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管理论文开题报告(共6篇)
1.开题报告:从蓝图走向实施 篇一
一、什么是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一种新的应用文体,这种文体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开题报告有文本式和表格式两种,后者把需要报告的每一项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栏目,成为表格式,这样做既便于开题报告按目填写,避免遗漏,又便于开题论证时一目了然,把握要点。
(一)开题报告的定义
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经申报批准立项之后,课题负责人在继续深入调查研究和充分掌握资料的基础上为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而修订的报请专家论证的课题研究方案,经过专家论证后,课题实施方案更加具体、更加可操作、更加科学。所以,开题报告也被称为课题研究方案或课题论证报告。简言之,开题报告是课题承担者对教育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
(二)开题报告的特点
1.针对性。开题报告的读者对象是上级主管部门或科研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开题报告要把课题研究的背景、目标、内容、成果形式等写清楚,同时要阐明完成这一研究课题的可行性,这种可行性表现在研究课题所依据的理论是否科学、合理,所采用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是否合适,人员的科研基础是否符合条件。
2.实用性。一项课题的研究内容应该是有价值的,也就是能改进自己的教育或教学实践,同时可以推动他人的教育或教学的发展与变革,或者能填补空白,开拓新的领域。实用性不仅仅表现在实践层面,还应体现在理论建树与创新,这是科研课题的特殊要求决定的。
3.竞争性。开题报告的前身是课题评审书(有的上级主管部门还要求附有可以匿名评审的论证报告),具有很强的竞争性,申报课题是为了立项,不是每项课题申报都能获得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立项,部分课题立项后还能获得研究经费,错失了申报时限,就失去了立项机会。
(三)开题报告、论证报告与研究方案
如果课题还没有报请上级有关部门评审立项,开题报告就是在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研究方案或是评审书,主要说明这个课题研究的目的,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整体设计。所以研究方案,就是课题确定之后,研究人员在正式开展研究之前制订的整个课题研究计划,它初步规定了课题研究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
开题会上,专家们主要对课题研究方案即开题报告进行论证,所以开题报告也称为课题论证报告。论证报告对整个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教育科研经验较少的人来讲,一个好的论证报告,可以避免无从下手或者进行一段时间后不知道下一步干什么的情况,可以保证整个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可以说,课题论证报告水平的高低,是一个课题质量与水平高低的标尺之一。
研究方案主要是写给课题组成员阅读和使用的,它的特点是:研究目的明确,研究思路清晰,研究方法具体可操作。课题研究方案是一项课题研究开题论证会上报告的主要内容,因此也称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是一项课题研究的设计蓝图,是开展研究活动的重要依据,是统一课题研究者思想和行动的指导性文件。有了一个好的开题报告,课题研究就有了一个好的开端。
二、为什么要写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日后课题研究工作的准绳,可以作为课题研究工作展开时的一种暂时性指导,也可以作为课题修正时的重要依据。开题报告对一个科研课题能否顺利进行是非常重要的。作为科学研究,必须重视开题报告的写作。如果不重视开题报告,即使是有名望的研究者,也不免有科研课题告吹的命运。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实例:美国科学基金会曾同时收到关于同一科研课题的两份开题报告,一份是获得过诺贝尔奖金的西博格写的,另一份是由名不见经传的一位青年研究者写的。经过专家们的认真评议,结果批准了那位无名小卒的申请,把这一课题的研究经费拨给了他。随着科研管理的加强,对开题报告写作方面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1.通过开题报告,课题研究者可以把自己对课题的认识与理解程度加以整理、概括、表达,使具体的研究目标、内容、步骤、方法、条件等清晰化,从而为下一步课题研究的行动提供科学规划。作为多层次科研工作的第一个写作环节,开题报告非常重要。如果课题一旦被批准,得以正式确立,还可以通过开题报告,对立题后的研究工作发生直接的影响。开题报告是选题阶段的主要文字表现,它实际上成了连接选题过程中备题、开题、审题及立题这四大环节的强有力的纽带。
2.通过开题报告可以直接向上级主管部门陈述自己的规划,以获得资金、设备、人员等方面的支持。同时,教育科研管理部门通过它作为立项依据,以决定是否批准立项。课题一经上级部门批准,开题报告就成了课题任务书,教育科研管理部门通过它实施课题管理,按照其内容和进度,进行检查和监督,它还是科研课题结束时验收和鉴定成果的标准。
三、怎样写开题报告
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需要写开题报告,也就是报请上级批准的评审书,主要说明这个课题研究的内容、研究的目的、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总体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选题是开题报告的第一步,“题好一半文”。
(一)选题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中小学幼儿园开题报告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选题不合适。有的提出的问题太过“平庸”,有的选题范围太大,研究内容太多、太宽泛,提出的问题不切合实际,实践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如有一所小学的选题是“小学教育评价体系的研究”,此选题有意义,有创新,研究思路也比较正确,但选题范围太大,研究内容属于教育科研的尖端领域,应该是教育部需要研究的课题,一所小学明显不能承受,无法完成研究任务,因此应重新选题,注重可操作性。选题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选题要合乎时代要求。要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先进的教育理念。要尊重教育科学发展的规律和原则,当前的选题要能够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体现教师角色、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综合实践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有许多符合时代特征的创新型课题值得我们去选择,去研究。二是选题要具有实践性。中小学教育科研选题,必须建立在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选题要立足于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出来的有代表性的实际问题,要具有可操作性。要体现校本研究的理念,把学校当成教育科研的主阵地,把教室当作研究室,搞好教育科研具体实践。三是选题要有连续性。(1)一所学校前后的主课题要连接。前一个主课题通过几年的研究,取得一定成果结题后,要以此为基础,向深一个层次或更广层次做研究,这样的研究十年、二十年下来,研究领域和对教育实践的推动就更系统、更有效。(2)主课题与子课题要衔接。要紧紧围绕主课题研究目标来设计子课题,同时子课题与子课题之间前后左右要相互联系起来,形成本校教育科研体系。四是选题要有实用性。教育科研课题不能成为花拳绣腿,不能成为应付检查的花架子,要真正体现实用性。一是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要实用,要符合时代精神,具有创新意识,对具体工作有指导价值。二是课题研究的内容要实用,要符合教师教育教学改革之需要,不能成为空泛的不可操作的理论问题。
(二)结构
一个完整的开题报告一般包括课题名称、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分析、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课题研究的支撑性理论、课题研究目标与内容(或子课题设计)、课题研究过程设计、课题研究方法设计、课题研究预期成果等几个部分。在此,不一一陈述各个部分的写法,就主要的几个部分进行说明。
1.课题名称
一个课题名称起得是否准确、恰当直接影响课题的形象与质量。一是课题名称要准确。准确就是课题名称要把研究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研究方法是什么交待清楚。比如有一个课题名称叫“普通高中教与学品质提升的行动研究”,其研究对象是普通高中,研究问题是教与学品质提升,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二是课题名称要规范。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没有语法与逻辑错误,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三是课题名称要简洁。课题名称不能太长,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能不要的文字就尽量不用,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但要尽可能表明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近几年来,出于课题所研究的问题的丰富性以及课题名称表达形式的创新,有些课题名称呈现了一些变式,如“分布式课程领导:一项合作与赋权的学校变革行动研究”课题名称中间使用冒号,“基于课例研究的区域教研范式的建构与实践研究”与“电子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行动研究——基于企业研修视角”两个课题名称中“基于XXX”或前置或后置,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2.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同一研究领域”不等于“同一课题”,还包括同一研究领域内的不同课题。“现状”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重在对“现状”的分析、提炼和概括,而不是罗列。要聪明地借鉴而不是贬低他人成果,没必要将自己课题和他人课题“对立”起来,也不要“表白”过度。要用“文献综述”的形式进行。综述包括“综”与“述”两个方面。所谓综,就是指作者对占有的大量素材进行归纳整理、综合分析,使文献资料更加精炼、更加明确、更加层次分明、更有逻辑性。所谓述,就是对各家学说、观点进行评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文献综述”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成果的整理。文献综述是评论性的,因此要带着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来归纳和评论文献,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评论的主线,要按照问题展开,也就是说,别的研究者是如何看待和解决你提出的问题的,他们的方法和理论是否有缺陷,要是别的研究者已经很完美地解决了你提出的问题,那就没有重复研究的必要了。具体地说,文献综述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瞄准主流。主流文献包括该领域的核心期刊、经典著作、专职部门的研究报告、重要观点和论述等,这是做文献综述的“必修课”。而多数大众媒体上的相关报道或言论,虽然多少有点价值,但经典性不够,可以从简。二是随时整理。要随时对文献进行分类,记录文献信息和藏书地点。做开题报告的时间很长,有的文献看过了当时不一定有用,事后想起来却找不着了,所以随时记录是很有必要的,对于特别重要的文献,不妨做一个读书笔记,摘录其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述。三是要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综述。文献综述就像是在文献的丛林中开辟道路,这条道路本来就是要指向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是直线距离最短、最省事,但是一路上风景颇多,迷恋风景的人便往往绕行于迤逦的丛林中,反而“乱花渐欲迷人眼”,“曲径通幽”不知所终。因此,在做文献综述时,头脑时刻要清醒:我要解决什么问题,人家是怎么解决问题的,说的有没有道理,就行了。文献综述切忌把自己看过的文献一篇一篇地总结下来,一定要按照问题分类进行综合性叙述、分析与评论。
3.研究目标与内容
课题研究的目标就是通过研究,要达到什么目标,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研究的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研究目标要指向课题所想解决的特定问题。研究目标的表达要概括化,体现一定的抽象度,能够整体把握。研究目标一般可从理论性目标、实践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三个维度,分别描述理论研究、实践研究与发展性结果状态。例如课题《基于文化承创的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的校本研究》确立的研究目标是“回顾反思学校百年文化的内涵和价值,理性思考学校优质特色发展的维度和路径,确立优质特色发展诉求中文化承创的操作体系,推进我校管理、课程、教学、师生、环境的优质特色发展,以优质强化特色,以个性彰显特色,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国内一流的学术性示范高中。”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能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确定课题研究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虑课题组实际的工作条件与研究水平。研究目标不宜偏高或偏低。
研究目标指向问题解决,研究内容落实研究目标。课题有了研究目标,就要根据目标来确定这个课题要研究的内容,研究内容要比研究目标更具体、更明确,它是一项课题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研究内容忌面面俱到,忌工作话语,要紧紧围绕课题名称特别是核心概念从各个侧面进行思考和选择,以子课题名称加研究要点的形式表达,以体现研究个性和特色。例如课题《基于文化承创的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的校本研究》确立的研究内容(子课题)包括百年文脉回溯及其价值研究、优质特色发展的理解及其实现路径的理性思考、优质特色发展诉求中学校文化建设纲要的研究、主题单元式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的实践研究、学校文化资源平台建设的研究、“晓庵天文研究”课程基地建设的研究、“自能·探究”教学文化的研究、教师自能发展共同体建设的研究、“自能发展”视域下的高中生社团建设研究等共计9项,每项子课题陈述研究要点,如子课题“‘晓庵天文研究’课程基地建设的研究”的研究要点是: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理性思考、“晓庵天文研究”课程基地的整体设计、基于创设物质情境的“晓庵天文馆”建设、以“晓庵天文研究所”为载体的天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炼“晓庵天文研究”的文化特质、评估“晓庵天文研究”课程基地建设对学校优质特色发展的意义。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中小学幼儿园在研究内容设计与分解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只有课题而无具体研究内容,二是研究内容与课题不吻合,三是课题很大而研究内容却很少,四是把研究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
开题报告,实际上是对申报的课题进行论证的过程,是研究人员科研知识和能力的“缩影”,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创造性工作,比撰写一篇教育论文复杂得多。只有在系统思维中认真、科学地做好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做好开题报告,才能为接下来的课题研究以及获取教育科研优秀成果打开成功之门。没有科学周密的开题报告,没有对一项课题研究的整体性的精心设计,就没有科研活动的发生,更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突破。
(徐炳嵘,吴江市教育科学研究室,215200)
2.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篇二
一、新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不足面对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与电子商务等对国内企业旧的财务管理观念和方式的冲击,当代财务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已经明显不完全适应21世纪财务管理的环境变迁,在指导企业财务管理实务方面捉襟见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当代财务管理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工业经济、以有形资产管理为主的基础上,而目前全球正大步跨向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无形资产比重逐步上升,有的高科技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已经大大超过有形资产的价值。
(2)当代财务管理的手段落后,随着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财务势在必行。
(3)当代财务管理中的风险管理范围狭窄,仅限于财务风险,而对于风险投资的管理极少论及。
(4)现行财务制度呆板,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等、不相容等等。
二、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分析任何企业的财务活动都不可能是完全封闭的,这些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受环境影响和制约的。
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即理财环境是指对财务活动及其管理产生影响的内、外部各种条件或因素。在这些条件或因素中,一部分是属于企业内部的、可控制的,主要包括内部的组织形式、治理结构、管理制度及人员素质、会计信息系统等;一部分是属于外部的、不可控制的,更多的只能是适应它们的要求和变化。这部分主要包括经济环境、金融市场环境、税收环境、宏观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
1、经济全球化浪潮近来,在技术进步与各国开放政策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规模扩大,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在21世纪可预见的时期内,经济全球化将呈现出新特征:一是网络经济将带动电信、银行、保险和运输等全球服务业市场继续扩张,己经形成的时间上相互连续、价格上联动的国际金融交易网络,随着交易手段和方式的不断创新,交易量迅猛增长。二是跨国公司己突破反垄断法约束,全球购并将涉及更多领域,规模不断扩大,跨国公司规模和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又将使生产、营销、消费日益具有全球性。
2、知识经济的兴起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首次正式使用了“知识经济”这一概念,并对“知识经济”下了明确的定义,即“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经验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这标志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的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对传统产业的高度渗透,全面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促进产业不断升级;二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对高新技术产业,美国又称为“新经济”,认为美国近十多年的经济持续稳步的发展,主要归功于“新经济”,而“新经济”的发展又带动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从而建立了一种良性循环的经济发展格局。对企业财务管理来说,知识经济改变了企业资源配置结构,使传统的以厂房、机器、资本为主要内容的资源配置结构改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资本为主的资源配置结构。那么,对于知识资本如何进行确认、计量和管理又成为一个重要课题。71JINGJI经济SHI JIAO视角
3、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电子商务是由美国IBM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率先提出的,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两者结合的成果。与传统商业模式相比,电子商务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传统的财务管理也演化到网络财务时代。网络财务的最显著特点是实时报告,可以进行在线管理。网络财务的前景是诱人的,但它引起的安全问题同样让人担心。
4、企业重构企业重构自20世纪80年代从美国兴起以来,愈演愈烈,现已成为席卷全球的浪潮。从它的外在形式和历史演进看,它分为3种形式,同时也是3个阶段:(1)80年代的公司内部重构,即压缩管理层次,使管理更灵活机动,剥离公司非核心业务,增强公司核心能力,从而大大提高公司的全球竞争能力。(2)90年代公司之间的购并与重组,这次公司购并浪潮与20世纪前几次购并浪潮有着明显不同的特点。一是跨国购并呈上升趋势;二是购并集中在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3)9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的虚拟企业。有人认为虚拟企业就是网络公司,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网络公司仅仅是虚拟企业的一种。所谓虚拟企业,按照德国斯图加特大学Bulllger教授的解释:“虚拟企业是这样一种网络组织:由于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高度发达,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已突破传统的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如合资企业、跨国公司等等,而通过网络,应用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进行分散的互利的合作,一旦合作的目的达到,这种合作关系便宣告解除。因此,这是一种暂时的、空间跨度很大的合作形式。
三、新环境下应对企业财务管理挑战应采取的对策
1、加强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研究未来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对21世纪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研究,也同样是为了进一步改进与创新当前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体系,从而更好地指导财务管理实务。我国理论界对于21世纪财务管理的发展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财务管理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①财务管理理论研究附属于会计理论研究,财务管理实务仍处于一种无序状态;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缺乏;③我们目前企业组织结构正处于大变革阶段,缺少比较成熟规范的企业改制、公司改组、兼并与收购、跨国经营等财务管理理论与案例研究。但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从无序走向有序,财务管理也越来越受重视,企业管理也将由原来的“生产导向型”或“市场导向型”为中心,转移到以“财务管理导向型”为中心。因此,对于如何发展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笔者建议采取如下对策:①建立一支稳定、高水平的财务管理研究队伍,倡导财务管理理论研究;②切实加强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育,加快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③理论界与实务界合作,开展企业财务管理调查研究工作,进行案例研究,共同促进财务管理发展;④进行科研攻关,加强对企业改制、公司改组、兼并与收购、跨国经营等财务管理专题研究。
3.成本管理开题报告 篇三
论文题目:网络环境下成本管理问题研究
一,选题背景
成本管理的话题由来已久,熊·彼特提出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三种战略中低成本战略就是其中一条。无论在何时,成本都是企业管理永恒的话题,不断降低成本是每个企业的目标。
进入21世纪,网络经济有了快速发展,信息技术正在推动企业管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不久的将来,我们必将生活在一个信息技术无所不在的社会。会计——作为经济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必将更多的运用信息技术,并以信息网络为载体,准确及时地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提供重要依据。网络技术的应用范围涉及整个企业的经济活动。不仅如此,网络环境也为企业对成本进行合理的预测和科学的决策,以及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构筑了新的管理平台。网络环境对企业成本管理构筑的平台,要求我们以科学的态度进行成本管理创新研究,以便提升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随着网络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社会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新兴产业层出不穷,顾客需求个性化、多变化和企业产品多元化、独特化,使得企业国际化趋势日趋加快,全球性竞争愈演愈烈。企业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程度加深,迫使企业为了争夺市场和生存发展空间,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在经营管理中将短期目标转向长期目标,由专业化职能性经营管理转向全局性决策和管理,将管理活动由战术提高到战略层次,形成战略和战略管理的概念。由于网络的正反馈、兼容性、锁定效应等特点,企业规模在20年的发展中不断壮大,而企业规模的壮大,必然会使企业管理成本增加,战略管理的发展对传统成本管理提出挑战。传统成本管理方法存在一些不足:第一,是基于实时实地控制的管理思想,无论是早期的标准成本控制,还是后来的成本性态分析及相应的本量利分析都是以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为基础而进行的约束性管理,因此无法提供战略决策所需要的成本信息;第二,传统成本管理关注的是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的价值耗用,而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分析则很少考虑,从而表现出与战略管理极强的不适应性;第三,传统成本管理的目标是通过最大限度的压缩企业各种经营活动的成本,来谋取成本的最小化,这难以与战略管理的目标相协调;第四,传统成本管理对决定成本高低的因素分析不全面。
因此,传统的以生产资料消耗控制为核心的成本管理已远不能满足企业实现战略管理的要求,明显存在着与现代企业成本不相适应的症结。为了实现企业战略管理的目标,企业的成本管理也必然要进行重新定位。战略管理这一管理领域的重大创新,同时引发了企业成本管理领域的重大革命。
二,文献综述
孟凡生在《网络环境下企业成本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中指出,在网络环境下,生产自动化的大幅提高,ERP系统被众多企业广泛采用,JIT生产方式的出现,使成本管理由后向成本管理转变为前向成本管理,工作重心也由事后核算转变为事前预测与事中控制,因此传统的成本管理已不能很好运作。陆秀云在《新形势下加强成本管理的发展趋势及方法》中指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企
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然而传统成本管理所采用的管理手段是对现实生产经营活动的指导、规范和约束不能提供战略决策所需要的成本信息。张晓光在《浅谈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的改革与发展》中指出,传统成本管理在诸多方面存在弊端,主要表现在管理领域上,只限于对产品生产过程的成本进行计划、核算和分析,没有拓展到技术领域和流通领域;在管理体系上,偏重于事后管理,忽视了事前的预测和决策,难以充分发挥成本管理的预防性作用;在成本责任方面,存在着大锅饭,没有形成一套责任预算、责任核算和责任分析的管理体系。
田志学在《目标成本管理和作业成本管理集成的成本管理体系结构建立》中阐述了目标成本管理和作业成本管理集成的成本管理体系结构,田冠军在《网络经济下的成本范畴拓展和成本管理创新》中阐述了信息网络下的网络经济理论,认为网络经济时代成本范畴拓展为外部成本、未来成本和无形成本,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成本管理的创新。孟凡生在《我国企业成本管理模式创新研究》中阐述了基于网络环境和价值链意义上的大成本控制体系。曹志华在《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中》也从改变管理理念和模式,在战略环境下进行成本决策,树立成本管理意识,引进先进信息技术等方面给出了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建议。周妙琴在《在战略成本管理》一文中阐述了战略成本管理的竞争优势并提出重视成本管理重点与企业竞争战略相协调而且要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经验和方法。
三,论文结构
一 成本管理方法综述及我国当前成本管理方法
(一)成本管理方法综述
(二)我国当前成本管理方法
二 网络化对成本管理的影响
(一)网络化给成本管理带来的优势
(二)传统成本管理在网络环境下的缺陷
三 网络环境下成本管理发展趋势及带来的影响
(一)网络环境下成本管理发展趋势——战略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概述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
(二)网络环境给成本管理带来的影响
四 网络环境下成本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一)成本管理的重心
(二)成本管理的弹性
(三)辨别成本管理信息
(四)成本信息系统的整体有用性
(五)管理人员素质要求
四、参考文献
[1]孟凡生、李玲,网络环境下企业成本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物流科技,2004,114:41-43
[2]陆秀云,新形势下加强成本管理的发展趋势及方法,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7,2:45-48
[3]张晓光,浅谈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的改革与发展,财经管理,2010,5:43-4
4[4]田志学、李军,目标成本管理和作业成本管理集成的成本管理体系结构建立,航空学报,2001,7:51-53
[5]田冠军,网络经济下的成本范畴拓展和成本管理创新,财会月刊,2007,1:81-82
[6]孟凡生,我国企业成本管理模式创新研究,学习与探索,2005,5:165-168
[7]梁彤缨、陈光兵,网络环境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思考,会计研究,2003,5:50-51
[8]孟韬,企业网络与中国企业集团的比较研究,中国软科学,2002,11:37-39
[9]成思危,网络与管理变革,中国软科学,2002,4:43-44
[10]孟宁,现代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与应用探讨,合肥工业大学学报,1999,9:60-62
[11]杨宇红,作业成本法与价值链会计的有机结合,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4,6:61-63
[12]董益锋,加强企业管理成本控制的探讨,财税改革,2011,1:73-74
[13]江治平,论组织成本与管理成本,商场现代化,2008,5:17-20
[14]张文祥,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成本管理问题的研究,财务与会计导报,2005,2:47-50
[15]乐艳芬,战略成本管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16]周朝民,网络经济与管理,上海:上海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7]Robin Cooper,Robert、S.Kaplan,The Design of Cost Management Systems Text and Cases,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4.项目管理开题报告 篇四
论文题目:建筑企业的交易成本研究
论文语种:中文
您的研究方向:项目管理
是否有数据处理要求:否
您的国家:中国
您的学校背景:二本大学
要求字数:30000以上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Degree
是否需要盲审(博士或硕士生有这个需要):否
补充要求和说明:需要做开题报告,8000字左右。参考文献数量50以上。论文格式report;在职工程硕士;导师是博士生导师。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 研究背景
建筑企业又称建筑施工企业,通常包括建筑公司、建筑安装公司、机械化施工公司、工程公司、装饰公司和其他专业性建设公司等。80年代初期,建筑业体制改革作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走在其他行业前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随着建工程项目管理开题报告筑业的发展和产出的增加,原来代表中国建筑业生产实力的国有建筑企业产出规模下降,效益持续不佳的情况。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和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太紧,体制僵化、经营粗放等问题在建筑业仍然表现得比较突出,市场的过度竞争造成企业间近乎自相残杀,加上入世后国际大承包商的全面涌入,整个建筑行业面临着残酷的竞争与挑战。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2 理论综述
2.1 交易成本理论
2.2 建筑业交易成本
3 研究对象、目标、内容及基本架构图
3.1 研究主题
3.2 研究目标
3.3 研究内容
3.4 基本架构图
4 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5 研究计划进度
6 参考文献
[1] Oliver Williamson.交易费用经济学:契约关系的规制[A].陈郁.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4263.
[2] Oliver Williamson.经济组织的逻辑[A].陈郁.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642109.
[3] 张克难.产权、治理结构与企业效率———国有企业低效率探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34235.
[4] 张五常.经济解释(卷二):供应的行为[M].香港:花千树出版有限公司,2002.1432161.
[5] 徐晋,迟琳.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工程合同类型与交易成本探讨[J].建筑管理现代化,(06).
[6] 陆歆弘,金维兴.中国建筑业生产交易方式的交易费用分析[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6).
[7] 苏武俊. 我国国有企业交易成本问题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8] 吴佳明. 工程项目建设中交易成本控制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9] Patrick Bajari,Steven Tadelis.Incentives versus Transaetion Costs:A TheoryofProcurementwww.51lunwen.com/gongchengxiangmukait/ Contracts[J].The RAND Joumal of Economics,(8).
[10] Levin,P.Construction contract claims,changes and dispute resolution,2nd Ed.[M].Reston Press,:35.
[11] S.Ping Ho,A,Liang Y.Liu,M.Analytical Model for Analyzing Construction Claims and opportunistic Bidding[J].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2).
[12] W.Lo,C.L.Lin,M.R.Yan.Contractor’s Opportunistic Bidding Behavior and Equilibrium Price Level in the Construction Market[J].Joum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6).
[13] Sai-On Cheung,Henry C.H.Suen,Tsun-Ip Lam.Fundamentals of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Proeesses in Construction[J].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lnent,2002(10).
[14] 徐禄.国有建筑企业公司治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3.
[15] 韩同银,海振瑾,王淑雨. 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建设项目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分析[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16] 王卓甫,何力劲,洪伟民. 我国建设工程交易模式发展调查分析[J].建筑经济,2008(02).
[17] 王卓,陈靓.工程交易中业主方管理方式的经济学分析[J].软科学,2008,22(01):9-11.
[18] 刘伊生.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集成化[J].建筑经济.2008(01).
[19] 李俊杰.基于交易成本分析的建设项目治理结构研究[D].湖南:中南大学,2005.
[20] 陈郁.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70.
[21] 威廉姆森.生产的纵向一体化:市场失灵的考察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李自杰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22-36.
[22] 唐坤,卢玲玲.建筑工程项目风险与全面风险管理[J].建筑经济.2004(04).
[23] 徐丹丹,对工程保证担保制度若干问题的探讨[J].法制与社会.2007(01).
[24] 于海生,赵林度,龙迎红.考虑声誉激励的供应链合作伙伴演化博弈模型[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8(04).
[25] 曾进.我国工程保证担保制度推行现状研究[J].科技资讯.2008(04).
[26] 江鸿.浅析在招标
投标活动中的工程担保[J].重庆建筑.2007(06).
[27] 王卓甫.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体制的制度变迁[J]. 建设经济, 2007( 4) : 5- 7.
[28] 阎长骏,刘亚臣,田宇.国际建筑市场的.发展趋势与中外建筑市场的比较分析[J].建筑经济, ( 11) : 91- 93.
[29] 王卓甫,简迎辉.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及其创新[M].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6.
[30] 牛博生,杨书奎.建筑业交易费用的节约[J].合作经济与科技,(11).
[31] 郑仁秋. 基于施工总承包管理模式的建设项目交易费用分析[J] . 经营管理者,(21).
[32] 隋海鑫.基于交易费用的工程合同支付方式研究[J].天津大学学位论文,2008
[33] 刘少兵,张建平,王孟钧.基于制度经济学的工程总承包模式探讨[J].技改投资,2005(1).
[34] 洪伟民, 王卓甫, 建设工程不同交易方式总成本比较研究[J].建筑经济,2007(9).
[35] 徐东明, 史轶珺.工程项目招标投标的交易成本分析[J].建筑经济, 2005( 5).
[36] 李建章.交易成本与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招投标的最优机制设计[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2005( 5).
[37] 杨高升, 王卓甫.建设工程交易方式设计分析[J].建筑经济,2007(7).
[38] 王卓甫.中国建设工程交易模式发展及创新研究[J].人民长江.2007(1).
[39] 王晶,杨文松,沈杰.固定总价合同下清单漏项问题的预防与应对[J].建筑经
济,2007(7).
[40] 兰定筠,李世蓉,王德兵.代建合同的成本激励系数[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版),2007(11)
[41] 周杰,韩建军.建设工程招投标制度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6(4).
5.浅谈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篇五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研究》(以下简称《装备史》)是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原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主持和策划的专题研究性重大项目。2010年10月,该课题正式上报申请国家教育部研究课题;2011年7月22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正式批复《装备史》列入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DCA110188)。
《装备史》立项是我国教育装备战线的一件大事,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装备史》的编撰可以全面总结回顾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历程、地位、规律、作用,填补教育装备理论建设上的一个空白,所以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次开题会主要研讨课题研究的可行性,重在清思、聚焦和分工。编撰《装备史》是一项重大系统工程,涉及许多重要理论问题,是不断完善教育装备理论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项目内容与组织
核心概念界定
《装备史》研究是教育装备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发挥历史及关键作用的实证性研究。教育装备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支持承载和传递知识信息的配备物,是教育资源(自然资源、人力物力资源、人工资源)中的人工资源部分,或者可更加具体地表述为:教育技术装备是指实施和保障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仪器、设备、资料、教具、学具、设施以及相关软件的总称。
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12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家GDP比例达到4%的目标。按照目前中国GDP的平均增长速率(年增长率为8%)计算,到2012年教育经费中央投入就会达到1.6万亿人民币,加上地方财政和社会力量办学投入,教育投入必将大大增加。
表1列举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30年的相关数据。2000~2010年,全国高校教育装备投入2 000亿元以上,平均每年200亿元以上;中小学教育装备投入1 200亿元,平均每年100亿元以上;职业技术教育装备投入每年100亿元以上,且呈上升趋势。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技术装备事业随着中国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从基础薄弱、条件落后的状态转变为体系健全、规模宏大、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新局面,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和保障作用。教育装备的高速发展,对教育技术装备的开发、使用、管理、评价等工作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的研究将记述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教育技术装备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的发展历程,是对过去工作的肯定和总结。该研究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重视,可以展现出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巨大成果,全面反映教育技术装备与近现代教育教学发展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与科学发展规律,同时可为决策者提供对中国教育发展科学决策的参考依据。
作为学科,教育装备学已经形成和发展近10年,并于2010年正式列为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向之一。学科建设的基础理论由认识论、方法论和历史观构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个科学的理论,它的逻辑起点与历史起点应该是统一的。所以对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的研究也是教育装备学科建设的必要内容。
教育技术装备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一般教学工作联系紧密又有区别,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和门类,专业性、技术性特点比较突出的大的范畴和体系。经过长期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教育改革方针政策的指引下,中国教育技术装备事业已形成一个建设、配置、管理、应用比较完善,基本适应教育教学发展需要的行业体系和产学研相结合的完整格局,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
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的迅猛发展和进步,既彰显出党和国家对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巨大投入,反映出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各级教育机构包括学校领导同志不断转变观念,把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纳入教育事业的整体格局,统筹规划、科学发展理念的工作过程和结果,同时也折射出整个教育技术装备领域各级领导同志、专业技术人士、众多企业勇于开拓进取,不懈努力,为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和科学发展理念。
为促进教育技术装备事业可持续科学发展,全面展现和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技术装备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巨大成就、基本经验和发展规律,重温改革开放30年党中央深谋远虑做出的一系列重大教育决策的深刻背景,回顾改革开放30年并由此上溯至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的历史发展轨迹,通过大量卓有成效的包括很多具有开创性的发展教育技术装备的具体工作实践,以国际化的视野和民族复兴的历史视角,全面深入具体地记录教育技术装备发展过程。期望通过这一项目,进一步明晰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的发展规律和重要地位,为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借鉴,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研究现状述评
我国已成为教育大国,在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正在向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迈进。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成就有目共睹。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具体表现为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快速发展。教育技术装备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计划经济模式到市场经济模式,从简单教具到高科技装备,机构经过多次调整,到目前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从业人员数十万、年投入数百亿规模的专业化体系,表明中国教育事业成就与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发展有着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的技术进步,投入增加,行业规模扩大和进步,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然而遗憾的是,目前有关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的研究几乎是个空白。在教育部网站上尚未有完整的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信息公开,仅公布了年度资金投入情况的信息。在著名的搜索引擎百度网站上以“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在数千条搜索结果中,没有发现真正意义上符合“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的条目,说明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是一个空白。目前,有关“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的类似研究工作,仅有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于2006年组织编写的一部《回顾与展望——纪念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成立20周年》。但是这仅是改革开放20年以来的部分历史资料,而且仅限于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本身的工作,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研究。有关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历史的全部情况尚需填补空白。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1)研究目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历史的研究,探索教育技术装备发展与教育发展关系的规律,发现教育技术装备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为教育技术装备经费的科学投入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内容:教育装备实践发展变化史;教育装备理论研究史;教育装备体系的构成、沿革和发展史;教育装备管理制度建设史;教育装备与教育均衡发展史;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信息化装备史;实践教学体系教育装备建设与配置史;各类功能实验室及各学科教学装备史;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育装备研发、生产的转变史;教育装备标准化史;西部大开发战略及民族地区教育装备建设史;教育装备国际交流与合作史等。
研究方法
以时间为主线,在全国各省按时间、地点、事件、关键人物、可靠数据调研和记录教育技术装备的配备和使用情况,并根据数据对教育技术装备与教育教学成果进行相关分析;在国家和地方图书馆、政府档案馆对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收集信息与数据;对退休和在职的教育技术装备人员进行访谈,记录相关事件;确定变量,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遵循史学研究客观、系统、联系的基本要求,时间大体划分为建国前、建国后至“文革”结束和改革开放33年3个历史阶段,以改革开放以来为重点。
组织形式
采取三级课题组的形式(核心课题组、分课题中心组、子课题项目组)开展研究工作。为了保障项目的顺利开展,将建立专家委员会和专家数据库,将教育装备行业内的专家、学者和长期在一线工作的专业人员吸收进来,发挥各自优势,为研究工作做理论和技术支撑。共15个分课题,在开题会议期间进行分工,由分课题中心组认领任务,组织实施。
项目组构成
核心课题组(一级课题)
课题负责人:李兴植
课题主要参加人:夏国明、王长毅、王兴乔、艾伦、钟元生、张杰、施建国、何智
总顾问:主管过装备工作的部领导
顾问:王富、刘济昌
15个分课题中心组及负责人
分课题一:中国教育装备发展综述(王兴乔)
分课题二:现代教育装备的理论与实践(艾伦)
分课题三:教育装备管理及实践研究(罗一华)
分课题四:改革开放以来,教育装备事业的跨越性发展成就及可持续发展研究(哈达)
分课题五:教育装备管理制度建设与发展(张永昌)
分课题六:教育技术装备建设(施建国)
分课题七:教育装备标准化建设、管理发展研究(陈峥嵘)
分课题八: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与教育装备建设(陈建平)
分课题九:新时期教育装备研发、生产、配置体系的转变(郭金宝)
分课题十: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信息化装备(张杰)
分课题十一:实训/实践基地建设与重点工程/高教部分(李万德)
分课题十二:实训/实践基地建设与重点工程/职教部分(李瀛)
分课题十三:图书馆建设与应用沿革(张晓凌)
分课题十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持续加强各类功能实验室/教室建设(杨立湖、何智)
分课题十五:世界教育装备发展的一般情况(王长毅、薛鹏)
分课题与子课题项目组详见课题分工。
课题进度
2011年7月前做各项准备工作,制定详细研究计划;
2011年10月召开开题报告会,进行各分课题分工,贯彻研究计划;
2012年3月底完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研究》各卷的三级目录;
2012年12月完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研究》的30%;
2013年10月《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研究》统稿;
2013年12月完成研究报告,出版《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研究》。
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配套经费支持。
(本文根据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副会长李兴植同志于2011年11月在《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研究》开题报告会上的发言摘要整理。)
6.教育管理开题报告 篇六
摘要:高等教育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其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促进优势学科和薄弱学科均衡发展;激励政策要兼顾基础学科和专业学科各自的特点;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科研和开发为教学服务的理念;充分发挥不同层次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加强学生诚信和教师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面提升师生素养;学生要自强自立、尊师爱友、勤学好问,有崇高的集体主义精神,积极支持班干部工作,遵章守纪。只有扎实做好这些环节的工作,才能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地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育管理;问题分析;对策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是立国之本。高等教育是整体国民教育的重要支柱。高等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是其健康发展的切实保障。建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日趋成熟和完善。但也难免仍有偏颇之处,极端失衡之时,常发生对个人、集体乃至社会有负面影响的事件。这些问题有涉及教师管理方面的,也有学生管理方面的,也有全局性的。比如,不能处理好优势学科与薄弱学科之间的关系,为迅速提高学校学术知名度,向优势学科制定一边倒的激励政策,致使薄弱学科的发展更是雪上加霜,举步维艰,学科之间的发展严重失衡,继而影响整个专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影响薄弱学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不能正确处理基础学科与专业学科发展之间的关系,为了迅速提高科研经费总量校际间的排名,激励政策与科研经费持有量挂钩,间接地向专业学科倾斜,也严重影响了基础学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不能正确地处理好教师教学、科研和开发工作之间的关系,由于教学工作与学校的知名度不能直接显著挂钩,从而制定政策时轻教学重科研与开发,致使有些教师在教学上投入精力不足,基本上是疲于应付,造成教学质量明显下滑,同时也影响认真从事教学工作教师的积极性;不能正确处理不同层次教师之间的关系,论资排辈,给年轻教师职称待遇等方面设置过多苛刻条件,或者只考虑近期科研成果对学校学术地位提升的贡献,不考虑有较深资历教师对学校贡献的历史沉淀,都会影响一部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学生诚信和教师敬业素养存在不足,考风不正,违反考纪的事件还不能完全杜绝,严重影响健康学风教风的树立;个别学生生活习惯不良,不能正确处理和其他同学之间以及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极端恶性事件时有发生;一些学生还不能高度领悟学习的目的,造成学习态度不端正,积极性不高,成绩不佳,对前途感觉渺茫;有些学生还不能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普通学生和班干部之间的关系、缺乏对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敬畏,损人利己,急功近利,集体荣誉感淡漠,纪律涣散,不服从班干部管理甚至发生矛盾的事情时有发生等。把握好高等教育这些方面正确的辩证关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针对所存在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一)各个学科之间要均衡发展
学科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有客观原因,如实验室规模和硬件设备条件差异、部门隶属关系不同、地理位置优劣等。也有主观原因,如历史沉淀是否厚重、人员结构是否合理等。对于优势学科,做到有所谓,给予特别的激励政策,锦上添花,使其在国内甚或在国际上名列前茅,由此提高学校的知名度,继而带来物质和声誉上的丰厚回报,进入良性循环。这样做无可厚非。但是,高等学校最终是要以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为目标。对每一个专业都有一个自身所要求的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些知识体系需要若干个学科来支撑,缺一不可,不可偏颇。任何一个学科实力的缺陷都会影响培养的整体质量水平。所以,对于相对薄弱的学科同样需要加大力度进行扶持,做到雪中送炭,这是保障乃至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采取的手段。否则,由于毕业生质量的下降,学校声誉势必会受到拖累,优势学科所带来的亮点也难免会昙花一现,不可能做到可持续科学稳定发展。
(二)基础学科与专业学科区别对待
科学发展有其自身规律。科学发展的源动力是社会实际需要。专业学科与社会实际结合紧密,源动力的敏感性最强。社会实际需要一旦出现,直接催生的就是相关专业学科的成果,当然也伴随着与之相称的丰厚回报。专业基础学科为专业学科提供理论保障,随着社会需求相应科学问题的深入,会逐渐触及,其价值也会逐渐显现出来。基础学科为专业基础学科提供全面的理论支撑。其受社会实际需求的影响最不敏感,滞后程度最大。但是,最终所涉及到的基础学科科学问题,也是最根本的、影响最深远的,所带来的是社会实际深层次的全面进步。根据这样的科学规律,对专业学科、专业基础学科和基础学科政策上应区别对待。否则,会起到拔苗助长、杀鸡取卵的负面效果。专业学科出成果的周期最短,专业基础学科次之,基础学科最长。对专业学科可以要求其紧跟社会发展实际需求,快出成果,快出效益。对基础学科要耐得住寂寞,允许其做一些短期内无显著成果的前期扎实工作。对于专业基础学科的情形介于两者之间,一方面鼓励其对社会实际问题进行升华,创造更大的效益;另一方面对所涉及的科学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凝练,寻求更深更广更扎实的知识储备。
(三)明确教师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高等学校教师承担着教学、科研和开发等各类职责。要正确把握这些职责之间的辩证关系。高校教师应该以教学为中心,科研是为了保证理论水平的不断提高,开发是为了应用实践能力的不断加强。不可颠倒。科研院所的中心工作才是科研,生产实体的中心工作才是开发。如果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和开发上,势必会削弱教学工作精力的投入,影响教学质量。高等学校各项政策的出台都不应该动摇和削弱教学的中心地位。
(四)充分发掘教师潜力做到各尽其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对人才培养力度的逐渐加大,高校高层次教师也不断得到补充,现阶段基本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局面。老教师具有教学经验丰富,对问题洞察力敏锐、分析能力强等特点。年轻教师掌握计算机、外语等工具扎实,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无论是在教学工作中,还是在科研和开发工作中,构成一个有机的相互协调的集体。老教师为年轻教师传授各方面的经验,指引科学研究的方向;年轻教师为老教师提供先进的计算、交流的工具和新思维,共同促进团队和学科的进步和发展。科研方面激励拔尖人才涌出的同时,也要给予普通教师经费等方面的基本保障。如前所述,科研是为教学服务的。科研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使教师把握该学科科学理论的前沿。只有高等教育所有参与的教师整体水平得以提高,才能促进高等学校整体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五)加强学生诚信教育严肃考风考纪
考试是课程结业的衡量手段。考试成绩是检验教学各个环节完成效果的重要指标。对学风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目前我国高校基本都实行了学分制。但严格来讲并非完全的学分制,课程学分申请并非无条件完全开放的,具体安排也没有完全自由申请的常设机制。这种安排介于学年制和学分制之间。这也是由目前整体高等教育所处环境的状况所决定的,也是与之相适应的。学生诚信、教师敬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需要继续加强。现阶段若贸然实施全方位的学分制,则会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管理秩序。但最终学年制必然要走向学分制。目前学生诚信还存在着缺失,考试作弊等不良考风考纪现象依然存在,实行完全学分制,会对诚信考试的学生造成不公平,对学风产生负面影响;同时,有些教师敬业等价值观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让教师从命题、阅卷等环节予以不正当的照顾,也会败坏教风,从而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引发校园诸多不稳定因素。在学年制向学分制过渡的现阶段,对选修课和必修课区别对待,必修课严把课堂教学、课后作业等各个教学环节,选修课则主要关注结课成绩考察环节,是完全正确的。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专业知识延伸的方向;同时,在学风教风有待提高的情况下,保证必修课的教学,避免毕业生质量产生太大的波动。[1]
(六)学生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建立正确人际关系
学生入学后要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其年龄基本上也都在十八岁以上,属于成年人,是公民,有选举权、被选举权以及其它宪法赋予的权利。就不可能像中学以前的生活,都被家长和老师包办。要开始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责。无论做什么,都要先会做人。首先要做一个机体健康的人。“每天运动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这个口号应该响应。生命在于运动。还要保持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等良好的生活习惯。继而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比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等。遇事要学会“零汇报”,不要“无汇报”。开学回到了学校,要主动给父母报声平安。老师给布置的任务,要有始有终。无论结果如何都要有个回音。这样老师才能及时了解动态,以便更好地把握进程或对计划做出灵活的调整。老师和家长对学生教育的目标是高度一致的。学生有不清楚的地方,在家听父母的,在学校就应该听老师的。老师固然也有错的时候,但应该都是善意的。既然老师阅历比学生丰富,虽然不能保证每次决定都是完全正确的,但对的概率总应该比学生一无所知随机选择对的概率高。要懂得最基本的礼仪。比如接、打电话等。给父母、老师打电话,要先告知对方自己是谁。接听父母、老师的电话,应该最后挂断。善待同学和室友。能在一起学习生活是一种缘分,要互助互爱。
(七)学生要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
毫无疑问,学生主业是学习。中学阶段,教学内容会反复地讲。特别是高中阶段,提前一个学期甚至一个学年就把课程内容讲完了,剩下时间就是复习。而大学每门课都有其教学计划。最好通过课前预习、上课听讲、课后温习、做作业、章节小结以及结课前总结等多个环节训练达到对内容的掌握。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大学扩招前,学生有固定的班级自习教室,课表上也都安排有各课自习辅导的具体时间。大学扩招之后,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从空间上,都给师生交流带来了诸多不便。现在有问题最好抓住课前课后的时间找老师及时答疑。事后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如即时通讯工具和电子邮件等,和老师进行联系。学会知识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增强获得知识的能力。还要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以使学生各方面的素养得到普遍提高。学生将来应该渐次成为能自食其力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优秀的人。学习之外业余生活可以是丰富多彩的。应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学好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创新,应该是主流,是成功率最高的。至于其它,在法律和各项规章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只要自己感兴趣,都可以去尝试。首先要做必须做的事情,其次是做喜欢做的事情。学生必须做的事情就是学习,学好专业知识。其次是做喜欢做的业余的事情。首先要成为合格的`某专业学生;有精力和能力的话,其次成为有某项业余特长的某专业学生。当然也不排除例外。大学称之为大学,就应该是开放的、包容的。容纳不同类型的人才,容许各种各样成功道路的存在。比如毕业之后走上管理工作岗位的,他们在学校也有很多就是专业学习上的佼佼者。这正是“通过学习专业知识,增强获得知识的能力,提高各方面素养”的实证。可以把必须做的事情和喜欢做的事情颠倒。这方面成功的例子也不止一二。但是追求成功的同时,就要有承受失败的思想准备。成年人,应该有所担当。教师讲好每一节课,是其基本职责。结课时能否及格是有教学大纲作为客观标准的。最终能否毕业也是根据专业培养计划来执行的。评判的过程不应该夹杂任何人为的因素。某门课不及格,仅仅表明这门课本次考试时学生没有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不能毕业也仅仅表明这一阶段学生没有完成该专业培养计划。对此不应有任何褒贬之分。[2]
(八)学生要有集体荣誉感遵章守纪
从原始社会一个人斗不过一头野兽,需要两个人合力开始,就有了协作。这两个人,也就构成了一个最小的集体。班级集体也必然是内部所有同学的有机结合。任何一个有活力的集体都有相应的行为准则。班级政策的制定属于规划中的最优化问题。最优化决策有相应的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班级的政策是在整个班级内实施的,并且目标是要使整个班集体的利益最大化。如果把目标函数设定为个人的利益最大化,则每个人得出的决策过程会各不相同,也肯定都不会与班级利益最大化的决策过程完全吻合。个人的利益最大化相应的就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的自私的一面。要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就要有牺牲小“我”顾全大“我”的思想准备。全体同学都是生活在这个班集体里,如果不能通过每位同学的努力,使所在班集体的利益实现尽可能的最大化,整体上班集体里每位同学的利益也会更远地偏离自己利益的最大化。班集体政策的制定、执行和监督必须有相应的主体。有班集体必然要有班干部。有民主必然要有集中。某项政策出台之前要充分酝酿讨论、发扬民主,但最终制定和执行必然要有集中。为了抑制每个人自私的一面,政策的执行必须要有有效的监督机制。当然,学生管理能力锻炼也是整体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政策制定、执行和监督等过程的参与要有尽可能大的广泛性。甚至,锻炼是首要的,荣誉是其次的。如果最终班干部是竞争上岗,获任班干部要对其他参与者有感激之情,因为有了后者才更大程度地调动了前者积极性,激发了其聪明才智。其他参与者也要对获任班干部表示祝贺,承认现实,把这个过程作为一个历史事件翻过。回顾既往,如果之后走向社会从事管理工作,在学校里班干部这项具体荣誉与最终所能达到职位的高低并不完全成正比。所以,对此尽可平静面对、坦然处之。学校各项政策制定之后就要切实地执行。至于可能存在的漏洞以及必要的动态变化,则有待不断完善和修订。但在某个阶段,就像游戏规则,既然是一个参与者就要严格遵守。如在足球比赛里,你可以选择犯规去延缓或彻底瓦解对方的进攻,但对接下来裁判给予你的黄牌甚至是红牌也要欣然接受。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扬每个人有利于班集体的善,抑每个人有损于班集体的恶,这是必然的。制定和执行政策的个体利益与班集体利益不可能完全一致。为了避免制定和执行政策的个体,由于一己私利可能给班集体利益造成的损害,就要对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监督权属于班集体,属于班集体的每个人。班集体是其每位成员的班集体。只有当班集体利益取得了最大化,才能整体上实现班集体中每位成员的利益最大化。班集体的每位成员都应该为班集体利益的最大化而努力。
三、结束语
高等学校优势学科与薄弱学科必须均衡发展,做到点面结合,既做到锦上添花又要雪中送炭,既突出高度又宽厚基础;根据基础学科和专业学科各自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促进各学科全面发展,避免顾此失彼的局面;教师要以教学为中心,树立科研和开发为教学服务的理念,保障教学工作可持续发展;各个层次教师要优势互补,制定政策要不同特点兼顾,充分发挥每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使他们构成一个有机的充满活力的集体;加强学生诚信教师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树立积极向上的学风教风,创建健康校园氛围;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尊师爱友,和睦相处,要认识到学知识、学获取知识的能力、全面提高素质的渐次学习目的,做到勤学好问,要树立集体主义理念,自身利益与集体利益紧密结合,凡事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要积极关心和参与班集体活动,无条件支持班干部工作,对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有敬畏感,做到有令必行,违纪必究。只有处理好这些方面的辩证关系,才能使高等教育管理有序地可持续发展,教育水平再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李占松.我国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32):23+39.
【浅谈管理论文开题报告】推荐阅读: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07-18
海南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要求06-29
5s现场管理论文(5s现场管理 论文):浅谈5S管理在办公电脑中的应用08-15
浅谈质量管理体系论文09-24
浅谈学校财务管理论文11-04
浅谈乡镇行政管理论文12-01
论文:浅谈教导主任的管理艺术11-03
浅谈医院财务管理会计探索论文06-30
浅谈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论文08-16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_开题报告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