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正方体

2024-07-04

人教版五年级正方体(共12篇)

1.人教版五年级正方体 篇一

清平学区中心校 耿秀梅

【学习目标】

1.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思维品质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习用具】

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12块。

一、练习回顾、自主学习

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                                                   。

2、常用的体积单位:

3、下面的图形都是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的,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   ) 立方厘米   (    )立方厘米   (    ) 立方厘米

小结:一个长方体包含    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    立方厘米。

二、合作探究、自学讨论

1、猜测:长方体的体积的公式可能与它的                     有关系。

2、小组合作: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12个棱长是1cm的小正方体在小组里合作摆出一个长方体。

边摆边想:你们是怎样摆的?摆出的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完成表格:

每排个数 宽

排数 高

层数 小正方体的数量 长方体的体积

3、小组交流:

长方体所含小正方体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4、观察、讨论、发现:

长方体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

而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正好等于长方体的长、宽、高的(        )

5、归纳:(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

字母表示: V=

6、独立完成课本p42页例1,组内交流。

三、展示交流、触类旁通

1、启发: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想一想正方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

2、推理:正方体的体积

(1)自学P42页。

(2)(板书)    正方体的体积=

字母表示 V=

(3)独立完成课本p42页例2,组内交流。

四、练习巩固、思维拓展

1.计算下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P43页“做一做”第1题)

2.完成表格。

长方体 长/分米 宽/分米 高/分米 体积(立方分米)

5 1 2

4 3 5

10 2 4

正方体 棱长/米 体积(立方米)

6

30

0.4

3.一块长方体木料,长16分米,宽4分米,高3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4.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7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如果1立方分米石料重2.7千克,这块石料重多少千克?

2.人教版五年级正方体 篇二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 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 日积月累,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准确把握文本语言的教学价值, 挖掘语言文字训练点进行语言实践, 就成为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基于教材与学情的特点, 我侧重从文本的语言形式出发, 品读课文词句。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 我从五个方面来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

训练点一:关注文体特点, 内化“语言文字”表达技巧。

在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时, 首先要把握课文的文体风格, 发掘藏在别具一格的文体中的语言文字表达形式。《桥》是一篇个性鲜明的小小说, 作者运用大量短句渲染出极其紧张的气氛。如文章开头的两个短句:“像泼。像倒。”寥寥几字, 把雨势之大、之猛, 描写得淋漓尽致。如何让学生去体会语言简练的韵味?不如反其道而行之, “增”应该是个好办法。我把原句增添成这样:“倾盆大雨从空中泼洒下来, 倾倒下来。”然后与原文的句子进行多形式的比较朗读, 并抓住这样的特点句式进行迁移运用, 让每一个学生都学着说一说:车跑得真快, 像_____, 像_____。_____真_____, 像_____, 像_____。由点到面, 对全体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表达训练, 有效地强化了学生的语感, 从而不仅让学生体会到短句那短促、凝重的感觉, 又使得其在学习运用中学会了语言文字的表达技巧。

训练点二:关注修辞手法, 品味“语言文字”的内涵。

本课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使洪水肆虐恐怖之情形, 准确而精彩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在教学这些语句时, 我主要运用了“说、赏、读、写”的方法。说:在找出文中描写洪水肆虐的拟人或比喻句后, 说说精彩之处;赏:欣赏课件中洪水肆虐、令人恐惧的视频画面;读:通过齐读、挑战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 读出洪水的肆虐恐怖;写:学生领悟了拟人手法的作用后, 不妨小试牛刀, 照样子写句子。通过这种涵泳品味, 拓展练习, 将学得的语言经验运用到新的语言情境中来内化学生的语言底蕴!

训练点三:关注标点符号, 探索“语言文字”的秘密。

郭沫若说过:“言文而无标点, 在现今就等于人而无眉目。”可见, 标点在语言文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除了表示停顿时间的长短以外, 有的标点还隐含着特定的意思, 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思考、想象, 挖掘其内在的特殊含义, 以加深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但是, 作为这么重要的情感载体, 它却常常被忽略。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 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为了让学生关注到标点符号, 我去掉了句中的标点, 再让学生自行添加, 反复品读, 读出不同的感觉, 如斩钉截铁的语气、镇定自若的语气、不容置疑的语气, 从而发现这句话中连用三个感叹号的妙处, 在真正意义上达到“言”和“意”的统一。

训练点四:关注关键词语, 体会“语言文字”的个性。

小学阶段重要的是落实字、词、句的感悟、理解、内化、运用。我们不仅要关注那些明显的体现文章情感的词句, 还要紧紧扣住“文眼”。文中的主人公是怎样的一位老汉?这是教学的重点。越是重点的地方, 其“语言”越是能承载更多的意义。文中有这样两个句子: (1) 老汉突然冲上前, 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 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 (2) 老汉吼道:“少废话, 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了木桥。

其中的“推”、“揪”二字, 看似矛盾, 细细品来, 却是精妙至极:“揪”彰显的是老汉心底的无私, “推”则迸发出老汉内心浓浓的父爱。这样的精妙言语必须要让学生揪出来好好地推敲推敲:老汉这一会儿揪, 一会儿推, 他究竟在想些什么呢?抓住情节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之处, 使之成为一个个训练的“点”, 既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是对课文内容和语言进行有效的转化。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发这样一个语境训练: (老汉揪出小伙子, 他想的是____。老汉推小伙子, 他想的是____。) 带领学生走进老汉的内心世界后, 此时, 你感受到的又是什么呢?从而使这一练习能进一步深化:老汉揪出小伙子, 他想的是____。我感受到了____。老汉推小伙子, 他想的是____。我感受到了____。至此, 一位无私无畏、先人后己的优秀共产党员, 一位无私的父亲如山一样矗立在我们的脑海中。

训练点五:关注读写拓展, 实现“语言文字”的有效链接。

读中悟写、以读促写应为阅读教学之道。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文字, 由理解、领悟、积累再到运用, 进而把言语内容的理解和语言文字的学习有机融合。

“桥的故事”深深地感动着我们, 紧接着, 不失时机地安排小练笔:结合画面, 写一写心中的感动, 在实践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人教版五年级正方体 篇三

[摘 要] 《桥》这篇课文内涵丰厚,情节险象迭起,悬念暗藏潜伏,人物个性鲜活,结局豁然悲壮。教学设计时遵循课文的叙述特点,从山洪危急之势入手,再现危急,追求蓄势而发。借势入境,在险境中复活老支书个性,塑造老支书形象,实现顺势入境。在老支书与桥的联系中设疑,设疑解义,诠释文题内涵,升华学生情感。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注重势、境、情的融合,层层推进,随势而就,顺境而生,让学生视觉与情感在文本的客观图景中与作者的主观情思相碰撞,再现情境现场与人物形象,构建道法自然的教学风格。

[关键词] 教学设计;随文蓄势;借势入境;融境释义

《桥》这篇课文以山洪暴发的情势为线索,紧扣“桥”的人文内涵,以迅猛的暴雨,狂飙的山洪,窄窄的木桥为事态场景。以人群惊慌地过桥为情境,抓住老支书指挥人群过桥脱险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人物形象塑造,最后以老支书与儿子的牺牲为结局。故事题义内涵丰厚,情节险象迭起,悬念暗藏潜伏,人物个性鲜活,结局豁然悲壮。课文在表达手法上巧妙地在场景渲染中蓄势,在人物对比中塑造,在事态叙述中设伏,体现出势、境、情的统一。教学设计时遵循课文的叙述特点,以读为主线,以联想为主导,以体验为主轴,从山洪危急之势入手,再现危急,追求蓄势而发。借势入境,在险境中复活老支书个性,塑造老支书形象,实现顺势入境。在老支书与桥的联系中设疑,设疑解义,诠释文题内涵,升华学生情感。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构建随势而就,顺境而生,道法自然的教学风格。

一、在随文蓄势中感知课文

根据各种因素的相互影響在语言铺陈中随文蓄势,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在层层渲染中再现危急,既交待了事件发生的原因,又为后面人物的出现提供了富有情境感的背景。《桥》一文的前五个自然段中紧扣“危急”,从雨势之大、山洪之猛、人群之慌、桥窄之危四个角度进行蓄势。“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两尺多高的洪水已经开始在路面上跳舞”造成“百多号人你拥我挤的疯狂与惊慌”。在山洪狂飙与人群惊慌之下,一句“窄窄的木桥”为危机埋下伏笔。形成危机相叠,势势相逼的场面,勾勒出危机四伏的客观环境。这种危急之势的铺陈与积蓄,在老支书指挥人群过桥时,又生动地烘托出老支书的坚毅、镇定、果敢的形象,体现出客观描述与主观烘托的统一。教学中,在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遵循课文由远及近的叙述顺序,围绕危急之势,紧扣关键词、句,抓住雨势之大、水势之猛、慌势之乱、窄桥之危,让学生在初读中读懂文意,把握突发事件的形成要素。让学生在扣词扣句进行联想的基础上再读,读出画面。眼中有画,心可入境。在学生对语言描述的情境获得危急感悟的同时,进行再品读,采用多样化与个性的朗读,运用气息控制、节奏与声调变化等朗读方法的指导,品味中读出暴雨、洪水交织的声势感,读出事态发展的紧迫感,读出人群在灾难逼近时的恐慌感。依势推进,层层渲染,顺势而入,在朗读声中外化紧张之态,再现危急之势。

二、在借势入境中塑活形象

故事场景不仅仅是为了点明事件发生、发展的客观环境,同时也在追求表达手法的主观需要。人物传神的表情、语言、动作描写蕴含着人物鲜活的个性,只有在情境的烘托与渲染中去解读人物,才能让文学表现的人物个性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复活为丰满的人物形象。文章在描述老支书指挥群众时,着力从他的凝重和愤怒表情、不容置辩的话语、果敢有力的动作三方面,集中笔墨围绕老支书的鲜活个性,进行形象化的精神刻画,语言简洁明快,巧妙把老支书的鲜活个性与闪亮的党性浓缩在“他,像一座山”的形象化描述中。教学中,紧扣“他,像一座山”,联系人群之慌的情境,结合“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乱哄哄的人群……”的慌乱情势,从老支书站立桥头的姿势与神情中读懂老支书像大山一样无畏、沉稳的个性与党性;联系水势之猛的情境,结合“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的情境渲染,从他指挥人群过桥时的嘶哑喊话与冷冷的反驳中,读懂他像大山一样无私而博大的胸襟与党性;联系刻不容缓的危急情势,结合“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的紧迫情势,从他把儿子从人群中揪出的动作读懂他像大山一样威严而深沉的父性与党性。让学生在情境与情势中,从人物个性入手,读中联系情境,读中联想情势,读中人物比较,读中揣摩心理,把人物话语的焦虑与果断,人物神情的凝重与威严,人物动作的迅捷与有力等形象要素读活,由外向内,点滴积蓄,层层塑造,从感受人物形象走向感悟人物境界,从感受人物个性走向感悟人物党性,多维度地感悟“他,像一座大山”的深刻内涵,最终实现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复活的人物个性,体验出人物崇高的党性光芒,也为下一环节的融境释“桥”之义奠定基础。

三、在融境释义中升华内涵

象征是作家运用形象化的事物对情、义、理等抽象化的人文内涵进行形象化的诠释。如何在形象与抽象之间建立链接点,让学生从人物形象感悟人文抽象,实现顺理而明义,就成了教学的关键。《桥》这篇课文依托“桥”这一形象化事物,运用象征的手法,巧妙地借助老支书临危赴难、舍生取义的党员形象,构建出党与群众的生命之桥、联系之桥。由于“桥”的象征意义深刻,五年级学生缺乏对象征手法的感性认识,如何让学生在理解上从“窄窄的木桥”过渡到老支书用生命在党与群众之间架设“生命之桥”,这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运用学生在感悟人物形象后形成对老支书的崇敬之心,直接碰撞悲壮性的结局——“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引发学生对老支书牺牲的悲痛之情,顺势创设问题:“群众成功脱险了,老支书和他的儿子却消失在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中。在危难时刻,是什么让老支书选择群众,放弃了自己和儿子逃生的机会?”让学生结合文本信息和自己的阅读感悟畅所欲言。老师以“责任”作链接点,从老支书的选择代表党的选择,他的责任就是党的责任这一角度,顺势引导,实现老支书与党的结合。学生明白老支书代表着党形象之后,再次整合文中的句子,形成“突然,那木桥轰地塌了。只剩下一片白茫茫的世界”这一背景描述,以桥的不同意义作链接,再次创设问题: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中,窄窄的木桥轰然倒塌,但是另一座桥却在群众的心中高高架起。那么,群众心中的桥又是怎样的一座桥呢?激励学生再度思考。老师根据学生的感悟随机点拨、归纳,自然而然地从“窄窄的桥”过渡为视责任如泰山的“生命之桥”、党联系群众的“精神之桥”,从而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感悟。依托感悟,抓住“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的结尾,老师运用课堂语言进行情感渲染,如“为了群众,老支书永远离开了他们。如果你们是前来祭奠老支书的群众,此时此刻,你们定是泪流满面,百感交集,那么又会对老支书说些什么呢?”用写出群众的心里话作为小练笔,升华内涵,外化情感,实现读写结合。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语文教学设计时尊重文本,遵循作者的作品立意与表述方式,注重势、境、情的融合,层层推进,随势而就,顺境而生,让学生视觉与情感在文本的客观图景中与作者的主观情思相碰撞,再现情境现场与人物形象,构建道法自然的教学风格。

4.人教版五年级正方体 篇四

十中附小

龚秀英(2014.03.0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掌握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在探索学习中建立初步地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共同研究问题的习惯。

4、通过亲身探索的实践活动,去获得积极的成功情感体验。教学重点:

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长方体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宽是多少。教具学具:

剪刀、长方体盒子、尺、硬纸板、小正方体若干个。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1、欣赏图片:一个精美的长方体皮箱

2、制作下面这样一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板?(长8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 图略)

【设计意图:捕捉生活中常见问题,将学生自然地带入求知地情境之中,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自主探究

1、实践感知

谁知道“表面”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感知,使学生在观察中充分感知,在动手中展开思维,在操作中尝试发现,从而理解表面积的意义。】

2、点明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分组操作,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请同学们利用手里的长方体,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的方法,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同时把讨论结果记录下来(形式不限),看哪一组想出的方法多。每四人一组,开始操作、讨论、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个活动约10分钟)

【设计意图: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自主探索,借助小组合作学习共同研究,能让每个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表面积计算公式的全过程。】

三、合作交流

各小组学生交流并汇报结果。(学生到实物投影仪上演示并汇报探索思维过程。)汇报1:我们小组把长方体纸盒6个面剪开,并把相对的面摆放在一起组成三大部分。

要求出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只要把三大部分面积相加,第一部分为“长×宽×2”,第二部分为“宽×高×2”,第三部分为“长×高×2”,最后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宽×高×2+长×高×2

汇报2:把长方体纸盒剪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

只要把这两大部分的面积相加,就可以求出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第一部分面积为“长×宽

+长×高+宽×高”,而第二部分面积与第一大部分面积相等,只要把第一大部分面积乘以2,得出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汇报3:我们小组把长方体的六个面剪成上下面和四周两大部分。

只要把两大部分相加就可以求出这个长方形的表面积,第一大部分面积为(长×2+宽×2)×高+(长×宽×2),并说明“长×2+宽×2”可以表示这个长方体的底面周长。【设计意图:在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合作交流,经过老师的引导,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获得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的实践活动、创新意识从中得到培养。】

4、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计算一些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出示:一个长方体的大小如图所示。

(1)它的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共———平方分米。(2)它的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共———平方分米。(3)它的左、右两个面的面积共———平方分米。(4)它的表面积是———平方分米。

【设计意图:通过尝试解答,自我检查,培养学生独立自学能力。】

5、正方体的表面积:

出示: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5cm,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让学生看着示意图独立解决问题)得出: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四、实际应用

一个长方体纸盒,长12cm,宽10cm,高8cm。

一个正方体纸盒的棱长是10cm。做这两种纸盒,哪种用料少些? 2×12×10+2×12×8+2×10×8=592(cm2)102×6=600(cm2)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拓展了学生的多向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拓展延伸

用8个棱长为1cm的正方体摆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或正方体。(1)猜一猜它们的表面积会相等吗?(2)摆一摆、算一算。

(3)表面积的大小是否与摆成的形状有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拓展了学生的多向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5.人教版五年级正方体 篇五

1、初步感知鲸的几方面的特点,学习用打比方,列数字,做比较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2、使学生明白:人和动物要和平相处.

教学重点:了解鲸的种类和生活习性,学习用打比方,列数字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鲸是胎生的.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揭示课题

1,你知道鲸的哪些方面的知识用一句话介绍自己(检查预习情况)对鲸的了解.

2,过渡: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

今天,我们就学习22课《鲸》

3,齐读课题齐读

学习课文

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归纳总结:

本课的问题1,作者介绍了鲸的哪些知识

1,用了什么样的方法

2,组织自学:选择你喜欢的一段先自学后小组交流

具体分析.

3,师生交流并板书.交流:

1,鲸的知识:样子大,是哺乳动物,种类,食物,呼吸,睡觉,胎生.

2,采用方法:列数字,做比较,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

法作用:准确,直观,形象.

3,交流方法:画画,朗读,表演

练习

快速读课文从课本中或课外搜集到快速读课文

的有关鲸的资料以“鲸的自述”的练习

形式给大家讲一讲.交流

作业

选择;

把你知道的有关鲸的知识制成小报.

根据这篇课文的表达方法,你也写

一篇你喜欢的小动物.

板书:

样子大列数字,做比较

哺乳动物

种类分类别

食物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

生活习性呼吸打比方

睡觉(准确,直观,形象)

6.人教版五年级正方体 篇六

学习

目标 1.在操作、观察活动中,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丰富对现实空间观念的认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结合具体情况,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学习

重点 能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引出课题:

1.师:昨天我们用折叠等方式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后的图形。

2.出示长方体纸盒,将它展开后会得到什么样的图形?

3.学生在反馈的过程中教师将它们涂上相应的颜色。

4.引导学生观察。

二.引入课题:

师:做这个纸盒至少需要用多少纸板?

1.请同学们先估一估

2.议一议;

3.说一说;

4.试一试

5.提问:学生讨论:揭示表面积的概念。

6.引导学生结合展开图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可能会出现三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学生出现的不同的方法,都应给予肯定,关键是让学生解题的基本思路。

引导学生比较三种方法。

三.试一试

尝试探索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活动

学生进行观察。

提问:

①长方体的六个面分别对应于展开图形中的哪个部分?

②学生进行讨论。

③反馈。

展开后图形的各边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在方框中填上适当的数。

学生独立完成。

在小组中讨论。

反馈

如何计算能知道这个纸盒至少需要用多少纸板?

你认为该用什么方法解决

这个问题。

求“要用多少”纸板其实是求什么?

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1.分别求出每个面的面积再积起来。2.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一组一组地计算。3.三种不同的面各先计算出一个面再加起来乘2。

板书设计长方体的表面积

前、后两面的面积和:

上、下两面的面积和

左、右两面的面积和:

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实物操作、头脑想象并建立表象和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时三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应给学生充分体验的机会。

课题 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时 (12)

学习

目标 1.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正确的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

重点 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正确的计算

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复习

1.出示长方体纸盒,

说一说:怎样知道这个盒子的表面积?

盒子的表面积,是指盒子哪些部分的面积?

二.巩固练习

1.出示长方体,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说一说,比一比,纠正学生的几种错误算式。比一比哪种方法简单。

归纳:

(长×宽+长×高+宽×高)×2

2.出示正方体,计算表面积

归纳:棱长×棱长×6

3.练一练2

①出示饮料盒

②让学生理解求商标纸的面积,实际就是四个面的面积。

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可以多样的。

4.练一练3

让学生结合实际想一想,一个电视机布置要做几个面。

5.练一练4

让学生在交流中理解求墙壁的面积不用计算,

同时还要减去门窗的面积。 学生活动

1.学生独立思考

2.集体反馈。

3.学生观察,并找出盒子的表面积。

学生找出长方体的长、宽、高。

独立计算长方体的面积

集体反馈。

说一说长×宽是指哪一个面?

宽×高是指哪一个面?

长×高是指哪一个面?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集体反馈

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1.独立解决问题。

2.集体反馈。

学生尝试计算。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宽+长×高+宽×高)×2

正方体的表面积:

棱长×棱长×6 教学反思

7.人教版五年级正方体 篇七

1. 借助自主复习单, 掌握概括说明文要点的一般方法。

2. 通过合作交流, 总结准确分辨说明方法的诀窍。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要点, 梳理阅读方法

1. 从单元导语入手, 回顾学习要求。

(1) 抓住课文的要点。

(2) 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并试着加以运用。

2. 呈现课前学生梳理的课文要点。

3. 交流概括要点的方法。

(1) 逐段概括要点:1呈现课文《鲸》, 交流概括要点的方法。2思考本单元中运用此概括方法的其他课文。

(2) 摘录文中关键句。1呈现课文《松鼠》, 交流概括要点的方法。2找找课文《假如没有灰尘》中的关键句。

二、借助课文范例, 寻找概括诀窍

(一) 呈现自主复习单中的学习困惑。

困惑一: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容易混淆。

困惑二:一个语段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说明方法, 易出现遗漏。

(二) 解决困惑一。

1. 呈现课文中的例子, 说说分别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这种玻璃叫“夹丝网防盗玻璃”, 博物馆可以采用, 银行可以采用, 珠宝店可以采用, 存放重要图纸、文件的建筑物也可以采用。 (举例子)

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 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 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 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等肺里吸足了气, 再潜入水中。 (打比方)

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 那就是鲸 (。作比较)

2. 合作讨论:如何辨别“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这三句话用上这些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3. 小组汇报。 (判断说明方法的时候, 我们可以做标记)

4. 练习运用。

(1) 独立完成练习一。

(2) 交流并及时完善板书。

举例子——例如、如、比如、又如

打比方——像

作比较——相当于

5.基于学情, 重点区别几个容易写错别字的说明方法。

(1) 交流整理其他说明方法。

(2) 显红易写错的字, 交流记忆的好方法。

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 作假设 打比方

(三) 解决困惑二。

1. 呈现课文段落, 联系上下文, 思考显红的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 那就是鲸。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 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 约十七米长, 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它要是张开嘴, 人站在它嘴里, 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 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 还显得很宽敞。

——《鲸》

2. 同桌讨论:读一读, 想一想, 判断一个语句或语段中有哪些说明方法时, 怎样才能不遗漏? (随机板书:一遍一遍读, 一个一个找)

3. 尝试运用, 完成练习二, 完善板书。

(1) 独立完成练习二。

(2) 同桌交流。如有分歧, 再读读片段, 看看板书, 轻轻讨论。

(3) 全班交流。

三、通过综合练习, 掌握概括诀窍

1. 回应课前学生的困惑。

2. 运用概括的诀窍, 独立完成练习三。

3. 交流。

四、小结, 布置后续作业

1. 欣赏同学习作中恰当使用说明方法的片段。

2. 回家再次修改习作, 思考能否更好地运用说明方法, 把事物介绍清楚。

【教学反思】

复习的目的不仅要“温故”, 更要“知新”。

1.基于教材及学情, 让教学目标更有效。此课以单元导语为目标, 利用自主复习单, 让学生课前梳理要点、说明方法及困惑。这样, 不仅让学生复习相关内容, 而且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起点及困惑, 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2.讲练结合, 迁移运用, 让复习课落到实处。教学中, 紧紧抓住学生自主复习时提出的困惑, 利用课文范例, 概括解决困惑的方法, 再趁热打铁, 尝试运用提炼的方法做练习, 并且在交流中完善发现。整个设计遵循温故知新、梳理回顾提升的思路, 既有方法的提示, 也有实际的练习与讲评, 朴实、高效。

8.人教版五年级正方体 篇八

一、学习目标:

1、认识并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2、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活动,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二、学习过程

1、复习长方体的特征,填写下表中的长方体部分。特征 形体 面 长方体 正方体

2、填好表格后回答: 1)、什么叫做棱、顶点? 2)、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这个长方体的()、()、()

3、观察事先准备好的正方体,填写上表中正方体的部分。

三、试一试,我能行。

1、试着做一下教材 30 页的“做一做”。

2、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写 在下面。

3、练习五第 2 题的解答写在下面。

9.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篇九

发布者:卓秀平发布日期:2012-11-26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教学反思《观察物体》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在本册教材中这部分是难点,它是在学生熟练掌握上下前后左右的基础上,对学生空间概念的培养,现对教学中的不足做以下几点反思、整理:

一、教学目标定位为:正确辨别从不同位置(正面、左侧面、右侧面、后面、上面、下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目标的定位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对于本课时来说我的教学目标定的有些过高,本节课的难点过多,尤其是被观察物体的选择,涉及到了透视图,所以部分同学出现了问题,学生对于左右面的认识和亲自实践观察其实都是没有问题的。

二、教学中的课堂组织

本节课大部分学生都是随着老师的教学在听课,但本节课在观察物体的实践活动环节中,由于给学生的改错时间太过局限,所以有几个同学没有改完错,在一直改错,没有注意听老师下面的环节。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留给学生更多的自我改错时间。

三、细节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从整体上来说还算紧凑,但有些环节是可以更深入挖掘的,这些点需要教师在备课中自己挖掘,一节课的点不能太多,但对于教学中的重点是必须要深入挖掘的。

四、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本节课中针对难点,我是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但一节课下来,发现还是自己说的较多,给学生们“留白”的时间较少。

10.人教版五年级正方体 篇十

一、怎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什么是数学素养?通常来讲是通过数学教育、自身努力和实践认识获得的数学知识、数学能力和数学品质, 这种素养一旦形成将影响终身。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数学, 素养形成的根基, 不是靠学生一节课两节课学习就能实现, 也不是靠“填鸭式”教育就能教出来的, 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方式, 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通过系统的数学教学来启发和培养, 还需要多样式、多渠道、多方面去指引、激励学生在主动的学习、实践、探究、体悟中逐步提升。

1.改进教学方式, 应用探索式教学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课程内容设计的层次性, 例题布置的合理性, 素材选取的趣味性, 积极搭建教材与学生之间的桥梁, 让教材最大程度上的被学生吃透读懂, 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为学生夯实良好数学素养基础。例如, 在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小数除法》时, 学生在解决“王鹏坚持晨练4周计划跑22.4千米, 他平均每周跑多少千米?”的问题时, 可利用已有知识引导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经验计算、亲自动手操作参与、学用结合解释现象等探索式教学模式。

2.体现数学的多样化, 把学与用有机结合。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 本身就具有多样性, 如何更好的将其多样性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 更多需要考量的是, 把学生引入到数学这个知识宝库, 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入耳、入目、入心。那么怎样把握好这个度呢?数学的多样化, 无疑将是吸引学生“耳目心”的一个亮点。多样化体现在学的多样化和用的多途径。在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中, 涵盖了小数乘除法、分数、因数与倍数等数学要素, 还有一些需要通过数学来解决的生活中常常遇到的各类问题, 这就需要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储备基础知识, 在生活中多探索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连乘、乘加、乘减的教学中, 可以通过实际问题的导入, 引导学生做好课程的准备。如“小卖铺要做一个长2.2m, 宽40cm, 高80cm的玻璃柜台, 先要在柜台各边都按上铁角, 这个柜台需要多少米铁角?”的讲解过程中, 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探索解题步骤、方法、技巧, 最终目的是为了更直观的让学生掌握。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应该因势利导, 鼓励学生多在课堂中讨论、多在实践中运用、多在学习中积累, 以形成良好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信息交流的数学素养。

二、有序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 思维能力处于一个定型阶段, 培养学生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 有利于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养成严谨细致的学习习惯;在此基础上, 鼓励学生面对困难问题要大胆尝试、善于猜测的思维方式。

1.打牢数学基础知识。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小学阶段是学习数学基础知识, 掌握解题基本步骤的重要阶段。引导学生打牢基础, 需要让学生懂得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需要从学生熟悉的基本数学规律入手, 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感受规律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 并用这种能力感受良好的基础知识是打牢学习的基本前置条件。例如, 在《粉刷墙围》的课程设计中, 涉及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以生活中的体会, 导入要学习的内容, 通过实际问题巩固小数乘法、除法, 数学内容与几何图形之间的联系。

2.鼓励大胆猜测。小学数学内容基础性较强, 但是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材中则注入很多鼓励学生猜想和探索的元素, 教师可以有效利用教材内容, 引导学生在掌握一定经验, 充分发挥好学生的自助能动性, 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例如在《最大公因数》一节中, 家庭储藏室铺设地砖的问题教学中, 就可以鼓励学生大胆猜测, 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 是画图, 还是等比例铺设, 或是其他方法, 当学生讨论出一定的结果后,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总结其中的规律, 并实施讲解最大公约数的应用。

三、丰富教学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作为基础学科, 它涵盖了庞杂的数量关系、抽象的空间形式、特殊的符号体系、严格的运算公式、形象的图像语言等方面, 各方面既不孤立存在又相辅相成。教师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 要从教与学、学与用、用与动等多角度思考, 要充分展现出数学的趣味性、教学内容人文性、教学思维的创新性, 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 进而提高设计方案的适用性和可学性, 最大程度的发挥教学设计的指导功能, 让每一名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用处, 体会到知识带来的自豪。

1.数学教学设计的趣味性。作为小学数学教育的主体———小学生来讲, 呆板、枯燥的教学内容只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教学过程应结合学生思维特征、易接受的事情, 将各种元素穿插在教学设计中, 让学生在课堂上、生活中体味数学带来的乐趣。数学趣味性的发掘要建立在教学设计创新上, 创新的内容要紧紧围绕趣味性进行教学设计, 趣味的设计要体现在课堂的分分秒秒, 要善于通过讲解、体验、感知、评价的教学流程, 使学生进行趣味体验。例如, 在《小数乘法》的教学中, 可以设计一个“我给亲人问声好”的互动活动, 让每个同学给身在远方的亲属打一个问候的电话, 并把自己的通话时长、每分钟价钱记录下来, 等上课的时候让学生互相计算对方所花的费用, 同时有意识为本年级小数除法、统计、打电话等章节打下铺垫, 让学生在推理中体验数学的魅力。

2.数学教学设计的人文性。传统基础教育中“棍棒教育”、“饥饿教育”难适应当前学生求知思维的需求, 现在孩子接触知识的范围广、兴趣爱好也比较多, 如果忽视了情感教育、人文教育, 不改进传统教育方式, 必将对孩子学习数学造成掣肘, 影响学生日后的学习效果。教育教学体现人文性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通过教育得到矫正, 使一些偏颇的思想理念得到斧正。将人文性体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是实现这一教学目的的平台和载体。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时, 应充分利用基础教育阶段综合性强的特点, 采取将数学与音乐学、数学与体育学、数学与文学、数学与自然学等进行横向拓展延伸的教学尝试, 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路, 培养学生形成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 通过学习热爱生活、适应社会。

3.数学教学设计的创新性。创新性是做好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小学数学课堂设计中应多围绕创新开展, 一个设计模式讲几年, 一个套路打好多遍, 这样不利于教学技能的增长。创新不是花样翻新, 而是需要教育工作者既要掌握理论知识, 又要结合实际经验, 按照教学大纲相关要求, 结合所教授学生的个性特征, 把教与学两方的思路进行融合, 有针对性、操作性的设计课堂学习的内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教学风格, 就有不同的教学设计理念, 创新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悟性, 摒弃陈腐的习俗、单调乏味的惯例, 给学生自主的机会, 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

4.数学教学设计的情景性。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 构建良好的学习情景, 让学生更直观的在情境中体验数学魅力, 帮助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吸收和转化, 巧妙的创设教学情境, 有步骤的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例如, 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提到的, 地球赤道长约40076千米, 一架飞机以990千米/小时的速度沿着赤道飞行, 它绕地球赤道飞行一周需要多少时间?这个例题, 包含了地理、物理、科技等方面的知识, 我们可以借助道具、投影仪、小动画等形式创设一个环境, 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 加深了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应用的广度, 体会到掌握好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 通过改革教学方式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加强思维方法指导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丰富教学设计, 既是对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能力的检验, 又能有效培养和提升小学生对数学的认知、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达到优化和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为今后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德江.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构成要素与培养策略[J].学科教育, 2004, (7) .

[2]王月琴.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开发的思考[J].决策探索, 2014, (10) .

11.人教版五年级语文试题 篇十一

1、看拼音写汉字。 10分

Huì jí páng bó tiào wàng chàn dǒu jǐn shèn

( ) ( ) ( ) ( ) ( )

xián yí bǔ rǔ qí qū zhī chēng jiǎo jié

( ) ( ) ( ) ( ) ( )

2、我会查,我会选。3分

“卸”字按音序查字法,应查( ),再查音节( );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部,再查( )画。它有这样几种解释:①把东西从运输工具上搬下来。②把零件从机械上拆下来。③解除;推卸。在“拆卸”中应选择( ),在“卸车”中应选择( )。

3、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在句子中的括号里。5分

毫不犹( ) 风欺( )压 不( )争辩 众志( )城

安然无( ) 满腔( )火 一如既( ) 励精图( )

这个玻璃盘很坚固,从桌面上掉了下来,仍( ),没有裂缝。

4、给“然”字组四个词语,填入下列句子中。4分

⑴.( )过了一会,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

⑵.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一只可爱的小鸟( )落到我的肩上。

⑶.看那表情,他( )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⑷.虽然老师病了,但( )坚持给我们上课。

5、判断题(对的划“√”,错的“×”。5分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王安石的写的诗句( )

(2)按时间顺序排:元宵、端午、清明、中秋、重阳 ( )

(3)汉字的演变是:甲骨文、小篆、金文、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

(4)“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等闲”是“等待空闲”的意思。 ( )

(5)“目前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这句话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

6、给句子中加横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里。(4分)

怪:A感到奇怪 B奇怪 C 责备;怨 D很;非常

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 )

⑵.请你不要怪他,这一切都是我的错。( )

⑶.不要大惊小怪,这都是她努力的结果。( )

⑷.这种花只在夜间开放,真是怪事。( )

7、请按要求完成句子。 8分

(1)他怎么会知道拉车的民工日子过得有多苦呢?(改成陈述句)

(2)活泼可爱的弟弟津津有味地吃着又香又甜的大苹果。缩句(缩到最简)

(3)我说:“外公,这不是您最宝贵的画吗?”(改为转述句)

(4)改病句:在大家的帮助下,他端正了决心,要好好学习。

8、日积月累。10分

(1)小葱拌豆腐?---

(2) ,白首方悔读书迟。

(3)爱亲者,不敢恶于人, 。

(4) ,乌蒙磅礴走泥丸。

(5)圆明园 建筑宏伟, 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 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 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 、

二、口语交际 。5分

(1)我到医院接病愈回家的妈妈,看到妈妈我说:“ ”,看到照顾妈妈的护士,我说:“ ”。走到医院门口,我对相送的医生说:“ ”。3分

(2)迎面接力比赛就要开始了!请你给本班运动员鼓鼓劲。2分

三、阅读园地:(请你认真阅读下面的短文并作答。)(16分)

有个孩子,在他出生的那天,妈妈就离开了人世。从此,每当看到别人从妈妈那儿得到礼物,就非常伤心:“啊,我的妈妈,竟然不给我一件礼物。”

一天,这孩子想起这件事,又伤心地哭了。他独自在街上徘徊,泪水模糊了双眼,撞在一位老人身上。老人并不生气,还( )地问:“孩子,你哭什么?”

孩子向老人倾诉了自己的哀伤。

老人听罢,严肃地说:“孩子,你错了!其实,你的妈妈为你留下了最珍贵的( ),你应该珍惜才对!”“那------我怎么会不知道?”孩子惊奇地问。

老人语重心长地说:“首先,妈妈从你出生那天起,就把整个世界,都作为礼物给了你。这难道还不够吗?”

孩子听着,眼睛忽地一亮。 老人接着说:“不仅如此,妈妈还给了你明亮的眼睛,让你去观察世界;给了你耳朵,让你去倾听世界;给了你一双腿,让你去走遍世界;给了 。这些,难道还不够吗?”

孩子听着,陷入了深思。

老人又说:“ 孩子 ,最重要的,妈妈还给了你一颗充满( )的心,那是为了让你珍惜生活------去热爱这个世界吧!”

1.给短文拟个题目,写在短文上面的横线上。(2分)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2分)

珍爱——( ) 悲痛——( )

3.发挥你的想象,在文中横线上补充完整句子。(2分)

4.联系上下文,在文中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3分)

5.孩子向老人倾诉了自己的哀伤,你认为他倾诉什么呢?请写在下面横线上。 (2分)

6.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3分)

7.阅读完短文,你有什么感受?请把感想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12.人教版五年级正方体 篇十二

《长方体和正方体总复习》教学实录

我们对复习课的理解一般是查漏补缺,帮助学生减少遗忘,增强记忆。因此,复习课都有这样几个环节:梳理知识——深化知识——综合运用。但实质上知识是有系统、有联系的、有结构的。复习课不但要帮助学生建立认知结构,而且要让学生在复习中找出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和蕴藏的规律。这是我们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总复习》的想法。(这个内容是省编教材第十册155页的教学内容)这节复习课跳出了单纯记忆的框架,搭建了有助于学生创新的平台——折纸,让学生在折的过程中系统梳理知识,探究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并有自己独特的创造。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第一次折]梳理长方体特征

教师拿出24 x 5的长方形纸,学生每人两张。

师:这张纸,你知道干什么用?(学生惊讶)师:你能把这张长方形纸折出一个长方体形状吗?(要求不要撕,也不要重叠,可以有两个面没有纸)(学生在这样一个挑战性的问题情境面前冥思苦想,终于有学生折出来了,大多数学生是对折再对折,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特殊长方体,也有学生折出一般的长方体)师:你折出的是长方体吗? 生:不是。

生:是。

师:为什么说不是? 生:它只有四个面,另外两个是空的。长方体应该有6个面。

师:认为是的,说说理由。

生:虽然没有纸封住,但它也是一个面。(学生边说边指图)师:是呀,长方体有6个面,这虽然没有纸头,但也存在一个面。所以这是一个长方体。

师:长方体有6个面,还有几条棱?几个顶点? 生齐说:12条棱,8个顶点。

师:这是一个特殊的长方体,你认为它特殊在哪里? 生:它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其他四个面相等。

生:它是个立方体。

师:你怎么才能知道它是立方体? 生:看看长宽高一样就可以了。

师让学生量一量发现长宽一样,而高不一样。

师:还有没有比这个更特殊的长方体? 生:立方体。

师:立方体有什么特征?(学生说,教师出示课件:每个面的面积相等,每条棱的长度相等)师:有些学生还折出了这样的长方体,你认为这个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生:相对的面面积相等,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师:你能指一指,哪几条棱是相对的。(学生指后,课件演示)[第二次折】 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师:刚才大多数同学折了一个特殊的长方体,你能不能折一个长、宽都不一样的长方体,你可以借助尺。

xiaoxue.xuekeedu.com

(同桌讨论折的方法)师:你是怎么折的? 生1:我先量一量这条纸的边是24厘米,对折后是12厘米。我取宽2厘米,长10厘米,宽2厘米,长10 厘米。

师:为什么先取2厘米,再取10厘米,而不是继续取2厘米? 生l:因为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师:还有不同折法吗? 生2:先对折,再折一小块,再沿着对折的中点痕线量出一个面与一小块一样大,这样相对的面面积相等。(边说边演示)[第三次折]发现规律

师:其他同学也用这几种方法折一折。折后标上长、宽、高的数据(取整厘米数)。

学生上台板演:

长(厘米)宽(厘米)高(厘米)lO 2 5 9 3 5 8 4 5 7 5 5 师:量出第一次折的特殊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数据。(补充板书6、6、5)师:这些数据代表了刚才同学们折出的不同的长方体,观察这些数据,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点? 生l:它们的高是一样的。

生2:它们的长加宽的和是一样的。

师:它们的棱长总和呢?你们有什么办法知道? 生:算一算。

生:一样的,都是68厘米。

师:你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说方法。

生:棱长总和一样,表面积也一样,体积也一样,哦,体积不一样。

师:你有什么办法验证你的猜想? 生答算一算,并当下就算。此时,教师提供一个六个面都有纸头的长方体,告诉学生,假如算这样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算,体积怎样算? 学生就开始算,反馈算的方法。

师: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生:(思考片刻后)棱长总和一定,表面积不一样,体积不一样。

生:长宽越接近,高一定,体积越大。

师:你们发现了吗?互相说一说。

师小结:其实,在长方形中,我们已经知道周长一定,长与宽越接近,面积越大,今天,我们发现在长方体中,长宽越接近,高一定,体积越大。

[自主探索]方法的延伸

师: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之间值得研究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体积一定,表面积会怎么样?你打算怎样去研究? 生:做个实验。

xiaoxue.xuekeedu.com

生:举个例子。

上一篇:生日礼物文本下一篇:离愁爱情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