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09-02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精选8篇)

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一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内容提要: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的重要物质条件,在各单位的资产结构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其管理状况如何,对行政事业单位业务活动的开展、经济效益的提高以及资产的保值增值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分析了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现状以及造成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的原因,并进一步提出了几点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对策。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 内部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的重要物质条件,在各单位的资产结构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其管理状况如何,对行政事业单位业务活动的开展、经济效益的提高以及资产的保值增值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行政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上普遍存在制度不健全、职责不明确、忽视管理、转移情况严重、处置不合规定、使用效率低以及监督力度不够等问题,急需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的内涵及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1.1内部控制的内涵

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内容是随着公司对内强化管理,对外满足社会需要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著名学者塞缪尔·约翰逊将其定义为“由另一个职员保管的登记薄或账册,可由他人逐项检查”。i

所谓内部控制,是在内部牵制的基础上,由企业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创造、并经审计人员理论总结而逐步完善的自我监督和自行调整体系。COSO报告中把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效果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其构成要素来源于管理层经营企业的方式,并与管理的过程相结合。其整体架构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五项要素构成。与其相对应的内部控制可以分为经营控制、财务报告控制和遵循控制。1.2 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主要用于科研、行政管理,其价值大到几万元、上百万元的仪器、设备设施,小到几百元的办公用品等。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在各单位资产中占绝大比重,是行使行政事业单位各项职能,维持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转的物质基础。随着行政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深入,对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行政事业单位现行的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仍然沿用的是计划经济时期财政统收统支管理下的会计核算模式。在现阶段,这种核算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显现出来。1.2.1主要表现在:

1.固定资产购建时采用的收付实现制核算方法,很难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支出与政府总预算支出保持一致,已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从理论上来讲,收入和支出反映的是不同会计主体间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结果,但现行行政事业单位按照收付实现制原则,容易混淆收入与支出概念的不同内涵,并且对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也不能严格的区分。从而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不能反映其真实的财务运营状况,使得许多单位的盈余不均衡,乱开支现象严重,形成大量的账外资产,大大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2.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这就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资源价值的变化情况无法得到真实的反映。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在购置固定资产时,将全部支出列入当期支出,同时反映其原始价值,不计提折旧。这种规定,就使得财务人员及固定资产使用单位对固定资产的增减核算把关不严,对每年的固定资产报表敷衍了事,致使固定资产利用率相对不高,资产闲置和流失比较严重。

基于上述问题的存在,笔者认为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配置和管理,使其既能够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又不造成资源浪费,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省、市非常重视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对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使得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账实不符、家底不清、产权不明、处置随意性大、固定资产闲置、浪费流失严重等等问题。

2.1制度不健全,职责不明确

不少单位没有健全的固定资产管理内控制度,在管理上无章可循,基础管理工作薄弱,导致账实不符,“家底不清”。

2.1.1资产管理不到位。有的单位基建工程早已验收交付使用但未记入固定资产导致基建工程与财务决算脱钩;有的单位购建固定资产,接受捐赠固定资产等不入账,领用、缴销无手续造成固定资产不真实、长期流于账外;有的单位擅自报废、处置固定资产,不经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批、不到财务部门销账,其收益不按规定上级财政部门,直接记入本单位其他收入或在往来款挂账造成固定资产流失;有的单位对固定资产岗位管理人员配备要求不严,造成台账资料登记混乱;有的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的职责不明确,对固定资产流失的相关责任追究等没有约束机制。如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变动时没能办理交接手续,物随人走或卡片不随物走等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单位对将闲置的房屋等固定资产进行租赁、承包经营而取得的收入不入账或账外账,用于抵招待费、发奖金、福利费支出等或依托自身的行政职能,办起了各种经济实体,将固定资产长期无偿供经济实体使用,不计提折旧,使得实体成本费用核算不实,造成国有资产收益的流失;许多单位没有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固定资产保管、使用是否正常一无所知,不能及时发现和堵塞管理中的漏洞,妥善处理和解决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2.1.2 会计核算不规范。有的单位对固定资产核算管理工作不重视,不按财务制度办事,只设总账没能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明细账、固定资产卡片。固定资产账面只反映固定资产总值,没有记载明细资产的实物数量及其金额,财务部门无法确认固定资产数量的多少,账面资产总值失去了对实物的控制,无法真实反映和有效控制固定的增减变化;有的单位总账与明细不符或账实不符、账卡不符;有的单位由单位专项资金申请购置固定资产只在经费中支出,未在“固定资产”科目中反映;固定资产购建时采用的收付实现制核算方法,很难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支出与政府总预算支出保持一致,从理论上来讲,收入和支出反映的是不同会计主体间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结果:收入是某一会计主体提供产品或服务后,等价交换原则下以货币为媒介的价值流入,而支出则是某一会计主体获取产品或服务时对等的货币价值的流出;同时,在某一会计期间可与收入配比的支出(即收益性支出)与一般支出(包括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概念是有区别的。现行行政事业单位只是按收付实现制原则,将一切非明确由投资或负债导致的货币流入或货币流出均计作收入或支出,同时又将按此办法核算的支出简单地与当期收入配比,使得许多单位的盈余不均衡,大大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2.2 固定资产的转移情况严重

2.2.1其主要表现是:

1.有少数上级单位由于某种原因,利用管理控制资金的分配权利利用下级单位的名义购买固定资产,且记入下级单位固定资产账户而下级单位从未使用过,甚至未见过该固定资产,下级单位往往考虑到自己所处的位置,而不予管,久而久之也就不了了之。

2.上级单位个别工作人员以工作名义长期借用下级单位的车辆、电脑等固定资产,下级部门由于受制于上级单位个别人的权利往往有苦难言。

3.有些单位工作人员调动,办理手续时不经财物管理部门签字,领导就同意人事部门给予办理调动手续,等财物管理部门要求其退还所使用的固定资产时,其一直推拖,至到人走了物品还不归还,引起的固定资产流失;有些领导调到另一个单位任职,或者升迁到更高一级单位任职,将原来乘座的小轿车和手提电脑也带走,财物管理部门或单位领导碍于面子也不追要,造成固定资产转移。

4.部分单位将不用或过时的固定资产转移给其他单位时不及时进行账务处理。由于过时或不用的固定资产对于该单位而言已没有使用价值,因而不被重视,领导的一句话往往就会处理掉部分价值不菲的资产。

2.3 固定资产处置不合规定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处置固定资产随意性较大,未主动向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处置固定资产的报告,也不经财政部门审批,报废、处置固定资产不及时记账。有的单位报废收人不入账或少入账,私设“小金库”,造成资金“体外循环”,账、实严重不符,助长了腐败行为的发生;有的单位未经评估、审批,在不公开的情况下就将固定资产自行出售;有的单位自行将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游离于财务监管之外;有的单位固定资产报废、报损管理不规范,不该报废的任意报废,而该报废的却长期不报废。

2.4 资产收益流失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来源大多为无偿划拨和财政拨款积累形成,固定资产按其性质和用途划分属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主要为从事公务活动之用,不是为了转售,但有闲置资产进行合理利用是可以的,将闲置的车辆、房屋等固定资产出租创收,这本应是增收节支的好事,而有些单位将取得的收益不入账或设立账外账,直接用于发放各种名目的奖金、福利,造成部门单位之间因占有国有资产的资源不同,而使职工的工资外的福利待遇相差收入悬殊的不公开现象,有的虽将收入入账核算,却未向税务部门申报纳税,造成国家税款流失。

2.5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

有些单位盲目、重复购置固定资产,大量资产利用率不高。现在电脑使用已经很普遍,但几千元的电脑也要做到购买就应物尽其用,有时没必要人人一台,有的部门甚至1人两台,电脑在行政机关大部分人使用也是作为文字处理使用,没必要都买当前配置最好的,有些人只用来打打字,确要用配置最高、功能最全,结果造成大部分功能用不上,造成浪费。

近年来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入,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之间的撤并、人员的减少和办公设施的更新,造成闲置固定资产的问题比较突出。

2.6有关部门监督力度不够

省级财政部门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这几年对企业的资产保值增值抓的比较多、可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每年只是走形式的对产权登记证进行审核,有时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原因,连产权登记证都很少审核。

省级有关部门只重视资金的分配,而对于分配下去的资金购置的资产使用情况,很少监督检查。这几年,政府集中采购管的比较严,金额较大的购置物品,统一由采购中心集中采购,可对各单位购置的资产是否合理、使用情况却无人过问。

3.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不规范的原因

3.1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主要是由国家财政拨款或单位专项资金申请购置的,经费来源大多一次投入,且在使用过程中不计折旧,不计使用成本,其占有其有无偿性。目前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重购置,轻管理;重钱轻物”现象。ii购置时存在随意性乃至盲目性,超前消费、追求“高精尖”、提前更新等等,没有严格的约束制度,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增长幅度过快,而使用效益、使用成本无人问律,造成管钱管物脱节、购用脱节、固定资产闲置、浪费、流失较为严重。

3.2核算制度、内控制度不健全

大多数单位核算制度、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且执行的有效性较差,职责不明,大多数单位没有建立必要的固定资产管理使用责任制、资产清理盘点制度等,保管、使用责任不清。

3.3管理人员业务不熟

部分单位财会人员和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对业务不熟悉,工作责任心不强,该建账的没建,该登记账卡的没登,该按规定上报核销的不报。

3.4利益驱动,故意放松管理

有句话“浑水摸鱼”使得该管的不管,能管好的也不愿管好,有些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考虑要管好就会得罪一些人,甚至得罪领导。管好了也没奖励。不管或管不好也没有人要求自己去负责,所以许多管理人员不愿去管。资产使用、管理的好坏与单位和个人的利益不直接挂钩,因而能多占用就多占用,造成固定资产的大量闲置、浪费。

上述这些问题造成资产的浪费,影响政府的办事效率,影响政府的形象,并将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造成政府在决策时的失误。因此,各单位应高度重视固定资产的管理。加强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对策

如何加强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使参与固定资产管理的各相关部门及人员各负其责且相互牵制,使固定资产从购置、验收入库、入账、使用、保养维护到处置销账全过程各环节受到应有的监控,从根本上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切实做到固定资产账实相符,以账控物,确保固定资产安全,实现合理配置固定资产,充分发挥固定资产使用效益的管理目标,是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的不容回避的问题。可从如下方面进行考虑:

4.1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固定资产评审制度。对超过一定金额的大额资产的购置、建造进行决策前评审,即由机关事务管理部门会同计划、财政、规划、国土等部门,以及有关专家对资产购置、建造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论证,为资产形成决策提供依据,防止资产形成的随意性。制定固定资产配置标准。固定资产的配置与实际工作相挂钩,既要统一政策,做到相同职务、相同岗位工作人员的办公用房分配、办公用房装修、办公设备配备等资产配备标准一致,又要区分不同岗位、工种需要进行分层次配置,不搞一刀切,不片面追求固定资产的“高精全”而造成资源的无端浪费。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处置办法。根据不同的工作需要,制订固定资产淘汰标准,统一资产的报废标准及办理程序。使用部门在淘汰不能适应日常工作需要的固定资产或报废不能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时,应报请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同意,接受其监管。建立闲置固定资产调配机制。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在对全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集中信息化管理基础上,将各单位不需用的固定资产,及时研究处理,通过统一调配,不断盘活存量资产,使闲置资产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实现资产价值的最大化。建立资产使用管理责任人制度和资产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建立资产管理成效与个人业绩考核相结合的二级考核制度,即领导的年终考核成绩与资产管理成效相结合,督促其进一步重视资产管理工作;单位内部人员的年终考核与其负责的资产管理工作相结合,奖惩分明,责任明确,从而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4.2 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

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相关会计核算应由收付实现制改为权责发生制,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在权责发生制下,行政事业单位购建固定资产只是价值形态的变化,不作为与收入相配比的支出处理;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通过折旧反映单位“特殊产品”及“生产”过程中的相应成本;其他一般支出也采取权责发生制核算,不论款项支付与否。针对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账面不能反映资产真实价值的问题,建议借鉴企业会计制度关于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规定,结合行政事业单位购建固定资产时一次性列支的实际,应增设“累计折旧”会计科目列于资产负债表“固定资产”科目下方,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调整科目,同时增设专栏反映固定资产净值。考虑到现今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购置不完全是国家拨款,有的是自筹资金或创收收入,还有捐赠转入等其他方式,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按资金性质、分期、分批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也可采用简易的直线法计提折旧,对提前报废的资产不再补提折旧,对超期使用的资产不再续提折旧,并根据固定资产项目进行固定资产折旧的明细核算。这样,才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实际价值,为政府宏观调控与单位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4.3建立健全固定资产使用、调拨、处置等项工作程序

对购置的固定资产建立出入库制度,在实际支出发生后应作相应的入库手续,根据原始发票内容填制入库单,由固定资产实物管理部门负责人和仓库管理员在入库单上签字。使用部门实际领用固定资产时,由使用部门资产管理人员在出库单上签字办理出库手续,同时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应建立固定资产卡片一式三份,原则上一卡一物,但同批购入同一部门使用的同品种实物可多物一卡。卡片上应列明资产名称、购入时间、使用时间、单价、数量、金额、杂费等项目内容,卡片应由使用部门有关人员签字确认。建造的固定资产应在工程验收后确定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各部门需要增加的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应向实物管理部门提交固定资产调入申请书或购置报告书,得到单位主管领导批准后,方可采购或调剂。调出的固定资产应填列固定资产调出申请书,得到实物管理部门及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调出。原使用部门的资产卡片应跟随固定资产的调入、调出,转到新的使用部门。实物管理部门将资产使用部门变更情况在卡片上或明细账上作相应记载,并定期将变更情况书面通知固定资产账务管理部门。

4.4加强固定资产报废处理的管理

由使用部门提出报废申请书送交实物管理部门,由其签署意见后提交内部审计部门及主管领导同意后,转交固定资产账务管理部门,进行账务调整,并通知实物管理部门对固定资产进行处置,属于国有资产的需要到财政部门履行报批手续。毁损或不需用固定资产的变卖处置也应遵循一定的程序进行处理,内部审计部门要参与监督。

4.5建立和完善固定资产盘点制度

每年至少要进行一次固定资产盘点,盘点应由内部审计及财务部门人员进行监督控制,实物管理部门具体执行,各资产使用部门密切配合,实物管理部门人员根据资产卡片及资产明细账进行账、卡、物的核对。出现盘亏、毁损的应查明原因,提交有关部门处理,并将盘点结果通知使用部门的资产管理人员、内部审计部门、固定资产账务管理部门及主管领导。固定资产账务管理部门根据实物管理部门提交的盘点报告,进行固定资产的账务调整。无论是使用部门自行上报还是盘点中发现固定资产毁损、丢失、盘亏等情况,实物管理部门均应配合单位内部审计、财务等部门查明原因,个人因素造成的追究其责任,因不可抗因素造成的,要写出书面报告并经主管领导审批后,方可报有关部门作调账处理。

4.6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监督

对于采购固定资产应严格执行政府采购的有关制度,实行公开招标,公平竞争。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不能只停在对数字的监督,要深入到各单位、各部门,同时对于金额比较大的固定资产要定期检查其是否流失,加强对固定资产报损的管理,对于确实已损坏或无法维修的固定资产予以核销,但是对于可以追回的固定资产要责令追回。

员进行监督控制,实物管理部门具体执行,各资产使用部门密切配合,实物管理部门人员根据资产卡片及资产明细账进行账、卡、物的核对。出现盘亏、毁损的应查明原因,提交有关部门处理,并将盘点结果通知使用部门的资产管理人员、内部审计部门、固定资产账务管理部门及主管领导。

参考文献:

[1]陈礼斌.珠江航务管理局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J],2006(8)。[2]李平.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思考[J].农场经济管理,2005,(6)。[3]施婷婷.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J].财经监督,2005,(5)。[4]徐莹.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J].商业经济,2005,(5)。[5]邓先娥.谈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J].理财广场,2006,(7)。[6]吕颜明.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与实践,2006,(5)。

[7]裴小平.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几项措施[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8]周兆生.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7)。

2.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二

1 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1.1 未形成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

有相当数量的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还没有建立起具有全面性特点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遇到问题, 还侧重于采用既往经验、既往习惯来处理, 显得较为随意。与此同时, 很多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在制定内部会计控制流程时没有较强的预知性, 控制环节也较为简单, 甚至还存在着较多的不适宜、不合理之处。

1.2 内外财务监督力度不够

很多基层行政事业单位都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建立起有效的财务监督制度, 财务情况既不对外公开, 又不向单位广大干部职工透明, 甚至还出现私设“小金库”、乱用单位办公经费等情况。这样一来, 不仅会导致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正常财务工作受到影响, 内部会计控制效能弱化, 还会导致国有资产被不法分子所侵蚀。

1.3 内部会计控制人员的激励措施不强, 内部控制执行难以到位

内部会计控制人员的主观能动能力会对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水平造成较大影响。只有对内部会计控制人员进行有效激励, 才能够将其潜在的创造力、主动性、积极性都予以充分调动和充分挖掘。但令人遗憾的是, 很多基层行政事业单位都存在着内部会计控制人员的激励措施不强, 内部控制执行难以到位等问题。

1.4 预算控制薄弱

预算控制是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通过预算控制可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虽然财政部门最近几年加大了预算编制的改革力度, 取得了较多成效, 但是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控制仍然显得较为薄弱, 年初编制预算时往往存在着科学性、预见性不足的现象, 甚至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出现预算追加频繁的现象。

2 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

2.1 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务必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断完善, 尤其是要进一步加强重要岗位的监督控制, 在单位的各种规章制度中贯穿内部会计控制思想,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内部会计控制流程, 只有这样才可以形成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才能够避免出现挪用公款、贪污等违法违纪的行为。

2.2 加强资金开支的内外部监督工作

第一, 严格票据管理。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务必要坚决执行“以票定收”、“以票控费”的资金管理机制, 要按照所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来使用、管理资金往来结算票据及收入票据;对于缴销票据、保管票据、领用票据等工作严格控制, 在报销时坚决不允许出现不合规票据或者白条支付的现象, 一旦发现假票据, 那么财务人员在第一时间要向单位领导汇报, 追究报销人的相关责任。此外, 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务必要坚决执行限额支取现金的制度, 超过1000元以上的费用务必要银行转账支付或者刷公务卡, 个人在单位财务支取现金时一次性不能多于5000元。

第二, 针对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管理中出现的漏洞、死角及薄弱环节的检查及管理, 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建立资金管理责任追究制度, 认真查找自身的问题和不足, 加强对资金开支政策法规的学习, 及时纠正资金管理使用中的违规违法行为, 对资金申报、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挤占、挪用、截留等违规行为给予坚决查处, 确保资金开支安全规范、有效使用。

第三, 建立必要的内部会计控制的检查评价机制。首先, 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应该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设置检查评价组织, 除了制定专门人员来负责之外, 还可以付费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外部会计师事务所来参与到检查评价过程中, 以此来确保能够在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中全面贯彻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其次, 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健全检查评价制度, 可包括以下一些主要内容: (1) 检查评价的流程、方法。 (2) 检查评价结果的反馈及处理。 (3)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议和思考。 (4) 执行情况的评价和检查等。最后, 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还应该进一步完善奖惩制度, 有功就奖, 有错就罚, 务必要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和责任感。

2.3 加强内部会计控制人员的激励措施

第一, 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会计控制人员中可推行任期岗位目标责任制, 年初进行履职公开承诺, 年中单位跟进督查, 年终“双述双评”兑现交帐, 以责任落实机制倒逼内部会计控制人员干事。同步提高报酬待遇, 每年表彰奖励一定比例、表现优秀的内部会计控制人员, 给予相应的现金奖励。

第二, 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还应当为内部会计控制人员构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内部会计控制人员的职业生涯指的是具体职业内容的动态发展理念, 包含具体从事的哪种职业, 职业发展的具体阶段, 由一种职业向另外一种职业转岗等相关内容。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充分参考单位未来的发展需求, 为内部会计控制人员提供职业发展机遇、发展空间以及激励政策等相关内容, 使得广大内部会计控制人员能够将自身的发展与单位的发展进行充分结合。

2.4 强化预算控制

全面预算是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主要组成部分。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务必要强化预算控制, 结合日常实际情况和年度目标来合理制定预算计划, 切实提高预算的合理性、科学性;与此同时, 逐步通过建立部门预算执行进度考核通报制度、事后绩效评价等方式, 加大对预算支出进度的管理, 确保“花钱问效, 无效问责”的绩效理念深深扎根于预算财政资金、使用财政资金的每一个环节, 每一批资金, 施政有绩, 用财有效的氛围愈来愈浓。此外, 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还应该以部门预决算信息公开为契机, 强化内部资金管理, 规范支出管理流程, 加大资金监督检查力度, 提高资金使用规范程度。

2.5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应该组织广大干部职工来学习《廉政准则》等党纪政纪条例, 通过警示教育、廉政党课、廉政专栏、廉政短信、廉政画廊等方式, 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 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反腐倡廉工作要求, 以查找风险点为基础, 以防范发生不廉洁行为为首要任务, 建立反腐倡廉长效机制, 加强问责管理, 对于违反廉政制度的行为, 根据情节轻重, 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严肃处理, 绝不姑息, 确保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广大干部职工主动远离、躲避“高压线”, 使廉洁自律深入人心。

3 结语

总之, 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实施和建设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 并不是朝夕可成、一蹴而就的, 务必要多方力量共同努力, 建立起适用、高效、健全、合理、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来推动内部会计控制工作实现有序、高效、规范运行, 进而实现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内部会计控制对于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既能够提高资金利用水平, 又能够防范财务风险, 还能够对资金使用情况和财务管理工作予以规范, 避免出现挪用公款、贪污等违法违纪行为。本文首先分析了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其次, 深入探讨了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 即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加强资金开支的监督工作、加强内部会计控制人员的激励考核、强化预算控制等措施,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问题,应用

参考文献

[1]高红.论实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17 (03) .

[2]何志国.试论企业如何完善会计内部控制[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0, 16 (04) .

[3]闫庆海, 张宇桥, 刘洋.浅谈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6, 26 (04) .

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三

关键词:行政事业;内部控制;规范根据财会【2012】21号《关于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通知》(以下简称“规范”),各类型的事业单位已建立或拟建立适应本单位的内部控制规范,以期达到提高本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单位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目的。规范的出台使得行政事业单位有了统一的具体的内部控制规范,有利于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理,资产的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能有效地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在规范实施半年以来,在整个社会反腐倡廉的大环境下,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因各种原因,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具体实施又面临着种种问题和困难。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特点

根据“规范”,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也就是说,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强调控制目标、控制制度、控制措施和控制程序,其目的是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一)重视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公共部门,其业务活动主要以实现社会效益为目的,而不是追求经营效益最大化。结合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无论是控制制度还是控制程序措施,“规范”强调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各项工作中关注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要求能有效地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力求事项公共资源、资金和国有资产的分配使用公平、公开、公正。不但要关注单位预算完成情况绩效评价,还要重视社会效益,形成效能型内部控制。

(二)重视预算管理。规范强调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算与评价等预算内部管理制度。预算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开展活动的起止点,应以节约社会资源并加快资源运转速度为出发点,通过事前计划的科学化分析、事中计划的执行性监督和事后计划的完成性评价,实现社会资源高效分配。

(三)重视风险评估。相对于企业内部控制,行政事业单位所面对的风险更为复杂和多样,大多数风险必须采取风险部分甚至全部承受的应对方案。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从事的工作,是对国家、对人民有承诺的,要将风险控制在可承诺的范围内,既不能从事超出可承诺风险范围的业务活动,也要杜绝低级错误。因此,“规范”指出,单位应当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评估。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

“规范”的出台有利于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有利于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可靠,有利于减少自由裁量权的空间和余地,用制度来限制权力的滥用。就目前来看,大多数的行政事业单位都根据“规范”的要求,结合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了适合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予以实施。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管理观念。大多数的行政事业单位把内部控制看成是财务部门的工作,未认识到内部控制是一个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公开透明,相互监督的工作。有部分领导将内部控制仅仅是看作是财务控制,未把内部控制管理理念贯穿到整个单位的事业工作中,缺乏整个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离不开全员参与的理念。“规范”要求内部控制全员参与,然后大多数的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只认为内部控制是财务部门的事情,或者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无法理解也影响到了内部控制制度的顺利执行。同时,认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过于繁琐,不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即便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或是过于简单无法实施,或是形同虚设流于形式。

(二)制度建设。虽然“规范”要求单位应当根据本规范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梳理单位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确定风险点,选择风险应对策略,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单位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并督促相关工作人员认真执行。但是,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将落脚点放在在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上,未能对各个业务环节存在的风险点进行充分估计,未能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停留在书面上,缺乏行之有效的具体操作细则,让内部控制制度真正执行起来缺乏可操作性,最后不了了之。

(三)控制方法。内部控制方法包括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内部授权审批控制、归口管理、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控制、单据控制、信息内部公开等方法。部分单位虽建立的有关内部控制方法的具体实施细则,然而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使得内部控制方法不能得以顺利实施。例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受到事业编制人数的影响,不能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等岗位未能合法合理分离。再如,部分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只有会计和出纳,在分工上出纳不得不承担起记账凭证的编制,会计承担审核凭证的工作,虽违背了出纳不得兼管收入、支出、债券、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原则。

(四)预算控制。虽然“规范”强调了预算管理在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虽然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建立了较为严格的预算控制体系,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没有很好地执行,预算的编制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只管还有没有钱,而不管财政资金的使用是否与年初的预算相符,从而导致超预算支出,不按预算项目支出等现象频有发生,使得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失控。

(五)监督机制。“规范”要求,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明确各相关部门或岗位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内部监督应当与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保持相对独立,监督机制体现在行政事业单位组织层面和业务层面内部控制中。但是,许多行政事业一人多岗的现象较为普遍,监督岗位缺乏独立性。有的行政事业单位接受的外部监督有限,或者有外部监督,但是大多数的外部监督多基于因人而查、因事而查,外部监督的实际作用有限。

(六)员工业务素质。作为内部控制重要环节的财务部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业务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纯粹是因为单位需要从其他岗位调动过来,因当前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进入门槛较低,进行突击培训即可通过;按照《会计法》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担任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的,除取得会计从业资格正海,还应当具备会计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者从事会计工作三年以上经历。但是行政事业单位相关人员是否具备以上条件是值得怀疑的。另外,长期以来对财务工作的不重视,财务人员很难获取进行后续教育培训和业务交流的机会,往往是闭门造车,无法进一步提高业务工作能力。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若干建议

(一)改变管理理念,促进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和有效实施。《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明确规定:单位领导要保证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负责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健全,并保证其有效实施。单位领导要充分认识内部会计控制在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范欺诈和舞弊行为、实现单位经济目标等方面的重要性,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同时客观公正地给予考核评价、奖励或惩罚,要对那些随意任用会计人员或者只是凭着个人意志造成内部会计控制无法实现的单位领导追究其责任。

(二)强化内外部监督力度,推动内部控制制度运行机制的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应重视外部监督,外部监督应当成为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推动力。从单位层面来看,行政事业单位应有主动接受外部监督的意识,利用组织开展的财政财务专项审计和检查活动,落实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实施,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区县,并督促整改。同时优化内部监督机制,设置相对独立的内部监督部门,明确岗位职责,明确各个业务节点的决策权和执行权,建立健全单位各部门和岗位之间的协同机制,将外部监督与内部监督有机结合,促进内部控制制度有效作用的正常发挥。

(三)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可操作性,力求内部控制制度落到实处。在学习“规范”的基础上,行政事业单位应参照其各项业务的规定,合理梳理、分析本单位各项业务的流程,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完善内部控制规定,并合理运用内部控制方法,同时突出财务部门在单位内控体系的关键地位,建立起互相制衡、互相监督的内控体系。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可操作性,使工作精细化便于执行,例如制定出较为详尽的政府采购业务控制流程、风险预警机制、内部授权审批控制流程等,便于操作运用,避免将控制制度停留在纸面上。

(四)加强预算管理,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主线作用。行政事业单位应将预算管理作为单位内部控制和核心业务,发挥在以预算管理为主线、资金管控为核心的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中的主导作用。应在全部经济活动实施前通过科学、充分和及时的前期论证形成预算草案,实施中成为全部经济活动和收支项目的参照和标杆,实施后则转变为预算绩效、行政效能和经济责任审计的依据和标准。

(五)加强职工业务能力培训。单位领导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重视单位文化的形成和职工职业道德的建设。普及有关内部控制知识,尤其是要重视对关键部门关键岗位人员的教育与培养,以满足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与执行所需。

总之,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和执行,有利于全力制衡监督,避免和预防腐败,有利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改进公共服务质量效率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利于推进财税改革,规范财经秩序。

参考文献:

[1]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特征研究.田祥宇,王鹏,唐大鹏,会计研究,2013(9)

[2] 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2012

[3] 内部控制:本质与结构,谢志华,会计研究,2009(12)

4.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四

【摘 要】 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制度的关键环节之一,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有效的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产的使用效率,本文阐述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增强内部控制建议。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问题 原因 措施

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是指一个单位为了保证各项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和有效运用,防止、发现和纠正错误、舞弊与欺诈行为,保证会计真实、合法、完整,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益,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

1.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1费用支出缺乏有效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行政经费的支出,特别是招待费、办公费、会议费、水电费等,普遍缺乏严格的控制标准,即使制定了内部经费开支标准,但仍较多采用实报实销制。专项经费被挤占,挪用现象也较普遍,致使专项资金未能发挥其应有的资金效益。

1.2固定资产控制薄弱。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制度以后,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购置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使用管理仍缺乏相关的内部控制,重购轻管现象比较普遍。如未按规定建立起定期财产盘点制度,购置的固定资产未能及时登记入账,未登记固定资产明细账和实物卡片,责任不明确等,导致资产账实不符及资产流失。

1.3财务与业务管理脱节。财务部门的工作限于记账、算账、报账,与业务控制脱节,对单位重要事项的决策、实施过程和结果均不了解,未能对业务部门实施必要的财务控制和监督。如一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对于工程项目的概预算、工程进度、价款支付、价款支付方式及金额发生变动、竣工决算全然不知,往往只负责对支出登账核算,而对支出额确定是否合理,是否按预算执行等却未能实施必要的财务监控。

1.4岗位设置不够合理。由于多种原因,一些单位岗位安排不尽合理,存在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兼职现象。记账人员、保管人员、经济业务决策人员及经办人员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存在出纳兼复核、采购兼保管等现象,出现管理漏洞。

1.5预算控制比较薄弱。单位预算是全方位的,但相当多的部门负责人,没有认识到预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为预算编制可有可无,即便有预算,也不按预算执行,预算成为应付工作的形式。预算编制还比较粗糙。目前部门预算的编制一般仍根据财政下达数,上年收支实绩、预算单位自身的特点和业务进行核定,大部分都还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预算支出达不到逐笔进行核定的要求。预算的计划性、科学性不强,资金使用缺乏预见性,削弱了预算的约束控制力。

2.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薄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内部控制观念淡薄。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是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完善和有效运行的基本前提。但一些单位的领导对内部控制制度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内控意识不强,重发展、轻控制,对内部控制知识缺乏基本了解,把内部控制看成仅是财务部门的事。

2.2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财政部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主要是针对企业的,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适用性较差。有的单位虽然制定了一系列内控制度,但未能严格执行,对制度的执行及效果缺乏必要的监督,导致有章不循、违章不究,内部控制制度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3信息与沟通衔接不够。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后,由会计核算中心对行政事业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和监督业务,由于会计主体单位与核算部门不一致,双方沟通衔接不够,极易形成账物分离的资产管理现状,造成核算中心管账不管物、核算单位管物不管账、账物不符的问题,影响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

2.4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能适应内部控制工作的需要。管理人员竞争意识差,缺乏创新精神,业务素质难以满足实施内部控制和监督的要求。

2.5外部监督对单位内部控制健全性和有效性的监督检查不够。目前作为行政事业单位主要外部监督力量的财政、审计部门,大多偏重于对单位财政资金的运用是否合法、合规进行监督,较少对被审计单位是否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有效执行加以实质性检查。缺少有效的外部监督,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完善失去外部推动力和约束机制。

3.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措施

3.1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任何单位的控制活动都存在于一定的控制环境之中,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单位内部控制的遵循和执行,以及奋斗目标、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管理人员必须树立现代管理观念,设立并遵守内部控制制度。同时设立合理的组织机构,确认相关的管理职能和报告关系,为每个组织划分责任权限,明确建立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因事设人、视能授权、责任到位,且责任与权利对等,以增强组织的控制意识。灵活运用计划控制、目标控制、预算控制、定额控制、规章制度控制等各种管理控制方法,重视控制点和控制措施。

3.2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行政事业单位财会工作和内部控制工作需要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来支持和保证。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在经费管理体制上的特殊性,其内部控制自然也有其特殊性。如收支两条线管理、政府采购、部门预算、会计集中核算、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等,都要求建立一套适合其特点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现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单位薄弱环节和重要岗位的控制,权责清晰,做到制度管人,责任到人,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使各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方式、技术、手段等方面有章可循,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

3.3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制度,强化预算控制。财政预算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核心,贯穿于整个单位的业务活动,加强预算管理,是确保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完善部门的预算制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部门预算编制环节,要在实施综合财政预算的基础上,努力做到零基预算和细化预算。最重要的是明确各项收支费用的方向及用途,专项资金力求细化到具体项目,防止支出超预算、随意扩大预算范围等行为的发生。第二,在部门预算执行环节,应将部门的预算与单位内部的责任预算有机结合,建立规范、有效的预算调节机制,并严格责任预算的考核机制,进一步强化刚性预算意识,使财政预算单位在实际情况发生变化时,可以快捷、简便、高效地调整预算。

3.4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人员的培训,提高综合素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要求内控人员不仅具备专业素质,还要具备政策、法制观念及一定的职业道德水准。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人员要注重业务学习,不断更新、补充、拓展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真正担当起内部控制的重任。同时各财政部门也要加强对内控人员的培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不断提高内控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以满足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

3.5加强内部审计,强化政府监督。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后能否切实实施,需外部力量予以保证。按照国际惯例是首先对自身内部控制状况进行全面深入地自我评价,出具自查报告,然后由审计机关再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及其实施情况进行审计。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或指定专门人员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写出检查报告,并对各项业务提出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议,以确保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5.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五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从1998年1月1日起,行政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已全面启动,这次会计制度改革是一次全新的改革,是一次根本性的改革,对于建立起规范的、符合国际惯例的会计模式和运行机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两年多的具体实践操作,笔者发现这次会计制度改革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不够科学规范,不够健全完善,有的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有的对会计人员实际操作产生误导。

一、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确认方面

新会计制度对于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确认方面,阐述不够全面,忽视了房改因素。

竣工验收并交付使用的单位投资兴建的职工宿舍,按新会计制度的规定,应当按照新建房的实际成本计入固定资产价值,笔者认为,这样处理并不符合实际成本原则,因为单位并不拥有新建职工宿舍房的全部产权。按照住房制度改革精神,新建职工宿舍房须按成本价向职工个人出售,职工个人拥有76%的产权,而单位仅拥有24%的产权。

笔者建议,新建职工宿舍房应当按照建房实际成本(含工、料、税、费),剔除职工按房改政策交缴的售房款收入,计入固定资产价值。

二、负债类科目方面

新会计制度中的“应缴预算款”与“应缴财政专户款”这两个负债类科目,是旧的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的产物,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

旧“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是单位代收的预算外资金通过收入过渡账户缴存国库或财政专户,资金在未缴之前,对单位来说是一种负债,设置“应缴预算款”与“应缴财政专户款”这两个负债类科目,是很有必要的。

新“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是按照中办发[1998]14号文件精神,取消预算外资金收入过渡账户,实行“罚缴分离”、“收缴分离”,所有预算外资金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不存在预算外资金未缴的情况,这样,设置“应缴预算款”与“应缴财政专户款”这两个负债类科目,就没有必要了。

笔者建议:

1、取消“应缴预算款”与“应缴财政专户款”这两个负债类科目。

2、建立预算外资金收入、核拨备查账,逐笔登记其上缴、核拨情况。

3、预算外收入在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时,不作账务处理;只在转回核拨的预算外收入时,直接记收入(事业收入或预算外资金收入)。

三、自筹基本建设支出的账务处理方面

按照新会计制度规定,单位自筹资金进行基本建设,如投资兴建职工宿舍房、办公楼等,应纳入基建程序管理。账

务处理上,要在单位行政经费账之外,专设基建投资账。将自筹资金转存建设银行时,单位行政经费账,借记“结转自筹基建”,贷记“银行存款—基本存款账户”;同时,基建投资账,借记“银行存款—建设银行账户(自筹基建账户)”,贷记“基建拨款—本年自筹基建拨款”,这便进入了基建管理程序。

笔者认为,行政与事业单位基建规模均不庞大,自筹资金进行基本建设纳入基建程序管理意义并不大,又十分繁琐,增大财会人员工作量。建议:

1、取消“结转自筹基建”科目,改为“自筹基建支出”科目。

2、账务处理上,在发生自筹基建支出时,借记“自筹基建支出”,贷记“银行存款”、“预付账款”等;在发生售房款收入时,借记“现金”,贷记“自筹基建支出”;年终,将“自筹基建支出”账户借方余额全数转入“事业结余”账户。

四、事业单位的支出归集方面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四十二条规定:“事业单位从事各项业务活动发生的支出,应当正确予以归集;无法直接归集的,应当按标准和规定比例,在事业支出和经营支出中进行合理分摊”。笔者认为,应当增设“其他支出”科目,归集无法归集的支出,如捐赠支出等,与“其他收入”相配比。

6.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六

一、存在的问题:

(1)会计科目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事业单位接受的投资无法客观、真实地得到反映。目前,事业单位接受其他企事业单位对其投资的经济业务越来越频繁,既有货币投资,又有技术、设备、材料等投资。如新疆库尔勒市一部分中小医院为了提高自身的技术力量和竞争能力,主动与省级技术力量强、信誉好的大型医疗单位合作,接受大型医疗单位技术、设备投资,但接受投资的医院只能将外单位投入的资金、设备和技术记在“其它应付款”、“预收帐款”等负债类科目中,无法正确反映这些经济业务的真实面貌。

(2)某些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不全面。主要表现在对外投资的会计核算上。《制度》中的"对外投资。会计科目只对外投资的帐务处理作了明确的规定,而对投资回收的核算内容没有明确。联营投资占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比重较大,联营实体解体后以固定资产、材料、产成品等收回投资的情况屡见不鲜,显然《制度》对收回投资没有作出帐务处理上的统一规定,将影响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考核和监督。另外,投资收回的资产计量、计价无统一标准,随意性大,还将导致事业单位资产不实,家底不清。

(3)某些会计科目的核算方法不妥当。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其它收入”等科目的核算上。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1)完善科目体系,在净资产类科目中增设“接受投资”或“实收投资”科目,专门核算事业单位接受外单位投资形成的企业净资产。

(2)修改充实“对外投资”科目的核算内容,增加以货币资金、材料、固定资产等收回投资的核算内容。

(3)修改规范某些会计科目的核算方法。在提取“修购基金”增加净资产的同时,按相同金额减少“固定基金”,这时就要增设“累计折旧”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科目的备抵科目。

(4)改革“其它收入”科目的核算方法,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政策、法规相一致。事业单位收到的“国有资产有偿使用增值收入”即房租、利息等收入和“接受捐赠收入“”,应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应缴财政专户款”科目,上缴财政专户时,作相反会计分录。财政按规定返还后再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其它收入“科目。

7.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七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目标

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保障各项业务的有效运行而履行实现管理控制目标, 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的职能, 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的防范和管控。体现为与行政、管理、财务和会计系统融为一体的组织管理结构、政策、程序和措施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主要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通过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 合理保证单位的经济活动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符合相关预、决算管理, 会计管理, 财政国库管理, 资产管理, 建设项目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规定, 避免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2.合理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安全和使用有效。通过建立内部控制措施, 在合理保证资产安全的同时, 将资产管理与预、决算管理, 政府采购管理等相关制度结合, 发挥资产效能, 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3.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真实完整。通过加强单位的会计核算和预算、决算管理, 保证单位财务信息真实, 完整, 为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管提供真实完整的信息支持。

4.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目标的意义应当涵盖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通过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和责任追究与问责机制预防舞弊的发生。

5.提高单位的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有效防范各类经济活动的风险, 加强管控, 从而实现行政事业单位业务活动的总体目标及单位内部控制的最高目标。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一) 制度不健全且建设相对滞后

当前,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发展较迟缓, 制度建设相对滞后。2001年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 (财会〔2001〕41号) 只是针对会计控制方面做出了一些规定, 其相应的适应性和针对性相对较差。各单位单一制定的各方面财务管理制度与政策配套出台的相关制度适应性不强, 不可能替代内控制度。相关内容导致流程不合理, 职责权限不明确, 相互制约监督不能有效发挥。或流于形式, 或不能与时俱进, 难以有效实施影响内控目标实现。同时, 不能跟随外部环境的变化与管理目标的改变不断完善与修订, 不配套不协调情况依然存在。

(二) 整体意识淡薄, 重视程度不够

建立起内控制度有效运行和顺利实施的前提保证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建立起良好的内控工作意识。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工作建设滞后和不配套, 是导致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在行政事业单位中普及性不强的主要原因。内控制度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不够使得内部控制观念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难以深入人心, 未能引起单位负责人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视。相比较于企业单位,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 国家相对于财政资金的使用与计量出台了很多相关的配套制度和管理办法, 每一年又都有审计署和外部审计中介机构对单位进行资金使用审计, 这容易导致混淆资金使用合法合规性与单位内部风险控制二者之间的概念。相当多的单位负责人和主要领导认为依照制度使用财政资金和配合审计机构依法审计, 就不会出现大问题。至于内部风险控制工作, 主要由财务部门来承担和负责实施, 这样就割裂了行政事业单位内控风险控制工作的整体体系, 同时也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控制工作没有起到一个很好地实施, 给人一种形式大于实质的感觉。

(三) 内部控制效果受制于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和财务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

当前在我国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较为现实的一个实际情况是, 由于历史原因的长期积淀, 我国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不高, 业务水平竞争意识差。根据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特点, 对于会计工作的理解和实践往往局限于会计业务的核算, 财务工作人员不能及时通过更新和加强学习关于内部控制的新知识, 新制度, 作为单位内部控制直接执行者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能做到对这项工作的主旨充分了解, 无法在工作中自如运用和掌握内部控制管理工作, 从而影响内部控制的效果。

(四) 缺乏内外部监督机制

目前我国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没有设立内部审计部门, 资金使用的审计大多依赖于审计署例行审计和外部中介机构第三方审计, 这就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缺乏有效的监督。有些单位即使是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 缺乏相关的独立性, 甚至是形同虚设。新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试行) 》刚开始实施不久, 也并未对内部控制监督的操作方式进行更加具体的规定, 内部控制建设还缺少有效地外部监督力量来推动。审计部门和财政部门作为外部监督力量将主要精力侧重于一些日常和专项例行检查, 侧重点在于检查单位资金使用是否合理, 合法, 单位账务是否按照财务规定进行处理等, 面对单位内部是否建立有效地内部控制制度及内控执行情况等方面监督和指导涉及较少。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内部控制体系监督的弱化, 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三、影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效果的因素分析

(一) 应遵循的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内部控制应遵循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这四个原则。将内部控制贯穿于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 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 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

(二) 制度的建立与实施

行政事业单位的负责人是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的第一责任人, 在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运行和监督管理方面应当发挥领导作用, 承担总责任。首先, 要认真学习内部控制规范及相关知识, 其次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相适应的管理制度。针对特定的业务, 还需要按照内部控制原理, 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再次, 在具体的制度执行过程中, 要全面落实单位负责人对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做出的指示, 遵照单位内部控制的各项制度和程序严格执行内部控制要求, 发挥各自的作用, 形成全员参与的良好运行机制。最后, 建立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自我评价机构, 对内部控制工作的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

(三) 实施方法

实施方法主要指行政事业单位将经济活动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而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和程序。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实施影响。

1. 实施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的控制。

合理设置内部控制关键岗位, 明确划分职责权限, 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如:提出事项申请的岗位与进行事项审批的岗位分离:具体执行业务的岗位与内部审核审批的岗位分离;业务执行的岗位与信息记录的岗位分离。

2. 实施内部授权审批控制。

明确各部门、下属单位、各岗位日常管理和业务办理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 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

3. 建立健全本单位各项财务管理制度。

通过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 强化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 规范会计基础工作, 加强会计档案管理, 明确各会计工作处理程序。

4. 信息内部公开,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单位财会部门应当与其他业务部门加强互相之间的财务信息沟通, 定期开展必要的信息核对, 实现重要经济信息共享。确保信息在单位内部、单位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重要信息及时传递给内控工作的相关负责人和实施人员。

四、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相应措施对策

(一) 切实增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意识, 树立明确的内部控制观念

行政事业单位的负责人是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的第一责任人。通过加强各种宣传教育培训, 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负责人了解和把握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关键点, 认识到内部控制工作不仅关系到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还关系到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整体风险防控。在提高单位整体内部控制意识的前提下, 促进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内部控制环境的完善。具体措施可以通过建立内部控制的组织机构来实施, 即在单位内部建立内部控制的领导机构和内部控制的日常管理机构。

(二) 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领导机构和日常管理机构

内部控制领导机构可以成立内部控制委员会来负责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的领导工作。由单位负责人担任内控委员会主任, 领导班子成员担任委员。

内部控制日常管理机构可以下设办公室来承担日常工作, 负责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的组织协调工作。内部控制办公室可设在财务部门, 各机构成员可以由政府采购、计划、基建、资产管理、法律、人事、内部审计和纪检监察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担当。

(三) 建立健全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建立内部控制的协同机制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工作有章可循, 建立相互制约、相互牵制的流程, 在单位经济管理活动不断流动的过程中使所有业务环节均囊括在内部控制制度之中。其次应当建立岗位人员的协同机制, 合理制定各部门的职责与分工, 形成相互配合、相互监督和彼此联结的内部控制机制。

(四) 建立内部控制审计制度, 发挥外部机构的监督作用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和外部各种监督制度。建立内部审计制度, 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发挥各部门内部岗位的互相监督作用和归口部门对业务实施部门与岗位的督导作用。随时查找和优化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在落实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进一步促进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完善。以本单位审计、纪检部门为主体, 建立以防为主的内部监督机制, 规避各类可能发生过的风险。在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的同时, 行政事业单位还应完善相关外部监督机制。内外形成合力, 共同监督内部控制的执行。

(五) 建立单位的信息系统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按照主管部门和上级的统一部署, 结合自身实际, 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内部控制信息技术工作的管理。

五、结论

本文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特点、自身性质出现的控制不足及风险为着眼点, 总结归纳了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影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诸多因素, 并提出了改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对策。内部控制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一项需要逐步治理的工作过程, 行政事业单位必须从自身实际的工作角度出发,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才能够逐步建立起一个完善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监督机制, 从而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 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全面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财政部于2012年11月公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试行) 》相关文件, 并从2014年1月1日起全面执行。正式启动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建设与实施的系统工程。全国各级行政事业单位遵照这一规范指引如何建立实施内部控制成为当前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企业内部控制,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起步较晚。对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试行) 》的工作要求,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 加强国家资产的安全保护, 保障单位所有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防止徇私舞弊现象的发生。文章从制度建设、思想意识、人员素质以及外部监督等方面剖析了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现状, 总结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并从以上要素出发探讨了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效果, 对如何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从强化意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及协同机制, 建立信息系统控制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希望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带来帮助, 能够有效地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管理水平。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

参考文献

[1]林婷.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探讨[J].内控与审计, 2014 (01) .

[2]杨淑静.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试行) 》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师, 2014 (08) .

[3]李玉玲.初探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J].财经界, 2014 (77) .

[4]石彩霞.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内部控制, 2014 (02) .

8.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八

关键词:内部会计;意识;控制制度;有效监督

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单位财产安全、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管理规则、措施和程序,是单位内部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事业单位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逐渐成为事业单位加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手段,起来越被重视,成为是当前事业单位加强管理的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任务。但在调查中发现,事业单位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方面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解决。

一、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对内控制度的认识不足,重视力度不够

事业单位对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着内部控制是否能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从当前情况看,与企业相比,事业单位相对较为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不够。一些事业单位的单位负责人缺乏对内部控制知识的基本了解,更对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的认识不足, 没有亲身体会到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带来的成效,认为有与没有一个样,因此在一些单位未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二是对财务会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财务会计工作的基本职能是核算与控制(或监督),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单位的负责人仅仅把财务会计部门当成“钱袋子”,会计人员仅仅扮演“付款员”的角色,无权参与单位的重要决策乃至业务管理活动,对单位重要决策的过程和结果均不了解,逐渐弱化了会计人员的监督职能。

三是对经费支出缺乏基本的控制意识。虽然各单位均明确了合理的开支范围和标准,建立了经费报销审批程度,但个别单位还是未能对经费支出实施有效的控制,对经费支出实报实销,特别是一些大额支出,未履行严格集体审批制度,致使财务监督和控制流于形式。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一是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不合理,权责分配不明确。一些单位未认识到岗位设置和权责分配的必要性,在办公室内部设置会计岗位,大多由办公室人员兼任,没有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又不了解所处的岗位职责和会计核算的程序,造成会计秩序混乱和财务管理失控。

二是事业单位未执行有效的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事业单位由于单位较小,业务量少,大多由一人会计兼任出纳,如在保管印章等方面,由一人保管支付款项的全部印章,增加了舞弊的风险。

三是未执行授权审批制度。一些事业单位授权金额界限不明,不同程度地存在越权的现象,造成权力失控。同时对一些重大事项的审批时,未执行集体决策或联签制度,大多由单位负责人“一支笔”审批,影响了财务控制的实际效果,使单位内部的财务监督流于形式。

四是会计系统控制执行不到位。会计系统控制主要表现为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原始凭证管理不规范。有些事业单位对原始凭证审核不严,内容不完整,审批程序不合规,核算不规范,不能及时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

五是财产保护控制措施落实不到位。一些事业单位对财产物资的保管方面未履行严格的财产保护控制措施。如对货币资金、有价证券和存货等变现能力强的资产未执行无关人员的限制接近措施等。

六是预算控制薄弱。一些事业单位对预算管理的重要性缺乏了解,单位的预算形同虚设,在实际的日常收支活动中,根本不按照编制的预算执行。

(三)缺乏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有效监督机制

一是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内部监督主要是内部审计机构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一些事业单位未设置审计岗位,有的虽设置了审计机构,但由于流于形式不能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合理性提出实质意见,起不到监督作用。

二是缺少对内部会计控制绩效考评机制。绩效考评是对内部控制执行效果的一种检验。但在大多数的单位不重视执行的效果,也不对执行的效果进行评价。

二、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议和对策

(一)提高认识,增强意识,为内部会计控制的实施营造良好环境

一是增强内控意识,强化单位负责人在内部会计控制中的主导地位。按照《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单位负责人是单位财务会计工作的责任主体,对本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负责。财政部门应定期组织单位负责人进行专门培训,提高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认识,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员参与意识。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而是单位内部各个部门共同执行的控制措施。单位内部应加大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宣传力度,树立内控意识,争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实践者。

三是财务人员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做好会计基础工作。财政部门应利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机会,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得到不断更新、补充、拓展,进一步掌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增强会计法制观念,提高守法意识和财务管理水平。只有建立完善的会计处理程序,严格执行内部会计制度,认真做好会计基础规范化工作,才能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

(二)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一是设置专门岗位,明确职责。事业单位应合理设置工作岗位,明确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便于考核、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

二是完善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事业单位内部应做到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业务经办与稽核检查、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等不相容职务的相互分离,使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形成有效制衡机制。

三是建立授权批准制度。根据职责分工,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办理经济业务与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等内容。单位内部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业务经办人员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对于重大的经济业务事项,按照重要性的原则实行集体决策或联签制度。

四是建立会计系统控制。事业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规定,制定适合本单位的会计制度,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以及相关信息披露的处理程序,规范会计政策的选用标准和审批程序,建立、完善会计档案保管和会计工作交接办法,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确保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准确、完整。

五是加强对实物资产的控制。事业单位要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建立完善的实物财产采购、验收、入库、领用、计量、维修的岗位责任制。同时要建立严格的财产清查制度,明确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组织程序,这样不仅可以改善事业单位管理资产的形式,也能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清查,发现财产物资的盈亏、毁损与报废情况,及时查明原因,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处理,明确责任,确保单位的财产安全完整。

六是建立预算控制。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编制、执行等各环节的管理,明确预算项目,建立预算标准,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和执行程序,需要调整预算项目,应及时采取措施,确保预算的执行。

(三)建立对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机制

一是健全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内部控制的检查主要是通过内部审计来进行的。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对专题项目或者内部会计控制各环节的审计,可以准确把握内部会计控制的薄弱环节和容易造成损失的关键控制点,监督单位所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使其能够得到完整有效的执行,及时反馈有关执行结果的信息,帮助单位更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控制目标。

上一篇:2018年公司财务审计工作总结下一篇:孟佩杰先进事迹