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员培训方案

2024-08-05

新闻报道员培训方案(通用8篇)

1.新闻报道员培训方案 篇一

新闻报道培训心得

12月21日,我有幸参加了新疆电力公司组织的《新疆电力公司骨干通讯员培训班》。经过为期一个星期的学习,我受益良多。现在把我一些粗浅的学习体会和大家分享下:

“新闻,什么是新闻?”中国电力报、国家电网记者李易峰老师说到的“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道出了新闻的内涵。新闻报道贵在“新”字,只有新的东西,才能为读者提供信息。新闻是要知道实际工作、实际生活的。随着公司的深入改革,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作为一名新闻的宣传报道者,我们的任务就是不断的把自己身边的的新变化、新成果展示出来,树立公司良好的社会形象。对于有新闻价值的“旧闻”,李老师也给我们出了一手高招,那就是想办法“抢救”。他通过自己的一个真实事例,通俗易懂地向我们详细阐述了这一“挽救”的方法,使我们又学到了一手“起死回生”的高招。

中国电力报全媒体采访部主任谢毅老师主讲的如何做好企业宣传工作,新闻宣传工作是企业的“喉舌”,是社会认知企业的一个通道。作为一名宣传报道者,公司的形象、公司的企业文化、公司在社会上的影响力都可以通过我们手中的一只笔宣传出去,因此,我们报道的作品要迎合公司的新政策,通过自己的笔将身边发生的实实在在的反映广大员工热爱生活、热爱企业、热爱我们共同家园的人和事,把基层发生的先进事迹,涌现出的一些好人、好事、好风气等等通过我们的新闻报道反映出来,给大家以启迪。

天山电力企业文化部新闻宣传政工师、资深摄影记者胡星云老师通过演示自己拍摄的一些新闻作品和救灾的新闻图片,让我们认识到在面对好的新闻素材时,不要害怕专业人员,不要怕自己的设备差,要敢于抢占有利位置,利用不同的切入点,表现出新颖的主题。

新疆日报社记者钟秀玲老师主要讲的是电力新闻基础写作,就如何写好一遍好的新闻,谈了以下的几点:要想写好新闻,除了新闻的5个要素,3个度(深度,广度,长度),2个知(公众未知,公众想知)外,钟老师还重点谈了新闻的结构组成。一是标题吸引人。标题就像人的眼睛,一双会说话、会摄人魂魄的动人眼睛,让读者看了标题就有一种迫不及待想往下看的冲动。二是导语吸引人。导语就如人的面容,姣好的面容让人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更使得读者有一种深入宝山探宝的强烈欲望。三是主体吸引人。一篇好的新闻主体就像肚子,内涵丰富,又有着不可或缺的主题思想及内容,读之定能使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只要做到了以上三点,加上文通字顺,那就能写成一篇好新闻。

在采写新闻稿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最好能亲自深入到事发现场,努力还原事件发生时的各种场景,尽可能多的采访事发现场的见证人,找出事发的真正原网因,这样才能使稿子血肉丰满,不落俗套。要想做一名出色的撰稿人,除了具备以上几点,还要善于用心观察,多练笔,多动脑,多学习,那么总有一天,我们对新闻报道的写作,就会顺手拈来,一气呵成,新闻报道也才能写得更出色。

一个星期紧张而有序的学习,使我受益非浅。能从另一个角度尽观自己的不足,对我来说是一种进步。我将在以后的工作中,多写勤练,多到现场去看、去观察,努力把身边发生的事写好写出来,我相信,就这样在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中,自己在写作方面会有所提高。同时,也是对自身的一种锻炼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新闻报道员培训方案 篇二

一、言之有物, 忠于事实

新闻源于事实, 但不是所有事实都有报道价值。你采写的报道能不能被编辑采用, 关键看有没有新闻价值。什么是新闻价值?新闻价值就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 即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的总和。素质的级数越丰富越高, 价值就越大。价值越大, 被编辑选用的概率就越高。一般说来, 构成新闻价值的要素包括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和趣味性等。

理论上看似有些深奥, 让人一时难以把握哪些事实具有新闻价值。其实不然, 我们日常的一些工作、生活, 只要你用心观察, 就会发现其中的新闻价值。例如, 部队组织官兵无偿献血, 是一项经常性、集中性的活动, 许多单位可能同时进行, 部队报道员在写稿时很容易落入俗套。大部分稿件都是“某月某日, 某单位组织多少官兵参加献血活动, 无偿献血多少毫升, 缓解了驻地血库的燃眉之急”, 在导语中将这些基本事实交代完以后, 正文往往全是“响应号召、领导带头、官兵踊跃、卷起袖子、纷纷表示”这样的空话套话, 毫无新意。除了组织的人数多、献血量大, 似乎就没有更多的新闻价值了。而实际上, 只要你深入现场采访, 细心挖掘, 还是能发现其中一些有价值的新闻事实的。如有的官兵已经二次三次甚至多次献血, 有的是初次献血的新兵, 有的是家庭受灾还为灾区人民献血的官兵等等, 这些就是特殊、有意义的事实。说说他们的故事, 请他们谈谈感想, 新闻的内容就丰富而且真实感人了, 价值自然也体现出来了。

二、言之有据, 叙述准确

新闻讲究实事求是, 是什么就是什么, 来不得半点含糊。这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新闻报道如果事实不清、语言含糊, 就会令读者产生疑问——你说的是不是真的?因此, 你所采写的报道中涉及的具体时间、地点、人物, 必须交代清楚, 尽量少用或不用“近年来”、“日前”、“近日”、“一段时间以来”、“那年夏天的一个午后”等模糊性词语。此外, 在报道内容不会对当事人产生不利影响的情况下, 最好用真实姓名。例如, 做思想工作, 当事人最好不要以小李、小张、中队长、指导员之类的, 除非他本人不愿具名。而涉及案件特别是需要延伸办案或案件未定性的, 办案人员、犯罪嫌疑人、未成年人的姓名, 以及受害人等当事人不愿具名的, 可用张某、老张之类的, 或用化名, 但用化名的要在文章末尾注明“ (文中涉及人物均为化名) ”。

在新闻报道中运用直接引语, 是实现“言之有据”的重要方法之一。直接引用当事人的生动语言, 不仅能增强报道的画面感和现场感, 让读者身临其境, 使报道读起来生动、真实, 而且有助于揭示新闻的本质和核心, 升华主题。而在大量部队报道员的来稿中, 使用直接引语上出现的问题最多。有的来源模糊, 用“官兵们纷纷表示……”、“群众都说……”来唱高调;有的断章取义, 违背被采访者的原意;有的道听途说, 把转述当作所见所闻;更有甚者, 无中生有, 夸大其词, 只要群众对官兵表示感谢, 都是“你们真是人民的子弟兵啊!”这些都是没有深入采访的结果。因此, 在稿件中使用直接引语, 首先要交代清话语的来源, 是什么人说的。其次要原原本本引用当事人的话, 切不可肢解、歪曲说话人的语意。三是要选用符合被采访人物身份、职业、性格的语句, 不能任意拔高、张冠李戴。当然, 引语中如果有不便于大众理解或有违政策规定的引语, 以及粗口、暴力的话等, 可以适当调整, 但不能改变说话者的原意。

三、言之有度, 语言朴实。

由于大多数部队报道员都是“半路出家”, 而且并非专职, 所以常常会把新闻与公文混同, 在新闻报道中大量运用公文化的语言。最常见的问题就是语言空洞, 大话套话充斥, 言之无度, 一开篇就是“为了做到……”, “在……形势下”, “在……鼓舞下”, “在……基础上”, 结尾都是“必将……”, “有力地推动了……”。这些话, 编辑不喜欢, 读者不爱看, 而且影响了新闻的可信度。

新闻报道是说事的, 要求语言准确、清晰、简洁、生动。我们要学会用读者听得懂、感兴趣的语言来采写报道, 学会用最简洁的文字讲清楚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 不要说空话套话。同时, 我们在反映新闻事实时, 有时避免不了要说说这件事的意义, 但切忌空穴来风、无限拔高。不要做了几件好事, 就说“增进了军民鱼水情, 展现了新时期官兵的风采”;破了一两起案件, 就说“有力打击了违法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 维护了边境地区的安全稳定”;配了一批装备, 就“充分体现了上级党委的关心, 必将有力地提升战斗力”。要坚持是什么就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就说什么作用, 而且最好不要由作者来说, 可以采访官兵, 用不同层次官兵的认知, 直接引用他们真实的话语来反映其意义和价值, 这样的报道才真实可信。

参考文献

3.培训会议报道新闻稿优秀 篇三

1、xx区民政局副局长余霞林同志传达市民政局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会议会议精神和接下来的工作安排;

2、20xx年柳州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中标单位爱父母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王雷对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经验、方法以及需要街道、社区帮忙配合做一些工作等内容进行介绍;

3、xx区民政局就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开展中将会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

4.新闻报道策划方案 篇四

一、策划背景:自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实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

跨越,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然而,随着高校规模的急剧膨胀,所带来的问题也日趋明显,如在经济、结构、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因此,对于我国的高校扩张政策的影响进行报道

二、报道目的及意义:全面了解高校扩张带来的影响,各界人士对高校扩招的一些认识,分析现在及未来的高校毕业生的发展状况,以及为高校扩招提出合理的建议。为现实的扩招高校情况做详细报道,切实引起全民关注,让人们都参与到高校扩招的话题讨论中来,一起探讨。

三、报道主题:高校扩招

四、报道谋篇布局:全文为深度解析报道,分三大部分,由小标题隔开。以典

型的高校开头,引入高校扩招的现象,比较历年来高校扩招的数量对比,然后联系下高校的育人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等,分析扩招带来的好处;第二部分,分析扩招带来的弊端,第三部分,放眼全国,解析全国高校扩招带来的影响,给出合适的对策来解决扩招引起的问题。

五、活动的开展: 前期筹备→活动执行→总结

1、前期筹备:

时间:6月25——6月30日

内容:安排人员的采访工作以及其他工作的分派,确定采访对象以及采访时间的预定

2、活动执行:

时间:7月1日——7月15日

内容:以高校扩招为主题,围绕报道的目的,对国内知名大学,以及职业学校进

行多种形式的采访,采访对象有学校领导、学校老师,在校学生,以及社会上的组织和个人。

3、总结

时间:7月16日——7月18日

六、经费预算:总计5000元

差旅费、人员费、设备费、材料费、租赁费、管理费、其他费用

七、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及细节

记者提问态度要真诚、客观、不带个人倾向。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要确立主题,围绕主题事先精心设计几个问题。一些问题可以现场发挥,但关键的问题一定要做准备。回避采访的,以提问对方感兴趣的问题,诱导其配合采访。

记者采访时一般都是边听、边问、边记、边看、边想。为了避免报道失实,对于需要核实的细节,如人名、地名、时间、术语、人物对话等,要一边采访,一边核实清楚。采用微型录音机、数字录音笔、笔记本电脑等采访工具时,也要做相应的记录,以防一旦录音不清或录音损坏,无从核对。

八、活动负责人及主要参与者

前期负责人:

采访人员

总结人员

5.新闻报道策划方案 篇五

近年来,我国新闻策划、公共关系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迎来了最好的契机给新闻公关业创造了很多机会,北京奥运会的成功申办()、上海世博会的申办()、国际公关大会的申办()及筹备和举办;中非论坛、财富论坛、上海合作组织论坛、中法文化年、中俄联合军演等。在近两年,国内发生的一系列危机事件,如“非典”爆发的舆论导向和事件控制、大型企业发生的产品信用危机(阜阳奶粉案、肯德基“苏丹红”案、中海油事件)、地方政府发生的大型恶性事件(西安彩票案)等,造就了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的公关高手。所以,新闻策划、公共关系在其中发挥了积极的润滑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我国对政府工作的公开化、透明化、信息化,尤其是__年以来在全国各地普遍实行新闻发言人制度,给予了舆论监督进一步的法律支持,对广告传媒、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产业的改革与促进,明确了文化、新闻、公关产业的发展思路,细化了产业结构,崔生了如大型活动、会务展览、文化交流等新型产业。开展大型活动也逐步成为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大中企业展示成果、改善形象、塑造品牌的公关手段。大型活动与新闻传播总是相伴而生。越是大型的活动,其新闻传播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如:第29届奥运会的申办和筹备,中国和北京花了大力气专门成立了新闻宣传部(整合了宣传部有关政府资源,并由主要政府领导组成的领导小组协调),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评选等活动,都由主办单位协调有关政府部门成立了专门的宣传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以便高质量、高效益统筹的开展传播工作,为所服务的大型活动营造舆论环境。

有效地进行大型活动策划与实施,正确、高效的实施大型活动的新闻策划非常重要,因为大型活动本身就是很好的传播媒介、是一个有计划的目的鲜明的传播过程,也只有真正做好大型活动中的新闻策划才能算一项成功的大型活动,这样有利于我们把大型活动组织的更加完善。

新闻策划任何一项工作都会涉及到媒体传播和媒介关系的方方面面,只有充分认识到大众传播在大型活动的重要意义并落实到新闻策划的工作中去,才能保障大型活动的成功实施。笔者就根据自己的工作经历,有针对性就大型活动的新闻策划做一简述:

一、大型活动的定义

大型活动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众多人参与的社会协调活动。定义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重要概念:

第一,鲜明的目的性。大型活动往往耗费很多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无论是企业上市举办大型活动,还是现在世界各国政府举办的奥运会、社会团体举办公益活动、群众组织举行的品牌活动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没有明确目的的活动不可能成为大型活动。

第二,要有计划性。凡事预则立。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应有计划,大型活动更不例外,而且更要求有周密的计划,计划包括策划、活动现场执行计划、传播计划、组织计划、突发事件计划。

第三,参与人数众多,社会化程度高。既然是大型活动,就应该有众多的人参与,但并不是参与人数越多就越是大型活动,笔者认为大型活动应是社会化程度较高,社会各界参与性较强且较广泛。比如:奥运会就可让世界各国运动员集中参与、保护母亲河行动参与人数达千万人、全国青少年网上普法大赛参与人数也达数百万人等,诸如这样的活动参与程度高、参与人数多、社会程度高。

第四,确保安全性。任何一项活动开展的前提是在安全的情况下开展,有安全隐患的活动也是不能开展的,如果举办者本身没有发现隐患并解决,政府有关部门发现也将会停止活动的举办,如果在一项大型活动中,没有做到安全有序的开展,将会造成严重的事故。现在北京等地对大型活动的审批越来越严格(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大型活动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负责任态度。

二、大型活动的特点

1、必须有鲜明的目的性。不是一般的目的,而应该是围绕整个组织机构的组织形象策略和近期公关目标而确立的目的。活动的目的性应该站在受众(目标公众)、社会综合的立场上,并不仅仅是站在我们某一个企业或组织的立场上,只有这样开展的大型活动才能具有传播性,才能引起社会的关注。如:开展大型会展、文化节、体育赛事、企业上市、新产品上市、公益活动等。

2、广泛的社会传播性。大型活动本身就是一个传播媒体,其作用像一个大众传播媒介,只不过这个传播媒介在大型活动没有组织之前是不发生传播作用的,一旦这个活动开展起来,就能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活动本身吸引了公众与媒介的参与,因此,大型活动的信息是通过媒介或者是通过公众传播的,这是我们在策划大型活动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3、严密的操作性。在组织大型活动的过程中,给我们成功与失败的机会只有一次。因为大型活动不同拍电影、电视,拍电影、电视能拍三、四组镜头,最后再重新编辑,但是策划大型活动每一次都是现场直播,一旦出现失误就无法弥补了。在这方面我们有一个比较深刻的教训。在一些个案中,因为举办大型活动而导致酿成伤亡事故是不少的,__年春节,北京密云彩虹公园发发生了严重的踩踏事故,导致数十人的死亡的惨案。这个活动的领导者、策划人员、组织人员及相关人员因此被撤职至判刑。所以,大型活动的策划与实施的周密性,绝对不能掉以轻心。这也是现在举办活动中讲究细节的地方,细节把握好了才能决定大型活动成功举办。

4、高投资性。一个大型活动往往要投入的资金和费用都是比较大的,绝对不可能用很少的资金做出很大的活动。我们可以提倡一个铜板掰成两个甚至是多个来花的精神,但高投资是最基本的特点。如果不是特别的需要,一般不要动辄使用大型活动的手段。

三、新闻策划的定义

新闻策划又隶属于策划学的范畴。何为策划呢?国内著名的策划人陈放把策划定义为:为实现特定的目标,提出新颖的思路对策即创意,并注意操作信息,从而制定出具体实施计划方案的思维及创意实施过程。策划就是对某件事、某种项目采取何种谋划,然后有计划、有组织的综合实施并安全运行。

不管上述两个定义有什么问题,但笔者认为策划,他应包含以下特征:

一是计划性。策划是对某件事、某个项目的事前计划活动。

二是前瞻性。策划对某件事、某个项目应有前瞻性的把握,它把着眼点放在未来,而不是现在。

三是创意性。策划是需要创意的,要有灵感。从这个角度上讲策划是一种艺术。

四是综合性。什么策划都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前期调查分析、策划书的拟订,执行控制和检查反馈等等。新闻策划都具有新闻报道策划的特征,即它们都是对新近客观事实的报道策划,都符合新闻规律,注重新闻价值,符合传播学的原理,需要新闻从业人员的参与,并通过传播媒介进行传播。

但新闻策划又不同于一般的策划,它是借助于新闻媒介、协调政府、团体、相关机构等公众的关系,遵守新闻规律,站在企业(组织)整合营销的高度,整合企业(组织)优势资源,通过蓄势、借势、造势这一系统工程,树立企业(组织)、产品形象,引导并创造消费需求,为企业(组织)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它和广告、促销、公关、人员推销一样,都是一种营销沟通手段。

四、新闻策划实务

(一)大型活动中新闻策划的特点

大型活动的新闻策划与日常新闻策划、策划新闻有着不同的特点。如媒介的新闻策划一般是为了策划新闻,针对事件新闻或将要发生的大型活动,组织编辑记者通过选题策划、人物访谈、深度挖掘等方法,对这一新闻做横向和纵向的报道,最终达到吸引读者特别是目标读者的眼光,这类策划一般不讲求经济效益。企业新闻策划,其实也是策划企业新闻,主要是企业公关部门根据企业决策者的指示,或是自己的团队发现企业近期的营销目标或关注社会某事件,企业公关部门组织新闻媒介对事件的来龙去脉、或者是一个焦点作新闻报道,主旨是树立企业的形象、克服企业危机等,这类新闻策划的直接目的也不是为销售和直接的经济效益,但是还是出于自己企业的角度去宣传推广,因此这类企业新闻策划的主体还是新闻媒体,企业只是组织中介作用。这类事件正面报道一般不会有较大的影响,除非新闻事件特别重大如联系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企业新闻的负责事件、官司事件、危机事件(安全问题、企业领导人问题),媒介往往会作大篇幅的报道并不惜版面和时段作跟踪报道。

大型活动的新闻策划与其它新闻策划有相同之处,出发点也都不是直接为经济效益。但是,大型活动的新闻策划具有几个明显的特点,如目的性、前沿性、艺术性、投资性等,因此大型活动的新闻策划本身就是一项大型活动,这类活动一般是社会活动为主,这类活动的传播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以公众利益最大化,传播都是具有社会性,传播的内容和方法都有一定的艺术性,是在事件和时代背景下提炼出来的新闻,一般具有较强的传播性和转发性,较容易受到大众的关注和参与,因此他与其它新闻策划又有不同之处。大型活动是社会性的活动,有时也会是政府型活动,无论是哪种都会得到政府部门、政府领导、行业组织、社团、媒介等各类组织的支持,是整合社会和企业(组织)的优势资源在一段时间内集中精力、人力、物力、财力,根据营销目标开展的大型活动,新闻策划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的,所以大型活动的新闻策划具有上述几个明显的特点。

(二)大型活动新闻策划的具体操作步骤

1、新闻策划的第一步:调查分析和需要考虑的几个因素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新闻策划和所有策划一样,强调做好第一步,研究其可行性,它是指导我们接下做策划重要环节。新闻调查(调研)是新闻策划运作的起点,它的目的在于详尽地了解市场、产品、企业、一般公众、宏观经济环境、营销环境(含竞争对手)、媒体状况及舆论环境,为新闻策划活动提供最直接的依据。按照一定的目标,对调查的内容进行判断、甄别,总结出一些可资利用的观点、规律,以作为新闻规划的方向,策略的指导。内容包括营销环境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媒介与舆论导向分析等。目前做调研的主要方法是:随机抽样法;调查访问法(电话、网络访问、现场访问、刊物调查);文献资料法(现在主要以提取数据和采用网络查询为主)。

一次具有轰动效应的大规模活动,往往是先从一个不起眼的创意点逐步发散思维、放大累积而成的。这些创意点主要来自参与项目策划的文案和全体风暴策划会,有时也来自媒介的记者、行业资讯的延伸。他们在与公众或其它消费者的接触中,了解到最新的市场需求信号,然后及时反馈到项目组,再将这些信号进行梳理,从中进行初步筛选,再将备选方案呈递部门领导审核,方案(通常是指草案)通过后再返回企划(策划)部,进行细化,最后形成完备的可执行策划文本。

甄选点子的标准包括了活动的可操作性分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三者必须兼顾,才能确保活动的实际意义与成功系数。某些创意点子可能非常富有新意,也能带来不菲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操作的难度太大,需要动用太多的人力,可能时机不成熟、也可能本组织和相关组织的资源相差太远等各种客观因素,也只好忍痛割爱了。

2、新闻策划第二步:新闻策划(新闻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创新才有发展”。意思是我们凡是做事情都要有计划,有计划的同时还要有创新,特别是在竞争国际化、白热化的今天,我们不论是企业、地方政府、国家机关都是如此,只有创新我们的事业才会进步、企业(组织)才会有发展。新闻策划更是如此,不仅要周密的总方案、实施计划,而且要有创新、创奇、创第一的新创意才会有成功的新闻策划,因为新闻策划的特点是富有传播性,没有创新的新闻策划就不会具备良好的传播性,也就不是真正的新闻策划。因此,给我们的策划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

新闻规划是整个新闻策划运作的核心环节,目的在于基于新闻调查分析,对新闻策划运作进行战略决策,拟定具体的新闻运作计划,主要内容包括新闻策划目标决策、企业(组织)形象定位、新闻背景、新闻主题、媒体传播计划、实施办法、实施时间、新闻效果测定方法等,通常以“新闻规划案”、“新闻策划方案”出现。

(1)新闻策划的几个原则:

·社会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

·实效性原则

·创新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2)新闻策划注意的几个要点:

·以充分的调查为策划依据

·反复提炼主题

·实施操作设计

·履行必要的审批工作程序

(3)新闻策划排期——时代背景、人员和天气等因素的影响。

大型活动策划应该是具有一定柔性空间的执行方案,也就是说在执行上具有一定的弹性,而不是过于拘泥于文本上的条条框框。因为,每一次活动在客观上都可能遇到时代大背景的影响、人员的变更、天气的变化以及其它一些或人为的、或不可抗力等突发因素的影响,所以在策划之初就必须考虑周全,为活动执行预留一定的选择空间。

(4)新闻策划的传播(指媒介传播)——分阶段的进攻。

在初步的草案中确定了活动的排期后,就应该马上考虑针对活动的新闻点提炼、广告创意。在此阶段,除了创意勿庸置疑很重要以外,其前期媒介传播的投放也是值得重视的一个环节。一次活动的广告投放包括预热、沸腾和保温四个阶段,其中预热期主要以新闻做好铺垫,辅以打出硬广告,笔者认为,大部分新闻策划在前期的新闻宣传同时,应开通网上宣传阵地(与商业网站或新闻网站合作);高潮期开始除了搞好活动现场的新闻宣传和新闻背后的宣传外,有条件的话可增加硬广告的投放密度;在保温期,以后续的新闻报道为本次活动作一个总体回顾与点评。

3、新闻策划第三步:具体实施与细节执行。

新闻策划的第三步具体实施环节是大型活动落脚点,他是所有计划付诸行动的具体体现。在采取有效行动之前,从业人员必须考虑到时机、周围环境、地理条件、目标公众、参与人员等重要因素。

新闻策划案(活动方案)就是指挥棒,就是行动纲领。这就说明只要我们策划案一旦确定下来(指经讨论有可操作性的方案,是定稿),就是我们每个项目成员的最高领导,我们都应遵守方案执行,笔者这里强调的是有创造力的执行,彻底的执行,协作的执行。

新闻实施是指依据规划案、策划案,写出具体的新闻稿件、通过各种形式传播给媒体。这是一个将想法变成现实的过程。

1 新闻策划的创意(新闻点的提炼) 新闻价值的判断与分析蓄势、借势、造势(第一、新奇)(影响力、时效性、相关性)

2 拟定新闻活动方案 实施方案、传播方案、预算、工作制度(财务)、报批件、请示件等文案

3 确定新闻活动的目标媒介 研究分析活动与媒介的充分结合并做出计划

4 召开新闻活动工作会议 分工安排

5 新闻写作 新闻稿、领导讲话的撰写、活动流程、背景资料、组织简介、活动手册等

6 邀请记者 确定重点,按需邀请

7 接待记者 会前沟通、会中实际接待与服务、会后沟通(如遇重要媒介未到应及时联系补上稿件和礼品)

8 现场管理、营造氛围 安全有序,氛围热列、隆重

9 新闻传播 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并进行传播过程中的有效跟和控制

4、新闻策划第四步:新闻监测、分析评估

新闻策划的最后一个环节新闻监测和分析评估,也是日常很多公关人员在实际工作最易忽视的一个环节,这与我们整个行业的发展和指导一定的关系。这个环节是检查我们所从事的公关工作、策划活动所取得的成绩,也是我们总结经验、提高工作的重要环节,是为下一次公关活动提供实践指导的活动教材。

新闻监测是指对新闻运作的效果进行检查、反馈,调整,为下一步新闻运作提供必要的依据。主要以新闻报告或新闻剪报案形成。一般来说,这一阶段有赖于专业的调研公司,但企业自身,或者代理公司也可以作一些简单的调查。笔者建议这项工作,最好由公关或新闻(宣传)部门的专人负责,工具和调查方面可借助专业公司,目的是为了身在其中,检验公关工作的成败,形成了良好的习惯对于应对危机公关有极大的帮助,也是管理组织形象的实际举措。新闻监测是与公关活动开始以来就一直伴随,特别是集中3至5天时间内,这是集中传播的时间更要高度关注,如发现问题可以及时处理和解决。

分析评估与新闻监测的目的从本质是讲是一致的,但是分析评估是在新闻监测的基础进行了,新闻监测是分析评估的重要参考与评价指标,二者紧密联系、相互依赖。分析评估,是新闻策划整个活动的成败评价指标,一般以评估报告或总结报告案形成。有效公关,有效的大型活动的最后一个要素就是评估和总结分析。主要从以来几方面来总结评估:

目标公众的行为变化。公众是否接触到传播的信息,有多少人接触到这些信息,这些信息有多少是公众关注的,传播方式是否被公众所接受并乐意、方便的接收到,公众接收到信息一周期范围内有何反映,在行动上有何体行为等。

检查实施过程与策划过程中何出入。实施工作是在策划的基础上开展,通过回头看可以检查当时策划时在调研、谋划是的方向是否正确,以有利于下次在谋划时予以改进。

媒体传播和媒介人士的反映。新闻策划中重中之中也就是传播的把握与控制,控制的目的是通过新闻媒介传播本组织的声音。因此我们评估一项活动和行动时,往往要非常注意媒介传播的实际情况。通常要从传播的性质(正面、中性、负面)、面积(时间)、角度(是否按企业或组织所控制的角度去报道)等方面来评估,如果大型活动的转载文章的次数越多,就说明我们策划的活动公众关注程度高,与大众生活、经济、工作、文化、体育等有密切关系,这是成功开展好大型活动的生命线所在,只有从大众的角度出发再回到大众的利益当中去,这样才能赢得公众的支持与参与,这样才有利于第三方(媒体)传播我们的信息。另外,媒介人士的反映与态度也很重要,我们在传播的过程也要充分注重记者、编辑(统称)的反映,众所周知中国是礼仪之帮,公共关系的核心是关系,而中国的“关系”更是影响到我们的方方面面,记者编辑是传播源信息的把关人,也是新产品的加工厂,更是创新产品的参与者,他们本人的态度和声音也很重要。

公关费用的开支情况。公关、新闻策划是有成本、有费用的,现在社会有很大一股声音是新闻策划没有费用,也反对新闻策划中参杂金钱的因素,其实,真正在公关、宣传岗位上人专业人员和从业者,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不论是传统还是新兴行业都如此,这项工作是有成本的、有费用。只要我们有计划、有控制的使用合理的费用,投入有效的时间和精力,运用我们的专业知识,认真、坦诚、有效的执行新闻策划,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这里,笔者也反对企业、组织拿着金钱换新闻的做法,特别是我国新闻制度的改革,新闻媒体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想用金钱换新闻,想要将黑说成白巳不现实。

活动结束后,都必须作一个效果评估与总结,这也是企划(公关)部门一次活动策划流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企划部应该形成一套比较客观的活动策划效果衡量工具与标准,对每次策划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前后比较,这样才能评估一次活动策划的得失。但目前我们只有简单应用软件,没有一套衡量评估工作的量化标准、工具和体系,但这种相关的评估体系,国际公关公司和有关机构正在研究之中,相信不久的将来公关、企划人员就会用上得心应手应用工具。

大型活动的新闻策划(公关)部,每次活动策划必须实行项目主要负责人制,整个工作团队要服从调配,全力协作完成。活动过程中出现问题,一般也要由项目主要负责人承担,并且将工作表现带入最后的项目业绩考核。

总结报告也必须由项目主要负责人完成,一份完整的总结报告要包括活动策划书、项目细化执行流程、活动协议附件、宣传总结(含剪报、新闻监测)、费用收支明细表和活动得失汇报等六个方面。完满而出色的总结,会让企划部人员扬长避短、不断提升自己的策划能力,它既是本次活动策划的休止符,也将是下一次活动策划的更高起点。

6.新闻报道员培训方案 篇六

一、懂职能“解”新闻

作为政府主管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工作部门, 工商行政管理是一个很重要的部门。在机构上, 工商部门从国家工商总局到各省市区的工商局, 而在重庆有区县工商局或分局, 最基层就是工商所。严格意义上讲, 国家工商总局和省一级的工商局都是出政策地方, 而落实政策的则是基层的区县局和遍及社会各个触角的工商所。

在新闻报道的主要方向上, 前者是最出政策性的新闻。例如, 2014年以来最热门的商事制度改革。商事制度是市场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商事登记制度进行改革, 由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 取消了原有对公司注册资本、出资方式、出资额、出资时间等硬性规定, 取消了经营范围的登记和审批, 从以往的“重审批轻监管”转变为“轻审批重监管”。

那么, 在实际操作中更加注重点面结合, 即以基层对政策落实的故事和新闻, 来支撑政策本身带来的便利化。根据实际操作的经验看, 基层的新闻比例和鲜活性要大于出政策的上一级部门。

在都市报的报道中, 对政策的解读更强化的是新闻事件本身, 通常会以新闻链接的形式, 补充新闻事件的政策。以重庆市在2014年正式启动商事制度改革报道为例, 重庆晨报以《两江新区和这十个区县工商登记可“先照后证”》为题, 读起来更具体、更形象。

二、看政策“图”新闻

商事制度的改革进一步释放了改革的红利, 尤其是重庆市先后几次调整发展小微企业的政策, 进一步放宽了准入门槛, 让更多市民受益。

这些政策报道如何落地, 如何让人更爱看, 或者是一眼就能看明白?

重庆晨报采取的是大数据报道方式, 体现在版面上就是简单的消息+主要政策。例如, 2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微型企业的后续发展的报道上, 重庆晨报以整版的篇幅做了数据新闻, 标题很明确, 叫《重庆两亿元帮扶微企33万户微企都可申领》, 整个报道中, 消息不超过300字, 其他全部是图表, 能够让人一目了然地读懂政策。

尽管图表方式阅读起来更轻松, 但前期的工作相对比较复杂。例如, 操作者要分门别类地对各种数据进行归类, 找准数据中的亮点部分, 同时, 在版面制作上, 也要比文图新闻版费事得多。

三、看回复“找”新闻

重庆晨报曾报道过一起《宝马4S店收PDI检测费消费者可拒付》的新闻, 信息来源是工商局公众信箱中的回复, 也就是俗话说的文件性里发现的题材。

按照常规, 这条信息可以不采用, 但采用的原因就是因为“宝马”两个字, 也就是所谓的品牌效应。这条新闻关注度很高, 被转载率也很高, 内容主要讲的是:PDI检测 (Pre Delivery Inspection) 是一项售前检测证明, 是新车在交车前必须通过的检查。但是, 在重庆, 有宝马4S店将这项售前检测的费用转嫁到了消费者身上。昨日, 市工商局发布消息称, 这项1000元到3000元之间的费用, 消费者可以拒付。

在媒体竞争日益纷杂的今天, 不少媒体更加注重“品牌”带来的效果和功能。例如, LV、奔驰等等, 尤其是奢侈品品牌, 或大众广泛使用的品牌, 在汽车行业如德系车、日系车等等。

笔者发现, 在工商部门的实际工作中, 往往有很多新闻是掩藏在文件中的, 只要多留心发现, 一个点就可以引爆整个新闻。

四、跑市场“要”新闻

此前, 全国各地省一级的工商管理部门根据上级的部署, 对媒体发布了《玩具安全》系列强制性国家标准。

对于记者而言, 如果按照文件直接发布出去, 缺乏“硬新闻”的支撑, 编辑部基本不会采用。但是新闻又有很强的指导性, 怎么办?记者跑市场。对照文件的亮点, 记者跑到江北一家大型商场里, 挨个细节对比, 找到现行政策和新规之间的区别。同时, 根据即将到来的六一儿童节, 编辑记者制作了《又到六一爸妈怎么为宝贝选玩具》标题, 不仅说清楚了现状和新要求, 同时新闻也活了起来, 让人爱读。

工商是负责市场流通领域的管理, 不仅发布政策, 同时也在进行市场监管, 所以, 在实际操作中, 需要记者更多的是找到市场结合点不让政策“悬空”。

五、观方向“做”新闻

最近两年, 工商部门除了大力实施商事制度改革外, 另一项重大的政策是以“放开、减负、解难、引导”八字方针为指导发展微企。

微企发展状况, 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标志。一个地方的经济, 不仅要有顶天立地的大企业, 又要有一批铺天盖地的小微企业, 以此发展社会经济才有活力和后劲。在此背景下, 2014年7月, 重庆晨报头版头条刊登了《万州万户微企带动近7万人就业》, 内版则用整版的报道, 以两个创业者的故事为主线报道了万州发展微企的政策。

读懂政策, 读懂发展方向, 这是笔者在实际工作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收获, 上则可以为决策者提供素材, 下则可以报道市场活力。

六、体民生“研”新闻

盯紧市场销售热点, 发出权威声音, 就是一个好的新闻素材。

例如, 2014年重庆市消委会发布了移动电源 (俗称充电宝) 比较试验结果。充电宝很多人都在使用, 但到底哪个好, 哪个不好, 是每个人都想知道的答案。消委会秘书长徐京就是抓住市民的心理和市场上销售的热点商品, 进行的比较试验, 给出了确切的答案。新闻发布会后第二天, 全市媒体基本都是在头版刊登了消息, 内版进行了大篇幅报道。

和民生相关的新闻, 什么时候都不过期, 能不能找到契合民生的题材, 需要研判市场动脑筋。

七、盯维权“思”警示

笔者发现, 有意思的新闻常常是出自基层的消委会或工商所。这些最基层的部门是和市民打交道频率最高的, 各种各样的新闻很多很多。

重庆晨报报道过南岸区消委会的一条新闻, 标题叫《羊毛衬衫没一根羊毛消费者获万元赔偿》, 这条新闻奇就奇在号称羊毛衫没一根羊毛。同时, 这条新闻又是新消法实施以来, 全市首例“退一赔三”典型案例。

作为媒体很喜欢案件的报道, 不一定非得是大案要案, 只要案件本身有意思、有警示, 对市民有帮助。

八、从知名“传”影响

在实际操作中, 有一些内容本身就是具有广泛影响的, 如地标、景点等。

有一次, 官方网站上刊登了一条《2014年重庆市著名商标认定公示》的公告, 内容是经重庆市著名商标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 拟对300多个商标认定为著名商标。无论标题还是简介都是常规性动作, 其本身对媒体来说意义不是很大。但下载打开文件的两个附件后, 挨个看完, 还是找到了亮点——重庆知名的地标建筑一棵树和大礼堂都在申请著名商标, 这就是个大事。

官方发布的事实本身不需要去再次采访, 直接采用写成新闻稿件, 不过为了强调两处的不同意义, 还是要增加新闻背景。新闻刊发后, 通过互联网传播是没有国界的。

随后, 重庆晨报发布了《南山一棵树人民大礼堂拟评著名商标》的报道, 不仅说清楚了事实, 同时增加了这两个地方的历史和作用, 这不仅有助于新闻传播, 同时对重庆的外宣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九、看标题“懂”亮点

2014年, 为规范户外广告发布登记行为, 提高登记质量和效能, 重庆市工商局发布了《重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户外广告发布登记工作规范》。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文件, 从新闻角度来说, 可做可不做。

在具体的操作上, 在仔细阅读了这个长达几千字的文件后, 发现文件里有很多市民关注的内容。例如, 禁止所有户外媒体发布涉及牛皮癣 (银屑病) 、癌症 (恶性肿瘤) 、癫痫、乙肝、白癜风、红斑狼疮等疾病预防和治疗的商品或服务广告等等。同时文件还明确:禁止在车站、码头、机场候机楼、商圈等窗口地区, 城市建成区的主干道、公共交通设施、公共交通工具发布烟草制品、性用品、性传播疾病治疗、生殖健康、不孕症、泌尿、肛肠等专业或科目的医疗广告。

重庆晨报以《车站码头禁发生殖健康等广告》为题, 对该政策进行了报道。这条新闻的意义在于, 对市民感到泛滥成灾的“XX医院、XX丽人医院、XX生殖健康医院”等生殖健康广告中, 它就是最亮的亮点。

7.新闻报道的策划方案 篇七

2008-09-20 14:52

根据重庆家乐福超市踩踏事件,做出完整的新闻报道的策划方案。

高路漫 1 报道的范围和重点

以家乐福超市踩踏事件为真实事件的报道重点。其中包括事发起因,伤亡人数等。以事件发生后,各方反应及应对措施为后续报道对象。其中包括受害者及其家属的反应,家乐福的赔偿办法,当地政府的实施措施以及该事件所引发的社会意义。2 规模进程

首先是现场取证。记者应赶到事发地点对目击者进行现场取证。访问对象包括踩踏事件的参与者,超市工作人员,路人目击者等。主要获取事发起因,事发当时的状况,伤亡情况等。其中还要采访当地其他超市的状况。

其次是跟进报道。留驻事发现场,时刻关注家乐福超市对此事件的应对措施和是否负责赔偿等。去医院确定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及受伤状况,以及受害者家属的反应。联系政府人员,获取当地政府对于此次事件的看法以及是否会出台新的措施等。采访当地群众,获取更多相关信息,了解大众对于此次事件的看法。最后是新闻评论。评论员根据此次踩踏事件进行评论。

整个报道过程将持续七天左右。发稿计划

以家乐福踩踏的真实事件为当天的头版头条。最好配以巨幅或数幅图片。

之后跟进报道的内容可排在二版或三板。视情况而定,也不排除将相关内容排在头版。

新闻评论可随跟进报道之后,或并排在同一版。报道形式

以消息和评论为主,以集中式和连续式相结合的报道方式。力量配置

先集中力量在事发现场。随后分派几个小队,分别赶往医院,政府,当地的其他超市,留住现场等。运行机制

8.新闻报道员培训方案 篇八

医患矛盾有着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相关数据显示,2002年, 医疗纠纷案件总数为5000多起,到2006年则高达1万起。

上升趋势以几何级数递增。近年来的态势可以用另外一组数据来证实:全国各级医疗机构的医疗纠纷发生率高达98.7%, 医疗纠纷案件年增长率平均为22.9%。[1]在医疗资源相对优越和集中的大城市,医患冲突现象更加突出。医疗纠纷的高发从影响实际的治疗效果,演化到影响患者和医生双方的社会心态和职业心态。医疗事故发生的概率越低越好,做到完全杜绝又是不符合医学科学的。当各类以索赔为目的的患者在媒体上生动地诉说自己的悲情、陈述自己治疗经历的悲剧时,热点报道的效果潜藏着两个偏向:一是增加了其他患者对医生治疗的不信任感,二是强化了医生由社会舆论压力而促成的心理压力。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第四次医师执业状况调研报告显示,全国有高达48.51%的医师对目前的执业环境不满意, 占到近一半的比例, 而满意的比例仅为19.02%。在职称上,级别越高的医师对医疗执业环境的不满意程度也越高 , 其中正高 级别医师 的不满意 比例最高 ,占55.47%。[2]在满意程度欠佳的工作环境下,医疗从业者一方面要完成工作任务医治病人,另一方面还要担心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误引发的医疗纠纷。所谓的工作环境满意度,在很大程度上指的是医疗从业者在社会舆论环境下派生的心理和情绪上的失度。

追逐热点问题报道是新闻媒体实现新闻传播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新闻操作的基本路径。从2001年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的爆炸案到2012年哈医大一附院恶性伤医事件,从2002年衡阳恶性辱医事件到2014年8月10日湖南湘潭医院孕妇死亡案,医患关系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紧张程度, 介入报道相关新闻的媒体规模扩展到了所有媒介类型的大小媒体。由此形成的新闻舆论场域,一方面可以促使医疗从业者直面社会对医疗评价的诉求, 从而提升自己的职业精神; 另一方面也让医疗从业者产生了畏惧意识,弱化具有风险性的科学探索动力。面对各种复杂性疾病、高风险手术和日益升级的医患矛盾,医生为了规避医疗风险,往往采取保守性、防御性的医疗措施,这虽然降低了风险,但患者却因此失去了得到救治的机会。医患矛盾作为公共服务与商业利益的纠纷,之所以演化为社会热点问题,汇集着多重交集、复杂而深重的医患之间的制度性症结。从政策机制构建到医疗体系运行,从社会道德价值重塑、法制精神陶冶到职业人格形成、社会公平正义回归,医患矛盾是对这些深层次社会问题的显性呈现。

医患矛盾很容易成为热点新闻事件, 一是事件本身具有新闻报道的热点因素, 因为患者及其家属为了宣泄不满情绪, 或者为了达到院方满足其索赔要求的目的,往往采取非正常手段,在医院内外进行各种形式的哭诉,展示标语,集体悲情于公共场所,阻挡其他患者就医,甚至威胁恐吓医疗单位,暴力伤害医务人员,这些形形色色的事件,媒体可以作多项分类后在 不同的报 道范围内予以报道。二是医患矛 盾反映出 社会转型时 期各方利 益不平衡所 折射出的 社会问题,具有比较高的社会关注度,可以作多视角的深度报道,自然会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

有关医患 纠纷的新闻 不仅在传 统媒体上成 为议程设 置上的关注点,也已成为当下互联网热点之一。梳理以往医患 矛盾新闻 的发展,通常遵循这样的路线:网友借助自媒体曝光,随后敏锐媒体跟进,将矛头直指院方,引发舆论关注,此后院方在舆论压力下做出回应, 与此同时独立第三方 (一些专家或机构)对事件进行分析,通常舆论会对院方的回应进行二次质疑, 这时候可能伴随着院方一些负责人的被问责。当事件发酵到一定程度时, 则跳转到传统媒体,报纸、电视等则一同跟进。

重“缝” 新华社发 蒋跃新 作 图片来源:《青岛早报》

恩特曼在对框架理论进行阐述时认为, 新闻报道的框架包含“选择和凸显两个作用”。依照框架理论的学理阐述,恩特曼认为框架事实的目标是“在报道中特别处理,以体现意义解释、归因推论、道德评估及处理方式的建议”。新闻对一般客观事实进行选择、解释、归因、评估等方面的处理是基本的新闻操作手段,但并不等于只选择、解释、归因、评估的偏向性。新闻在涵化客观事实时, 基本的原则为平衡原则,即对客观事实的多方面叙述,而不是渲染某一个层面。

所谓的新闻失实, 重点指的是所报道的新闻事件整体或部分不具有客观性, 采访对象叙述的虚构或新闻涵化过程的虚构。对此,所有的态度都非常明确,都会旗帜鲜明地加以否定和排斥。而对于新闻失范, 在理论的认知和实际业务操作上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只需对医患纠纷新闻报道的陈述和对话部分做案例分析, 就可以对一些失范性新闻叙述一叶知秋:

一是煽情的患者陈述。在涉及对患者及家属人物、事件或环境描写时,大量带有负面情绪的词汇总是会出现在其中,如“痛苦”“绝望”“惊恐”“悲剧”“凄凉”“悲哀”“低沉”“辛苦”“困难”“狂躁”等,好像不用这些词汇就无法展现患方群体的处境。同时,涉及与患方群体相关的细节描述也是偏激而困苦的。

如2012年3月30日《哈医大一院血案再调查》:“发病的时候我非常痛苦,腿部、膝盖和胯骨都特别疼、肿,行动不便。”李梦南说,他家离哈尔滨挺远, 家里条件也很困难, 爷爷还患有胃癌, 一次次做检查加上人生地不熟等因素,让他和爷 爷都非常 辛苦。[3]

再如2010年4月29日《北大医院治死教授终审败诉》:年近九旬的管女士,身体很弱,神情倦怠,说话声音低沉缓慢,且时断时续。她颤颤巍巍地告诉记者,她是一名退休医生,对医疗知识和实践都非常了解,此次前来是想弄清楚女儿的死因到底是什么,法院会如何判决。[4]

一方面,这些报道话语展现在受众面前的是一群处境凄惨却又求助无门,只好转而杀(伤)医泄愤的非理智形象, 极容易加深公众对医疗机构的负面印象;另一方面,社会上患者群体看到此类报道之后,会引发极大的心理共鸣,认为自己同样是如此可怜、悲哀地处于弱势地位,很容易对医生、社会产生仇视、报复等负面情绪,从而造成更大的医患冲突隐患。

二是悲情的沟通对话。纠纷往往存在两方甚至多方当事人,除诉讼、行政干预等处理手段外,沟通协商解决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式。有些报道医患纠纷的新闻中见不到任何有助于沟通的对话, 充斥着患者悲情的愤怒以及偏激的话语。

另如2010年9月3日《患者杀医生法庭求死》:卜某的父亲说,卜某很狂躁地在家叫骂,还拿刀架在他姥姥的脖子上扬言要杀人。卜某在法庭上说,出院后他就产生了强烈的报复想法。“我在家睡不着的时候,我就想‘非法维权’,我要杀医院院长和杨大夫。”[5]

上述新闻中, 首先通过煽情化的话语凸显患方的悲惨境况,继而提出对院方的诸多质疑,认为由此才致其处境如此悲凉,希望得到院方解释及赔偿。但在叙述院方在新闻事件中的状态时, 他们各方面对质疑的回应仅仅是将客观的治疗过程予以呈现,运用一连串普通大众无法理解的医疗专业名词, 或者是事务性的简单过程的交代。至于医生究竟是否“伪造签名”“伪造记录”,如何“积极对症治疗”的细节,缺少应有的描述及说明,呈现在受众面前的是置身事外的医生群体。记者在采访时,医疗机构或许存在不予配合的问题,但作为新闻记者,应该具有新闻专业精神,应坚守新闻平衡原则做最大努力的采访,绝对不应该仅仅在倾听患者的哭诉之后,就程序性地找到医院进行核实, 甚至用答非所问的新闻细节或镜头,以及“实问虚答”的状态,去凸显一方的无奈和尴尬。

新闻热点报道中一旦只站在一方的立场上进行新闻叙述, 其结果就是客观事实的本真被割裂为一个层面,新闻叙述的平衡性被打破。记者站在患者的立场上进行新闻叙事时,患者质疑医院、控诉医生成为新闻报道的主体事实, 不仅矛盾的症结点无从理清,而且会激化社会矛盾。记者站在医院的立场上进行新闻叙事时,大部分内容为医院或医生发表声明,澄清、解释医疗事故,所引述的医院或医生的话语振振有词,总是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不给沟通与对话留一丝空间。这种报道无法激发社会普通群体减弱对医疗机构和从业者已经形成的刻板负面印象,当严重的伤医事件发生后, 仍不能引发社会对医生的广泛同情与理解。

医患关系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社会关系,是支出与购买的利益关系,更是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的人性与道德的关系。良好的医患沟通是发生在医患双方之间有明确目的的有意义的互动活动, 沟通的目的在于让医生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同时让患者了解医生的治疗方案。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医患关系属于人际传播的一种范式, 医生和患者及其家属属于传受关系。双方的沟通是建立在一个拥有共同语言的语意空间基础上的互动。新闻传播作为公共传播,其目的是改善医患之间的人际传播。

新闻报道的平衡原则是新闻媒体的基本准则。新闻传播的平衡有量的平衡, 也有正负面传播的平衡。坚持新闻传播的平衡,取向有两个:一是为了信息传播的完整性, 在传播中充分反映出事物的多个侧面,让社会享有更多的知情权;二是要将社会多元的意见在媒体上传播,即使是已经确定确实是医方责任的报道,保持新闻报道的平衡性也是非常必要的。

保证报道平衡是实现新闻真实性和新闻客观性的首要条件。热点新闻报道对于事实的追求,如果仅仅局限在对于一个事件中一个部分的真实是远远不够的。新闻报道的平衡性可以是对一个事件报道的平衡性,但更多的是对社会热点问题报道的平衡性。

首先,从事实层面上说,保证新闻报道平衡是实现新闻真实性的前提条件。任何新闻都有从客观事实进行涵化的新闻操作过程, 新闻的真实性既体现在对客观事实的坚守上, 也体现在进行新闻涵化的操作手法的专业性上。所谓新闻的平衡性,就是必须做到叙述的全面性和整体性。新闻报道的失衡,导致事实不能全面客观呈现,受众的正当需求不能满足。同样,实现医患新闻的平衡报道,对受众能否获得全面客观的信息从而作出正确的认知判断起重要作用。医患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媒体在热点新闻报道、舆论引导与社会协调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作用力, 应该积极做好医患之间良性沟通的桥梁。新闻报道对于热点问题整体性的实事性叙述,就是让客观、正确的医患问题进入公众领域,有助于提高公众对医患问题的认知,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使医患关系得到缓解。新闻报道是受众了解社会最可信与权威的途径,如果新闻报道失衡,后果不仅是信息的闭塞滞留,最大的危害是会造成社会认知的偏颇。

其次,从价值层面上说,新闻的报道平衡是实现新闻客观公正的要求。新闻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实现需要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 要实现公正报道首先要做到平衡报道, 如何平衡地呈现信息对新闻客观公正的实现起重要作用。杨保军认为,“公正原则落实到具体的、微观的新闻报道活动中,其最典型的体现是要求传播主体在再现新闻事实时,必须以‘平等’的态度与方式对待新闻事实的‘当事者’各方”[6]。新闻正义的实现正是通过公正报道完成的, 公正报道体现在对任何新闻叙述对象的平等性原则上, 保证他们在新闻叙述中的话语权。追逐热点问题不能绑架民众的情绪和判断, 影响他们对事实真相的认识和评价。新闻媒体在报道医疗事故的“举证责任倒置”制度的实施时,只注意到了在一定程度上为缺乏专业医学知识的患者提供权益保障, 却较少提示社会思索另一个问题,“举证责任倒置”制度可能会使越来越多的医生力求自保,釆取自卫性医疗行为,多做医疗会诊和化验检查、开高额处方药来避免漏诊误诊,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加深医患双方的不信任与矛盾。

再次,从社会层面上说,保证新闻报道平衡是实现社会理性的要求。新闻报道构建了民众参与社会问题的公共空间,有助于社会文明进步。新闻媒体在报道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方面的新闻事件时, 应该呈现不同的观点和诉求, 给对立或利益诉求不同的双方平等表达的机会, 最终的目标是推进矛盾双方的和解,而不是激化矛盾。媒介环境的转型,使得媒体为了满足社会各种内容的传播需要, 自身开始了多元化和分众化发展。媒体的选择先于受众的选择,媒体的工具属性从属于其中, 因此媒体的选择应该以推动社会进步为基本原则。新闻媒体是一种公共品,是公器,媒体应该坚持原本不变的价值取向,对社会担负起“瞭望哨”的责任和使命。

新闻传播是赋予社会责任的传播。“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 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7]为达到传播效果的凸显, 极端化可能外显为群体不理性情绪的表达, 极端化的情绪表达可能会引发恶性群体事件或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 这就与新闻媒体“使社会各部分为适应环境而建立相互关系”的功能相左了。

平衡性传播原则是西方媒体长期坚持的媒体原则,西方媒体的公信力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日常的传播中、在社会热点事件的报道中,都要考虑传播的平衡性。社会热点事件背后的因素极为复杂,许多因素只能渐渐浮出水面,如果报道的内容和报道观点过早下结论,或过早偏向一方,反而会激起持相反态度的人另寻传播通道。新闻媒体要善于运用平衡报道的方式, 给予事件中所有涉及的矛盾各方表达意见的机会, 因为不同的利益群体有着各自的诉求,是否合理合法,传播出来后交给社会公众评判。传播中的流量和流向是传播的关键要素,当社会热点事件发生时, 媒介应该适当地控制好传播的流量和流向,保持平衡传播的状态。

新闻报道的平衡性原则, 要求对新闻对象进行多元化采访,不仅反映一方的看法,还要反映多方的见解,使一篇报道更加充实且有力度;同时进行浅层表象与深层挖掘相结合的报道, 努力揭示新闻背后更深层次的内涵。在采访主体上,要做到主我与客我意识相协调,同时加强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的新闻,做出真正公正、平衡的报道。孙培旭先生在他的《论新闻报道的平衡》一文中,对平衡的概念是这样界定的:“平衡就是在突出报道一种主要因素时,还要顾及其他因素,特别是相反的因素;在突出报道一种主要意见时,还要注意点出其他意见,特别是相反的意见。”[8]纽约时报总编辑艾布·罗森索在20世纪60年代于报纸右下角每天设立一个固定的“更正栏”,对之前报道中出现的不平衡问题进行纠正, 通常采取的方式是对已经遗漏的报道重新在“更正栏”里予以补充报道。他认为,“当他们坐在打字机前从事新闻写作时,应尽自己所能,不受情绪的影响”[9]。

上一篇:语文练习难忘的一课答案下一篇:培训师激励机制管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