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铁饭碗的传说

2024-10-18

寓言故事:铁饭碗的传说(精选16篇)

1.寓言故事:铁饭碗的传说 篇一

铁匠和狗共用一个饭碗寓言故事

有一个手艺非常好的铁匠,他为人十分和善,他在村头开了一个铁匠铺,专门打造农具之类的东西。残雪消融,春风送暖,正是乡村的农耕时节,这时,农夫开始为播种而忙碌起来,铁匠的生意也开始红火,因为他要为农夫修理农具。

春天一过,铁匠的生意开始清淡起来,只能隔三差五地为邻村的人们打几副马掌。有时路过的车辆坏了,铁匠也会热情地为他们服务。总的说来,铁匠的生活过得不是很差,没有太多的烦恼。不过,有件事弄得铁匠很不开心。

晚饭之前,铁匠将炉火封死,收拾好火钳和铁锤,至于铁钉和一时用不上的马掌之类就随手放在外面,没有收进家中。但是铁匠发现,常常在需要铁钉时,却偏偏找不到,不知被什么人顺手牵羊给拿走了。

铁匠想:

“如果有一条狗,或许不会有这样的麻烦了。”买一条狗也并不是件容易事。铁匠费了好大劲才从邻居那里买来一条小公狗。小公狗毛茸茸、胖乎乎的,憨态可掬,整天围着铁匠转,十分可爱。

铁匠自我安慰:

“这条狗,小是小点,虽然不能看家,但却蛮好玩的。”慢慢地狗长大了,由小狗变成了凶悍威猛的`大狗。夜里,铁匠可以放心地回家安歇,再也不用担心会丢失什么。邻村及过路人看到一条猛狗在守护铁匠炉,都远远避开,不敢打铁匠铺的主意。

铁匠没了烦恼,日子过得无忧无虑。他知道这一切都得益于大狗,因此,对大狗也格外爱护,不时买些骨头之类的东西予以奖赏。

狗夜间守夜,白天免不了犯困,它不再围在主人身边乱转,而是找个向阳的地方蜷起身子,将头埋在前爪里,酣然大睡,任凭铁匠炉里发出多大的打铁声,都吵不醒它。可是每当铁匠歇下来,吃饭的时候,狗就站起来,长长伸个懒腰,走到主人面前,摇动尾巴,向主人讨吃的东西。

一次两次,铁匠愿意接受大狗的无理要求,但老是这样铁匠就受不了。他朝大狗发了一通火,但大狗依然故伎重演。没办法,铁匠只好和大狗共用一个饭碗。

★ 一个故事作文600字

★ 一个简单踏实的故事

★ 想象作文:米兰的小铁匠

★ 老初一照片的故事作文

★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 编一个故事童话作文

★ 一个独生女的故事观后感

★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 一个小山庄的故事

★ 一个关于善良的哲理故事

2.寓言故事:铁饭碗的传说 篇二

苏格兰翻译理论家乔治·坎贝尔早在18世纪就曾提出, 《圣经》翻译应该为文学和宗教两种不同目的服务。在中国, 自古至今也都有人文主义的《圣经》翻译传统, 但是20世纪以前对《圣经》和基督教的解读, 主要从儒教和实用主义的模式出发, 甚至不惜改造教义甚至歪曲经典原意来强调基督教人格与儒家人格的相似性。从“译经” (exegesis) 活动对欧洲的影响来看, 通过路德等人的热情推动, 它作为“俗语化”的最终结果, 标志了欧洲各民族语言的近代形态, 影响极为深远。而与佛教相比, 基督教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影响相对来得晚了数百年。学者们在论述《圣经》汉译的文学化趋向时常谈及传教士们的《圣经》文学翻译实践及严复、周作人、郑振铎等文学家对《圣经》翻译问题的论述, 但其视角主要放在清末民初, 而对解放以后将《圣经》作为文学文本的翻译实践罕有提及 (任东升, 87-90) 。诚然, 西方神学教派及宗派中立的基础是由启蒙后的人文主义奠定的, 而在中国, 以无神论为纲领的社会主义制度化改造限制了教会的自由, 教会文化不能成为主流, 人们的认信冲动只有在教会文化以外去寻得支援。于是, 中国学界对基督教及《圣经》的接受不断向社会-人文传统倾斜。

2.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基督教研究中的人文旨趣

西方译经史上的人文主义面向, 最早或可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荷兰学者伊拉斯谟在复译《新约》时所提出的理论与路德将《圣经》转译为通俗德语时所遵循的原则。近现代以来, 随着涂尔干从社会学的角度、弗洛伊德从心理学角度, 以及蒂里希等人从美学的角度提出对《圣经》的新阐释, 基督神学研究一直延伸到涉及文学、翻译学、史学、解释学、考据学等多个人文学科的研究领域。在《圣灵降临的叙事》这本论述中国当代神学的著作中, 则由刘小枫定义了何谓汉语基督教研究中的“人文旨趣”:“人文旨趣的汉语基督神学的基础不受教派或宗派传统的教义规约, 是教派或宗派中立 (甚至可能信仰中立) 的神学, 决定其神学样式的, 是人文—社会思想的学术语境。 (刘小枫, 2008:67) ”如果说路德当年希望从教会手中取回的是解经的权力, 加尔文希望取回的是得救的权力, 那么刘小枫等中国宗教学者则希望取回人的整个生存权力:认同基督的绝对价值, 却又对包括圣经和教会在内的一切教典与制度保持一定的距离, 一个给人文精神留下极大空间的距离。

当然, 刘小枫在该著作中所说的“人文语境”是非常学术化的, 具体指的应是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 他与甘阳等大陆学者主持进行的系统翻译西方基督教学术文献的工程, 其硕果便是由众多学者移译出版的包括数十种著作的“历代基督教思想学术文库”。这可以说是人文主义解经精神在中华文化圈的一次复苏或再临, 被喻为没有传教士的基督教再次东传。这种以人文社会思想为思想脉络的、作为一种学术的基督神学在欧美学界已有近一百年的历史, 刘小枫、甘阳等学者也预示着这项工程为中国的神学或诠释学传统带来新的营养。而在下文中我们会看到, 冯象先生《创世记:传说与译注》 (以下简称《创世记》) 等著作的出版则证明了, 在刘小枫等学者较为高深的神学与哲学探讨之外, 中国学界也未停止从文学、美学、考据等方面解读《圣经》的步伐。

3. 冯象译《创世记:传说与译注》

历史上, 斐洛和奥古斯丁曾认为, 信徒的身份是释经的必要前提, 相反, 16世纪在《圣经》翻译研究中成果最显著的英国理论家威廉·富尔克曾说:翻译可与信仰无关 (谭载喜, 81) 。确实, 作为基督徒的译经者可能反而会遇到解释上的许多难题正如神学泰斗卡尔·巴特所言:“作为神学家我们应该谈论上帝, 但是作为人我们又不能谈论上帝, 这是我们所处的窘境 (Barth, 40) 。”冯象先生不是基督徒, 他更类似于教会人士所称的“文化基督徒”:“他们并非真正的基督徒, 只是把基督教作为一种文化思想来接受并为之辩护, 或从事着一种基督教文化研究而已。” (刘小枫, 217) 而他的翻译与创作实践似乎也将证明, 为什么“说”的基础可以是“不可说”, “滔滔不绝”的基础正是在于我们发现了“沉默”之处。

冯象《创世记》一书的后半部分是对《圣经·创世记》原文的“译注”, 与他的《摩西五经》译本 (牛津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中《创世记》的部分基本一致 (但是注释略多一些) , 而前半部分则是按创世记中的情节改写而成的“传说”, 既有干宝、刘义庆等人编写的中国古代传奇的味道, 又很像是鲁迅的《故事新编》。作者本人也在前言里说:“很多西洋古典作品从原文阅读, 在原文的学术传统里辨析讨论, 并不感觉深奥曲折。可是译成中文, 就常常变得艰涩费解, 让读者兴味索然。这是因为中国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母语的思维习惯不同, 而原著的某些思想表达是没法准确简明地移译的。要解决这个难题, 我想除了注释评介, 还可以‘故事新编’;即把原著拆了重新敷演 (冯象, 3) 。”

冯象的“故事新编”, 首先体现在书中时时处处都能见到的中国传统作品的痕迹。如书中首篇故事以《太初》为名, 冯象解释道:“取开篇第一词为名, 中国古人记述圣贤之道亦有类似的做法。本书上编的故事便循此希伯来古风, 用起头二字标题, 以与叙事风格统一。” (冯象, 5) 而书中遍布的各种解读和考据文字, 颇有考古研究和诠释学的意味。更明显的特色, 是在《石肩》等故事中, 作者笔走龙蛇、幽默戏谑、天马行空的行文特色, 把在美国的见闻融入到对《圣经》故事的讲述中, 颇得鲁迅先生在《理水》等短篇故事中借古讽今的春秋笔法之妙。

这本书的奇妙之处正是在于:它不是冯象的原创, 因为其中每一小段情节之后都附有其在圣经章节中的出处;它也不是一本单纯的故事汇编, 因为作者在文中常以学者的口吻加以评论;它更不是一本学术著作, 因为任何读者都能从作者行文的诙谐与自由发挥中见出它有意传达的平易近人的阅读趣味。书中融合了神话、信仰、历史和现实这四者, 形成一种独特的张力和互文关系;根据德莱顿对翻译的三分法, 笔者认为它可以归为仿译 (imitation) , 或勒菲弗尔所说的“改写” (rewriting) 。或者, 不将此书当作译本, 而作为一部后现代文本来解读, 将更得其趣。如果说当年鲁迅先生写《故事新编》在对现实有所讥讽之外, 核心是对中国传统之“经” (包括《老子》、《庄子》、《史记》等) 的现代甚至后现代阐释和解构, 那么冯象的这本《创世记》也自然是延续了这一传统。

冯象十分重视的, 正是《圣经》各个章节之间, 《圣经》原文与历史事实之间, 以及考古发现与大学课堂讨论之间的“文本间性”。如在《宁录》一文中, 他将巴别塔建造的故事与“片断汇编假说”这样的学术资料, 《女巫谶语集》、《完人挪亚传》这样的虚构文本交织在一起, 而所用语言又像传统话本小说一样亦庄亦谐。这种创作模式既像是鲁迅以当代视角改写以先秦时代为背景的传说, 也像是金庸以想象力补齐那些史书上未曾言明的刀光剑影。实际上, 经典文本的意义之所以能不断创生和丰盈, 正是因为在其文字之外有大量的“不可说”与空白之处等待文人或学者去补充。法国哲学家阿尔都塞曾区分过这样两种文本:第一文本指概念、句子、章节之间表面上起承转合的联系与结构, 第二文本是语言中的缺失、空白和疏离, 是一种“看不见的话语” (刘军平, 427) 。正类似于维特根斯坦所说的, 沉默有时比滔滔不绝交流得更多更深, 然而, 为了能沉默, 人必须有东西可说。冯象所做的, 正是在“第一文本”的言外, 解读原文中“沉默”之外的言说, 了解作者无意识的投射, 作出创造性解读, 从而铺展出一个光怪陆离的《圣经》“第二文本”。

4. 结语

从诠释学“视域融合”的视角看待冯象的译经旨趣, 可以发现, 抱有人文主义旨趣的译者与教会传统译者的共同“视域”体现在对《圣经》文字及其所承负的历史文化事实本身的热情与探究真相的信心, 但人文旨趣的基督神学的诠释学视域是自身在中国文化的思想命运中的历史使命, 而教会神学所担负的是教会传统与教会生活的历史命运, 它们不在同一个诠释学视域, 但它们的融合反而制造出更奇妙的文化反应。

“文化基督徒”也好, 《圣经》翻译的“人文旨趣”也好, 展现的都是源远流长的基督教文化在它立足未稳的中国与现实主义传统碰撞之后产生出的新的面向。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中, 基督教信仰的传统教义要能在现代文化语境中保持生命力和竞争力, 就必须转化为一种文化理论, 并同其他文化理论一样, 经受文化批判的检验。 (刘小枫:93) 在西方, 经过几千年的思辨过程与制度建设, 基督教不仅深深渗透进西方思想的根源, 也形成了牢不可破的社会体系;而在中国, 无数的中国人没有入教但却在潜移默化中以道家或佛家的思维来认识世界, 解释世界, 甚至改造世界, 这也是因为道家和佛家的思想早已成为中华文明长河中强有力的一脉, 人们不一定要入教, 也可以成为“文化佛教徒”或“文化道教徒”, 而基督教当然也可以如此。我相信, 宗教与人文的这种融合一定会在中华学术界结出更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Barth, Karl.Church Dogmatics, a selection with introduction[M].New York:T&T Clark, 1961.

[2]Hick, John.Philosophy of Religion[M].London:Pearson, 1989.

[3]冯象.宽宽信箱与出埃及记[M].北京:三联书店, 2007.

[4]冯象.创世记:传说与译注[M].北京:三联书店, 2012.

[5]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2.

[6]刘小枫.圣灵降临的叙事[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8.

[7]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与爱[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7.

[8]任东升.《圣经》汉译的文学化倾向[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26) :86-91.

3.华林寨传说故事 篇三

关键词:华林山;民间英雄;历史故事

这里我们要说的是明朝正德年间的华林山寨寨主胡雪二的故事。传说,此人身高两米,臂宽三尺,眉清目秀,唇红齿白,有万夫不当之勇。以前农村人总喜欢将自己喜欢的人亲切地叫做狗子,附近老百姓见他仪表非凡,因此就送他绰号“雪狗子”。

雪狗子生在一个农民家里,自幼勤学好问,刻苦习武,练就一身好功夫。他从小逞强好胜,好打抱不平,最看不惯富人欺负穷人。雪狗子自幼丧父,跟着瞎眼的母亲艰苦度日,母子二人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很艰难。家庭的不幸使雪狗子过早地担起了家里的生活重担,也深深懂得了穷人生活的艰辛。对为富不仁的地主恶霸也有一种仇视心态。

雪狗子有个舅舅,是附近的大地主。但这个大地主为人却相当小气,不仅对其他乡亲刻薄,而且对雪狗子这个亲外甥也照样很吝啬。雪狗子从小到大很少得到舅舅的照顾。相反,为了生计,雪狗子还不得不和其他贫苦人一样,到其舅舅家打长工。他的舅舅不但对别的长工狠毒,精于算计,而且对自己亲外甥雪狗子也是如此。

随着年龄的增长,英俊年少的雪狗子越发爱憎分明,经常打抱不平,与地主恶霸作斗争。有一次雪狗子看见其舅舅在殴打一长工,他就立刻赶过去,和舅舅争论起来。在争执中,雪狗子并没有将舅舅当舅舅来看,而是将他当成地主恶霸来看,因此,雪狗子声音粗大,手舞足蹈,据理力争,对舅舅寸步不让。他舅舅自知欺负长工不占理,又不愿意失去面子,就气得咬牙切齿,连声骂道:“你这少亡鬼哩会做强盗。”雪狗子也气得暴跳如雷,说:“做强盗就做强盗,做强盗就先抢母舅。”当日,他就和几个长工打劫了其舅舅家,把舅舅家里的粮食全部抢夺出来并分给了当地穷苦人。这一闹,当地穷苦农民都直呼雪狗子为英雄。而当地的土豪劣绅却认为雪狗子这是大逆不道,欲与地主势力惩罚他。然而雪狗子英勇无畏,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杀了几个地主,号召当地穷苦农民一起杀富济贫。并很快在华林寨上成立了农民起义军。起义军队伍日益壮大,口号是杀富济贫。他们经常抢土豪,济穷人。尤其逢年过节,雪狗子更是不忘贫穷老百姓,经常抢了地主土豪的东西分发给穷人。而每当逢年过节,地主土豪却被雪狗子他们搶怕了,因此,常常提早一、两天甚至几天就过节,以防止雪狗子节前抢东西。几年过去了,当地土豪们都形成了提早过节日的习惯。时至今日,华林寨附近很多村子(比如周岭、若平等地)过年都要早于全国一天或两天,现在已经成了一种风俗习惯。

以雪狗子为首的起义军不断壮大,安营扎寨,杀富济贫的声名名扬天下,当地官府非常害怕,也震惊了当时的明王朝。明武宗朱厚照命大臣督军围剿、镇压华林寨农民起义军。第一次派来的是当时南昌省府的官兵,准备一举来歼灭起义军。这一消息被雪狗子获知,他有勇有谋,得知此情况后,他亲自到山寨脚下的路口村庄佯装编草鞋卖的人。省府的军探到路口后,刚好找到他问华林寨之事,雪狗子佯装不知,以礼待人,假装要倒口水给他喝,又苦于身边无碗,就假装很随意地用身边的石碓(重二、三百斤)做碗倒茶给军探喝,军探一看此人神力,心中大吃一惊。当他问雪狗子有关华林寨起义军的情况时,雪狗子又假装漫不经心地对军探说,要进攻华林寨不容易,寨上士兵很多,还有很多力大无比的盖世英雄,象我这样的人都只能到寨上打杂工,做草鞋,请你三思而后行。军探看到他这样的英雄豪杰都只能打杂工,可见华林寨起义军实力之强大,因而这次省府没有轻易派兵来,为起义军准备迎击官兵的镇压赢了时间。

随着起义军连续攻占周边的瑞州、靖安等几个县,起义军的影响越来越大,人数最多时达到3万人。起义军成了朝廷的眼中钉,被朝廷认为是反贼,一天不除,朝廷就一天感到不安宁。因而,派兵来镇压,并以数倍于起义军的兵力,将华林山寨团团围住。官兵来到华林山下布下重兵,堵截路口,围困起义军一个多月。起义军凭借山地险要地势,以逸待劳,官兵终无法攻破。而起义军也斗智斗勇,想出了引诱敌人的办法。他们也派探子,乔装打扮成农民去官兵中大放谣言,说寨上义军受困,粮草吃尽,饥饿难耐,疲惫不堪,情况万分恶劣。愚蠢的官兵竟信以为真,即刻命令进攻山寨,妄图一举歼灭起义军。而起义军重兵坚守入口,凭借居高临下的地形优势,把早已准备好的大小石头,往山下掀滚,官兵突遭乱石猛击,死伤很多,溃不成军,四处逃窜,不战而败。起义军大获全胜。

经此一战,朝廷更是震动,硬攻行不通,他们就想出了一条毒计--美人计。1512年,江西提刑按察司副史周宪、南昌知府李承勋设计,派人混进起义军中,引诱寨中的老三王奇。李知府答应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这个王奇,并封官许愿,游说起义军老三王奇暗中投敌,与官军里应外合,出其不意地袭击起义军大本营。接应方法是在寨中响三下锣的老规矩为信号。

王奇的叛变,给起义军埋下了失败的种子。而此时的起义军却沉醉在战败官兵的胜利喜悦中,麻痹轻敌,对内奸往返进出,频繁策反活动豪无察觉,给了官兵施计的可乘之机。就在一个大雾天,南昌省府派了大批兵马乘夜色进驻华林山下,深更半夜,正当值班的寨上老三看到时机已到,就连敲了三下锣,是向山脚下埋伏的官兵发出打开寨门的信号。睡梦中,雪狗子听到锣声,以为出了什么军情,老三王奇却过来欺骗他说,是老鼠咬断了挂锣的绳,所以锣跌到桌上,又再滚到木凳上,再落到地上,响锣三下,纯属意外。雪狗子看到是王奇来报告,也就没引起怀疑。等到官兵冲杀进寨时,许多农民起义军还在睡觉,黑灯瞎火,搞不清发生了什么事,在惊慌中四外逃窜。雪狗子明白了是王奇出卖了义军,火冒三丈,当即杀掉了老三黄奇,想组织义军进行抵抗。然而,官兵已经杀到赛内,农民军死伤无数,四散逃窜,根本无法组织起来。雪狗子虽然英勇,但无奈终因寡不敌众,英勇牺牲了。坚持了四年的浩荡的起义军就这样被镇压了。但雪狗子的英勇名气却一直在当地民间流传。

4.经典传说故事民间传说故事 篇四

相传,疏勒国王子在山中打猎受伤,被一名叫鶄的貌美牧羊女所救,便经常借故打猎约会牧羊女子;牧羊女也被王子的真诚情义所动,爱上了王子。疏勒王知道这件事后大怒,他瞒着王子将牧羊女囚困在疏勒国后山的迷谷里。牧羊女在山谷中因思念王子,整日悲伤流泪,可她也没有办法走出迷谷。

王子知道后,只身来到山谷中寻找自己心爱的人,他呼唤着鶄的名字,寻遍众多的山谷。干粮吃完了,水也喝光了,找了七天七夜,还是没有找到他心爱的人。可王子还是在山谷中继续寻找,终于身疲力竭。绝望的王子对着山谷倾尽全身力量,呼喊鶄的名字,声音震撼山地,山体瞬时裂开一道峡谷,王子也昏迷在连心溪旁。这时牧羊女也听见了王子的呼唤,她泪流如泉涌,眼泪汇集成溪流,顺着山谷流到王子跟前。王子感觉到了鶄的眼泪,他知道鶄就在离他不远的地方,于是他振作精神,顺着溪流继续寻找,但由于体力不支,王子还是倒下了。鶄被困在山谷中,她不停地哭泣了49天49夜,眼泪哭干了,眼睛哭瞎了,最后她化身为溪流,希望有一天王子能顺着溪流找到她。由于溪水的灌溉,王子死去的地方长出了一片茂密的胡杨林,千年不变的溪水与胡杨林便永久的缠绵在这个山谷。后人为了纪念这对忠贞的情侣,便将此山谷命名为寻情谷。后人为了记念这对忠贞的情侣,便将此两山之间的低凹处称之为“寻情谷”,牧羊女化身的小溪被称为“连心溪”。

5.民间传说故事九女峰的传说 篇五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水域,方圆几十里,中间一个龙潭,黑黝黝的水深不见底。

不知什么时候,潭里住着一条黑龙,能呼风唤雨,兴风作浪。它经常窜到附近村庄吃牛羊牲口,为害一方。后来,牲口少了,竟然吃起人来,尤其喜欢吃童男童女。附近一个村庄里,几个血气方刚的年轻猎人,聚在一起商里用毒箭射杀黑龙。一天傍晚,他们潜伏在龙潭附近的一座山上。谁知,这条黑龙竟然能嗅出人的气味。它一怒之下,将尾巴一摆,便将那些猎人连同村庄一起卷入潭中。成了它们的口中食。周围三乡五里的老百姓,得知此事,纷纷外逃,远走他乡避难。

话说在龙潭的下游几十里的山坳里,住着一户人家,这家老俩口膝下无儿,只有九个女儿,一个个心地善良,水灵灵的,天生丽质。

这天,九个女儿在地里干活回来,见父母正在收拾东西。大女儿问:“爹!娘!你们这是干什么啊?要出门吗?”爹说:“孩子,听逃难的人说,上游龙潭里的那条黑龙吃人嘿!它尾巴一摆,竟然卷走了一个村庄。几年来,我们家的牛羊就被它吃过好几次了,我们再不逃命恐怕迟早也会被那龙吃掉。你们都赶快收拾一下吧!我们明天就走。”父亲说着,眼角流下两滴浑浊的泪水。

“我真恨不能亲手杀了它,为乡亲们除害!”大女儿说:“是啊!是啊!我们真恨不能将它碎尸万段!”众姐妹咬牙切齿地说。“孩子!小声些啊!小声些啊!如让那黑龙听见,我们就全完了!”娘战战兢兢地说。

这天夜里,众姐妹都为黑龙的事叽叽喳喳商量了大半夜后,都昏昏地睡着了。接着,她们又做了同样一个梦,梦见一个红光满面,白发白胡须的老头对她们姐妹说:“孩子们!我知道你们对黑龙恨之入骨,并且,有雄心壮志,很想消灭它是吗?”“是啊!老爷爷,我们多想为乡亲们除害啊!可是我们没有本领。只要能除掉黑龙,哪怕丢了命,也决不后悔。”众姐妹异口同声地说。“好孩子,有志者,事竟成,老夫愿助你们一臂之力。”白胡子老头说着朝前挪了挪步子,继续说:“在我帮你们之前,我必须把黑龙的整个来龙去脉和擒它的计谋都告诉你们吧!这条黑龙来自北方很远很远的黑龙江中,因犯下天条,玉帝派天兵天将前去捉拿,谁知,它竟打伤天将,逃到这个龙潭,蛰伏在潭底修炼了一千年,如今它又出来为害人间。前日,老夫路过此地,得知妖龙行踪;禀奏玉帝。玉帝命我亲自率领天兵天将除掉妖龙。只因东海龙王之子、玉面青龙和这个妖龙有八拜之交。恐他前来助阵,我命天兵天将分成两队,分别守住东西方向。老夫亲自坐阵南方,只是北方无人,老夫只有请你们姐妹了!只是……只是……!”“只是什么啊,老爷爷?”众姐妹心急地连声问。“只是弄不好,我怕你们姐妹真的会付出生命的代价啊!因为,如果在半空中,我们没能降伏妖龙,让它再次潜入潭底,我们就没有办法了。除非让你们九姐妹化成九座山峰,将它永远镇压,方能让它永世不能翻身;万一让你们化成九座山峰,老夫真有些于心不忍!”说完,白胡子老头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我们不怕,老爷爷,只要能为乡亲们除害,我们愿意化成山,永远镇住恶龙。可是,老爷爷,您是谁呀?”众姐妹问。“实话告诉你们吧!我便是天上太上老君,既然你们姐妹心意已决,好吧,我这里有九颗丹丸,你们分别服下,你们的法力本领便不亚于天兵天将了。”白胡子老头说完,将手里的九颗枣子般大小的丹丸,分别给九姐妹一一服下,并嘱咐说:“明早天不亮,在你们的村口有九匹骏马,上有九把宝剑,你们骑上马火速赶来,老夫这里代众生灵谢了!”说完,老头不见了。

众姐妹醒来,觉得很奇怪,互相说出梦境,竟然一致。她们抖了抖身子,浑身发热,指间似乎有千钧之力,将身子一伸,居然可以腾空。九姐妹高兴极了,商量后决定趁天不亮,悄悄和父母告别。来到村口,果然有九匹骏马拴在那儿,她们每人骑上一匹,向着黑龙潭方向疾驰而去。

来到龙潭附近,九姐妹将马拴在潭边一块树林里,提着宝剑向龙潭边走去。

这时,只听南边远远的山峰上传来一声巨喝:“孽龙,还不出来受死?”接着,龙潭一声巨响,水柱溅了十余丈高。一条张牙舞爪的巨龙腾空而起。九姐妹仗剑腾身半空迎了上去,一场厮杀打得难分难解。黑龙对着众姐妹连吐了好几口水,只见河水暴涨,向下游汹涌而去。那潭边九匹马一看不妙,挣脱缰绳四散而逃。(这就是现在的地名“跑马地”)这时只见东方乌云滚滚,原来,东海龙王之子玉面青龙,率虾兵蟹将前来助阵,早有天兵天将挡住去路。玉面青龙一看,自知不敌,率兵回逃。(后人便将这里取名“回龙桥”)九姐妹奋力与黑龙从早晨战到黄昏,她们身上被黑龙爪抓得伤痕累累,而黑龙身上也被九姐妹刺了好几个窟窿。此时,南边山上,太上老君亮出八卦照妖镜,只见万道金光扑面而来。黑龙一看不妙,虚晃一招,挣脱九姐妹的包围圈,一头栽进龙潭深处。九姐妹迅速在潭上一字排开,同时对南方高喊:“老爷爷,快动手施法吧!”只见太上老君放下照妖镜,双手发功,口中念念有词,不一会儿,九姐妹便化成了九座山峰,就这样永远镇住了龙妖。

6.春节的传说故事 篇六

熬年守岁的传说

除夕守岁,也叫“熬年”,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除夕)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的一年到来的习俗。人们为什么要熬夜守岁呢?关于这个习俗的来历,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传说,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模样狰狞,生性凶残,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叫“年”。传说中的年兽它什么都吃,不论是飞禽走兽还是大活人。所以人们谈“年”色变。“年”一来,树木凋零,百草不生,天地一片灰暗;“年”一过,万物生长,花草遍地,天地一片繁荣。后来,人们渐渐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左右就跑到人群生活的地方纵情肆虐一次,而且一般都在天黑以后出现,等到鸡鸣破晓时,就返回深林中去了。人们虽然算准了“年”肆虐的时间,仍然没有消灭“年”的办法,所以人们只好把这恐怖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做“年关”,并且想出了一些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饭后把火熄灭,然后把家畜全都赶进圈里拴牢,再把院子的前后门都封好,最后一家人躲在屋子里吃“年夜饭”。由于这一夜,生死难料,所以这顿“年夜饭”也置办得更为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这一晚谁也不敢睡觉,全都围坐在一起闲聊壮胆,以防“年”兽的袭击,由此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的习俗,既表现出人们对逝去的岁月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即将来临的新年寄托的美好希望之意。

万年创建历法的传说

据说,古时候有个叫万年的小伙子,他看到节令很混乱,就决心把节令推算出来,定准了。但是他想了很多办法,都没能找到计算时间的方法。有一天,他上山去砍柴,砍累了便坐在旁边的树荫下休息,当他看到树影随着阳光照射的方向缓缓移动时,茅塞顿开。他高兴地飞奔到家里,经过研究,设计出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ɡuǐ)仪,用来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他又受到山崖上的滴泉启发,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日子久了,他慢慢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要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也就重复一遍。

当时国君的名字叫祖乙,他也常为天气的变幻莫测而感到苦恼。一名叫阿衡的大臣为了讨好祖乙,提议设天台敬天神,以求天神保佑,使天气变得有规律。可这种方法并不见效。万年知道后,就带着自己研制的日晷和漏壶去进见皇上,并向祖乙详细介绍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感觉很有道理,龙颜大悦,把万年留下来,并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希望万年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以造福天下的百姓。

阿衡见祖乙如此看重万年,心有不甘,就想从中作梗。

日晷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阿衡也看到了这首诗,他知道万年创建历法的工作即将要完成,就更加紧张了。于是偷偷派杀手去行刺万年,不料被当场捉住。此时万年现在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就是电子万年历的研制已经成功,祖乙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想了想说:“春为岁首,那就叫春节吧。”

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寒来暑往,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终于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白发银须了。国君被他的敬业精神深深地感动,为了纪念万年的丰功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并封万年为日月寿星。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就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

七郎射“夕”的传说

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夕”的妖怪。它经常出来害人,尤其是看见谁家有漂亮的女孩,晚上就一定要去糟蹋,而后还要把女孩吃掉才甘心。老百姓对它恨之入骨,却又无计可施。

有个叫七郎的猎人,力大无穷,箭射得很准,他养的一只狗也非常厉害,任何猛兽都斗不过它。七郎见百姓被“夕”害苦了,就想除掉它。他带着狗到处寻找“夕”的踪迹,却始终没有找到。原来“夕”白天睡大觉,太阳落山后才跑出来,害人后就迅速逃跑了,因此没人知道它住在哪儿。

七郎始终没有放弃,他找“夕”找了一年。腊月三十这天,他来到一个镇上,见人们都在欢天喜地地准备过年,心想,这个镇大,女孩子一定很多,说不定“夕”会跑来。于是,他就跟镇上的人们商量,说“夕”最怕响声,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觉。多找些敲得响的东西放在手边,一有动静就使劲敲,好把“夕”吓出来除掉。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这天晚上“夕”果然来了,它刚闯进一户人家就被发现了。这家人马上敲起了盆,整个镇子全跟着敲起来了。震耳欲聋的响声把“夕”吓得四处乱窜,结果被正在外面等待的七郎看见了。七郎放出狗去咬它,“夕”就跟狗打了起来。斗了几个回合,“夕”有点力不从心了,想逃走,不料后腿被狗死死地咬住不放。七郎趁机拉开弓箭,一箭就把“夕”射死了。

从那以后,人们就把腊月三十叫做“除夕”。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守岁、放鞭炮,表示驱除不祥、迎接新年。

7.吸引硕士的是铁饭碗而非环卫工 篇七

在人们的印象中, 环卫工一直都是又脏又累受人歧视的工作, 可是如今硕士们也放下架子争先恐后地加入到这一行业中去, 这不由得让我们感到疑惑, 难道硕士们的就业觉悟提高了?职业真的不分贵贱了?很显然, 这些并不是正确答案。说到底, 吸引硕士生的是铁饭碗而不是环卫工。企业不稳定, 创业有风险, 只有吃上了“皇粮”才真正让人放心。稳定的工资, 完善的社会保险、公积金, 提职晋升的机会, 这都是吸引硕士生们做环卫工的原因, 也是近年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热的原因。

29位硕士争抢环卫工岗位, 听起来好像环卫工也成为了高待遇工种, 可是事实却并非如此。此环卫工非彼环卫工, 我们日常看到的那些起早贪黑尘土满面的人没有编制内的待遇。他们每天顶着烈日, 冒着寒风, 一边小心翼翼地躲避高速行驶的车辆, 一边清扫着街道, 被称为城市里的人工吸尘器。可是大多只能拿三四百的微薄的工资, 还要顶着临时工的名头和某些人鄙夷的眼神。如果是这种环卫工, 还能让硕士们趋之若鹜吗?

我国人事管理上残存的双轨制, 使有编制的人员和市场招聘的临时工, 在同质同量的劳动付出下, 得到的却是差别悬殊的报酬与福利待遇。同工同酬, 在近年来虽被多次提及, 却至今未得到解决。这也导致了扎堆竞聘事业编制岗位的现象, 使就业市场进入畸形发展。当前亟待尽快实现同工同酬, 建立公平公正的就业劳动体系, 从而让人尽其用, 各尽其才。

8.三峡巫溪大宁盐文化故事传说释读 篇八

关键词:巫溪;盐文化;棒老二;起阳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7-194-01

本文笔者经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对巫山有关巫溪通往巫山境内大昌、起阳及湖北、神农架、巴东、秭归、宜昌的陆路盐道的民间传说进行考察,尝试以传说研究三峡地区的区域文化互动与整合。由于篇幅限制,这里先以起阳乡盐业文化故事为释读。

一、故事一:巫山起阳乡“袁大汉与大宁盐厂传说”

巫山起阳乡(今平河乡起阳村)传说:“很久以前,起阳坝的人自‘湖广填四川’后,到大宁厂背盐吃,不要钱,只因为咱们祖先有一个外号叫袁大汉的猎人,在山上打猎,发现坝中有一只雪白野羊从一个岩石洞中(在今天起阳坝龙洞)跑出来,他便持弓紧追,追到一个小山岗,该地就叫野羊岗,(据袁大恩和黄权喜讲,具体位置在今起阳袁家湾,笔者舅舅袁孝平和袁大电屋后),追到一个岩屋(洞),羊子顶了一下,叫羊子帽,追到一条河中(指今天大昌洋(羊)溪河),野羊在河中打了一个滚,洗了一个澡变成一只白鹿,撒了一泡尿,洋溪河边便有一股盐水,追到一个坪,就叫鹿子坪,袁大汉仍紧追不舍,白鹿跑到大宁厂钻进洞里不见了,洞里却哗哗流出白花花的盐水,从此,人们便把袁大漢看到野羊的地方称为‘观羊’,将野羊起跑的地方,今起阳坝称为‘起羊’,后来‘羊’改为了‘阳’,而起阳坝的袁姓与袁姓亲戚到大宁厂背盐吃便不要钱,但是起阳坝十大姓(沈、陶、杨、石、刘、黄、李、袁、张、王)都是随袁姓一起入川,自古联姻,大家吃盐都不要钱,人口繁衍越多,尤其是许多其他地方的人也自称是起阳坝的人,大宁厂的人真假难辨,再也不给起阳坝的人白吃盐了。”一般说法是只要报上起阳人就可以不要钱,当时起阳人背盐都带着铜腰牌,以牌为免费吃盐凭证。

二、袁大脚背盐勇退“棒老二”的故事

传说,由于大宁盐场的盐是起阳坝的野羊跑去而产盐的,于是起阳坝的人到大宁厂背盐不要钱。但是到大宁厂的路途很险,树木成林,土匪藏得很多,常常打劫过往客商,客商因此要结伴而行。

传说有一个身大可负千斤,脚大单鞋可容一升米的天不怕地不怕的,一个叫“袁大脚”的人,自逞力气大,独自一个人到巫溪大宁厂背盐,他出发的时候,他老母亲就炒豌豆子两升,他一路边走边吃吃到盐厂,背着数百斤盐就往起阳坝赶。

这时候,路上“棒老二”(土匪)想抢他的盐,于是十几个“棒老二”紧追不舍,走到一个上坡处,袁大脚一个响屁就将几个“棒老二”充(震)倒滚到坡下面去了,但是“棒老二”们想着人多势众,继续追赶,走到一个高坎子,而此时袁大脚内急,而“棒老二”也追到路下面的坎下蹲下来,准备偷袭,而袁大脚装着没有看见,把打杵子(歇脚用的)一丢,背着数百斤的盐,裤子一撩,屁股一撅,朝坎下就拉,袁大脚刚吃过的不易消化的豌豆屎如潮水般撒向坎下“棒老二”,坎下“棒老二”不仅遭到“炮击”,被喷得浑身是屎,更见袁大脚如此神力。

笔者认为通过这两个传说故事,可以推断起阳村确实是一个古代盐业转输的中转站。而起阳人在移民起阳后做起盐业转运生意或者是煮盐商而发家致富,但 “吃盐不要钱的”传说,在历史长河积淀中便形成了。

三、巫山起阳乡盐文化传说故事释读

笔者2007年暑假再次考察地处小三峡支流小小三峡及巫溪大宁盐场,调查发现姥姥所讲故事不仅文献有载,而且确实是有一定历史背景的,已故原巫溪县长巫山文化名人易继魁老人在其“逐鹿得泉”记述的故事和笔者姥姥所口述的传说故事相仿,其故事有一段描述到:“在猎人的家乡和猎人走过的地方,至今有不少传说,由于当时把‘白鹿’当成‘白羊’,所以把最早发现这只动物的地方叫‘起羊’,动物跑过的一条溪河叫‘羊溪’,羊溪河岸边有动物踏出的足迹,冒出了几股白色泉水,名叫‘脚步点’……还说:‘起羊’的人古时候到宁厂买盐还可以免税,因为发现盐泉的猎人是“起羊”的呀。”

《四川省巫山县地名录》同笔者记载的传说故事大同小异,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现分别成为官(观)阳(羊)镇、起羊(阳)乡、洋(羊)溪乡、当阳乡等地名的来历,而这个逐白羊(鹿)得盐泉是一系列的传说故事,至今留下一系列的故事和地名,体现起阳到盐场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或者联系。

9.湖北的传说故事 篇九

凤凰山又称凤林山。《仙传拾趣》记载,有一个姓蔡的襄阳女子,“幼而巧慧,善刺绣,邻里称之”。有一天,来了一个老翁,请她绣一对凤凰,要求她不要绣凤凰的眼睛。不久绣成,五彩焕然。“老翁观之,指示安眼。俄而工毕,双凤腾空飞舞”。老翁与绣女各乘一凤升天而去,落在襄阳南山林木之上,时人名为凤林山。凤林寺因而得名。

凤林寺是韦睿建还是梁武帝建,或者梁武帝令韦睿建,现在没有定论。不过在观音阁一带,还流传着另一个版本,两个僧人满载金银欲往南去,至襄阳凤林关,遇一险滩,船翻金沉,满船金银顿化一凤凰腾飞而去,僧人大惊,乃不复南去,特建此寺以修行。因有凤凰腾飞之说,此地又称凤林关,便名曰凤林寺,后香火日盛,传说愈奇,僧众便将此山唤作凤凰山,遇险之滩称为凤凰滩,沉金之池取名凤凰池。

10.故宫的传说故事 篇十

在紫禁城城墙上的四角,各建有一座造型奇特、风姿绰约的角楼。平面呈曲尺形,上顶重檐多脊、四面显山,正中安铜鎏金宝顶。形象生动灵秀,巧夺天工。城墙建角楼之举古已有之,主要用于防卫望,但像紫禁城角楼这样的神品,却是绝无仅有之作,它的优美造型为紫禁城平添了无限神韵。关于故宫角楼在民间北京有个传说:明朝的燕王朱棣在南京做了永乐皇帝以后,因为北京是他做王爷时候的老地方,就想迁都北京,于是就派了亲信大臣到北京盖皇官。

朱棣告诉这个大臣:要在皇宫外墙——紫禁城的四个犄角上,盖四座样子特别美丽的角楼,每座角楼要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并且说:“你就做这个管工大臣吧,如果修盖的不好是要杀头的!”管工大臣领了皇帝的谕旨后,心里非常发愁,不知如何盖这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角楼。

管工大臣到了北京以后,就把八十一家大包工木厂的工头、木匠们都叫来,跟他们说了皇帝的旨意,限期三个月,叫他们一定要按期盖成这四座怪样子的角楼,并且说:“如果盖不成,皇帝自然要杀我的头,可是在没杀我的头之前,我就先把你们的头砍了,所以当心你们的脑袋。”工头和木匠们对这样的工程都没把握,只好常常在一块琢磨法子。

三个月的期限是很短的,一转眼就是一个月了,工头和木匠们还没想出一点头绪、一点办法来,他们做了许多样型,都不合适。这时候,正赶上六七月的三伏天气,热得人都喘不上气来,加上心里烦闷,工头和木匠们真是坐也不合适,躺也不合适。有这么一位木匠师傅,实在呆不住了,就上大街闲遛去了。

走着走着,听见老远传来一片蝈蝈的吵叫声,接着、又听见一声吆喝:“买蝈蝈,听叫去,睡不着,解闷儿去!”走近一看,是一个老头儿挑着许多大大小小秫秸编的蝈蝈笼子,在沿街叫卖。其中有一个细秫秸棍插的蝈蝈笼子,精巧得跟画里的一座楼阁一样,里头装着几只蝈蝈,木匠师傅想:反正是烦心的事,该死的活不了,买个好看的笼子,看着也有趣儿,于是就买下了。

这个木匠提着蝈蝈笼子,回到了工地。大伙儿一看就吵嚷起来了:“人们都心里怪烦的,你怎么买一笼子蝈蝈来,成心吵人是怎么着?”木匠笑着说:“大家睡不着解个闷儿吧,你们瞧……”他原想说你们瞧这个笼子多么好看呀!可是他还没说出嘴来,就觉得这笼子有点特别。他急忙摆着手说:“你们先别吵吵嚷嚷的,让我数数再说。“他把蝈蝈笼子的梁啊、柱啊、脊呀细细地数了一遍又一遍,大伙被他这一数,也吸引得留了神,静静地直着眼睛看着,一点声音也没有。木匠数完了蝈蝈笼子,蹦起来一拍大腿说:“这不正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么?”大伙一听都高兴了,这个接过笼子数数,那个也接过笼子数数,都说:“真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楼阁啊,”

11.沉重的铁饭碗 篇十一

而111.7万,不过是国考参考人数,现代公务员考试分为两级,除国考,还有地方公务员考试。按照新闻报道,我们手动统计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的公务员招考,2013年有464万人报名参考。虽然参加国考和地方公务员考试的人数有交叉,但这仍然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

可以参照的一个数字,是2013年大学毕业生数量:699万。

不过,在冷冰冰的逐年上扬的统计数字之外,还有人们鲜活的记忆,与之佐证,甚至与之相反。

2000年我大学毕业时,全班几乎没有一个人去考公务员。道理倒是很简单,自打1990年代中期都市报兴起后,中国的新闻业出现了一个黄金时代。我们毕业那会儿,赶上了这黄金时代的尾巴。我们学的是新闻,新闻业正火爆,不好好地做记者这份很有前途的职业,考什么公务员啊。

而且,在我们少年时代,正值国退民进,当时没有“公务员”的概念,统称为国家工作人员。那时候,羸弱的国有企业被甩了出去,企业里的国家干部也难以自保,甚至连政府工作人员,也成批次地跟着下海潮,冲出体制外。

往日的印象太过鲜明,当公务员,对于1970年代甚至1980年代初出生的很多人而言,是一个可笑的选择。人们不再相信“铁饭碗”,这碗饭缺油少盐,而且容易被赐饭者一脚踢翻。

那时候,最好的工作是外企,是正蓬勃而起的民营企业,是新闻业,这种虽不出体制,但运行规则、薪酬待遇完全市场化的机构。

所谓“民进”,不只是民营经济的兴起,更是民心的兴起,权利意识的觉醒,是人们能够用自己的能力,扼住命运咽喉的进步。人们不相信饭碗,也不相信饭票,相信用市场的力量、自己的能力,来大快朵颐。

那个时代,没有人谈“中国梦”,但对一个个个人而言,无疑是梦想最灿烂的开始。

不知不觉中,历史的车轮在拐角处拐了个弯,国进民退带来的,不只是经济界的动荡,更是人心的动荡。上升机会的狭窄、社会带给人们的不安感,让年轻人在职业选择上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随着公务员待遇的稳定提高,“铁饭碗”开始闪耀动人的土豪金光芒。

逢进必考的公务员改革,确实打破了用人唯亲的怪圈,但却圈走了更多人才和创造力。公务员考试,已经取代了高考,成为年轻人改变命运的最佳路径,并越发接近古代社会的科举,“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的心态变形萌发。

对于那些真正希望服务公众、改变社会而参考公务员的的年轻人而言,更多追求稳定的同行者,也扰乱了他们步点,增加了他们实现理想的难度。

可能不会有一个科学的考量,来清晰地核算,希望成为公务员的年轻人比例是多少才合理。但如果人人都想当公务员,谁来直接创造社会价值呢?

12.大牌明星争捧事业单位“铁饭碗” 篇十二

大牌明星出“名门”

在此之前, 人们对于明星的出身背景关注最多的还是毕业院校。因此, 演艺圈内的派系主要在于院校之争:中戏、北电、上戏。“国话”改制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 让观众们猛然惊醒, 原来活跃在内地影视圈内地的一线大牌均是有娘家的。

在观众印象中, 多年来以个体户形象冲出亚洲走向好莱坞的章子怡原来是国家话剧院的人。而孙红雷、侯勇、王志飞等大牌男星在荧屏上成名之前其实已经与赵峥、于洋有“国话五虎将”的封号了。据了解, 国家话剧院目前有包括唐国强、章子怡、张丰毅、孙红雷、李雪健等众多明星在内的260名演员队伍, 其中一线演员有70余位。

濮存昕、宋丹丹、胡军、徐帆、冯远征、陈小艺、梁冠华、杨立新等属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葛优属于中华全国总工会文工团;王志文则属于中央戏剧学院研究所;而闫妮、沙溢、殷桃等演员都来自“空政”艺术团。

此外, 一些来自军队文艺团体的明星, 其“军衔”也是高得让人吃惊。比如阎维文、黄宏等是副军级, 蔡国庆、于文华、郭达等是正师级。

有个娘家好撑腰

仔细看看明星的“娘家”, 你会发现, 原来“娘家”都是很厉害的, 名门大派为明星的履历添了不少光。

虽然这些明星现在各个在外面单打独斗, 似乎跟“娘家”联系不紧密, 但关键时刻“娘家”还真能给明星撑腰。早前殷桃卷入“被包养”传闻, 殷桃虽在博客上两度否认, 谣言仍风传, 当殷桃所在的空政电视艺术中心发出辟谣声明, 并称要追究造谣者的法律责任时, 谣言立即得到遏止, 有单位撑腰效果明显不同。

梁洛施再生双胞胎儿子嫁入豪门指日可待

娱乐圈明星梁洛施成功变身生育界大红人, 继去年四月为“小巨人”李泽楷生下长子李长治后, 上月底, 梁洛施在美国早产诞下双胞胎儿子, 荣升三子之母。据知情人透露, 一直反对儿子与娱乐圈中人来往的李嘉诚, 对双胞胎孙子的到来感到非常欣慰, 终于对梁洛施另眼相看。李泽楷也趁势再提迎娶梁洛施, 终获父亲首肯, 梁洛施嫁入豪门只剩下时间问题。

想当初, 梁洛施为与李泽楷恋爱放弃如日中天的演艺事业, 不惜与经纪公司英皇对簿公堂。另外, 香港首富李嘉诚反对家人与娱乐圈中人交往, 梁洛施当初的决定, 真的是一把豪赌, 不过现在看来, 她这把赌赢了。

13.牛的传说故事 篇十三

牛麻星官领旨后非常高兴,认为这一下可以整整人,可以表现自己的能干,可以立个头功,可以被提升进入仙班神列,披金围玉,高坐庙堂之上了。别的星官却也赶来贺喜饯行,摆上酒席,开怀畅饮,直到天鼓催行,牛麻星官才醉薰薰地辞席出了南天门。

牛麻星官醉意艨胧,背着百草种子下到凡间,却把玉帝的旨意忘掉了,想了半天才想出点儿印象。他行—步,撤三把草种,从下往上撒。草种让风一吹,飞飞扬扬,连石头缝、大树桠上都长出了草,山上、溪岸、田里更是百草丛生,针都难插入。牛麻星官可高兴啦,一跳回到天上,准备领赏受封。

他哪里晓得,到家屎窟(方言,屁股)还没有坐热,还没去复旨,玉帝派了两名天将,叫他马上去见。起先他还以为有封赏,后来见到天将那副凶神恶煞模样,才忐忑不安起来,跟随天将行到灵霄殿前玉阶下,口称复旨。玉帝满面怒气,喝问牛麻星官,下凡怎样撒的草种。牛麻星官这下倒清醒,就说:“我按帝君玉旨,行一步撒三把,从下往上撒。”

玉帝勃然大怒:“你这畜牲,兽性难改,莽撞透顶啦!我命你三步撒一把,从上往下撒,你贪功心切,酒醉误事,阳奉阴违,涂炭生灵。如今凡间百草太多,老百姓种不成粮,饿死无数人。你看看这告状,雪片一样飞来,我这殿前都堆不了啦!”随即喝令把这草包畜牧拿到南天门砍了。

牛麻星官这一下才清醒过来,骨头散了架,瘫倒在地上,再也起不来了。还是众神仙慈悲为怀,纷纷出班求饶。大家说,杀了牛麻星官的头也挽救不了,还是想办祛如何补救吧。

有一位星官说:“我认为祸是牛麻星官惹的。如今凡间人割草都来不及,只有叫牛麻星宫下凡去吃草,去帮入犁草地,将功补过了。”玉帝也无别法,只有颁下玉旨,责令把牛麻皇宫押赴人间,永远做牛。

14.麒麟的传说故事 篇十四

汉许慎《说文解字》:“麒,仁兽也,麋身牛尾一角;(麟),牝麒也。”段玉裁注云:“状如,一角,戴肉,设武备而不为害,所以为仁也。”

何法《徵祥记》:“麒麟者,牡曰麒,牝曰麟。……许云仁兽,用公羊说,以其不履生虫,不折生草也。”古麒麟或简曰麟,咸以为祥瑞之物。

《礼记》礼运:“出土器车,河出马图,凤凰麒麟,皆在郊。”(“椰”同“菽”,沼泽),又曰:“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麒麟是以鹿类的特征为主,融合了牛、羊、马的特征。它的始作者究竟是谁,其源流怎样,还不是很清楚,有学者推测可能是周民族的祖先,因为周人原居西北,那时的西北,水草丰美,适宜鹿类的生长。

到了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龙、凤被最高统治者所攫取,便失去了原来的图腾综合的意义,而成为最高统治者帝王、后妃的象征。性善的麒麟,在权利角逐中,被挤到了民间,老百姓期望它带来丰年、福禄、长寿与美好。

麒麟传说:

传说一:麒麟对老百姓而言,乃是送子神兽。民间有“麒麟送子”的说法,据传孔子即为麒麟所送。麒麟送子图纹,是古代吉祥图案。唐杜甫《杜子部草堂诗笺徐卿二子歌》:“孔子释氏亲抱送,并是天上麒麟儿。”故民间流传“麒麟送子”的民俗源远流长。纹样有天真的儿童骑麒麟背上的,有的手持石榴或莲花,身着“命服”;有手托“笙”或如意的,形象都聪明伶俐。

传说二:麒麟是岁星散开而生成,故主祥瑞,是最著名的瑞兽之一。麒麟含仁怀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帝王兴衰与麒麟的传说很多

传说三:麒麟作为吉祥物,中国古代各朝朝政也常采用。史载汉武帝在未央宫建有麒麟阁,图绘功臣图像,以表嘉奖和向天下昭示其爱才之心。麒麟分类有送子麒麟、赐福麒麟、镇宅麒麟,其名字代表其寓意,现今很多普通老百姓家有摆放。麒麟因被文化赋予了高贵,仁慈、祥瑞之意,所以现今麒麟多由玉石、黄金、红漆雕、铜、黑曜石或琉璃等优质材料制成。

传说四:麒麟在官员朝服上也多被采用。清朝时,一品官的补子徽饰为麒麟,可见其地位仅次于龙,清朝只有皇亲国戚才有资格佩挂龙的标识,皇帝为黄龙、紫龙,亲王、阿哥、贝勒、贝子为龙子图案

15.别让低效率动了你的饭碗 篇十五

为什么裁员成为了企业家们危机来临前的一种反应呢?而且, 部分企业的裁员幅度之大, 超出人们的想象。通常, 企业对此的回应都是“经济不景气”, 那么是否可以理解为“当经济景气、企业利润高时, 多养一些员工无所谓, 即便这些员工是可有可无的呢”?否则, 何以一下子就能找出如此之多的“冗员”?这也从侧面反应出一个问题, 那就是很多企业都没有“绩效”这个概念。很多企业在员工管理上的漏洞是可怕的, 当公司高速发展时, 许多矛盾都被掩盖了, 或者没有引起管理层的注意, 而一旦年景不好, 这些问题就暴露了出来。

李践先生写的一段序言:

我一直在研究成功人士成功的方法以及失败的教训。归纳总结起来, 我发现高绩效的成功人士, 他们都有五个关键的特质:

第一, 他们善于管理心态, 任何情况下都积极乐观, 勇于面对。

第二, 他们善于管理目标, 他们将工作、财富、学习、生活都设定目标, 有远期、中期、近期目标以及每年、每月、每日的目标, 为目标不懈努力。

第三, 他们还善于管理时间, 懂得抓住重点, 让每分每秒都产生最大的价值。

第四, 他们的学历都不高, 但他们的学习力都很高, 学习是他们生命中的最大嗜好。

第五, 他们的行动力都很强, 马上行动决不拖延。

我把这五个方面叫做“高绩效人士的五项管理”, 并积极加以实践。1992年我白手起家, 创办“风驰传媒”。我将“五项管理”在自己企业培训普及, 后来为帮助员工日常修炼, 我又把它发明成365天的操作工具“五项管理—行动日志”, 人手一册, 天天检视, 年年使用, 训练我的员工成为高绩效的人士。

这段话引起了我的共鸣, 用工具去训练自己的员工以提高绩效, 这种做法在中国的企业中并不常见。然而我想, 这恐怕也正是李践和他的企业能够发展得如此之快的重要原因吧。人生短短几十年, 然而又有几个人能像李践先生那样, 每天对自己的心态、时间、目标、学习和行动进行管理并能坚持十几年呢?绝大多数人恐怕都是漫无目标地混日子, 目标, 或许偶尔会出现在自己的脑海中, 想想而已, 根本不会去行动, 或者不知道如何行动。这类人, 运气好的, 稀里糊涂地过了一生, 运气不好的, 例如遇上今年的“裁员”, 就长吁短叹, 抱怨自己运气不好, 抱怨老板, 抱怨社会, 或者自暴自弃:“谁叫我能力不如别人呢?”有些意识不到问题所在的人可能还会阿Q一下“此处不留人, 自有留人处”。

其实, 不妨让我们冷静下来思考一下, 通常被裁掉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或许你会给出很多答案。然而, 我的答案只有一个:被淘汰的, 永远都是那些没有绩效甚至是创造负面绩效的人。这类人, 倘若你不能够改变自己, 不能让自己变得有绩效, 不能让自己创造价值, 那么无论你走到哪, 都是随时可能被“裁”掉的那一个。

16.大学生村官:等不到的铁饭碗 篇十六

因不是村民选举产生的,也不是由村组织请来的,大学生村官在村民眼里是一个外人。

受财力、编制等条件限制,当初政府的安置承诺无法兑现。在农村扎根了六七年的大学生村官们面临着被解聘的风险。

为了得到一个体制内的正式编制,34岁的大学生村官杨笑天又白等了一年。

这一等就是8年。2008年8月,他通过考试,成为河南省新郑市梨河镇的首批大学生村官。

自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以来,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选聘了44.5万多名大学生村官,其中聘期满后进入公务员队伍的只有9.2万人。

记者梳理调查发现,随着大学生人数的不断膨胀,大学生村官制度实施八年来在多地陷入困境。受财力、编制等条件限制,当初政府的安置承诺多无法兑现。在农村扎根了六七年的大学生村官们不得不面临着被解聘的风险。

“只能等着被解聘”

在成为大学生村官之前,杨笑天是镇政府的“临时工”,每月工资800元。

因为是临时工,这份工作为他带来诸多不安定感:没有具体的工作事务,没有社保,更没有晋升的可能。

彼时,大学生村官政策吸引他的是“大学生村官参照公务员的制度进行管理,还可以享受一些优先进入体制内的条件”,这让他看到了稳定的希望。于是,他就提交了报考申请。

2008年,包括杨笑天在内的23名大学生被同批分配到梨河镇当村官。按照当时的聘用合同,到2014年,他们第二个三年合同到期,但此后村里并没有继续聘用他们。如今,他们大部分仍在岗。

“虽然没有合同保障,但我们一直在等待机会。”杨笑天说,希望六年的村官经历,可以为自己换取一个铁饭碗。

2015年河南省公务员的相关考试制度出来,这些“村官们”才感觉无力,“六七年的盼头,我们等来了一场空”。

走向体制内的机会直接将他们排除在外。

2015年3月24日,河南省委组织部、编办和公务员局等联合发布了《关于河南省2015年从大学生村干部中考录乡镇机关公务员、省选调生的通知》。

通知说,当年河南省将要从大学生村干部中考录1900名乡镇机关公务员和420名省选调生。招考的对象为,“目前在岗、截至2015年3月28日连续任职5年以上、近五年年度考核均为称职以上的大学生村干部”。

“这是这些年以来,河南第一次大规模地面向大学生村官招录公职人员。”同样等待了6年、想换取铁饭碗的河南省灵宝市的大学生村官吴帆说。

2008年初,经过四天的岗前培训后,吴帆被借调到灵宝市某镇工作。几年以来,该镇的信访、计生、税务、拆迁工作,他都干过。吴帆所在乡镇的二十多名村官,也均被截留在镇政府机关的各个部门里。

然而通告发布的3个月前,吴帆已经被解聘,理由是“换届未选上副职级以上的村干部”。这意味着,他无缘那次招录考试,“有些人虽然在2015年1月已经与政府签订了第三批聘用合同,也被撕毁。”他有些气愤。

吴帆告诉记者,灵宝市和其他中部城市的农村一样,经济势力、家族势力都可能直接影响到村干部的选举。他说,没能竞选上的根本原因是“长期被截留在乡镇里,没有任何群众基础,多数村民们不认识,我们是不可能被选上的,只能等着被解聘”

这已经不是灵宝市的大学生村官第一次被解聘。吴帆的几位伙伴说,2014年夏天,灵宝市委组织部曾限期各乡镇解聘百余人;当年10月,因为各村换届,未选上副职级以上再次解聘九十余人。

“组织部门也很无奈”

“最苦最累的活都被我们干了,到头来还是被解聘。”河南省新乡市一名大学生村官告诉记者,他也是河南首批大学生村官,他说,当村官的6年时间里,自己几乎都是乡政府哪里需要到哪里,“信访、计生、秸秆禁烧……”

事实上,灵宝市的解聘也并非没有依据。该市市委组织部有关人士告诉记者,上述做法均是符合要求的。

依据是2011年河南省出台的《大学生村官续聘、解聘工作办法》。该办法规定:省委组织部选聘且在村工作三年期满;年度考核、聘期考核称职以上等次;身体健康、自愿继续在村工作的大学生村官才可以续聘。

续聘的方式为,“续聘次数为1次,续聘后在村工作期限为3年,续聘期满终止续聘协议,另行择业”。这就意味着,大学生村官最多可以干满6年,6年后如果未竞选进入村委班子的则会被解聘,这就需要“另行择业”。

不止河南省,安徽、河北等多个省份都出台了类似的文件。虽然各地党委组织部是大学生村官的管理者,但他们也很无奈。

2006年,也就是海南省“大学生村官”计划推行的第7年,当地的大学生村官身份不被承认的情况也出现过。当时儋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邓玉妹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大学生村官”要转为乡镇机关工作人员或进入乡镇领导班子,就等于成为公务员或纳入事业编制。但儋州无权单独增加公务员编制,各乡镇事业编制也已满员,组织部门对他们的问题无能为力。

早在2010年7月,十多名辽宁省的大学生村官为了自身编制问题,曾到国家信访局上访。2015年,河南滑县、浙江温州等地的大学生村官则开始集体维权。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出路问题,记者致电河南、江苏等地的组织部门采访均被婉拒。

2014年湖南等地出现解聘村官的现象后,湖南省委组织部曾接受当地媒体采访解释此事。湖南省委组织部基层党建办刘凯敏说,根据劳动合同,村官的任期已经结束,而且中央财政已经停止拨款,村官的工资也就无从发放。“某些地方可能会采用直接解聘这种方式,我们已经跟各地组织部门说过不允许这样做。”

刘凯敏介绍,“现在我国事业编的趋势是凡进必考,但我们还是为大学生村官开了一个小口子,希望能给在农村工作较长时间的部分大学生村官一些编制。但村官编制的名额不是由组织部门说了算,涉及多个部门的政策调和,政策不匹配我们也没办法。”

nlc202309081154

当初的承诺落空

我国大学生村官制度可以追溯到1995年江苏省丰县的“雏鹰工程”。在2000年之前,大学生村官政策在海南、浙江、河北等地摸索前行。

之后几年,随着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村官政策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河南鹤壁、平顶山,四川广安、成都,以及陕西、上海等地都推出了规模较大的大学生村官政策。

大学生村官政策作为一项制度全国推广是从2008年开始的。当年4月,中组部、教育部、财政部和人社部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的通知,计划每年选聘2万名大学生村官,连续选聘5年。

不过,当年全国在岗大学生村官总人数就严重超标,达到了13万人。此后,这一数量还以每年五六万的速度增长。

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累计选聘了41万名大学生村官。以致于2014年5月30日,在中组部召开的全国大学生村官座谈会上,中组部部长赵乐际提出了要“优化整体结构,保持适度规模”的方针。

自此,中国大学生村官的人数增速放缓。《2015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新聘大学生村官25399人,比前两年减少一半以上。

不仅大学生村官选聘制度开始缩小规模,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对在职的大学生进行分流解聘。2015年11月3日,江苏省委组织部下发了《关于明确大学生村官工作期限的通知》。

该通知要求江苏各市委组织部:2016年及以后新选聘的大学生村官最长在村工作期限为两个聘期(6年)。各地与新选聘大学生村官签订合同时要明确在村工作满两个聘期后不再续聘;2015年以前选聘的大学生村官,今后签订续聘合同时,要明确在村工作工作满一个聘期后不再续聘。

记者查阅到了2009年江苏省大学生村官招聘公告。当时江苏省承诺,被选聘上的大学生村官享有以下待遇:使用专项全额拨款事业编制;享受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工资待遇,直接转正定级,薪级工资高定一级;从2010年开始,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公务员职位,专门定向招录任职满3年、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县区、乡镇各类事业单位有空缺职位需补充人员的,也优先聘用大学生村官。

然而承诺落空。一些地方甚至克扣大学生村官的工资。至今在网络上还可以看到云南、河南等省份大学生村官的大量投诉信。

大学生村官们原本应该享有的财政发放的专项工资到哪里去了?

记者了解到,有一部分被挪用,有的甚至被贪污。2015年7月6日,山东省冠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赵某因贪污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他利用管理大学生村官的职务之便,故意不向县财政局通报9名大学生已调离岗位的事实,贪污大学生村官的工资逾10万元,除了9700元用于公务支出外,剩下的被其据为己有。

管理混乱,“各自为政”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陈天祥曾以广东省某县级市为例进行调研。陈天祥认为,目前大学生村官的这种雇佣关系是一种非典型雇佣关系。

陈天祥认为,这种非典型雇佣关系的缺陷就在于:缺乏统一的政策和操作指南,各地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出现“各自为政”的混乱现象。这种混乱一方面体现在管理的主体不清,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涉及党委组织部门、政府人事和民政部门等,存在多头管理现象,容易造成相互推诿扯皮和职责不清等情况;另一方面是管理的随意性,“涉及大学生的管理没有经过论证,欠缺合理性和系统性,与农村的实际情况脱节”。 他解释,组织关系上,大学生村官的党团关系和干部人事关系档案保留在所在县区的组织人事部门,工作绩效的考核也由相应的部门负责;劳动关系上,他们与所在乡镇签订劳动协议,并且由所在乡镇财政承担其工资与福利发放;而工作关系上,他们作为村两委工作人员参与村日常工作,直接领导是村两委干部,而非雇用他们的乡镇政府。

这样一来,大学生的“组织关系”“劳动关系”和“工作关系”是相互脱节的,尴尬也由此产生:大学生不是村民选举的,“也不是由村组织请来的”。因此,他们在村民眼里就成为了一个外人。他们既不能以村组织成员的合法身份从事村务,也不是乡镇干部,没有相应的职务影响力,也无法树立起必要的权威,对村组织施加影响。

在陈天祥所调研的这一县级市,大学生村官主要从事日常杂务工作,而对于调解纠纷之类需要有较强社会关系、社会资源和个人威望才能够胜任的工作则很少参与。他认为,正是由于缺乏“合法性”的身份,大学生村官无法参与核心村务,角色被边缘化,“大学生村官得不到表现的机会,也无法证明自己的能力,更无法在村两委群体中找到归属感”。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系肖唐镖教授也表达了类似看法,大学生村官制度的问题是各方面的保障不足,有些地方当初给大学生村官的承诺没有兑现,“前几年河南有大学生村官上访和地方政府组织部门发生了冲突”。

而大学生村官自然也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全国大学生村官工程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李义良说,目前大学生村官制度的问题除了管理之外也在于村官对自身的定位不足。他告诉记者,有些村官总觉得自己身份尴尬,既不是公务员也没有事业编制,“实际上真正想干事儿的人是不会考虑这个问题的”。

2014年9月4日,一名在河南农村做了6年的大学生村官在人民网上匿名为省领导留言,“2006年至2014年8年时间,乡政府基本没进人,平均工作年限30年,缺编四分之一。这么缺编的政府为啥不能给我们这些高素质,高学识,有经验的大学生村官留个机会?”

不久河南省委组织部回复了这名大学生村官。

“坚定信心、放开视野、勤奋工作,为新农村建设作出新的贡献。”这名大学生村官记得,在他申报大学生村官时,组织部也是这样鼓励他的。

(摘自《南方周末》)

上一篇:师德演讲比赛领导致辞下一篇:物流系统分析考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