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小组工作计划书

2024-10-23

大学生小组工作计划书(精选8篇)

1.大学生小组工作计划书 篇一

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校领导小组工作职责

一、领导学校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明确工作职责,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负责制定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方案、细则及食品安全应急预案。

三、制定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食堂、食品卫生等相关管理制度。

四、指导和监督检查学校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落实情况。

五、对学校食堂及供货企业所供食品进行安全监测检查。

六、开展学生营养改善状况调查,统计分析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成效,为学生营养改善工作绩效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七、建立学生身体健康档案及营养改善计划实名制学生信息库。

八、建立工作通报、目标责任考核、信息公开、责任追究制。

九、认真履行职责,确保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公开透明、廉洁运作。

2.大学生小组工作计划书 篇二

万江红在其《小组工作》一书中阐述为: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方法之一, 是社会工作者按照一定的目标组织活动, 通过小组过程和小组动力去影响组员的态度与行为, 从而使他们获得行为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与发展以及问题的解决的实务过程。赵芳的《小组社会工作:理论与技术》一书中定义为:小组工作是在小组社会工作者的带领下, 通过一群具有共同需求或问题的人的持续性互动, 形成小组的动力和意图性的小组经验, 从而达成个人、小组和社区发展的目标。综合上述两个概念, 本文认为小组工作的内涵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小组是一个互助体系;第二, 小组工作应有明确具体的目标;第三, 协助组员解决社会问题, 发展社会功能;第四, 小组工作既是过程, 又是专业方法;第五, 协助组员产生小组动力, 并发展小组。

二、小组工作在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应用中的优势

(一) 小组成员问题的共同性和相似性。在小组工作过程中, 组员主要探讨关于“性”相关方面的问题及需要, 通过组内分享与讨论, 组员可以切身体会到他人的遭遇与感受, 组员之间逐步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彼此之间具有较高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度, 容易形成特定的小组文化和社会关系氛围, 组员在其中学会相互支持、进步。在同样的小组情景和自我体验中, 组员更愿意投入小组, 并能努力实现自己及小组的目标, 进而达到性健康教育平等互助的价值理念。

(二) 小组强调组员的民主参与与自我表露。一是小组工作的性质就要求在开展小组服务过程中体现服务对象的平等意识和民主参与精神, 注重发挥每一位组员的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 注重每一位组员在参与过程中实现自我的改变和成长。因此, 民主参与是实现小组工作目标的关键因素。二是鼓励组员自我表露。自我表露是组员在小组中将与自己有关的事表达出来与他人分享。在小组过程中, 自我表露既是自信的表现也是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途径之一。尤其是小组社会工作坚持组内严格的保密性原则, 也使得大学生在分享关于“性”相关问题及需求时, 得到了一个心灵接纳与宽慰支持的平台, 以推动小组和组员实现其目标。

(三) 注重团体动力, 协助组员进行认知与行为改变。小组工作强调组员彼此建立团结、互助与合作的关系, 以便共同发现问题及其原因所在, 共同寻找和梳理解决问题的办法, 共同见证和陪伴小组组员的成长。在小组过程中, 工作者利用行为治疗、提供示范、技巧训练等方法协助组员在认知和行为上的改变, 通过组员在小组内部的认知与行为产生反应, 促进组员的自我觉察, 鼓励组员尝试新的想法与行为。在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小组中, 通过组员的分享与工作者的回馈, 利用小组活动使得组员表达自己的感受, 促进彼此相互学习, 不断梳理大学生对“性”的正确认知, 进而以新的视角、新的层次对“性观念”产生新的看法。

三、小组工作在大学生健康教育应用中的几点思考

从整体活动来看, 基本上达到了提升女性自我认知的目标。每一节的具体目标及服务效果如下。

(一) 第一节活动主题:高跟鞋的下午茶。其具体目标:让组员与工作者以及组员之间相互认识, 初步建立信任关系;让组员清楚小组的目标和任务, 并澄清组员的疑问;引导组员建立小组契约;评估活动效果, 征询意见和建议, 以备完善后期计划。完成的效果:组员与工作人员, 组员与组员之间初步地认识;组员基本明确小组“女性自我关爱”的主题, 同时也明确了小组“掌握正确的性知识, 提升女研究生自我关爱感”的目标和任务, 澄清了自己的疑问;组员基本明确小组规范———尊重、平等、保持纪律、互相信任;工作人员总结本次小组活动, 与组员分享感受。

(二) 第二节活动主题:第一次亲密接触。其具体目标:深化新组员和工作人员、老组员之间的认识, 鼓励新组员积极参加活动, 并通过惩罚措施引出本次活动的主题;让组员更清楚小组的目的以及内容, 头脑风暴引出本次活动的主题;鼓励组员表达情感, 增强小组认同感。完成的效果:大部分组员积极主动地参加热身互动游戏, 但在惩罚环节上, 一些同学很拘谨, 肢体的表达不够准确;组员基本上明确本节活动的主题———与自己第一次亲密接触, 同时认识到更好地关心自己的重要性;有些组员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有些组员比较拘谨, 不愿意表达。

(三) 第三节活动的主题:我的秘密花园。其具体目标:通过热身活动, 让组员体会到特定情境下的感受;使组员了解女性日常生活护理以及经期间护理的知识;使组员学会表达和管理经期情绪的技巧;让组员表达对这次活动的感受, 以及她们对整个小组的看法和意见, 通过讨论, 让组员提出下一次小组活动的主题。完成的效果:通过联想, 组员初步体发生性关系后的感受;通过组内讨论与分享, 组员初步了解了女性日常护理以及经期间护理的知识、方法与注意事项;通过角色替代的方式, 组员基本上能够体会经期间个人的情绪, 并初步掌握管理经期情绪的技巧;调动了组员积极性, 通过组内讨论与分享, 总结出下一节的活动主题围绕妇科疾病和避孕的话题展开。

(四) 第四节活动主题:我的青春我做主。其具体目标:通过活动热身, 回顾上次活动主题, 让组员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深化经期自我情绪管理;帮助组员了解妇科疾病的种类与预防措施, 提升组员的自我保护意识;通过趣味互动的方式以及相关避孕知识的介绍让组员了解避孕方法和功效;引导组员由“避孕”一事思考性别与性的关系, 反思女性在生殖与避孕的角色。完成的效果: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 组员强化了经期情绪管理的方法与技巧;工作员介绍了妇科疾病的种类及预防措施, 并分享图片, 但还有一些组员还不能接受图片的介绍;组员基本上了解了避孕的方法和每种方法的功效, 提升了女性自我保护的意识;通过组内讨论, 组员明确了男女在避孕一事上的差异, 并提升了女性自我保护与关爱的意识。

四、结语

在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服务中, 发展小组工作是必要的。对于个体而言, 发展小组工作有利于大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开展系统的“性”脱敏, 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 帮助大学生掌握正确的性与生殖健康知识, 在两性交往过程中提升自我关爱与保护的能力。对于小组而言, 发展小组工作有助于大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学会沟通技巧, 通过层层地分享与讨论, 大学生彼此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帮助, 有利于促进小组内部关系的融洽和小组任务目标的实现。对于社会而言, 发展小组工作, 有利于探讨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服务的具体模式, 大学生通过小组工作能够正确地认知性角色、性道德与性责任, 并积极地学会承担, 有利于维持校园的和谐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变迁。

摘要:小组是一个互助体系, 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专业三大方法之一, 在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服务中具有明显优势。发展小组工作会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 掌握科学的性与生殖健康知识, 在两性交往过程中学会沟通技巧, 提升自我关爱与保护的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小组工作,性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万江红.小组工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2]赵芳.小组社会工作:理论与技术[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5

[3]刘梦.小组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4]陈晓莹.小组工作模式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的应用和实践[J].社会工作, 2011, 5:76~78

3.大学生小组工作计划书 篇三

1.会思考。

“参与式”教学对参与小组工作的学生要求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因为,只有会思考的学生才能很好的适应“参与式”教学中的小组工作。它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要有自己的想法、见解,能发现问题,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相信自己,做到不人云亦云。

2.会表达。

仅仅会思考还不够,每个学生必须会表达。只有把自己思考的结果用清楚明白、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才能发现不同的观点、思路,组内同学才能从中受益,自己才能有所提高,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因此,“参与式”教学要求参与小组工作的每个学生能在组内交流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

3.会倾听。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会倾听的同学,能取长补短,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倾听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自我修正和完善的过程。不会倾听的同学只会让错误越积越多。因此,在“参与式”教学中,要求参与小组工作的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做到与人交谈时,克服浮躁之气和轻漫之举,做到认真而自信的听取别人的发言,不随意打断或插话。工作小组成员必须听清老师提出的问题和要求,听懂小组分工的任务,听明白其他同学的发言,同时也要听得了表扬之词,听得进批评之音。做到听边反思,若发现自己的错误或不足时能及时修正。

4.会讨论。

在“参与式”教学中,讨论是小组工作中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在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可能有不一致之处,这就需要讨论,攻克难点,形成解决方案。在讨论中,不轻易放弃一个方案或想法,不迷信权威,懂得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小组同学之间要相互协作,共同发展。不让任何一个同学掉队。

5.会分享成果。

小组工作结束后,要把小组工作成果在班上进行分享。通过独立思考、组内交流、深入探讨形成小组成果后,需要把成果分享给其他小组同学,以便组际间相互学习,不断完善。而代表小组分享成果的同学需要有较强的综合和表达能力,要综合小组成员的意见,归纳、完善,再流畅的表达出来。“参与式”教学要求,每个参与小组工作的学生都能代表小组进行成果分享。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培养,使班上的每一个同学有机会分享,有能力分享。

4.小组工作计划书 篇四

小组名称:团队合作能力小组

指导老师:彭竞平

工作员:张海琴、刘慧

计划时长:2小时

活动设计:马晓

小组目标:

1、帮助每个组员认识和了解自我的团队合作能力现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缺陷。

2、帮助组员充分了解团队合作精神的含义、重要性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的精髓。

3、在实践中学会沟通、分享和奉献,培养和激发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精神。

4、深化成员对团队合作的意识,并为以后投入实践、工作、生活打下基础。基本理念:

从古至今,中国人一直将“少说话,多做事”、“沉默是金”奉为瑰宝,固执认为埋头苦干才是团队制胜的法宝。可却忽略了一个人身在团队之中,良好的沟通是一种必备的能力。作为团队,成员间的沟通能力是保持团队有效沟通和旺盛生命力的必要条件;作为个体,要想在团队中获得成功,沟通是最基本的要求。持续的沟通,是使团队成员能够更好地发扬团队精神的最重要的能力。团队成员惟有从自身做起,秉持对话精神,有方法、层次地同时发表意见并探讨问题,汇集经验和知识,才能凝聚团队共识,激发自身和团队的力量。这是发挥团队精神的关键,因此工作员在设计活动方案时故意将部分信息零散化,使得只有沟通和分享才能实现团队目标,从而帮助组员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培养和激发团队合作精神,关键是一个从意识转变为行动的过程,工作员通过设立具定的目标,增设唯有通过沟通和分享、奉献和努力才能达到目标的场景活动,再以一定的奖励让组员体验到团队合作带来的巨大成就感,从而在紧张、激烈的氛围下了解到团队存在的意义,并深入其意识,这样,志愿者就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工作,而不是单打独斗,家园的工作方可更容易、更省力的开展。

活动内容:

一、组建团队(预计20分钟)

需要材料:四种颜色的纸片若干张,笔若干支。

1、准备四种颜色的纸片,纸张总数应该与参与人数相同,且四种颜色纸张数量应尽量平均。

2、工作人员将纸片散落于空中,每位志愿者上前随意拾取一张,拿到一种颜色的成员为一

组,共四组。

3、每位志愿者在卡片上写下自己的姓名、学校、专业、爱好、性格特点,然后再组内互相

交流沟通。

备注:在分组过程中,人数有可能不均等,应根据人数分为三组或者四组,尽量保持每组人数相差无几。

二、团队游戏:解扣游戏(15分钟)

1、每一组站成里外相对的两个圆圈。

2、每人左手拉住左边人的左手,右手拉住右边人的右手。

3、记住左手和右手所拉住的人。

4、撒开手往人群走,注意要打乱之前的位置。

5、工作员喊“停”,每个人位置不动,仍拉住自己之前左右手的人(此时只能往圈内的方向紧缩,但不能走动变换位置),成为一个“乱团”。

6、要求大家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在不松开手的前提下把“乱团”解开,最终成为手拉手的一个

大圈。

三、团队理论(指导老师讲解,预计30分钟。)

1、什么是团队

★ 有共同目的、志趣的人组成的集体。

★ 有限的一些人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在一起工作,每个人分担不同的角色,有独特的贡献。★ 一个积极的、为达成共同目标而努力的群体。他们能够很好地工作,乐在其中,并且能够产生高质量的结果。

★ 团队就是一群拥有互补技能的人,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达成目的,并固守相互间的责任。

2、团队的特征

 有人数的限制。

 有特定的、共同的阶段性目标。

 每个人分担不同的角色职责,并有独特的贡献。

 有沟通与合作,并能够产生高成果。

3、团队的作用

(1)当团队成员只关心个人目标的实现时,他们会有意无意地与别人的目标实现发生磨擦,这种磨擦引起的不愉快远比磨擦损失本身要糟得多,而当每个成员都为了共同目标奋斗时,他们会主动谋求合作,这带来的效果是双重的,既减少了冲突的可能,又创造了愉快的工作氛围。

(2)团队协作是执行任务的有力工具,在团队内部,任务和责任落实到个人,使其更加具体并易于贯彻,而且团队工作在大多数情况下比单独工作有较好的表现和较高的工作效率。

(3)团队工作还有助于探索问题,集思广益,更好地做出决策和焕发创新精神。

(4)团队工作可以促进团队成员、团队与组织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也能达到约束个人的作用。

(5)团队还有满足个人心理需要的作用。团队能够满足个人的安全、社交、自尊、认可的需要,从而增加个人的满足感和组织的稳定性,降低人员的流动性。在团队中,个人还能够得到别人的帮助、支持和具体指导,不仅能弥补整体的不足,还能增强士气和自信心,协助个人达到团体目标。另外,团队还能够对个人提供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援助与关心体贴,协助个人解决困难。

(6)决策权下放到团队中,许多烦琐的环节得到节约,团队可以根据环境变化灵活应对,反握了时机,而且正因为是团队自己形成的决策,实行起来,肯定会异常顺利,因为团队的决策是团队成员个人都赞成的决策。

4、有利于个人与团队共同成长的几种意识

 归属意识人总是希望自己在社会中有一个确定的位置,以获得物质或精神上的满足,这就是归宿意识。团队成员对团队的归宿意识,就是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具体定位在所在团队,自己的命运与团队休戚相关。

 亲和意识个人希望和他人一起建立工作、友好关系的一种心理倾向。在团队中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要求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亲和意识就是基于这两点产生的自尊、互尊,相互承认个人价值,懂得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性,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意识。

 责任意识成员为团队的发展尽职尽责,比如:做好本职工作、节约原材料、能源、勇

于探索、爱护团队的财产、遵守团队的规章制度的自我约束意识。

 自豪意识团队成员认为自己 的团队有令他人羡慕的对社会的贡献、良好的声誉、美好的形象等而产生的荣耀的心理。这是一种积极的心态,能激发工作的欲望,是人在工作中处于较佳的状态。

四、高山夺宝(预计15分钟)

需要材料:一次性纸杯四个、相同座位四个,四张纸条(每张写上一句激励的话)。

1、每组选6-7人,站成一列。

2、将杯子放在座位中央,每个杯子里面各放一个纸条,座位摆成一一线。

3、每一组第一个人站在位于座位1.5m处,中间被视为“万丈深渊”。

4、每组协作取到座位上的杯子,杯中纸不能掉落,手和脚不能掉入“深渊”,违规视为失败,且只有一个机会。

五、头脑风暴(预计40分钟)

1、每个组两张大白纸,由指导老师引导,每组在其中一张纸上写下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团队协作中不力的方面,写完后每个组分别展示分享,然后张贴在墙壁上,等最后一组讲完指导老师选出较有代表性的几条给大家分享。

2、针对已经挑选出的不利方面,每组讨论写出对策,然后分组展示并且详细说明。

3、指导老师给出建议和意见。

六、总结

5.儿童小组工作计划书 篇五

二、理念

1、小组形成的原因

1.1学龄期儿童正在长身体和长知识的阶段,智力、求知、理解和学习能力增强,他们在这阶段的生活经历和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青年后的思想和行为,儿童小组工作计划书。我们的小组活动可以在这方面予以较多的引导和培养,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长机会。

1.2多数儿童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现象,从而影响他们学习效果。因此,开展小组活动,运用小组工作方法,促使他们对事物能集中精神,提高注意力,这是做好每件事情的必要前提。

1.3多数儿童做事半途而费,缺乏责任感,表现为没有耐力和毅力,将严重影响儿童的学习及相关品质。小组活动将通过相关活动内容,培养他们的耐力和毅力,使他们有更好的品质投入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1.4随着独生子女的家庭增多,家长对儿童过于溺爱,不敢让儿童独立活动,使儿童得不到必要的引导,从而使儿童养成依赖,无主见,以自我为中心,感情冷漠,难以适应集体生活,缺乏团体协作能力。我们的小组活动将通过小组工作的专业方法,引导他们重塑良好的意志和品质,增强其协作和交往能力。

1.5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的同时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锻炼自我,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是全社会共同责任,工作计划《儿童小组工作计划书》。

2、相关理论

2.1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学说”认为,儿童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它本身没有任何内容,可以任人涂抹而留下深深的印迹。因此正确的引导儿童的认知和思维,将使他们从小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和品质。

2.2认知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是由个人从环境中所获得的信息中所产生的态度塑造而成,因此我们针对学龄期儿童的特点,主要任务就是帮助他们习得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促成注意力的集中和耐力、毅力品质的形成2.3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个人的行为是由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决定的,人的大部分社会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模仿别人而学会的。小组活动将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交互环境,使他们在这个活动中通过观察、学习获得认知的改变,增强交往互助性,提升个人责任感和培养耐力和毅力。

三、小组对象

在读小学三年级至五年级学生,每个年级8个人,24人,12人/组,共两组。

四、目标:

1、小组总目标:通过小组过程及小组社会工作者的引导,使小组中的儿童能够获得小组经验,促成他们能集中精力学习,做事情有耐性和毅力,增强团体协作力,从而促进学习进步,增进儿童健全发展。

2、具体目标:

(1)提高儿童的注意力。

(2)培养儿童的耐力、毅力。

(3)增强儿童之间的沟通协作能力和交往能力。

五、小组的特征

1、小组的性质:通过对成员的引导,提高成员对事物的注意力、耐力、毅力及其协作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2、小组持续时间:2周3、小组规模:督导1人,工作人员6人,小组成员 12人/组。

4、聚会频率: 2次/周,共3次

5、聚会的时间: 周五下午5:00-6:00,周六下午4:00-5:00

六、小组工作者及训练计划

1、小组工作者:徐勇、黎小丽、肖林、林泉、唐婧茹、王田

2、训练计划:活动前星期3,4进行训练。

七、招募方式及甄选标准

1、小组成员的来源:雅安六小3年级-5年级学生。

2、宣传招募方法:志愿参加,随机挑选

3、允许招募的时间:2011年6月15日 星期五

6.小组关于分配工作计划书 篇六

策划者:骆号

学号:2220xx304012041

小组计划书

小组名称:且行且思小组——执行力提升

理念:

一、四要素及八要素论

心理学家霍曼斯( G.C.Homans)在 50年代提出了群体组成四要素理论。他认为,任何一个群体都是由活动、相互作用 --信息沟通和行为相应、思想情绪 --群体成员的态度、感受、意见、信念、思维过程和群体规范四种要素组成的系统。

在此基础上,有些行为科学家还提出八要素理论。认为有八种要素影响到群体,这八要素分别是:

1、成员的共同性。共同性 --特别是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越多,群体的凝聚力越大。 2、群体规模的大小。群体的大小与凝聚力成反比。

3、群体与外部的关系。群体与外界越隔离、外部对群体的压力越大,则群体的凝聚力就越大。 4、成员对群体的依赖性。群体越能满足个体需要,即个体处处得依赖群体,则群体凝聚力越大。

5、群体的地位。有光荣称号,或有较高技术水平,或有富于挑战性工作,或有较多经济报酬, 或有较多晋升机会,或有较多自由而不受太严厉监督的群体,其凝聚力一般较大。 6、目标的达成。凡能达成目标的群体,其凝聚力较大。

7、信息的沟通。信息越畅通的群体,凝聚力越大;而肃静沉闷的大办公室,分散在一条长装配线上工作的小组、噪音大的工厂,由于信息不易沟通会降低凝聚力。

8、领导的要求与压力,领导越强调成员应遵守组织规定,群体的凝聚力也就越大。

二、群体动力论

该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行为( B),是个体内在需要( P)和环境外力( E)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用函数式 B=f( P, E)来表示。

三、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

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我们通过感知他人对我们的反映和评价,从而建立起我们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他人犹如一面镜子,我们正是从他人这面镜子里发出了我们的自我。

四、人际关系的理论

人际关系的卷入程度分为轻度卷入 ,中度卷入和深度卷入 .奥尔特曼和泰勒认为 ,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人际关系的改善的方法:沟通能力的提高;正确使用身体语言。

五、群体的合作

不同的个体为了共同的目的而协同合作,促使某种既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他人的结果得以实现。

当今由于现行的教育体制,使得学生的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学习课本知识上,因此同学们的“动手办事”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所以采用小组互动的模式,以达到小组成员挖掘自身潜能、树立自身信心,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目的。

目标及目的:

目标:提升成员的执行力。 具体分为:

1.执行心态训练:自信心、责任心 、决心信念

2.增强成员的有效沟通、整合信息的能力

3.增强成员的时间管理能力

4.发掘成员的创造力

5.增强成员利用资源、协作能力 服务对象: 在校大学生 小组特征:

1.性质:发展小组 2.节数:四节

3.日期:5月14日至6月8日 4.时间:上午八点到九点半

5.地点:文化与发展学院社会工作实验室 6.人数:八人

招募方法:

1.在校内发放宣传资料 2. 在互联网上发布招募信息

每节活动计划

第一节 活动内容

时间及整节活动时间:5月14日15:00-16:30

第二节活动内容

7.大学生小组工作计划书 篇七

一、作好指导,明确合作的技巧方法

“怎样学”和“怎样合作”应该是“学讲计划”下数学小组合作模式中教师关注的重点,同样也是存在于很多学生心中的困惑。所以在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并明确了学习目标之后,教师要给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即在合作时应使用怎样的技巧与方法。

(一)协作分工,明确职责

明确职责之后,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就变得“单纯”了,这时小组内的凝聚力就会增强,合作热情也会变得高涨。所以教师要指导组长做好小组内组员展开合作学习的组织工作,要做好学习记录,以小组意见的形式定期召开小组会议。而组员则应该学会积极且准确地将自己的见解及时发表,并学会从倾听他人的发言中随时调整和修正自己的结论。在小组会议过程中,要鼓励组员对组长的见解进行大胆更正与补充,必要时还可以临时进行AB角转换,让“我”当组长进行发言,使整个合作学习形成一种敢想、敢说、敢做的氛围。

(二)重点突出,动作有序

课堂小组合作容易受时间所限,所以在合作之初始,就要指导学生们以那些疑难重点的内容作为合作的主题内容,如大部分学生兴趣都比较浓厚的问题;或者是大家都感到不能够准确把握的知识;或者是在教师讲解之后仍旧理解困难的内容。教师指导学生自学释疑,然后小组内进行合作议疑,最后进行组间交流。

(三)组间竞争,注重体验

教师要适当地组织一些组间竞争活动,从而激发中学生“好胜”的心理特征。适当的竞争,既能够让学生体验到一种特别的学习乐趣,也能够让他们认识到合作与竞争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共同参与合作,发挥主导作用

“学讲计划”下的小组合作,最应该避免的是教师将自己完全置身事外,单纯强调学生主体,而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去,帮助他们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方向,给予他们必要的、及时的帮助与引导,促进他们产生不断探究、不断交流、不断了解、不断思考的意识与能力。如在复习“三角形全等”知识时,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认真梳理与三角形全等相关的知识,在上课时先在组内进行知识网络的梳理,再以小组为单位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展示,这样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梳理的知识纲目举张,精彩异常。另一方面,教师亦提前准备了很多不同版本的有代表性的历届考题,经过精心设计,将同样的知识点用不同题型、不同形式进行了相应处理,在课上通过分层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们的探究兴趣和合作意识,而让每个小组结合原题进行变式改编的“合作任务”,更是诱发了很多小组的“灵感”,小组内一些思维活跃,水平较高的学生主动地承担起组内创作、讲解的任务,合作学习不再是形式上的合作,而真正成为学生心灵的融合,思想的交汇,那些难点、疑点、重点问题经过小组合作之后,大部分都得到了解决。学生在这种合作氛围中,不仅学有所得,而且讲有所获,更重要的是他们真正理解了倾听与合作的内涵。

三、精心设计合作环节,用“学讲”发展能力

“学讲计划”下的小组合作,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学讲流于形式,合作走成过场,教师表面上是参与了学习,但往往是随意讲几个知识点,或者随便抛出几个问题就认为是学讲了,使得学讲计划失去了原有意义。在教学时,教师要为学生精心设计合作环节,通过真正的学讲来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时,对于“怎样判断平行四边形是不是中心对称图形”这一课题学生大多不会,那么怎样让学生接受教师讲出的观点,并能够提出质疑?意图合作,从而深入理解并知识内容非常关键。这时,教师就要先将判断方法、应该怎样观察怎样实验的具体过程与方法讲出来,然后再让学生自主合作,得出最终的结论。

实践证明,在攻克知识难点、巩固知识重点方面,小组合作的确有着其他学习方式无法达到的教育效果。教师应在合理分组以及明确学习目标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发挥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作用,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技巧与数学方法,让小组合作在学讲计划背景下发挥出更大的教育效能。

参考文献

[1]吴文忠.学讲计划下的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J].成才之路,2014(33).

8.大学生小组工作计划书 篇八

关键词:学讲计划;高中英语;小组合作

“学讲计划”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辅导者。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引导学生以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小组划分,使学生在小组内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教学,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与合作,进而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讲方式的突出优势,组织学生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笔者结合实践中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学习小组划分的合理性

对学习小组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是顺利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学生才能有分工、有合作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在进行小组划分时也只是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采用就近原则来进行分组,即将较近的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这样虽然方便了分组,却忽视了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搭配问题,使合作学习的效果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因此,教师要在准确把握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客观性的层次划分,从而对学生进行分组,使每个小组内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小组间力量的平衡,为小组间开展比赛和对抗打下基础。

另外,在小组划分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性格,将自制力强有主动学习意识的学生和自律性差、调皮的学生归于一组,使他们在小组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为小组合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合作学习中教师的引导策略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指导者和引导者,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教师就可以完全放手不管,任由学生自由发挥。在学讲计划中,小组讨论是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它具体表现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学习,从而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增强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首先,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为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提供保证。其次,教师要向学生明确小组合作的过程和任务。学生有了学习目标,在小组合作過程中才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谈论和研究。最后,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因此,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教师要合理地把握其合作学习的时间,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主动思考,并且又不过量地占用课堂教学的时间。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在进行谈论时,如果一个学生在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时,其他三位同学应该做什么呢?要不要聆听、动笔记录?要不要及时补充?这些都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明确的指导和帮助。

三、合作学习的评价策略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是当前“学讲课”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但是由于评价方式的复杂性和评价内容的多样性,给教师对学生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此,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突破传统评价方式的局限性,将评价的重点转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上,强调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合作技能的掌握。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测试等多种手段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了解和掌握,从而给学生提供明确的反馈,从而使学生对自我的学习情况进行深刻的总结和反思,进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另外,教师不仅要关注小组整体的合作学习效果,更要将评价的对象缩小到小组的每个成员,使每个学生都能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使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实现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在“学讲计划”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全方位、多角度、广交流的合作学习平台,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逐渐提高自身的自主学習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上一篇:矿井爆破安全知识教案下一篇:成人仪式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