小说……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古诗中汉字的魅力。

先举一例,“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中的“绿”用得极其巧妙。这个字是诗人王安石琢磨了很长时间才想出来的。起先,诗人想用“到”,可后来转念一想,觉得“到”太生硬了,于是,又想到用“过”、用“入”、用“满”等字。可是,还是觉得不够贴切。就这样先后修改了十多次,最后,终于选定了“绿”字。“绿”字既是吹的意思,又有生长之意,可谓用得绝妙。看啊,同一个意思,由于用的这么一个字不同,意思、韵味却大相径庭。由此可见,一个汉字是多么神奇的啊。一个汉字的魅力是何其的大啊。

再说“杨柳岸晓风残月”、“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还有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枝》,歌词是:“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理解到,古诗中的“柳”是有特殊的含义的。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柔顺婀娜、随风摆动的“柳”和“留”谐音,这就很容易引申到“柳——留——惜别——依依不舍”上来。使人联想到,离别的人一看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乡愁。这样,诗中“折柳”一词所寓含的“惜别怀远”之意就比较容易理解了。一个“柳”字却也饱含了如此之情深,可见,汉字的魅力可见一斑啊。

看啊,赋予这几首诗如此深意的都来自于那神奇的汉字、独一无二的汉字呀!正是我们中华的汉字,给予了我们如此丰富的联想,如此丰富的想象以及如此丰富的情感。汉字,你是那么的蕴味十足,那么的独具魅力!

5.汉字的魅力优秀的作文 篇五

汉字,它具有二维特性:一是象形,二是会意。汉字的象形,就是根据事物的特征,使之固定化,这表现在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汉字先是画形,即把事物的形状描绘下来,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规范,最后慢慢地固定下来;汉字的会意,与汉字的象形特征密切相联,象形本身就蕴含着会意这一特性,也就是说人们见到汉字的形状就知道其意思,可以说象形和会意是和谐地融合在汉字的结构中的。

汉字的结构,给予人们的是一种稳重、端庄的整体感,这在于汉字的左右、上下都处在相互平衡、相互对立统一的状态中。汉字给予人们的不仅仅是一种整体感,而且还有一种审美感,即人们见到汉字就会油然而生一种审美愉悦之情,这是因为汉字的形态具有艺术特质,也就是说汉字的偏旁、部首大都是对自然形状的描绘,同时汉字也能使人一下子进入汉字自身所创造的意境里。

汉字的构造和形成往往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即中国人在造汉字时把自己的文化心态熔铸到汉字的形状、结构里。如“忍”字,就象一把刀刃放在心头上,形象地表现出人的一种欲罢不能的心理状态,一个“忍”字,更传达出中国人特有的一种心态,即中国人对自我个性的压抑和张扬,这从好的一面说可以委曲求全,做到退一步海阔天空;从不利的一面说让人失去自我,埋没自我。象“忍”字那样所传达出的中国人的文化心态的汉字还有许多,可以说是不胜枚举。而由汉字可见中国人的文化心态,这是其他文字所没有的特性,也是所不能比拟的。

6.汉字的魅力650字优秀 篇六

它就是汉字。

汉字,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形态,他有草书,;书等多种形态。有的人把草书写得笔走龙蛇,龙飞凤凰,王羲之,颜真卿更是写得别具一格;有点人把楷书写得刚劲坚毅,方正不阿,柳公权亦是如此。

在古代,汉字文化的魅力十分的大。从南朝开始,甲骨文,金文等已经成为了人们的书写与交流工具。在南宋,书法文字早已走入了平常百姓人家中,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使汉字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更上了一个台阶,那是可以说是兴盛时期。

遥望今朝,电脑打字技术一出,有多少人放弃了汉字的书写,我们越来越习惯在键盘上敲下一个标准的宋体字。可是又还有谁会真正地写下一个又一个的标准汉字。俱往矣,汉字的辉煌,看今昔,;字化时代的发展,。英语时代的来临,一场关于汉字的危机已经埋下了一道深深的伏笔。“人才要从小培养,从英语培养。”越来越多家长信了这一个理念。现在,许多的孩子变成了只会说汉语,不会写汉字了。这一现象可让人为汉字未来的发展提起了心弦。

信息技术的潮流已经遍布在了整个中国。汉字的洪水渐渐被着突如其来的土给掩埋。古代的汉字难道就要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上断送吗?不,不会的。世界四大古文明:古罗马,古印度,古埃及与古中国。现在,除了中国文明外,其他三大发明已经断送。只有中国,那汉字文化正是中国文明,所以我们不能放弃写汉字,不能放弃这最后的文明,让这文明遗址延续。

学过毛笔的人知道,用心力与感情写出的中国字,那是美的。古老的书法汉字轻如天空中淅淅沥沥的小雨:重如天地般气势雄伟。那是亲手写出来的,绝对不是英文与电脑上的字能够相比的,所以汉字不能丢。

7.浅谈汉字与拉丁字母的艺术比较 篇七

一、汉字的起源

汉字主要应用在中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 例:现代日文中保留着许多汉字和假名的混用。关于汉字的起源, 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 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 有各式各样的传说解释它的产生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讲述了黄帝手下一位名叫仓颉的史官如何观察飞禽走兽的足迹。虽然只是个传说, 因此可以看出中国的汉字本身始于象形文字, 因此有着图画的感觉, 在字的形态中蕴藏着深意于内。

二、汉字的发展变化及艺术形态

中国的文字从出现至今, 已经历了早期的图画文字、甲骨文字、古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以及印刷朮发明后为适应印刷要求而逐渐派生出来的各种印刷字体等漫长的发展历程。甲骨文字是商朝后期写或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文字。金文是雕刻或铸造在青铜器皿上的文字。篆书又分为大篆和小篆, 是汉字书体发的重要阶段。隶书的出现和发展有着一段较长的时间演变过程, 种类繁多, 但它是当时人们喜爱而又得到长期使用之文字。楷书, 其笔画端庄一直沿用至今, 被视为标准字体而为世人所喜爱。行书, 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体。草书, 又称破草、今草, 由篆书、八分、章草, 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印刷朮发明后, 为适应印刷的需要, 文字逐渐向适于印版镌刻的方向发展, 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体─宋体。近代西方印刷朮传入后, 在西文字体影响下, 又出现了黑体、美朮字体等多种新的字体。然而, 由于宋体字即适于印刷刻版, 又适合人们在阅读时的视觉要求, 一直沿用至今, 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体。

在中国文字中, 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 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 隶书静中有动, 富有装饰性, 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 楷书工整秀丽, 行书易识好写, 实用性强, 且风格多样, 个性各异。

中国汉字最高的艺术境界莫过于中国书法艺术表现, 是一门始终处于变化中的类似造型艺术的艺术。例如笔画, 汉字的点画虽然是构成汉字的基本元素, 但在书法作品中点画又不完全等同于造型艺术的构件, 因为书法中的点画会为了适应作品形式的要求而随时辩证变化, 它的既定形态只是当它独立于具体作品之外时利于辨别的一个名称上的规定而已。在书法上要求的最高境界是邓石如等提倡的:计白当黑, 无笔墨处也是妙境, 以虚得实, 因虚得实。

三、拉丁字母的发展变化及艺术形态

拉丁字母起源于图画, 它的祖先是复杂的埃及象形字。大约6000年前在古埃及的西奈半岛产生了每个单词有一个图画的象形文字。经过了腓尼基亚的子音字母到希腊的表音字母, 这时的文字是从右向左写的, 左右倒转的字母也很多。最后罗马字母继承了希腊字母的一个变种, 成为罗马人的文字, 并随着罗马的对外征服战争, 拉丁字母作为罗马文明的成果之一也被推广到了西欧广大地区。最初只有二十个, 古代拉丁语和古汉语一样, 书写时没有标点, 且只有大写字母, 后来增加到二十六个。字母G、J、K、V、W等都是在其使用和发展中——特别是语音的变化——逐渐出现的。同时, 为了书写方便也出现了小写字母和各种书写字体。并把它拉近到今天的拉丁字母, 从这里开始了拉丁字母历史有现实意义的第一页。

由于形体简单清楚, 便于认读书写, 流传很广, 成为世界最通行的字母。西方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已经使用拉丁字母。中国汉语拼音方案也已采用拉丁字母, 我国部分少数民族 (如壮族) 创制或改革文字也以拉丁字母为基础。

从契形文字发展到今天, 西方的文字大概可以分为三类:衬线体、无衬线体、装饰字体。其他上千种字体都是从中演变而来的。区别主要在于笔画粗细、衬线变化、字体宽窄比例和倾斜、笔画的曲线和装饰手法等等。

通过中西文字设计艺术发展的历史比较, 西方的字体同样产生于象形图像, 但是和东方的文字不同, 走向了形与音的对照, 而不是东方的形与意的结合。随着西方文化和艺术美学对中国设计艺术的影响, 中国的汉字设计也开始日益融入更多的拉丁字母设计的风格和元素。文字作为一种高度符号化的视觉元素, 在传统文化的滋养和现代文明的启示下, 中国的文字设计艺术必将成为21世纪极富有个性和挑战性的视觉传达手段。

摘要:人类的思想、科学的发现、艺术创作的传播和延续都离不开文字的纪录和传达, 文字的发明和使用还直接、间接地推动了许多艺术的产生, 当文字演化成文化和艺术的形式, 我们从中探析汉字和拉丁字母不同发展变化艺术形态。

关键词:汉字,拉丁字母,历史发展,艺术

参考文献

[1]倪建林:《中西设计艺术比较》[M].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7[1]倪建林:《中西设计艺术比较》[M].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7

[2]倪伟:《字体设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1[2]倪伟:《字体设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1

8.感受汉字的文化魅力 篇八

一、抒写人生思索

著名语言文字学家《解开汉字之谜》的作者安子介说,每一个方方正正的汉字,都静静散发着文化的气息和生命的芬芳,都代表着无穷无尽的寓意,包含着现实的哲理,可谓“一笔一故事 ,一字一世界”。 “戏拆汉字”,就是利用汉字独特的结构、内涵,抒写诗人的人生思索。

【示例】(浙江省杭州市2009届高三一摸试卷)微型拆字诗,是指运用拆合的方式,融入人生观照的思考,阐发现代人的颖悟和新的理念。如:《主》——每个人都是自己灵魂的国王/头长在自己的身上/虽一点,但必须主宰自己的思想;《灯》——只要心中有一盏不熄的灯/哪怕只有一丁点火苗/也会点亮人生;《思》——把心像一粒种子/播进田地/才会绽放出思想的花蕾;《粥》——父母的身躯屈成了两张弓/捧上白花花的大米饭/哪一粒不是心血的结晶?《峨》——生活就像爬大山/我不爬上巍峨的山/山就压碎懦弱的我。请仿照上面的示例,从下面提供的汉字中任选三个来拟写微型拆字诗,要求表现主题积极向上,思路符合生活逻辑。

供选汉字:夭 犬 夫 沙 命 个

【参考答案】《夭》——正义的天平一旦倾斜/任何新生事物都会夭折;《犬》——大丈夫贪图一点/就会堕落为犬;《夫》——敢于刺破青天/就会成为大丈夫立地顶天;《沙》——若是缺少了滋养的水分/只能是一片沙漠;《命》——人类对自身命运的/一声叩问;《个》——个人所以立地顶天/全凭一根精神支柱的支撑;

二、探究文化底蕴

汉字不是冰冷冷的笔画组合、单调的说教,而是如同一段优美的故事、一首感人肺腑的诗歌、一幅栩栩如生的图画,通过对汉字文化底蕴的讲解,可以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审美品位,真正做到新课标提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

【示例】(湖北省黄冈市2009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试卷)我国著名的汉字研究专家萧启宏先生说,汉字“字形藏理,字音通意,同形同宗,同音意通”,请根据下面的示例,为备选的汉字写一段新人耳目的趣解。

【示例】 “怕”字,从心从白,脸变白色。心跳肾恐,失魂落魄。怕音通爬,爬下惊骇。怕白操心,懦夫本色。如此简单的一个字,竟然从生理到心理,从内在到外表,从表象到气质,从气质到人格,都点破了。

①“儒”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仙”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悟”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 从人从需,乃讲人之需也。需要什么?一需营养,体魄健康。二需教育,头脑灵光。营养从母乳起,教育从孺子起,是故,儒字从人从需,授音以“乳”。 ② 山人为仙人。上山修练,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化虚,得道成仙。既是仙人,必有先见之明,能够制其机先,消除诸患于无形,达到“无为而治”,实乃做事的最高智慧。是故“仙”字从人从山,授音以“先”。 ③ 乃“心”与“吾”的合成,孟子曰:“心之官则思。”故从左往右看,乃“思之吾也”;从右往左看,乃“吾之思也”。“吾之思”,旨在求一种独创性;“思之吾”,旨在做一个思想者,故授音以“吾”。

三、推荐年度汉字

台湾和日本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年度汉字”评选,“年度汉字”评选是指用一个最能代表当年热点或个人生活的一个汉字,借此回顾一年的历程。如:“飘”——离开父母,进城读书。“鸿雁不堪愁里听”。大雁南飞,是为了寻找温暖,而我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

【示例】 (江苏省南通市2009届高考语文第二次调研试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新华社12月12日电日本宣布,“变”字成为反映日本2008年世态的年度汉字。理由是日本首相短期内不断变换人选,日本人表示希望看到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中广新闻报道,“乱”字成为2008年台湾的年度汉字。理由是台湾社会政治动荡,金融危机使人心混乱。2008年,中国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雪灾、地震、三聚氰胺、奥运、神七飞天、两岸三通、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燃油税改革等等。

请写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2008年中国年度特点的汉字,并结合上述重大事件,说明理由。(不得选“变”和“乱”字)

汉字: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示例:(汉字)惊。(理由)雪灾、地震等自然灾害举国震惊;神七飞天、奥运的成功举办举世惊叹。

四、解读文字寓意

汉字具有文化传承、文化塑造等多方面的文化功能,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要兼顾到汉字的文化教育功能,应当教会学生赏析汉字、体会汉字内在的文化底蕴。通过汉字文化底蕴的发掘,让学生认识到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到中华民族的智慧高超与久远。

【示例】(江苏省靖江市2009年1月高三期末试卷)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几千名表演者表演的立体的活字印刷板为我们呈现了中国汉字的演化过程,先后出现了两个中国古代的“和”字和一个现代字体的“和”。

请解说这种表现所表达的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中国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古老的汉字承载着中华文明久远深邃的历史。一个“和”字荏苒千年,发展变化,表达了孔子的人文理念“和为贵”,彰显出中华民族的和谐观,历史悠久,传统优良。

五、描述画面字意

印度前总理尼赫鲁说“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文化的精粹;它浓缩了远古真实丰富的生活画面,保存了中华民族珍贵的悠远记忆。

【示例】 (2009年海淀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试卷)有人赞叹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请你从下面的汉字中任选一个,展开联想和想像,描述画面字意。不超过100字。

【参考答案】①“牧”字像人手持牧鞭(或树枝)赶牛之状,表示放牛吃草的意思,所以“牧”字的本义为放养牲畜。引申为名词,指放养牲畜的人。(注:在古代,统治者把老百姓视同牛马,而以牧人自居,所以称管理和统治老百姓为“牧民”。一些地方州郡的最高长官也被称为“牧”或“牧伯”。)

②“友”字,像两只同时伸出来的手,两手相交表示握手,握手即“友”。

③ “册”是我们祖先的“书”,在竹简上写字时难免出错,怎么修改呢?先用刀把竹简上的错字刮掉或者削去,然后重写!“册”后面加一把“刀”,记录的就是这种修改方法,“删”字最初表示的就是删除、去掉的意思。

④“男”由“田”和“力”组成,“田”表示田地;“力”是古代一种农具,使用这种农具耕地要化费很大力气,在田地里种庄稼,是成年男子的任务,所以就用“田”和“力”合在一起表示“男”的意思。

六、趣解形近汉字

中国的方块字以其独特的构造、深远的意境而特立独行,如果不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很难领略其神韵和精髓。特别是一些形近字更能引发奇思妙想。如“比”对“北”说:夫妻一场,何必闹离婚呢!“巾”对“币”说:儿啊,你戴上博士帽,也就身价百倍了。“个”对“人”说:我不比你们年轻人了,没根手杖就寸步难行。“日”对“曰”说:大妹子,该减肥了。“人”对“从”说:你怎么还没去做连体分离手术?“熊”对“能”说:哥儿们,穷成这样啦,四个熊掌全卖啦?“驴”对“马”说:大兄弟,跑得快也没用,还是赶紧把户口上了吧!

【示例】 (安徽省江南十校2009年高三期初联考试题)将汉字的某些形近字放在一起,常常会引发有趣的联想,让人悟出一些哲理,请依照范例,从下面提供的形近字中,选择两组,发挥想像,分别写出一句有哲理的话,句子中要尽量包含提供的两个字。

范例:“师”与“帅”

例一:教师的身份和作用如同元帅一样重要,只是戴着礼帽,多了一些文质彬彬的儒雅气质。

例二:教师就如同元帅一样,在课堂上应该运筹帷幄、调兵遣将,让学生冲锋陷阵、攻城略地。

“人”与“大”“上”与“下” “玉”与“主”“心”与“必”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人”与“大”:①承担了应该承担的责任,人才会变得伟大。②人懂得了约束自己,也就真正长大了。

“上”与“下”:①追求的方向不一样,也就决定了人生境界的高低。②上与下,在某些时候,只是方向发生了改变。

“玉”与“主”:①“玉”与“主”,都有王者风范,只是机遇不同,存于内心则为玉,施展出来则为主。②君主的风采在于君临天下,美玉的动人在于其内在美。

“心”与“必”:①心里有了信念,成功往往就会成为必然。②钻心的痛苦,是下了大决心的必然。

七、拟写拆字对联

拆字联是对联的一种别具一格的形式。拆字,也称析字,离合,是将汉字的字形各部分拆离开,使之成为另几个字(或形),并赋于各字(或形)以新的意义。据说北宋佛印和尚有一天去拜访苏东坡,大吹佛力广大,佛法无边。坐在一旁的苏小妹便有意开他的玩笑:“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佛印一听,也反戏她一联:“女卑为婢,女又可为奴。”苏小妹和佛印的妙对,就是利用析字法巧拼“僧”、“佛”、“婢”、“奴”四字,互相戏谑,妙趣横生。

【示例】(江苏省盐城市2009年高三期初联考试题)拆字对联是采用离合汉字部件的手法,很巧妙地编成对联。应对这种对联,可以训练人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增加汉字知识。请仿照示例,试对下联。

示例:山石岩下古木枯,此木为柴;

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更妙

仿写:张长弓,骑奇马,单戈为战

下联:

【参考答案】①嫁家女,孕乃子,生男曰甥 ②好女子,扶夫手,彳亍而行。

八、竞猜特色谜语

谜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是一门语言艺术,通过语言技巧和文字的转化,形成一种深受群众喜欢的文学形式,它在发挥民族文化传统,丰富群众业余生活以及增长知识、启迪智慧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东汉末年,流传于民间的“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的歌谣,采用拆字谜语的形式,隐含了“董卓死”的寓意,表达了人民对专权祸国、制造战乱的奸臣贼子的仇恨。

【示例】(广东省珠海市2009年高三期始调研试卷)农历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有“猜灯谜”的习俗,谜底多文学意味,或一字、一诗、一物,情趣高雅。下面是某人根据汉字象形表意特点拟制的谜面,请根据上、下联内容提示各打一字。

上联: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

下联: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却是妙文。

【参考答案】上联为“猜”字,下联为“谜”字。

9.汉字的魅力六年级作文 篇九

每个汉字都有横竖撇捺这些简简单单的笔画组成,却有着自己的情感。望见“朝阳”两个字,你能感受到一丝明媚的阳光照耀着你,而望见“幽深”,你似乎进入森林或宁静的院落;看见“冷霜”这个词,好像散发出一种寒气,“哀”字一望皱眉……

当你用笔写出一个个生动的汉字时,一定会感叹汉字的奇妙。它就如一位技术精湛的魔术师,时而轻如鸿毛,时而重如泰山,时而飘若游丝,时而娇若惊鸿。每一个字都是一幅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是一个跳跃欢快的乐章。

汉字,它们像一个个充满灵气的小精灵,在纸上跳着欢快的舞蹈,姿态是那么的优美,那么的迷人,我每次都会陶醉在这美好的境界之中。被砍每个字都是那么平凡,那么普通,其实它们都深藏不露,遇难者丰富的文化思想。每个汉字都有它的来历、字义……若是碰上什么烦恼,坐下来听一段优美的散文,脑海里似乎跳动着一个个汉字精灵,不停地上下飞舞,在四周萦绕,等他们彻底烦恼顿释,如释重负。

10.汉字的魅力小学生作文 篇十

每一个单独的汉字都是由横竖撇捺构成的,每一个汉字也都有各种各样的情感存在。比如“大”字,虽然很普通,笔画很少,但是一看到这个字,就仿佛看到了一个人张开双臂,让人感到十分威武。又如“月”字,它外部轻盈,内部结构紧凑,像龙蛇盘绕,又似鹰隼雄立。让人一看就生爱慕之心。还有“绵羊”这个词,写出了此种动物的毛就像棉花一般柔软,才跟“棉”长得十分相似……这便是汉字的奇特之处。

汉字书法,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古今中外的书法家很多:王羲之、柳公权、颜真卿等等,各有各的“书法宝典”。汉字像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精灵,加上了书法家的风韵,使得一个汉字变得熠熠生辉,活力四射。书法字体也有所不同:篆书和隶书,充满浓浓的古香;草书虽然潦草,但它很奔放;行书十分流畅;而楷书,既端庄又漂亮,深受人们的喜爱。

11.浅谈汉字的魅力与发展 篇十一

关键词:汉字起源;汉字形体;音韵;优点;文化内涵

汉字形成为系统的文字是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考古证实,在商朝早期,中国文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甲骨文的出现。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中国文字从出现至今,已经历了早期的图画文字、甲骨文字、古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以及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要求而逐渐派生出来的各种印刷字体等漫长的发展过程。其中,甲骨文字被人们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汉字虽为方块之形,但形体活泼灵动;虽为点画组合,但组合错落有致。鲁迅先生说过:中国的文字“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汉文学史纲要》)这里所说的“感目”的“形美”,就是汉字的一个突出特点。仔细端详我国的汉字,有的端庄秀美,有的自然简洁,有的流畅飘逸。正因为如此,中国才有那么丰富的书法艺术。汉字优美的形态,给我们以无限的想象力。一个个汉字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日”的形状像太阳,“月”的形状像月牙,“山”像高高隆起的连绵山峰,“川”像飞流直下的悬崖瀑布;“马”像骏马在奋蹄奔驰,“鸣”似鸟儿在引吭高歌,“旦”似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集”似三只鸟儿在树上依偎栖息;三人为“众”,日月为“明”,“步水(三点水)”为“涉”,双“木”成“林”几乎每一个汉字都能为我们插上一双想象的翅膀,让我们在汉字的世界里自由畅想,在汉字艺术的画廊里得到形象真实的美感。

汉字的音节是简单的,而汉字的音调却清晰地刻定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音阶,使汉字轻重有序、错落有致、铿锵有声。汉字本身的读者就具有音韵之美,而汉字里的音韵之美,就更是妙不可言。汉字音韵和谐。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在一个音节内,没有复辅音,无论开头或是结尾,都没有两个或三个辅音连在一起的现象,因此,音节与音节的界限分明,音节的结构形式整齐。汉语的音节元音占优势,一个音节中可以没有辅音,但不能没有元音,而且,由复元音构成的音节比较多,因元音是乐音,所以汉语音节乐音成分比例大。汉语的每一个音节都有若干声调,声调可以使音节和音节之间界限分明,又富于高低升降的变化,于是形成了汉语音乐性强的特殊风格。许多汉字韵母相同或相近,把这些韵母相同或相近的音节放在每一句或隔一句的末尾,就可以使音调和谐悦耳,富于音乐节奏,诵唱顺口,好听好记。

汉字的最大优点,是它的超方言性。中国是地域广阔、方言复杂的国家。在古代不可能做到语言规范化,就是现在推广普通话,也还不能在短期内完成。但是汉字却是全国通行的书面语言交际工具。语言不同,以笔代口写出字来,却完全一样。如果是文字拼音化,就会出现广东文、闽南文、上海文、北京文等,妨碍人们思想交流。汉字的另一优点,是它的有理性。文字是一种符号体系,它可分为有理性文字和无理性文字两大类。所谓无理性,是指纯表音文字,如假借字、音节文字、字母文字等,这种文字纯系一种符号,与要表达的事物没有直接联系。所谓有理性文字如汉字,它除了表示词的读音,还是代表事物形类的标志。如“水”字,是从象形文字水的形状演变而来的。它有表形和表音两个作用。再如“汪”、“洋”两字,用“水”表示类属,用“王”、“羊”表示读音,叫做形声字,是汉字的主体,这种形声兼顾的特点,便于识别和记忆。

汉字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汉字是记录语言的字符和构字的符号,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表意文字,它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蕴涵,具有其无可替代的独特的价值,素有历史文化“化石”之称。中国古代把研究汉字的学科称之为“小学”,汉字在形、音、义等诸方面的历史演变之中,每每透视出文化变化的信息。张斌指出:“汉字的理据性透露出丰富的汉民族文化信息,通过汉字内部结构的分析,我们甚至可以窥见古代的风俗、社会发展、认知水平等。”比如:古人非常喜欢和使用数字三、六、九,在古人心里和思维意识中“三”是吉祥之表象,常用于表数量之多、之大、之盛、之精细的历史文化信息,而非一定的确数。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这种表象在古人造字时也有所体现。

从世界文字发展轨迹来看,文字的发展经历了“表意-表意兼表音-表音”三個阶段。汉字现在仅停留在“表意兼表音”的第二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表音化似乎是汉字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这种推断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那就是汉字本身的特性。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力的日益强大,汉字的优越性越来越被其他国家所认识,汉语也越来越受到其他国家的重视,他们往往在大学乃至中小学开设汉语课,研究汉语的机构在不断建立。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举办奥运会,世博会后,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一股学习汉语的热潮,作为中国人,我们更要为我们的汉字而自豪,努力学好汉字,用好汉字。

参考文献:

[1]张斌.现代汉语[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6.

12.汉字的艺术魅力 篇十二

一、书法

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篆、隶、正、行、草各体汉字的艺术。“书法”一词在《辞海辞源》里的解释为:“书法是书写汉字的法则 (艺术) ”。它是一门有法度的高级艺术。重在“法度”!有“法”无“法”, 就是书匠和书法家的区别。技法上讲究执笔、用笔、点画、结构、章法等, 与中国传统绘画、篆刻艺术关系密切。

“书法”已有三千多年历史, 以商周的金文为萌芽;其后秦篆、汉隶、晋草、魏碑、唐楷、宋行, 各擅其胜。在传统文化中, 书法与汉字紧密相连, 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 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 书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它讲究汉字三元素 (“形”, “声”, “义”) 中的“形”, 通过汉字的结构形式来表现书者的艺术造诣, 注重书者书写的境界和作品的整体格调。同时, 书法艺术主要讲究汉字的布局、格式、间架、笔法、墨迹、印章等, 按照一定的章程书写。沈子善曾在《中国书沦辑要》一书中说过:“方块字的结构有点象体育表演中的叠罗汉, 有立有卧, 既叠出好多种花样, 又有规则而不乱。所以有人把汉字同建筑相比, 其中有力学、也有美学。”

在陈振濂主编《书法学》一书中的718页也有提到:“书法家鲜有谙悉文字学的, 这不仅是为了把握汉字的外部形态, 也还为了理解汉字的深层理趣, 懂得汉字的结构原理及每一笔画的意韵。每一个汉字, 不仅提供出一个信息, 而且, 透过组成他们各细部及其互相关系, 暗示了一个思唯程式”。

总之, 汉字在发展过程中, 逐步发展成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书法艺术。汉字在书法行为和对象上成为了首选。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艺术形式, 它所发挥的作用在每一方面都具有人类文明所需要的含义。

书写汉字之所以成为艺术的基础, 涉及到用笔的方法, 字形的写法以及写字的章法, 这便成为了书写汉字的要求。为了说明书法在古代艺术中的汉字应用特性, 我们不妨研究下古代社会书法艺术与汉字的关系:

(一) 从写字到书法

传统的写书法字, 一味的强调书写的技法, 严格的按照《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规定的要求进行书写, 不能划倒笔。虽然对学习写字有用, 但我觉得对学习书法却无大的意义, 而且汉字的书写并非从一开始就是书法艺术的, 僵化的技法教条主义训练, 只能扼杀练习者的个性表现力和创造力, 这正如同给你限定一个方框, 让你在这个范围之内写个汉字, 可能写出来的字不是大就是小, 不是瘦就是扁, 这是因为方框在作祟, 给你的心理也划上了一个限定范围, 不能随意的去发挥。这与无意而为之是背道而驰的。

事实上从甲骨文到有篆、楷、行、草以及王、颜、赵、魏、柳等诸多大家或书法体系 (碑帖) 的历程看来, 汉字经历了从“需求”到“追求”的过程, 也就是从写字到书法的过程, 它随着汉字的发展而呈现着异彩纷呈的变化。不是先有书法再有汉字, 而是先因汉字书写的需求, 再到审美阅读的完美追求过程。这一趋势是否会因为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有所改变呢?

(二) 从书法到写字

每个写毛笔字的人都企图通过摹拟画家名人的身手动作来进入他们的精神领域, 就如同一个2岁的小孩以为像大人那样拿着羽毛球拍在空中随意呼扇两下就能接得住球的心理一样。我们小时候学写字, 要求把字写得规范, 那么规范的标准是什么?这应该有个范本, 范本来自哪里?是如何限定的?我们为什么要写字?这些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并没有深究的问题, 直到要编写这篇论文才开始和同学、朋友探讨这些“疑问”, 以求得到某种启迪,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最后解决问题。

首先, 从“书法到写字”这个标题的含义是先有了书法的规章, 才开始写字。这个观点的成形已然是经历了先产生汉字、制造汉字到书写汉字、到汉字演变、汉字的成形后才出现的规章。因此, 特别说明关于“先有了规章再去写字”的概念应该是不包括造字及汉字起源的懵懂时代。这个规律一直沿用至今, 社会广众仍然继续传承。当代艺术的汉字理当是有所继承, 但是根据唯物主义的辩证观点, 事物的前进是伴随着矛盾的螺旋式前进, 因此, 当代艺术中的汉字应该不仅仅停留在传承上, 应该有所创新或革命。这个观点若是没有新的应用案例, 恐怕还显得空洞, 而正是当代艺术家邱志杰的创新观点和实践, 证实了这个汉字在当代应用的思考典范和应用标榜。

他认为, 不管是传统书法还是现代书法, 都应该是一种状态, 一种进入写字的状态, 而不是进入书法的状态。心无杂念, 完全融入到写字的状态, 而不是一味的遵循书法的章程, 要做到“无意而为之”, 这就是往往为什么我们书写的草稿比正稿看起来要真实。他曾经说一些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都是草稿, 如《兰庭序》是草稿;颜真卿写的《祭侄稿》, 则是他侄儿死掉后在极度悲痛的情况下写的;苏东坡写的《黄州寒食帖》也是他被贬的时候写的。王羲之后来反复的重写《兰亭序》, 再也没有超过他这个草稿, 其余二人的作品巅峰也是上述草稿, 由此可看出他们那个时候心中都是无意识的书写出了最巅峰的书法艺术的。

因此, 他提倡汉字的价值核心是“无意识的条件下产生”的。他的系列作品力求体现“总体艺术”的观点, 比较明确的暗示了汉字进入当代后发生着深刻变化。

不妨举例说明:正如他的《说文解字系列》作品 (如图1) , 他直接、反复的抄写字典条文, 形成画面效果, 创造了属于他“设计”的艺术作品, 以表达其书法艺术的无意识性。可能对于现代人来讲觉得不可思议, 同时也会提出这样的疑问:抄写字典谁都会, 而且这样不用转换思维照着字典顺着往下抄有什么意义?能表达什么思想?

但是似乎邱志杰认为, 现在的一些世人过度的追求书法“艺术”, 要求书法作为一门艺术那么神圣, 这样做就必然堕入做作的魔道。那么当代汉字是否需要借鉴或者思考这样的“文字与书法”的观点, 则是本章节对“从书法到写字”的一种应用性思考。我想他急于表达的是:个人对书法持有的态度将决定其书法艺术的程度, 这对发展当代汉字有着一定的启迪作用。

二、文人画

“文人画”是中国绘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但其概念内涵却比较模糊, 人们对它的理解也有分歧。一般而言古代文人画中讲究带有文人情趣, 而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文人画是中国画中的山水、花鸟、人物的一个交集, 它突破了绘画艺术的单一模式, 呈现的是多种艺术的综合, 是集众美于一体的艺术。古代文人画的相关应用特点研究, 个人总结如下:

(一) 书画同源

首先作为美术理论家的赵孟頫在《松雪斋集》中主张“以云山为师”, “作画贵有古意”和“书画同源”等提法为文人画的创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他首次主张以“书法笔意入画”。后来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家及朱德润等元代著名画家, 多以“寄兴托志”的写意画反映消极避世思想的“隐逸山水”并以象征清高坚贞人格精神的“梅、兰、竹、菊、松、石”等为题材而斯风盛行。其代表人物倪云林就有一段具有代表意义的文人画论:“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 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 他人视以为麻为芦, 仆亦不能强辩为竹, 真没奈览者何。” (倪瓒:《题为张以中画竹》) 文人山水画的典范风格至此形成, 其关于“书画同源”的核心创作理论在此实践基础得以奠定和发扬。

(二) 诗书画印一体化

文人画兴起的元代, 文人寄托情趣于艺术。

才气横溢的文人除画物寓意外, 还写诗填词于画上以抒发情感, 意趣无穷;有的索性摆脱诗词格律的束缚, 信笔在画上提句跋文以直抒胸臆。而书法则与绘画笔墨风格相融, 起到图文互补、增强艺术效果的作用。

此时“治印”多用闲章或名印, “白文”或“朱文”, 形状不一, 在画面上与书法黑红虚实相映, 给绘画增添了妙趣不尽的书卷之气。

总之“诗、书、画、印始成一体, 诗画相联, 诗是无形画, 画是有形诗, 诗情贯注于画意之中相辅相成”, 诗书画印题跋的合璧标志着“文人画”形式的完善与发展。

(三) 重视引书法入绘画, 重视笔墨情趣

“文人画家”几乎全是“书家”。如苏轼、黄庭坚、米芾父子等, 以书法入画, 实践并发展了其水墨技巧。赵孟頫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 写竹还需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 须知书画本来同”。

书法中的点、线和笔画间组合不但是构成艺术形象的基本元素, 而且是重要的、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欣赏对象。运笔的疾徐轻重, 点线的疏密粗细所形成的特有的节奏和韵律, 要能体现出画家创作过程中特有的心态、气质和个性, 并将这些与所表现的事物的形神有机地结合起来, 做到心手相应, 气力相合, 迹虽断而气连, 笔不周而意周。

在色彩和水墨上, 文人画更注重水墨的运用, 讲究墨分五色, 运用墨干湿浓淡浑厚苍润的微妙变化, 以单纯的墨彩概括绚丽的自然。

三、篆刻

(一) 概述:

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中国传统艺术, 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篆刻, 顾名思义, 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 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 这些称呼都因时而异。

中国文字随著时空间发展, 蕴涵动人的多样风貌, 在印面之内跌宕生姿, 以一种有情、有致的方式呈现出来, 小小方寸之内充满了时间的古朴和空间的浑厚, 虽几经更迭, 仍能以温润的光泽、古雅的韵趣, 引人玩味, 这就是篆刻的艺术。

(二) 篆刻与书法的关系:

篆刻本身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艺术。篆刻家的作品与刻字铺师傅刻出的领工资用的印章的根本区别, 在于前者是“写”的, 讲究章法篆法, 后者是靠“描的”, 并不计较章法篆法。

(三) “印”在文人画中的应用价值:

众所周知的是中国画除了讲究“构图”、“技法”、“诗”、“书”以外, 还少不了署名和“朱砂印”。一副再完美的中国画, 无论山水、花鸟、工笔、写意, 若是少了点睛之笔的朱砂印, 自然古人没这么干过, 现在人们也仍然当成一种学问去谨慎的在自己的创作中补足, 否则无论当时还是后世也不会出现各式各样的文人骚客的“宝鉴”流传了, 也更加没有今天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篆刻家等学术流派了。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我个人提出从写字到书法几乎贯穿了整个古代中国艺术的起源和发展, 将汉字由“言必书法”的传统的固有的思想革新到写字是写字、书法是书法的新阶段中去。同时, 并不排除写字和书法之间、汉字的发展与应用间的复杂的、交叉的、传统与创新并行的兼容并举的多样化局面。正如“文人”和“非文人”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一样, 文人画和非文人画的划分也没有绝对的标准, 但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 文人画也形成了一个大致的体系, 建立一套具有图像意义、风格规范和技法标准的艺术体系, 这一切皆与中国的书法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是这些采用汉字造型的书法、文人画、篆刻等艺术作品的出现, 人们才十分肯定和提炼了中国古代艺术的核心就是诗书画印的一体化, 正是他们追求完美的审美理想的物化、对象化, 体现了汉字在古代艺术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摘要:在中国汉字中, 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 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然后到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 最后到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 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进行艺术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通过对汉字在古代艺术中的多样化运用, 如石刻、石雕、砖雕、陶器、漆器、木器、青铜器、丝绸艺术、中国画艺术、书法艺术等等, 在观察和研究中发现其表象都离不开汉字和图腾符号这两种元素和载体, 因此可想汉字在古代艺术中的主体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汉字,古代艺术,书法,诗书画印,一体化,篆刻

参考文献

[1]黄亚平, 孟华.汉字符号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10) .

[2]郁乃尧.汉字的故事[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 (10) .

[3]孙晓云.书法有法[M].北京:知识出版社, 2003-2-1.

[4]钟明善.中国书法史[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1-6-1.

[5]《艺术世界》编辑部.面对面:和艺术发生关系[J].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2-1-1.

[6]李豫闽.当代艺术与本土文化:邱志杰[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 2004-1-1.

[7]邱志杰.自由的有限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10-1.

[8]邱志杰.重要的是现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1-1.

上一篇:计算机操作系统简答题下一篇:关于大学生消费情况的社会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