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家庭教育故事

2024-08-18

家训家庭教育故事(精选11篇)

1.家训家庭教育故事 篇一

传承家训

沟通兵法

沟通,是人与人交往的桥梁,它常常决定着一个人与周围人的关系,影响着自己的生活质量。在如今的21世纪,独生子女的大家庭里,隔代育儿是主要的传承家教,沟通就显得更加格外重要。良好的沟通,不仅可以让孩子更健康地成长,还可以让一个家庭更和谐、更幸福美满。

在养育孩子这件事情上,年轻的父母往往趋于理性,注重于孩子的人格培养和智力开发;而老人则着重于感性,他们疼爱孙辈,往往愿意尽量去满足孩子的愿望,并没有考虑到这些方法对孩子是有利还是有弊。因此,隔代育儿的矛盾自然是层出不穷。

在养育上和老人产生分歧时,不要在问题表面争论不休。如果有科学依据,不妨将反驳的理由建立在此基础上。这样既体现了对老人的尊重,又容易让老人接受建议。毕竟,所有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是愿意孩子越来越好的。我始终坚信,只要我们的理由确实有理有据,老人一定愿意改变自己的做法。

凡人闲语

千呼万唤官清家正,亿民翘首国强民富。

2.家训家庭教育故事 篇二

关键词:《颜氏家训》,家庭教育,启示

1《颜氏家训》的简介

《颜氏家训》是颜之推(531—约591)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处世哲学写的一本告诫子孙的书,约成书于隋代开皇年间(公元589年)之后,全书共20篇,内容丰富,体系庞大。除首篇《序致》说明全书宗旨,末篇《终制》叮嘱后事、《归心》篇崇佛外,其余17篇,大体可分为“家庭伦理”、“品德智能”、“思想方法”、“养生处世”和“其他知识”五个方面。它标志着中国古代仕宦家训的成熟,是中国古代家训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更推动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向前迈进了一大步。除却具有封建思想的内容,其大部分内容在当今仍具有时效性,值得我们仔细研读,思考借鉴。

2《颜氏家训》的主要内容

2.1 务先王之道,成国之用材

颜之推认为家训的目的是使子孙们成为“国之用材”。《勉学》篇中有言:“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使艺则沈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义经书。”颜之推认为,各行各业都要要必备的知识,读书人也不例外,他教导子孙要成为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人。《颜氏家训》中的家训目标,固然反映了其名门世族的立场和“学而优则仕”的人生价值观,但其经世致用、希望子孙成为国家有用人才的务实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2.2 家训宜早,始自婴孩

颜之推认为,人生的奠基阶段在幼年时期,因为幼年可塑性较大,因此他十分强调及早施教,甚至应该从胎教开始。在《教子》篇中说道:“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生子孩提,师保固明,仁孝礼义,导习之矣。”可见《颜氏家训》中对早教的重视程度之高。而之所以早教效果比较好,是因为“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大以后,思虑散逸”,也就是说,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注敏锐,长大以后心思容易分散。

2.3 勉子自立,读书致用

颜之推在《勉学》篇中反复的告诫子孙,学习是人生的大事,切不可荒废学业,任何人都要努力的学习,其言道:“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颜之推还强调读书是立身之本,他经历了乱世沉浮,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告诫子孙要立足于社会,就要把书读好,读书是求取名利的正道和大道。“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耳身。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同‘技’)在身。’伎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对于学习的内容,颜之推认为首先要读儒家经典,当然对于佛学也不要忽视;然后要学习书法、数学、医术、绘画、琴瑟、下棋、射箭、投壶等“杂艺”,这些要兼习却不专精。颜之推还劝诫子孙年幼要读书,但年纪大了也不能不读书,人的一辈子都要努力读书。

3 颜氏家训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颜氏家训》内容丰富,体系庞大,涵盖了多个领域,也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主张,这些内容都对后世影响深远,至今仍具有时效性,对当代的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3.1 及早施教,勿失良机

在上一节介绍《颜氏家训》的主要内容时我们已经提到,颜之推认为“家训宜早,始于婴孩”,重视早教,甚至从胎教开始。之所以重视早教,是因为“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大以后,思虑散逸”。这对我们当家时代的家庭教育的启示是,对孩子的教育要尽早开始,按照孩子发展的阶段。

早教的第一个阶段是胎教。现代医学已经证明,胎儿有接受教育的潜在可能因此在孩子没有出生之前就可以开始教育,母亲在怀孕期间就可以通过听音乐、读书等对胎儿进行熏陶。早教的第二个阶段是学前教育。孩子一生下来就有很多潜能,要给予各种感官刺激来发挥潜能,同时要抓好婴儿发育的关键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3.2 寓爱于教,严慈相融

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颜之推主张爱教结合,反对只爱不教,“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并指出了溺爱对子女的危害,认为溺爱会毁掉孩子的一生。然而当今很多家庭,把孩子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对孩子溺爱有加,家长认为这是对孩子的爱,殊不知这样只会害了孩子。因此颜之推认为对待孩子要严慈相融。首先对孩子要慈爱,同时该严格的时候一定要严格,这样孩子才会尊重和信服自己的父母。如果只严格,那么孩子就会害怕父母,在此环境下孩子只会变得胆小懦弱;如果只爱而不教,父母对其听之任之,那么会使孩子变得非常肆无忌惮,这两种都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3.3 均爱诸子,平等对待

颜之推在《教子》一篇中特别强调做父母的对待子女不能偏爱,要平等对待。父母一旦有了偏爱的情况,就可能会造成子女之间的不和谐,甚至是仇视,不管是受宠和被冷落,都对孩子带来很大的影响。然而在当今的多子女家庭中也依旧存父母偏心的情况,有的父母偏爱幼子、有的父母偏爱男孩儿……均爱原则对当今的家庭教育也有很多启示,面对不同的孩子,家长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不同的发展舞台,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与长处,身为家长要尽力去发现孩子的长处,为孩子创造一种机会,一种成长的机会,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孩子,对待孩子一视同仁,和孩子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王长金.传统家训思想通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67.

[2]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4:8,135,287.

3.家训家庭教育故事 篇三

关键词:明清家训 现代家庭 教育

一.养正于蒙、家教为先的家庭启蒙教育

明清家训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首先,古人重视胎教、早教,并发展出较为成熟的理论系统。古人云“三岁之魂,百岁之才”, 古人教子强调一个“早”字,强调培育子女要从源头抓起。明清家训对儿童启蒙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人之一生,多有习气而成,盖子孩提至十余岁,此数年间,浑然天理,知识未判,一习学业、则有近朱近墨之分。”清朝孙奇逢在《孝友堂家训》中强调:“端蒙养,是家庭第一关系事。”另外,在明清家训中还发展出一整套较为完善的胎教理论。如明朝许相卿从生活习惯、耳闻目视、言行举止等方面规定了胎教的内容。“教子宜自胎教始,妇妊子者,戒过饱、戒多睡、戒暴怒、戒房欲,戒跛倚、戒食辛热及野味。宜听古诗,宜闻鼓琴,宜道嘉言善行,宜阅贤孝节义图画,宜劳逸以节、动之以礼,则生子形容端雅,气质中和。”这些内容于今天看也十分符合优生的原理。其次,在传统社会中个体的社会化教育主要是在家庭中进行,传统的家庭教育将社会意识内化为个体意识,从而“使个体的行为体现出一种文化精神”使家庭成员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并以此磨砺完善自我。因此古人对家庭教育在意识上便十分重视,并注重积累优秀的家教内容和方法,累撰成书,世代相传。

二.以德为本、修身养性的道德修养教育

明清家训中,古人在教育中强调以德为先,重视品德教育。如,明代高攀龙在《高氏家训》中明确指出:“人立身天地间,只思量做得一个好人,是第一义,余事都没要紧。”在日常行为中古人强调积善成德。郑太和在《郑氏规范》中说:“何为积善?居家则孝弟,处事则仁恕,凡所以济人者皆是也。何为积恶?恃己之势以自强,克人之财以自富,凡所以欺心者皆是也”;强调修身养性,重视良好习惯和性格的养成。如,清代曾国藩特别强调勤俭治家,在勤劳方面,他认为“家之兴衰,人之穷通,皆于勤惰卜之”,“勤字工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俭字工夫:第一莫穿华丽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朱柏庐在《朱子家训》中教导子弟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反对奢侈浪费,懒散无业;强调孝悌之道,重视血缘性家族中伦理和谐。“孝”是指对父母、长辈的尊敬,“悌”是指对兄长的顺从,要兄友弟恭。“兄友”是指为兄者应该爱护弟弟。曾国藩曾在家训中对大弟说:“尔为下辈之长,须常常存个乐育诸弟之念。君子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况兄弟乎?”“弟悌”是指为弟者应该敬重兄长,同时如果兄长有过,应该为他指出。曾国藩也在给弟弟的书信中写道:“余有错处,弟尽可一一直说。人之忌我者,惟愿弟做错事,惟愿弟之不恭”。意思是若自己有错误,希望弟弟直言不讳的指出。

三.重义轻利、自强不息的人生价值教育

在明清家训中,古人把“立志”作为人之根本。古人向来强调淡泊明志,此处的淡泊是指不求功名、利益,明志则是指要做品德高尚的人。明代王守仁在给四侄的家信中写道“吾非徒望尔辈但取青紫,荣身肥家,如世俗所尚,以夸市井小儿。尔辈须以仁礼存心,以孝弟为本,以圣贤自期。务在光前裕后,斯可矣。”明代许相卿说:“士幼而绩学业,以尧舜君民为志。壮而入仕,固当不论祟卑,一以廉恕忠勤,报国安民为职,持此黜谪何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人的志向是与家庭责任、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的,是从培养人才和治国的角度对待家庭教育的。

四.尊老爱幼、学会感恩的情感追求教育

首先情感教育要教会孩子关心他人,懂得感恩。明清家训家规中倡导尊老爱幼、父慈子孝。明清家训中体现的感恩教育,是一种泛爱教育,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由家庭推行到社会的一种尊老爱幼、关爱他人的道德要求。“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其次,在夫妻关系上明清家训倡导夫妻和睦,夫妻和睦也是孩子情感健康发展的基石。再次,情感教育还包括邻里间和睦与互助

五.勤俭节约、生活有序的习惯养成教育

明清家训文化中将勤俭节约列为子弟修养的要素。如明代庞尚鹏在《庞氏家训》中要求儿子自强自立,除勤俭之外,别无立身之法;曾国藩一生中提倡节俭,认为懒惰和奢侈是败家破国的祸首,一个人只有在勤俭的生活中才能磨砺坚强的性格。在勉学成才上,明清家训中体现了勤学的思想。如,清代章学诚说:“学贵专门,识须坚定。”强调学习要温故知新,认为一天之际在于晨,提倡早起温书,夜间也应慎独自省,琢磨反思。这些传统的学习方法,至今仍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马道宗.《曾国藩家训》[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

[2]康熙.《帝王家训》[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4.家风 家训 故事 篇四

男女: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男:在这个春意盎然,草色嫩绿的季节里,我们即将要在这里举行关于家风、家训的演讲。女: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

男:家训是一种无声的嘱托,是一个家庭的行为准则和传统风尚。女:有的家庭注重以德立家、以德治家。男:有的家庭主张文化兴家,以学树家。男女: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演讲比赛。

女:首先有请一号选手说说家风给他带来的影响。二号选手做好准备。男: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好的家风能推动学风和校风的传递,二号选手家风又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听一听。三号选手做好准备。女:同学们,良好家风是一座崇高的道德灯塔,道德光芒,将长久地指引着后辈们踏上成人成才的正道。有请三号选手,四号选手正准备。男:家风是一种情怀,感染着后代人才辈出。有请四号选手。五号选手做好准备。

女:一个家庭或家族,其家风的好与坏、正与邪,那是有长远影响力的,那是有强大渗透力的,它会长远地影响到许多代后人的成长。请五号选手谈谈他的家风是什么。六号选手做好准备。

男:家风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体现和缩影,家风是家教家规的最好践行,让我们有请六号选手。七号选手做好准备。女:交流文明家风、展示和谐风貌、评议家训家规。让我们请七号选手上场。八号选手做好准备。

男:家风是一座山,值得我们永远的仰视。有请八号选手。九号选手做好准备。

女:家风是一条河,流过广阔的时间考验,却依旧清澈。有请九号选手。十号选手做好准备。

男:家风是一段记忆,融入我们的骨髓,伴随我们的一生。有请十号选手。十一号选手做好准备。

女:家风是妈妈做给我们的一道菜,一直在吃,却从没细细品味。有请十一号选手。十二号选手做好准备。

男: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是核心价值观的微观体现,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缩影。有请十二号选手。十三号选手做好准备。

女:让我们牢记家风家训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请十三号选手。十四号选手做好准备。

男:传播社会的正能量,让我国永远成为礼仪之邦!有请十四号选手。十五号选手做好准备。

女:中国自古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良好家风的构建与传承不是一家一户的私事,而是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大事。有请十五号选手。

男:紧张激励的角逐让我们大开眼界,谢谢以上选手为我们带来的精彩演讲。

女:同学们,家风清则社风清,家风浊则社风浊。让我们牢记家风家 训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用实际行动做优良家风的继承者和实践者。

5.家风家训微故事 篇五

我们家虽然不是什么名门望族,只是一个平平常常的人家,但是我的父母打小时候起就告诫我一些做人的道理,让我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直到现在我还在用这些家训监督自己。如:“诚实守信,清白做人”、“玩地时候开开心心地玩,学习时认认真真地学习”、“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小孩子都有一个天性—爱吃糖,我也一样。

5岁那年,我自从吃了一颗糖后,就迷上了那闻起来香吃起来甜的味道。有一次,趁爸爸妈妈不注意,我„刷‟得一下把桌子上的糖攥在手中,接着假装上厕所把糖毫不客气地吃了。随后,我蹑手蹑脚地把糖纸扔到了床铺底下,做完这些我开心地笑了,心想:爸爸妈妈肯定不会发现床下那些糖纸,而我就可以大饱口福啦!正当我得意忘形时,妈妈来了,她眉头紧皱一脸愤怒的气息:“儿子,你是不是偷吃糖了!”“没有。”我一脸无辜的样子。“那床底下的糖纸是怎么回事?”妈妈凶得像只豹子。在证据面前,我只好低下了头。爸爸闻讯赶来,他拿起我的手用尺子用力敲我的手训斥道:“爸爸不是跟你说了吗,我们不怕做错事,要诚实,一个人要是没有一颗诚实的心,谁还会和他交朋友?谁还会信任他?儿子,爸爸希望你能明白„诚实‟这两个字的真正含义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爸爸这几句意味深长的话使我深受启发,从此我再也没有偷偷做事了。“诚实守信,清白做人”我要牢牢记住这句话,把它作为我们的家风家训,从小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我还要把这几句话告诉其他小朋友,让大家共同做新时期的优秀少年。

我家的家风

家风是写出来挂在墙上呢?是在父亲母亲的话语里呢?还是打小儿就藏在了心里呢?一个词,一句话,一段家庭的回忆,都是家风的载体。家风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家规是一种严格的祖训,自古以来,家家家户都有立家风家规的传统和习惯。那么我家的家风又是什么呢? 不由得想起从小爷爷在我耳边的叮咛:“做人一定要诚实守信!”那是我上二年级的时候发生的一件事,有一天下午,下课了我从抽屉里拿出书包准备放学回家,却意外地发现抽屉里头好像有一样东西,拿出一看,是一块很精致的手表,手表的表盘中间还有很可爱的卡通形象,看着就让人好喜欢,不由得有点动心了。我左顾右盼了一下,同学们也都在忙着收拾自己的东西,没有人注意到我,我下意识将手表攥在了手心里,应该没有人会看到吧,它是谁的?为什么会在我的抽屉里?是下午活动课其他班级的同学落下的吗?要是发现丢了会很着急吧……可是它又是那么的可爱和精致,不管那么多了,反正又不是我偷的,是它自己在我的抽屉里的,对,想到这里,我的心噗噗地跳地更快了,它归我了!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很得意地向爷爷展示我的“战利品”,我却突然看到了爷爷凝重的表情,“这不是你的东西,做人一定要诚实守信,不属于你的一定要还回去。”爷爷那深邃的眼神仿佛要穿透我的心,看的我不由得低下了头…… 这一幕虽然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是只要说起我家的家风,它又会马上浮现在我的眼前,爷爷意味深长的话语和深邃穿透的眼神时刻烙印在我的心头,“做人一定要诚实守信,这样才能顶天立地!”这就是我家的家风,我将牢记并始终秉承下去。我的家风家训

家庭是园,孩子是苗,家庭如雨点,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题记

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润下,才能茁壮成长,孩子只有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才能出类拔萃。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家的家风,家训。并且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向来重视家教,而家风家训更是重要。而要说起我的家风家训那可要谈谈我小时候的几件事。

记得那是一个夏天,太阳就像一个大火炉一样的烘烤着大地,周围的树木却意气风发,在微风中炫耀着自己那绿油油的叶子,做出“沙沙"的响声。丝毫不向那逼人的太阳低下头去。而此刻我却在小欢家的后院的一个阴凉处和小欢玩着泥巴,好不惬意。我们用泥巴捏着一个又一个新奇可爱的小动物,一块小小的泥巴在我们手中焕发出生机。其中有一个小马驹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它高昂着头,两个眼睛炯炯有神看向前方,小马蹄用力的奔跑着。让人有一种朝气蓬勃,奋起直追的感觉!我们越玩越入迷,天都快黑了我们都不知道。这可急坏了家里的妈妈,妈妈在到处找我,我却浑然不知。等夜完全笼罩下来的时候,我这才想起了回家,这才匆匆的和小欢告别,立刻奔回了家。

到了家门口,我大口大口的喘着粗气,心里不断的犹豫着:我回去该怎么和爸爸妈妈解释呢?他们会不会责怪我呢?终于,我鼓起勇气推开了家门,蹑手蹑脚的走了进去。进了客厅,只看见了爸爸一个人坐在沙发上,脸色阴沉的看着我,我吓得立马低下头去,站在那里不敢动,连大气都不敢出一下.,心里想着:完了完了,这次爸爸妈妈该收拾我了。爸爸给妈妈打了个电话,不一会妈妈就从外面回来了。我抬起头看向妈妈,妈妈的头发有些凌乱,眼里满是担心和着急,看见我回来了才放下了心来。妈妈将我拉到沙发前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宝贝,以后出去玩一定要按时回家,不然爸爸妈妈会担心的。你可以玩,但是要有时间观念的玩知道吗,不可以一玩就忘记了回家。一个人做事没有明确的时间来规定自己,是完不成下一件事的,并且这样的人是做不完一件完整的事情的,答应爸爸妈妈以后出去玩或是干什么事的时候,要给自己规定一个可以完成的时间好吗?”说完,和爸爸一齐看向我,我郑重的向他们点点头,并保证以后一定会说到做到的!从那以后,我的家训里多了一条“守时”这条家训时时的提醒着我,不管是去好朋友家玩还是上下学的时候我总会准时的回家或是准时到校,不再让爸爸妈妈担心。

渐渐地我长大了,我可以做任何我想做的事了,只是我很爱挑食,不是挑菜就是挑肉、而且还常常剩饭,吃不完就倒掉,每次洗手洗脸的时候都要用大半盆水,妈妈发现了我这两个不好的习惯对我进行了批评教育,还给我讲了他们小时候的故事。他们小的时候家庭条件不好,吃的都是用玉米珍做的饭,做的馍馍都是用大米磨完的米麸子做的,黑黑的。可要吃肉还要等到过年的时候每人才能吃上一点。而水就更珍贵了,他们都是很珍惜的用水,不浪费一点一滴。每天回家还要帮父母们做农活,晚上还要学习。回想我现在几乎天天都可以吃上肉,而水就更不用说了,每天将水龙头一开就可以用水了,我也不用帮爸爸妈妈做农活,回家吃过饭就可以写作业了。相比之下,我真是比爸爸妈妈小时候过得幸福多了。可我还大手大脚的浪费着,而勤俭节约还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国又是一个淡水资源缺乏的国家,我如此大肆的浪费食物和水真是不对。这件事情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什么事情都不在浪费了,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等。此后,我真的做什么事都不在浪费了,一块橡皮用了还剩一点我也要将它用完。作业本没有用完我用它来打草稿。这便是我的另一条家规“勤俭节约”

6.鲁迅家训家教故事 篇六

鲁迅和许广平仅有一子,即周海婴。儿子出生时,许广平出现难产迹象,当医生向鲁迅征求意见是留大人还是留孩子时,他果断回答:“留大人。”结果母子平安。

在儿子成长过程中,鲁迅基本按照《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想来实行,让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说:“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据周海婴所著《鲁迅与我七十年》介绍,鲁迅的教育方式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有一天,周海婴死活不肯去上学,鲁迅用报纸打他屁股。后来,鲁迅向母亲写信解释道:“打起来,声音虽然响,却不痛的。”

推荐人:三七班徐哲浩

钱基博家训家教故事

钱基博乃一代国学大师,是学者、作家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钱钟书十六岁时,还痛打一顿。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钱基博北上清华任教,寒假没回无锡。此时的钱钟书正读中学,没有温习课本,而是一头扎进了小说的世界。等父亲回来考问功课,钱钟书过不了关,于是挨了打。

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钱基博还时常写信给他。一封信中说:“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随后一封信则表示:“现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学问过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行过我,我尤心慰。”希望钱钟书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不喜汝为胡适之、徐志摩”。

钱基博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保持距离,埋首国学,他这样告诫钱钟书,不过出于一个儒者的文化立场。

推荐人:三八班张一航

梁启超的家教故事

梁启超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产生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这“三院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另外,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三女儿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

梁启超对于子女的爱,是全方位的,不仅在求学,而且在为人处世,甚至理财、时政等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态度展开。阅读《梁启超家书》,就会了解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梁启超教育子女的表现堪称典范。

写信时,梁启超毫不掩饰自己的爱。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写道:“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感情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你们无论功课若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

在求学这一方面,梁启超根本不看重文凭,而是强调打好基础,掌握好“火候”。他对梁思庄说:“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并教孩子们求学问、做学问的方法——“总要‘猛火炖’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

同时,梁启超强调责任的重要。1923年,他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当然,写信教导自己的孩子之余,梁任公没忘了夸一夸女婿、儿媳。

1918年11月7日,自杀前三天,梁济问儿子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时在北京大学任哲学讲师的梁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能好就好啊!”说罢,梁济离开了家。

梁漱溟亦两度欲自杀,但最终,现实中国的问题和人生问题萦绕着他,他不停思考,积极奔走。梁漱溟育有二子梁培宽、梁培恕,对于他们,给予最大自由空间。接受采访时,梁培恕说:“我们受到的可能是最自由的教育,拥有了别人没有的最大的自主权。”这种教育,也与梁漱溟受到梁济的影响有关,梁济对他就是“信任且放任”的。可以说,这也是一种“中国式传家”。

梁培宽追忆梁漱溟时,时常会提到一次考试。当时,梁培宽考了59分,内心忐忑地拿着学校要求补考的通知给父亲看。“他只看了一眼,就又还给了我。”梁培宽说,他后来明白父亲的用意,“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

相比于课堂成绩,梁漱溟更在意教人过社会生活,“生活本身的教育”。

推荐人:二一班

李金羽

胡适的家教故事

胡适和妻子江冬秀育有三个子女,女儿五岁时夭折,长子胡祖望、小儿子胡思杜围绕在江冬秀身边,胡适忙于公务,无暇顾及。江冬秀虽然出身官宦之家,但仅读了几年私塾,又酷爱打牌,对于孩子的管教,少投入精力,多有责怪,不甚得法。

在家庭教育中,胡适虽然倡导“独立、合群、重学”,但自身也有不懂得如何爱孩子的嫌疑。1929年,胡适给胡祖望写信,希望锻炼他过独立、合群、用功读书的生活,其中说:“功课及格,那算什么?在一班要赶在一班最高一排,在一校要赶在一校最高一排。功课要考最优等,品行要列最优等,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这才是有志气的孩子。”这时,胡祖望十岁,离开父母,独自在外上学,父亲如此高的期望,恐怕只会感到“压力山大”。次年,胡适即大失所望,接到学校发来的“成绩欠佳”的报告单,怒道:“你的成绩有八个‘4’,这是最坏的成绩。你不觉得可耻吗?你自己看看这表。”

最终,胡祖望虽然上过大学,但远未达到胡适对他的期望;胡思杜读了两所大学都未能毕业,却染上了不少坏习气。晚年,胡适对秘书说:“娶太太,一定要受过高等教育的;受了高等教育的太太,就是别的方面有缺点,但对子女一定会好好管理教养的。母亲有耐心,孩子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教不好,那是做母亲的没有耐心的关系。”可谓沉痛之语,意味深长。

推荐人:二二班 马萧天

丰子恺家教有方

丰子恺育有七个子女,他认为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极力反对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

在生活中,丰子恺称外出做事为“无聊”,和孩子们在一起则内心充满欢喜,抱孩子,喂孩子吃饭,唱小曲逗孩子,画画引孩子笑,和孩子们特别亲近。有一次,长子瞻瞻要丰子恺抱他到车站去买香蕉,“满满地擒了两手回来”,到家时,却熟睡在父亲肩头,手里的香蕉早已不知去向。丰子恺在《给我的孩子们》一文中感叹:“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除了让孩子在爱的空气中自由成长,丰子恺还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1947年,他步入知天命之年,与子女“约法”,强调最多的便是“独立”,其中一条写道:“大学毕业后,子女各自独立生活,并无供养父母之义务,父母亦更无供给子女之义务。”同时,子女独立后,要与父母分居,“双方同意而同居者,皆属邻谊性质,绝非义务”。

7.家训家庭教育故事 篇七

一、《颜氏家训》的写作背景

颜之推, 字子介, 南北朝至隋初的门阀士族, 著名诗人、教育家和散文学家, 出身于士族家庭, 其早年受家传儒学的熏陶, 奠定了他整个学术思想的基础, 使他在本质上始终是一位儒家思想的代表, 颜之推和一般士大夫出身者一样, 儒家忠孝仁义的信条是他的思想基础。他生活的时代, 正是门阀士族势力由盛而衰的时期。这一时期战乱频繁, 皇权振兴, 南北一统的趋势日益明显。门阀士族虽然在社会上仍有较强的影响, 但昔日的辉煌已经失去, 只能凭藉门第、婚媾来标榜于世。皇室借助寒门势力牢牢掌握着大权, 士族门阀不但不可能再跟皇帝分享最高统治权, 而且往往因小事而惹来灭门之祸。同时, 佛、道二教在南北朝时期广泛传播, 成为士族依托的一个重要工具, 这些因素对颜之推产生了重要影响。加上他一生坎坷, 历仕梁、周、齐、隋四朝, 做了三次亡国之人, 因此, 在他的思想中, 少欲知足, 谦虚自损的处世哲学占据着重要地位。聪明颖悟, 能言善辩, 是颜之推的天赋, 然而个人的出身、经历和严酷的社会现实, 却逐渐形成和决定了他复杂的思想性格与缜密圆滑的处世态度。

作为一名出身望族、劫后余生、痛定思痛的颜之推深深感到, 在这人命危浅、朝不保夕的动乱年代, 如何设法使这个名门望族今后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趋利避害、继续绵延, 而且有所发展, 不致日趋没落甚至沦为奴隶, 正是他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这就是他所以要撰写这部《家训》的动机和目的。

二、《颜氏家训》的家庭教育与幼儿教育

家庭教育和幼儿教育是《颜氏家训》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颜氏家训》中, 其第一卷的《序致》、《教子》、《兄弟》、《后娶》、《治家》等五篇, 论述的全都是家庭教育和幼儿教育问题。

(一) 家庭教育和幼儿教育的重要性。《颜氏家训》认为, 家庭教育和幼儿教育在人的成长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其原因在于:

第一, 幼童时期学习效果较好, 得益较大。《颜氏家训·勉学》指出, “人生小幼, 精神专利, 长成以后, 思虑散逸。固需早教, 勿失机也。”儿童年幼, 心理单纯, 精神集中, 记忆力强而成年之后, 思想复杂, 多有牵扯, 精神反不如幼童阶段集中所以, 学习效果也会差些。颜之推还现身说法:“吾七岁时, 诵《灵光殿赋》, 至于今日, 十年一理, 犹不遗忘。二十之外, 所诵经书, 一月废置, 便至荒芜矣。”

第二, 幼童之可塑性大, 易于潜移默化。基于以上思想, 《颜氏家训》主张家庭教育和幼儿教育应及早进行, 甚至越早越好。《颜氏家训》还提出了“胎教”的主张

(二) 在家庭教育和幼儿教育中, 必须将爱子和教子紧密结合起来, 就是其严慈相结合的教育原则, 《颜氏家训》指出, 爱子是人之常情, 本无可厚非, 但如果只爱子不教子, 或将爱发展到溺爱娇惯的地步, 则是非常错误的。

《颜氏家训》主张, 在孩子面前, 父母应当既有爱心又要庄重严肃, 《颜氏家训》还认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 棍棒式的强制性惩罚措施也是必要的。

三、《颜氏家训》的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

《颜氏家训》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综观全书, 颜之推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主要是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是以儒学为核心的基本教育思想。在儒家思想教育中, 颜之推尤其重视家庭伦理的培养。依照儒家的道德规范来培养人才, 是其教育思想的基本目的之一。在教育基本理论上, 颜之推还强调环境对人的成长的重要性, 强调幼年教育对人一生的重大影响, 强调个人立志发愤是成才的重要因素。二是经世致用的士大夫思想。他从维护统治阶级长远利益出发, 提出了人才培养的六条目标。并从“德”与“艺”两方面着手, 提出了一些具体方法, 如首先要勤奋读书;其次要学以致用;再次是主张士大夫应向下层人民学习, 不能轻视劳动生产。这也是他教育思想中闪光的一面。具备“德艺周厚”的要求, 士大夫才能立身行正。三是求实的家庭教育思想。由于官学的衰微,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庭教育十分兴盛。因而关于家庭教育的思想, 在这一时期颇为丰富。而颜之推的家教思想在这方面很具有代表性。颜之推认为, 家庭教育应及早进行, 甚至要从胎教开始。家教的关键是父母, 父母的行为和教育方法对子女的成长影响很大, 必须把爱子和教子结合起来, 切忌“无教而有爱”。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有利于人的成长, 这也是符合现代教育理论的。颜之推还非常重视家教中对子女技艺的教育, 甚至对语言教育也很重视。最后, 他还提出要教育子女有远大志向, 要勤奋努力。只有有远大志向, 才能经得起磨难, 成就大器。颜之推本人一生虽未介入具体的教育活动, 但他仍不失为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思想教育家。他以其切身的体验和感受所总结出来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有许多是符合教育规律的。

8.家训家庭教育故事 篇八

关键词:颜之推 幼儿家庭教育 启示

《颜氏家训》是魏晋南北朝著名教育家颜之推的代表作,包含着丰富的幼儿教育学思想,于今天的幼儿家庭教育有着很高的借鉴价值。

一、父母要把教育子女当作重要而严肃的课题来做,以教为事

同西方教育理论有所不同,我国历来主张对子女进行严格的家庭教育,这源于中国教育的家国一体论。《大学》提出“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阐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对我国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和把家国作为一体的社会共识的形成具有重要促进作用。颜之推继承了这种思想,认为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长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他举例说禁止孩童的暴谑与斗阋,师友之诫和尧舜之道,都不如寡妻之诲谕与傅婢之指挥,并提出了培养孩子,“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

这些思想对今天的父母在如何对待家庭教育的态度上,有着很高的借鉴价值。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教育孩子决不仅是个人家庭的私事,还关乎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每位家长都要以极大的责任心与热情,投入到这项事业中来,把教育子女当作重要而严肃的课题来做,以教为事。

二、父母应注重环境习染对孩子的影响,为其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有利环境

我国古代思想家重视环境习染对孩子的影响,墨子曾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颜之推也非常重视家庭教育环境对于儿童的习染作用,强调儿童的品性形成于熏染风化的过程中,认为环境对幼童的影响包括周围环境、长辈及同伴的风范,“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

如何在一个物质生活条件极大丰富、价值观多元并存、利益诱惑充斥周边的今日社会里,为孩子选择和创造一个相对单纯和健康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成为每一个家长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课题。

三、父母应注重孩子的胎教和早教

我国有着重视胎教和早教的优良传统。颜之推详细叙述了古者圣王的胎教之法;他还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告诫子孙早教的重要性,“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关于早教的内容,颜则提出了德、知、体三方面的教育内容:首先要注意以儒家礼教为核心,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其对长辈必须恭敬、谦卑,对兄弟要友爱,不得恣情而行;要注意培养其正直、诚实、礼让的品质;鼓励其树立正确的志向和善良的心志;培养其讲究文明卫生的习惯。其次注意文化知识的熏陶与培养,重视教其一些必要的知识,使之初步形成时、日、月、岁的概念,并教以识字;而且主张幼儿的知识教育应遇物而教,特别重视其语言的发展和环境的认识。最后还应注重幼儿的身体发育与锻炼,按照其生理发育的进程与特点进行体育锻炼。

中国古代神童辈出,中华民族也以聪明、智慧著称于世,与我们祖先重视胎教特别是早教的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21世纪的现代家长,在接受西方先进幼教理论培养孩子的同时,务必要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以颜之推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的先进胎教和早教理论,为中华民能够培养出一代代富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英才,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父母应该了解和研究孩子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

《颜氏家训》之《风操篇》中记载的我国民间抓周以试儿“贪廉愚智”的方法,无疑是世界上最早的婴儿心理发展测验。颜之推还指出“国之用材”,有朝廷、文史、军旅、藩屏、使命、兴造等“六事”,指出“人性有长短,岂责具美于六涂哉?”人才的类型是多样化的,对于个人来说,要成为六方面素质兼具的全才是困难的,但要专精一职,成为治国专才则是可能的和必需的。我们应该根据孩子的才智类型去教育孩子,千万不可求全责备,用一种模式培养孩子。这种思想无疑是先进与宝贵的,跟流行于当代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是极其相似的。建议学校、家长和社会应正视和尊重孩子的智能类型差异,对孩子施以最适合他的教育,使每一个孩子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走向真正成功和幸福的人生。

五、父母应该把爱子和教子结合起来,遵循“慈而有度,严而有格”的原则

严与宽、教与爱是家庭教育中的一对矛盾,家长与孩子有血缘亲情,使父母对子女施教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也往往因此使父母放任和溺爱孩子,这就是纠结于很多父母心头的教与爱的矛盾。颜之推则主张把“慈”与“严”结合起来,提出父母对孩子应既有爱心又庄重严肃,不可“无教而有爱”,还列举了大量的实例,说明只爱不教的危害性,提出了“慈而有度,严而有格”的教育原则与方法。

现代家庭典型的“四二一”家庭结构,使我们的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被置于核心地位,父母和祖父母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最大困惑也是爱与教的纠结:或对孩子百依百顺,用一味的满足代替耐心的说服教育,而养成了孩子自私、脆弱与自我中心的性格;或父母之间、祖辈与父辈之间对孩子教育观点不一致,一方严管,一方溺爱,导致孩子是非难辩,甚至养成两面派作风;或少数家长仍信奉“棍棒出孝子”的古训,用简单粗暴的打骂代替和风细雨的教育,结果孩子或性格扭曲,或自暴自弃,效果适得其反;或方法态度前后不一致,先溺后严、时溺时严,随着自己的情绪和性子来,造成了孩子左右摇摆,惶惶不可终日。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严与宽、爱与教之间矛盾的反映。通过学习颜之推的教育思想,我们找到了解决困惑与难题的方法,就是“爱的教育一定要搭配铁的纪律”。

六、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应挖掘自身榜样对孩子的教育价值

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中,修身是基础,儒家十分重视个体人格的培养塑造,塑人先塑己。孔子就主张“正人先正己”。作为儒家思想的传承者,颜之推在家庭教育中广泛地使用了身教示范的方法,“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

与学校和社会教育相比,家庭教育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熏陶与感染性,是一种很少甚至没有“痕迹”的教育,子女在家庭中接受教育,大都是在无意识的活动中接受的,家长的言行本身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资源与方法。因此,现代家庭教育中,家长们一定要注重自身的示范表率作用,以身作则,做到进德修身,反省自检;孝亲敬长,夫义妇贤;兄友弟恭,亲睦家齐。

七、父母应对孩子进行劝学和勉学教育

相对于西方教育理论更重视和尊重根据儿童先天的的禀赋与个性来促进儿童的发展,中国古代则更重视后天环境、教育及主观勤奋好学对儿童发展的影响。颜之推在其家庭教育实践中,特别重视对其子女的的学习动机与勤、精、博、虚、实等学习态度与方法教育。他主张对孩子进行立志教育,使其有远大志向,勤奋努力,“有志向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他主张开展惜时教育,“光阴可惜,譬诸逝水。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教育孩子珍惜光阴,不失时机,刻苦学习,以至终身;主张对孩子进行学习动机教育,“父母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主张对孩子进行勤、精、博、虚、实等学习方法教育。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既有认识过程的参与,又有意志和情感过程的参与,同时还受到需要、动机等个性倾向性和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作为现代的家长,应该学一点教育心理学知识,建立科学全面的学习观,为孩子的学习教育提供全方位的帮助。

八、父母要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教育,提高其“友学”和“眼学” 能力

《颜氏家训》中“友学”是与“独学”相对而言的。颜继承了《尚书》中“好问则裕”的思想和《学记》中“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思想,批评“闭门读书,师心自是”的“独学”。主张“盖须切磋相起明也。”这种友学论是非常可贵的,与流行与当下的合作学习思潮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现代中国特别是城市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双职工的父母忙于工作,鲜有大块时间陪伴孩子,又因城镇居民居住结构的变化,邻居间很少相互往来,孩子间缺乏切磋琢蘑、学习交往的机会,很多孩子在物质上是富翁,而在同伴情感交往上却又非常可怜,在知识学习上由于缺乏“友学”而不免“孤陋而寡闻”,最终带来了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双差的恶果。因此现代家长有必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拓展其朋友圈子,让他们由“独学”走向“友学”。

颜之推提倡眼学是与当时崇尚清谈和耳闻的风气有关的,强调百闻不如一见,事实胜于雄辩。提倡“谈说制文,援引古昔,必须眼学,勿信耳受。”这种眼学之法注重亲眼观察、实地考察和亲身经历,对今天的幼儿教育有很大的启发意义。一方面这种学习方法适应了婴幼儿直观动作与形象具体思维为主的特征,应作为儿童获取信息的最重要的方法;另一方面,中国的教育历来重视书籍典籍的吟咏背诵,而对孩子以观察能力为核心的科学素养鲜有培养,造成了中国孩子科技素养不高、创造能力低及实践能力差的现实,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教育的悲哀。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从幼儿教育抓起,重视孩子的观察力培养,用“眼学”代替“耳受”,不仅“读万卷书”且“行万里路”。

九、父母给以孩子纯净的语言教育

“吾家儿女,虽在孩稚,便渐督正之。”颜认为从小学好语言非常重要,在家庭中教孩子学习纯正的语言,是父母最重要的责任之一。“一言讹替,以为己罪矣。云为品物,未考书记者,不敢辄名,汝曹所知也。”一事一物,凡不经过认真思虑,不在孩子面前随便称呼,以避免给其留下错误的第一语言印象,不利于其今后的语言学习。

重视语言教育,已成为幼教界的一项共识。蒙台梭利曾说: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能力。很多当代教育专家也普遍认为语言能力是智力发展的第一个因子。颜之推的语言教育观启示我们应该重视幼童的语言教育;对于儿童最初的语言,家长需给以其正确得当的语言示范与训练,特别是清晰、准确而通用的发音尤为关键。

十、父母要树立科学的儿童艺术教育观

颜之推意识到儿童在艺术教育之路上想要达到较顶尖的水准,要基于其良好的天赋。他自称幼时学习书法,虽然颇下功夫,但终因缺乏天分,难能长进。对于艺术的学习,颜认为“不须过精”,否则“常为人所役”,“被公私指令,亦为猥役”,成为累赘或负担。他主张艺术的学习“可以兼明,不可以专业”,并认为艺术教育的目的或意义在于娱心畅情,陶冶性灵。

这两点艺术教育感悟于今天家长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很多家长是出于功利的目的才让孩子学习艺术的,不顾孩子的天分与兴趣,一心想让其成为艺术家或通过艺术考级拿到等级证书为将来升学增加筹码,在他们心中,艺术已不再是愉悦心灵、陶冶性情的手段,而被异化成应试的工具,很多孩子在过早的拔苗助长的学院式枯燥训练中,丧失了对艺术原有的兴趣与热爱,丧失了童年的欢乐,甚至感到人生的无奈、失败与痛苦,完全有悖于艺术教育的初衷。现代幼教理论认为,艺术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对儿童智力潜力的开发,其次是对于儿童情感、意志过程及对儿童个性形成的不可代替的作用上,只有概率极小的儿童可以培养成为专业艺术家,这样的孩子除必要的环境和苛刻的教育条件外,必要的天赋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让孩子成为专业艺术家不应该成为大多数家长的艺术教育的动机与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经典解读[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朱子家训 颜氏家训 孔子家语[M]三秦出版社,2007.

9.“家训”故事 篇九

关于善良。妈妈常说,善良的内容可以有很多种,比如孝敬长辈、尊敬老师、懂得感恩、学会分享。在爸爸妈妈的影响下,我也特别愿意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慈善活动。记得有一次和妈妈一起去逛超市,刚进门看见一群大学生志愿者在做慈善募捐活动,主要是为贫困地区的小朋友们募集学习用品和过冬衣物。当时,妈妈走过去代表爸爸和她自己各捐献了一份,我在旁边看着那些和我同龄的小朋友们生活在不幸之中的故事感到非常难过,于是我向妈妈提出帮我也捐赠一份,可是妈妈没有直接答应我,原因是妈妈希望我用自己的零用钱参与此次慈善活动。当时我犹豫了,因为我的零用钱已经被我安排好在超市中购买盼望已久的乐高玩具。进入超市后,我反反复复地拿起中意的玩具、又放回去、再拿起来……当时的心情真是非常纠结与矛盾,妈妈看出了我的犹豫,她非常认真地对说:“做一个让自己不会遗憾的决定就好”。我想了想,坚定地对妈妈说:“妈妈,我的玩具可以下次再买,贫困地区小朋友们的学习用品不能等,这次我不买玩具了,就把这笔钱捐给贫困地区的小朋友们吧。”妈妈会心一笑,我也感觉轻松了许多。

关于乐观。爸爸常说,若想成长为真正的男子汉,就要不断接受困难的挑战并努力战胜它。记得小时候,我若摔倒了爸爸妈妈基本不会扶我起来,他们只会鼓励我说:“宝贝,相信你一定可以自己站起来的!”于是,我会强忍着泪水、若无其事地站起来;而爸爸妈妈表扬我的时候,我感觉好像也没那么疼了;慢慢地,再摔倒的时候,我会自觉地爬起来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随着我逐渐长大,每当遇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我都会默默地告诉自己,乐观面对总比消极应付更容易让我战胜它;当然,这个经验也屡试不爽。

10.家风家规家训小故事 篇十

无规矩不成方圆。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好的家风、家规、家训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对后代的策鞭!是文化和道德的言传身教,是智慧和处事方略的潜移默化!

“孝”: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父母一直告诫我:百善孝为先!记得小时候,我们家很穷,买不起好吃的东西,但每到春节,父母总会让我把自家磨制的面粉,挑选出来好的给爷爷奶奶、姥姥送去一份,每年如此。潜移默化中,直到自己工作了,有了收入,每次回家总会想着给长辈带点什么;上次回家,虽然自己过的很紧张,舍不得给买东西,把家里的粉皮分了一部分给父母带着。“和”:家和万事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家庭和睦,社会才会稳定。我们家爷爷、爸爸他们都是弟兄五个,每到过年爷爷都会叫我们一大家人去吃饭,每次都是两三桌,然后分别去伯伯、叔叔家吃饭,从小和睦相处,待人接物有大家庭的责任感。自己成家了,喜欢与邻里和睦相处,我们家楼层有四个小家庭,只要我回老家,带的栗子、小米等自家东西就给他们分一点,我们平时相处的很好。

11.家训家庭教育故事 篇十一

关键词:《颜氏家训》;道德教育思想;当代价值

从古至今,无论在个人的成长层面,还是在社会的安定和谐方面,道德教育都有着不可替代、不容忽视的作用和意义。而家庭又是实施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在家庭中进行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有很多,家训是其中较有特色的一种,其道德教育思想通过父母写给子孙的文字来体现并传递。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颜之推著的《颜氏家训》,可称中华的“家训之祖”,其内容质朴明快,说理深刻,有“篇篇药石,字字龟鉴”之誉。颜之推生逢乱离之世,目睹许多大家族宦海沉浮。颜氏以长辈身份,将自己的见闻及对人生的体悟,夹叙夹议,与晚辈娓娓道来,没有丝毫说教的色彩,读来倍觉亲切。在《颜氏家训》的影响下,下起士庶,上至宰相,乃至帝王之家,多有自订的家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随着家教的流行,忠孝仁爱等美德推及千家万户,大有裨益于世道人心。作为本书思想核心和精华的儿童道德教育思想,备受推崇,得以广泛流传。其中的智慧,值得我们深思与吸收。

一、《颜氏家训》的儿童道德教育思想

颜之推在家庭儿童道德教育过程中,将先秦时期高高在上的学理化道德转化为能够为儿童日用的常识化道德,将儒家的礼、仁义、中庸、孝悌等思想细化为封建社会士族家庭内部的日常行为规范,将儒家伦理思想从理论发展为实际应用,符合受教者自身的思维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得以在民间广为流传,为古老中华道德文明的延续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儿童道德教育目的:“德艺周厚”

颜之推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人才的标准必须是“德艺周厚”。他说:“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廲,则影必美焉。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1]303德才全面的人名声必然是好的,德才与名声就像形体与影像,不修身而希望获得好的名声是不可能的。上德之人忘记名声,修身以利德。颜之推认为,要成为德艺俱佳的人,除了修身之外,还必须依靠整密的家庭教育。“德艺周厚”的“德”是指通过恢复儒家传统道德教育,使人达到“体道合德”的“上士”境界。人应该主动的追求道德的完善。对“德”的培养成为其对儿童实施道德教育的首要目的,希望以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来培养儿童,使他们从小在儒家伦理思想的熏陶之下,成人之后,不仅在家孝悌友爱,而且在外能有礼有节、仁义忠信。

“艺”的内涵就是要培养有一技之长对社会有用的人。颜之推概括为:“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1]315这就是说应该做一个对社会有利的人,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艺”包括对儒学的学习,而学习是为了修炼自己的品行。颜之推说:“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1]171他认为应该学习古人通过读书以达到弥补自己的不足、为社会谋利的目的。当然,勤学也是指一种精神状态,其目的是培养勤奋的品德。

(二)儿童道德教育内容:“孝仁礼仪”

在颜之推的教子观念中,以“礼为教本”,在家庭内部将“礼”细化:谨守家庭礼仪规范,为人处事之礼恪守中庸之道,在学习中尊师重道。

1.“人伦为重”的情感教育

在《颜氏家训》的《兄弟》篇中,颜之推将家庭人伦关系概括为:“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自兹以往,至于九族,皆本于三亲焉。故于人伦为重者也,不可不笃。”[1]23。

2.“仁义为节文”的品德教育

颜之推说:“为善则预,为恶则去。不欲党人非义之事也。凡损于物,皆无与焉。……墨翟之徒,世谓热腹,杨朱之侣,世谓冷肠;肠不可冷,腹不可热,当以仁义为节文尔。” [1]337-338仁义被颜之推当作道德价值判断的法则,人的行为的善恶、是非、美丑,都必须以合乎仁义与否去衡量。颜之推认为,对子弟进行仁义教育,以使他们树立牢固的仁义信念,是儒学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当仁义与利益发生矛盾时,他从儒家传统的价值取向出发,主张重仁义而轻财利。由此千百年来形成了良好的重义轻财的社会道德风尚。

但颜子推又指出,在他人需要帮助之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要漠不关心也不可热情过度,应该用仁义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他强调,既要珍惜生命,又不能毫无原则的吝惜,“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涉险畏之途,干祸难之事,贪欲以伤生,馋慝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颜氏家训·养生第十五》),就是说,在遭遇不幸、祸难或者别人陷害等方面,人要尽力保全性命,但是为了家族利益和国家利益,个人又要敢于做出牺牲以保家卫国。颜氏希望儿孙能正确处理这两种对待生命的态度,既要爱惜生命又要为践行仁义而舍弃生命,这种思想闪烁着思辨的智慧。

(三)儿童道德教育方法:“教而有爱”

颜之推花了大量篇幅来阐述儿童道德教育的方法,他希望通过以下一系列方法将道德情操内化为儿童的道德自觉。

颜子推曾目睹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颜氏家训·教子第二》)。所以在引以为戒的同时,要做到“教而有爱”,既要关注具体的道德教育方法又把爱作为最基本的道德教育方法。

1.教子婴稚,勿失时机

颜子推认为家庭道德教育应抓住最有利的时机,有计划地进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道德教育一定要紧抓一个“早”字,如何早呢?他提倡胎教。“古者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斜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颜氏家训·教子第二》)即便错过胎教,也应当在幼儿能识别大人脸色时对其加以教诲,使儿童从小就能对道德规范有一定的认知,区别当做和不当做之事。“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颜氏家训·教子第二》)如若不然,当儿童“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之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颜氏家训·教子第二》)发展到这种地步,一切都已晚矣!颜之推感慨地说:“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颜氏家训·教子第二》)同时,儿童思想单纯,人小精力易于集中,接触事物,大都是初次,影响深刻,记忆持久,因而学习效果好。他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颜氏家训·勉学第八》)可见儿童道德教育的时机是非常重要的,儿童成长的整个过程,也是道德养成的过程。

2.严慈相济,爱子贵均

颜之推对其兄因忙于生计曾放松对他的教育,深感遗憾,故对子孙提出“有威有慈”的严教原则,力戒“有仁无威”的做法。他指出:“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惧而生孝矣。”(《颜氏家训·教子第二》)世人为什么不能严教子女呢?主要对“爱”与“教”的关系认识不清。“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于诃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可愿苛虐于骨肉乎?诚不得己也。”(《颜氏家训·教子第二》)打骂之于教育子女,犹如“汤药针艾”之于疾病一样,不可废除。他分析,世人对子女的溺爱一般包括两种情形:一是从物质上给孩子过多的享受,“恣其所欲”;二是对孩子只表扬不批评,甚至帮助其掩盖缺点,即“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揜藏文饰,冀其自改”(《颜氏家训·教子第二》)。前者只能使孩子从小养尊处优,好逸恶劳;后者只能使孩子不明是非,失去区分善恶的标准。如何才能做到“有威有慈”呢,他认为还应勤加“督训”,不仅在问题发生时要如此,即在平日也应“父父、子子”,特别要保持父亲的尊严:“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由命士以上,父子异宫,此不狎之道也;抑搔痒痛,悬衾箧枕,此不简之教也。”(《颜氏家训·教子第二》)要有礼有节,有关“子事父母”之“礼”,应当让子女履行,以便从中受到教育。做父亲的要有自己的尊严,不能与孩子肆意嬉笑打闹。与此同时,要关心孩子的痛痒,长幼间的爱也不能过于简略。要“规行矩步”,他说“吾家风教,素为整密,昔在龆龀,便蒙诱诲”(《颜氏家训·序致第一》) 。

颜之推认为父母在对待子女时,要一视同仁,不能偏宠偏爱。他说: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颜氏家训·教子第二》)

3.馨香日久,久而自芳

颜之推目睹士族子弟在腐化世风的熏染之下,沉迷于吃喝享乐、爱慕虚荣,因此提出在儿童期就应该恪守正道,崇尚德行,磨炼道德意志,“增益德行”,即逐步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而日常言行举止是践行道德行为的必由之路。他说:“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颜氏家训·治家第五》)他把父母的道德榜样所发挥的影响作用,称之为“风化”。这是一种自然的仿效,丝毫不需强制。“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颜氏家训·慕贤第七》)人在幼年时期,思想尚未定型,容易受环境影响,因此他很注意周围环境对子女的影响,要求审慎地看清子女左右的人,慎重地选择师友,发挥教育习染的积极影响,潜移默化,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以学为教,学以致用

颜之推认为加强儿童道德知识的学习应当作为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以此提出“子当以养为心,父当以学为教”(《颜氏家训·勉学第八》)。做子女的应当把对父母的赡养放在心上,而做父母的应当重视对儿童道德知识的教育。父母对儿童道德知识的灌输是儿童获得道德知识的重要手段,而读书勤学是获得道德知识的最佳途径,他在《教子》中指出:父兄对子弟应当“思勤督训”,即使衣食不支,也应令子孙“勤劳经史”;而子弟应当从小养成勤学的习惯,“学者之不勤,岂教者之为过?”条件优越的固然宜勤学,而生活贫困的也应锲而不舍。

颜子推提出了学以致用的原则。他说:“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颜氏家训·勉学第八》)他对当时形成的一种脱离实际的学风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颜氏家训·勉学第八》)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仅仅能言而不能行,那么,请他管理一个县,“不必理其民”;请他断一个案,“不必得其理”;问他如何造屋,“不必知楣横而梲竖也”;问他如何种田,“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

二、《颜氏家训》儿童道德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虽然古今家庭结构与功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不可否认其中总有一些不可磨灭的具有永恒性、超越性的价值,可以普遍适用的道德理念、思想、原则可以为我们现代家庭、现代社会,甚至是未来家庭与社会服务。“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绝不可能割断历史。[2]《颜氏家训》中蕴藏着丰富的优秀家庭道德教育思想原则与规范,值得我们再度分析与借鉴。

(一)借鉴“德艺周厚”的教育目标,强调家庭应该建立以道德素养为“核心”的核心素养观

颜之推虽将“德艺周厚”作为家庭教育的目标,但他的重点是强调如何增进道德。他认为读书的目的是更好地做人,如果学习不能增进品德,只是夸夸其谈,那么“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1]171。

近来,基础教育的热门话题就是核心素养,不同专家提出的核心素养已经达到了几十项,而且还有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笔者以为,真正具有能够预示儿童和青少年发展的素养,只能是一种以道德素养为基础的综合性素养。教育领域中大量的事实也证明,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的道德水平所能够达到的程度,特别是他的性格发展状况。因此,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孩子提高其道德水平和性格状况,并由此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把道德教育放在知识之上:如果不能在儿童的行为与心灵上排除不良与邪恶的习惯,那么,文学、科学以及教育上的一切成就都没有用处。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人虽然具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但是没有理智、没有对人类负责的态度,那么他们会给地球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家庭在孩子的道德品质培养中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仍然是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基地。同时,家庭道德教育又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我们应该在家庭教育中自觉以道德教育为核心。“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颜氏家训·序致第一》)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孩子的品性是日常生活耳濡目染与身体力行的结果。父母的教育是别人无法替代的。

(二)借鉴“孝仁礼仪”的教育内容,强调家庭道德教育内容应广泛

《颜氏家训》将道德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某些道德教育内容可以赋予时代的新内涵,丰富当代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使之更加具有系统性和层次性。

1.注重感恩教育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以人伦为中心对子孙进行了重伦理亲情的情感教育。在《兄弟》篇中,他对六亲关系作了言简意赅的描述,包括兄弟之间和睦相处、孝敬赡养父母等,其实这也是感恩教育。感恩是做人的最基本品德,是一切爱和善的基础。感恩是需要学习的,学会感恩,才能具有责任意识。只有懂得感激父母、感激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兄弟,才能感激自己的老师、自己的朋友。进而,才能拥有对于社会、对于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家长要在传统感恩教育的基础上,赋予感恩教育新的内涵与外延。在传统感恩强调的知恩图报、涌泉相报或者回报自己、回报施恩者的基础上,更多地培养孩子感恩的生活态度,用感恩的心态来对待生活,善待周围的一切,传递感恩思维,实现人与自己、他人、社会、自然的和谐相处。

2.注重劳动教育

颜之推认为那些不接触农业生产、不识农务的士大夫是不可能懂得社会上的其他事务的,这种以稼穑为先的重农务本思想,其实质是在强调一种热爱劳动的勤勉品德教育。“知稼穑之难”以求自立生存的教育主张,至今仍不失为是一种卓见。劳动教育应作为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家长要赋予劳动教育新的内涵:让孩子劳动是一种动手动脑、智力体力相结合、心智并用的付出,它所追求的是建构孩子的健康人格,培育孩子“只有付出才有收获”的观念。家长不能简单地视劳动为体力劳动或劳动补偿,突出劳动的付出和艰辛,而要提倡劳动的收获和喜悦,建立快乐的劳动观。

(三)借鉴“教而有爱”的教育方法,强调家庭应该建立爱的道德规则

《颜氏家训》重视儿童道德教育时机的思想,与近代心理学家和道德教育家经过数十年的研究所证明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近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著名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当代美国著名的道德教育学家科尔伯格继承和发展了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颜氏家训》注重儿童道德教育的时机是遵循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规律,是被实践所证明了的、科学的道德教育时机。

《颜氏家训》中提出了严慈结合的情感教育方法,是基于颜之推对儿童言行感性化倾向的认识,也以此揭示出家庭教育因其血缘亲情的自然存在而不可为社会教育机构所替代的独特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其慈严相济的教育原则以及对于家庭教育中溺爱倾向的批判性反思,对今天的儿童教育依然充满着强烈的现实意义。伴随着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的越来越多,能否避免娇宠溺爱的教育误区已成为衡量早期家庭教养是否科学理性的一个重要标志。的确,在现代早期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理论中,严爱结合的原则已是写进教科书中的一个重要教育原则。对今天的孩子来说,惩戒,是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良药!教育孩子不可不过“惩戒关”。

《颜氏家训》“爱子贵均”的提出,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儿童时期已经具备了道德判断的能力:“儿童的道德判断具有‘道德实在论的特征,他们根据行为的后果而不是根据行为的意图来判断责任的大小。”[3]如果他们遭遇到不公正待遇,他们会对施教者产生一定的负面情绪,必将为以后的败德埋下伏笔。另外,颜之推“均爱”教育主张虽然是基于封建大家庭中多子多女的现实而提出,但这却是现代公平教育理念在古代家庭教育中的萌芽。这一原则,对于教师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平等地对待不同的儿童,是颇有指导价值的。

《颜氏家训》关于“风化”教育的主张,符合于现代儿童教育的基本规律。现代儿童心理学认为婴幼儿的思维尚未自觉化、理性化,因此逻辑性的道理说服不宜成为早期教育教学的基本方法。儿童的身心发展更多地实现于自身无意识地与生活环境及人际氛围的互动中,实现于潜移默化地对他人的模仿中。而且,幼小孩童初入世间,一切周围的人与事都会勾起他的好奇、好动、观察、模仿、探索。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关于儿童“吸收性心理”理论的解释,也揭示了儿童发展的这种原理。颜之推强调儿童教育必须在“风化”熏染的过程陶冶其品性,要在践行“箕帚匕箸,咳唾唯诺,执烛沃盥”(《颜氏家训·风操第六》)等细小的生活礼仪中树立“士大夫风操”,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就是:儿童家庭道德教育,须为孩子营造一个优化的环境氛围,并发挥教育者率先垂范的榜样作用。

《颜氏家训》家庭道德教育思想中的早教原则、严慈结合原则、以身作则原则、勤俭持家原则、责任和义务意识,是构建现代家庭道德教育可以借鉴的。家长要做的就是要将这些无数规范我们人类生活的、早已约定俗成的、有益于人类生活的规则,身体力行地做给孩子们看,进而潜移默化地植入孩子们的世界。通过建立这些爱的规则,激发孩子爱的潜力,“任何一种真正有价值的伦理道德教育里面,最重要的任务是激发人爱的能力”[4]。家长通过自身爱的付出,把爱的能力传递给孩子,而孩子通过对爱的理解萌生善念,表现出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3.

[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708.

[3]让·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M].傅统先,路有铨,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1.

[4]蔡德麟,景海峰.全球化时代的儒家伦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7.

上一篇:未签劳动合同辞职下一篇:电视片文案策划格式-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